生态系统相关高考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冻原生态系统因其生物的生存条件十分严酷而独 具特色,有人曾将该生态系统所处的地区称为 “不毛之地”.回答下列问题: (1)由于温度的限制作用,冻原上物种的丰富度 较低.丰富度是指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 (2)与热带森林生态系统相比,通常冻原生态系 统有利于土壤有机物质的积累,其原因是 冻原生态系统中的温度较低,不利于土壤中微生 物(分解者)对土壤有机物的分解. (3)通常,生态系统的食物链不会很长,原因是 在一个生态系统中,营养级越多,在能量流动过 程中消耗的能量就越多,所以生态系统中的食物 链一般不超过4~5个,不会很长.
注:表中“1+”表示鱼的年龄大于等于1、小于2, 其他以此类推。 (1)通常,种群的年龄结构大致可以分为三种类 型,分别增长型、衰退型、稳定型。研究表明: 该鱼在3+时达到性成熟(进入成年),9+时丧 失繁殖能力(进入老年)。根据表中数据可知幼 年、成年和老年3个年龄组成个体数的比例为1:1:1, 由此可推测该鱼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是保持稳定。
我国谚语中的“螳螂捕蝉,黄雀在后”体现了食 物链的原理。若鹰迁入了蝉、螳螂和黄雀所在的 树林中,捕食黄雀并栖息于林中。下列叙述正确 的是( C )
A. 鹰的迁入增加了该树林中蝉及其天敌的数 量 B. 该生态系统中细菌产生的能量可流向生产 者 C. 鹰的迁入增加了该生态系统能量消耗的环 节 D. 鹰的迁入改变了该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方 向
假设某草原上散养的某种家畜种群呈S型增长,该 种群的增长率随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如图所示。 若要持续尽可能多地收获该种家禽,则应在种群 数量合适时开始捕获,下列四个种群数量中合适 的是 D A.甲点对应的种群数量 B.乙点对应的种群数量 C.丙点对应的种群数量 D.丁点对应的种群数量
林场中的林木常遭到某种山鼠的危害.通常,对于鼠害较 为严重的林场,仅在林场的局部区域(苗圃)进行药物灭 鼠,对鼠害的控制很难持久有效.回答下列问题:
图显示太平洋某部分岛屿上几种鸟类的分布及迁 徙情况。图显示其中的S鸟不同种群的等位基因频 率与代数的关系,其中n代表种群的个体数。
(1)图显示,相对于X岛,Y岛上的鸟 物种多样性和遗传多样性减小。
(2)S鸟有黑羽(AA)、杂羽(Aa)、灰羽 (aa)三种表现型,当S鸟迁至Y岛后,在随机交 配产生的后代中统计发现灰羽个体只占1%,Y岛S 鸟种群中A基因的频率为0.9。 估算Y岛S鸟密度的调查方法一般采用标志重捕法。
(1)在资源不受限制的理想条件下,山鼠种群的 增长曲线呈J 型.(2)在苗圃进行了药物灭鼠后, 如果出现种群数量下降,除了考虑药物引起的死亡 率升高这一因素外,还应考虑的因素是 苗圃中山鼠种群中个体的迁出.(3)理论上,除 药物灭鼠外还可以采用生物防治的方法控制鼠害, 如引入天敌.天敌和山鼠之间的种间关系是 捕食.(4)通常,种群具有个体所没有的特征,如 种群密度、年龄结构等.那么,种群的年龄结构是 指种群中各年龄期个体数在种群中所占的比例.
豹的某个栖息地由于人类活动被分隔为F区和T区。 20世纪90年代初,F区豹种群仅剩25只,且出现诸 多疾病。为避免该豹种群消亡,由T区引入8只成 年雌豹。经过十年,F区豹种群增至百余只,在此 期间F区的 A A.豹种群遗传(基因)多样性增加 B. 豹后代的性别比例明显改变 C. 物种丰(富)度出现大幅度下降 D. 豹种群的致病基因频率不变
某生态系统总面积为250km2,假设该生态系统的 食物链为甲种植物→乙种动物→丙种动物,乙种 动物种群的K值为1000头。(1)某次调查发现该 生态系统中乙种动物种群数量为550头,则该生态 系统中乙种动物的种群密度为2.2头/km2;当乙种 动物的种群密度为2头/km2时,其种群增长速度最 快。(2)若丙种动物的数量增加,则一段时间后, 甲种植物数量也增加,其原因是乙种动物以甲种 动物为食,丙种动物数量增加导致乙种动物数量 减少,从而导致甲种植物数量增加。 (3)在甲种植物→乙种动物→丙种动物这一食物 链中,乙种动物同化的能量大于(填“大于”、 “等于”或“小于”)丙种动物同化的能量。
人工繁殖的濒危野生动物在放归野外前通常要进行 野外训练。如果将人工繁殖的濒危大型食肉森林野 生动物放在草原环境中进行野化训练,通常很难达 到野化训练目的。对于这一结果,下列解释最合理 的是 C A.野化训练的时间太短,不足以适应森林环境 B.草本植物矮小,被野化训练的动物无法隐藏身 体 C.没有选择正确的野化训练环境,训练条件不合 适 D.草原上食肉动物与野化训练动物激烈争夺实物
某陆生植物种群的个体数量减少,若用样方法调 查其密度,下列做法合理的是( B ) A.将样方内的个体进行标记后再计数 B.进行随机取样,适当扩大样方的面积 C.采用等距取样法,适当减少样方数量 D.采用五点取样法,适当缩小样方的面积
江苏省徐州市多年来围绕“一城青山半城湖 冶理念,实施了一系列生态建设工程,生态 效应逐渐显现。下列有关该生态工程的分析 评价不合理的是 D A.使物种多样性程度显著提高 B.使生物群落的组成更为复杂 C.使生态系统的类型更为多样 D.其主要目的是提高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
下列关于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的叙述,正确 的是 B A. 五点取样法适合调查灌木类行道树上蜘蛛 的种群密度 B. 就食性而言,杂食性鸟类的数量波动小于 其他食性的鸟类 C. 就生态系统结构而言,生态瓶的稳定性取 决于物种数 D. 变色龙变化体色,主要是向同类传递行为 信息
下列关于生物多样性的叙述,正确的是(A) A.生态系统多样性是物种多样性的保证 B.各种中药材的药用功能体现了生物多样性 的间接价值 C.大量引进国外物种是增加当地生物多样性 的重要措施 D.混合树种的天然林比单一树种的人工林更 容易被病虫害毁灭
雀科某种鸟有9个地理隔离的种群,其中A种群因 被过度捕杀而仅存6只雄鸟.研究人员为了拯救A 种群,在繁殖策略、遗传性状保持、野生种群恢 复等方面开展了工作.回答下列问题: (1)拯救A种群时,应在其他地理隔离群中选择 与6只雄鸟遗传性状相近的雌鸟作母本,与这6只 雄鸟进行杂交 来繁殖后代,在子代中选择与A种 群表型相近的雌鸟继续与6只雄鸟繁殖后代,并按 类似的方法继续进行下去.上述做法的目的是使A 种群所携带的基因能够传递下去.
某种植物病毒V是通过稻飞虱吸食水稻汁液 在水稻间传播的。稻田中青蛙数量的增加可 减少该病毒在水稻间的传播。下列叙述正确 的是( A ) A.青蛙与稻飞虱是捕食关系 B.水稻与青蛙是竞争关系 C.病毒V与青蛙是寄生关系 D.水稻和病毒V是互利共生关系
(1)在光裸的岩石上开始的演替和从森林 被全部砍伐的地方开始的演替中,哪个属于 初生演替,哪个属于次生演替? 光裸岩石上的演替属于初生演替,从森林全 部砍伐的地方开始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 (2)一般来说,若要演替到相对稳定的森 林阶段,上述两个演替中次生演替所需的时 间短,分析其主要原因. 次生演替所需时间短的原因是原有土壤条件 基本保存,甚至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 殖体.
(4)通过稻田净化,B处水样中可溶性有机物浓度比 A处显著下降,其主要原因是在稻田中的①③④ (填序号)微生物分解了大量有机物。 ①好氧 ②光合放氧 ③厌氧 ④兼性厌氧 (5)出现藻类水华的鱼塘尾水流径稻田后,B处水样 中藻类数量大大减少。从生态学角度分析,藻类 数量减少的原因有竞争光照和营养、动物摄食、 微生物等产生杀藻物质。
下列关于初生演替中草本阶段和灌木阶段的 叙述,正确的是 D A.草本阶段与灌木阶段群落的丰富度相同 B.草本阶段比灌木阶段的群落空间结构复杂 C.草本阶段比灌木阶段的群落自我调节能力 强 D.草本阶段为灌木阶段的群落形成创造了适 宜环境
现有一未受人类干扰的自然湖泊,某研究小组考 察了该湖泊中处于食物链最高营养级的某鱼种群 的年龄组成,结果如下表。
(2)将通过上述方法建立的“人工A种群”放归 原栖息地的时候,考虑到某些种间关系会对弱小 种群的生存产生不利影响,通常要采用人工方法 对A种群的竞争者和捕食者的种群数量进行控 制.在放归一段时间后,若要估计“人工A种群” 的密度,可以采用的调查方法是标志重捕法.
高密度水产养殖常会引起池塘水体富营养化,影 响养殖。下图为利用稻田生态系统净化鱼塘尾水 的示意图,箭头所指为水流方向。请回答下列问 题: (1)鱼塘大量投饵后,水体常会出现有害的硫化物, 这些硫化物最可能是饵料中的蛋白质分解产生的。 (2)图示系统在实现了水资源循环利用的同时,鱼 塘富营养化还为水稻生长提供了一定的N、P元素 营养。 (3)为调查图中稻田害虫的发生状况,可采用 五点取样法法,分别统计各种害虫的种群密度。
(2)如果要调查这一湖泊中该鱼的种群密度,常 用的调查方法是标志重捕法。标志重捕法常用于 调查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广的动物的种群密度。 (3)在该湖泊中,能量沿食物链流动时,所具有 的两个特点是单向流动 逐级递减。
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的叙述,错误的是( B) A.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中含有非生物成分 B.生态系统相对稳定时无能量的输入和散失 C.生态系统维持相对稳定离不开信息传递 D.负反馈调节有利于生态系统保持相对稳定
ຫໍສະໝຸດ Baidu
某地因采矿导致地表下沉,成为无法利用的荒地。为了改 变这种状况,有关部门因地制宜,通过引水等措施,将该 地改造成湿地生态公园,一些生物陆续迁入,并逐渐形成 相对稳定的生物群落。下图是该公园生态系统食物网的一 部分,请回答下列问题:
(1)该公园生物群落的变化属于次生演替。 (2)图中昆虫与杂食性鱼类之间的种间关系有 捕食和竞争 。
5. 如果采用样方法调查某地区(甲地)蒲公英的 种群密度,下列做法中正确的是( C ) A. 计数甲地内蒲公英的总数,再除以甲地面积, 作为甲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 B. 计数所有样方内蒲公英总数,除以甲地面积, 作为甲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 C. 计算出每个样方中蒲公英的密度,求出所有样 方蒲公英密度的平均值,作为甲地蒲公英的种群 密度 D. 求出所有样方蒲公英的总数,除以所有样方的 面积之和,再乘以甲地面积,作为甲地蒲公英的 种群密度
下图为某人工鱼塘食物网及其能量传递示意图 (图中数字为能量数值,单位是J.m-2.a-1)。下列 叙述正确的是
A.该食物网中最高营养级为第六营养级 B.该食物网中第一到第二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 为25% C.太阳鱼呼吸作用消耗的能量为1357J.m-2.a-1 D.该食物网中的生物与无机环境共同构成一个生 态系统
(3)在黑斑蛙的繁殖季节,雄蛙通过叫声这种物理 信息求偶;雌蛙通常在近岸水深10~30 cm的草丛间 产卵,可采用等距取样法了解该蛙卵块的密度。 (4)因该水域有些渗漏,补水时曾不慎引入含除 草剂的水,导致一些水草死亡。水草腐烂后,图中 所示的生物类群中最先快速增殖的是浮游生物类。
(5)图中既含有初级消费者,又含有次级消费者的 生物类群有底栖动物类、杂食性鱼类、滤食性鱼 类。若蛙类与猛禽之间还存在1个营养级,请写 出该营养级中2类不同纲的生物: 蛇类、肉食性鱼类、鼠类(任写其中两类)。
现有两个非常大的某昆虫种群,个体间随机 交配,没有迁入和迁出,无突变,自然选择 对A和a基因控制的性状没有作用。种群1的 A基因频率为80%,a基因频率为20%;种群2 的A基因频率为60%,a基因频率为40%,假 设这两个种群大小相等,地理隔离不再存在, 两个种群完全合并为一个可随机交配的种群, 则下一代中Aa的基因型频率是 C A.75% B.50% C.42% D.21%
在丝瓜地生态系统中,丝瓜、昆虫甲、昆虫乙存在捕食关 系。下图为某年度调查甲、乙两种昆虫种群数量变化的结 果。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D )
A.该丝瓜地的碳循环在丝瓜、昆虫与无机环境之 间完成B.依据随机取样原则统计成虫数量可计算 出昆虫种群密度C.乙与甲的数量比值代表两种昆 虫间的能量传递效率D.乙数量的增加会减少甲种 群对丝瓜的摄食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