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区域发展与可持续发展

合集下载

第二章--区域可持续发展

第二章--区域可持续发展

第二章区域可持续发展第五节中国江苏省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探索申瑞峰2014-10-27第二章区域可持续发展第五节中国江苏省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探索教学目的:1、了解工业化与城市化相互作用的发展过程,明确二者的相互关系2、了解中国东部发达地区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主要问题3、讨论并提出解决当前工业化和城市化问题的措施、培养合作学习的能力。

重点与难点:重点:工业化和城市化的相互关系,江苏省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的问题及解决措施难点:工业化与城市化的相互关系,江苏省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的问题及解决措施学情分析:初中已对相关的区域地理知识进行了学习,在必修二也已对城市化作过专门的介绍,重点是将城市化与工业化紧密联系想来,并分析某区域的这一进程。

教学过程:上节课知识回顾:1、鲁尔区衰落的原因2、鲁尔区治理的措施导入:阅读探索活动中的图片,问题:1、三个指标分别是什么?2、就三个指标来看,中国与国际通用标准之间存在哪些差异?一、工业化和城市化1、什么是工业化?问题:什么是工业化?概念:工业(特别是制造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比重不断上升的过程。

工业化是现代化的核心内容,是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过程。

工业化指标:教材上的三个及评价水准。

探索活动图:中国与国际标准的对比。

从农业产值看,我国已进入工业社会,而从农业人口和城市人口比重看,任重而道远。

工业化:第一产业为主——》第二产业为主2、什么是城市化?回忆必修二,衡量城市化水平的指标有哪几个?城市占地规模城市人口数量及所占比例城市化概念:(教材)城市化内涵:3、工业化与城市化之间关系:工业化与城市化是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

(1)工业化是城市化的推动力:工业发展、农民入城、城市人口日益增加,城市人口比重增加。

(2)城市化又反作用于工业化:城市化发展——第二产业人口比重增加,——工业化进程。

4、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工业与城市化新特点: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的特点:(1)、相同点:经历了大大致相同的历程:工业化初期:工业化和城市化水平低,——基本同步增长——工业化以后,城市化水平高于工业化水平。

高三地理一轮复习三维设计教师用书第二章区域可持续发展Word版含答案

高三地理一轮复习三维设计教师用书第二章区域可持续发展Word版含答案
10
材料二 下表示意图示地区土地结构及农业生产的变化。
年份/ 年
森林覆 盖率 /%
耕地面 积/km2
年降水 量/mm
气温年 较差 /℃
河流含 沙量 /%
粮食平 均亩产 量/kg
粮食总 产量/ 亿 kg
1985 19
333
520
38
10
205 1.025
1995 10

478
450
42
35
135 0.975
9
1.导致新、旧桥路面积沙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 A.透风护栏增加了进入桥面的沙量 B.不透风护栏阻滞沙流 C.平面路基减弱风速 D.阶梯状路基增强风速 2.拆除芦苇沙障的主要目的是( ) A.增强通过桥面道路的风速 B.扩大路面驾驶视野 C.降低桥面道路的维护成本 D.增加光照,减轻冻土厚度 解析:1.B 2.A 第 1 题,差异表现在新桥桥面风沙堆积严重,而旧桥不明显。图示护 栏、路基两桥明显不同;旧桥护栏透风而风速较大,不易产生风沙堆积;而新桥为不透风 护栏,沙粒容易在桥面堆积;同时新桥为阶梯状路基,降低了风速,加剧了沙粒堆积。第 2 题,由图示风向、沙障、桥梁位置,可看出高立的沙障会减小桥面风速,加重沙粒在桥面 的堆积,故拆除沙障的目的是增强通过桥面道路的风速。 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如图为我国某区域地形图,该区处于半湿润区向半干旱区的过渡地带,水土 流失严重,人们常用“穷山恶水”来形容当地恶劣的生存环境。
高三地理一轮复习三维设计教师用书第二章区域可持续发展 Word 版含答案
卷别
考点
频次
荒漠化的防治 水土流失的治理 湿地的开发与保护 森林的开发与保护 区域能源资源的开发 流域的综合开发

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2 第二章《区域发展》讲义+练习

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2  第二章《区域发展》讲义+练习

第二章《区域发展》1.1大都市的辐射功能-以我国上海为例1.大都市:是规模庞大、人口众多、经济发达、具备强大辐射带动功能的现代化城市区域,是城镇化发展到高级阶段的城市空间组织形式。

2.集聚作用:多种部门和资源的集聚,必然会导致地区经济核心的形成和发展。

排斥其他企业的推力;大都市的集聚作用产生衰退;城市病。

如交通阻塞、环境污染、地价上升、生活质量下降3.辐射带动作用: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与经济发展滞后的地区之间产生的产业、科技、人才、资金等要素的流动,以及思想观念、生产方式、生活习惯等方面的传播。

如:上海的辐射带动能力:(1)产业带动功能(2)都市核心功能(3)交通运输枢纽功能(4)金融服务功能(5)科技研发创新功能如:上海建设卫星城的积极作用:疏散中心城区的产业和人口;分担中心城区职能;减轻中心城区环境压力;优化城市空间结构;如:上海大都市的辐射带动作用:“一核五圈四带”网络化空间格局;两个扇面:对内、对外4.中心城市对周边地区的影响,首先起主导作用的是集聚,然后才是辐射带动作用。

5.上海拥有世界级中心城市的必备条件(1)优越的地理区位(2)庞大的城市规模(3)雄厚的综合实力(4)发达的教育科技(5)深厚的文化底蕴(6)便捷的交通运输(7)广阔的经济腹地【练习】长江三角洲是我国城市最密集的地区之一。

读长江三角洲大都市圈空间圈层城市体系图,完成下面小题。

1.图中城市等级最高的是()A.南京B.杭州C.上海D.苏州2.长江三角洲大都市圈中()A.上海大都市是我国大陆第一个自由贸易试验区B.上海对周边地区的电子、医药、钢铁、纺织等产业带动作用大C.南京都市圈不受上海市的辐射带动作用D.杭州市是本区域的金融中心2.2产业转型地区的结构优化——以美国休斯敦为例1、传统产业的作用(意义)(1)促进经济增长(2)解决社会就业(3)增加财政收入(4)改善人民生活(5)推进城市化等2、传统产业的问题(1)技术层次不高(2)创新能力不强(3)产品附加值低(4)原材料和能源消耗大(5)环境污染严重等3、产业转型的路径选择(1)产业延伸:依托原有产业基础发展下游产业,建立起关联与配套的产业群。

湘教版 地理必修三 区域可持续发展教案汇总

湘教版 地理必修三 区域可持续发展教案汇总

湘教版必修Ⅲ第2章区域可持续发展第1节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目的:1.理解荒漠化的过程,分析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

2.了解荒漠化的危害和荒漠化治理的措施和问题3.认识荒漠化问题的严重性,树立防治荒漠化的观念,逐步建立正确的环境观。

教学重点:1.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

2.荒漠化的危害和荒漠化治理的措施和问题教学难点:荒漠化的危害和荒漠化治理的措施和问题教具准备:电脑多媒体教学方法:比较法、图示分析法、图示法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师引入: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包括生态可持续、经济可持续和社会可持续,其中生态可持续是基础。

在地理必修三中我们主要学习区域的发展,区域的发展必须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而区域发展首先要做到生态环境的保护。

在第二章中我们主要学习荒漠化防治和森林的保护。

第一节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一、荒漠化概述1.概念指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及一些半湿润地区的这种土地退化现象。

荒漠化不是简单的荒漠扩张的过程,而是很多块分散的土地逐渐退化,并最终连接在一起,形成如同荒漠般的景观。

2.形成是气候变异等自然因素与人类过度的经济活动相互作用的产物。

3.主要表现耕地退化、草地退化、林地退化而引起的土地沙漠化、石质荒漠化和次生盐渍化化。

实质:土地退化4.影响已成为当今全球最为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之一。

根据联合国环境署推断,目前世界约1/4的陆地、2/3的国家和地区受到荒漠化的威胁。

中国是全球荒漠化面积大、分布广、危害严重的国家之一,其中西北地区则是我国风沙危害和荒漠花问题最为突出的地区。

活动活动:根据你的理解,运用下列关键词解释荒漠化的含义。

土地退化干旱半干旱地区气候因素人类活动沙漠化点拨:荒漠化是一个动态发展过程,其实质是土地退化,分布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形成原因是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的共同作用,表现为土地荒漠化、石质荒漠化和次生盐碱化。

思考:(1)荒漠与荒漠化的区别。

2023-2024学年高中地理中图版必修3第2章 区域可持续发展单元测试(含答案解析)

2023-2024学年高中地理中图版必修3第2章 区域可持续发展单元测试(含答案解析)

2023-2024学年中图版高中地理单元测试班级 __________ 姓名 __________ 考号 __________一、选择题(本大题共计13小题每题3分共计39分)1.(1)国家能源集团最大的煤炭生产基地最有可能位于()1.(2)“煤制油”项目的实施可以促使煤炭生产基地()①优化产业结构②降低煤炭运输成本③减轻环境污染④改变资源分布格局A. 甲B. 乙C. 丙D. 丁【答案】【解析】【答案】【解析】2.(1)中东是我国油气资源进口的主要地区之一图中箭头最可能表示来自中东的是()2.(2)我国是一个以煤炭消费为主的国家能源消费结构十分不合理调整能源消费结构是我国目前较为紧迫的任务之一我国积极调整能源消费结构而采取的主要措施有()①提高能源利用率节能减排②减少能源进口量努力实现能源的自给自足③大力开发风能、核能等新能源④增大天然气的勘探开发力度加快西气东输速度A. ①B. ②C. ③D. ④【答案】C【解析】(1)根据图中地理位置及箭头方向可以判断①为俄罗斯进口方向②为中亚地区进口方向③为中东地区进口方向④为澳大利亚、美洲进口方向故选C【答案】C【解析】(2)我国调整能源消费结构的原因是煤炭的消费比重高煤炭作为能源污染较严重为了减轻环境污染需降低煤炭的消费比重提高天然气、水能、风能和核能等清洁能源的比重“提高能源利用率节能减排”“减少能源进口量”并不能降低煤炭的消费比重不能起到调整能源消费结构的作用故选C3.(1)挠力河流域()3.(2)修建龙头桥水库的最初目的是()3.(3)龙头桥水库开始放水、为蓄洪留出库容的月份最可能是()A. 含沙量较大B. 中下游地区水流湍急C. 有凌汛现象D. 径流量季节变化较小【答案】C【解析】(1)挠力河水系上游有条块森林和次生林中下游为农作物及草甸子植被较好含沙量较小 A错误河流上游流经山丘区坡度较陡中下游流经三江平原腹地水流平缓 B错误河流所处纬度较高从低纬流向高纬冬季有凌汛现象 C正确挠力河为雨雪混合补给的河流径流量年际变化大丰水年和枯水年交替出现一年中有两次汛期 4-5月为春汛期 9-11月为秋汛期 D错误故选C【答案】A【解析】(2)挠力河中下游流经三江平原腹地流域区内河流均属典型的沼泽性河流雨季常发生内涝现象因此修建龙头桥水库的主要目的是为调节径流防止洪涝灾害的发生及保障流域内农耕区用水故选A【答案】A【解析】(3)一般来说水库在流域枯水期时开闸放水补充河流径流量挠力河位于我国东北地区为雨雪混合补给的河流春季河流有季节性积雪融水补给 4-5月为春汛期 9-11月为秋汛期因此水库最有可能在2月份开始放水以迎接即将到来的春汛同时也为之后的农业活动提供充足的灌溉用水故选A4.(1)1994一2009年广东省()4.(2)造成广东省粮食供需现状的原因不可能是()A. 粮食产量持续下降B. 粮食产需差量增大C. 粮食需求量不断下降D. 粮食供需逐渐平衡【答案】B【解析】根据图形可以看出广东省在1994-2009年之间粮食产量波动下降粮食产需差量呈现增大的趋势【答案】D【解析】广东省随着经济发展技术水平提高粮食单产不断增加所以D说法错误符合题意5.(1)图示①②③分别代表东北商品粮基地的()5.(2)图示①②③商品粮基地的分布突出显示的东北商品粮基地特点是()5.(3)图示④地区重点发展方向是()A. 小麦产区、玉米产区、稻谷产区B. 稻谷产区、小麦产区、玉米产区C. 玉米产区、小麦产区、稻谷产区D. 大豆产区、玉米产区、高粱产区【答案】A【解析】(1)图示①区纬度高热量条件较差是春小麦的主要产区代表小麦产区吉林省是我国玉米主要产区②代表玉米产区③纬度较低热量条件最好代表东北商品粮基地的稻谷产区故选A【答案】D【解析】(2)图示①②③商品粮基地的分布不同作物分区明显形成农业带突出显示的东北商品粮基地特点是地区专业化分区不能显示产品商品化、高度机械化故选D【答案】A【解析】(3)根据省区轮廓图示④地区应该是长白山地区重点发展方向是保护天然林积极营造人工林提高森林覆盖率山区不适宜增加耕地面积山麓地带保护天然林不适宜重点发展畜牧业彻底由原料型转变为产品加工型产业会导致生态环境被破坏故选A6.(1)从地理学角度分析图中有云的一侧位于秦岭的()6.(2)出现图中现象的地理原理类似于()6.(3)航行中能多次拍摄到类似图片且更清晰的季节是()A. 东坡B. 南坡C. 西坡D. 北坡【答案】B【解析】(1)云的形成需要大量的水汽遇冷凝结而来自北方的冷空气较为干燥无法提供足够的水汽形成云雾来自南方的暖空气则较为湿润水汽充足攀升至秦岭时遇冷凝结形成云层密布于秦岭南坡的奇观故选B【答案】C【解析】(2)由分析可知该地理现象的形成是由于暖空气遇冷凝结与此类似的是冷暖气团相遇成云致雨形成锋面天气的情况 C正确根据山谷风、气旋的形成过程与图示现象的地理原理不符 AB错误形成锋面气旋至少需要有两个锋面且范围较大并出现低压中心图示地理现象只是在秦岭一侧形成单一的锋面并不满足锋面气旋的要求 D错误故选C【答案】B【解析】(3)图示现象的成因是暖空气北上被秦岭阻挡从而在秦岭南坡的高山上遇冷凝结而成想要多次拍摄到类似且更清晰的照片则需要拥有更多更湿润的暖空气因此只有夏季符合要求故选B7.(1)图一为该灌溉工程某堰某时刻的景观图该图反映了当地水源存在的问题是()7.(2)当地有利于农业生产的自然条件是()7.(3)图三为36堰局部示意图该区域的堰位于图二的()7.(4)古人修建梯级超级群堰的功能除蓄水灌溉外还可以()①减轻洪涝②发展河运③水力加工④水力发电A. 不足B. 降水过多C. 过多D. 旱涝频发【答案】D【解析】(1)图一反映出该地此时水量较大该地堰坝的主要作用是调节降水的时间分配不均因此该图反映了当地水源存在的问题是旱涝频发故选D【答案】D【解析】(2)该地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低温少雨且该气候具有不稳定性水热资源并不是充沛协调该地修建堰坝较多上下游落差大因此地形不以平原为主且耕地资源较缺乏该地河流多堆积作用明显土壤比较肥沃故选D【答案】D【解析】(3)根据图三可知白沙溪上游海拔在1200米以上大致自南向北流(地势南高北低)注入金华江上下游水位落差达到168米再结合图二甲乙丙丁四处的海拔高度和地势特征可以推断出该区域的堰位于丁处故选D【答案】C【解析】(4)古人修建梯级超级群堰首先能够减轻洪涝灾害此外可以利用水力机械发展水力加工群堰工程落差大不适宜发展河运古代没有水力发电技术故选C8.(1)目前我国集中供暖的实际分界线()8.(2)长江中下游地区申请纳入供暖范围的主要理由是()8.(3)六盘水市实现集中供暖的基础条件是()A. 位于秦岭﹣淮河线以南B. 与秦岭﹣淮河线完全重合C. 位于秦岭﹣淮河线以北D. 与秦岭﹣淮河线交错分布【答案】D【解析】根据课本内容可知秦岭﹣淮河一线大致与我国1月份0℃等温线相吻合以北气温低以南气温相对高但由于分界线具有过渡性所以目前我国集中供暖的实际分界线与秦岭﹣淮河线交错分布并不是完全吻合故D正确 ABC错误【答案】C【解析】长江中下游地区纬度较低故冬季太阳高度角相对北方而言应较大故A选项错误长江中下游地区水网密布空气中水汽含量较大所以当冬季北方冷空气南下时易在当地形成阴雨天气(冷锋降水)故冬季晴天较少气温较低故B选项错误影响我国各地冬季气温最主要的因素是冬季风的强弱长江中下游地区地形平坦北部无高大山地阻挡冷空气的南下故受冬季风频繁南下的影响低温日期的持续时间也较长故C选项符合题意地形平坦地区冷空气移动速度也相对较快并不容易形成堆积故D选项错误【答案】A【解析】集中供暖的实施需要有大量的煤炭作为燃料而六盘水地区有我国南方最大的煤矿分布故A选项符合题意海拔较高太阳辐射强与贵州地区冬季低温持续时间较长并无关系(且受昆明准静止锋的影响贵州冬季多阴雨)故B选项错误技术水平和供暖成本及资金条件等只是集中供暖方案实施的有利条件而不是基础条件故C、D选项与题意不符9.(1)该河流所在位置大致位于()9.(2)该河流6—8月流量减少是由于该地区()A. 北纬40°—60°之间的大陆西岸B. 北纬30°—40°之间的大陆东岸C. 南纬30°—40°之间的大陆西岸D. 北纬30°—40°之间的大陆西岸【答案】【解析】【答案】【解析】10.(1)我国南方坡耕地农业机械化水平现状的主要成因是()10.(2)我国水稻机植水平明显低于机收水平的主要原因最可能是()10.(3)利于提高我国南方坡耕地农业机械化水平的合理措施是()A. 坡耕地占土地比例较小B. 作物种类少且分布分散C. 机械化作业条件差D. 气候湿热不利于机械化作业【答案】C【解析】(1)南方地区低山、丘陵广布坡耕地占土地比例较大作物种类多但单种作物数量少且分布分散不利于机械化作业丘陵山区耕地大多存在于山谷中田块小且分散机耕道窄或无机耕道田块坡度不均匀大大增加了机手操作难度机械化作业条件差湿热气候对机械化作业影响不大故选C【答案】B【解析】(2)水稻种植业主要集中在南方地区生产规模较小且插秧机用途单一使用效率较低使用机器插秧的比例小故选B【答案】D【解析】(3)特大型机具不适合在丘陵山区使用农业种植种类和规模主要受市场影响不能硬性规定梯田是山区缓解水土流失问题的举措不能改回坡地可以考虑在周边增设机耕道便于机具通往各个田块以达到整合土地的作用故选D11.(1)五龙河部分河段滚水坝的主要作用是()11.(2)“引潍入马”调水工程主要为了()A. 拦蓄河水B. 发展航运C. 降低流速D. 调节洪峰【答案】A【解析】(1)由材料可知滚水坝是高度较低的拦水建筑物其主要原理是将水位抬高到一定位置多余的水可以向下游自由溢流可知其主要作用是拦蓄河水 A正确故选A【答案】C【解析】(2)“引潍入马”导致潍河水量减少水体自净能力减弱水质可能变差 A错误滚水坝是高度较低的拦水建筑物多余的水可以向下游自由溢流不利于发展养殖业 B错误“引潍入马”工程增加了五龙河水量有利于发展灌溉农业缓解当地农业用水紧张 C正确该工程是针对农业用水而非工业缺水问题 D错误故选C12.(1)老虎沟12号冰川降水的水汽主要来自()12.(2)图2中的①~④曲线表示春季冰温剖面的是()12.(3)全球气候变暖对疏勒河流域的影响是()A. 北冰洋B. 太平洋C. 大西洋D. 印度洋【答案】C【解析】(1)由材料可知老虎沟12号冰川位于位于祁连山西段北坡水汽主要来自西部该地受西风带影响水汽主要来自大西洋故选C【答案】A【解析】(2)冰温最高出现在夏季最低在冬季因此②曲线为夏季④曲线为冬季春季之前是冬季冰雪厚冰温低秋季之前是夏季冰雪厚度薄冰温较高所以冰温高于春季而低于夏季所以①曲线是春季③是秋季故A正确故选A【答案】B【解析】(3)全球气候变暖雪线海拔会上升全球气候变暖导致冰川融化冰雪覆盖层减少河流溯源侵蚀会加剧受全球气候变暖影响早期冰川融化量大河流径流量增加随着冰川规模的缩小和蒸发的加剧总体上径流量变小疏勒河以冰川融水补给为主冬季基本无补给且冬季结冰不可能发生凌汛 B正确故选B13.(1)表中甲、乙、丙三大主粮分别是()13.(2)杂交水稻面积多年呈现下降趋势其原因最不可能是()13.(3)为了适应种植大户、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需求当前培育杂交稻种的主攻方向是()①研究耐盐碱杂交水稻新品种②精耕细作培育营养价值高的品种③加强全程机械化制种技术研究④选育稳产性好、抗倒性强的品种A. 小麦、稻谷、玉米B. 稻谷、小麦、玉米C. 玉米、稻谷、小麦D. 小麦、玉米、稻谷【答案】B【解析】(1)由表中数值可知主粮甲在湖南、江西等南方省份产量较高应该是稻谷主粮丙在东北三省产量较高推测是玉米故选B【答案】A【解析】(2)杂交水稻面积多年呈现下降趋势其原因是随着耕地减少、种植业结构调整导致的水稻生产面积减少杂交水稻种子成本高目前多数杂交水稻品种不适应直播、机插、机收需求导致农户放弃杂交水稻而改种常规稻农药、化肥价格上涨对其它种植业也有影响不是杂交水稻面积下降的主要原因故选A【答案】D【解析】(3)种植大户、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经营规模大商品率高机械化水平高开展杂交水稻全程机械化制种技术研究提高制种产量可以降低制种成本从而降低种子价格选育生育期短、稳产性好、抗倒性强的杂交水稻品种有利于满足种植大户不断扩大的直播、机插、机收需求研究耐盐碱杂交水稻新品种有利于扩大盐碱地种植面积培育营养价值高的品种可以提高稻谷品质但这两点并不是当前种植大户的迫切要求故选D二、解答题(本大题共计4小题每题10分共计40分)14.(1)与乙城相比甲城降水量的特点是什么?简述其成因14.(2)说出多瑙河在丙城干流段冬季至春季径流量总体变化的特点并分析原因14.(3)分析铁门附近建水电站的有利条件【答案】(1)特点降水总量大降水季节变化大冬季降水多、夏季降水少成因位于沿海地区冬季西风带来了丰富水汽受地形阻挡水汽抬升多地形雨夏季受副高控制多下沉气流降水少【解析】(1)由材料三可知甲城降水总量大降水季节变化大冬季降水多夏季降水少该地是地中海气候夏季受副高控制降水较少冬季受盛行西风影响而且位于山地的迎风坡降水多【答案】(2)逐渐变多原因冬季以降雪为主气温低流量小冬季至春季气温回升冰雪融水增多降水量有所增加【解析】(2)丙地冬季气温较低以降雪为主河流流量小春季降水增加而且积雪融化积雪融水增加河流流量增加【答案】(3)河流水量大且稳定地处峡谷落差大易于建坝工程量小先进的技术作保障周边地区对能源的需求量大【解析】(3)水电站选址要求位于河流水量大落差大水能资源集中地段在铁门建电站从自然条件来讲河流水量大而稳定地处峡谷落差大易于建坝工程量小从社会经济方面考虑有先进的技术作保障周边地区对能源的需求量大15.(1)从地形、气候角度分析南阳市发展艾草种植的有利自然条件15.(2)分析近年来南阳市艾草种植大面积增加的主要社会经济原因15.(3)以艾草产业发展为例概括南阳市产业扶贫的经验【答案】(1)三面环山盆地向南开口多向阳坡地光照、热量丰富且利于排水地处亚热带与暖温带的过渡地带受夏季风影响大加之山地抬升降水丰富北部地势较高受寒潮影响小利于艾草越冬和春季生长盆地地形土层深厚土壤肥沃【解析】(1)由材料可知艾草对环境适应性强向阳而排水顺畅的地方都能够生长而南阳市地处三面环山、南部开口的盆地多向阳坡地光照、热量丰富且利于排水由图可知南阳市地处亚热带与暖温带的过渡地带受夏季风影响大加之山地抬升降水丰富北部地势高阻挡了冬季寒潮利于艾草生长艾草喜肥沃的土壤该地为盆地地形土层深厚土壤肥沃【答案】(2)人们对健康生活追求提高艾草新品种质量好市场需求量不断增加交通条件不断改善利于艾草产品集散艾草种植既利于环保又利于脱贫致富政策支持力度加大经济收益好农民生产积极性提高【解析】(2)近年来艾草种植大面积增加的主要社会经济原因主要从市场需求、交通条件、政策支持、经济收益等方面分析回答【答案】(3)因地制宜引导农民发展特色种植业延长产业链发展加工业和销售服务业农民就地就业实现脱贫致富【解析】(3)在进行产业扶贫过程中应根据实地条件引导农户发展特色种植业通过延长产业链进行深加工提高附加值增加经济收益引导农民就地就业实现脱贫致富16.(1)分析河池市桑蚕产业循环经济的优越性16.(2)简述浙江、江苏两省桑蚕产业向中西部转移的原因16.(3)请在下列两个问题中选择其中一个问题回答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第一个问题计分①图示区域发展桑蚕业有利于当地生态环境的改善说明理由②为河池地区循环经济生产基地的进一步发展提出合理化意见【答案】缓解了当地饲料、肥料之争的矛盾促进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进行了废弃物的综合利用减少了环境污染充分利用了自然物质资源实现了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提高农业产出增加了农民的收入带动了蚕丝被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增加了就业机会【解析】河池市桑蚕产业循环经济种桑养蚕蚕沙养鱼塘泥肥田这种模式缓解了当地饲料、肥料之争的矛盾促进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进行了废弃物的综合利用减少了环境污染充分利用了自然物质资源实现了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提高农业产出增加了农民的收入带动了蚕丝被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增加了就业机会【答案】两省工业化发展迅速劳动力成本升高城市化进程加快土地成本升高第二三产业的发展迅速农民转向从事第二、三产业【解析】浙江、江苏两省相比中西部省份经济发达工业化发展迅速劳动力成本升高两省城市化进程加快土地成本升高桑蚕产业的生产成本高于中西部地区两省第二三产业的发展迅速农民转向从事第二、三产业种桑业衰落【答案】问题① 该地区多山地地形崎岖降水多人口增长破坏植被水土流失严重桑树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和适应性能起到涵养水源的作用减少当地的水土流失问题② 加强基地的科研投入引进科技含量高、治污能力强、经济效益好的企业加强基地与外地的交通联系进一步延长产业链等【解析】问题①发展桑蚕业有利于当地生态环境的改善主要从当地自然环境特征及容易出现的环境问题分析该地区多山地地形崎岖降水多人口增长破坏植被水土流失严重桑树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和适应性能起到涵养水源的作用减少当地的水土流失问题②河池地区循环经济生产基地的进一步发展提出合理化意见主要从科技提高经济效益、拓展市场角度分析加强基地的科研投入引进科技含量高、治污能力强、经济效益好的企业加强基地与外地的交通联系进一步延长产业链等17.(1)读材料一说出伏尔加格勒以下河段的流域特点并分析原因17.(2)读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说出伏尔加河最主要的开发利用方式并分析其原因17.(3)目前伏尔加河的干支流上修建了大、中、小水库800多座水库的修建对流域内的环境造成哪些不利影响【答案】(1)【解析】(1)【答案】(2)【解析】(2)【答案】(3)【解析】(3)。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2区域发展 第二章 资源、环境与区域发展 本章整合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2区域发展 第二章 资源、环境与区域发展 本章整合
第二章 资源、环境与区域发展
本章整合
1 知识网络·整合构建 2 专题归纳·思维深化 3 学科素养·实践拓展
01 知识网络·整合构建
①_自__然__要__素___ ②_自__然__资__源__丰__富__程__度___ ③_水__陆__交__界___ ④_多__大__风___ ⑤_过__度__开__垦___ ⑥_优__化__土__地__利__用__结__构___ ⑦_繁__荣__期___ ⑧__开__发__新__的__资__源__,__培__育__新__的__主__导__产__业___ ⑨_地__处__河__南__西__北__部__,__南__临__黄__河___ ⑩_大__力__发__展__旅__游__业___
2.区域生态环境问题防治措施的确定 (1)根据成因确定措施 根据区域生态环境问题的成因确定该区域应采取的防治措施。例如,黄土高原水 土流失严重、西北地区土地荒漠化严重,其共同成因为滥伐、滥垦、滥牧、滥采,所 以两区域应采取的防治措施是退耕还林、还草。 (2)根据位置确定措施 根据区域内部不同部分(如河流上、中、下游)的特点,确定某区域应采取的防 治措施。例如,甘肃石羊河流域的生态环境保护措施,具体如下:
02 专题归纳·思维深化
专题一 我国不同地区的生态环境问题
地区 生态问题 黑土地被开垦 后,黑土层变 薄;沼泽地的
东北 地区 开垦引起生态
破坏;森林生 态和森林资源 被严重破坏
成因
黑土地被开垦后,自然平衡 受到破坏,引起土壤冲刷; 林木超采,采育脱节,毁林 开荒;森林火灾、居民烧 柴;等等
措施
停止对沼泽地的开垦;对坡面、 沟壑进行治理,植树造林,土壤 培肥;合理采伐,营造人工林, 注重木材的综合利用;建设自然 保护区
危害

高中地理人教版选修二知识框架

高中地理人教版选修二知识框架

高中地理人教版选修二知识框架
第一章生产活动与区域经济发展
1.1 生产活动的基本特征和类型
1.2 空间分布的影响因素和规律
1.3 区域经济发展的阶段和特点
1.4 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因素和模式
第二章区域规划与可持续发展
2.1 区域规划的概念、目标和意义
2.2 区域规划的制定和实施
2.3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目标和原则
2.4 可持续发展的实施和评价
第三章农业生产与区域发展
3.1 农业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3.2 农业生产的类型和特点
3.3 农业生产的空间分布及影响因素
3.4 农业发展与区域发展的关系
第四章工业生产与区域发展
4.1 工业生产的类型和特点
4.2 工业空间组织及产业集群形成
4.3 工业空间分布的影响因素和特点
4.4 工业发展与区域经济的关系
第五章城市发展与区域协调
5.1 城市发展的基本特征和类型
5.2 城市规划与管理
5.3 城市化进程的影响因素和规律
5.4 区域协调与城乡统筹的意义和措施
第六章交通运输与区域发展
6.1 交通运输的类型和特点
6.2 交通运输的空间分布和影响因素6.3 交通运输的发展模式和趋势
6.4 交通运输与区域发展的关系
第七章资源环境与区域发展
7.1 资源环境的概念和类型
7.2 资源环境的空间分布和影响因素7.3 自然资源的分类和特点
7.4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第八章区域合作与全球化
8.1 区域合作的概念和模式
8.2 区域合作的发展历程和形式
8.3 全球化的概念和主要特征
8.4 全球化与国际地缘政治关系的影响。

新教材高中地理第二章区域发展第三节资源枯竭型地区的可持续发展__以德国鲁尔区为例作业含解析

新教材高中地理第二章区域发展第三节资源枯竭型地区的可持续发展__以德国鲁尔区为例作业含解析

第三节资源枯竭型地区的可持续发展——以德国鲁尔区为例读某国示意图,回答下面两题。

1.20世纪50年代以后,该国传统工业区迅速衰落,其原因是( )A.煤炭资源耗尽B.军事订单减少C.新技术革命的兴起,新兴工业部门涌现D.国家对国土的开发和整治答案:C解析:读图可知,图示国家为德国,其传统工业区为鲁尔区。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鲁尔区衰落的主要原因有生产结构单一、煤炭的能源地位下降、世界性钢铁过剩、新技术革命冲击。

2.导致该地区环境恶化的主要原因是( )①能源结构以煤炭为主②产业结构以重化工业为主③机械制造业先进④经济发达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答案:A解析:鲁尔区环境恶化的主要原因是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和以重化工业为主的产业结构产生大量废弃物。

读辽中南部分矿产分布示意图,完成下面三题。

3.图示城市在资源开发利用中面临的最突出的问题是( )A.劳动力资源短缺B.煤铁资源日趋枯竭C.土地资源减少D.森林资源锐减答案:B解析:辽中南地区为我国典型传统工业区,依托其丰富的煤铁资源,发展钢铁工业,过快发展导致煤铁资源大量减少。

4.加快该地区资源枯竭型城市经济转型的有效途径有( )①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②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③大力发展水产养殖业④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A.①②④B.②③④C.①②③D.①③④答案:A解析:对传统工业型城市的改进措施有:调整产业结构,加大第三产业比重;发展以高新科技为主的工业;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5.有关解决该地区资源枯竭型城市困境的举措,叙述不正确的是( )A.优化产业结构,加快产业升级B.禁止开采煤炭、石油,寻找绿色替代能源C.坚持经济发展与资源利用、环境保护相协调D.大力发展投资少、消耗低、污染小、效益高的产业答案:B解析: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不仅要努力调整产业结构,还必须保证经济的可持续性,不能一刀切。

棕地是指废弃或半废弃的前工业和商业用地与设施。

德国东北部的卢萨蒂亚地区,19世纪至20世纪采矿业发展迅速,20世纪90年代矿区纷纷关闭,形成一系列棕地。

高考地理第二章区域可持续发展——析其因、究其理、想其法第一讲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

高考地理第二章区域可持续发展——析其因、究其理、想其法第一讲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

发挥能__源__优势,建 设全国的能源和原 材料基地;建设农 产品的生产、流通 和加工基地;加强 东西向交通建设、 生态环境建设
改善农业生__态__环__境__, 稳定粮田面积,提高 单产;大力发展交通 运输,开发能源、矿 产,建设中国动力基 地
循流程解题>>> 有一套
在解答有关“区域特征和区域差异”类试题时,可遵循以 下思维流程:
12/10/2021
材料二 区域粮食供需状况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不断变 化。图 2 为 2005~2013 年江苏省人口变化与粮食增产关系图。
(2)据图 2,简述江苏省人口变化—粮食增产关系的主要区 域差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温__带__季__风__气候

点 土地 _水__稻__土__为主,耕地多为 _黑__土__为主,耕地多为
水田,人均耕地面积少 旱地,人均耕地面积多
矿产
贫乏
_石__油__等矿产丰富
12/10/2021
2.长江三角洲与松嫩平原人类活动的差异
要素
区域
长江三角洲
松嫩平原
农业
耕作类型 主要作物 耕作制度
_水__田__耕作业
旱__地___耕作业
水稻、油菜、棉花 玉__米__、春小麦、大豆
一年_两__熟__至__三__熟___
_一__年__一__熟__
特色产业
水产业
西部畜牧业
工业
_综__合__性__工业基地
重化工业基地
商业贸易
发达
不发达

高中地理第二章区域可持续发展第三节中国东北地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第2课时)东北地区的商品粮基地建设及

高中地理第二章区域可持续发展第三节中国东北地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第2课时)东北地区的商品粮基地建设及

高中地理第二章区域可持续发展第三节中国东北地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第2课时)东北地区的商品粮基地建设及农业发展方向练习(含解析)中图版必修3(一)教材第54页思考调整农业与农村经济结构,解决经济结构不合理问题;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解决耕作粗放,产品不适应市场等问题;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加快农业技术推广;改善农业生态环境。

(二)教材第57页思考1.生态农业是一种社会,经济与生态效益密切结合的现代农业模式,中国生态农业是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可持续发展模式。

中国生态农业与可持续发展农业是一种特殊与一般的关系,二者在指导思想、基本内涵和目标方面具有一致性。

2.(1)北方地区有“四位一体”温室生态农业模式。

其循环过程是在太阳能温室的一端建造地下沼气池,将人畜粪便送入沼气池,经过厌氧发酵变成高效的有机肥料,沼渣作底肥,沼液可以直接浇菜,沼气除炊用外,还可以在温室内点灯,既能增加温室内温度和光照时间,又可增加温室内二氧化碳的浓度。

温室的适宜温度又能为猪、禽的冬季育肥生长提供良好的条件,同时也能保证沼气冬季正常运行产气。

“四位一体”是以太阳能为动力,以土地为基础,实现种植、养殖与沼气并举的一个较为完善的能源生态经济体系。

(2)南方地区有“猪沼果”模式。

其循环过程是畜、禽粪便入池发酵生产沼气,沼气点灯、做饭,沼液、沼渣用来肥田种菜(菌、药、花),从而形成农业生态良性循环。

“猪沼果”模式是以沼气为纽带,把畜禽饲养和林果、粮食、蔬菜、食用菌种植等联系起来的生产模式。

这种模式能够提高产出率,显著增加农民收入。

A级抓基础(2019·惠州市调研)奈曼沙漠位于内蒙古东部的科尔沁沙地南缘,大兴安岭东侧。

这里黄沙遍布,但某团队却通过在地下0.8~1米处铺设特制的衬膜,在该地成功开垦出万亩稻田。

据此,完成1~3题。

1.与长江中下游地区相比,奈曼沙漠种植水稻的有利条件是( )A.热量充足B.地形平坦C.光照充足D.土壤肥沃2.该地种植水稻的水源主要来自于( )A.地下水B.河流水C.大气降水D.冰雪融水3.该地稻田地下铺设特制的衬膜的主要目的是( )A.增加肥力B.减少蒸发C.阻隔沙尘D.防止渗漏解析:第1题,长江中下游地区比奈曼沙漠纬度低,热量更充足,A错;长江中下游地区主要为冲积平原,地形平坦,较奈曼沙漠中的沙丘地貌有明显优势,B错;根据材料可知,奈曼沙漠终年降水少,晴天多,光照充足,沙漠地区土壤有机质积累少,土壤贫瘠,C对,D 错。

高中地理 第二章 区域可持续发展 第一节《中国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第1课时) 中图版必修3

高中地理 第二章 区域可持续发展 第一节《中国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第1课时) 中图版必修3
由以上试验可知:降水强度、地面坡度、地表物 质构成、A 地表植B 被等都C能影响到水土流失量的大 小。
A
B
C
C最严重;A几乎没有;地表植被好,对地表的保护作用好,同时也有
利下渗、减弱地表径流,起到了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的作用。反之亦然。
3.水土流失的原因 1、自然原因 地形、气候、土壤、植被等 2、人为原因
A
B
C
A;坡度越大形成的地表径流越强,对地表冲刷力越
强,水土流失越严重。
3.水土流失的原因
第二组试验:同样坡度的两个区域,A是 和风细雨,B是暴雨倾盆,那么哪一个区域水 土流失严重?
A
B
B;降雨强度大,不利于下渗,形成的地表径流大, 冲刷力大,水土流失严重
3.水土流失的原因
第三组试验:同样的坡度、同样是暴雨 倾盆,区域A是松散的泥沙,区域B是粘性较 好的粘土,哪一个水土流失严重呢?
在一定的时空尺度区域内,人类通过能动地控制自然 环境—经济—社会复合系统,在不断提高人类的生活质量 ,又不超越资源环境承载力的条件下,既满足当代人和本 区域发展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和其他区域满足其需求的 能力构成危害。
1.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包括了哪些方面的内容?
➢ 环境可持续发展 ➢ 经济可持续发展 ➢ 社会可持续发展
——基础 ——条件 ——目的
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1.可持续发展
环境的可持续发展需要解决生态问题,如:
•水土流失 •土地荒漠化 •森林和湿地开发不当
2.水土流失
• 什么是水土流失——在水力、重力、风力等外营力和 人为因素综合作用下,水土资源以及土地生产力遭受 的破坏及损失,包括土地表层侵蚀及水的损失。

2019-2020年湘教版地理湘教版必修3第二章 区域可持续发展第一节 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 --以我国的西北地区

2019-2020年湘教版地理湘教版必修3第二章   区域可持续发展第一节  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 --以我国的西北地区

2019-2020年湘教版地理湘教版必修3第二章区域可持续发展第一节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以我国的西北地区为例知识点练习第九十篇第1题【单选题】防治土地荒漠化的措施主要有( )①人口大量外迁,以减轻人口对土地的压力②合理分配利用水资源,发展节水农业③因地制宜开发利用太阳能、风能、水能和生物能,解决农村用能问题④开发深层地下水,扩大农田灌溉面积⑤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合理放牧,积极营造护田林网⑥扩大植被覆盖率,设置沙障与封育固沙,构筑防护体系A、①③⑤B、②④⑥C、③④⑤D、②⑤⑥【答案】:【解析】:第2题【单选题】读图回答问题。

这些荒漠化土地主要分布在我国的( )A、华南、华东和华北地区B、西北、西南和华北地区C、西北、华北和东北地区D、东北、华北和西南地区在这些荒漠化地区,人们解决生活燃料问题最为可取的方式是( )A、结合积蓄肥料,大力发展沼气B、结合植树造林,大力发展薪炭林C、因地制宜,充分开发利用风能、太阳能等新能源D、结合农田水利建设,开发利用小水电【答案】:【解析】:第3题【单选题】沙产业是指积极利用沙漠、戈壁的土地和景观资源,在科学技术的支撑下,变“沙害”为“沙利”,向沙漠要效益的新兴产业。

下图是宁夏沙坡头地区草方格沙障景观图。

据此回答下列各题。

构筑草方格沙障的主要目的是( )①保护铁路线②削减风力③改变气候类型④增加旅游景观⑤提高沙层含水量A、②③⑤B、①②③C、①②⑤D、①④⑤系列不适合在该地区发展的沙产业是( )A、建材产业B、沙漠旅游休闲业C、光伏发电产业D、沙生中药材产业【答案】:【解析】:第4题【单选题】在防沙治沙的过程中,为进一步改善我国西北地区的生态环境,在以下可以采取的相应措施中正确的有①植树种草,加强防护林建设②确定合理的载畜量③进行大规模人工降雨④退耕还牧⑤大打机井,大规模开采地下水⑥开展大规模垦荒行动A、①⑤B、③⑥C、①②④D、④⑥【答案】:【解析】:第5题【单选题】下列关于荒漠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A、荒漠化只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区B、西北地区的荒漠化是气候异常造成的C、荒漠化是土地退化的一种表现D、盐渍化不属于土地荒漠化【答案】:【解析】:第6题【单选题】塔里木河流域综合治理的关键是水资源的合理利用,下列方案合理的是A、上中游地区利用绝大部分河水B、人工加速冰川消融,增加河水的补给C、下游地区利用绝大部分河水D、上中游和下游地区均衡利用河水【答案】:【解析】:第7题【单选题】下图1为非洲轮廓示意图(阴影区表示某自然带的分布范围),图2为该自然带内的枣椰树景观(当地一种粮食作物)。

2829版课堂讲义同步系列高中地理中图版必修三课件第二章区域可持续发展第五节文稿演示

2829版课堂讲义同步系列高中地理中图版必修三课件第二章区域可持续发展第五节文稿演示

畸形发展
A.①②③④
B.③④⑤⑥
C.①②⑤⑥
D.①②④⑥
4.江苏省城市化建设的思路包括( )
①城市现代化,农村城市化,城乡一体化 ②打破旧体制下
的行政区划,增强城市聚集力,带动城乡一体化 ③适当发
展特大城市,加快发展大城市,积极合理发展中小城市,重
点培育中心城镇 ④实现主要大中城市基本现代化
A.①②
3.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关系
教材梳理2 江苏省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过程 阅读教材P66~P67“江苏省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过程”,
填写下列知识。 1.江苏省概况
(1)位置:位于__长__江___、__淮__河___下游,黄海之滨。 (2)社会经济特征:城市众多,人口密集,经济发达。
2.工业化和城市化现状 (1)工业化:总体上处于工业化___中__级____阶段,工业化水平 较高,进程明显加快。 (2)城市化:城市化进程不断__加__快____,但城市化水平仍低于 发达国家和世界的平均水平。
[基础知识梳理]
教材梳理1 工业化和城市化 阅读教材P65~P66“工业化和城市化”,填写下列知识。
1.工业化 (1)概念:通常指机器大工业在国民经济中不断发展并达到占 _主__导___地位的过程。 (2)本质:国民经济结构发生了从以___农__业____占主导地位向以 工业占主导地位的转变。
农业产值
解析 第1题,江苏省城市化进程在不断加快,城市化水平高于 全国平均水平,可判断②为城市人口比重;在三大产业中,第 一产业产值比重持续下降,第三产业的产值比重波动上升,第 二产业一直占主导地位,据此可判断①为第二产业产值比重, ③为第三产业产值比重,④为第一产业产值比重。第2题,结合 上题且读图可知,城市人口比重增长的速度最快,三大产业中 第三产业产值比重增长速度最快,并于1990年超过第一产业; 城市人口比重增幅最快是在20世纪90年代末。 答案 1.D 2.B

高中地理第二章区域可持续发展第二节美国田纳西河流域的治理学案3

高中地理第二章区域可持续发展第二节美国田纳西河流域的治理学案3

第二节美国田纳西河流域的治理学习目标思维脉图1。

了解田纳西河流域的地理环境及存在的问题。

2.理解田纳西河流域综合治理的措施.3。

掌握河流治理的一般规律。

4。

运用典型案例,能评价流域综合开发与治理的对策和措施。

必备知识·自主学习一、田纳西河流域的自然概括1。

流域概况:是密西西比河支流——俄亥俄河的支流,全长1 600千米,流域面积10.5万平方千米,年径流量254亿立方米。

2.流域自然地理特征:自然要素特征气候温暖湿润,降水丰富地形地形起伏,河床比降大自然资源水能丰富,煤炭、磷、铅锌等矿产资源丰富二、田纳西河流域的开发治理过程三、田纳西河流域开发治理的措施1.从防洪入手,综合开发利用水资源:(1)实行梯级开发,修建大坝,减少了洪水灾害。

(2)兼顾航运,建成了巨大的航运网,促进了经济发展,减轻了就业压力。

2。

因地制宜,发展农、林、牧、渔业:种植业坡地以栽培果树、种植蔬菜为主;平原集中种植玉米、棉花、大豆等作物;发电厂附近发展温室蔬菜生产林业是整个流域综合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综合利用效益高畜牧业有很大发展,产值已超过种植业渔业兴建大量水库,促进渔业发展3.利用廉价水电,发展高耗能工业.4。

把保护环境与开发旅游资源相结合,促进旅游业的发展。

四、田纳西河流域开发经验的启示1.中国河流开发状况:江河众多,但水利、水电开发利用程度很低。

2。

启示:水利工程的修建要从整个流域综合开发的角度去考虑,实现流域多目标开发和促进流域经济综合发展.1.判断正误。

(1)水资源综合开发是流域治理的核心. (√)(2)田纳西河河水流量季节变化小。

(×)(3)田纳西河优先发展的工业是棉纺织. (×)2。

下列有关田纳西河流域治理结果的叙述,正确的是()A。

危害多年的干旱灾害得到了有效控制B.人均收入已超过美国平均水平C.森林覆盖率达60%以上D.航运、旅游业发展迅速,但工农业发展缓慢提示:选C。

田纳西河流域的洪水灾害得到了有效控制;该流域的人均收入已达到美国平均水平,但没有超过美国平均水平;该流域工农业发展迅速。

第二章 区域可持续发展ppt课件

第二章   区域可持续发展ppt课件
松嫩平原 C.
②退耕还湖 ③加强上游地
区水土保持 ④禁止在长江采沙 ①扩大水田面积 ②退耕还湖 ③加强上游地区水土保持
②③ D.
④禁止在长江采沙
数量在不断增多,质量在逐渐提高
A.①② B.③④ 加剧长江洪涝灾害
B.
第一页,编辑于星期五:十三点 二十七分。
C.①④
D.②③
第七页,编辑于星期五:十三点 二十七分。
从生态考虑,本区湿地开发利用的最好方式是 (B)
A.开垦耕地,扩大生产
B.保护湿地,发展旅游业
第六页,编辑于星期五:十三点 二十七分。
第六页
D.植树造林,增加森林面积
近50年来,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湖泊面积锐 减,湖泊消失了1000多个。据此回答11~12题
11.湖泊面积大量减少对地理环境的主要影响有 (A)
第四页,编辑于星期五:十三点 二十七分。
第四页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后,数以万计的转业军人和知识青年奔 赴“北大荒”进行大规模的开垦,使这块沉睡的荒芜之地变
成世界闻名的“北大仓”,成为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回
答8~13题
8.“北大荒”是指(A)
A.三江平原、松嫩平原 B.辽河平原、辽西走廊
第三页,编辑于星期五:十三点 二十七分。
第三页
6.我国天然湿地数量和质量的变化趋势是(D) A.数量在不断增多,质量在逐渐提高 B.数量在不断增多,质量在逐渐下降 C.数量在不断减少,质量在逐渐提高 D.数量在不断减少,质量在逐渐下降 7.过去洞庭湖不断萎缩的主要原因是(B) ①泥沙淤积 ②周边地区灌溉用水过量 ③人工围垦 ④气候干旱,蒸发旺盛
2.下列条件与洞庭湖平原成为商品粮基地无关的是(D)

高中地理 第二章 区域可持续发展 第一节 中国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教案(含解析)高二地理教案

高中地理 第二章 区域可持续发展 第一节 中国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教案(含解析)高二地理教案

第一节中国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1.歌诀法记忆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自然条件很特殊,地表破碎遭侵蚀;直立干燥抗蚀差,遇到急雨易崩塌。

构造运动较剧烈,谷坡陡峭滑坡易;植被稀少缺保护,削减雨水能力低。

人类活动是诱因,开荒伐林过牧齐;采矿修路挖窑洞,水土流失不为奇。

2.概括法记忆水土流失的治理措施包括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

生物措施主要是植树种草,但要因地制宜,宜林则林,宜草则草。

工程措施包括兴修水库、打坝淤地、修建水平梯田。

水土流失的原因和危害1.区域可持续发展中的环境问题(1)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内容:(2)环境可持续发展需要解决的问题: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等。

2.水土流失的原因(1)水土流失的自然原因:(2)水土流失的人为原因:①长期农业生产过程中造成的森林和草原被毁,使地表的抗侵蚀性减弱。

②不合理利用土地造成恶性循环,如过度开垦、过度放牧、乱伐林木、开矿和无计划地修建窑洞等。

3.水土流失的危害图表解读黄土高原的范围和地形图[信息获取](1)黄土高原位于太行山以西,乌鞘岭以东,秦岭以北,古长城以南。

横跨青、甘、宁、内蒙古、陕、晋、豫七省区大部分或一部分。

(2)黄土高原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海拔多在 1 000~2 000m。

地表千沟万壑,支离破碎。

(3)黄土高原位于我国的季风区还是非季风区?该区域降水有何特点?对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有何影响?提示:根据我国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界线,我们可以看出黄土高原位于我国的东部季风区,并且处于季风区向非季风区的过渡地带,具有降水集中、多暴雨的特点。

黄土高原降水集中和多暴雨是导致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

问题探究“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唐·刘禹锡《浪淘沙》思考探究:黄河是世界上含沙量最大的河流,你知道黄河中的泥沙来源于哪里吗?提示:主要来自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

知识升华一、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1.自然原因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是地貌、黄土、气候和植被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下产生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提高劳动生产率,关键在于劳动力素质的提高。 劳动力素质包括劳动者的身体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素质。 劳动力在部门间和地区间的合理流动,能使劳动力资源得到充分 而合理的利用,从而有利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有利于区域经济 的增长。
(3)资金因素

生产资金包括固定资金和流动资金两个部分。
生产资金对区域经济增长的作用主要表现在:
二、区域发展的形式——量的扩张
2、描述经济增长的指标
(1)增长的幅度

差额 比值 年均 同比 环比 绝对增长、相对增长、年均增长等
(2)增长的速度


(3)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人均国民收入的变化

二、区域发展的形式
(一)量的扩张
(二)质的改善 (三)结构的优化
二、区域发展的形式——质的改善
第二章

区域发展与可持续发展
什么叫做“区域发展”?
区域如何实现“发展”?


什么叫做“可持续发展”?
区域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
第二章
区域发展与可持续发展
第一节 区域发展概述
第二节 促进区域发展的措施和途径
第三节 区域可持续发展 第四节 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
第一节 区域发展概述
一、什么是区域发展?
如上海
如东北
(三)区域生产布局的调整和优化

生产布局:或叫生产分布,指生产部门(工业、农业和交 通运输业等)的地理分布,即生产的具体位置(地区)、 形式、规模、部门结构与地域组织。 首先,不论区域大小,都有必要进行内部的地域分工。 部门分工是促进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的主要方式; 部门分工必然要落实到具体的地域(地点),这就是 地域分工。地域分工主要是通过生产布局来实现的。 其次,合理的分工能够保证和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
(一)资源开发
资源开发:指对资源的有意识的、有组织的和大 规模的开发利用。 资源可以分为自然资源和社会经济资源两大部分

资源开发促进地区经济发展的机制是:通过建立 自然资源是人类经济发 社会经济资源包括人力 展和社会进步的最基本 有关资源的密集型产业,该资源密集型产业要么 资源、文化资源和交通 的也是唯一的物质源泉。 信息条件等。 直接出售产品,创造收入,要么通过前向联系或 发展中国家常把自然资 随着人类科学技术水平 后向联系促进地区产业结构的变化和经济规模的 源开发作为对落后地区 的提高,社会经济资源 进行开发以振兴该地区 对经济发展的贡献越来 扩大,进而促进地区经济的发展。 越大。 经济的主要手段。
属于量的扩张,是经 经济学就是研究资源配置,追求效益极大化。 济发展的简单形式 质的改善包括如下几种情况: 1、费用一定,产出(有效产出)最大; 2、产出一定,费用最小 3、费用、效益都不定,但效益-费用最大。 既包含量的扩张,也包含 质的提高,是区域/国家 经济发展的普遍形式
属于质的提高,规模虽然没有 扩大,但仍有经济学意义,这 就是所谓的零增长,是区域或 国家发展到一定程度后所追求 的经济发展的重要方式
二、区域发展的形式有哪些? 三、加快经济增长,促进区域发展
一、区域发展的内涵
经济发展就是经济进步。经济进步就是现在比 过去、将来比现在能产生更理想的经济状态。
对于区域经济而言,区域发展的内涵具体包括 如下五个方面:
生产的增长 技术进步
经济发展不完全等同 于区域经济增长,区 域经济发展的表现是 多方面的,而且这些 方面是相辅相成的。
名义GDP和实际GDP


名义GDP也称货币GDP,是用生产物品和劳务的当年价格 计算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名义GDP的变动可以有两种原因:一种是实际产量的变 动,另一种是价格的变动。也就是说,名义GDP的变动 既反映了实际产量变动的情况,又反映了价格变动的情 况。 由于相同产品的价格在不同的年份会有所不同,因此, 如果用名义GDP就无法对国民收入进行历史的比较。
间接影响因素
指对社会生产过程间接发生作用的因素, 自然条件 自然资源 一般通过改善生产条件、劳动力和生产 资料的质量来影响区域经济的增长。 经营管理 产业结构 经济体制 经济政策
一、影响区域发展的因素
(一)影响区域发展因素分类
内部因素
产生于区域的内部, 生产要素的供给、消费 投资需求 空间结构
反映了区域经济增长的潜力和自我发展能力。 区际要素流动 外部因素 商品贸易 外部需求 来源于区域的外部, 国家区域政策 反映了外部环境条件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
二、区域发展的形式——量的扩张
GDP 与 GNP 之间的关系
A 区别 反映的统计原则不同
GDP计算采用的是“国土原则”,即只要是在本国或该地区范围 内生产或创造的价值,无论是外国人或是本国人创造的价值,均计入本 国或该地区的GDP。 而GNP计算采用的是“国民原则”,即只要是本国或该地区居民, 无论你在本国或该地区内,还是在外国或外地区所生产或创造的价值, 均计入本国或该地区的GNP。
二、区域发展的形式——结构优化
1、空间结构
2、产业结构 3、技术结构 4、所有制结构
5、进出口结构
6、消费-积累结构
二、区域发展的形式——结构优化
3、技术结构
技术结构优化包括合理化和 高级化两个方面。首先是 合理化!
二、区域发展的形式——结构优化
4、所有制结构
事实证明,在当前生产力水平下,非公有经济、 尤其是非国有经济更能实现持续、快速发展,但
(二)区域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

产业结构:指区域内诸经济部门之间的比例关系和 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方式。
区域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地区经济发展的机制是:通过产 业结构调整理顺各产业部门之间的关系,扶持主导产业 部门,配套发展辅助性产业部门,适当发展基础产业部 门,使整个区域经济内部既有分工,又有协作,构成紧 密联系的有机整体,形成整体优势,从而保证区域经济 发展得更快更好。
一、影响区域发展的因素
(一)影响区域发展因素分类
一般性因素
指国家和区域都具有的增长因素, 反映了区域经济增长的共性特征。 资金 劳动力投入 技术进步 城市化水平 资源禀赋与配置 国家投资的区位偏好
区域性因素
是指区域所特有的增长因素, 反映了区域经济增长的个性特征。
一、影响区域发展的因素
(二)主要因素作用机制分析
2001:GDP为95933亿元,GNP 为94346亿元,两者差额为 1587亿元,也就是说2001年, 其他国家从我国赚得的利润超 过了我们从国/区外赚的利润 1587亿元。
A
B
C
二、区域发展的形式——量的扩张
2、描述经济增长的指标
(1)增长的幅度

差额 比值
不同年份的GDP可以直接相减吗
产业结构的改进
资本积累 与外界经济关系的改善
二、区域发展的形式
(一)量的扩张
(二)质的改善 (三)结构的优化
二、区域发展的形式——量的扩张
1、描述经济规模的指标
(1)国内生产总值(GDP)
①GNP是一个价格概念,是市 场价格的和。 ②GNP是最终产品的价格的和。 ③GNP是个生产概念,不是消 费概念。 ④GNP是个流量概念,不是存 量。 ⑤GNP是个地理概念。
以国土范围计,是按市场价格计算的国内生产总值的简称。 它是一个国家(地区)内所有常驻单位在一定时期(一年) 内生产的最终成果──所创造的增加值(总产值-中间消耗) 之和。
(2)国民生产总值(GNP)
以国民国籍计,是按市场价格计算的国民生产总值的简称。 它是一个国家(地区)所有常驻单位在一定时期(一年) 内收入初次分配的最终成果。
生产力布局
(6)区际贸易因素
一般说来,区际商品贸易(包括商品输入和输出 )对区域经济增长具有乘数作用。 区际贸易量的大小,一般取决于三个方面:

区域可输出商品的比较优势 区际贸易障碍(如地区间距离、运输成本) 区域外部需求
二、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途径
(一)资源开发 (二)区域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 (三)区域生产布局的调整和优化 (四)重大工程项目的组织建设
1、自然条件因素 2、人口和劳动力因素 3、资金因素 4、科技进步因素 5、资源配置因素 6、区际贸易因素
(2)人口和劳动力因素
一般地说,劳动力投入与经济增长是成正比关系。但 是,在现代化大生产条件下,劳动力投入必须与资金 投入相匹配,劳动力数量必须同现有生产资料相适应, 否则,对区域社会再生产与经济增长将产生不利影响。 提高劳动生产率是加速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途径。
是不是积累率越高越好?
三、加快经济增长,促进区域发展
对于发展中的国家和地区来 说,发展是硬道理。很多 问题,包括贫困问题,环 境问题,就业问题,地区 差距扩大问题,都必须通 过加快经济发展来解决。
第二节 促进区域发展的措施和途径
一、影响区域发展的因素 二、促进区域发展的途径
分类 作用机制
一、影响区域发展的因素
(一)影响区域发展因素分类
1.从各种因素与社会生产过程的相关程度看,可以分 为直接影响因素和间接影响因素。
2.从各种因素的地区来源看,可以分为内部因素和外
部因素。 3.从各种因素的性质和特征看,可分为一般性因素和 区域性因素。
一、影响区域发展的因素
(一)影响区域发展因素分类
直接影响因素
指直接参与社会生产过程的因素, 对区域经济增长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劳动力 生产资料(资金) 科学技术(知识产 业中)
最后,生产布局是可变的,也是应该不断地加以调整的。
(四)重大工程项目的组织建设
重大工程项目对地区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可以大量地吸收本地区的劳动力
可使区域经济规模得到壮大,经济实力得到加强;如果这个 工程项目技术水平较高,那它的技术示范作用和技术信息扩 散作用对本地区提高技术水平也是有促进作用的。 通过前向和(或)后向联系,对区域内的其它产业将产生一 定的促进作用;如果组织得好,还可由此发展起一个主导产 业、辅助产业系列。 工程建设过程中的部分、甚至大部分基本材料、工程建设过 程中的基本劳务、劳动力的基本生活品等,可能来自本地。 因此工程建设中的费用支出将很大部分变成当地的收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