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期思维发展特点(1)

合集下载

幼儿期思维发展特点

幼儿期思维发展特点

幼儿期思想发展特色在思想的个体发展过程中,直觉行动思想、详细形象思想和抽象逻辑思想是三种不同发展水平的思想。

直觉行动思想,是一种依赖直接感知和实质动作来进行的思维,也就是说思想的问题是直观的,以详细形式体现的;解决问题的方式也是实质动作,思想受动作支配。

幼儿先期少儿的思想就是直觉行动思想,他们在操弄物体时才进行思想,走开了动作和实物,思想也就停止了。

详细形象思想,是一种依赖事物的表象来进行的思想。

思维的问题是详细的、形象的;能够离开实质动作,借助于表象,即依照详细形象的联想来解决问题。

详细形象思想已有必定的概括性,能够支配行动,开始拥有比较独立的性质,但常常简单根据事物的表面现象来进行思想。

抽象逻辑思想,是依赖词所标记的观点来进行的思想,思想的问题是以抽象的观点体现的;解决问题的方式是借助于观点、判断和推理的。

经过抽象逻辑思想能够理解事物的内在联系和关系。

这是一种真切的人类思想方式。

少儿的思想在幼儿期持续发展,表现出以下特色。

一、详细形象思想明显发展因为生活范围的扩大、知识经验的累积、语言的丰富和发展,幼儿的思想方式也发生了变化,从本来的直觉行动思想渐渐过渡到详细形象思想。

详细形象思想是幼儿期思想发展最主要的特色。

比如,幼儿虽能对5+2=7进行计算,但实质上,他们在进行计算时,并不是对抽象数字进行剖析与综合,而是依赖脑筋中再现的实物表象,如五个皮球加上两个皮球,或计数自己的手指才算出“7”来的。

幼儿期的思想主假如详细形象思想,到幼儿后期才出现抽象逻辑思想的萌芽。

这时少儿能够依赖一些抽象观点进行思想,了解一些事物的实质属性。

二、感知水平的抽象归纳抽象是在思想上抽出同类事物的共同属性,而舍弃其非共同属性的过程。

归纳则是在思想上把拥有共同属性的事物结合起来的过程。

人们经过抽象和归纳,能认识事物的实质,进而由感性认识飞腾到理性认识。

幼儿早期对事物的抽象归纳,常常不过对事物的某一属性或某些属性的归纳;或许只顾把相同属性抽出而不管不同属性的剔除。

简述幼儿思维发展的一般特点

简述幼儿思维发展的一般特点

简述幼儿思维发展的一般特点幼儿期是一个充满活力而又充满迷惑的时期,它是一个思维发展的基本阶段。

幼儿思维发展的一般特点可以归结如下:一、发展性思维特征1、思维活动的不稳定性:幼儿思维活动的特点是不稳定性,时而转瞬即逝,无法保持专注,思考内容不费吹灰之力就可以想到,但很快又会变成别的。

2、缺乏节制:幼儿在思维方面有较多的困难,他们缺乏节制,思维活动的表达也很粗略,无法保持思维的针对性。

3、形象思维和想象能力:幼儿的思维活动有较强的联想性,他们非常善于用形象的方式表达思维理念,他们用想象去完成无法看到的事物和过程。

4、依赖互动:幼儿在思考过程中更依赖对象,他们喜欢听从他人的指导,但他们也很倾向于通过交流和探索来构建思维模式,他们在思维活动中也需要有其他幼儿参与。

二、进步性特征1、意识加深:幼儿随着思维发展,他们对自身世界和周围世界的认知愈发加深,可以用多种形式展示自我的思维能力。

2、动手实践:随着年龄的增长,幼儿的动手能力也不断提高,他们爱把想法付诸实践,并且能够完成相当复杂的任务。

3、情绪表达:幼儿的思维活动也能够在很大程度上表达他们的情绪,能够表达自己的需求、情感和欲望,让大人在补充、指导方面更为清晰和准确。

综上所述,幼儿思维发展的一般特点包括发展性思维特征和进步性特征,如不稳定性、缺乏节制,形象思维和想象能力,以及意识加深、动手实践和情绪表达等。

这些特征都是幼儿思维发展的重要特征,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都具有重要的作用,也是帮助他们建立起较为稳固的思维发展基础的关键。

对于幼儿来说,想要进行有效的思维发展,除了注重养育重要性外,最重要的是要让他们培养出积极、主动思考的习惯,激发他们思考的兴趣,通过引发他们的思维,使他们感受到思考的乐趣。

不同年龄段儿童思维发展的特点

不同年龄段儿童思维发展的特点

儿童的思维发展是一个逐渐发展成熟的过程,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的思维方式和能力也会有所变化。

下面将从幼儿、学龄前儿童和学龄儿童三个年龄段来探讨儿童思维发展的特点。

幼儿时期(0-2岁):在这个阶段,儿童主要依靠感官和运动来认识世界。

他们的思维主要是感性和形象的,并且与自己的动作和感觉密切相关。

他们对周围的事物产生浓厚的兴趣,并且具有探索和好奇的天性。

他们通过观察和模仿来学习,但还没有具备抽象思维的能力。

学龄前儿童时期(3-6岁):在这个阶段,儿童的思维能力逐渐发展,开始具备了一定的抽象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

他们能够通过运用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想法和理解,并且开始形成概念和分类能力。

他们会开始具备记忆和想象的能力,能够通过观察和经验来解决简单的问题。

例如,他们可以通过操作实物来解决简单的数学问题,如将物体分组、比较大小等。

学龄儿童时期(7-12岁):在这个阶段,儿童的思维能力进一步发展,并且开始形成更加系统和逻辑的思维方式。

他们可以进行推理和分析,能够从多个角度思考问题,并且能够理解抽象的概念。

他们开始具备对因果关系和时间顺序的理解,并且能够进行推断和预测。

他们的思维逐渐具备自我调节、自我评估和问题解决的能力。

他们开始独立思考问题,并且能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理由。

总体而言,儿童的思维发展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从感性和形象思维逐渐发展到抽象和逻辑思维。

在这个过程中,他们的语言能力、记忆力、观察力和创造力都会逐渐提高。

同时,他们的注意力和集中力也会逐渐增强,能够更好地处理复杂的问题和任务。

每个阶段的思维特点都有其独特的意义和影响。

幼儿时期的感性和形象思维有助于他们对世界的直接体验和认识;学龄前儿童时期的抽象思维能力为他们提供了更广阔的认识空间;学龄儿童时期的系统和逻辑思维能力为他们理解和解决复杂的问题提供了基础。

了解儿童不同年龄阶段的思维发展特点,对教育者,特别是家长和教师来说,具有重要的指导和启发意义。

它们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儿童的思维方式和需求,从而更有效地设计和实施相应的教育和引导措施,以促进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发展。

论述幼儿思维的发展阶段及特点

论述幼儿思维的发展阶段及特点

论述幼儿思维的发展阶段及特点如下是关于幼儿思维的发展阶段及特点的论述:可分为四个阶段1.0~2岁感知运动期这个阶段的主要特点是儿童依靠感知动作,适应外部世界,构建认知。

这一时期又分为6个阶段。

(1)第1阶段出生~1个月婴儿出生后,以先天的无条件反射适应外界环境,并通过反射练习使先天的反射结构更加巩固,还扩展了原先的反射。

这一阶段称为反射练习期。

(2)第2阶段1~4.5个月在先天反射基础上,婴儿通过机体的整合作用,把个别的动作连接起来,形成了一些新的习惯,如寻找声源,用眼睛追随运动的物体等。

这一阶段称习惯动作时期。

这一阶段可以多给孩子看、听、吸吮、抓握等。

(3)第3阶段4.5个月~9个月4个月以后,婴儿在视觉与抓握动作之间形成了协调以后,经常能用手摸、摆弄周围的客体。

这一阶段孩子的活动不再囿于自身,开始涉及对物的影响。

特别喜欢与外界产生联系。

也会出现为了达到某一目的而行使的动作,智慧动作开始萌芽。

这一时期也称为有目的的动作逐步形成时期。

(4)第4阶段9~11、12个月这一阶段目的与手段已经分化,智慧动作出现。

比如儿童拉成人的手,把手移向他自己够不着的玩具方向。

表明儿童在做出这些动作之前也有取得物体的意象。

另外,儿童各种动作之间的关系更加灵活,能运用不同的动作来对付新遇到的事物。

比如用抓、推、敲、打等多种动作来认识事物。

这个阶段也是最早的、真正有智力的行为模式。

(5)第5阶段11、12个月至1.5岁当儿童偶尔发现某个感兴趣的动作结果时,不只是重复以往的动作,而是在重复中出现一些变化,通过尝试错误,第1次有目的的通过调解来解决新问题。

比如将娃娃放在毯子上,儿童拿不到娃娃,用手抓不到,偶然间拉动了毯子的一角,儿童看到毯子运动与娃娃之间的关系,于是拉过毯子,取得了娃娃。

儿童用新发现拉毯子的动作达到了目的,这是智慧动作发展中的一大进步。

这一时期的孩子也特别喜欢尝试。

(6)第6阶段,1.5岁~2岁这是感知动作结束、前运算时期开始的时期。

幼儿思维发展特点

幼儿思维发展特点

幼儿思维发展特点及其培养方法幼儿思维发展特点有哪些?在幼儿期间如何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呢?本文将为你一一解答。

1. 幼儿思维发展特点
(1)感性思维:幼儿的思维能力主要是基于感觉和经验的,他们
很难理解抽象的概念和逻辑推理。

(2)受限思维:幼儿的思维能力受限于他们的感官和经验,他们
的思维范围比较狭窄。

(3)形象思维:幼儿的思维是以形象为主的,他们往往依靠颜色、形状和大小等感性认知来思考。

(4)局部思维:幼儿的思维能力基本上只包括直觉反应和局部概念,很难理解整体概念。

2. 幼儿思维能力培养方法
(1)创造性:幼儿学习新知识时,要鼓励他们发挥创造性,提高
他们的思维能力。

(2)启发式:通过提问和引导,启发幼儿的思维能力,让他们自
主发掘知识。

(3)分级教学:逐渐提高幼儿的学习难度,慢慢培养他们的思维
能力。

(4)趣味性:在教学中融入趣味元素,让幼儿在愉悦的氛围中学习,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

结语
幼儿的思维发展水平比较低,但通过正确的教学方法,还是可以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让他们拥有更广阔的认知和思考能力,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3~4岁幼儿思维和想象的发展特点

3~4岁幼儿思维和想象的发展特点

3~4岁幼儿思维和想象的发展特点开发培养幼儿期思维能力意义重大,应该引起广泛关注。

下面小编为大家整理了3到4岁幼儿思维有哪些特点,希望大家喜欢。

3~4岁幼儿思维和想象的发展特点思维的发展(1)此阶段孩子的思维表现出具体形象性以及进行初步抽象概括的可能性等特点。

此时,他们还不会想好了再做,而是先做后想。

如儿童由于看见成人给小孩洗澡,他也给自己的布娃娃洗澡。

(2)三四岁儿童只能进行初步的概括,他们对事物还不会做复杂的分析综合,概括的特征多是外部的、非本质的。

例如,“杯子”,这是喝水的。

“衣服”这是穿的。

想象的发展三四岁儿童以无意想象为主,但有意性想象也逐渐增长起来。

例如,当他抱布娃娃时才想到自己是“妈妈”,于是就以“妈妈”的身分喂起“孩子”来。

3~4岁幼儿感觉的发展特点(1)此时儿童的各种感觉,都在迅速地完善着。

3岁儿童已经能够分辨红、黄、蓝、绿等颜色;较准确地辨别各种声音;能通过手接触更多的物体,从而知道物体的凉热、软硬等特征。

(2)3岁儿童仅能辨别上下方位,4岁儿童开始能辨别出前后方位。

(3)3岁儿童不能逐步分辨物体的大小和远近。

这时,他已能区分白天和黑夜。

3~4岁幼儿语言思维特点3-4岁这一阶段孩子的创造性思维处于萌芽状态,呈现流畅性和变通性不够的特点。

例如要求孩子说出“水可以有什么用”?他们会说出洗手、洗脚,洗衣服、洗碗等,但这些发散只局限在同一类别的用途---洗涤。

因此,父母在日常生活中要多帮助孩子积累生活经验,使孩子知道可以用水浇花,可以用水养鱼等。

在培养过程中,一定要注意激发孩子的求知欲,鼓励孩子进行幻想,并通过智力游戏来训练孩子的创造性思维。

孩子思维的基本过程:分析综合、比较、分类、理解1、分析综合这一阶段孩子的分综合还不能把握事物复杂的组成部分,对他们而言,要求分析的环节越少,相应的概括就完成的越好。

父母可以给孩子排列水果,开始时只给他两种水果,要求他按照ABAB的规律排列,孩子会完成的很好。

小班幼儿思维发展特点

小班幼儿思维发展特点

小班幼儿思维发展特点幼儿期是思维发展最为迅速和关键的时期,而小班幼儿(3-4 岁)正处于这一重要阶段的起始。

了解他们的思维发展特点,对于教育工作者和家长来说至关重要,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引导和促进他们的成长。

一、直觉行动思维占主导直觉行动思维是小班幼儿思维的主要特点之一。

他们的思维活动往往与具体的动作紧密相连,离开了动作,思维也就随之停止。

例如,当他们看到一个玩具放在高处够不着时,会直接伸手去够或者搬来一个小凳子站上去拿,而不会先在脑海中思考如何才能拿到玩具。

在解决问题时,他们更多地依赖于实际的动作和操作,而不是通过思考和推理。

这种思维方式使得小班幼儿在学习和探索世界的过程中,更倾向于通过亲身体验来获取知识和理解事物。

因此,为他们提供丰富的动手操作机会,如拼图、积木搭建、绘画等,能够有效地促进他们思维的发展。

二、思维的具体形象性小班幼儿的思维具有明显的具体形象性。

他们往往难以理解抽象的概念和语言,而对于具体的、直观的事物更容易接受和理解。

比如,在给他们讲解数字“3”时,如果只是单纯地说“3”这个数字,他们可能很难理解,但如果拿出三个苹果,告诉他们这是“3 个苹果”,他们就能够很快明白。

在记忆方面,他们也更多地依赖于具体的形象。

让他们回忆昨天做了什么,他们可能说不出来,但如果给他们看昨天活动的照片,他们就能较清晰地描述出当时的情景。

基于这一特点,在教育教学中,我们应尽量使用形象、生动的教具和教学方法。

比如,通过故事、儿歌、游戏等形式,将抽象的知识转化为具体的形象,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

三、自我中心思维小班幼儿常常表现出自我中心的思维特点,他们往往从自己的角度出发看待问题,难以站在他人的立场上思考。

例如,在玩玩具时,如果他们想要某个玩具,可能会直接从其他小朋友手中抢过来,而不考虑对方的感受。

这种自我中心思维并非出于自私,而是他们认知发展的阶段特点。

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社交经验的增加,他们会逐渐学会理解他人的观点和感受。

幼儿的思维发展与问题解决能力

幼儿的思维发展与问题解决能力

幼儿的思维发展与问题解决能力幼儿的思维发展是指幼儿在认知、语言、情感和行为等方面的发展变化和进步。

随着年龄的增长,幼儿开始展示出越来越丰富和多样化的思维方式,同时也逐渐发展出一定的问题解决能力。

在幼儿的思维发展和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中,教育工作者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本文将探讨幼儿的思维发展与问题解决能力,并提供一些培养幼儿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的方法和具体技巧。

一、幼儿思维发展的特点幼儿阶段是思维发展的关键时期,具有以下特点:1. 意象思维:幼儿的思维更多地依赖于感觉和想象,他们通过感官体验和形象思维来认识和解决问题。

2. 结果中心:幼儿往往关注问题的结果,而不太注重问题的过程。

他们倾向于寻找最终的答案,而不思考解题的方法。

3. 无逻辑性:幼儿的思维常常缺乏逻辑性,他们容易受到表面信息的干扰,难以进行深层次的思考和推理。

4. 实用性:幼儿的思维主要以满足日常生活需要为导向,他们更关注实际问题的解决,而对抽象概念较为困惑。

二、幼儿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方法1. 提供情境化学习机会:通过为幼儿创造各种情境和活动,激发幼儿的兴趣和好奇心,培养他们观察问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组织幼儿参加拼图游戏,让他们通过试错来解决问题。

2. 培养创造性思维:鼓励幼儿提出自己的想法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

可以组织幼儿进行绘画、手工制作等活动,鼓励他们发挥想象力,尝试不同的解决方法。

3. 引导幼儿进行逻辑思维训练:透过游戏和实践活动,培养幼儿逻辑思维的能力。

例如,可以给幼儿提供一个故事情节,让他们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给出故事的结局。

4. 提供思维训练游戏:选择适合幼儿年龄的拼图、积木、迷宫等游戏,利用这些游戏锻炼幼儿的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5. 培养耐心和坚持精神:鼓励幼儿在面临问题和困惑时保持耐心和坚持,养成解决问题的毅力和勇气。

6. 多样化评价方式:采用丰富多样的评价方式,鼓励幼儿进行自我评价和自我反思,帮助他们提高问题解决的能力。

幼儿期思维发展特点

幼儿期思维发展特点

幼儿期思维发展特点幼儿期是儿童认知发展的关键时期,这个阶段的思维发展特点可以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感知能力的发展:在幼儿期,儿童的感知能力逐渐成熟。

他们能够认识并感知到身边的事物,通过触摸、听觉、视觉等感官来获取信息。

幼儿会通过触摸玩具、看书、听音乐等方式来感知世界,从中探索新事物。

二、运动与动作能力的发展:幼儿期的儿童运动能力逐渐发展起来。

他们能够掌握一些基本的动作技能,例如抓握、走路、跑步等。

通过运动,幼儿能够探索周围的环境,获得新的经验和知识。

三、认知能力的发展:幼儿期的儿童开始进入具体操作阶段,他们能够通过观察、思考来解决简单的问题。

儿童的注意力和记忆力逐渐提高,能够有针对性地聚焦于一个任务。

四、语言能力的发展:幼儿期是语言能力迅速发展的时期。

儿童开始学习说话,能够模仿和运用简单的词汇,通过语言来表达自己的需求和想法。

五、自我中心性和偏执性思维:幼儿期的儿童存在自我中心思维和偏执思维的倾向。

他们往往只能从自己的角度出发来看待问题,难以理解他人的想法和感受。

同时,他们对于一种思维方式的坚持和偏好也较强,不容易接受他人的观点。

六、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发展:幼儿期的儿童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非常丰富。

他们善于通过角色扮演、玩具等方式进行想象和创造,能够创造出属于自己的世界。

七、阶段性思维的特征:幼儿期的思维特点还包括阶段性思维,即儿童在一些阶段会以一种特定的方式思考问题。

例如,他们倾向于将物体按照形状、颜色等特征进行分类。

这种思维方式在他们的认知发展中具有一定的限制性。

八、行动主导的思维:幼儿期的儿童在思维过程中更多地受到行动的驱动。

他们通过实际操作来探索世界,借助于手和眼睛的协同作用来解决问题。

总的来说,幼儿期的思维发展特点较为初级,但是在这个阶段内,儿童的认知、感知、语言、运动和创造等能力都得到了初步的发展。

这个时期是儿童基本思维发展的重要阶段,也为后续认知能力的发展打下了基础。

幼儿思维发展的特点

幼儿思维发展的特点

幼儿思维发展特点儿童的思维最初是直观行动的,然后出现具体形象的,最后发展起来的是抽象逻辑思维。

以下是对直觉行动思维、具体形象思维和抽象逻辑思维这三种不同水平的思维过程进行分析,对儿童思维发展的特征获得进一步的了解。

一、直觉行动思维直觉行动思维,也称直观行动思维,指依靠对事物的感知,依靠人的动作来进行的思维。

就是幼儿的思维活动是跟一定的动作连接在一起的。

直觉行动思维是最低水平的思维,这种思维方式在2~3岁儿童身上表现最为突出,在3~4岁儿童身上也常有表现。

例如,你问三四岁的孩子,今天妈妈买了几个苹果孩子会用小手指逐个点数后才回答:买了三个。

他们的思维离不开用手指点数的动作。

(一)产生直觉行动思维是在儿童感知觉和有意动作,特别是一些概括化的动作的基础上产生的。

儿童摆弄一种东西的同一动作会产生同一结果,这样在头脑中形成了固定的联系,以后遇到类似的情境,就会自然而然地使用这种动作,而这种动作已经可以说是具有概括化的有意动作。

例如,儿童经过多次尝试,通过拉桌布取得放在桌布中央的玩具,下次看到在床单上的皮球,就会通过拉床单去拿皮球。

也就是说,这种概括性的动作就成为儿童解决同类问题的手段,即直觉行动思维的手段。

儿童有了这种能力,我们就称其有了直觉行动水平的思维。

(二)特点直觉行动性是是直觉行动思维的重要特征。

1.直观性与行动性。

儿童的思维与他的感知和动作密不可分,他不可能在动作之外思考,是在行动中利用动作进行思考,也就是说,儿童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行为还没有分开来,因此,他不可能预见、计划自己的行动。

儿童的思想只能在活动本身展开,他们不是先想好了,再行动,而是边做边想。

2.出现了初步的间接性和概括性。

直觉行动思维的概括性表现在动作之中,还表现在感知的概括性。

儿童常以事物的外部相似点为依据进行知觉判断。

虽然直觉行动思维具有一定的概括性,在刺激物的复杂关系和反应动作之间形成联系,但由于缺乏词的中介,儿童对外部世界的反应只是简单运动性和直觉性质的,而不是概念的。

儿童思维发展的3大时期

儿童思维发展的3大时期

儿童思维发展的3大时期儿童思维发展是指儿童从出生到成年期,通过与外界的交互与经验积累,逐渐形成一套对事物认知和思考的方式和能力。

儿童思维发展的时期主要可以分为幼儿期、儿童期和青少年期,每个时期都有其特定的特征和重点发展内容。

下面将分别介绍这三个时期。

1.幼儿期:0-6岁幼儿期是人生最早期的阶段,也是儿童思维发展的起点。

在这个阶段,儿童的思维主要以感性为主,他们的思维还不是很成熟,主要依赖于感官的刺激和实际的经验。

幼儿期的思维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感知思维发展:幼儿通过感官接受到的信息进行感知,这种感知是通过亲身经验和感官刺激获得的,而不是通过抽象的概念和逻辑推理。

他们注重感知和认识外界事物的各种属性,如形状、颜色、大小等。

(2)象征思维发展:幼儿逐渐具备了以一个事物代替另一个事物的能力,这就是象征思维。

象征思维是语言发展的基础,幼儿能够通过语言和符号来表达自己的意思和理解他人的意思。

(3)自我中心思维:幼儿期的儿童思维主要是自我中心的,他们只关注自己的感受和需求,没有形成较强的他人中心意识。

这就表现在他们不理解别人的观点和想法,只能从自己的角度出发来认识世界。

2.儿童期:7-12岁随着儿童进入儿童期,他们的思维逐渐趋于理性和逻辑。

在这个阶段,儿童思维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操作思维发展:儿童期的儿童能够通过具体的操作将事物分解、组合和转化,形成以操作过程为基础的思维方式。

他们能够进行具体形象、逐步的思维操作,例如对数学题目的解答和对实验的观察和总结等。

(2)逻辑思维发展:儿童期的儿童逐渐形成了一些简单的逻辑推理能力,能够进行因果关系的推理和概念的分类。

他们开始具备一些常识和常规的思维方式,并开始群体意识的形成。

(3)社会化思维发展:儿童期的儿童开始认识到自己是社会群体的一员,他们开始在集体活动中思考和解决问题,关注其他人的观点和需求。

他们的思维逐渐从自我中心发展到以他人为中心。

(幼儿保教知识与能力) 幼儿思维发展的特点。

(幼儿保教知识与能力) 幼儿思维发展的特点。

(幼儿保教知识与能力) 幼儿思维发展的特点。

嘿,咱今天就来聊聊幼儿思维发展的特点。

你想想看,小娃娃们那
小脑袋瓜里都在想啥呀!
幼儿的思维啊,那可有意思了。

就说直觉行动思维吧,那简直就是
想到啥就立马去做。

比如说,小家伙看到地上有个好玩的球,那绝对
是二话不说,直接就跑过去捡起来玩,才不会想那么多呢!就像你看
到好吃的蛋糕,能忍住不马上咬一口吗?
还有具体形象思维,他们对那些实实在在能看到、摸到的东西特别
感兴趣。

给他们讲个故事,要是没有生动的图片或者玩具来配合,他
们可能就没那么专心啦。

就好像你看电影,如果只有声音没有画面,
那得多无趣呀!
幼儿的思维还有个特点,就是自我中心。

他们常常觉得自己看到的、想到的就是全世界呢!比如说,小家伙可能会把自己喜欢的玩具藏起
来,觉得别人都找不到,可逗了!这就像你觉得自己喜欢的东西,别
人肯定也会喜欢一样。

我记得有一次,看到一个小朋友在和小伙伴玩游戏,他就非要按照
自己的想法来,别人说啥都不行,那固执的小模样,真让人哭笑不得。

幼儿的思维发展可是非常重要的呀,这会影响他们以后的学习和生
活呢!我们得重视起来,多给他们创造好的环境和条件,让他们的小
脑袋瓜能更好地发展。

总之,幼儿思维发展有着独特的特点,我们要用心去了解,去呵护,帮助他们在成长的道路上快乐前行。

难道不是吗?。

儿童思维发展的年龄特点

儿童思维发展的年龄特点

儿童思维发展的年龄特点儿童思维发展是一个复杂而丰富的过程,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的思维方式和能力也逐渐发展和成熟。

本文将探讨不同年龄段儿童的思维发展特点,在此基础上为家长和教育工作者提供一些指导和参考。

1. 幼儿期思维发展特点在0-2岁的幼儿期,儿童的思维能力还处于起步阶段。

他们主要通过感官和运动来认识和感知世界,例如触摸、品尝、观察等。

此时,幼儿的思维主要表现为感知、意象和动作的结合。

他们开始形成对象的概念,并学会使用简单的符号进行交流,如指点、示意等。

另外,幼儿还具有自我中心思维,往往难以理解他人的观点和感受。

2. 学龄前儿童思维发展特点3-6岁的学龄前阶段是儿童思维发展的关键时期。

随着语言能力的提高,他们开始使用语言进行思维活动。

学龄前儿童的思维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1)按照感官特点分类思维。

学龄前儿童善于从感官特点入手,将事物进行分类。

例如,他们可能会将颜色相似的物体归为一类,而不是按照功能或用途进行分类。

(2)无法逆向思维。

学龄前儿童的思维还没有具备逆向思考的能力,他们往往只能从前提出发,逐步进行推理和解决问题。

(3)增加了逻辑思维的能力。

学龄前儿童开始发展逻辑思维能力,他们能够运用简单的逻辑关系进行推理和判断。

例如,能够理解“如果……就……”的关系。

(4)具有自我中心思维。

学龄前儿童在沟通和交往中仍然具有较为明显的自我中心思维,难以理解他人的观点和想法。

3. 小学阶段思维发展特点进入小学阶段,儿童的思维能力得到进一步发展和提升。

他们思维的逻辑性和系统性有了一定的增强,并能够进行抽象思维。

以下是小学阶段儿童思维发展的主要特点:(1)具有逆向思维的能力。

小学生开始具备逆向思维的能力,能够从结果出发,进行逆向思考和解决问题。

(2)主动思维转变为自主思维。

随着学习经验的积累,小学生逐渐培养了主动思维,能够自主地提出问题、寻找答案,并进行有目的的学习。

(3)开始发展逻辑推理和批判性思维。

小学生的思维能力逐渐增强,能够进行逻辑推理和判断,但仍需要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进行培养和训练。

不同年龄段幼儿思维发展的特点

不同年龄段幼儿思维发展的特点

幼儿思维发展的特点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不断变化。

根据心理学家对儿童思维发展的研究,可以将幼儿思维发展分为三个阶段:婴儿期、幼儿期和学龄前期。

下面将分别阐述这三个阶段幼儿思维发展的特点。

1.婴儿期(0-2岁):婴儿期是儿童思维发展的最初阶段。

在这个阶段,幼儿的思维主要是基于感知和运动的体验。

以下是婴儿思维发展的特点:-感官和运动:婴儿对外界的认识主要通过感官感受和基本的运动控制。

他们依赖于视觉、听觉、触觉等感觉器官来认识物体,并通过摸、抓、吮、咬等动作来与物体互动。

-意向行为:婴儿会表达自己的意愿,通过哭泣、笑、翻滚等行为来传达需求和情感。

他们开始理解简单的符号和手势,例如,会伸出手要求抱抱。

-对象的永恒性:婴儿在这个阶段开始认识到物体的存在是持续不变的,即使物体不在视线范围内也依然存在。

这是婴儿思维发展中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2.幼儿期(2-7岁):幼儿期是儿童思维发展的关键阶段。

在这个阶段,幼儿开始逐渐发展出逻辑思维能力和符号使用能力。

以下是幼儿思维发展的特点:-前逻辑阶段:在2-4岁之间,幼儿的思维还不具有严格的逻辑性,他们主要通过感觉和直觉来认识世界。

他们对于数量和尺寸的概念还不完全理解,常常以外表特征进行判断。

-形式思维阶段:在4-7岁之间,幼儿开始逐渐形成逻辑思维能力。

他们能够进行简单的分类、比较和排列,开始理解数量的概念,并且能够运用这些概念来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想象力和符号使用:在这个阶段,幼儿开始发展出丰富的想象力,并且能够使用符号进行思维活动,例如,将物体代表为其他事物的象征。

这种符号使用能力为他们的语言和学习能力的提高奠定了基础。

3.学龄前期(7-12岁):学龄前期是儿童思维发展的关键过渡阶段。

在这个阶段,儿童的思维能力得到进一步发展和提高。

以下是学龄前期幼儿思维发展的特点:-具体操作阶段:在7-11岁之间,儿童的思维能力转向更具体和逻辑性的操作。

他们能够进行复杂的分类、排列和推理,开始具备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儿童思维发展的特点

儿童思维发展的特点

儿童思维发展的特点心理学研究发现,儿童思维发展具有一定的规律性,且在不同的年龄段有不同的思维发展特点。

下面是店铺整理的儿童思维发展的特点相关资料,一起来看看吧!儿童思维发展的特点一、2~3岁儿童的思维特点2~3岁是由感知运算阶段向前运算阶段过渡的时期,儿童刚完成动作协调性的发展,喜欢在玩中认识和感知世界。

这一时期的儿童在思维加工能力上以认知、记忆为主,思维加工材料以图形为主。

这里所说的图形指幼儿通过感官能感知到的一切具体事物,如物体的大小、颜色、重量、软硬、香臭等,以及听到及自己说出的单词、句子等。

这时期的儿童喜欢玩弄、摔打、触摸物体来获取直接知识,并通过自言自语、重复他人话语等方式来发展词汇。

有研究指出,两岁左右的孩子出现词汇快速增长现象,经常能在接触单词一次后就大致掌握该词的准确意思。

在认知物体时,2-3岁孩子大多以兴趣为主,容易注意到新鲜、有趣且运动的物体;在记忆物体时,以无意义记忆为主,也就是说,他们的记忆是没有预定目的,也不会采取一定的记忆策略,而是自然而然发生的记忆,这样的记忆带有片面性和偶然性。

这一阶段儿童另一显著特点是“自我中心认知解除”,儿童不再以为自己是整个客观世界的中心与主体,其它物体也不是因为自己的存在而存在。

二、3~4岁儿童思维特点3~4岁儿童处于前运算阶段的初级阶段。

这一时期的儿童思维加工材料以图形为主、并初步涉及符号;思维加工能力还是以认知、记忆为主。

这一时期的儿童正处于幼儿园小班阶段,图形加工材料从其生活中的玩具向具体的学科知识转变,如比较常见且特点显著的几何图形(圆形、三角形、正方形)、代表常识的图片如“行人止步”、“有电危险”等,并开始数5以内的数。

值得欣喜的是,这时期的孩子在认识图形时,不再仅仅把其看作好玩的图片,而是能学着了解图片或者数字代表的物体,如能根据给出的数字“3”列出相应个数的物体。

认知、记忆特点与前一时期无明显区别,但值得注意的是,孩子在成人引导下会产生有意记忆,如记住家长的名字、家里的电话号码等,记忆策略主要为复述,或者谐音记忆、编儿歌记忆等等。

幼儿思维发展的主要特征

幼儿思维发展的主要特征
缺乏灵活性,在日常生活中幼儿 常常“认死理”
(三)幼儿晚期抽象逻辑思维开始 萌芽
不同年龄幼儿用三种思维方式完成任务
No 情况的比(%)
水平 年龄
A(动作)
B(表象)
C(语言)
Image 3~4
55
17.5
0
4~5
85
53.8
0
5~6
87
56.4
156~796.3源自72221.幼儿不但能广泛了解 事物的现象,而且开始要求 了解事物的原因、结果本质、 相互关系等。
的玩具拿下来?
No
儿童没有任何 “想”的表现, 而是马上去
“拿”。他伸长
胳臂、踮起脚尖,
Image拿不到;偶尔扯 动桌布,桌子上 的玩具移动了一 点,儿童马上用
力拉,玩具就到
手边。儿童最早
的思维就是这样
依靠动作进行的。
直觉行动性一
No Image
尝试错误
No Image
儿童在进行这种思维的时候,只能反 映自己动作所能触及的具体事物,依靠动 作思考,而不能离开动作在动作之外思考, 更不能计划自己的动作,预见动作的效果。
2.幼儿思考力进一步发展, 不仅能反映事物的内在本质及事 物间的规律性联系。
(1)幼儿能够进行抽象逻 辑思维的事物数量很少,而且只 是在他有限的知识、经验范围之 内。
(2)幼儿能够进行抽象逻 辑思维在很大程度上还需要感性 经验的直接支持,带有很大的具 体形象性。
1.直观行动思维依赖于一定 的情境
2.直观行动思维离不开儿 童自身的行动
(二)具体形象思维是幼儿思维的
主要特征
具体性
形象性
经验性
拟人性
表面性
固定性

幼儿数学思维发展的特点与方法

幼儿数学思维发展的特点与方法

幼儿数学思维发展的特点与方法幼儿时期是孩子认知能力快速发展的关键阶段,对于数学思维的培养尤为重要。

本文将重点探讨幼儿数学思维发展的特点以及一些有效的培养方法。

一、幼儿数学思维发展的特点1. 幼儿期数学思维的初步形成在幼儿期,孩子的数学思维开始初步形成,主要表现为对数量、形状和空间的感知。

幼儿能够简单地理解较小的数字概念,并能通过触摸、看、听等感知方式来认知世界。

2. 幼儿期数学思维的感性认识幼儿对于数学概念的认识主要是通过感性经验得出的,他们从具体的实物和场景中获取信息,并在实践中逐渐形成对数学概念的感性认识。

例如,通过触摸玩具积木,幼儿可以感受到不同形状的积木,并从中学习形状的基本概念。

3. 幼儿期数学思维的逆向思维发展在幼儿时期,数学思维的发展呈现逆向思维的特点。

例如,当父母询问幼儿手中有几个糖果时,幼儿可能会从糖果的颜色、形状等方面回答问题,而不是直接数数。

这反映了幼儿在数学问题解决中,往往更关注于问题的意义和背后的规律。

4. 幼儿期数学思维的整体性和直观性幼儿在思考数学问题时,往往是以整体性和直观性为特点。

他们善于从整体中发现某些共同点,而不是单独看待问题的细节。

例如,当幼儿看到一堆糖果中有一组相同颜色的糖果时,他们会直观地感知到这组糖果的数量和特点。

二、幼儿数学思维的培养方法1. 创设丰富的数学环境为了培养幼儿的数学思维,我们应该创设丰富多样的数学环境,例如操场上的跳绳游戏、教室中的积木拼图等。

通过这些环境,幼儿可以在游戏和实践中体验数学的乐趣,从而潜移默化地培养数学思维。

2. 培养观察力和感知能力观察力和感知能力是培养幼儿数学思维的重要基础。

幼儿可以通过观察、比较和分类等活动来培养这些能力。

例如,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鼓励幼儿观察不同形状的物品,并帮助他们从中发现规律和特点。

3. 引导幼儿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对于幼儿来说,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是培养数学思维的有效方法。

我们可以通过问问题的方式激发幼儿的思考,并引导他们动手尝试解决问题。

幼儿思维方面的特点及主要表现

幼儿思维方面的特点及主要表现

幼儿思维方面的特点及主要表现幼儿思维培养在时间安排上要强调一个早字。

幼儿思维方面有哪些特点?如何培养孩子的逻辑思维能力?下面店铺为大家整理了幼儿思维方面的特点及主要表现,欢迎大家阅读。

幼儿思维发展的特点(一)直觉行动思维在幼儿期继续发展婴儿期的思维是直觉行动的,他们的思维与直接感知和直接活动是分不开的,是在玩摆实物或玩具的活动过程中发展的。

他们边活动边思维。

不是想好再做,而是边想边做,在做的过程中想。

因此,婴儿的活动停止或转移,思维活动也就停止或转移。

幼儿初期的思维是直觉行动的。

当幼儿动手玩实物或玩具时,才进行思维。

三岁儿童的思维离不开手的点数,是随着具体事物的实际操作展开的。

(二)具体形象思维占主要地位幼儿期在直觉行动思维的基础上,具体形象思维开始发展了。

开始依据事物的具体形象的联想来进行思维活动。

对4—5岁幼儿提问3加4等于几,他们大多会说不知道,而如果你问他们3块糖添上4块糖是几块糖,他们通过具体形象性思维会很容易想出答案。

(三)抽象逻辑思维开始发展菜花偶像逻辑思维是在具体形象性思维的基础上发展的,只有在积累了各种感性经验与表象的基础上,才能抽象概括出表象的本质属性。

3—4岁幼儿的思维是直觉行动思维,4岁幼儿向具体形象思维过渡,但他们理解的是生活中熟悉的和生活经验相联系的事情,时常依赖个别食物的具体形象,概括性很小;5岁幼儿思维时,依赖的表象具有一定的概括性,主要概括事物的外部特征,掌握具体概念。

6岁左右的幼儿,抽象逻辑思维开始发展,能掌握较抽象、概括性较强的概念,如家具、蔬菜、交通工具等,开始理解事物发展的逻辑关系。

儿的思维发展表现出的特点幼儿思维是以婴儿阶段的思维为基础,在新的生活环境下,以言语发展为前提,发展起来的,具有形象性以及进行抽象思维的可能性。

表现为经验性、表面性、拟人性。

幼儿思维的明显特点单向思维如果你教给孩子1+1=2,但你千万别认为他已经懂得2-1=1,因为他只能从左边推到右边,不能从右边推到左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幼儿期思维发展特点在思维的个体发展过程中,直觉行动思维、具体形象思维和抽象逻辑思维是三种不同发展水平的思维。

直觉行动思维,是一种依靠直接感知和实际动作来进行的思维,也就是说思维的问题是直观的,以具体形式呈现的;解决问题的方式也是实际动作,思维受动作支配。

幼儿前期儿童的思维就是直觉行动思维,他们在操弄物体时才进行思维,离开了动作和实物,思维也就停止了。

具体形象思维,是一种依靠事物的表象来进行的思维。

思维的问题是具体的、形象的;能够脱离实际动作,借助于表象,即依据具体形象的联想来解决问题。

具体形象思维已有一定的概括性,能够支配行动,开始具有比较独立的性质,但往往容易根据事物的表面现象来进行思维。

抽象逻辑思维,是依靠词所标志的概念来进行的思维,思维的问题是以抽象的概念呈现的;解决问题的方式是借助于概念、判断和推理的。

通过抽象逻辑思维能够理解事物的内在联系和关系。

这是一种真正的人类思维方式。

儿童的思维在幼儿期继续发展,表现出下列特点。

一、具体形象思维明显发展由于生活范围的扩大、知识经验的积累、语言的丰富和发展,幼儿的思维方式也发生了变化,从原来的直觉行动思维逐渐过渡到具体形象思维。

具体形象思维是幼儿期思维发展最主要的特点。

例如,幼儿虽能对5+2=7进行计算,但实际上,他们在进行计算时,并非对抽象数字进行分析与综合,而是依靠头脑中再现的实物表象,如五个皮球加上两个皮球,或计数自己的手指才算出“7”来的。

幼儿期的思维主要是具体形象思维,到幼儿晚期才出现抽象逻辑思维的萌芽。

这时儿童能够凭借一些抽象概念进行思维,了解一些事物的本质属性。

二、感知水平的抽象概括抽象是在思想上抽出同类事物的共同属性,而舍弃其非共同属性的过程。

概括则是在思想上把具有共同属性的事物联合起来的过程。

人们通过抽象和概括,能认识事物的本质,从而由感性认识飞跃到理性认识。

幼儿初期对事物的抽象概括,往往只是对事物的某一属性或某些属性的概括;或者只顾把相同属性抽出而不顾不同属性的剔除。

它们只能反映物体直观的特点,也就是在感知水平上进行抽象概括。

表现出下列现象。

(一)概括的内容比较贫乏幼儿初期儿童虽然也用词表达一个概念,但这时的词所概括的内容十分有限,基本上只是代表某一个或某一些事物的特征,而不是代表某一类事物的共同特征。

如幼儿初期儿童所说的“猫”只代表自己家里的那一只小花猫,或代表少数几只他们见过的邻家的猫。

(二)概括的特征很多是外部的、非本质的特征幼儿往往根据事物的功用性进行概括,还不善于对事物的本质特征进行概括。

我国心理学工作者曾研究3~13岁儿童的概括特点。

给儿童看四张图片,上面分别画着人、车、马、虎。

要求儿童从这四张图片中拿出一张和其他三张没有共同特征的图片,并要求回答:“为什么把那一张拿出来?”“那三张又有什么共同的地方?”结果表明:1.幼儿从四张图片中拿出“车”的人数的百分比随年龄增长而提高:小班14%,中班28%,大班40%。

拿出“人”和“虎”的百分比随年龄增加而降低。

拿出“马”的,在参加实验的346个幼儿中只有一人。

2.有半数以上的幼儿或拿走“人”,或拿走“虎”。

他们都是从外形或功用的属性来概括的。

拿走“人”的理由是:“人是站着的,车、马、虎都是趴着的。

”拿走“虎”的幼儿认为:“老虎要吃人,留下人、马、车是因为马可以拉车,人可以赶车去买东西。

”3.幼儿将“人”、“马”、“虎”放在一起,大多是根据“人”、“马”、“虎”的外表属性进行概括的。

他们说“人、马、虎都有头、有身、有脚”等。

只是到幼儿末期,特别是七岁以后,儿童才能根据“人”、“马”、“虎”都是有生命的、活动的、能生长的等本质属性进行概括。

(三)概括的内涵往往不精确有时把桌子、椅子概括为“用的东西”,发生概念扩大化的错误。

有时把“儿子”只局限于男孩,而把成年的男子排除在外,造成概念缩小的错误。

到幼儿晚期,儿童才能够开始根据事物的本质特征进行抽象概括。

三、掌握的概念有限,主要是日常的、具体概念概念是人脑对事物本质特征的反映形式,它是以词来标志,它代表着事物。

幼儿由于概括水平较低,他们最初掌握的概念,往往不能反映事物的本质特征。

他们掌握的概念数量也有限,而且多半是具体的实物概念和动作概念。

这些概念是与具体事物相联系的,例如物体名称,动作名称。

在教育影响下,直到幼儿晚期,他们才能够掌握一些比较抽象的概念,如“凶恶”、“团结”、“勇敢”,以及掌握一些数概念。

研究者曾用“下定义”的形式研究幼儿掌握实物概念的特点。

研究结果发现,幼儿初期儿童下定义时多属“直指型”或“列举型”。

如回答“什么是狗”这一问题时,他们就指着画片上的狗,或玩具架上的玩具狗说:“这就是。

”或者列举出各种狗。

如说:“某某家的黄狗。

”“昨天我看见一只小花狗。

”等。

幼儿中期,除用“列举型”外,还用“描述型”,用描述狗的外形特征来回答,如说:“狗有四条腿,看见小花猫就汪汪叫。

”幼儿晚期,不仅描述外形特征,还有“功用型”答案,即以狗的功用来说明,如说:“狗是看门的。

”总之,幼儿期掌握概念的能力在不断发展。

但就整个发展水平看,还处于低级阶段。

即使是关于实物的概念,也还不善于从本质特征上去掌握;至于对各种抽象概念,掌握水平就更低。

如关于“凶恶”,回答说:“就是像大灰狼那样的。

”关于“团结”,回答说:“就是小朋友不打架。

”关于“勇敢”,回答说:“就是打针、跌跤不哭。

”这说明概念在幼儿的头脑中只是具体事物的符号,并不是事物的一般的、本质特征的反映。

因而,对具有一定相对性或抽象性更高的“左右”概念、时间概念、关系概念、道德概念以及政治概念等,更难正确掌握。

针对这种情况,在教学过程中,切忌简单从事,把不易掌握的抽象概念硬灌给幼儿。

数概念也是一种比实物概念更抽象的概念,因而掌握数概念总迟于实物概念。

幼儿在正确的计算教学影响下,通过不断地操弄实物,可以逐渐掌握一定数量的数概念。

一般研究认为,三岁可以掌握到“5”左右;四五岁可以掌握到“10”;五六岁可以掌握到“20”。

幼儿数概念的发展有一定顺序。

有的研究表明,数概念的发展经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对数量的感知阶段,约二三岁。

这个阶段特点表现在以下方面。

(1)对大小、多少有笼统的感知;对明显的大小、多少的差别能区分;对不明显的差别,只说“这个大,这个也大,这个小,这个也小”,“两个都不多,合起来才多”。

(2)能唱数,但一般不超过10。

(3)逐步学会口手协调地点数,但范围不超过5;而且点数后说不出物体的总数;个别幼儿能做到伸出同样多的手指用比划表示数量。

第二阶段,数词和物体数量之间建立联系的阶段。

处于这个阶段的是约三至五岁的儿童。

这个阶段的特点是:(1)点数后能说出物体的总数,即有了最初的数群概念;(2)这阶段的前期,幼儿能分辨大小、多少、一样多;中期能认识第几、前后顺序;(3)能按数取物;(4)逐步认识数与数之间的关系,如有了数序的观念,能比较数目大小,能应用实物进行数的组成和分解;(5)开始做简单的实物运算。

第三阶段,数运算的初期阶段,约五至七岁。

这阶段的特点是:(1)大多数儿童对10以内的数能保持守恒;(2)计算能力发展较快,大多数儿童从逐个计数到按群计数过渡,从表象运算向抽象数字运算过渡;(3)序数概念、基数概念、运算能力的各方面均有不同程度的扩大和加深。

一般儿童通过教学到幼儿晚期时可以学会计数到100或100以上,并学会20以内的加减运算。

个别儿童可做到百以内的加减运算。

从以上发展阶段,可以看出幼儿数概念的掌握遵循着下列顺序:最初,从对实物的感知来认识数;其后,凭借实物的表象来认识数;最后,开始能在抽象概念的水平上真正掌握数的概念。

四、判断推理往往不合逻辑,常从事物的表面联系出发,受到自身生活经验的局限判断是由概念组成的,通过概念与概念之间的联系,反映事物间的联系、关系。

这种联系和关系可以是肯定的,也可以是否定的。

例如,“我是学生”是肯定的判断,“我不是工人”是否定的判断。

推理,是从一个或数个已知判断推出新的判断,从而说明某一个问题或作出结论。

例如从“木头在水里能浮”、“积木是木头做的”,就能推断出“积木在水里能浮”的结论。

概念、判断、推理是紧密相连的。

概念正确,判断就可能恰当,推理也易于合乎逻辑;反之,概念不正确,判断、推理都会发生错误。

幼儿思维的具体形象性常常使判断推理不合逻辑,具体表现如下。

(一)把直接观察到的事物之间的表面现象(形、色、大小)或事物之间偶然的外部联系作为因果关系来认识这种错误常常在幼儿初、中期明显表现出来。

例如三四岁儿童认为“木块能浮因为宽大;钉子沉是因为它小”。

四岁五个月的幼儿,把乒乓球在斜面上的滚落,说成是“因为它是红色的”。

五岁的幼儿对眼药水的玻璃滴管之所以能在水中浮起认为是由于“瓶的两头都有皮(橡皮塞)”。

在正确的教育下,儿童到幼儿晚期才能初步按事物的比较隐蔽的内在联系作出判断、推理。

如根据物体的重量以及材料来判断沉浮的原因。

一个六岁八个月的幼儿在回答火柴浮起的原因时说:“火柴是木头做的,轻就能浮;针是铁的,重一些,水承不起(即浮不起)。

”(二)以自身的生活经验作为判断推理的客观逻辑依据例如,一个中班幼儿认为球之所以会滚下来,是因为“它不愿意呆在椅子上”。

五岁左右的幼儿在回答“红旗多还是小红旗多”的问题时,错误地回答“是小红旗多”,其理由是“因为小红旗可剪好多,大红旗费纸,就剪得少”。

又如让幼儿做这样的算题:“哥哥有四块糖,弟弟有两块糖,他们俩一共有几块糖?”他们往往不回答问题,而反问道:“为什么哥哥有那么多糖,应该平分。

”另有研究者在用实物图片进行类比推理的研究,如在“按高—矮的关系去找出上—?”一题中,幼儿选出了“下”的图片。

代表“上”的是“一个人举起红旗”的图片,代表“下”的是“一个人手垂下拿着红旗”的图片。

主试问他:“为什么在‘上’的图片下方选出‘下’的图片?”幼儿回答说:“这个人把红旗举起来,车子不能开了;这个人把红旗放下来了,车子就开了。

”这个答案显然不合逻辑。

幼儿在判断推理中之所以不合逻辑,是与幼儿知识经验不足,以及常常按照自身的经验来判断推理有关。

五、对事物的理解不深刻,受外部条件的限制,属直接理解水平理解是逻辑思维的基本环节。

用概念进行判断推理,有赖于对事物的理解。

对事物理解的深浅,直接影响思维的水平。

幼儿理解水平不高,理解与知觉过程混在一起,属于直接理解。

常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孤立地理解具体事物,不从事物之间的关系和联系出发当让幼儿看一幅图画后,问他看到什么时,幼儿初期的儿童往往只能指出个别人物或人物的个别动作。

在成人的影响下,才能逐步认识到人物之间的关系。

同时,幼儿对图画的理解,直接受客体特点的影响。

若画面本身主题不突出,或细节繁多,幼儿便不能理解或不能正确理解。

又如,幼儿不理解从不同位置观看一个物体时可以得到不同的景象,而只知道从自己的位置观看时得到的景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