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传学第十四章--群体遗传与进化

合集下载

群体遗传与物种进化

群体遗传与物种进化

第十四章群体遗传与物种进化第一节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一.基本概念群体遗传学(population genetics):研究群体的遗传结构及其变化规律的遗传学分支学科。

特点:①以群体为基本研究单位;②以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描述群体遗传结构;③采用数学和统计方法进行研究;④研究群体遗传结构变化的规律、原因以及在生物进化与新物种形成中的作用。

二.群体的遗传结构①基因频率(gene frequency)—指在一个群体中,某一等位基因占该位点上等位基因总数的比率。

即该等位基因在群体内出现的概率。

②基因型频率(genotype frequency):在一个群体内某一基因型的个体在总群体中所占的比率。

基因型频率与基因频率的意义:基因型频率与基因频率都是用来描述群体遗传结构的重要参数。

从群体水平看:生物群体进化就表现为基因频率的变化,也就是群体配子类型和比例变化,所以基因频率是群体性质的决定因素。

对任何一个群体样本,可检测各种基因型个体数、各种等位基因数,因此可以估计群体的基因型频率与基因频率。

一个已知基因型频率的群体中,配子种类与比例(基因频率)也就可以确定;已知基因频率却不一定能够估计其基因型频率。

第二节遗传平衡定律一、遗传平衡定律由Hardy 和Weinberg于1908年分别提出。

在一个无限大的可随机交配的群体中,如果没有任何形式的突变、自然选择、迁移、遗传漂变的干扰,则群体中各基因型的频率可以一代一代维持不变。

遗传平衡定律要点:①在随机交配的大群体中,若无其它因素的影响,群体的基因频率各代始终保持不变。

②在任何一个大群体内,无论其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如何,只要经过一代随机交配,这个群体就达到平衡状态,若无其它因素的影响,每代都随机交配,这种平衡保持不变。

③在平衡状态下,基因频率:p显、q隐与基因型频率:D显、H杂、R隐之间的关系为:D=p2,H=2pq,R=q2,或者说p= D + ½H 、q= R + ½H例:有一群体:AA 30个,Aa 60个, aa 10个④基因频率与基因型频率的关系就一对等位基因(A、a)而言,若A的频率为p,a的频率为q;AA的频率为D,Aa的频率为H,aa的频率为R,则有:p=D+½H,q=R+½H。

第14章 群体遗传与进化

第14章  群体遗传与进化

未进行选择一代的隐性基因频率为P2(0) ,
经n代淘汰后,得隐性基因 频率为:
选择的结果2:n代淘汰,隐性基 因频率才下降为原来的1/1+nP2, 说明选择的有效度非常低。
应用
据公式
三、遗传漂变

概念:遗传漂变(genetic drift),又称遗传漂移,是指 由于抽样误差所引起的群体基因频率偶然变化的现象。 规律:群体越小,遗传漂移的作用越大。当群体很大时, 个体间容易达到充分的随机交配,遗传漂移的作用消失, 群体平衡不受其影响。
P22=0, 则
结果:基因型频率,虽然第二代≠第一代 但经过一代的随机交配, 第三代 = 第二代 而基因频率,则自始至终保持不变。

(四)哈德-魏伯格(HardyWeinberg) 定律的应用
由于该定律揭示了在理想群体中,多代的繁殖,基因频率 不会改变,基因型频率也仅在第一代中发生改变;基因型频率 取决于基因频率,因此该定律的一个重要应用即是对达到平衡 的群体来说,用基因频率可以确定基因型频率.
第二节 改变基因平衡的因素
一、突变

基因突变对于改变群体遗传组成的作用
①.能提供自然选择的原始材料; ②.会影响群体等位基因频率
若由A1→A2的突变不受其它因素的阻碍,设基因A1的频率在某一世 代是p0 ,则在n代以后,它的频率pn 将是
二、选择
未进行选择时的基因频率:p1=0.5, P2=0.5
吸收值增加的中 点所对应的温度 即为熔解温度。
DNA的熔解曲线
表 根据DNA杂交技术估计核苷酸替换率
第四节 物种的形成

(一)物种的概念:物种(species)是客观存在 的生物学上的基本单位,它是指形态相似,有一定 分布区域和生理特征,彼此可以正常交配并产生正 常后代的一个群体

遗传学群体遗传与进化135习题

遗传学群体遗传与进化135习题

第十四章群体遗传与进化一、填空题1、一个由可以相互交配的个体组成的群体叫,一个群体所有个体所有基因的总和构成该群体的。

2、理想群体是指,,,和的群体。

3、在随机交配的条件下,遗传不平衡的群体只要即可以达到遗传平衡。

4、遗传平衡群体是指和世代保持不变的群体。

5、某遗传病患者100人,育有子女25人;患者同胞420人,育有子女525人。

则患者的适合度为,选择系数是。

6、Hardy-Weinberg定律认为,在()在大群体中,如果没有其他因素的干扰,各世代间的()频率保持不变。

在任何一个大群体内,不论初始的基因型频率如何,只要经过(),群体就可以达到()。

7、假设羊的毛色遗传由一对基因控制,黑色(B)完全显性于白色(b),现在一个羊群中白毛和黑毛的基因频率各占一半,如果对白色个体进行完全选择,当经过()代选择才能使群体的b基因频率(%)下降到20%左右。

8、在一个遗传平衡的植物群体中,红花植株占51%,已知红花(R)对白花(r)为显性,该群体中红花基因的频率为(),白花基因的频率为(),群体中基因型RR的频率为(),基因型Rr的频率为(),基因型rr的频率为()。

9、在一个随机交配的大群体中,隐性基因a的频率g=0.6。

在自交繁殖过程中,每一代都将隐性个体全部淘汰。

5代以后,群体中a的频率为()。

经过()代的连续选择才能将隐性基因a的频率降低到0.05左右。

10、人类的MN血型由LM和LN这一基因控制,共显性遗传。

在某城市随机抽样调查1820人的MN血型分布状况,结果如下:M型420人,MN型672人,N型708人。

在该人群中,LM基因的频率为(),LN基因的频率为()。

11、在一个金鱼草随机交配的平衡群体中,有16%的植株是隐性白花个体,该群体中显性红花纯合体的比例为(),粉红色杂合体的比例为()。

(红色对白色是不完全显性)12、对于显性不利基因的选择,要使某显性基因频率从0.5降至0需经()代的选择。

14群体遗传与进化

14群体遗传与进化
2.改变基因频率的因素:突变、选择、遗传漂变和 迁移。
3.生物进化的特点。 4.物种形成的方式、隔离在物种形成过程中的作用。
2020/10/18
西南大学
3
遗传学 研究生物遗传和变异的规律和机理; 进化论 研究生物物种的起源和演变过程。
每个物种具有相当稳定的遗传特性,而新种形成 和发展则有赖于可遗传的变异。
中只是复制自己,代代相传而没有改变。
这是孟德尔群体的基本特征。
2020/10/18
西南大学
10
3.基因频率的推算:
设一对同源染色体某一基因座有一对等位基因A1A2 。 其中A1频率为p、 A2频率为q, 则 p q = 1 由这一对基因可以构成三种不同基因型
A1A1
个体数为 N11
A1A2
N12
6
一、等位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
2020/10/18
西南大学
7
1.基因型和表现型的概念 : 在孟德尔的杂交试验之后 遗传学中
提出了基因型和表现型的概念。 基因型是基因的一种组合 个体遗传组成。 表现型指生物个体所表现的性状 基因型与环境
影响共同作用的结果。
2020/10/18
西南大学
8
2.基因型频率和基因频率:
2N11 2N
N12
A1
N1
P11
1 2
P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2
n1
pˆ1
2n11 2n
n12
Pˆ11
1 2
Pˆ12
S1 1 ( pˆ1 Pˆ11 2 pˆ12 )
2n
A2 合计
N2
p2
2N22 2N
N12
P12
1 2
P12

遗传学群体遗传与进化135习题

遗传学群体遗传与进化135习题

第十四章群体遗传与进化一、填空题1、一个由可以相互交配的个体组成的群体叫,一个群体所有个体所有基因的总和构成该群体的。

2、理想群体是指,,,和的群体。

3、在随机交配的条件下,遗传不平衡的群体只要即可以达到遗传平衡。

4、遗传平衡群体是指和世代保持不变的群体。

5、某遗传病患者100人,育有子女25人;患者同胞420人,育有子女525人。

则患者的适合度为,选择系数是。

6、Hardy-Weinberg定律认为,在()在大群体中,如果没有其他因素的干扰,各世代间的()频率保持不变。

在任何一个大群体内,不论初始的基因型频率如何,只要经过(),群体就可以达到()。

7、假设羊的毛色遗传由一对基因控制,黑色(B)完全显性于白色(b),现在一个羊群中白毛和黑毛的基因频率各占一半,如果对白色个体进行完全选择,当经过()代选择才能使群体的b基因频率(%)下降到20%左右。

8、在一个遗传平衡的植物群体中,红花植株占51%,已知红花(R)对白花(r)为显性,该群体中红花基因的频率为(),白花基因的频率为(),群体中基因型RR的频率为(),基因型Rr的频率为(),基因型rr的频率为()。

9、在一个随机交配的大群体中,隐性基因a的频率g=0.6。

在自交繁殖过程中,每一代都将隐性个体全部淘汰。

5代以后,群体中a的频率为()。

经过()代的连续选择才能将隐性基因a的频率降低到0.05左右。

10、人类的MN血型由LM和LN这一基因控制,共显性遗传。

在某城市随机抽样调查1820人的MN血型分布状况,结果如下:M型420人,MN型672人,N型708人。

在该人群中,LM基因的频率为(),LN基因的频率为()。

11、在一个金鱼草随机交配的平衡群体中,有16%的植株是隐性白花个体,该群体中显性红花纯合体的比例为(),粉红色杂合体的比例为()。

(红色对白色是不完全显性)12、对于显性不利基因的选择,要使某显性基因频率从0.5降至0需经()代的选择。

群体遗传与进化

群体遗传与进化

• 群体遗传学正是研究当上述条件 不满足时群体遗传结构的变化及 其对生物进化的作用。
• 打破平衡的意义:改变-,打破-动 植物育种。
三.群体遗传平衡定律的应用
1 .基因频率的计算 当等位基因完全显性及群体处于平衡时AA Aa无法区别, 所以无法得到P.H值,也无法计算机因频率,但应用平衡 法则,则能计算。
在一个个体数为N的二倍体生物群体(居群)中,一对等位基因 (A, a)的三种基因型的频率如下表所示
基因型 AA
个体数 D'
基因型频率 D=D'/N
Aa
H'
aa
R'
H=H'/N R=R'/N
N
1
基因频率(gene frequency)
• 一个群体内某特定基因座上某种等位基因占该座位等 位基因总数的比例,也称为等位基因频率。
• 在这些因素中,突变和选择是主要的,遗传漂变和迁移也有 一定的作用。
• 因此,我们着重掌握突变和选择对遗传平衡的影响。
123
4
5
遗传平 衡的条

无突 变
无选 择
大群 体
无基因掺入
随机交配
影响平 衡的条 突变

选择
遗传 漂变
迁移
选型交配 与近亲交

一.突变对群体基因频率的改变(P323)
突变对群体遗传组成的作用:

• 在一个个体数为N的二倍体生物群体中,一对等位基因 (A, a)共有2N个基因座位,两种基因的频率如下表所 示:
• 等位基因 基因座数
基因频率
•A
2D'+H'
p=(2D'+H')/2N=D+1/2H

群体遗传与进化—群体遗传(普通遗传学课件)

群体遗传与进化—群体遗传(普通遗传学课件)
则原有个体比例为1-m。 设迁入个体中的某一个体基因频率是qm,则原有 个体同一基因频率是q0。 则在混合群体内基因频率q1将是:
q1 = mqm + (1-m)q0 = m(qm-q0)+q0
三、迁移(transference)的计算
➢ 迁入一代引起的基因频率的改变为: △q = q1–q0 = m(qm–q0)
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的区别
主要内容
一 概念比较 二 计算方法
群体遗传学是研究群体的遗传组成及其变化规律 的科学。群体的遗传组成是指群体的基因型频率和 基因频率。
一、概念比较
基因频率计算
某种基因在某个种群 中出现的比例.
基因型频率计算
某种特定基因型的个体站群 体内全部个体的比例.
二、计算方法
(一)计算方法
二 哈迪-温伯格定律的生物学例证
一般说来,自然界中许多群体都是很大的,个体 间的交配在许多性状上,尤其是在中性性状上一般是 接近于随机的,所以哈德—温伯格定律具有普遍适用 性。它已成为分析自然群体的基础,即使对于那些不 能用实验方法进行研究的群体也是适用的。
一、哈迪-温伯格定律的适用条件
一般说来,自然界中许多群体都是很大的,个体间的交 配在许多性状上,尤其是在中性性状上一般是接近于随机的, 所以哈德—温伯格定律具有普遍适用性。它已成为分析自然 群体的基础,即使对于那些不能用实验方法进行研究的群体 也是适用的。
[剖析]A基因的频率为30%+1/2×60%=60% a基因的频率为10%+1/2×60%=40%
二、计算方法
➢ 由式子可知,在一个有个体迁入的群体里, 基因频率的改变明显的取决于迁入率及迁 入个体与原群体之间的基因频率差异。

群体遗传和进化[精品ppt课件]

群体遗传和进化[精品ppt课件]

2. 影响遗传平衡的因素: 选择 突变 迁移 遗传漂变
2.1 选择
自然选择(natural selection):自然界对于生物的选择
作用。具有某些性状的个体对于自然环境有
较大的适应力从而留下较多的后代,使群体
向更适应于环境的方向发展。 人工选择(artificial selection):人为地选择对人类有利 的变异,并使这些变异累积和加强以形成新 品种的过程。
发生变化,又称为遗传平衡定律(law of
genetic equilibrium)。
1.1 一对等位基因的遗传平衡公式
F1配子 A (p) a (q) A (p) AA (p2 ) Aa (pq) a (q) Aa (pq) aa (q2 )
在平衡群体F2中:p2+2pq+q2 =1;
D= p2;
例1. 在一个平衡群体中,已知隐性纯合个体aa的 比例为0.09,求AA和Aa的基因型频率。 解:q2=0.09, 故q=0.3, p=1-q=1-0.3=0.7 AA=p2=0.49; Aa=2pq=2x0.3x0.7=0.42
例2. 在一个平衡群体中,已知显性个体的比例为
0.19,求AA,Aa和aa的基因型频率。
示某一基因型在群体中不利于生存的程度,
用S表示,S=1-W。对于隐性致死基因的纯
合子,它的W=0,S=1-W=1,即全部被淘
汰。
2.1.1 对隐性纯合体(aa)不利的选择作用
AA 起始频率 p2 Aa 2pq 1 2pq aa q2 1-S (1-S)q2 合计 1 1-Sq2 1 q(1-Sq)/ (1-Sq2) 基因a频 率 q
解:AA+Aa=0.19,故aa=0.81, q=0.9, p=0.1

生物遗传学 群体遗传和进化PPT教学课件

生物遗传学 群体遗传和进化PPT教学课件
女性中红绿色盲患者的基因型为XaXa, XaXa基因型频率= q2=8%×8%=0.0064=0.64%,
女性中发病率比男性低得多。
25
Hardy-Weinberg定律的要点:
1、在一个随机交配的大群体中,如果没有 其它因素的干扰,各世代之间基因频率 和基因型频率保持不变。
2、在一个大群体内,不论起始基因频率和 基因型频率如何,只要经过一代的随机 交配,群体就能达到平衡。
29
Hardy-Weinberg定律只是一种理想状态
影响基因频率变化的因素,如突变、选择、迁移 和遗传漂移等,时时刻刻存在着。
在自然界中,尤其人类社会中,不可能有无限大 的随机婚配群体。
这些因素正是生物进化的促进因素,其中突变和 选择的作用更大。
30
2.1 选择(Selection)
A1A3 pr A2A3 qr A3A3 r 2
19
以上子代基因型组合可以归纳为6种: 1A1A1:2A1A2:2A1A3:1A2A2:2A2A3:1A3A3
= (A1+ A2 + A3)2 = p2 + 2pq + 2pr + q2 + 2qr + r2 = ( p + q + r )2 子代基因频率: PA1= PA1A1+1/2PA1A2+1/2PA1A3 = p 2+1/2(2 p q + 2 p r) PA2= PA2A2+1/2PA1A2+1/2PA2A3= q 2+1/2(2 p q + 2 q r) PA3= PA3A3+1/2PA1A3+1/2PA2A3= r 2+1/2(2 p r + 2 q r)

《遗传学》1-14章及练习卷名词解释整理

《遗传学》1-14章及练习卷名词解释整理

名词解释(核酸内切酶的识别序列要求掌握)第一章绪论变异:是指亲代与子代之间、子代个体之间存在着不同程度差异的现象。

如高秆植物品种可能产生矮杆植株,一卵双生的兄弟也不可能完全一样。

第二章遗传的细胞学基础同源染色体:生物体中,形态和结构相同的一对染色体,成为同源染色体。

异源染色体:生物体中,形态和结构不同的各对染色体互称为异源染色体。

二价体:是指减数分裂前期Ⅰ联会后的一对同源染色体;。

双价体:在减数分裂的偶线期,各同源染色体分别配对,出现联会现象。

原来是2n条染色体,经配对后可形成n组染色体,每一组含有两条同源染色体,这种配对的染色体叫双价体。

二分体:是指减数分裂末期Ⅰ所形成的两个子细胞。

四分体:是指减数分裂末期Ⅱ所形成的四个子细胞。

四价体:是指同源四倍体在减数分裂时所联会的四条同源染色体。

四合体:是指减数分裂前期Ⅰ所联会的二价体中所包括的四条染色单体。

超倍体:在非整倍体中,染色体数比正常二倍体(2n)多的个体。

兼性异染色质:存在于染色体任何部位,某类细胞内表达,某类不表达。

例如哺乳动物X染色体,雌性其中一条表现为异染色质,完全不表达功能,另一条则为功能活跃的常染色质。

【莱昂化作用:性染色体失活→巴氏小体】第三章孟德尔遗传性状:生物体所表现的形态特征和生理特性。

单位性状:个体表现的性状总体区分为各个单位之后的性状。

相对性状:指同一单位性状的相对差异。

质量性状:表现不连续变异的性状;它的杂种后代的分离群体中,对于各个所具有相对性状的差异,可以明确的分组,求出不同组之间的比例。

数量性状:表现连续变异的性状;杂交后的分离世代不能明确分组,只能用一定的度量单位进行测量,采用统计学方法加以分析;它一般易受环境条件的影响而发生变异,这种变异一般是不遗传的。

杂交:指通过不同个体之间的交配而产生后代的过程。

异交:亲缘关系较远的个体间随机相互交配。

近交:亲缘关系相近个体间杂交,亦称近亲交配。

自交:指同一植株上的自花授粉或同株上的异花授粉。

14 群体遗传和进化

14 群体遗传和进化

2 R’+H’ 2N
=R+
1 2H
5
二、Hardy - Weinberg 定律
(一)定律的推导:
A-a 位于常染色体,设一个原始群体
亲代(或者 0 世代):
三种基因型频率: AA
Aa
aa
D0
H0
R0
基因频率:
p0= D0 +1/2 H0
q0= R0 +1/2 H0 根据孟德尔群体的定义,如果该群体随机交配一代,即A (p0)和a(q0)的雌雄配子可以随机结合成合子:
14
地理隔离:由于地理障碍,例如海洋、高山、沙漠等, 生物不能自由交配。隔离群体发生的遗传变 异朝不同方向积累和发展,然后出现不同的 变种或亚种。直到生殖上的隔离。形成独立 的物种。
(二)在物种形成中的作用: 巩固自然选择积累下来的变异,保证新物种的形成。
15
三、物种形成的方式 1. 渐变式:通过突变、选择、隔离等过程,首先形成若 干个亚种或地理族,然后因生殖隔离而形成 新种。逐渐演变。 2. 爆发式:不通过亚种,由于染色体变异、突变以及远 缘杂交和染色体加倍,在自然选择作用下形 成新物种。
16
第四节 分子进化
从分子(蛋白质、DNA、RNA)水平研究物种之间亲缘关 系的远近、估测物种进化的时期、速度和顺序。往往通过比较 进化保守基因的DNA、RNA或者蛋白质序列进行分析。
蛋白质水平:比较血红蛋白、 链氨基酸组成。 细胞色素 C 氨基酸的组成;聚类分析。
DNA水平:分子标记、比较作图、序列比较;聚类分析。 RNA水平:编码序列比较。
14 群体遗传和进化
第一节 进化理论
一、进化理论
(一)拉马克-用进废退+获得性状遗传:如长颈 鹿、人的进化,在对环境的适应中进化,否认选 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6
一、等位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
7
1.基因型和表现型: 在孟德尔的杂交试验之后 遗传学中
提出了基因型和表现型的概念。 基因型是基因的一种组合 个体遗传组成。 表现型指生物个体所表现的性状 基因型与环境
影响共同作用的结果。
8
2.基因型频率和基因频率: ①.基因型频率(genotype frequency):
是: P11 p12 , P12 2 p1 p2 , P22 p22 。
自然界中许多群体都很大,个体间交配一般也是接近随机 哈德-魏伯格定律基本上是普遍适用的。
21
5.定律意义: 哈德 – 魏伯格定律在群体遗传学中是很重要的揭示
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的规律。 只要群体内个体间能进行随机交配该群体能够保持
A1A2
P12=2 p1p2
A2A2
P22= p22
这三个基因型频率是和上一代频率完全一样。
就这对基因而言,群体已经达到平衡。
18
3.例如:
①. 初始群体基因型频率:P11(0) 0.6, P12(0) 0.4, P22(0) 0 等位基因频率:p1(0) P11(0) (1 / 2)P12(0) 0.6 (1 / 2)(0.4) 0.8 p2(0) P22(0) (1 / 2)P12(0) 0 (1 / 2)(0.4) 0.2
4
第一节 群体的遗传平衡
5
群体: 是各个体间能相互交配的集合体。
个体间互配可使孟德尔遗传因子代代相传 遗传学上 称为“孟德尔群体”或“基因库”。
最大的孟德尔群体可以是一个物种。 同一群体内个体基因组合虽有不同,但群体中所有的 基因是一定的 基因库指一个群体中所包含的基因总数。 有机体繁殖过程 并不能把各个体 的基因型传递给子代,传递给子代的只是 不同频率的基因。
28
经 n 代淘汰后,群体内三种基因型的频率为:
n2
2n
1
(n 1)2 CC: (n 1)2 Cc: (n 1)2 cc
例如淘汰至第十代时:
102
2 10
1
(10
1)2
CC:
(10
1)2
Cc: (10
1)2
cc
0.8264CC:0.1653Cc:0.0083cc
∴ 第十代时,在100株苗中的白化苗 个体已不到1株(0.83%)。
26
一、突变(mutation): 1.基因突变对于改变群体遗传组成的作用: ①.能提供自然选择的原始材料; ②.会影响群体等位基因频率。
如:一对等位基因,当A1→ A2时,群体中A1频率减少、 A2频率则增加。
长期A1 → A2 ,最后该群体中A1将被A2代替。
27
二、选择(selection): 1.基因突变对于改变群体遗传组成的作用:
3.基因频率的推算:
设一对同源染色体某一基因座有一对等位基因A1A2 。 其中A1 频率为 p、A2 频率为q,则 p q = 1 由这一对基因可以构成三种不同基因型
A1A1
个体数为 N11
A1A2
N12
A2A2
N22
设群体总个体数为N,即
N11 + N12 + N22 = N
11
∵ 二倍体生物各基因型由两个等位基因组成 如A1A1、A1A2、 A2A2,其中:A1 基因有2N11+N12,A2基因有N12+2N22。
总数的比例。基因型频率推算出基因频率。
等位基因频率决定群体基因性质的基本因素;
环境条件或遗传结构不变等位基因频率不会改变。
例: A1A1×A2A2 ↓
F1
A1A2

F2 1 A1A1 : 2 A1A2 : 1 A2A2
P→F1→F2基因型频率改变,但基因在各代
中只是复制自己,代代相传而没有改变。
这是孟德尔群体的基本特征。
为动、植物育种中选育新类型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 改变群体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打破遗传平衡 是目前动、植物育种中的主要手段。
23
例:我国某人群中测定了1050人对苯硫脲的尝味能力,其中 410人(TT)有尝味能力、杂合的有500人(Tt)、味盲者有140 人(tt) 。
问是否是达到Hardy-weiberg平衡?
例如:玉米致死基因: 设:正常绿色基因C和等位白苗基因 c 的基因频率为0.5。
经过一代繁殖,子代中的1/4隐性纯合体白苗死亡。 则:子代群体中的C频率变为2/3、c 频率只有1/3。 由此形成的下一代个体的频率为:
2 3
2
CC
:
2
2 3
1 3
Cc
:
1 3
2
cc
其中(1/3)2 cc的白化苗又被淘汰。
p1(0) p1(1) p1(2) , p2(0) p2(1) p2(2)
20
4.定律要点:
①.在随机交配的大群体中,如果没有其它因素干扰,则各代 基因频率保持不变;
②.任何一个大群体内,不论原始等位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 如何,只要经过一代的随机交配就可达到平衡。
③.当一个群体达到平衡状态后,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关系
平衡状态和相对稳定。 即使由于突变、选择、迁移和杂交等因素改变了群体
的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但只要这些因素不再继续产生 作用而进行随机交配时,则这个群体仍将保持平衡。
22
6.打破平衡的意义: 在人工控制下通过选择、杂交或人工诱变等途径,
就可以打破这种平衡 促使生物个体发生变异 群体 (如亚种、变种、品种或品系) 遗传特性将随之改变。
∴ 3种基因型的频率见下表:
基因型 A1A1
A1A2 A2A2 合计
计数 N11
N12 N22 N
基因型频率的计算公式
群体 基因型频率
P11=N11 / N
样本群体
计数 基因型频率估计
频率估计标准差
n11
Pˆ11 n11 / n
S11 1 Pˆ11(1 Pˆ11 )
n
P12=N12 / N P22=N22 / N
②.
随机交配第一代基因型频率:P11(1)
p2 1(0)
0.82 =0.64
P12(1) 2 p1(0) p2(0) 2 0.8 0.2 0.32
P22(1)
p2 2(0)
0.22 =0.04
等位基因频率: p1(1) P11(1) (1 / 2)P12(1) 0.64 (1 / 2)(0.32) 0.8 p2(1) P22(1) (1 / 2)P12(1) 0.04 (1 / 2)(0.32) 0.2
每个物种具有相当稳定的遗传特性,而新种形成 和发展则有赖于可遗传的变异。
群体遗传学: 研究群体的遗传结构及其变化
规律的遗传学分支学科。
群体遗传学是研究一个群体内的遗传结构、基因传递 情况及其频率改变的科学。 ∴ 群体遗传学是研究进化论的必要基础。
群体遗传学的研究: ①. 为生物进化的研究提供更多的证据; ②. 解释生物进化根本原因和历史过程。
p2(2) P22(2) (1 / 2)P12(2) 0.04 (1 / 2)(0.32) 0.2
∴基因型频率 P11(1) P11(0) , P12(1) P12(0) , P22(1) P22(0) 但经一代随机交配后,则 P11(1) P11(2) , P12(1) P12(2) , P22(1) P22(2) 而等位基因频率则自始至终保持不变。
A1
p1
2N11 2N
N12
N1
1
P11 2 P12
n1
pˆ 1
2n11 n12 2n
Pˆ11
1 2
Pˆ12
S1 1 ( pˆ1 Pˆ11 2 pˆ12 )
2n
A2 合计
p2
2N 22 2N
N12
N2
1
P12 2 P12
2N
1
n2
pˆ 2
2n22 2n
n12
S2 1 ( pˆ 2 Pˆ22 2 pˆ 22 )
T 的基因频率 p =(4102+500)/(10502)= 0.63 t 的基因频率 q =(1402+500)/(10502)= 0.37
实际频数 (O)
预计频数 (C)
(O-C)2 / C
TT 410 (Np2) 416.75 0.109
Tt 500 (N2pq) 489.51 0.225
tt 140 (Nq2) 143.74 0.097
29
2. 育种选择可把某些性状选留下来,使这些性状的基因型 频率增加,基因频率朝某一方向改变:
①.淘汰显性性状可以迅速改变基因频率: 只需自交一代,选留具有隐性性状的个体即可成功。 例如: 红花 × 白花
↓ 红花
↓ 红花3/4 : 白花1/4
淘汰红花植株、选留白花 迅速消除群体中的红花。 红花基因频率为0,白花基因频率升至1。
基因型频率或等位基因频率估计值的标准差 度量 参数的抽样变异。
14
二、哈德-魏伯格定律
15
1. 概念:在一个完全随机交配的群体内,如果没有其它因素(如 突变、选择、迁移、遗传漂变等)干扰时,则基因频率和基因型 频率可保持一定,各代不变。
设:在一个随机交配群内(即一个个体与群体内其它个体 交配机会相等),基因A1与A2的频率分别为p1和p2(p1+p2=1), 三个基因型的频率为:
1
n12
Pˆ12 n12 / n
n22
Pˆ22 n22 / n
n
1
S12 1 Pˆ12 (1 Pˆ12 )
n
S22 1 Pˆ22 (1 Pˆ22 ) n
12
∴ 2种等位基因的频率为:
等位基因频率的计算公式
基因型 计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