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高考地理江苏版一轮课件:专题三 地表形态的塑造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季节性的洪水或河流流出谷口→地势突然趋于平 缓、河道变得开阔→水流速度放慢→河流的搬运 能力降低,搬运的物质堆积下来→洪积扇或冲积扇 →连接形成洪积—冲积平原
河漫滩平原 (河流中下游)
地势平坦、宽广
凹岸侵蚀,凸岸堆积→水下堆积体→河漫滩→河流 改道,河漫滩被废弃→连接形成河漫滩平原
三角洲平原 (河口地区)
如塔克拉玛干沙漠、黄土 时,沙尘便降落到地面,形成各种风积地
高原的黄土)
貌。风中的沙粒受阻堆积下来形成沙
丘,如果地表植被稀少,沙丘在风力作用
颗粒大、比重大的先沉 积,颗粒小、比重小的后 沉积
下发生移动,形成流动沙丘。风中的黄
土沉积下来,形成黄土地貌
3.冰川地貌
类型 形成
图示
冰川 谷地
冰川对地面侵蚀形成的谷地,冰 川谷地多呈“U”形,称为冰川 U谷
(3)巧用辅助性信息 ①沉积物。各种岩石均可以转化为沉积物,是通过外力作用(风化、侵 蚀、搬运、沉积)将岩石转化为沉积物。沉积物只能转化为沉积岩,是通 过外力作用(固结成岩作用)实现的。 ②化石和岩层。含有化石或有层理特征(地层)的岩石为沉积岩,形成的地 质作用是外力作用。由沉积岩出发的箭头指向的另一种岩石,是变质岩,该 箭头是变质作用。
二、地貌观察 1.地貌观察的顺序 (1)规模大小:规模较大的地貌往往由次一级的地貌组合而成。 (2)观察要点 位置:选择视野比较③ 广阔 的地方。 原则:按照从④ 宏观 到微观、从面到点的顺序。 顺序:先观察视野内大的地貌;再观察和描述次一级地貌;最后描述河岸、 陡崖等更小的地貌特征。 辅助观察:利用地形图、⑤ 遥感 影像等。
2.风成地貌 (1)风蚀地貌:例如风蚀蘑菇、风蚀洼地和雅丹地貌。 (2)风积地貌:例如沙丘、沙垄和黄土高原。 3.冰川地貌 (1)冰蚀地貌:常见的有冰川谷、刃脊、角峰和冰斗等地貌。 (2)冰碛地貌:常见的有冰碛湖、冰碛丘陵等。 4.海岸地貌 (1)海蚀地貌:常见的有海蚀崖、海蚀穴、海蚀平台、海蚀柱和海蚀拱桥等 地貌。 (2)海积地貌:海滩、离岸堤、水下沙坝等。
刃脊 两条冰川谷地之间的陡峭山脊 冰斗 在冰川源头,由于冰雪侵蚀形成
的斗状洼地 角峰 多个冰斗之间的尖锐山峰
4.海岸地貌
类型
形成或常见地貌
海蚀地貌 在海浪的长期侵蚀下,岩石海岸崩塌,形成高出海面的陡崖,为海蚀崖
在波浪作用下,海蚀崖逐渐后退,在海蚀崖前方形成微微向海倾斜的平台,为海蚀平台
海洋沿岸向海突出的陡立岩石,两侧的海蚀穴互相贯通,形成海蚀拱桥 海岸受海浪侵蚀、崩坍而形成的与岸分离的岩柱,为海蚀柱 海积地貌 海滩(砾滩、沙滩、泥滩)、沙坝等
常形成谷地或盆地 大断层常形成裂
谷或陡崖,如东非
大裂谷。断层一
侧上升的岩块,常
成为块状山或高
向斜槽部岩性坚 硬不易被侵蚀,常 形成山岭
地,如华山、庐 山、泰山;另一侧 相对下降的岩块, 常形成谷地或低
地,如渭河平原、
汾河谷地;沿断层
线常发育成沟谷,
有时有泉、湖泊
资源 原因
石油、天然气 地下水
泉水出露、河谷 发育
分类
板块张裂区
板块碰撞区
大陆板块与大陆板块 大陆板块与大洋板块
边界类型 运动方向 形成地貌 举例
示意图
生长边界 ←|→
裂谷、海洋、海岭 东非大裂谷、 红海、大西洋等
消亡边界 →|←
高大山脉 喜马拉雅山脉、 阿尔卑斯山脉
消亡边界 →|←
海岸山脉、海沟、岛弧 落基山脉、太平洋西 部岛弧、海沟
二、地质构造与构造地貌
知识清单
知识1 地壳内部物质循环
1.岩石圈的物质组成 A① 沉积岩 、B② 变质岩 、C③ 岩浆 、D④ 侵入 型岩浆 岩、E⑤ 喷出 型岩浆岩。
2.地质作用 图中地质作用中属于内力作用的是变质作用、地壳运动和⑥ a ,属于 外力作用的是⑦ b 。(填字母) 3.物质循环的空间范围 岩石圈物质循环除了岩石圈外,还涉及⑧ 大气 圈、水圈和⑨ 生物 圈等。 4.物质循环的意义 (1)形成了地球上丰富的⑩ 矿产 资源。 (2)改变了 地表形态 ,塑造了千姿百态的地貌景观。 (3)实现了地区之间、圈层之间的 物质 迁移和 能量 交换,从 而改变了地表的环境。
岩层封闭,为“储 油构造”
岩层向下弯曲,易存 岩层断裂、地下水出露、

岩石破碎,易被侵蚀发育
成河谷
工程建设 挖隧道
建大坝
不宜建大坝、交通干线等
原因
稳定,不易积存地 地下岩层坚硬稳定 大坝易变形,库区易渗漏,
下水,相对好挖
交通干线易遭破坏
一、常见地貌 1.流水地貌 (1)河流侵蚀地貌
考点三 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地质构造
褶皱
断层
从形态上 褶皱是岩层受到水平挤压发生弯曲变形
背斜
向斜
岩层受力破裂并 沿断裂面有明显 的相对位移
岩层一般向上拱起 从岩层的新 中心部分岩层较 老关系上 老,两翼岩层较新
岩层一般向下弯曲 中心部分岩层较 新,两翼岩层较老
图示
未侵蚀地貌 侵蚀后地貌 图示
常形成山岭
背斜顶部受张力, 常被侵蚀成谷地
垂直 方向
相对下降
形成⑥ 谷地或低地
相对上升
发育成⑦ 山岭或高地
知识3 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一、常见地貌类型 1.流水地貌 (1)常见流水地貌 a.流水侵蚀地貌:常形成瀑布、峡谷和沟谷(如① 黄土高原 地表的千沟 万壑)等。 b.流水堆积地貌:常形成冲积扇或洪积扇(山前)、冲积平原(河流中下游)和 ② 三角洲 (河口)等。 (2)喀斯特地貌:在适当的条件下,可溶性岩石的物质溶于水并被带走,或重 新沉淀,从而在地表或地下形成各异的地貌的统称。我国广西、贵州、云 南等地喀斯特地貌最为典型,分布最为广泛。
2.地貌观察的内容
(1)重要内容:高度和坡度
a.高度
分类
获取方式
主要作用
绝对高度 查找地图或借助仪器
划分高原、山地和平原等地貌的主要依据
相对高度
反映地面起伏状况
b.坡度:主要用坡度角或垂直距离和水平距离的比值表示,对生产和生活影响
巨大。
坡向:根据与太阳光的关系可以分为阳坡和阴坡;根据与风向的关系可分为迎
知识2 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1.内、外力作用对比
地质作用
能量来源
表现形式
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内力作用
地球内部放射性元素 衰变产生的热能
① 地壳 运动、岩浆活 使地表变得 动、变质作用、地震等 ② 高低起伏
外力作用
太阳辐射能
风化、侵蚀、搬运、 堆积作用等
使地表起伏状况趋 于平缓
2.内力作用的“足迹” (1)褶皱:岩层在强大的挤压作用下,发生塑性变形,产生一系列的波状弯曲。
成因 溶蚀
溶蚀 淀积
2.风成地貌
类型 分布
形成
特点
风蚀 地貌
干旱、半干旱地区(例如 雅丹地貌)和滨海地区
风力吹起岩石的碎屑, 并挟带沙石磨蚀 风蚀蘑菇上部宽大,近地
岩石, 形成风蚀城堡、风蚀蘑菇、风蚀 面处窄小,呈蘑菇状; 雅
洼地等风蚀地貌
丹由不规则的沟槽与垄
脊相间构成
风积 地貌
干旱内陆及邻近地区 (例 风力吹扬沙尘,当风力减弱或气流受阻
(3)读图:以断层为界,比较断层M的左右两侧地层→左侧由下往上:BCDE-FGNO P,右侧由下往上:BCDEFGHIJKNOP→对比结果:左侧缺失H、I、J、K地层。 (4)断层M两侧岩层全部断裂错位→地层P位于沉积岩最上面,形成最晚,断层M 形成在地层P之后→地层P形成晚于地层O→地层O先形成,断层M后形成。 答案 (1)正确。E层到F层,由深海环境到陆地环境,可推测海平面下降;F层到G 层,由陆地环境到浅海环境,可推测海平面上升。 (2)褶皱发生在K地层形成后,N地层形成前。 (3)H、I、J、K地层缺失。 (4)地层O先形成,断层M后形成。
多呈三角形,地势平坦,河网稠 密,河道由分汊顶点向海洋方向 呈放射状
入海处水下坡度平缓,河水流速减慢,河流携带的 泥沙,在河口堆积形成三角洲,若干个河口三角洲 连成三角洲平原
(3)喀斯特地貌的基本形态及其成因
类型 地面喀 斯特地貌
地下喀 斯特地貌
形态 峰林、峰丛、孤峰 溶蚀洼地 落水洞 溶洞、地下河 石钟乳、石笋、石柱
设问探究 (1)结论:从E层到G层海平面经历了先降后升的变化过程。试判断结论是 否正确,并分析理由。 (2)写出该地区褶皱发生前后的地层。
(3)比较断层M的左右两侧地层,写出左侧缺失的地层。 (4)据图判断断层M与地层O形成的先后关系。 探究流程 (1)由材料可知:石灰岩、页岩、砂岩分别是深海、浅海、河湖沉积的产物→E层 是石灰岩,代表深海环境;F层是砂岩,代表陆地环境→E层到F层,由深海环境到陆地 环境→海平面下降; F层是砂岩,代表陆地环境;G层是页岩,代表浅海环境→F层到G层,由陆地环境到浅 海环境→海平面上升→从E层到G层海平面经历了先降后升的变化过程。 (2)沉积岩未受外力作用时呈水平状分布,受水平挤压弯曲形成褶皱→由图可知:K 地层及以下的各个地层都呈倾斜状→K地层及以下的各个地层同时受地壳运动影 响,岩层形成褶皱,K层在最上面,形成最晚→褶皱发生在K地层形成后;由图可知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N 地层及以上地层呈水平状且在K地层之上→褶皱发生在N地层形成前。
探究 翻开地质历史的书页——地质剖面图的判读
实践探究
探究典例 情境设题 沉积地层剖面以及其中的断层、褶皱等各种地质现象,就像一 本地质历史教科书,记录了地壳发展、演化过程中发生的一系列事件,是我 们了解地壳发展演化的窗口。例如石灰岩、页岩、砂岩分别是深海、浅 海、河湖沉积的产物。某地理兴趣小组针对某地层剖面示意图(下图)进 行深入分析与探讨。
类型
举例
景观特点
“V”形河谷(峡谷)
长江三峡
河谷岸壁较陡,谷底狭窄,河床底 部起伏不平,常见巨大石块和卵 石
瀑布
黄果树瀑布
坡度大、落差大、水流快
丹霞地貌
张掖丹霞地貌
顶平、身陡、麓缓、粗细相间 的沉积层理
(2)河流堆积地貌
类型及分布 形成机制及图示
地貌特点
洪积—冲积 平原(山前)
以谷口为顶点呈扇形,冲积扇顶 端到边缘地势逐渐降低,堆积物 颗粒由粗变细
学法指导 (1)河岸与流水作用:河道比较平直时,一般可以从地转 偏向力方面来分析,北半球右岸侵蚀、左岸沉积,南半球左岸侵蚀、右岸沉 积。如果是弯曲的河道,应该根据凹岸与凸岸的情形来判断,不论哪个半 球,凹岸侵蚀,凸岸沉积。 (2)堆积规律:“颗粒较大、比重较大的物质先堆积,颗粒较小、比重较小 的物质后堆积。”流水堆积、风力堆积、波浪堆积均遵循这个规律,而冰 川堆积则为杂乱堆积。
风坡和背风坡。
温馨提示 高度和坡度的组合,可以反映地貌的形态特征。 (2)其他观察内容:地貌的形状、面积、空间分布状况以及地面起伏状况和
破碎程度。
知能拓展
考点一 岩石圈的组成与物质循环
一、三大类岩石的形成与特点
类型 岩浆岩 侵入岩
形成
常见岩石
地下岩浆在内力作用下,侵入地壳上部,冷 花岗岩 却凝固而成
二、不同区域的主导性外力作用不同(以我国为例)
三、同一种外力作用在不同区域形成不同的地貌 1.流水作用:主要表现为上游侵蚀,中游搬运,下游堆积。因此,上游为高山 峡谷,中游河道变宽,下游形成冲积平原、河口三角洲、冲积岛等。
2.冰川作用:高山上部侵蚀——冰斗、角峰等;山下堆积——冰碛丘陵、冰 碛湖等。 3.风力作用:在风的源地(或风力强大的地方)附近,以侵蚀作用为主,形成风 蚀蘑菇、风蚀城堡等;在风力搬运途中,风力减弱会形成沙丘、黄土堆积地 貌等。
二、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的判读 1.判断三大类岩石和岩浆(以下图为例) 判断三大类岩石和岩浆,大致可以用进出箭头的多少来区分:
(1)巧用岩浆 岩浆是岩石圈物质循环的出发点和归宿。有些示意图是较为单一的单向 循环图,岩浆→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岩浆。 (2)巧用箭头 ①岩浆:三进一出。 ②岩浆岩:一进三出。 ③变质岩和沉积岩:二进二出。
喷出岩 沉积岩
地下岩浆在内力作用下,沿地壳薄弱地带 玄武岩 喷出地表冷凝而成
地表岩石在外力作用下受到破坏,碎屑物 砾岩、砂岩、页岩、石灰岩 质被搬运到低处沉积、固结而成岩石
变质岩
岩石受地壳运动、岩 浆活动等影响,在一定 温度、压力条件下原 来成分、结构发生改 变而形成新岩石
大理岩、板岩、石英 岩、片麻岩
2.判断箭头含义 (1)指向岩浆岩的箭头——冷却凝固,是内力作用。 (2)指向沉积岩的箭头——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固结成岩作用,是外 力作用。 (3)指向变质岩的箭头——变质作用,是内力作用。 (4)指向岩浆的箭头——重熔再生作用,是内力作用。
考点二 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一、板块运动边界类型与地貌
名称 背斜 向斜
基本形态 岩层一般向上③ 拱起 岩层一般向下④ 弯曲
判断依据 中部岩层较老,两翼岩层较新 中部岩层较新,两翼岩层较老
(2)断层: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压力和张力,超过了岩石的承受能力时,
岩体发生破裂,并沿⑤ 断裂面 发生明显的位移。
位移类型
表现
水平方向
会错断原有的各种地貌,或在断 层附近派生出若干地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