委托代理理论
委托代理理论
法律与监管环境
总结词
法律与监管环境对委托代理问题具有重 要的影响,完善的法律和监管体系可以 保护委托人的利益,约束代理人的行为 。
VS
详细描述
法律和监管环境通过制定规范和惩罚机制 ,对代理人的行为进行约束和监管,防止 代理人利用信息不对称、权力寻租等行为 损害委托人的利益。同时,法律和监管环 境还可以提供纠纷解决机制,保护委托人 的合法权益。
道德风险
道德风险是指代理人在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过程中,可能采取的机会主义行为 。例如,代理人可能虚报业绩、隐瞒信息或过度冒险等,这些行为可能导致委托 人利益受损。
代理成本与代理效率
代理成本
委托代理关系中,由于代理人的激励与约束、信息不对称和道德风险等问题,会产生一定的代理成本 。代理成本包括监督成本、谈判成本和风险成本等,这些成本会降低企业的效率和盈利能力。
01
政府效率与反腐败
委托代理理论在公共部门管理中的应用关注如何提高政府效率、减少腐
败现象。通过建立有效的监督机制和激励机制,可以降低代理成本,提
高公共服务的效率和质量。
02
公共服务外包
在公共服务外包中,政府作为委托人将某些公共服务项目委托给外部机
构或个人,以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这需要建立有效的监督机制来确保
代理效率
委托代理理论的目标是实现代理效率的最大化,即通过合理的激励与约束机制、信息披露和风险管理 等手段,降低代理成本并提高代理人的工作效率和忠诚度,从而实现委托人利益的最大化。
பைடு நூலகம் 03
委托代理理论的应用领域
公司治理
公司治理结构
委托代理理论在公司治理中的应用主要关注如何通过合理的治 理结构来降低代理成本,提高公司运营效率。这包括董事会结
委托代理理论概述
委托代理理论概述委托代理理论的基本观点是,当一个个体(委托人)将权力授权给另一个个体(代理人),后者必须履行一定的职责,以达到委托人的期望。
委托人一方面希望代理人能够有效地处理事务,另一方面又需要保护自己的利益。
因此,如何在委托和授权中保持委托人和代理人的利益一致性成为委托代理理论研究的核心问题。
1.信息不完全性:委托人和代理人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是委托代理问题的核心。
委托人通常无法完全了解代理人的行动和决策过程,代理人也潜在地可能隐瞒一些对委托人有利的信息。
这种信息不对称导致了一系列的代理成本和监管成本。
2.代理成本:由于委托人无法完全掌握代理人的行为,代理人可能会利用自己的职权或权力谋取私利,从而导致委托人的利益受损。
同时,委托人还需要消耗一定的成本来监管和控制代理人的行为,以确保代理人按照其期望履行职责。
3.激励机制设计:委托代理问题中的核心是设计适当的激励机制来激励代理人履行其职责。
常见的激励机制包括奖励制度、评价制度、规则制度等。
这些机制旨在通过激励代理人的成绩和表现,提高其职业道德水平和专业能力,从而保护委托人的利益。
4.合同设计:委托代理问题中的合同设计是非常重要的。
合同可以确保代理人有明确的职责和权力,并且规定了委托人和代理人之间的权责关系。
一个好的合同可以降低代理成本和监管成本,提高委托和授权的效率。
委托代理理论的应用范围非常广泛,几乎包括了所有的组织和机构。
例如,在企业中,委托代理理论可以用来解决管理层和股东之间的利益冲突问题。
在政府机构中,可以用来解决政府官员和公众之间的利益冲突问题。
在科研机构中,可以用来解决研究人员和资助机构之间的利益冲突问题。
总之,委托代理理论在组织管理中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综上所述,委托代理理论是管理学中的重要理论之一,主要解决了在现代企业中权力授权和任务委托的问题。
它通过研究信息不完全性、代理成本、激励机制设计和合同设计等问题,为组织管理提供了理论支持和指导。
委托代理理论..
•
在委托——代理关系中,代理人掌握委托人不了解的市 场信息和私人信息,如企业的实际经营状况、代理人个人 的能力和工作的能力程度、外部环境对企业的影响等。— —这样,委托人与代理人之间的讨价还价和相互退让,最 终达成双方接受的合同,以及在这个合同约束之下的行为, 事实上都可以看作是具有私人信息的局中人之间的对策以 及对策均衡的结果。 我们将这种委托人与代理人之间达成的合同成为均衡 合同。 并且认为,均衡合同必须满足三个条件。
s( f ( x)) c( x*) s( f ( x)) c( x)
• 这样,我们获得设计激励机制的两个约束条件,一是委托人必 须使代理人得到总效用 • 二是委托人必须使代理人劳动x*· 的边际效用等于边际成本。
• 当信息对称分布时,有许多方法能够满足这两个约束 条件,如收取租金,劳动工资目标产量承包等。
• 不利选择的分析是从乔治 · 阿克洛夫( 1970 )提出旧 汽车市场模型开始的,而对于道德风险的研究则要早 得多。
为分析问题方便,我们引入: 对称信息与非对称信息
• 对称信息 —— 是指在某种相互对应的经济人关系中,对应的双 方都掌握有对方所具备的信息,也就是说双方都了解对方所具 有的知识和所处的环境。 • 不对称信息理论是信息经济学的核心概念之一,指在日常经济 活动中,由于某些参与人拥有另一些参与人不拥有的信息,由 此造成的不对称信息条件下交易关系和契约安排的经济理论。 • 不对称信息理论是英国剑桥大学教授詹母 • 斯莫里斯( James Mirlees)和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威廉•维克里(William Vickery) 在信息经济学中提出的重要理论。他们因此获得了 1996 年诺贝 尔经济学奖。 • 在信息经济学中,习惯把商品分为搜寻商品和经验商品。 • 商品的有关特性可通过用户在购买时的触摸、掂量和观察来判 断的为搜寻商品,而那些需要在在使用一段时期后才能辨别和 了解其特性的称为经验商品。
委托代理理论概述
委托代理理论概述
委托代理关系是指一个人(委托人)委托另一个人(代理人)代表其
完成项任务或代表其做决策。
在这种关系中,委托人将一部分权力和决策
权交给了代理人,但同时也带来了一些风险和不确定性。
因为代理人可能
追求自己的利益而不是委托人的利益,从而导致代理问题的出现。
1.代理的行为:委托代理理论研究了代理人的行为,尤其是代理人如
何决策和行动。
代理人可能会因为信息不对称、不完全契约、个人动机等
因素而不按照委托人的意愿行事。
该理论尝试解释和预测代理人的行为,
并提出一些策略和机制以规范代理人的行为。
2.委托的契约:委托代理理论研究了委托人和代理人之间的契约和协议。
契约可以是明确的书面协议,也可以是隐性的口头约定。
该理论关注
契约的内容、约束力和交易成本等因素,以及契约如何平衡委托人和代理
人的利益。
3.委托人的监督:委托代理理论研究了委托人对代理人的监督和控制。
委托人可能通过监督和评估代理人的绩效来保证代理人按照预期行动。
该
理论关注监督的方法、成本和效果,以及委托人如何权衡监督和控制的程度。
4.激励与奖励:委托代理理论研究了如何激励和奖励代理人。
激励和
奖励可以是经济性的报酬,也可以是非经济性的赞扬和承认。
该理论关注
奖励的形式、方式和效果,以及如何根据代理人的行为和绩效进行合理的
奖励和激励。
总的来说,委托代理理论提供了一种理解和解决代理问题的框架和方法。
通过研究代理的行为、委托的契约、委托人的监督和激励方案,该理论可以帮助组织机构更好地管理和控制代理关系,提高效率和绩效。
委托代理理论
1.委托—代理原理The principal—agent theory• 委托-代理原理 • 激励机制委托-代理理论• 委托-代理关系事实上就是居于信息优势与处 于信息劣势的市场参加者之间的相互关系。
• 掌握信息多(或具有相对的信息优势)的市场参 加者称为代理人,掌握信息少(或处于信息劣势) 的市场参加者称为委托人。
• 经济活动中的许多经济关系都可以归结为委 托—代理关系。
• 委托—代理的均衡合同是居于信息优势与处于 信息劣势的市场参加者之间展开对策的结果。
委托—代理关系的类型委托人 土地所有者 股东 经理 债权人 房东 选民 代理人 佃农 经理 员工 债务人 住户 代表或议员 代理人道德风险所在 耕作努力 管理决策工作努力 工作努力 项目风险 房屋修理 代表选民利益 公民 原告/被告 雇主 保险公司 买者 病人接上表政府官员 代理律师 雇员 投保人 卖者 医生奉公廉洁 努力办案 工作努力 风险防范 质量保证 诊断质量与节约治疗费委托—代理关系的基本条件• 市场中存在两个相互独立的个体,且双方都 是在约束条件下的效用最大化者;在这两个 个体中,其中之一(代理人)必须在许多可供选 择的行为中选择一项预定的行为,该行为既 影响其自身的收益,也影响另外一个个体(委 托人)的收益;委托人具有付酬能力并拥有规 定付酬方式和数量的权力,即委托人在代理 人选择行为之前就能与代理人确定某种合 同,该合同明确规定代理人的报酬是委托人 观察代理行为结果的函数。
• 代理人与委托人都面临着市场的不确定性和 风险,且他们二者之间所掌握的信息处于非 对称状态。
也就是说,第一,委托人不能直 接观察代理人的具体操作行为;第二,代理 人不能完全控制选择行为后的最终结果,因 为代理人选择行为的最终结果是一种随机变 量,其分布状况取决于代理人的行为。
由于 存在该项条件,委托人不能完全根据对代理 行为的观察结果来判断代理人的成绩。
(完整版)委托代理理论综述.
一、委托代理理论概述(一委托代理关系的产生1933年,美国学者伯利(Berle和米恩斯(Means在《现代公司与私有财产》一书中,对美国200家大公司进行了分析,发现其中占公司总数量44%、财产的58%的企业是由并未握有公司股权的经理人员控制的,由此他们得出,现代公司的发展,已经发生了“所有与控制”的分离,公司实际上已经为由职业经理组成的“控制者集团”所控制.后来人们把这种现象称为“经理革命”。
委托代理关系是随着企业所有权和控制权(经营权的逐步分离而产生的。
所谓委托代理关系,就是指委托人把自己的事务交给其代理人代为处理而形成的委托人与代理人之间的责、权、利关系。
(二委托代理理论产生的历史背景关于资本所有者与企业经营者之间的代理关系,亚当斯密早就有对这一问题的论述,他说:“在钱财的处理上,股份公司的董事为他人尽力,而私人合伙公司的伙员,则纯为自己打算。
所以,要想股份公司的董事们监视钱财用途,像私人合伙公司伙员那样用意周到,那是很难做到的。
疏忽和浪费,常为股份公司业务经营上多少难免的弊窦.”委托代理理论是过去30多年里契约理论最重要的发展之一。
19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一些经济学家不满阿罗-德布鲁体系中的企业“黑箱理论”而深入研究企业内部信息不对称和激励问题发展起来的。
目前,被大家所公认的委托代理理论的主要创始人包括:1996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英国经济学家莫里斯(Mirrless和2001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三个得主美国经济学家阿克尔洛夫(Akerlof、史宾斯(Spence、斯蒂格利茨(Stiglitz。
他们的研究使经济学家们对实际市场经济运行机制的理解有了根本的改进。
委托代理理论的中心任务是研究在利益相冲突和信息不对称的环境下,委托人如何设计最优契约激励代理人。
(三委托代理理论的假设前提委托代理理论遵循的是以“经济人"假设为核心的新古典经济学研究范式,并以下面两个基本假设为前提。
1、委托人和代理人之间利益相互冲突。
委托代理理论
目录
• 引言 • 委托代理理论的基本概念 • 委托代理理论的应用 • 委托代理理论面临的挑战与问题 • 委托代理理论的未来发展 • 结论
01 引言
主题简介
委托代理理论是现代企业理论的重要 组成部分,主要研究在所有权和控制 权分离的条件下,委托人和代理人之 间的利益关系和行为关系。
该理论关注于如何通过合理的制度设 计,降低代理成本,提高企业效率, 实现委托人和代理人的共赢。
激励与监督机制的设计问题
总结词
委托代理理论中的另一个重要问题是如何设计有效的激励和监督机制,以促使代理人采取符合委托人利益的行动。
详细描述
激励和监督机制的设计需要充分考虑代理人的利益诉求和行为特征,通过合理的奖励和惩罚措施,引导代理人采 取符合委托人利益的行为。然而,由于信息不对称和代理人的自利性,设计有效的激励和监督机制是一项复杂而 艰巨的任务。
通过建立投资者与管理者之间 的契约关系,降低信息不对称 和代理成本,保护投资者利益。
帮助投资者选择合适的投资对 象和投资策略,提高投资收益 和风险控制能力。
在政府治理中的应用
在政府治理中,委托 代理理论主要应用于 公共部门管理和公共 服务领域。
帮助政府实现更好的 资源分配和政策制定, 提升政府治理能力和 公信力。
风险分担
委托代理关系中通常存在风险分担的问题,即代理人承担完成任务所需的风险和责任,而 委托人则承担因代理人决策失误或行为不当所带来的风险。
委托代理理论的主要内容
01
代理成本
委托代理理论关注代理成本的问题,即由于代理人的存在和其行为决策
所产生的额外成本。这些成本包括监督成本、谈判成本和风险成本等。
结合心理学、经济学、社会学等多学科的理论和方法,深入探究代理人 的心理动机、行为决策和激励机制,为优化委托代理关系提供更多思路 和方法。
《委托代理理论》课件
通过建立合理的投资策略和风险管理机制,保护投 资者利益,降低金融风险。
03
具体应用包括:资产定价、风险管理、投资组合管 理等。
在政府治理中的应用
委托代理理论在政府治理中主要应用于解决公民与政府之间的信任和监督问题。
通过建立透明的行政流程和公民参与机制,提高政府效率和公信力,减少腐败现象 。
具体应用包括:政务公开、公民问题,未来研究可以探索更有效的监督和激励 机制,以降低道德风险。
激励机制的创新设计
未来研究可以在激励机制方面进行更多的创新和尝试,以解决委托代 理理论在这一方面的不足。
拓展委托代理理论的适用范围
进一步探讨委托代理理论在其他领域的应用,如政治学、社会学等, 以丰富和完善该理论。
05
案例分析
企业内部的委托代理问题案例
总结词
企业内部委托代理问题主要表现在管理层与股东之间的利益冲突, 以及不同层级之间的信息不对称。
管理层与股东之间的利益冲突
由于管理层和股东的利益目标不一致,管理层可能为了自身利益而 牺牲股东利益,如过度投资、在职消费等行为。
信息不对称
企业内部不同层级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导致管理层可能隐瞒信息 或误导股东,从而影响企业决策的正确性和有效性。
代理人的道德风险问题
总结词
代理人的道德风险问题是指代理人在代理过 程中可能出现的违反道德规范的行为,以及 如何通过制度设计来预防和纠正这种行为。
详细描述
在委托代理关系中,由于监督和约束的局限 性,代理人可能会出现违反道德规范的行为 ,如贪污、受贿、挪用公款等。为了预防和 纠正这种行为,委托人需要建立有效的内部 控制和监督机制,加强对代理人的行为监督 和违规惩戒。同时,委托人还需要加强对代 理人的道德教育,提高其道德素质和自律意
委托代理理论在公司治理问题中的应用与扩展
委托代理理论在公司治理问题中的应用与扩展委托代理理论是指在一个经济组织中,存在一个委托人和一个代理人之间的委托-代理关系。
委托人是资源所有者或投资者,而代理人则是资源的管理者或执行者。
在公司治理问题中,委托代理理论可以应用于解决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并且可以在不同的情境下进行扩展。
委托代理理论可以应用于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
在公司治理中,委托人通常无法获得与代理人相同的信息,并且代理人有机会滥用他们的权力。
委托代理理论指导下的方法包括监督和激励机制,以确保代理人行为符合委托人的利益。
监督机制可以通过建立公司董事会来实现,董事会可以对代理人进行监督和审查。
激励机制可以通过制定合适的薪酬和奖励制度来激励代理人更好地履行职责。
委托代理理论可以应用于解决冲突问题。
在公司治理中,委托人和代理人通常具有不同的目标和利益,存在利益冲突。
委托代理理论可以引导设计合理的合同和协议,以确保代理人的行为符合委托人的期望。
可以在合同中设置利润分享机制或者约束性约定,以确保代理人的行为符合委托人的利益。
委托代理理论还可以应用于解决股权问题。
在公司治理中,股东通常是委托人,而董事会和高级管理人员则是代理人。
委托代理理论可以指导股东投票机制的设计,并鼓励股东参与公司决策的过程。
委托代理理论还可以引导设计合适的股权激励计划,以鼓励代理人积极追求委托人的利益,提高管理层的绩效。
在公司治理问题中,委托代理理论的应用还可以扩展到其他方面。
在环境和社会责任方面,委托人可以委托代理人履行一定的社会责任和环境保护义务。
委托代理理论可以指导设计合适的监督和评价机制,以确保代理人的行为符合社会和环境的期望。
委托代理理论的应用还可以扩展到跨国公司治理问题中。
在国际经济中,由于存在不同的法律制度和文化背景,委托人和代理人之间的利益冲突和信息不对称问题可能更加突出。
委托代理理论可以指导设计跨国公司的治理结构,并鼓励委托人和代理人之间的有效沟通和协调。
委托代理理论在公司治理问题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和扩展潜力。
委托代理理论
委托代理理论引言委托代理理论是组织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涉及到个人或组织将一些权力或责任委托给另外一个人或组织行使。
这种委托代理关系在许多领域中都存在,例如政府与公共机构、公司与员工、家长与孩子等。
本文将探讨委托代理理论的概念、原理及应用,并分析其中的挑战和解决方案。
一、委托代理理论的概念委托代理是指一个人或组织将一定权力和责任委托给他人代为行使的关系。
在委托代理关系中,委托人授予代理人一定的权力和职责,并期望代理人能够按照委托人的意愿执行任务。
委托代理关系基于信任和合作,委托人相信代理人能够为其谋取利益并担负责任。
二、委托代理理论的原理1. 信息不对称:委托代理关系中存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
委托人往往无法完全了解代理人的能力、意愿和行为。
代理人可能会有异于委托人利益的动机和行为,从而导致委托代理关系的不稳定性。
2. 激励机制:为了解决委托代理关系中的激励问题,委托人往往会设计一系列激励机制来引导代理人的行为。
常见的激励手段包括奖励制度、绩效考核、合同约束等,以确保代理人能够按照委托人的利益行事。
3. 监督与控制:为了减少代理人的行为不端和违纪行为,委托人需要对代理人进行监督与控制。
监督可以通过定期检查、报告和审计等手段进行,控制则是通过建立合适的规章制度和内部控制机制来实现。
三、委托代理理论的应用委托代理理论不仅在组织管理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也可以应用于其他领域。
1. 在政府与公共机构中,政府委托公共机构行使行政权力和公共服务责任。
政府通过建立合适的监督与控制机制,确保公共机构按照公众利益行事。
2. 在公司与员工中,雇主委托员工执行工作任务。
雇主通过激励机制和管理制度,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效率。
3. 在家庭中,父母委托孩子执行家务和学业任务。
父母通过奖励和惩罚来激励孩子的行为,并进行监督和教育。
四、委托代理关系的挑战与解决方案1. 信息不对称的挑战:信息不对称可能导致代理人的道德风险和机会主义行为。
委托代理理论述评
委托代理理论述评一、概述委托代理理论(Principalagent Theory)是制度经济学契约理论的主要内容之一,起源于20世纪30年代,由美国经济学家伯利和米恩斯提出。
该理论主要研究的委托代理关系是指一个或多个行为主体(委托人)根据一种明示或隐含的契约,指定、雇佣另一些行为主体(代理人)为其服务,同时授予后者一定的决策权利,并根据后者提供的服务数量和质量对其支付相应的报酬。
委托代理理论的核心思想是倡导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企业所有者保留剩余索取权,而将经营权利让渡给代理人。
这一理论的提出,为现代公司治理提供了逻辑起点,对于解决由于所有权和控制权分离所产生的代理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委托代理理论的发展主要源于对企业内部信息不对称和激励问题的深入研究。
在利益相冲突和信息不对称的环境下,委托人需要设计最优的契约来激励代理人,以减少代理成本。
这一理论不仅在公司治理中得到广泛应用,而且在其他领域,如公共管理、劳动经济学等,也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
1. 委托代理理论的起源与发展委托代理理论起源于经济学领域,尤其是企业理论和契约理论。
其核心理念可以追溯至20世纪3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伯利和米恩斯在其著作《现代公司与私有财产》中首次提出了“委托代理关系”的概念。
他们认为,由于公司所有者和经营者合二为一的传统模式存在诸多弊端,如所有者可能缺乏足够的管理能力,而经营者则可能因缺乏足够的所有权而缺乏足够的激励,因此提出了将公司的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的建议。
这种分离导致了所有者(委托人)和经营者(代理人)之间的委托代理关系。
随着研究的深入,委托代理理论在20世纪60年代末和70年代初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经济学家们开始关注代理人的激励问题,以及如何设计最优的契约来激励代理人更好地为委托人的利益服务。
最具代表性的是罗斯(Ross, 1973)提出的委托代理模型,以及威尔逊(Wilson, 1969)、斯宾塞和泽克豪森(Spence and Zeckhauser, 1971)、米尔利斯(Mirrlees, 1974)和霍姆斯特姆(Holmstrom, 1979)等人对代理人激励问题的深入研究。
(完整版)委托代理理论综述.
一、委托代理理论概述(一委托代理关系的产生1933年,美国学者伯利(Berle和米恩斯(Means在《现代公司与私有财产》一书中,对美国200家大公司进行了分析,发现其中占公司总数量44%、财产的58%的企业是由并未握有公司股权的经理人员控制的,由此他们得出,现代公司的发展,已经发生了“所有与控制”的分离,公司实际上已经为由职业经理组成的“控制者集团”所控制。
后来人们把这种现象称为“经理革命”。
委托代理关系是随着企业所有权和控制权(经营权的逐步分离而产生的。
所谓委托代理关系,就是指委托人把自己的事务交给其代理人代为处理而形成的委托人与代理人之间的责、权、利关系。
(二委托代理理论产生的历史背景关于资本所有者与企业经营者之间的代理关系,亚当斯密早就有对这一问题的论述,他说:“在钱财的处理上,股份公司的董事为他人尽力,而私人合伙公司的伙员,则纯为自己打算。
所以,要想股份公司的董事们监视钱财用途,像私人合伙公司伙员那样用意周到,那是很难做到的。
疏忽和浪费,常为股份公司业务经营上多少难免的弊窦。
”委托代理理论是过去30多年里契约理论最重要的发展之一。
19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一些经济学家不满阿罗—德布鲁体系中的企业“黑箱理论”而深入研究企业内部信息不对称和激励问题发展起来的。
目前,被大家所公认的委托代理理论的主要创始人包括:1996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英国经济学家莫里斯(Mirrless和2001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三个得主美国经济学家阿克尔洛夫(Akerlof、史宾斯(Spence、斯蒂格利茨(Stiglitz。
他们的研究使经济学家们对实际市场经济运行机制的理解有了根本的改进。
委托代理理论的中心任务是研究在利益相冲突和信息不对称的环境下,委托人如何设计最优契约激励代理人。
(三委托代理理论的假设前提委托代理理论遵循的是以“经济人”假设为核心的新古典经济学研究范式,并以下面两个基本假设为前提。
1、委托人和代理人之间利益相互冲突。
委托——代理理论
由于公众普遍利益的模糊性导致现实中 到底谁是委托者都很难确定,更不用说 有效控制代理人——即公共管理者了。
“委托——代理人理论在公共部门中的运用结果与 在私人部门中的运用结果相比较,在责任机制方 面有一定的难度。我们难以确定谁是委托人或难 以发现他们的真正愿望是什么。公共服务的委托 人——所有者——是选民,但是他们的利益非常分 散,以至于不可能有效地控制代理人——公共管 理者。对于代理人来说,在任何情况下都难以确 定每一个委托人可能希望他们做什么。没有对利 润动机的严重影响,没有股票市场,没有可与破 产相提并论的事情。如果委托人没有适当的手段 确保代理人实现他们的愿望,代理人极少有可能 付诸行动。如果说私人部门中也存在着代理问题 ,在公共部门中则更为严重。”——欧文·休斯
在公共机构运作中,作为代理人的政治 家、官僚与专业人员依据契约为作为委 托人的公民的利益而行政。
在政府职能的实现过程中,作为代理人的 政府与委托人(国家立法机构或全体公民 、选民等)目标的部分不一致性及信息不 对称性就导致了代理人的道德风险和逆向 选择。
具体表现为政府机构或官员及政府部门雇 员作为代理人所付出的努力不足以匹配其 获得的报酬;政府机构或官员作为代理人 做出的经济决策是为了增加自己的利益, 而不是充分考虑到委托人的利益。
委托——代理理论的基本思想包括:
(1)委托人和代理人之间存在着明显信 息不对称,即委托人对代理人的行动细 节并不了解或保持着“理性的无知”。
(2) 委托者的目标和代理人的目标存在 着明显的偏差 。
(3)由于上述情况的存在,在报酬由 委托人支付的情况下,代理人从自身利 益出发,可能采取某些机会主义的行为 ,使自身效用最大化,并降低自己承担 的风险。同时由于信息不对称,双方都 可能存在着不道德的欺诈行为,甚至违 法行为,而监控不道德行为的成本又非 常高;
委托代理理论名词解释
委托代理理论名词解释委托代理理论是指一个人(委托人)通过与另一个人(代理人)建立特定的协议关系,授权代理人代表自己行使一定的权力和职责。
委托代理理论是管理学中的一个重要理论概念,用来解释组织中的权力分配与运营机制。
在委托代理理论中,委托人是指授权或委托权力的一方。
委托人需要将一部分的权力和责任交给代理人,以便代理人能够代表委托人进行特定的活动或决策。
委托人在选择代理人时需要考虑代理人的能力、诚信和动机等因素,以确保代理人能够忠诚、有效地履行委托。
代理人是指被委托执行某项任务或代表委托人进行某项活动的一方。
代理人在执行委托事项时需遵守委托人的授权和指令,以维护委托人的利益。
代理人通常会根据合同、协议或规定来行使自己的权力和职责,同时也需要遵守法律和道德规范。
委托代理理论强调委托人和代理人之间的权力关系和职责分工。
委托人在将权力委托给代理人时,需要明确规定代理人的权限和责任范围,并约定一些监督和约束机制,以确保代理人的行为符合委托人的利益。
同时,委托人也需要为代理人提供一定的奖励或激励机制,以提高代理人的动机和工作效率。
委托代理理论主要涉及到的概念还包括信息不对称和代理行为。
信息不对称是指委托人和代理人在信息获取和交流方面存在差异。
委托人通常无法完全了解代理人的行为和意图,因此需要通过监督、考核和奖惩等手段来减小信息不对称的影响。
代理行为是指代理人为了自身利益而偏离委托人的利益,可能存在的道德风险。
为了防止代理行为的发生,委托人需要制定合理的监控和约束机制,同时也需要对代理人进行激励和奖励,以提高代理人的忠诚度和工作效率。
总之,委托代理理论是管理学中的一个重要理论概念,用于解释组织中的权力分配与运营机制。
通过明确委托人和代理人之间的权力关系和职责分工,制定合理的授权和监督机制,可以有效地避免信息不对称和代理行为等问题,提高组织的绩效和效益。
《委托代理理论范例》课件
针对委托代理理论中的关键问题 ,如激励机制设计、信息不对称 等,进行深入的理论和实证研究
,以推动该理论的创新发展。
委托代理理论在各领域的应用拓展
在企业治理领域,深入研究如何利用委托代理理论提高企业治理水平,降低代理成本,提升 企业绩效。
在金融领域,探讨如何运用委托代理理论解决金融市场中的信息不对称和道德风险问题,维 护市场公平和稳定。
在公共管理领域,研究如何运用委托代理理论提高公共服务的效率和质量,提升政府治理水 平。
如何应对新的挑战与问题
面对新的经济环境和社会变化,研究如 何调整和完善委托代理理论以适应新的
挑战和问题。
探讨如何解决委托代理理论在实践中遇 到的问题,如代理人的道德风险、激励
机制的可持续性等。
针对委托代理理论在各领域应用中遇到 的新问题,如数据隐私保护、人工智能 伦理等,进行深入研究并提出解决方案
解决方案
建立监管机制和信息公开机制,减少信息不对称问题,同时通过法律和政策手段规范市场 参与者的行为。
范例三:国际政治经济中的委托代理问题
总结词
国家之间的利益冲突和信息不对称问题
详细描述
在国际政治经济中,各国之间存在利益冲突和信息不对称问题。由于各国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可能导致国际合作受 阻。同时,各国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也使得国际合作更加困难。
金融领域
委托代理理论用于研究投资者和金融机构之间的关系,探 讨如何降低信息不对称和代理成本,保护投资者利益。
政府治理
委托代理理论用于研究政府和公职人员之间的关系,分析 如何建立有效的监督机制和激励机制,提高政府治理效率 和公共服务质量。
人力资源管理
委托代理理论用于研究企业和员工之间的关系,分析如何 设计合理的薪酬制度和晋升机制,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和创造力。
委托代理理论在公司治理问题中的应用与扩展
委托代理理论在公司治理问题中的应用与扩展委托代理理论(principal-agent theory)是指在经济学中解释代理问题的一种理论。
代理问题指的是当一个人(代理人)被委托去为另一个人(委托人)进行某项任务或行动时,代理人是否能够真正按照委托人的利益行动。
委托代理理论在公司治理问题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和扩展。
公司治理是指管理者如何履行责任,保护股东利益以及与股东之间的权利和责任关系。
以下是委托代理理论在公司治理问题中的应用与扩展:1. 委托代理理论解决了股东-经理代理问题:公司股东委托经理人来运营公司,但经营者可能有自己的利益,并不全然按照股东利益行动。
委托代理理论通过建立激励机制,如薪酬制度、奖惩机制等来解决这一问题,以确保经理人行动与股东利益一致。
2. 委托代理理论衍生出了公司治理机制的设计:基于委托代理理论的基础上,可以设计出一系列公司治理机制来解决代理问题,例如董事会监督、股东大会监督以及外部监督机构的设立等。
这些机制旨在确保经理人展示诚信、尽职尽责,并履行对股东的义务。
3. 委托代理理论扩展到不完全合同和信息不对称:在实际经济活动中,信息不对称和合同不完全性是普遍存在的,在公司治理中也不例外。
委托代理理论可以用来解决信息不对称下的问题,提供了合同设计和激励机制等解决方案。
4. 委托代理理论应用于治理风险投资(venture capital):风险投资涉及投资公司的资源和管理,通常存在明显的代理问题。
委托代理理论可以应用于风险投资中,帮助投资者设计激励机制,确保投资者和经理利益的一致性。
5. 委托代理理论扩展至监管问题:在监管领域,委托代理理论可以解释监管机构与被监管机构之间的关系。
监管机构代表公众利益,但被监管机构可能有自己的利益,可能存在监管“代理问题”。
委托代理理论可以应用于监管机构和被监管机构之间的合作与约束,以确保监管的有效性。
委托代理理论在公司治理问题中的应用与扩展,提供了一套解决代理问题的理论框架和方法。
委托代理理论及其运用
委托代理理论及其运用委托代理理论是指将一些任务或权力交给他人代为执行或行使的一种管理方法。
在现代社会中,委托代理理论被广泛应用于各种组织、机构和个人之间的合作与协作关系中,可以有效地分配任务和权责,提高工作效率和资源利用效率。
委托代理理论的核心思想是将任务和权责分配给适合的人或机构,以发挥他们的专业能力和经验,达到最佳效果。
在委托代理关系中,委托人是指将任务或权力交给他人代为执行或行使的一方,代理人是指接受委托人指派并代为执行或行使任务或权力的一方。
委托代理理论认为,委托人之所以选择委托代理,是因为代理人具有比委托人更高的专业素质、技术能力和经验知识,能够更好地完成委托任务和行使委托权力。
而代理人之所以接受委托代理,是因为能够得到相应的回报和利益。
委托代理理论广泛应用于组织与个体间的合作与协作关系中。
例如,在企业管理中,多级经营模式就是一种将任务和权责逐级分配的委托代理模式。
企业的高层管理人员将自己的决策权委托给下级管理者,下级管理者再将决策权委托给更低层次的管理者,以此类推。
这种多级委托代理模式可以提高企业的响应速度和决策效率,从而增强企业的竞争力。
另一个典型的例子是政府与市场之间的关系。
政府作为社会管理组织,通常将一些经济、社会和环境事务的行使权力委托给市场主体,例如委托企业进行市场竞争和资源配置。
委托代理理论认为,市场主体相对政府来说更具专业能力和市场敏锐度,能够更好地完成委托任务,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社会福利。
然而,委托代理理论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首先,委托代理关系可能导致道德风险和代理成本。
代理人可能会出于自身利益而违背委托人的意愿,或者出现职业道德失范等问题。
其次,委托代理关系也可能导致信息不对称和合作困境。
委托人无法完全了解代理人的行为和决策过程,导致信息不对称,从而影响委托人的决策效果和结果。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和挑战,可以采取一些措施和方法。
首先,建立健全的契约制度和激励机制,明确委托人和代理人的权责和利益分配。
委托代理理论
一、委托代理理论概念委托代理理论是现代企业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该理论是建立在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的基础上,它强调委托人和代理人之间利益不一致并且存在信息不对称性。
因此,委托代理理论研究的核心是由于委托人和代理人的目标函数不一致、信息不对称而产生所谓的“委托代理问题”。
二、委托代理理论的起源委托代理理论的研究最早可追溯到亚当·斯密(1979),他是最早发现股份制公司中存在着委托代理的关系。
他在《国富论》中指出:“股份公司中的经理人员使用别人而不是自己的钱财,不可能期望他们会有像私人公司合伙人那样的觉悟性去管理企业……因此,在这些企业的经营管理中,或多或少地疏忽大意和奢侈浪费的事总是会流行”。
现代经典的委托代理理论起源于伯利和米恩斯(1932),他们指出企业所有者兼具经营者的做法存在着极大的弊端,倡导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企业所有者保留剩余索取权,而将经营权利让渡。
但是,此时的委托代理理论框架并没有真正建立起来,他们的理论还仅限于“两权分离”的问题。
到了19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一些经济学家开始深入“黑箱”内部,研究企业内的信息不对称和激励的问题,委托代理理论才真正发展起来。
三、委托代理问题表述由于代理人委托人双方目标函数不一致,而且存在不确定性和信息不对称,代理人有可能偏离委托人的目标函数,而委托人难以观察并监督,就会出现代理人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而损害委托人利益的委托代理问题。
代理成本来源于管理人员不是企业的完全所有者这样一个事实。
经济学的假设是人都是理性的效用最大化者,因为委托人和代理人的效用函数不一定总是相同,而且委托人与代理人之间存在着信息不对称性,因而使得两者之间的代理关系容易产生一种非协作。
一方面由于委托人不可能对代理人做到完全激励,另一方面委托人对代理人实行监督的成本有可能大于其收益,不可能建立起完善的监督机制。
肯尼思·阿罗(1985)将委托代理问题区分为两种类型,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
委托代理理论
委托代理理论简介委托代理理论是指一种委托方将一项任务或责任委托给另一方(代理方)进行执行的一种管理理论。
在委托代理关系中,委托方与代理方之间建立起一种特殊的合作关系,委托方将一定的权力和责任授权给代理方,代理方则负责为委托方执行特定的任务或工作。
委托代理关系的特点委托代理关系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授权许可:委托方通过授权许可将一部分权力和责任委托给代理方,代理方成为执行特定任务的合法代表。
2.相互依赖关系:委托方和代理方在委托代理关系中互相依赖,委托方需要依靠代理方来完成任务,而代理方则需要依赖委托方的指示和支持来有效地执行任务。
3.委托和控制:委托方在委托代理关系中委托一部分权力和责任给代理方,但同时也会对代理方的行为进行一定程度的控制和监督,以确保任务的完成质量和时效性。
4.利益一致性:委托方和代理方在委托代理关系中通常有共同的目标和利益,双方都希望通过合作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
委托代理理论的应用领域委托代理理论在各个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下面分别介绍几个常见的应用领域。
经济领域在经济领域中,委托代理理论被广泛应用于公司治理、股东与董事的关系、经济代理人的行为等方面。
公司治理中的董事会通常被视为代理方,股东作为委托方将公司的管理权委托给董事会。
委托代理理论可以帮助理解代理方与委托方之间的利益冲突,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
政治领域在政治领域中,委托代理理论可以帮助理解选民与政治代表之间的关系。
选民作为委托方通过选举将一部分权力和责任委托给政治代表,政治代表则负责代表选民的利益进行政策制定和决策。
委托代理理论可以对政治代表的行为进行解析和评价,以确保选民的权益得到充分保障。
管理领域在管理领域中,委托代理理论用于研究组织中的委托关系和权力分配。
管理者作为委托方将一部分权力和责任委托给员工,员工则负责根据委托方的要求完成特定的工作。
委托代理理论可以帮助管理者理解员工行为背后的动机和目标,并设计相应的激励机制和控制措施,以提高员工的绩效和组织的效益。
委托代理理论
委托代理理论基本模型莫里斯(Mirrlees )用“分布函数的参数化法”和著名的“一阶化”方法建立了标准的委托人——代理人模型。
标准的委托人——代理人模型抓住委托人与代理人之间的信息不对称这一基本前提。
即委托人不能直接观测到代理人的行动,而只能观测到其行动的结果,但结果受到行动和其他因素的共同影响。
e 表示代理人的某一特定的努力程度。
θ表示不受代理人控制的外生变量(自然状态),e 和θ共同决定一个成果π(如利润),即(,)e ππθ=。
e 、θ和π中,只有π可以准确观察到。
S 是委托人付给代理人的报酬,其大小同利润的多少有关,即其为π的函数()S S π=。
C 是代理人努力程度带来的负效用,为e 的函数,()C C e =。
则委托人和代理人的效用函数分别是(())V V S ππ=-和(()())U U S C e π=-。
委托人在最优化其期望效用函数时,必须面对来自代理人的两个约束。
第一个约束是参与约束,即代理人在接受该委托事务时期待的效用至少不低于其从事其他任何事务的效用,如果低于这一效用,代理人就不会参与该契约,委托代理关系不成立。
这个最低效用叫保留效用。
第二个约束是代理人的激励相容约束。
在信息不对称情况下,委托人要使契约可以执行,必须考虑代理人自身的利益。
委托人由于观察不到代理人努力水平,所以无法将它写入契约,因此,委托人期望的努力水平也必须符合代理人自身的利益。
即委托人为实现自身效用最大化而要求的代理人努力程度也要使代理人自身实现效用最大化。
这就是激励相容约束条件。
简而言之,基本模型的框架就是在“激励相容”和“参与约束”两个条件下考虑委托人如何选择激励计划,让代理人的行为符合委托人的利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委托代理理论当前,国内许多学者使用委托代理分析框架研究企业理论问题,并将其作为研究企业、特别是研究国有企业的重要分析手段。
委托代理理论的产生和发展有其在理论和现实解释能力方面的理由,并为现代企业理论的发展作出了贡献,但从整个现代企业理论的发展历程和前进方向来看,随着产权结构日益复杂化和人类合作不断深化,委托代理理论存在的不足也越来越明显。
1.委托代理理论早期的代理人理论强调委托人在签订合同以前就拥有对代理人的完全信息,这意味着所有权和控制权的分离不会影响企业的利润及利润的分配结构,因为代理所产生的问题在事先都被资产所有者认识到了,且可以被写到事前的契约里。
针对这些苛刻的假设,后期的委托代理理论或机制设计理论则强调合同签订以前的激励的重要性。
面对更为复杂的代理关系,他们的解决方案就是在签约前设计最优的激励契约以达到委托人对代理人的最优激励。
(1)在激励理论方面伦德纳(Radner,1981)和罗宾斯泰英(Rubbin-stein,1979)建立了动态博弈模型,强调了委托人和代理人只要有足够的耐心就能保持他们的长期契约关系,以此解决代理问题。
魏茨曼(1980)的棘轮效应模型和莱瑟尔(Lazear, 1979)的“强制退休”(mandatory retirement)的模型都在解释委托人约束代理人的有效性。
(2)在信号传递理论方面70年代末,随着金融工具不断创新,股票市场、债券市场、期货期权市场的快速发展使激励机制理论再也无法以原有的逻辑表述了,取而代之的是一个个复杂的模型。
法玛(Fama,1980)明确提出了声誉问题,经理只有通过改进自己在经理市场上的声誉,从而提高未来的收入。
霍姆斯特姆(Holmstrom , 1982)模型简化了法玛的思想,建立了代理人声誉模型;克瑞普斯等人(Kreps,1982)提出的声誉模型,将模型扩展到多重博弈,参与人因为长期利益而需要建立并维护自己的声誉,使长期间的合作得以实现。
至此,委托代理理论基于契约的完全性的假设建构了许多复杂的形式化模型以保护股东的权利。
他们应付了来自融资方式多元化、参与人关系复杂化的挑战,为经济学寻找标准化答案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2.代理理论的主要观点代理理论(agency theory)最初是由简森(Jensen)和梅克林(Meckling)于1976年提出的。
这一理论后来发展成为契约成本理论(contracting cost theory)。
契约成本理论假定。
企业由一系列契约所组成,包括资本的提供者(股东和债权人等)和资本的经营者(管理当局)、企业与供贷方、企业与顾客、企业与员工等的契约关系。
代理理论主要涉及企业资源的提供者与资源的使用者之间的契约关系。
按照代理理论,经济资源的所有者是委托人:负责使用以及控制这些资源的经理人员是代理人。
代理理论认为,当经理人员本身就是企业资源的所有者时,他们拥有企业全部的剩余索取权,经理人员会努力地为他为自己而工作,这种环境下,就不存在什么代理问题。
但是,当管理人员通过发行股票方式,从外部吸取新的经济资源,管理人员就有一种动机去提高在职消费,自我放松并降低工作强度。
显然,如果企业的管理者是一个理性经济人。
他的行为与原先自己拥有企业全部股权时将有显著的差别。
如果企业不是通过发行股票、而是通过举债方式取得资本,也同样存在代理问题,只不过表现形式略有不同。
这就形成了简森和梅克林所说的代理问题。
简森和梅克林将代理成本区分为监督成本、守约成本和剩余损失。
其中。
监督成本是指外部股东为了监督管理者的过度消费或自我放松(磨洋工)而耗费的支出;代理人为了取得外部股东信任而发生的自我约束支出(如定期向委托人报告经营情况、聘请外部独立审计等),称为守约成本;由于委托人和代理人的利益不一致导致的其它损失,就是剩余损失。
代理理论还认为,代理人拥有的信息比委托人多,并且这种信息不对称会逆向影响委托人有效地监控代理人是否适当地为委托人的利益服务。
它还假定委托人和代理人都是理性的,他们将利用签订代理契约的过程,最大化各自的财富。
而代理人出于自我寻利的动机,将会利用各种可能的机会,增加自己的财富。
其中,一些行为可能会损害到所有者的利益。
例如,为自己修建豪华办公室、购置高级轿车,去著名旅游区做与企业经营联系不大的商务旅行等。
当在委托人(业主)和代理人(经理)之间的契约关系中,没有一方能以损害他人的财富为代价来增加自己的财富,即达到“帕雷托最优化”状态。
或者说,在有效的市场环境中,那些被市场证明采用机会行为损害他人利益的人或集团,最终要承担其行为的后果。
比如,一个信用等级不高的借款者将难以借到款项或必须以更高的成本取得借款;一个声望不佳的经理。
将很难在有效的经理市场上取得一个好的职位;在会计服务市场上,一家被中注协或中国证监会通报批评的会计师事务所,在很短的时间内会丢失大量客户。
为了保证在契约程序上最大化各自的利益,委托人和代理人都会发生契约成本。
为了降低代理人“磨洋工”的风险。
委托人将支付监督费用,如财务报表经过外部审计的成本。
另一方面,代理人也会发生守约成本。
例如,为了向委托人(业主)证明他们有效、诚实地履行了代理职责。
经理需要设置内部审计部门,相应地就会发生内部审计费用。
设置内部审计部门,让股东充分了解经理人员的行为,使股东对经理人员更加倍任,这可以帮助经理巩固他们在公司中的位置,从而维持他们现有的工资水平。
西方的一些实证研究文献表明(转引自Adams,1991),委托人监督代理人的费用,体现在代理人所取得的工资薪水中。
这些研究还表明,代理人出于自利的考虑,需要设置诸如内部审计之类的监督服务,让委托人充分了解经理人员的努力程度,以降低委托人对管理报酬作出逆向调整的风险。
3.委托代理理论的主要内容第一,这个理论是一个“不定性”的理论。
所谓不定性,即是这个理论提出了两个观点,这两个观点是刚刚相反矛盾的,但理论并没有说明这两个观点,哪一个观点应该被接受,应该是正确,而另一个观点应该被拒绝,应该是不正确。
这个理论只提出,这两个观点同时存在。
至于哪一个观点你认为值得接受,全要看你个人自己的感受,每一个人都可以有不同的结论,但仍然都是在这两个观点之中,取舍其一。
第二,这个理论所研究的,就是看作为企业的领导人,应该是持有企业比例上较多的股份更好,还是应该持有企业较少股份为佳?哪一类人,作为企业的领导人,会更加为企业着想,更愿意为企业效命,使企业创出更好的业绩?即是说,看领导人持有股份的数目.和他们是否全心令意为合、企业效命.为企业做到最好的相互关系。
而这里就产生出两个不同的观点。
代理理论只是提出了这两个观点,却没有下一个确切的结论。
至于所谓“代理”,就即是企业的领导人,他们是代表企业的人物,是企业的管理人,所以就称为代理agents,而这个理论就称为“代理理论”Agency Theory。
第三,代理理论将企业的领导人分为“局内人”insider和“局外人”outsider。
所谓“局内人”,即是持有该公司股票的人士,身在领导层,也是该公司的股东。
持有该公司股票量越多的,就越是局内人。
如果身在某公司的最高管理层,但却没持有该公司任何股票,只是受薪的管理层,就是“局外人”。
这个理论就研究,是局外人还是局内人,身在企业的领导层,会对企业更为有利?第四,理论的第一个观点,认为企业的领导层,最好是局外人,即是没有持有该公司的股票。
因为持有该公司股票的人士,如果进入管理阶层,他就会有角色上的冲突。
首先,他会为个人的利益着想。
另外,他也要为企业的利益着想。
但个人利益和企业的利益,有时是会起冲突的。
譬如个人希望得到很多的董事酬金,这是个人利益,但如果企业支很高的董事酬金,即是代表企业的开支大了,对企业则形成不利。
但企业如果最大的股东进入了董事局,他因为持有股票最多,可以投票自己收取很高的董事酬金,使公司蒙受损失。
当然,他亦有权支取很低的董事酬金,为企业的利益着想。
这完全看企业领导人的个人取态。
第五,局外人的另一个好处,就是因为他们没有利益上的冲突,所以在决策之时,就会较为中肯客观,这样的话,对企业无疑是更为有利的。
决策越是客观,越是看得请看得远,正确的机会也越高,也更容易使企业在商场上生存,打败竞争对手,和不断增长。
第六,但另一个观点却否定以上的说法。
另一个观点认为,如果身为企业的代理人,却并没有持有股票,他们可能对企业的成败漠不关心。
他们只是关心自己身在这个职位能够安安稳稳而已,但求无过,不求有功。
这样的话,企业又怎可能会顺利发展,遇到机会之时,又怎可能把握机会,由小企业变为大企业,由大企业变为跨国的巨大企业?没有股份的企业管理人,可能还更有其它公司的职位,或有自己的事业,他们可能只是“挂名”在这一家公司做事,虚衔的领导人,实际上并没有全心全意的去领导和管理这家公司。
第七,相反,如果拥有这一家公司的股票,尤其是股份越多,对公司的成败就越是关注。
公司一举一动,都对他们有直接的影响。
如果他们身在企业的领导层,他们一般都会全情投入,全心全意的为企业工作,为企业筹谋,使企业得到应有的发展,和运作时会更加顺利。
3.委托代理理论的贡献(1)委托代理理论的理论地位—开创对企业内权力结构的标准化分析在GHM模型之前,企业的契约理论沿着两条路径发展。
第一条路径由科斯(1937)开创,他最先提出并回答“为什么市场中存在企业”的问题,他把交易费用和契约分析引入了分析框架,认为如果没有交易成本,制度(契约组合)选择将不是一个问题。
科斯的企业理论着重对企业的性质和边界问题进行了分析,把企业的内部组织仅仅简单地表述为权威关系,却没有解释这是什么意义上的权威或权力结构。
我们把这种理论路径称之为“交易成本理论”,它侧重于研究现代企业理论的第一大问题—企业的性质问题。
其主旨认为企业是节约交易成本的契约的集合。
他的追随者致力于用不同的方法来解释企业契约本身的性质,以发现这种契约能节约交易成本的原因。
其中,威廉姆森(Williamson, 1975,1980)提供了更为精确的定义,为解决一体化问题提供了分析方法。
克莱因等(Klein et al.1978)把产生机会主义的原因归结为契约的不完全性而不是信息不对称性;张五常(Cheung, 1974、1983)认为企业与市场并非两种完全不同的契约形式,而是程度不同的同一种契约。
交易费用理论把企业内部的关系简单地用“权威”描述,而“权威”在企业内的结构是怎么样的呢?交易费用理论受其分析框架的约束而没有给予回答。
而在企业的契约理论的另一条理论路径上,委托代理理论针对交易成本理论没有重视企业内部组织结构的缺陷,沿着科斯1937年的“雇员与企业家之间的关系”这一初始问题,开始研究雇佣权威的来源问题,并将企业内部权力结构问题形式化、模型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