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品生、品社课程教学资源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教学的思考——浅谈品社课与语文教材内容的有效融合
同 的感 受 , 才会 对 同一 事 物 , 不 同 的看法 。这 些感 悟 和认 有
识 就 是 学 生 解 读 语 文 《 杨 桃 》 先 行 认 知 经 验 和 背 景 知 画 的 识 。其 结 果 , 有 助 于学 生 回答语 文 教材 第 4 上的 问题 , 将 4页
不 是止 于 口头 、 念 上 的 回答 , 可能 会 是发 自内心 的一 种 观 而
期麟 囊
2
小学《 品德与社会》 课教学的思考
浅谈 品社课 与语 文教材 内容 的有 效 融合
◎福 州市鼓楼 第二 中心小学 林 湛
2“ : 发挥 厶【 I观小学《 品德与社会》 门学科 , 这 任课教师绝大多数为 每个人 是不 同 的。()厕 圆圈 ”画 中的 圆圈可 能是什 么, : 兼 职教 师, 般来 说 , 一 由小 学 语 文教 师 兼 任 的较 多 。而
理 解 和表达 。
科 之 间可 以在 课程 资 源 、 知 迁 移 以及 相 互补 充 、 富 和提 认 丰 升等 方 面有所 共 享 。如 在小 学 语 文 三年 级 下册 《 画杨桃 》 一
文中, 师针 对学 生嘲笑 一位 同学 将 “ 教 杨桃 ” 画成 “ 五角 星”用 ,
这 样 一段话 指 出 事情 的 本质 :我 们应 该相 信 自已的 眼睛 , “ 看
到是 什么 样 的就 画成 什 么样 。 它通 过 一个 真 实 的生 活 情 境 ” 故 事, 助语 言文 字形 式 、 本解 读 , 感悟 , 示学 生明 白 借 文 获得 启 道理 : 同一个 事物从 不 同角度 看, “ 会有 所不 同 。 ” 从 社会 认识 和道 德审 视 的 角度 来看 , 篇课 文 包含 三 层 这
义务教育小学品德与生活新课程标准
义务教育小学品德与生活新课程标准小学《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第一部分前言一、课程性质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
本课程贯串始终的一条主线是:以儿童社会生活为主线。
本课程具有如下基本特征:1.生活性2.开放性3.活动性二、品德与生活基本理念(一)道德存在于儿童的生活中(二)引导儿童热爱生活、学习做人是课程的核心(三)珍视童年生活的价值,尊重儿童的权利(四)在与儿童生活世界的联系中建构课程的意义三、品德与生活设计思路(一)本课程在学校课程中的位置(二)课程结构框架“品德与生活”课程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用三条轴线和四个方面组成课程的基本框架,并据此确定课程的目标、内容标准和评价指标。
三条轴线是:◆儿童与自我◆儿童与社会◆儿童与自然四个方面是:◆健康、安全地生活◆愉快、积极地生活◆负责任、有爱心地生活◆动脑筋、有创意地生活三条轴线和四个方面交织构成了儿童生活的基本层面。
健康、安全地生活是儿童生活的前提和基础,愉快、积极地生活是儿童生活的主调,负责任、有爱心地生活是儿童应当遵循的基本道德要求。
动脑筋、有创意地生活是时代对儿童提出的要求。
第二部分课程目标一、总目标培养具有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
二、分目标(一)情感与态度◆爱亲敬长、爱集体、爱家乡、爱祖国。
◆珍爱生命,热爱自然,热爱科学。
◆自信、诚实、求上进。
(二)行为与习惯◆初步养成良好的生活、劳动习惯。
◆养成基本的文明行为,遵守纪律。
◆乐于参与有意义的活动。
◆保护环境,爱惜资源。
(三)知识与技能◆掌握自己生活需要的基本知识和劳动技能。
◆初步了解生活中的自然、社会常识。
◆了解有关祖国的初步知识。
(四)过程与方法◆体验提出问题、探索问题的过程。
◆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探究活动。
三、课程目标《品德与社会》课程旨在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这是本课程的总目标。
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教学的现状分析
价 值 。 是 在 上 课 过 程 中 我 发 现 , 这 些 例 子 并 没 有 达 到 但 举
很 好 的效 果 . 生 们 对 这 些 事 迹 、 物 好 像 并 没 有 崇 敬 之 学 人 情 , 谓 效 果 一 般 。后 来 , 重 新 找 了两 个 例 子 , 个 是 可 我 一 “ 华 应不 应 该救 老 农 ” 例 子 : 华 是 大 学 生 , 了救 老 张 的 张 为
208号 旬 0 年5 上 刊 夫敖赍 1
小 学《 德 与 生 活 ( 会 )教 学 的 现 状 分 析 品 社 》
聂 培 英
( 川 省 自贡 市 自 流 井 区基 础 教 育 中 心 , tJ 自贡 四 I )I  ̄ 摘 要 : 品 德 与 生 活 ( 会 ) ) 程 是 两 门 全 新 的 《 社 》课
悟 的惊 喜 。
3教 研 活 动 辐 射 到 面 。 ( ) 挥 区 级 骨 干 教 师 的 示 范 . 1发 师 要 进 行 引 导 : 因 如 此 , 需 要 我 们 固 守 人 性 的 善 良 与 正 才 正 义 , 守 正确 的道德 标 准 。 们 不能 像 当地 政 府 和有关 恪 我
一
630) 4 00
、
在 实 验 中取 得 的 成 绩
德 育 综合课 程 。 过八 年 的课 程 改革 实践 , 论是 在 教研 通 无
( ) 研 部 门取 得 的 成 绩 。 一 教
部 门 , 是 学 校 、 师 在 实验 中 都 取 得 了 可 喜 的 成 绩 。 但 还 教
是 因 为 各 方 面 的 原 因 , 品 德 课 程 教 学 在 学 校 仍 然 不 受 重
良知 使 然 , 个 人 都 应 该 这 么 做 ; 的 同 学 认 为 不 该 救 , 每 有
农村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教学
农村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教学作者:杨正杰来源:《中学生导报·教学研究》2013年第09期《品德与社会》课是我国义务教育课程体系的核心,它承担着培养社会主义国家公民良好道德品质的重任,而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习做人是《品德与社会》课的核心。
《品德与社会》课程将“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作为总目标,实现了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和知识这几个目标的内在统一。
可是,由于许多客观和主观的原因使农村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常常偏离和违背了这一教学的总目标。
笔者长期从事小学教学工作,现从以下两个方面谈谈农村小学品社课教学。
一、认识农村小学品社课教学存在的问题1、教师队伍不稳定,教学研究活动少。
由于农村小学学额不足,教师定编人数有限,教学人员紧张。
《品德与社会》课教师基本上是兼任,这种兼任方式随意性很强,大多是以教师的工作量的大小课时的轻重来搭配很少考虑教师的教学、教研能力,造成了《品德与社会》兼课教师队伍的不稳定。
因此担任《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师一般不把它当成教学教研的主攻方向,从而导致教师对《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没有太多的热情,既不钻研教材,也很少研究教法。
2、教学思想陈旧,教学过程脱离社会生活。
农村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由于没有开展专门的教研活动,新兼任教师对《品德与社会》教学的基本环节和基本规律搞不清楚。
有的教师把《品德与社会》课把当成过去的政治课,满堂空洞的说教,既没有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课程内容的主要源泉,也没有遵循知情意行的道德形成规律,也没有在活动中与学生积极互动,没有通过教材中出现的一系列的“社会事件”、“现实生活主题”或者“社会生活场景”与儿童的真实性生活联系起来,建立起一种相互进入的通道,创造一种“互动”的状态,不能把《品德与社会》课的社会性、生活性、情感性、实践性融为一体。
小学品生品社教学建议
小学品生品社教学建议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一门以小学低年级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具有品德良好与行为习惯、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
引导儿童热爱生活、学会关心、积极探究是本课程的核心。
本课程具有四个基本特征:生活性、活动性、综合性、开放性。
为规范品德与生活课程的教学,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根据2011年版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提出以下教学建议。
一、深刻理解本课程的性质、特征和基本理念在教学中深刻地理解课程的本质,是实施课程的根本,也是保证课程质量的最重要、最基本的条件。
通读品德与生活全套教材,了解各册教材内容,研读本册教材、教师教学参考用书,整体把握本册教材内容和目标。
在教学过程中应全面地把握情感与态度、行为与习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四个课程目标,始终把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作为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
教学目标蕴含在每课的话题、范例和资源中,教师要用心解读文本,善于抓住蕴含在话题、范例和资源中的教学目标和教学线索,与教材之间要努力形成同构与异构的关系。
三、准确理解教师的角色和作用在本课程中,教师是儿童学习的支持者、合作者、指导者。
在教学中,教师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者,不是“教”教科书的人,而是努力为儿童创设适宜的活动环境与条件的支持者;与儿童共同实行活动的合作者;在参与儿童活动的过程中,引导活动向准确方向发展,带领儿童向着课程目标前进的指导者。
四、把了解儿童作为教学的基础鉴于本课程的性质和特点,教学必须以深入了解儿童为基础,让教与学植根于儿童的生活。
了解儿童的生活,了解儿童实际的需要、发展中的问题与困难,了解儿童品德与行为习惯形成与发展的规律,解读儿童的行为并有针对性地协助他们。
五、以活动为教与学的基本形式在本课程中,儿童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是通过活动主动地实行建构。
教学中应引导儿童通过观察、调查、讨论、参观、访问、制作、种植、饲养、交流等多种方式实行学习,与环境互动、与同伴合作,来获得对自然与社会的亲自体验和感受,获得丰富的知识或经验,获得创造性和实践水平的发展。
4 第四章 品德与社会(生活)课程的内容
历史要素可以通过以下概念来表现:
历史思维:过去、从前、时期、朝代、年代、纪元、变化、变迁、成长、变革、传 承、今昔对比、历史原因、历史影响、时间顺序、年表、时间表、大事记、史料等。 历史知识:历史事件、历史人物、朝代更替、传统文化、文化遗产等。
二、 品社课中地理学习的意义和重点
1. 学习地理的意义
儿童与自然这三对关系贯穿
于四个方面的生活中,也就 是说,每个生活领域都包含
了三对关系。
一、 一条主线:学生的生活发展
品德与社会课的“一条主线”实际上与品德与生活课设计思路中的“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
有着相同内涵,两门课程在这点上是一脉相承的,只是选择生活内容的视点上有所不同。 品社课的内容是围绕学生不断扩展的社会生活领域来组织的,让学生随着生活范围的不断扩
美国 ① 全球间的相互联系使地理知识变得十分重要。在全球化的市场,从事商业活动就一定要 知道产品在世界范围内的市场、原料来源地和运输路线。 ② 帮助我们从理性上超越种族中心主义和地方观念的局限。 ③ 对多种多样的人和地方的了解可以帮助每个人形成对多样性的正确评价,并帮助我们在
可靠信息的基础上做出更英明的决策。
的课题、活动为中心设计的。
二、 三条主线贯穿
“三条主线”指儿童与自我、儿童与社会、儿童与自然,三者共同构成了儿童的完整生活。 这三对关系各自有其侧重的内涵:
儿童与自我:身体发育、良好习惯、生活自理能力、心理健康等;
儿童与自然:生命意识、环境意识、自觉保护环境的能力等; 儿童与社会:伦理观念、道德观念、集体意识、社会规则意识、合作意识、参与集体活动的
素。 “综合”又意味各生活领域还要整合品德和规则教育、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
历史与文化、国情教育,地理和环境教育、生命与安全教育,民族团结教育等。
《站在学生的角度看问题》演讲稿(二)
《站在学生的角度看问题》演讲稿(二)——小学“品生”、“品社”课应___学生的实际曹增坤(___市通州区教师研修中心,中学高级)聂满欣(___市通州区第一实验小学,小学高级)李灵燕(___市通州区玉桥小学,小学高级)曹老师什么是教学策略:关于教学策略的内涵,有着很多种不同的认识“教学策略是指教师在课堂上为达到课程目标而采取的一套特定的方式或方法。
教学策略要根据教学情境的要求和学生的需要随时发生变化。
”(施良方,___)聂老师“所谓教学策略,是在教学目标确定以后,根据已定的教学任务和学生的特征,有针对性地选择与组合相关的教学内容、教学___形式、教学方法和技术,形成的具有效率意义的特定教学方案。
教学策略具有综合性、可操作性和灵活性等基本特征。
”(袁振国,___)李老师“教学策略师为了达成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而在对教学活动清晰认识的基础上对教学活动进行调节和控制的一系列执行过程。
”(和学新,___)曹老师尽管对教学策略的内涵存在不同的认识,但在通常意义上,人们将教学策略理解为:教学策略是指在不同的教学条件下,为达到不同的教学结果所采用的手段和谋略,它具体体现在教与学的交互活动中。
聂老师新课程改革要求学校实施素质教育,重视人文精神的培养,重视知识技能学习的生成性,重视个人的差异性,与独立性,重视自主学习的责任感与自信心,多站在孩子的角度看待问题。
李老师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教学中,要求我们应当促进学生去进行有意义的建构,促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问题的生成,促进学生对生活的体验。
使课堂变为学生参与的过程,1学生思考的过程,学生完整生命的投入过程,让课堂教学呈现出生机与活力。
要实现这一教学目标,我们就应当___学生实际,站在学生角度选择适合的教学策略。
曹老师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的策略有多种,如。
开发利用教学资源,打造动态(范本)生成的课堂氛围,营造良好教学情景,精心设计问题,采用平等的对话策略等,今天我们重点介绍前三种。
小学品德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要“三化”
或 问 题 , 是 要 对 这 些 情 况 或 问题 进 行 反 思 总 结 , 有 而 要 感 而 记 , 记 必 思 。要 通 过 自 己 的认 真 思 考 , 粗 取 精 , 有 去 去 伪 存 真 , 成 由 实 践 到认 识 的 飞 跃 。要 思 考 课 堂 上 教 完 师 在 教 与 学 的 生 命 律 动 中 ,是 否 体 现 了 培 养 学 生 的 知 识 与 技 能 、 程 与 方 法 、 感 态 度 与 价 值 观 等 目标 。这 过 情 样 , 能 使 自己 在 以后 的 教 学 中 扬 长 避 短 、 教 常 新 , 才 常 使 自 己 的 教 学 水 平 不 断 得 到 提 高 和 升 华 ,才 能 有 利 于 自 己形 成 独 特 的 教 学 风 格 。 ( 注重 价值 。教 后记 不是 课堂 教学 的包 罗 万象 , 4) 不 能 将 与 课 堂 教 学 有 关 的一 切 情 况 都 记 下 来 , 种 “ 那 流 水 账 ” 的 教 后 记 , 仅 耗 时 费 力 , 几 乎 毫 无 收 获 。所 式 不 也
教 育 寓 于 儿 童 的生 活 中 ,使 良 好 的 品 德 在 儿 童 的 生 活
过程 中形 成 。
、
小 学 品德 课 程 资 源 开 发 与 利 用 要 多样 化
《 德 与 生活 ( 会 ) 程 标 准》 确指 出 : 程资 品 社 课 明 课 源 不 限于传统 意义 上 的教材 , 生 、 师 、 长 、 会人 学 教 家 社 士 、 科 书 、 刊 、 片 、 视 节 目、 音 、 像 、 络 、 教 报 图 影 录 录 网 软 件 等等 , 物 馆 、 育基 地 、 书 馆, 验 室 、 念馆 、 博 教 图 、 实 纪 文 化馆 、 自然 和 人 文 景 观 、 切 社 会 组 织 和 政 府 机 构 等 都 一
城郊小学品生、品社教学现状论文
城郊小学品生、品社教学现状之我见【摘要】品德学科作为一门弱势学科,其教学现状并不乐观。
作者通过周边城郊小学的走访和交流,从师资队伍不稳定,思想上定位不准确;学科意识不强,领导不重视;教研活动形同虚设,教学方法滞后;在教学中贪多求全,教学目标不明确等四个方面进行了分析。
并总结出品德教育不容忽视,真诚希望周边城郊小学能在学科大背景的带领下,加入到新一轮的改革大潮中。
【关键词】城郊小学品德学科弱势学科教学现状【中图分类号】 g4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962(2012)06(b)-0060-01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这门学科越来越被重视,关注它的人也越来越多了,说实话,我真的很感动。
可是通过这段时间的所见所闻,我的看法有点改变了。
各校真的实实在在重视这门“副课”了吗?本学科以引导学生生活、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习做人为核心。
课程将“培养儿童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热爱生活、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作为总目标,实现了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和知识这几个目标的内在统一。
可是,由于许多客观和主观的原因,使我们的教学实际常常偏离或者违背这一目标理念。
品德学科作为一门弱势学科,其教学现状并不乐观。
1 师资队伍不稳定,思想上定位不准确由于师资所限,品德学科大部分都是兼职,基本上都是语文老师兼任,甚至还有数学老师兼任。
这种兼职方式随意性很大,今年你教品德,明年让他教,并且兼职大多是以教师工作量的大小,课时负担的轻重来搭配,很少考虑教师的教学、教研能力。
这种搭配方式造成品德兼课教师队伍极不稳定。
记得有一位非常优秀的语文兼职品社的骨干教师,曾经在市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学科基本功比赛中荣获一等奖的好成绩,但最后她还是放弃了这门学科。
究其原因不外乎两点:时间上和精力上来不了;压力太大,由于比赛的严肃与严格,导致选手的高度紧张,压力过大,甚至很长时间以后,老师们都害怕再次参加这样的比赛。
品德教案
(4)小民经常一个人上网,一上就是三四个小时。
(5)小廷很爱帮爸爸妈妈做家务事,他说,这让他学到了不少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
(6)小红家庭作业写错了,她总责怪价里太吵;学习成绩下降了,她认为是因为没有请家庭教师辅导。
2.请同学收集古今中外名人学习的故事。
教学
目标
(1)懂得学习不仅仅是学校中的学习,学会在日常生活中通过观察、做事进行学习,学习从多种渠道获取信息,初步养成多问、多想的思维习惯。
(2)教育学生从小就懂得、学会在观察、做事和做人中学习,这是教育所具有的未来意识的表现。
内容分析
重点
通过真实事例来揭示并说明:“观察学习、做事学习和做人学习”的意义,它是学校学习不可替代的学习形式。
淮城镇勺湖小学三年级年级品社教学设计
第一单元教学时间年月日
课型
新授
课时
第1课时
总课时
教学内容
他为什么学得这样好
教学
目标
通过交流,让学生在总结自己学习习惯和方法的同时,学会借鉴其他同学好的习惯和方法,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方法。
内容分析
重点
让学生在总结自己学习习惯和方法的同时,学会借鉴其他同学好的习惯和方法。
2.讨论:如何抓紧时间提高学习效率的。
四、学生总结
1.小组讨论(学得好的同学的共同之处。)
2.自主总结(自己独特的学习经验)
一、小结
师:通过两节课的学习,我们学到了许许多多学习方法,如果我们都能很好地照着做,相信我们的成绩肯定会提高得很快。
师:我知道小朋友能念许多的诗词,那么你能不能写出一两句关于学习的诗词呢?
3.请一位同学讲故事《比尔。盖茨小时候的故事》
《品德与社会》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之我见
利 用之 我 见
◎武 夷 山市兴 田 中心小 学 毛孑 L 荣
展 小学 《 品德 与社 会》 课 程 资 源 的 开 发 与 利 用研 究 , 可 以培
价值, 扮 演 着 统 领 教 学 内容 的 角 色 。 教 学 难 点 就 是针 对授 课 学 生 实 际 情 况 不 容 易被 多 数 学 生 掌握 和 理 解 的知 识 点 。 《 品德 与 社 会 》 教材 , 由于 编 者 立 足 的角 度 不 同 , 收集 素材 的 地 域性不同, 使 得 不 同 区域 的学 生 有 不 同的 接 受 难 易 度 。 这 就 需 要 教 师 把 握 教 材 重 点 的 同 时 ,结 合 学 生 的 基 础 知 识 和 心 里特 点 来调整教学方法。 例 如在 教学 品社 教 材 四年 级 上 册 《 呵 护 我们 的 身 体》 一课 , 如何呵护我们的身体, 文 中知 识 点较 多 , 为 了 更 好 的 落 实“ 怎样呵护我们 的身体 ” 的教学重 点和难点 , 我 对 教 材 内 容 进 行 了合 理 的整 理 与 扩 充 , 通过视频 、 图片等认识“ 呵 护 身 体 的 重要性 ” , 激 发 学 生 对 自己 身 体 的呵 护 不 仅 是 自身 学 习 、 工 作 的 需要、 父 母 的希 望 , 更 重 要 的是 未 来 祖 国 建 设 的 需 要 。 引 导 学 生 坚定锻炼身体, 克服 不 良的 生活 习惯 , 养 成 良好 的 生 活 习 惯 。加 强“ 养 成 良好行 为 习惯 , 珍爱生命远离疾病” 的意 识 。 3 . 深 入 挖 掘 教 材 中隐 含 的 教 育 资 源 教 学 中, 教师 可 以 利 用 身 边 现 有 的资 源 对 教材 中 的 素 材 进
小学品生(品社)教学策略
品德与生活(社会)课堂教学策略一、生活体验式课堂教学策略1.课前体验,初步感悟学习目标:让学生对所关注的问题获得直观印象和比较深入的了解,初步感悟道德认识。
操作要领:课前,教师根据主题的特点,引导或指导学生进行现场调查、收集资料、参观访问、实地观察等一系列体验活动;也可鼓励学生把即将要学的内容与家长进行讨论。
2.课中体验,深化感悟(1)引入话题,唤醒生活。
学习目标:让学生迅速进入情感状态,形成认知,产生情感。
操作要领:教师根据教学目标,联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或正在进行着的现实生活,创设情境,激情导入,引发学生的体验。
(2)合作学习,体验生活。
学习目标:通过活动,让学生初步形成正确的道德认识。
操作要领:教师利用学生课前活动的收获,引导学生开展课堂活动,通过游戏、表演、讨论、交流等形式,体验生活,感悟道德。
(3)深化感悟,引导生活。
学习目标:引领学生运用道德认知讨论辨析道德行为,强化道德体验,深化道德情感。
操作要领:教师在学生初步形成正确的道德观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多种教学手段,以现实生活中的实例,通过讨论、辨析、反思、评价等方式来丰富获得的情感体验,强化道德认识。
3、课后践行,内化感悟学习目标:通过课后实践不断深化学生的道德认识,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
操作要领:课后加强实践活动,把活动延伸到学校、家庭、社区,去深入体验,重构新的生活,实现由自然人到社会人的转变。
二、问题探究式课堂教学策略1.课前初探学习目标:搜集、整理相关资料,对主题进行初步探究,并提出困惑。
操作要领:在课前,学生围绕主题自主提出问题,教师协助学生确定探究目标,帮助学生制订探究方案,并适当指导探究方法。
学生根据方案或自主或协作实施探究活动,获取一定的信息,为上课做好充分准备。
2.课中深究(1)汇报展示,合作探究学习目标:汇报展示“课前初探”的收获和困惑,并对困惑进行探究。
操作要领:在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后,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让学生汇报展示“课前初探”的收获和困惑。
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课堂教学方法研究
2教 学 内容 和 方 式 单 一 .
堂 主动 性和主体性 。
2 重视 课 堂 评 价 的 重 要 性 .
为 图方便省事 或 因循传 统模式 , 在平 时的品德 课 堂上 . 很 多教师采 用的教学 方法都 比较 单一 , 基本 都是讲 解法 , 很
《 品德 与生活 ( 会 )课 程 是 在小学 一 、 年段 和三一 社 》 二 六年段开 设 的一 门以儿童社 会生 活为基 础 .促 进学 生 良好 品德形成 和社会 性发展 的一 门全新 的综 合课程 ,又是 一个 需要在借鉴 、 继承 的基础 上发展创新 的课 程领域 。 《 品德 与 生活 ( 会 )课 的 内容 涉及 广 泛 , 社 》 包括 社会 生
1 堂上体现 学生为主体 . 师为主 导的作用 。 . 课 教
活、 地理 、 史 、 历 道德 、 经济 、 文化 等诸 多方 面 , 内容 的构建 但
并不依据 于某个具 体学科 的知识 体系 ,而是采 用综合 主题 的构建方 式 , 机融合各 领域 的 内容 , 有 根据 儿童 的成 长及认 识 规律 。 根据儿 童生活 范围逐 步扩大 的特点 。 择 了不 同层 选
如何在《品德与生活》教学中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
如何在《品德与生活》教学中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作者:刘苏怡来源:《学校教育研究》2020年第07期美国教育家杜威说:“最好的一种教学,牢牢记住学校教材和实际经验二者相互联系的必要性,使学生养成一种态度,习惯于寻找这两方面的接触点和相互的关系。
”过去我们把课程当作整个世界,现在我们要把整个世界当作课程。
作为小学品德与生活教师,要认真研读课程标准,准确把握课程标准,积极寻找课程资源,合理利用不同地域的课程资源,引导学生“学会生活”,形成良好的公民道德素质和勇于探究、敢于创新的科学精神,行成科学的价值观。
这就需要我们因地制宜,扬长避短,不断挖掘和利用本地教学资源,优化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实效。
一、积极有效地开发利用教材资源品德与生活教材为儿童的发展开辟了一条生活的通道,提供了一个可以对话的文本,以增强德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
教材中设计的活动情境是以一幅幅的图片展开的,作为教师,不能把它当作看图说话的资源,而应该看作引导儿童通过自己的自主活动获得知识的一种资源。
有时候教材中的图片虽然很多,但也有许多不符合当地的实际,我们应该根据实际大胆调整教材顺序,活用教材,要结合本校、本地实际情况创造性的开发和设计、利用教育资源。
例如《朋友之间》这一主题,在教学中,老师不要简单地引导学生看书上的儿童是怎么做的,我要向他们学什么。
而要通过书中的小朋友的做法联系生活实际体交流自己在生活中是怎么做的,或者课前让几个同学把自己生活中的一些小故事录成片段,课上播放,全班同学观看并发表观点,当朋友有困难及犯错误时应该怎样做的?那么“我”的真真切切的感受不正是教材上所画不出来的儿童的真切感受吗?通过这种生活实例的教学,教材的范例性充分地得到體现;通过这种拓展延伸,学生的生活经验不断地与教科书的思想观念融合;通过这种联系实际,教材中的儿童与教室里的儿童相依相伴,共同成长。
二、积极有效地开发利用校园环境资源如教学《规则在校园安家》一课,教师充分利用学校环境资源,引导学生将课前进行的校园规则大搜索活动,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
关于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教学模式的思考
关于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教学模式的思考作者:张金玲来源:《教育观察·中旬》2013年第08期[摘要]“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的教学模式可总结为:创设情境,导入新课;自主学习,探究体验;合作交流,深化认识;总结归纳,践行拓展。
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特点,在课堂上适当地创设巧妙的情境,启迪学生思维,激发学生求知欲,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动性,真正让学生动起来,在活动中自觉地掌握知识、升华情感,并在实际生活中践行,进而提高教学实效,达到课堂高效。
[关键词]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高效课堂;教学模式[中图分类号]G6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9-372(23)23-7-3[作者简介]张金玲(986—),女,山东济南人,本科,山东省济南市长清区五峰山中心小学教师,小学一级。
“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旨在为学生学会生活、学会做人打下基础,发展学生主动适应社会、积极参与社会的能力。
根据本学科生活性、开放性、实践性等特征,结合高效课堂“身动、心动、神动”的特点和“自主、合作、探究”“面向全体学生”等理念和平时的教学实践,笔者总结了以下小学品生、品社高效课堂教学模式: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二、自主学习,探究体验;三、合作交流,深化认识;四、总结归纳,践行拓展。
具体介绍如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导入新课是学生进入学习状态的开始阶段。
在课的开始,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心理特点,联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创设情境的方法有很多,包括实物展示、讲故事、播放音乐和视频、猜谜语、做游戏等,教师可以根据具体教学内容灵活运用。
一个巧妙的导入方式,可以引起学生浓厚的兴趣和强烈的好奇心,使他们产生愉快学习的动力,身临其境,集中注意力,产生学习的欲望,从而在不知不觉中进入良好的学习状态,为下一个环节的学习打好基础。
教师在导入新课时,要注意的问题主要有:一、紧扣主题,快速切入教学内容,力求高效;二、设计出适合学生已有经验的情境,力求实效;三、要注意情境的直观生动和趣味性,能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启发学生动脑思考。
“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课题研究结题报告(附开题报告)
“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课题研究结题报告“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课题研究结题报告“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课题的研究,紧密结合新课程改革的热点问题,把教研重点放在了“探索德育课程生活化”这一研究主题上,开题以来,我们三处学校将本学科活动与当地的地理环境特点紧紧地联系起来,力求通过主题化的研究来带动教学上一系列的研究。
一、研究背景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是课程改革新设置的综合性很强的课程,它在功能、结构、内容、实施、评价和管理等方面与以往的思想品德及社会课程相比都发生了重大的创新和突破。
新的课程标准是从学生生活领域来设计的,并把其作为新课程的生长点。
学校课程、现实生活和当今世界正被国际化与信息化重新诠释。
而作为学生品德性与社会性养成的主导渠道——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的教育活动还未跟上时代的步伐,还未真正做到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服务,为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和方法服务,不能圆满达成教育的本质要求——人的社会化,使学生能积极面对现状适应生活,努力认识社会创造生活,切实遵守法规享用生活。
现实的教育活动中,小学生品德性和社会性的形成还面临着一些突出矛盾,如,教育目标与实际行为的矛盾,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矛盾等,这些矛盾说到底是学生品德性、社会性的养成教育与生活实际脱节、背离的矛盾,它体现在课堂教学远离现实生活、严重“外灌”、目标抽象化与工具化。
现实中最典型的状态是:学生每天在生活世界之中,却没有体验到生活的丰富性和生活的乐趣。
如果学生的学习和受教育背离了生活逻辑,他们就难免现出疲倦、厌倦以至“逆反”的状态。
为了让学生能在生活中体验着自己的生存状态,享受着生命的快活和生活的乐趣,诗意地栖居在生活中,我们决定开展《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课题研究。
二、研究目的意义1、通过课题研究,改善《品德与生活(社会)》教学形式单一,效果不佳的现实,努力提高德育实效,使学生为不断成为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良好道德性的一代新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品生”、“品社”课程教学资源
的开发与利用
通过《小学“品生”、“品社”课的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专题讲座,使我对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有了初步的认识,下面结合本次学习与日常教学实际,谈谈自己对开发及运用课程资源的体会。
课程资源也称教学资源,就是课程与教学信息的来源,或者指一切对课程和教学有用的物质和人力。
教学资源可以理解为一切可以利用于教育、教学的物质条件、自然条件、社会条件以及媒体条件,是教学材料与信息的来源。
在教学资源构成的大环境下,学生的学习需求在教师的指导下,可以主动的利用资源来满足。
换句话说,对于我们老师来说,我们的课程资源实际上指的是教学资源,凡是与教学信息相关的一切对课程和教学有用的物质和人力都属于我们的教学资源。
在课堂教学中,教学资源是基础,是条件。
没有教学资源,就不可能有教学。
对于课堂教学而言,教学资源具有广泛性、丰富性、多样性的特点。
因为教材是滞后的,而时代是发展的,学生是变化的,因此结合教材和学生的实际,有效的开发和利用教学资源,可以充实、整合教材内容,丰富学生感知,使课堂更加生动、有趣。
品德课程资源的开发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直接导致教育方法的变革,提高学生的主体性,学生的实践能力、学习兴趣、创新能力将有全面的发展。
积极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对于提高品生、品社课教学实效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善于抓好学生这一课程资源。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反复强调:学生是教育最重要的力量,如果失去了这个力量,教育也就失去了根本。
因此学生不仅是教育的对象,更是教育的重要资源。
在《购物场所我知道》一课的设计中,就是把学生的生活经验作为一种课程资源。
儿童是在真实的生活世界中感受、体验、领悟并得到发展的,他们在生活中积累的知识水平、认知结构和社会阅历等都是宝贵的课程资源。
兴趣爱好是学习的动力,学习过程是学习者的一种主体活动过程,教学必须与学生的兴趣结合起来才能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主动建构,获得最佳效果。
差异普遍存在于学生中间,它会导致不同的冲突,但是如果引导得好,学生就可以共享差异,在差异中丰富和拓展自己。
二、善于围绕目标选取课程资源。
教学目标是师生通过教学活动预期达到的结果或标准,是对学习者通过教学以后将能做什么的一种明确的,具体的表述。
主要描述学习者通过学习后预期产生的行为变化。
品德与社会课程要求教师广泛利用课程资源,创造性地使用教科书自己设计教学活动,如何选取最优的课外资源呢,我们要深入解读课程标准、教科书和教师指导用书,确立活动目标,围绕目标选择课程资源。
通过学习也让我知道课程资源的开发可以有五个方面的基本途径。
第一,开展当代社会调查,不断地跟踪和预测社会需要的发展动向,以便确定或揭示有效参与社会生活和把握社会所提供的机遇而应
具备的知识、技能和素质;第二,审查学生在日常活动中以及在实现自己目标的过程中能够从中获益的各种课程资源,包括知识与技能、生活经验与教学经验、教与学的方式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各种课程素材,以及开发和利用相应的实施条件等;第三,研究一般青少年以及特定受教学生的情况,以了解他们已经具备或尚需具备哪些知识、技能和素质,以确定制订课程教学计划的基础;第四,鉴别和利用校外课程资源,包括自然与人文环境、各种机构、各种生产和服务行业的专门人才等资源,不但可以而且应该加以利用,使之成为学生学习和发展的财富;第五,建立课程资源管理数据库,拓宽校内外课程资源及其研究成果的分享渠道,提高使用效率。
除此之外,课程资源的开发还要根据各地和各学校的实际情况,广开思路,发掘校内外的更加具有针对性和适应性的素材性课程资源和条件性课程
资源,从而更好地发挥它们的作用。
作为一线教师,随着时代的变迁,教学对象的变化等因素,我们应该不断学习,与时俱进,为课程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利用而不断探索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