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语文文言文知识

合集下载

大学语文 文言文教材

大学语文 文言文教材

寡人之于国也孟子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

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

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

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yè)兵而走。

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曰:“不可!直(zhǐ)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cù)罟(gǔ)不入洿(wū)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sāng)死无憾也。

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yì)帛矣。

鸡豚狗彘(zhì)之畜(xù),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xiáng)序之教,申之以孝悌(tì)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wàng)(称王)者,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piǎo)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

’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秋水庄周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

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

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

’我之谓也。

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吾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北海若曰:“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

今尔出于崖涘,观于大海,乃知尔丑,尔将可与语大理矣。

天下之水,莫大于海。

大学语文重点知识点大一

大学语文重点知识点大一

大学语文重点知识点大一一、文言文基础知识在大一语文学习中,文言文基础知识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内容。

学习文言文的基础知识,不仅有助于理解古代文献,也对提升语文水平具有积极的影响。

1. 文言文的词汇文言文中有许多特定的词汇和短语,了解这些词汇的意思和用法对于阅读理解至关重要。

比如,"惟"常用于表示转折,"亦"常用于表示同样,"尔"表示第二人称,"吾"表示第一人称等。

2. 文言文的基本句型文言文的基本句型有主谓结构、宾语补语结构、并列句等。

了解这些句型的结构和使用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文言文的表达方式。

3. 文言文的修辞手法文言文中常用的修辞手法有比喻、夸张、反问等等。

了解这些修辞手法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文言文中的意境和文化内涵。

二、现代文阅读与写作除了文言文基础知识,大一语文学习还包括现代文阅读与写作。

现代文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所接触到的各类文章和作品,掌握这些知识对于提升语文素养和扩大阅读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

1. 文章结构与段落要素学习现代文阅读与写作需要掌握文章的结构和段落的要素,包括引出背景、论证论点、总结等。

正确理解这些结构和要素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和信息传递。

2. 阅读技巧与方法在阅读现代文时,我们需要掌握一定的阅读技巧和方法。

比如,学会提炼主题句、分清论点和论证等。

这些技巧和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更快、更准确地获取文章中的关键信息。

3. 作文的基本要素在大一语文学习中,我们也需要进行一定的作文训练。

作文的基本要素包括题目分析、材料搜集、论证立意、条理清晰等。

掌握这些基本要素可以帮助我们提升写作水平和表达能力。

三、修辞手法与写作技巧除了基础知识和现代文阅读与写作,大一语文学习还包括修辞手法与写作技巧的学习。

修辞手法和写作技巧对于提升文章的表达能力和文学素养具有重要的作用。

1. 修辞手法的应用学习修辞手法可以帮助我们提升文章的表达能力和艺术效果。

大学语文文言文

大学语文文言文

寡人之于国也梁惠王说:“我治理梁国,真是费尽心力了。

黄河北岸的地方遇到饥荒,我便把那里的百姓迁移到黄河以东的地方,同时把黄河以东地方的粮食运到黄河以北的地方。

黄河以东的地方遇到饥荒,也这样办。

我曾经考察过邻国的政事,没有谁能像我这样尽心的。

可是,邻国的百姓并不因此减少,我的百姓并不因此加多,这是什么缘故呢?” 孟子回答说:“大王喜欢战争,那就请允许我用战争打个比喻吧。

咚咚地敲着战鼓,两军的兵器已经开始接触,有些士兵就抛下盔甲,拖着兵器向后逃跑。

有的人跑了一百步停住脚,有的人跑了五十步停住脚。

如果凭借跑了五十步的士兵,耻笑跑了一百步的士兵,那么怎么样?” 惠王说:“不可以。

他只不过没有跑到一百步罢了,这也是逃跑呀。

” 孟子说:“大王既然懂得这个道理,那就不要希望百姓比邻国多了。

“不耽误农业生产的季节,粮食便会吃不完;细密的渔网不到深的池沼里去捕鱼,鱼鳖就会吃不光;砍伐树木要按一定的季节,木材就会用不尽。

粮食和鱼鳖吃不完,木材用不尽,那么百姓便对生养死葬没有什么不满。

百姓对生养死葬都没有不满,就是王道的开端了。

”五亩住宅的场地,种植桑树,那么,五十岁以上的人都可以穿丝绸了。

鸡狗和猪等家畜,不要错过繁殖的时节,那么,七十岁以上的老人都可以吃肉了。

每家人有百亩的耕地,不耽误它们的生产季节,那么,几口人的家庭可以不挨饿了。

认真地兴办学校教育,把尊敬父母,敬爱兄长的道理反复讲给百姓听,那么,头发花白的老人不会在路上背着或者顶着东西了。

七十岁以上的人有丝绸穿,有肉吃,普通百姓饿不着、冻不着,这样还不能实行王道,是从来不曾有过的事。

”现在的梁国呢,(诸侯贵族家)猪狗吃人所吃的食物,却不约束制止;道路上有饿死的人,却不打开粮仓赈救。

老百姓死了,就说:…这不是我的罪过,是年成不好。

‟这种说法和拿着刀子杀死了人,却说…这不是我杀的,是兵器杀…的又有什么不同呢?王不要归咎于年成,那么天下的老百姓就都会来归顺了。

秋水秋天的洪水随着季节涨起来了,千百条江河注入黄河,水流巨大,两岸的水边、洲岛之间,不能辨别牛马。

大学语文易考知识点文言文理解与翻译

大学语文易考知识点文言文理解与翻译

大学语文易考知识点文言文理解与翻译文言文是大学语文考试中的重要部分,也是许多学生最头疼的一块内容。

文言文的理解与翻译是考生们需要重点掌握的技巧。

本文将介绍一些大学语文易考知识点,帮助考生更好地理解和翻译文言文。

一、文言文基础知识点1. 四书五经:《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以及《诗经》、《尚书》、《礼记》、《周易》和《春秋》被称为四书五经,是文言文的重要经典。

2. 八股文:八股文是明清时期科举考试中的一种作文形式,通过对题目的分析、立意、起承转合、论述理据、总结结尾等步骤来完成。

3. 文言文常用的修辞手法:比喻、夸张、设问、反问、排比、对偶等修辞手法在文言文中经常被使用,考生要熟悉这些修辞手法,并能够正确理解其含义。

4. 词语辨析:文言文中常常使用一些特殊的词语,考生要注意辨析这些词语的意思,避免产生歧义。

二、文言文理解技巧1. 了解上下文:在理解文言文的时候,不能孤立地看待每个句子,而是要结合上下文的内容来理解句子的意思。

有时候,一个词在不同的上下文中可能有不同的含义。

2. 分析句子结构:文言文的句子结构往往比较复杂,包括主谓宾、并列句、状语从句等。

考生要分析句子的结构,理清各个成分之间的关系,才能准确理解句子的意思。

3. 注意修辞手法:修辞手法在文言文中经常被使用,考生要注意修辞手法的运用,理解其修辞的效果,进而正确理解句子的含义。

4. 学会转换语言习惯:文言文与现代汉语有许多差异,包括词语的用法、词序、句式等方面。

考生要学会转换语言习惯,将文言文的句子转换成现代汉语,有助于理解文言文的含义。

三、文言文翻译技巧1. 抓住关键词:在翻译文言文的时候,要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理解其意义,并根据关键词所在句子的结构和上下文来确定翻译的准确性。

2. 确定句子成分:要理清句子的主谓宾结构,并保持译文的语序与原文一致,以保证译文的准确性。

3. 翻译修辞手法:修辞手法在文言文的翻译中也很重要,考生要学会将修辞手法转换成现代汉语的表达方式,读者能够准确理解原文的修辞效果。

2020年山东省专升本《大学语文》新增篇目文言知识——通假字

2020年山东省专升本《大学语文》新增篇目文言知识——通假字

2020年山东省专升本《大学语文》新增篇目文言知识通假字无乃尔是过与.(《季氏将伐颛臾》)“与”通“欤”,句末语气词,无意义。

是谁之过与.(《季氏将伐颛臾》)“与”通“欤”,句末语气词,无意义。

然(《庖丁解牛》)“向”通“响”,响声砉[huā]然向.然,奏刀騞[huō]嘻,善哉!技盖.至此乎(《庖丁解牛》)“盖”通“盍”,何,怎样善.刀而藏之(《庖丁解牛》)“善”通“缮”,擦拭崖之间不辩.牛马(《秋水》)“辩”通"辨",辨别,识别两涘[sì]渚[zhǔ]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秋水》)“虚”通"墟",狭小的居处)仓乎(《秋水》)“大”通"太",大粮仓不似稊[tí]米之在大.(tài此其比万物也,不似豪.末之在于马体乎(《秋水》)“豪”通"毫",毫毛庄公寤.生(《郑伯克段于鄢》)寤,通“牾”,倒着。

佗.邑唯命(《郑伯克段于鄢》)佗,通“他”,指示代词,别的,另外的。

谓之京城大.叔(《郑伯克段于鄢》)大,通“太”。

身分最高或辈分更高的大都不过参.国之一(《郑伯克段于鄢》)参,通“三”。

【教材无注】姜氏欲之,焉辟.害(《郑伯克段于鄢》)辟,通“避”。

躲避,避开姜氏何厌.之有(《郑伯克段于鄢》)厌,通“餍”,满足。

【教材无注】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郑伯克段于鄢》)无,通“毋”,不要命子封帅.车二百乘以伐京(《郑伯克段于鄢》)帅,通“率”,率领。

无庸.,将自及(《郑伯克段于鄢》)庸,通“用”。

必要,需要【教材无注】若阙.地及泉(《郑伯克段于鄢》)阙,通“掘”,挖。

【教材无注】永锡.尔类(《郑伯克段于鄢》)锡,通“赐”。

赐给不如小决使道.(《子产不毁乡校》)“道”同“导”,疏通,引导使人属.孟尝君(《冯谖客孟尝君》)“属”通“嘱”,嘱托,请托能为文收责.于薛者乎(《冯谖客孟尝君》)“责”通“债”,债务愦[kuì]于忧,而性懧.[nuò]愚(《冯谖客孟尝君》)“懧”通“懦”,怯弱责.毕收,以何市而反.(《冯谖客孟尝君》)“责”通“债”,债务;“反”通“返”,返回无纤[xiān]介.之祸(《冯谖客孟尝君》)“介”通“芥”。

大学语文古文基础

大学语文古文基础
答案:C。本题重点考查文言实词在上下文语境中应选取的义项的 判断能力,四个选项实词均为单音节词语。“视”应为“对待、 看待”之意
前四句的翻译为 “何远与萧恢的关系一向很好 何远本来风流倜 傥,喜好行侠仗义 对待贫民百姓如同子弟 士大夫们更以此 赞赏他 ”
有些句子的实词还需借助句子外部语境来 推断,才能上下贯通
大学语文古文基础知识专题
一、实词
• (一)古今异义 • 从古今词义的范围着眼,可以把词义的变化分为词义的缩小、词义的扩大、 词义的转移三类。 • 1.词义的缩小:其特点是古义的范围大于今义,今义一般包括在古义之中。 如“坟”古义是用土堆积而成的高地,今义是埋尸体的土堆。“臭”古义 是气味,今义是难闻的气味。另外还有“亲戚”“宫”“禽”“丈 夫”“丈人”等。 • 2.词义的扩大:古义的范围小于今义。如“焚”古义是放火烧山进行围猎, 今义泛指一切焚烧。另外有:“响”“色”“河”“江”“裁”等。 • 3.词义的转移:词义由指甲事物变为指乙事物,词义中心转移,而甲乙事 物之间又有一定的联系。如“封”古义指积土成堆,今义指封闭。另外还 有“走、脚、狱、诛、货”等。
例 对下列句子中红色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威自京都省之 B.不审于何得此绢 C.自放驴,取樵炊爨 省:探望。 审:知道。 樵:打柴。
在句中作什么成分?
D.后因他信,具以白质
信:使者。
“樵”作“取”的宾语,应 为名词,指柴草。
答案:C
4.联想推断法(联系所学过的文言实词意义和用法)
文言文阅读所考查的实词,其意义和用法一般
• 词义引申的趋势:1)从个别到一般。如“江”从专称长江引申为泛指河 流。 • 2)从具体到抽象。如“道”由道路引申为途径、方法。 • 直接由本义派生出来的意义叫直接引申义。由直接引申义派生出来的 意义,对本义来说,就是间接引申义。如“防”的本义;堤坝。直接引申 义:堵水、防水。间接引申义:禁阻、防备、防止→约束→规范、标准。 • 引申义的读音和书写形式:1)通常是用一个字来表示的,读音也相 同。2)有的后来为引申义另外造了字。如“解”ji由分割、分解引申为松 懈、懈怠。改读(xi)后来写作“懈”。(3)有的只改变读音,未另造新 字。如“说”(shu)由陈述、解说引申为劝说、说服。改读(shu)(4) 有的读音未变,但却另造了新字。如“反”由翻转引申为返回,后来写作 “返”。

大学语文第二版文言文必考重点词

大学语文第二版文言文必考重点词

大学语文第二版文言文必考重点词一、表时间的常用词1.朔:农历的每月第一天。

2.望:农历的每月十五。

3.晦:农历的每月最后一天。

4.少间、少时:稍过片刻,过了一会儿。

5.斯须:一会儿,一刻工夫。

6.未几:不久。

7.既而:一会儿。

8.俄、俄而:一会儿,不多久,片刻。

9.翼日、翌日:次日,第二天。

10.食顷:一顿饭工夫。

11.少顷:一会儿,一刻工夫。

12.逾时:过了一会儿。

13.有顷:过了一会儿。

14.顷刻:一会儿,不多久。

15.须臾:极短的时间,片刻。

16.向:从前,先前,往昔。

17.良久:很久。

18.夕:傍晚,日落的时候。

19.曩:以往,过去,从前。

20.他日:往后的某一天。

21.不日:往后没几天。

22.夜阑:深夜。

23.旦日:第二天。

24.旦旦:天天。

25.夙、旦:早晨。

26.已而:不久。

27.暝:日落,天黑。

28.寻:不久。

29.间:一会儿。

30.久之:时间过了很久。

31.无何:不多久。

32.是日:这一天。

33.亭午:正午。

34.夜分:半夜。

二、传记文中的常用词1.劝:①鼓励,奖励;②受到鼓励、奖励。

2.课:考核、督促、征收。

3.风、化:教育感化。

4.按、案①:巡视,巡行;②考察,核实,查明。

5.游:①游玩,浏览;②旅行,外出求学或求官;③交际,交往。

6.趣、趋:①趋向、奔赴,又引申为赶快,迅速;②通“促”,催促。

7.劾:举报,检举,揭发。

8.白:告诉,报告。

常用于官吏之间。

9.短:进谗言,说坏话。

10.害:嫉妒。

11.闻:①听说,听见;②使知道,报告给……知道。

12.党:偏袒,伙同,包庇。

13.矫:假托,假传。

14.质:做人质,抵押。

15.次:①临时驻扎(用于军队);②住宿,停留(用于个人)。

16.当:判刑,判罪。

后多带表示惩罚意义的词语。

17.坐:①因……犯罪或犯错误,触犯;②牵连,定罪;③因为。

18.多:赞扬,欣赏,若带宾语,就是意动。

19.少:批评,轻视,看不起。

20.佞(nìnɡ):能说会道,引申为巧言谄媚。

大学语文部分文言文原文及翻译

大学语文部分文言文原文及翻译

大学语文部分文言文原文及翻译君子和而不同《论语》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翻译:孔子说:“君子能与人和睦相处,但不盲目苟同;小人盲目苟同,但不能与人和睦相处。

”注释:“和”“同”是春秋时常用的两个概念。

和,谓和谐、调和,互相容纳、相互协调;同,指相同,同类,同一。

从人际关系来看:君子尚义,无乖戾之心,能和谐相处,但不盲从、不苟同,能用自己的正确意见来修正别人的错误意见。

小人尚利,利益一致时,看似趣味相投,沆瀣一气,一旦利益发生冲突,便互相抵触,甚至反目成仇。

从国家政治生态来看:“和而不同”强调多元共存,君王允许不同意见、不同主张的存在,虚心纳谏,广采符合民意和实际情况的谏言:臣下敢于触犯龙颜,大胆进谏,对不利于国计民生的政策策略提出修正意见。

“同而不和”则无视客观矛盾的存在,行一言堂,独断专行,唯我独尊,压制不同意见;而臣下为了迎合君王,也违心附和,讨好卖乖。

“和而不同”广开政治言路,使朝政沿着良性循环的道路走下去;而“同而不和”给国家的政治生活投下重重阴影,埋下重重危机。

对比的句式揭示了“君子”与“小人”"和”与“同”的本质区别。

晏子论“和”与“不同”《左传》齐侯至自田,晏子侍于遄台①,子犹驰而造焉②。

公曰“唯据与我和夫!”晏子对且:“据亦同也,焉得为和?”公日:“和与同异乎?”对日:异。

和如羹焉,水、火、臨、醢、盐、梅,以烹鱼肉,燀之以薪③,宰夫和之,齐之以味,济其不及,以泄其过④。

君子食之,以平其心。

君臣亦然。

君所谓可而有否焉,臣献其否以成其可;君所谓否而有可焉,臣献其可以去其否。

是以政平而不干⑥,民无争心。

故《诗》日:'亦有和羹,既戒既平。

鬷嘏无言,时靡有争。

‘⑦先王之济五味、和五声也,以平其心,成其政也。

声亦如味,一气,二体,三类,四物,五声,六律,七音,八风,九歌⑧,以相成也青浊、小大,短长、疾徐,哀乐、刚柔,迟速、高下,出入、周疏,以相济也。

君子听之,以平其心。

自考大学语文文言文语句解释

自考大学语文文言文语句解释

1.邻国之民不加少。

(加:更加)2.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走:跑)3.直不百步耳。

(直:只)4.数罟不入洿池。

(数:细密)5.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王:动词,王天下,即以仁政统治天下)6.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罪:归罪岁:一年的收成斯:这样)7.谨庠序之教。

(认真办好学校的教育)8.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检;约束,制止;发:发放。

)1.东面而望,不见水端。

(东面:面朝东;东:动词,向东)2.望洋向若而叹。

(望洋:仰视的样子)3.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

(少:小看,以……为少,动词;轻:轻视,以……为轻,动词)4.尾闾泄之,不知何时已而不虚。

(已:停止;虚:虚空)5.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者。

(以:因为;自多:自夸;多:自负)6.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听到各种道理,以为没有人比得上自己,这就是说的我呀。

)7.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现在我看你难以穷尽……我将永远被明白大道理的人耻笑)8.不似尔向之自多于水乎?(不是像你刚才那样自夸水势的浩大吗?)9.拘于虚也。

(虚:居住的地方)1.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与:给;其:语气副词,表命令。

2.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

当他用绳索把燕王父子捆绑起来,用匣子放入梁朝君臣的首级,送进太庙,把箭还给先王,把成功的喜讯向他报告时,他的气概盛大,可说是够豪壮的。

3.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一个军人在夜间一声呼喊,叛乱者四处响应,庄宗仓皇从东门逃出,没等见到叛贼,士卒就逃散,君臣面面相视,不知逃到哪里,以至于剪断头发,对天盟誓,泪流满面,沾湿衣襟,是何等衰败的景象。

4.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

举:全部,所有的。

5.智勇多困于所溺。

溺:沉溺的人或事情。

高考语文重点文言文知识梳理复习-《论语》十二章、《大学之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含解析)

高考语文重点文言文知识梳理复习-《论语》十二章、《大学之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含解析)

复习重点 1.积累并记牢“质”“施”“齐”“贼”“举”“治”“明”“攻”“与”“独”等重要实词。

2.背诵《〈论语〉十二章》《〈老子〉四章》第24、33章和《五石之瓠》《礼运(节选)》,翻译重点句子。

3.掌握状语后置的特点。

单篇梳理-《论语》十二章、《大学之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通读全文,解释加点的词语。

《论语》十二章(第1章)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①()有道..②()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学而》)(第2章)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八佾》) (第3章)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里仁》)(第4章)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里仁》)(第5章)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里仁》)(第6章)子曰:“质胜文.①()则野.②(),文胜质则史.③()。

(),然后君子。

”(《雍也》)文质彬彬....④(),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第7章)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①乎?死而后已.②(),不亦远乎?”(《泰伯》)(第8章)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

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

”(《子罕》)(第9章)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子罕》)(第10章)颜渊问仁。

子曰:“克.①()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②()仁焉。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③()。

”子曰:(),请事.“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颜渊曰:“回虽不敏..④⑤()斯语矣。

”(《颜渊》)(第11章)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①②()‘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卫灵公》)()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②(),可(第12章)子曰:“小子..①以观.③(),可以群.④(),可以怨.⑤()。

迩.⑥()之事.⑦()父,远之事君。

大学语文-记叙文(文言文)

大学语文-记叙文(文言文)
2.共叔段和郑庄公的矛盾揭示了怎样的社会政治现象?
兄弟间的矛盾揭示了封建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斗争的尖锐和 残酷以及封建伦理道德的虚伪性。
3.本段的中心人物是谁?作者是通过什么表现手法刻画这一 形象的?
中心人物是郑庄公。主要通过对话的手法来刻画人物形象,也 通过人物性格对比反衬来刻画郑庄公的形象。
18.*《张中丞传后叙》(重点课文)韩愈
韩愈:文学常识。
一、课文主旨
本文通过驳斥诬蔑许远的错误论调,记述南霁云及补记张巡, 许远的一些逸事,赞美了安史之乱时,抗击叛军的英雄,斥 责了一些小人对这些英雄的诬蔑。
二、学习要点
1.理解“后叙”的含义: “后序”除具备“序”的作用外,还可对著作进行补充,批
二、《学习要点》
1.了解郑庄公、共叔段和姜氏的性格特点。 郑庄公:工于心计,城府深陈,奸诈狡猾,虚伪卑劣。 共叔段:无知愚昧、贪婪狂妄,野心勃勃。 姜 氏:偏袒昏聩、以私情干政。
三、《疑难词句》
1.亟请于武公。(亟:屡次) 2.姜氏欲之,焉辟害。(辟:通避,躲避) 3.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鄙:边邑;两属) 4.无庸,将自及。(庸:同用;及:延及) 5.大叔完聚,缮甲兵,具卒乘。(完聚:修治城郭,聚集
语或反驳,一般放在书后。 本文是作者在阅读李翰所写的《张巡传》后,对有关材料作
的补充,对有关人物的议论,所以题为“后叙”。
二、《学习要点》
2.掌握本文的主要写作特点 叙事和议论并重、文章前半部分议论与后半部分记叙的有机
结合。 3.本文前部分是议论文,属于驳论;后部分是记叙文。 前部分驳斥从两个方面驳斥了对许远的诬蔑,从一个方面驳
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公子吕曰:“国不堪贰,君将若 之何?欲与大叔,臣请事之。若弗与,则请除之,无生民心。” 公曰:“无庸,将自及。”大叔又收贰为己邑,至于廪延。子 封曰:“可矣,厚将得众。”公曰:“不义不暱,厚将崩。”

高考语文文言文必背常识语文文言文常识

高考语文文言文必背常识语文文言文常识

高考语文文言文必背常识语文文言文常识高考语文文言文必背常识|语文文言文常识1.《诗经》:又名“诗三百”,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诗歌篇,分为“风”、“雅”、“颂”三部分,被列为“五经”(《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之首。

著名篇目有《关雎》《蒹葭》《氓》《硕鼠》《七月》等。

2.屈原:名平,字原,号李重福,战国末期楚国人。

我国第一位了不起的爱国诗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Seiches波兰的哥白尼、英国的莎士比亚、意大利的但丁)。

他用楚辞形式译成了我国第一首长篇政治抒情诗《古诗》,其中的名句“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千古传颂。

中国的传统节日端午节就是纪念屈原的。

3.孔子:名丘,字仲尼,世称“圣人”,春秋时期鲁国人。

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私学创办人。

孔子及其弟子的主要言行思想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记录在《论语》20篇中。

《论语》各取篇中开头二字为篇名,是儒家经典“四书”(《论语》《孟子》《大学》《中庸》)之一。

4.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世称“亚圣”。

主要作品为《孟子》7篇,各篇取结尾几字为篇名,该书记述了孟子的思想和政治言论,为“四书”之一。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鱼我所欲也》即为出自于《孟子》。

5.墨子:名翟,战国时期墨家学派的创始人。

《墨子》一般认为是墨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对墨子言行的辑录,其中《兼爱》《非攻》等代表了墨子的主要思想。

《公输》即选自《墨子》。

6.庄子:名周,战国时期哲学家,道家代表人物。

主要作品为《庄子》,道家经典之一,具备浓郁的唯美色彩。

代表作《逍遥游》。

7.韩非子:战国末期韩国人,荀子的弟子,先秦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著有《韩非子》一书。

《扁鹊见蔡桓公》《五蠹》《智子疑邻》等均出自此书。

8.司马迁:西汉史学家,字子长,别名太史公。

主要作品为《史记》,又名《太史公书》,就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史书,记述了从传说中的黄帝至汉武帝长达年的历史,全书篇,分成“本纪、世家、本纪、表中、书”五种体裁。

贵州省专升本大学语文文言文重点翻译

贵州省专升本大学语文文言文重点翻译

《秋水》节选——《庄子》加点字:1、今我睹子之难穷也。

——穷:穷尽。

2、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见:被。

大方之家:明白大道理的人。

3、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

——殆:危险。

4、拘于虚也。

——于:被。

5、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者。

——多:夸耀。

6、天下之水,莫大于海。

——莫:没有谁。

7、此其过江河之流,不可为量数。

——量:数量。

8、计中国之在海内。

——中国:中原地区。

9、望洋向若而叹。

——望洋:仰视的样子。

10、秋水时至,百川灌河。

——时:按照季节。

11、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

——少仲尼之闻:认为孔子的学识少。

闻:学识,学问。

轻伯夷之义:认为伯夷的义行轻。

少、轻,形容词用作动词。

少:小看,轻视。

12、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者,自以比形于天地,而受气于阴阳。

——自多:自我夸耀,自我赞美。

13、于是焉河伯时旋其面目。

——旋:转,转变。

14、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

——东面:面向东,脸朝东。

15、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

——笃:固,局限。

翻译:1、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于是乎,河伯洋洋自得,以为天下的美景都集中在自己这里了。

2、闻道百,以为莫若己者,我之谓也。

——听到了各种各样的道理,认为没有比得上自己的,说的就是我呀。

3、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

——而且我曾听有人小看孔子的学识,轻视伯夷的义行。

4、计中国之海内,不似稊米之在大仓乎。

——盘算着中原在四海之内,不就像小米粒在大粮仓中一样吗?5、伯夷辞之以为名,仲尼语之以为博,此其自多也。

——伯夷以辞让君位来博取名声,孔子以谈说天下来显示学识渊博,这就是他们的自我夸耀。

6、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

——不能与穷乡僻壤的读书人谈论道,是因为他们被受到的教育所局限。

7、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

——没法和夏天的虫子谈论冬天里的冰,因为受到了时令季节的限制。

《婴宁》——蒲松龄加点字:1、母忧之,醮禳益剧,肌革锐减。

大学语文文言文总结

大学语文文言文总结

《赵威后问齐使》选自《战国策. 齐策》对话体议论文。

本文通过赵威后与齐使的问答,委婉的批评了齐国政治的失当,严厉电大批驳了齐国使臣的“君贵民贱”的错误观点。

赞扬了赵威后“以民为本”的治国思想。

全文紧扣题目中一个“问”字,主要写赵威后的七次提问,就鲜明而传神地勾画出一位洞悉别国政治民情、明察贤愚是非、具有高度民本主义思想的女政治家形象。

文章采取驳论方式,一问到底,在问答中立论,观点鲜明。

1.书未发.,威后问使者曰……发:打开2.岁.亦恙耶?岁:年成3.苟.无民,何以有君?苟:如果4.故.有舍本而问末者耶?故:通“顾”,反而之意;通“胡”,哪有,难道5.岁亦无恙.耶?民亦无恙.耶?王亦无恙.耶?恙:忧患翻译句子1)故有舍本而问末者耶?怎么有舍去根本先问末节的道理呢?《寡人之于国也》选自《孟子梁惠王上》本文围绕为何“民不加多“与如何使民加多的问日展开论述,着重表现孟轲的王道仁政思想。

《孟子》善用比喻和寓言来说理,文辞铺张扬厉,时露尖刻,喜用排比、对偶句,笔锋咄咄逼人。

“不违农时”至“王道之始也”和“五亩之宅”至“未之有也”这两段采用连锁推理句式,这种方式层层推进,环环相扣,承接紧密,气势充沛。

河内凶.,则移其民于东河。

凶:收成不好邻国之民不加.少。

加:更弃甲曳兵..而走。

曳兵:拖着兵器谷不可胜.食也。

胜:尽斧斤.以时入山林。

斤::斧头的一种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树:栽种名词作动词谨.痒序之教。

谨:谨慎从事申.之以孝悌之义。

申:再三教导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检:制止涂:路途发:开仓放粮以救人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岁:收成斯:这样解释句子1)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yè)兵而走。

战鼓冬冬敲响,枪尖刀锋刚一接触,有些士兵就抛下盔甲,拖着兵器向后逃跑。

2)直(zhǐ)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只不过他们没有跑到一百步罢了,但这也是逃跑呀。

3)然而不王(wàng)者,未之有也。

山东省专升本《大学语文》文言文专题——古今异义(修订版)

山东省专升本《大学语文》文言文专题——古今异义(修订版)

(2015释词题)不爱死,义也。(《驳复仇议》) 吝惜
(2013释词题)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 回家
(2012释词)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马今至矣。(《燕昭王求士》)
将要
(2012、2018释词)忧心孔疚,我行不来!(《诗经》)
十分
(2015翻译)此其所以为子房欤!(《留侯论》) (2016释词)观其所以微见其意者。(《留侯论》)
山东省专升本《大学语文》备考材料
(2006释词)可怜光彩生门户。(《长恨歌》) (2007释词)首身离兮心不惩。(《国殇》)
可羡 改变
(2007填空词)“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句中的“沐”意思是

洗头
(2009释词)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管晏列传》) 赞美
(2009释词)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渔夫》) 皎洁的,洁净的
古:土地扩大 ;今:与“薄”相对
古:不曾品尝到 ;今:不曾
8.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马今至矣(《燕昭王求士》) 古:即将,将要;义:现在
9.先趋而后息,先问而后嘿(《燕昭王求士》) 10.鲍叔不以我为不肖 (《管晏列传》) 11.通货积财,富国强兵(《管晏列传》)
古:疾走,小跑;今:趋向
古:不贤,没有才能 今:品行不好
……的原因 ……的凭借
(2017翻译)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 回家
(2018释词)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长恨歌》)
遗憾
(2018释词)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醉花阴》)
菊花
1.都城过百雉。(《郑伯克段于鄢》) 古:城邑的城墙,两个词。今:京城,京都。

高考语文文言文复习《大学之道》

高考语文文言文复习《大学之道》

高考语文文言文复习《大学之道》一、基础夯实大学之道(第1段)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第2段)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

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

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

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

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

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

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1.解释加点的词语①有定( ) ②静( ) ③安( ) ④虑( ) ⑤得( ) ⑥齐( ) ⑦致( ) ⑧知( ) ⑨格物( ) ⑩知至( ) ⑪壹是( )答案 ①志向坚定不移 ②心不妄动 ③性情安和 ④思虑精详 ⑤处事合宜 ⑥使……整齐有序 ⑦获 ⑧知识 ⑨推究事物的原理 ⑩对外物之理认识充分 ⑪一概,一律 2.翻译画线的句子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大学的根本原则在于彰明美好的德行,在于亲近爱抚民众,在于达到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

(得分点:道、明、明德、至善)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

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

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

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

专升本考试《大学语文》语文文言文句式

专升本考试《大学语文》语文文言文句式
(2)谓语的省略
“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3)动词宾语的省略
以相如功大,拜(之,指蔺相如)为上卿。“(《廉颇蔺相如列传》
(4)介词宾语的省略
此人一一为(之)具言所闻
(5)介词的省略
将军战(于)河北,臣战(于)河南
四、疑问句
文言疑问句,一般都有疑问词,疑问词包括疑问代词(谁、何、曷、故、安、焉、孰等),疑问语气词(乎、诸、哉、欤、耶等)以及疑问副词(岂、独、其等)。有时也不用疑问词。另外,还有些表示反问的习惯用法。这里不举例子讲解。
「2」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1)宾语在动词前面
格式:主十宾「谁、奚、胡、何、曷、安、恶、焉」+动?
①良问曰:“大王来何操?”《鸿门宴》译文:“张良问公道:”大王来的时候拿了什么?‘“
②问女何所思?(《木兰辞》)译文:“问女儿在思考什么?”
③王见之曰:“牛何之?”(《晏子使楚》)译文:“大王看见了问道:”把牛牵到哪里?‘“
⑤父母唯其疾之忧译文:“父母只忧虑他的疾病”
⑥唯马首是瞻(《冯婉贞》)译文:“只看我的马头行事”
⑦君亡之不恤,而群臣是忧。译文:“我们的国君(晋惠公)不怜恤自己流亡在外,却忧虑着我们群臣”
还有如成语:唯利是图(译:“只图有利的”)唯贤是用(译:“只任用有才的人”)
「5」“相”字解释为“动作行为偏指一方”时,可译为“我,你,他(她)”,这时“相”是作宾语放在动词谓语之前,翻译时放在动词谓语的后面。
①夫晋,何罪之有?(《烛之武退秦师》)译文:“晋国,有什么罪过呢?”
②唯弈秋之为听(《弈秋》)译文:“只听弈秋的教导”(“唯”译为“只”,下同)
③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师说》)译文:“不了解句读,不能解答疑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翻译
1.有鸟焉,其状如鸟,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卫”其鸣自议。

是炎帝之少女",名日女娃。

有一种鸟,它的形状像乌鸦,头部有花纹,白色的嘴,红色的脚,名叫精卫,它的叫声像在呼唤自己的名字。

传说这种鸟是炎帝小女儿的化身,名叫女娃。

2.神话和历史有什么关系
神话传说只是在历史事实基础上的演义而已。

神话传说:虚幻和虚构的.以神或人为主.带有阶级争斗性或人与自然的争斗
3.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学而·第一》)
有子说:“他为人敬孝悌卓著的人,而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很少了;不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而喜好造反的人,这也同样是不可能的。

君子专心致力于基础工作,根本得到确立,道义才能产生。

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这就是仁的根本啊!"《学而·第一》
4.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里仁·第四》)
孔子说:“富裕和显贵是人人都想得到的,不以正当途径得到它,就不会去享受的;贫穷与低贱是人人所厌恶的,不以正当途径得到它,君子宁可不摆脱它。

君子如果离开了仁德,又怎么能叫君子呢?君子没有一顿饭的时间背离仁德的,就是在最紧迫的时刻也必须按照仁德办事,就是在颠沛流离的时候,也一定会按仁德去办事的。

”(《里仁·第四》)
5.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学而·第一
孔子说∶“君子,饮食不求饱足,居住不要求舒适,对工作勤劳敏捷而谨慎地说话,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可以说是好学了。

”(《学而·第一
6.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朽也“;于予与何诛?"子日,“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

于予与改是。

"《公准长第五》)孔子的学生宰予白天睡觉,孔子说:“腐朽的木头无法雕刻,粪土垒的墙壁无法粉刷“;对于宰予这个人,责备还有什么用呢?"和子西说,“起初我对于人,听了他说的话就相信他的行为;今天我对于人,听了他讲的话还要观察他的行为。

在宰予这里我改变了观察人的方法。

7.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口之大,两俟渚崖之间,不辩牛马。

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日:“野语有之日:‘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秋天洪水时节来到,千百条川流灌注入大河,河面口的大,两个俟渚山崖之间,连牛马都分辨不清。

于是乎河伯欣然自得,以为天下的美景全集中在自己这里了。

顺着河流往东行,来到北海边,面向东看去,看不到水的尽头,于是河伯才改变他的表情,望洋”面向若叹息说:“俗语有这样的日子:‘百闻道认为没有人比得上自己’,是指我啊。

再说,我曾经听说认为仲尼的学识少,伯夷的义行不值得看重,别人笑我迷信,我反骂他狂妄;今天我看到了你的难以穷尽,如果我没有来到您的身边,那就很危险了,我长久见笑于大方之家”
8.使老有所終、壮有所用、幼有所长、归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白。

貨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カ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カ己。

是故謀困而不兴,盗窃乱賊而不作,故外戸而不閉,是渭大同
大道通行的时代,天下都是公正无私的,选举贤能的人主持政事,讲求信义推行和睦。

所以人们不单是亲爱自己的父母,也不单是亲爱自己的子女,使社会上的老人得以安亨天年,壮年人得以贡献才力,小孩得以顺利成长。

使死了妻子的丈夫,死了丈夫的寡妇,失去父母的孤儿,失去儿子的独老,有残疾的人都能有所供养。

男子各有自己的职业,女子各有自己的家庭。

既厌恶有力气不肯使出来,又不非要为了自己劳作。

於是各种图谋就会消除而不会兴起,盗窃、捣乱、破坏的行为就不会出现,所以门户向外开着而不用关闭。

这就叫做大同.
9.结合当前实际,谈谈你对仁的理解和思考
仁,即人。

仁为万物所生的本,人为人类生存发展之本。

万物及人均为自然所化生,并依靠“仁”来延续。

既如此,仁者,以孝为先
10.孔子的教育学习思想对我们的启发
1.勤于学习,广宇见闻
2.学而温故知新
3.学思并重
4.学以致用
5.虚心求学奋发不息
6.孝弟忠信礼义廉耻
11.庄子秋水中小和大,多和少的关系是怎么样的
对立统一的关系。

庄子中的大小是矛盾的双方,二者应该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大小互为前提而存在,并且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12幽默的精神内涵是什么,应该怎么样运用幽默
幽默精神,反映的是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不管在顺境还是在逆境当中,都能以幽默的方1轻讽刺2.反常的比喻3.出其不意的转折4文字游戏将幽默元素融入5巧用误解式淡然处之,才能领会生活的真谛,享受生活带给我们的快乐。

幽默精神可以说是一种智慧。

13.一滴水可以活多久表达了作者怎样的生命观
表达了作者生生不息的生命观
14.你如何理解自然与人生的关系
一、人与自然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的,认识自然界进化发展的产物,本身就是自然的一部分,人的存在和发展,不能离开自然界而独立,必须通过生产劳动同自然界进行物质、能量的交换;同时人与自然也是相互对立的,人类为了更好的生存与发展,总是不断想自然界索取所需之物,二自然界为了维持自身的平衡必然要对人类无止境的索取进行反抗,努力回复自然平衡状态,这种相互否定的关系实际上就是作用与反作用的关系。

二、人与自然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

人类作为一个生物物种,是自然界的
一-部分,人体的生命活动始终遵循自然界的客观规律,人类作为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一旦出现就不可能离开自然独立发展,人类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与自己紧密联系着。

三、人与自然是前提和相互影响的关系,就人类社会而言,人与人的关系和人与社会的关系一直是同时存在、互为前提、相互影响的关系。

自然界是人类及人类社会存在的前提,影响着人类和人类社会的发展;而人类通过主观能动性的发展也影响着自然界的发展、变化、
15.颜氏家训的特色是什么
《颜氏家训》是南北朝以来影响颇大的一部家训书,从文字来看,更接近北朝文风。

本文就《颜氏家训》文笔质朴、平易近人;词义典正、叙事简明;反复申述、情真意切;叙议结合
16.什么是比喻
比喻是一种常用的修辞手法,用跟甲事物有相似之点的乙事物来描写或说明甲事物,是修辞学的辞格之一
17.李将军形象有哪些性格特征
李广的主要性格特征有三点:勇敢机智,精于骑射,胆识过人,武艺超群。

例如“上群遭遇战”,充分表现了李广临危不惧、善察敌情、射技超人的大将之才。

再如“右北平以少敌多之战”,表现了李广智勇双全、机智果敢、胆识过人的特点。

第二,李广具有身先士卒、体恤下属、治军简易、宽缓不苛的美德。

作为一军之统帅,每当行军至乏绝之处,“见水,士卒不尽饮,广不近水;士卒不尽食,广不近食。

”第三,李广终身不遇。

他屡建战功,却备受排挤,白首未得封侯,一生受到汉统治者不公平的待遇。

《李将军列传》对李广勇敢机智、精于骑射、爱护士卒、正直廉洁等才能与品德作了生动的描绘,倾注了作者对李广不幸遭遇的深切同情,同时也寄寓了作者自己与李广同样才气无双又同样命运悲惨的人生感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