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管理创新中的社会自治

合集下载

专题二:社会自治制度与方法创新

专题二:社会自治制度与方法创新

二、基层自治方法创新
1、原则
基层群众自治是使群众的事情由群众自 己依法去办的直接民主制度,所以一切基层 群众自治的方法都要贯彻下列两条原则:
(1)切实保障居民的民主权利
在基层群众自治工作中,一定要以保障居民的 民主权利为核心,也就是说,基层群众自治应当建 立在群众参与、民主决策的基础上,凡是非民主的 工作方式都是与基层群众自治工作的要求不相适应 的。
对于第三类工作(私人物品),政府应当将 其交给其他相应的社会组织,让他们依法独立行 使职权,将其管住管好。
显然,基层自治组织正是为开展好第二和第 三类工作而构建的,同时在需要时他们也可受政 府委托,协助政府做好第一类工作。
(2)实行基层群众自治的实践原因
在计划经济时代,政府在就业、教育、医疗、住 房、养老等方面的许多公共服务责任的履行,在城市 是通过“单位”,在农村则是通过“生产队”来具体 实现的。只是对城市中那些极少数没有单位的失业人 员和孤寡老人的救助服务,才由民政部门通过社区居 委会来进行。
·残疾人就业
·消防
·剧院、体育场、图书馆
·警察巡逻
·电力
·国家公园
·防疫
·电话、自来水
·对度量衡、建筑物、电梯的监控 ·灯塔
·监狱
·天气预报
·群众娱乐活动 ·国防和广播电视
可收费物品
集体物品
对于第一类工作(公共物品),政府应当责 无旁贷地将其管好;
对于第二类工作(准公共物品),政府应当 在起主导作用的情况下,动员和指导各类社会组 织齐抓共管;
但是,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 立,劳动合同关系使得单位仅仅成为了人们的工作场 所,人们逐渐从“单位人” 转变成了“社会人”。 “单位办社会”的传统公共服务模式被打破了,过去 可以从“单位”和“生产队”得到的公共物品和准公 共物品,现在只能从社会中获取了,这就使得今天的 城乡社区在公共服务中不得不扮演十分重要的角色。

农村管理制度的群众自治与社会管理创新

农村管理制度的群众自治与社会管理创新

农村管理制度的群众自治与社会管理创新引言: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现代化进程的推进,农村管理制度也面临着日益复杂的挑战。

传统的集体经济模式已经难以满足现代农村的需求,因此,群众自治和社会管理创新成为了农村管理制度的重要内容。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分析农村管理制度下群众自治和社会管理创新的现状、问题与挑战,并提出相关解决方案。

一、农村群众自治的意义与状况群众自治是指农村居民自主管理和参与农村事务决策的能力和权益。

近年来,农村群众自治的意义日益凸显。

然而,目前存在以下问题:首先,农村群众自治意识淡薄,缺乏主动参与。

其次,群众自治的决策机制不完善,导致群众参与决策的渠道不畅。

最后,群众自治在实践中存在执行不到位和结果不可控等问题。

二、社会管理创新的必要性和形式社会管理创新是指农村管理体制与方法的改革和创新。

在当前形势下,需要进行社会管理创新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方面,农村社会服务需求日益多元化,需要创新满足居民的需求。

另一方面,传统的农村管理模式已经无法有效解决新的问题。

社会管理创新的形式包括便民服务、网格化管理、社会参与等。

三、群众自治与社会管理创新的互动关系群众自治和社会管理创新是相互促进的关系。

群众自治的发展需要社会管理创新的引领,而社会管理创新则需借力群众自治来凝聚社会共识。

群众自治通过社会管理创新可以调动居民参与热情,而社会管理创新则提供了更好的环境和机制来保障群众自治的权益。

四、农村群众自治的推动因素农村群众自治的发展需要得到有效的推动因素。

其中,政府的支持和引导是最重要的推动因素之一。

此外,社会组织的积极参与、民主法治意识的树立以及科技发展的推动也是推动农村群众自治发展的关键因素。

五、社会管理创新的实践案例社会管理创新的实践案例可以从不同角度进行展示。

一方面,可以引入高新技术,如人脸识别、智能化设备等,提高社会管理的智能化水平。

另一方面,可以创新社区服务模式,如居民自治委员会的成立、社区志愿者的参与等,提供更多元化的社会服务。

村委会如何推动农村社会治理创新

村委会如何推动农村社会治理创新

村委会如何推动农村社会治理创新当前,农村社会治理创新已成为我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一环。

作为基层组织,村委会在推动农村社会治理创新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村委会如何推动农村社会治理创新。

一、加强村民自治意识,促进农民参与社会治理村民自治是农村社会治理创新的核心和基础,村委会应鼓励和引导村民积极参与社会治理。

首先,村委会可通过设立“村民议事会”等机制,充分发挥村民的民主主体地位,让村民在决策、管理和监督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其次,村委会应加强村规民约的制定与执行,通过村民自治的方式,促进村庄内部的社会秩序和公共事务的有序进行。

最后,村委会应积极为村民提供公共服务,提高民生福祉,增强村民自治的持续性和稳定性。

二、建设科学的村务管理体系,提升农村治理效能村委会作为农村社会治理的重要组织,必须建设科学的村务管理体系,提升农村治理效能。

首先,村委会应制定农村治理规划,明确目标,落实责任,以规划引领村庄的发展。

其次,村委会应加强对村民组织的建设与管理,提升村委会的组织化程度和专业化水平。

此外,村委会还可以借助信息化手段,优化村务管理流程,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水平。

三、推进农村社会治理多元化村委会推动农村社会治理创新的重要任务之一是推进农村社会治理的多元化。

多元化的农村社会治理模式可以更好地适应各地村庄的特点和需求。

村委会可以积极引入社会组织、企事业单位等力量,参与农村社会治理工作。

同时,村委会还可以鼓励村民组织自愿服务队伍,参与社区治理,强化社会共治的理念。

通过多元化的治理模式,不仅可以提高治理能力和水平,还能够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凝聚力。

四、加强村庄文化建设,提升社会治理软实力村庄文化是农村社会治理的重要支撑,村委会应加强村庄文化建设,提升农村社会治理的软实力。

首先,村委会要注重传承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和乡土民俗,培育和发展村庄的独特文化。

其次,村委会应引入现代文化元素,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丰富村庄居民的文化生活。

2024年社会管理创新亮点工作总结

2024年社会管理创新亮点工作总结

2024年社会管理创新亮点工作总结2024年,我国社会管理领域取得了诸多创新亮点的成绩,下面对此进行总结。

首先是在基层治理方面的创新。

2024年,我们深入贯彻落实新型政党制度,实行选举产生的基层自治组织在社区层面展开工作,形成了群众自治、政府支持、社工协助的“三位一体”基层治理模式。

通过社区议会的成立和运行,居民能够直接参与到基层政务决策中,民主意识得到进一步提升。

同时,政府也为社区提供了更多的支持和资源,帮助社区开展各类社会服务和文化活动。

此外,社工的角色也得到了充分发挥,他们通过专业化的服务,帮助社区居民解决困难和问题,提高了社会管理的效能。

第二是在数字化社会管理方面的创新。

2024年,我国政府进一步推进数字化转型,智能化技术在社会管理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政府在重要领域建设了智能化监控系统,提升了社会治安管理水平。

同时,政府也积极推动电子政务建设,通过互联网和移动应用,提高了政务服务的便捷性和效率。

此外,数字化社会管理还包括大数据应用和人工智能技术的运用,政府通过分析大数据,更加准确地了解社会状况和民生需求,提高了决策的科学性和精准度。

第三是在法治化社会管理方面的创新。

2024年,我国进一步推进了法治化社会管理的进程,法律法规在社会管理中的作用得到强化。

政府加强了法律法规的宣传和普及工作,提高了广大民众的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

同时,政府也完善了法律服务体系,建立了法律援助中心和法律咨询热线,为民众提供了更加便捷的法律服务。

此外,政府还加大了执法力度,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行为,维护了社会秩序和公共安全。

第四是在参与式社会管理方面的创新。

2024年,我国政府进一步推动社会管理的参与式模式,提高了民众的参与度和自治能力。

政府组织了一系列的社会管理立法和决策的公众参与活动,广泛听取民众的意见和建议。

同时,政府还加强了社团组织和志愿者组织的建设,让更多的社会力量参与到社会管理中来。

此外,政府还鼓励社区居民自组织,通过居民议事会等途径,让居民直接参与到社区事务的管理和决策中。

新疆社会治理创新总结汇报

新疆社会治理创新总结汇报

新疆社会治理创新总结汇报新疆是我国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自治区之一,也是我国重要的边疆地区。

近年来,新疆社会治理创新取得了显著成绩,为维护社会稳定、推动繁荣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本文将就新疆社会治理创新进行总结和汇报。

一、新疆社会治理创新的背景新疆地理位置靠近中亚和东欧等地区,具有独特的区位优势。

同时,新疆也是多民族聚居的地区,民族融合与社会稳定成为新疆社会治理的关键问题。

加上国内外各种因素的影响,新疆面临着社会稳定的重大挑战。

因此,为了应对这些挑战,新疆积极推动社会治理创新。

二、新疆社会治理创新的主要内容1. 源头管理:新疆从根本上治理社会问题,大力加强源头管理。

通过加强社区基层党组织建设,依托居民自治、社区自治、社会自治等方式,有效调动社会各界力量,主动预防和化解矛盾纠纷。

2. 信息化管理:新疆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打造智慧社会治理体系。

通过建设公共安全监控系统、大数据分析系统等,实现对社会治理各个环节的精确监控和数据化管理。

3. 法治化管理:新疆坚持依法治理,推动社会治理更加法治化。

通过加强法治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的法律意识,同时加强执法力量建设,严格执法,保护公民的合法权益。

4. 多元参与:新疆积极引导和支持社会各方面力量参与社会治理,发挥各方面的优势和智慧。

通过组建各类志愿者队伍、设立社会组织等方式,实现社会治理的多元共治。

5. 增进民生:新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推进社会治理创新,从而不断提高民生水平。

加大教育、就业、医疗、养老等领域的投入,改善人民群众生活条件,增进人民的福祉。

三、新疆社会治理创新的成效1. 社会稳定:新疆通过创新社会治理,有效预防和化解各类矛盾纠纷,维护了社会的稳定。

这为新疆长期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

2. 经济繁荣:新疆社会治理创新为经济的繁荣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在社会稳定的基础上,新疆各个行业迅速崛起,带动了经济的快速增长。

3. 民族和谐:新疆社会治理创新在促进民族融合和谐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中国的社会管理与社会治理

中国的社会管理与社会治理

中国的社会管理与社会治理社会管理和社会治理是指社会中各种治理主体在社会发展过程中为了维护社会秩序、推进社会进步而采取的一系列管理与治理行为。

中国社会管理与社会治理体系经历了长期实践和不断完善,具有独特的特点和优势。

一、社会管理体系的构建中国社会管理体系的构建始于改革开放以来的实践,经历了不断调整和完善。

社会管理主体包括政府、社会组织、基层群众自治组织等多元主体,形成了多级负责、协同合作的管理体系。

1.政府为主导的社会管理中国政府在社会管理中起着主导作用,通过制定和实施法律法规、政策措施,对社会进行规范和引导。

政府负责对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公共服务的提供,以及社会矛盾纠纷的调解等职责。

2.社会组织的参与社会组织在社会管理过程中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

民间组织、行业协会、社团组织等通过开展各类社会服务和社会监督,弥补了政府管理的不足,起到了补充和支持的作用。

3.基层群众自治的推进中国注重发挥基层群众自治的力量,通过设立和发展社区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等基层组织,加强基层群众自治能力,推动社会管理工作的参与和共建。

二、社会治理模式的完善中国社会治理模式的完善是社会管理的重要内容,目的在于通过建设和完善制度机制,提高社会管理和治理的效能,保证社会和谐稳定。

1.依法治理中国坚持依法治国的原则,积极构建法治社会。

通过加强法制建设,建立健全的法律体系和执法机构,推进社会管理和治理的法治化进程。

2.综合治理综合治理是中国社会治理的特色之一。

各级政府和社会组织通过多部门、多领域的协同治理,综合运用法律、经济、教育、文化等手段,解决社会问题,推动社会发展。

3.网络治理网络治理成为中国社会治理的新模式。

中国加强网络空间规则建设,推动网络科技与社会经济的深度融合,维护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发展。

三、面临的挑战和对策中国的社会管理与社会治理虽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也面临一些挑战和问题。

为了更好地应对挑战,中国提出了一系列对策和措施。

社会组织多元社会治理中的自治与法治

社会组织多元社会治理中的自治与法治

社会组织多元社会治理中的自治与法治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深入探讨社会组织在多元社会治理格局中的角色定位与功能发挥,特别是在实现自治与法治相结合的过程中所展现的独特价值与挑战。

随着社会分工日益细化、利益主体多元化以及公民参与意识的提升,社会组织作为连接政府、市场与公众的重要桥梁,其在推动社会事务的自我管理、促进公共政策的民主协商、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等方面的作用日益凸显。

在此背景下,厘清社会组织如何在尊重个体自主性的同时,遵循法治原则,构建有序且高效的社会治理机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本文将从理论层面剖析社会组织自治与法治的内在逻辑及其相互关系。

自治强调社会组织基于成员共识与自我规则,独立开展活动并解决内部事务的能力,体现了社会活力与创新精神而法治则是社会治理的基石,要求社会组织在法律框架内运作,遵守国家法律法规,接受政府监管,确保其行为合法、透明、可问责。

二者并非对立,而是相辅相成,共同构成现代社会治理体系的经纬线。

本文将对当前我国社会组织在自治与法治实践中的现状进行详尽梳理与评析。

一方面,考察各类社会组织如行业协会、公益慈善组织、社区组织等在自治方面的成功案例、创新模式及存在问题,如章程制定与执行、内部治理结构优化、成员权益保障等另一方面,分析法治环境下社会组织面临的法律环境、监管机制、合规要求等,评估其在遵法守法、权利救济、与政府部门互动等方面的状况。

再者,针对实践中出现的矛盾与问题,如过度行政干预与自治空间不足、法律法规滞后于社会发展需求、社会组织法治意识薄弱等,本文将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这包括倡导适度监管、培育法治文化、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强化社会组织能力建设等措施,旨在构建一个既尊重社会组织自治特性,又能有效实施法治监管的社会治理环境。

展望未来,本文将探讨在数字化、网络化趋势下,如何借助新技术手段赋能社会组织自治,提升法治实施效率,并预判可能出现的新挑战与应对策略,为构建适应新时代特征的多元社会治理模式提供前瞻性的思考。

2023年创新社会治理典型案例

2023年创新社会治理典型案例

2023年创新社会治理典型案例1. 引言2023年,作为社会治理体系不断完善的重要节点,各地区纷纷探索创新社会治理的典型案例。

本文将针对2023年的创新社会治理典型案例进行深度评估和探讨,以期能够深入理解当下社会治理的发展趋势和方向。

2. 案例一:数字化社区治理在2023年,数字科技的快速发展使得数字化社区治理成为一种新模式。

通过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和物联网技术,社区管理能够更加智能化、精细化地进行。

在某地区,政府与科技公司合作建立了智能社区管理评台,居民可以通过手机APP实时了解社区安全、环境等情况,并且可以参与社区事务的讨论和决策。

这种数字化社区治理模式极大地提高了社区治理的效率和透明度,也增强了居民参与社会治理的主体意识。

3. 案例二:跨部门协同治理2023年,跨部门协同治理成为社会治理的一个重要特点。

以某城市为例,针对城市交通拥堵的问题,交通、城管、规划等多个部门联合开展治理行动。

他们不再是各自为政,而是通过信息共享、资源整合等方式,形成了一个高效的跨部门协同治理机制。

这种跨部门协同治理模式不仅能够快速有效地解决实际问题,也实现了政府治理的现代化和协同化。

4. 案例三:社区自治和共建共治另外一个典型案例是社区自治和共建共治机制的建立。

某个社区在2023年通过推行居民自治委员会、邻里共建共治等制度,让居民更多地参与社区事务的决策和管理。

这种基层社会治理模式使得社区内部的公共事务更加民主化、透明化,也增强了社区居民的凝聚力和责任意识,促进了社区的和谐稳定发展。

5. 总结和个人观点2023年的创新社会治理典型案例反映了社会治理体系不断完善和现代化的趋势。

数字化社区治理、跨部门协同治理以及社区自治和共建共治,都是在不断探索和尝试中形成的新模式,对于提高社会治理效能、增强社会管理的民主性和透明度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个人认为,未来社会治理的发展方向应该是多元化、平等化、参与性的,各地区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借鉴和创新这些典型案例,推动社会治理体系的现代化和法治化。

如何进行加强创新社会治理

如何进行加强创新社会治理

如何进行加强创新社会治理社会管理通常是指以政府为主导的包括其他社会力量在内的行为主体,在法律、法规、政策的框架内,通过各种方式对社会领域的各个环节进行组织、协调、服务、监督和控制的过程。

“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深化平安德州建设,完善立体化、信息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依法惩治违法犯罪行为。

”并且通过健全网络,可以及时掌握影响社会稳定的重大隐患,科学预测一定时期内可能出现的情况和问题,做到未雨绸缪。

加强创新社会治理1.完善社会管理的格局,充分发挥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要形成和完善党委总揽全局、政府负责实施、社会各方协同、公众广泛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

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大家对新的社会管理格局的理解并不一致。

一些政府部门的同志认为,现在社会问题突出,加强社会管理主要是要强化政府的权力,否则政府在社会问题面前束手无策,软的措施不管用,硬的措施又不敢用。

而一些学者认为,我们国家现在的特点是强政府强市场弱社会,重要的是制衡权力、驾驭市场,通过发展社会组织来发育社会,创新社会管理体制。

从中国的国情出发,我国不能走把管理权力都集中到政府、政府包管一切社会事务的老路,也不可能走一些西方国家倡导的完全依赖民间组织发育社会的道路。

在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社会管理体制的过程中,要发挥基层党组织的作用,加快事业单位的分类改革,引导和强调企业承担社会责任,建立一批承担更多社会责任的“社会企业”,发展壮大承接政府购买社会服务的社会组织,通过加强社区建设把社区改造成新的社会管理基础。

要特别注重发挥工、青、妇等人民团体和行业协会在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方面的重要作用。

这些机构有自下而上的完备组织系统,有一支具有群众工作、思想政治工作和社会工作经验的人才队伍,它们不仅是党和国家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而且能够在反映群众诉求、化解社会矛盾、提供公共服务、参与社会管理等方面发挥独特的作用。

2.统筹协调各方面利益,处理好维权与维稳的关系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党和政府主导的维护群众权益机制,协调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现阶段群众的共同利益以及特殊群体的特殊利益之间的关系。

社会治理的理论创新与实践

社会治理的理论创新与实践

社会治理的理论创新与实践社会治理是指国家、政府和社会组织对社会进行管理和调控的过程和方式。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迁,社会治理的理论和实践也在不断创新。

本文将重点讨论社会治理的理论创新与实践,并探讨其对社会发展和稳定的重要意义。

一、社会治理理论的创新1.传统社会治理理论的局限性传统的社会治理理论主要关注政府管理和法律规范,强调国家的统治和控制,忽视了社会组织和公民参与的重要性。

这种理论在面对复杂多变的社会现实时,已经显现出一定的局限性。

2.社会治理理论的转型随着社会的变革和发展,社会治理理论也在不断转型。

新的社会治理理论强调多元参与、协商民主和社会自治,重视社会组织和民间力量的作用,注重平等和包容,提倡协同和共治。

3.社会治理理论的创新要点(1)多元参与:社会治理不再仅仅是政府的事务,而是各方共同参与的事务。

政府、社会组织和市民都应该在社会治理中发挥作用,形成多元参与的格局。

(2)协商民主:社会治理需要建立起政府与市民的协商机制,通过公平公正的协商,实现政府决策的合法性和民意的表达。

(3)社会自治:社会治理理论提倡社会自治,即社会成员自己管理和解决自己的问题,政府只是一个协调和支持的角色。

二、社会治理实践的创新1.政府角色的转变传统上,政府在社会治理中扮演者的主导角色,但现在政府越来越注重社会组织和市民的参与。

政府转变了治理的方式和目标,更加注重依法治理和服务型政府建设。

2.社会组织的崛起在社会治理实践中,各种社会组织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非政府组织和基层自治组织在社会问题解决、公共服务提供、社会监督等方面发挥着独特的作用。

社会组织的崛起也促进了民间力量的壮大和社会资本的积累。

3.信息技术的应用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空间已经成为了社会治理的重要平台。

政府、社会组织和市民可以通过网络平台进行信息沟通、问题反馈、社区议事等活动,实现了权力的公开透明和公众参与的便利化。

4.社区治理的探索社区是最基层的社会单位,社区治理的完善对于整个社会治理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如何创新社会治理体制(精选5篇)

如何创新社会治理体制(精选5篇)

如何创新社会治理体制(精选5篇)申论热点:创新社会治理体制【关键词】社会体制改革政府主导覆盖城乡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现代社会组织体系加强社会管理创新社会治理激发社会组织和活力【热点背景】记者: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明确“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的重要内容,同时,还提出了“创新社会治理体制”,这二者之间是什么关系?郑昌华:总目标揭示的是改革的根本方向,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总引领。

《决定》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中明确要“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对整个国家制度体系和制度执行能力建设提出的目标,其中,国家治理体系是一整套紧密相连、相互协调的国家制度,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等各个领域的体制机制、法律法规安排。

由此可见,“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创新社会治理体制”是总目标与分目标、总体布局的体系与一个方面的体制的关系。

创新社会治理体制”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创新社会治理体制”,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增强社会发展活力,维护国家安全,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

记者:以前我们更多地讲社会管理,现在提出社会治理,二者有什么区别?从讲社会管理到提出社会治理,我们经历了一个认识和实践不断深化的过程。

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明确提出创新社会治理体制、提高社会治理水平的新要求。

从社会管理转向社会治理的创新,并强调创新社会治理体制,一方面是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的总目标相呼应,另一方面是适应新形势下我国社会结构和社会组织形式发生深刻变动、社会管理环境发生深刻变化的需要,说明我们党对社会发展和社会建设规律的认识和把握有了一个新飞跃。

记者:那么,我们应该如何适应新形势,以深化改革创新社会治理?郑昌华:创新社会治理体制、提高社会治理水平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要从各个方面进行长期不懈的努力。

首先,要改进社会治理方式。

要基于对政府与社会、政府与市场的关系的科学认识,对传统社会管理方式实行重大变革,实现社会治理方式的转变。

如何提高基层群众自治水平推动社会治理创新

如何提高基层群众自治水平推动社会治理创新

如何提高基层群众自治水平推动社会治理创新社会治理是指国家、政府和社会各界共同协商、协调和管理社会问题的过程。

基层群众自治水平的提高对于推动社会治理的创新至关重要。

本文将以如何提高基层群众自治水平推动社会治理创新为主题,探讨相关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一、加强群众自治意识的培养基层群众自治的起点是群众自治意识。

只有当基层群众意识到自己有权利、有义务参与社会治理,并主动行使权利、履行义务时,自治的实践才能得以展开。

因此,政府应通过教育宣传、多媒体等形式,加强群众自治意识的宣传和培养,让广大市民认识到自己是社会治理的主体之一。

二、建立完善的自治机制为了提高基层群众自治水平,需要建立完善的自治机制。

自治机制包括自治组织的建立和配套制度的完善。

自治组织可以是社区居委会、村民委员会等,政府应提供必要的资源和支持,让这些组织能够有效地发挥作用。

同时,政府还应建立相关的法律法规和制度,明确自治组织的职责和权限,并为他们提供必要的政策支持。

三、加强自治能力的培养群众自治水平的提升需要具备相应的能力作为支撑。

因此,政府应通过开展培训、讲座等形式,加强基层群众的法律、经济、管理等方面的知识与技能培养,提高其参与社会治理的能力。

此外,政府还可以通过鼓励社会组织、专业团队等参与基层治理,为基层群众提供专业的支持和指导。

四、激励基层群众的参与为了更好地激励基层群众参与自治,政府可以采取一些具体的措施。

例如,制定相关奖励机制,对表现突出的自治组织和个人进行表彰和奖励;建立信息发布平台,及时向群众公开政府工作信息,让他们了解到自己的权益和义务;建立问责机制,对未履行应尽责任的自治组织和人员进行追责。

通过这些激励措施,可以有效地提高基层群众自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五、加强政府引领和协调基层群众自治的过程需要政府的引领和协调。

政府应起到组织者和服务者的角色,为群众提供必要的支持和条件。

同时,政府还应加强与自治组织的沟通和协作,建立健全的沟通机制,及时了解群众的意见和需求,积极回应和解决问题。

基层治理与社会自治的创新

基层治理与社会自治的创新

基层治理与社会自治的创新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基层治理和社会自治的创新变得越来越重要。

本文将探讨基层治理与社会自治的概念、重要性以及创新方法,并提出一些实施的建议。

一、基层治理与社会自治的概念基层治理是指在国家和地方政府上一级的政府组织和居民社区之间的行政管理和公共事务处理。

它包括政府的各种机构、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公民个人等各个方面。

社会自治则是指社区居民自己管理和解决社会事务的能力。

基层治理与社会自治紧密相关,相辅相成。

基层治理需要社区居民的积极参与和自治;社会自治则需要良好的基层治理来提供支持和保障。

二、基层治理与社会自治的重要性1. 加强社区联系与互动:基层治理和社会自治可以促进社区居民之间的联系和互动,增进社会和谐与稳定。

2. 提高决策效率与公正性:通过基层治理和社会自治,可以更好地倾听民意,提高决策的公正性,减少不合理的政策和决策。

3. 增加社会资源利用效率:基层治理和社会自治可以充分调动和利用社会资源,提高其利用效率,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化配置。

4. 提升居民幸福感与满意度:基层治理和社会自治的创新可以更好地满足社区居民的需求,增加居民的幸福感和满意度。

三、基层治理与社会自治的创新方法1. 强化法治建设:完善基层法律法规和治理体系,建立健全的居民权益保护机制,使政策和决策具有可操作性和可实施性。

2. 推动社区参与:鼓励社区居民参与社区事务管理和公共事务决策,设立咨询机构和居民议事会,增加居民的话语权和决策权。

3. 加强信息共享与传播:通过多种渠道向社区居民提供信息和政务公开,增加信息透明度和居民参与度。

4. 建立良好的社区文化:培养和弘扬社区的共享价值观和文化,增强社区凝聚力和认同感。

5. 创新社区服务方式:引入互联网和科技手段,提高社区服务的便捷性和效率,推动社区服务的智能化和个性化。

四、基层治理与社会自治的实施建议1. 政府部门应主动加强与社区的联系,充分听取居民的意见和建议。

2. 社区居民要积极参与社区事务的管理和决策,发挥自己的主体作用。

最新文档在创新基层社会治理存在问题及对策建议

最新文档在创新基层社会治理存在问题及对策建议

在创新基层社会治理存在问题及对策建议城乡基层社会治理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建设和发展的基石。

近年来,基层各县区按照中央和省市总体要求,以构建科学化社会治理体系为目标,不断优化工作思路,创新治理方式,健全制度机制,形成了“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良好格局,为保障和推动各项社会事业持续快速发展奠定坚实基础,但与当前全面推进城乡基层治理现代化要求相比,还存在一些问题。

一、存在问题一是治理体系不健全。

当前,社会结构多样、利益诉求多元、矛盾风险叠加,基层社会治理面临的形势和环境更加复杂,加之基层治理工作的特殊性,“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导致繁重的工作任务与捉襟见肘的社区工作力量之间的矛盾,社区工作“行政化”问题较为突出。

在这次疫情防控中发现,推进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在体制机制上还不够健全,还不能适应形势发展需要。

二是治理权责不匹配。

受长期单向管理模式影响,社区对强化社会治理和提升公共服务效能缺乏足够认识,对自身的公共管理职能定位不清,缺乏多元化协调机制。

当前,城市社区主要承担服务职能,行政管理、执法职能弱化,权责不匹配,“责大权小”“权责不一”问题较突出,导致存事权不明晰,授权不充分与监督不到位并存现象。

三是社会参与不充分。

群众参与辖区社会治理的过程缺乏制度规范,许多群众对社会治理的权利和义务了解不多,参与社会治理的程度有限,其意见对决策的影响较小,导致群众参与社区事务的积极性不高。

当前,参与社区治理的人员多数为下岗职工、家庭妇女、志愿者和公益性岗位人员,缺乏社会管理知识,面对社区各项社会化服务存在能力不足现象,社区与群众的日常联系不够紧密,组织动员群众和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城乡社区治理的体制机制不够健全完善。

四是普法宣传不深入。

一些社区普法宣传覆盖面不广,多是为了完成指标任务,未能真正提高居民的法治意识,社区法治化人才队伍建设不足,社区中有相当一部分人员既没有接受过专业化的法律教育,也没有相关工作经验,普法宣传停留在挂条幅、发资料阶段。

创新社会治理的措施有哪些-创新社会治理的主要举措有什么

创新社会治理的措施有哪些-创新社会治理的主要举措有什么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创新社会治理的措施有哪些_创新社会治理的主要举措有什么创新社会治理体制,是为了进一步调整政府与社会的关系,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自我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增强社会发展活力,提高社会治理水平。

以下是我整理的资料,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创新社会治理的措施有哪些(1)改进社会治理方式。

坚持系统治理,加强党委领导,发挥政府主导作用,鼓励和支持社会各方面参与,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自我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

坚持依法治理,加强法治保障,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化解社会矛盾。

坚持综合治理,强化道德约束,规范社会行为,调节利益关系,协调社会关系,解决社会问题。

坚持源头治理,标本兼治、重在治本,以网格化管理、社会化服务为方向,健全基层综合服务管理平台,及时反映和协调人民群众各方面各层次利益诉求。

(2)激发社会组织活力。

正确处理政府和社会关系,加快实施政社分开,推进社会组织明确权责、依法自治、发挥作用。

适合由社会组织提供的公共服务和解决的事项,交由社会组织承担。

支持和发展志愿服务组织。

限期实现行业协会商会与行政机关真正脱钩,重点培育和优先发展行业协会商会类、科技类、公益慈善类、城乡社区服务类社会组织,成立时直接依法申请登记。

加强对社会组织和在华境外非政府组织的管理,引导它们依法开展活动。

(3)创新有效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体制。

健全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

建立畅通有序的诉求表达、心理干预、矛盾调处、权益保障机制,使群众问题能反映、矛盾能化解、权益有保障。

改革行政复议体制,健全行政复议案件审理机制,纠正违法或不当行政行为。

完善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联动工作体系,建立调处化解矛盾纠纷综合机制。

改革信访工作制度,实行网上受理信访制度,健全及时就地解决群众合理诉求机制。

把涉法涉诉信访纳入法治轨道解决,建立涉法涉诉信访依法终结制度。

(4)健全公共安全体系。

完善统一权威的食品药品安全监管机构,建立最严格的覆盖全过程的监管制度,建立食品原产地可追溯制度和质量标识制度,保障食品药品安全。

加强社会建设的社会治理创新政策解读

加强社会建设的社会治理创新政策解读

加强社会建设的社会治理创新政策解读社会治理是指通过政府、社会组织以及广大市民的共同努力,协调社会事务、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和安全的过程。

作为社会建设的重要方面,社会治理在我国的发展中一直起着关键作用。

为了不断优化社会管理,提高社会治理水平,我国不断推出一系列创新政策。

对于加强社会建设的社会治理创新政策,首先需要加强以法治为基础的社会治理。

法律的明确和实施对于社会秩序的维护至关重要。

政府应加强立法工作,精简法律条文,提高法律的透明度和可操作性,使法律能够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建设。

同时,加强社区法律服务,促进法律知识的普及,提高市民的法律素养,更好地依法维护自身权益。

其次,加强社会组织参与和社区治理。

社会组织是社会治理的重要力量,可以通过组织民间力量、引导社会行为、调解矛盾冲突等方式,积极参与社区治理。

政府应加强对社会组织的支持和引导,提供必要的资源和环境,鼓励社会组织积极参与社区建设和社会治理。

同时,加强社区治理,通过建立居民自治组织、推广居民自治,增加市民对社区事务的参与度,形成有效的社区治理模式。

第三,加强信息化技术在社会治理中的应用。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信息化已经成为社会治理创新的重要手段。

政府应加强信息化建设,提升信息化技术水平,建立完善的信息平台,实现政府、企事业单位和市民之间的信息共享和互通。

通过信息化技术的应用,可以更加方便高效地解决社会管理中的问题,提高社会治理的效率和水平。

此外,加强社会建设的社会治理创新政策还需要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

社会信用体系是对个人和组织行为的评价和监管体系,可以激励市民和企事业单位诚实守信,形成和谐有序的社会环境。

政府应加强对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引导和推动,建立健全的信用评价机制,加大对失信行为的惩处力度,形成良好的信用环境。

综上所述,加强社会建设的社会治理创新政策包括加强以法治为基础的社会治理、加强社会组织参与和社区治理、加强信息化技术应用以及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等方面。

中国(上海)社会治理创新实践案例

中国(上海)社会治理创新实践案例

我国(上海)社会治理创新实践案例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结构的不断变化,社会治理的方式和手段也在不断创新。

作为我国改革开放的前沿城市和全国经济中心之一,上海在社会治理方面付出了很多努力。

本文将通过介绍上海的一些社会治理创新实践案例,从多个角度展示上海在社会治理方面的成果和经验。

一、社区治理模式创新1. 引入社区居民自治上海不断完善社区自治机制,鼓励居民参与社区治理。

不少社区设立了老年协会、文化艺术协会、环保协会等社团组织,让社区居民通过参与各种社团活动来提高对社区的认同感和责任感。

2. 推行社区网格化管理上海实行社区网格化管理,将社区划分为多个网格,每个网格由专门的管理人员负责。

这样一来,可以更好地了解每个网格的特点和问题,并有针对性地解决社区治理中的各种问题。

二、政务服务优化1. 互联网+政务服务上海通过“互联网+政务服务”模式,实现政务服务的全球信息站办理,极大地便利了市民的办事流程。

市民可以通过手机或电脑,随时随地办理各类政务手续,减少了排队等候时间,提高了政务服务的效率。

2. 多元化的政务服务渠道除了互联网+政务服务外,上海还开通了政务服务交流、政务服务大厅等多个渠道,为市民提供多元化的政务服务选择,满足不同裙体的需求。

三、案例展示1. 城市安全管理的创新实践上海在城市公共安全管理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创新实践。

在交通管理方面,上海加强了对驾驶员的安全意识培训和道路交通安全宣传教育,使得城市的道路交通安全状况得到了明显改善。

2. 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上海大力鼓励和支持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积极推动社会组织与政府、市民之间的对话和合作。

在环境保护方面,上海与多家环保组织合作,共同开展环境保护宣传、教育和行动,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四、实践成果通过一系列的社会治理创新实践,上海在城市管理和社会治理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

城市的治安状况得到了明显改善,政务服务的效率得到了提高,社区自治意识得到了增强,市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明显提升。

创新社会治理心得体会感想

创新社会治理心得体会感想

创新社会治理心得体会感想无论在生活上还是学习工作上,要发展都是离不开“创新”这一主题,而社会的安稳治理,是不脱离群众的,建真言能促使政府改进工作,让群众更加拥护支持党和政府的工作,促进社会和谐。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收集整理的创新社会治理心得体会感想,欢迎大家阅读。

创新社会治理心得体会感想篇1在培训期间,我们聆听了区委党校李新霞老师《加强与创新社会管理》的授课,李新霞老师从加强与创新社会管理的背景、当前存在的问题和创新社会管理的思路与对策三个方面进行了深入浅出的分析,使我们深刻认识到当前加强与创新社会管理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社会管理工作,通过不懈努力初步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管理体制,我国社会管理与我国国情和社会主义制度总体上是适应的,但是随着改革的深入目前也存在着不少问题。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是社会管理领域的一场改革,必须从我国实际出发,走自己的路,坚持“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原则和指导思想,不断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

通过学习,我们认识到创新社会管理要切实转变管理理念,关键是树立以人为本、服务为先的理念。

社会管理,说到底是对人的管理和服务,必须把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理念贯彻始终,在思想观念、管理方式、工作作风等方面,必须充分尊重群众、贴近群众、依靠群众、保护群众,必须认真贯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以人民群众利益为重,以人民群众期盼为念,寓管理于服务之中,努力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当前,我们面临的社会矛盾和问题大多数属于利益诉求,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坚持统筹兼顾的原则,正确反映和协调各个方面、各个层次、各个阶段的利益诉求,兼顾好各方面群众的关切,特别是处理好征地拆迁、失地农民救助等问题,既要左顾右盼,又要瞻前顾后,促进社会动态平衡。

同时,要运用民主的方式、群众路线的方式、说服教育的方式,尽可能通过平等地沟通、协商、协调、引导等方法进行社会管理。

社区治理与社会管理创新

社区治理与社会管理创新

社区治理与社会管理创新一、社区治理的起源与发展社区治理是当代社会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村落和社区。

自古以来,村落和社区就是人们生活、生产、社交和文化传承等活动的重要场所,也是地方政府的管理对象。

在中国封建社会中,官民关系及其治理措施构成了社区治理的基本模式。

社区治理的现代意义是在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进程中逐渐形成的。

随着政府的城市化管理、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社区自治”的概念日渐普及,社区治理模式也不断进行着创新和变革。

二、社区治理创新的意义现如今,世界各国都在探索现代社区治理的路径和模式。

社区治理的创新既是对现有社区治理体系的补充和完善,也是对社会管理解决方案的创新。

社区治理创新的重要意义在于实现社会公正、安全和稳定的目标。

同时,也是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和幸福感的需求,提高社区居民积极性和参与度。

在新时代下,社区治理创新是实现全面社会进步的重要手段。

三、社区治理创新的模式1.社区居委会模式社区居委会作为社区民主自治的基本组织,是发挥社区力量,积极推进社区治理创新的重要平台。

居委会可以组织居民议事、对社区内公共事务进行管理、引导居民参与社区建设等。

近年来,各地政府进一步加大社区居委会的权力赋予和经费投入,使其在社区治理中发挥更大作用。

同时,居委会的民主化选举和信息公开也得到了更好的保障。

2.社区志愿服务模式社区志愿服务是指居民自愿参与社区建设和公益事业的行为,是社区治理创新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无论是在城市还是农村,社区志愿服务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志愿服务可以为社区居民提供更多的帮助和服务,同时也可以提高居民的参与度和归属感。

3.社工制度模式社工制度是指政府或社会组织通过专业社会工作人员对弱势群体进行帮助和服务,提高社会公平、公正和可持续性的治理模式。

在社区治理中,社工制度可以提供精细化的社会服务,同时也可以帮助政府加强社会调查和管理。

四、社区治理创新的成功案例1.新加坡的“社区警务”新加坡的“社区警务”是一个自下而上,基于社区的安全保障模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共桂林 市委党 校学 报
第 4期
公 共行 政与营理 2 1 0 1年 ’ 2目
“ 来” 倒转”“ 转回 的“ 、逆转” 现象。因此, 党和政府必须扩大 公民自 治的领域, 通过培育和发展社会中介组织, 使其承担 起政府转移出来的职能, 填补政府在微观经济领域撤除后
造成的“ 真空”与政府形成互补互助的关系。 , ( 社会自治是缓解政府与社会之间矛盾的中间带 二) 古代的政府权力只达州县一级, 因而政府与民间有一
[ ]俞可平. 3 社会 良序更多依 靠社会 自治与 自律[ B OLI E/ ' . [0 一O —1] t :/ ww cia n vt n . r/ 21 1 4 .ht / w .hn i o ai sog 9 p n o
I m/ 9 0 . s x t 2 20 ap  ̄ e
记办法, 探索公益慈善类、 社会服务类、 工商经济类等社会
组织直接申请登记制; 有组织、 有计划地开展社团业务知识 培训、 外出考察、 联谊交流, 通过学习、 交流, 让社团真正承
[ ] 昊 勇 俐 , 扬 . 展 社 会 组 织 促 进 社 会 自治 加 强 和 改 4 王 发 善 社 会 管 理口] 社 团管 理 研 究 ,0 1 1 ) . 2 1 (0 .
府来调整的可能性。而在 14 年后的中国大陆, 99 进行了数 十年的社会改造工程, 通过一系列经济、 文化、 政治的运动,
完成了对城市社会、 乡村社会的渗透和控制以及组织化建 构, 将政府和社会严整地结合在一个系统中, 从而使政府的 影响深入、 渗透到私人生活的各个角落。政府把一切事务 泛公共化, 形成政府包揽一切事务的治理模式。即使经过 了几十年的改革开放, 依然是一种“ 强政府弱社会” 的政治 社会结构模式。而与此同时, 中国正在从原来封闭的社会 转向开放的社会, 在社会和体制的转型期, 产生了各种各样 的矛盾, 同时也形成了代表不同利益的多元的社会结构, 他 们必然要从维护自己的利益出发, 发出不同的声音, 并在宪
华大学、 中央编译局和北京大学等单位所做的调查, 未经民
政部门登记的维权组织和临时社会组织应该有 30万个。 0
这些组织没有得到权力的认可, 但却在勃然生长, 尤其是最 近十余年。这些社会组织业务范围涉及科技、 教育、 文化、
卫生、 劳动、 民政、 体育、 环境保护、 法律服务、 社会中介服
Ab ta t S ca u o o n s ca n g me ti n v to s t e i e ia l e ur me t o h s r c : o ila t n my i o ilma a e n n o a in i h n vt b e r q ie n f t e
a t n my og nzt n a de tbi h ee a ts se n a . u o o r a i i n sa l h t erlv n y tmsa d lws ao s
无组织的, 而是有组织的实现的。社会 自 治的组织载体, 主 要就是各种社会组织 社会组织在西方市场经济国家中的 地位日 显重要, 尤其在发达国家中更是如此。它们在“ 市场 失灵” 政府失灵” 和“ 的状态下, 可以在“ 中间” 层为百姓解决
1 信奉政府是“ . 全能” 善” 和“ 的基本假设。中国政府包

[ ]用安平. 6 社会 自治与 国 家公权 [ ] 法学 ,0 2 1 ) 6 J. 2 0 (0 :
1 3.
[ ]唐民擎. 7 浅析社会组 织与社会 管理创新 [] 社 团管 理 J.
研 究 ,0 1 O ) 2 1 ( 9.
S c a t n m y i o i lM a a e ntI o a i n o i lAu o o n S c a n g me nn v to
尖锐的今天, 具有直面社会需求、 均衡群体利益、 协调社会 关系、 参与社会管理、 化解各种危机、 加强沟通交流等重要 功能的社会组织的发展、 充实和完善尤其显得重要。
( 社会组织的发展为社会 自治提供 了 三) 社会条件
二、社会 自治面临的障碍
( 对社会 自治认识的局限性 一)
社会 自 治是人民群众的自治管理 , 这种 自 我管理不是
方, 政府的角色由保护者变成了对立方。其次, 政府与社会
间没有了中间地带, 政府就作为了矛盾的一方直接面对矛
盾的另一方——社会, 处在 了一种很不利于消解矛盾的境 地, 直接导致了社会的不稳定。因此, 在中国社会矛盾比较
求政府全面承担包括社会保障在内的各项公共职责, 而且 在诸如征地、 拆迁、 国企改革等利益纠纷上据理力争、 寸土 不让。因此, 改革开放以来, 民意识、 公 权利意识和法治意 识大大觉醒既为社会 自治打下了良好的思想基础, 也对政 府还权于民、 扩大社会自治提出了越来越紧迫的要求。
( 制度和法制建设 三)
随着社会自治的推进, 必须建立和完善相关的社会 自
治制度, 必须尽快制定相应的国家法律。第一, 建立健全民
意沟通表达机制。要完善听证制度, 民意收集渠道方面的 回应、 办理、 公示及监督问责机制也要建立起来。第二, 建 立公众参与志愿活动体制机制, 保护志愿者的切身利益和 服务热情。第三, 建立政务公开制度, 最大限度地保障人民 群众的知情权、 参与权、 表达权和监督权。第四, 尽快出台
u d r t n i g t o il a t n my 2 d i n r i f t i k n n t e ln — e m ln e o o n e s a dn o s ca u o o . n s i e t o hn i g i h o g tr pa c n my a
社团法。
职能。支持社会组织为居民提供养老助残、 慈善帮困、 就业
援助等服务。三是在政府预算等社会管理领域引导公众参 与, 将预算审核权、 监督权等交给社会公众。
( 培育、 二) 扶持社会组织

直以来, 政府在社会建设和管理方面确实忽视了对社
会组织的支持与扶持。 在今后培育社会组织发育过程中, 党
揽了一切公共事务和一切非公共事务, 源于信奉政府是“ 全 能” 善” 和“ 的基本假设。长久以来, 一方面, 我们以为有着 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指导的党是伟大、 光荣、 正确
的, 是元所不能的。另一方面, 我们认为我们的政府是为人
民服务的, 政府只行善不行恶, 是不可能干出损害人民的事 情的。正是这种基本假设使得我们以为无须社会组织的存 在, 只靠政府就能把社会治理好。
Wa g Q u o g n ih n
( h at col fC. CG i nMu i p l o mi e , ul , u n x ,5 0 ) T e r S ho P. ul nc a m t e G i n G a g i 4 3 P y o i i C理、 社会 自治与合作 治理[] 行政 论 J.
坛 ,0 8 O ) l . 2 0 (6 : 1
地资助; 在政府年度财政预算中增加社团扶持经费, 并逐步
减少社团的年检费、 审计费等费用; 在社团提供公共服务方 面, 给予纳税等优惠政策。 2 .在对社会组织的管理方面。降低准入门槛, 简化登
和政府应提供更多的支持给社会组织, 鼓励社会组织成长。 【 考文献】 参
El俞可平.更加重视社会 自治[ ] 学习时报 ,0 1—1 l N. 21 O

1 在应对社会组织资金困难方面。政府在社会管理中 . 应充分考虑在公共财政支出中增加资助社会组织这个项 目。如对有能力、 有影响、 工作卓有成效的社团进行有选择
务、 工商服务、 农业发展等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越来越多 的社会组织的存在也就为社会自治的发展提供了非常有利
的社会条件。
( 公 民权利意识 的觉醒 四)
公民的意识和素质决定着人类的政治发展进程, 对于 社会自治来说就更是这样, 因为社会自治的主体就是公民 自己。在解决温饱之后, 老百姓的需求多元化, 一些公民有 了自我实现的需求和被尊重的需求, 法治意识和维权意识 在不断增强。对于政府, 老百姓正在从“ 相信型” 转向“ 质疑
市场和政府都解决不了的事情。在美 国, 其社会 自治组织
所支配的资金量, 远超过中国政府的财政收入, 可见其在整 个社会地位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 角色” 。
40
中共桂 林市姜党 校学报
第 4期
公 共行政 s管理 2 1 0 1年 1 2月
会组织转移。一是城市社区建设的基层民生事务。诸如宠 物管理、 治安防范、 家庭矛盾化解、 文化建设、 计生服务等原 本由居委会承担的职能均可向居民选举组成的“ 自治协会” 转移。二是政府向民间组织购买服务, 让渡部分社会管理
d v lp n f c n mya ds cey o ca a tn myfc streo sa ls mi t no e e e me to o o n o i .S il u o o e e b t c .1 t S1 t i f h o e t a h e si i ao t
在我国改革开放以前, 基本上是个单一部门的体制。
市场不存在, 也没有正式民间组织。工会、 共青团、 妇联、 科 协、 文联等影响较大的群众性政治团体是被纳入了国家编
制的。在高度统一的政治与经济体制下, 每一个人的政治、
经济和社会生活都融人到政府组织体系, 社会组织实无生 存的空间。改革开放后, 政府出台了一系列“ 松绑” 放权” “
c n io f t e o en e t o dt n o h g v r m n ma a e n s se i n g me t y tm. 3 d s wn eet o s c l u o o r i o d fcs f o i a tn my a
o g nz to S T r mo es ca u o o r a ia in’ . o p o t o il t n my,t eg v r me tn e st u tv t n u p r o il a h o e n n e d O c lia ea d s p o ts ca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