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环实验中学校--未来学校课程再造》课题研究实施方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南环实验中学校--未来学校课程再造》课题研究实施方案
一、核心概念:
未来学校:
利用信息技术、运用智能化的管理模式,以人为本,推进课程改革,系统地构建新常态的学与教的关联、共生、和谐和平衡,培养具备自主、合作、创新能力的人才,打造一所面向未来的充满和谐气氛的创新型学校。
课程再造:
课程再造由两个含义组成:“课程改革”与“课堂教学改良”。
“课程改革”的主要责任在国家,学校的责任是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建设。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课程内容的设置,不是简单删减,更不是“多学科乱烩”,而是在学科课程实施过程中,优化课程设置,加强学科课程之间的联系。依据国家课程标准与学生核心素养,全面梳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中重复交叉的内容,增强课程实施的综合性,灵活开展大小课、长短课、阶段性课等课时安排,积极探索跨学科协同教学,构建主题突出、特色鲜明、面向未来的学校课程体系。
“课堂教学改良”是一线教师和学校义不容辞的责任。课堂是教学和新课程实验的主阵地。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堂教学改良。课堂教学改良的关键在于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改良,改变单纯以学科逻辑组织课程内容的做法,强调把课堂还给学生,探索能引起学生兴趣的教学方法。只有通过课堂教学,才能把理想的课程转化成现实的课程。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二、课题立项的背景和基础:
1.重视独特的校园文化积淀,明晰学校的办学理念。
苏州市第二十六中学与苏州市南环中学于2015年8月正式合并为苏州南环实验中学。作为一所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的未来学校创新联盟实验校,一流的办学设施、深厚的老校文化,学校提炼了“学会坚守,学会改变”的办学理念。
目前,国家提出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征求意见稿)》:学生应具备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综合表现为9大素养,具体为社会责任、国家认同、国际理解;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审美情趣;身心健康、学会学习、实践创新。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学校提出了:“心平志直、科学精神、身心健康、审美雅趣、学会改变”五个核心素养。
围绕着这五个核心,我校确定了推进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造,探索地方文化的学校课程建设的办学方向,分别从德智体美四个方面着力课程改造。
2.客观科学地评估学生需求,定位校本课程实施方向。
学校在对学生、家长、社会专业人士等进行全方位调查后,对南环实验中学校学生的发展需求作了科学的分析:在充分满足学生兴趣特长发展的基础上,学习能力、研究能力、实践能力等对学生未来发展至关重要的深层需求才是学校更应设法满足的。虽然这样的课程开发与实施难度很大,但我们依然把校本课程实施的方向定位到更具挑战性的学习方法、实验操作、科学探究、实践活动类课程上。
3.充分认识学校特有的资源优势,最大限度的挖掘利用资源。
苏州市第二十六中学与苏州市南环中学于2015年8月正式合并为苏州南环实验中学,苏州市第二十六中学具有鲜明的艺术特色,是江苏省艺术特色教育学校,全国首批传承中华优秀文化先进学校;南环中学凭借桥牌特色而闻名,是苏州市“家门口的好学校”。两校实现优势互补,苏州地方优秀文化艺术、桥牌、孙子兵法继续作为学校特色发展的基础,并将未来学校如“比特实验室”、“主题课程”、“STEAM课程(创客教育)”作为学校特色,打造一所“科学、人文、艺术”为特色的具有较强实力的初中校,形成独特的校园文化特色,践行苏式教育。
南环实验中学校现在南环中学原地进行改扩建,按照江苏省一类标准建设教室、专用教室、办公室、会议室、图书馆等配套设施。学校的信息化中心、数字化中心也为未来学校的项目实施提供硬件与软件保障,更新学校信息化水平,实现校园无线网络全覆盖,有线网络室室通,学生普通教室变为未来教室,建设比特实验室等新型专用教室。学校软件管理信息化、智能化发展,学生、教师一卡通系统为学校考勤、进出校园、停车、用餐等日常管理便捷化、科学化提供可能。OA办公系统为师生文件处置、课务查询、课程管理、后勤保障提供技术支持。
三、课题研究目标和主要内容
(一)研究目标
1、理论性目标
本课题的研究,旨在基于“云”背景,将各种先进技术应用于学校教育教学实践,在学习方式、课程建设、教育技术应用等方面进行探索和创新,形成未来学校课程建设推动学校发展的理论,指导学校长期发展,建设高质量的学校。
2、实践性目标
在我校大力推行课程改革的基础上,探讨实施路径,分析实施改革存在的问题,对改革成效进行适时评估,通过研究,不断调整课程相关情况设置,不断改进教学方式。
3、发展性目标
新的课程体系在学校现行教育实践中能够改变学生很大程度上依赖教师与课堂的单一学习模式,拓展学生学习的范围,有助于提升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依据兴趣爱好主动学习的理念。同时按照学校发展目标和学生培养目标,开发成为学校课程特色,有利于在教学上更加注重因材施教、课程成绩评定上更加注重学习过程和动手能力及创新性、管理上更加注重以人为本等,显露办学个性,促进学校发展。
(二)主要内容:
1、整合资源做好加减法
"在师资不变,教材不变"的情况下。整合的用意一是更加贴进学生的认知规律,二是更有利于构建符合学校特点的课程体系。
初一年级课程表上,语数外三个中考学科每周只有5课时,每节课是45分钟。每周语数外三门学科为学生各增加了一节自习课,每周3课时的校本选修课程都有保证。
语文课,学习三中慧成班的课改方式,按照单元进行整合,删减自读课文的讲解,引进其他阅读材料,强化语文教学中的写作教学。每周在校本课程课上,以“阅读+写作”的仿写和教师引领写作的形式,规范初一学生的语文写作。不断提高学生在仿写基础上写出源于生活的真实的生动的好作文。
英语课,注重本校学生的学习能力,进行分层教学。按照“深度不加,横向拓宽”的原则,引进其他版本的教材内容和相关的阅读材料。对于四个特色班,突出英语的课外阅读能力,在增加单词量的同时,多看多听英语小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