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穴诊断法及其发展
耳穴疗法1-概述常用诊断方法
耳穴疗法1-概述常用诊断方法耳穴疗法,古已有之,试之临床,也多效验,常单独用之,竟有出乎意料之疗效。
耳穴疗法概述 1一、耳郭的解剖 21.耳郭正面的解剖名称 22.耳郭背面的表面解剖名称 2二、临床常用耳穴的分布、定位与主治病症 31、耳穴分布的一般规律 32、定位方法 33、耳穴的定位 4三、常用诊断方法 7(一)望诊法 7(二)触诊法 15(三)压痛法 15(四)电测法 16四、耳针施术方法 18(一)毫针刺法 18(二)耳压法 18(三)耳穴放血法 19附耳穴图 20概述所谓耳穴疗法就是借助于耳郭进行诊治疾病和预防保健的一种方法。
早在两千多年前的医学巨著《黄帝内经》中,就有关于以耳进行诊治疾病的记载。
1946年美国人Potter.F.L曾报道先天两肾的发育情况与耳壳的形态有着某种对应关系,但当时并未引起人们更大的关注,到了1957年法国医师P.Nogier认为耳的外形恰如一个倒置的胎儿,并将他关于形如倒置婴儿投影的耳穴分布图公诸于世,由此而引起了医学界对耳穴疗法的极大重视,并很快形成一种研究耳穴疗法的热潮。
近几十年来,医务工作者从不同角度发展了耳穴疗法,耳穴研究获得了迅速发展。
为了适应国际间耳穴疗法学术交流活动的需要,中国自1982-1987年,先后4次召开“耳穴国际标准化方案”(草案)专题研讨会,最后于1987年6月在韩国汉城举行的“国际穴名标准化工作会议”上基本通过。
详见耳穴国际标准化方案(草案)穴区分布示意图4—1。
由于耳穴疗法具有适应证广泛、疗效显著、简便易行、安全可靠、无痛或少痛等优点,且具有诊断、治疗和预防相结合等特点,因此耳穴疗法不仅得到了医务工作者的普遍关注,而且也深受广大患者的欢迎。
下面仅就耳郭表面的解剖名称、常用耳穴的分区、位置、主治、病证、配穴原则及常见病的治疗经验等加以介绍。
一、耳郭的解剖耳郭为外耳的一部分,其外形凸凹不平,凹面(正面)向前,凸面(耳背)向后,耳郭的下1/5-1/4无软骨支撑,仅为充满脂肪与结缔组织的皮垂,俗称耳垂。
第三节 耳穴诊断方法
第三节耳穴诊断方法一、诊视耳穴的方法用肉眼观察耳廓外形、色泽等变化。
1.观察耳穴时最好在明亮的自然光线下进行。
2.观察前不洗擦和揉、拉耳廓,以保持耳廓原有色泽和形态,避免人为因素影响耳廓的阳性反应标志干扰视诊。
倘耳廓有灰垢积聚,可在别区观察完毕后,最后用棉棒轻轻地擦去灰垢,但须注意勿将阳性反应物(油脂等)擦掉。
3.观察者以拇指、食指拉住被观察者的耳轮后上方,以拉紧耳廓皮肤,然后沿着耳廓解剖部位由上至下、由内至外、分部分区仔细观察,并随时记录阳性反应现象。
4.耳廓本身的疾病如痤疮、色素沉着、冻伤或外伤后的疤痕、乳白色丘疹等应与全身疾病在耳廓出现的病理反应相区别。
一般前者无压痛和电阻降低的变化,后者有压痛和电阻降低的变化。
5.有些形态和色泽的变化不直接反应在该脏器所代表的耳穴上,而出现在与其脏腑表里相应耳穴上。
这就需要按照中医的脏象、经络学说来辨证分析。
6.两耳都需要观察,同时要左右对比,找出它们的差异,进行分析。
有些耳区增厚,边缘界线不清楚,视诊很难觉察出来,则可结合扪诊,即用拇指和食指相对捏住耳廓背面,细心体会和比较两耳的差异。
7.要考虑个体差异和气候、季节等的变化,对耳廓视诊的影响。
如老人与儿童、长期户外工作者与室内工作者的耳廓色泽的不同,盛暑严寒也可影响耳廓皮肤色泽的变化,视诊时必须考虑这些因素。
8.观察的内容:耳部常出现的病理反应有变色、变形、丘疹、皮屑等。
变色:有点状或片状发白,点状或片状充血红晕,圆圈形边缘红晕,中间发白,暗灰色(压之能退色,如压之不能退色,则不是阳性反应色,而是表皮色素积聚)。
变形:如结节样、棱形、条索状隆起、点状或针尖状凹陷。
丘疹:红色或白色丘疹,似鸡皮疙瘩样,也可有泡。
皮屑:糠皮样脱屑并不易擦掉,如一擦就掉的是正常皮屑。
二、耳穴压痛法用压痛棒(木棒、金属棒均可,顶端应圆滑,大小如火柴梗,亦可用火柴梗或毫针尾代替)在耳廓上寻找压痛点。
痛点可出现在病变的相应穴位上,也可出现在与病变脏腑相表里或有关的部位。
耳穴
而且,经过调查,初步找出压痛点出现的 规律:压痛点在病变的同侧出现者最高; 一侧有病双侧出现者次之;交错出现者 最少。压痛点主要反应病变之解剖部位; 慢性病变的压病点多被同时存在的急性 疼痛所遮盖。他们认为无论身体那一个 部位有病,在耳廓的相应部位都会出现 过敏点(压痛),且随病变的痊愈而消 失。
如上海市长宁区中心医院针灸科观察350例 胃癌患的耳穴变化。结果发现在胃 (CO4)、十二指肠(CO5)等观察到血 管出现者144例占41.1%;胃、十二指肠 穴区等表皮能观察到血管枝伴有皮肤色 增深者105例占31.1%;胃、十二指肠穴 区等组织增厚伴有血管枝和压痛者51例 占 14. 5%;穴区呈灰暗贫血状者 50例占 14.3%。
身体部位
头面部 上肢 下肢 躯干
胸腔脏器 腹腔脏器 盆腔脏器
消化道
耳穴分布区域
耳 垂 或附近 耳舟
对耳轮上下脚 对耳轮 耳甲腔 耳甲艇 三角窝
耳轮脚周围环形排列
(又称肝阳),轮1 HX9~轮4 HX12 。 二、耳舟(scapha)穴位
上肢的代表区,分布着指、腕、肘、肩、 锁骨穴。
具体如下:指 SF1,腕 SF2,风溪 (又称 荨麻疹点),肘 SF3 ,肩 SF4、5 ,锁 骨 SF6 。
经脉
经别
络脉
经筋
其他
足太阳“从 手厥阴“出 手阳明“其 巅 至 耳 上 耳后,合少 别者,入耳 角 ” ; 足 阳 阳 完 骨 之 下 ” 合于宗脉” 明“循颊车, 上耳前”; 足少阳“下 耳后”、 支
耳穴
享!耳穴疗法概况耳穴疗法的定义耳穴疗法(耳针):是用毫针或其他方法刺激耳廓穴位,以防治疾病的一种方法。
♣其治疗范围较广,操作方便,并可用于针刺麻醉,在临床上根据耳穴形、色变化和病理反应,对疾病的诊断也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古代医著中就有“耳脉”、耳与脏腑经络的生理病理关系,以及借耳诊治疾病的理论和方法等记载。
近30多年来,通过大量的临床实践和实验研究,耳穴诊治方法迅速发展,已初步形成了耳穴诊治体系。
生物全息根据生物全息规律,人体各个相对独立的局部,如耳、面、舌、鼻、足、第二掌骨等局部,都是各个独立的“全息胚”,而且,具有全息胚的特性,是整体的缩小,并带有整体的全部信息。
♣耳穴疗法的发展简史利用耳穴诊断疾病和治疗疾病,可以追溯到二千多年前,《黄帝内经》已有记载。
♣到明代已经出版了耳穴图谱。
♣清朝末叶,耳穴针灸随正统的针灸学的没落而几近湮没。
♣二十世纪的五十年代,耳针在欧洲兴起,法国的医学博士P.Nogier在耳廓里发现了不少新穴位,并提出一个新的理论:耳朵穴位分布恰巧像一个倒置的胎儿。
一九五八年中国的学者萧月麟首次翻译成中文。
从此之後,耳针学在中国得到很大的发展和创新。
中国学者在P.Nogier耳穴图的型础上将之丰富、发展。
有些甚至提出和他相反的意见。
♣中国学者在耳针的机理、诊断、临床应用方面的研究中国学者在耳针学的机理、诊断和临床应用方面作出了深入的研究,而且有所创造和发明。
使耳针学内容更丰富和日益完备。
♣中国学者在这方面的创造和发明是非常值得在这里介绍一下的:——陈巩荪等在耳穴探查,发现了穴位「电阻低、电位高」的特性,由此发明了一系到的耳穴探测机和治疗机器。
——管遵信发明耳穴染色法,使耳穴的探查从用电流表作模拟式的显示成为直观式的显示。
使耳穴的客观存在更具说服力。
——尉迟静和王惠伦发现「耳经络客观存在」,证实了古代经典所载:"十二经脉上络於耳" 的说法。
他们更走前人没走过的路,创立了耳廓经络图和耳背穴位贴压耳针已发展到了一个独立的学科1987年中国受「世界卫生组织WHO」委托,制订并通过了耳穴标准化方案,耳穴开始走入规♣化的阶段。
耳针分析
耳穴的分布
耳穴:人体发生疾病时, 常会在耳廓的相应部位出 现“阳性反应”点,如压 痛、变形、变色、水泡、 结节、丘疹、凹陷、脱屑、 电阻降低等,这些反应点 就是耳针防治疾病的刺激 点,称耳穴。 耳穴在耳廓上的分布有一 定的规律,好像一个倒置 的胎儿,头部朝下,臀部 朝上,根据形如胚胎的耳 穴分布图看到:
旋补压法:即以拇、食指 指腹顺时针方向旋转轻轻 揉压,候至稍有胀痛或刺 痛后,每穴按压1-2分钟, 每日4-6次,3-6日取下, 另贴对侧耳穴,这是轻刺 激,属于补法,特别是年 老体弱、孕妇、儿童或敏 感性强者,尤为适宜。
点平压法:即以拇、食指指腹(或指尖)按压药丸,候至有轻度胀 痛时,每穴以0.5秒钟的速度间歇的按压1-2分钟,每日4-6次,3-6日 取下,另贴对侧耳穴。此属于中等刺激量,属于平补平泻法,适于 一般体质或虚实不显的病症,特别是神经衰弱、心悸、失眠、头昏 等各类功能性疾病
哮喘:平喘、肺、下 脚端、下屏尖。 眩晕:肾、神门、内 耳。
胃痛:胃、神门、脑、下脚端。 月经不调:子宫、卵巢、屏尖. 痛经:子宫、肾、屏间、下脚端。 遗尿:肾、膀胱、缘中、脑。
常见症状备用穴
高热:耳尖、屏尖、对屏尖、 肾上腺、皮质下、神门。 感冒:感冒点、内鼻、外鼻。 失语:哑门、声带、语言中枢。 多汗:交感、内分泌、肾上腺、 肺、枕。 恶心呕吐:食道、胃、神门、 交感、贲门、脑干、皮质下。 呃逆:食道、胃、神门、交感、 耳中、膈、支点、神经丛点。
3、三角窝:对耳轮上脚和下脚之 间的三角形凹窝。 4、耳舟:耳轮与对耳轮之间的凹 沟。 5、耳屏:耳廓前面瓣状突起部。 6、屏上切迹:耳屏上缘与耳轮脚 之间的凹陷。 7、对耳屏:对耳轮下方与耳屏相 对的隆起部。 8、屏间切迹:耳屏与对耳屏之间 的凹陷。
耳穴发展史
耳穴发展史耳穴,是中医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也是中医学中的一个重要治疗手段。
耳穴的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经过了漫长的历史发展,现在已经成为了中医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本文将按照时间顺序,对耳穴的发展历史进行分类介绍。
古代在古代,人们对耳穴的认识还比较模糊,只是知道耳朵是一个重要的器官,可以听到声音。
但是,人们并没有意识到耳朵上的穴位可以治疗疾病。
直到汉代,才有了对耳穴的初步认识。
《黄帝内经》中就有关于耳穴的记载,认为耳朵上的穴位可以治疗头痛、目疾等疾病。
唐宋时期唐宋时期,对耳穴的认识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唐代医学家孙思邈在《千金要方》中详细介绍了耳穴的位置和作用,认为耳朵上的穴位可以治疗全身各种疾病。
宋代医学家刘完素在《针灸甲乙经》中进一步完善了耳穴的理论,提出了“耳属肾,肾开窍于耳”的观点,认为耳朵上的穴位与肾脏有关。
明清时期明清时期,对耳穴的研究更加深入。
明代医学家李时中在《医宗金鉴》中详细介绍了耳穴的位置和作用,并提出了“耳属肾,肾主水”的观点,认为耳朵上的穴位与肾脏和水液代谢有关。
清代医学家王清任在《针灸大成》中进一步完善了耳穴的理论,提出了“耳属肾,肾主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的观点,认为耳朵上的穴位与五行相生相克有关。
现代现代,对耳穴的研究更加深入,耳穴疗法也得到了广泛应用。
20世纪50年代,法国医生保罗·诺格雷发现了耳穴与身体各个器官之间的联系,提出了“耳反射区”理论,认为耳朵上的穴位可以反映全身各个器官的状况。
这一理论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应用,成为了现代耳穴疗法的基础。
总结耳穴的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经过了漫长的历史发展,现在已经成为了中医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从古代到现代,对耳穴的认识和研究不断深入,耳穴疗法也得到了广泛应用。
相信在不久的将来,耳穴疗法会更加完善,为人类健康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中医耳穴-精品文档
神经系统疾病
如失眠、焦虑、抑郁等 ,刺激相关耳穴可起到 镇静安神、调节情志的
作用。
内分泌系统疾病
如糖尿病、甲状腺功能 亢进等,耳穴疗法有助 于调节内分泌,改善病
情。
耳穴疗法的优势与注意事项
优势
耳穴疗法具有操作简便、安全可靠、无创伤、无副作用等特点,尤其适用于儿 童和老年人。
注意事项
在治疗过程中,应注意观察患者的反应,避免过度刺激导致不适;同时,应结 合患者具体情况制定治疗方案,避免盲目施治。
耳穴疗法的现代研究
耳穴疗法的作用机制研究
神经反射机制
耳穴疗法通过刺激耳廓上的穴位,引 起神经反射,调节自主神经系统和内 分泌系统,从而改善人体内部环境。
免疫调节机制
生物电和生物磁机制
耳穴疗法可能通过产生生物电和生物 磁,影响人体内部的生物电和磁场, 从而调节生理功能。
耳穴疗法能够激活机体的免疫系统, 提高免疫力,增强抗病能力。
耳穴疗法的原理
01
02
03
调整气血
刺激耳穴可以调节身体的 气血流通,改善脏腑功能 ,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 的。
疏通经络
经络是连接脏腑和肢体的 通道,刺激耳穴能够疏通 经络,使气血流通更加顺 畅。
调和阴阳
中医认为人体内部阴阳平 衡是保持健康的关键,刺 激耳穴能够帮助调和阴阳 ,恢复身体平衡。
02
耳穴的分类与分布
中医耳穴
汇报人: 2023-12-23
目录
• 中医耳穴简介 • 耳穴的分类与分布 • 耳穴疗法的应用 • 耳穴疗法的现代研究 • 耳穴疗法的实践操作
01
中医耳穴简介
定义与历史
定义
中医耳穴是指分布在耳朵上的穴位, 与全身经络脏腑有密切联系,通过刺 激耳穴可以调节身体功能,达到防治 疾病的目的。
耳穴定位图与作用课件
包括心、肺、脾等,用于治疗心悸、咳嗽、消化不良等 症状。
耳穴的功能与作用
01
02
03
04
镇痛作用
耳穴疗法可以刺激身体自身的 镇痛物质分泌,缓解疼痛症状
。
调节身体功能
通过刺激相应的耳穴,可以调 节身体各系统的功能,如调节
内分泌、免疫等。
改善心理状态
耳穴疗法可以刺激大脑的神经 递质分泌,缓解焦虑、抑郁等
04
耳穴治疗的注意事项与禁忌症
注意事项
耳穴定位的准确性
刺激强度的掌握
在进行耳穴治疗时,必须确保穴位定位的 准确性。正确的穴位定位是保证治疗效果 的前提。
治疗过程中,应掌握适当的刺激强度。过 轻或过重的刺激可能影响治疗效果,甚至 可能带来不适。
患者的反应
治疗后的护理
在治疗过程中,应密切关注患者的反应。 如果患者在接受刺激时感到明显的不适或 疼痛,应立即停止治疗。
。
注意事项
操作过程中应注意卫生 和安全,避免过度刺激
和损伤耳廓。
耳穴治疗的效果评估
观察指标
评估治疗效果的指标包括症状缓解程度、生 理指标改善等。
评估标准
根据治疗效果评估标准,将治疗效果分为治 愈、显效、有效和无效四个等级。
评估方法
通过对比治疗前后各项指标的变化,对治疗 效果进行评估。
注意事项
评估时应客观、准确,避免主观偏见和误判 。
心理状态。
预防保健作用
通过刺激相应的耳穴,可以增 强身体的免疫力,预防疾病的
发生。
03
常见病症的耳穴治疗
头痛的耳穴治疗
总结词
通过刺激耳穴,可以缓解头痛症状, 减轻疼痛感。
详细描述
头痛时,可以选择刺激耳穴中的神门 、额、枕等穴位,这些穴位对应于头 部和颈部的神经节段,通过刺激可以 调节神经功能,缓解头痛症状。
耳穴诊疗法课件
《民族民间医疗技法》
耳穴分布
头面部相应的穴位——耳垂或耳垂邻近; 鼻咽部相应的穴位——耳屏; 与上肢相应的穴位——耳舟; 与下肢相应的穴位——对耳轮上、下脚; 与胸腔相应的穴位——耳甲腔; 与腹腔相应的穴位——耳甲艇; 与躯干部相应的穴位——对耳 轮; 与消化道相应的穴位——耳轮脚周围;
《民族民间医疗技法》
三、耳穴的定位、功能、主治
标准 耳穴 定位 示意 图
《民族民间医疗技法》
标准 耳穴 定位 示意 图
《民族民间医疗技法》
耳中
定位:在耳廓中部,耳轮脚处上。
功能:
降逆、和胃、利膈、驱风。
主治:
呃逆、黄疸、消化道病症、皮肤 病、小儿遗尿症。
耳中
.
《民族民间医疗技法》
耳尖
定位:将耳廓向前对折,耳廓上 端的耳轮处。 功能: 清热解毒、养血熄风、镇静。 主治: 发热、高血压、外耳炎症、急性 结膜炎、麦粒肿等。
隆起部。
屏间切迹:耳屏和对耳屏
之间的凹陷处。
屏 间 切 迹
.
.
对 屏 尖
对耳屏
《民族民间医疗技法》
(三)耳穴的分布、作用、特性
1、耳穴的分布
《民族民间医疗技法》
(1)、耳穴的定义
耳穴是指分布在耳廓上的腧穴,是耳廓 上的一些特定的反应点或刺激点。
《民族民间医疗技法》
(2)分布规律: 耳穴在耳廓上的分布,好象一个在子宫内倒置的胎儿,头部朝 下,臀部朝上,胸腹躯干部在中间。Leabharlann (二)耳廓结构(耳廓的表面解剖
耳廓的表面解剖名称是耳穴定位的标 志。 其形态与遗传、年龄、局部外伤、炎 症及某些皮肤病等而有个体差异,但 总的形态不变。
耳穴PPT医学课件【40页】
明代著名医生李时珍所著《奇经八脉考》从八 脉角度阐明了耳和经脉的关系,为后来耳诊的发 展奠定了理论根据与研究基础
4
我国古代医书中有许多应用耳穴健身治疗疾病的 记载。用于健身的主要就是按摩,如“以手按摩 耳轮,不拘数遍,所谓修其城廓,以补肾气,以 防聋聩也”, “提耳尖,益精,壮气血” ,“拉 耳垂明目”。
图》,107穴位
1982年,中国制定《耳穴标准化方案》(草案), 新的方案正在制定 1999年及2002年在美国拉斯维加斯召开的世界耳 医学大会上,将耳诊疗法改称为“耳医学”。
8
耳穴疗法治疗的疾病达100多种,具有疗效神奇、 快速、安全、无副作用之特点。因此,耳医学是 一门具有发展活力的学科,在未来的基础研究和临
12.减肥:调内分泌,增加排泄,抑制食欲为 基本纲领。胃、肾、三焦、大肠、丘脑、内分 泌、肾上腺、饥点等 。
13.痤疮:肺、神门、内分泌、垂体、三焦。 14.近视:肝、肾、目1、目2、眼。
39
40
用于治疗的针法如 “耳聋无所闻取耳中”, “针 耳尖治眼生翳膜”,“刺耳中,使出血,救卒中 恶死”, “赤眼,挑耳后红筋” ,“针耳门治龋 齿”等等。
5
中国成立以后,我国的ຫໍສະໝຸດ 统医学取得了迅速发 展。耳穴治疗法已发展成为耳穴诊治学体系, 并成为针灸学中别具特色的学科:(耳医学)。
1958年,法国医学博士诺吉尔运用全息理论, 首次提出耳廓形如“胚胎倒影”学说。在此基 础理论指导下,世界各国耳穴工作者进行了多 学科,多方位的基础研究及临床观察。
神奇的耳穴疗法
1
最全耳诊及耳穴详解(收藏版)
寻找穴位
首先根据患者的症状和体征,在耳廓上寻找 相应的反应点或敏感点。可通过观察、触摸 、按压等方法进行寻找。
刺激穴位
找到穴位后,可采用不同的刺激方法进行治 疗。如耳穴压豆法,可将王不留行籽等贴附 在相应穴位上,通过按压刺激穴位;如耳针 法,可将毫针针刺入相应穴位,通过留针或 捻转等手法刺激穴位。在操作过程中,需注 意消毒和无菌操作,避免感染。
发展历程
耳诊起源于古代中医的望诊,经过历代医家的不断实践和总结,逐渐形成了独 特的诊断体系。近年来,随着中西医结合的发展,耳诊在临床应用中得到了进 一步推广和完善。
耳部结构与功能特点
结构特点
耳廓由软骨、皮肤、韧带及肌肉等组织构成,形态各异,结 构复杂。耳穴则分布在耳廓上,与人体各部位和器官存在特 定的联系。
位于三角窝后1/3的 上部,即三角窝4区 。
肺耳穴
位于耳甲腔中央周 围,即心耳穴上下 外三面。
肝耳穴
位于耳甲艇的后下 部,即耳甲12区。
耳穴分类及其功能主治
耳穴分类
根据中医脏腑经络学说和现代医学理论 ,可将耳穴分为脏腑穴位、经络穴位、 经验穴位和特定穴位四类。脏腑穴位主 要对应人体各脏腑器官;经络穴位则与 人体经络系统相关联;经验穴位是根据 临床实践总结出来的有效穴位;特定穴 位是针对某些特定疾病或症状而设立的 穴位。
因病制宜
根据疾病的性质、病程等因素,制定针对性的选穴方案。如急性病可选
耳尖放血等具有泻热解毒作用的穴位;慢性病可选脾、肾等具有扶正固
本作用的穴位。
06 案例分析与实践操作演示
案例一:失眠患者如何进行耳诊和治疗
耳诊观察
失眠患者的耳廓可能出现充血、皮肤 粗糙、脱屑等现象,同时可观察到敏 感点或压痛反应。
鲜为人知的历史:耳穴诊断在临床应用方面的发展
鲜为人知的历史:耳穴诊断在临床应用方面的发展每一个故事的发展都有它的开头和结尾,耳穴诊断也是,从中华几千年历史传承下来的文明,总是有着自己的故事和独特见解。
经过近现代人的不同努力,终于有了巨大的发展和进步,为不同的疾病患者带来巨大的改善和良好疗效。
世界就是这样,你不进步,别人就会淘汰你,而中国在经过不断的发展,耳穴诊断已经位列世界前茅,受世界全球各国的瞻仰,在此我们感谢先辈和各位耳穴专家的努力。
耳穴诊断在我国的临床应用发展轨迹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我国就广泛开展了耳诊与现代各种辅助检查相结合的临床观察,像显微镜检查、心电图、脑电图、肌电图、阻抗血流图、X光检查、胃镜、超声波等陆续进入耳诊临床对比观察领域,一般都具有比较明确的观察指标,统计资料有可比性,减少了耳诊中的主观感觉和偶然性,提高了耳诊的科学性。
例如:南京中医学院附属医院根据《灵权经》中“耳间青脉起者挚痛”的经验作了耳络颜色分布及与耳穴关系的验证。
上海、福建、江西、吉林、山东、广东、河北、浙江、江苏等地分别进行了耳诊肝炎方面的对比观察。
戴自英对无黄痕型传染性肝炎早期耳穴诊断作了对照。
50例正常人耳肝区良导者2例,60例浮肿病人肝区良导者2例,面10例肝炎者和29例黄疽型肝炎者的耳郭肝区全部呈良导反应。
江西中医研究所曾利用感应电流经络测定仅对1352人进行了探测。
以其中的83 例已知肝炎的阳性点为诊断依据,在其余的1269例中检测出116例阳性,经追踪复查有80例确诊为肝炎,符合率为68. 96%。
中华全国总工会青岛疗养院,曾在266 侧肝炎病患者耳部肝区探测出良导点者240例,有比较明确的占90. 2%, 而对照组320例健康人中,肝区良导点出现率仅为2. 2%.安徽、黑龙江、北京、湖北、河北、石家庄、山西太原等地开展了耳穴诊断肺结核的观察。
安徽医学院附属医院曾对9 4例肺科病人进行了耳穴检测,测出肺区良导者50例,经胸部x光摄片,获得证实有肺结核者46例,符合占92%.而不良导的44 例阴性者,查出肺结核6例,阴性符合率为86. 3%。
耳穴诊疗
①毫针法:
以直径0.32毫米、长度13毫米毫针,直刺(也 可根据耳穴部位的特点和病情需要进行斜刺 或横刺)相应耳穴,深度以4~8毫米有感觉即 可。进针前须先行常规消毒,术者右手拇、 食、中指持针,左手拇、食二指固定耳廓, 取穴进针。进针后,小幅度捻转或提插,并 留针,留针时间根据需要决定。最后出针, 并压迫片刻,以免出血。
耳穴
指分布在耳廓上的腧穴。耳廓,从全息现象 来认识是一个倒置的胎儿,所以耳穴的分布 与胎儿的结构相似。一般来说,与头面部相 应的耳穴位于耳垂,与上肢相应的耳穴位于 耳舟,与躯干、下肢相应的耳穴位于对耳轮 及其上下脚,与内脏相应的耳穴多位于耳甲 艇和耳甲腔
耳穴分布规律
与面颊相应的穴位在耳垂;与上肢相应的穴 位在耳舟;与躯干相应的穴位在对耳轮体部; 与下肢相应的穴位在对耳轮上,下脚;与腹 腔相应的穴位在耳甲艇;与胸腔相应的穴位 在耳甲腔;与消化道相应的穴位在耳轮脚周 围等。
⑤用皮内针、三棱针、皮肤针等刺激耳穴后, 尽量不要淋洗耳廓局部。
⑥如治疗后耳穴局部红肿、破损,或伴有少 量渗出,则为耳廓皮肤感染。严重时可出 现局部化脓、红肿热痛,伴恶寒发热、血 白细胞增加,为耳廓软骨膜炎,需进行及 时处理。
皮肤感染可照射氦-氖激光;或用清热解毒中 药内服、外洗。耳廓软骨膜炎可用艾条灸大 椎、曲池或耳穴局部;积脓者应配合排脓方 法;炎症显著者可用抗生素或清热解毒中药。
②皮内针法: 先将耳穴部皮肤常规消毒,然后将揿针埋于 耳穴处,再在埋针处贴一小块胶布。
③三棱针法(另见三棱针)。 ④皮肤针法(另见皮肤针)。 ⑤艾条温和灸法(另见艾条灸可用白芥子、 急性子、绿豆等。也有用磁珠(磁铁粉制成的 圆珠)的。先行常规消毒,左手托住耳廓,右 手用止血钳将粘有上述圆形颗粒物的胶布对 准所选耳穴贴压,并用手指轻压耳穴1~2分 钟。一般留压3天,每天上、下午由患者自行 轻压敷贴部位各一次,每次1分钟左右。
耳穴诊断治疗学
耳穴視診法
變色:紅色反應、白色反應、暗灰色反應、深 褐色反應。
變形:隆起、凹陷、點狀、片狀、隆起伴有點 狀片狀凹陷或不規則凹陷。
耳穴皮膚粗糙不平增厚或似皺褶。 丘疹:常見點狀丘疹或水泡樣丘疹。 脫屑:白色糠皮樣或鱗狀脫屑。 血管充盈:血管擴張、扭曲、網狀、血管中
體液中有乙酰膽鹼、17羫皮質類固醇、 三磷酸腺苷、兒茶酚胺、內源性吗啡物 質等。
對全身的調節和整合作用。
對機體的一個突出特點是雙相調整作用。
耳穴刺激還具有解毒、增強免疫力、抗 炎、鎮痛效應。
2.全息生物學說:
內蒙古的張穎清氏在研究胚胎發育過程 中發現,DNA的半保留複制和細胞的有 絲分裂,提出了著名的【生物全息律】
十二條經脈,三百六十五絡,其血氣皆 上于面而走空竅,其別氣走于耳為聽。
<靈樞、口問>篇曰:【耳者宗脈之所 聚也】
現代醫學機理的探討:
1.神經體液學說 2.全息生物學說
1.神經體液學說:
耳廓有豐富的神經分布。
脊神經叢的耳大神經和枕小神經。
腦神經的耳顳神經、面神經、舌咽神經、 迷走神經的分支,交感神經的分支。
斷。
耳穴的功能
止痛、止暈、止驚、止咳、止喘、止癢、 止鳴、止吐、止酸、止帶
鎮靜興奮、降壓升壓、降率強心、止血 活血、利尿止遺、通便止瀉
利咽、明目、助聽、鼻通、美容 抗過敏、抗感染、抗風濕
耳壓治療的器具
2%的碘酒、脫脂藥棉 75%酒精、膠布 探棒、耳穴探測儀 王不留行籽、白芥籽、萊菔籽、酸棗仁、
磁石、冰片、綠豆、油菜籽
常見病的耳穴壓丸療法
耳穴基本知识
在这些时期均有不同的发展
··. ... .
各种疼痛性疾病
各种炎症性病症
一些功能紊乱性
功
病症
能
过敏与变态反应 性病症
范
围
内分泌代谢性病 症
一部分传染病症 各种慢性病症
其他:如妇产科 方面
相关设备
电针 皮 内 针
耳针
三棱针 皮 肤 针
使用方法
为方便学习与使用课件内容,
课件可以在下载后自由调整
Learning Is To Achieve A Certain Goal And Work Hard, Is A Process To Overcome Various Difficulties For A Goal
总结:
一、分布
二、功能
三、疗法
四、发展
感谢你们的到来
语大义之方,论万物之理。受益终生
On the principle of all things. Benefit for life! To everyone who is doing it, I hope you can chase the result you want
起源
1.释义: 分布在耳郭上的一些特定区域。
2.历史:最早关于耳穴的记载见于长沙马王堆汉墓医籍简帛《足臂
十一脉灸经》和《阴阳十一脉灸经》,其中载有与上肢、 眼、颊、咽喉相联系的“耳脉”。《黄帝内经》它包括 《素问》和《灵枢》两部分,其中关于耳的记述前者有59 条,后者有36条。不仅首次提出耳穴诊治疾病的原理,而 且还有耳穴的描述和应用耳廓治病的记载。
耳针:在耳廓穴位上用针刺或其他方法刺激,防治疾病 电针:用针刺入腧穴得气后,在针上通以(感应)人体生物电的微量电流波 三棱针:用于刺破出血,有点刺法、散刺法和挑刺法三种 皮内针:以特制的小型针具固定于皮内或皮下,进行长时间埋藏(埋针法) 皮肤针:以多支短针组成,用来叩刺人体一定部位或穴位
耳穴定位及应用
3
耳全息穴
1.耳穴在耳廓分布表浅:都在皮肤表层,轻 轻一碰,就能触及穴位。 2.耳穴信息反映的显性率高:人体内部各器 官组织的生理、病理信息,在局部都有反映 。 3.耳穴的对应性强:体内器官组织病变,很 快就会在耳穴出现反映。
贰、耳穴疗法特点 叁、耳穴选穴原则
4
1、按相应部位选穴
胃痛——取“胃”穴 目病——取“眼”穴 肩痹——取“肩关节”
4
2、按中医辨证选穴
脱发——取“肾”穴 皮肤病——取“肺”、“大肠”穴
4
3.按经络辩证选穴
坐骨神经痛—— 取“膀胱” 或“胆”穴 牙痛——取“大肠”穴
4
4.按西医学理论选穴
炎性疾病——取“肾上腺”穴 月经不调——取“内分泌”穴
4
5.按临床经验选穴
如“神门”穴有较明显的止痛镇静作用, “耳尖”穴对外感发热血压偏高有较好的退 热降压效果。
另外临床实践还发现有些耳穴具有治疗 本部位以外疾病的作用,如“外生殖器”穴 可以治疗腰腿痛等。
贰、耳穴疗法特点 肆、常见疾病举例
5
-头痛
取穴:耳尖(放血)、神门、皮质下。 前头痛配额穴、胃穴; 偏头痛配颞穴、胆穴、交感穴、外耳穴; 后头痛配枕穴、膀胱穴; 头顶痛配顶穴、肝穴; 全头痛配额穴、颞穴、枕穴、顶穴、外耳穴。
道中不断循环,可发生加速和减速。按摩这两条能量
管道,能影响全身,治疗许多疾病。这两条能量通道
分别处于耳廓解剖名称的“耳轮”和“对耳轮”上。
2
耳廓形象分布
人的耳朵像一个倒置在子宫内的胎儿,头部 朝下,臀部朝上,胸部及躯干在中间。 分布规律:
与头面相应的耳穴在耳垂和对耳屏; 与上肢相应的耳穴在耳舟; 与躯干和下肢相应的耳穴在对耳轮体部和 对耳轮上、下脚; 与内脏相应的耳穴集中在耳甲,其中与腹 腔脏器相应的耳穴多在耳甲艇;与胸腔脏器 相应的耳穴多在耳甲腔; 与消化道相应的耳穴多在耳轮脚周围呈环 形排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协和医科大学,中国免疫学会(北京10005)·综述·耳穴诊断法及其发展王虹峥 耳穴诊断是通过观察耳廓形态变化以诊断疾病,按压耳部穴位以疏通经络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在我国已有悠久的历史。
用双目视诊,用压力棒触诊,用探测仪在耳廓穴位上检查,并结合患者的主症及耳廓的阳性反应,辨其病属何脏何经,析其症属寒热虚实,以四诊八纲为指导,拟定主穴及辅穴的辨证治疗方法。
耳穴诊断是我国中医针灸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近50年来又有新的发展,在基本理论、临床实验等方面都取得了一定成就。
耳穴诊断对人体疾病能作出一定的定位诊断,对某些疾病还有早期和预后诊断的意义,已应用于百余种疾病的治疗和辅助治疗之中,此法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得到不断的丰富,对防治多种疾病起到了积极作用。
1 耳穴诊断理论的发展早在《黄帝内经》成书前,古代医家就有了“耳脉”的记载。
长沙马王堆西汉墓出土的大批医籍简帛中,有《足臂十一脉灸经》和《阴阳十一脉灸经》,是迄今已知的最早的经脉学和灸疗学专著。
《黄帝内经》对耳与经络脏腑及人体各部的生理病理关系就作了更加详细的记述。
《阴阳十一脉灸经》中记载了与上肢、眼、颊、咽喉相联系的“耳脉”,《黄帝内经》一书中对耳与经脉、经别、经筋的关系都有了较多的记述。
如《灵枢·邪气藏腑病形篇》曰:“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气皆上于面走空窍,其精阳之气,上走于目而为晴,其别气走于耳而为听”。
《灵枢·经脉篇》曰:“小肠手太阳之脉,其支者……却入耳中”,“三焦手少阳之脉,……其支者……系耳后直上出耳上角……其支者,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手阳明之别……入耳,会于宗脉”,“胃足阳明之脉……上耳前”,“膀胱足太阳之脉……其支者,从巅至耳角”。
而《素问·缪刺论》曰:“邪客于手足少阴太阴足阳明之络,此五络皆会于耳中”。
以上医籍指出,十二经脉循行分布于耳廓周围,六条阳经直入耳中或布于耳周,六条阴经则通过络脉与耳相联或通过经别与阳经相合间接上达于耳。
由此可见十二经脉与耳都有密切联系,故《灵枢·口问篇》说:“耳者,宗脉之所聚也”。
耳与人体脏腑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素问·金匮真言论》曰:“南方赤色入通于心,开窍于耳,藏精于心”。
《灵枢·脉度篇》曰:“肾气通于耳,肾和则耳能闻五音矣”。
《难经·十四难》曰:“肺主声,令耳闻声”。
历代医家亦在实践中认识到耳与脏腑及整体的密切关系。
最有代表性的是唐代医家孙思邈,他提出了“心之窍寄见于耳”的观点,从而使“君主之官”的心与耳密切相关的理论得到阐发,这一认识被后世普遍接受,而清代《厘正按摩要术》一书则提出耳背分属五脏的理论,成为宋代至清代论述耳与脏腑生理关系的最为新颖的观点。
本世纪50年代(1957年),法国医学博士P.Nogier 发现“外耳并非单纯为一弯曲软骨,它与内脏存在密切关系,内脏患病时在耳廓上有相应的反应出现”。
P.Nogier 提出的形如胚胎的倒置耳穴图,对我国医学工作者是个很大的启发(1)。
中国中医研究院朱兵教授提出:在人及动物的耳廓,还有一个突出的形态学特征就是有迷走神经耳支分布,来自迷走神经颈静脉节的感觉神经细胞,属躯体传入神经元,主要分布于耳甲腔。
在耳甲区的舌咽—迷走神经感觉纤维分布的区域正是耳穴内脏代表区,因此耳穴与内脏的功能联系不是巧合,而是有一系列形态和生理功能为基础的(2)。
50年来,我国学者从耳穴与经络、耳穴与脏腑、耳穴与神经、耳穴与内分泌、耳穴与免疫、耳穴的生物电学说、生物控制论学说、生物全息学说、离子学说等多个方面探讨耳穴的理论基础,均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许多研究表明,穴位具有特异的电学特征,人体有高导电和低导电阻的点和线存在,这些点和线均与穴位有关,经穴高电位现象是骨胳肌兴奋过程中的综合向量,在肌肉丰厚处这种电位较明显,而在皮下即骨的地方电位就较弱(3)。
当机体患病时,两侧同名经穴的电阻失衡,在穴位治愈疾病后,两侧同名电阻又变为一样,这说明穴位治疗的机理在于调节经络之虚实使之平衡的理论是正确的(4)。
天津科技人员研究发现,家兔和人体的部分穴位处存在钙离子(Ca2+)富聚,穴位刺激可引起经脉线内外钙离子重新分布;提示钙离子可能参与了针刺“得气”过程(5),说明经脉线在传导针刺信息方面是有特异性的,也证明了针灸学“宁失其穴,勿失其经”理论的正确性。
耳穴治疗对机体的免疫功能也有着极为复杂的调节作用,以往的研究认为:穴位治疗对免疫功能的调整是通过神经和体液通路完成的,因而只有在神经和肾上腺素系统完整的情况下,穴位刺激才能诱发免疫反应,目前已有众多的研究证实,穴位刺激可诱发体内内源性阿片类物质释放增多,而内源性阿片肽与细胞和体液免疫有密切关系,脑啡肽能促进淋巴母细胞的转化,β2内啡肽能促进淋巴细胞的增殖,而淋巴细胞系决定着T1B和N K细胞的产生,脑腓肽可促进活性T细胞的玫瑰花结形成率升高;阿片肽促进人体单核细胞的趋化性,增加天然杀伤细胞的细胞活性(6),而N K细胞是机体天然免疫的主要承担者,可直接诱发免疫反应,在数小时或一天内达到高峰。
N K细胞被触发的第一个反应是迅速分泌大量的细胞因子,产生细胞因子的主要意义在于调节巨噬细胞的功能(7),机体天然免疫功能环路的形成解释了穴位治疗某些炎症、病毒、感染和癌症等病的机理。
2 耳穴诊断疾病的发展《灵枢》指出:“耳轮焦枯,如受尘垢者,病在骨;耳间青脉起者,掣痛”。
这是关于望耳诊病的最早记载。
而望耳廓坚薄、大小、位置、形态和色泽来观察判断疾病的脏腑所属方面,唐代孙思邈则有许多丰富的临床经验。
孙氏指出:“耳坚者则肾坚,坚则肾不受病,不病腰痛”;“耳薄则肾脆,脆则伤热,热则耳吼闹,善病消阐”。
“耳正黑色小理者,则肾小,小则安难伤”。
“粗理者则肾大,大则虚,虚则肾寒,耳聋或鸣,汗出腰痛不得俯仰,易伤以邪”。
《针灸甲乙经·小儿杂病第十一》曰:“婴儿耳间青脉者,腹痛,大便青瓣,飧泄”。
而收集了华佗佚文著述托名编撰而成的《华氏中藏经》则将耳廓的皮肤形状、光泽、位置的异常情况与身体的主症联系起来,叙述的更为精彩。
其曰:“黑丁者,起于耳前,状如疤痕,其色黑,长减不定,使人牙关急,腰脊脚膝不仁,不然即痛……”。
又曰:“肾绝,大便赤涩,耳干脚浮,舌肿者,六日死”。
这里突出强调了用耳诊诊察判断疾病的发展和预后。
耳穴望诊在明清两代已成为中医诊断学中的一个组成部分,这个时期的医学家除引述前人经验外,还以中医理论为基础,从耳廓的形、色入手,对望耳识病加以概括和阐发。
清代医家汪宏的《望诊遵经》与张振均的《厘正按摩要术》就对中医耳诊学作出了重要贡献。
书中论诊法除详于一般的望、闻、问、切外,更对耳诊有独到的描述,1958年,法国的P.Nogier医生在《德国针术杂志》上提出:“仔细检查外耳,可以借助某一区域的畸形或皮肤改变,如退色皱裂,色黄,鳞状,湿疹等进行诊断”(8)。
现代医家将耳穴诊断概分为望诊、触诊及电测法。
望诊法:观察耳廓皮肤的变色、变形、丘疹、血管变化、脱屑等对疾病作出诊断是耳穴望诊的一个有效方法。
变色反应约占耳廓阳性反应的40%,变形反应占20%。
丘疹反应占15%,血管变化占15%,脱屑反应占10%。
急性炎症:多见片状充血红润,中间白,边缘红晕,毛细血管扩张,色泽鲜红,有脂溢及光泽。
慢性器质性病患:可见点状或片状白色隆起或凹陷,白色丘疹,无脂溢及光泽,可见肿胀。
各种皮肤病:糠皮样脱屑,丘疹,皮肤纹理增粗,增厚,呈深褐色。
肿瘤:结节状隆起或点状暗灰色。
耳廓视诊规律总原则为:急性期色泽多发红,慢性期色白凹或隆,易擦脱屑是炎症,鳞状结核皮肤病,手术疤痕白条状或月牙形,暗灰结节隆起见癌肿(9)。
触诊法:疾病发生后,相关耳穴的痛点即形成,耳廓压痛敏感点的分布有一定的规律,痛点的形成和消失与疾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有一定关系。
临床以急性炎症,痛症,肿瘤等重症疾患,压痕反应最明显,压点各穴能反映病变所在部位,临床通过在耳廓上寻找压痛敏感点,对急性炎症,痛症的诊断及急腹症的鉴别诊断取得成功。
常用于肝胆病、胃肠病、阑尾炎、泌尿系结石及妇科疾病的鉴别诊断。
穴位痛点刺激引起的循经感传现象是存在的,其感觉性质取决于诱发感传的刺激方法,感传的宽度因人而异,在人体肢端的远侧感觉宽度小,至躯干或头面部呈大面积散开,感性路线的深度在肌肉薄的地方较浅,在肌肉丰厚处位置较深,循经感传的速度多数在10cm/s以内,在肢体的部位变异不大,而在躯干、头面部稍慢,通过关节时速度常常减慢、停顿,甚至受阻(10),感传循经达到相应的脏腑时,常可诱发或改变这些器官的功能活动,例如当感传到达腹部时,患者即感到胃内灼热或抽动,感传到达腿部,即感到腿部发热。
耳穴电测法:早在30年代,日本的清小芳太郎便设计出经穴探测仪,应用皮肤电阻的原理进行灸点测定,大量临床资料表明,耳穴电阻降低的部位,皮肤导电量明显增高,良导点的存在能反映和诊断疾病,但并不是所有的穴位和经络总呈现高导电状态,只有当患者处于病理状态时才变得明显起来,当机体脏腑出现病理改变时,耳廓上与疾病部位相关的耳穴皮肤电阻值可比周围皮肤电阻值低约10~50倍,同时,耳穴皮肤导电量增加(11)。
每一个穴位都与体内脏腑的解剖和生理功能有直接的联系,一种疾病可出现多个良导电,但总以与疾病部位相应的耳穴区电阻值为最低,且伴有较强的刺痛,对疾病的定位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临床上依据电阻降低的程度,粗略地将测出结果分为阴性、弱阳性、阳性、强阳性4类,阴性提示为正常穴位,弱阳性仅作参考,不做主要诊断依据。
阳性声响强,出现速度快,声调低,频率不改变,伴有压痛,提示机体相应部位疾病正在发生、发展或转归中,是诊断分析的重要穴位。
强阳性,声响强,音调改变伴有刺痛,音响出现速度快,提示机体疾病的主要部位,应重点分析,有定位、定性的价值。
两侧耳廓相同穴位的电阻值常常有所不同,患病脏腑的同侧穴位电阻值偏低,对推断病变部位有意义。
笔者十几年来在临床诊断治疗患者,发现每种病都有相应的穴位点出现高导电量变化,治疗观察100例肥胖患者耳廓:内分泌、子宫、卵巢、肾、肝、脾均是低电阻位;观察300例糖尿病患者耳廓:内分泌、胰、胆、十二指肠、胃、腹均是低电阻位;观察500例患近视眼小学生的耳廓:眼1、眼2、新眼、心、脾均是低电阻位;观察30例肿瘤患者耳廓:肿瘤特异区及肿瘤相关部位电阻位明显降低,耳廓压痛检查与耳穴电测检查阳性率成正比。
有人对3500例患者耳廓进行广泛触诊,其结果与临床化验、心电图、B超、血压等项检查诊断相对照,误差率213%(12)。
笔者近年来运用耳穴诊治法对许多病症,如哮喘、胆石症、冠心病、高血压、胃炎、痛经、皮疹、月经病、肩背及腰痛、黄褐斑、肥胖症等进行了治疗,多数收到了明显的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