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智能交通技术运用专业群构建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职智能交通技术运用专业群构建

作者:谭明田杰

来源:《农村经济与科技》2017年第24期

[摘要]本文以智能交通技术运用专业群构建过程为例,论述了专业群的构建思路和依据,并以“底层共享、中层分立、高层互选”为原则进行了专业群课程体系改革,最后介绍了专业群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一些具体措施,希望能对正在进行高职专业群建设的同行们提供一些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专业群;课程体系;导师制;弹性学制

[中图分类号]G712.3 [文献标识码]A

2015年4月,湖南省教育厅下发了《关于实施湖南省卓越职业院校建设计划的通知》(湘教通〔2015〕167号),其中,卓越职业院校建设放在首位的建设内容就是根据区域或行业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及产业发展规划,深入分析区域和行业产业发展现状和趋势,制定院校专业建设规划,推动专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形成产教深度融合、引领产业转型升级的特色专业体系,即特色专业群建设,并以此带动师资队伍结构调整、教学资源整合优化和院校治理能力提升。

1 高职专业群的概念与内涵

早在2006年,国内就有人提出了专业群的概念。高职专业群的概念与内涵主要有以下两种观点:一种是“相近论”,即认为专业群是指“由若干个工程对象相同、技术领域相近或专业学科基础相近的相关专业组成的一个集合”。另一种观点为“合力论”,是指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跨二级类专业,通过核心专业的带动和专业与专业之间的依赖、促进,形成合力,以提高整个专业群的教学水平、学生的职业能力和服务经济社会的能力为目的而组成的专业集合。从湖南省各个院校的专业群构建情况看,主要以第二种方式居多,笔者所在的院校采用了对接智慧交通,以符合“专业基础相通、技术领域相近、职业岗位相关、教学资源共享”四原则的智能交通技术运用、物联网应用技术、计算机应用技术等专业构建了智能交通技术专业群。

2 构建思路与依据

2.1 专业群构建思路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要“适应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需要,遵循人才成长规律及教育规律,以创新教育教学方法,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探索多种培养方式,形成拔尖创新人才不断涌现、各类人才辈出的局面”。该纲要同时提出了三条原则:一是要“注重因材施教”,关注学生个性方面的差异和不同的特点,有效地发展每一个学生的优势潜能;二是要“注重学思结合”,激发学生在学习方面的

好奇心,养成去自由探索未知、独立思考问题的习惯;三是要“注重知行统一”,坚持教育教学与社会实践和生产劳动相结合。高校学分制改革的推行,不仅仅是教学管理制度的改革,更应是人才培养观念上的改革,也是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教学方式以及实践形式、质量评价体系的一次全面改革,也就是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其目的就是建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高职教育的生源复杂,有普高生、职高生和专科生,与普通本科院校的学生相比,学习基础较差,学习主动性不足,积极性不高,学生的差异性较大。传统学年制的“一刀切、齐步走”必然出现一部分学生“吃不饱”和一部分学生“吃不了”的结果,不利于人才的培养和教学质量的提高。学分制改革实行后,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知识基础、知识结构,以及自己的学习能力,按自己的特长、兴趣、知识基础、爱好选择方向,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实用性、就业的灵活性。

本专业群打破传统的“打基础”课程设置观念,结合学生自身专业素质特长,突出专业人才的个性培养,把课程分为公共必修课(“两课”、大学英语、计算机应用基础、顶岗实习、毕业设计等)、专业群必修课(5门左右)、专业方向课(4组选1组,1组为一个方向)、专业拓展课(5选2),课程之间不设置先后关系(要求课程改革,所有课程内容设置以够用为准,与工程项目、企业岗位工作任务相结合,由浅入深、从单个任务到综合项目、从简单到复杂)。

2.2 构建依据

一是国家和地区各级教育部门颁布的相关制度和文件;二是根据2002年的职业教育大会上专门针对当前的职业教育发展提出以学分制为核心的教学改革在持续不断推进的弹性学制;三是本专业群内原先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四是职业技能人才培养的教育规律。

3 专业群课程体系

构建出与智慧交通行业、企业人才需求相配匹,能支撑本专业群人才培养模式实施的课程体系,即“底层共享、中层分立、高层互选”的能力本位专业群课程体系。同时,采用“专业化”的教学团队开发与建设好专业课程和专业教学资源库。

其中,“底层共享”平台课程群,指针对学生所必备的共同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而设置的“平台”课程群,由基本素质课程及基本平台课程组成。基本素质课程针对所有专业,培养现代社会对人所要求的最基本素质;基本平台课程为专业群内各专业共同必需的知识、技能和素质,是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保证。“中层分立”核心课程群,指根据不同专业所涉及的职业岗位而设置,由体现各专业特色的专业核心课程组成,每一个模块是以工作任务或工作过程为依据,围绕某一工作过程的专业理论与专业技能的综合,是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训练的综合。“高层互选”拓展课程群,指在掌握扎实的专业理论及核心技能的基础上,开设可供专业群各专业互选与共享的拓展课程平台,为学生专业发展拓宽渠道,增强复合型人才培养,由专业拓展课程及素质拓展课程组成。智能交通技术专业群课程体系如图1所示。

4 人才培养实施流程(弹性学制3-6年)

4.1 培养过程的改革

实行导师制。学生进校时不分专业,在第一、二学期末由导师指导学生确定专业方向,共同制定培养计划,确定专业方向、选课。学生按照培养计划中的课程套餐进行选课,修读过程中,可根据自己的学习能力,每学期可多选或少选课程,中途可参军入伍或自主创业,保留学籍期间可返校继续修读。同时,结合“现代学徒制”进行三个方面的培养过程的改革。

4.1.1 实现三年三阶段学习与工作相结合。第一阶段利用校内教学性实训基地、生产性实训基地和相关企业,开展专业认知实习和专业基本技能训练;第二阶段学生在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和校外实训基地交替实训;第三阶段在生产性实训基地、校外实训基地、订单式培养单位进行专业岗位能力培养。

4.1.2 实现校内生产性实训、校外半年顶岗实习与订单培养三种模式结合。

4.1.3 实现学生专业关键能力培养与创新能力培养相结合。以创新创业项目、企业项目、技术改造项目为载体,构建专业关键能力培养与创新能力培养相融合的培养体系。

4.2 培养目标的改革

进行行业企业发展现状、趋势以及人才需求调研,进行职业岗位需求及岗位能力要求调研,接着进行职业能力分析,明确专业群及各专业的培养目标。

4.3 培养制度的改革

结合“现代学徒制”,进行四项制度改革,实现人才培养模式的产学研一体化。

4.3.1 专业核心课程设计“四位一体”的制度改革。为了解决学生校内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及课堂与实习实训地点的一体化问题,专业核心课程设计应保证岗位认知学训、真实载体教学、生产性实训、顶岗实践四个教学环节,分别在理实一体实训室、生产性实训基地、校外实训基地等真实工作环境中完成具体工作任务。

4.3.2 人才培养与完成科研、生产任务有机结合的制度改革。为了解决寻求利益平衡点,实现校企共建问题,在满足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同时,兼顾企业培训、科研、生产等需求。

4.3.3 弹性分段实施顶岗实习的制度改革。为了解决人才培养模式的细化实施难题,应同时与多家企业合作,根据企业订单、顶岗或生产要求,弹性安排教学与实习任务,依据岗位分散性和多元性特点,分段实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