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礁研究进展

合集下载

南海北部海域生物礁研究及生物礁相与油气的关系

南海北部海域生物礁研究及生物礁相与油气的关系

南海北部海域生物礁研究及生物礁相与油气的关系摘要:生物礁油气藏在世界油气藏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我国南海北部在中新世发育了大规模的生物礁。

南海盆地经历了断陷、坳陷和区域热沉降等演化过程。

古新世早渐新世,包括南沙地块在内的古南海北部陆缘的岩石圈伸展作用导致断陷湖盆的形成,局部遭受海侵。

该期仅在古南海北部陆架和陆坡地区具备形成生物礁的条件。

随着水大面积入侵,早期形成的断阶高部位成为水下隆起,岩石圈伸展引起的地幔岩浆喷发,形成水下火山高地,为生物礁的形成创造了地形地貌条件。

从南海盆地演化和生储盖等地层层系形成时间上看,生物礁具有有利的生储盖配置关系和油气运聚条件。

晚中新世全新世区域热沉降形成全区统一的区域盖层,南海生物礁油气藏得以保存。

关键字: 构造演化;生物礁;形成条件;勘探潜力;南海盆地1构造演化及生物礁形成地质背景南海盆地的形成整体上处于岩石圈伸展减薄的构造背景之下,经历了古新世一中始新世岩石圈伸展断陷、晚始新世早渐新世断拗、晚渐新世中中新世洋壳扩张和晚中新世全新世区域热沉降等演化过程,控制着南海海域次一级含油气盆地的形成和演化,同时伴随着生物礁的生成和发展。

2生物礁南海盆地广泛分布着生物礁。

南海演化决定了生物礁形成具有南早北晚,东早西晚的发育规律。

南海东南部的巴拉望盆地在晚始新世就有生物礁生成,而北部的珠江口一琼东南盆地直到晚渐新世一中新世以后才开始形成生物礁。

整体上看,南海盆地中新世以后为生物礁繁盛期。

生物礁主要分布在北、西、南陆架和陆坡位置,类型有塔礁、补丁礁、块礁、台地边缘礁、岸礁和环礁。

影响生物礁形成的因素有:(1)温度和盐度;(2)海浪和其他水动力作用;(3)透光性;(4)沉积作用;(5)基底沉降与生物建礁和沉积速率的消长均衡关系。

一般来说,水体温暖、水体清澈、水体动荡、水体较浅、陆源沉积较少、海平面升降或基底沉降与生物建礁速率均衡是利于生物礁生长发育的。

沉积后作用对生物礁的影响在近地表的浅埋藏成岩作用中,因构造抬升或海平面下降造成的不整合面之下的石灰岩(它们经历过近地表的表生成岩作用)中由溶解作用形成的次生孔隙应比白云岩更为发育,石灰岩的孔渗性相对较好;但在相对高温高压的深埋藏地层中,白云岩中由溶解作用形成的次生孔隙比石灰岩更为发育,白云岩的孔渗性应比石灰岩更好。

鄂尔多斯盆地西缘奥陶纪生物礁基本特征、分布规律及成礁模式

鄂尔多斯盆地西缘奥陶纪生物礁基本特征、分布规律及成礁模式

鄂尔多斯盆地西缘奥陶纪生物礁基本特征、分布规律及成礁模式赵俊兴;李凤杰;朱广社;苏中堂;邹敏;王玉萍;周俊烈【摘要】鄂尔多斯盆地西缘奥陶纪发育有生物礁.本文通过对鄂尔多斯盆地西缘野外及钻井岩心生物礁调查及室内鉴定分析,认为在乌海桌子山地区、棋探1井地区、彭阳石节子沟等地发育了较为典型的生物礁,主要造礁生物为珊瑚、层孔虫和海绵.三处生物礁发育特征有差异,北段礁体生长发育2~3期,中段发育2期生长,南段生长发育可达4期;北端及南端生物礁造礁生物个体较大,生长的水体环境相对较浅,而中段生物礁造礁生物个体较小,生长的水体相对较深.这些典型生物礁的生长、发展和消亡呈现了不同的发育特征和时空分布规律,北段生物礁体发育层位早,中、南段发育层位晚,这种分布变化规律与华北板块在早古生代处于赤道附近发生了北漂右旋的旋转漂移规律有关.通过对不同地段生物礁基本特征分析,结合δ13C和δ18O同位素分析结果,认为盆地西缘生物礁成礁模式为中央古隆起西部陆缘海背景下的开阔台地边缘带点礁-滩体组合模式,分布较为局限,认为该地区生物礁死亡原因系海平面快速上升事件导致礁体被淹死所致,也进一步推测生物礁之上存在一次海平面快速上升事件.【期刊名称】《岩石学报》【年(卷),期】2014(030)003【总页数】10页(P747-756)【关键词】鄂尔多斯盆地西缘;奥陶纪;生物礁;成礁模式【作者】赵俊兴;李凤杰;朱广社;苏中堂;邹敏;王玉萍;周俊烈【作者单位】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国家重点实验室成都理工大学,成都610059 ;成都理工大学沉积地质研究院,成都610059;成都理工大学沉积地质研究院,成都610059;成都理工大学沉积地质研究院,成都610059;中国石油长庆油田分公司第三采油厂,银川750006;成都理工大学沉积地质研究院,成都610059;成都理工大学沉积地质研究院,成都610059;成都理工大学沉积地质研究院,成都610059;成都理工大学沉积地质研究院,成都61005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588.2481 引言鄂尔多斯盆地奥陶系海相碳酸盐岩成为近年来盆地油气勘探热点,具有丰富的油气资源与广阔的勘探前景(席胜利等,2006;夏明军等,2008;杨华等,2011;赵俊兴等,2012)。

生物礁研究进展

生物礁研究进展

4
一、生物礁的定义及有关术语
总结原则
生物礁既可能是由生物组成,包括造 架生物、联结包覆生物,以及许多附礁生物;也可能 在一个礁体内,生物很少,而胶结物却占很大的比 例;甚至在碳酸盐岩隆内完全由灰泥组成。但是无 论组分怎样变化,一个礁体仍然是一个三度空间的 碳酸盐几何体,它决不是生物层。
5
二、生物礁的分类
3
一、生物礁的定义及有关术语
(2)生物礁相关术语 生物丘:完全或主要由固着生物所建造的丘状、透镜 状的沉积块体,而且周围被不同岩性的正常沉积岩包 围。 生物层:独特的层状构造,不能上隆形成透镜状或典型 的生物礁形态,但是主要或完全由生物组成。 岩隆:所有的本质上是生物成因的碳酸盐沉积体,其 表面具有突起的形态。
Newspaper’s Home with users news feed
13
四、生物礁与油气关系研究
4、生物礁的地震识别与预测 在盆地区或含油气区潜伏礁滩的识别与预测是大部分是 通过地震资料的处理与解释来实现的.利用常规地震剖面 与特殊方法处理剖面(如振幅强度剖面、瞬时相位剖面等) 结合地震反演等可识别与预测生物礁在平面上的分布.礁 区别于这些地貌隆起的一个重要的或者首要的特征,就是 礁主要是原地生物的造架作用形成的,因此地震与地质方 法的有效结合才能准确完整地识别生物礁体的发育特征
8
三、各个地质时期造礁生物的分布
4、中生代 以造骨架的六射珊瑚(Scleractinians)为主,白垩纪普遍 以厚壳蛤类占优势。 5、古近纪至今 白垩纪温暖的气候条件非常适合生物礁的生长,在经历了 白垩纪到古近纪的生物灭绝后,生物礁的发展进入了相对 寒冷的古近纪—新近纪。从此以后,珊瑚和钙藻成为生物 礁建造的主要生物。
Newspaper’s Home with users news feed

生物礁研究浅析

生物礁研究浅析


碳酸盐几何
无礁角砾岩 进一步分为亮晶胶结的碎屑礁、生物联结骨屑礁 体
的礁 和深水礁
生物岩隆礁 由各类造架生物组成,造架生物构成礁的格架,
岩隆礁
(organic 生物含量大
buildup reef)
三度空间的碳
(Buildup reef) 或碳酸盐岩
障积岩隆礁
酸盐几何体, 主要由障积生物(如苔藓虫、海百合等)构成,
但是,此后的生物礁概念并未形成统一,直到目前仍存在很大分歧。曾鼎乾等(1988) 认为,礁是由原地生长的造礁生物营造,具有抗浪格架、凸镜状或丘状的外部形态,并突 出于四周同期沉积物,前后常形成不同的相带。强调生物的有机成因、抗浪构造的重要性 以及突出于同期沉积物的外部形态。梅冥相(1997)认为,生物礁是一种独特的沉积体系, 是由复杂的物理、化学、生物综合作用形成的具有抗浪性的特殊碳酸盐岩体。从狭义上讲, 生物礁在横向上是局限的,其生长发育具有明显的生物证据。齐文同(2002)认为,由生 物构成,包括造架生物、联结包覆生物和礁栖生物,且与生物的长期演化、绝灭和复苏密 切相关,反映环境特征甚至全球环境变化的是生物礁。
⑶苔藓虫。苔藓虫从晚寒武世开始出现并一直延续到现代。在温暖浅海,它们可以高 速繁殖,分泌大量钙质硬体,形成礁体。中奥陶世时苔藓虫成为主要的生物礁群落分子, 是生物礁中重要的造架和障积生物。中奥陶世早期之后开始衰落,晚奥陶世仅偶然出现。 在经历了石炭纪生物造礁作用的危机期后,苔藓虫重新参与造礁,并成为对二叠纪生物礁 发育有重要贡献的唯一后生动物种类[5,7,8]。
reef)
生态礁 厚度较同期形成的碳酸盐岩大,也可以形成大的碳酸盐体;生 (Ecologic 物含量大,有造架生物、联结包覆生物以及附礁生物;由联结

全球变暖和海洋酸化背景下珊瑚礁生态响应的研究进展

全球变暖和海洋酸化背景下珊瑚礁生态响应的研究进展

DOI: 10.16562/ki.0256-1492.2020080501全球变暖和海洋酸化背景下珊瑚礁生态响应的研究进展李言达1,2,易亮31. 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北京 1008712.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现代古生物学和地层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南京 2100083. 同济大学海洋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上海 200092摘要:生物礁是由珊瑚虫、藻类等造礁生物组成、具有抗浪结构的海相碳酸盐岩,是全球主要碳库之一,也是观察热带海洋影响中-高纬度环境过程的重要窗口。

近二、三十年以来,伴随着海洋水体的显著酸化和增温,全球热带海洋生物礁的主体——珊瑚礁系统遭受了不同程度的影响。

其中,对于高温强迫而言,海水温度上升诱发珊瑚白化、抑制珊瑚的自我修复;海洋酸化可以显著改变珊瑚钙化率、抑制珊瑚幼虫发育、引发珊瑚礁的溶解;两大因素均可改变珊瑚礁的群落结构。

针对这些环境要素的改变,珊瑚自身可以通过共生藻的种类转换以及调控基因表达等手段在一定程度上抵抗高温胁迫;但若温室气体的排放不受控制,绝大多数珊瑚礁到21世纪末都将遭受灾难性打击。

为应对未来不同场景下的珊瑚礁变化,还需要对高温、酸化等关键因子响应特征进行更深入的研究;珊瑚礁长序列研究有可能为珊瑚的长周期演化特征提供关键认识,也为现代观测提供有益补充。

关键词:珊瑚礁;气候变化;全球变暖;海洋酸化;响应机制中图分类号:P736 文献标识码:AA review on ecological response of coral reefs to global warming and oceanic acidificationLI Yanda 1,2, YI Liang 31. School of Life Sciences, Peking University, Beijing 100871, China2. State Key Laboratory of Palaeobiology and Stratigraphy, Nanjing Institute of Geology and Palaeontology,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Nanjing 210008,China3. State Key Laboratory of Marine Geology, Tongji University, Shanghai 200092, ChinaAbstract: Tropical reefs are anti-wave structures composed of corals, algae and other reef-building organisms. They are one of the world's major carbon banks and an important window to observe the linkages and interactions between the mid- to high-latitude environmental processes and tropical oceans. In the past decades, with the significant acidification and warming of global oceans, the tropical coral reefs are seriously under threat. Ocean acidification is a factor which may significantly affect coral calcification rates, inhibit the development of coral larvae, and trigger the dissolution of coral reefs. And high temperature may cause the rising of sea temperature, coral bleaching and inhibit the self-repair of coral reefs. In addition, both of the two factors may induce changes in the community structure of coral reefs. In response to the changes in these environmental factors, corals can resist heat stress to a certain extent by changing the types of symbiotic algae and regulating gene expression. However, if the emission of greenhouse gases is not properly controlled in the near future, most coral reefs on the Earth may face complete elimination by the end of this century. A more comprehensive understanding of coral reefs’ response to the key factors in the climate system change, including higher temperature and acidification, is required to cope better with changes of coral reefs in different possible scenarios in the future. The study of reef depositional sequences may provide key insights into the long-term evolving patterns of coral reefs, and serve as a valuable supplement for modern observations.Key words: coral reefs; climate changes; global warming; ocean acidification; response mechanism自工业革命以来,人类活动所排放的大量CO 2及其他温室气体进入大气圈后,对全球变暖产生了重大影响;就海洋而言,伴随海水温度和大气CO 2浓度的升高,极端事件更加频繁且剧烈,海水资助项目:上海市自然科学基金“晚新近纪渤海盆地陆-海转换的环境过程”(19ZR1459800)作者简介:李言达(1997―),男,本科生,主要从事古生物学研究,E-mail :************.cn通讯作者:易亮(1982―),男,副教授,主要从事海洋沉积与年代学研究,E-mail :******************.cn 收稿日期:2020-08-05;改回日期:2020-11-06. 蔡秋蓉编辑ISSN 0256-1492海 洋 地 质 与 第 四 纪 地 质第 41 卷 第 1 期CN 37-1117/PMARINE GEOLOGY & QUATERNARY GEOLOGYVol.41, No.1水体也逐渐酸化[1]。

深海生物造礁过程发现

深海生物造礁过程发现

深海生物造礁过程发现随着科技的进步,人们对深海的认识也越来越深入。

深海被誉为地球上最神秘的海洋领域之一,其浩瀚无垠、黑暗寒冷的环境使得其生物多样性和适应能力受到了极大的挑战。

然而,近年来的科学研究表明,深海生物在这个特殊的环境中也具有创造生态系统的惊人能力。

特别引人注目的是,深海生物不仅能够存活于深海环境中,还能够通过造礁过程为其他生物提供居住地。

深海生物造礁过程的发现带来了关于深海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的全新认识。

过去,人们普遍认为深海缺少生物多样性和生物量,然而,随着深海探索的进展,科学家们发现了许多深海生物能够创造出独特的生物珊瑚礁。

这些珊瑚礁由深海生物的残骸、粪便和分泌物堆积而成,形成了复杂的生态系统。

深海生物造礁的过程是一个极其缓慢而又复杂的过程。

首先,深海生物在适宜的生存环境中繁殖生长,形成大量的个体。

它们会通过各种方式聚集在一起,形成珊瑚礁的种子点。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生物会分泌出一种粘液,将自己与周围的底物粘在一起。

这种粘液具有极强的黏性,使得深海生物能够附着在岩石或其他硬质表面上。

随着深海生物越来越多地聚集在一起,它们的分泌物会不断堆积,逐渐形成珊瑚礁的骨架。

深海生物造礁过程中的关键角色是珊瑚类生物。

珊瑚是一类具有钙质骨骼的无脊椎动物,它们能够在深海环境中繁衍生息。

珊瑚类生物通过钙离子从水中吸收钙质,随后将其转化为硬质骨骼,从而形成珊瑚礁的主要结构。

这些珊瑚类生物之间形成的骨骼网络不仅提供了珊瑚礁的外部形态,还为其他生物提供了生存环境。

例如,许多鱼类和其他海洋生物依赖于珊瑚礁的间隙和洞穴寻找庇护所,并以此作为觅食的场所。

对于深海生物造礁过程的发现,科学家们对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通过潜水器和遥控器的运用,科学家们能够观察和记录深海生物造礁的过程,以及珊瑚礁的结构。

他们发现,深海生物造礁并不仅仅是简单的物理过程,它还受到环境因素和生物相互作用的影响。

例如,珊瑚礁的生长速度受到温度、光照和营养物质等环境因素的影响。

人工鱼礁附着生物影响因素研究进展

人工鱼礁附着生物影响因素研究进展

综述 ・
人 工 鱼礁 附着 生 物 影 响 因素 研 究进 展
张 伟 ,李纯厚 ,贾晓平 ,陈丕茂 ,方 良 ,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 院南海水产研究所 ,农业 部渔业生态环境重点 开放 实验室 ,广东 广州 5 0 0 ; 1 1 30
2 .广东海 洋大学水产学 院,广 东 湛 江 5 4 8 ) 2 0 8 摘要 :人工鱼礁是用于营造海洋牧场 、调控和优化 海洋 生态 环境 、增 殖生物 资源 的人工设 施 。人工 鱼礁投 放人 海后 ,受 海水环境和气候等因素影响 ,礁体附着生 物的种 类组成 和数量 出现 明显 的时空变 化 。文章综 述 了影响
r n n n r lfr t il gc lr s ur e Afe t d by s a t re v r n nt lmae a t rf cos,t pe is c mp sto nd o me ta d p o i a e bo o i a e o c . f ce e wa e n io me ,ci t nd ohe a t r e he s ce o o i n a i
维普资讯
第 4卷第 1 期 2 08年 2月 0

南 方 水 产
S uh C i a F s e is S in e o t h n i r c e c h e
Hale Waihona Puke Vo. . No 14 .1 Fe b., 2 08 0
2 un dn ca .G a g og Oen叽}e , h n ag54 8 , hn ) 巧 Z aj n 2 0 8 C i i a
Ab t a t A t c a r e i d o ri ca a i t h c s d t u l rn a c sr c : ri i e fi a k n f t il cl y w i h i u e o b i ma ie r n h,c n r l n pi z r ee oo i a e v— i f l s a f i f i s d o t do t oa miema i c lg c n i n l

刘明浩

刘明浩

生物礁油气藏相关的地质概况摘要生物礁油气藏在世界油气储量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不少国家的油气产量中生物礁油气藏占有相当大的比例。

生物礁因其高孔渗特性而往往成为高产油气井、大型油气田的极好储集体。

文章对国内外生物礁油气勘探状况进行了评述,结合材料对生物礁油气藏的烃源、储集层进行概述,说明生物礁一般只作为储集层而很少作为生油层,并对川东北、塔里木塔中地区的生物礁进行举例说明。

我国有十分广泛的生物礁分布区域,在塔里木盆地塔中地区奥陶系是生物礁型油田的主要勘探方向,寒武系的盐下及白云岩储集层的油气值得关注;鄂尔多斯盆地西南缘渭北隆起、天环凹陷奥陶系生物礁天然气勘探尚须重视;同时南海盆地的生物礁也具有极大的油气开发潜力。

关键词:生物礁油气藏烃源储集层中国刘明浩学号:201114450129河北联合大学矿业工程学院11石油(1)班引言碳酸盐岩油气田是全球油气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世界碳酸盐岩油气探明可采总量为t81.10750⨯油当量,探明可采天然气5.1434⨯油当量,其中探明可采石油t810684⨯油当量。

世界碳酸盐岩油气田313个,其中油田208个,气田105个[1]。

4.10t8中国碳酸盐岩探明石油t815⨯油当量,探明率为 6.5%,探明天然气102.83⨯,探明率为28.65%。

生物礁是主要由生物构筑而成的一种特殊碳酸盐10.1m38岩构造体,又是碳酸盐沉积中一种含油气沉积类型,有着广阔的油气潜力。

目前,中国生物礁的研究现状表现为古生代生物礁的研究较多,新生代生物礁研究较少,这与中国生物礁的发育特征是一致的[2]。

中国各地质历史时期生物礁普遍发育、分布范围广,有泥盆纪、二叠纪和新近纪三个主要造礁期,生物礁与油气藏的密切关系,各地质历史时期生物礁的分布规律、造礁生物及其附礁生物的组合演化、生物礁的发育控制因素等对油气勘探有重要意义。

一、生物礁的基本特征1.1生物礁的定义从Walther(1911)、Ladd(1944)到Lowenstan(1950),Newell et al.(1953)对其严格定义为由生物作用形成的抗浪构造,到20世纪70年代Dunham(1970)提出礁的双重概念(地层礁和生态礁),生物礁的定义有了跨时代的发展。

生物礁分布与勘探开发

生物礁分布与勘探开发

生物礁分布与勘探开发研究报告引言:中国生物礁从震旦纪至新近纪均有发育,分布范围广,并有泥盆纪、二叠纪和新近纪3个主要造礁期。

不同地史时期造礁生物及其附礁生物的组合不同,形成的礁体具有不同的类型、规模和特征。

生物礁的发育受构造作用、海平面变化及古地理环境控制,同时也受造礁生物兴衰演化的控制。

生物礁与油气藏、金属矿床空间上关系密切,成因上可有联系。

笔者系统总结了20多年来中国生物礁的研究进展和成果,并指出利用多学科综合方法能较成功地预测隐伏生物礁的发育和分布,寻找礁型油气藏和礁型矿床。

川东北地区长兴中—晚期沉积相演化模式本报告从国内外主要生物礁油田区块入手,从分布情况,地质构造等特征详细讲述生物礁的成藏特征、分布规律。

德国中部泥盆纪生物礁的分布川西马鞍塘组露头观察点分布图根据国内外勘察仪器与技术的不同,从不同方向讲述生物礁的勘探开发情况。

琼东南盆地松南三维区海侵体系域台缘礁滩孔隙度分布预测台湾地区离岛的现代生物礁生境第一章生物礁滩的主要特征分析第一节生物礁滩的基本概念一、生物礁的定义二、滩的定义第二节生物礁滩的基本特征一、生物礁的基本特征二、滩体的基本特征第三节生物礁滩的主要类型一、生物礁的主要类型二、滩的主要类型第四节礁的形成及生物造礁作用一、礁的形成条件二、生物造礁作用三、生物礁的形成第五节生物礁滩的地球物理识别标志一、生物礁滩的地震资料识别1、外部几何形状2、内部反射结构3、顶部反射特征4、底部反射特征5、礁体边界的反射特征6、气烟囱效应7、古地理条件影响生物礁的发育二、生物礁滩的测井资料识别1、生物礁的自然伽马测井相特征2、生物礁常规测井的综合响应特征3、生物礁的倾角测井相特征4、生物礁的成像测井相特征生物礁分布第二章华北地台东部中寒武世微生物礁的时空分布第一节微生物礁的群落组成和形态学一、微生物礁组成二、微生物礁的造礁生物第二节微生物礁的时空分布第三章川东北地区长兴组生物礁成礁类型及分布第一节地质概况第二节长兴组生物礁生物类型及特征第三节长兴组生物礁岩石类型及特征一、礁石灰岩1、骨架岩2、障积岩3、粘结岩二、礁白云岩三、礁角砾岩第四节生物礁类型及微相划分一、台地边缘生物礁1、A井长兴组台地边缘生物礁2、B井长兴组台地边缘生物礁3、C井长兴组台地边缘生物礁二、台内点礁1、开县红花长兴组台内点礁2、D井长兴组台内点礁第五节生物礁分布第四章川西上三叠统生物礁群分布特征及控制因素第一节川西硅质海绵礁地层及露头特征附图川西马鞍塘组露头观察点分布图第二节与欧洲硅质海绵礁对比及其意义一、世界硅质海绵礁演化概述二、与欧洲侏罗系硅质海绵礁特征对比及其意义附图1西须马鞍塘组和小塘子组等厚图与实测生物礁殛地震丘状异常体位置图附图2四川盆地西部晚三叠世生物礁发育位置示意图附图3硅质海绵及其相关生物地史分布图附图4欧洲侏罗纪碳酸盐岩缓坡上生物礁带分布模式图第三节川西晚三叠世生物礁控制因素第五章桂中坳陷泥盆系生物礁分布预测第一节泥盆系生物礁发育的地质基础一、生物礁发育阶段1、海盆初始裂陷阶段2、海盆初始扩展阶段3、海盆抬升阶段4、海盆裂解阶段5、海盆扩展一萎缩阶段二、造礁生物特点与露头礁体分布三、影响泥盆系生物礁发育的主要地质因素第二节泥盆系深埋区生物礁分布预测一、桂中泥盆系台地相分布预测二、地震相预测三、生物礁分布特征第三节有利地区初步分析第六章右江盆地泥盆系生物礁发育分布特征研究第一节生物礁的概念第二节盆纪造礁生物类型及其特征第三节泥盆系典型生物礁解剖第四节生物礁的分类第五节不同生物礁相带的划分和特征一、点状礁沉积相带划分二、线状礁沉积相带划分第六节生物礁的生长发育控制因素第七节右江盆地泥盆纪牛物礁平面展布一、早泥盆世生物礁平面展布二、中泥盆世牛物礁平面展布三、晚泥盆世牛物礁平面展布第七章台湾地区生物礁及其生境第一节台湾岛屿概况第二节造礁生物及生物礁第三节造礁珊瑚分布及其生境一、台湾岛北部海岸二、台湾岛东北角海岸三、台湾岛东部海岸四、台湾岛南部海岸五、澎湖列岛六、小琉球七、绿岛八、兰屿九、龟山岛第四节台湾地区珊瑚礁分布与型态第八章中国生物礁时空分布特征及其地质意义第一节生物礁的时空分布及造礁生物演化特征第二节生物礁发育的控制因素一、构造作用及海平面变化控制生物礁的发育二、古地理环境控制台地边缘礁的分布三、古隆起控制台隆礁群的发育四、造礁生物的兴衰控制生物礁发育第三节生物礁的地质意义附表各地质时期生物礁的类型及其分布特征第九章德国泥盆纪生物礁的基本特征第一节地质背景第二节生物礁的岩相组合一、盆地相二、礁前相三、礁核相四、礁后相第三节生物礁的生物组合一、造礁生物二、住礁生物三、毁礁生物第四节生物礁的演化史一、初殖阶段二、拓殖阶段三、繁殖阶段四、衰亡阶段第五节加拿大、澳大利亚及德国泥盆纪生物礁特征的比较生物礁勘探与开采第十章鄂尔多斯盆地西北部礁滩相储层地震识别与勘探效果第一节主要目的层储层特征一、克里摩里组储层类型及分布1、储层类型2、储层岩性特征3、储层分布特征二、桌子山组储层类型及分布1、储层类型2、储层岩性特征3、储层分布特征第二节碳酸盐岩礁滩相储层地震识别一、地震相分析二、地震属性分析三、地震反演四、下古生界碳酸盐岩礁滩体分布特征第三节勘探效果第十一章川东北生物礁滩储层地震相分析第一节地震相分析及其技术基本原理一、地震相的概念二、地震相分析第二节传统的地震相分析方法“相面法”一、内部反射结构1、平行与亚平行反射结构2、发散反射结构3、前积反射结构4、乱岗状反射结构5、杂乱状反射结构6、无反射或空白反射区段二、外部几何形态1、席状2、席状披盖3、楔状4、滩状5、透镜状6、丘形7、充填型三、振幅和视频率1、振幅2、视频率四、连续性五、波形排列第三节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的波形分类方法一、自组织神经网络划分地震相原理二、自组织(SOFM)神经网络算法原理第四节主成分分析(PCA)方法一、主成分分析法原理二、主成分分析法的算法第五节参数选择效果分析一、目的层段时窗的选取方法和原则1、选取方法2、选取原则二、基于神经网络的波形分类方法主要参数选择1、波形分类数的选取原则2、迭代次数的选取原则三、主成分分析(PCA)方法主要参数选择1、用PCA—神经网络模式进行地震道分类的主要参数选取2、用PCA分级模式对三维立体数据体分类的主要参数选取第六节应用效果分析一、SYB地区应用效果分析1、SYB 地区工区概况2、长兴组沉积相带划分以及生物礁滩的识别与预测2.1、地震相分析的实现过程2.2、沉积相带划分2.3、生物礁滩的识别与预测二、HCL地区应用效果分析1、HCL地区工区概况2、飞仙关组沉积相带划分及滩的识别与预测2.1、沉积相带划分2.2、滩的识别与预测第十二章平方王地区沙四段生物礁灰岩气藏的开采第一节地质概况第二节开发历程一、采油阶段二、采气阶段第三节开采规律一、在相同工作制度下,同井不同层及同层不同井的产气量相差很大二、构造轴部气井产能高三、开发井网基本控制全区储量四、气藏产量递减分段满足指数规律第十三章琼东南盆地松南三维区台缘礁地震沉积学研究第一节研究区地质概况第二节礁体结构识别及成礁模型建立一、台缘礁礁体结构特征二、复杂镶边型成礁模型第三节台缘礁地震沉积学研究一、地层切片刻画台缘礁微相展布特征二、储层反演预测孔隙度分布第十四章双反射偏移技术在南海生物礁灰岩油藏断层和裂缝预测中的应用第一节双反射偏移处理技术一、地震资料品质分析二、双反射偏移速度扫三、双反射偏移孔径参数分四、双反射偏移处理第二节在南海生物礁灰岩油藏断层和裂缝预测中的应用效果第十五章岩石物理试验分析在地震响应研究中的应用第一节区域概况第二节岩石物理试验分析一、岩样储层物性参数的测量二、岩样声学参数测试1、常温常压条2、地层温压条件第三节储层测井响应特征与岩石物理参数分析第四节储层的地震响应特征研究一、二维模型波动方程正演二、流体替换1、气层替换为水层2、气层替换为干层3、改变气层的孔隙度第十六章国内外生物礁油气勘探现状与我国南海生物礁油气勘探前景第一节国外生物礁油气勘探和开发状况第二节国内生物礁油气勘探和开发状况第三节我国南海生物礁油气勘探前景一、对我国南海生物礁油气储镀预测二、对我国南海油气勘探建议1、重视区域石油地质条件的研究与类比2、重视新技术新方法的应用第十七章钙醇聚磺钻井液在老君3井的应用第一节钙醇聚磺钻井液性能特点一、浊点效应二、活度平衡三、降低膜效率四、酸溶暂堵五、强抑制性第二节现场应用一、空气钻后钻井液的转换二、钻井液施工重点并段三、钻井液施工措施第三节分层钻井液性能第十八章碳酸盐岩生物礁储层的流体替换研究第一节方法及原理一、Gassmann方程二、利用Gassmann方程进行流体替换的计算步骤第二节实例分析第十九章铁山5井分层开采工艺技术第一节基本情况第二节现场试验情况一、试验前期论证二、施工过程第三节生产情况第四节几点认识第二十章利比亚老油田应用多边水平井提高原油采收率第一节地层和圈闭机理第二节岩石物理性质第三节采收机理第四节油田初期发展第五节模拟研究第六节水平井N4第二十一章四川盆地川东北坳陷仪陇固井设计第一节钻井资料第二节地质资料第三节固井目的及方法第四节固井难点与主要技术措施第五节套管柱设计、校核与扶正器安放位置第六节固井工艺设计第七节水泥试验设计第八节下套管复杂情况计算第九节施工技术要求第十节施工组织第十一节施工预案第十二节健康、安全与环保要求第十三节固井设备、工具与材料清单第二十二章川东北高压含硫气藏毛坝1井测试工艺技术第一节毛坝1井概况第二节测试工艺技术一、井下测试管柱1、油管强度及扣型2、一次性完井封隔器3、RTR密封总成4、密封筒延伸管5、XD型循环滑套6、插管引鞋7、磨铣及延伸管8、变丝接头和短节二、地面测试流程设计。

我国现代生物礁研究进展

我国现代生物礁研究进展

我国现代生物礁研究进展尹世胜【期刊名称】《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年(卷),期】1989()4【摘要】生物礁碳酸盐沉积物是碳酸盐沉积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古生物学、古生态学、古海洋学、海洋地质学等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对烃类和许多矿产资源的勘查,也有着重要的实际意义和理论意义.因此,随着生物礁型油气资源丰度的日益增长,在世界范围内,加强了对生物礁的大力研究.我国疆域辽阔,许多地质时代都有生物礁分布.然而,在系统的生物礁研究方面起步较晚,七十年代前,无论在现代生物礁或古代生物礁研究方面均较落后,与先进国家相比,差距较大.近年来,由于生物礁型油气藏的勘探,在陆区和海域都获得了一定的突破,不仅深化了对古礁的研究,也促进了现代生物礁的研究,为将今论古,古今结合的比较研究,开拓了前景,一些研究成果已经赶上或缩小了与先进国家的差距.本文仅就现代生物礁研究方面取得的一些主要进展,进行概要的总结.【总页数】2页(P14-28)【关键词】生物礁相;碳酸盐沉积物;油气藏;资源丰度;海洋地质学;古海洋学;陆区;相模式;发育演化;古生态学【作者】尹世胜【作者单位】地质矿产部海洋地质研究所【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736【相关文献】1.生物礁及我国含生物礁地层的分布 [J], 金惠;赵正望;吴长江2.国内外生物礁油气勘探现状与我国南海生物礁油气勘探前景 [J], 甘玉青;肖传桃;张斌3.浅析造礁生物演化及生物绝灭事件对礁丘发育的控制作用──以中国南方震旦纪至三叠纪生物礁丘为例 [J], 金善燏;鞠天吟;杨达铨;林国为;陆俊明4.我国南方二叠纪生物礁与造礁生物古生态的研究 [J], 张维5.我国的现代生物礁及双壳类造礁生物 [J], 闫占英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第3讲 生物礁沉积模式控制因素和研究意义

第3讲  生物礁沉积模式控制因素和研究意义

六、生物礁发育的控制因底地形 5、气象条件 6、断裂构造
南丹六寨生物礁
广西泥盆纪生物礁厚度变化
大厂礁:厚度大于900米,时间晚埃姆斯期开始,艾菲尔期 最为发育,终止于吉维特期。 北流中晚泥盆世礁:厚大于200米 环江北山吉维特期礁:最大厚度667米 南丹六寨吉维特晚期礁:礁岩组合厚大于160米 贵县石龙至蒙公早埃姆斯末期:21-38米
17
82
17
83
Often called "rainforests of the sea", coral reefs form some of the most diverse ecosystems on Earth.
They occupy less than 0.1% of the world's ocean surface, yet they provide a home for 25% of all marine species.
深水盆地(陆棚)相以中薄层硅质灰岩沉积为主。 生物化石以浮游生活的放射虫及底栖有孔虫和海绵骨针为主。
礁相体系发育较完善程度:处决于各种外界因素的影响,因此并非 所有生物礁均具有礁前和礁后相。
生物礁丘
第四讲 生物礁建造及在油气勘探中的应用
一、生物礁的定义 二、生物礁的分类 三、生物礁的古生态 四、地质历史上的生物礁类型及演化 五、礁相体系的沉积模式 六、生物礁发育的控制因素 七、生物礁的研究意义
珊瑚礁
五、礁相体系的沉积模式
礁相体系构成类型:礁核,礁坪,礁前,礁后。 礁相体系人形成与礁生长将海域分割成具有不同物理、化学和生物 特征的环境单元有关。
钙藻化石:以粗枝藻科(绿藻)为主,含少 量裸松藻科(红藻)
底栖有孔虫

科技驱动,四川盆地生物礁勘探驶入快车道

科技驱动,四川盆地生物礁勘探驶入快车道

62022年6月上 第11期 总第383期能源科技| TECHNOLOGY ENERGY5月12日,陈智雍带着10余人穿行在福禄场大猫坪西区块的林间草丛中。

陈智雍在中石油西南油气田重庆气矿地质科负责勘探开发部署工作,云安012-X17、云安012-X18、龙岗83-C1的地面工程即将启动,这是他第五次带队踏勘,做井位的最后确定。

勘探 信心比金子重要云安012-X17井、云安012-X18井、龙岗83-C1井是继云安012-X11-C1井之后西南油气田以生物礁为目的层部署的。

随着这3口井的实施,西南油气田生物礁的勘探开发进入新的里程。

日前,云安012-X16和云安012-X11-C1井分别以测试日产113.65万方和205.66万方先后刷新四川盆地生物礁单井测试产量新纪录,这是滩地质新认识和工程技术攻关成果的成功应用实践。

西南油气田公司创新形成的缓坡型分散状小礁体空间雕刻技术使川东“打礁不见礁”成为历史。

“终于盼来了这一天。

”采访中,气矿副总地质师冯青平感慨道。

冯青平在川东工作了30余年,他说,川东生物礁丰富,以前钻探石炭系时不时会遇到生物礁。

1984年部署的宝1井是川东地区首口生物礁工业气井,设计的目的层为石炭系,在路过长兴组时遇到礁,而随后在其周边部署的以生物礁为目的层的宝2井、宝3口井、宝4井均未钻遇生物礁。

在20多年里,由于集中精力搞石炭系整装气田开发,对生物礁没有实质性勘探。

“打礁不见礁”让地质工作者们很郁闷。

冯青平解释:以前很长一段时间,对生物礁的勘探仅依赖寻找石炭系构造圈闭时取得的二维地震资料,礁体一个个散落在滩上,形态各异,没有足够的认识,很难一逮一个准。

原西南油气田勘探开发研究院区域地质研究所所长罗冰说,川东探区浅、中、深层均具有较好的资源基础,这些年,重庆气矿在石炭系的勘探开发上花了大量精力,曾尝试在川东深层寻求新发现,但探区处于盆地高陡构造区,断层多,地质条件复杂,钻井实施难度大。

川东长兴组生物礁分布地震识别技术研究的开题报告

川东长兴组生物礁分布地震识别技术研究的开题报告

川东长兴组生物礁分布地震识别技术研究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长江口三角洲地区的川东长兴组是富有油气资源和生物多样性的重要地质构造带,具有较高的开发和研究价值。

该地区的生物礁是一种特殊的沉积物,常常和油气藏有很大的关系。

为了探明该地区的油气藏和生物礁的分布,需要进行地震识别技术的研究。

二、研究目的本次研究旨在探究川东长兴组生物礁分布的地震识别技术,以提高该地区的油气勘探和开发效率。

三、研究内容1.对川东长兴组生物礁的地质特征进行研究,包括物质组成、沉积环境、地貌形态等方面。

2.通过资料收集和样本分析,综合考虑地震波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路径和速度、高频地震波和低频地震波的特点、地震反射能和衰减常数等等,建立川东长兴组生物礁的地震波段特征,确定生物礁地震识别技术的基本理论。

3.对采集的地震勘探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通过地震成像技术和地震反演技术,建立生物礁的地震模型,并提取出生物礁的地震特征,进一步验证地震识别技术的正确性。

四、研究意义本次研究对于川东长兴组油气勘探和生物礁的分布具有很大的研究价值,可以为该地区油气资源的开发提供参考依据,同时也为其他地区的油气勘探和地质探测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五、研究方案及进度安排1.确定研究内容和工作步骤:1个月2.搜集资料和标本进行分析:3个月3.建立地震波段特征和生物礁地震模型:3个月4.地震识别技术的验证和应用:3个月5.撰写论文并整理研究成果:1个月六、预期成果1.对川东长兴组生物礁地质特征进行全面的研究,为油气勘探提供重要信息。

2.通过地震波段特征的分析和生物礁的地震模型建立,提出川东长兴组生物礁的地震识别方法。

3.通过地震勘探数据的处理和分析,验证了该地震识别技术的正确性和可行性。

4.撰写高水平学术论文,并整理相关的研究成果。

国内外生物礁油气勘探现状与我国南海生物礁油气勘探前景

国内外生物礁油气勘探现状与我国南海生物礁油气勘探前景

国内外生物礁油气勘探现状与我国南海生物礁油气勘探前景甘玉青;肖传桃;张斌【摘要】世界生物礁油气资源非常丰富,随着生物礁油气勘探开发的不断深入,生物礁油气探明储量和产量不断增加,所占比重越来越大.南海是我国最大的边缘海,其特殊的构造背景、多种类型礁的发育和良好的生储盖组合等都决定了南海生物礁油气勘探的广阔前景.建议加快南海勘探开发的步伐,充分利用南海丰富的油气资源.【期刊名称】《海相油气地质》【年(卷),期】2009(014)001【总页数】5页(P16-20)【关键词】生物礁油气藏;油气勘探;勘探前景;南海【作者】甘玉青;肖传桃;张斌【作者单位】长江大学油气资源与勘探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长江大学地球科学学院;长江大学油气资源与勘探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长江大学地球科学学院;江汉油田勘探开发研究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E112.22甘玉青1982年生,2004年毕业于江汉石油学院,现为长江大学硕士研究生。

主要从事层序地层学研究。

通讯地址:434023湖北省荆州市长江大学地球科学学院生物礁以其良好的储集性能在碳酸盐岩油气田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其蕴藏的石油天然气资源一直是世界瞩目的宝贵财富。

礁型油气藏因具有储量大、产量高及勘探成本较低等特点而备受人们关注。

国外生物礁油气勘探开发始于20世纪初。

与国外相比,我国生物礁油气钻探及研究起步较晚。

但是,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特别是近20年的发展,我国生物礁油气勘探取得了突出的成就,相继发现了一些高产油气田,油气储量得到快速增长,生物礁油气在油气勘探中已被列为重要对象。

我国生物礁油气资源丰富,勘探前景好。

重视礁型油气田勘探的研究,对于缓解我国油气资源供给与需求之间的矛盾,促进当前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全球生物礁油气资源丰富。

据统计,目前世界上礁型油气田总的可采储量达45×108t以上,随着生物礁油气勘探的不断深入,更多的礁型油气田被发现,其储量值可能远超此数。

湘西北地区早奥陶世生物礁成礁模式

湘西北地区早奥陶世生物礁成礁模式

湘西北地区早奥陶世生物礁成礁模式
1湘西北地区早奥陶世生物礁成礁模式
湘西北地区早奥陶世生物礁成礁模式是一个奥陶纪以前的多样化古生物礁群落结构模式。

这种生物礁成礁模式的样式,包括定居腔孔的生物礁,生物岩石和其他粘土矿物礁。

湘西北地区的早奥陶世生物礁是在船运活动中被发现的,其中以湖南宁乡县为特殊代表。

从物源组成方面来看,湖南宁乡县的湘西北早奥陶世生物礁中,碎屑陨石占很大比重,但是却构成一个复杂的生态系统,由多种有机物组成,包括有机体、有害细菌、病毒和真菌。

2礁体及其构成
湖南宁乡县的湘西北早奥陶世生物礁,它的礁体结构是一种古老的建筑技术模式。

礁体由泥质和碎屑陨石构成,比如硅灰石和苹果石,这些材料形成了一个稳定的、比较完整的结构。

生物礁中存在许多不同类型的生物孔道,其中包括类似腔体和气孔的空洞结构,由植物细胞壁构成的腔道,以及多样化的礁石腔隙。

随着生物礁的演变,这些多样的空洞构成了一个活跃的生态系统,也提供了不同生物体可以优化进驻、生长和繁殖的场所。

3生物礁的研究
由于湖南宁乡县的湘西北早奥陶世生物礁结构完整、保存完整性高,所以受到了学者们的广泛关注和研究。

这类古生物礁是奥陶纪以前古生物礁形成模式的一个重要实例,有助于探讨奥陶纪以前生物礁
的海洋均衡模式。

其研究兴起以来,尤其是近几年来,这类古生物礁的研究和保护也受到了相当的关注。

此外,研究结果还有助于理解奥陶纪以前海洋生态系统中的生物因素,生物因素决定了地质演化变化的方向和趋势,影响了湖南宁乡县湘西北地区地表地质变化和地形地貌发育。

阿联酋下白垩统舒艾巴组生物礁沉积模式

阿联酋下白垩统舒艾巴组生物礁沉积模式

阿联酋下白垩统舒艾巴组生物礁沉积模式
白垩统舒艾巴组生物礁沉积模式在阿联酋的研究表明,生物礁的沉积物主要是碳酸盐岩,其中含有大量的硅藻和硅酸盐,以及珊瑚、珊瑚虫和贝类等生物组件。

在阿联酋,白垩统舒艾巴组生物礁的沉积物主要是碳酸盐岩,其中含有大量的硅藻和硅酸盐,以及珊瑚、珊瑚虫和贝类等生物组件。

此外,还有少量的火山灰、碎屑岩和砂岩,这些沉积物可能来自于周围的海岸环境。

研究还发现,白垩统舒艾巴组生物礁的沉积物中含有大量的有机质,这些有机质可能来自于珊瑚、珊瑚虫和贝类等生物的死亡和残骸。

我国生物礁研究的发展

我国生物礁研究的发展

我国生物礁研究的发展
赵焕庭
【期刊名称】《第四纪研究》
【年(卷),期】1996(000)003
【摘要】黄汲清教授研究我国南方二叠系,引发了我国对古代生物礁的研究工作。

60年代起我国开始对古代生物礁的研究。

现代珊瑚礁研究从20年代末兴起,80年代以来正在深入发展,同全球变化研究和珊瑚礁开发紧密联系,拓展了研究领域,积累了许多新知。

【总页数】1页(P253)
【作者】赵焕庭
【作者单位】无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588.248
【相关文献】
1.我国生物礁研究中的问题及发展方向 [J], 范嘉松;吴亚生
2.我国生物材料发展需要行业协调机制——"中国生物材料研究与产业发展现状及
趋势"工程科技论坛侧记 [J], 乔丽静
3.生物礁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J], 钟建华;温志峰;李勇;郭泽清;王海侨;柳祖汉;冀国盛;吴孔友
4.我国南方二叠纪生物礁与造礁生物古生态的研究 [J], 张维
5.我国现代生物礁研究进展 [J], 尹世胜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海相油气区生物礁研究现状、问题与展望

海相油气区生物礁研究现状、问题与展望

海相油气区生物礁研究现状、问题与展望
陆亚秋;龚一鸣
【期刊名称】《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年(卷),期】2007(32)6
【摘要】生物礁是良好的油气聚集场所.几十年来我国在生物礁及其含油气性研究、生物礁发育分布规律及其控制因素研究等方面均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油气区隐伏生
物礁的地球物理识别与预测方法也日趋成熟,生物礁储层形成机理与预测研究进一
步深入.油气区生物礁研究中仍存在一些问题:一是生物礁基础研究综合程度不够;二是生物礁成油系统研究薄弱;三是生物礁分布规律与地质预测精细程度不够.油气区
生物礁研究的发展趋势:一是生物礁基础研究将向综合的生物礁生态-沉积体系研究以及生物礁地球生物学研究方向发展;二是生物礁与油气成藏研究结合将更加紧密;
三是油气区生物礁的研究手段向多方法的交互验证与集成研究过渡;四是生物礁储
层预测与描述技术将得到进一步发展.
【总页数】8页(P871-878)
【关键词】生物礁;地球生物学;油气储层;成油系统
【作者】陆亚秋;龚一鸣
【作者单位】中国地质大学生物地质与环境地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744
【相关文献】
1.生物礁灰岩的研究现状及储层识别技术 [J], 赵健;方石;张新荣
2.二叠纪造礁生物化石研究回顾与展望 [J], 张维;张孝林
3.海相深水沉积研究现状及展望 [J], 韩小锋;陈世悦;牛海青
4.人工鱼礁附着生物在海洋牧场构建中的作用及研究现状 [J], 李真真;关长涛;公丕海;王腾腾;刘超;李梦杰
5.人工鱼礁研究现状及未来展望 [J], 李东;侯西勇;唐诚;张华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
一、生物礁的定义及有关术语
(2)生物礁相关术语 生物丘:完全或主要由固着生物所建造的丘状、透镜 状的沉积块体,而且周围被不同岩性的正常沉积岩包 围。 生物层:独特的层状构造,不能上隆形成透镜状或典型 的生物礁形态,但是主要或完全由生物组成。 岩隆:所有的本质上是生物成因的碳酸盐沉积体,其 表面具有突起的形态。
Newspaper’s Home with users news feed 13
四、生物礁与油气关系研究
4、生物礁的地震识别与预测 在盆地区或含油气区潜伏礁滩的识别与预测是大部分是 通过地震资料的处理与解释来实现的.利用常规地震剖面 与特殊方法处理剖面(如振幅强度剖面、瞬时相位剖面等) 结合地震反演等可识别与预测生物礁在平面上的分布.礁 区别于这些地貌隆起的一个重要的或者首要的特征,就是 礁主要是原地生物的造架作用形成的,因此地震与地质方 法的有效结合才能准确完整地识别生物礁体的发育特征
Newspaper’s Home with users news feed 15
中国各地质历史时期生物礁十分发育,分布范围较广,目 前所发现的生物礁遍及西北、西南及华北地区,在南海 北部大陆架的中新统和华北的始新统中也有礁体分布
1、前寒武纪 蓝细菌为主要造礁生物,主要FR形IE成ND叠S层石沉积建造。 2、早古生代 早寒武世以古杯类为造礁生物;奥陶纪早期以海绵和苔 藓虫为主要造礁物,在晚期苔藓虫占优势,同时伴生珊 瑚、棘皮类和蓝细菌。 3、晚古生代 泥盆纪生物礁以层孔虫和珊瑚占优势,并出现棘皮类和 蓝细菌。
4
一、生物礁的定义及有关术语
总结原则 生物礁既可能是由生物组成,包括造 架生物、联结包覆生物,以及许多附礁生物;也可能 在一个礁体内,生物很少,而胶结物却占很大的比 例;甚至在碳酸盐岩隆内完全由灰泥组成。但是无 论组分怎样变化,一个礁体仍然是一个三度空间的 碳酸盐几何体,它决不是生物层。
5
二、生物礁的分类
生物礁研究进展
201421000359 地质工程 范梦
主要内容
1、生物礁的定义及有关术语 2、生物礁的分类 3、各个地质时期造礁生物的分布 4、生物礁与油气关系研究 5、生物礁的地质意义
2
一、生物礁的定义及有关术语
(1)生物礁的概念与定义 生物礁是一种在水中形成的生物沉积建造,包括从太 古代的微生物藻礁到现代的珊瑚和珊瑚藻礁。 其关键属性:生物来源、碳酸盐组分以及原地堆积。 现在最新的,具有代表性的生物礁的定义为:生物礁是 由固着生物所建造的本质上是原地沉积的碳酸盐建造。
8
三、各个地质时期造礁生物的分布
4、中生代 以造骨架的六射珊瑚(Scleractinians)为主,白垩纪普遍 以厚壳蛤类占优势。 5、古近纪至今 白垩纪温暖的气候条件非常适合生物礁的生长,在经历了 白垩纪到古近纪的生物灭绝后,生物礁的发展进入了相对 寒冷的古近纪—新近纪。从此以后,珊瑚和钙藻成为生物 礁建造的主要生物。
Newspaper’s Home with users news feed 14
四、生物礁与油气关系研究
5、生物礁的测井与非地震识别方法
在油气区通过测井资料识别井下礁滩的存在是一个常用的方 法.测井资料识别生物礁是根据生物礁的形态及生物礁的岩石 学特征的电性反映综合判定的,如自然伽马测井、声波测井 及成像测井等测井系列常应用于生物礁的识别. 近年一些新的测井技术如深部重力密度测井、组合式地震成 像测井也被应用于生物礁预测.生物礁的重力与地球化学方法 识别预测.运用高精度的重力资料寻找潜伏礁有非常成功的例 子.一般来讲,在礁的上方出现重力正异常,其原因主要是由于 礁带岩石密度比礁外的大,特别是礁上覆层为泥页岩或盐岩层 时,这种效应尤为明显.在礁区及礁的上方形成非构造成因的正 向构造,也是加强这种重力效应的因素之一
11
四、生物礁与油气关系研究
2、生物礁油气藏的烃源
据认为,生物礁富含各类造礁生物,烃源来自生物礁自身,具有自生自储 的特点.曾鼎乾等认为生物礁岩自身生油能力有限,生物礁油气藏的 油源基本上是外源的
User’s Space
12
四、生物礁与油气关系研究
3、潜伏区生物礁的钻井取芯观察与识别
潜伏区主要通过钻井取芯观察直接识别生物礁.礁灰岩可 能由于孔隙发育而较为破碎,且由于在复杂的礁相沉积中 非礁岩仍然有一定的比例,加上取芯井段的限制,岩芯中也 可能出现大量的非礁岩,必须综合多口探井的取芯观察,才 能较好地对生物礁进行识别.在钻井取芯段上,礁灰岩块一 般为浅灰色、块状结构、不见层理,但可看到由各种生物 形成的结壳结构或缠绕构造.当遇到以造礁珊瑚为主的层 段时,可见到较完整的块状珊瑚,并有向上生长结构,岩石显 得较粗糙,含丰富的造礁生物及其他生物碎屑.通过岩石薄 片观察,能够看到各类造礁生物及生态特征,详细的地球生 物学分析可细致地识别出造礁生物及附礁生物的种属及 结构特征
骨架支撑的生物礁 生物礁中的骨架支撑F方OL式LO和W骨架的成分对生物礁的生 长与判别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
胶结物支撑的生物礁UPDATES 生物礁的生成主要是通过原地生物的胶结作用形成。 胶结物起到了支撑和充填的作用,就像骨架的生长一样, 而且能够在非骨架以及骨架生物上形成。
7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三、各个地质时期造礁生物的分布
比较有代表性的分类方案将生物礁的组分分为3 种:基质(M),原地形成的骨架(S),以及孔隙和胶结 物(C)。 于是生物礁主要分为3大类:基质支撑的生物礁; 骨架支撑的生物礁;胶结物支撑的生物礁。
6
二、生物礁的分类
基质支撑的生物礁 簇礁和节状礁中的原地骨架是相互邻近但不相互接触, 所以稳定性主要来自于基质的支撑作用。
9
三、各个地质时期造礁生物的分布
10
四、生物礁与油气关系研究
1、生物礁储层研究 生物礁储层研究是礁滩型油气藏的研究重点之一。生物礁 型储层的储集空间类型、成岩变化、孔渗分布特点与其他 碳酸盐岩储集体均有较大的区别.生物礁原生孔隙大,且裂 缝与溶洞也较其他碳酸盐类发育,易于形成较好储层。礁 的成岩作用与储层非均质性是生物礁储层研究主要内容之 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