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项羽分析对比..
性格决定命运——论刘邦与项羽的成败
![性格决定命运——论刘邦与项羽的成败](https://img.taocdn.com/s3/m/8ac153042e3f5727a4e9623a.png)
性格决定命运——论刘邦与项羽的成败性格决定给命运——论刘邦与项羽的成败[内容摘要]:公元前209年,项羽随其叔父项梁在会稽起兵反秦,后经巨鹿一役大破秦军,成为统领各路诸侯的上将军,自封西楚霸王;刘邦壮年时由亭长起兵,不断壮大自身势力,虽多次战败,但最终赢下楚汉战争,并先后消灭四方诸侯,成就汉朝霸业。
笔者现就刘邦、项羽二人先天条件及后天性格两方面对其成败进行简要分析比较。
[关键词]:成王败寇;楚汉争霸;性格;成败第一章刘邦、项羽之先天条件对前期形势的影响1.1 刘邦的起兵劣势刘邦在起兵初期势单力薄,与各路诸侯相比,军事实力并不占优,分析起来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一是其出身低微;二是其缺乏优秀的军事才能。
刘邦出生在社会中下层[1],其父亲刘煓尊号太公,在沛郡丰邑务农为生。
从现有史料考证,刘煓也并没有出自富贵之家。
“六年,高祖五日一朝太公……后高祖朝,太公拥篲迎门却行”[2]。
从太公拥篲的行为来看,其成为太上皇后,按照其地位,本应过着极尽奢华的皇家生活,但实际上,其并没有提高所谓的层次,仍然愿意经常拿着扫把扫地,由此可以看出仍保持一个务农者的习惯。
可见,刘邦为农民出生,至少并不是大富大贵。
刘邦起兵抗秦前,以亭长身份为泗水郡押送徒役到骊山,但在半路趁夜将徒役放走,有十余人愿意跟随他[3]。
其后,刘邦带领这十余人返回沛县,会同沛县官吏萧何、曹参及好友樊哙等人,鼓动百姓杀掉县令,起兵抗秦。
刘邦起兵时,跟随他的人多为沛县的低级官吏以及社会地位较低的朋友,其兵力也不超过三千,这在当时战火四起的秦末环境中并没有造成太大的影响。
刘邦起兵后,虽然先后攻下胡陵、丰等地,但其部下雍齿叛变,将丰地降魏。
刘邦带兵攻打丰,却先后两次失利。
直到其投奔项梁,项梁给他增加了五千兵力及五大夫将十人,才最终依靠人数优势攻下丰[4]。
其后,刘邦率军西征,两攻昌邑,虽与彭越、皇欣等人合兵一处,但仍然攻打不下,只能够率军继续绕道西行[5]。
后来,刘邦在与秦军的战斗中虽然不断胜利,但大多是依靠张良、郦商等将领,并且很多时候遭遇的秦军皆为残余力量,战斗力极为低下。
《当项羽遇到刘邦》:从一句话看差别
![《当项羽遇到刘邦》:从一句话看差别](https://img.taocdn.com/s3/m/9c185c4ca8956bec0975e3f5.png)
《当项羽遇到刘邦》:从一句话看差别从说话看性格性格决定成败。
这话如今很流行,却也并不算什么发明,它不过是对人生的一种感悟和总结。
一个人的性格,往往决定着这个人做事时的态度、速度、热度,投入的程度不一样,产出自然也就不一样。
人生是坎坷的,所以人的性格也是复杂的、多变的,很难用一个词或一句话去形容概括。
判定一个人的性格,我们常说要看言谈举止。
言谈即说话,举止是做事。
人立足于社会,无非也就靠这两样和别人产生交流和联系,于是此二者也便成了体现一个人性格特征的外在信息。
在某些时候,言谈甚至比举止还重要,它更能让人区分性格情况。
言为心声,言多语失,言不由衷,言外之意,都是通过言谈这个外在表象,去看一个人的内心的本质。
语言是人区别于动物的特征之一,也是人和人之间相区别的特征之一。
人们评论一个人时,除了他的外貌特征,说得最多的可能就是他的言谈了:这个人很健谈、很会说;或这人说话不着调、不把门,等等。
通过这些说话,进一步判断这个人的性格:这人说话实在,人一定厚道;或这人油嘴滑舌,办事肯定没谱儿。
甚至还会对他的人生做出武断的判定:这人将来肯定有出息,有能力,是个当官儿的料;或这人不会说话,社交有问题,将来成不了什么大器。
一个人的言谈还决定着他的社会交往,人们往往会从一个人的言谈,去判断这个人是否可交,从而确定和这个人关系的远近亲疏。
可见:说话是门了不起的艺术,而研究说话,则是一门了不起的学问。
对待同一件事物,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态度,也会有不同的语言表达,从中我们既可判断这个人的性格情况,也能判断出这个人内心的一些东西,比如他的思维过程,他的认知程度,他的理想抱负,等等。
项羽和刘邦性格迥异,这在他们后来的军事和政治对决中展露无遗,他们不同的性格,也注定他们会做出不同的事,走出不同的人生道路。
这种性格,其实早在二人刚出道时,便已经流露出来了。
他们二位都曾经历过同一件事情,就是秦始皇的出巡。
同样的出巡,虽然时间不一样,但是场景一样,形式一样。
鸿门宴项羽_刘邦人物形象比较
![鸿门宴项羽_刘邦人物形象比较](https://img.taocdn.com/s3/m/a3e8941814791711cd79170d.png)
2、项羽在处事方面哪里不及刘邦?
• 明确:①沽名钓誉,缺乏政治远见 无伤告密,立即决定进攻 项伯游说,马上放弃进攻 ②胸无城府,妇人之仁 脱口出卖曹无伤,一经谢罪马上和解 对樊哙未有以应 ③优柔寡断,养奸贻患 沛公逃席,安然受璧 ④史料记载,灭秦之后,项羽引军入咸阳, 大肆烧杀,咸阳火三日不绝。谋臣劝说,但他说, 富贵不归故里,如同夜间穿锦衣走路,没人知道。
处事篇较量
劣势之下,忍辱负重,转危为安 优势之下,侍勇骄横,转胜为劣
项羽、刘邦两个人物的不同性格是通过相互映 衬、对比、烘托表现出来的:
• ⑴项羽在优势下,恃勇骄横,毫无远虑; • 刘邦在劣势下,忍辱负重,善于保存自己。 • ⑵项羽刚愎自用,又拙于应变; • 刘邦善于采纳意见,又随机应变。 • ⑶项羽用人唯亲,致使谋臣不能施其谋,将士 不能效其力; 刘邦知人善任,谋臣能从容定计,将士能见 危授命。 • ⑷项羽养奸贻患,又自绝敌营内应; 刘邦有奸必肃,争取敌营的人为自己效劳。
题乌江亭
杜牧
乌江亭
王安石
胜败兵家事不期, 包羞忍辱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 卷土重来未可知。
百战疲劳壮士哀, 中原一败势难回。 江东子弟今虽在, 肯与君王卷土来?
咏项羽
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李清照 七律·
毛泽东
生当作人杰, 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 不肯过江东。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中文名:项羽 别名:项籍 西楚霸王 家乡:秦末下相(今江苏宿迁)人,楚国名将项燕 之 孙。(楚国贵族)
出生年月:公元前233年 去世年月:公元前202年 所处时代:秦 职业:军事 将领 重要事件:巨鹿之战 垓下之战 名言: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 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鸿门宴》的人物形象分析
![《鸿门宴》的人物形象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1787de60bb4cf7ec4bfed05c.png)
问题探究
刘邦夺取天下,项羽失天下的原因:
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 。 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 萧何。 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 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 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史记•高祖本纪》
之。”
大怒曰:“旦日 飨士卒,为击破
沛公军!”
项羽的反应表现出 什么样的性格?
遇事浮躁 急不可耐 自负轻敌
小说情节之:项伯夜访
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 默然,曰:“……且为之奈何?”
虚心求教 从善如流
曰:“鲰生说我曰:‘距关,毋内 诸侯,秦地可尽王也。’故听之。”
圆滑
“君为我呼入,我得兄事之。” 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
随机应变 笼络人心
刘邦的语言表现出什么样的性格?
项羽
刘邦
在优势下,恃勇骄 横,毫无远虑
在劣势下,忍辱负 重,善于保存自己
刚愎自用, 又拙于应变
善于采纳意见 又随机应变
用人唯亲,致使谋臣不能施 知人善任,谋臣能从容定计,
其谋 又自绝敌营内应
有奸必肃,能争取敌营 的人为自己效劳
在故事中,刘、项阵营分别有哪 些人物?他们分别是什么关系?
阵营 主帅 谋士 武士 内奸
人物对比之:范增和张良
谋士对比
特点
君主对其态度
项羽阵营:
范增
刘邦阵营:
张良
老谋深算、有政治 项羽不听取其意 远见、妄自尊大 见,导致谋略失败
足智多谋、 忠贞不二
刘邦对其言听计 从,两人配合默契
项羽:刚愎自用,骄傲自大 刘邦:善于用人,虚心下问
反而还“许诺”
史记中项羽和刘邦的人物形象对比分析(原创)
![史记中项羽和刘邦的人物形象对比分析(原创)](https://img.taocdn.com/s3/m/b0aa9e0dcc17552707220858.png)
内容摘要:司马迁在《史记》中用《项羽本纪》和《高祖本纪》等再现了项羽和刘邦之间波谲云诡的斗争,塑造了有悲剧英雄情怀的西楚霸王项羽和终成一代伟业皇帝刘邦两个生动形象。
出身低微,无赖狡诈的刘邦战胜了所向披靡勇猛无双的项羽,这是由双方不同的性格,人心向背的程度和不同的斗争策略上决定的。
刘邦的豁达从容,从谏如流,收取民心和舆论宣传都为他最终的胜利提供了条件。
关键词:性格部署人心策略成败项羽和刘邦是楚汉相争的两大主角。
项羽霸气逼人,锐不可当,受过严格的军事训练,军队精锐。
刘邦出身低微,流氓习气,游手好闲,狡诈无赖。
但刘邦却打败了项羽,使项羽无可奈何自刎乌江,刘邦因此成就伟业,开创大汉王朝。
一、不同的性格项羽出身贵族,自小受到叔父项梁的严加管教。
但他“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这说明他学习缺乏耐心,眼高手低。
项梁教育他:“书足以记名姓而已,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而项羽“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学”,说明他没有恒心,意志力不强。
虽然受过正式的军事训练,但是他暴戾残忍而没有谋略,志向高远但目光短浅,爱慕虚荣,且缺乏宽宏大量的国君气质。
项羽在战场上刚毅勇武,对待敌人凶狠残暴。
对待身边的人温和仁慈。
对待爱人柔肠百结,所以才有霸王别姬的千古绝唱。
然而他在感情上单纯浅显,容易被欺骗和背叛利用。
由于一直被叔父管教,缺乏独立性,没有面对险恶社会的经验,为以后的悲剧埋下了伏笔。
贵族文化培养出他诚信守义、光明磊落的品质,面对狡诈多端,无赖流氓一样的刘邦,没有办法做出背信弃义的事情,于是多次被处于被动地位。
对于“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的承诺,他认为对刘邦已是背信弃义,心理上有不能跨越的障碍。
所以在鸿门宴上一时不忍,放过了刘邦。
当抓住刘邦老父之时,被刘邦的无赖行径花言巧语所蒙骗,又释放了刘邦的家人。
项羽刚愎自用,盲目自大,听不进去别人的劝谏,于是失去了很切实的建议和珍贵的人才,使原来的人才济济,全都叛逃归于敌手。
刘邦出身卑微,地位低下,年轻时整日游手好闲,好吃懒做。
项羽本纪,刘邦、项羽的形象分析
![项羽本纪,刘邦、项羽的形象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54545fd23186bceb19e8bb93.png)
根据《史记》之《项羽本纪》、《高祖本纪》,论述至少三点司马迁塑造的项羽、刘邦的形象,结合文本。
项羽①勇猛。
《项羽本纪》中,用了四个莫敢(莫敢起、莫敢枝梧、莫敢纵兵、莫敢仰视),勇猛可见,不敢与他正面交锋。
即使垓下被围,英雄末路,霸王别姬,左右依然“莫能仰视”。
钜鹿之战,连用三个“无不”;楚汉相持未决,项羽提出与刘邦单挑,刘邦不愿意。
项羽派一些将士挑战,刘邦派善骑射者楼烦,见到项羽,项羽“瞋目叱之”,楼烦“目不敢视、手不敢发、不敢复出”,连用三个不敢。
表现强调项羽的勇猛。
②残暴。
项羽打仗特点:坑之、杀之、烧之、烹之,种种对待敌人的手段。
经常杀了投降的人。
③优柔寡断,有妇人之仁。
耳根子软,抓不住重点。
鸿门宴中,“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
”项羽与刘邦并无恩怨,并无直接来往,项羽始终下不了决心。
项伯,项羽季父,鸿门宴前,向刘邦告密,后又以“沛公言报项王”,项羽非但不杀他,反而“许诺”。
鸿门宴中,项庄舞剑,项伯又“常以身翼蔽沛公”,帮刘邦解围,项羽亦不杀。
④不听劝告。
项羽入关,将秦宫室烧一空,当时有纵横家策士言“关中阻山河西塞,地肥饶,可都为霸”,项羽不听,“心怀思欲东归”,离开关中,放弃了大好的兵家必争之地。
⑤天真、单纯,胸无城府。
楚汉相持未决,项羽谓刘邦曰“天下匈匈数岁者,徒以吾两人耳,愿与汉王挑战决雌雄”。
刘邦“笑谢曰,吾宁斗智,不能斗力”。
刘邦①无赖。
彭城大战,项羽回师,刘邦溃败。
家室被项羽掳走。
刘邦途中“道逢得孝惠、鲁元”,楚兵追刘邦,刘邦“推堕孝惠、鲁元车下,滕公常下收载之。
如是者三。
”面对患难,连亲生儿女都弃之不顾。
项羽逼迫刘邦和谈,要“烹太公”,刘邦曰,我们同时奉楚怀王为天下共主,“约为兄弟,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则幸分我一杯羹”。
可以视自己的儿女、父亲于不顾。
②不杀投降之人。
刘邦兵至霸上,秦王子婴降,“诸将或言诛秦王”。
刘邦以“人已降服,又杀之,不祥”。
这是刘邦与项羽最大的区别。
刘邦与项羽的对比
![刘邦与项羽的对比](https://img.taocdn.com/s3/m/ec489ae80408763231126edb6f1aff00bfd57077.png)
刘邦与项羽的对比
刘邦与项羽的对比:
1.刘邦善于用人,项羽则缺乏识人的慧眼。
刘邦知人善任,手下聚集了一批能干之材。
就拿最著名“汉三杰”来说,会谋略的张良,能够在他手下运筹帷幄;善于运营的萧何,他敢将大后方交与;军事天才韩信,他敢直接封大将军。
刘邦擅长把合适的人放在合适的位置上,并且用人不拘一格。
项羽不善于用人,亲项伯而远范增,项羽手下虽有五虎将,但难掩其用人上的缺陷,其用人全凭个人好恶,韩信、陈平都曾在项羽麾下,因发挥不了自身的价值才转投刘邦。
2.刘邦善于听取意见,项羽则显得刚愎自用。
“为之奈何”是刘邦最为人称道的口头禅,殊不知这显示了刘邦的大智慧,刘邦的手下可以放心大胆地向其提出意见,而对于自己最信任的谋士张良,刘邦一向是言听计从。
相比之下,项羽这里很多不错的建议得不到采纳,在鸿门宴上不听范增之言放走刘邦,实属放虎归山,留下了巨大的隐患。
3.刘邦小人作风,而项羽坦荡君子。
刘邦出生市斤,有商人的利己,心狠又虚伪,为了自己活命曾经三次将儿女踢下马车,且为人粗鄙,喜欢骂人。
相比之下,项羽出生于贵族世家,做人坦坦荡荡,行事光明磊落,有着很强的英雄气概。
当然,君子往往干不过小人。
1。
《鸿门宴》中刘邦、项羽性格之对比分析
![《鸿门宴》中刘邦、项羽性格之对比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bf2d76240b1c59eef8c7b44d.png)
《鸿门宴》中刘邦、项羽性格之对比分析作者:盛华萍来源:《语文教学之友》2014年第05期鸿门宴的故事,家喻户晓,但鸿门宴出名的原因,不是宴会何等丰盛,而是该宴会是刘邦项羽矛盾和性格的集中体现,更是楚汉相争的转折点。
正所谓“一念定生死,一宴定天下。
”但“一念”何以定生死,“一宴”何以定天下,就要从宴会中去分析人物性格;要真实地剖析人物,就要回归到历史中,回归到《史记》中,在特定的背景下去分析人物。
选入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教材的《鸿门宴》,其选取的事件是刘邦和项羽在咸阳的鸿门举行的一次宴会。
在这次宴会中真正体现了英雄本色。
席间一系列明争暗斗直接影响到秦末农民起义和楚汉相争的结果。
后世认为此次宴会直接导致了之后的项羽兵败和汉王朝的建立。
细细品读全文不难发现,鸿门宴的结果看似偶然,但若是从这个宴会的两个主角的性格上来分析,这样的结果又是必然的。
一、帝王级待遇的项羽人言道:胜者王侯败者寇。
可项羽却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几个打了败仗却一直为后世所称道的悲情英雄。
他“诛暴秦,伐无道”是秦末农民起义的最主要功臣。
少年时习万人敌,力能扛鼎,志向远大,见秦始皇车队便发出了“欲取而代之”之语。
二十四岁与伯父在吴中起事,带领八千江东子弟反秦。
巨鹿一战,破釜沉舟,大破章邯,奠定了项羽在各诸侯联军中的重要地位。
秦亡后项羽分封诸侯,随后诸侯接连叛乱,直至楚汉相争自刎于乌江之畔。
后世对项羽的评价基本都是正面的,即便是项羽没有帝王的封号,但是司马迁在《史记》中依然给了他本纪这样一个帝王级的待遇。
后人说若是鸿门宴上项羽诛杀刘邦,便可安享天下,但仔细分析,结果却非如此。
因为其性格中存在着致命的缺陷。
1.自大虚荣。
一战成名的“巨鹿之战”奠定了项羽的霸主地位,此战中项羽“破釜沉舟”战法的运用尽显其勇猛本色,致使秦军一败涂地。
项羽凭此一战,就令各路诸侯尽皆俯首,尊其霸王之号,这让项羽开始自我膨胀。
当刘邦先入咸阳,鬼迷心窍想要当王的事被告发的时候,项羽对刘邦这一行为的认识仅仅是刘邦对其霸王地位的严重挑战,而没有从深远的政治层面考虑。
刘邦项羽性格比较
![刘邦项羽性格比较](https://img.taocdn.com/s3/m/7c4ec7303968011ca3009187.png)
刘邦项羽性格比较俗话说:“成者为王,败者为寇。
”从这个角度考虑,无疑,刘邦是成王,项羽是败寇。
项羽垓下悲歌,乌江自吻。
刘邦登基坐殿,建刘汉王朝。
这种结局是诸多因素作用的结果, 其中项刘二人的性格、心态对他们的失败与成功所产生的重大影响是不可忽视的,也就是所谓的性格决定成败。
西楚霸王项羽“力能扛鼎,才气过人”,而刘邦只是个地痞无赖,无论从家庭背景、集团力量、还是个人魅力的角度看项羽都显胜刘邦,但为何两人的命运是如此的让人大跌眼镜?论优点,刘邦敢作敢为,能化危机为转机,有敢作大梦的大器量、不在乎世俗评价的大胆行为、过人的包容力和忍耐力,但这些,项羽都有。
而且比起刘邦,项羽有很好的自我修养, 项羽出身贵族,受过良好的教育。
韩信曾说项羽, “为人恭敬慈爱, 言语呕呕”∋陈平说项羽“项王为人, 恭敬爱人”。
项羽为人处事很有礼貌, 很多书生儒者都投奔他, 这正与刘邦素慢无礼成鲜明对比。
且刘邦终日游手好闲,好攻击他人,“好色美姬” , “好酒及色”。
似乎一无是处。
但,刘邦有的优点——能成大业的有点,可以说项羽一向都不具备。
步入最最重要的眼光问题,刘邦志向远大,项羽鼠目寸光。
刘邦虽好美色,但关键时刻能将美色抛到一边,有着超强的自我意识、主要表现在争夺天下的决心大、目的明确。
自我控制力表现在复杂的情况下, 沉着镇定冷静分析。
这种较强的自我意识和自我控制力, 使刘邦很少做出不利于自己的事情刘邦经常大怒, 但一经暗示, 他便能立即控制自己, 改变策略。
如:刘邦不杀子婴,约法三章,不受犒赏,秋毫无犯,而且退出秦王宫,还军霸上。
而项羽少时虽曾学书学剑, 但都没有学好, 项梁批评他, 他却说:“书足以记名姓而已, 剑一人敌, 不足学, 学万人敌, ”小小年纪, 语出惊人。
项羽也见过秦始皇, 他说:“彼可取而代之也”。
这充分表现了项羽的志向。
不过,项羽常常在盛怒之下失去控制, 干出许多失策之事。
如:屠城(战胜后杀害无辜老百姓,致使“城无遗类”),准备烹杀刘父(由于找不到刘邦,竟干出地痞流氓才干的要挟之事)等等。
刘邦项羽成败分析【VIP专享】
![刘邦项羽成败分析【VIP专享】](https://img.taocdn.com/s3/m/820cc0dee45c3b3567ec8bf2.png)
二、 刘邦狡诈,项羽憨直刘邦的狡诈多端,
在《鸿门宴》中,从骂鲰生、拉拢项伯、骂 告密人等细节中,都表现的非常明显,可见 其心机之深,而项羽因刘邦的一句奉承的、 暗含陷阱的话(“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 得复见将军于此。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 与臣有隙”),便主动而自觉地将自家的细 作给出卖了:“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 不然,籍何以至此?”这一愚鲁而憨直的话, 既断了今后沛公方面消息的来源,也暴露了 项羽的有勇无谋,粗率轻信。
四、 刘邦能屈能伸,项羽刚愎自用刘邦一向待人傲慢,这一回又是 “先破秦入咸阳”,是“有大功”之人,但却主动对项伯“兄事之”, 且“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在项羽面前也谦辞卑礼,唯恐有所不 至,在宴会上屈居下座,他安之若素,出而未辞也觉得于礼不合,这 些都可看出他能屈能伸的性格,所谓能忍大辱者必有大作为,“将以 有为也。”项羽则自我膨胀,贪恋虚名,用刘邦的话说“项羽有一范 增而不能用”,最终致使范增忧病而死,使他的“庶子不足与谋!夺 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属今为之虏矣”不幸而言中,成了项王为 期不远的预言。五、 刘邦深谋远虑,项羽贪图小利刘邦本织席贩履之 徒,贪财好色之人。“居山东时,贪于财货,好美姬”,先攻破秦之 首都咸阳时,本来“欲止宫休舍”,后听了张良的“今始入秦,即安 其乐,此所谓‘助纣为虐’”,便即“还军霸上”,可见其志不在小, 而为了自己更稳固的立好脚跟,他硬是忍痛割爱,以退为进。项羽却 对其“秋毫无犯”的深谋远虑没有觉察到,而是坦坦然然的接受了他 的一双白璧,“置之座上”,用一对丝毫无用的玉璧换取了自己的大 好河山,二十多岁的毛头小伙子,就这样轻易的上了年近半百的老谋 深算的人的当了。凡此种种,尽管楚汉战争尚未开始,但其实早胜负 已定矣!
了处如报且‘密瓜还与“消命全过立邦一 项、何项当旦报葛要项为息危推人下的、 伯的话,如此轻信,岂有不败之理何地、何时得之,懵懵然,就相信连夜获得,这些话项伯从何人、何王 。 ” 他 竟 然 不 问 一 句 , 这 些 消 息项 伯 夜 间 求 见 他 时 , “ 具 以 沛 公 言日 飨 士 卒 , 为 击 破 沛 公 军 ! ’ ” 并, 尚 未 加 以 核 实 便 “ 大 怒 , 曰 :。而项羽呢?仅因为曹无伤的一个坚持核实张良是不是和楚军有什么伯有故”,尽管已危在旦夕,刘邦之奈何”,还不忘追问一句“君安时,六神无主的刘邦除了反复询问险来告知张良,项羽即将来进攻的心置腹,信之不疑。当项伯冒着生,忠贞不二的手下,刘邦也不是完了汗马功劳。但就是这样一个才智第一谋臣,可以说,为刘邦的成功刘邦多疑,项羽轻信张良作为刘 。
学《鸿门宴》,对比评析——刘邦和项羽
![学《鸿门宴》,对比评析——刘邦和项羽](https://img.taocdn.com/s3/m/28a9797f0c22590103029d63.png)
学《鸿门宴》,对比评析——刘邦和项羽(资料编辑)1、大风歌刘邦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注释】:公元前196年,淮南王英布起兵反汉;由于英布英勇善战,军势甚盛,刘邦不得不亲自出征。
他很快击败了英布,最后并由其部将把英布杀死。
在得胜还军途中,刘邦顺路回了一次自己的故乡-沛县(今属江苏省),把昔日的朋友、尊长、晚辈都召来,共同欢饮十数日。
一天酒酣,刘邦一面击筑,一面唱着这一首自己即兴创作的《大风歌》;而且还慷慨起舞,伤怀泣下(见《汉书•高帝纪》)。
2、垓下歌项羽力拔山兮气盖世。
时不利兮骓不逝。
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注释】:此乃英雄末路的挽歌。
这是楚霸王项羽在进行必死战斗的前夕所作的绝命词。
在这首诗中,既洋溢着与伦比的豪气,又蕴含着满腔深情;既显示出罕见的自信,却又为人的渺小而沉重地叹息。
以短短的四句,表现出如此丰富的内容和复杂的感情,真可说是个奇迹。
3、夏日绝句李清照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注释】:注:对项羽的思念与歌颂4、《题乌江亭》杜牧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注释】:1.不期:难以预料。
2.包羞忍辱:意谓大丈夫能屈能伸,应有忍受屈辱的胸襟气度。
3.认为项羽卷土重来也是可以的5、《乌江亭》王安石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
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注释】:1.乌江亭:在今安徽和县东北的乌江浦。
《史记•项羽本纪》载:项羽兵败,乌江亭长备好船劝他渡江回江东再图发展,他觉得无颜见江东父老,乃自刎于江边。
2.诗人认为不可能卷土重来。
7、为纪念南京解放这一历史性的胜利,毛泽东于写出了那首著名的《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复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刘邦以一平民百姓,在秦末农民起义中一枝独秀,几经磨难,终于转危为安,反败为胜,夺取天下,开创了在中国历史上比较强盛的“西汉”几百年基业。
刘邦项羽分析对比
![刘邦项羽分析对比](https://img.taocdn.com/s3/m/bf8ef7bb76a20029bd642d7c.png)
鸿沟议和后,刘邦毁约,带领20万人追击项 羽10万,不料项羽反戈一击,大败刘邦,并将其 围于淮阳。毫无疑问,项羽的军事才能远在刘邦 之上,在项羽与刘邦的多次直接对话中,项羽以 全胜的战绩完胜刘邦。纵观项羽一生,仅仅吃过 一次败仗,也是他的最后一战,即垓下之战。刘 邦、韩信和黥布总共60万左右的兵力,全部交由 韩信统领,将项羽10万人合围于垓下。在与其齐 名的军事天才韩信的面前,项羽没能再次上演以 少胜多、绝处逢生的奇迹,最终兵败自杀。
刘邦项羽分析对比
秦帝国历两世就分崩离析,秦末各 地农民起义风起云涌,天下大乱,后 来项羽进入关中,分封天下诸侯,自 称西楚霸王,刘邦封为汉王。而后就 开始了著名的、历时四年的楚汉之争, 然而最后的结局是项羽乌江自刎,刘 邦称帝,建立了赫赫有名的大汉王朝。
这个结局,表面上看来令很多人意 外,但是却有着其必然性,我们可以 对刘邦项羽做一分析对比。
刘邦和项羽看到秦始皇南巡时庞大豪华的车队 后,说过类似的话。刘邦说:“大丈夫当如是也!” 项羽说:“彼可取而代之!”
由此可见,两个人都抱有远大的志向。
人生宣言
彼可取而代也。
——项羽
嗟乎!大丈夫当 如是也!
——刘邦
我们说“言为心声”,这两 句话透露了哪些心理信息?可 见二人怎样的性格特征?各自 的性格特征对他们最终的成败 有何影响?请完成下面表格, 对二人说话的方式、语气、字 句进行揣摩斟酌。
3、军事才能
巨鹿之战,项羽以5万之众,击败王离兵团和 章邯兵团总共四五十万人,杀王离,降章邯,坑秦 降兵20万。
彭城之战,项羽率3万骑兵,从齐地长途奔袭被 刘邦56万诸侯联军占领的彭城,刘邦兵败,仅带着 司机夏侯婴单车逃走,父母妻兄被俘。在路上遇到 儿女,因为带上他们后车走得慢,于是刘邦多次把 他们踹下车,要不是夏侯婴多次停车把他们抱上车, 他们也要被俘。
刘邦和项羽的比较
![刘邦和项羽的比较](https://img.taocdn.com/s3/m/5cdab334bb68a98271fefa60.png)
刘邦和项羽之间的比较刘邦和项羽的共同点:第一,两人都胸怀大志,眼光远比常人要远;第二,两人都不敢平凡,但同时又有点高傲;第三,两人都过分自信,反过来在遇到逆境的时候又过分自卑。
从《鸿门宴》看刘邦项羽的不同:.项羽在优势下恃勇骄横,毫无远虑。
刘邦则在劣势下忍辱负重,善于保全自己。
.项羽刚愎自用,粗疏麻痹,拙于应变。
刘邦则善于采纳意见,虚心细致,随机应变。
.项羽用人唯亲,致使谋臣不能施其谋,将士不能效其力。
刘邦则知人善任,谋臣能从容定计,将士能见危受命。
.项羽养奸遗患,又自绝敌营内应。
刘邦则有奸必除,又能收敌为其所用。
刘邦和项羽在用人方面的不同:刘:史书上说,早年的刘邦好吃懒做,没啥本事,又不肯苦干,坐吃山空,是一个穷光蛋。
常被父亲训斥为“无赖”。
在当年,能文能武的人不计其数,为什么“无赖”的刘邦最终成就了帝业?刘邦登基那一年的五月,他在洛阳开庆功宴。
宴席上,他总结了自己取胜的原因:“论运筹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我不如张良;论抚慰百姓供应粮草,我又不如萧何;论领兵百万,决战沙场,百战百胜,我不如韩信。
可是,我能做到知人善用,发挥他们的才干,这才是我们取胜的真正原因。
至于项羽,他只有范增一个人可用,但又猜疑,这是他最后失败的原因。
”刘邦能当上皇帝,正如他自己所说,他善于调动身边的资源,利用众人的力量,为自己的霸业开道。
在整个灭秦和楚汉战争中,没有一座城池是刘邦攻下来的,没有一个计谋是刘邦策划的,没有一场战争是刘邦指挥的。
刘邦的本事只有一句话,“我该怎么办啊?”问张良,问陈平,问韩信。
起兵造反与当皇帝坐江山不同,身为皇帝,他要控制一个国家,最想提倡的是忠诚,反对的是背叛。
他用丁公的死,向天下表明这样的态度:“只要你是叛徒,连新领袖都不能容你。
”刘邦在危急之时利用了丁公的怜悯之心,胜利之后,又利用丁公的死,为“忠诚”造势,可谓“人尽其用”。
对一个领导者来说,有两件事情很重要,第一是战略,第二是人才。
就刘邦而言,他的战略很简单——统一战线,远交近攻;在用人方面,刘邦根据每个人资质的不同,做到“人尽其用”,有的人用其忠诚,有的人用其才能,有的人用其一时的小聪明,有的人,甚至用其性命。
性格决定命运——《鸿门宴》中刘、项形象对比分析
![性格决定命运——《鸿门宴》中刘、项形象对比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4d3b13cf4028915f804dc20a.png)
性
格
决
定
命 。 口 f 】
运
《 鸿 门宴 》 中刘 、 项 形 象对 比分析
匡 美 娥
( 常 德 市 鼎 城 区第 一 中学 , 湖南 常德 摘 要 : 秦 末 农 民战 争 的 杰 出领 袖— — 刘 邦与 项 羽 , 都 有 称 帝 的雄 心 壮 志 , 但 由于 性格 不 同 , 最后 以 刘邦 “ 威 加 海 内” 、 项 羽 兵 败垓 下乌 江 自刎 收 场 。本 文 重点 对 比 分析 刘 、 项 两人 不 同 的 性 格 及 其 对命 运 的 影 响 。 关键词 : 《 鸿 门宴 》 ・ l i k 3 - 命 运 成 败 《 鸿 门宴 》 的故 事情 节 一 波 三 折 , 引 人人 胜 , 人 物 形 象 更 是 在 对 比映 衬 下 栩 栩 如 生 , 个性鲜明 。 本文试从《 鸿 门宴 》 中对 比 分析刘 、 项 两 人 不 同 的性 格 及 其 对 命 运 的 影 响 。
一
从这一 点上 , 我们才说鸿 门宴的斗争虽是 刘 、 项斗争 的开始 。 却 已预 示 了这 场 斗 争 的结 局 。 二、 不 同在 用人 : 刘邦 善用 人才 。 知 人善 任 ; 项 羽 不 善 用
一
4 1 5 1 0 1 )
火, 项 羽 勃 然 大怒 , 准 备 第 二 天就 来 攻 打 刘 邦 。紧急 关 头 , 刘 邦 并 未 自乱 阵 脚 , 他 自忖 势 不 力 敌 。 因此 , 不想 逞 匹夫 之 勇 , 而 是 沉着冷静 , 与 众谋 士商 讨 之 后 , 当机 立 断 , 接 受 张 良意 见 , 并 马 上施 展 其 危 机 公 关 策 略— — 笼 络 项 伯 。鸿 门宴 上 当项 羽 说 出 是 曹 无 伤 的告 密 后 , 他 不 动声 色 , 可 等 他 回到 军 营 后 , 立 即诛 杀 了叛 徒 。 刘 邦 的这 一 当机 立 断 , 为他 将 来 的宏 伟 大业 消 除 了 隐患。 看 到 紧 张 的宴 会 气 氛 稍 为 缓 和 , 刘 邦 又 紧 紧抓 住有 利 时 机, 借 口“ 如厕” . 趁 机 逃 走 。 当想 好 对 策 、 准备逃走 时 , 又 谨 慎 地交代张 良, 叫 张 良拖 延 时 间 , 稳住项羽 , 等 他 回 到 军 营 后 方 进献 白璧 与玉 斗 ,从 这 里 读 者 可 以再 次 看 到刘 邦 的遇 事 冷 静
史记中项羽和刘邦的人物形象对比分析
![史记中项羽和刘邦的人物形象对比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50a3840c842458fb770bf78a6529647d272834e8.png)
史记中项羽和刘邦的人物形象对比分析史记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的编年史书,以记史为主,同时夹杂了一些评传的内容。
其中,项羽和刘邦是史记中两个非常重要的角色,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对立双雄。
本文将对史记中项羽和刘邦的人物形象进行对比分析。
首先,项羽和刘邦在出身背景上存在明显的对比。
项羽来自一个贫寒的农民家庭,出身卑微,但他勇猛无畏,年少时就以勇猛善战著称,被称为“项籍将军”。
刘邦则是出身于王侯子弟之家,虽然因为贫穷没能接受正统的教育,但他聪明伶俐,乐于向人请教,受过一些教育。
这种出身背景的差别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他们的性格和行动方式。
其次,在为人处世方面,项羽和刘邦也存在明显的不同。
项羽性格豪放,行事鲁莽,不拘小节,对待部下虽然礼遇有余,但对待敌人则极为残忍,常常妄自菲薄,目中无人。
刘邦则与项羽恰恰相反,他稳重而深思熟虑,善于计划,对待敌人处事圆滑,能够屈伸自如,不会过分贬低敌人。
在刘邦与项羽相争的过程中,刘邦能够化解内外矛盾,争取到更多的支持和帮助。
另外,两人在对待功名利禄的态度上也有很大不同。
项羽一向野心勃勃,妄图称霸天下,追求个人的权势和荣耀。
然而,由于过分自负和缺乏谋略,他在巨大的压力面前显得力不从心。
相反,刘邦不仅注重个人的成就,更加重视天下苍生的疾苦。
他提出了“化民为主”的理念,鼓励民众自立自强,少征求压榨,倾听民意,以此赢得民心。
最后,在智慧和战略上,刘邦远胜于项羽。
刘邦审时度势,在关键时刻能够抓住机会,制定出恰当的战略,以战胜敌人。
他先后采取诱敌深入、守势为攻等战术,最终取得了汉朝的建立。
相比之下,项羽虽然勇猛善战,但缺乏深思熟虑,在巨大的压力面前显得手足无措。
综上所述,史记中项羽和刘邦的人物形象存在明显的对比。
他们的背景差异决定了他们的性格和为人处世方式。
项羽勇猛豪放,追求个人的权势和荣耀;而刘邦稳重而深思熟虑,注重天下苍生的疾苦。
刘邦的智慧和战略胜过项羽,使他最终取得了汉朝的建立。
刘邦项羽分析对比
![刘邦项羽分析对比](https://img.taocdn.com/s3/m/33645750f02d2af90242a8956bec0975f465a4a8.png)
由此可见,两个人都抱有远大旳志向。
要比较他们旳不同,就要看他们在对天 下占据主导权旳时候所采用旳措施。项羽 在灭秦后,采用分封制,大封十八路诸侯。 能够看出,他想效仿齐桓公、晋文公,采 用分封制,称霸一方,成就霸业。所以, 只要对他臣服,他允许其他旳政治军事势 力旳存在,这也就是项羽在刚灭秦后放过 刘邦旳根本原因。
反观刘邦,其帐下,人尽其才,各位所用,韩 信、陈平在刘邦帐下均居于要职,大有用武之地, 更有萧何等文武重臣辅佐,是以能克项羽而王天 下。《史记》载高祖曰:“公知其一,未知其二。 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於千里之外,吾不如子 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 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 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 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觉得 我擒也。”对比之下,项羽最多是个将兵之才, 而刘邦却是将将之才,远胜于刘邦,王天下就是 情理之中旳事情了。
由此观之,刘邦项羽两人旳政治水平高下一分。
第四,项羽赏罚不明,吝啬财物官职,将士多 有不满。而刘邦赏功罚过,将士甘效死命。项羽定 鼎关中后,分封天下诸侯,不以功绩大小分封,而 是以亲疏论功封王,诸侯多有怨气,《史记》载, 正月,项羽自立为西楚霸王,王梁、楚地九郡,都 彭城。负约,更立沛公为汉王,王巴、蜀、汉中, 都南郑。三分关中,立秦三将:章邯为雍王,都废 丘;司马欣为塞王,都栎阳;董翳为翟王,都高奴。 这就是为何刘邦反项王后为何一时间有那么多诸侯 相应。项羽封人官职,将官印在手中把玩,棱角都 磨掉了还舍不得给人家,由此观之,以“妇人之仁” 评之,不为过啊。反观刘邦,帐下大将各得其所, 功过赏罚分明,并不吝啬财物官职,立功便财务官 职加封,有过则贬斥,进军过程中将士士气高昂。
刘邦人物分析
![刘邦人物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e9d1e33343323968011c922f.png)
我总结了刘邦用人有八个特点。
• (一)、知人善任 )、知人善任 • (二)、不拘一格 )、不拘一格 • (三)、招降纳叛 )、招降纳叛 • (四)、不计前嫌 )、不计前嫌 • (五)、坦诚相待 )、坦诚相待 • (六)、用人不疑 )、用人不疑 • (七)、论功行赏 )、论功行赏 • (八)、暗中控制 )、暗中控制
• 刘邦以一介布衣提三尺宝剑崛起于乱世,
诛暴秦,抗强敌,定天下,创立了中国历 史上延续时间最长的统一王朝。刘邦的成 功,除了他敢于斗争、善于学习、能够在 战中成长外,还因为他具有高超的领导 艺术,能够把一大批杰出人才团结在自己 周围。
• 在刘邦看来,用人是最重要的成功之道,
刘邦的成功之道,就是他的领导艺术。刘 邦能够最大限度地利用人才的长处:会带 兵的韩信,他敢放手给兵;善于谋略的张 良,在他手下能够运筹帷幄 ;会管账的萧 何,他能放手给钱??但刘邦真的是放开手脚 何,他能放手给钱??但刘邦真的是放开手脚 用人,什么都不管了吗?当然不是。
• 项羽坑杀二十万秦兵,烧阿房宫,斩子婴,弑杀
義帝,也就算了,可是他还赖在英布头上,让英 布做他的替死鬼,大家说说他有没有资格得天下? 在他带兵逃到乌江的时候,不认识路,问老百姓, 老百姓知道他是个暴君,说了个错路给他,最后 让他的兵都死于韩信兵下。这也是他失败的原因 之一,在乌江时,乌江亭长叫他先离开,最后会 有机会得到天下,可是他也不听人家的忠告,最 后自刎乌江。
谢谢欣赏
刘邦人物分析
郁才
人物形象
刘邦: 刘邦:
圆猾狡诈,细心机警; 圆猾狡诈,细心机警; 随机应变,善于用人; 随机应变,善于用人; 能言善辩,勇毅果断; 能言善辩,勇毅果断; 能屈能伸,细致周密。 能屈能伸,细致周密。
分析人物形象(刘邦和项羽)
![分析人物形象(刘邦和项羽)](https://img.taocdn.com/s3/m/ec7b8d24ccbff121dd3683db.png)
项羽失败的原因
下面我们看看刘邦在夺取天 下后如何论述自己成功及项羽失 败的原因的——
项羽失败的原因
• 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 不如子房 。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 不绝粮道,吾不如 萧何。连百万之军, 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 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 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 为我擒也。 ——《史记•高祖本纪》
乌江亭
王安石 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改势难回。 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
咏项羽
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毛泽东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项羽失败的原因
项羽本人对自己的失败又有 何高见呢?我们从下面的《垓下 歌》可见一斑——
项羽失败的原因
垓下歌
项羽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 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评价项羽
下面我们先看看司马迁在 《史记》中对项羽的评价——
评价项羽
夫秦失其政,陈涉首难,豪杰蜂起,相与 并争,不可胜数。然羽非有尺寸,乘势起陇亩 之中,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分裂天下,而 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位虽不终, 近古以来未尝有也。
作业
同学们又如何评价项羽呢? 以《我眼中的项羽》为题写一篇 随笔。
再见
片断三
• 彭越数反梁地,绝楚粮食,项王 患之。为高俎,置太公其上,告 汉王曰:“今不急下,吾烹太 公。”汉王曰:“吾与项羽俱北 面受命怀王,约为兄弟,吾翁即 若翁,必欲烹而翁,则幸分我一 杯羹。”
项羽失败的原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军事才能
巨鹿之战,项羽以5万之众,击败王离兵团和 章邯兵团总共四五十万人,杀王离,降章邯,坑秦 降兵20万。 彭城之战,项羽率3万骑兵,从齐地长途奔袭被 刘邦56万诸侯联军占领的彭城,刘邦兵败,仅带着 司机夏侯婴单车逃走,父母妻兄被俘。在路上遇到 儿女,因为带上他们后车走得慢,于是刘邦多次把 他们踹下车,要不是夏侯婴多次停车把他们抱上车, 他们也要被俘。 荥阳之战,刘邦命彭越不断地袭扰项羽军队的 补给线,使项羽被迫带兵去救。刘邦只有趁项羽不 在的时候才能取得胜利,夺取城池,项羽回来后城 池立即就丢。
第二,项羽刚愎自用,粗疏麻痹,拙于 应变。刘邦则善于采纳谏议,虚心细致,随 机应变。范增是怎么死的?就是项羽刚愎自 用,不听劝谏气死的,《史记》载,范增大 怒“天下事大定矣,君王自为之,愿赐骸骨 归卒饵”项王许之。行未至彭城,疽发背而 死。刘邦曾言“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 其所以为我擒也。”陈平用反间计,项羽就 对范增生出疑心,《史记》载“汉王患之, 乃用陈平计间项王。项王使者来,为太牢具, 举欲进之。见使者,详惊愕曰:“吾以为亚 父使者,乃反项王使者。”更持去,以恶食 食项王使者。使者归报项王,项王乃疑范增 与汉有私,稍夺之权。”
4、对待人才
项羽对普通士兵非常好,经常与士兵同吃同 睡。我想这也就是其军队战斗力如此之强的重要 原因。但是,项羽很少听得进别人的建议,以至 在他身边的人才很少能被重用的,韩信和陈平就 是典型的例子。项羽身边的谋士只有唯一一位, 那就是亚父范增,后来由于陈平使反间计,范增 被项羽猜忌,最后也选择了离开,不久病死。在 对待功臣问题上,项羽显得很吝啬,有功之臣常 常得不到封赏。
此为粗疏麻痹。在鸿门宴上面对刘邦被 项羽的进攻的质问,项羽出卖了自己的亲 信曹无伤,《史记》载“此沛公左司马曹 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后来“沛 公至军,立诛杀曹无伤”项羽一句话断送 了自己的眼线,这不但说明了项羽拙于言 辞,更验证了其在政治上的无能和幼稚。
第三,项羽养奸遗患,又自绝敌营内应。刘邦有奸 必除,又能收敌为其所用。鸿门宴之前,就是项伯把项 羽欲进攻刘邦的消息泄密给刘邦,致使刘邦有所准备, 在鸿门宴上逃过一劫。《史记》载,项伯乃夜驰之沛公 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俱去,曰:“毋 从俱死也。”张良曰:“臣为韩王送沛公,沛公今事有 急,亡去不义,不可不语。”良乃入,具告沛公。项伯 还和刘邦结为亲家,然而项伯确是项羽营中叛逆,但终 能保全,何哉?然而刘邦却不然,鸿门宴上项羽自绝敌 营内应曹无伤,将其出卖,刘邦回到霸上,立诛杀曹无 伤,绝不手软。 由此观之,刘邦项羽两人的政治水平高下一分。
要比较他们的不同,就要看他们在对天 下占据主导权的时候所采取的措施。项羽 在灭秦后,采取分封制,大封十八路诸侯。 可以看出,他想效仿齐桓公、晋文公,采 取分封制,称霸一方,成就霸业。因此, 只要对他臣服,他允许其他的政治军事势 力的存在,这也就是项羽在刚灭秦后放过 刘邦的根本原因。
与之不同的是,在赢得楚汉战争后,刘邦选 择了登基称帝,采取以郡县制为主、兼以分封制 的皇帝制。可以看出,他想效仿秦始皇,君临天 下,成就帝业。因此,他绝不允许威胁到自己的 其他政治军事势力的存在,鸿沟议和后立即毁约, 对项羽赶尽杀绝。他虽然在称帝后封了七个异姓 诸侯王,但大多是为了打赢楚汉战争而采取的无 奈之举。待他平定天下后,陆续以各种理由消灭 了异姓诸侯王,并举行“白马盟誓”,规定:非 刘不王,非功不候,违者天下共讨之。
反观刘邦,其帐下,人尽其才,各位所用,韩 信、陈平在刘邦帐下均居于要职,大有用武之地, 更有萧何等文武重臣辅佐,是以能克项羽而王天 下。《史记》载高祖曰:“公知其一,未知其二。 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於千里之外,吾不如子 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 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 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 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 我擒也。”对比之下,项羽最多是个将兵之才, 而刘邦却是将将之才,远胜于刘邦,王天下就是 情理之中的事情了。
第四,项羽赏罚不明,吝啬财物官职,将士多 有不满。而刘邦赏功罚过,将士甘效死命。项羽定 鼎关中后,分封天下诸侯,不以功劳大小分封,而 是以亲疏论功封王,诸侯多有怨气,《史记》载, 正月,项羽自立为西楚霸王,王梁、楚地九郡,都 彭城。负约,更立沛公为汉王,王巴、蜀、汉中, 都南郑。三分关中,立秦三将:章邯为雍王,都废 丘;司马欣为塞王,都栎阳;董翳为翟王,都高奴。 这就是为什么刘邦反项王后为什么一时间有那么多 诸侯相应。项羽封人官职,将官印在手中把玩,棱 角都磨掉了还舍不得给人家,由此观之,以“妇人 之仁”评之,不为过啊。反观刘邦,帐下大将各得 其所,功过赏罚分明,并不吝啬财物官职,立功便 财务官职加封,有过则贬斥,进军过程中将士士气 高昂。
第五、项羽用人唯亲,致使谋臣不能施其谋, 将士不能效其力。刘邦则知人善任,谋臣能从容 定计,将士能见危授命。项羽帐下历来不缺乏人 才和谋士,但独信亚父范增之言。韩信原从项羽, 但不能人尽其才,《史记》载,及项梁渡淮,信 杖剑从之,居戏下,未得知名。项梁败,又属项 羽,羽以为郎中。数以策干项羽,羽不用。而后 归于汉王刘邦,陈平原亦为项羽谋士,终不为所 用转而投汉王,《史记》载,项王使项悍拜平为 都尉,赐金二十溢。居无何,汉王攻下殷。项王 怒,将诛定殷者将吏。陈平惧诛,乃封其金与印, 使使归项王,而平身间行杖剑亡。
一个人的出身对其事业有很大的影响。 出身好的人可以利用现有的资源从而降低 其解决问题的难度。所以,从出身上来比 较,贵族出身的项羽比白手起家的刘邦更 具有优势。 ——按语
2、志向
项羽小时候,项梁教他读书,他学不下去,后 来教他拳脚,又学不下去,要学“万人敌”,因此 项梁又教他兵法,又学不下去。 秦始皇晚年曾说 过,东南方有天子气,并派人寻找。刘邦听说后暗 自高兴,认为是在说自己。刘邦率先入关后,“财 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范增说他“此其志不在 小”,并建议项羽立刻剿灭刘邦。 刘邦和项羽看到秦始皇南巡时庞大豪华的车队 后,说过类似的话。刘邦说:“大丈夫当如是也!” 项羽说:“彼可取而代之!” 由此可见,两个人都抱有远大的志向。
刘邦项羽的共同点:
第一,两人都胸怀大志,眼光都比常 人远大。秦始皇巡游天下,经沛县,刘邦 叹息:“嗟乎!大丈夫当如此也!”一个 好酒及色、不事生产的汉子说出这话实在 令人刮目。到了楚地时,项羽观看时候说 了一句“彼可取而代之!”梁掩其口,曰: “毋妄言,族矣!”由此观之,两人都胸 怀大志。
第二,两人都不甘平凡,但同时又有点 高傲。当年进攻秦都的两路义军同时出发, 刘邦先入关,但“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 幸,此其志不在小”作为对比,项籍少时 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项梁怒之。 籍曰:书足以记姓名而已。剑一人敌,不 足学,学万人敌。”由此观之,二人皆不 甘平凡,胸怀大志。
为了安抚韩信,在这关键的时候支持 自己,有必要封他为齐王。等到他打败了 项羽,平定了天下,包括韩信在内的七个 诸侯王中的六个都被刘邦消灭。还有一个 长沙国,由于国力太弱,不足以构成威胁, 就让他长期存在。刘邦深知“得民心者得 天下”,的道理,利用项羽指使黥布杀害 义帝一事,大做文章,以此为名,发动楚 汉战争,兴正义之师,为义帝报酬,剿灭 项羽。这样,他就夺取了道德的制高点, 更易得到天下民心。反观项羽,坑二十万 秦降卒,经常战后屠城,使民心尽失,百 姓畏惧,必定拼死抵抗。
通过以上诸方面分析,我们就不会感 到意外了,项羽虽个人魅力无穷,然而在 军事和政治斗争中的幼稚和无知是其失败 的根本原因,然而刘邦不愧为将将之才, 人尽其才,赏功罚过,应变能力强,遇逆 境能忍辱负重,善于虚心纳谏等等,得天 下实属必然啊!
1、出身
1、项羽出身贵族,将门之后,是楚将项 燕之孙。项羽自幼跟随叔父项梁,早期因 项梁杀人而逃至吴中。项梁是当地非常有 名望的人,凡有大事,必请他主事。陈胜 吴广起义后,项羽跟随项梁起兵反秦。这 一年,他23岁。 2、刘邦完全出身平民,世代耕种,毫无 背景可言。父亲叫刘太公(即刘大爷), 母亲叫刘媪(即刘大妈),连名字都没有 留下。这一年,他48岁。
鸿沟议和后,刘邦毁约,带领20万人追击项 羽10万,不料项羽反戈一击,大败刘邦,并将其 围于淮阳。毫无疑问,项羽的军事才能远在刘邦 之上,在项羽与刘邦的多次直接对话中,项羽以 全胜的战绩完胜刘邦。纵观项羽一生,仅仅吃过 一次败仗,也是他的最后一战,即垓下之战。刘 邦、韩信和黥布总共60万左右的兵力,全部交由 韩信统领,将项羽10万人合围于垓下。在与其齐 名的军事天才韩信的面前,项羽没能再次上演以 少胜多、绝处逢生的奇迹,最终兵败自杀。
对比项羽的幼稚,刘邦在年龄上的优势就体 现出来了,足以称为老谋深算,“许封”就是一 个很好的例子。楚汉时期有两个人叫韩信,一般 称为韩信;一个是军事天才齐王韩信,另一个是 韩国王族后裔韩信,一般称为韩王信。刘邦平定 三秦后,许封韩王信,只要你带兵把韩地打下来, 就让你做韩王。后来韩王信真的把韩地打下来了, 被封为韩王。当韩信连续横扫魏、赵、燕、齐等 国后,遣使至刘邦,要求被封为“代理齐王”, 刘邦听后,勃然大怒,破口大骂。就在这时,张 良、陈平各踩了刘邦一脚,刘邦立刻会意,继续 大骂,“男子汉,当什么代理齐王,要当就当真 齐王。”于是,封韩信为齐王。他知道,现在韩 信占领齐地,拥兵30万,是各大集团兵力最多的。 他的向背,直接决定了楚汉战争的胜负。
第三,两人都过分自信,反过来在逆境 中又过分自卑。刘邦在几次打败之后欲自 尽了事,都是左右劝谏而止,而项羽最后 放弃了回归江东,东山再起的机会,选择 了自刎而终,英气逼人的霸王真是令人叹 息啊。
刘邦项羽的不同点:
第一,项羽在优势下,恃勇骄横,毫无远虑。 刘邦在劣势下忍辱负重,善于保全自己。 项羽在东进时自以为是,不听劝谏,破城后入 城后常屠城以泄私愤,滥杀无辜,何其骄横、目 光短浅,这也使其东进也遭到了其难以预料的阻 力,这就是相比之下,刘邦能够入主关中的主要 原因。反观刘邦,当年项羽分封天下诸侯,不以 功劳大小分封,将入主关中的刘邦封到了蜀地, 是为汉王,刘邦恨得是咬牙启齿,但还是听取了 韩信的谏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