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教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事物是普遍联系的》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方面:要求学生能够识记联系的概念,正确理解联系的特征。
能力方面:通过联系含义的提炼与概括,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结合联系特征的学习,培养学生从事物内部联系与外部联系分析问题的能力。
觉悟方面:教育学生必须运用联系的观点正确理解事物,有效地改造世界;正确理解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特别是发展、稳定与改革的关系。
教学重点:事物联系的普遍性
教学难点:事物联系的客观性
教学方法:讲、读、议、练相结合
五教学过程:
大家都听过东郭先生和狼的故事吧?自从这个故事传开以后,人们对于狼可谓是深恶痛绝避而远之,可是最近几年科学家们却提出要把狼请回来做客,这又是为什么呢?原来啊在美国的一个自然生态保护区发生了这样一件事:该自然生态保护区本来存在着鹿群与狼群,可当发的人们为了保护鹿群而大量捕杀狼,然而失去天敌的鹿群在舒适的生活中运动量减少,体质下降从而导致了鹿群的大量死亡,最后只得引狼入室。
从这一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出一事物同周围其它事物存在着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
这就涉及到我们今天开始学习的第二课的内容。
第二课联系地、发展地看问题
这节课,我们先学习第一节第一框的内容——普遍联系的观点。
这一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一个总特征,也是辩证法理论体系的逻辑起点,弄明白这个观点,对于理解和掌握辩证法的其他观点,具有重要的奠基作用。
第一节坚持联系的观点(板书)
一、事物是普通联系的(板书)
问:在“桑——蚕——鱼”这个食物链内部存在什么样的关系?(在这一食物链的内部,桑树、蚕和鱼三者之间存在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
)问:在食物链的外部,它们又与哪些事物有关系,有怎样的关系?(在这一食物链的外部,这三者分别又与阳光、空气、水分、温度、土壤等事物之间存
在着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
)
桑蚕鱼塘只是众多食物链的一条,万事万物的一个缩影,事实上动植物之间、动物与动物之间的关系是互相作用互相影响的,一事物的变化必然对另一事物发生影响,某种动植物的兴衰往往会使其他动植物呈现出相应的兴衰变化。
以上的事例告诉我们,每个生态系统内部的各个部分是互相联系、互相依存的,每个因素都受周围其他因素的影响,同时也反过来影响其它因素。
而自然界又是由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组成的,可见,世界上任何事物都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呈现着极其复杂的关系。
所以,唯物辩证法讲的联系既包括事物内部互相联系、互相制约的关系(内部联系),也包括事物之间的互相联系、互相制约的关系(外部联系)
1、联系的含义(板书)
联系指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问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
2、联系的特征(板书)
问:有没有一个事物同任何事物都毫无联系、而绝对孤立存在着?(可问学生能举出这样的事例吗?)我们找不到一个事物是与周围任何事物没有联系的事物,这恰恰证明,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1).事物的联系具有普遍性
主要表现在3个方面:
(1)任何事物内部的各个部分、要素、是相互联系的(板书)
问:一辆汽车如果仅有车身而没有发动机,能否奔驰?有了发动机而没有车轮会否开走?(学生讨论,教师归纳)
所以: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是由若干部分、要素构成的。
构成事物的各个部分、要素不是散乱成一团的。
而是相互依赖,有机联系在一起的。
因为只有这样,事物才能成为有机整体。
这是事物的内部的联系。
下面我们来讨论事物外部的联系。
(2)任何事物都与周围的其他事物相互联系着(板书)
问:为什么患有风湿病的人下雨天风湿病容易发作?
(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因为下雨天时,天气的湿度相对增大,而导致风湿病容易发作。
)
教材P48 12狼医生例子,我们可以看出鹿群不仅与周围的水、草等自然环境相联系,而且也与天敌狼群联系着。
可见,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与周围其他事物相联系的。
这是事物横的方向四面八方的联系,事物还表现为纵的方面前后相继的联系。
现在的事物与过去的事物,未来的事物都存在着联系。
每一事物总是从过去的事物发展而来,又向未来的事物发展而去。
思考:运用联系的普通性的知识,分析说明净化学校周边环境的意义。
过渡:不但事物内部存在联系,也不仅事物之间存在联系,整个世界也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统一体。
(3)整个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板书)
世界上不存在孤立存在着的事物,所有的一切事物都处在纵横联系之中。
积云成雨,说的是云与雨的联系;水涨船高,说的是水与船的关系等都充分说明事物的联系是普遍的,整个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着的统一整体。
过渡:一切事物都处于相互联系之中,孤立的事物是不存在的,但并不是说任意两个事物都有联系,这是因为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
2)、事物的联系具有客观性(板书)
(1)、含义(或原因)(板书):
联系的客观性是指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它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
(1)如何对待(方法论意义):(板书)
A、不能否定一事物与周围事物的客观联系。
现实生活中存在着大量无视客观联系、甚至破坏客观联系的现象。
如:有人为了追求眼前的经济利益,而不惜破环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掠夺式地开采资源。
淮河污染、黄河断流、国土荒漠化等,上述这些事例都是人为地破坏自然资源和人类的生存环境,结果必然又危及人类。
这就是无视事物的普遍联系所造成的恶果。
B不能把主观联系强加给事物。
问:P49议一议
这是一种用主观幻想的联系代替客观存在的联系的做法,利用8和4的谐
音与“发”和“死”联系起来,主观确定8是“吉祥”4是“恶兆”。
发财与“8”这个数字之间本来没有必然联系,是人们主观臆造了这种联系,所以,尽管人们到处使用这个数字,也不能保证人们一定发财
问: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联系是根本不存在的,只是人们主观臆造出来的虚假“联系”?(学生举例议论,教师进一步引入。
)乌鸦叫丧,喜鹊叫喜;左眼跳灾,右眼跳福:耳朵发痒有人在背后咒我等。
这些都是唯心主义的做法,不仅不能给我们生活带来吉利,而是给我们生活带来诸多不便,所以我们必须加以警惕与反对。
C.人们可以根据事物的固有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建立新的具体联系(板书)
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并不等于说人们无法改变事物的联系。
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联系改变事物状态,建立新的具体联系。
举例:人与计算机。
最初,计算机仅用于计算、打字等简单的用途,而现在随着科技的发展,还可以网上购物、看病、交朋友等用途。
问:一方面说,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另一方面又说,人们可以改变事物的联系状态,建立新的具体联系。
这两种说法是不是矛盾的呢?
二者是不矛盾的。
因为,第一,所谓人们可以改变事物联系的状态,只是改变了事物联系的具体形式,并不是从根本上取消了事物自身所固有的联系。
例如,我国正在建设的三峡工程,使江水与周围河床地势相互作用具体发生改变,但水对河床的压强是不会改变的。
第二,当人们试图建立新的具体联系时,只有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内容,才能办得到,否则,任何建立新的具体联系的尝试,都会失败。
例如,人们发射的地球通信卫星,不仅与地球之间形成了新的具体联系,而且还成为人们之间一种新的具体联系中介。
但是,要把它发射成功,就必须严格按照宏观事物固有的力的联系进行计算。
如果忽视了事物固有的联系,出现不允许的误差,卫星不可能成功发射,这种新的具体联系是不可能建立起来的。
课堂小结(根据投影由学生完成)
投影:
1、联系的含义
事物是普遍联系的1)、主要表现:
2、事物联系的普遍性
2)、方法论意义:要求:
我们在学习、工作、生活中必须。
巩固练习:
投影:
一、选择题
1.唯物辩证法认为联系是普遍的。
联系的普遍性表现在
①任何事物内部的各个部分、要素、环节是相互联系的
②任何事物都有与周围的其他事物互相联系着
③整个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
④任何两个事物都无条件地联系着
A.①B.①②C.①②③D.①②③④
2、朔黄铁路把陕北蒙南大型能源基地与渤海出海口联系起来,将对加快沿海资源开发,促进沿线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这说明()
①事物是相互联系的②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人们无法改变联系③人们能够根据事物的固有联系改变事物状态,建立新的具体联系④事物间的联系是可以创造的
A①② B①③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二、简答题:
促进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要保持经济增长的同时,控制人口增长,保护自然资源,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
这是根据我国国情和长远发展目标而确定的基本国策。
实现我国经济和社会跨世纪的发展目标,必须始终处理好经济建设同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
(1)这个论断体现了什么哲学观点?
(2)运用这个哲学观点说明经济发展同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
参考答案:
选择题:1、C 2、B
简答题:
2、
(1)这个论断体现了唯物辩证法普遍联系的观点。
(2)
A、唯物辩证法认为,联系是普遍的,又是客观的,我要用联系的观点观察和处理问题。
B、经济建设与人口、资源、环境是相互联系的。
第一,经济发展要依靠一定数量和素质的人,但人口增长过多过快,资源不堪重负,环境恶化,势必阻碍经济的发展,反过来,经济发展的水平又影响人的素质的提高。
因此,要提高人口素质,控制人口数量,才能促进经济的发展。
第二,经济发展需要一定的资源,但自然资源在一定时期、一定条件下是一定的,要注意充分利用资源,节约资源。
第三,生态环境和自然环境是人类生存和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环境恶化必然会阻碍经济的发展。
因此,发展经济要注意保护环境和节约资源,正确处理经济建设与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才能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实现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