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设计理论
城市设计基本理论
城市设计一、城市设计的含义“城市设计”英文叫“Urban design”,日文叫“都市设计”。
其含义说法很多。
(1)《中国大百科全书(城市规划、建筑、园林卷)》“城市设计”条目称:“城市设计是对城市体形环境所进行的设计”。
(2)《大不列颠百科全书》中城市设计的定义是:“城市设计是对城市环境形态所做的各种合理处理和艺术安排。
”(3)日本著名建筑师丹下健三对城市设计的解释是:“城市设计是对人类空间秩序的一种创造。
”(4)英国城市设计家弗·吉伯特(F.Gibberd)在《市镇设计》(Town Design)一书中指出:“城市是由街道、交通和公共工程等设施,以及劳动、居住、游憩和集会等活动系统所组成,把这些内容按功能和美学原则组织在一起就是城市设计的本质。
” (5)芬兰著名建筑师沙里宁(E.Saarinen)在《论城市》一书中对城市设计含义归纳为:“城市设计是三维空间,而城市规划是二维空间,两者都是为居民创造一个良好的有秩序的生活环境”。
综上所述,城市设计的含义可归纳为:“城市设计是对城市体形环境所进行的三维空间的合理设计”。
它既包含了物质空间的设计,也包含了人们社会生活以及精神文明方面的设计。
对城市设计的理解可以包括以下4个方面:(1)城市设计是建筑学和城市规划之间的桥梁,它可以表述为:建筑设计—地段规划(Site Planning)—城市设计—城市规划。
(2)城市设计有自己独立的领域。
(3)城市设计创造了事物之间相互关系的新的价值。
这种关系不仅表现在空间上,还表现在时间上,即历史概念,不仅表现在静态上,还表现在动态上。
(4)城市设计的重点在于掌握相互关系中的秩序观点。
城市规划和城市设计既有共同点,又有区别。
共同之处是“两者都是为居民创造一个良好的,有秩序的生活环境”。
不同之处,一是城市规划是一个二维空间的综合安排,而城市设计是一个三维空间的环境设计;二是城市规划是各种专家(如经济学家、社会学家、规划学家、地理学家等)共同合作的结果,而城市设计主要由建筑师和城市设计专家承担。
城市设计的整体理论
城市设计的整体理论城市设计是指对城市空间进行规划和布局,以满足城市居民的需求,提高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居住品质。
整体城市设计理论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城市形态与结构:城市设计强调城市的形态和结构,即城市的整体布局和组织。
城市形态涉及的概念包括城市的尺度、密度、形状和布局等方面。
例如,城市的尺度可以通过城市规模、人口密度和建筑高度来反映,而城市的形状可以是圆形、方形或蜘蛛网状等。
城市结构则包括城市的道路网络、绿地系统和建筑物群落等元素。
2.可持续性:城市设计要考虑城市的可持续性,即在满足居民需求的同时,保护环境和资源。
可持续城市设计强调利用先进的技术和策略来减少能源消耗、减少污染和减少交通拥堵等。
例如,推广可再生能源、鼓励公共交通和步行、提供自行车道和绿色建筑等。
3.社会包容性:城市设计要考虑社会的包容性,即城市的设计应该满足不同群体的需求。
这包括不同年龄、职业和文化背景的人们。
为了实现社会包容性,城市设计需要关注社区规划、公共空间设计和社会服务设施等。
例如,在社区规划中包括设置学校、医院、商店和公园等。
4.文化认同:城市设计应该尊重和保护城市的文化认同,即城市的设计应该反映城市的历史、传统和当地文化特色。
这可以通过保留历史建筑、保护传统手工艺和提供文化活动场所等来实现。
例如,在城市规划中,可以保留传统建筑和风貌,并在公共空间设计中融入当地的艺术和文化元素。
5.参与和合作:城市设计需要建立参与和合作的机制,以确保各利益相关方的需求得到充分考虑。
这包括公众参与、政府和业主的合作以及专业团队之间的协作。
城市设计师应该主导这一过程,与其他相关方进行良好的沟通和协商。
例如,在城市规划中可以组织公众听证会和工作坊,征求公众的意见和建议。
总之,城市设计的整体理论包括城市形态与结构、可持续性、社会包容性、文化认同以及参与和合作。
这些理论旨在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居住品质提高,为人们创造一个宜居和繁荣的城市环境。
城市设计及其理论
城市设计及其理论城市设计是指通过规划、设计、建设和管理等一系列手段来塑造和改善城市空间的过程。
它旨在创造一个具有高品质生活环境、良好社会互动和可持续发展的城市。
城市设计的理论则是指对城市设计进行研究和探索的理论体系和原则。
本文将从城市设计的意义,城市设计的目标以及城市设计的理论等方面进行探讨。
城市设计对于现代城市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它能够通过设计和规划城市空间的不同要素,如建筑、交通、绿地等,来提升城市的品质和功能。
城市设计能够创造一个宜居的城市环境,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
在现代化的城市里,城市设计能够为人们提供各种公共设施和服务,并创造一个舒适、便利和安全的环境。
而良好的城市设计还能促进人们之间的交流和互动,增强城市的社会凝聚力。
城市设计的目标主要包括改善城市生活环境、提高城市功能和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
首先,城市设计应该注重改善城市的生活环境。
良好的城市设计可以提供优美的景观和休闲空间,创造一个舒适宜人的居住环境。
其次,城市设计还应该注重提高城市的功能。
通过科学合理的规划和设计,城市能够更好地满足人们的生活需求,提供便捷的交通系统、完善的公共设施、多样化的职业机会等。
最后,城市设计应该追求可持续发展。
城市设计应该考虑到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的问题,以及尽可能减少城市对自然环境的破坏。
城市设计的理论主要包括城市规划、城市景观设计、交通设计等。
城市规划是城市设计的基础,它包括城市布局、土地利用、建筑密度等方面的规划和设计。
城市景观设计则注重提升城市的景观品质,创造宜人的城市环境。
交通设计则涉及交通网络的设计和规划,以提高城市的交通效率和减少交通拥堵。
在城市设计的实践中,也可以运用一些理论来指导。
例如,人本主义城市设计是通过关注人们的需求和体验来设计城市空间的方法。
这种设计方法注重营造人们生活的舒适和便利,使城市环境更加人性化。
而生态城市设计则追求在城市设计中融入生态原则,以增强城市对自然环境的适应性和可持续性。
城市规划与设计理论
城市规划与设计理论城市规划与设计理论是城市发展和建设中至关重要的一个领域,它涉及到城市的方方面面,包括城市的功能布局、空间组织、建筑设计、环境保护等各个方面。
为了能够较好地实现城市发展的目标,城市规划与设计理论的研究与应用变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从城市规划与设计理论的背景,主要内容以及未来发展进行探讨。
一、城市规划与设计理论的背景城市规划与设计理论的发展与城市化进程紧密相关。
随着城市人口的不断增长和城市功能的扩大,对城市规划与设计的需求也变得日益迫切。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城市规划与设计理论经历了多次演进与变革。
从最开始的传统城市规划到现代的综合性城市设计,城市规划与设计理论在适应新形势下的城市发展中不断调整与完善。
二、城市规划与设计理论的主要内容1. 城市功能布局城市的功能布局是城市规划与设计的基础,也是为了实现城市发展目标的重要手段。
通过科学合理地规划城市的功能布局,能够使城市各个功能区域之间相互协调配合,实现资源的最优利用。
2. 空间组织城市的空间组织是城市规划与设计的核心内容之一。
它涉及到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交通组织、公共空间设计等方面,通过合理的空间组织,能够提高城市的居住品质,促进人们的日常交往和活动。
3. 建筑设计建筑设计作为城市规划与设计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为了满足城市功能需求和提升城市形象而存在的。
通过合理的建筑设计,能够为城市增添美丽的风景线,同时满足人们对居住和工作环境的需求。
4. 环境保护城市规划与设计理论中的环境保护是指通过规划与设计手段,降低城市环境对人们的不利影响,保护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在城市规划与设计中,需要密切关注环境保护,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三、城市规划与设计理论的未来发展城市规划与设计理论的未来发展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和机遇。
首先,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数字化城市规划与设计已经成为可能,未来将会更加智能化。
其次,城市规划与设计需紧密结合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注重绿色低碳的规划与设计。
城市设计理论
城市设计理论概述一、引言城市设计理论是研究如何创造和规划城市空间的重要理论体系。
它涵盖了城市形态、功能、景观、文化和社会等多个方面,旨在提升城市的生活质量、环境品质和社会效益。
本文将详细探讨城市设计理论的各个方面。
二、定义与目的城市设计理论主要关注城市环境的改造和设计,旨在创造宜居、可持续和富有吸引力的城市。
它涉及城市规划、建筑、景观、社会学等多个学科领域,目的是协调城市发展与自然环境、历史文化、社会经济等方面的关系,实现城市的整体优化和可持续发展。
三、历史发展城市设计理论的发展经历了多个阶段。
古代的城市设计注重宗教、政治和文化功能,如古希腊的广场、罗马的斗兽场等。
工业革命后,城市发展加速,城市设计开始关注功能分区、交通组织和环境质量等方面。
现代的城市设计注重生态、文化和人性化设计,强调可持续发展和创新。
四、空间布局与规划空间布局与规划是城市设计理论的核心内容之一。
它涉及城市的功能分区、道路交通、绿地景观等多个方面。
合理的空间布局与规划可以提升城市的整体秩序和形象,提高城市运行效率,增强市民的生活品质。
同时,空间布局与规划需要注重空间的开放性和可达性,实现公共空间的共享和互动。
五、生态环境保护生态环境保护是城市设计理论的另一重要内容。
随着环境问题的日益严重,城市设计需要关注生态平衡和环境保护,通过绿色基础设施、生态修复和再生的手段,降低城市对自然环境的负面影响。
同时,应倡导绿色出行、节能减排等可持续生活方式,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六、文化与特色城市设计理论还应关注城市的文化与特色。
每个城市都有其独特的历史、文化和地理特色,这些特色构成了城市的独特魅力。
在城市设计中,应注重挖掘和传承城市的历史文化,通过景观塑造、建筑风格和活动策划等方式展示城市的特色。
同时,应关注城市的文化创新和发展,为城市注入新的活力。
七、人性化设计人性化设计是城市设计理论的重要原则之一。
它强调城市空间应满足市民的需求,提供舒适、便捷和安全的公共空间。
城市设计-03城市设计基础理论
•
•
2、弗雷德里克-吉伯德
英国著名城市设计师,代表作《市镇 设计》。将城市设计提高到艺术水平 上去研究。
• 提出城市空间环境的“视觉秩序”( Visual Order)理论,是现代城市设计 学科形成的重要基础之一。 • 《城市建设艺术》 a.书中批评了当时 在城市设计中盛行的 形式主义刻板模式,认真总结了中世纪 城市空间艺术的有机和谐特点,努力探 索城镇建设的内在规律。 b.强调城市空间要和自然环境相协调。
《雅典宪章》
• 国际现代建筑协会,简称:“国际建协” (CIAM),亦译“国际新建筑会议”。 1928年,由24位代表各国的建筑师在瑞 士一古堡聚会,成立了“国际现代建筑 协会”。 1959年停止活动。
《雅典宪章》
• 即国际现代建筑协会(CIAM)于1933 年8月在雅典会议上制定的一份关于城市 规划的纲领性文件——“城市规划大纲”。 它集中反映了当时“新建筑”学派,特 别是勒· 柯比西耶的观点。 • 提出了城市功能分区和以人为本的思想。
3.6自然生态设计理论
• 代表人物及其理论 • 1、伊安-麦克哈格 • 英国著名园林设计师、规划师和教育家, 美国宾西法尼亚大学研究生院风景园林 设计及区域规划系创始人及系主任。 • 代表作《设计结合自然》
• 麦克哈格的生态设计方法: 1)自然过程规划 视自然过程为资源。对有价值的风景特色、地 质情况、生物分布情况进行逐一分析。 2 )生态因子调查 土地信息包括原始信息和派生信息的收集。 3 )生态因子的分析综合 对单因素图进行叠加和综合形成综合图。 4 )规划结果表达 土地适宜性分区:保存区(Preservation )、 保护区(Conservation )和开发区( Development )
城市设计的基本理论
城市设计的基本理论2.1 城市设计部分理论简介2.2 城市社会学等学科对城市空间的研究2.3 场所2.4 生态城市的理念和绿色城市的设计《城市设计概论》2.1 城市设计的基本理论简介2.1.1卡米诺·西特2.1.2 凯文.林奇2.1.3 克里斯托夫.亚历山大2.1.4 波纳2.1.5 诺伯格.舒尔兹2.1.6 芦原义信2.1.7 罗杰.特南西克2.1.8 比尔.西列尔2.1.9 稹文彦2.1.10阿尔多.罗西2.1.11 黑川纪章2.1.1卡米诺·西特卡米诺·西特(Camillo Sitte,1889)在《城市建设艺术》一书中,运用艺术原则对城市空间的实体(主要是教堂等)与空间(主要是广场空间)的相互关系及形式美的规律进行的深入的探讨,并通过于19世纪末欧洲工业化城市空间的比较分析,对当时欧洲工业化城市空间的平淡,缺乏艺术感染力提出了尖锐的批评,认为工业化城市空间主要有三个体系和若干他们的变体,即矩形体系,放射体系,三角形体系,变体是这三者混合的产物.从艺术的眼光来看,所有这些都是毫无价值的,没有艺术气息.这些体系除了标准化的街道模式之外一无所成,它们在概念上是纯粹机械性的.在这些体系中道路系统仅仅是交通设施,从来不是服务于艺术目的的工具,它们不具有任何感染力,因为只能从地图上才能看出它们的特征.卡米诺·西特主要是从视觉及人们对城市空间的感受等角度来探讨城市空间和艺术组织原则.卡米诺·西特认为,现代城市规划的骄傲是圆形广场,没有比这更能说明艺术感情的完全缺乏以及对于传统的蔑视的了,而这现代城市规划的特征.当围绕这样一个广场步行时,眼前的景象持续不变,使得人们不能知道自己正确的确切位置.转一个弯就足以使一个陌生人在这种旋转木马的广场上无所适从,迷失方向.卡米诺·西特的城市空间艺术原则,是基于城市物质空间形态中,各实体要素之间功能关联及组合关系而得出的,其艺术原则的核心表现在注重整体性,注重关系,注重关联的内在性.卡米诺·西特的城市空间艺术原则有其历史的局限性,正如亚瑟·霍尔登(Arthur C.Holden,1945)所言,西特从未体验过摩天大楼.他未必曾经想到过我们的城市有朝一日会为高层的巨大体量所充塞.2.1.2 凯文·林奇凯文·林奇是从探求城市的形念,结构和组织开始的,《关于对城市满意情况的记录》(Notes on City Satisfaction,1953)是1952~1953年间他在欧洲考察对于有关城市的理论基础的回答.在《城市的形式》(The Forms of Cites,1954)一文中,他从历史和形态的角度对城市形式的不同属性进行了探讨,例如城市的大小,密度,特征和模式等.凯文·林奇的城市美不仅指构图与形式,而是将之分解为人类可感受的城市特征,如易识别,易记忆,有秩序,有特色等.他对于人们对环境的感知与体认有着格外的重视,并认为,好的城市形式也就是这种感知和体认比较强烈的城市形式.林奇1959年发表《城市的意象》一书,从视觉心理和场所的关系出发,利用居民调查和实地体验的方法,研究使用者认知图式(cognitive map)与城市形态的关系,从而确定了一种全新的城市分析与设计方法.人对环境的感知,也就是一种格式塔.人总是将感知对象加以组织和秩序化,从而增强对环境的适应和理解.林奇从市民的认知地图入手,探求城市内在关系的秩序.他调查了美国的三个城市——波士顿,洛杉矶和泽西市,要求市民通过草图和语言来描述城市中的环境特征,城市独特要素或体验.然后他将这些个体的认知地图汇总进行统计分析,得到了城市的"公共意象图",从而总结出市民能够感知到的,能够反映城市特征的城市要素.研究认知方法的基本观点是:认知意象是城市生活的基石,使用者主要通过认知认识城市,城市设计应以满足人的认知要求为目标.凯文·林奇通过调查,对城市空间提出两个基本要求:易识别性(legiblitv);可认知性(imaginability).可认知性是林奇提出的城市空间评价的一个新标准,即城市空间应为不同层次,不同个性的人所共同接受.凯文·林奇指出:市民一般用五个元素,即路径,边界,节点,地区和标志来组织他们的城市意象: ①路径(Path):观察者习惯或可能顺其移动的路线,如街道,小巷,运输线.其他要素常常围绕路径布置.②边界(Edge):指不作道路或非路的线性要素,"边"常由两面的分界线,如河岸,铁路,围墙所构成.③区域(District):中等或较大的地段,这是一种二维的面状空间要素,人对其意识有一种进入"内部"的体验.④节点(Node):城市中的战略要点,如道路交叉口,方向变换处,抑或城市结构的转折点,广场,也可大至城市中一个区域的中心和缩影.它使人有进入和离开的感觉.⑤标志(Landmark):城市中的点状要素,可大可小,是人们体验外部空间的参照物,但不能进入.通常是明确而肯定的具体对象,如山丘,高大建筑物,构筑物等.有时树木,招牌乃至建筑物细部也可视为一种标志.凯文·林奇从人的环境心理出发,通过人的认知地图和环境意象来分析城市空间形式,强调城市结构和环境的可识别性(Legibility)及可意象性(Imaginability).并认为城市设计也必须基于市民对城市环境的可识别性.使城市结构清晰,个性突出,而且为不同层次,不同个性的人所共同接受.凯文·林奇的开创性工作提供了城市设计的独特途径.从市民环境体验出发的工作方法使得城市设计摆脱了高高在上的姿态,切实地深入到普通人当中,真正实现了"人本主义"的城市设计价值原则.2.1.3 克里斯托弗·亚历山大(Christopher·Alexander)克里斯托弗·亚历山大(Christopher·Alexander,1965)在其广受关注的著名论文《城市并非树形》中,把那些在漫长岁月中或多或少地自然生长起来的城市称为"自然城市",而把那些由设计师和规划师精心创建的城市和一些城市中那样的部分称为"人工城市".他认为,现在人们越来越充分地认识到,在人造城市中总缺少着某些必不可少的成分,同那些充满生活情趣的古城相比,我们现代人为创建城市的尝试,从人性的观点而言,是完全失败的.什么是内在性质亚历山大认为,一个自然城市有着半网络(semi-lattice)结构,而人为构造的城市采用了树形(tree)结构(图 2.1),和树形的结构简单性相比,这种极为丰富的可变性标志着半网络能有超乎寻常的结构复杂性,正是由于树形的性质缺乏这种结构复杂性,才使我们的城市概念受到损伤.他的分析表明城市空间功能的综合,是产生"交叠"使用城市空间的基础,它使空间具有了多样性和适应性的性质,城市中确实存在的那种功能综合现象和人对这些功能的物质对应物的重合使用使城市具有选择性和可生活性,人能根据各自所需在城市中找到属于自己的"生活",人的个性因此而不被束缚,它是城市空间呈现活力的本质.图2.1 树形结构与半网络结构图亚历山大在《关于形式合成的纲要》和《城市不是一棵树》中指出了传统规划与设计只考虑形式而不考虑内容,不考虑场所与人的活动之间丰富的,多种多样的变化和联系,是一种失败的规划与设计.亚历山大的图式语言(pattern language)中以各种类型,不同范围的使用倾向和形态关系为基础,企图研究出满足使用者要求的设计语言.语言主要由三个明确定义的部分组成,即联系(context),问题(problem)和解法(solution).每个图式都是为解决某个带普遍性,反复出现的社会,心理或技术问题而提出的,共几百条图式,按不同层次构成一个网络.图式语言中的每一个模式并非一固定事物,而是复杂的,强有力的场地(field),是一组关系(relationships),可赋予生命活力与深度,它不仅仅是元素(elements),也是规则(rules),是一个生命事物的描述,同时也是产生这一事物的过程,它使发生在空间中的事件模式与几何结构有效地吻合.亚历山大图式语言的研究是人的行为与场所情感对应的空间图式的研究.亚历山大的图式语言(pattern language)中以各种类型,不同范围的使用倾向和形态关系为基础,企图研究出满足使用者要求的设计语言.语言主要由三个明确定义的部分组成,即联系(context),问题(problem)和解法(solution).每个图式都是为解决某个带普遍性,反复出现的社会,心理或技术问题而提出的,共几百条图式,按不同层次构成一个网络.图式语言中的每一个模式并非一固定事物,而是复杂的,强有力的场地(field),是一组关系(relationships),可赋予生命活力与深度,它不仅仅是元素(elements),也是规则(rules),是一个生命事物的描述,同时也是产生这一事物的过程,它使发生在空间中的事件模式与几何结构有效地吻合.亚历山大图式语言的研究是人的行为与场所情感对应的空间图式的研究.2.1.4波纳(L·S·Bourne)波纳(L·S·Bourne,1971)运用系统理论对城市空间进行研究,认为系统理论强调各个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这正是城市空间结构的本质所在,同时,系统理论的各种立场使之能够运用于不同的观点和理念,尤其是在城市空间物质层与社会文化层的决定作用上保持观念上的中立. 波纳运用系统理论的方式,描述了城市系统的3个核心概念:⑴城市形态(urban form),指城市各个要素(包括物质设施,社会群体,经济活动和公共机构)的空间分布模式.⑵城市要素的相互作用(urban interaction),指城市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通过相互作用(关系互动),将个体要素整合成为一个功能体,即一个子系统.不同功能节点之间的交通流表示城市要素之间相互作用.⑶城市空间结构(urban spatial structure),指城市要素的空间分布和相互作用的内在机制,将城市各个子系统整合为城市空间大系统的作用机制,以各种功能活动对于不同区位的市场竟租曲线表示城市系统的构成机制.b 城市要素的相互作用城市土地利用方式与强度,决定了城市空间构成的二维基面和基本形态格局,"城市形态"是其表现形式,而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城市中各种活动对不同区位的竟租过程,带来的动力与压力及其相关效应,形成了城市空间结构的构成机制.a 城市形态c 城市空间的构成机制2.1.5 诺伯格·舒尔兹诺伯格·舒尔兹(Norberg Schulz,1971)提出五种空间概念:①肉体行为的实用空间;②直接定位的知觉空间;③环境方面为人形成稳定形象的存在空间;④物理世界的认识空间;⑤纯理论的抽象空间,并对存在空间和建筑空间进行详尽的分析.诺伯格·舒尔兹认为,空间图式有各种各样类型,即使是一个人,一般也有一个以上的图式,因此可以充分感觉各种状况.图式是由文化决定的,要求对环境或情性的定位,结果即具有质的特性.使用空间把人统一在自然有机环境中.知觉空间对于人的同一性来说是必不可少的.存在空间把人类归属于整个社会文化.认识空间意味着人对空间进行思考.最后理论空间则是提供描述其他各种空间的工具.诺伯格·舒尔兹认为,场所是存在空间的基本要素之一.场所概念的发达和作为各种场所体系空间概念的发达,就是找到存在立足点的必要条件,场所必须有明显的界限或边界线.场所同包围他的外部相比之下,是作为内部来体验的.场所,路线,领域是定位的基本图式,亦即存在空间的构成要素.这些要素组合起来,空间才开始真正成为可测出人的存在的次元.在存在空间中,一般包括几个场所.所谓某个场所,就是在更广阔的脉络中安上位置,而不是把它理解为从别个当中取出来,不然人类的历史就缺少力动性了.一切场所都具有方向,场所一般因路线体系而与各种方向发生关系.存在空间也具有方向性.诺伯格·舒尔兹将存在空间划为几个阶段:①用具;②住房;③城市阶段;④景观阶段;⑤地理阶段.其中城市阶段主要是根据社会的相互作用,亦根据社会共同的生活形态来决定.城市的内部结构就是这样"正在那里发生"的个人和社会诸功能作用的复合结果.在城市阶段,个人一般据有"私有"色调更浓的存在空间,它必须作为更大的总体中的一部分来理解.存在空间的诸阶段形成一个结构化的整体,它是与存在的结构相对应的.人与物理,精神,社会,文化的诸对象相关联而存在.存在空间可以说是由相互作用的多重穿插的体系所构成的.这样复合的总体性中,不能不产生不定性或者矛盾性.2.1.6芦原义信芦原义信(1975)认为:外部空间是从自然当中由框框所划定的空间,与无限伸展的自然是不同的.外部空间是由人创造的有目的的外部环境,是比自然更有意义的空间,而自然是无限延伸的离心空间是消极空间.芦原义信认为,外部空间有以下要素:1)尺度.芦原义信并没有给尺度下一个什么定义,而是根据人眼睛的视角关系和自己的经验,提出外部空间的两个假说:①外部空间可以采用内部空间尺寸8-10倍的尺度,称之为"十分之一理论".②外部空间可采用一行程为20-25米的模数,称之为"外部模数理论"2)直线.芦原义信认为在外部空间设计中,距离与直线是极其重要的设计重点.预先了解从什么距离如何可以看清材料,才能选择适于不同距离的材质,这在提高外部空间质量上有利的. 在外部空间的布局中,相对于人的活动,可以将外部空间分为运动空间和停滞空间.外部空间设计要尽可能赋予该空间的大小,铺装的质感,墙壁的造型,地面高差等.外部空间布局上带有方向性时应在尽端配置具有某种吸引力的内容.在讨论空间封闭性时,应当考虑墙的高度与人眼睛的高度有密切关系,很好的运用高墙,矮墙,直墙,曲墙,折墙等加以布置,就可以创造出有变化的外部空间.芦原义信根据外部空间的用途和功能将空间分为多个层次和顺序.外部的→半外部的(或半内部的)→内部的;公共的→半公共的(半私用的)→私用的;多数集合的→中数集合的→少数集合的;嘈杂的,娱乐的→中间性的→安静的,艺术的;动的,体育性的→中间性的→静的,文化的.关键在于充分克服和利用一切地理条件,适应该空间所要求的功能种类和深度,创造出空间秩序富于变化的空间.芦原义信认为,由于改变行进方向,可以得到完全不同的景色,打破空间的单调,在空间中产生跳跃,如日本重要建筑的引道或神社参道与外部空间设计传统手法.城市因其内容是复杂的,并经常进行着新陈代谢,所以虽面临现实也很难掌握.城市规划(cityplanning)和城市设计(Urban Design)这两个词,在其对象的规模,内容,方法等方面,由于不同专业,就连它们的内容也可能有一些差别.如果从空间论来阐述,城市规划无论怎么说是以二次元的外部秩序构成为重点的规划,建筑则怎么说也是以三次元的内部秩序为重点的规划.芦原义信在《外部空间设计》的后记中,点出了人与空间的关系;外部空间设计就是把"大空间"划分成"小空间",或是还原,或是使空间更充实更富于人情味的技术.2.1.7罗杰·特兰西克(Roger Trancik)罗杰·特兰西克在《Finding Lost Space》(1986)一书中提出图底关系理论(figure-ground)和联系理论(linkage).图底关系理论是研究城市的虚空间与实体之间存在规律理论.在城市环境中,建筑形体的主导性作用使其成为人们知觉的对象,周围的空间则被忽视.成为对象的建筑被称为"图",被模糊得事物被称之为"底".像这样把建筑部分涂黑,把虚空间部分留白,形成的图称为图底关系.把虚空间部分涂黑,建筑部分留白,形成的图称为图底关系反转.借助图底关系分析方法,可以发现城市或城市局部地段的结构组织及其肌理特征,明确空间界定的范围,不同等级空间的组织效果等,使城市空间设计过程中,通过对城市物质空间结构组织的分析,明确城市形态的空间结构和空间等级,并通过比较不同时间内城市图底关系的变化,分析出城市建设发展的动向.图2.3 城市空间的图底关系图联系理论是研究城市形体环境中各构成元素之间存在的"线"性关系规律理论,由被称为关联耦合分析.这些"线"可能是交通线,线性公共空间和视线,如各种交通性干道,人行通道,序列空间.视廊和景观轴等.通过对这些"联系线"的分析来挖掘形态元素的形式组合规律以及动因,其目的在于组织一种关联系统或一种网络,从而建立空间秩序的综合结构.关联耦合秩序的建立可分为两个层次,即物质层面和内在动因.从内在动因看,通常不仅仅是联系线本身,更重要的是线上的各种"流",如人流,交通流,物质流,能源流,信息流等内在组织作用,将空间要素联系联系成为一个整体.联系理论为建立城市空间秩序提供了一条主导性思路,它将"关系","关联"的重要性置于城市空间构成的首要地位,不仅为理解城市空间结构组织提供理论框架与分析原则,同时也为在此基础上,恢复,挖掘和创造和谐,统一的空间并达到新的结构与原有结构,内部结构及外部结构的有机统一提供了思路与手段.图2.4 特兰西克的3种城市空间分析方法(P36)图城市中心景观轴(P35)图底关系理论与联系理论都旨在探寻城市空间形态要素间的某种构图关系以及相关的结构组织方式,特兰西克将其归纳为3种关系,即形态关系(图,底分析),拓扑关系(关联耦合)与类型关系(场所理论).可以说,这3种关系在结构上的明确组织与确立,是建立一定的空间秩序与相应的视觉秩序的基础和前提.2.1.8比尔·希列尔(Hillier)比尔·希列尔1983年提出空间句法理论是建立在图底关系理论,联系理论和社区分析的基础上的城市空间分析方法.空间句法的分析过程,是在城市和建筑形体严格联系起来,并借助于电脑-进行模拟实验,以此作为空间分析,评价设计的工具.在空间句法分析中,希列尔引入了"变量"或称为指标体系:一是从特定空间观察的一维视线长度,称为"轴线";二是空间都可以赋予一个数值来表示它与给定分析系统中其他个空间的关系,并用电脑绘出深度图,根据数字差别,就可以绘出某一特定点审视其所在空间系统相对深度的精确指标,据此,便可对不同城镇空间格局及城市设计方案进行比较分析.通过对100多个城镇和城市设计方案的分析,希列尔证明,城市空间组织对活动与使用模式的影响主要涉及3个方面,即空间的可理解性(intelligbility),使用的连续性(continuity)和可预见性(predictability).图2.5 希列尔的"空间句法"分析示例2.1.9 稹文彦稹文彦在《集合形态的研究》一文中指出,耦合性是外部空间最重要的特征."耦合性简而言之就是城市的线索,它是统一城市中各种活动的物质形态诸层面的法则,城市设计涉及各种彼此无关事物之间的综合联系问题.根据稹文彦的研究,城市空间形态可以概括为3种类型:构图形态,巨硕形态和群组形态(compositional form,mega form and group form,图2.6)构图形态包含了那些以抽象格局组合在二维平面的独立建筑物,其耦合性通常是隐涵的,静态的.单个建筑只是结构网络上的一个"节点",建筑物本身要比其周围的虚空间更为突出.在巨硕形态中,个别的要素均被聚集组合到一个等级化的,开敞的并且是互相关联的系统网络中,结构的整体性机能较强.群组形态则是诸空间要素沿一个线型枢纽渐进累积的结果,这在许多历史城镇形态中极为常见.这里关联性是作为有机物的一个组成部分自然演化而成的,其发展的动力是基于有机体内部的"生命力".因此,其形态特征往往表现为非理性的,然而却是生动的富有活力的,是有生命的整体,而这种"有机的整体性"特质往往最能打动人,或者说是最具有人性化的.2.1.10 阿尔多罗西阿尔多罗西(Aldo Rossis,1996)在《城市建筑》(The Architecture of the City)一书中提出,城市是一种集体的人工创造物,一种艺术文化的集体产物,它由时间造就并植根于居住和建筑文化中.因此,传统的建筑形式,场所和空间在城市发展及其形态结构形成的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决定作用.阿尔多罗西的建筑类型学概念深受德国心理学家荣格(Jung)有关"原型"(arch-type)理论的影响,认为人的潜意识与生具有,是存在与某一个地域的一个种群的人们世世代代所形成的,它凝聚了人类的基本生活方式,并沉积在每个人的无意识处,共同成为一种集体的意识,这种意识就是建筑类型学.建筑与城市类型有两种基本属性:历史性和抽象性.A 罗西及L 克里安(Leo Krier, Rational Architecture,1978)都认为,城市是社会生活中最重要的人工制品之一,它与公众艺术作品相同,都诞生于"集体的无意识生命"(collective unconsciousness life)中,这种集体的无意识创作,在建筑中表达出居民的多重愿望(如对过去经历的回忆),它们在历史过程中共同形成了城市,而建筑师,城市规划师和居民,也是传统的延续,城市形象在经久的建筑环境中保持了历史的延续性和复杂性.阿尔多罗西将城市作为某个地域一个种群人们"集体记忆"的所在地,城市交织着历史和个人的记录,当记忆被某些城市片断多触发,过去所遇到的经历(历史的故事片断)就会和个人的记忆一起呈现出来,因而罗西从研究场所和记忆入手,就形成了"类似性城市"(analogous city)理论的内涵.城市不仅仅是一个空间,更是一个有意义的场所,城市体现了一种场所精神,因为城市所有的建筑类型是和事件紧密结合在一起的,而城市的广场和建筑物本身是现代的还是古代的则与此无关.阿尔多罗西认为,城市空间的物质性显现于现存城市中的建筑形态共时性,这种存在的现实形态凝集了人类生存所具有的含义和特征,城市空间是它们的载体和容器,融合着意义和实体.城市空间形态及场所与人类特定的生活密切相关,它包含着历史与文化,是人类文化观念在形式上的表现,体现在时间因素中现存城市的建筑类型(历时性).要寻找具有共时性和历时性的集体创作的城市(即城市空间)及某个体参与者(建筑师,规划师和居民)之间的关系,可以借助于形态-类型学的方法:⑴发现城市建筑环境中变化缓慢或基本稳定的那些特点,它们构成了城市的不同类型.。
城市设计的基本理论
城市设计的基本理论1.空间形式理论卡米诺·西特他最早提出城市空间环境的“视觉有序”理论,这种思想主要反映在《城市建设艺术》这本著作中。
提出了城市空间艺术原则,是基于城市物质空间形态中,各实体要素之间功能关联及组合关系而得出的,其艺术原则的核心表现在注重整体性,注重关系,注重关联的内在性。
伊利尔•沙里宁他的“体型环境”设计观的代表作为《城市——它的发展·衰败和未来》和《形式探索:艺术的基本途径》。
他主张根据城市的功能和多种条件,把城市有机地分解和组合成城市的各个区域,各区由大小不同的建筑群体组成。
城市建设应是动态的,因而城市布局要有足够的灵活性,以适应有机体的生长。
他进一步认为,城市与自然界的所有生物一样都是有机的集合体。
戈登•卡伦戈登·卡伦被视为是对基于形式主义的、抽象的、松散的理性主义现代城市理论的反对者,他将城市主义的基础建立在体验、感受和特定场所的特殊性上。
代表作为《城镇景观》。
埃德蒙·N·培根他认为美好的城市应是市民共有的城市,城市的形象是经由市民无数的决定所形成,而不是偶然的。
城市设计的目的就是满足市民感官可以感知的“城市体验”。
为此,他强调美学上的观察,特别是建筑物与天空的关系、建筑物与地面的关系和建筑物之间的关系。
代表作为《城市设计》。
芦原义信他注重空间设计手法,空间要素及其与人的视觉相关性的研究。
提出了外部空间设计的理论方法,从空间的划分、空间的组成要素、空间的布局等方面进行了论述,点出了人与空间的关系,指出外部空间设计就是把“大空间”划分成“小空间”,或是还原,或是使空间更充实更富于人情味的技术。
比尔·希列尔比尔·希列尔1983年提出空间句法理论是建立在图底关系理论、联系理论和社区分析的基础上的城市空间分析方法。
通过对100多个城镇和城市设计方案的分析,希列尔证明,城市空间组织对活动与使用模式的影响主要涉及3个方面,即空间的可理解性,使用的连续性和可预见性。
城市设计理论与实践
城市设计理论与实践城市设计理论与实践是关于城市规划与设计的重要领域,目的是通过科学的理论和实践经验来改善城市环境,提升居民的生活质量。
城市设计涉及众多学科领域,包括城市规划、建筑设计、景观设计等,它们互相影响、相互依存,共同塑造城市的形态与氛围。
城市设计理论主要有三个核心概念:功能区划、交通系统以及景观和开放空间。
功能区划是根据城市的各种功能需求将城市划分为不同的区块,如商业区、住宅区、工业区等。
通过合理的功能区划,可以提高城市的效益和便利性。
交通系统是城市设计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涵盖城市内的道路、轨道交通、站点等。
合理的交通系统可以减少交通拥堵,提高居民出行效率,降低环境污染。
在城市设计中,应该考虑到不同交通方式的协调与整合,提供多样化而便利的出行选择。
景观和开放空间是城市设计中的另一个重要方面,它们对城市的形象和居民的心理健康有着重要影响。
景观设计需要考虑到城市的风貌和特色,营造宜人的城市环境。
开放空间的规划可以为居民提供休闲娱乐的场所,增加城市的宜居性。
城市设计实践是将理论应用于实际的操作过程。
在城市设计实践中,需要充分考虑到地理、社会、经济等因素的影响。
不同地区和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城市设计需要有所适应性和差异化。
城市设计实践需要与政府、开发商、居民等各方进行协作,形成共识并达成共同目标。
在城市设计实践过程中,需要进行详细的分析和评估。
首先需要进行背景分析,了解城市的历史、文化、社会经济特点等。
然后进行需求与目标分析,确定城市设计的目标和需求。
接下来进行规划与设计,制定城市的总体布局和细节规划。
最后进行实施与管理,确保城市设计的顺利落地和可持续发展。
城市设计理论与实践是一个不断发展的领域。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人们对城市环境质量的要求不断提高,城市设计理论与实践也面临着新的挑战。
其中一个重要的挑战是如何平衡城市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关系。
在城市设计中要考虑到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环境保护的需求,追求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城市规划原理》第四版_第19章_城市设计_归纳总结
第3节城市设计的基本理论与方法1城市设计理论图兰西克在《寻找失落的空间——都市设计理论》中归纳出三种研究城市空间形态的城市设计理论,分别为图底理论、连接理论、场所理论。
同时对应地将这三种理论又归纳为三种关系,即形态关系、拓扑关系和类型关系。
1.1图底理论通过比较不同时期城市因图底关系的变化,从而分析城市空间发展的规律和方向。
传统城市的三种实体形态分别为:①公共纪念物或机构②主要城市街坊外廊及场地③界定边缘的建筑物。
主要城市虚体形态:①私密空间和公共通道上的入口前庭②街坊内廊虚体则为半私密性过渡空间③与街坊内廊相对的容纳城市公共生活的街道和广场网络④与城市建筑形态相反的公园及庭院⑤与河流、河岸、湿地等主要水域特色有关的线形开放空间系统。
1.2 连接理论连接理论注重以“线”连接各个城市空间要素。
这些线包括街道、人行步道、线形开放空间或其他实际连接城市各单元的连接要素,从而组织起一个连接系统和网络,进而建立有秩序的空间结构。
连接关系建立可分为两个层面:物质层面和内在动因。
1.3场所理论是根据实质空间的文化及人文特色进行城市设计的。
“空间”之所以能成为“场所”的主要原因,是由空间的文化属性所赋予及决定的。
2城市设计的方法城市设计的方法大致可分为:①调查的方法。
包括基础资料收集、视觉调查、问卷调查、硬地区和软地区的识别②评价的方法。
包括加权法、层次分析法、模糊评价法、辨别法、列表法③空间设计的方法。
包括典范思维设计方法、程序思维设计方法、叙事思维设计方法④反馈的方法。
政府部门评估、专家顾问方式、社会评论方式、群众反映。
第4节城市公共空间1城市公共空间的概念、作用与类型概念狭义:指那些供城市居民日常生活和社会生活公共使用的室外空间。
包括街道、广场、居住区户外场地、公园、体育场地。
广义:可以扩大到公共设施用地的空间,如城市中心、商业区、滨水区、城市绿地城市空间具有“物质”和“社会”的双重性。
1 公共空间的物质性,强调的是公共空间“质的成分”。
城市设计理论与方法
城市设计理论与方法城市设计理论与方法是指在城市规划与建设中,运用一定的理论和方法来指导城市的发展和设计。
它是城市规划与建设的重要工具,可以帮助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提高城市的生活质量,优化城市的空间结构,提升城市的功能性和美观性。
城市设计理论与方法的研究和运用对于当代城市规划与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
城市设计的理论基础包括多种学科的理论知识,如城市规划、建筑设计、景观设计、环境科学、社会学等。
城市设计方法包括了多种技术手段,如城市空间分析、模型模拟、社会调查等。
这些理论与方法的综合运用,可以指导城市设计者合理地思考城市的未来发展方向,并制定相应的设计方案。
在城市设计理论中,一些重要的概念指导着城市设计的方向与方式。
比如,可持续发展理论强调城市设计需要满足当前的需求,同时也要兼顾未来的发展,保护环境资源,提高城市的生态友好性。
以人为本的理论强调城市设计要以人的需求和行为为出发点,创造舒适宜居的城市环境。
城市设计方法中,空间分析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手段。
通过对城市空间结构、地形地貌、道路网格、产业布局等方面的分析,可以了解城市的空间特征,为城市设计提供依据。
模型模拟是另一个重要的方法,通过建立城市发展的模型,可以预测城市未来的发展趋势,制定合理的规划方案。
另外,社会调查也是城市设计方法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通过对城市居民的需求、生活习惯、出行方式等方面进行调查,可以了解城市居民的真实需求,为城市设计提供参考。
城市设计理论与方法的研究和应用,有助于指导城市规划与建设实践,提高城市的品质。
通过科学的城市设计,可以使城市更加宜居、宜业、宜游,提高城市的吸引力和竞争力。
同时,科学的城市设计也可以促进城市产业的发展,提升城市的经济效益。
在城市设计理论与方法的推动下,很多城市都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比如,新加坡通过科学的城市设计,将城市打造成了一个国际化的都市,吸引了大量的投资和人才。
同样,中国的深圳和上海等城市也通过科学的城市设计,实现了城市的快速发展和繁荣。
(完整版)城市设计理论
城市印象的构成要素的关系
各元素不是孤立的,区 域由节点构成,受边缘 的限定,路径贯穿其中, 标志分布于内。
各元素有规律地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插和 叠合,构成城市形体环 境的认知意向和城市形 象。
加强城市印象性的原则与方法
路径
特色鲜明:用途、活 动、空间形式、建筑 立面、细部装饰等
保持连续性:重复特 征、空间开口、沿街 建筑有节奏,方向明 确,交叉口形象生动、 路网有规律等
提出一套市民对城市形态、结构的认知系 统,以人对环境的认同和识别为依据的价 值感,已超出客体的形式,在研究主客体 关系上具有开创性。
城市形象理论——概念
形象性——具形物体使每个特定观察者产 生高效率的强烈心理形象的性能;
公众印象——大多数城市居民心中拥有的 共同印象,即单个的物质实体、一个共同 的文化背景以及一种基本生理特征的相互 作用过程中,达成一致的领域。
西方传统城市设计——理想城市
古罗马.维特鲁威 Vitruvius公元前1世纪 《建筑十书》,倡导者意 大利阿尔伯蒂Atberti.影 响到文艺复兴时期。
内涵:八角形几何布局, 市中心神庙和广场,放 射路+环路,城门与路不 直对,每边长是公建的 服务射程。
西方传统城市设计——开放空间体系
美.奥姆斯特德 Olmsted《公园与城 市扩建 》 1870年
的和平之路》 内涵:”花园城市”同心圆模式
的基本空间,中心中央公园 围合的公共建筑中心,放射 性林荫道想外延伸,划分的 各个分区以环形道联系,针 对新城建设。
田园城市论
城市美化论
美.丹尼尔.伯纳姆Daniel Burnham19世纪末”城市美化运 动”
内涵:不仅建设中心公园、街道广场、 城市景观,注重整体性城市设计 观,整个城市交通系统、公园与 公共开放系统,社区建筑群布局 等综合规划、通盘考虑,呼吁对 城市美化运动立法。1916年纽约 第一个美国区划法产生。
城市设计理论及其方法
城市设计调研
(4)、设计方法
1、整体以指导性为主 ──近似于城市规划,如城市风貌特色规划 1)确定城市艺术特色──自然山水(桂林)为主,历史人文景观(杭州、 西安)为主或城市建筑特色(深圳)为主 2)城市中自然环境条件的利用:
外围生态走廊──城市衬景 河道绿化──城市风光带 山川水体──城市公园 3)历史文化遗迹的组织: 爱国主义思想的教育基地 城市特色 4)城市空间设计: 静态景观: 城市空间结点广场的布置──公共活动空间的多样性 城市轮廓线──街景轮廓
宏观城市设计侧重对城市整体形体空间和环境的分析与研究,如城市形态、 道路格局、城市轮廓线、广场布局、公共绿地系统以及重要的标志性建筑 物和构筑物的布局等。
中观城市设计是直接与规划管理紧密结合的阶段,中观层次的城市 设计标准和指引可直接指导详细规划和建筑设计,是城市设计最重要的一 个阶段。依据宏观层次的城市设计的原则,确定需要政府进行城市设计控 制的不同类型的城市设计分区的具体范围,并从空间布局、功能分区、建 筑设计和交通组织等方面提出具体的城市设计的政策和标准。
1、按照空间构图原理,将具有一定高度和体量的建筑,有机分布,产生 有序的空间并从寻求视觉上的和谐。
2、运用重复对称和规整的原则,结合各主题广场的布置,强调街景,增 强视觉的驻留,突出空间的特征和印象。
3、结合广场、街道、水体等因素构成整体空间中细致的自然景观和特色 空间,分别产生不同的地域空间和文化特性。
4、以城市中心广场为结点,利用预留的绿化广场用地营造集绿化、游憩、 广场、雕塑为一体的文化广场,并综合考虑尺度、形状、质感等因素,突 出标志性的视觉中心作用。
城市设计调研
5、结合生活性道路设置步行商业街和商业广场,集景观、购物、休闲、地下停车 场于一体;疏缓商业街区的拥挤,调节人们的情绪和心理,真正将商业、购物环境的 品质从实质上得以提高,以增强该商业街区的吸引力和其土地价值,使之成为城市功 能的重点地段。
城市设计和规划的技术和理论
城市设计和规划的技术和理论城市设计和规划是人类文明发展过程中催生出的重要领域。
随着城市化的加速,有规划的城市变得越来越重要。
城市设计和规划在解决城市问题、提高城市人居环境质量、促进经济发展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为了更好地了解城市设计和规划的技术和理论,本文将对其进行探讨。
一、城市设计技术城市设计技术包括城市规划设计,城市景观设计,城市交通设计。
其中城市规划设计是全局性的,是整合城市各个因素的重要手段。
1.城市规划设计城市规划设计通常包括文化、世界经济、经济为主要构成要素的城市规划。
其中文化城市规划主要是对城市内的文化多样性、历史遗迹、旧城的保护和利用进行土地规划,合理利用文化、历史资源,优化城市文化形象。
而世界经济城市规划主要考虑一个城市的国际影响力、产业结构、人口和地形特征以及城市的生态环境等,以促进城市的发展。
经济城市规划主要是为了最大化利润提高乡镇间互相协调,发展农村经济,促进城市进行经济发展。
城市规划设计不仅需要具备一定的艺术设计功底,还需要有较强的空间意识和计划管理能力。
城市规划与设计专业人员需要了解城市面貌演变历史及其文化、地理、发展潜力等,了解不同地区的文化、经济发展情况,以此为基础进行规划设计。
2.城市景观设计城市景观设计是为了提高城市的居住品质、提升城市形象以及人们的精神生活而开展的。
城市景观设计主要涉及公园、广场、花园、步行街、商业街等地方的设计。
景观设计需要充分考虑压力、声音和视觉感受等因素,通过对环境的改造来提升城市的吸引力和功能性,从而提高城市的竞争力。
3.城市交通设计城市交通设计主要是要解决人群、车辆以及货车等交通工具的流动问题。
城市交通设计还关注包括公共交通工具、公路、桥梁、出租车等的设计,不仅要考虑交通工具的舒适度,还要考虑行人的安全,以及城市的环保特点。
城市交通设计需要充分考虑人的出行需求,还需要充分利用交通设施,以提升城市的功能和效率。
二、城市规划理论城市规划理论是城市设计的指导思想,在城市设计和规划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城市设计理论
二、城市设计的理论
1. 现代城市设计的产生
自60年代以来,现代城市规划已发生巨大转型,从单纯物 质形态规划的技术层面转向战略、管理和落实。城市规划包括 经济规划、社会规划、政策发展。 现代城市设计作为独立的学科从城市规划与建筑学中分出 来,通常以1960年哈佛大学开设研究生城市设计学位为标志。 在促使城市设计独立的过程中,以原籍芬兰的美国建筑师 E·沙里宁为代表的一些建筑师对现代城市设计的倡导,以及战 后英国、欧州许多城市和巴西的巴西利亚新城的建设实践,从 理论和实践上为城市设计正式登上学科舞台起到了推动作用。 现代城市设计从原先比较局限于物质形态、视觉艺术研究的范 畴中得到了拓展,开始引入行为、心理、社会、生态等多学科 理论,将目标提高到优化城市环境质量的高度,此后,城市设 计得到了蓬勃发展。
步行系统包括:商业步行街、林荫 道、空中和地下步行街,其中步行商业 街是步行系统中最典型的内容。 步行是市民最普遍的行为活动方式, 步行系统是组织城市空间的重要元素, 很好地组织步行系统,能够减少市中心 人们对汽车的依赖,改善城市的人文和 物理环境,保障市民的安全感,促进城 市商业活力的提高。
2、步行区的交通组成 步行街、步行广场、人行天桥、人行 地道和室内步行空间形成完整的步行系 统,创造有活力的城市环境。 3、居住环境中的步行区 人车分离的规划思想
三、城市设计的控制要素
在城市设计领域中,“城市中一切看 到的东西,都是要素”。建筑、地段、 广场、公园、环境设施、公共艺术、街 道小品、植物配置等都是具体的考虑对 象。作为城市设计的研究,其基本要素 一般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1、概念 土地使用是城市设计中的一个重要要 素,土地使用功能布局的是否合理,对 空间环境品质、交通流线组织、城市景 观环境、城市运行效率都有直接的影响。 因此,在城市设计中应注意加强城市土 地的综合利用研究,同时注意对自然形 体要素的积极保护,提倡 “设计结合自 然”。
城市设计:第四章城市设计理论及分析方法
2、 “诺利地图” (Giambattista Nolli,1748)
(1) 传统城市的图---底关系中,私人肌理 (tissue)与公共开放空间(public open space)的关系非常协调,相互衬托、融为 一体。
(2) 传统城市中具有界定明确的实体与虚 体系统。公共空间有建筑物的量体中分割 出来延续并连接内、外部的空间及活动。
昌迪加尔
二、联系理论及分析方法 (Linkage Theory)
是研究城市形体环境中各构成要素之间存在的线、 性关系规律的理论。这些线有交通线,线性公共空间和 视线。如各种交通性干道,人行通道,序列空间、视廊 和景观条件。
通过联系理论的分析,可以明确城市空间秩序,建 立不同层次的标志性建筑,明确城市中主要的建筑及公 共空间的联系走廊,提高城市效率。以此为依据控制周 围与其相联系的构成元素,能达到“各种流动形态的和 谐交流”和“秩序化”的结构布局。
例如: 嵌入式城市(Peter Cook, Plug-in City)。。。
(2) 城市空间整体性的思考:对大尺度城 市环境中,城市空间结构整体性的追求; 内在的联系。
例如: 费城中心区再开发规划 (Ed. Bacon, Downtown Philadelphia
Redevelopment Plan)
(3) “当城市有水平方向改向垂直方向发 展时,点状塔楼、集合住宅或现代景观中 常见的摩天大楼,几乎不可能创造一个和 谐的城市空间。”
6、 空间是传递城市体验的媒介 (1) 空间形式:格网形态、同心放射、中轴序 列、折角形状、曲线形状、有机形态等;
(2) 空间领域:公共、半公共、私密空间的有 序组织是实现空间意义的重要内容;
费城是美国的一座古城,其中心区的空 间结构不是一下子就形成的,而是一个局 部接着一个局部、经年累月、苦心造就的。 它之所以能够体现统一性,是由于它的每 一个局部都是根据同一个有机成长过程的 原则而同其他局部相联系的。因此,不要 求规划“定局”。
城市设计理论整理
城市设计理论整理城市设计理论与⽅法第⼀章城市设计的概念第⼀节认识城市1.⼟地利⽤1)原始⾃然状态2)初级⼲预3)⾼级⼲预2.⼈⼝观农村⼈⼝向城市⼈⼝转移农业⼈⼝向⾮农业⼈⼝转移3.产业观第⼆产业、第三产业向城市集中4、系统理论1)系统:城市是⼀个开放的系统2)要素:⼟地利⽤、城市交通、城市经济、城市景观……..3)结构:各要素的综合作⽤形成城市有着其独特的内在结构4)功能:城市是⼀个承载⼈类理想的⽣活场景5、城市是什么?系统聚集⾏政管辖世界城市化格局6、城市的两⾯性1)⼀⽅⾯2)另⼀⽅⾯A、⾃然灾害B、系统灾害。
北京国贸⽴交桥拥塞的车流,⼯业污染其它城市问题城市形态⽅⾯:城市社会⽅⾯:7、职业操守1)观察城市2)感受城市3)服务城市4)思考城市:什么样的城市是⼀个好的城市?城市规划师、建筑师的责任、义务第⼆节城市设计的基本任务⼀、两种空间的设计1、建筑内部空间(包括它的外壳)设计-----建筑设计的对象2、建筑外部空间(城市公共空间)设计-----城市设计的主要对象结论:城市设计----良好城市公共空间的营造空间是城市设计的第⼀要素。
1)、空间是“容器”。
2)、空间是“场所”。
3)、空间是“通道”。
4)、空间是“形象”。
注意:空间包括其界⾯:建筑外⽴⾯⼆、城市设计的基本任务狭义上的理解:城市公共空间的营造——形态设计⼴义上的理解:为获取良好的城市公共环境,对城市公共空间、社会⼈⽂、历史、⽣态、经济、管理等系统进⾏协调控制——形态和社会⼈⽂的综合设计第三节、城市设计的对象⼀、物质形态的对象1、⼟地使⽤2、实体与空间3、风貌与环境景观(群体景观、局部景观)4、交通与停车5、标识与标志⼆、⾮物质形态的对象1、使⽤活动组织2、历史⼈⽂关怀3、开发管理政策的制定开发强度控制规划江北城总的平均容积率在2.0,包括道路和开放空间。
在规划布局中⼏个板块各有不同,古城混合使⽤区、综合服务区与居住区相应的平均容积率相对较低;⽽在未来新城将⾼强度集约使⽤⼟地,该区域平均容积率将达到6.0,不包含开放空间和道路⾯积。
城市规划的理论和方法
城市规划的理论和方法城市规划是指以城市为研究对象,以现代城市发展为目标,运用一系列的理论和方法,进行城市空间布局、城市功能配置的科学规划过程。
在城市规划的过程中,需要应用一些理论和方法来指导工作,从而使城市能够更好地发展和运行。
下面将介绍一些常用的城市规划理论和方法。
1.空间组织理论:空间组织理论主要关注城市空间的组织形式和结构,以及城市内部的相互关联和相互作用。
其中较为重要的理论是中心地理论、层次化理论和空间选择理论等。
中心地理论认为,城市具有各种功能中心,如商业中心、政府中心、文化中心等,这些中心向周边地区辐射影响,形成中心和辐射地区之间的层次结构关系。
层次化理论认为,城市由多个层次构成,每个层次拥有不同的功能和服务。
城市按照层级递进的方式进行发展,上一层次提供下一层次所需要的服务和设施。
空间选择理论主要研究人们选择不同地点进行居住和工作的动因,从而影响城市空间布局。
这一理论强调个体的选择行为会受到各种社会、经济和文化因素的影响。
2.可持续发展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关注的是城市发展的经济、社会和环境三个方面的协调。
这一理论认为,城市的发展应该是经济发展、社会公平和环境保护三者之间的平衡。
可持续发展理论提出了一些方法,如生态城市、低碳城市和循环经济等。
生态城市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通过合理的设计和规划,最大程度地减少对自然环境的破坏。
低碳城市则是指减少城市碳排放,提倡低碳生活方式和低碳交通。
循环经济则是通过物质和能源的循环利用,实现资源的最大化利用和减少浪费。
3.技术手段和方法:地理信息系统是一种将地理数据与电子地图相结合的技术,可以对城市进行各种数据分析和空间分析。
城市交通仿真是通过计算机模型对城市交通流进行模拟和分析,可以帮助规划者了解交通拥堵和瓶颈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
可视化技术可以将城市规划方案以三维模型或虚拟实境的形式展示出来,使规划者和公众更直观地了解规划方案的布局和效果。
风险评估是对规划方案进行风险分析和评估,包括自然灾害风险、环境污染风险和社会经济风险等,以减少风险和提高城市的抵抗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文社会设计理论——阿莫斯.拉波波特《城市形态的人文方面》(Human Aspects of Urban Form)他认为“环境认识”(environ-men-tal perception)是人与环境之间的最基本关系;“认知”(cognition)的目的是寻找这些关系的内在规律。
城市设计的使命是组织空间构架去反映市民在这些关系上的需要和价值观。
人不单只是环境的“观察者”,而且是浸淫在环境中的“参与者”。
因此,人与环境的关系是主动、机动且有系统的关系。
环境信息来自官能(视、听、嗅、触觉、身体动作)。
环境认识有三个层面: (1)运作性(opera-ional)。
例如浅淡的颜色能使人松驰,而松驰会带来愉快的感觉。
(2)反应性(responsive)。
例如人对黑暗街道的直觉反应是危险。
(3)推理性(inferen-ial)。
例如一个繁忙的道路交义点会可能增加行人的烦燥。
人通过观察、认知和衡量去找寻环境和意象(im-age)的一致。
拉波波特认为人的认知构成有两部份:“心理地图”(mental maps)和“认知构架”(cognitive Schemata)。
心理地图是我们用来收集、分析和储藏城市环境信息的工具。
它包括:地形、地貌、位置和其相关的功能和意义。
不同的心理地图(市中心、邻里、小区等)在我们的脑海里烙下不同的印象,成为我们的认知构架。
因此,我们对城市环境的认识是一个“学习过程”(learning process)。
我们把对每一个地方的观感化成心理地图。
这些心理地图的总和和它们所组成的认知构架就是我们的环境认识。
我们都各自有不同的背景、活动、体能和需要,因此,我们的环境认识是主观和有价值观的。
拉波波特认为一般人对“家”(home)的环境认识是最深刻和重要的,这个“家”是每一个人对自己邻里区的认识所构成的(每一个人脑里都有多个和多层面的邻里区心理地图,这些心理地图的总和就是“家”的心理地图)。
城市设计者的责任是创造和改变环境去提供适当的环境刺激。
例如在行人区应设计官能“提示”(sensorycues),使行人可以“感觉”(feel)他们可以任意行走。
这些指示包括:颜色、声音、味道、比例和光与热的对比。
设计者应鼓励人与环境的交流,藉此提高环境认识的多样化。
拉波波特求真的态度非常认真。
他主张城市规划和设计者要观察所有的环境,而且要作全面的观察,因为不同阶层、文化背景和不同的时间及速度,都能产生不同的观感,不能一概而论。
城市设计应作为空间、时间、含义和交往的组织城市形式的塑造应该依据心理的、行为的、社会文化的及其他类似的准则应强调有形的、经验的城市设计,而不是二度的理论性规划这本书中,拉波波特对人与环境的相处、相互影响进行了讨论。
在这里,环境的概念是“有机体、族群抑或被研究系统由外向内施加的条件和影响”。
而文化(如饮食习惯、生活方式等)在城市形体环境的本质——空间组织方式而非表层形状、材料等——的发展变化中扮演者重要的角色。
对于这一点,我们从拉波波特的其他书中也可以看到。
在《文化特性与建筑设计》一书中,拉波波特这样写道:“群体特征因为具有文化性或受到文化影响而不同,从而可以使相似的环境对不同人群产生殊异的作用。
譬如原住民被迫迁移,或令游牧民族定居都会带来严重问题。
”拉波波特的研究还提到,即使是动物群体在空间中也不是无序分布的,原因就在于物质和文化之间的相互作用。
而在人类群体中,社会和文化的特点常常可由空间表达。
如城市同质人群社区的分布形式就能充分反映各种亚文化圈的存在。
当然,文化并非总是导致差异性。
在人类不同文化的深层也存在着某些共性的东西。
在拉波波特的书中有一个例子:非洲新几内亚东部高地和法国13世纪中普遍存在的原始聚落形状、建筑材料、地理条件等都相差甚巨,但其深层的空间组织规则和方式却构造相同。
亦即房间围绕院落组成住宅,住宅围绕广场空间形成群落,而群落进一步围绕更高层次的公共空间形成城镇。
但是,一旦统一聚落的主导型空间组织改变为街道通衢,则导致了一个完全不同的聚落形态,在这种空间组织中,人与环境在人类学和生态意义上的复合关系乃是关键变量,它具有一定的秩序结构和模式。
拉氏称此为‘规则’(Rules),并指出,它们都与文化系统有关,文化是人类群体共享的一套价值、信仰、世界观和学习遗传的象征体系,这些创造了一个‘规则和惯例系统’,它可反映理想,创造生活方式和指导行为的规则、方式、饮食习惯、禁忌乃至城镇形态,而且导致了一种跨越时空尺度的连续性。
拉氏的研究还表明,所谓‘无规划的’(Unplanned)、‘有机的’(Organic),抑或‘无序的’(Disordered)城镇形体环境,实际上植根于一套有别于正统规划和设计理论的规则系统。
若不从文化的视角看城市设计,就会导致许多误解。
例如法国人认为美国城市缺乏文化结构,而美国人则又认为伊斯兰城市不存在什么形态结构等,实质上都是以自己所熟悉的城市规则体系来理解另一种陌生的规则体系。
这种文化生态思想是当代文化人类学和社会生态学研究对于现代城市设计理论最富有价值的启迪。
因此,城市设计行使的乃是‘空间、时间、含义和交往的组织’功能,现代城市设计者应把环境设计看作是信息的编码过程,人民群众则是他的解码者,环境则起了交往传递作用。
设计更多的关心各个构成要素之间及其与隐形规则之间的联系,而不是要素本身。
正如前述,空间组织的意义和规则及相应的行为才是本质,而设计本身可看作是人类对某种理想环境的‘赋形表达’。
涉及无论大小,都有多种方案选择的可能性,都是一个根据不同规则排除不合适方案的过程。
《建成环境的意义——非言语表达方式》《文化特性与建筑设计》将文化生态分析运用于城市空间环境研究的代表人物文化生态学理论:人类文化与生物环境存在一种共生关系。
这种共生关系不仅影响人类的生存与发展,而且也影响文化的产生与形成,并发展为不同的文化类型和文化模式。
文化生态分析:通过研究人类文化形成过程与自然环境、人工环境的相互关系,阐释文化与环境的适应过程在城市设计中应用文化神态学理论和分析方法,就是在特定的文化背景下,探寻城市中的人、社会文化与城市空间环境之间的相互影响和发展方向,从而理解、认识和组织城市空间环境的形态结构所蕴含的文化内涵给出了两种较为具体而系统的补偿性方法。
其一是针对“文化”过于抽象的问题:“首先从研究中常见的‘社会与文化’变量开始,我在《住屋形式与文化》中就曾用到。
该变量的分解基础在于‘社会’与‘文化’是分立而有别的。
‘文化’是一种概念,它是‘社会’变量的蓝图,而社会乃是文化更为具体的表现和产物。
其中的重点在于文化之真实可见的社会表现,如家庭与血缘构成、社交网、角色、地位、社会组织之类。
这些因素不仅可见,而且都得到了透彻的研究。
有关研究方法已获认可,研究文献也卷帙浩繁,遍布于许多学科中,如人类学、社会学、社会心理等。
”其二,针对文化过于宽泛和普遍的问题:“基于这样一个观点:环境的特殊要素(注意‘环境’亦可分解)与文化中特殊的‘下层’要素相应,或对其有益。
……如世界观、价值观、意象、规范、生活方式与行事方式等。
”著名文化人类学家阿莫斯·拉波波特对城市的文化生态理论体系做出了重要贡献,理论场所概念最先受到重视和研究的是现代哲学家爱德华·凯西(Edwardcasey)。
此外,“黑川纪章将城市看作生命体,具有生命体所特有的新陈代谢特征以及城市的多元共生特征。
”新陈代谢学派某些哲学观点与本议题存在相关:①重拾现代建筑中被忽略的要素,如历史文脉、地方风格和场所性质等。
②不仅强调整体性,而且强调部分、子系统和亚文化的存在与自主。
③强调过去、现在和将来的历时性共生,以及不同文化的共时性共生。
”人文社会设计理论阿莫斯·拉波波特《城市形态的人文方面》(1977)城市设计应作为空间、时间、含义和交往的组织将文化生态分析运用于城市空间环境研究的代表人物文化生态学理论;文化生态分析《城市形态的人文方面》这本书中,拉波波特对人与环境的相处、相互影响进行了讨论。
在这里,环境的概念是“有机体、族群抑或被研究系统由外向内施加的条件和影响”。
而文化(如饮食习惯、生活方式等)在城市形体环境的本质——空间组织方式而非表层形状、材料等——的发展变化中扮演者重要的角色。
对于这一点,我们从拉波波特的其他书中也可以看到。
在《文化特性与建筑设计》一书中,拉波波特这样写道:“群体特征因为具有文化性或受到文化影响而不同,从而可以使相似的环境对不同人群产生殊异的作用。
譬如原住民被迫迁移,或令游牧民族定居都会带来严重问题。
”(《文化特性与建筑设计》P34)。
拉波波特的研究还提到,即使是动物群体在空间中也不是无序分布的,原因就在于物质和文化之间的相互作用。
而在人类群体中,社会和文化的特点常常可由空间表达。
如城市同质人群社区的分布形式就能充分反映各种亚文化圈的存在。
在《城市状态》的“社区”这一部分中就研究了大量的亚文化圈现象。
例如在同性恋这一亚文化圈的研究中著者提到,“……大都市通常向年轻的男女同性恋者展现着双重的吸引力:一方面,这里使他们能够逃离大城市之外的思想保守和偏狭的环境;另一方面,大城市带给他们寻求性生活和增强人际关系的希望。
对于许多这样的年轻人来说,搬进大都市可算是一场心理和肉体之旅,这种旅程拉大了同性恋和其亲属之间的距离。
这样就产生了阿兰·辛菲尔德称之为‘相反的散居’的社会场面……”。
(《城市状态》P79)当然,文化并非总是导致差异性。
在人类不同文化的深层也存在着某些共性的东西。
在拉波波特的书中有一个例子:非洲新几内亚东部高地和法国13世纪中普遍存在的原始聚落形状、建筑材料、地理条件等都相差甚巨,但其深层的空间组织规则和方式却构造相同。
亦即房间围绕院落组成住宅,住宅围绕广场空间形成群落,而群落进一步围绕更高层次的公共空间形成城镇。
但是,一旦统一聚落的主导型空间组织改变为街道通衢,则导致了一个完全不同的聚落形态,在这种空间组织中,人与环境在人类学和生态意义上的复合关系乃是关键变量,它具有一定的秩序结构和模式。
拉氏称此为‘规则’(Rules),并指出,它们都与文化系统有关,文化是人类群体共享的一套价值、信仰、世界观和学习遗传的象征体系,这些创造了一个‘规则和惯例系统’,它可反映理想,创造生活方式和指导行为的规则、方式、饮食习惯、禁忌乃至城镇形态,而且导致了一种跨越时空尺度的连续性。
拉氏的研究还表明,所谓‘无规划的’(Unplanned)、‘有机的’(Organic),抑或‘无序的’(Disordered)城镇形体环境,实际上植根于一套有别于正统规划和设计理论的规则系统。
若不从文化的视角看城市设计,就会导致许多误解。
例如法国人认为美国城市缺乏文化结构,而美国人则又认为伊斯兰城市不存在什么形态结构等,实质上都是以自己所熟悉的城市规则体系来理解另一种陌生的规则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