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谈案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访谈案例:

访谈计划的设计

课题:“我最喜欢的人”——他人对幼儿人际吸引的调查

调查目的:通过对幼儿的调查,了解幼儿“喜欢”哪些人,分析影响幼儿“喜欢”

的因素及形成机制,探讨他人对幼儿吸引的作用及发展他人对幼儿人

际吸引的策略。

调查时间:年月日

调查地点:某市妇联幼儿园、商业幼儿园、印染厂幼儿园、市级机关第二幼儿园调查对象:中、大班幼儿200名左右

调查方法:访谈法

调查步骤:(1)找园长联系,说明来意。

(2)和班主任联系,随机抽取访谈幼儿,摘录幼儿的

“登记表”,了解家庭背景(主要抚养人及职业、文化程度)。

(3)接触幼儿,融洽气氛。

(4)访谈实施。

调查内容:(1)幼儿喜欢哪些人?(多少、种类,了解喜欢的广度)

(2)最喜欢谁;其次是谁?(了解喜欢的深度)

(3)幼儿喜欢这些人的哪些品质?(做什么?怎样交往?了解喜欢的品质) 调查反映的问题:

(1)影响幼儿“喜欢”的因素及关系(假设:相似性、表面特征、满足

需要、接触频度、接近的距离)。

(2)幼儿自我概念、关于他人知识和父母的影响对幼儿“喜欢”认知

的影响。

(3)幼儿“喜欢”来源于直觉、具体形象和理性体验的程度。

(4)发展儿童人际吸引的作用,发展儿童人际吸引的策略。

访谈问题设计:

了解姓名及生活一般情况的问题(略)。

访谈记录设计:

访谈调查实例选段

1.谈话目的

调查父母如何对待儿童的侵犯行为,以及父母对男女孩子侵犯性行为的态度是否一致。

2.准备工作

(1)将父母对侵犯性行为的一般控制方式分为三类:严格制止;放任纵容;有时制止有时放任。必要时可设计更多的类型。

(2)设计谈话时所提出的问题,使之能达到获取所需资料的目的,并现实可行。

(3)预试,即先找少数父母试问各个问题,看问题是否明确,措词是否恰当,是否易于理解,会不会产生误会等。

(4)根据预试结果,修改谈话计划,制定记录表格,与谈话对象取得联系,约定或排定谈话时间与顺序。

3.谈话内容及可能的反应选例:

(E表示谈话者的问题,R表示受谈者反应,括号内是编著者加的说明)

选段1:

E:“有些父母认为男孩应当学会保护自己,不受别人侵犯;也有父母认为,男孩应学会自我控制,避免和人打架。你怎么看这个问题?”

(这个问题中对两种观点都提出了接受的理由,从而可平衡“社会认可效应”,谈话者没有提供可选择的答案,故此项为不定案式问题。)

R:“嗯。我看这儿附近有些孩子挺够呛,常见有打架的。我们小时候可不允许这样的。”

(受谈者并未答到点子上,故未能提供可以记录的反应。)

E:“哦。嗯……现在有些父母觉得男孩应学会自卫,保护自己不受侵犯;也有些父母却认为男孩应该学会自我控制,不要和别人打架。你对这个问题怎样认为呢?”

(谈话者只是重复了问题,除语气词之外,未加其他含意。)

R:“我认为,孩子们应多学会一点自我控制。老是打架,又危险,又让人看了讨厌。”

(现在的回答上了题,受谈者讲出了自己的态度。如果我们预先规定了一个记录系统,如规定“不要打架”记为“0”分,“反击”记为“2”分,二者之间

的中性回答记为“1”分的话,此时按该受谈者的反应可记“0”分。) 选段2:

E:“平时你对儿子说话时,下面的哪种可能性较大——是对他说,‘要保护自己,不要让人家打你’,还是说,‘人家打你你就打他’,还是说‘不要和别人打架’呢?”

(注意:上例中的问题是针对一般人的态度和行为而说的,而本例中是针对受谈者本人的态度,要求受谈者报告本人行为。由于父母不可能记录下自己每一次对儿子说的话,故这种对行为的报告可能并非完全准确。此处提出该问题只是为了了解父母一般的态度与信条。)

R:“嗯,有时我们实在很难作出选择。在没有办法的时候,孩子只好学会自卫。比方说吧,上星期有3个男孩追打他,我真不明白这些孩子的父母怎么会让他们这么干。最后我没办法,只好教他留起长指甲,只要他们来打,就抠他们。这样果然不敢打了。其实我并不愿这么做,但没办法。”

(此回答可记作“2”分。)

选段3:

E:“要是在学校里,有个男孩想跟小敏打架,您会对他说什么呢?是对他说:‘想办法要打过他’,还是想个另外的什么办法来处理这件事呢?”

(注意:如果是自由式谈话,就可接着再问下去,了解那个孩子后来具体怎么打的,后果如何,等等。)

R:“哦,那没用。我曾跟他去过几次学校,他们才不会和好呢。”

(又是未针对问题直接作答,无法记录。)

E:“哪您怎么办呢?您会对他说什么呢?是对他说:‘想办法要打过他’,还是想个另外的什么办法处理呢?”

R:“我想……两种可能都有。我告诉他不要惹出麻烦来,不过我也说过,人家要打你,那你就跟他打!”

(此处应记“1”分。在谈话之后,将受谈者的反应分数累计起来,除以问题数,便可得出该受谈者在关于孩子是否应当反击问题上的均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