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血前评估与输血后效果评价制度

合集下载

临床输血前评估及输血后效果评价制度

临床输血前评估及输血后效果评价制度

临床输血前评估及输血后效果评价制度1目的明确临床输血前评估和输血后效果评价的内容与要求,促进临床医师科学、合理、有效用血。

2.范围本文件的执行部门/科室是临床科室;执行人员主要为临床医师。

适用于临床医师对患者进行输血前的评估、决策输血治疗方案以及对输血后效果进行评价的工作。

3.术语、缩略语和定义异体输血(a1Iogeneictransfusion):在患者需要时,安全输入与患者血型相同或相容的其他人的血液(全血或成分血)的一种输血治疗方式。

自体输血(auto1ogoustransfusion):采集患者自身的全血或血液成分,在其术中或术后或紧急情况时,予以回输的一种输血治疗方式。

大量输血(massiVetransfusion):短时间内连续、快速输注大量血液。

通常是指24h内输入的血液总量等于或超出患者全身血容量,或3h内的血液输注量达到受血者自身血容量的50%以上。

4.目标5.1患者每次输血前,临床医师均进行正确评估。

4.2患者每次输血后,临床医师均进行输血效果评价。

5.3输血前评估及输血后效果评价记录规范、完整。

5.职责、权限和相互关系6.1临床医师负责对患者输血前进行正确评估,输血后进行效果评价,决策是否需要输血以及制订/调整输血治疗方案。

7.2必要时输血科医师参与评估与评价工作。

8.工作程序9.1输血前准备手术患者手术前临床医师应当了解患者详细的病史(输血史、出血史和用药史等)、体格检查(心、肺、肝、肾功能等)及实验室检查结果(血常规、凝血功能等),评估患者贫血状况、凝血功能、预计出血量和输血风险,制定适宜的术中备血方案,包括:(1)评估患者是否适合采用自体输血方式,对符合自体输血条件的手术患者,首选自体输血备血方案,并根据患者自身情况制订适宜的自体血采集方案;(2)对无条件实施自体输血的患者,应评估患者病情及手术情况制订异体输血备血方案,包括血液品种、血量、预定用血时间等。

10.2输血前评估6.2.1非手术患者输血前,临床医师应当结合患者的临床表现、既往史(输血史、失血情况)与代偿功能、实验室结果,对患者情况进行综合评估,在正确评估的基础上制订最适宜患者的输血治疗方案。

临床输血评估及输血效果评价制度

临床输血评估及输血效果评价制度

临床输血评估及输血效果评价制度一、 输血前评估:1.医师在决定是否对住院患者进行输血治疗前,必须结合患者病情和实验室检查结果进行输血前评估。

2.评估内容:病情摘要;输血前相关检查(如:WBC、RBC、PLT、HGB 、HCT、APTT、PT、血型、肝功能、病毒筛查结果)、有无输血史、是否需要输血(需要输血说明输血目的)、输血的方式,输血品种和用量、什么时间输、是否签订《输血治疗同意书》(患者不同意输血要注明拒输血原因)等内容。

3.输血前评估必须按照《临床输血技术规范》和我院《临床用血指南》要求严格掌握输血适应症,不符合适应症要求的不予输血。

4.评估内容详细并及时记录于“病程记录”。

5.医师应将评估内容详细并及时记录于“病程记录”,由经治医师签名。

麻醉医师记录于麻醉记录单中并签名。

二、输血后评价:1.每份输血病例(自评价)由经治医师进行输血后评价,并在“病程记录”填写评价结果和签名。

输血后评价内容:实际用血量(时间、品种、用量);输血后相关检查结果(如:WBC、PLT 、HGB、HCT、APTT、PT);有无输血反应;输血效果(满意 / 欠佳)。

2.各科室医疗质量控制小组每个月对本科所有的输血病例临床用血质量进行评价,评价结果汇总形成书面材料,作为科室医疗质量控制小组的材料妥善保存,以供进行“临床科室用血情况考核”。

3.各科室医疗质量控制小组要根据每个月医院医疗质量检查通报中有关各科室输血质量内容,提出各自科室的整改措施,并在日常工作中落实好整改措施。

以确保临床用血质量不断提高。

4.医务部和输血科每个月抽查部分输血病例资料,对临床用血质量进行评价,并将评价结果作为每个月医疗质量通报的一部份内容。

并针对医务人员输血质量中出现的问题提出整改要求。

对出现较突出质量问题的相关医务人员处罚并进行输血技术规范的学习、培训。

输血标本采集、送检管理规范一、输血标本采集与送检要求:1.标本不能溶血,因溶血会掩盖配血不合的异常反应。

临床输血前评估与用血后效果评价管理制度

临床输血前评估与用血后效果评价管理制度

临床输血前评估与用血后效果评价管理制度一、临床医师在决定是否实施输血治疗前,应根据患者病情和实验室检查结果进行综合、仔细评估,确保临床输血安全、合理、有效;在临床情况不确定时以不输血为首选原则。

二、输血前评估内容1)患者基本情况:年龄、体重、心肺功能、有无心血管系统或中枢神经系统或高代谢性等基础疾患、生命体征、器官氧合和灌注状况;2)既往史:有无输血史、输血不良反应史、妊娠史、药物过敏史;3)血容量、贫血种类、可能原因、自然及预计病程;4)失血量、失血速度、失血程度、临床控制出血的能力;5)出、凝血功能;6)患者代偿和耐受能力;7)实验室检查结果:血气分析、Hb、Het、PLT、APIT、Fg、FF、FDP、D-D二聚体等;8)手术因素:手术的方式、部位、切创面大小、切除脏器范围、手术难易程度、出血量预计、渗血量、手术需时长短和手术危险程度、术中控制出血的能力、麻醉技术等:9)术后是否继续出血、出血引流量;10)减少异体输血的血液保护方案:如其他纠正贫血的治疗;严格止血和减少出血的措施;自体输血等;11)用血品种、用血量、输血时间、输血紧急程度;12)各种远、近期利弊与患者预期临床转归。

三、临床医师应根据患者输血评估指征实施个体化输血治疗方案,避免浪费血液资源。

临床输血前评估指征或检测指标符合要求应在90%以上、成分输血率在99%四、临床每次输血治疗后应进行输血疗效评价,输血疗效评价率应在90%以上.五、输血疗效评价内容:临床或实验室检查结果的转归;1)临床评价:贫血症状、生命体征、器官氧合和灌注状况、出凝血功能、止血效果等。

2)实验室检查:①输注全血、红细胞制品:复查血常规、必要时检测血气分析;②输注新鲜冰冻血浆、冷沉淀:复查出、凝血功能;③血小板制品:复查血常规、出、凝血功能;六、若怀疑临床输血治疗无效时应及时分析原因并作相应处理;七、输血疗效评价内容应记录在相应输血病程记录内;八、临床每次输血治疗结束后应在24小时内对患者进行输血疗效评价。

输血前评估及用血后评价制度

输血前评估及用血后评价制度

输血前评估及用血后评价制度
输血前评估和用血后评价制度是确保患者安全和提高输血质量的重要措施。

下面是这两个制度的一般流程和内容:
1. 输血前评估:
- 首先,医务人员应对患者进行全面的临床评估,包括病史、身体检查和实验室检查。

评估内容可能包括患者的年龄、性别、病情、输血前的体征和症状等。

- 根据评估结果,医务人员会判断患者是否需要输血,以及输血的种类和数量。

此时,还会考虑患者的血型和配血情况。

- 在确定输血计划后,医务人员应与患者或其家属进行充分的沟通,解释输血的目的、可能的风险和预期效果,并征得患者的同意。

2. 用血后评价:
- 输血结束后,医务人员应对患者进行观察和评估,以及记录输血过程中的相关信息。

这包括输血速度、输血过程中的不良反应、输血后的症状和体征变化等。

- 如果患者出现输血相关的不良反应或并发症,医务人员应立即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并将其记录下来。

- 在一段时间后,医务人员会对患者进行随访,观察患者的血红蛋白水平和病情变化,评估输血的效果和患者的耐受性。

以上是一般情况下输血前评估和用血后评价制度的内容,具体的实施细节可能会因医院、科室和患者的特殊情况而有所不
同。

此外,还需要遵循相应的法律法规和专业标准来确保评估和评价的质量和准确性。

输血前评估与输血后效果评价制度

输血前评估与输血后效果评价制度

输血前评估与输血后效果评价制度为进一步贯彻执行《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临床输血技术规范》,加强我院临床用血管理,科学合理使用血液,保障临床用血质量和安全,制定本制度。

一、临床医师在决定对患者输血治疗前必须根据患者的病情和实验室检测指标进行输血前评估,输血治疗后要做出输血疗效评价,评估、评价结果要记入病程记录。

二、输血前评估的内容主要是:(一)患者是否符合用血的条件1、急性大量出血病人和手术中用血病人。

2、慢性出血导致Hb<60g/L的病人。

3、血液病、各种血细胞减少及各种疾病引起的血小板和凝血因子异常导致的出凝血障碍病人。

4、严重烧伤病人。

(二)患者病情及输血指征评估1、患者的临床诊断;2、引起失血或贫血的病因;3、是否已进行病因治疗;4、病因治疗与输血治疗哪个更有效;5、相对于病因治疗输血治疗是否必须?6、根据实验室检测指标,患者是否具有输血指征?7、如确需输血治疗,输用何种血液品种?数量多少?8、急性失血引起的血容量减低的扩容治疗是否遵循了先晶后胶原则?扩容的疗效如何?是否确需输血?如需输血,输全血还是红细胞制品?9、是否已考虑患者的年龄因素(如老年人和小孩)及心功能情况,输血中应注意的问题等。

10、是否已做好发生输血(不良)反应的治疗及抢救措施?(三)严格掌握输血适应症。

1、输血适应证(1)大出血出血是输血的主要适应症,特别是严重创伤和手术中出血。

一次失血量在600ml以内,可由组织间液进入循环而得到代偿,在生理上不会引起不良反应;失血600~800ml,首先考虑输入晶体液或血浆增量剂,而不是输全血或血浆;失血量超过1000ml,要及时输血;除上述制剂外,应输给适当全血,有时还需补充浓缩血小板或新鲜血浆。

(2)贫血或低蛋白血症手术前如有贫血或血浆蛋白过低,应予纠正。

若条件许可,血容量正常和贫血;原则上应输悬浮红细胞;低蛋白血症可补充血浆或白蛋白液。

凡患者血红蛋白低于100g/L和血球压积低于30%的属输血适应症。

输血前评估与输血后效果评价制度(3篇)

输血前评估与输血后效果评价制度(3篇)

输血前评估与输血后效果评价制度为进一步贯彻执行《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临床输血技术规范》,加强我院临床用血管理,科学合理使用血液,保障临床用血质量和安全,制定本制度。

一、临床医师在决定对患者输血治疗前必须根据患者的病情和实验室检测指标进行输血前评估,输血治疗后要做出输血疗效评价,评估、评价结果要记入病程记录。

二、输血前评估的内容主要是:(一)患者是否符合用血的条件1.急性大量出血病人和手术中用血病人。

2.慢性出血导致hb<50-60g/l的病人。

3.血液病、各种血细胞减少及各种疾病引起的血小板和凝血因子异常导致的出凝血障碍病人。

4.严重烧伤病人。

(二)患者病情及输血指征评估1.患者的临床诊断;2.引起失血或贫血的病因;3.是否已进行病因治疗;-13.血小板输注指征:内科系统疾病。

若>50____109/l,不需输注;20~50____109/l 之间可根据病人情况给予输注;若<____109/l并伴有出血倾向,应立即输注;<10____109/l,不管病人是否有出血,立即输注。

手术科室病人。

若<50____109/l,不能进行手术;产科手术>50____109/l可以进行;如果进行头颅、眼睛、脊柱手术一般要达到100____109/l;70~100____109/l可进行上腹部手术。

肾脏疾病晚期如尿毒症等,虽然plt计数正常,但血小板功能伴有障碍,伴有出血倾向,适当输注可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itp。

严格掌握。

当伴有下列情况时,输注剂量要加倍。

(1)同种抗原(抗原抗体反应)(2)伴有脾亢(3)dic(4)严重g-杆菌感染。

因血小板多次输注后会产生同种抗体,而影响血小板的功能和寿命,因此,输用血小板要严格掌握适应症,一次足量输注。

不主张预防性输注。

(四)成份血的适应症1.全血只适用于失血量已超过1000ml-1200ml,并同时有进行性出血,濒临休克或已经发生休克的患者。

2.悬浮红细胞。

应用于临床各科输血,适宜血容量正常的慢性贫血的输血者和外伤手术等引起的急性失血患者。

输血前评估及用血后评价制度范本(二篇)

输血前评估及用血后评价制度范本(二篇)

输血前评估及用血后评价制度范本目前,输血是临床上常用的一种治疗手段,可以有效地纠正贫血、止血等病症。

然而,输血作为一项有风险的医疗过程,也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因此,建立科学有效的输血前评估及用血后评价制度,对于保证输血安全、优化临床治疗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就输血前评估和用血后评价两个方面进行探讨,并提出相关制度的范文。

一、输血前评估1. 根据患者基本情况进行评估输血前评估应首先了解患者的基本情况,包括年龄、性别、病史、过敏史、用药情况等。

针对不同人群,需要对患者进行个体化的评估。

2. 评估患者的血型和血型抗体情况输血前必须准确确定患者的血型,并了解其是否存在血型抗体。

通过进行血型鉴定和交叉配血试验,可以避免输血不匹配导致的输血反应。

3. 评估患者的肝肾功能肝肾功能不全的患者在输血过程中容易发生过敏反应和输血相关的肺损伤。

因此,对于肝肾功能不全的患者,需要进行相应的评估,并根据评估结果调整输血方案。

4. 评估患者的出血风险和凝血功能对于出血风险高的患者,如创伤、手术后患者,需要评估其凝血功能并根据评估结果进行输血方案的制定。

5. 评估患者的输血需求根据患者的贫血程度和输血需求,制定合理的输血方案,包括输血量、输血速度等。

6. 评估患者的输血安全风险评估患者接受输血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风险,包括输血反应、传染病传播等。

二、用血后评价1. 观察患者输血反应在输血过程中,密切观察患者的输血反应情况,包括发生输血反应的类型、程度和处理情况等。

2. 评估输血效果用血后应对患者进行相关指标的监测,评估输血效果,包括血红蛋白水平、贫血症状改善情况等。

3. 检查患者的并发症情况对于可能发生的并发症,如感染、血栓形成等,及时观察评估,并采取相应措施进行处理。

4. 患者满意度评价在用血后,可以对患者进行满意度评价,了解患者对输血过程的感受和评价,为优化输血管理提供参考。

综上所述,建立科学有效的输血前评估及用血后评价制度对于确保输血安全、优化临床治疗效果至关重要。

输血前评估与输血后效果评价管理制度

输血前评估与输血后效果评价管理制度

输血前评估与输血后效果评价管理制度1.目的为规范临床医师对患者输血前评估和输血后效果评价,确保在正确的时间将正确的血液输注给正确的患者。

2.目标通过《输血前评估与输血后效果评价管理制度》的实施,进一步加强临床用血管理,科学合理使用血液,保障临床用血质量和安全。

3.适用范围适用于全院。

4.名词定义无5.内容5.1 医务人员应当严格执行临床输血技术规范,掌握临床输血适应证,根据患者病情实验室检测指标,对输血指征进行综合评估,制定输血治疗方案。

5.2 输血前医师需根据患者病情和实验室检测指标,对输血指征进行综合评估,制定输血治疗方案。

尽可能采用非输血的干预措施纠正患者贫血和凝血功能,优先考虑自体血和血液替代治疗。

努力做到少出血、不输血、少输血、输自体血、科学合理用血,使血液得以充分利用,在最需要的时期将最适量的血液和血液制品提得供给最需要的患者。

5.3 遵循“不可替代时选择、满足生理需要、风险规避"的原则。

输血前参照(临床输血技术规范》附件1、3、4,即“成分输血指南"“手术及创伤输血指南"和“内科输血指南进行评估并决定是否输血,评估内容包括实验室检测指标,临床症状体征,申请血制品种类、血型、血量、输血目的、输血方式等。

5.4 当输血风险不确定、预期疗效不明确时,在充分调查已有证据的基础上,结合临床医师的经验和患者的实际情况,确保输血对患者获益大于风险方可进行输血。

5.5 输血后,临床医师应及时对输血后效果进行评价,一般为输血后48 小时内完成,内容涵盖实验室检测指标(冰冻血浆可在一个疗程结束后检测)及临床症状体征描述,及输注效果评价。

急诊抢救以抢救阶段结束后48 小时内进行输血评价。

输血前评估与输血后效果评价制度

输血前评估与输血后效果评价制度
输血后定期复查
在输血后一段时间内,对患者 进行定期复查,包括血常规、
生化指标等。
数据记录与分析
详细记录每次输血后的数据,并 进行统计分析。
反馈与改进
根据评价结果,及时反馈给临床医 生,针对存在问题提出改进措施。
03
输血前评估与输血后效果 评价制度的关系
制度关联性
输血前评估制度旨在确保患者 符合输血适应症,减少不必要 的输血,以及确保输血过程的
实验室检查评估
检查患者的血常规、凝血 功能、肝功能、肾功能等 指标。
临床医生评估
根据患者病情和实验室检 查指标,判断是否需要进 行输血,以及输血的血型 、数量等。
评估流程
医生根据患者病情初步判断是否需要输血。
01
02
进行必要的实验室检查。
根据患者病情和实验室检查指标,医生做出 输血决策。
03
将输血申请单送至血库,进行交叉配血。
输血前评估与输血后效果评 价制度
2023-11-04
目 录
• 输血前评估制度 • 输血后效果评价制度 • 输血前评估与输血后效果评价制度的关系 • 总结与展望
01
输血前评估制度
评估对象
急诊患者 危重患者
手术患者 择期手术患者
评估内容
01
02
03
患者病情评估
判断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 、失血量、生命体征等。
疗质量。
展望
进一步推广
将输血前评估与输血后效果评价制度推广到更多的医疗机构,以 覆盖更广泛的患者群体。
持续改进
根据实践经验和患者反馈,不断优化和完善输血前评估与输血后 效果评价制度,提高制度的科学性和实用性。
加强培训和教育
加强对医护人员的培训和教育,提高他们对输血前评估与输血后 效果评价制度的认识和应用能力。

临床用血前评估和用血后效果评价制度

临床用血前评估和用血后效果评价制度

临床用血前评估和用血后效果评价制度
一、输血前评估。

1.进行输血前评估应详细了解患者有无输血史,有输血史应了解有无输血并发症;了解有无先天性或获得性血液性疾病;有无服用影响凝血功能的药物,如华法林、阿司匹林等;完善输血前相关检查指标;重要脏器功能评估等。

2.认真执行《临床输血技术规范》,严格掌握临床输血适应证,根据患者病情和实验室检测指标,对输血指征进行综合评估,制订输血治疗方案。

3.医师在决定是否对住院患者进行输血治疗前,必须对患者输血的必要性、成分、输血量等进行输血前的综合评估。

评估必须由主治医师及以上医师进行。

4.医师应将输血前评估内容详细记录在病程记录中。

5.手术中麻醉科医师决定的输血,也必须要有评估并详细记录在手术记录或麻醉记录单上。

二、输血后效果评价。

1.病历中应记录本次输血过程的主要细节,包括输血前评估、输血指征、成分、输血量、输血过程有无不良反应等。

2.血液输注完毕后24-48 小时医师应参照用血前的评估项目进行输血后效果评价,并将评估内容详细记录在病程记录中,记录应包括患者症状是否改善、输血后有否达到输血效果(检查相应指标),评估是否需要继续输血。

3.患方对本次输血过程和输血后疗效的认同情况也是用血后效果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本制度所指输血是指输注各种血液成分,包括红细胞、血浆、冷沉淀及血小板等。

四、医务科每季度组织进行检查,并把检查结果在内网公示,科室根据检查结果进行持续改进。

输血前评估与输血后效果评价制度范文(三篇)

输血前评估与输血后效果评价制度范文(三篇)

输血前评估与输血后效果评价制度范文一、引言本文旨在制定一套完善的输血前评估与输血后效果评价制度,以确保输血过程安全、有效、高效。

血液是人体重要的生命物质,输血是一项复杂而风险性较高的医疗操作。

因此,通过科学的评估和评价,能够在输血前尽量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在输血后及时发现并处理并发症,提高护理质量,降低医疗事故的风险。

二、输血前评估制度范本2.1 患者基本信息姓名:________ 年龄:______ 性别:______ 主要病症:______2.2 病史调查1)过敏史:a. 药物过敏:______________________b. 食物过敏:______________________c. 其他过敏:______________________2)手术史:a. 术种及时间:______________________b. 输液输血情况:______________________3)疾病史:a. 前病史:______________________b. 现病情:______________________c. 家族病史:______________________4)孕产史(适用于女性)a. 妊娠次数:________b. 分娩次数:________c. 流产次数:________d. 孕酮异常情况:________2.3 体格检查1)是否有过敏体质或异常体征:a. 皮肤:______b. 黏膜:______c. 骨骼:______2)适应状况和营养状况评估:a. 身高:______cmb. 体重:______kgc. 体质指数(BMI):______3)心脏、肺部、腹部、神经系统等器官的检查结果:a. 心脏听诊:______b. 肺部听诊:______c. 腹部触诊:______d. 神经系统检查:______2.4 实验室检查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进行相应实验室检查,如:血常规、凝血功能、肝肾功能等。

输血前评估和用血后效果评价制度

输血前评估和用血后效果评价制度

输血前评估和用血后效果评价制度
1、输血前应根据患者病情和实验室检测指标进行综合评估,严格按照输血
指针(详见本页临床输血指南)。

如有其它特殊情况,应在病程记录中描述清楚。

2、血液静脉滴注后,应当及时搞有关的检查,对已赢血液疗效作出评价并彰显在
病历中。

3、无偿献血者后疗效评估:血液静脉滴注后,应当及时搞有关的检查,对已赢血液疗效
(包括实验室检查和病情、临床表现、生命体征等)作出评价并体现在病历中。

输血疗效评价的标准(粗略计算):红细胞疗效评价一般输注2u悬浮红细胞大约可使血红蛋白升高10g/l,红细胞容积升高0.03;血小板疗效评估一般以体重50kg患者输注1u机器单采血小板可使机体血小板平均升高20*109/l;血浆和冷沉淀的疗效评价一般以新鲜血浆15ml/kg或冷沉淀15iu/kg,每12小时输注1次,连续2次后,凝血因子ⅷ活性可增高30%;pt或aptt<正常1.5倍。

4、如果多次静脉滴注血液后均未达至以上效果,经管医生应当和造血科人员从下
列方面分析输注无效的原因,并做相应的处理和记录:1)受血者是否存在特异性抗体,是否存在自身免疫性溶血的可能。

2)病人体内是否存在破坏过多的情况:如脾亢、大量失血等3)血站出库的血液是否接近有效期,影响红细胞数量和质量4)血液的保存和运输冷链是否符合要求
5)dic或消耗性心肌障碍引致血小板大量消耗,可以并使血小板静脉滴注不显著6)轻微病毒感染特别就是革兰氏阴性杆菌败血症患者可以并使血小板存活期延长,或免疫系统复合物遏制骨髓等有关引致静脉滴注效果不显著。

输血前评估与输血后效果评价制度

输血前评估与输血后效果评价制度

输血前评估与输血后效果评价轨制之马矢奏春创作为进一步贯彻实施《医疗机构临床用血办理办法》《临床输血技能规范》及《山东省病院临床输血办理规程(试行)》,加强我院临床用血办理,科学合理应用血液,包管临床用血质量和安然,制定本轨制.一、临床医师在决定对患者输血治疗前必须按照患者的病情和实验室检测指标进行输血前评估,输血治疗后要做出输血疗效评价,评估、评价成果要记入病程记录.二、输血前评估的内容主假如:(一)患者是否合适用血的前提1.急性大量出血病人和手术顶用血病人.2.慢性出血导致Hb<50-60g/L的病人.3.血液病、各类血细胞削减及各类疾病引起的血小板和凝血因子平凡导致的出凝血障碍病人.4.稍微烧伤病人.(二)患者病情及输血指征评估1.患者的临床诊断;2.引起掉落血或贫血的病因;3.是否已进行病因治疗;4.病因治疗与输血治疗哪个更有效;5.相对于病因治疗输血治疗是否必须?6.按照实验室检测指标,患者是否具有输血指征?7. 如确需输血治疗,输用何种血液品种?数量若干?8. 急性掉落血引起的血容量减低的扩容治疗是否遵照了先晶后胶原则?扩容的疗效若何?是否确需输血?如需输血,输全血照样红细胞成品?9.是否已推敲患者的年事成分(如老年人和小孩)及心成效情况,输血中应留心的问题等.10.是否已做好产生输血(不良)反响的治疗及抢救措施?(三)严格掌握输血适应症.1.内科输血:(多为慢性贫血,患者对贫血已有较好的耐受.)Hb<60 g/L或HCT <20%时可推敲输血.(急性掉落血别论)输血指征应按照贫血程度、心肺代偿才能、有无代谢率增高及患者年事等成分分化推敲.2.急性掉落血病人的输血指征:掉落血量<血容量的20%时,用晶体液扩容后,HCT>30%,不必输血.掉落血量>血容量的20% ~30%时,先经由进程晶体液或胶体液扩容,然后输血.因为在低血容量已被更正的情况下,输血的目的主假如为了提高携氧才能,改进组织低氧或缺氧,是以,最适输注品种为红细胞而不是全血.急性掉落血时因为红细胞和血浆是等比例丧掉落,故测定Hb 和HCT仍在正常范围,不克不及反响掉落血的程度.3.血小板输注指征:内科系统疾病:若>50×109/L,不需输注;20~50×109/L之间可按照病人情况赐与输注;若<20×109/L并伴随出血倾向,应连忙输注;<10×109/L,不管病人是否有出血,连忙输注.手术科室病人:若<50×109/L,不克不及进行手术;产科手术>50×109/L可以进行;假如进行头颅、眼睛、脊柱手术一般要达到100×109/L;70~100×109/L可进行上腹部手术.肾脏疾病晚期如尿毒症等,当然PLT计数正常,但血小板成效伴随障碍,伴随出血倾向,适当输注可提高患者生计质量.ITP:严格掌握.当伴随下列情况时,输注剂量要加倍.(1)同种抗原(抗原抗体反响)(2)伴随脾亢(3)DIC(4)稍微G-杆菌传染.因血小板多次输注后会产生同种抗体,而影响血小板的成效和寿命,是以,输用血小板要严格掌握适应症,一次足量输注.不主张预防性输注.(四)成份血的适应症1.全血只适用于掉落血量已超出1000 ml~1200 ml,并同时有进行性出血,濒临休克或已经产生休克的患者.2.悬浮红细胞:应用于临床各科输血,适合血容量正常的慢性贫血的输血者和外伤手术等引起的急性掉落血患者.3.浓缩红细胞(同悬浮红细胞).4.洗涤红细胞:①主要用于输注全血或血浆后产生过敏反响的患者.②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患者.③高血钾症及肝肾成效障碍的患者.④一再输血已产生白细胞或血小板抗体而引起发热的患者等.5.白(粒)细胞:白(粒)细胞削减症.6.血小板:①各类原因导致的血小板计数低于2万的病人.②血小板数量正常但血小板成效下降者.7.新鲜冰冻血浆:凝血因子缺乏症或凝血成效障碍者.8.冷沉淀:主要用于Ⅷ因子缺乏,纤维蛋白原缺乏,血管性血友病(vWD),儿童及成年人轻中型甲型血友病,各类大掉落血及低容量性休克并发的DIC以及白血病,肝衰竭所致的纤维蛋白缺乏,创伤、烧伤、烫伤、稍微传染等患者.在临床输血义务中,应当遵照“缺什么,补什么;缺若干,补若干”的原则(即科学合理的原则).严格掌握输血的适应症,尽可能避免不需要的输血或输入患者不需要的血液成分而影响患者的健康.三、输血后评价(一)输血后疗效评价:输血治疗患者的主管医师在输血治疗后第二天应按照输血治疗目的对患者进行血常规或出凝血响应的实验室检测,并不雅察患者病情有无好转、临床表示是否改进等,做出输血治疗疗效评价,并记录在病程记录中.(二)临床输血质量评价:1.各科室医疗质量掌握小组每个月对本科所有的输血病例临床用血质量进行评价.主要评价内容是:(1)患者是否明确诊断;(2)病例是否适合临床用血前提;(3)主管医师是否严格掌握输血适应证;(4)输血品种和数量是否与患者病情相符、输血治疗是否适当;(5)急性掉落血是否进行了先晶后胶的扩容、大量输注抗凝血后是否按照病情变更弥补了凝血因子(冷沉淀)和血小板;(6)非急症用血是否实施了备血轨制和用血审批轨制;(7)输血后是否及时进行了输血疗效评价、输血疗效若何;(8)输血治疗前是否实施了告诉义务及是否签订《输血治疗赞同书》;(9)输血申请单填写是否规范,输血病程记录等各类输血文书记录是否及时、规范、完整;(10)输血不良反响治疗抢救措施是否得当,是否规范填写输血不良反响回报单并上报.评价成果汇总形成书面材料一式三份,一份作为科室医疗质量掌握小组的材料妥善保管,其余两份辨别送医务科、输血科,以供进行“临床科室用血质量考核”.2.医务科应按期开展对各临床科室及临床医师合理用血情况的评价,评价成果与科室质量办理和医师集团业绩考核及用血权限认定挂钩.并针对各临床科室和临床医师输血质量中消掉的问题提出整改要求,对消掉较凸起质量问题的相关医务人员进行输血技能规范的进修、培训和奖惩意见.。

临床用血前评估和用血后效果评价制度细则

临床用血前评估和用血后效果评价制度细则

临床用血前评估和用血后效果评价制度细则一、临床用血前评估:1.患者信息收集:在输血治疗前,医护人员应详细收集患者的个人信息,包括年龄、性别、病史、手术史、化验检查结果等。

2.临床评估:医护人员应仔细评估患者的临床状况,包括血液学指标、体征、症状等,以确定患者是否需要输血治疗以及输血的数量。

3.输血指征评估:根据患者的临床状况和实验室检查结果,医护人员应判断患者是否存在输血指征,如血红蛋白水平低于特定阈值、失血量过多等。

4.输血需求评估:根据患者的输血指征和输血治疗的目的,医护人员应评估患者的输血需求,包括输血的血型、交叉配血等。

5.输血风险评估:医护人员应评估患者接受输血治疗可能存在的风险,包括输血不良反应、传染病感染等,并根据评估结果制定适当的预防措施。

6.输血风险告知:医护人员应向患者及其家属详细说明输血治疗的风险,并获得其知情同意。

二、用血后效果评价:1.观察期限和方式:医护人员应在患者接受输血治疗后设定观察期限,并选择适当的方式进行观察,如临床观察、实验室检查等。

2.临床症状评价:在输血治疗后,医护人员应根据患者的临床症状进行评价,如是否发热、出血、皮疹等不良反应。

3.实验室指标评价:医护人员应根据患者的实验室检查指标进行评价,如血红蛋白水平、血小板计数、凝血指标等。

4.输血效果评价:根据患者的临床症状和实验室指标评价,医护人员应评估输血治疗的效果,如血红蛋白水平是否回升、出血症状是否改善等。

5.不良反应监测:医护人员应密切监测患者是否发生输血不良反应,如过敏反应、输血相关性肺损伤等,并及时采取相应措施。

6.用血结果记录:医护人员应详细记录患者接受输血治疗的相关信息,包括输血原因、输血血型、输血量、观察结果等。

通过临床用血前评估和用血后效果评价制度,可以更好地确保患者在接受输血治疗前后的安全性和疗效。

医护人员应严格按照制度要求进行评估和评价,并根据评估结果采取相应的措施,以确保输血治疗的成功和患者的安全。

临床输血前评估与用血后效果评价管理制度

临床输血前评估与用血后效果评价管理制度

临床输血前评估与用血后效果评价管理制度一、引言临床输血是一项高风险的医疗操作,正确评估患者输血前的需求以及使用输血后的效果,对保证患者安全至关重要。

为了规范临床输血操作,制定临床输血前评估与用血后效果评价管理制度,旨在确保患者输血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二、临床输血前评估管理1.评估操作流程(1)医务人员在输血前应与患者进行详细的沟通与交流,了解患者的病史、现病情况、输血前是否存在过敏史以及其他与输血相关的因素。

(2)医务人员应仔细查阅及分析患者的相关检查结果,如血常规、凝血功能等,以了解患者是否存在输血指征及输血过程中的风险。

(3)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医务人员应制定输血前的评估方案,确保患者适宜接受输血操作。

2.评估内容(1)输血指征的评估:根据患者的血红蛋白水平、贫血程度、失血量等因素,评估患者是否需要输血。

(2)输血安全的评估:评估患者是否存在输血不良反应风险,包括输血过敏反应、输血相关感染等风险。

(3)输血前检查的评估:评估患者需进行哪些检查项目,并确定检查结果是否适宜进行输血操作。

三、用血后效果评价管理1.评价操作流程(1)输血后医务人员需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观察是否出现输血相关的不良反应。

(2)医务人员需记录患者输血后的病情变化、血液检查结果等,以便后续的效果评价。

(3)输血后医务人员需对患者进行随访,了解患者的临床症状变化以及对输血的疗效评估。

2.评价内容(1)输血相关不良反应的评价:评价患者输血后是否出现过敏反应、输血相关感染等不良反应。

(2)输血效果的评价:根据患者输血前后的血红蛋白水平、贫血程度、体力活动能力等,评价输血的疗效。

(3)随访的评价:通过随访,了解患者输血后的生命质量、临床症状变化以及对治疗效果的评价。

四、管理制度的监督与优化1.监督机制(1)医务人员应定期组织相关人员进行临床输血前评估和用血后效果评价的培训,提高操作技能和风险意识。

(2)建立临床输血前评估与用血后效果评价的数据收集和分析系统,对评估结果进行统计和分析。

输血前评估及用血后评价制度

输血前评估及用血后评价制度

输血前评估及用血后评价制度
是指为确保患者输血安全和有效使用血液制品而制定的一系列评估和评价措施。

输血前评估包括以下方面:
1. 病史评估:了解患者的病史,包括过敏史、输血史、疾病史等,及时发现潜在的输血相关风险因素。

2. 实验室检查:进行血型鉴定和交叉配血,确保输血与受血者血型相容。

3. 评估输血的指征:判断患者是否存在输血的紧急需求,评估是否需要相应的血液制品(如全血、红细胞悬浮液、血小板等)。

4. 不良反应风险评估:评估患者接受输血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风险,如输血反应、输血相关感染等。

用血后评价制度包括以下方面:
1. 监测血液制品使用效果:评估患者接受输血后的临床状况和血液学指标变化,判断输血是否有效。

对于未达到预期效果的患者,需要进行进一步评估原因。

2. 不良反应监测和报告:及时监测患者输血后出现的不良反应,如发热、过敏反应等,并将其报告给医疗团队,以便及时处理和防止类似情况再次发生。

3. 评估临床路径和治疗效果:对于输血后的患者,需要评价其治疗效果和临床路径的改进空间,以提高输血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输血前评估及用血后评价制度对于确保患者输血安全和有效使用血液制品具有重要意义,有助于减少输血相关风险和不良反应的发生。

医疗机构应制定相应的评估和评价标准,并要求医疗人员严格执行,确保输血过程的质量和安全。

输血前评估和用血后效果评价制度

输血前评估和用血后效果评价制度

输血前评估和用血后效果评价制度输血前评估和用血后效果评价制度是指医疗机构在进行输血治疗前进行患者相关因素的评估,并在输血治疗完成后对患者的生理参数和临床症状进行评估,以确保输血的安全和有效性。

本文将从输血前评估和用血后效果评价两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一、输血前评估1.病史询问:了解患者的过敏史、输血史、家族史等,以获得相关信息,评估患者是否存在输血相关的风险因素。

2.体格检查:包括测量体温、血压、脉搏等基本生理指标,观察患者的皮肤黏膜苍白、水肿、出血点等情况,以及是否存在异常肝脾肿大等情况。

3.实验室检查:进行血常规、凝血功能检查、血型和交叉配血等实验室检查,以评估患者的血红蛋白水平、血小板数量、凝血功能状态以及血型配合情况。

二、用血后效果评价1.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包括血压、脉搏、体温等生命体征的监测,观察患者在输血后的恢复情况。

2.实验室检查:进行血常规、凝血功能检查、尿液分析等实验室检查,以评估患者的血红蛋白水平、血小板数量、凝血功能状态以及肾功能情况。

3.观察临床症状:包括观察患者的精神状态、皮肤苍白、呼吸困难、血尿、胸痛等症状的出现情况,评估输血的效果和潜在的不良反应。

以上是关于输血前评估和用血后效果评价制度的主要内容,下面将分析其重要性。

首先,输血前评估对于确保输血的安全性至关重要。

通过病史询问、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查,可以评估患者的输血风险,并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如预防输血反应、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

同时,准确的血型配对和交叉配血,可以降低输血相关的风险,确保输血的安全性。

最后,输血前评估和用血后效果评价制度的建立,有利于提高输血治疗的效果和安全性。

通过评估患者的相关因素以及观察和记录输血治疗的结果,可以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措施,确保输血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此外,通过记录和分析评估结果,可以为改善和优化输血治疗提供参考和依据,提高医疗机构的输血管理水平。

综上所述,输血前评估和用血后效果评价制度对于确保输血的安全和有效性至关重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输血前评估与输血后效果评价制度
为进一步贯彻执行《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临床输血技术规范》及《山东省医院临床输血管理规程(试行)》,加强我院临床用血管理,科学合理使用血液,保障临床用血质量与安全,制定本制度。

一、临床医师在决定对患者输血治疗前必须根据患者得病情与实验室检测指标进行输血前评估,输血治疗后要做出输血疗效评价,评估、评价结果要记入病程记录。

二、输血前评估得内容主要就是:
(一)患者就是否符合用血得条件
1、急性大量出血病人与手术中用血病人、
2、慢性出血导致Hb<50-60g/L得病人、
3。

血液病、各种血细胞减少及各种疾病引起得血小板与凝血因子异常导致得出凝血障碍病人。

4。

严重烧伤病人。

(二)患者病情及输血指征评估
1。

患者得临床诊断;
2.引起失血或贫血得病因;
3、就是否已进行病因治疗;
4。

病因治疗与输血治疗哪个更有效;
5、相对于病因治疗输血治疗就是否必须?
6。

根据实验室检测指标,患者就是否具有输血指征?
7。

如确需输血治疗,输用何种血液品种?数量多少?
8、急性失血引起得血容量减低得扩容治疗就是否遵循了先晶后胶原则?扩容得疗
效如何?就是否确需输血?如需输血,输全血还就是红细胞制品?
9、就是否已考虑患者得年龄因素(如老年人与小孩)及心功能情况,输血中应注意得问题等。

10。

就是否已做好发生输血(不良)反应得治疗及抢救措施?
(三)严格掌握输血适应症。

1、内科输血:(多为慢性贫血,患者对贫血已有较好得耐受、)Hb<60g/L或HCT <20%时可考虑输血。

(急性失血别论)
输血指征应根据贫血程度、心肺代偿能力、有无代谢率增高及患者年龄等因素综合考虑。

2、急性失血病人得输血指征:失血量<血容量得20%时,用晶体液扩容后,HCT>30%,不必输血。

失血量>血容量得20%~30%时,先通过晶体液或胶体液扩容,然后输血。

因为在低血容量已被纠正得情况下,输血得目得主要就是为了提高携氧能力,改善组织低氧或缺氧,因此,最适输注品种为红细胞而不就是全血、
急性失血时由于红细胞与血浆就是等比例丢失,故测定Hb与HCT仍在正常范围,不能反映失血得程度、
3.血小板输注指征:
内科系统疾病:若>50×109/L,不需输注;20~50×109/L之间可根据病人情况给予输注;若<20×109/L并伴有出血倾向,应立即输注;<10×109/L,不管病人就是否有出血,立即输注、
手术科室病人:若<50×109/L,不能进行手术;产科手术〉50×109/L可以进行;如果进行头颅、眼睛、脊柱手术一般要达到100×109/L;70~100×109/L可进行上腹部手术。

肾脏疾病晚期如尿毒症等,虽然PLT计数正常,但血小板功能伴有障碍,伴有出血倾向,适当输注可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ITP:严格掌握。

当伴有下列情况时,输注剂量要加倍。

(1)同种抗原(抗原抗体反应)(2)伴有脾亢(3)DIC(4)严重G —杆菌感染。

因血小板多次输注后会产生同种抗体,而影响血小板得功能与寿命,因此,输用血小板要严格掌握适应症,一次足量输注、不主张预防性输注。

(四)成份血得适应症
1.全血只适用于失血量已超过1000ml~1200 ml,并同时有进行性出血,濒临休克或已经发生休克得患者。

2、悬浮红细胞:应用于临床各科输血,适宜血容量正常得慢性贫血得输血者与外伤手术等引起得急性失血患者、
3、浓缩红细胞(同悬浮红细胞)、
4.洗涤红细胞:①主要用于输注全血或血浆后发生过敏反应得患者。

②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患者、③高血钾症及肝肾功能障碍得患者、④反复输血已产生白细胞或血小板抗体而引起发热得患者等。

5、白(粒)细胞:白(粒)细胞减少症。

6。

血小板:①各种原因导致得血小板计数低于2万得病人。

②血小板数量正常但血小板功能下降者。

7、新鲜冰冻血浆:凝血因子缺乏症或凝血功能障碍者、
8.冷沉淀:主要用于Ⅷ因子缺乏,纤维蛋白原缺乏,血管性血友病(vWD),儿童及成年人轻中型甲型血友病,各种大失血及低容量性休克并发得DIC以及白血病,肝衰竭所致得纤维蛋白缺乏,创伤、烧伤、烫伤、严重感染等患者、
在临床输血工作中,应当遵循“缺什么,补什么;缺多少,补多少”得原则(即科学合理得原则)、严格掌握输血得适应症,尽可能避免不必要得输血或输入患者不需要得血液成分而影响患者得健康。

三、输血后评价
(一)输血后疗效评价:
输血治疗患者得主管医师在输血治疗后第二天应根据输血治疗目得对患者进行血常规或出凝血相应得实验室检测,并观察患者病情有无好转、临床表现就是否改善等,做出输血治疗疗效评价,并记录在病程记录中。

(二)临床输血质量评价:
1。

各科室医疗质量控制小组每个月对本科所有得输血病例临床用血质量进行评价。

主要评价内容就是:(1)患者就是否明确诊断; (2)病例就是否符合临床用血条件;(3)主管医师就是否严格掌握输血适应证;(4)输血品种与数量就是否与患者病情相符、输血治疗就是否恰当;(5)急性失血就是否进行了先晶后胶得扩容、大量输注抗凝血后就是否根据病情变化补充了凝血因子(冷沉淀)与血小板;(6)非急症用血就是否执行了备血制度与
用血审批制度;(7)输血后就是否及时进行了输血疗效评价、输血疗效如何;(8)输血治疗前就是否履行了告知义务及就是否签订《输血治疗同意书》;(9) 输血申请单填写就是否规范,输血病程记录等各种输血文书记录就是否及时、规范、完整;(10)输血不良反应治疗抢救措施就是否得当,就是否规范填写输血不良反应回报单并上报、评价结果汇总形成书面材料一式三份,一份作为科室医疗质量控制小组得材料妥善保存,其余两份分别送医务科、输血科,以供进行“临床科室用血质量考核”、
2.医务科应定期开展对各临床科室及临床医师合理用血情况得评价,评价结果与科室质量管理与医师个人业绩考核及用血权限认定挂钩。

并针对各临床科室与临床医师输血质量中出现得问题提出整改要求,对出现较突出质量问题得相关医务人员进行输血技术规范得学习、培训与奖惩意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