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鉴赏—辛弃疾

合集下载

辛弃疾青玉案诗歌鉴赏

辛弃疾青玉案诗歌鉴赏

辛弃疾《青玉案》诗歌鉴赏辛弃疾的《青玉案》是他的代表作之一,以下是原文和鉴赏。

一、原文:东风夜放花千树。

更吹落,星如雨。

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二、鉴赏:辛弃疾的词以其“慷慨纵横,有不可一世之概”(《四库全书总目》)著称于世,其词中不乏对家国之悲愤、对人生之感慨、对爱情之深情。

而《青玉案》正是体现了其深情婉约的一面。

《青玉案》以描写元宵节为背景,通过对元宵夜景的描绘和对“那人”的追寻,表达了一种深刻的人生感受。

全词情感真挚,格调高远,语言优美,意境深远,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上片起首三句写元宵夜的景致,词人以极为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东风拂面、花树盛开、流星如雨的元宵夜景,营造出一种瑰丽、欢乐的气氛。

接着词人用“凤箫声动”“玉壶光转”形容元宵歌舞之盛,而“一夜鱼龙舞”则形象地表现了元宵狂欢之热烈。

这些描写不仅再现了元宵夜的欢乐情景,而且流露出词人对这元宵盛宴的向往和留恋之情。

下片起首二句写元宵佳节的装饰和人情之美,词人以“蛾儿雪柳黄金缕”形容人们头戴华丽的饰物,手持花枝彩带,笑语欢歌,形象生动地展现了元宵佳节的喜庆和热闹。

接着词人用“众里寻他千百度”表达了对心中所爱之人的深深思念和寻找,而“蓦然回首”则暗示了寻找过程的艰辛和不易。

最后“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则形象地表现了词人对心中所爱之人的执着追求和不变的情感。

这首词不仅具有深厚的艺术魅力,而且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

它表达了人们在追求美好和幸福的过程中,需要付出艰辛的努力和不断的寻找。

同时,它也强调了对心中所爱之人的深情和不变的情感。

这种深情和执着追求正是人类精神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此外,《青玉案》还体现了辛弃疾豪放与婉约两种词风的完美结合。

上片的豪放开头为下片的婉约转折做了极好的铺垫,使得整首词情感起伏跌宕,意境深远。

同时,《青玉案》在结构和语言上也极尽曲折回环之美,读来令人回味无穷。

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高考诗歌鉴赏

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高考诗歌鉴赏

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鉴赏古诗鉴赏0302 1043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辛弃疾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

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

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这首词也是辛弃疾闲居带湖时的作品。

全词通过回顾少年时不知愁苦,衬托“而今”深深领略了愁苦的滋味,却又说不出道不出,写出两种截然不同的思想感情的变化。

上片说,少年时代思想单纯,没有经历过人世艰辛,喜欢登上高楼(层楼),赏玩景致,本来没有愁苦可言,但是“为赋新词”,只好装出一副斯文样子,勉强写一些“愁苦”的字眼应景。

上片生动地写出少年时代纯真幼稚的感情。

“不识”写少年人根本“不知道”什么是“愁”,十分真切。

下片笔锋一转,写出历尽沧桑,饱尝愁苦滋味之后,思想感情的变化。

“识尽愁滋味”概括了半生的经历,积极抗金,献谋献策,力主恢复中原,这些不仅未被朝廷重视,反而遭受投降派的迫害、打击。

他这“愁”郁结心头已久,是很想对人倾诉一番,求得别人的同情和支持的,但是一想到朝廷昏庸黑暗,投降派把持政权,说了也于事无补,就不再说了。

“欲说还休”深刻地表现了这种痛苦矛盾的心情,悲愤愁苦溢于言表。

值得注意的是,“欲说还休”四字重复出现,用迭句的形式渲染了“有苦无处诉”的气氛,加强了艺术效果,使读者体会到,为国事忧愁,极端痛苦,竟至不能对人诉说,这是因为“恐言未脱口而祸不旋踵”(辛弃疾:《论盗赋札子》),实在有难言的苦衷啊!怎么办呢?只好“顾左右而言它”,“却道天凉好个秋”句,意思就是说无可奈何,只得回避不谈,说些言不由衷的话聊以应景!本词构思巧妙,写少年时无愁“强说愁”和谙练世故后满怀是愁却又故意避而不谈,生动真切。

还应该说明,本词上下片里的“愁”含义是不尽相同的。

“强说”的是春花秋月无病呻吟的闲愁;下片说的是关怀国事,怀才不遇的哀愁。

在平易浅近的语句中,表现出内心深处的痛楚和矛盾,包含着深沉、忧郁、激愤的感情,说明辛词具有意境阔大,内容含量丰富的特色。

诗词鉴赏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

诗词鉴赏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

诗词鉴赏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辛弃疾的诗词作品《青玉案·元夕》是一首描写元宵节夜晚的诗,通过对青玉案上的一幕音乐会的描写,展现了作者对春节时光和乡愁的思念之情。

以下是对这首诗词的鉴赏。

《青玉案·元夕》描绘了一个宴会场景,场景设在青玉案前,元宵佳节的夜晚。

整首诗分为五个部分,包括了对春节的思念、宴会的热闹场景、古代乐舞的回忆、对乡愁的描绘以及对时光流转的感慨。

首先,辛弃疾以“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才人伴”开始了诗篇。

黄昏时分,作者独自在东篱边品酒,享受着诗人才子的生活。

他却因思念家乡和亲人而感到孤独。

这部分描写了作者胸怀乡愁之情。

接着,诗人描绘了宴会的热闹场景:“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这里描述了场景变换,花朵凋落、倦鸟归巢。

作者在这里用花和燕的形象来比喻流年的匆匆逝去,给人一种岁月易逝的感触。

然后,辛弃疾描写了宴会上乐舞的情景,这是诗中的重点。

他写道:“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

这里通过描绘儿童撑小船、偷摘荷花的生动场景,勾勒出元夕夜晚的喧闹和快乐。

酒足饭饱后,辛弃疾又带领读者进入了对乡愁的深思。

他写道:“桂轮才转西厢外,尘满汉家洛阳陌”。

通过描写月亮从东移向西,古人的回忆浮现在辛弃疾脑海,引发了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最后,辛弃疾回到了现实,表达了对时光易逝的感慨。

他写道:“不管颐和园里与洛阳相逢”,暗示岁月无情,无论是古代的风景,还是现实中的场景,都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改变或消失。

总的来说,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通过热闹的元宵节宴会场景,展现了对乡愁和年华流转的思念和感慨。

描写细腻,抒发真情,是一首富有感染力的诗歌之作。

辛弃疾是宋代著名的爱国诗人,他的诗作广泛关注社会现实和个人情感,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

他的《青玉案·元夕》无论是在诗歌表现形式上还是情感表达上,都体现了他的写作特点和文化情怀。

通过这首诗作,我们不仅可以了解元宵节的习俗和节庆活动,还能感受到辛弃疾对祖国和亲人的无限思念之情。

【诗歌鉴赏】辛弃疾《清平乐村居》原文翻译及赏析

【诗歌鉴赏】辛弃疾《清平乐村居》原文翻译及赏析

【诗歌鉴赏】辛弃疾《清平乐?村居》原文翻译及赏析辛弃疾《清平乐?村居》原文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辛弃疾《清平乐?村居》注释、清平乐(yuè):词牌名。

村居:题目2、茅檐:茅屋的屋檐。

3、吴音:吴地的方言。

作者当时住在信州(今上饶),这一带的方言为吴音。

相媚好:指相互逗趣,取乐。

4、翁媪(ǎo):老翁、老妇。

5、锄豆:锄掉豆田里的草。

6、织:编织,指编织鸡笼。

7、亡(wú)赖:这里指小孩顽皮、淘气。

8、卧:趴。

辛弃疾《清平乐?村居》翻译草屋的茅檐又低又小,溪边长满了碧绿的小草。

含有醉意的吴地方言,听起来温柔又美好,那满头白发的老人是谁家的呀?大儿子在溪东边的豆田锄草,二儿子正忙于编织鸡笼。

最令人喜爱的是小儿子,他正横卧在溪头草丛,剥着刚摘下的莲蓬。

辛弃疾《清平乐?村居》赏析《清平乐?村居》为南宋词人辛弃疾的作品。

辛弃疾词中有不少作品是描写农村生活的佳作,其中,有风景画,也有农村的风俗画。

这首《清平乐?村居》就是一幅栩栩如生、有声有色的农村风俗画。

此词描绘了农村一个五口之家的环境和生活画面,借此表现人情之美和生活之趣。

作者把这家老小的不同面貌和情态,以及他们的美好的农家生活描写得惟妙惟肖,活灵活现,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表现出作者对农村和平宁静生活的喜爱。

全词以白描手法,有声有色、形象生动地描述了农村的乡土风俗,呈现出一种清新、宁馨的风格。

这首词,是辛弃疾晚年遭受议和派排斥和打击,志不得伸,归隐上饶地区闲居农村时写的,词作描写农村和平宁静、朴素安适的生活,并不能说是作者对现实的粉饰。

从作者一生始终关心宋朝恢复大业来看,他向往这样的农村生活,因而会更加激起他抗击金兵、收复中原、统一祖国的爱国热忱。

就当时的情况来说,在远离抗金前线的村庄,这种和平宁静的生活,也是存在的,此作并非是作者主观想象的产物,而是现实生活的反映。

辛弃疾高考诗歌鉴赏5篇

辛弃疾高考诗歌鉴赏5篇

辛弃疾高考诗歌鉴赏5篇辛弃疾生于金国,少年抗金归宋,曾任江西安抚使、福建安抚使等职。

后被主和派排挤,退隐山居。

1207年病逝,追赠少师,谥号“忠敏”。

辛弃疾词风“激昂豪迈,风流豪放”,代表着南宋豪放词的最高成就。

现存词六百多首,有词集《稼轩长短句》等传世。

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辛弃疾高考诗歌鉴赏,希望能帮助到大家!满江红·点火樱桃词牌名:满江红|朝代:宋朝|作者:辛弃疾点火樱桃,照一架、荼蘼如雪。

春正好,见龙孙穿破,紫苔苍壁。

乳燕引雏飞力弱,流莺唤友娇声怯。

问春归、不肯带愁归,肠千结。

层楼望,春山叠;家何在?烟波隔。

把古今遗恨,向他谁说?蝴蝶不传千里梦,子规叫断三更月。

听声声、枕上劝人归,归难得。

《满江红·点火樱桃》是南宋词人辛弃疾所创作曲达的一首政治抒情诗。

此词的上片描写景物时,并没有摄取那些与愁苦情绪相对应的落花飞絮,斜风细雨等物象,而是以春末时节极富生命力的物象为主。

下片中词人将春愁转为乡愁,又转为古今之遗愁。

明写作者暮春时分的乡愁,又暗写了志士寂寞和国愁等丰富感情。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词牌名:水龙吟|朝代:宋朝|作者:辛弃疾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

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

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

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

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是南宋文学家辛弃疾创作的一首词,全词就登临所见挥发,由写景进而抒情,情和景融合无间,将内心的感情写得既含蓄而又淋漓尽致。

虽然出语沉痛悲愤,但整首词的基调还是激昂慷慨的,表现出辛词豪放的风格特色。

木兰花慢·滁州送范倅词牌名:木兰花慢|朝代:宋朝|作者:辛弃疾老来情味减,对别酒,怯流年。

况屈指中秋,十分好月,不照人圆。

无情水都不管;共西风、只管送归船。

辛弃疾肝肠似火,色貌如花的诗歌鉴赏

辛弃疾肝肠似火,色貌如花的诗歌鉴赏

辛弃疾肝肠似火,色貌如花的诗歌鉴赏摘要:1.辛弃疾诗歌的背景和特点2.辛弃疾诗歌中的肝肠似火3.辛弃疾诗歌中的色貌如花4.辛弃疾诗歌的价值和影响正文:辛弃疾是中国南宋时期著名的诗人,他的诗歌以豪放、热情、慷慨激昂著称。

他的诗歌中,肝肠似火,色貌如花,充分展现了他对人生、对国家、对社会的热爱和关怀。

辛弃疾诗歌的背景和特点辛弃疾生于南宋时期,当时的中国内忧外患,社会动荡不安。

辛弃疾的诗歌反映了这一时期的社会现实,他以诗歌为武器,抒发对国家兴亡、民族生死的深切忧虑和悲愤。

他的诗歌风格豪放、激昂,充满力量和激情,表达了他对正义和真理的追求,对国家繁荣和人民幸福的向往。

辛弃疾诗歌中的肝肠似火辛弃疾的诗歌中,肝肠似火是他对生活、对国家、对社会的热爱和关怀的体现。

他在诗歌中表达了对国家的忠诚和对人民的深情厚意。

他的诗歌中充满了对国家兴旺、民族振兴的渴望和对人民幸福的向往。

例如,他的《青玉案·元夕》:“东风夜放花千树。

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

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

笑语盈盈暗香去。

众里寻他千百度。

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这首诗歌表达了辛弃疾对国家繁荣和人民幸福的向往,他的肝肠似火,对生活充满了热情和希望。

辛弃疾诗歌中的色貌如花辛弃疾的诗歌中,色貌如花是他对生活、对国家、对社会的热爱和关怀的体现。

他在诗歌中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美好事物的向往。

他的诗歌中充满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幸福未来的憧憬。

例如,他的《青玉案·元夕》:“东风夜放花千树。

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

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

笑语盈盈暗香去。

众里寻他千百度。

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这首诗歌表达了辛弃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他的色貌如花,对生活充满了热爱和希望。

辛弃疾诗歌的价值和影响辛弃疾的诗歌对中国文学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诗歌风格豪放、激昂,对后世文学产生了重要影响。

【诗歌鉴赏】辛弃疾《西江月遣兴》原文翻译及赏析

【诗歌鉴赏】辛弃疾《西江月遣兴》原文翻译及赏析

【诗歌鉴赏】辛弃疾《西江月遣兴》原文翻译及赏析【诗歌鉴赏】辛弃疾《西江月?遣兴》原文翻译及赏析辛弃疾《西江月?复兴》原文醉里且贪欢笑,要愁那得工夫。

近来始觉古人书,信著全无是处。

昨晚,宋边喝醉了,问宋边“我有多醉”。

我只是怀疑,如果你放纵了,你是否应该帮助我。

放开你的手,说“走”!辛弃疾《西江月?遣兴》翻译当我喝醉时,我渴望大笑。

我怎么能有时间再次担忧和痛苦?直到最近,我才觉得那些古书如果被人相信的话是完全无用的。

昨晚,我在松树旁喝醉了,笑着问松树:“我怎么喝醉了?”我怀疑松树是来帮我的。

我迅速用手推了推它,说:“去你的!”辛弃疾《西江月?遣兴》赏析《西江月·遣散》是南宋诗人辛弃疾的作品。

诗人以醉酒来表达对现实社会和自己处境的不满,这是他最大的抱怨。

它表达了诗人对才华横溢、志向难酬的悲愤,表现了诗人的耿介和豁达性格。

该词语言清如词,语言生动,表达手法新颖奇特,反映了作者晚年的词风。

词的上片词人说忙在喝酒贪欢笑。

可是用了一个“且”字,就从字里行间流露出这“欢笑”比“痛哭”还要悲哀:词人是无法排解内心的苦闷和忧愁,姑且想借酒醉后的笑闹来忘却忧愁。

这样,把词人内心的极度忧愁深刻地反映了出来,比用山高水长来形容愁显得更深切,更形象,更可信。

接着两句进一步抒写愤激的情绪。

孟子曾说过:“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说的是书上的话不能完全相信。

而词人却说,最近领悟到古人书中的话都是不可信的,如果相信了它,自己便是全错了。

表面上好像是否定一切古书。

其实这只是词人发泄对现实的不满情绪而故意说的偏激话,是针对南宋朝廷中颠倒是非的状况而说的。

辛弃疾主张抗战,反对投降,要求统一祖国,反对分裂,这些本来都是古书中说的正义事业和至理名言,可是被南宋朝廷中的当权派说得全无是处,这恰恰说明古书上的道理现在都行不通了。

词人借醉后狂言,很清醒地从反面指出了南宋统治者完全违背了古圣贤的教训。

下一部电影描绘了一种醉酒状态。

让我先解释一下:时间发生在“昨晚”,地点是“松边”。

辛弃疾《汉宫春·立春日》高考诗歌鉴赏

辛弃疾《汉宫春·立春日》高考诗歌鉴赏

辛弃疾《汉宫春·立春日》鉴赏古诗鉴赏0301 1439汉宫春立春日辛弃疾春已归来,看美人头上,袅袅春幡。

无端风雨,未肯收尽余寒。

年时燕子,料今宵、梦到西园。

浑未办、黄柑荐酒,更传青韭堆盘。

却笑东风从此,便薰梅染柳,更没些闲。

闲时又来镜里,转变朱颜。

清愁不断,问何人、会解连环。

生怕见、花开花落,朝来塞雁先还。

古称“立春”春气始而建立,黄河中下游地区土壤逐渐解冻。

《岁时风土记》:“立春之日,士大夫之家,剪彩为小幡,谓之春幡。

或悬于家人之头,或缀于花枝之下。

”南朝·陈·徐陵《杂曲》:“立春历日自当新,正月春幡底须故”。

开篇用典,妥贴自然,不露痕迹,正是“使事如不使也”。

而以“袅袅”形容其摇曳,化静为动,若微风吹拂,更见春意盎然。

但一接意绪凄迷:“无端风雨,未肯收尽余寒”。

手法颇似李清照《永遇乐》:“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

都非只指自然界的天时变化。

如今已立春,去年秋日南来的燕子正往北风,或许它们今夜会梦宿西园吧。

“西园”,原指供皇帝游猎的场所,因其地处京城西郊,故称西园。

《后汉书》卷八《孝灵帝纪》:“中平五年八月,初置西园八校尉”。

北宋都城汴京西门外,有琼林苑,亦称西园,此应指后者。

从“年时燕子”句看,此词大约作于辛弃疾南归后不久。

寄情于燕,令人寻味不尽。

“黄柑荐酒”,黄柑酿制的腊酒。

“青韭堆盘”,把韭菜等装到五辛盘里。

据《本草纲目·菜部》称:“五辛菜,乃元旦、立春,以葱、蒜、韭、蓼蒿、芥辛嫩之菜杂和食之,取迎新之意,号五辛盘”。

故苏轼《立春日小集戏李端叔》诗去:“辛盘得青韭,腊酒是黄柑”。

“浑未办”(还未办、全然未办),情境大异,如此良辰,其情绪之怅怅,浮漾纸面了。

下片继写“春已归来”。

试看:东风著意,她吹得梅花微绽,清香四溢;柳吐金丝,柔条婀娜;似乎一点儿闲空都没有。

可是偏于此前冠以“却笑”二字,既淡出了“薰梅染柳”,春情画意,又可见实中有虚,虚中有幻,在此“立春日”,不过是美丽的想象而已。

【诗歌鉴赏】“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辛弃疾《西江月》翻译赏析

【诗歌鉴赏】“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辛弃疾《西江月》翻译赏析

【诗歌鉴赏】“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辛弃疾《西江月》翻译赏析【诗歌鉴赏】“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辛弃疾《西江月》翻译赏析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译文]稻花盛开,一片蛙鸣,那蛙声也像是在倾诉大丰收的年景。

[出自]南宋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鹤蝉。

稻花香里说道丰年,汇报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注解】①:黄沙:黄沙岭,在江西上饶西。

②:“明月”句:苏轼《次韵蒋颖叔》诗:“明月惊鹊未安枝。

”别枝:斜枝。

③:社:土地神庙。

古时,村有社树,为祀神处,故曰社林。

译文天边的明月升上了树梢,惊飞了栖息在枝头的喜鹊。

清凉的晚风仿佛吹来了远处的蝉叫声。

在稻谷的香气里,人们谈论着丰收的年景,耳边传来一阵阵青蛙的叫声。

天空中轻云漂浮,闪烁的星星时隐时现,山前下起了淅淅沥沥的小雨,诗人急急从小桥过溪想要躲雨。

往日,土地庙附近树林旁的茅屋小店哪里去了?拐了弯,茅店忽然出现在我的眼前。

【译文二】明亮的月光惊起了正在栖息的鸟鹊,它们离开枝头飞走了。

在清风吹拂的深夜,蝉儿叫个不停。

稻花飘香沁人心脾,驻足聆听那一片蛙声,好似在为人们的丰收而欢唱着……你看看,天边还偶尔看不见七八颗星星,一转眼山前便洒满了两三点雨。

大雨将至,赶紧躲雨,可以一向熟识的茅店竟打听没了,跑到溪头拐弯处,茅店就发生在了他的眼前。

【赏析】宋孝宗淳熙八年(1181),辛弃疾因遭到奸臣冷落免官,寓居于江西上饶,并在此生活将近十五年。

这一时期,他虽曾较长时间仕官,但以在上饶定居为多,遗留下了不少词作。

这首词即是辛弃疾罢职寓居上饶时的词作,上国描绘了黄沙岭的夜景。

词的上片写夏夜风光,月白风清,鹊惊蝉鸣,稻花飘香,蛙声一片,丰收在望,给夜行人带来无限的喜悦。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是从长空着眼,词人将月、鹊、风、蝉等夏日夜间常见的几种景物,巧妙地组合在一起,展现出一幅清幽而又美好的夏日夜景图。

辛弃疾青玉案诗歌鉴赏

辛弃疾青玉案诗歌鉴赏

辛弃疾青玉案诗歌鉴赏辛弃疾青玉案诗歌鉴赏入门辛弃疾,北宋文学家,作为南宋文人中的佼佼者,他的诗歌以豪放激昂的风格著称。

其代表作之一就是《青玉案》。

本文将对这首诗进行鉴赏,并对其诗歌风格、主题和意境进行解读。

一、《青玉案》诗歌风格的特点辛弃疾的诗歌风格独具特色,兼具豪放与细腻之美。

《青玉案》正是他风格的代表之作。

该诗采用七绝的形式,每句五字,共四句,结构简练紧密。

辛弃疾以凄美、细腻、感伤等手法,传达了自己的情感和对社会现实的反思。

二、《青玉案》的主题与意境《青玉案》描绘了一个离别情人的凄凉境遇,以寓情于景的手法表现了作者对逝去的时光和现实的忧思。

诗中所述的青玉案是两情相悦时的象征,此刻却成为诉说离别痛苦的见证。

诗歌流露出对过往美好时光的怀念,以及对现实生活的不满和无奈。

三、《青玉案》的情感表达《青玉案》以细腻的文字和深情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内心深处的爱情和对逝去美好时光的留恋。

诗中的离别情景与宋代的政治背景相呼应,体现了辛弃疾对当时乱世的关切和对个人命运的无奈。

四、《青玉案》的艺术价值《青玉案》的诗意清新,语言优美,表达了一种深情厚意。

辛弃疾通过诗歌,将自己的情感寄托于境遇中,既表达了个人的内心世界,也映射出了那个动荡时代的特殊氛围。

这首诗的艺术价值在于它兼具了情感共鸣和审美享受的效果,使人在阅读中感受到了强烈的情感冲击。

五、《青玉案》的文学特色《青玉案》从诗歌的构思到表达,都体现了辛弃疾诗歌创作的独特风格和才情。

他以浓烈的个人风格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的感慨,同时作品中所具备的排比、对仗等修辞手法,也进一步凸显了他的才华和艺术能力。

六、辛弃疾与《青玉案》的影响辛弃疾以他的诗歌才华和独特的情感表达,对后世影响深远。

《青玉案》作为他的代表作之一,成为宋代以及后世文人的茶余饭后常常吟咏的诗歌之一。

它的影响力不仅仅限于文学领域,还渗透到了社会和人们的生活中。

七、《青玉案》的魅力与价值《青玉案》无论是在艺术价值上还是在文学意义上,都是辛弃疾创作的佳作之一。

辛弃疾《水调歌头》诗歌鉴赏

辛弃疾《水调歌头》诗歌鉴赏

⾟弃疾《⽔调歌头》诗歌鉴赏⾟弃疾《⽔调歌头》诗歌鉴赏 引⾔:⾟弃疾诗词的艺术风格多样,以豪放为主,却⼜不拘⼀格:沈郁、明快、激励、妩媚,兼⽽有之。

《⽔调歌头》就是其中代表作之⼀,下⾯就是⼩编整理的⾟弃疾《⽔调歌头》作品鉴赏,欢迎⼤家阅读! ⾟弃疾——《⽔调歌头》 壬⼦三⼭被召,陈端仁给事饮饯席上作 长恨复长恨,裁作短歌⾏。

何⼈为我楚舞,听我楚狂声? 余既滋兰九畹,⼜树蕙之百亩,秋菊更餐英。

门外沧浪⽔,可以濯吾缨。

⼀杯酒,问何似,⾝后名? ⼈间万事,毫发常重泰⼭轻。

悲莫悲⽣离别,乐莫乐新相识,⼉⼥古今情。

富贵⾮吾事,归与⽩鸥盟。

【鉴赏】 在我国古典诗词中,送答之作可以说是多得不可胜数,然⽽真正能千古流传的佳作,却并不多。

⾟弃疾的这⾸《⽔调歌头》,就是⼀⾸感时抚事的答别之作。

宋光宗绍熙三年(1192)初,⾟弃疾出任福建提点刑狱。

这年底(1193年2⽉),他由三⼭(今福建福州)奉召赴临安,当时正免官家居的陈岘(字端仁)为他设宴饯⾏,遂慨然⽽作此词。

此词上⽚分两层,前两韵是第⼀层,直接抒写诗⼈的“长恨”和“有恨⽆⼈省”的感慨。

作者直接以“长恨复长恨,裁作短歌⾏”句开篇,乍看似觉突兀;其实稍加思索,就会明⽩其深刻的感情背景。

由于北⽅⾦朝的⼊侵,战乱不息,被占区⼈民处在⾦⼈统治之下,⽽偏安⼀隅的南宋⼩朝廷却⾮但不图恢复,还对主张抗⾦北伐的⼈⼠加以压制和迫害,作者就曾多次受到打击。

这对于⼀个志在恢复的爱国者来说,怎么能不为此⽽感到深切的痛恨呢?如此“长恨”,在“饮饯席上”岂能尽⾔?所以词⼈只能⽤⾼度浓缩的语⾔,把它“裁作短歌⾏”。

“短歌⾏”,原是古乐府《平调曲》名,多⽤作饮宴席上的歌辞。

词⼈信⼿拈来,融⼊句中,⾃然⽽巧妙地点明了题⾯。

“长恨”⽽“短歌”,不仅造成形式上的对应美,更主要的是显⽰出那种恨不得尽⾔⽽⼜不能不⾔的情致。

“何⼈为我楚舞,听我楚狂声”⼀句,合⽤了两个典故。

据《史记。

留侯世家》载,汉⾼祖刘邦“欲废太⼦,⽴戚夫⼈⼦赵王如意”,由于留侯张良设谋维护太⼦,此事只好作罢,戚夫⼈因向刘邦哭泣,刘邦对她说:“为我楚舞,吾为若楚歌。

破阵子辛弃疾诗歌鉴赏

破阵子辛弃疾诗歌鉴赏

破阵子辛弃疾诗歌鉴赏
辛弃疾的《破阵子》是一首充满豪情壮志的词,这首词通过对作者自身经历的回忆,表达了他对北宋时期政治腐败和外族侵略的痛心疾首,同时也展现了他对国家统一的渴望和未能实现的壮志。

首先,辛弃疾通过对“醉里挑灯看剑”等细节的描绘,表现了自己曾经参加抗金斗争的壮志和豪情。

同时,通过对“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等场面的描绘,展现了战争的激烈和壮烈。

这些描绘生动形象,让读者能够感受到作者的英勇和豪情。

其次,辛弃疾在词中表达了自己对北宋时期政治腐败和外族侵略的痛心疾首。

他通过“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等词句,表达了自己对于国家统一的渴望和对未能实现的壮志的惋惜。

这些情感深沉而强烈,充满了对国家和民族的忧虑和关切。

最后,辛弃疾在词中通过对比自己年轻时的壮志和现实中的无助,展现了作者内心的矛盾和挣扎。

他对于国家和民族的忧虑让他始终不能释怀,而现实的残酷又让他感到无助和失落。

这些情感在词中得到了深刻的体现,让读者能够深刻地感受到作者的内心世界。

总的来说,辛弃疾的《破阵子》是一首充满豪情壮志的词,通过对自身经历的回忆和现实的描绘,表达了对国家统一的渴望和对国家和民族的忧虑。

这首词情感深沉、语言生动、意境深远,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经典之作。

辛弃疾肝肠似火,色貌如花的诗歌鉴赏

辛弃疾肝肠似火,色貌如花的诗歌鉴赏

《辛弃疾肝肠似火,色貌如花的诗歌鉴赏》一、引言辛弃疾,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将领,其诗作风格激昂豪放,情感真挚。

其中,有一首《青玉案·元夕》中有“肝肠已断何处寻”的名句,以及《贺新郎·胜日寻芳泗水滨》中的“肝肠欲断更多情”的名句,表现了辛弃疾豪放的性格。

与此辛弃疾的《浣溪沙·一向年光有限身,万事随流水》中的“色貌如花”一句,则表达了他对生命的感慨。

这些作品所包含的情感和意境,深深触动了后人。

本文将通过对辛弃疾作品中“肝肠似火”和“色貌如花”这两个主题的深入鉴赏,探讨诗人内心世界的丰富与博大。

二、《肝肠似火》对于辛弃疾的意义1. 痛苦与挣扎:在《沁园春·雪》中,辛弃疾用“肝肠寸断”来表达对祖国的思念,而在《青玉案·元夕》中,“肝肠已断何处寻”的意境则表达了诗人对故国的思念之情。

这种情感是辛弃疾内心深处对祖国的热爱和对家国情怀的挣扎。

2. 求取真理:《破阵子》中的“肝肠澎湃”表现了诗人对民族融合的期盼,对社会现实的反思。

辛弃疾借助“肝肠似火”的意象,表达了对真理、对社会变革的追寻。

三、《色貌如花》对于辛弃疾的意义1. 生命感慨:《贺新郎·胜日寻芳泗水滨》中的“肝肠欲断更多情”,表现了辛弃疾对于人生的感慨。

在诗人眼中,美好的事物总是如此令人陶醉,然而,时间却总是在不断流逝。

2. 爱情与美好:《浣溪沙·一向年光有限身,万事随流水》中的“色貌如花”则表达了辛弃疾对爱情的追求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尽管生活充满了无奈和遗憾,但诗人依然不忘对美好事物的追求。

四、总结与回顾通过对辛弃疾诗作中“肝肠似火”和“色貌如花”两个主题的深入探讨,我们不难发现诗人内心世界的丰富与博大。

在“肝肠似火”中,辛弃疾表现了对祖国的深情眷恋,对真理的追求,以及对社会的反思。

而在“色貌如花”中,则展现了诗人对人生的感慨,对爱情的追求,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辛弃疾的诗作不仅反映了他对时代的热爱和对社会的担忧,更表现了内心世界的宽广和深邃。

辛弃疾《浣溪沙·细听春山杜宇啼》高考诗歌鉴赏

辛弃疾《浣溪沙·细听春山杜宇啼》高考诗歌鉴赏

辛弃疾《浣溪沙·细听春山杜宇啼》鉴赏古诗鉴赏0302 1810浣溪沙壬子春,赴闽宪,别瓢泉辛弃疾细听春山杜宇啼,一声声是送行诗。

朝来白鸟背人飞。

对郑子真岩石卧,赴陶元亮菊花期。

而今堪诵《北山移》。

这首词作于宋光宗绍熙三年(1192)。

在信州上饶蛰居了十年之久的,于绍熙二年岁暮,忽然接到朝廷的诏命,委任他担任福建提点刑狱。

辛弃疾对于这次任命,并不那么热心,直到次年春天,才告别家人,到福建赴任。

临行前,写了这首《浣溪沙》,描述了他此时的心境。

上片写景。

辛弃疾对他的重新出任,并没有一般失意文人在偶然得意时的那种“春风得意马啼疾”的快感,相反,他写了这样一个开头:“细听春山杜宇啼,一声声是送行诗。

”竟然把“道声声不如归”的杜宇啼鸣,比喻为给他唱的“送行诗”。

杜宇,即杜鹃。

相传蜀王杜宇死后化为子规,其鸟鸣声凄厉,能动旅客怀归之思。

这里说“送行”,是嘱他别忘归来之意,表达了未出行即思归乡的心境。

“朝来白鸟背人飞。

”白鸟,即沙鸥。

沙鸥这些平时与他结盟为邻的伴友们,在他临行之际,竟也不忍相别,背着他飞走了。

用杜宇鸣叫,白鸥的飞走,描绘和渲染出一种喜悦不足、凄苦有余的气氛!下片写情。

用郑子真、陶元亮,《北山移文》,三个典故,抒述了自己这时的心境。

他感到,这次出山,与其说是为国家建功立业,不如说是对这些年来久已习惯了的“隐逸生涯”的背叛。

因此,他发出了“对郑子真岩石卧,赴陶元亮菊花期”的感叹。

郑子真:《杨子法言·问神篇》:“谷口郑子真,不屈其志而耕乎岩石之下,名震于京师。

”陶元亮,即陶渊明,据《续昔阳秋》记载:“陶潜九日无酒,出篱边怅望久之,见白衣人至,乃王弘送酒使也。

即便就酌,醉而后归。

”这里是说,对于郑子真、陶元亮这两位前代卓著名声的“隐者”,自己已无颜再见他们了。

《北山移》,指《北山移文》,南齐孔稚圭著。

据《文选之臣注》说,南齐周彦伦,临隐钟山,后应诏出为海盐县令,欲过钟山,热爱山水,不乐世务的孔稚圭在借山灵的口吻,写了一篇《北山移文》,拒绝周彦伦,再到钟山来。

【诗歌鉴赏】辛弃疾《采桑子此生自断天休问》原文翻译及赏析

【诗歌鉴赏】辛弃疾《采桑子此生自断天休问》原文翻译及赏析

【诗歌鉴赏】辛弃疾《采桑子?此生自断天休问》原文翻译及赏析
辛弃疾《采桑子?此生自断天休问》原文
此生自断天休问,独倚危楼。

独倚危楼,不信人间有别愁。

君来正是眠时节,君且归休。

君且归休,说与西风一任秋。

辛弃疾《采桑子?此生自断天休问》翻译
我这辈子该怎么评判我自己来,老天爷你就别问了,我现在就在危楼里躺着呢怎么着吧。

独自躺在了危楼里,我还就不信人世间还有别人能比我更愁的。

你来啦?你来的可不巧,正是睡觉的好时候,你还是回去吧。

你还是回去吧,把我的愁当个事给西风说一天去。

辛弃疾《采桑子?此生自断天休问》赏析
《采桑子?此生自断天休问》为南宋词人辛弃疾的作品,整首诗是用牢骚戏谑的语气
抒发的,但又不失辛稼轩的豪迈,虽然看上去是一时游戏,但仍然是诗人的佳作。

当时辛
弃疾正是赋闲在家的时候,所以整首词在说一个愁,其实不是婉约派等的那些爱恨离愁,
而是壮志未酬,志气难抒的愁。

当时山河破碎,诗人志向高昂,却不得用,而被闲置家中
看着国家继续沉沦,那种煎熬和郁闷积蓄成了诗人的愁绪和怨愤。

辛弃疾的诗词全集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乡愁》诗歌鉴赏

《乡愁》诗歌鉴赏

《乡愁》诗歌鉴赏
《乡愁》是一首由辛弃疾所作的词,表达了诗人对于故乡的怀念和对于离乡背井的无奈和痛苦之情。

这首词以其深刻的思想内涵和优美的艺术表现形式,成为了中国文化中的经典之作。

首先,从词的题目“乡愁”来看,就能够感受到诗人对于离开故乡的痛苦和无奈。

词的开头便是“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这描绘了诗人离开故乡后面临的艰难险阻,形象地表现了诗人的心境。

接下来的“千军万马奔腾,九州摧枯拉朽”更是表现了诗人心中对于故乡的深深怀念。

其次,词中描写的自然景色也为词的情感表达增色不少。

如“红颜白发俱,人生几何时”,表达了诗人在离开故乡后对于人生的深刻思考和感慨。

而“梦里寻常一样,儿时相识,不知愁滋味”,则表现了诗人对于童年时光的怀念和对于现实的无奈。

这些自然景色的描写,不仅增强了词的艺术性,更是为词的情感表达提供了更加深刻的基础。

最后,词的结尾更是表现了诗人对于故乡的深深怀念和无奈。

如“忍把浮名,换了清闲度日”,表达了诗人在离开故乡后所面临的选择和抉择,以及对于清闲生活的向往和渴望。

而“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更是表现了诗人对于故乡的无限思念和对于亲人的深深牵挂。

总之,《乡愁》这首词以其深刻的思想内涵和优美的艺术表现形式,成为了中国文化中的经典之作。

它表达了诗人对于离开故乡的无奈和痛苦之情,同时也表现了诗人对于故乡的深深怀念和对于清闲生活的向往和渴望。

这首词不仅在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更是为我们传递了一种对于故乡的深深情感和对于生活的深刻思考。

诗词鉴赏辛弃疾的豪放词

诗词鉴赏辛弃疾的豪放词

诗词鉴赏辛弃疾的豪放词辛弃疾,北宋时期的文学家,他的诗歌豪放磅礴,意境丰富,对后世影响深远。

在现代诗词鉴赏中,辛弃疾的豪放词是独树一帜的存在。

辛弃疾的豪放词充满了思想火热的激情,表达了诗人立志报国、忠贞不渝的精神。

他以“英雄豪杰”为题材,通过词中的情感生动地描绘了人物形象和情景,拉近了读者与词中人物的距离。

例如他的《破幽梦·春情》一词,通过对于梦境中的春情的描写,表达了词人对于美好事物的向往,同时又有着追求理想的勇气和决心。

辛弃疾的豪放词中融入了浓厚的江南韵味,展示了他对于家乡的深厚感情。

他笔下的江南景色如画,江南的春色、江南的美食、江南的美女,都成为了他词中的常见题材。

例如《鹧鸪天·淡荡春光寒食天》中,辛弃疾描绘了江南春日的悠闲和美好,给人一种家乡的温暖和亲切。

辛弃疾的豪放词中亦有许多表达对逝去岁月的怀念之情。

他感叹时光荏苒、短暂无常,对于过去的美好时光一片留恋,抒发了自己对于光阴流逝的深深思考。

在《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中,辛弃疾以大自然作为自己内心的借喻,抒发了对过去时光的深情回忆与思索。

辛弃疾的豪放词以饱满的情感和独特的艺术表达方式,展示了他在文学创作上的才华和创意。

他的词充满了对美好事物的热爱,对于理想的追求和对生活的热情都在其中得到了完美的表达。

他的豪放词以其独特的风格和内涵,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学宝库中的一朵奇葩。

辛弃疾的豪放词经过千年的岁月洗礼,至今依然闪烁着独特的艺术光芒。

它们不仅代表了辛弃疾个人的情感和思想,更反映了当时社会背景下人们的价值观和思想意识。

辛弃疾的词不仅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也是人类文学史上的瑰宝,对于当今的文艺创作仍然具有深远的影响。

总结来说,辛弃疾的豪放词以其磅礴浩大的气势、丰富多彩的意境和独特的艺术风格,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学的珍贵遗产。

它们把豪情壮志、家国情怀、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怀念都融入其中,给人以无尽的思考与感慨。

在当代的诗词鉴赏中,辛弃疾的豪放词依然闪耀着无比的光芒,为我们呈现了一个浩瀚而具有深度的文化宝库。

辛弃疾诗歌鉴赏

辛弃疾诗歌鉴赏

辛弃疾诗歌鉴赏嘿,朋友,你知道辛弃疾吗?他呀,那可是个超酷的人物。

他的诗就像一把把锐利的剑,又似一壶壶浓烈的酒,读起来那叫一个带劲。

辛弃疾出生在动荡的年代,那时候南宋小朝廷偏安一隅,北方的大好河山被金人践踏。

他呢,满怀壮志,一心想要收复失地,恢复中原。

这种强烈的情感就像火焰一样,在他的诗歌里熊熊燃烧。

就拿他那首来说吧。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你能想象吗?一个醉意朦胧的人,挑亮灯烛,看着自己心爱的宝剑。

这宝剑啊,就像他的梦想,闪闪发光,却又带着一丝无奈。

而“梦回吹角连营”,他在梦里回到了那充满战斗气息的军营。

这哪里只是梦啊,这分明是他心底最深切的渴望。

我仿佛能看到,在那辽阔的军营里,士兵们分食着烤牛肉,各种乐器奏响着豪迈的边塞之音,秋天的战场上,正在进行一场盛大的阅兵。

这是多么壮观的场景啊。

你说,这样的画面,怎能不让人热血沸腾?我有个朋友,之前对古诗词不怎么感兴趣。

有一次,我给他读了辛弃疾的这首词。

他一开始还漫不经心,可读到后面,眼睛都亮了起来。

他说:“哇塞,这诗里有一股劲儿,就好像能把人带到那个战场上似的。

”我就笑他:“那可不,辛弃疾写的诗就是有这种魔力。

”再看看。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辛弃疾站在京口北固亭上,望着眼前的大好河山。

他在想啊,曾经的英雄们都去哪儿了呢?孙权那样的英雄,建立了赫赫战功,可现在连他的踪迹都难以寻觅。

那些歌舞升平的地方,曾经的繁华早已被岁月消磨。

他又想到了刘裕,曾经率领着大军,金戈铁马,那气势简直能吞没万里江山。

辛弃疾这是在借古讽今啊。

他是想说,现在的南宋朝廷,怎么就没有这样的英雄气概呢?他是多么希望能有像孙权、刘裕那样的人站出来,带领南宋的军队收复失地啊。

我记得我上中学的时候,老师在课堂上讲解这首词。

有个同学就问老师:“老师,辛弃疾写这些有什么用呢?南宋朝廷又不会听他的。

【诗歌鉴赏】“昨夜松边醉倒,问松“我醉何如”。”的意思及全词翻译赏析

【诗歌鉴赏】“昨夜松边醉倒,问松“我醉何如”。”的意思及全词翻译赏析

【诗歌鉴赏】“昨夜松边醉倒,问松“我醉何如”。

”的意思及全词翻译赏析昨夜松边醉倒,问松“我醉何如”。

[译文] 昨天夜里我醉倒在松树之下,居然醉眼惺忪地问松树说:“我醉得怎样了啊?”[出自] 南宋辛弃疾《西江月》醉里且贪欢笑,要愁那得工夫。

近来始觉古人书,信着全无是处。

昨夜松边醉倒,问松“我醉何如”。

只疑松动要来扶,以手推松曰:“去!”注释:近来始觉古人书,信着全无是处:“尽信书,不如无书。

”这句话出自《孟子》。

《孟子》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尚书·武成》一篇的纪事不可尽信。

辛词中“近来始觉古人书,信着全无是处”两句,含意极其曲折。

他不是菲薄古书,而是对当时现实不满的愤激之词。

译文1:喝醉了酒后恣意欢笑,我哪里有那闲工夫发愁呢。

最近才明白古书上的话,的的确确是没有半点可信的!昨儿晚上我在松边喝醉了,醉眼迷蒙,把松树看成了人,就问他:“我醉得怎么样啊?”恍惚中看见松树活动起来,疑是要来扶我,于是我用手不耐烦的推推松树说:“走开走开!”。

译文2:喝醉酒的时候,自己只管笑啊,闹啊,哪里还有什么心思去发愁?近来我终于觉得古人写在书中的一些话,在现实中是不可能实现的。

昨天夜里我醉倒在松树之下,居然醉眼惺忪地问松树说:“我醉得怎样了啊?”朦胧中看见松枝摇动,只当是松树要来扶我,便用手推松树说:“去!”。

赏析:欣赏这首词,我们似乎可以这样说:品读辛弃疾的词,可从词中品出更有韵味的戏剧来,虽然在写词中,恰如其分地引入戏剧性场景并非辛弃疾发明,但是在他手上得到了发扬光大,在他的词中,这种情况十分常见。

这是值得肯定的。

“醉里且贪欢笑,要愁那得工夫。

”通篇“醉”字出现了三次。

难道词人真成了沉湎醉乡的“高阳酒徒”么?否。

盖因其力主抗金而不为南宋统治者所用,只好借酒消愁,免得老是犯愁。

说没工夫发愁,是反话,骨子里是说愁太多了,要愁也愁不完。

“近来始觉古人书,信着全无是处。

”才叙饮酒,又说读书,并非醉后说话无条理。

这两句是“醉话”。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品稼轩之壮词慰青春之热血
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理解诗词内容,培养学生解读诗词的能力;
2、运用联想想象法,品味词中富有表现力的字词,把握诗词意象含义;
3、通过讨论点拨,深刻理解词人的思想感情,学习词中的写作手法。

一、蓦然回首,重识稼轩
《青玉案·元夕》
东风夜放花千树。

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

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

笑语盈盈暗香去。

众里寻他千百度。

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二、挑灯看剑,诵读稼轩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三、金戈铁马,感慨稼轩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通过反复诵读这四首词,总结它们在思想表达方面的共同之处:
四、华发苍颜,悲壮稼轩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

爱上层楼。

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

欲说还休。

却道天凉好个秋。

2013·成都中考《清平乐·独宿博山王氏庵》
绕床饥鼠。

蝙蝠翻灯舞。

屋上松风吹急雨。

破纸窗间自语。

平生塞北江南。

归来华发苍颜。

布被秋宵梦觉,眼前万里江山。

【试题再现】
1、请简要赏析上片“破纸窗间自语”一句。

2、全词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概括作答。

【拓展练习】:请你反复诵读以下三首词,解读诗词内容,概括作答各词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情感。

(一)《采桑子·书博山道中壁》
烟迷露麦荒池柳,洗雨烘晴。

洗雨烘晴。

一样春风几样青。

提壶脱袴催归去,万恨千情。

万恨千情。

各自无聊各自鸣。

(二)《清平乐·博山道中即事》
柳边飞鞚。

露湿征衣重。

宿鹭惊窥沙影动。

应有鱼虾入梦。

一川淡月疏星。

浣沙人影娉婷。

笑背行人归去,门前稚子啼声。

(三)《丑奴儿近·博山道中效李易安体》千峰云起,骤雨一霎儿价。

更远树斜阳,风景怎生图?青旗卖酒,山那畔别有人家。

只消山水光中,无事过这一夏。

午醉醒时,松窗竹户,万千潇洒。

野鸟飞来,又是一般闲暇。

却怪白鸥,觑着人欲下未下。

旧盟都在,新来莫是,别有说话?
五、高山流水,景仰稼轩
《水龙吟·老来曾识渊明》
老来曾识渊明,梦中一见参差是。

觉来幽恨,停觞不御,欲歌还止。

白发西风,折要五斗,不应堪此。

问北窗高卧,东篱自醉,应别有、归来意。

须信此翁未死。

到如今、凛然生气。

吾侪心事,古今长在,高山流水。

富贵他年,直饶未免,也应无味。

甚东山何事,当时也道,为苍生起。

渊明:即东晋诗人陶渊明。

参(cēn)差(cī):好像,仿佛。

觉来:醒来。

停觞(shāng)不御:停杯不饮。

御:用,进,此处引申为饮。

五斗:五斗米,指微薄的俸禄。

堪:忍受。

凛然:严肃,令人生畏的样子。

吾侪(chái):我辈,我们。

高山流水:喻知音。

直饶:即使。

甚:是。

东山:指东晋大臣谢安,曾隐居东山。

何事:为什么。

苍生:黎民百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