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两章》导学案和答案

合集下载

《快乐导练》《孟子二章》答案

《快乐导练》《孟子二章》答案

《〈孟子〉两章》导学案《鱼我所欲也》导学案参考答案【课前导学】一、略。

二、略。

三、略。

四、1.(1)wéi,动词,做,干(2)wù动词,憎恨,讨厌 (3)wèi,介词,为了(4)dān ,古代盛食物的竹器(5)cù践踏(6)xiè本义是碎末,引申为细微、琐碎2.(1)所欲/有甚于生者(2)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3) 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4)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5)是/亦不可以已乎3.(1)“辟”通“避”,躲避。

(2)“辩”通“辨”,辨别。

(3)“乡”通“向”,过去,从前。

(4)“得”通“德”,感激。

“与”通“欤”,语气助词。

4.C (A介词,为了/动词,做、干。

B获得/通“德”感激。

C.代词,这。

D通“欤”,语气助词/给予。

) 【课中导学】第一课时一、略。

二、略。

三、略。

四、1.(1)亦:也。

(2)^得兼:同时得到。

(3)苟得:苟且获得。

指只为生存而不择手段。

(4)恶:憎恨,讨厌。

(5)患:祸患;辟:通“避”,躲避。

(6)如使:如果,假使;莫甚于:没有比……更严重的。

(7)由是:通过某种手段。

(8)是故:因此。

(9)非独:不只是、不仅仅是。

(10)丧:丧失。

(11)呼尔:有轻蔑或粗暴地呼喝的意思。

(12)蹴:践踏。

不屑:不值得,表示轻视,即不愿意接受。

(13)万钟:优厚的俸禄。

“辩”通“辨”,辨别。

(14)何加:有什么益处。

(15).为:为了。

(16)“得”通“德”.,感激。

“与”通“欤”,语气助词。

(17)乡:通“向”,过去,从前。

(18)为:做,这里指“接受”。

(19)是:这;已:止,罢休。

(20)本心:天性、天良。

2.(1)(如果)两种东西不能同时得到,(那么)(我宁愿)舍弃生命而选取大义。

(2)死亡也(是)我厌恶的,(但我)所厌恶的还有比死亡更为严重的,所以祸患 (我)也有不躲避的。

(3)如果人们想要的没有比生命更重要的,那么一切可以用来保全生命的方法(有)什么不可以采用的呢?(4)(然而如果)呼喝着给人(吃)(饥饿的)过路人也不会接受;(如果)用脚践踏过再给人 (吃)(即使)乞丐(也)不愿意接受。

《孟子二章》导学案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

《孟子二章》导学案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

《孟子二章》导学案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一、学习目标1、能准确、流畅的朗读课文,能背诵课文。

2、翻译课文,记住词句意思;能理清文章的论证思路及结构。

二.预习提纲1.阅读助读资料。

了解孟子及《孟子》2.读课文导读提示(即标题下方框内的文字),归纳出要点标注在课本上。

3.初读课文,要求:(1)用蓝笔划出不认识的字和不理解的词,通过课下注释和查工具书将这些字及其读音、词义写在该字附近处。

(2)默读课文至少5遍。

4.结合注释及资料翻译课文,将重点实词、虚词的意思写在该字上面。

5、注意以下字的读音:“夫”,fú,发语词,放在句首,以引起议论。

“粟”,sù,谷子,与“栗”区别。

寡guǎ 亲戚qī 畔pàn6、你认为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又是怎样论证的?三.自我检测题(请自主完成此题,不要参考任何资料)1. 给加点的字注音失道寡助()亲戚畔之()夫环而攻之而不胜()2. 解释下列划线的词。

天下顺之()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四、写出预习收获和问题。

五、多元评价自我评价小组评价教师评价六、助读资料1、作家作品简介:孟子(公元前372~公元前289),邹人,名轲,思想家、教育家,是继孔子以后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合称“孔孟”,有“亚圣”之称。

孟子的思想事迹大都见于《孟子》一书。

《孟子》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记述了孟子的言行、政治主张、哲学主张及个人修养。

孟子的政治主张主要是主张和平,反对战争。

2. 掌握重点文言词语:(1)实词天时: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

地利: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

人和: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坚利:坚固锋利米粟:泛指粮食。

寡:少。

(2)古今异义:郭:古义指外城。

今义指姓氏。

九年级下册18《孟子》两章导学案

九年级下册18《孟子》两章导学案

九年级下册18《孟子》两章导学案«孟子»两章导学案教学目的1、积聚白话知识,掌握古今异义词及词类活用现象。

2、了解孟子的政治主张,了解孟子散文的特点。

3、背诵两文。

助读资料孟子(前372年-前289年),名轲,字子舆。

战国时期鲁国人,中国现代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

孟子三岁丧父,孟母艰辛地将他抚养成人,孟母管束甚严,其〝孟母三迁〞、〝孟母断织〞等故事,成为千古美谈,是后世母教之模范。

«孟子»是孟子及其门人所作,主张以〝暴政〞来一致天下。

孟子还主张〝性善〞论。

教学进程第一课时«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导入二、初读课文读准字音三、再读课文疏浚文意(结合文下注释疏浚文意,标出疑问,师生释疑。

)解释以下加点词语和句子。

天时不如天时,天时不如人和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委而去之,是天时不如人和也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故小人有不战,战必胜矣四、理清文脉,掌握文意1、本文的论点?2、〝道〞指什么?〝人和〞指什么?二者间的关系?3、谈谈本文的论证结构和论证方法。

五、自我检测1、解释以下句中加粗词的含义(3分)⑴池非不深也( )⑵委而去之( )⑶故小人有不战( )2、以下各句中加点词意思相反的一组是(2分)( )A、得道者多助策之不以其道仁至义尽B、委而去之去国怀乡去留两便C、寡助之至比至陈无微不至D、攻亲戚之所畔辍耕之垄上始龀,跳往助之3、把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2分)⑴但是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天时也。

译:⑵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

译:4、本文论述的主要观念是什么?为什么说这一观念是孟子〝暴政〞主张的详细表达?第二课时«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二、再读课文疏浚文意(结合文下注释疏浚文意,标出疑问,师生释疑。

)解释以下加点词语和句子。

舜发于畎亩之中管夷吾举于士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困于心衡于虑然后作征于色发于声然后喻入那么无法家拂士,出那么无敌国际乱者,国恒亡。

《孟子两章》导学案和答案

《孟子两章》导学案和答案

孟子二章》导学案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学习目标:1、掌握课文的思想内容(中心论点)。

2、学习课文结构严谨、层层推进的论证方法。

3、掌握课文的论辩语言。

(难点)掌握课文的论辩语言。

第一课时预习目标1、掌握文章的重点字词,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2、反复诵读,理解文意,培养学生文言文自学能力。

预习重难点:理解性背诵预习过程一、了解作者及文章出处。

1、这两篇文章都出自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作者孟子,名____________ ,是战国时期著名的 _______ 家, ______ 家。

他是孔子之孙孔伋的再传弟子,是继____________ 以后________ 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合称,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之称。

2、《孟子》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记叙了孟子的言行、政治主张、哲学主张及个人修养。

孟子的政治主张主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主张和平,反对战争。

1、舜发于畎亩之中2、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给加点字注音。

三、熟读课文,思考下面的问题:2、这两篇文章的论点分别是什么?他们提出、阐述论点的方式有什么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1、朗读课文,找出文中的排比句,读出节奏。

四、找出文中的四个通假字,并解释。

附:习题答案预习题答案:一、1、《孟子》,轲,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儒,孔孟,亚圣2、儒,兼爱、非攻二、1、田间、田地2、被选拔,被任用3、通“增” 4、通“弼”,辅佐三、1、略2、第一则的论点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并经议论,得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这一结论;第二则短文的论点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他们主要都是针对最高统治者来说的。

这两则短文都用了类比论证的手法:第一则以战争中的情况作为事例,强调“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然后类推出治国的道理;第二则,从个人的事例说起,最后归结到统治者治国上。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孟子》二章复习课导学案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孟子》二章复习课导学案

《孟子》二章复习导学案一、检测归纳,积累词语(一)复习检测:1. 法家拂士拂:2.动心忍性动:忍:3.戒之曰戒:必敬必戒戒:4.丈夫之冠也之父命之之往之女家之居天下之广居之5. 译句: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二)归纳整理:自己整理小组活动展示1.通假字2.一词多义3.词类活用4.虚词5.翻译句子方法二、精思探讨,解析文本1.梳理文章2.《孟子》文章以雄辩著称,大量使用排比句,气势特殊。

从文中找出例子,朗读。

三、拓展迁移,能力上阶苏武牧羊律①知武②终不可胁,白单于。

单于愈益欲降之。

乃幽武,置大窖中,绝不饮食。

天雨雪。

武卧啮雪,与毡毛并咽之,数日不死。

匈奴以为神,乃徙武北海上无人处,使牧羝③。

羝乳乃得归。

别其官属常惠等,各置他所。

武既至海上,廪食不至,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

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

【注释】①律:指卫律,原是汉朝大臣,投奔匈奴。

②武:苏武。

③羝di:公羊。

④去:同“弆”ju ,收藏。

⑤白:禀告一、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单于愈益欲降之益2.羝乳乃得归得二、下列四组句子中,加粗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居天下之.广居b.匈奴以.为神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c.武既.至海上既.出军门d.单于愈益欲降.之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三、翻译下列句子律知武终不可胁,白单于。

四、你认为文中的苏武是大丈夫吗?请结合课文谈谈你的看法。

《孟子二章》导学案及答案

《孟子二章》导学案及答案

21、《 <孟子 >二章》【学习目标】1、理解孟子的政治主张,认识孟子散文的特点。

2、频频朗读,理解文意,背诵两文;3、理解“荣华不可以淫”的含义;理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含意,并从中获得教益,加强忧患意识,以乐观的态度对待生活。

【学习要点】累积文言知识,掌握古今异义词及词类活用现象,背诵课文。

【学习难点】理清论证思路,掌握说理方法。

正确认识“荣华不可以淫”及“生于忧患”的时代意义。

【知识链接】孟子(前 372 年-前 289 年),名轲,字子舆。

战国期间邹国人,中国古代有名思想家、教育家,战国期间儒家代表人物。

孟子及其门人著有《孟子》一书。

孟子继承并弘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对后代中国文化的影响全面而巨大,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合称为“孔孟”。

他生活在吞并战争强烈的战国中期,政治上主张“法先王”。

在孔子的“仁”学基础上,提出了系统的“德政”学说,主张行“德政”以一致天下,曾游说梁、齐等诸侯国君,均不见用。

退而与弟子万章、公孙丑等著书立说。

其言论和行动的记录,保留在《孟子》一书中。

《孟子》文章素来以雄辩著称,它不单是儒家的重要学术著作,也是我国古代极富特点的散文专集。

其文气概充足,感情洋溢,逻辑严实;既滔滔雄辩,又冷静自在;尤擅长譬喻,用形象化的事物与语言,说明复杂的道理。

对后代散文家韩愈。

柳宗元、苏轼等影响很大。

【使用说明】:A 层达成全部题目, B 层达成除带“★★”外的全部题目, C 层达成除带“★★”、“★”外的全部题目。

《荣华不可以淫》预习导学1. 给加点字注音并解说意思。

.( 1)往之女家()().( 2)荣华不可以淫()().( 3)丈夫之冠也()()2. 解说加横线词语含义( 1)安居而天下熄() ( 2)父命之 ()( 3)与民由之 () ( 4)荣华不可以淫()( 5)独行其道 ()(6)贫贱不可以移()( 7)以顺为正者()() ()()( 8)居天下之广居()()( 9)得志()()( 10)威严不可以屈()3. 一词多义得( 1)是焉得为大丈夫乎()(2)得志,与民由之()戒( 3)往送之门,戒之曰()(4)必敬必戒,无违夫子()居 (5)居()天下之广(6)居()道 (7)独行其道()( 8)妾妇之道()正( 9)以顺为正者()(10)立天下之正位()4、翻译句子(1)是焉得为大丈夫乎?(2)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2022年部编版《《孟子》二章》导学案附答案

2022年部编版《《孟子》二章》导学案附答案

第六单元第21课《富贵不能淫》第1课时【学习目标】1、能积累“诚、命、戒、正、由、淫、移、屈〞等文言词语,并能用现代汉语翻译全文。

2、理清论证思路,学习古人论证说理的方法。

3、理解“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现实意义。

【学习重、难点】1、用现代汉语翻译全文。

2、理清论证思路,学习古人论证说理的方法。

【知识链接】1、作者简介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城东南)人。

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与孔子并称“孔孟〞。

他继承了孔子“仁〞的思想并将其开展成为“仁政〞思想,提出“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被称为“亚圣〞。

游历于齐、宋、滕、魏、鲁等诸国,效法孔子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前后历时二十多年,而没有得到实行。

《孟子》记录了孟子的治国思想、政治观点和政治行动,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其学说出发点为性善论,主张德治。

南宋时朱熹将《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在一起称“四书〞。

《孟子》行文气势磅礴,感情充分,雄辩滔滔,极富感染力,流传后世,影响深远。

2、背景资料选自《孟子译注》〔中华书局1960年版〕。

题目是编者加的。

《孟子》是记录孟子言行的著作,共七篇,一般认为是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人共编著的。

本课所选的两章分别是《滕文公下》和《告子下》。

【自主学习】1、一读课文,读准字音,扫清字词障碍。

2、二读课文,读出停顿,读出抑扬顿挫的气势和美感。

〔请同学们先用铅笔在课本上划分〕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3、尝试用现代文翻译全文。

【合作探究】一、积累重点的文言词汇,如“诚、大丈夫、命、焉、戒、正〞等〔要求用红笔在课文中圈出来,并用铅笔写出解释〕二、翻译以下重点句子。

〔注意加点字的翻译,组内自由翻译其他句子〕1、居天下之广居..。

..,行天下之大道..,立天下之正位2、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孟子两章》导学案

《孟子两章》导学案

18.《孟子》两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基础达标(自主完成,二人互检)1.孟子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家、家。

他是思想的代表人物,被尊为“”,后世常将他与孔子并成为“”。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米粟.()畔.之()3.用“/”标出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

(1)环而攻之而不胜(2)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3)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4.找出下面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5.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是.天时不如地利也是:(2)池.非不深也池:(3)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域:(4)亲戚..畔之亲戚:6.将下列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1)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2)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二、设问导读(阅读课文,完成问题)(一)整体感知阅读课文,完成下面的文章结构框架图。

(二)问题研究请结合课文内容谈谈孟子所谓“人和”和“得道”的关系。

三、自我检测(语段阅读重点突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七里之郭.()(2)兵革.非不坚利也()(3)委.而去之()(4)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2.从课文看,得“人和”的实质是“”,得“人和”的最佳局面是“”。

3.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文章是怎样逐层展开论证的?4.孟子认为,决定战争胜负的要素有,,。

其中最重要的是。

2001年5月,美国在联合国人权委员会改选中落选,印证了孟子关于人心向背的重要规律,即。

5.现代生活中,“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仍然有其普遍的意义,请结合你的生活,谈谈对“道”的理解。

18.《孟子》两章导学案含答案

18.《孟子》两章导学案含答案
【自主预习案】
【自主学习指导】
1.自读课文,扫除字词障碍。
夫 米粟 域民 寡助 畔
2.了解孟子及其《孟子》
文学常识填空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选自《_____________》。《孟子》是孟子及其门人所做。_______家经典之一。孟子,名_,字__,__时邹人。_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被尊称为__代表作品_________。
【拓展检测案】
1.略
2.读了这篇课文,我懂得了运用排比这种修辞手法,能增强文章的气势,加强文章的说服力。
我懂得了得人心者得天下的道理,懂得了团结协作精神的可贵
3.美国狂轰南联盟、审判米洛舍维奇,攻打阿富汗,侵略伊拉克,支持以色列,软禁阿拉法特,引起全世界人民的极大愤慨,可以说失道寡助啊!
陈水扁一意孤行,妄想搞台独,遭到我们炎黄子孙的强烈谴责和反对,真是失道寡助!
18.《孟子》两章导学案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导学案
设计龙的故乡
【学习目标】
1、反复朗读、背诵、理解词句,把握文意。
2、理清文章行文脉络,把握相关文体知识。了解《孟子》散文的特点,理解孟子的政治主张
3、背诵短文,积累名言警句。理解“人和”的含义,并从中受到教益。
【学习重点】
1.理清论证思路,把握说理方法。
《孟子》
共七篇,分别为《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离娄》、《万章》、《告子》、《尽心》。各章又都分为上下两篇。作为一部语录体著作,它记录的是有关孟子重要思想的一些言论。到南宋时,朱熹把它与《礼记》中的《大学》、《中庸》两篇以及《论语》合为“四书”,把读经的传统推向更加狭窄的胡同,成为后世科举考试八股文的唯一的取材依据。
2.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

《孟子两章》优质导学案及答案

《孟子两章》优质导学案及答案

18.《孟子》两章教师寄语:没有播种,何来收获;没有辛劳,何来成功;没有磨难,何来荣耀;没有挫折,何来辉煌。

教学目标1、理解孟子的政治主张,了解孟子散文的特点。

(重点)2、积累文言知识,掌握古今异义词及词类活用现象。

(难点)3、背诵两文,体会“人和”的含义,理解“磨难”在人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性。

(重点)助读材料孟子(前372年-前289 年),名轲,字子舆。

战国时期鲁国人,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

孟子三岁丧父,孟母艰辛地将他抚养成人,孟母管束甚严,其“孟母三迁”、“孟母断织”等故事,成为千古美谈,是后世母教之典范。

《孟子》是孟子及其门人所作,主张以'仁政'来统一天下。

孟子还主张' 性善'论。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导入《智取生辰冈》一文中,吴用等人之所以取得胜利,是因为他们智用了天时、地利、人和等有利的因素。

由此可知,天时、地利、人和是多么重要的三个要素。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课文,了解一下,孟子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二、初读课文读准字音米粟.()域.民()亲戚.畔.之()()三、再读课文疏通文意(解释以下加点词语和句子)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池.非不深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兵.革.非不坚利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合作探究,解疑答惑1、本文的论点?2、“道”指什么?“人和”指什么?二者间的关系?3、谈谈本文的论证结构和论证方法。

九年级下册语文《孟子两章》导学案教学实录课后反思练习题答案

九年级下册语文《孟子两章》导学案教学实录课后反思练习题答案

九年级下册语文《孟子两章》导学案教学实录课后反思练习题答案《九年级下册语文《孟子两章》导学案教学实录课后反思练习题答案》这是一篇九年级下册语文教案,读孟子文,令人感到气势磅礴,感情激越,锐不可当。

九年级下册语文《孟子两章》导学案课件PPT教学实录课后反思练习题答案 18《孟子》两章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积累文言知识,掌握古今异义词及词类活用现象。

2.了解《孟子》散文的特点,理解孟子的政治主张。

3.背诵两篇短文,积累名言警句。

能力目标1.反复诵读,理解文意,培养学生文言文自学能力。

2.学习古人说理论证的方法,品味对比、排比等修辞的表达效果。

德育目标1.理解天时地利人和与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增强对国家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的认识,2.理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含意。

并从中得到教益,增强忧患意识,以乐观的态度对待生活。

二、教学重点理清论证思路,把握说理方法。

三、教学难点正确认识得道多助及生于忧患的时代意义。

四、教学方法1.诵读法学习文言文的关键是诵读。

特别是像《孟子》这样富于文采的文章,诵读显得尤其重要。

可通过不同的朗读方式,引导学生美读课文,读出抑扬顿挫的气势和美感。

2.讨论点拨法3.竞赛法4.比较法五、教具准备多媒体、录音机、教学磁带六、课时安排2课时七、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要点]资料助读;师生共同研读《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译读课文,积累文言文相关知识,把握文意,理清说理思路,把握说理方法,品味语言:延伸拓展,深化对文章观点的理解。

[教学步骤]一、导语设计同学们,大家还记得那财气势恢宏的新闻《人民jiefangjun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吗?西路军胜利的原因是什么?(学生齐答;得人心者得天下。

)今天,我们学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深层探究克敌制胜的首要条件。

二,资料助读孟子与《孟子》孟子(公元前372~公元前289),邹人,是孔子之孙孔仅的再传弟子。

游说于齐梁之间,没有被重用,退而与其门徒公孙丑、万章等著书立说。

《孟子二章》导学案_文档_

《孟子二章》导学案_文档_

九年级语文下册《孟子两章》导学案[学习目标]:1.积累文言知识,掌握古今异义词及词类活用现象;了解《孟子》散文的特点,理解孟子的政治主张;背诵两篇短文,积累名言警句。

2.反复诵读,理解文意,培养学生文言文自学能力;学习古人说理论证的方法,品味对比、排比等修辞的表达效果。

3、理解“天时”地利”“人和”与“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增强对国家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的认识;理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含意。

并从中得到教益,增强忧患意识,以乐观的态度对待生活。

学习重点理清论证思路,把握说理方法。

学习难点正确认识“得道多助”及“生于忧患”的时代意义。

资料助读孟子与《孟子》孟子(公元前372~公元前289),邹人,是孔子之孙孔仅的再传弟子。

游说于齐梁之间,没有被重用,退而与其门徒公孙丑、万章等著书立说。

继承孔子的学说,兼言仁和义,提出“仁政”的口号,主张恢复“井田制”和世卿制度,同时又主张“民为贵”君为轻”,称暴君为“一夫”,认为人性本善,强调养心、存心等内心修养的工夫,成为宋代理学家心性学之本。

宋元以后,地位日尊,元至顺元年封为邹国亚圣公,明嘉靖九年定为“亚圣孟子”,在儒家中其地位仅次于孔子。

思想事迹大都见于《孟子》一书。

《孟子》文章向来以雄辩著称。

读孟子文,令人感到气势磅礴,感情激越,锐不可当。

出于对当时执政者贪婪残暴行径的愤慨,对挣扎在苦难中人民的同情,对别家学说的敌视,对贯彻自己.主张的强烈愿望,以及那种“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的救世责任感?使孟子的文章激切、刚厉、理直气壮。

他又善于运用各种驱诱论敌就范的手法,加上文辞铺张扬厉,时露尖刻,喜用一大串的排偶句式,所以笔锋咄咄逼人。

第一课时《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朗读课文,整体感知二、译读课文,把握文意1.学生自行翻译课文,圈点勾画,标示出疑难词句。

2.小组讨论,质疑、解疑。

(1)通假字:寡助之至,亲戚畔之(2)古今异义词三里之城,七里之郭委而去之亲戚畔之池非不深也(3) 注意下列加点词的用法: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4)注意下列句子的翻译;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孟子两章优质导学案及答案

孟子两章优质导学案及答案

1&《孟子》两章教师寄语:没有播种,何来收获;没有辛劳,何来成功;没有磨难,何来荣耀;没有挫折,何来辉煌。

教学目标1、理解孟子的政治主张,了解孟子散文的特点。

(重点)2、积累文言知识,掌握古今异义词及词类活用现象。

(难点)3、背诵两文,体会“人和”的含义,理解“磨难”在人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性。

(重点)助读材料孟子(前372年一前289年),名轲,字子舆。

战国时期鲁国人,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

孟子三岁丧父,孟母艰辛地将他抚养成人,孟母管束甚严,其〃孟母三迁仁〃孟母断织〃等故事,成为千古美谈,是后世母教之典范。

《孟子》是孟子及其门人所作,主张以,仁政'来统一天下。

孟子还主张,性善,论。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得道多助失道寡助》f 导入《智取生辰冈》一文中,吴用等人之所以取得胜利,是因为他们智用了天时、地利、人和等有利的因素。

由此可知,天时、地利、人和是多么重要的三个要素。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课文,了解一下,孟子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二、初读课文读准字音米粟()域民()亲戚畔之()()• • • •三、再读课文疏通文意(解释以下加点词语和句子)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池非不深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兵革非不坚利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季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域民不以封媼之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寡助之至,亲戚畦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合作探究,解疑答惑1、本文的论点?2、"道"指什么?“人和〃指什么二者间的关系3、谈谈本文的论证结构和论证方法。

《孟子二章》复习导学案

《孟子二章》复习导学案

《孟子二章》复习学案【学习目标】1、复习孟子有关文学常识,总体把握孟子思想主张和行文风格;2、复习《富贵不能淫》《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掌握字词句以及文章思想内容;3、中考链接,思维训练。

【复习过程】一、关于孟子:孟子(约前372~前289年),名轲,字子舆,邹(山东)人,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著有《孟子》一书(注: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编著)。

此书不仅是儒家的重要学术著作,也是极富特色的散文专集。

对后世散文家韩愈、柳宗元、苏轼等影响很大。

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合称为“孔孟”。

他生活在战国中期,政治上主张“民为贵,君为轻”,提倡“仁政”。

宋朝朱熹把《孟子》《论语》《大学》《中庸》合称为“四书”。

二、复习《富贵不能淫》二、重点词语和句子:(一)书下注释解词诚大丈夫天下熄焉丈夫之冠父命之戒女家夫子正与民由之独行其道淫移屈(二)古今异义1是焉得为大丈夫乎 2.母命之3.以顺为正者4.富贵不能淫(三)词类活用1.富贵不能淫2.贫贱不能移3.威武不能屈(四)特殊句式1.省略句戒之曰。

省去主语“()”2.判断句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者,……也”,表判断)三、重点内容:(一)“大丈夫”的标准。

(1)(2)(3)(二)主旨《富贵不能淫》通过景春与孟子对于“大()”的不同解释,明确了孟子关于真正的“大丈夫”的()。

激励人们要坚持()、()。

四、知识拓展():未满周岁的婴儿():指2——3岁的儿童():指幼年儿童(又叫“总角”)():指女子十三岁():指女子十五岁():指男子二十岁(又“弱冠”)():指三十岁():指四十岁():指五十岁(又“知天命”、“半百”)():指六十岁():指七十岁():指八、九十岁():一百岁复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二、重点词语和句子:1.指出下面通假字,并予以解释①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同(),义( )②动心忍性()同(),义()③曾益其所不能()同(),义()④衡于虑()同(),义()⑤入则无法家拂士()同(),义()2、古今异义词。

孟子两章导学案答案

孟子两章导学案答案

孟子两章导学案答案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文章是如何逐层展开论证的?(学生同桌之间讨论交流)
明确:中心论点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文章开篇明确提出论点,表示人和就是克敌制胜的首要条件,由此逐层进行,用概括
性的战例予以证明,分别就天时与地利地利与人和作比较,表示天时地利人和三因素在战
争中所起至的促进作用相同;然后由战争中的“人和”面世治国安邦的道理,得出结论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结论,阐述了“人和”的实质,即为“多并助”“天下顺之”;最后把“多并助””与“寡助”展开对照,自然求出“君子存有久攻不下,战破釜沉舟矣”。

2、本篇在论证方面的特点是什么?
本篇论证的主要特点就是实行“总——分后——总”的论证结构。

先明确提出中心论
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然后再分别设例证明“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
如人和”;最后再从道理上论证中心论点。

:(1)、本段列举了六位圣贤的典型事例,思考:这六位圣贤的共同点是什么呢?
这在论证中属于什么论证方法?
教师小结:第一段运用排比句式,列出了六位由低贱至贵戚的历史人物,表明肩负重
任的人,事先必抵挡一番艰辛的磨练,为下文将要说至的观点提供更多了事实根据。

2、指名读第二段
(1).认知“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这句话的促进作用?
(“故”收束上文,归纳论证。

”也”表句中停顿,引起下文,此句起承上启下的过
渡作用)
(2)、恳请找到造就人才所不可缺少的前提条件?这从哪些方面去详述其艰难困苦
的状况的?
(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佛乱其所为。

这是从思想、生活、行为三个方面来概述其艰难困苦的状况的)。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8课孟子二章导学案教师版新人教版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8课孟子二章导学案教师版新人教版

山东省日照经济开发区三中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8课《孟子》二章》导学案(教师版)新人教版一、学习目标一、明白得古代哲人的思想。

二、了解前人说理论证的方式和生动、形象、精辟的语言。

二、学习预备孟子名轲,邹人。

是继孔子以后儒家学派的又一名大师,被推尊为“亚圣”。

《孟子》一书是孟子及其门人所作,是儒家经典之一,分《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离娄》《万章》《告子》《尽心》7篇。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选自《》。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选自《》。

名言积存孟子的一些名言警语。

如:“老吾老和人之老,幼吾幼和人之幼”;“尽信书不如无书”;“不以规矩,无以成方圆”;“吾善养吾浩然之气”;“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逆境成才方面的名言:“苦难对于一个天才是一块垫脚石,关于能干的人是一笔财富,而关于庸人却是一个万丈深渊”;“把脚举高,绊脚石就成了垫脚石”;“顺境中的美德是自控自制,逆境中的美德是不屈不挠”;“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学习进程(教师案)译文 1.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比如一座)方圆三里的小城,只有方圆七里的外城,四面包围起来攻打它,却不能取胜。

采纳四面包围的方式攻城,必然是取得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了,可是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呀。

城墙并非是不高啊,护城河并非是不深呀,武器装备也并非是不精巧,粮食供给也并非是不充沛啊,可是,守城一方仍是弃城而逃,这是因为作战的地理形势(再好),也比不上人心向背、内部团结啊。

因此说,治理百姓不能只靠划定的疆域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川的险阻,征服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壮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习必备 欢迎下载《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导学案一、学习过程:(1 )、预习:看注释,试译全文。

(2 )、简介孟子和《孟子》:孟子,名 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合称“ _《孟子》是 _________ 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 记述了孟子的 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 、哲学主张及哲学、伦理、教育思想等学术问题的论争。

全书共七篇,计261章,约35000字。

南宋熹将《孟子》、 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 、 ________ 并称为“四书”。

(3 )、解释一词多义: 道:1、会天大雨,道不通( ) 2、得道者多助( )3、伐无道,固:1、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2、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池:1、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2、池非不深也( )国:1、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 2、搜于国中三日三夜()(4 )、解释加点词:1、天时不如地利 天时:()地利:(2、地利不如人和 人和:()3、环而攻之而不胜 环:() 4、是天时不如地也 是:()5、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域:()6、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威:( )7、得道者多助 得道:()8、亲戚畔之 亲戚:()9、故()君子()有()不战10、兵革非不坚( )利 ()也:11、寡助之至 至:( )12、委( )而去( )之13、兵( )革()非不坚利也14、池非不深也 池:()15、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固:()(5)、解释一词多义:道:1、会天大雨,道不通( ) 2、得道者多助( )3、伐无道,固:1、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2、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池:1、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2、池非不深也( )国:1、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2、搜于国中三日三夜()_,思想家,教育家,是继 ”并有“”之称。

以后儒家学习必备 欢迎下载一、基础积累 舜发于畎亩之中管夷吾举于士 《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 导学案傅说举于版筑之间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 劳其筋骨行拂乱其所为空乏其身( 所以动以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 人恒过 ( 困于心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文本探究2、 从上文看,得“人和”的实质是:3、 本文主要采用的论证方法是4、现代生活中,“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仍然有其普遍的意义,请结合你的生活,谈谈对“道”的理解。

5、请写出一句与“人和”有关的名言警句:⑹、 翻译下面句子:1、 2、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 :得“人和”的最佳局面是“衡于虑) 而后作() 征于色(而后喻)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入则无法家拂士(&翻译句子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 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6、多义词。

于:舜发于畎亩之中( ) 征于色( ) 而:而后作(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 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二、文本探究1、文中列举的六个人的事迹,它们的共同点是什么?从他们的事迹中你能得出什么启示?共同点: 启示: 2、文中论述的核心问题是“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而开篇却不惜笔墨列举了六位历史人物, 作者的用意是什么?3、作者说“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的“大任”指什么?“是人”指哪些人?4、“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一句强调了什么?文章第2、3段从哪两个方面论述了本心论点?运用了什么写法?5、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论述这一论点的目的是什么?6、文章结尾以“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 一句独立成段在表达上有何作用? 7、作者认为“人恒过,然后能改”,你认为能改的条件是什么?8、作者认为成才条件源于主客观两种,你是怎样看待这两个条件的?9、三、拓展延伸1、由本文的题目而联想到的一个成语是什么?2、请写出至少两则和本文阐述的道理相似的名言警句。

1、天时不如地利天时: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

地利: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地利不如人和人和:人心所向、上下团结环而攻之而不胜环:围是天时不如地也是:这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域:限制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威:震慑得道者多助得道:施行仁义亲戚畔之亲戚:骨肉兄弟。

故(所以)君子(施行仁政的君主)有(要么)不战10、兵革非不坚(坚硬)利(锐利)也:11、寡助之至至:极点。

12、委(放弃)而去(离开)之13、兵(兵器)革(甲衣)非不坚利也14、池非不深也池:护城河16、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固:巩固。

十、朗读节奏1、夫/环而攻之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3、词类活用。

劳(形容词活用为使动词,使劳累)其筋骨饿(使......饥饿)空乏(使....穷困缺乏)所以动(使……惊动)心忍(使….…坚韧)性行拂乱(使……受到阻挠)其所为人恒过(名词活用为动词,犯错误、犯过失)入则、出则(动词活用为名词,国内、国外)4、古今异义词。

举于版筑之间(今义:建筑、修路古义:捣土用的杵)举于士(今义:士兵古义:狱官)5、多义词。

于:舜发于畎亩之中(从)而:而后作(承接连词)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给)而死于安乐也(并列连词)征于色(在)生于忧患(由于,在)今义,判断动词拂:行拂乱其所为(阻挠,违反)拂士(同“弼;辅佐,辅弼)6、特殊句式。

A 、状语后置舜发于畎亩之中 起,被任用 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被举用管夷吾举于士. 狱官百里奚举于市. 市场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所以 必先苦其心志 使…… ,痛苦劳其筋骨 使… •…劳累二、解释字词担子,责任发:发于畎亩(举,被任用)是:于是人也(这样的)a 、舜发于畎亩之中(被任用)b 、付说举于版筑之间(被选用)C 、胶鬲举于鱼盐之中(被选用) d 、举于士(被录用)e 、孙叔敖举于海(被起用)f 、百里奚举于士(被起用)发于声(表现) B 、被动句空乏其身 穷困缺乏所以动以忍性国恒亡 常常在里面,指国内 拂同“弼”辅佐 有法度的臣士 辅佐君主的贤士 三、文中列举的六个人的事迹,它们的共同点是什么?从他们的事迹中你能得出什么启☆共同点:出身卑微,都是经历艰苦磨难后,最终成就了作为。

启 示:一个人若想成就一番伟业,就必须在思想、身体、生活、行为等方面经历番艰难甚至痛苦的磨炼。

四、文中论述的核心问题是“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而开篇却不惜笔墨列举了六位历 史人物,作者的用意是什么?☆这六位历史人物都是在经历了艰难之后才成就了不平凡事业, 例,是为了更有说服力的论述本文的中心论点。

五、作者说“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的“大任”指什么? “是人”指哪些人?行拂乱其所为 行:行为拂:违反,阻挠曾益其所不能 曾通“增,”增加人恒过 犯过失 困于心 忧困衡于虑 同“横”阻塞,不顺畅而后作 作为,征于色 征验, 表现出来而后喻 了解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在外面,指国外坚韧示?入则无法家拂士开篇列举这些人物及事☆ “大任”指治理天下的任务。

“是人”指前面叙述的六个人,又不限于他们,还包括其他能担任“大任”的人。

六、“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一句强调了什么?☆人要有所作为,成就大业,就必须先在生活、思想和行为方面经受一番艰苦甚至痛苦的磨难,逆境出人才,逆境可以增添与困难作斗争的经验和勇气,磨练意志。

七、文章第2、3段从哪两个方面论述了本心论点?运用了什么写法?☆从造就人才和治理国家两个方面论述的,运用了正反对比的写法。

八、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论述这一论点的目的是什么?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目的:先摆事实,举出古代六位人物成就事业的例子,从中归纳出造就人才的客观因素,经历磨难,忧患可以激励人奋发有为。

再分析说理,说明个人成才的主观因素,重点论证“生于忧患”并以一简练的对偶句,由个人谈到治国;说明国家要发展,也要有忧患意识。

最后归纳出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九、文章结尾以“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 一句独立成段在表达上有何作用?☆这是全文的警策之语。

作者在前文充分的论证说理之后,水到渠成地推出这个结论。

独句成段,既深化了主题,又更鲜明地突出了文章的中心论点。

十、作者认为“人恒过,然后能改”,你认为能改的条件是什么?☆有积极进取之心,不断的总结犯错误的经验教训,不断改正。

卜一、作者认为成才条件源于主客观两种,你是怎样看待这两个条件的?☆成才离不开个人的主观努力和客观条件,但主观条件起决定性作用。

它可以改变不利的客观条件,化不利为有利。

客观条件也不可忽视,有时也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十二、由本文的题目而联想到的一个成语是什么?☆居安思危安不忘危处安思危十三、请写出至少两则和本文阐述的道理相似的名言警句。

☆穷且易坚,不坠青云之志。

自古英雄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十四、环境对人的成长有着重要的作用,面对艰苦环境的磨练,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态度,结合文章你说说这其中最关键的是什么?☆面对艰苦环境的磨难,有的人奋发图强,有的人意志消沉,关键取决于受磨砺者自身, 只有自我觉醒,努力战胜困难,才能成就一番事业,反之则会在磨难中消沉、毁灭。

十五、人生就是一次远航,有艳阳高照,也有雨雪交加,难能一帆风顺,当你身处逆境时,这篇文章会给你带来哪些启示,你将以怎样的心态对待它?☆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古代先贤历经苦难,最终取得成功的事例启示我们,以积极和乐观的心态,勇敢地迎接困难和挑战。

像一个遭遇风景的渔夫,充满着憧憬与希望,包蕴着力量与勇气,呼吸着成腥的空气,撑满帆去搏击风浪。

或像一只高傲的海燕勇敢地迎接暴风雨的挑战。

六、2008年的雪灾、5 12”地震、青海玉树地震等,一次次考验着我们的祖国。

我们渴望天佑中国,但我们也深知“多难兴邦”。

几千年来,中华民族虽历经沧桑,饱受磨难,但我们今天仍然光芒四射,昂首屹立于世界的东方。

结合课文分析:多难为何能兴邦?☆每一个时代,每一个民族,都不可避免地要经受一些考验。

当我们遭受灾难之日,也是对国家、民族“苦其心态,劳其筋骨”的磨砺之时。

挫折可以使我们团结一心,风雨同舟;灾难能使我们民族的斗志受到激发,凝聚力大大增强,那种战无不胜的民族精神和力量也会在这一特定的历史时刻强有力地凸显出来。

这样就能使我们的国家战胜任何困难,更好地走向兴旺和繁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