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1949-1976文学思潮(十七年文学思潮)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文学的社会政治功能,是毛泽东文学 思想的核心问题。“在现在世界上,一切文 化和文学艺术都是属于一定的阶级,属于一 定的政治路线的。为艺术的艺术,超阶级的 艺术,和政治并行或相互对立的艺术,实际 上是不存在的。” 所以,文学“从属”政治并“影响”政治 的观点,必然而且规定了“怎么写”,如必 须主要写工农兵生活,必须写生活的“光明 面”,必须揭示“历史本质”,乐观主义地 展示历史发展的前景等。
四、“中心作家”的文化性格
1、出身地域、生活经验、作品取材,出现了从 东南沿海到西北、中原的转移; 2、文化素养:“五四”时期及以后的现代作家 一般都经过系统的学校教育,很多源自文库曾留学 欧美或日本,对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学,有较 多了解。五六十年代的“中心作家”,大部 分学历不高,在文学创作上的准备普遍不足。 于是出现了一批“一本书作家”或“集体创 作”。
50年代,对西方古典文学的翻译出版也有 较大的规模,其品种和数量都超过三四十年 代。这是受西方19世纪现实主义文学影响的 左翼作家,在建立当代文学的“资源”的另 一种考虑。就时间来说,主要选取19世纪之 前的文学,就创作方法而言,主要选择“现 实主义”的文学,当时的中国文学界只译介 被认为是“现实主义的”或者“进步的”, 或具有“社会主义倾向”的作家作品。
第二章 文学环境与文学规范 一、“遗产”的审定和重评
重评的范围,涉及到中国古典文学、外国 文学,以及“五四”以来的新文学等方面。 其中“五四”以来的新文学和外国文学具有 优先的紧迫性。(要指出的是,在不同阶段, 重评的标准有所不同。)
在50年代初,对“国际革命文艺”,尤 其是苏联文学的译介,放在首要的位置上。 周扬指出:“摆在中国人民,特别是文艺工 作者面前的任务,就是积极地使苏联文学、 艺术、电影梗广泛地普及到中国人民中去, 而文艺工作者则应当更努力地学习苏联作家 的创作经验和艺术技巧,特别是深刻地去研 究作为他们创作基础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
二、文学批评和批判运动
毛泽东在《讲话》中说:“文艺界的主 要斗争方法之一,是文艺批评。” 在50年代到70年代的大部分时间,批评 的那种个性化、或“科学化”的作品解读和 鉴赏活动,不是最主要的职能;它主要是体 现政党意志的,对作家作品、文学主张和活 动进行政治“裁决”的手段。
在50至60年代的“文革”发生之前,文学 界并非不存在不同观点争论的空间,特别是 在政治、文学形势的紧张度较低的时期。不 过被权威报刊批评的作家,很少有为自己的 创作、主张辩护的权利,更不要说“反批评” 了。如50年代对萧也牧、刘真等人的批评。
3、对于文学创作,毛泽东十分重视“生 活”的重要性,称它为艺术创造的“唯一源 泉”。在《讲话》中,“社会生活”被称为 文学创作的“原料”、“半制品”,创作则 是对它们的“加工”。但是这种“加工”并 不是对生活本身的复制,而是以政治乌托邦 激情来改写生活,使文学作品“比普通的实 际生活更高,更强烈,更有集中性,更典型, 更理想,因此就更带有普遍性。”
1949年3月,在中华全国文艺界协会上产 生了郭沫若为主任委员,茅盾、周扬为副主 任委员的筹备委员会。7月2日到19日,第一 次文代会在北平召开。被称为“从老解放区 来的与新解放去来的两部分文艺军队的会师, 也是新文艺部队的代表与赞成改造的旧文艺 的代表的会师,又是在农村的、在城市中的、 在部队中的这三部分文艺军队的会师。”
第一章 19491976文学思潮 (十七年文学思 潮)
第一节 文学的“转折”
一、40年代的文学界 二、毛泽东的文学思想 三、“文学新方向”的确立
第二节 文学环境与文学规范
一、“遗产”的审定和重评 二、文学批评和批判运动 三、作家的整体性更迭 四、“中心作家”的文化性格
第三节 矛盾和冲突
一、频繁的批判运动 二、对规范的质疑 三、分歧的性质
那时,中国文坛重镇有两座, 那时,中国文坛重镇有两座,一个是 人民文学》 一个是《文艺报》 《人民文学》,一个是《文艺报》。前者由 茅盾任主编,后者即在丁玲掌握中。 茅盾任主编,后者即在丁玲掌握中。两份国 字号刊物,分别是创作和批评的最高殿堂, 字号刊物,分别是创作和批评的最高殿堂, 各自发挥不同作用。大约因为角色不一—— 各自发挥不同作用。大约因为角色不一 恐怕也与主编的“主观因素”有关——《人 恐怕也与主编的“主观因素”有关 《 民文学》相对能够专注于文学建设, 民文学》相对能够专注于文学建设,以致 思想倾向”成问题, 文艺报》 “思想倾向”成问题,《文艺报》却以战斗 者自居,火药味十足,高调办刊, 者自居,火药味十足,高调办刊,不断批这 批那,发出“时代最强音” 批那,发出“时代最强音”。
二、毛泽东的文学思想
毛泽东的文学思想主要体现在《中国共 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新民主主义 论》,特别是《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简称《讲话》)。
具体来说:
1、毛泽东从马克思的一定的“经济基础” 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状况的观点出发, 指出“中华民族的旧政治和旧经济,乃是中 华民族的旧文化的根据;而中华民族的新政 治和新经济,乃是中华民族的新文化的根 据。” 所以提出“新鲜活泼的,为中国老百姓所 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为工 农兵的文艺”等描述,来标示它的性质。
总的说来,左翼文学对推动文学“一体 化”做出了巨大努力;毛泽东的文艺思想, 成为“纲领性”的指导思想;文学写作的题 材、主题、风格等,形成了应予遵循的体系 性“规范”;而作家的存在方式,写作方式, 作品的出版、阅读和批评等文学活动方式也 都出现了重大变化。
作家的分类:
1、左翼作家: 2、“广泛的中间阶层作家”:对左翼文学表现 出相当的理解、靠拢左翼文学路线的趋向。 如:老舍、叶圣陶、巴金、曹禺、郑振铎、 臧克家、冯至等。 3、“自由主义作家”:主张文学的“自主性”, 对文学与商业、政治结缘持怀疑和批评的态 度。如:朱光潜、萧乾、沈从文等。
当毛泽东和文学权力阶层认为某一作家、 作品,某种文学思潮、现象的“错误”性质 严重,对文学路线发出挑战,产生严重损害 的时候,批评变可能演化为大规模的批判运 动。如对电影《武训传》的批判,对俞平伯 “红楼梦研究”和胡适的批判,对胡风“反 革命集团”的声讨等。
在文学批评活动中,读者的反应是其中 重要的组成部分。读者的反应对文学方向自 然产生巨大影响;而文学方向的设计者和掌 舵人也将文学规范普及到读者,但是当代文 学批评所引入的“读者”概念,一般不具备 实体性存在的意义,而往往作为权利批评的 以后总延伸。
三、作家的整体性更迭
主要的更迭是:40年代的一些重 要作家迅速“边缘化”,而另一些 作家进入本时期文学的“中心”位 置。
被“边缘化”的情形:1、一部分作家的 写作“权利”在当代受到程度不同的限制, 这种情形主要发生在“自由主义作家”身上, 如:沈从文、钱钟书、朱光潜、废名、萧乾、 李健吾等,而活跃于40年代的穆旦、郑敏、 杜运燮等,受到有意的冷落而“自动消失”。 这些人或进入研究机构,或担任大学教职。
2、“中心作家”边缘化,一些作家清醒地意识 到在文学观念、生活经验、艺术方法上与当 代文学规范的距离,或放弃继续写作的努力, 或呼应“时代”的感召,期望追赶时势而跨 上新台阶。如:郭沫若、巴金、老舍、曹禺、 冯至、艾青、臧克家、夏衍、田汉、张天翼、 周立波等。 3、在历次政治、文学运动中的罹难者。如胡风、 路翎、牛汉、绿原、施蛰存、傅雷等。
第一节 文学的“转折” 一、40年代的文学界
文学的“转折”,指的就是40年 代文学格局中各种倾向、流派、力量 关系的重组。以延安文学作为主要构 成的左翼文学,进入50年代,成为唯 一的文学事实。
延安文学(也叫做解放区文学)的 特点是:表现了历史乐观主义的理想情 怀,质朴单纯的民间文学艺术,被挖掘 和改造。
4、创建“新文化(文学)”的实践需要 确立对待“文化遗产”的态度。毛泽东认为 这种新文化的建设不能与人类历史上的精神 产品割断联系。“应该大量吸收外国的进步 文化,作为自己文化食粮的原料”,对中国 “灿烂的古代文化”,要加以清理,这是 “发展民族新文化提高民族自信心的必要条 件。”
三、“文学新方向”的确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