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必修三复习提纲(新课标人民版)

合集下载

高三历史必修三复习提纲

高三历史必修三复习提纲

高三历史必修三复习提纲(实用版)编制人:______审核人:______审批人:______编制单位:______编制时间:__年__月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案大全、书信范文、述职报告、合同范本、工作总结、演讲稿、心得体会、作文大全、工作计划、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for everyone, such as lesson plans, letter templates, job reports, contract templates, work summaries, speeches, reflections, essay summaries, work plans, and other material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高三历史必修三复习提纲一、百家争鸣1、儒家、道家、法家、墨家的代表人物及思想主张学派代表人物思想主张儒家孔子⑴提出仁与礼的学说;⑵政治思想:主张德治(含民本思想);⑶注重政治与人事,对鬼神敬而远之;⑷教育上注重人的全面发展。

2014-2015学年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三复习提纲:专题四 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2014-2015学年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三复习提纲:专题四 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专题四 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复习提纲)一、孙中山的三民主义1、三民主义的背景:⑴19世纪末20世纪初,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社会矛盾更加尖锐。

⑵鸦片战争以来,各种改良救国方案的失败。

⑶孙中山等人学习接受西方近代政治学说,走上了资产阶级革命的道路。

⑷革命派登上历史舞台,中国同盟会成立。

2、三民主义的提出:⑴1894年11月在兴中会的秘密誓词中提出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的主张。

⑵1905年在日本成立的同盟会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定为政治纲领。

⑶1905年11月在同盟会机关报《民报》发刊词中,把同盟会革命纲领解释为“三民主义”。

3、三民主义的内容:内容关系来源具体主张评价民族主义(民族革命) 前提驱除鞑虏恢复中华推翻清王朝的反动统治,争取实现民族独立自主。

积极:局限:(见下面)民权主义(政治革命)核心创立民国推翻封建帝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民生主义(社会革命) 补充发展平均地权反对封建土地所有制。

“核定地价”“国民共享”是资本主义土地纲领。

4、三民主义的评价:⑴性质:三民主义是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

⑵积极:①三民主义被孙中山称为“救国主义”,描绘了振兴中华,实现近代化的蓝图。

②三民主义集中反映了资产阶级对民主政治的追求和发展资本主义的要求,反映了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的强烈愿望,代表时代前进的方向。

③三民主义在辛亥革命时期发挥了巨大作用,成为鼓舞人民革命斗争的理论旗帜。

⑶局限:①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没有明确提出反帝主张。

②没有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和彻底解决农民土地问题。

③这些决定了资产阶级革命派不可能彻底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

5、三民主义实践及结果:⑴实践:①1905年革命派与改良派的论战。

②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封建帝制。

③1912年建立中华民国,制定《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④先后发动二次革命、护国运动、护法运动等,维护民主共和。

新课标人民版历史必修三重点知识总结及复习提纲

新课标人民版历史必修三重点知识总结及复习提纲

诚信中学人民版历史必修三复习提纲(文科)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一、百家争鸣1、儒家、道家、法家、墨家的代表人物及思想主张学派代表人物思想主张儒家孔子⑴提出“仁”与“礼”的学说;⑵政治思想:主张“德治”(含民本思想);⑶注重政治与人事,对鬼神敬而远之;⑷教育上注重人的全面发展。

孟子⑴“仁政”学说;⑵君轻民贵。

荀子⑴“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唯物主义);⑵学习的最高目标是把握“礼”。

道家老子哲学思想:⑴“道”是世界的根本;⑵事物具有向相反的方面转化的规律(朴素辩证法)。

政治主张:“无为而治”、“小国寡民”。

庄子“齐物”、“逍遥”。

法家韩非⑴“法”、“术”、“势”结合;⑵加强君主集权;⑶主张变法。

墨家墨子“兼爱”,“非攻”。

2、孔子、孟子和荀子对儒家思想形成和发展的重要贡献:孔子开创了儒家学派,孟子继承了孔子的学说,荀子广泛吸收各家思想的精华,丰富了早期儒家思想的内容。

3、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⑴“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⑵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体系的基础。

二、儒学的兴起(罢黜百家,独尊儒术)1、思想来源:董仲舒将法家思想(大一统思想)糅合进儒家,形成新儒学。

2、成为正统思想:汉武帝时期,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根本原因:改造后的儒家思想适应了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

三、宋明理学1、背景: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道教迅速传播,儒学面临危机。

2、思想来源:三教合一(儒学+佛教思想+道教思想)。

程朱理学:(北宋)二程(程颢、程颐)(南宋)朱熹↑ ↑3、相关人物创立者集大成者↓ ↓陆王心学:(南宋)陆九渊(明)王守仁(王阳明)宋明时期理学的出现与走向成熟,体现了儒学的新发展。

四、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1、“异端”李贽:⑴批判程朱理学;⑵不能以“圣人”之言作为判别是非的标准。

2、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⑴政治上:批判君主专制,提出限制君权的主张;⑵经济上:反对传统的重农抑商思想;⑶学术上:“经世致用”。

高中历史(必修三)专题重难点复习纲要

高中历史(必修三)专题重难点复习纲要

高中历史(必修三)专题重难点复习纲要专题一【课标要求】1、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2、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

3、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

4、列举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了解明清时期儒学思想的发展。

【重点纲要】一、百家争鸣的社会背景和历史意义背景:1、经济上,井田制崩溃,封建经济发展(物质基础)。

2、政治上,周王室衰微,社会动荡,士大夫崛起。

3、阶级关系上,“士”的活跃和受重用。

4、思想文化上,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

意义:1、奠定了中国整个封建时代文化的基础,使中国后来出现了思想文化五彩缤纷的繁荣景象。

2、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现和思想文化兼容并包与宽容开放的特点。

3、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推动了历史的发展。

二、儒学发展(成为封建社会正统思想)的政治原因儒家思想在中国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中,被统治者作为加强思想统治的工具加以利用。

其政治原因在于:1、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需要用思想上的统一来巩固政治上的统一;2、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与加强,也要求在思想文化上加强专制。

三、儒家思想(孔孟之道)的内涵和当代社会应取的态度自孔子创立儒家思想以后,后代又对儒学加以继承和创新,使其内容不断丰富和发展,但儒学的内涵和核心始终如一。

儒家思想的核心内容是:“仁”(涵盖了做人的全部规范)、“礼”(要求人们使自己的行为符合“礼”的规范和要求,本质上是建立维护统治阶级统治的等级秩序)。

就其内容来说,儒家思想强调以民为本,反对苛政,主张实行德治,强调道德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作用;注重经世致用,服务于当时社会;主张社会的和谐与统一,维护社会等级秩序,为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服务。

正是由于儒家学说的内容及其自身的发展变化适应了封建统治的需要,因而受到统治者的推崇和扶植。

新人教版历史必修三全册复习提纲

新人教版历史必修三全册复习提纲

必修三知识整理复习(核心知识) 整理人:尹凤第一单元第3课宋明理学一、魏晋南北朝南北朝隋唐时期儒学的发展魏晋南北朝佛道盛行三教相互影响、发展隋唐时期隋朝:提出“三教合归儒”主张唐朝:三教并行政策,挑战儒学正统地位第4课一、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1、“离经叛道”的李贽生活经历:求学做官入狱性格特点:“离经叛道”思想代表作:《焚书》、《藏书》思想主张挑战孔子,揭露道学家虚伪;击传统观念评价:具有封建叛逆色彩和战斗精神小结:儒家思想地位的变化第5课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起源一、时代背景:希腊工商业发展繁荣,民主政治发展到顶峰,平民的地位提高。

二、主要代表智者学派与苏格拉底思想观点的异同(1)共同点:都把人类以及人类的生存环境作为探究的对象,由“自然”转向“自我”,由“神本”转向“人本”。

在强调人类的理性,否认绝对权威方面与智者是一致的。

(2)不同点:①苏格拉底更重视人的伦理道德,追求人生真谛,主张“知识就是道德”;反对智者学派的为我主义和怀疑主义,认为真理应该有客观标准。

②智者学派主张民主政治,所有的人都是平等的,人是万物的尺度;苏格拉底主张有知识、有道德的少数人治国,反对过激的民主政治。

第6课一、文艺复兴(1)文艺复兴的背景:西欧商品经济发展,意大利各城市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形成了新兴的资产阶级,要求打破封建神学的束缚;意大利所具有的古代希腊罗马丰厚的文化遗存。

(2)实质:反映欧洲新兴资产阶级要求的思想解放运动(资产阶级思想文化运动)(3)成就:二、1、马丁·路德改革的背景:天主教会的精神统治与经济掠夺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根因);文艺复兴运动宣扬人文主义,起到了思想解放的作用;教会到德意志兜售赎罪券(直因)。

2、马丁·路德的主要思想:(1)认为信仰上帝就可得救,不是靠善行来赎罪。

简化宗教仪式,僧侣可婚配和还俗。

反映了资产阶级建立廉价教会的要求,符合新兴资产阶级进行原始积累的需要。

(2)坚持《圣经》高于教皇和教会,每个基督徒都有直接阅读和解释圣经的权利,并依据希腊文原本把《圣经》翻译成德文。

2023年高考历史总复习人民版历史必修1-3复习提纲(精编版)

2023年高考历史总复习人民版历史必修1-3复习提纲(精编版)

“选考”标准和学科指导意见(历史)必修专题 内容 必考 加试必修一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1.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1)分封制和宗法制的基本内容 b(2)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c基本要求:了解“家天下”制度的开始;知道周朝的建立;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通过对宗法制度相关内容的学习,体会中华民族的亲情之爱。

说明:启继承禹的地位表明“家天下”制度开始,宗族关系从此成为基本政治关系;分封制和宗法制是周王朝的主要政治制度,维护了当时周王朝的统治,也突出反映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中国早期国家出现的突出标志”“ 商朝的政治特点”等知识点为学生课外阅读内容。

▲2.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1)秦的统一 b(2)郡县制和皇帝制度的建立 b基本要求:了解秦的统一;知道皇帝制度创立、秦朝的“三公九卿”制和郡县制建立的史实;结合秦朝中央集权制度建立的史实,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

体会制度建设对国家稳定和统一的重要意义。

说明:学生在学习时应依据“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必修一 响”这条主线,把握这一课的学习深度和广度。

“朝议制度”为学生课外阅读内容。

▲3.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1)汉朝州刺史的设置 b(2)唐朝三省六部制 b(3)宋朝分割相权的措施 b(4)元朝行省制度 b(5)中国古代中央政治制度和地方管理制度演变的特点d(6)中国古代王朝的监察体制 c(7)中国古代的世官制、察举制与科举制 d基本要求:列举汉代中央“中朝”的形成、唐朝三省六部制、宋朝分割相权的措施等史实,说明中国古代中央政治制度演变的特点。

列举汉代州的设置和元朝行省制度等史实,说明中国古代地方管理制度演变的特点。

感受中华民族管理国家的政治智慧。

发展要求:了解中国古代王朝的监察体制。

知道世官制、察举制与科举制,了解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变化。

说明:本课知识点较多,主要是通过学习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一些史实,理解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演变的特点。

人民版历史新教材必修三复习提纲新-人民版[原创] 人民版

人民版历史新教材必修三复习提纲新-人民版[原创] 人民版

人民版历史新教材必修三复习提纲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一、百家争鸣1、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是孔子,他提出了“仁”与“礼”的学说,儒家以《诗》、《书》、《礼》、《乐》、《易》、《春秋》为基本文献,这六部书被称为“六经”。

2、孟子发挥了孔子的德治思想,提倡“仁政”学说提出了“君轻民贵”的思想,荀子提出了“制天命而用之”的重要思想。

3、道家学派的创始人是老子,他认为“道”是世界的根本,是永恒不变的。

老子的思想蕴含着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4、奖励耕战,实施严刑峻法是战国时期法家思想的重要特点。

李悝所著的《法经》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较为完整的法典。

5、战国法家在政治实践中逐步形成重法、重术、重势的不同学派。

战国末期的韩非将三者糅合为一又吸收道家思想将法家理论系统化。

6、墨家的创始人是墨翟,墨家学说的主旨是“兼相爱交相利”墨子提出非攻、尚贤等一系列主张。

这些主张贯穿着讲求实际功利的精神。

墨家的贡献主要表现在认识论和逻辑学方面。

二、儒学的兴起1、秦的“焚书坑儒”使儒学的发展进入低潮,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使儒学思想逐渐被统治者确立为正统思想。

2、太学的建立是儒学教育官方化和制度化的标志。

3、隋唐科举考试内容主要是儒学经典,儒学成为执政者奴化臣民的工具。

三、宋明理学1、魏晋时期道教的兴起尤其是佛教的传播,直接冲击着儒家思想的地位。

2、北宋五子是理学的开创者,理学又称新儒学。

南宋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明代王守仁建立了系统得心学理论。

是心学的集大成者。

四、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1、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思想文化领域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明末清初,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思想领域出现了活跃的局面,使儒学正统受到冲击,但没有从根本上动摇儒学作为文化主导的地位。

2、黄宗羲提出君臣平等的思想,反对传统的重农抑商思想认为工商皆本。

梁启超把顾炎武的思想归结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3、王夫之从三个方面批判了秦以来的暴政,第一、帝王横征暴敛是民生疾苦的根源;第二、帝王独尊石君臣之道丧失的根源;第三、法制之弊是政治腐败的根源。

历史必修三复习提纲

历史必修三复习提纲

历史必修三复习提纲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二)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

(三)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理学时期儒学的发展。

(四)列举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结合他们的基本观点简要说明明清时期儒学思想的发展。

二、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一)概述古代中国的科技成就,认识中国科技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

(二)概述汉字、绘画起源、演变的过程,了解中国书画的基本特征和发展脉络。

(三)知道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文学成就,了解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文学特色。

(四)了解京剧等剧种产生和发展的历程,说明其艺术成就。

三、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一)了解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理解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

(二)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了解其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

(三)简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史实,认识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历史发展的重大意义。

四、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一)了解三民主义和新三民主义的主要内容,认识它们分别在推动辛亥革命和国民大革命中所起的作用。

1、三民主义(1905年《民报》发刊词中提出)2、新三民主义(1924年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中提出)(三)总体评价:(二)概述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认识其对近现代中国的深远影响。

(三)概述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内容,认识其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指导意义。

(四)概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本内容,认识其对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重要指导意义。

五、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一)列举新中国成立以来科技发展的主要成就,认识科技进步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作用。

(二)知道我国“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讨论在贯彻“双百”方针过程中取得的经验和教训。

(三)了解我国教育发展的史实,理解“国运兴衰,系于教育”的深刻含义。

六、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一)了解古代希腊智者学派的苏格拉底等人对人的价值的阐述,理解人文主义的基本内涵。

高中历史人教版新课标必修3提纲(方便复习,不下后悔)

高中历史人教版新课标必修3提纲(方便复习,不下后悔)

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1、社会原因(1)经济: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井田制瓦解,封建经济迅速发展。

(2)政治:周王室衰微,士大夫崛起。

(3)阶级:“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

(4)文化: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

2、主要流派:道家、儒家、墨家和法家。

3、“百家争鸣”的历史影响(1)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

(2)“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二、孔子和早期儒学1、孔子创立儒家学派(1)政治:核心是“仁”含义:仁者爱人道德:互相爱护,融洽相处,待人宽容,“己所不欲,勿施与人”政治:以德治民(民本思想);“克己复礼”(2)教育:举办私学,“有教无类”,打破贵族垄断文化教育局面,推动“学在民间”2、战国时期儒家代表1)孟子(孟轲,亚圣)的思想:(1)“仁政”思想;(2)“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3)“性善说”,以仁政来回复和扩充人的善性。

2)荀子(荀况)的思想:(1)“仁义”、“王道”;(2)“君舟民水”;(3)“性恶论”,以礼乐规范人的行为,使人向善。

儒学境遇春秋:应运而生战国:蔚然大宗秦朝:遭打击西汉初期:逐渐复苏三、道家和法家(一)道家:1、春秋晚期老子,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著有《老子》(《道德经》)1)世界万物本原是“道” (核心)2)“无为”思想--顺其自然(1)人生:清静无为,知足寡欲(2)社会关系:小国寡民(3)政治:“无为而治”3)朴素辩证法思想2、战国时期庄子:继承和发展了老子的观点,把世间的事物都看成是相对的;放弃差别观念,就能获得精神上的自由。

(二)法家学派的代表人物韩非子,是法家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理论的集大成者,提出系统的法治理论:(1)君主要以法治国(2)利用权术驾驭大臣(3)以绝对权势震慑臣民。

(核心)作用:迎合了建立大一统专制国家的历史发展趋势。

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一、从“无为”到“有为”1、汉初,吸取道家“无为而治”思想,采取与民休息政策。

人民版必修3高中历史专题六 西方人文主义的起源

人民版必修3高中历史专题六 西方人文主义的起源

专题六西方人文主义的起源(复习提纲)第一节西方人文主义的起源—古希腊“智者”运动一、第一阶段:智者学派—1.产生时间:公元前5世纪中叶。

2.背景:⑴希腊工商业的发展、平民地位的提高。

⑵希腊个人主义的成长、解决实际问题的需要。

3.性质:是一场反对旧思想方法和传统的运动。

4.探讨问题:探讨与人类自身密切相关的问题。

5.智者含义:教授雄辩术和修辞学的教师。

6.言论特点:⑴言论从个人角度和利益出发,倾向于相对主义和主观主义。

⑵注重实利。

⑶怀疑神灵,否认绝对权威。

7.代表人物:普罗塔戈拉。

⑴思想核心:人是万物的尺度。

⑵评价:西方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的先驱。

⑶作用:启蒙作用。

1.研究范围:道德哲学。

2.教学方法:诘问术(“助产术”)3.重要主张:⑴反对智者忽视道德、追求功利(与智者学派不同)。

⑵强调人类的理性,否定绝对权威(与智者学派相同)。

⑶“认识你自己”。

(他在哲学上重大贡献是他第一次在哲学意义上发现“自我”)⑷“美德即知识”。

4.被判死刑:既遵守了城邦的法律,又捍卫了思想自由和人格的尊严。

5.评价:⑴马克思:“哲学的创造者”,“智慧”的化身。

⑵德菲尔神谕:他是全希腊最富有智慧的人。

⑶启蒙思想家:把他视为先驱和战友。

1.产生时间:公元前4世纪末至公元前3世纪初。

2.创始人:芝诺(因他在斯多亚画廊讲学而被称为斯多亚学派)3.代表人物:芝诺、西塞罗、塞内卡等4.哲学划分:⑴哲学划分:物理学、伦理学和逻辑学三部分,其中以物理学和伦理学最重要。

⑵物理学:即自然哲学,阐述自然与人的关系,也揭示人与人的关系——逻各斯。

5. 逻各斯思想:逻各斯即规定着的理性。

力。

⑵逻各斯是一个贯穿万物的永存不朽的理性;⑶人与自然都产生于最高理性(逻各斯),人人与生俱来带有理性。

——得出结论:人人生而平等6.历史意义:⑴第一次系统论述人类生而平等理论。

⑵第一次论证天赋人权、人生而平等这一西方人文主义的核心理论。

★☆探究一:苏格拉底的思想与智者学派有哪些异同?相同:都把人类社会作为研究主体,强调人类的理性、否认绝对权威不同:苏格拉底重视人的伦理道德,强调“知德合一”。

历史必修三复习提纲大全以及知识点总结归纳

历史必修三复习提纲大全以及知识点总结归纳

历史必修三复习提纲大全以及知识点总结归纳高中历史必修三提纲-第八单元 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学艺术2010-10-16第八单元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学艺术第22课文学的繁荣【基础解读】一、浪漫主义文学 1、浪漫主义文学产生的背景:(1)18世纪末至19世纪30年代,欧洲革命和战争不断,社会动乱不已。

(2)政治中的黑暗,社会的不平等,使人们感到法国大革命后确立的资本主义制度远不如启... 复习提纲详细内容高中历史必修三提纲-第七单元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2010-10-13第七单元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第19课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基础解读】一、从“两弹一星”到载人航天 1、时代背景:(1)国际背景:美国敌视中国,中苏关系恶化,美苏争霸,世界局势紧张。

(2)国内背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国家一穷二白、百废待兴。

(... 复习提纲详细内容高中历史必修三提纲-第六单元 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2010-10-11第六单元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第16课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基础解读】一、三民主义的提出 1、孙中山创立三民主义的背景:(1)鸦片战争以后,民族危机不断加深。

(2)许多先进的中国人提出不同的救国主张,通过这样或那样的改良,使中国免遭列强侵略、摆... 复习提纲详细内容高中历史必修三提纲-第五单元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2010-10-09第五单元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第14课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基础解读】一、“开眼看世界” 1、背景:(1)外部:欧美资本主义国家崛起,加紧对外侵略。

(2)内部:闭关自守,对外部世界一无所知 2、开眼看世界的状况:(1)林则徐,编译出《四洲志》《各国律例》... 复习提纲详细内容高中历史必修三提纲-第四单元近代以来世界的科学发展历程2010-10-08第四单元近代以来世界的科学发展历程第11课物理学的重大进展【基础解读】一、经典力学1、经典力学产生的背景:(1)文艺复兴运动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也对科学研究产生了重要影响。

人教版历史必修三复习提纲.doc

人教版历史必修三复习提纲.doc

人教版历史必修三复习提纲历史必修三复习提纲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根本原因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发生重大变革。

诸子百家家老子、庄子儒家孔子、、荀子墨家墨子法家历史影响各家彼此吸收、融合,逐步形成了中国的__________体系。

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运动,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奠定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孔子春秋晚期,创立儒家学派。

核心思想“仁”,即爱人,待人宽容。

政治思想统治者要以____治民,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

希望恢复西周礼乐制度,主张“克己复礼”,使每个人的行为符合___的要求。

教育思想首创私人讲学,主张“_______”,打破贵族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

代表作:“六经” 孟子(战国中期)政治思想:发展了孔子“仁”的思想,主张实行“_______”,进一步提出“ ,社稷次之,_________”的民本思想。

使儒学体系更加完整,儒家思想更能适应社会的需要。

战国后期,儒家发展成为诸子百家中的蔚然大宗。

伦理观:主张“性本____”,恻隐、羞恶、恭敬、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所以要实行仁政来回复和扩充人的善性。

荀子(战国后期)政治思想:主张统治者施政用“_____”、“王道”,以德服人,并提出“ 舟水”的著名论断,强调_________的力量巨大。

伦理观:提出“人之性”,强调用_____来规范人的行为,使人向善。

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背景汉初,统治者吸取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采取与民休息的政策。

经过六十多年的休养生息,汉朝经济实力逐渐恢复和增强。

为了加强_________,适应__________的发展形势,积极有为的政治思想成为时代的需要。

董仲舒的思想主张汉朝儒家的代表人物,他把诸子百家中道家、_____和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加以改造,形成了新的儒学体系。

是使儒家思想成为我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关键人物。

高中历史必修三复习提纲(适用于各版本教材)

高中历史必修三复习提纲(适用于各版本教材)

历史必修三1百家争鸣的背景,意义2孔子早期儒学思想主张3诸子百家的主要思想4孔子,孟子和荀子的思想主张5儒家思想与治国之道6百家争鸣的出现,含义,意义7孟子和荀子的思想异同8中国古代儒家,法家和道家的治国思想9百家争鸣出现的原因和意义10汉武帝“举贤良对策”的背景,意义11董仲舒的思想主张12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过程13董仲舒新儒学思想的背景原因14秦汉时期统治思想的演变及原因15现代“以德治国”与儒家提倡的“德治”比较16法家主张“法治”与今天的“”依法治国的区别和借鉴意义17程朱理学的代表人物,主要内容,特点,实质18陆王心学代表人物,主要内容,特点,实质19魏晋隋唐儒学发展的特点20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比较(时代,主要思想,实质,特征)21李贽主要著作,主要思想主张22黄宗羲的主要著作,主要思想主张23顾炎武主要著作,主要思想主张24王夫之主要著作,主要思想主张25明清之际儒家思想得到发展的原因和影响26韩非子,黄宗羲对君主专制的不同看法产生的原因及认识27智者学派兴起的背景,主要思想及历史意义28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的基本思想观点29智者学派思想与苏格拉底等学者的思想比较30意大利资本主义萌芽的背景,意义和影响31文艺复兴的背景,表现,实质,核心与意义32宗教改革的背景,过程,主要思想和意义33文艺复兴时期主要作品34宗教改革的主要思想35文艺复兴运动起源于意大利的社会根源和历史根源36文艺复兴运动的实质和意义37宗教改革的原因和实质,历史意义38全面认识人文主义(含义,核心,特点)39主要启蒙思想家的观点40欧洲启蒙运动兴起的条件,核心,性质,影响41智者学派和苏格拉底,文艺复兴,启蒙运动三者之间的继承和发展关系42比较启蒙运动与文艺复兴的异同43四大发明过程和外传44四大发明历史意义45中国古代十进位值制计数法和割圆术46古代天文历法的地学47古代中国在农学方面的贡献48古代中国在医学方面的贡献49古代中国在建筑艺术方面的贡献50古代中国造船业和航海技术51中国古代发展的原因52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特点53中国古代科技从16世纪以后走向衰落的原因54《诗经》的地位和艺术价值55屈原的《楚辞》56汉赋的特点57宋词的来源,原因,简况,元曲的简况58唐诗的发展59宋词的发展60古代小说的发展历程61明清小说的发展62促成唐诗,宋词,明清小说繁荣的社会环境63一定历史时期的文化成因分析64汉字的起源,演变过程及基本特征65中国书法艺术的发展66中国绘画艺术的起源,演变和特点67杂剧的形成和发展历程68明代传奇的形成和发展69清代戏曲的发展京剧的产生,发展,表演特色70元朝戏曲繁荣和衰落的原因71经典力学创立背景,奠定基础,建立标志,重大意义,历史局限72相对论背景,重大意义73量子论背景,提出过程和主要内容,重大意义74综合认识物理学成就的历史意义75.18世纪下半旗至19世纪生物学领域的革命性进展76世界神创说,上帝创世说,达尔文生物进化论的比较(主要观点,形成原因,主要影响)77蒸汽机背景,过程,意义78电气技术的运用背景,过程,意义,影响79互联网的诞生条件,原因,影响,面临的问题80蒸汽机对人类社会的影响,电力对人类社会的影响81知识经济产生的原因,条件,和影响82现代信息技术对人类社会的积极影响83现代信息技术对世界局势的影响84现代信息技术对人类社会的消极影响85蒸汽机和发电机的发明过程的比较86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经历的三个阶级87近代自然科学兴起的原因88开眼看世界的背景,代表人物,主张89新思想萌发的条件,新思想内涵,目的,倡导者,特点,影响90“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背景,目的,内容,代表,评价91维新思想的背景,内容,发展,影响92地主阶级抵抗派和洋务派在学习西方问题上的比较93洋务派和维新思想主张的比较94早期维新思想和康、梁维新思想的比较95洋务派的“中体西用”与“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比较96.19世纪中国向西方学习的目的和发展历程97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内容,性质,评价,结果98新文化运动的内容99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的发展历程100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和原因101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原因,历史必然性和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102近代中国历史上思想领域四次论战的认识103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和局限104三民主义的背景,内容,评价105革命派与保皇派论战的起因,内容,实质,意义106《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制定,目的,指导思想,内容,意义,认识107新旧三民主义的比较108新三民主义与中共纲领的异同109毛泽东思想的背景主要内容,创立过程,意义110毛泽东思想诞生的背景和条件111中共七大时毛泽东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的原因112毛泽东思想,毛泽东个人思想和毛泽东晚年的错误113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形成过程,理论本质,理论要点11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的历史条件,根本任务115重大会议的探索116“三个代表”思想创立的背景和目的117正确理解“三个代表”118中共十六大把“三个代表”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的原因119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的比较120邓小平理论与毛泽东思想的关系121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内在联系122我国科技发展的三个阶段123我国现代科技发展的原因124“两弹一星”战略决策的背景,目的,含义,意义125袁隆平杂交水稻的培育对中国和世界产生的影响126“科教兴国”战略及其历史意义127“双百”提出的背景,提出,基本精神,评价128“双百”提出后的重要成就129“双百”方针的贯彻所受的干扰破坏130文艺的春天131“双百”提出的背景,必要性和现实意义132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历程133人民教育制度创立的措施及特点134中国教育较大发展的表现135邓小平对中国教育所做的贡献136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教育事业得到发展的表现137当前国家加快教育事业发展的措施138当前教育面临的挑战的原因和应对策略139教育,科技,与现代化建设的关系140新中国教育事业发展的经验或启发141浪漫主义文学产生的背景,主要特征,代表人物及代表作142主要浪漫主义文学作品的特点143主要现实主义文学作品的特点144.20世纪苏联主要文学作品的特点145.19世纪以来世界主要文学反映的时代背景146新古典主义美术,浪漫主义美术,现实主义美术,印象画派和现代主义美术的时代背景,147主要特征,代表人物及代表作148新古典主义美术代表作品的艺术价值149浪漫主义美术代表作品的艺术价值150现实主义美术作品的艺术价值151现实主义美术作品的艺术价值152印象画派美术代表作品的艺术价值153现代主义美术代表作品的艺术价值154浪漫主义音乐的发展历程,主要特点,代表人物,代表作155流行音乐的发展历程156古典主义音乐和浪漫主义音乐的比较157爵士乐和摇滚乐的比较158.19世纪音乐的时代性,多样性和民族性形成原因159现代主义音乐反映的时代特点160.20世纪流行音乐的特点161电视传播媒介的优势和局限性162影视艺术的发展特点163影视艺术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高中历史必修三复习总结提纲

高中历史必修三复习总结提纲

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一、百家争鸣局面出现:1、原因:①经济:井田制崩溃,封建经济迅速发展②政治:周王室衰微,分封制崩溃③阶级:“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④教育: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私学兴起根源:生产力的发展2、特点:既相互诘难、批驳,又彼此吸收融合3①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②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③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二、各学派代表人物、主张1、儒家(1)孔子:春秋晚期,儒家学派创始人(代表奴隶主阶级的利益)主张:①思想核心:仁(爱人);②政治思想:以德治民、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希望恢复西周的礼乐制度;③教育思想:有教无类(打破贵族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2)孟子: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主张:①“仁政”思想②民本思想、“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③伦理观:“性本善”(3)荀子: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主张:①政治思想: “仁义”和“王道”,“以德服人”②民本思想: 君舟民水③伦理观上: “性恶论”影响:孟子、荀子对儒家思想加以总结和改造,使儒学体系更加完整,儒学思想更能适应社会的需要。

战国后期发展成为诸子百家中的蔚然大宗。

2、道家(1)老子:春秋晚期,道家学派创始人(代表奴隶主阶级的利益)主张:①认为世界万物的本原是道,强调一切要顺应自然,提倡清静无为、知足寡欲;②提出“无为而治”的政治主张;③世间万物和人类社会总在不停地运动、祸福是相互依存、不断转化的(朴素的辩证法思想)(2)庄子:战国时期道家代表人物主张:①世间万物都看作是相对的;②放弃一切大小、生死等差别观念,就能获得精神上的自由。

3、法家韩非子:战国末期法家的集大成者(代表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主张:①主张君主要以法治国,提出了系统的法治理论;②把君主权力提高到极点,迎合了建立大一统专制国家的历史发展趋势。

4、墨家墨子:战国初期,墨家学派创始人。

(代表平民百姓的愿望)主张:兼爱、非攻、尚贤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一、无为而治1、原因:秦末战火频繁,社会经济破坏严重2、目的:为了恢复生产和安定人心3、作用:汉朝的经济实力逐渐恢复和增强,人民生活安定,社会繁荣,国力日盛。

高中历史必修三复习提纲(新课标人民版)

高中历史必修三复习提纲(新课标人民版)

高二必修三复习(新课标人民版)历史必修三复习提纲1、“百家争鸣”形成的原因(简单应用)根本原因: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处于大变革时代。

经济上:井田制崩溃,封建经济正在形成。

政治上:分封制瓦解,新兴封建阶级正在形成。

文化上:礼贤下士,学在民间兴起,学术逐渐下移。

直接原因:不同阶级代表著书立说,形成“争鸣”局面百家争鸣意义(简单应用):第一次思想解放.2、各家代表人物及主张(综合应用)孔子——春秋时期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推崇为“圣人”。

政治思想——政治思想:思想体系的核心——“仁”和“礼”。

①“仁”即“仁者爱人”,反对统治者实行苛政和任意刑杀;提倡广泛理解和体贴他人,调整好人际关系,维护社会稳定;“爱人”就要遵循“忠恕”之道。

②“礼”就是要“克己复礼”,符合西周名分等级制度。

实现“礼”,就要“正名”,做到贵贱有序、名正言顺。

③“为政以德”,在以“德”、“礼”治国的同时,逐步改良政治。

哲学思想——“敬鬼神而远之”,优先解决人世间的实际问题。

教育思想——办私学(打破了奴隶主垄断教育的局面)。

教学对象——“有教无类”;教学方法——“因材施教”;学习态度——“知之为知之”、“当仁不让于师”:学习方法——“温故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

文化典籍——整理《诗》、《书》、《礼》、《易》、《乐》、《春秋》等。

评价——①“仁者爱人”具有积极性,“克己复礼”具有保守性。

②为儒家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奠定了基础,在世界文化史上也具有重要影响。

孟子——战国著名的思想家,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学说,被尊为“亚圣”。

政治思想——“仁政”学说和民本思想(“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伦理观——“人性本善”说。

价值观——倡导“养浩然之气”,强调先义后利,舍生取义。

评价——①“仁政”、“民本”思想对约束暴政、缓和阶级矛盾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并不是以维护人民利益为出发点的,是封建统治的一种策略。

②“重义”对今天的精神文明仍然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高中历史必修三学考复习提纲

高中历史必修三学考复习提纲

高中历史必修三学考复习提纲一、唐朝的开创与发展1.太宗中兴的实践与成就a.元勳政权:武则天、李世民b.徐敬业和平易近人的施政c.律令制度的改良:唐律、唐令d.科举制度的推行:科举制与进士科2.贞观之治的特点与影响a.农业发展与土地制度的b.仁政与精神c.外交和维护边疆的成就:丝绸之路的开辟d.文化艺术的辉煌与繁荣:唐诗、唐画3.五代十国时期的政治与社会a.黄巢起义的原因与影响b.后梁的建立与王建的治理c.后周与郭威的北伐d.五代时期的社会变革与民族融合二、北宋社会与政治1.王安石变法及其意义a.王安石变法措施的主要内容:青苗法、免役法b.变法的效果与局限性c.对社会的影响与评价2.科举与知识分子的地位a.科举的内容与作用b.进士科与考试制度的变迁c.科举对知识分子的地位影响3.北宋社会经济的发展与变化a.农业区划与粮食政策b.造纸术的推广与影响c.商业与手工业的兴起d.农民起义与社会动乱对经济的影响4.北方藩镇的形成与发展a.党项族的表现与影响b.北方藩镇的政治与军事作用c.对宋朝统一的破坏与限制三、南宋政治与文化1.南宋政权的建立与发展a.赵构的即位与建立宋朝南京b.南宋政权的北迁与抗金战争c.忽必烈的攻占与南宋灭亡d.宋理宗的即位与建立临安2.文人政治与新儒家学派a.程颢和程颐的关学与南宋文人政治b.朱熹的思想与学派3.南宋的文化与艺术a.词人与词学b.宋元戏曲的发展与特点c.绘画与瓷器的发展与创造4.南宋社会经济的发展与动荡a.土地制度的变革与影响b.农村经济的繁荣与商业的兴盛c.对元朝的社会与经济的影响四、元朝的政治与社会1.铁木真的建立与蒙古帝国的成立a.铁木真的部落联盟与鞑靼汗国b.成吉思汗的统一蒙古各部与后来的称帝c.元世祖忽必烈的攻占南宋与建立元朝2.元代的政治制度与农民起义a.行省制度与三司职权b.中央集权与地方豪强c.红巾起义的爆发与发展3.元朝社会的特点与文化a.屠族与回部的统治b.元朝法律的制定与民族融合c.元朝文化的发展与影响4.元代对外关系与对汉人政策a.元朝对外征战与邻国关系b.元朝的对汉人的统治政策c.对元朝局限性的反抗与抵制五、明代的政治与政权的更迭1.建文政权与永乐政权的更迭a.建文帝的即位与政治b.永乐帝的即位与政治措施c.建文政权与永乐政权的对立与和解2.明代的农业与手工业的发展a.明代的农业政策与生产b.乡村经济的发展与工商业的兴盛3.明代的文化艺术与科技a.文化与教育的兴盛与百科全书的编纂b.文人画与文人墨迹的发展c.明代的科技成就与农业技术的改进4.纪宁靖、张磐与明代社会的动荡a.社会民变的发生原因与爆发b.纪宁靖、张磐与明代政局的动荡c.对卢氏政权的对抗与推翻六、明清时期的对外关系与文化交流a.明代的外交政策与交通往来b.明代对海上贸易的发展与政策c.明代对邻国的战争与纠纷2.明清时期的海上贸易与丝绸之路a.明代海上贸易的发展与茶叶、瓷器的出口b.丝绸之路与大西洋贸易c.明清时期的商业活动与海禁政策3.明清时期的文化与科技交流a.明代科技的发展与西方文化的传播b.修明太祖、明太宗文庙的考古学贡献。

高中历史必修三提纲

高中历史必修三提纲

高中历史必修三提纲style="text-align: center; text-indent: 0px;"高中历史必修三提纲【篇一】一、孔子与老子(一)孔子1、生平著述:春秋鲁国人, “三家一创”;《诗》《书》《礼》《易》《春秋》和《乐》2、学说:①政治学说:A、“仁”(仁者爱人)B、“礼”(“克己复礼”)C、“为政以德”②哲学观点(天命观, 畏天命):“敬鬼神而远之”③教育思想:“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知之为知之, 不知为不知”;“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当仁不让于师”3、历史地位:①所倡导的儒家思想被后人发扬光大, 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②在世界文化具有重要的影响。

③后人整理孔子言行为《论语》, 尊孔子为圣人, 历世景仰。

(二)老子:1、生平著述:道家学派创始人;《道德经》2、学说:①哲学思想:A、“道”是万物的本源, “天法道, 道法自然”。

B、辩证法思想:事物是矛盾对立的, 并可互相转化;②政治学说:“无为而治”3、历史地位:①是中国哲学第一个探讨宇宙本源的哲学家②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一)百家争鸣的历史背景:1、生产力发展和社会大变革是百家争鸣出现的根本原因2、分裂的政局和社会变革时代, 造成思想和言论的空前自由3、私学兴起, 教育相对普及, 培养了大批人才4、动荡的兼并局势, 各国君主都想称霸争雄, 所以竟相礼贤下士、招揽人才(二)儒家:孟子和荀子1、孟子①孟子的思想A仁政学说B性善说C义利观:养浩然之气;先义后利、舍生取义;②历史地位:A《孟子》成为四书之一B他被称为“亚圣”2、荀子①荀子的思想:A“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B、性恶论C政治思想:“以礼为主, 礼法并施”②荀子思想的历史地位A、被视作儒家异端B、唯物思想在中国哲学上具有深远影响(三)墨家1、墨子:墨家学派的创始人2、墨家思想:①兼爱②非攻③尚贤、尚同尚力、节用、节俭3、墨家思想历史地位①代表下层劳动群众特别是手工业者的利益②战国一度成为显学, 之后不被重视(四)道家1、庄子与道家2、庄子的思想:“齐物”“逍遥”天与人“不相胜”(天命观)(五)法家1、韩非与《韩非子》2、韩非的思想:①法、术、势相结合, 建立一个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②今必胜古、主张变法革新3、法家思想的历史地位①在当时适应了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法家 韩非(代表新兴地主的利益)
思想主张——① 主张法、术、势结合,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② 认为历
史是发展的,主张变法革新。
评价:① 韩非是法家的集大成者;② 法家思想适应战国后期建立统一 的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需要,为新兴地主阶级所接受。
6、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体系(理解) 来源——以《公羊春秋》为基础,融合阴阳家、黄老之学和法家
3、道家 老子(代表没落奴隶主贵族的利益) 哲学思想——① “道”是天地万物的本源,否定“天命论”;
② 朴素辩证法思想(矛盾对立面及转化)。 政治主张——“无为而治”、“小国寡民”。 崇尚自然 价——① 中国第一个探讨宇宙本源的哲学家;② 思想体系博大精
深,对中国文化,包括哲学、伦理学以及中国人的思维 方式、道德人格产生了深远影响。 庄子(代表没落奴隶主贵族的利益) 哲学思想——“齐物”(任何事物在本质上都是相同的);“消遥”(对事物变 化要采取旁观、超然的态度)。天与人“不相胜”,人必须顺从 自然 文学成就——寓言、散文蕴涵深邃的哲理智慧和神奇的பைடு நூலகம்漫主义风格,对 后世影响深远。
②最大功绩是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推动了中国的近
代化进程。 19、新文化运动:① 经济基础——“一战”期间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② 阶级基础——资产阶级队伍壮大,强烈要 求实现民主政治
③ 思想基础——西方启蒙思想进一步传入 ④ 直接原因——袁世凯为复辟造舆论,掀起 复古尊孔逆流 标 志: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后改名为《新青 年》) 派 别: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激进派 活动基地或中心:北京大学 主要阵地:《新青年》 主要内容:前期:① 提倡民主和科学,反对专制和愚昧、迷信;(民 主和科学是新文化运动的核心内容) ② 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竖起了“打倒孔家店”的大旗) ③ 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胡适最早提倡白话文,反对文 言文)(鲁迅的《狂人日记》是新文学的典范) 后期:④ 十月革命后,大力宣传马克思主义。 历史意义: ① 性质:辛亥革命在思想文化领域的延续,是一场民主主义的思
策略。②“重义”对今天的精神文明仍然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③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深远影响。
荀子——战国时期儒家另一重要代表,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哲学思想——① “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唯物论) ② “性恶论”(但教 育可使人由恶变善,认为环境和教育对人的成长非常重要。)
政治主张——①治国以礼教为主,礼法并施 ②提出“君者舟也,庶人者水 也。水则载舟,水亦覆舟”的观点。
南宋的朱熹全面总结北宋以来的理学成就,建立庞大而严 密的理学体系,是理学的集大成者。 9、程朱理学主要内容(识记) ①“理”是世界的本原。“理”体现在社会上是儒家道德伦理,体现在 人身上就是人性。 ② 把握“理”的方法(途径):格物致知”。 ③“存
天理,灭人欲”(实质是维护封建道德规范和等级秩序) 10、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 1、“异端”李贽:⑴批判程朱理学;⑵不能以“圣人”之言作为判别是非 的标准。
现象的直观描述。 ③ 未能转化为普遍的生产力。
14、、“四大发明”在中国和西方的不同效果说明了什么问题? 说明:社会环境决定了科技作用的发挥。
15、、 16世纪以后,中国为什么没能产生近代科学?<明清科技衰落的 原因>
根本原因:腐朽的封建制度。 其它原因:
① 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占统治地位,阻碍了科技发展; ② 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使
想启蒙和文化革新运动。 ② 弘扬了民主与科学,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主要功 绩),空前解放了思想。 ③ 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有利的条件,推动了五四 运动的发生。 ④ 推动了中国自然科学的发展。 ⑤ 促进了文化平民化,推动了国民素质的提高。
局 限 性:① 脱离广大群众;
“西学为用”(主张采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近代科学技术)。 口 号:“自强”、“求富” 作 用:举办了一批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创办新式海军、创办新式
学堂和派遣留学生,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 局 限:由于没有改变封建制度,“中体西用”思想不能使中国走上富 强之路。 18、维新思想代表人物: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严复。 派 别:资 产阶级维新派 共同主张:① 变法图存;② 兴民权、设议院、君主立宪制;③ 发展 资本主义经济 实践:戊戌变法 历史作用:①维新思潮是近代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
四大发明的意义: ① 对中国:是中国成为世界文明古国的重要标志; ② 对世界:对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推动了世界科
技文化的发展。在欧洲资产阶级战胜封建主义,由封建主义社
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转变中起了重大的推动作用。
12、、 综合运用补充 科技发展的前提条件 1、中国古代封建生产关系的确立,促进生产力迅速发展,为科技
火药: ①唐:发明火药,孙思邈《丹经》记载,唐末用于军事战争。 ②五代、宋:广泛应用。如火炮、火箭、突火枪等。 ③12、13世纪:火药首先传入阿拉伯国家,14世纪由阿拉伯人 传入欧洲及世界各地。 火药将人类带入了热兵器时代,为资产阶级打败骑士阶层创造 了条件。对资产阶级战胜封建主义起了重要作用。
指南针: ①战国:司南。 ②北宋:发明指南针,并用于航海。 ③13世纪:传入欧洲,在地理大发现中起了重要作用。
2、各家代表人物及主张(综合应用) 孔子——春秋时期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
人,被推崇为“圣人”。 政治思想——政治思想:思想体系的核心——“仁”和“礼”。 ①“仁”即“仁者爱人”,反对统治者实行苛政和任 意刑杀;提倡广泛理解和体贴他人,调整好人际 关系,维护社会稳定;“爱人”就要遵循“忠恕”之 道。②“礼”就是要“克己复礼”,符合西周名分等 级制度。实现“礼”,就要“正名”,做到贵贱有 序、名正言顺。③“为政以德”,在以“德”、“礼”治 国的同时,逐步改良政治。
哲学思想——“敬鬼神而远之”,优先解决人世间的实际问题。 教育思想——办私学(打破了奴隶主垄断教育的局面)。教学对象——“有教
无类”;教学方法——“因材施教”;学习态度——“知之为知 之”、“当仁不让于师”:学习方法——“温故知新”、“学而不思则 罔,思而不学则怠”。 文化典籍——整理《诗》、《书》、《礼》、《易》、 《乐》、《春秋》等。 价——①“仁者爱人”具有积极性,“克己复礼”具有保守性。②为儒家思想 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奠定了基础,在世界文化史上也具有 重要影响。 孟子——战国著名的思想家,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学说,被尊为“亚 圣”。 政治思想——“仁政”学说和民本思想(“民为贵,社稷次之, 君为轻”)。 伦 理 观——“人性本善”说。 价 值 观——倡导“养浩然之气”,强调先义后利,舍生取义。 价——①“仁政”、“民本”思想对约束暴政、缓和阶级矛盾发挥了重要作 用,但并不是以维护人民利益为出发点的,是封建统治的一种
印刷术: ①唐朝:现存世界最早的雕版印刷品《金刚经》。 ②北宋: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 元代王祯成功创制木活字,又发明了转轮排字盘,印刷品《旌 德县志》。 明代中期铜活字在江苏无锡、苏州、南京等地得到较多的应 用。 ③13世纪后传入朝鲜、欧洲。 ④ 印刷术的发明,促进了人类文明的传播,还推动了文艺复兴 和宗教改革。
2、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⑴政治上:批判君主专制,提出限制君 权的主张;⑵经济上:反对传统的重农抑商思想,提出“工商皆本”。⑶ 学术上:“经世致用”。 11、四大发明及对世界文明的贡献(综合应用)
造纸术: ① 纸出现以前的书写材料——甲骨、青铜、竹木简、帛。 ② 西汉发明植物纤维纸,不适于书写。 ③ 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制成能书写的廉价的纤维纸,人 称“蔡侯纸”。 ④ 纸的发明,促进了世界文化的发展。
科技发展失去了物质基础和动力; ③ 八股取士和文化专制,禁锢了知识分子的思想; ④ 重人伦、轻自然的文化传统妨碍了科学技术的发展。 16、林则徐: 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魏 源:《海国图志》,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 派别:地主阶级抵抗派 目的:学习西方军事技术,抵御侵略,维护清朝统治。 评价:缺乏具体实践;但是开眼看世界成为社会思潮,具有思想启 迪作用。 17、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理解) 背 景:①西学的传播,猛烈冲击着以儒学为核心的传统文化。②清 政府面临内忧外患。 派 别:地主阶级洋务派。 含 义:“中学为体”(强调以中国的纲常名教作为决定国家社会命运 的根本);
4、墨家 墨子(代表小生产者的利益) 思想主张——“兼爱”、“非攻”、“尚力”、“节俭”
评价:① 代表了下层劳动群众,特别是手工业者的利益,一度成为战国 时期的显学;②战国以后不再受重视。
结论:战国时期,生产力的发展和封建生产方式的确立,出现大量小生 产者,小农经济的脆弱性,他们希望有一个和平环境来发 展生产,故墨家学说一度成为战国时期的显学。
思想特点——杂取百家,但思想主体继承了儒家学说。 评 价——① 基本继承了儒家思想,但很长时间不为正统儒家重 视。
② 作为战国百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对中国哲学 影响深远。 结论: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各国都致力于富国强兵,争取通过暴
力手段实现统一;儒家学说倡导“仁”“仁政”,不符合统治阶级的 需要,故不受重视。
发展提供经济保障; 2、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与发展,为科技发展提供了政治
保障; 3、政府对科技的重视与支持; 4、中外民族融合和民族交往促进科技发展; 5、中国古代教育的发展,为科技发展奠定人才基础; 6、古代人民和科学家们的勤劳创新
13、、 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特点
① 具有很强的实用性,服务于生产和巩固统治的需要。 ② 具有较强的经验性 ,科技著作大多是对生产经验的直接记载或对自然
(2)、儒家思想的消极方面
首先它是封建文化的主体,它倡导的三纲五常的道德戒律,束缚了
人们的意志和人格,保守、封闭的民族性格,不利于民主和科学精
神的形成;它宣扬的封建礼教和束缚妇女的戒律,负面作用明显;
它宣扬的等级制度,愚忠愚孝等更应抛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