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必修三复习提纲(新课标人民版)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二必修三复习(新课标人民
版)
历史必修三复习提纲
1、“百家争鸣”形成的原因(简单应用) 根本原因: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处于大变革时代。 经济上:井田制崩溃,封建经济正在形成。 政治上:分封制瓦解,新兴封建阶级正在形成。 文化上:礼贤下士,学在民间兴起,学术逐渐下移。 直接原因:不同阶级代表著书立说,形成“争鸣”局面 百家争鸣意义(简单应用):第一次思想解放.
哲学思想——“敬鬼神而远之”,优先解决人世间的实际问题。 教育思想——办私学(打破了奴隶主垄断教育的局面)。教学对象——“有教
无类”;教学方法——“因材施教”;学习态度——“知之为知 之”、“当仁不让于师”:学习方法——“温故知新”、“学而不思则 罔,思而不学则怠”。 文化典籍——整理《诗》、《书》、《礼》、《易》、 《乐》、《春秋》等。 价——①“仁者爱人”具有积极性,“克己复礼”具有保守性。②为儒家思想 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奠定了基础,在世界文化史上也具有 重要影响。 孟子——战国著名的思想家,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学说,被尊为“亚 圣”。 政治思想——“仁政”学说和民本思想(“民为贵,社稷次之, 君为轻”)。 伦 理 观——“人性本善”说。 价 值 观——倡导“养浩然之气”,强调先义后利,舍生取义。 价——①“仁政”、“民本”思想对约束暴政、缓和阶级矛盾发挥了重要作 用,但并不是以维护人民利益为出发点的,是封建统治的一种
南宋的朱熹全面总结北宋以来的理学成就,建立庞大而严 密的理学体系,是理学的集大成者。 9、程朱理学主要内容(识记) ①“理”是世界的本原。“理”体现在社会上是儒家道德伦理,体现在 人身上就是人性。 ② 把握“理”的方法(途径):格物致知”。 ③“存
天理,灭人欲”(实质是维护封建道德规范和等级秩序) 10、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 1、“异端”李贽:⑴批判程朱理学;⑵不能以“圣人”之言作为判别是非 的标准。
现象的直观描述。 ③ 未能转化为普遍的生产力。
14、、“四大发明”在中国和西方的不同效果说明了什么问题? 说明:社会环境决定了科技作用的发挥。
15、、 16世纪以后,中国为什么没能产生近代科学?<明清科技衰落的 原因>
根本原因:腐朽的封建制度。 其它原因:
① 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占统治地位,阻碍了科技发展; ② 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使
火药: ①唐:发明火药,孙思邈《丹经》记载,唐末用于军事战争。 ②五代、宋:广泛应用。如火炮、火箭、突火枪等。 ③12、13世纪:火药首先传入阿拉伯国家,14世纪由阿拉伯人 传入欧洲及世界各地。 火药将人类带入了热兵器时代,为资产阶级打败骑士阶层创造 了条件。对资产阶级战胜封建主义起了重要作用。
指南针: ①战国:司南。 ②北宋:发明指南针,并用于航海。 ③13世纪:传入欧洲,在地理大发现中起了重要作用。
5、法家 韩非(代表新兴地主的利益)
思想主张——① 主张法、术、势结合,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② 认为历
史是发展的,主张变法革新。
评价:① 韩非是法家的集大成者;② 法家思想适应战国后期建立统一 的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需要,为新兴地主阶级所接受。
6、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体系(理解) 来源——以《公羊春秋》为基础,融合阴阳家、黄老之学和法家
思想特点——杂取百家,但思想主体继承了儒家学说。 评 价——① 基本继承了儒家思想,但很长时间不为正统儒家重 视。
② 作为战国百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对中国哲学 影响深远。 结论: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各国都致力于富国强兵,争取通过暴
力手段实现统一;儒家学说倡导“仁”“仁政”,不符合统治阶级的 需要,故不受重视。
(2)、儒家思想的消极方面
首先它是封建文化的主体,它倡导的三纲五常的道德戒律,束缚了
人们的意志和人格,保守、封闭的民族性格,不利于民主和科学精
神的形成;它宣扬的封建礼教和束缚妇女的戒律,负面作用明显;
它宣扬的等级制度,愚忠愚孝等更应抛弃。
(3)、对待儒学的正确态度——“取其精华,弃其糟粕” 8、宋明理学代表人物(识记) 1、背景: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道教迅速传播,儒学面临危机。 2、思想来源:三教合一(儒学+佛教思想+道教思想)。 陆王心学 陆九渊——南宋理学家, 明代思想家王阳明(王守仁) 程朱理学 北宋的程颢、程颐兄弟确定了理学的最高范畴“天理”认为天 里的的核心也是仁,修养的最高境界也是仁。
科技发展失去了物质基础和动力; ③ 八股取士和文化专制,禁锢了知识分子的思想; ④ 重人伦、轻自然的文化传统妨碍了科学技术的发展。 16、林则徐: 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魏 源:《海国图志》,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 派别:地主阶级抵抗派 目的:学习西方军事技术,抵御侵略,维护清朝统治。 评价:缺乏具体实践;但是开眼看世界成为社会思潮,具有思想启 迪作用。 17、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理解) 背 景:①西学的传播,猛烈冲击着以儒学为核心的传统文化。②清 政府面临内忧外患。 派 别:地主阶级洋务派。 含 义:“中学为体”(强调以中国的纲常名教作为决定国家社会命运 的根本);
四大发明的意义: ① 对中国:是中国成为世界文明古国的重要标志; ② 对世界:对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推动了世界科
技文化的发展。在欧洲资产阶级战胜封建主义,由封建主义社
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转变中起了重大的推动作用。
12、、 综合运用补充 科技发展的前提条件 1、中国古代封建生产关系的确立,促进生产力迅速发展,为科技
发展提供经济保障; 2、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与发展,为科技发展提供了政治
保障; 3、政府对科技的重视与支持; 4、中外民族融合和民族交往促进科技发展; 5、中国古代教育的发展,为科技发展奠定人才基础; 6、古代人民和科学家们的勤劳创新
13、、 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特点
① 具有很强的实用性,服务于生产和巩固统治的需要。 ② 具有较强的经验性 ,科技著作大多是对生产经验的直接记载或对自然
策略。②“重义”对今天的精神文明仍然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③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深远影响。
荀子——战国时期儒家另一重要代表,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哲学思想——① “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唯物论) ② “性恶论”(但教 育可使人由恶变善,认为环境和教育对人的成长非常重要。)
政治主张——①治国以礼教为主,礼法并施 ②提出“君者舟也,庶人者水 也。水则载舟,水亦覆舟”的观点。
思想。
主张——①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加 强中央集权。②提出“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学说,宣扬“君权神 授”,发挥了儒家的仁政思想。④提出为人处世的道德标准,后人 归纳为“三纲五常”。 目的——以思想的统一来维护政治的统一。 影响——董仲舒对儒学思想的发展,有利于汉代的统治者巩固专制 主义中央集权,巩固国家的统一ຫໍສະໝຸດ Baidu受到汉武帝的全面肯定。 7、儒学成为正统思想.影响(简单应用) 汉武帝的尊儒措施:
2、各家代表人物及主张(综合应用) 孔子——春秋时期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
人,被推崇为“圣人”。 政治思想——政治思想:思想体系的核心——“仁”和“礼”。 ①“仁”即“仁者爱人”,反对统治者实行苛政和任 意刑杀;提倡广泛理解和体贴他人,调整好人际 关系,维护社会稳定;“爱人”就要遵循“忠恕”之 道。②“礼”就是要“克己复礼”,符合西周名分等 级制度。实现“礼”,就要“正名”,做到贵贱有 序、名正言顺。③“为政以德”,在以“德”、“礼”治 国的同时,逐步改良政治。
印刷术: ①唐朝:现存世界最早的雕版印刷品《金刚经》。 ②北宋: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 元代王祯成功创制木活字,又发明了转轮排字盘,印刷品《旌 德县志》。 明代中期铜活字在江苏无锡、苏州、南京等地得到较多的应 用。 ③13世纪后传入朝鲜、欧洲。 ④ 印刷术的发明,促进了人类文明的传播,还推动了文艺复兴 和宗教改革。
4、墨家 墨子(代表小生产者的利益) 思想主张——“兼爱”、“非攻”、“尚力”、“节俭”
评价:① 代表了下层劳动群众,特别是手工业者的利益,一度成为战国 时期的显学;②战国以后不再受重视。
结论:战国时期,生产力的发展和封建生产方式的确立,出现大量小生 产者,小农经济的脆弱性,他们希望有一个和平环境来发 展生产,故墨家学说一度成为战国时期的显学。
“西学为用”(主张采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近代科学技术)。 口 号:“自强”、“求富” 作 用:举办了一批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创办新式海军、创办新式
学堂和派遣留学生,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 局 限:由于没有改变封建制度,“中体西用”思想不能使中国走上富 强之路。 18、维新思想代表人物: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严复。 派 别:资 产阶级维新派 共同主张:① 变法图存;② 兴民权、设议院、君主立宪制;③ 发展 资本主义经济 实践:戊戌变法 历史作用:①维新思潮是近代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
3、道家 老子(代表没落奴隶主贵族的利益) 哲学思想——① “道”是天地万物的本源,否定“天命论”;
② 朴素辩证法思想(矛盾对立面及转化)。 政治主张——“无为而治”、“小国寡民”。 崇尚自然 价——① 中国第一个探讨宇宙本源的哲学家;② 思想体系博大精
深,对中国文化,包括哲学、伦理学以及中国人的思维 方式、道德人格产生了深远影响。 庄子(代表没落奴隶主贵族的利益) 哲学思想——“齐物”(任何事物在本质上都是相同的);“消遥”(对事物变 化要采取旁观、超然的态度)。天与人“不相胜”,人必须顺从 自然 文学成就——寓言、散文蕴涵深邃的哲理智慧和神奇的浪漫主义风格,对 后世影响深远。
②最大功绩是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推动了中国的近
代化进程。 19、新文化运动:① 经济基础——“一战”期间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② 阶级基础——资产阶级队伍壮大,强烈要 求实现民主政治
③ 思想基础——西方启蒙思想进一步传入 ④ 直接原因——袁世凯为复辟造舆论,掀起 复古尊孔逆流 标 志: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后改名为《新青 年》) 派 别: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激进派 活动基地或中心:北京大学 主要阵地:《新青年》 主要内容:前期:① 提倡民主和科学,反对专制和愚昧、迷信;(民 主和科学是新文化运动的核心内容) ② 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竖起了“打倒孔家店”的大旗) ③ 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胡适最早提倡白话文,反对文 言文)(鲁迅的《狂人日记》是新文学的典范) 后期:④ 十月革命后,大力宣传马克思主义。 历史意义: ① 性质:辛亥革命在思想文化领域的延续,是一场民主主义的思
2、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⑴政治上:批判君主专制,提出限制君 权的主张;⑵经济上:反对传统的重农抑商思想,提出“工商皆本”。⑶ 学术上:“经世致用”。 11、四大发明及对世界文明的贡献(综合应用)
造纸术: ① 纸出现以前的书写材料——甲骨、青铜、竹木简、帛。 ② 西汉发明植物纤维纸,不适于书写。 ③ 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制成能书写的廉价的纤维纸,人 称“蔡侯纸”。 ④ 纸的发明,促进了世界文化的发展。
①全面肯定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实行“罢黜百家,独尊 儒术”。
②起用文学儒者参政。 ③兴办太学,建立地方教育系统。 影响 ①从此儒学之士在中国文化舞台上逐渐成为主角, ②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延续两千 年之久。 综合运用补充
(1)、儒家思想的现代价值
①儒家思想所提倡的道德规范意识——有利于培养现代公民意识; ②大一统思想——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安定团结; ③以人为本的治国思想——有利于今天的政治建设; ④和为贵思想——有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 ⑤民本思想——有利于“三农”问题的解决; ⑥“义利观”——有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完善。
想启蒙和文化革新运动。 ② 弘扬了民主与科学,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主要功 绩),空前解放了思想。 ③ 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有利的条件,推动了五四 运动的发生。 ④ 推动了中国自然科学的发展。 ⑤ 促进了文化平民化,推动了国民素质的提高。
局 限 性:① 脱离广大群众;
版)
历史必修三复习提纲
1、“百家争鸣”形成的原因(简单应用) 根本原因: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处于大变革时代。 经济上:井田制崩溃,封建经济正在形成。 政治上:分封制瓦解,新兴封建阶级正在形成。 文化上:礼贤下士,学在民间兴起,学术逐渐下移。 直接原因:不同阶级代表著书立说,形成“争鸣”局面 百家争鸣意义(简单应用):第一次思想解放.
哲学思想——“敬鬼神而远之”,优先解决人世间的实际问题。 教育思想——办私学(打破了奴隶主垄断教育的局面)。教学对象——“有教
无类”;教学方法——“因材施教”;学习态度——“知之为知 之”、“当仁不让于师”:学习方法——“温故知新”、“学而不思则 罔,思而不学则怠”。 文化典籍——整理《诗》、《书》、《礼》、《易》、 《乐》、《春秋》等。 价——①“仁者爱人”具有积极性,“克己复礼”具有保守性。②为儒家思想 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奠定了基础,在世界文化史上也具有 重要影响。 孟子——战国著名的思想家,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学说,被尊为“亚 圣”。 政治思想——“仁政”学说和民本思想(“民为贵,社稷次之, 君为轻”)。 伦 理 观——“人性本善”说。 价 值 观——倡导“养浩然之气”,强调先义后利,舍生取义。 价——①“仁政”、“民本”思想对约束暴政、缓和阶级矛盾发挥了重要作 用,但并不是以维护人民利益为出发点的,是封建统治的一种
南宋的朱熹全面总结北宋以来的理学成就,建立庞大而严 密的理学体系,是理学的集大成者。 9、程朱理学主要内容(识记) ①“理”是世界的本原。“理”体现在社会上是儒家道德伦理,体现在 人身上就是人性。 ② 把握“理”的方法(途径):格物致知”。 ③“存
天理,灭人欲”(实质是维护封建道德规范和等级秩序) 10、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 1、“异端”李贽:⑴批判程朱理学;⑵不能以“圣人”之言作为判别是非 的标准。
现象的直观描述。 ③ 未能转化为普遍的生产力。
14、、“四大发明”在中国和西方的不同效果说明了什么问题? 说明:社会环境决定了科技作用的发挥。
15、、 16世纪以后,中国为什么没能产生近代科学?<明清科技衰落的 原因>
根本原因:腐朽的封建制度。 其它原因:
① 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占统治地位,阻碍了科技发展; ② 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使
火药: ①唐:发明火药,孙思邈《丹经》记载,唐末用于军事战争。 ②五代、宋:广泛应用。如火炮、火箭、突火枪等。 ③12、13世纪:火药首先传入阿拉伯国家,14世纪由阿拉伯人 传入欧洲及世界各地。 火药将人类带入了热兵器时代,为资产阶级打败骑士阶层创造 了条件。对资产阶级战胜封建主义起了重要作用。
指南针: ①战国:司南。 ②北宋:发明指南针,并用于航海。 ③13世纪:传入欧洲,在地理大发现中起了重要作用。
5、法家 韩非(代表新兴地主的利益)
思想主张——① 主张法、术、势结合,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② 认为历
史是发展的,主张变法革新。
评价:① 韩非是法家的集大成者;② 法家思想适应战国后期建立统一 的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需要,为新兴地主阶级所接受。
6、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体系(理解) 来源——以《公羊春秋》为基础,融合阴阳家、黄老之学和法家
思想特点——杂取百家,但思想主体继承了儒家学说。 评 价——① 基本继承了儒家思想,但很长时间不为正统儒家重 视。
② 作为战国百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对中国哲学 影响深远。 结论: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各国都致力于富国强兵,争取通过暴
力手段实现统一;儒家学说倡导“仁”“仁政”,不符合统治阶级的 需要,故不受重视。
(2)、儒家思想的消极方面
首先它是封建文化的主体,它倡导的三纲五常的道德戒律,束缚了
人们的意志和人格,保守、封闭的民族性格,不利于民主和科学精
神的形成;它宣扬的封建礼教和束缚妇女的戒律,负面作用明显;
它宣扬的等级制度,愚忠愚孝等更应抛弃。
(3)、对待儒学的正确态度——“取其精华,弃其糟粕” 8、宋明理学代表人物(识记) 1、背景: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道教迅速传播,儒学面临危机。 2、思想来源:三教合一(儒学+佛教思想+道教思想)。 陆王心学 陆九渊——南宋理学家, 明代思想家王阳明(王守仁) 程朱理学 北宋的程颢、程颐兄弟确定了理学的最高范畴“天理”认为天 里的的核心也是仁,修养的最高境界也是仁。
科技发展失去了物质基础和动力; ③ 八股取士和文化专制,禁锢了知识分子的思想; ④ 重人伦、轻自然的文化传统妨碍了科学技术的发展。 16、林则徐: 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魏 源:《海国图志》,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 派别:地主阶级抵抗派 目的:学习西方军事技术,抵御侵略,维护清朝统治。 评价:缺乏具体实践;但是开眼看世界成为社会思潮,具有思想启 迪作用。 17、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理解) 背 景:①西学的传播,猛烈冲击着以儒学为核心的传统文化。②清 政府面临内忧外患。 派 别:地主阶级洋务派。 含 义:“中学为体”(强调以中国的纲常名教作为决定国家社会命运 的根本);
四大发明的意义: ① 对中国:是中国成为世界文明古国的重要标志; ② 对世界:对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推动了世界科
技文化的发展。在欧洲资产阶级战胜封建主义,由封建主义社
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转变中起了重大的推动作用。
12、、 综合运用补充 科技发展的前提条件 1、中国古代封建生产关系的确立,促进生产力迅速发展,为科技
发展提供经济保障; 2、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与发展,为科技发展提供了政治
保障; 3、政府对科技的重视与支持; 4、中外民族融合和民族交往促进科技发展; 5、中国古代教育的发展,为科技发展奠定人才基础; 6、古代人民和科学家们的勤劳创新
13、、 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特点
① 具有很强的实用性,服务于生产和巩固统治的需要。 ② 具有较强的经验性 ,科技著作大多是对生产经验的直接记载或对自然
策略。②“重义”对今天的精神文明仍然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③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深远影响。
荀子——战国时期儒家另一重要代表,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哲学思想——① “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唯物论) ② “性恶论”(但教 育可使人由恶变善,认为环境和教育对人的成长非常重要。)
政治主张——①治国以礼教为主,礼法并施 ②提出“君者舟也,庶人者水 也。水则载舟,水亦覆舟”的观点。
思想。
主张——①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加 强中央集权。②提出“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学说,宣扬“君权神 授”,发挥了儒家的仁政思想。④提出为人处世的道德标准,后人 归纳为“三纲五常”。 目的——以思想的统一来维护政治的统一。 影响——董仲舒对儒学思想的发展,有利于汉代的统治者巩固专制 主义中央集权,巩固国家的统一ຫໍສະໝຸດ Baidu受到汉武帝的全面肯定。 7、儒学成为正统思想.影响(简单应用) 汉武帝的尊儒措施:
2、各家代表人物及主张(综合应用) 孔子——春秋时期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
人,被推崇为“圣人”。 政治思想——政治思想:思想体系的核心——“仁”和“礼”。 ①“仁”即“仁者爱人”,反对统治者实行苛政和任 意刑杀;提倡广泛理解和体贴他人,调整好人际 关系,维护社会稳定;“爱人”就要遵循“忠恕”之 道。②“礼”就是要“克己复礼”,符合西周名分等 级制度。实现“礼”,就要“正名”,做到贵贱有 序、名正言顺。③“为政以德”,在以“德”、“礼”治 国的同时,逐步改良政治。
印刷术: ①唐朝:现存世界最早的雕版印刷品《金刚经》。 ②北宋: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 元代王祯成功创制木活字,又发明了转轮排字盘,印刷品《旌 德县志》。 明代中期铜活字在江苏无锡、苏州、南京等地得到较多的应 用。 ③13世纪后传入朝鲜、欧洲。 ④ 印刷术的发明,促进了人类文明的传播,还推动了文艺复兴 和宗教改革。
4、墨家 墨子(代表小生产者的利益) 思想主张——“兼爱”、“非攻”、“尚力”、“节俭”
评价:① 代表了下层劳动群众,特别是手工业者的利益,一度成为战国 时期的显学;②战国以后不再受重视。
结论:战国时期,生产力的发展和封建生产方式的确立,出现大量小生 产者,小农经济的脆弱性,他们希望有一个和平环境来发 展生产,故墨家学说一度成为战国时期的显学。
“西学为用”(主张采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近代科学技术)。 口 号:“自强”、“求富” 作 用:举办了一批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创办新式海军、创办新式
学堂和派遣留学生,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 局 限:由于没有改变封建制度,“中体西用”思想不能使中国走上富 强之路。 18、维新思想代表人物: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严复。 派 别:资 产阶级维新派 共同主张:① 变法图存;② 兴民权、设议院、君主立宪制;③ 发展 资本主义经济 实践:戊戌变法 历史作用:①维新思潮是近代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
3、道家 老子(代表没落奴隶主贵族的利益) 哲学思想——① “道”是天地万物的本源,否定“天命论”;
② 朴素辩证法思想(矛盾对立面及转化)。 政治主张——“无为而治”、“小国寡民”。 崇尚自然 价——① 中国第一个探讨宇宙本源的哲学家;② 思想体系博大精
深,对中国文化,包括哲学、伦理学以及中国人的思维 方式、道德人格产生了深远影响。 庄子(代表没落奴隶主贵族的利益) 哲学思想——“齐物”(任何事物在本质上都是相同的);“消遥”(对事物变 化要采取旁观、超然的态度)。天与人“不相胜”,人必须顺从 自然 文学成就——寓言、散文蕴涵深邃的哲理智慧和神奇的浪漫主义风格,对 后世影响深远。
②最大功绩是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推动了中国的近
代化进程。 19、新文化运动:① 经济基础——“一战”期间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② 阶级基础——资产阶级队伍壮大,强烈要 求实现民主政治
③ 思想基础——西方启蒙思想进一步传入 ④ 直接原因——袁世凯为复辟造舆论,掀起 复古尊孔逆流 标 志: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后改名为《新青 年》) 派 别: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激进派 活动基地或中心:北京大学 主要阵地:《新青年》 主要内容:前期:① 提倡民主和科学,反对专制和愚昧、迷信;(民 主和科学是新文化运动的核心内容) ② 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竖起了“打倒孔家店”的大旗) ③ 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胡适最早提倡白话文,反对文 言文)(鲁迅的《狂人日记》是新文学的典范) 后期:④ 十月革命后,大力宣传马克思主义。 历史意义: ① 性质:辛亥革命在思想文化领域的延续,是一场民主主义的思
2、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⑴政治上:批判君主专制,提出限制君 权的主张;⑵经济上:反对传统的重农抑商思想,提出“工商皆本”。⑶ 学术上:“经世致用”。 11、四大发明及对世界文明的贡献(综合应用)
造纸术: ① 纸出现以前的书写材料——甲骨、青铜、竹木简、帛。 ② 西汉发明植物纤维纸,不适于书写。 ③ 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制成能书写的廉价的纤维纸,人 称“蔡侯纸”。 ④ 纸的发明,促进了世界文化的发展。
①全面肯定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实行“罢黜百家,独尊 儒术”。
②起用文学儒者参政。 ③兴办太学,建立地方教育系统。 影响 ①从此儒学之士在中国文化舞台上逐渐成为主角, ②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延续两千 年之久。 综合运用补充
(1)、儒家思想的现代价值
①儒家思想所提倡的道德规范意识——有利于培养现代公民意识; ②大一统思想——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安定团结; ③以人为本的治国思想——有利于今天的政治建设; ④和为贵思想——有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 ⑤民本思想——有利于“三农”问题的解决; ⑥“义利观”——有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完善。
想启蒙和文化革新运动。 ② 弘扬了民主与科学,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主要功 绩),空前解放了思想。 ③ 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有利的条件,推动了五四 运动的发生。 ④ 推动了中国自然科学的发展。 ⑤ 促进了文化平民化,推动了国民素质的提高。
局 限 性:① 脱离广大群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