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讲解 化学物质及其变化全章复习与巩固提高
高一化学必修一 第二章 《化学物质及其变化》全章复习PPT课件
第二章
化学物质及其变化
【解析】
本题考查了溶液与胶体的性质。胶体本身
是不带电,只是胶体中的胶体粒子具有较大的表面积,吸
附了溶液中的离子而使胶体粒子带了电荷,故A项错误;
溶液中的溶质,要看能否电离,若是非电解质,则不导电,人 教 也即不会移动,B项错误;溶液中溶质粒子的运动也是没 有规律的,C项错误;丁达尔效应可以用来区分溶液和胶 体,D项正确。
人 教 版 化 学
第二章
化学物质及其变化
人 教 版 化 学
第二章
化学物质及其变化
2.以分散质粒子大小为标准对分散系进行分类
人 教 版 化 学
第二章
化学物质及其变化
【例1】
今有下列三组物质,每组中都有一种物质
跟其他三种属于不同的种类。将此种物质(写化学式)和分
类依据(选出的物质与其他物质不同之处)写在相应的表格
人 教 版 化 学
子反应: Ba(OH)2+NaHSO4===BaSO4+H2O+NaOH Ba(OH)2+MgSO4===BaSO4+Mg(OH)2。
【答案】 见解析
第二章
化学物质及其变化
【例5】
下列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正确的是(
)
A.碳酸氢钙溶液与稀盐酸的反应
Ca(HCO3)2+2H+===Ca2++2H2O+2CO2↑
2 应物中必须包含 SO4-和 Ba2+)。
人 教 版 化 学
第二章
化学物质及其变化
- +
2 【解析】 能用离子方程式 SO4 +Ba2 ===BaSO4表
示的离子反应: BaCl2+H2SO4===BaSO4+2HCl Ba(NO3)2+Na2SO4===BaSO4+2NaNO3
化学必修一 知识讲解_《化学物质及其变化》全章复习与巩固(提高)
《化学物质及其变化》全章复习与巩固【学习目标】1.了解物质及其变化的分类2.了解分散系、胶体的概念和性质3.了解电解质的有关概念4.了解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离子方程式的写法5.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及有关概念【要点梳理】要点一、物质的分类分类是学习和研究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的一种常用方法。
分类要有一定的标准,根据不同的标准可以对化学物质及其变化进行不同的分类。
常用的分类方法有交叉分类法和树状分类法。
2.以分散质粒子大小对分散系分类把一种(或多种)物质分散在另一种(或多种)物质中所得到的体系,叫做分散系。
前者属于被分散的物质,称作分散质;后者起容纳分散质的作用,称作分散剂。
当分散剂是水或其他液体时,按照分散质粒子的大小,可以把分散系分为溶液、胶体和浊液。
要点诠释:溶液中分散质粒子直径小于1nm,溶液中的分散质我们也称为溶质;浊液中的分散质粒子通常大于100nm;胶体中的胶体粒子大小在1nm~100nm 之间。
因此,溶液和胶体的分散质都能通过滤纸,而悬浊液的分散质则不能通过滤纸。
这三类分散质中,溶液最稳定;浊液很不稳定,分散质在重力作用下会沉降下来;胶体在一定条件下能稳定存在,稳定性介于溶液和浊液之间,属于介稳体系。
1.电解质和非电解质的比较(1).电解质、非电解质均应是化合物。
(2).电解质导电必须有外界条件:水溶液或熔融状态。
(3).电解质应是一定条件下本身电离而导电的化合物;CO2、SO2、SO3、NH3溶于水后也导电,却是与水反应生成新物质后电离而导电的,不是本身电离导电的,故属于非电解质。
2.强电解质与弱电解质的比较按电解质的电离程度,可将电解质分为强电解质与弱电解质。
要点诠释:电解质的强弱是以电离的程度来区分的,与物质的溶解度、溶液的导电能力没有必然联系。
①BaSO4、CaCO3等虽然在水中溶解度很小,溶液的导电性很差,但是由于都是离子化合物,溶于水的部分是全部电离的,是强电解质。
②浓氨水的导电性比极稀NaOH 溶液强,但NH3·H2O 属于弱电解质。
新2024秋季高中化学必修人教版第一册《第一章物质及其变化:全章复习》
教学设计:新2024秋季高中化学必修人教版第一册《第一章物质及其变化:全章复习》一、教学目标(核心素养)1、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学生能够从宏观现象(如颜色变化、气体产生等)出发,识别物质的性质,并能运用原子、分子等微观视角解释物质的组成、结构与性质之间的关系。
2、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理解并掌握物质变化(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以及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守恒、能量变化等基本规律,形成对化学变化过程的动态平衡观念。
3、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通过分析实验现象和数据,推理得出物质的性质及变化规律,能够构建并应用简单的化学模型(如化学反应方程式)描述和预测物质的变化过程。
4、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培养学生在复习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假设、设计实验方案、收集证据并得出结论的科学探究能力,激发创新思维。
5、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增强学生对化学学科价值的认识,理解化学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树立绿色化学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二、教学重点•物质的分类与性质:理解元素、化合物、混合物等基本概念,掌握常见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化学反应的基本类型:熟悉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复分解反应等特征,理解其应用。
•质量守恒定律与化学方程式:理解质量守恒定律,能正确书写和配平化学方程式,并据此进行简单计算。
•物质变化中的能量变化:认识化学反应中的吸热与放热现象,理解能量守恒原理在化学反应中的应用。
三、教学难点•微观视角解释宏观现象:如何运用原子、分子的观点深入解释物质的性质及变化过程。
•化学方程式的灵活运用:在复杂情境下,如何准确书写化学方程式并进行相关计算。
•能量变化与反应条件的综合分析:理解并预测不同条件下化学反应的能量变化及其影响。
四、教学资源•教材及配套习题集•多媒体课件(含实验视频、动画模拟等)•化学实验器材(用于演示或学生分组实验)•互动问答平台或学习APP,促进师生、生生交流五、教学方法•讲授法结合讨论法:教师讲解核心概念,引导学生讨论具体案例。
高中化学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本章复习提纲课件新人教版必修1
知识网络建构/热点专题突破
本章复习提纲
知识网络建构 ZHISHIWANGLUOJIANGOU
热点专题突破 REDIANZHUANTITUPO
1.该类题的解题思路 离子推断可以把实验操作、离子反应、离子共存、离子 检验、电荷守恒等知识综合起来考查,是综合性较强的题目。 其一般解题思路:根据反应操作及反应现象判断一定含有的 离子―→根据离子共存判断一定不含的离子―→根据电荷 守恒判断含有的其他离子―→最后确定可能含有的离子。 必须注意两点:(1)所加试剂引入的离子对后续实验的 影响;(2)运用电荷守恒判断溶液中含有的其他离子时要将 定性与定量的方法相结合。
第三步 过滤,再向滤液中加入__A_g_N__O_3_(填化学式)溶 液,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A_g_+_+__C__l-_=_=_=_A__g_C_l_↓____。
[解析] (1)溶液中,BaCl2 可分别与 Na2SO4、K2CO3 反应生成 BaSO4、BaCO3 沉淀,故第二次检测结果不正确。
(3)电中性原则:溶液呈电中性,溶液中一定既含有阳 离子,又含有阴离子,且正电荷总数与负电荷总数相等(这 一原则可帮助我们确定一些隐含的离子)。
(4)进出性原则:通常在实验过程中使用,是指在实验 过程中生成的离子或引入的离子对后续实验的干扰。
例 1 某兴趣小组在课外活动中,对某溶液进行了多次 检测,其中三次检测结果如下表所示,请回答:
(2)SO24-的检验可用硝酸钡溶液,产生白色沉淀,CO32- 可产生干扰,后面还要检验 Cl-,故用硝酸检验 CO23-并将 其除去;Cl-的检验用硝酸银溶液,产生白色沉淀,SO24-会 对 Cl-的检验产生干扰,故应先检验 SO24-并将其除去。
化学知识点-化学物质及其变化
化学知识点: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篇一: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知识梳理一.物质的分类1.分类(1)交叉分类法分类的标准不同,分类的结果不同。
同一事物,从不同角度进行分类,会得到不同的分类结果,一类物质可能有多种不同的树状分类法,各种树状分类法间的交叉现象在所难免,这就是交叉分类法(2)树状分类法2.一般既能与酸反应又能与碱反应的物质有:单质Al 氧化物Al2O3 氢氧化物Al(OH)3盐:包括多元弱酸的酸式盐和弱酸弱碱盐两种情况,如NaHCO3、NH4HCO3、NH4HS、(NH4)2S等;氨基酸如甘氨酸、丙氨酸等。
特殊情况还有:单质Zn及其形成的ZnO、Zn(OH)23.分散系(1)分散系:把一种或多种物质分散在另一种(或多种)物质里所得到的体系。
(4)胶体粒子具有相对较大的表面积,能吸附离子而带电荷,所以胶体粒子带电。
同种胶体粒子带同种电荷,互相排斥不易聚大而稳定存在,胶粒小,可被溶剂分子冲击不停地运动,不易下沉或上浮胶体根据分散质微粒组成可分为粒子胶体(如Fe(OH)3胶体,AgI胶体等)和分子胶体[如淀粉溶液,蛋白质溶液(习惯仍称其溶液,其实分散质微粒直径已达胶体范围),只有粒子胶体的胶粒带电荷,故可产生电泳现象。
整个胶体仍呈电中性,所以在外电场作用下作定向移动的是胶粒而非胶体。
金属氧化物、金属氢氧化物胶粒吸附阳离子而带正电荷,如Al(OH)3、Fe(OH)3胶体;非金属氧化物、金属硫化物、硅酸及土壤,如H2SiO3、As2S3胶体吸附阴离子而带有负电荷;淀粉胶粒不带电。
(5)净化胶体的方法——渗析法将胶体放入半透膜袋里,再将此袋放入水中,胶粒不能透过半透膜,而分子、离子可以透过半透膜,从而使杂质分子或离子进入水中而除去。
(6)胶体的应用①用丁达尔现象区别胶体与溶液。
但不能区分胶体与浊液,因为浊液中往往有胶体存在。
②胶体凝聚的应用:制豆腐;墨水不能混用;利用明矾净水;不同血型的人不能相互输血;工业制皂的盐析;解释江河入海口三角洲的形成原理;土壤的保肥作用。
物质及其变化+整理和提升+课件-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化学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
概念 离子方程式 意义 条件
氧化还 原反应
概念模型 宏观特征 微观本质 类型 规律 配平
【学习活动2】 1.请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对学过的物质进行分类(可采用图、表等多种形式); 2.请根据分散质粒子的直径大小对分散系进行分类(可采用图、表等多种形式)。
二、物质的分类: 1.物质分类:
2.酸分类及性质:
概念:在水溶液中电离出的阳离子全是 H+的化合物
按强弱分:
:
分类 按电离出H+数分:
酸
按是否含氧分:
:
①酸+活泼金属→盐+氢气
②酸+碱性氧化物→盐+水
通性 ③酸+碱→盐+水
④酸+盐→另一酸+另一盐
⑤酸使石蕊溶液变红,使酚酞溶液不变色,使甲基橙溶液变红
3.碱的分类及性质:
概念:在水溶液中电离出的阴离子全是的OH-化合物 按强弱分:强碱、弱碱
了解可以从不同角度对化学反应进行分类。
变化观念和 发展对化学反应实质的认识,知道酸、碱、盐在水溶渡中的反应是离子 平衡思想 反应;知道氧化还原反应的实质是电子转移,可以通过氧化还原反应实现
物质转化。
从物质及其变化的事实中提取证据,建构电解质的电离、离子反应、
证据推理和 模型认知
氧还原反应等核心概念,初步建立物质类别和氧化还原角度认识物性质
3. 认识胶体是一种常见的分散系,能举例说明胶体的典型特狂。 4. 能依据物质的类别和元素价态列举某种元素的典型代表物。能利用电 离、离子反应、氧化还原反应等概念对常见的反应进行分类和分析说明,能 用电离方程式表示某些酸、碱、盐的电离。 5.从物质类别、元素价态的角度,依据复分解反应和氧化还原反应原理, 测测物质的化学性质和变化,设计实验进行初步验证,并能分析和解释有关 实验现象。 6.能利用物质的性质完成简单的物质检验、分离、提纯任务。树立安全意 识,合理使用化学品。
化学物质及其变化高考化学复习教学课件
(4) 酸性氧化物都是对应酸的酸酐,但酸酐不一定都是酸性氧化物。有机酸酐如乙酸 酐[(CH3CO)2O]含C、H、O三种元素,就不是酸性氧化物。 酸酐不一定能与水反应,如 SiO2。
(5) 与酸反应能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不一定是碱性氧化物,如Al2O3;与碱反应能生 成盐和水的氧化物不一定是酸性氧化物,如NO2、Al2O3。
第2章 化学物质及其变化高考化学复习ppt
考点7 物质的组成性质和分类
2.电泳
电泳性质可用于分离氨基酸和蛋白质、血清电泳诊 断疾病、冶金工业高压除尘等。
带电的是胶粒,胶体是呈电中性的。而且,不是所有胶体都有电 泳现象,如淀粉溶液,由于淀粉胶粒是淀粉分子,不带电荷,故 没有电泳现象。
第2章 化学物质及其变化高考化学复习ppt
考点7
物质的组成性质和分类
4.工业制皂的盐析
油脂皂化生成的高级脂肪酸钠与水及甘油构成胶体,加入食盐细粒,使 高级脂肪酸钠从混合物中析出,浮在液面上,从而和甘油、食盐水分离。
第2章 化学物质及其变化高考化学复习ppt
第2章 化学物质及其变化高考化学复习ppt
考点7 物质的组成性质和分类
5.渗析
胶体粒子不能透过半透膜,此性质可用于胶体的提纯、
(3)明矾(或FeCl3)的净水原理 ①Al3+或Fe3+水解生成的Al(OH)3或Fe(OH)3胶粒比表面积大,吸附能力很强, 易吸附水中的悬浮杂质而聚沉; ②Al(OH)3或Fe(OH)3胶粒带正电,而泥沙胶粒带负电,二者相遇互相中和电荷 而聚沉。
第2章 化学物质及其变化高考化学复习ppt
第2章 化学物质及其变化高考化学复习ppt
人教版(2024)2024-2025学年九年级化学上册提升讲义1.1物质的变化和性质(学生版+解析)
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课题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板块导航01/学习目标明确内容要求,落实学习任务02/思维导图构建知识体系,加强学习记忆03/知识导学梳理教材内容,掌握基础知识04/效果检测课堂自我检测,发现知识盲点05/问题探究探究重点难点,突破学习任务06/分层训练课后训练巩固,提升能力素养一、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1.实验探究——物质的变化实验记录2. 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1)物质的三态变化(固态、液态、气态的转换)(2)形状的改变(如矿石粉碎、玻璃破碎、剪纸、海水晒盐)(3)某些能量形式的改变(电灯通电后发光放热,电能转变为光能和热能) (4)位置的改变(物体从甲地移到乙地) 【易错提醒】1.生成新物质是化学变化的唯一判断依据。
注意不能依据有无明显现象来判断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
2.不是所有的化学变化都有明显的实验现象,没有明显现象的变化也可能是化学变化;有变色、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现象的也不一定是化学变化 ,如海水晒盐也有沉淀、干冰升华也放出气体,却是物理变化。
3.化学变化中,一定有物理变化和能量变化,不一定有明显现象。
4.燃烧一定是化学变化,爆炸不一定是化学变化。
由燃烧引起的变化一定是化学变化,如烟花爆竹爆炸、火药爆炸、加油站爆炸等;单纯由于压力增大引起的爆炸是物理变化,如夏天汽车轮胎爆炸、吹爆气球、锅炉爆炸等。
5.有这些现象不一定发生化学变化:①颜色改变:氧气由无色气体变成蓝色液体是物理变化。
②放出气体:加热水时,随着温度的升高溶解在水中的气体逸出 ③生成沉淀:海水晒盐,有盐粒从海水中析出 ④放热、发光:灯泡发光放热。
二、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1.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例如:颜色、气味、味道、状态、是否易挥发、易升华,可以利用眼耳鼻舌等感官感知;熔点、沸点、硬度、密度、导电性、导热性,可以用仪器测量;溶解性可通过做实验获得的数据计算得到。
这些都是物理性质。
2.实验探究——氧气和二氧化碳的性质分别取一集气瓶氧气和一集气瓶二氧化碳,观察它们的颜色和状态,闻一闻气味。
知识讲解 化学物质及其变化全章复习与巩固基础
《化学物质及其变化》全章复习与巩固编稿:房鑫责编:闫玲玲【学习目标】1.了解物质及其变化的分类2.了解分散系、胶体的概念和性质3.了解电解质的有关概念4.了解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离子方程式的写法5.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及有关概念【要点梳理】要点一、物质的分类分类是学习和研究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的一种常用方法。
分类要有一定的标准,根据不同的标准可以对化学物质及其变化进行不同的分类。
常用的分类方法有交叉分类法和树状1、以组成为标准对物质进行分类(树状分类非金属:S、N2、O2氧化按性质分酸性氧化物:SO2、SO3、P2O5、Mn2O7碱性氧化物:Na2O、CaO、Fe2O3两性氧化物:Al2O3不成盐氧化物:CO、NO按组成元素分金属氧化物:Na2O、CaO、Al2O3、Mn2O7非金属氧化物:SO2、SO酸按是否含氧分含氧酸:HNO3、H2SO4无氧酸:HC按电离出的H+个数分一元酸:HCl、HNO3二元酸:H2SO4、H2SO3多元酸:H3P碱按电离程度分强碱:NaOH、Ba(OH)2弱碱:NH3·H2O 、Fe(OH)按电离出的OH―个数分一元碱:NaOH 二元碱:Ba(OH)2多元碱:Fe(O盐按组成分正盐:Na2CO3酸式盐:NaHCO3碱式盐:Cu2(OH)2CO3混合物:如分散系2.以分散质粒子大小对分散系分类把一种(或多种)物质分散在另一种(或多种)物质中所得到的体系,叫做分散系。
前者属于被分散的物质,称作分散质;后者起容纳分散质的作用,称作分散剂。
当分散剂是水或其他液体时,按照分散质粒子的大小,可以把分散系分为溶液、胶体和浊液。
是否有丁达尔效应无有无实例食盐水、碘酒肥皂水、牛奶泥水要点诠释:溶液中分散质粒子直径小于1nm,溶液中的分散质我们也称为溶质;浊液中的分散质粒子通常大于100nm;胶体中的胶体粒子大小在1nm~100nm之间。
因此,溶液和胶体的分散质都能通过滤纸,而悬浊液的分散质则不能通过滤纸。
呼和浩特市第二中学高中化学必修一第一章《物质及其变化》知识点复习(含解析)
一、选择题1.某工厂排放的工业废水中可能含有K +、Ag +、Na +、Mg 2+、SO 24-、Cl -、NO 3-、HCO 3-等离子。
经检测废水呈明显的碱性,则可确定该厂废水中可能含有的离子组合是 A .Ag +、K +、NO 3-、HCO 3-B .K +、Mg 2+、SO 24-、Cl - C .Ag +、Na +、Mg 2+、Cl - D .K +、Na +、NO 3-、SO 24-2.下列离子方程式正确的是A .向碳酸钙加入醋酸溶液:CaCO 3+2H +=Ca 2++CO 2↑+H 2OB .向氨水滴加盐酸:OH -+H +=H 2OC .钠与水反应:Na+H 2O=Na ++OH -+H 2↑D .Ba(OH)2溶液和NaHSO 4溶液混合呈中性:Ba 2++2OH -+2H ++SO 2-4=BaSO 4↓+2H 2O 3.下列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书写正确的是 A .碳酸钙与盐酸反应:CO 23-+2H +=H 2O+CO 2↑ B .稀H 2SO 4与铁粉反应:2Fe+6H +=2Fe 3++3H 2↑ C .氢氧化钡溶液与稀H 2SO 4反应:Ba 2++24SO -=BaSO 4↓ D .氯化铜溶液与铁粉反应:Cu 2++Fe=Fe 2++Cu 4.下列离子方程式书写正确的是A .铜和硝酸银溶液反应:Cu +Ag +=Cu 2++AgB .钠和水反应:Na +2H 2O =Na ++2OH -+H 2↑C .碳酸钙与稀盐酸反应:CaCO 3+2H +=Ca 2++CO 2↑+H 2OD .硫酸铜溶液与氢氧化钡溶液反应:Cu 2++2OH -=Cu(OH)2↓ 5.下列物质溶解到水中,其电离方程式书写正确的是: A .H 2S :H 2S=2H ++S 2-B .NaHSO 4:NaHSO 4=Na ++H ++24SO -C .Al 2(SO 4)3:Al 2(SO 4)3=Al 3++24SO -D .NaHCO 3:NaHCO 3=Na ++H ++23CO -6.工厂排放的废水呈强碱性,则可确定该厂废水中肯定不含有的离子组合是A .Ag +、K +、3NO -、 3HCO -B .4NH +、K +、3NO -、24SO -C .Ag +、4NH +、Mg 2+、3HCO -D .K +、Cl - 、Mg 2+、24SO -7.氧化还原反应3Cu 2S+22HNO 3=6Cu(NO 3)2+10NO↑+3H 2SO 4+8H 2O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Cu 2S 中只有S 被氧化B .氧化剂与还原剂之比为22:3C .每生成1 mol NO 气体,转移3 mol 电子D .反应中HNO 3只作氧化剂8.下列关于NaCl 的电离过程叙述正确的是 A .在电流作用下电离出阴、阳离子 B .不一定需要水C .在水分子作用下电离出钠离子和氯离子D .氯化钠溶液能导电,所以氯化钠溶液是电解质 9.从矿物学资料查得一定条件下自然界存在如下反应14CuSO4+5FeS2+12H2O=7Cu2S+5FeSO4+12H2SO4。
新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第一册第一章《物质及其变化》全章教学课件
练后感悟
1.关于分散系的“两个”大小比较 分散质粒子的大小:溶液<胶体<浊液; 分散系稳定性大小:溶液>胶体>浊液。 2.关于分散质的“两个”只有 只有浊液不能透过滤纸,溶液和胶体能透过; 只有溶液能透过半透膜,浊液和胶体不能透过。
作业:1、教科书P121-4
2、《解析与测评》课时练
感谢聆听
(3) 能 够 与 酸 反 应 的 氧 化 物 一 般 为 金 属 氧 化 物 , 如 CaO + 2HNO3===Ca(NO3)2+H2O、K2O+H2SO4===K2SO4+H2O。
实验室化学试剂的摆放都是按一定属性进行分类的。这种分类 法在生活中也很有用,不妨把自己书架上的书分类摆放,这样寻找 起来极为方便。
学习目标: 1.学会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对其进行分类的方法。 2.学会分散系的分类方法及类型。 3.认识胶体及其性质。 4.学会用实验方法对物质性质进行研究学习。
知识网络
[预习新知]
一、同素异形体 1.由同一种元素形成的几种__性__质____不同的单质,叫做这种 ___元__素___的同素异形体。 2 . _金__刚__石 ___、__石__墨__和__C__60__ 是 碳 元 素 的 同 素 异 形 体 ; ___氧__气__和__臭__氧__(_O__3)____是氧元素的同素异形体。
2.碱的主要化学性质 碱的主要化学性质 碱与酸性氧化物反应
碱与酸反应 碱与某些盐反应
反应实例(写出化学方程式) 2N_a_O_H__+__C_O__2=__=_=_N_a_2_C_O__3+__H__2O
2Na_O_H__+__H_2_S_O_4_=_=_=_N__a_2S__O_4_+__2_H2O 2KO_H__+__C_u_S_O__4=__=_=_K_2_S_O__4+__C__u_(OH)2↓
(人教版)郑州高中化学必修一第一章《物质及其变化》知识点复习(提高培优)
一、选择题1.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①“84”消毒液是纯净物,在“新冠战疫”中发挥了重要作用②明矾溶于水可水解生成Al(OH)3胶体,因此可用明矾对自来水进行杀菌消毒③分解、电解、潮解、裂解都是化学变化④胶体与其它分散系的本质区别是分散质粒子直径的大小⑤胆矾、冰水混合物都是纯净物,氨水、王水、双氧水都是混合物⑥元素处在最高价态时只有强氧化性,最低价态时只有强还原性⑦固态NaCl不导电,熔融态的HCl可以导电⑧H++OH-=H2O仅代表强酸、强碱生成可溶性盐的离子方程式A.1个B.2个C.3个D.4个2.已知:①2KMnO4+16HCl=2KCl+2MnCl2+5Cl2↑+8H2O②6FeCl2+3Br2=4FeCl3+2FeBr3③Cl2+2KBr=Br2+2KCl。
根据上述反应,判断下列结论错误的是A.溶液中可发生反应:2FeCl2+Cl2=2FeCl3B.少量KMnO4溶液加入HBr和HCl的混合溶液中:HBr先被氧化C.氧化性强弱顺序为:KMnO4>Cl2>FeCl3>Br2D.反应①中,MnCl2是KMnO4的还原产物3.常温下,下列各组离子在指定溶液中一定能大量共存的是A.0.1 mol·L-1H2SO4溶液中: Na+、Fe2+、Cl-B.0.1 mol·L-1 Ba(OH)2溶液中: K+、Cu2+、NO3-C.0.1 mol·L-1 AgNO3溶液中: NH4+、CO23-、SO24-D.0.1 mol·L-1 NaCl溶液中:Mg2+、OH-、NO3-4.在无色、碱性溶液中能大量共存的一组离子是A.Ca2+、Na+、SO2-4、HCO-3B.K+、Fe2+、SO2-4、MnO4-C.Ba2+、K+、Cl-、Cu2+D.Na+、Ba2+、Cl-、NO-35.下列关于胶体的说法错误的是A.利用丁达尔效应可鉴别胶体和溶液B.利用胶体聚沉的原理可制作豆腐C.利用渗析可除去胶体中的杂质离子D.胶体中所有微粒的直径均介于1~100 nm之间6.汽车剧烈碰撞时,安全气囊中发生反应10NaN3+2KNO3=K2O+5X+16N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X的化学式为Na2OB.每生成1.6molN2,则转移的电子为1molC.上述反应中NaN3被氧化,KNO3发生还原反应D .若被氧化的N 原子的物质的量为3mol ,则氧化产物比还原产物少1.4mol7.下列离子方程式书写正确的是A .铜和硝酸银溶液反应:Cu +Ag +=Cu 2++AgB .钠和水反应:Na +2H 2O =Na ++2OH -+H 2↑C .碳酸钙与稀盐酸反应:CaCO 3+2H +=Ca 2++CO 2↑+H 2OD .硫酸铜溶液与氢氧化钡溶液反应:Cu 2++2OH -=Cu(OH)2↓8.反应物之间的用量不同,往往导致离子反应的书写也不相同,下列离子方程式能正确表示反应的是A .NaOH 溶液中通入过量CO 2:CO 2+2OH −=2-3CO +H 2OB .向碳酸钠溶液中通入少量CO 2:2-3CO +CO 2+H 2O =2-3HCOC .Na 2CO 3溶液中逐滴滴加少量盐酸:2-3CO +2H +=H 2O+CO 2↑D .向Ba(OH)2溶液中滴加少量NaHSO 4溶液:2H ++ 2-4SO +Ba 2++2OH −=BaSO 4↓+2H 2O9.氧化还原反应3Cu 2S+22HNO 3=6Cu(NO 3)2+10NO↑+3H 2SO 4+8H 2O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Cu 2S 中只有S 被氧化 B .氧化剂与还原剂之比为22:3C .每生成1 mol NO 气体,转移3 mol 电子D .反应中HNO 3只作氧化剂10.已知19 g 水和双氧水的混合物中含氢元素2 g 。
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全章复习与巩固
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全章复习与巩固一、重点聚焦1.物质及其变化的分类2.离子反应3.氧化还原反应4.分散系胶体二、知识网络1.物质及其变化的分类(1)物质的分类分类是学习和研究物质及其变化的一种基本方法,它可以是有关物质及其变化的知识系统化,有助于我们了解物质及其变化的规律。
分类要有一定的标准,根据不同的标准可以对化学物质及其变化进行不同的分类。
分类常用的方法是交叉分类法和树状分类法。
(2)化学变化的分类根据不同标准可以将化学变化进行分类:①根据反应前后物质种类的多少以及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类别可以将化学反应分为: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复分解反应。
②根据反应中是否有离子参加将化学反应分为离子反应和非离子反应。
③根据反应中是否有电子转移将化学反应分为氧化还原反应和非氧化还原反应。
2.电解质和离子反应(1)电解质的相关概念①电解质和非电解质:电解质是在水溶液里或熔融状态下能够导电的化合物;非电解质是在水溶液里和熔融状态下都不能够导电的化合物。
②电离:电离是指电解质在水溶液中产生自由移动的离子的过程。
③酸、碱、盐是常见的电解质酸是指在水溶液中电离时产生的阳离子全部为H+的电解质;碱是指在水溶液中电离时产生的阴离子全部为OH-的电解质;盐电离时产生的离子为金属离子和酸根离子。
(2)离子反应①有离子参加的一类反应称为离子反应。
②复分解反应实质上是两种电解质在溶液中相互交换离子的反应。
发生复分解反应的条件是有沉淀生成、有气体生成和有水生成。
只要具备这三个条件中的一个,复分解反应就可以发生。
③在溶液中参加反应的离子间发生电子转移的离子反应又属于氧化还原反应。
(3)离子方程式离子方程式是用实际参加反应的离子符号来表示反应的式子。
离子方程式更能显示反应的实质。
通常一个离子方程式不仅能表示某一个具体的化学反应,而且能表示同一类型的离子反应。
离子方程式的书写一般依照“写、拆、删、查”四个步骤。
一个正确的离子方程式必须能够反映化学变化的客观事实,遵循质量守恒和电荷守恒,如果是氧化还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反应中得、失电子的总数还必须相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化学物质及其变化》全章复习与巩固编稿:房鑫责编:闫玲玲【学习目标】1.了解物质及其变化的分类2.了解分散系、胶体的概念和性质3.了解电解质的有关概念4.了解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离子方程式的写法5.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及有关概念【要点梳理】要点一、物质的分类分类是学习和研究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的一种常用方法。
分类要有一定的标准,根据不同的标准可以对化学物质及其变化进行不同的分类。
常用的分类方法有交叉分类法和树状1、以组成为标准对物质进行分类(树状分类非金属:S、N2、O2氧化按性质分酸性氧化物:SO2、SO3、P2O5、Mn2O7碱性氧化物:Na2O、CaO、Fe2O3两性氧化物:Al2O3不成盐氧化物:CO、NO按组成元素分金属氧化物:Na2O、CaO、Al2O3、Mn2O7非金属氧化物:SO2、SO酸按是否含氧分含氧酸:HNO3、H2SO4无氧酸:HC按电离出的H+个数分一元酸:HCl、HNO3二元酸:H2SO4、H2SO3多元酸:H3P碱按电离程度分强碱:NaOH、Ba(OH)2弱碱:NH3·H2O 、Fe(OH)按电离出的OH―个数分一元碱:NaOH 二元碱:Ba(OH)2多元碱:Fe(O盐按组成分正盐:Na2CO3酸式盐:NaHCO3碱式盐:Cu2(OH)2CO3混合物:如分散系2.以分散质粒子大小对分散系分类把一种(或多种)物质分散在另一种(或多种)物质中所得到的体系,叫做分散系。
前者属于被分散的物质,称作分散质;后者起容纳分散质的作用,称作分散剂。
当分散剂是水或其他液体时,按照分散质粒子的大小,可以把分散系分为溶液、胶体和浊液。
要点诠释:溶液中分散质粒子直径小于1nm,溶液中的分散质我们也称为溶质;浊液中的分散质粒子通常大于100nm;胶体中的胶体粒子大小在1nm~100nm之间。
因此,溶液和胶体的分散质都能通过滤纸,而悬浊液的分散质则不能通过滤纸。
这三类分散质中,溶液最稳定;浊液很不稳定,分散质在重力作用下会沉降下来;胶体在一定条件下能稳定存在,稳定性介于溶液和浊液之间,属于介稳体系。
有相对较大的表面积,能吸附离子而带电荷。
有些胶体粒子为中性分子,如淀粉溶液,无电泳现象冶金厂、水泥厂、硫酸厂等常用高压电对气体作用,除去烟尘;分离蛋白质、氨基酸;血清电泳用于诊断疾病;电泳电镀聚沉中和胶体粒子所带的电荷,使胶体粒子聚集长大,形成颗粒较大的沉淀从分散剂里析出的过程胶体粒子带电,加电解质或带相反电荷的胶体中和了胶体粒子所带的电荷,从而使分散质聚集成较大的微粒,在重力作用下沉淀析出制豆腐;明矾净水;不同血型的人不能相互输血;工业制皂的盐析;江河入海口三角洲的形成原理;土壤的保肥作用渗析用半透膜将胶体分散质与溶液中的溶质分离开的过程胶体粒子不能透过半透膜,而分子、离子可以透过半透膜精制胶体、血液透析要点三、电解质的有关概念1.电解质和非电解质的比较要点诠释:(1)电解质、非电解质均应是化合物。
(2)电解质导电必须有外界条件:水溶液或熔融状态。
(3)电解质应是一定条件下本身电离而导电的化合物;CO2、SO2、SO3、NH3溶于水后也导电,却是与水反应生成新物质后电离而导电的,不是本身电离导电的,故属于非电解质。
2.强电解质与弱电解质的比较要点诠释:电解质的强弱是以电离的程度来区分的,与物质的溶解度、溶液的导电能力没有必然联系。
①BaSO4、CaCO3等虽然在水中溶解度很小,溶液的导电性很差,但是由于都是离子化合物,溶于水的部分是全部电离的,是强电解质。
②浓氨水的导电性比极稀NaOH溶液强,但NH3·H2O属于弱电解质。
要点四、化学变化的分类要点五、书写离子方程式常见错误1.不符合反应原理和事实。
如:Fe与稀硫酸反应:2Fe+6H+==2Fe3++3H2↑,因氧化性Fe2+<H+<Fe3+,故Fe不能被H+氧化成Fe3+而只能被氧化成Fe2+。
2.不区分物质溶解性难易、电解质的强弱。
如CaCO3与醋酸(CH3COOH)反应:CO32-+2H+=CO2↑+H2O。
CaCO3是难溶物,CH3COOH 是弱酸,均不能改写为离子,正确应为CaCO3+2CH3COOH=Ca2++2CH3COO-+CO2↑+H2O。
3.没弄清反应物间量的不同。
如过量的CO2通入到少量NaOH溶液中:CO2+2OH-=CO32-+H2O,少量的CO2与OH-反应生成CO32-,而CO2过量则生成HCO3-,正确应为CO2+OH-=HCO3-。
4.得失电子数和电荷不守恒。
如Fe+Fe3+=2Fe2+,该离子方程式仅满足了原子守恒,但得、失电子以及电荷均不守恒,正确应为Fe+2Fe3+=3Fe2+。
5.忽视存在多种离子间的反应。
如H2SO4与Ba(OH)2的反应:Ba2++SO42-==BaSO4↓,忽略了H+与OH-生成水的反应,且要注意符合物质的组成比例。
正确应为2H++SO42-+Ba2++2OH-==BaSO4↓+2H2O。
要点六、离子方程式中的定量书写涉及量的离子方程式的书写和正误判断是离子方程式书写和判断中的重点和难点,同时也是高考的一个热点。
正确地书写和判断这类离子方程式,首先要看清题目要求,抓住题目中的关键词,如“过量”、“少量”、“等物质的量”、“适量”、“任意量”以及试剂的滴加顺序等,然后理清各种量之间、各微粒的反应情况,判断哪些微粒已完全反应,哪些微粒有剩余,最后按离子方程式的质量守恒和电荷守恒要求完成离子方程式。
下面举例说明解这类题目的一般方法:1.抓关键词题目中关于“过量”、“少量”等信息是非常关键的,其中不过量的物质会完全反应,所以在离子方程式中不过量的物质电离出的离子化学计量数与其化学式中的化学计量数成比例。
例如向澄清石灰水中加入过量的碳酸氢钠溶液,因碳酸氢钠过量,所以Ca(OH)2电离出的Ca2+和OH-全部反应,因而在离子方程式中,Ca2+和OH-的化学计量数之比应为1∶2,即Ca2++2OH-+2HCO3-==CaCO3↓+CO32-+2H2O。
示例:判断下列离子方程式的正误:(1)碳酸氢铵溶液中加入过量的氢氧化钠溶液:HCO3-+OH-==CO32-+H2O(2)用碳酸钠溶液吸收少量二氧化硫:2CO32-+SO2+H2O==2HCO3-+SO32-(3)过量的NaHSO4与Ba(OH)2溶液反应:Ba2++2OH-+2H++SO42-==BaSO4↓+2H2O (4)澄清石灰水与少量小苏打溶液混合:Ca2++OH-+HCO3-==CaCO3↓+H2O分析:(1)碳酸氢铵中的NH4+和HCO3-均可以与OH-反应,因氢氧化钠过量,所以NH4+和HCO3-全部与OH-反应,则在离子方程式中应该为1∶1,此离子方程式错误,正确应为:NH4++HCO3-+2OH-==CO32-+NH3·H2O+H2O(2)SO2少量,因此CO32-不能完全反应,只能生成HCO3-,正确。
(3)NaHSO4过量,即Ba(OH)2不足,Ba2+与OH-的配比为1∶2,正确。
(4)NaHCO3少量,则中和1个HCO3-只需一个OH-,故Ca2+与OH-的化学计量数之比不满足1∶2,正确。
方法技巧:酸式盐与碱的反应是学习的一个难点,难就难在与盐和碱的用量有关,量不同则离子方程式不同。
要通过分析反应的实质,运用“少定多变法”(即少量的那种物质中参加反应的离子的物质的量之比是一定的,足量的那种物质中有一种或两种离子的量是过量的、可变的)等方法来突破这一难点。
2.抓试剂的滴加顺序试剂的滴加顺序同样反映了一种反应物从少量到适量再到过量的变化过程,随着量的变化,溶液中的离子反应也随这改变。
示例:写出下列反应过程中的离子方程式。
(1)向Na2CO3溶液中逐滴加入HCl溶液直至过量。
(2)向HCl溶液中逐滴加入Na2CO3溶液直至过量。
分析:(1)向Na2CO3溶液中逐滴加入HCl溶液,刚开始HCl量不足,所以离子方程式为:CO32-+H+==HCO3-,HCO3-+H+==CO2↑+H2O。
(2)向HCl溶液中逐滴加入Na2CO3溶液,刚开始Na2CO3量不足,HCl过量,则离子方程式为:CO32-+2H+==CO2↑+H2O。
3.抓过量反应物与生成物能否反应有些反应中也给出了“过量”“少量”等关键词,从参加反应的离子的量的关系角度去判断没有错误,而从所写的生成物是否正确的角度去判断便可看出问题所在。
例如:次氯酸钙溶液中通入过量的二氧化碳:Ca2++2ClO-+CO2+H2O=CaCO3↓+2HClO,表面上看,二氧化碳过量,Ca2+与ClO-全部反应,在离子方程式中满足1∶2的比例,但过量的二氧化碳可与生成物CaCO3进一步反应生成Ca(HCO3)2,所以正确的写法应为:ClO-+CO2+H2O=HClO+HCO3-。
【典型例题】类型一、物质的分类例1、(2015 江西南康中学期中考)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混合物中元素一定呈化合态B.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一定是单质C.某纯净的物质不是化合物就是单质D.由同种分子组成的物质一定是纯净物【思路点拨】单质是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化合物是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由两种或多种物质混合而成的物质为混合物。
【答案】D【解析】A、混合物中的各种成分既可以是单质,也可以是化合物,故A错误;B、同种元素可以组成多种单质,由同一种元素组成的不同单质混合在一起即成为混合物,故B错误;C、纯净的物质不一定是纯净物,如广告中常说纯净的天然矿泉水,实际上属于混合物,故C错误;D、由同种分子组成,也就是由同种物质组成的物质,必定是纯净物,故D正确。
【总结升华】考查物质的组成、分类的基本概念。
举一反三:【变式1】如图表示的一些物质或概念间的从属关系中不正确的是()。
X Y Z A 氧化物化合物纯净物B 电解质盐化合物C 胶体分散系混合物D碱性氧化物金属氧化物氧化物【答案】B【解析】电解质包括酸、碱、盐等化合物。
【变式2】下表关于物质分类的正确组合是()。
分类组合碱酸盐碱性氧化物酸性氧化物A Na2CO3 H2SO4 NaHCO3 SiO2 CO2B NaOH HCl NaCl Na2O CO CNaOHCH3COOHMgCl2Na2O2SO2 【答案】D类型二、化学变化及其分类例2、(2016 北京二十四中期中考)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置换反应一定属于氧化还原反应B.分解反应均不属于氧化还原反应C.复分解反应有的属于氧化还原反应D.化合反应有的属于氧化还原反应【思路点拨】氧化还原反应的特征是有化合价变化。
【答案】AD【解析】A项,置换反应反应物中和生成物中各有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但形成单质的元素不同,因此这两种元素的化合价一定发生了变化,属于氧化还原反应,故A正确;B项,分解反应中可能存在化合价的变化,如氯酸钾分解生成氧气,属于氧化还原反应,故B错误;C项,复分解反应中没有元素化合价的变化,不属于氧化还原反应,故C错误;D项,化合反应中有多种反应物,一种生成物(化合物),则只要反应中存在单质,就一定是氧化还原反应,都是化合物且元素化合价都没有变,则是非氧化还原反应,故D正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