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学习数学
数学课堂的精彩从动手操作开始
数学课堂的精彩从动手操作开始一、利用实物展示抽象概念在数学课堂上,老师可以利用各种实物来展示抽象概念,让学生通过触摸和感知来理解数学知识。
在教学三角形的面积时,老师可以准备一些彩色的纸板和剪刀,在课堂上让学生们自己动手制作三角形,然后计算面积。
通过这样的实际操作,学生们可以更直观地理解三角形的面积公式,感受到数学的乐趣。
老师还可以利用各种日常用品来展示数学概念,比如利用面包片来讲解分数,利用积木来讲解立体几何等。
这样的实物展示能够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到数学的魅力,增强他们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二、制作数学游戏在数学课堂上,老师可以设计一些有趣的数学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学习数学知识。
老师可以设计一个数学版的“猜谜语”游戏,让学生通过解题来锻炼逻辑思维和数学能力;或者设计一个数学版的“狼人杀”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运用概率知识来推理身份。
通过这样的数学游戏,学生们可以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数学知识,增强他们对数学的兴趣和喜爱。
三、利用实际问题引发思考数学课堂上,老师可以利用一些实际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让他们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习数学知识。
老师可以给学生出一道与日常生活相关的数学问题,比如计算超市打折商品的最终价格,通过这样的问题,学生们可以将数学知识应用到实际情境中,感受到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
在数学课堂上利用一些趣味的数学难题也是一种不错的方法。
老师可以给学生出一道趣味难题,让他们通过多种方法来解答,激发学生对数学的探究欲望,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组织数学实践活动除了课堂上的动手操作,学校还可以组织一些数学实践活动,让学生有机会在实践中学习数学知识。
学校可以组织数学建模比赛,让学生通过实践来探究数学问题;或者组织数学游学活动,让学生在参观实地时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通过这样的实践活动,学生们可以在实际生活中应用数学知识,增强他们的数学能力和实践能力。
数学课堂的精彩从动手操作开始。
通过实物展示、数学游戏、实际问题和数学实践活动,可以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到数学的魅力,增强他们对数学的兴趣和喜爱。
让学生在动手中快乐学习数学
如下几点体会
一
玲 教 学 动 态 静
这改变了学生被动接受 的局面 . 学生真正成为 了学习的主人 . 对新知展开 了积极而主动的探 究. 亲身经历知识 的形成过程 学生通过小组
调一致 . 才 能使思维得到有效培养与提高 在 数学教学 中为学 生创造更 多亲 自动手操作 的 机会 . 让学生 主动动手 . 在 动手的同时积极 动
采用动手操作可以化难为易 . 让学 生将抽象 深 奥 的理论寓于实践操作中 . 这样更 利于学 生掌 握知识 如在学习“ 1 0 0 以内退位减法” 时. 采用
习. 使 得学生真 正成 为学习的主人 , 学生在积 极动 手中真正学到 了知识 、 掌握 了技 能 . 掌握 了数学的基本思想与方法 . 有效地培养 了学生 的数学思维能力。 总之 .让学生在动手操作 中学 习数学 . 符 合小学生的心理特点与认 知规律 . 更能 突出数
出: “ 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 。” 在学生 的智 力活动 中兴趣绝对 不是可有 可无
的. 而是 学生学习的强大动 力 . 没有兴趣 的学
习只会成为学生学习的负担 小学生有着很强
小学生处于认知的初级阶段 . 他们 的世 界 是感性 的 、 形象 的 , 数学具有相对 的抽象性 与 枯燥性 . 数学的抽象性与学生的形 象性二者 之 间的矛盾一直是数学教学中最大的瓶 颈问题
合作积极 动手 . 有 的小组将 圆展开来测 量 . 有 的用绳子 绕圆一周来测 量 ,我让学生记 录下 圆 的直径与周长 再让 学生思考两个问题 : 1 .
如果 圆足够大 . 无法 直接测量 . 如何 计算圆 的 周长 2 . 观察圆的直径与周 长的关 系。 通过观 察、 计算 . 学生发 现圆的周长 总是 直径的三倍 多一点 由此来 引入 圆周率 的概念 . 学生便可
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
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数学是一门需要运用抽象思维和具体操作的学科,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动手操作能力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造力。
本文将探讨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一、激发学生的兴趣小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通常是非常强的,他们对于各种具体的操作都有着浓厚的兴趣。
在数学教学中,可以通过设置丰富多彩的动手操作活动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他们积极参与学习。
可以通过教具、游戏、实验等方式,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数学知识的乐趣,从而主动地进行动手操作。
教师也可以利用学生已有的动手操作经验,引导他们将这些经验运用到数学学习中。
在教授几何知识时,可以让学生运用橡皮泥、积木等材料,动手制作各种几何图形,通过操作实践,加深对几何知识的理解。
二、设计具体的操作任务在数学教学中,设计具体的操作任务是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重要手段。
通过设计一些具体的操作任务,让学生亲自动手去完成,可以增强他们对数学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
在学习分数的时候,可以设计一些分数的加减乘除的操作练习,让学生亲自进行计算操作,通过实践来加深对分数运算规律的理解。
还可以设计一些与日常生活相关的动手操作任务,让学生将数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在学习长度单位时,可以设计一些测量实践任务,让学生亲自测量各种物体的长度,通过测量操作来加深对长度单位的理解。
三、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在进行数学教学中,可以通过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的方式来培养他们的动手操作能力。
探究性学习是一种通过实践操作和发现问题的方式来学习的方法,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提高他们的学习动手操作能力。
在学习各种图形的性质时,可以设计一些探究性学习任务,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去寻找各种图形的规律和特点,从而深入理解图形的性质。
教师还可以通过提出一些问题,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去进行探究和解决问题。
动手操作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分析
动手操作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分析一、动手操作的定义动手操作是指学生通过亲身实践参与教学过程,进行各种实际操作、实验,以感官直接获得信息和知识的过程。
动手操作是学生学习的一种重要形式,它可以帮助学生更直观、更深刻地理解和消化知识,提高学习效果。
1. 直观性强动手操作可以使学生通过观察、实践等方式直接感受事物,直观地了解知识,增强记忆。
在学习几何图形的过程中,通过拼图、剪纸等活动,可以帮助学生更形象地理解图形的性质和特点。
2. 体验性强动手操作可以使学生亲身参与学习过程,通过亲身实践获得知识,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在学习长度单位的转换中,可以设计实际测量活动,让学生亲自测量、比较,从而更好地理解长度单位之间的关系。
3. 操作性强动手操作可以帮助学生锻炼动手能力,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在学习平面图形的过程中,通过折纸、剪纸等操作活动,可以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提高他们的手工技能。
1. 激发学习兴趣动手操作可以使学生在亲身实践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激发他们对数学的兴趣。
通过游戏、实验等形式的动手操作,可以使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数学学习中,增强学习的情感色彩,提高学习积极性。
2. 提高学习效果动手操作可以使学生更直观地理解知识,更深刻地消化知识,从而提高学习效果。
在学习分数的过程中,可以通过分数条、分数饼图等教具,让学生亲自操作,直观地感受分数的大小、大小比较等,从而更好地掌握分数的概念和运算。
4. 培养学生合作精神动手操作可以促进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在学习图形的过程中,可以设计小组合作活动,让学生共同制作图形,相互合作交流,从而增强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
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
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培养中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对于小学数学教学来说是十分重要的。
动手操作是指学生通过亲自操作物体、实践活动,进行实际操作的学习方式。
下面将从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两个方面来讨论如何培养中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针对教学方法,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式来培养中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1. 实践活动法:通过组织实际操作的活动,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实践操作。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将数学教材中的几何图形提取出来,让学生自己动手进行拼凑和组合,感受几何图形的属性和特点。
这种方式能够培养学生的操作技巧和空间观察力,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几何图形的性质。
2. 分组合作法:让学生分成小组,进行小组合作,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学生可以相互帮助、互相交流、共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动手操作能力。
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可以让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和实践,通过实际操作和合作探讨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模拟实验法:通过让学生进行一些数学实验,模拟一些实际情况,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在学习面积和体积的时候,可以让学生自己设计一些实验,并通过实际操作来验证和计算,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面积和体积的概念。
对于培养中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需要注意教学内容的选择和设计。
1. 实用性教学内容:选择一些实用性较强的数学内容进行教学,通过实际操作来讲解时间的计算,通过制作平面图来理解比例关系等。
这样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他们对数学的实际应用感知,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2. 多样性教学内容:选择不同类型的数学内容进行教学,培养学生在不同领域的动手操作能力。
在几何形状的学习中,可以通过拼插、折叠、填充等多种方式来让学生进行实际操作,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3. 灵活性教学内容:在设计教学内容时,要注重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让学生通过多种方式来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灵活性思维和动手操作能力。
在动手实践中学习数学
在动手实践中学习数学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在自主探索的活动中体验数学,在解决问题的实践中应用数学。
所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感受知识的形成过程,获取经验和知识,感悟数学思想、数学方法,在动手操作中学数学、用数学,这不但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数学情感,而且还可以从小培养学生的动手探究习惯和主动深入问题的探究精神。
一、开放组织形式,留给学生创造机会有一位教授曾指出:活跃、和谐、民主、平等、欢乐的课堂氛围是学生潜能、创造性、积极健康的人生态度生长发展的“阳光、空气和水”这就要求我们为学生创设开放的教学环境。
使课堂教学与学生的情感、体验、思维、创新水乳交融,让孩子健康的人格得到和谐全面的发展。
让孩子在猜测、想象、探索问题的美好空间里,体现数学应用的成功。
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这课中,我设计了如下的动手实践体验,深化认识的教学片段:让同学们拿出已准备好的萝卜和小刀,同学们在老师的指导下同学们把萝卜切成了一个个长方体,随后引导学生把长方体切成近似正方体。
然后把切成的长方体和正方体小组集中,要求小组同学都闭上眼睛摸一摸,想一想,感受长、正方体的面、棱和顶点各是怎样的?通过学生的操作,摸一摸来感受明白:长、正方体都是有6个面、12条棱和8个顶点。
二、开放学习空间,让学生体会数学应用价值数学知识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让学生明白数学从来就不是书本上枯燥的学问,它的身影在生活的每个角落,它的价值就来自你我的生活。
在教学中,要善于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挖掘教学内容中的生活情境,让学生贴近生活,学生就会真正体会到生活中充满了数学,感受到数学的真谛与价值。
如在学生学习了统计图表后,我安排了一个课后作业,让三四个学生组成一组,利用课后统计一天所吃的蔬菜种类,然后制成一张统计表。
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积累数学思维活动经验
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积累数学思维活动经验摘要: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应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注意使学生在获得间接经验的同时也能够有机会获得直接经验,即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通过动手实践、思考、探索、交流,获得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促使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不断提高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
教师应深刻理解教材,使之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利于学生主动地开展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并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关键词:动手实践;有效思考;数学活动经验数学活动是数学学习的重要载体,是数学学习的重要方式。
数学学习活动的过程就是一个有效的数学学习过程,数学活动在数学学习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数学活动必须具有明确的数学目标。
数学活动经验的积累,是提高学生数学素养的重要标准,是数学教学的重要目标,是学生不断体验各种数学活动过程的结果,需要在做的过程和思考的过程中逐步积累。
操作过程是数学学习的重要手段不是数学学习的根本目的。
通过数学操作活动引发有效的思维活动才是数学学习的根本目的。
数学思维活动经验的积累,是数学教学的根本目标。
为引发有效思考而设计教学,帮助学生积累数学思维活动经验,使学生遇到数学问题时懂得思考,根据已有的思维经验,通过操作、迁移等方法和手段分析并解决问题,从而提高能力。
这是数学教学的根本目标。
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应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注意使学生在获得间接经验的同时也能够有机会获得直接经验,即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通过动手实践、思考、探索、交流,获得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促使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不断提高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
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主动建构数学知识
教 学 方 法
e
●
女
让学生 “ 操 中 建 学 识 在 动手 主 构数 知 动
◎姚 宝 荣 ( 江 省 诸 暨市 东和 乡 中心 小 学 浙 313) 18 4
【 要 】 中 外 学 生 的 主 要 差 距就 在 于 中 国 学 生 动 手 操 摘
作能力、 实践 能力 低 下 , 乏 创 新 意 识 , 具 有 创 新 能 力 的 缺 而 人 才 将 是 2 世 纪 最具 竞 争 力 的人 才 . 为 配 合 当前 素 质教 1
效 的 . 是 先 前 的 知 识 经 验 , 助 “ 手 操 作 ” 个 借 动 这
媒介 , 进他们反思和重组思维方式. 促
课 例 2一年级下册《 识时间》 : 认 在 学 生 初 步 掌 握 几 时 几 分 的讲 法 后 , 师 要 学 生 动 手 老
学 中“ ” 知 道 ” 重要 . 做 比“ 更 因此 , 教 学 时 , 在 老师 要 能 根 据将 要 学 习 的 知识 的特 点 组 织 相 应 的 教 学 活 动 ,让 学 生 通 过操
师 : 大 家 看第 一 种 方 法 , 能 给 他 评 价 一 下 吗 ? 请 你
生 : 掉了 , 错 时针都还 没有到 8的地 方 , 怎么会是 8 5 :0呢? 师 : 说得 真棒 1 : O时 针应 该在 8 9之 间 . 你 5 8 和 他拨 的
学角度来看 , 不是 一 个 被 动 接 受 , 是 主 动构 建 . 有 当 学 而 只 生 将 这 些 间 接 经 验 转 化 为 学 生 自己 头 脑 中 的 相 应 的认 知 结 构 时 ,学 生 的 知 识 才 能 得 到 系 统 化 . 动 手 操 作 对 知 识 而 的 建 构 起 着 积 极 主 动 的 促 进作 用 . 课 程 标 准 中 也 主张 . 新 教
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学习数学论文
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学习数学建构主义心理学认为,学习并非是学习者对于教师授予的知识的被动接受,而是学习者以自身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的建构过程。
“动手实践”是新课程倡导的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之一,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经历数学学习过程,得到数学生活体验,很好地去进行探索、发现和创造,进而能解决一些实际应用问题,这是新课程理念指导下,改善数学学习方式应持的有效教学策略。
一、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经历体验过程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精心设计和组织学生开展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动手操作,在亲身体验中学习数学。
例如,在“千克的认识”教学中,为了让学生真正体验1千克的物体有多重。
课前要求学生准备好一袋1000克的盐或其它物品,让他们用手掂一掂,拎一拎,感觉一下1000克的重量,再让学生把盐放到台秤上称一称,然后再请同学拿出从家里带来的生活用品(如水果、蔬菜、大米等),猜一猜多少只苹果重1千克,多少根香蕉重1千克等等,再放在台秤上称一称。
这样,学生在充分的实践操作过程中真正感受到了1千克到底有多重。
又如,在学习“可能性”时,在三个口袋里分别放了“红球”、“绿球和黄球”、“红球和黄球”,让学生从不同的口袋里任意摸出一个球,讨论“摸出的球一定是红球吗?”从中体会事件发生的必然性和可能性,紧接着让学生利用学具进行操作,(图略)思考“指针转动后会停在哪里?进一步感受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二,让学生在动手制作中进发创造火花在“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学中,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和材料制作一个长方体。
学生在制作时所采用的主要方法有:(1)用12根小棒和橡皮泥捏,(2)利用长方体展开图用纸折叠,(3)用橡皮泥捏,(4)用木头剧刨;(5)用萝卜切等。
让学生动手实践,不应仅仅满足于对现成教学具的操作使用,同时也要积极鼓励和引导学生动手制作。
应当看到,动手制作在培养学生操作实践能力的同时,更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这是由于在学生动手制作的过程中,要通过想方案、找材料,特别是在动手制作和反复试验阶段,通过不断尝试错误,进而产生新思维,不断进发创造性思维火花。
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动手实践操作能力的方法
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动手实践操作能力的方法
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动手实践操作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因为数学不仅仅是理论
知识,更需要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来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
以采用多种方法来培养学生动手实践操作能力,下面将介绍一些方法。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数学实验。
数学实验是培养学生动手实践操作能力的有效途径。
教师可以选择一些简单的数学实验项目,让学生们亲自动手去做,比如测量物体的长度、
重量等,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来学习数学知识。
通过数学实验,学生可以亲身体验数学知
识的奥妙,增强他们对数学的兴趣,培养他们的动手实践操作能力。
教师可以设计一些数学手工活动。
数学手工活动是培养学生动手实践操作能力的另一
种有效方法。
通过设计一些数学手工活动,教师可以让学生动手制作一些数学模型、图形等,让他们在动手操作中学习数学知识。
教师可以让学生用纸板制作一些几何图形,或者
用彩纸剪出一些数学图形,通过动手制作这些数学模型和图形,学生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
和掌握数学知识,培养他们的动手实践操作能力。
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动手实践操作能力是非常重要的,教师可以通过数学实验、
数学手工活动、数学游戏活动、数学实景教学和数学实习活动等多种方式来培养学生的动
手实践操作能力,让他们在动手实践中学习数学知识,提高数学学习的效果。
希望教师们
可以借鉴上述方法,积极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操作能力,让他们在数学学习中收获更多的
乐趣和成就感。
【2000字】。
让学生在动手操作活动中学习数学
让学生在动手操作活动中学习数学摘要低年级学生的理解、记忆大多还建立在直观操作、动手实践上。
“用教材教”就是要将课标所倡导的理念、要求以及教材的内容转变为具体生动的课堂教学的形态。
设计恰当的动手操作活动是实现这一教学理念、转变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动手操作活动主体参与理解程度空间观念探究能力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说:“儿童的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动作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
由于低年级儿童的身心特点,他们的理解、记忆大多还建立在直观操作、动手实践上。
”因此,在低年级数学课堂教学中,应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设计让学生动手操作的一些活动,使他们在愉快的操作活动中理解掌握数学知识,提升思维能力。
一、通过动手操作活动激发学生主体参与的欲望《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学习必须从学生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参与学习活动的机会……”小学低年级学生,有意注意的时间较短。
如果教师单一地讲解,就难以吸引学生的长时间注意,而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设计让学生动手操作的活动,创造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的情境,就可以引起他们的兴趣,激发其主体参与的欲望,感受数学的魅力和作用。
二、通过动手操作活动提高学生的理解程度俗话说:“眼观千遍,不如手动一遍。
”动手操作是一个手脑并用的过程,是解决数学知识抽象性与低年级学生思维形象性之间矛盾的一种有效手段。
动手操作,不仅能有效化解新知学习的难点,而且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内在、本质的联系,提高对知识的理解程度。
在教学《认识图形》时,我设计了以下一些动手操作的活动:用钉子板围一围、用小棒搭一搭、用纸折一折、用小刀剪一剪再拼一拼,最后画一画。
在操作中教者不断地提出思考性的问题:搭一个长方形或正方形要用几根小棒?将一张长方形的纸按指定的方法折一折,能得到什么图形?在一张正方形的纸上剪去一个角,剩下的是什么图形?从七巧板中选出几块,拼成自己熟悉或喜欢的图形等。
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感悟数学知识
师: 除此之外这个三角形的边有什么特征? 生: 两边相等 ( 折叠后 完全 重合1 。 师: 找找看在此三角形 中是否还有其它相等 的边 或 角 ? B
生: B= D, B AC = C AD, AC B = AC D, BC = C D.
的快 乐 。
案例一 : 三角形 的三边关系 课前让 学生准备 五根长度 分别为 2 c m, 3 c m, 4 c m, 5 c m, 6 c m
的小 纸 条 。
师 :请大 家画一个 两直角边分别 为 3 c m, 4 c m的直角 三角 形, 测量其斜边长 , 能否验证前面得出的结论 呢? 提问之后教师再引导学生描述直角三角形三边关系 ,然后
的性质。
经过教师的引导 , 学生 的讨论与总结 , 最后得 出等腰三角形
让学 生在动手操作 中感悟 数学 知识
江 苏省 常 熟市 浒浦 学校 王 丽 昆
“ 数学新课程标准” 指出 : “ 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 能单纯地 依赖模仿与记忆 , 动手 实践 、 自主探索与合作 交流是学生学 习数 学 的重要 方式 。” 因此 , 在 中学数学教学 中 , 教师要充 分利用动 手操作 的方式来进行教学 , 使数学课堂充满吸引力 , 让 学生乐 于
于学生理解概念 , 还有利于学生学习能力 的提高 。 案例三 : 勾股定理保 前让学生准备 四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 师: 我们手 上有 四个全 等的直角 三角形 , 若斜边 为 c , 两直 角边为 o , b 且 n <b , 请大家 以小组为单位 , 用这些三角形拼拼 , 看能否拼成一个边长为 c的正方形 ? 师 :右图是 2 0 0 2 年 国际数学家 大会 的会标 。 如果设两条直 角边分别为 。 , b , 斜边为 c . 请 大家用 不同的方式来 表示这个大正方形 的面积。 学生通过讨论后得 出两种正方形面积表达式 , 第一种为 c ,
培养学生在动手操纵中学习数学能力论文
浅议培养学生在动手操纵中学习数学的能力【摘要】动手操作改变了老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教学模式,使课堂形式多样化,课堂内容丰富化,在动手操作中学生与老师,学生与学生之间产生思维与思维的碰撞,从而使得课堂教学更有效.【关键词】动手合作类比当今社会需要的是能力型的人才,知识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子是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陶行知先生曾说:“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
”对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任重而道远.在新课标中也明确指出:有意义的数学学习不能单纯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也是重要的数学学习方式,所以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是非常有必要的.重视动手操作,是发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数学能力最有效途径之一.在新的教学理念下,动手操作成了课堂教学中一个重要环节,但是如何使学生的动手操作更有效却是值得我们探究的,下面谈谈我的几点认识和体会。
一、动手操作要注意:明确操作条件,明晰操作要求中学生学习的一大通病是“眼高手低”,见题就做,一做就错.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审题不清,所以明确操作条件是成功的前提,否则功亏一篑.审题要做到“眼到,手到,口到,心到”,慎思笃行才能避免出错。
例如,在北师大版数学九年级上册第六章《频率与概率》的第一课时中,要求准备两组相同的牌,每组两张,两张牌的牌面数字分别是1和2,从每组中各摸出一张,成为一次实验.六人一组,每人做30次实验,分别汇总2人、3人、4人、5人、6人的实验数据,相应得到实验60次、90次、120次、150次、180次时两张牌的牌面数字和等于3的频率,绘制相应的折线统计图.学生兴致勃勃地做实验,然后我用投影仪投出各组的结论,细心的同学发现一个问题:在第二课时中理论概率是,但是大家实验的结果频率稳定在附近,原因在哪儿呢?回归题目和实际操作,原来大家将四张牌混在一起从中任取两张统计两张牌的牌面数字和等于3的概率.没有注意到“每组两张,从每组中各摸一张,成为一次实验”的要求.相当于人为地改变了操作要求,结果当然是错误的.通过这节课学生印象特别深刻,真正体会到审题的重要性.二、动手操作要注意:合作交流,分工明确小组合作是很有效的教学形式.一个优秀的集体一定有一个优秀的领导者,首先,小组长的任命,小组长要有责任心,有领导力,有组织力,有说服力.再次,组员分工要明确,实验准备,实验记录,实验操作,数据处理,组员各尽其能各尽其力.再次,实验目的要明确,操作过程要清晰,这需要学生提前阅读课本,老师强调实验细节和注意事项.例如,北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下册第四章第七节《测量旗杆的高度》,三种方法:(1)利用阳光下影子,(2)利用标杆,(3)利用镜子的反射.用三种不同的方法利用相似三角形的有关知识解决现实问题,由于课前分工明确,实验准备充分,学生情绪高涨,效果非常好,无论是对知识的理解还是对合作的体会,对他们来说都是受益匪浅的.三、动手操作要注意:知识的理解与延伸,方法的类比与推广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归纳意识和创新能力,这正是数学教学的本质体现.数学实验正是让学生从“有形”升华为“无形”,从而让思维达到了质的飞跃。
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动手操作能力是指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中,能够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实践操作,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不仅能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还能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那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我们应该如何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呢?一、设置实践环节在课堂教学中,可以设置一些实践环节,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
例如,在讲解长度单位的时候,可以让学生亲自动手测量教室的长度,用尺子或者卷尺去测量,然后让学生互相交流测量结果。
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学生会切身体验到数学知识的实际应用,提高他们的动手操作能力。
二、引入教具和实物在数学教学中,可以引入一些教具和实物,帮助学生进行动手操作。
例如,在教授分数的加减运算时,可以使用颜色不同的瓶子和水果让学生进行模拟操作,帮助他们理解和掌握分数的概念和运算规则。
通过实物的操作,学生可以更加直观地感受到数学概念和运算的本质,培养他们的动手操作能力。
三、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小组合作学习是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有效方式之一。
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共同解决一个数学问题或者完成一个数学任务。
在合作学习中,学生需要相互讨论、相互协作,通过动手操作去解决问题,培养他们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同时,小组合作学习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参与度。
四、多样化的评价方式在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时,要多样化、全面地考察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除了传统的笔试和口试外,可以采用一些实际操作的方式进行评价,例如设计一道小组合作的数学任务,让学生动手操作并呈现出解题过程和结果。
通过多样化的评价方式,可以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及时进行针对性的指导和帮助。
五、创设适宜的学习环境最后,在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时,要创设适宜的学习环境。
教室中可以设置一些专门的动手操作区域或者实验台,供学生进行实践操作。
动手操作——刺激学生数学学习的有效方法
识的形成 过程 , 又能使 在动态 的物化 过程 中建立数 学知识 的表象 , 并在表象的基 础上形成 数学 概念 , 也 有助 于学 生理解 和掌握抽象 的数学知识 。 乘法 的概念 比较抽 象 , 为使 学生建 立起这 一概 念, 教学时根据学生 的思维特 点 , 分运 用教具 、 充 学 具, 让学生动手摆 、 口讲 、 动 动脑想 , 在感性认识的基 础上建立乘法概念 , 理解乘法 的意义 , 既培养了学生 表述算理 的能力 , 又开拓 了学 生的形 象思维 。教 学 时 , 者首先在绒板上贴 出 3 笔 个小圈 , 每个小 圈里放 2 花, 朵 让学 生仔细 观察 , 然后 问 :有几 个小 圆圈 ? “ 每个小圆圈里有几朵花?求 一共 有多少朵花用什 么 方法计算 ?谁 会列式 ?学 生会列 出“ ” 2+2+2 的算 ” 式, 教师根据加法算 式向学生 讲清乘 法算式 的意义 与读 写法 。为了使 学生进 一步理 解乘法 的意 义 , 笔 者让学生反复用学 具操作 演示 , 然后要 求他们 互相 用语 言表 述操作 过程 , 还要 说 出 : 同加数 是 2 相 相 , 同加数个 数是 3 求 一 共有 多 少朵 花?也 就是 求 3 , 个 2朵是多少朵?用乘法计算 简便。接着再 出示把 相 同加数连加 的算 式改写成 乘法算 式 的一 组练 习。 如: 5+5 +5+5 要 求学 生看到算式 能说 出: 同加 , 相 数是 5 相同加数的个数是 4 求 4个 5连加 , , , 也可 以 用乘法计算 : 4 5× 。5×4表示 4个 5连加 。这样 学 生反复表述算 理 , 很容易理 解乘 法的 意义起 到把 就 知识化难为简的效果。实践 证明 , 在课堂教学 中, 这 样引导学生 自己从 动作 中发现 、 思索 、 领悟 、 抽象 、 概 括, 进而达到获取数学知识 的 目的, 不仅有助 于培养 学生 的动手操作 能力 , 而且有 助于提 高学生 的思维
幼儿园数学教案:让孩子动手,玩出数学好成绩!
幼儿园是孩子开始接触学习的地方,而数学作为基础学科之一,对于孩子未来的学习和生活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因此,如何科学地教授幼儿园数学知识,让孩子在玩中学,学中玩,是每位幼儿园老师必须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在这里,我将为大家介绍一种幼儿园数学教案——让孩子动手,玩出数学好成绩!一、教学目标通过本次课程的学习,让幼儿园孩子们能够:1、掌握数学基础知识,如数字大小、数量、加减法等;2、培养观察力、思维能力、逻辑推理能力等数学思维能力;3、发展动手能力、动脑能力,培养实际操作能力;4、通过玩乐活动,建立积极、乐观的数学学习兴趣和信心。
二、教学重点通过活动中激活幼儿园子的视觉和触觉,从而让他们对数学知识有更直观的认识和体验。
同时,通过自己动手实际操作,帮助他们深入理解和掌握数学技能,为以后的学习做好铺垫。
三、教学过程1、引入让形状和颜色相同的图形排成一列或一行,然后问孩子们数量是多少。
其实这个多少就是数字,引出数字的概念。
2、引导以珠算珠为例,引导孩子们思考加减法的原理。
以10个珠子的珠算珠为例,问孩子们“如果我现在有7个珠子,你借给我3个珠子,那么我就有多少珠子了?”,然后让孩子动手操作,加上3个珠子,得到答案是10。
3、操作老师准备一块数型拼块。
然后让孩子手中摸到一个数字牌,将牌对应的数字拼成一个数字。
比如,摸到数字4的牌,就找出四块矩形拼成一个大方块,再让孩子说出这是4。
这样让孩子学会将普通数字与实物联系在一起。
4、“玩”入学趣味游戏是幼儿园数学教育的创新方式之一。
比如,数数大比拼。
将幼儿园孩子们分成两组,每组孩子依次报出数字,看哪一组报的数字更多。
这样的游戏既可以调动孩子们表达自己的热情,也可以让他们体验竞争的乐趣。
在游戏的过程中,孩子们获得的数学知识也会更加深入。
四、教学结束在教学结束的时候,可以根据孩子们表现进行鼓励和肯定。
同时,也要反思教学过程中的不足之处,把优点留下来,加以改进。
五、总结幼儿园数学教育就是在玩中学,学中玩。
让小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学习数学
让小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学习数学摘要:动手操作能帮助学生构建良好的认知结构。
学生动手操作是让学生通过操作实践获得直接经验,以辅助间接经验学习。
学生如果不动手操作获得直接经验就很难达到对前人总结的知识经验的正确认识和深刻理解。
关键词:小学生数学动手操作低年级学生的学习是从动手操作开始的,即学习是在操作中思维,在思维中操作的过程。
通过操作使学生的各种器官都参与到学习中来,从而多方面、多角度观察和体验事物,在头脑中形成清晰的表象。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而思维则是从人的动作开始的,切断动作和思维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
因此,教师要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识规律,根据教学内容积极创设条件,组织学生操作学具,通过学具操作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
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培养能力、发展思维。
1、选择小学生认知建构的平衡点,指导动手根据心理学家的研究(如皮亚杰),儿童的认知结构类似于一个倒置的圆锥形的螺璇图,它表明认识的螺璇是开放性的,其开口越来越大,意味着儿童的认知发展过程是一个连续不断的认识建构过程,也就是由一个平衡状态,逐步地向另一个更高的平衡状态发展。
毫无疑问,这个认识螺璇中布满很多的结点,这些结点就是认知的生长点,它起着承上启下的、构筑儿童知识大厦的基础作用。
如果当这些结点正在生长时,就让小学生实施动手操作,手脑并用,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创设操作情境,培养创新意识小学生思维以具体形象为主,教材为学生提供了许多实践操作的机会,教师要重视学生操作,真正放手让学生操作。
操作要到位,不能流于形式,让操作与思维联系起来,让操作成为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源泉,让新知识在学生操作中产生,让创新意识在操作中萌发。
通过学生的操作,你会发现,学生也是一个创造者。
例如,认识正方形,教师放手让学生充分利用课前准备好的正方形纸,想办法知道正方形边的特点,有的学生通过测量发现正方形四条边一样长,有的学生通过沿对角线对折、再对折,发现四条边一样长,有的学生用一条边与其他三条边分别相比,发现这条边与其他三条边一样长,说明四条边一样长,有的学生将相对的两条边重合,再将相邻的两条边重合,说明四条边一样长……尽管有的同学操作不够规范,有的同学表述不够准确,教师也要给这些同学鼓励、表扬。
数学教学中实践操作(3篇)
第1篇摘要:数学教学中的实践操作是培养学生数学思维、提高学生数学素养的重要途径。
本文从实践操作的重要性、实践操作的方法和策略、实践操作的评价等方面进行了探讨,以期为数学教师提供有益的参考。
一、实践操作的重要性1. 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实践操作是数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实践操作,学生可以亲身体验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加深对数学概念、性质、定理的理解,从而培养数学思维。
实践操作有助于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使学生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
2. 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实践操作有助于学生将数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在实践操作中,学生可以学会观察、分析、解决问题,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同时,实践操作还能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习效率。
3. 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实践操作要求教师具备较强的教学能力和创新意识。
在实践操作中,教师可以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同时,实践操作也有助于教师拓展知识面,提升专业素养。
二、实践操作的方法和策略1.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水平和兴趣爱好,创设富有启发性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教授“分数”概念时,可以让学生品尝不同分量的蛋糕,感受分数的实际意义。
2. 引导探究,培养能力教师应引导学生主动探究,通过小组合作、讨论等方式,让学生在实践操作中获取知识。
例如,在教授“面积”概念时,可以让学生利用不同形状的纸张,探究面积的计算方法。
3. 多元化教学,注重实践教师应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如实验、游戏、竞赛等,让学生在实践操作中感受数学的乐趣。
同时,注重实践操作,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掌握数学知识。
4. 适时反馈,调整策略教师应及时关注学生的实践操作过程,对学生的表现给予适时反馈。
根据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策略,确保实践操作的有效性。
三、实践操作的评价1. 评价内容评价内容应包括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数学思维能力、创新意识、团队合作能力等方面。
动手操作在数学教学中的作用
动手操作在数学教学中的作用数学是一门抽象性,逻辑性很强的学科,而小学生的思维正处于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动手操作活动正是数学知识的抽象性和学生思维的形象性之间架起的一座“桥梁”。
所以动手操作对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帮助理解数学知识、培养解决问题能力、培养创新能力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动手操作可发挥学生主体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俗话说:“眼过千遍,不如手过一遍”。
小学低年级学生注意力集中的时间较短,若整堂课都是由教师单一的讲解,就会显得枯燥乏味,难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如果在课堂上恰当地指导学生动手操作,则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加强记忆。
例如,在教学“什么是周长”时,先用现实生活的的树叶和课本图片举例,通过动画小蚂蚁的运动路线让学生明白什么是周长,接着让学生动手描绘树叶和课本封面的周长,并提问学生该如何描线,需要注意些什么细节,这些老师不用示范,让学生大胆去尝试去猜想,描完后再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树叶和课本,动手摸一摸这些物体的周长,通过触觉感受什么是周长,并让学生寻找身边事物哪些有周长,也动手摸一摸,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这样进行教学,既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又自始至终使学生兴趣高涨,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多种感观同时参与,师生乐在其中,对完成教学目标任务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同时也极大地激发了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更多发展学生的数学潜能。
二、动手操作可把数学形象化,帮助学生理解知识动手操作是能力的源泉.思维的起点。
小学生的理解、记忆还建立在学生的直观操作、动手实践上,所以,我们在平时教学中,要结合教学内容,精心设计操作活动,耐心引领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感悟、思考,从而揭示规律、掌握知识。
只有学生通过自己的亲身感受、自我探索获得的知识,才会根深蒂固地扎根在脑海中。
例如,在教学“什么是周长”中,在学生感知什么是周长后,让学生动手测量树叶和课本封面的周长,教师则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有哪些测量方法?可以选择哪些测量工具?然后让学生小组之间互相合作进行测量,探究如何测量树叶和课本封面的周长,让学生大胆尝试各种测量方法,不断探究讨论,进一步体会什么是周长,如何测量周长。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策略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策略如何培养小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如何提高小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这是每一位小学数学教师都要面对的问题。
作为小学数学教学的一名教师,我认为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动手操作是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重要途径之一,通过动手操作,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提高数学学习的效果。
本文将围绕着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策略展开讨论。
一、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一些方法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感受数学知识的魅力,增强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
1、设计有趣的数学实物实物是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重要媒介,在课堂上设计一些有趣的数学实物,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行实际操作。
教师可以通过制作纸板立体图形、使用积木拼图等方式,让学生亲自动手制作数学实物,让学生在动手制作的过程中感受数学知识的乐趣和奥妙。
2、体验数学游戏数学游戏是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
通过设计一些富有趣味性的数学游戏,可以让学生在游戏中体验数学知识的乐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可以设计一些拼图游戏、数学运算游戏等,让学生在游戏中动手操作,锻炼数学思维和动手能力。
3、实践课外数学数学知识不仅存在于教科书和课堂上,还广泛应用于日常生活中。
教师可以通过组织学生参与一些实践课外数学活动,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感受数学知识的应用,并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组织学生进行日常生活中的度量衡活动、时间计算活动等,让学生在实践中锻炼数学思维,提高动手操作能力。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数学学习的要求,探索一些有效的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策略,提高数学教学的效果。
1、注重实践操作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学生的实践操作,通过设计一些有趣的实践操作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数学知识的奥妙,提高动手操作能力。
在学习几何知识时,可以设计一些几何图形的折纸活动,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学习几何知识,加深对几何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学习数学摘要:动手操作是孩子获得知识,发展能力的重要依据。
对于动作、形象思维占优势的小学生来说,他们最深刻的体验莫过于自己亲手实践过的东西。
著名教育理论家苏霍姆林斯基就曾经这样说:“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
特别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只有亲身体验数学知识的推理过程,才能达到真正的理解与掌握。
”我们的教学中应该重视动手操作活动,用动手操作活动启迪思维,使思维在动手操作中得到发展,让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
关键词:动手操作学习数学引言:《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认真听讲、积极思考、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都是数学学习的重要方式”。
动手操作是学生参与活动、获得知识的必要手段,是智力的起源、思维的基础。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学生的动手操作,只有让他们在操作中自己去探索、发现,才能理解深刻,有利于掌握知识内在、本质的联系。
正文:《数学课程2011年版》指出:“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
认真听讲、积极思考、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都是数学学习的重要方式。
学生应当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测、计算、推理、验证等活动过程。
”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学生由手的操作获得感知、形成表象,延伸到脑的思考。
俗话说:“眼过千遍,不如手过一遍”。
爱动是孩子的天性,孩子们对生活中的事物都充满好奇心,他们都想看一看、动一动、量一量。
儿童的认识正处于由直观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在很大程度上依靠动作进行思维,靠直观感知获取知识。
动手操作活动把数学问题生活化,是学习的重要方式,对理解和掌握知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小学数学的教学中,恰当地让学生动手操作是很有益的,让学生在课堂上动手操作是一个手、脑并用的过程,是解决数学知识抽象性与小学生思维形象性之间矛盾的一种有效手段,且能使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我们的教学中应该重视动手操作活动,用动手操作活动启迪思维,使思维在动手操作中得到发展,让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
一、创设有效的操作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推动学习的一种最实际的内部驱动力。
实际操作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教师在教学中,要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提供给学生观察和操作的机会,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觉能动性,让学生在兴趣盎然的操作中,把抽象的数学知识变为活生生的实践操作,从而获得知识。
例如,在教学《长方形的面积》时,课前让每位学生自制15个面积为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学生在自制学具的过程中对每个小正方形的边长和面积已经有了感性的体验。
然后在上课时利用学生喜欢玩游戏的心理,创设了一个拼图游戏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热情。
“同学们喜欢做游戏吗?那么这节课我们来做拼图游戏好不好?用你们自己自做的15个小正方形拼图,看看你能拼出几种长方形?”学生们兴致勃勃地摆起来,都非常积极地参与,动作快,思维活跃的学生拼出一出种就急于汇报,我用激励性的评价肯定他们的成绩,同时用鼓励的语言进一步营造继续探究的气氛。
引导他们继续探索。
“你拼的很好,你还能有其它拼法吗?所有的拼法你都想出来了吗?”这样,既给他们更大的探索空间,又给了其他学生独立探索与思考的时间。
通过上述操作实践,多数学生可以认识到长方形的面积与它的长和宽有关系,而且是相乘的关系,并能自己归纳出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整节课,学生在操作情境中,手、眼、脑并用,以“动”激“活”,自主探索,营造出富有生机的学习氛围。
在“做数学”的过程中,兴趣成了课堂发展的原动力,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提高了课堂学习的有效性。
二、动手操作可以启迪学生的思维教育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了动作和思维之间的联系,思维就得不到发展”。
操作活动能引起和促进学生把动作过程与思维活动紧密联系地结合起来,使之成为“思维的动作”与“动作的思维”。
动手操作可以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形成直观动作思维,能吸引学生思考,启迪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学习效益。
实践证明,只有将抽象的知识与动手操作结合起来,才能使学生真正获得富有生命力的知识,使他们不仅理解这些知识,而且能达到灵活运用的目的。
例如,在教学“三角形内角和”时,课前让每个学生准备一张正方形的纸片,一张锐角三角形的纸片,一张钝角三角形的纸片,一把剪刀。
一上课采取激疑的方法,让学生分别画一个直角三角形、一个钝角三角形、一个锐角三角形,并分别量出每个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度数,并把度数写在相应的角上。
让学生任意报出一个三角形中两个内角的度数,教师便很快地说出第三个角的度数,再让学生测量证实。
这给学生设下了疑问:“老师是怎么知道的呢?”先激起他们的求知欲。
然后指出:“今天我们学习三角形内角和,看谁能利用自己手中的学具通过剪、拼、折等方法,发现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
”允许学生自由讨论。
在这一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算一算﹙把三个内角度数相加﹚、拼一拼﹙把三个内角剪下来拼在一起﹚、折一折﹙把三个内角折成一个平角﹚、剪一剪﹙把一个大三角形剪成两个小三角形﹚等一系列的操作、观察、思考,使学生懂得只要是三角形,那么它的内角和就一定是180度。
这样学生在思维中操作,在动手中思维,并通过语言将操作过程“内化”为思维,使思维得到发展。
三、动手操作把抽象的数字形象化,有利于帮助学生理解知识操作实践是能力的源泉,思维的起点。
它使抽象的东西具体形象化,把枯燥乏味的文字叙述变成有趣的、快乐的、带有思维形式的游戏。
从而使学生在实践过程中逐步形成正确的心理活动,以达到知识的内化。
《数学课程标准》也指出:要让学生亲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
小学生的理解、记忆还建立在学生的直观操作、动手实践上,所以,我们在平时教学中,要结合教学内容,精心设计操作活动,耐心引领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感悟、思考,从而揭示规律、掌握知识。
只有学生通过自己的亲身感受、自我探索获得的知识,才会根深蒂固地扎根在脑海中。
小学低年级的学生对数字的认识还处于感性认识阶段,所以对简单的加法或减法也不能理解,这时,教师可以利用小学生已经具备的数数的能力,运用数小棒(或其它物品)的方法来进行教学。
在中年级进行分数教学时,教师也可以利用折纸的方法来加深学生对分数的理解。
如讲3/4的意义时,可以让学生把一张方形纸对折两次,然后教师用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理解。
这样做不仅简单、方便,学生能轻松地理解自然数、加法、减法、分数等的意义,而且还能避免因死记硬背而不能灵活地运用知识的弊端。
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学生的动手操作,只有让他们在操作中自己去探索、发现,才能理解深刻,有利于掌握知识内在、本质的联系。
四、动手操作可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在数学教学中,实践能力培养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学生的动手操作。
动手是实践的重要方式。
例如,在教学“长度单位、面积单位”时,要让学生多动手操作、实践,测量身边的实物,度量书本、桌面、黑板、地面、篮球场等的长度,算一算它们的周长和面积,从实物的数据中加深对“厘米、分米、米”和“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公顷”等单位的理解。
学习“三角形的认识”时,让学生先用三条线段画各种各样的图形,然后分辨这些图形哪些是三角形,哪些不是三角形。
这样,学生对“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这一概念定会有清晰深刻的认识。
比较简单的数学知识,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摆一摆,摸一摸,画一画,量一量,测一测,就可能有所发现。
通过自己动手获得的知识,理解深刻,记忆牢固,运用时能得心应手,灵活自如,学生学得积极主动,又培养和提高了实践能力,使数学源于现实并用于现实,这是数学学习的归宿。
五、深入挖掘教材的设计意图,提高动手实践操作的有效性教师必须对自己的教学目标,学生活动方式等问题有全盘的考虑。
在备课时,教师一定要准确把握教材,把握教材的科学体系和逻辑结构;把握教材的难点和疑点,然后才能在忠于教材和尊重教材的前提下,研究相关的学习策略。
教学中只有操作是不够的,教师还要重视对学生操作活动的设计、指导、优化,充分发挥材料作用,使动手操作与思维紧密联系,这才能达到动手操作的真正目的。
例如,在揭示乘法意义的时候,教师就可以先安排摆一摆,算一算,先摆3个2,再摆2个3,用加法算,再说说由几个几相加得几;接着让学生自由地摆出类似的图形;最后总结乘法的意义: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计算。
这样设计是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让学生通过摆,动手对一组数进行有规律的分类,分得多了,学生就自然而然将具体的动作进行心里图式化抽象,最后总结出:“几个几,就是几乘几”,由此过渡到抽象的语言概括阶段。
六、重视课外实践,鼓励学生学以致用要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除在课堂上创造实践的条件外,课外还应鼓励学生开展实践活动,使学生在课堂上学到数学知识学以致用,以达到把数学知识运用于日常生活的目的。
例如,在教学“圆柱体积”内容时,临近下课3分钟教师布置了一道这样的课后动手操作实践题:“请同学们利用教科书附页1,动手剪下圆柱侧面和底面,然后粘贴成一个圆柱体,并用尺子量一量相关长度,算出它的体积,明天数学课上同学们彼此展示一下自己动手做的圆柱体,比一比,赛一赛,看谁做的圆柱体比较美观,看哪个同学比较心灵手巧,又看哪些同学正确地计算出它的体积?”又如在教学“比例尺”内容时,在学生熟练地掌握了通过比例尺计算两地的实际距离或图上距离的基础上,教师布置了这样的课后实践操作题:“请同学们课后认真观察校园文化长廊上的中国地图,找到这幅地图的比例尺,并用直尺在地图上量出亳州——北京的直线距离,再利用我们本节课所学的知识计算出亳州——北京实际直线距离”。
每节数学课教师都通过有意识地给学生布置一些课后操作实践的作业,这样,学生既巩固了知识,又有效地培养了实践动手操作能力。
总之,动手操作是孩子获得知识,发展能力的重要依据。
对于动作、形象思维占优势的小学生来说,他们最深刻的体验莫过于自己亲手实践过的东西。
在数学教学中,要根据教学材料,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出发,适时、适当地设计动手操作活动,给予学生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亲身感知体验,积极主动地构建知识,发展思维。
参考文献:著作类:[1]倪牟双、邵志豪《学习方式与学习活动设计》73-76 天津教育出版社文章类:[1]《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2]《小学数学教学案例专题研究》(斯苗儿)[3]田淑华.《数学教学应重视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J]. 林区教学, 2005,(02) :60[4]马自芳.《智慧的花朵开在动手实践上》[J]. 宁夏教育, 2006,(02) :52—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