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学习数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学习数学
摘要:动手操作是孩子获得知识,发展能力的重要依据。对于动作、形象思维占优势的小学生来说,他们最深刻的体验莫过于自己亲手实践过的东西。著名教育理论家苏霍姆林斯基就曾经这样说:“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特别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只有亲身体验数学知识的推理过程,才能达到真正的理解与掌握。”我们的教学中应该重视动手操作活动,用动手操作活动启迪思维,使思维在动手操作中得到发展,让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
关键词:动手操作学习数学
引言:《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认真听讲、积极思考、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都是数学学习的重要方式”。动手操作是学生参与活动、获得知识的必要手段,是智力的起源、思维的基础。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学生的动手操作,只有让他们在操作中自己去探索、发现,才能理解深刻,有利于掌握知识内在、本质的联系。
正文:《数学课程2011年版》指出:“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认真听讲、积极思考、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都是数学学习的重要方式。学生应当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测、计算、推理、验证等活动过程。”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学生由手的操作获得感知、形成表象,延伸到脑的思考。俗话说:“眼过千遍,不如手过一遍”。爱动是孩子的天性,孩子们对生活中的事物都充满好奇心,他们都想看一看、动一动、量一量。儿童的认识正处于由直观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在很大程度上依靠动作进行思维,靠直观感知获取知识。动手操作活动把数学问题生活化,是学习的重要方式,对理解和掌握知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小学数学的教学中,恰当地让学生动手操作是很有益的,让学生在课堂上动手操作是一个手、脑并用的过程,是解决数学知识抽象性与小学生思维形象性之间矛盾的一种有效手段,且能使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们的教学中应该重视动手操作活动,用动手操作活动启迪思维,使思维在动手操作中得到发展,让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
一、创设有效的操作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推动学习的一种最实际的内部驱动力。实际操作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教师在教学中,要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提供给学生观察和操作的机会,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觉能动性,让学生在兴趣盎然的操作中,把抽象的数学知识变为活生生的实践操作,从而获得知识。
例如,在教学《长方形的面积》时,课前让每位学生自制15个面积为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学生在自制学具的过程中对每个小正方形的边长和面积已经有了感性的体验。然后在上课时利用学生喜欢玩游戏的心理,创设了一个拼图游戏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热情。“同学们喜欢做游戏吗?那么这节课我们来做拼图游戏好不好?用你们自己自做的15个小正方形拼图,看看你能拼出几种长方形?”学生们兴致勃勃地摆起来,都非常积极地参与,动作快,思维活跃的学生拼出一出种就急于汇报,我用激励性的评价肯定他们的成绩,同时用鼓励的语言进一步营造继续探究的气氛。引导他们继续探索。“你拼的很好,你还能有其它拼法吗?所有的拼法你都想出来了吗?”这样,既给他们更大的探索空间,又给了其他学生独立探索与思考的时间。通过上述操作实践,多数学生可以认识到长方形的面积与它的长和宽有关系,而且是相乘的关系,并能自己归纳出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整节课,学生在操作情境中,手、眼、脑并用,以“动”激“活”,自主探索,营造出富有生机的学习氛围。在“做数学”的过程中,兴趣成了课堂发展的原动力,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提高了课堂学习的有效性。
二、动手操作可以启迪学生的思维
教育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了动作和思维之间的联系,思维就得不到发展”。操作活动能引起和促进学生把动作过程与思维活动紧密联系地结合起来,使之成为“思维的动作”与“动作的思维”。动手操作可以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形成直观动作思维,能吸引学生思考,启迪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学习效益。实践证明,只有将抽象的知识与动手操作结合起来,才
能使学生真正获得富有生命力的知识,使他们不仅理解这些知识,而且能达到灵活运用的目的。
例如,在教学“三角形内角和”时,课前让每个学生准备一张正方形的纸片,一张锐角三角形的纸片,一张钝角三角形的纸片,一把剪刀。一上课采取激疑的方法,让学生分别画一个直角三角形、一个钝角三角形、一个锐角三角形,并分别量出每个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度数,并把度数写在相应的角上。让学生任意报出一个三角形中两个内角的度数,教师便很快地说出第三个角的度数,再让学生测量证实。这给学生设下了疑问:“老师是怎么知道的呢?”先激起他们的求知欲。然后指出:“今天我们学习三角形内角和,看谁能利用自己手中的学具通过剪、拼、折等方法,发现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允许学生自由讨论。在这一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算一算﹙把三个内角度数相加﹚、拼一拼﹙把三个内角剪下来拼在一起﹚、折一折﹙把三个内角折成一个平角﹚、剪一剪﹙把一个大三角形剪成两个小三角形﹚等一系列的操作、观察、思考,使学生懂得只要是三角形,那么它的内角和就一定是180度。这样学生在思维中操作,在动手中思维,并通过语言将操作过程“内化”为思维,使思维得到发展。
三、动手操作把抽象的数字形象化,有利于帮助学生理解知识
操作实践是能力的源泉,思维的起点。它使抽象的东西具体形象化,把枯燥乏味的文字叙述变成有趣的、快乐的、带有思维形式的游戏。从而使学生在实践过程中逐步形成正确的心理活动,以达到知识的内化。《数学课程标准》也指出:要让学生亲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小学生的理解、记忆还建立在学生的直观操作、动手实践上,所以,我们在平时教学中,要结合教学内容,精心设计操作活动,耐心引领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感悟、思考,从而揭示规律、掌握知识。只有学生通过自己的亲身感受、自我探索获得的知识,才会根深蒂固地扎根在脑海中。小学低年级的学生对数字的认识还处于感性认识阶段,所以对简单的加法或减法也不能理解,这时,教师可以利用小学生已经具备的数数的能力,运用数小棒(或其它物品)的方法来进行教学。在中年级进行分数教学时,教师也可以利用折纸的方法来加深学生对分数的理解。如讲3/4的意义时,可以让学生把一张方形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