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行知生平简介
陶行知(1891~1946)

陶行知(1891~1946)现代教育家、民主革命家。
原名文□,后改名知行,又改名行知。
安徽歙县人。
1891年10月18日(清光绪十七年九月十六)出生于一个依靠教书谋生的清寒之家。
早年入县教会学堂学习。
1916年就读于南京金陵大学文学系。
1914年赴美留学,研究教育,受到资产阶级民主主义和杜威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的影响。
1916年回国后,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教务长、东南大学教育系主任。
1920年参与组织中华教育改进社、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宣传平民教育,提倡教育救国。
后又认为中国教育的出路是办乡村教育,于1927年3月和东南大学教授赵叔愚合办南京市试验乡村师范学校(1928年改名晓庄学校)。
陶行知提出“生活教育”理论,反对闭门读书,政治上不过问师生的政治信仰。
晓庄学校内以中共为主体的进步力量占很大优势,国民党当局即以此为借口,于1930年4月封闭学校。
陶行知受到通缉,逃亡日本。
1931年春,陶行知回到上海,继续从事教育活动。
1932年在沪郊创办山海工学团。
1935年“一二·九”运动后,参加发起组织上海文化界救国会、上海各界救国会,积极开展抗日救国活动。
他还受全国各界救国联合会的委托,先后周游亚、非、欧、美二十八国,宣传抗日救国,并向华侨开展募捐活动,支援抗日救亡运动。
1938年夏回国,任国民参政会参政员。
次年又在重庆创办育才学校。
由于他政治上倾向进步,故不断受到国民党当局的刁难打击。
1945年春,陶行知参加中国民主同盟,当选为中央常委兼任教育委员会主任委员,积极投身于反独裁反内战运动。
1946年4月回到上海,因过度劳累,7月25日突发脑溢血去世。
生平著作很多,主要有《中国教育改造》、《行知诗歌集》、《普及教育》等。
陶行知的教育思想

四要解放小孩子的空间,让小孩从教室中、 从校园中解放出来,在大社会、大自然、大 森林中,扩大认识的眼界,以发挥内在之创 造力; 五要解放儿童的时间,让儿童有自己的时间 去创造。 六要解放儿童的眼睛,让儿童自己观察自然, 观察社会,培养自己的观察力。
三、学习陶行知的“大爱”之心
• 所谓大爱,即对国家、民族、社会强烈的热 爱之心并由此衍生的强烈责任心和使命感。
(四)生活教育理论的七大特色
第一、生活教育的目的——“造成中华民族的伟 大的新生命”。 中华民族的根本出路在于中华民族教育的根 本出路,而中华民族教育的根本出路又在于 中华民族乡村教育的出路。 只有通过农村教育改革,培养农村所需要的 人才,建立起适合农村需要和发展的新教育。
• 第二、生活教育的培养目标——“真人”。 真人就是真善美的人,真人就是德智体和谐 发展的人,真人就是智仁勇俱全的人。 陶行知的真人培养目标是针对传统教育培养 “假人”的教育提出来的。 陶行知的真人目标是针对传统教育为升学而 读书,为做官而读书,为个人发财而读书提 出来的。 陶行知的真人是针对传统教育中培养“少 爷”、“小姐”式的学生提出来的。
• ②主张以生活为中心的生活指导书代替以文字为中 心的教科书。
• ③主张把社会之需要与能力,个人之需要与能力及 生活事业本体之需要作为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安排 的主要依据。
1、对旧课程的深刻批判 (1)教科书仅仅是以文字为中心的“识字 书”、“论文书”。 (2)教科书是“死的书籍”,不是“活的书 籍”。 (3)教科书是“吃的书”、“读的书”,不 是“用的书”、“生活的书”。
3、“教学做合一” “教学做合一”要求“在劳力上劳心”。 “教学做合一”是因为“行是知之始”。 “教学做合一”要求“有教先学”和“有学 有教”。
陶行知

想家,伟大的民主主义战士,爱国者,中国人民救国会和中国民
主同盟的主要领导人之一。曾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教务主任,中
华教育改进社总干事。先后创办晓庄学校、生活教育社、山海工
学团、育才学校和社会大学。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社会即
学校”、“教学做合一”三大主张,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教育
成三部分看,便是“三”、“人”、“日”,三人为众,就意味着大家联合
起来,是可以把日本帝国主义打倒的!你们看,“日”字不在“三”、“人” 之下吗?说到这里,孩子们欢呼雀跃,口号不绝。
• 人物轶事
• (3) 陶先生的创举早已使反动派骨鲠在喉,“四〃一
二”反革命政变后,蒋介石便把触角伸向了晓庄。一天,值 日的学生气喘吁吁地跑进教室,对正在讲课的陶先生说: “蒋介石来了,先生是不是去接一接?”陶先生推了推老式 眼镜回答:“你去问问他,是找我有事,还是来参观学校?”
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经先生一指点,女孩懂了,她仿
佛看见战斗在长白山麓的父亲,正向她致意:陶先生是对的
• 人物轶事
• (2)陶先生还是一位乐观、风趣的大众哲学家。凡是和他相处的人, 不论童叟都像铁钉遇见磁石一样,被他深深吸引。据《新华日报》记载, 1938年,陶先生宣传抗日,从海外归来,一踏入武汉就去探望保育院的难童。 演说开头,便给小朋友们拆了一个字——“春”。先生说:“春”代表着春 风奏乐,花儿伴舞,看见“春”也就看见了中华民族的希望,把“春”字分
• 6、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才能打动心灵的深处。
思想的理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在陶行知看来,教育和生 活是同一过程,教育含于生活之中,教育必须和生活结合才 能发生作用,他主张把教育与生活完全熔于一炉。“生活即
陶行知教育理论

2、“社会即学校”
社会即学校源于杜威的“学校即社会”,又是对其 的继承和发展。陶行知批评杜威的思想仍然局限在 “学校”范围内,并未摆脱鸟笼式的封闭教育。 “自有人类以来,社会即是学校,生活即是教育。 士大夫之所以不承认他,是因为他们有特殊的学校 给他们特殊的教育。” 在生活教育理念下,生活 是人民大众唯一的教育,社会是人民大众唯一的学 校。 “整个社会是生活的场所,亦即教育之场所”。 “社会即学校”的教育不是学校之外的其他各种类 型的社会教育,而是包含了学校在内的整个社会的 教育。
(二)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的主要内 容及其特征
1、 “创造教育”的目的 培养“真善美的活人”。 所谓“真善美”,是指勇于实践、实事求 是、品德高尚、举止文明等,所谓“活 人”,就是富有创造精神,能够适应社会 发展需要,开拓进取的现代人。
2、“创造教育”的内涵
《育才学校节略》 甲、创造健康之堡垒; 乙、创造艺术之环境; 丙、创造生产之园地; 丁、创造学术之气候; 戍、创造真善美之人格。” “学校必须给学生一种生活力,使他们可 能单独或共同去征服自然、改造自然。”
四、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现实意义
1、用陶行知教育思想进一步理解新课程改 革的核心理念 坚持民主性原则,正确处理教师与学生的 关系 坚持教学做合一原则,正确处理知识学习 与实践操作的关系 坚持创造性原则,正确处理基础与创造的 关系 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是这次课改的着重点
2、用陶行知教育思想进一步抓住新 课程改革的关键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关键是:教师的整体 素质。 “爱满天下” “在教师的手里操着幼年人的命运,也便 操‘’着民族和人类的命运。” “做学生的指导者、合作者、欣赏者” “活到老,学到老” “敢探未发明的新理,敢入未开化的边 疆。”
陶行知

• 1946年4月到上海,继续奋不顾身地进行争取和平民
主的斗争。 • • 1946年7月25日,因为劳累过度和受刺激过深,突发 脑溢血不幸逝世。 8月11日,延安各界2000余人隆重举行了追悼大会。
毛泽东亲笔题词:“痛悼伟大的人民教育
家陶行知先生千古!”
二、生活教育理论
(一)生活即教育 1、生活含有教育的意义 “生活与生活一摩擦便离开起教育的作用” “过什么生活便是受什么教育” 所以陶行知主张学生要积极投入到生活中去, 在生活的矛盾和斗争中去选择和接受“向前向上” 的好生活。
生活教育理论之教学做合一
• 陶行知的“教学做合一”思想,是有很强 的针对性的,他反对教师“教死书,死教书, 教书死,”学生“死读书,读死书,读书死” 这种陈腐的教学方法,它针对注入式的“教授 法”,只注意教师的教和理论脱离实际的弊端 而提出来的,他要求在教育过程中,不仅要注 意教师的教,而且要注意学生的学,“先生的 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教学生学”,要把教 与学与实际的做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这在教学 方法的改革中是有巨大意义的。
生活教育理论之生活即教育
2、实际生活是教育的中心 “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 教育。” “从效力上说,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生力量而成为真 正的教育。” • 生活与教育是一回事,是同一个过程,是有高度的 一致的。 • 教育要根据生活的需要。 • 教育要通过生活来进行。 • 教育不能脱离生活。
生活教育理论之教学做合一
• 3、教学做合一的中心在做 “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 “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在做上教的是 先生;在做上学的是学生。从先生对学生的关 系说: 做便是教;从学生对先生的关系说:做 便是学。先生拿做来教,乃是真教;学生拿做 来学,方是实学。” (1)做是因为“行是知之始”; (2)做的含义是“在劳力上劳心” ,手脑联 盟;
陶行知简介,陶行知的教育名言,名言警句_优美段落素材

陶行知简介,陶行知的教育名言,名言警句陶行知(1891年10月18日-1946年7月25日),安徽省徽州歙县人,祖籍绍兴。
中国人民教育家、思想家,伟大的民主主义战士,爱国者,中国人民救国会和中国民主同盟的主要领导人之一。
19xx年十七岁时他考入了杭州广济医学堂。
1917年秋回国,先后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国立东南大学教授、教务主任等职。
1926年起发表了《中华教育改进社改造全国乡村教育宣言》。
1931年主编《儿童科学丛书》。
1935年,在中国共产党"八一宣言"的感召下积极投身抗日救亡运动。
1945年当选中国民主同盟中央常委兼教育委员会主任委员,兼教育委员会主任委员。
1946年7月25日上午,因长期劳累过度,不幸逝世于上海,享年55岁。
1、智仁勇三者是中国重要的精神遗产,过去它被认为‘天下之达德’,今天依然为个人完满发展之重要指标。
2、“追求真理做真人”,不可丝毫妥协,决不向虚伪的社会学习或妥协。
3、滴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自己的事自己干,靠人,靠天,靠祖上,不算是英雄好汉。
4、因为道德是做人的根本。
根本一坏,纵然使你有一些学问和本领,也无甚用处。
5、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
6、爱情之酒甜而苦。
两人喝,是甘露;三人喝,是酸醋;随便喝,要中毒。
7、我们在教育界任事的人,如果想自立、想进步,就须胆量放大,将试验精神,向那未发明的新理贯射过去,不怕疲倦,不怕障碍,不怕失败,一心要把那教育的奥妙新理,一个个的发现出来。
8、民之所好好这,民之所恶恶之。
管众人之事者,拜众人为老师。
9、忽略健康的人,就是等于在与自己的生命开玩笑。
10、要解放孩子的头脑、双手、脚、空间、时间,使他们充分得到自由的生活,从自由的生活中得到真正的教育。
11、先生不应该专教书,他的责任是教人做人;学生不应该专读书,他的责任是学习人生之道。
12、以教人者教已,在劳力上劳心。
13、有发明之力者虽旧必新,无发明之力者虽新必旧。
陶行知简介

陶行知陶行知(1891.10.18--1946.7.25),安徽歙县人,中国人民教育家、教育思想家,民主主义战士,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爱国者。
是中国人民救国会和中国民主同盟的主要领导人之一。
曾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教务主任,继任中华教育改进社总干事。
先后创办晓庄学校、生活教育社、山海工学团、育才学校和社会大学。
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三大主张,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理论核心。
著作有:《中国教育改造》、《古庙敲钟录》、《斋夫自由谈》、《行知书信》、《行知诗歌集》。
陶行知-人物简介陶行知(1891.10.18—1946.7.25),本名文濬,安徽省歙县人。
我国伟大的人民教育家、教育思想家,伟大的爱国者,伟大的民主主义战士,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是中国民主同盟和中国人民救国会的主要领导人之一。
生平1891年生于安徽省歙县西乡黄潭源村一个贫寒的教师之家。
6岁蒙馆,14岁入歙县基督教内地会所办的崇一学堂。
1910年靠教会资助入南京金陵大学文科。
受辛亥革命影响,在校积极参加爱国活动,主编《金陵光》学报中文版,宣传民族、民主革命思想。
1914年留学美国入伊利诺大学获政治硕士学位,后入哥伦比亚大学研究教育,师从杜威。
1917年秋回国,先后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东南大学教授、教务主任等职。
开始他富于创意而又充满艰辛的教育生涯。
研究西方教育思想并结合中国国情,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等教育理论。
他特别重视农村的教育,认为在3亿多农民中普及教育至关重要。
1921年底,与蔡元培等发起成立中华教育改进社,主张反对帝国主义文化侵略,收回教育权利,推动教育改进。
1923年与晏阳初等人发起成立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总会,后赴各地开办平民识字读书处和平民学校,推动平民教育运动。
1927年3月在南京北郊晓庄创办乡村师范学校晓庄学校,创办第一个乡村幼稚园燕子矶幼稚园。
1930年4月遭国民党通缉被迫流亡日本,崇尚科教救国的思想。
高中常识陶行知简介及代表作品

高中常识陶行知简介及代表作品陶行知,中国人民教育家、思想家,伟大的民主主义战士,这也是高中语文的常识之一,我们必须用心去掌握。
接下来店铺为你整理了陶行知简介及代表作品,一起来看看吧。
陶行知个人简介1891年10月18日生于安徽歙县西乡黄潭源村一个贫寒的教师之家。
籍贯安徽歙县,祖籍浙江绍兴。
新安陶氏族谱现存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族谱的封面上明确记载了新安陶氏祖先于明朝正德五年(1510年)由绍兴府会稽县来徽州,举家定居歙县城西古溪村。
《新安陶氏族谱》封面的原文如下:大明正德五年,浙江绍兴府会稽县陶家堰分支迁居江南徽歙之西,曰古溪,后移下黄潭源。
故确定陶氏先祖为500多年前由浙江绍兴迁居徽州。
1897年,曾在邻居家厅堂玩耍,看见厅堂墙上挂着对联,坐在地上临摹起来,被邻村方庶咸秀才看见,免费为其开蒙。
后入家乡蒙童馆吴尔宽处就读。
1905年,进入歙县__内地会所办的崇一学堂,他在宿舍墙上,挥笔写下了“我是一个中国人,应该为中国做出一些贡献来"的豪言壮语,抒发他满腔的爱国热情并激励自己为祖国早日走向现代化而发奋学习。
”1908年十七岁时他考入了杭州广济医学堂。
想通过学医来解除广大劳动人民的病痛,实现自己报效祖国的志向。
但是,因这所教会学校歧视非入教的学生,他不愿意自己思想受外国人的随意摆布,入学仅三天,他即愤而退学。
1909年,考入南京汇文书院,次年转入金陵大学文科,读大学期间,受辛亥革命影响,在校积极参加爱国活动,主编《金陵光》学报中文版,宣传民族、民主革命思想。
在《金陵光出版之宣言》一文中,他号召全校同学,努力学习和工作,发出自己的光和热,报效祖国,"使中华放大光明于世界"。
辛亥革命爆发时,他曾回乡投身革命运动。
1914年,他以总分第一名的成绩毕业。
毕业后他赴美留学。
他先是在伊利诺大学学市政,半年后便毅然转学哥伦比亚大学,师从杜威、孟禄、克伯屈等美国教育家研究教育。
1917年秋回国,先后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国立东南大学教授、教务主任等职。
陶行知先生的简介

陶行知先生的简介陶行知(1891年10月18日—1946年7月25日),原名陶文浚,字世昌,后改名陶知行、陶行知,安徽省歙县人,是中国人民教育家、教育思想家,也是中国民主同盟和中国人民救国会的主要领导人之一。
一、早年经历陶行知出身贫寒,6岁时得秀才方庶咸免费启蒙,后在吴尔宽经馆、程朗斋门下就读,因生活穷困辍学务农,后在贡生王藻指导下完成四书五经学习。
因母亲在教堂做帮佣,被传教士唐进贤看中,得以免费进入崇一学堂学习,打下较好英文基础,后考入广济医学堂,因不愿信教受洗入学半年即退学。
1910年考入南京汇文学院预科,同年秋该校与宏育书院合并组成金陵大学,陶行知直接升入金陵大学文科学习,期间深受王阳明“知行合一”“知行并进” 理念影响,改名陶知行。
二、教育工作与实践1917年回国后,历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教授、教务主任,1921年任东南大学教授、系主任等职,在南高师致力于开放“女禁”、推行“选科制”以及拟定《壬戌学制》等一系列改革,首倡科学的“教学法”,建议把“教授法”改为“教学法”。
(一)平民教育运动:1919年“五四运动”后从事平民教育运动,1923年联合北大教授朱经农编写《平民千字课》,奔走全国十几个省市,致力于广泛宣传和推行平民教育。
(二)创办晓庄师范:1927年创办晓庄师范,提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等生活教育理论,强调教育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以及实践在教育中的重要性,确立了“生活教育”思想,首创“艺友制” 培养教师,还建立了我国第一个乡村幼稚园—南京燕子矶幼稚园。
(三)普及教育运动:1932年成立“中国普及教育助成会”,开展“即知即传”的普及教育运动,发明并倡导“小先生制”,让儿童成为知识传播的重要力量。
(四)创办育才学校:1939年在四川重庆创办育才学校,主要招收难童入学,注重培养学生的特殊才能,强调学校不是培养专家,而是让学生从老百姓中来,学成以后再回百姓中去,是普及大众的教育。
陶行知先生的简介

陶行知先生的简介篇一:陶行知(1891年10月18日—1946年7月25日),原名陶文濬,后改名知行、行知,出生于安徽歙县黄潭源村,毕业于哥伦比亚大学,中国人民教育家、思想家,伟大的民主主义战士,爱国者,民主同盟的主要领导人之一。
1914年,以文科总分第一名的成绩毕业于金陵大学。
随后赴美留学,先后获伊利诺大学政治硕士学位、哥伦比亚大学都市学务总监资格文凭。
1917年回国后,历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教授、教务主任,东南大学教育科主任等职,并任《新教育》杂志主编。
1922年,任中华教育改进社总干事,发起组织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与朱经农合编《平民千字课》,推行平民教育。
1927年,创办实验乡村师范学校(后改名为晓庄学校),开展乡村教育运动。
1929年,获授上海圣约翰大学荣誉科学博士学位。
1931年,任《申报》总管理处顾问。
“九一八”后,积极从事抗日救亡运动。
1933年,组织“新安旅行团”,进行抗日救国教育。
1935年,与宋庆龄、何香凝等发起救国运动,并发表《上海文化界救国运动宣言》。
1936年5月,成为全国救国会运动的领袖之一。
1945年,加入中国民主同盟。
1946年7月25日,因劳累过度,在上海逝世,享年55岁。
陶行知毕生致力于教育事业,创立了生活教育理论,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三大主张,开展乡村教育、普及教育、国难教育、战时教育、民主教育等运动,推行“工学团”“小先生制”,倡导素质教育、创造教育,创办了平民就读学校、安徽公学、育才学校和社会大学等种多类型的学校,为中国教育的现代化作出了开创性的贡献,其教育实践和教育思想影响广泛而深远,被誉为“伟大的人民教育家”。
其主要著作有《中国教育改造》《古庙敲钟录》《斋夫自由谈》等。
陶行知名言名句有:“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失败是成功之母,奋斗是成功之父”。
篇二:陶行知(1891年-1946年),原名陶文濬,安徽歙县人,人民教育家、思想家,中国民主同盟领导人之一。
陶行知生平

陶行知生平陶行知生于1891年10月18日(清光绪十七年九月六日)安徽歙县的一个清苦农家。
他自幼聪明好学,免费入塾读书。
1906年,他进入本县的教会学校崇一学堂免费读书,由于他一直生活在中国社会的底层,所以从童年时代起就对民间的疾苦有深切的感受曾经写下了“我是一个中国人,要为中国作出一些贡献来”的座右铭。
当陶行知1914年以名列第一的优异成绩在南京金陵大学文科毕业后,便远渡重洋赴美国留学。
最初攻读市政,后便进入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主攻教育,期望通过教育来救国救民。
陶行知于1917年学成归国,正值国内发起了以民主和科学为旗帜的新文化运动。
陶行知满怀热情地在这场运动中奔走呼号,积极提倡新教育,改革旧教育。
为此,他一方面介绍西方的教育理论,另一方面也反对盲目“仪型他国”,提出要以科学方法进行教育改革和创新,为实现中国教育的普及化和近代化踏出一条新路。
行知以主要精力从事平民教育。
这期间他深切感到中国教育改造的根本问题在农村。
他说:“中国以农立国,住在乡村的人占全国人口85%。
平民教育是到民间去的运动,就是到乡下去的运动。
”要想普及教育,就必须使平民教育下乡,开展乡村教育运动。
陶行知号召人们加入这个运动,“一心一意地为中国乡村开创一个新生命。
”他还立下宏愿,要排除各种困难,筹措一百万元基金,征集一百万位同志,提倡一百万所学校,改造一百万个乡村。
1926年与东南大学教授赵叔愚等人一起筹建乡村师范学校,校址选在南京远郊偏僻荒凉的晓庄(原名小庄)。
这就是后来驰名中外的晓庄师范,由陶行知亲自担任校长。
在晓庄师范,陶行知脱去西装,穿上草鞋,和师生同劳动、同生活,共同探索中国教育的新路。
也就是在晓庄师范,陶行知把杜威的教育理论加以改造,形成了他的“生活教育”理论。
其要点是:“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在做中学”。
根据生活教育的理论,晓庄师范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自己开荒,自己建茅屋,做什么事,就读什么书,还走出校门参加村里的农协会和打倒土豪劣绅的斗争。
著名教育者案例素材(3篇)

第1篇一、引言陶行知(1891-1946),原名陶文潜,是中国现代著名教育家、思想家、民主战士。
他的一生致力于教育事业,倡导和实践“生活教育”理论,对中国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以陶行知的生平事迹为例,分析其教育理念与实践,以期为我国教育事业发展提供借鉴。
二、陶行知的生平事迹1. 早年经历陶行知出生于安徽省歙县一个书香门第的家庭。
1907年,他考入南京江南高等学堂。
在校期间,他积极参加各种社会活动,深受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1914年,陶行知赴美留学,先后就读于伊利诺伊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主修教育。
2. 教育事业1917年,陶行知回国后,先后在南京高等师范学校、中华大学等校任教。
1923年,他创办了中国第一所乡村师范学校——南京晓庄学校,开始了他的乡村教育事业。
3. 抗日战争时期抗日战争爆发后,陶行知积极投身抗日救亡运动,担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厅长,负责宣传工作。
在此期间,他提出了“人民战争”的思想,强调人民群众在抗日战争中的重要作用。
4. 延安时期1940年,陶行知赴延安,担任陕甘宁边区政府教育部长。
在延安,他领导开展了大规模的教育改革,提倡“大众化、民族化、科学化”的教育方针,为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5. 逝世1946年7月25日,陶行知因劳累过度,病逝于重庆。
三、陶行知的教育理念1. 生活教育陶行知提出“生活教育”理论,认为教育源于生活,生活即教育。
他主张教育应该关注人的全面发展,培养具有“健康、活泼、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的新人。
2. 爱国主义教育陶行知强调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性,认为教育应该培养学生的民族意识,使他们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3. 大众教育陶行知主张教育应该面向广大人民群众,普及教育,让每个人都有受教育的机会。
4. 乡村教育陶行知认为乡村教育是解决中国教育问题的关键,他提倡“以乡村教育为根本”,关注农村教育的发展。
四、陶行知的教育实践1. 晓庄学校1923年,陶行知创办了晓庄学校,以“生活教育”为指导思想,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优秀的乡村教师。
陶行知的资料

陶行知的资料
陶行知(1891—1951),原名陶永安,字行知,浙江宁波人。
中国近代思想家、教育家、历史学家、文学家。
曾任南开大学校长,东华大学、清华大学创办人之一。
毕业于上海苏州洋学堂,1916年获华东师范大学学士学位,1918年获上海中央大学文学硕士学位,1921年获复旦大学文学博士学位,曾师从郭沫若。
陶行知坚持“有知识可以改变命运”,主张“求知”和“求学”,全力倡导文化复兴活动。
他具有非凡的政治洞察力和思想分析能力,在社会改革、现代化斗争和民族独立运动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陶行知所读书多集中在古代文化思想类,又特别喜欢儒家文化思想。
他曾撰写出多部重要的传世著作,其中《中国传统文化概要》一书在中国历史文化思想史上具有重要影响。
陶行知深受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影响,他强调“求真”和“求实”,尽可能地把旧文化和现代文化融合在一起,弘扬民族文化,提倡以文化复兴手段改善国家社会制度。
陶行知的散文作品集《山水集》被评为“民国文学史上的最高峰”。
后人因而钦佩陶行知,以“先知”之誉称誉他,号称“陶行知、鲁迅、茅盾三大先知”。
陶行知简介,陶行知的教育名言,名言警句

陶行知简介,陶行知的教育名言,名言警句陶行知简介,陶行知的教育名言,名言警句陶行知(1891年10月18日-1946年7月25日),安徽省徽州歙县人,祖籍绍兴。
中国人民教育家、思想家,伟大的民主主义战士,爱国者,中国人民救国会和中国民主同盟的主要领导人之一。
1908年十七岁时他考入了杭州广济医学堂。
1917年秋回国,先后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国立东南大学教授、教务主任等职。
1926年起发表了《中华教育改进社改造全国乡村教育宣言》。
1931年主编《儿童科学丛书》。
1935年,在中国共产党"八一宣言"的感召下积极投身抗日救亡运动。
1945年当选中国民主同盟中央常委兼教育委员会主任委员,兼教育委员会主任委员。
1946年7月25日上午,因长期劳累过度,不幸逝世于上海,享年55岁。
1、智仁勇三者是中国重要的精神遗产,过去它被认为‘天下之达德’,今天依然为个人完满发展之重要指标。
2、“追求真理做真人”,不可丝毫妥协,决不向虚伪的社会学习或妥协。
3、滴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自己的事自己干,靠人,靠天,靠祖上,不算是英雄好汉。
4、因为道德是做人的根本。
根本一坏,纵然使你有一些学问和本领,也无甚用处。
5、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
6、爱情之酒甜而苦。
两人喝,是甘露;三人喝,是酸醋;随便喝,要中毒。
7、我们在教育界任事的人,如果想自立、想进步,就须胆量放大,将试验精神,向那未发明的新理贯射过去,不怕疲倦,不怕障碍,不怕失败,一心要把那教育的奥妙新理,一个个的发现出来。
8、民之所好好这,民之所恶恶之。
管众人之事者,拜众人为老师。
9、忽略健康的人,就是等于在与自己的生命开玩笑。
10、要解放孩子的头脑、双手、脚、空间、时间,使他们充分得到自由的生活,从自由的生活中得到真正的教育。
11、先生不应该专教书,他的责任是教人做人;学生不应该专读书,他的责任是学习人生之道。
12、以教人者教已,在劳力上劳心。
【名人故事】大教育家陶行知

【名人故事】大教育家陶行知陶行知(1891年-1946年),字子行,男,江苏常州人,中国现代著名教育家、思想家、政治家,被誉为“教育家中华之光”。
他在中国教育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对中国教育事业的现代化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陶行知生于一个书香世家,成长在古老的文化底蕴中,从小就接受了严格的文化熏陶和良好的家庭教育。
他在15岁时考入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其才华在学校里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和展示。
毕业后,他留校任教,并因其出众的教学能力被任命为南京高等师范学校的教育系主任。
在教学工作中,陶行知深刻地认识到中国教育的落后和束缚。
他不满于教育的传统模式,认为应该打破僵化的教育方式,将教育与社会相结合,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他提倡“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强调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并且主张教师应该成为学生的引路人和朋友,而非严厉的指挥者。
陶行知在教育领域的贡献不仅体现在教学上,他还积极参与教育改革。
1938年,他担任了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的校长,提出了“播种幼苗,借助农田”的办学理念。
他力求通过教育改革,提高农民的素质和生活水平,以推动中国农村的现代化进程。
他还积极投入到新华社及青年报的创办工作中,为推动新文化运动和青年教育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陶行知的学术思想深受孔子思想和西方现代教育思想的影响,他认为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学生的人格和创新能力。
他主张教育应该关注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终身学习能力,注重个体的全面发展,并且强调教育是一种独特的情感和精神状况。
陶行知在教育领域的研究成果丰富多样,他著有《新青年与教育》、《论教育》等多部重要著作。
他的思想和理论成为了中国教育改革的重要理论基础,对中国现代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陶行知不仅在教育领域做出了巨大贡献,他还是一位坚定的爱国主义者和社会活动家。
他积极参与抗日战争,曾担任国民政府提倡的整新运动的领导人之一,为中国的抗战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陶行知是一个值得敬佩的大教育家,他的学术思想和人格魅力激励和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教育工作者。
陶行知先生的简介

陶行知先生的简介陶行知(1891年10月18日-1946年7月25日),原名陶文濬,安徽省歙县人,中国人民教育家、思想家,伟大的民主主义战士,爱国者,中国人民救国会和中国民主同盟的主要领导人之一,景星学社社员。
1908年,17岁时他考入了杭州广济医学堂。
1915年入读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师从约翰·杜威攻读教育学博士。
1917年秋回国,先后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国立东南大学教授、教务主任等职。
1926年起发表了《中华教育改进社改造全国乡村教育宣言》。
1929年圣约翰大学授予他荣誉科学博士学位,表彰他为中国教育改造事业作出的贡献。
1931年主编《儿童科学丛书》,在上海先后创办“山海工学团”“报童工学团”“晨更工学团”“流浪儿工学团”等。
1933年,他与厉麟似等来自政学两界的知名人士在上海发起成立中国教育学会。
1935年,在中国共产党“八一宣言”的感召下积极投身抗日救亡运动。
1945年当选中国民主同盟中央常委兼教育委员会主任委员。
1946年7月25日上午,陶行知因长期劳累过度,不幸于上海逝世,享年55岁。
主要贡献:陶行知先生毕生致力于教育事业,对我国教育的现代化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
他不仅创立了完整的教育理论体系,而且进行了大量教育实践。
细考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创新犹如一根金线,贯穿于陶行知教育思想的各个部分。
创新在这里指革除不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旧”,创立与社会、历史进步相符的“新”。
创新还具有打破偶像,破除迷信,挣脱教条的束缚,从僵化习惯性思维中走出来的含义。
陶行知教育思想的创新,也表现在培养目标上。
他针对旧教育把培养“人上人”作为目标的现象,指出新教育应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中人”。
早在他创办南京安徽公学时就为这所学校提出三个教育目标:研究学问,要有科学的精神;改造环境,要有审美的意境;处世应变,要有高尚的道德修养。
后世评价:陶行知以赤子之忱表达的思想和实践,代表了近代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近代中国的危机多难,又使“教育救国”成为许多知识分子的梦想,陶行知正是其中最为杰出的人物之一。
陶行知生平

陶行知生平陶行知原名陶文濬,中国现代教育史上著名的人民教育家。
1891年10月18日生于安徽歙县西乡黄潭源村一个贫寒的教师之家。
籍贯安徽歙县,祖籍浙江绍兴。
大学期间推崇明代哲学家王阳明的“知行合一”学说,取名“知行”。
43岁时,他在《生活教育》上发表《行知行》一文,认为“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改本名为陶行知。
陶行知从小聪慧,6岁时邻村方庶咸秀才免费为其开蒙。
后入家乡蒙童馆吴尔宽处就读。
14岁时,进入歙县基督教内地会所办的崇一学堂就读。
1908年十七岁时他考入了杭州广济医学堂。
想通过学医来解除广大劳动人民的病痛,实现自己报效祖国的志向。
但是,因这所教会学校歧视非入教的学生,入学仅三天,他即愤而退学。
1909年,陶行知考入南京汇文书院,次年转入金陵大学文科。
1914年,他以总分第一名的成绩毕业,毕业后他赴美留学。
他先是在伊利诺大学学市政,半年后便毅然转学哥伦比亚大学并获得哥伦比亚大学的奖学金资助,师从杜威、孟禄、克伯屈等美国教育家研究教育,为其日后的教育理论与实践工作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1917年秋回国,先后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国立东南大学教授、教务主任等职。
开始他富于创意而又充满艰辛的教育生涯。
1923年与晏阳初等人发起成立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总会,后赴各地开办平民识字读书处和平民学校,推动平民教育运动。
1926年发表了《中华教育改进社改造全国乡村教育宣言》。
1927年3月他在南京北郊晓庄创办乡村师范学校晓庄学校,创办第一个乡村幼稚园—燕子矶幼稚园。
1930年4月晓庄师范学校被迫停办,陶行知也遭国民党通缉被迫流亡日本。
一年之后才回国继续开展教育普及工作,在上海创办自然学园、儿童科学通讯学校。
1932年,他又创建了山海工学团,提出“工以养生,学以明生,团以保生”,将工场、学校、社会打成一片,进行军事训练、生产训练、民权训练、生育训练等,还开展小先生运动。
1933年,他与厉麟似、杨亮功等来自政学两界的知名人士在上海发起成立中国教育学会。
【名人故事】大教育家陶行知

【名人故事】大教育家陶行知陶行知(1891年-1946年),字石鼓,号稼轩,安徽合肥人,中国大教育家,提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观念,被誉为“中国启蒙教育的奠基人”、“中国近代文化教育的先驱者”。
陶行知年轻时家境贫寒,但他的母亲给他灌输了重视教育的观念。
陶行知的教育经历也给他留下深刻印象,他曾在洛阳市立学堂和长沙县立学堂接受教育,但在毕业时,他发现自己所学的知识对于解决社会问题并没有太多的帮助,于是他开始思考如何进行实践性教育。
1913年,陶行知考入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学习法律、哲学、教育等学科。
在这里,他结识了许多与他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探讨如何在中国进行改革教育。
他在校期间积极参加学生运动,反对教条主义、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提倡自由、民主和平等。
毕业后,陶行知先后在长沙县立中学、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北平女子师范学校、燕京大学等多所教育机构任教,推行实践性教育,注重学生自主思考和学习能力的培养。
他提倡“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观念,认为教育需要以学生的成长和个性发展为出发点,让他们享受学习的乐趣。
他还强调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新时代的人才,让他们能够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做出贡献。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陶行知义无反顾地加入了抗日志士行列,一直坚持到战争胜利。
但战争的阴影让他的健康状况受到影响,他不得不离开燕京大学,经过多年的治疗和恢复,最终抱病离世。
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和实践对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理念和实践促进了中国教育从封建传统教育向现代教育的转型。
他的著作《实践原理》、《教育的心理学》等,至今仍被视为中国现代教育的经典著作。
回顾陶行知的一生,他始终站在改革教育的第一线,用自己的实践证明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是可行的。
他永远铭刻在中国教育的历史上,因为他的理念和实践,让学生在思想和灵魂上得到了真正的自由,成为卓越的人才。
陶行知简介

陶行知简介陶行知(1891.10.18--1946.7.25),汉族,安徽歙陶行知县人,毕业于金陵大学(1952年并入南京大学)文学系,中国人民教育家、思想家,伟大的民主主义战士,爱国者,中国人民救国会和中国民主同盟的主要领导人之一。
曾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教务主任,中华教育改进社总干事。
先后创办晓庄学校、生活教育社、山海工学团、育才学校和社会大学。
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三大主张,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理论核心。
著作有:《中国教育改造》、《古庙敲钟录》、《斋夫自由谈》、《行知书信》、《行知诗歌集》。
早年经历1891年10月18日,陶行知出生于中国安徽歙县。
1906年,15岁就读内地会传教士唐俊贤在歙县小北街兴办的崇一学堂,开始学习西方科学文化知识。
1909年,陶行知考入美以美会在南京所办的汇文书院博习馆(即预科)。
次年,汇文书院合并宏育书院更名金陵大学,从汇文书院预科升入金陵大学文科。
曾任《金陵光》中文版主笔。
1914年,陶行知从金陵大学毕业,毕业论文题为《共和精义》。
全家从歙县迁南京,与汪纯宜结婚。
1914年,陶行知赴美国留学,先入伊利诺伊大学攻读市政学,次年获政治学硕士学位。
1915年,入哥伦比亚大学教育学院,其间哲学家、教育家约翰·杜威“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的观点对陶行知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教育生涯191陶行知7年8月,陶行知应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校长郭秉文之聘,提前回国,在南京高师主讲教育学、教育行政、教育史、教育心理等。
1918年3月,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教务长;5月,南京高师成立教育专修科,任教育科主任。
1919年,与刘伯明等组织南京学界联合会筹备会,同年当选为会长;作为南京高师代表参与新教育改进社、《新教育》月刊。
1919年2月,发表《教学合一》,同年在南京高师将“教授法”改为“教学法”,不久为全国教育界所采用。
4月,发表《第一流的教育家》,率先提出创造精神的教育思想。
陶行知的简介

陶行知的简介陶行知(1891-1958),中国一位著名的改革家,他被尊为“中国教育家”。
他是中国教育、早期社会主义运动和商业部门改革的先鋒,他也曾在过去几十年里影响中国社会。
一、个人背景陶行知是江苏宜兴(Yixing)人,1901年出生在一个中等收入的小乡村家庭,1910年考取进入上海西南政法学堂(Puyi),这里的人则引起他关注社会问题的思想,他还接受了很多美国早期新教派的思想。
二、人生经历陶行知曾担任过上海的新民主主义者的领袖,当时他是中国社会学会的会长。
1923年,他到日本留学,专攻福楼拜,社会学和戏剧,学习社会民主思想以及日本知识文化。
回到中国后,为留学团担任副团长,参加了改造中国教育。
三、其贡献①教育改革陶行知将很多早期的美国文教思想引进中国,改革了中国的教育制度,提倡革新教育理念。
陶行知认为只有有效的教育改革才能建立一个新的中国。
他还持续支持他所创办的《学术新思维》(Shidexinxi)小报来推进全国教育改革进程。
②早期社会主义运动1914年,陶行知在上海以主事身份同刘少奇、周恩来等共同创办了《新民主主义》(Xinmin Zhuyi),下文书籍《新民主主义刚哪》(Xinminzhuyi Gangna),这个杂志将实行社会主义的思想引入中国,他的作品也是影响中国共产党早期思想的重要贡献者。
③商业部门改革陶行知担任了近50年的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商业部长,领导了许多商业改革:规定商业工作室的营业条件,规范商品交易环节;规章商业术语,推动票据制度的发展……都是陶行知的贡献,为促进中国经济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四、其作品陶行知在《新民主主义刚哪》中写下了优秀的作品《无产阶级的民主主义》,论述了无限制的民主,参加了中国民主革命运动;还参与了中国新文学研究,撰写了一本名为《新文学研究》和《社会科学思想》的书籍,在教育事业上他还写下了《当代教育实验研究》《当代中国教育报告》等。
五、总结陶行知是一位伟大的改革家,他的改革思想对中国的新时代的发展中起了重要的作用:他改变了中国教育体系、展开早期社会主义运动以及改革商业部门,其作品也受到了很多人的赞扬。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次别开生面的演讲
那是陶行知1938年在武汉大学做的一次演讲。那 一天,大礼堂里挤得满满的,不仅全校师生都来听, 连附近学校的师生和各界人士都闻讯赶来。他们都知 道,陶行知先生是著名的教育家,都想来一睹他的风 采,并听他说些什么。 会议开始后,有几位先生先后上台作了演讲。轮 到陶行知时,会场上响起了一阵热烈的掌声。只见他 不慌不忙地夹着一个皮包走上了讲台。他戴着眼镜, 穿着西服,未曾开口,先向全场扫视了一遍。大家屏 息凝神,都望着他,等他开口说话。有的人还打开速 记本,准备把陶行知讲的每一句话都记下来。
主要生平
陶行知,1891年生于徽州歙县西乡黄潭源村一 个贫寒的教师之家。 陶行知手迹(1930年夏)
[2]
祖籍浙江绍兴,6岁蒙馆,14岁入歙县基督教内地会 所办的崇一学堂。 1910年靠教会资助入南京金陵大学文科。受辛 亥革命影响,在校积极参加爱国活动,主编《金陵 光》学报中文版,宣传民族、民主革命思想。 1914年留学美国入伊利诺大学获政治硕士学位, 后入哥伦比亚大学研究教育,师从杜威,与胡适同 乡又同学。
这时,陶行知说话了:“各位,你们都看到了吧。 你逼鸡吃米,或者把米硬塞到它的嘴里,它都不肯吃。 但是,如果你换一种方式,让它自由自在,它就会主 动地自己去吃米” 陶行知又向会场扫视了一圈,加重语气说:“我 认为,教育就跟喂鸡一样。先生强迫学生去学习,把 知识因硬灌给他们,他们是不情愿学的,即使去学也 是食而不化,过不了多久,他还会把知识还给先生的。 但是,如果让学生主动去学习,充分发挥他的主观能 动性,那么,效果一定会好得多!” 陶行知讲完,把公鸡装进皮包,又向大家鞠了一 躬,说:“我的话讲完了。”便退下场去了。
评价
伟大的人民教育家。—— 毛泽东 无保留追随党的党外布尔什维客。—— 周恩来 万世师表。—— 宋庆龄 当今一圣人。—— 董必武 两千年前的孔仲尼,两千年后的陶行知。—— —— 郭沫若 “陶行知不仅是一个很有创造力的教育家,也 是一个勇敢的出色的反法西斯斗士。” ——泰戈 尔(印度诗人、哲学执委和常委。 与沈钧儒、章乃器、邹韬奋等联名发表《团结御侮》 的宣 言,主张停止内战,共同抗日。毛泽东复信表 示支持。 7月,受救国会派遣,出访欧、美、亚、非28个 国家,宣传抗日救国,介绍中国大众教育运动。在 布鲁塞尔参加世界和平大会,并当选为中国执行委 员。期间当得悉沈钧儒等“七君子”被捕的消息, 十分气愤,立即联络杜威、爱因斯坦、罗素等世界 著名人士联名通电蒋介石,营救七君子。
主要生平
1917年秋回国,先后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东 南大学教授、教务主任等职。开始他富于创意而又 充满艰辛的教育生涯。研究西方教育思想并结合中 国国情,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 “教学做合一”等教育理论。他特别重视农村的教 育,认为在3亿多农民中普及教育至关重要。 年底,与蔡元培等发起成立中华教育改进社, 主张反对帝国主义文化侵略,收回教育权利,推动 教育改进。 1923年与晏阳初等人发起成立中华平民教育促 进会总会,后赴各地开办平民识字读书处和平民学 校,推动平民教育运动。
“四块糖” 四块糖”
陶行知在育才学校的时候,有一个叫王友的学生, 是学校中颇有名气的“孩子王”,经常惹是生非,屡 生事端。一天,陶行知看见王友用土块砸一个同学, 当即制止了他,并叫他放学后到校长室来。放学之后, 陶行知从外面办事回来,远远地看见王友在校长室门 前徘徊等候,于是,他赶紧把王友请进校长室。 进入校长室后,陶行知从口袋里掏出一块糖给他, 带着歉意的语气说:“这块糖是奖励给你的,因为你 按时来了,而我却迟到了。”王友用疑惑的眼光看了 看校长,迟疑地接过糖。这时,陶行知微笑地看了一 眼他,想了一想,又掏出一块糖来递给他,说道: “这块糖也是奖励给你的,是因为我不让你砸同学, 你立即住手了,说明你很听我的话,很尊重我。”
主要生平
1927年3月在南京北郊晓庄创办乡村师范学校晓 庄学校,创办第一个乡村幼稚园燕子矶幼稚园。 1930年4月遭国民党通缉被迫流亡日本,崇尚科 科 教救国的思想。 教救国 1931年回国开展教育普及工作,在上海创办自 然学园、儿童科学通讯学校 主编《儿童科学丛书》等。1932年,他又创建 了山海工学团,提出“工以养生,学以明生,团以 保生”,将工场、学校、社会打成一片,进行军事 训练、生产训练、民权训练、生育训练等,还开展 小先生运动。
主要生平
1月,在重庆创办社会大学并任校长,李公朴任 副校长兼教务长。社会大学的宗旨是“人民创造大 社会,社会变成大学堂”、“大学之道,在明民德, 在亲民,在止于人民之幸福”,有力地推动了民主 教育的进程。 4月,回到上海,立即投入反独裁、争民主、反 内战、争和平的斗争。在他生命的最后100天,他在 工厂、学校、机关、广场发表演讲100余次。 7月25日上午,因长期劳累过度,健康过损,受 好友李、闻事件的刺激又过深,突发脑溢血,周恩 来、邓颖超、沈钧儒等闻讯赶往探视。但抢救无效, 不幸逝世于上海,享年55岁。
逸闻趣事
有一次,一位朋友的夫人来看陶行知,说她的孩 子把一块新买的金表拆坏了,她非常生气,狠狠地揍 了孩子一顿。陶行知听了,连连摇头说:“哎呀,你 打掉了一个‘爱迪生’。”接着,他又亲自到朋友家 里,把那个小孩请出来,带他到修表店去看师傅修表。 他们站在修表师傅身边,看着他把表拆开,把零件一 个个浸在药水里。又看着他一个个装起来,再给机器 加上油。用了一个多小时,花了一元六角钱修理费。 陶行知深有感触地说:“钟表店是学校,修表师傅是 老师,一元六角钱是学费。在钟表店看一个多小时是 上课,自己拆了装,装了拆是实践。做父母的与其让 孩子挨打,还不如付出一点学费,花一点功夫,培养 孩子好问、好动的兴趣。这样‘爱迪生’才不会被赶 走和打跑。”
出乎大家意料的是,陶行知并没有讲话。他从包 里抓出一只活蹦乱跳的大公鸡。公鸡喔喔地乱叫。台 下听众一个个目瞪口呆,不知他葫芦里卖的什么药。 接着,陶行知从口袋里掏出一把米,放在桌上。他左 手按住鸡的头,逼它吃米。鸡直叫不吃。陶行知又掰 开鸡的嘴,把米硬塞进去。鸡挣扎着仍不肯吃。接着, 陶行知轻轻松开手,把鸡放在桌子上,自己后退了几 步。只见大公鸡抖了抖翅膀,伸头四处张望了一下, 便从容地低下头吃起米来。
这时,王友神态紧张,愈发不安起来。接着,陶行知 就像变戏法似的又掏出一块糖来,语重心长地说: “我已经调查过了,你用泥块砸那位同学,是因为他 不遵守游戏规则,欺负女生。你砸他,说明你富有同 情心、有正义感,应该奖励你啊!”没想到,陶行知 话音刚落,王友竟“哇”地一声哭了起来,一边哭一 边说道:“陶校长,我错了,我错了,同学再不对, 我也不应该对他采取这种方式。”陶行知听到这里, 不禁大笑,随即掏出第四块糖来递给他,高兴地说: “为你能正确认识错误,再奖你一块。现在我的糖已 完了,我们的谈话也该结束了。希望你以后改正错误, 好好地学习,把精力用在课业上”。自此以后,王友 同学果然认真学习,团结同学,遵守学校纪律,再也 没有犯过错误。
陶行知生平简介 陶行知生平简介
人物简介
陶行知(1891.10.18--1946.7.25),汉族,安徽歙 县人,中国人民教育家、思想家,伟大的民主主义 战士,爱国者。是中国人民救国会和中国民主同盟 的主要领导人之一。曾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教务主 任,继任中华教育改进社总干事。先后创办晓庄学 校、生活教育社、山海工学团、育才学校和社会大 学。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 “教学做合一”三大主张,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 教育思想的理论核心。著作有:《中国教育改造》、 《古庙敲钟录》、《斋夫自由谈》、《行知书信》、 《行知诗歌集》。
主要生平
1938年参加国民参政会,致力于抗战期间的教 育活动。积极响应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全面抗战的号 召,成立了中国战时教育协会。 1939年7月在四川重庆附近的合川县古圣寺创办 了主要招收难童入学的育才学校。 陶行知创办的育 才学校 1941年,参与发起成立中国民主政团同盟。 1945年,加入中国民主同盟,任中央常委兼教 育委员会主任委员。
主要生平
主编《儿童科学丛书》等。1932年,他又创建 了山海工学团,提出“工以养生,学以明生,团以 保生”,将工场、学校、社会打成一片,进行军事 训练、生产训练、民权训练、生育训练等,还开展 小先生运动。 1935年,在中国共产党“八一宣言”的感召下 积极投身抗日救亡运动。一二·九运动后,与宋庆龄、 马相伯、沈钧儒、胡愈之、邹韬奋、李公朴等发起 组织“上海文化界救国会”。 1936年初,成立国难教育社,被推为社长,张 劲夫任总干事,拟订《国难教育方案》,把生活教 育和民族民主革命斗争结合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