卵巢卵黄囊瘤的病理特点分析

合集下载

卵巢卵黄囊瘤疾病详解

卵巢卵黄囊瘤疾病详解

疾病名:卵巢卵黄囊瘤英文名:yolk sac tumor of ovary缩写:别名:卵巢内胚窦瘤疾病代码:ICD:C56概述:卵黄囊瘤(yolk sac tumor)是卵巢恶性生殖细胞瘤(OGCT)中最常见的一种肿瘤。

世界卫生组织(WHO)在卵巢肿瘤分类中将原通用名卵巢内胚窦瘤改为卵黄囊瘤。

因为其可将几种不同病理形态的亚型包括在内,而内胚窦瘤意味的病理形态比较局限,但仍保留“内胚窦瘤”这个名词为卵黄囊瘤的同义词。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及协和医院的资料,在卵巢恶性生殖细胞瘤(OGCT) 中卵黄囊瘤的发生率居首位。

在总数分别为238 例及 166 例OGCT 中,纯型卵黄囊瘤分别为31.9%及42.2%。

北京协和医院尚有混合型卵黄囊瘤30 例,纯型及混合型共100 例,占总OGCT 的60.2%。

据国外的报道,在OGCT 中,以无性细胞瘤最为多见,其次为卵黄囊瘤。

流行病学:卵巢卵黄囊瘤多发生于年轻患者。

北京协和医院收治70 例患者中80% <30 岁,平均年龄14 岁,最小6 个月,最大43 岁。

病因:卵巢卵黄囊瘤病因尚不明了。

发病机制:1.大体卵黄囊瘤几乎均为单侧性,右侧略多见;双侧者多为转移所致。

肿瘤通常体积较大,直径多超过 10cm;呈圆形、卵圆形或分叶状,表面光滑,有包膜;有时可与周围组织粘连或浸润。

切面以实性为主,粉白或灰白色,湿润质软;常伴有含胶冻样物质的囊性筛状区,呈蜂窝状;出血、坏死常见。

2.镜下卵黄囊瘤具有多种不同的组织学结构,包括:(1)微囊性结构:又称网状结构,最多见。

由扁平或星芒状瘤细胞形成疏松的网状和小囊或微囊结构,低倍镜下似蜂窝状(图1),但高倍镜下瘤细胞的异型性明显,核分裂多见。

(2)内胚窦样结构:又称Schillei-Duval 小体。

由立方或柱状的瘤细胞呈单层排列,包绕毛细血管、薄壁血窦或小静脉样血管,形成血管套样结构,横切面很像肾小球。

虽然这种特殊结构具有诊断意义,但在有些肿瘤形态并不典型,北京协和医院的材料中仅54.2%可找到典型的Schiller-Duval 小体。

卵黄囊瘤11例临床病理分析

卵黄囊瘤11例临床病理分析

卵黄囊瘤11例临床病理分析方虹斐;俞文英;张慧芝【摘要】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clinicopathological features of yolk sac tumor ( YST) , so as to improve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disease. Methods Eleven cases of YST were retrospectively studied to observe their pathological features and immunophenotype combining literature. Results The age of 11 patients (5 males and 6 females) ranged from 8 months to52 years (average age of 19 years). YST was located at ovary in 4 cases, at testis in 3 cases, at mediastinum in 3 cases, and at retroperitoneal in 1 case. The mean tumor diameter was 9. 2cm (2. 0-14. 0cm). Five cases were mixed germ cell tumor, and 6 cases were simple YST. Most tumors appeared as nodules with complete capsule. The cut surface was solid and cystic with hemorrhage and necrosis regions. YST had various histologic characteristics, such as loose mucus, microcyst reticular, macrocyst, solidity, papillary shape, glandular shape, hepatoid shape, and Schiller-Duvalbody, basement membrane, and hyaline body. Immunohistochemically, the tumor cells were positive for AFP ( 11/11 ) , CD117 ( 5/11 ) and PLAP (6/11) but negative for CD30. Conclusion Most YST occur in the gonads of children and adolescence, often complicated with elevated serum AFP and various histologic characteristics.%目的:探讨卵黄囊瘤( YST)的临床病理特征,以提高对该肿瘤的认识。

临床病理——卵巢肿瘤病理.描述

临床病理——卵巢肿瘤病理.描述
卵巢肿瘤蒂扭转
好发于瘤蒂长、中等大 活动度良好、重心偏于 一侧的肿瘤 蒂由骨盆漏斗韧带、卵 巢固有韧带和输卵管 组成 静脉回流受阻,瘤体急 剧增大;动脉血流受阻 发生坏死,易破裂和继 发感染
典型症状是突然发生一侧下腹剧痛,常伴恶心、呕吐甚至休克,系腹膜牵引绞窄引起。 妇科检查扪及肿物张力较大,有压痛,以瘤蒂部最明显,并有肌紧张 一经确诊,应尽快剖腹探查 术时应在蒂根下方钳夹,将肿瘤和扭转的瘤蒂一并切除,钳夹前不可回复扭转,以防栓塞脱落
放射冠
透明带
卵泡生长过程
次级卵泡(囊状卵泡) 卵泡细胞达6~12层——颗粒层 卵丘:卵母细胞+透明带+放射冠+部分卵泡细胞 卵泡腔形成 卵泡膜:内层细胞多、富含毛细血管,后期细胞增大,胞质内含类脂质并分泌性激素;外层血管少,与周围结缔组织无明显界限。
*
卵泡膜外层
卵泡膜内层
透明带
畸胎瘤(双侧)
畸胎瘤
成熟性畸胎瘤
未成熟型畸胎瘤
无性细胞瘤 dysgeminoma
好发于青春期及生 育期妇女 圆形或椭圆形,实 性 ,触之如橡皮样 实质呈浅褐色外观 对放疗特别敏感
内胚窦瘤(卵黄囊瘤) endodermal sinus tumor (yolk sac tumor)
性 索
胚胎第6周生发上皮芽状增生并垂直伸入间叶组织形成性索 男性性索发生于胚胎第6-7周,性索细胞衍变为曲细精管的支持细胞(Sertoli’s cell);间胚叶组织演变为睾丸间质细胞(Leydig’s cell) 女性性索发生于胚胎第8周,性索细胞演变为颗粒细胞及卵泡膜细胞
卵 巢 肿 瘤 ovarian tumor
概述
卵巢肿瘤是女性生殖系统常见肿瘤。卵巢恶性肿 瘤是女性生殖系统三大恶性肿瘤之一,占32%,具有几 大特点: 1.早期诊断困难:卵巢位于盆腔深部,不易扪 及或查得,且缺乏有效的早期诊断方法。 2.卵巢癌预后不良:就诊时70%的病例已属晚期,缺乏 有效的诊治方法,五年生存率徘徊在25%-30% 3.卵巢组织复杂,各种肿瘤均可发生,是全身各脏器 肿瘤类型最多的部位。卵巢肿瘤不仅组织学类型 多,而且有良性、恶性、交界性之分。

卵巢卵黄囊瘤的CT_MRI表现及其病理基础_刘衡

卵巢卵黄囊瘤的CT_MRI表现及其病理基础_刘衡
【Abstract】 Objective CT and MRI findings of 7 cases with pathologicallyproved ovarian yolk sac tumors were retro-
spectively analyzed. Plain CT scanning was performed in 6 patients,among them additional contrastenhanced CT scanning was carried out in 5. Both plain MRI scanning and contrastenhanced MRI scanning were employed in the remaining one case. The results were analyzed. Methods CT and MRI findings of 7 cases with ovarian yolk sac tumors proved by paIn four patients the tumor presented as a thology were analyzed retrospectively. CT plain scan was performed in 6 patients,CT enhancement scan was performed in 5 patients. MRI plain and enhancement scan was performed in 1 case. Results solitary,oval or rounded and welldefined mass,and in other 3 patients the tumor was manifested as an irregular mass with lobulated margin. The rumor’ s size ranged from 7. 5 cm × 10. 4 cm to 19. 0 cm × 21. 5 cm,and the lesion had patch lowdensity areas. Calcification was noted in one case. Plain MRI showed that on T1 WI the lesion was characterized by isointensity and lowintensity signal and on T2 WI the lesion exhibited heterogeneous isointensity and hyperintensity signal as well as longer T1 and T2 signals of cystic degeneration and necrosis. Tortuous vessels were seen in 5 tumors. Conclusion Ovarian yolk sac tumor have some certain CT and MRI characteristics,which are very helpful in making the diagnosis when the clinical information,especially the serum alpha fetoprotein level,is taken into consideration. 【Key words】 Ovary Yolk sac tumor Tomography, Xray Computed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卵黄囊瘤临床病理分析

卵黄囊瘤临床病理分析

卵黄囊瘤临床病理分析题目:卵黄囊瘤的临床病理分析引言:卵黄囊瘤(yolk sac tumor,简称YST)是一种常见的非胚胎性生殖细胞瘤,起源于胚胎发育早期的原器官细胞,主要发生在婴幼儿和儿童。

该病理类型有一定的异质性,临床表现、病理分析和治疗方案有所不同。

本篇文章将通过分析YST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断方法和治疗策略,旨在提供读者对YST的深入认识。

一、卵黄囊瘤的临床病理特征卵黄囊瘤常见于儿童,近年来也有报道发生于成年人。

该肿瘤主要发生在性腺,尤其是睾丸和卵巢,还可发生在脾脏、肝、胃、胸腺等部位。

卵黄囊瘤可以表现为局限性囊性肿块或以囊实性为主的肿块。

肿块边界清晰,颜色多为不同的黄白色,并伴有出血、坏死和囊液。

卵黄囊瘤的病理学特征是其表现出一种假体腔结构,嵌入于细胞想和组织形态之间。

组织学下可见到炎性浸润、异型性细胞和促使炎症反应的变异细胞。

在高倍镜下观察到沿空间的管腔和间隔出现的增强细胞背景。

二、卵黄囊瘤的临床诊断方法1. 临床表现卵黄囊瘤的临床症状不具特异性,常见症状包括腹痛、发热、恶心、呕吐、乏力等。

男性患者可出现阴囊或腹股沟肿块,女性患者可有盆腔块,伴有腹痛和不规则阴道出血。

少数患者还伴有甲胎蛋白(AFP)或其他肿瘤标记物的升高。

2. 影像学检查超声和计算机断层扫描(CT)是常用的卵黄囊瘤影像学检查方法。

超声图像表现为囊实性或囊性肿块,内部可见多发分隔、出血和囊液。

CT表现为均匀或不均匀低密度区,边缘清晰,有时可见钙化。

3. 病理学检查组织学检查是卵黄囊瘤诊断的金标准。

通过活检或手术切除获得肿瘤组织并进行组织学分析,可以确诊卵黄囊瘤。

三、卵黄囊瘤的治疗策略卵黄囊瘤治疗的主要方法是手术切除,根据病情的不同,可以考虑进行保守手术或根治手术。

对于有转移的卵黄囊瘤患者,通常需要联合化疗。

此外,放射治疗和靶向治疗也是治疗卵黄囊瘤的重要手段。

1. 手术切除对于早期病变,主要通过保守手术切除肿瘤,保留受影响的性腺或其他受累器官的功能。

恶性卵黄囊瘤13例病理分析

恶性卵黄囊瘤13例病理分析

切 面为 实性或囊 实性 , 质软而脆 , 白色 , 灰
伴有 出血坏 死 。镜 下所见 : 结构 复杂 , 各 例 出现 的病 变程 度不 同, 型不一 ,3例 类 l 均见有疏松 网状 结构 、 腺泡 、 腺管状结构 、 嗜酸性透 明小体 , 部分可见有大小不等 的 囊腔 、 血管上皮套结构 。
世 以后 , 活率明显改善 。 存
伦敦 慈善 医 院使用 P MB—A E方 O C 案治疗高危 的生 殖细 胞肿 瘤患 者。该方
案使用 7种药物联合化疗 , 因为使用药物
右侧 卵巢 , 发生于右侧卵巢 , 9例 4例发 生 于左侧 , 肿瘤较大 , 直径在 6~1e , 膜 5r 包 a 完 整, 中4例肿 瘤穿 破包 膜腹 腔转 移 , 其
患者在就诊 时有 肿瘤破 裂 内出血 而 出现
例在术 中破 裂 , 面囊 实性 蒹有 , 切 多数 呈
蜂窝状 , 内充盈 水样 血性 浆液 , 稠液 囊 黏 体不等 , 实性 区质 脆或 鱼 肉状 , 常伴有 出
急腹症 、 甚至发生休克 , 则应行急诊手术 , 术 中根据患者 的全 身情 况 , 选择恰 当的手
者术后均应 辅 以化疗 。在 常规 使用 联合
化疗之前 , 内胚 窦瘤 患者 预后极 差 , 亡 死
形扁平或 立 方 型瘤 细 胞 , 边界 模 糊 不 其 清 , 附伴 有黏 液 样 基质 的网状 结 构 间 衬
隙 。髓 外造血灶 、 内血窦 丰富区域 内可 瘤 见零散造血灶 。管泡状结构 : 细胞 排列 瘤 成 腺泡 、 腺管 、 索及 实性巢 弥漫 或局 灶 条 性 分布于网状结构背景 中。透明球 : 强 呈 嗜酸性 , 略具折 光性 , 抗淀 粉酶 P S呈 强 A 阳性 。②壁层 卵黄囊瘤 : 实性瘤细胞巢 分

卵黄囊瘤诊断标准

卵黄囊瘤诊断标准

卵黄囊瘤诊断标准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卵黄囊瘤是一种常见的卵巢肿瘤,其由于患者多为育龄女性,一旦发现可能会引起担忧和恐惧。

及早的诊断卵黄囊瘤对于治疗和预后非常重要。

在临床实践中,医生们通常会根据一系列的诊断标准来判断患者是否患有卵黄囊瘤。

卵黄囊瘤是一种由卵泡未破裂的排卵后续发展而来的囊性卵巢肿瘤。

通常,卵黄囊瘤在患者的育龄期内最为常见,但在更年期后也有可能出现。

患者可能会出现不规则的月经周期、腹痛、腹胀和排尿频繁等症状。

在临床诊断中,通常会通过一系列的检查方法来辨认是否为卵黄囊瘤。

医生会进行身体检查,包括妇科检查和腹部触诊。

通过这些检查可以初步判断出患者是否存在卵黄囊瘤。

医生可能会进行超声检查来进一步确认诊断。

超声检查可以显示出卵巢的大小、形态和内部结构,从而帮助医生确定卵黄囊瘤的存在和性质。

除了超声检查,医生还可能会进行血液检查来观察患者的激素水平。

卵黄囊瘤通常会导致激素水平的异常变化,这些变化可以通过血液检查来发现。

医生还可能会进行磁共振成像(MRI)检查或计算机断层扫描(CT)检查来更加清晰地观察卵巢的情况。

诊断卵黄囊瘤还需要排除其他类似症状的疾病,如卵巢囊肿、子宫内膜异位症等。

医生需要根据患者的症状、体征和检查结果来综合判断,确诊卵黄囊瘤。

诊断卵黄囊瘤需要综合运用多种检查方法,并根据患者的情况来确定是否患有该疾病。

早期诊断可以帮助患者及时治疗,提高治疗效果和预后。

如果遇到类似症状,患者应该及时就医,并接受专业的诊断和治疗。

【此文档仅供参考,具体问题应咨询专业医生】。

第二篇示例:卵黄囊瘤是一种常见的妇科疾病,通常发生在女性生殖系统中。

卵黄囊瘤是一种良性的肿块,通常由卵巢上皮细胞发育而成,通常可以通过超声波等检查方法来进行诊断。

今天我们将讨论一下卵黄囊瘤的诊断标准,以帮助大家更好地了解这种疾病。

一、临床症状卵黄囊瘤通常在月经周期时出现。

患者可能会出现下腹部疼痛、不规则的月经周期、月经失调、异常阴道出血等症状。

第四节卵巢囊性肿瘤

第四节卵巢囊性肿瘤

右卵巢囊性成熟畸胎瘤
④星花征:其粘稠的油脂物呈现均质密集细小 光点,并伴高回声光点,浮游于无回声区中, 推动和加压时弥散型分布的光点可随之移动。
⑤壁立结节征:肿瘤囊壁可见到隆起的结节高 回声,似乳头状,其后可伴有声影。
⑥多囊征:肿瘤的无回声区内可见到小(子)囊, 即囊中囊的表现。
卵巢成熟畸胎瘤
卵巢成熟畸胎瘤
⑦杂乱结构征:复杂型中,囊内可含有牙齿、 骨组织、钙化及油脂样物质,声像图于无回声 区内见明显增强的光点、光团、光斑,并伴声 衰减或声影,但肿块仍有完整的包膜回声。
⑧线条征:肿瘤无回声区内多条短线状高回声, 平行排列,浮于其中,可随体位移动。
当肿瘤内全为毛发所充满,且油脂物甚少时, 如鸟巢状。声像图表现为仅肿瘤前表面为增强 回声或呈弧形强光带,后方伴声影,肿瘤后壁 及轮廓不清,此种征象超声探测时易漏诊,应 结合临床触诊,仔细观察,与肠气鉴别。
根据超声图像特征,卵巢囊性肿瘤可分以下类型: ①单纯囊肿型(薄壁型、厚壁型、规则型和不规则
型); ②囊内间隔型(薄间隔型、厚间隔型); ③囊内光点型(散在型、分层型); ④囊内光团型(附壁型、悬浮型)。
(左侧卵巢单纯囊肿)
左侧卵巢囊肿、囊内光团型、附壁型
(左侧)卵巢囊肿
卵巢单纯囊肿并坏死钙化
④有时可见有陶氏腔和结肠旁沟少量液性无回声 区.
多囊卵巢声像图示双侧卵巢内有多个圆形无回声区
多囊卵巢
三、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巧克 力囊肿)
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ovarian endometriosis cyst)是指具有周期性生长功能的子宫内膜组织 异位到卵巢所形成的囊性病变。囊肿内异位内膜 反复出血,形成含咖啡色粘稠液体,似“巧克力” 又称巧克力囊肿。

卵黄囊瘤声像图与病理对照分析

卵黄囊瘤声像图与病理对照分析

本 文 分析 卵 黄囊 瘤 的声 像 图 特征 与 病理 组 织 结 构 之间 的关 系 , 合 免疫 血 清学 AF 结 P测值 , 为临 床提 可 供相 应 的病 理 学诊 断 依 据 。
资 料 与 方 法
情 况 ,以及 盆 腔 内有 否 腹 水 。并 扫 查肝 脏 有 无转 移 病 灶 ,同 时抽 血 检查 AF P.术 后 标本 送 病 检 。
作 者单 位 :2 2 2 江 苏 省 , 连 云 港 市 第 二 人 民 医 院 203
结 果 :大体 标 本 切 开 呈囊 实性 。可 见 多个 不 等 蜂窝 状 微囊 及 小 囊 ,囊 腔 内 含有 水样 液 体 或 血性 浆 液 ,微 囊
维普资讯
1 9 . 3 3 8 9 4
图 2 右 侧 输 卵 管 积 水
3 叶 晓 波 ,马 宗 扬 .2 1例 卵 巢 冠 囊 肿 的 经 阴 道 超 声 诊断 . 中 国超 声 医
学 杂 志 . 1 9 .1 ( ) 8 9 9 9 :6 0 5
为 :( )将 注 意 力集 中于 寻找 同侧 卵巢 以 区分 卵巢囊 1 肿及 卵巢 冠囊 肿 , 忽 略 了考 虑囊 肿 可 能 的其 他来 源 ; 而
卵 黄 囊 瘤 声 像 图 与 病 理 对 照 分 析
刘 君 黄 红 梅 刘 吉 凤 杨 恒 史 建 伟 摘 要 目的 : 探讨 1 2例卵黄 囊瘤二维 声像 图特征及 其病理组 织结构 。方法 :1 2例卵黄囊 瘤经超声 检查 了
解 其 形 态 、边 界 、内 部 回 声 及 肿 块 后 方 回声 。术 后 全 部 经 病 理 组 织 学 证 实 。结 果 : 组 1 本 卵 黄 囊 瘤 以实 性 为 主 2例 混合性 包块多见 (0] ) 1 / 2 ,肿 瘤 内部 以 实 质 性 等 回 声 为 主 ,形 态 不 规 则 ,边 界 清 晰 ,可 移 动 ,其 内 乳 头 状 强 回声 与 液 性 暗 区 相 互 交 错 ,后 方 回 声 衰 减 。 结 论 :根 据 卵 黄 囊 瘤 声像 图 表 现 。 参 考 AF P测 值 可 明 确 诊 断 。

4例卵黄囊瘤临床病理分析

4例卵黄囊瘤临床病理分析
压 痛及 反跳痛 明显 , 到肠 管 扩 张 及肠 管 积 气 患 者应 遇
[ ] 张 万蕾 , 建 国. 波 ・自然 谐 波 和 彩 色 多 普 勒 超声 对 急 性 阑尾 2 李 基
炎诊 断价值 [ ] 中国超声 医学杂志 ,0 52 ( )44. J. 2 0 ,1 6 :4
嘱其加深 加快 呼吸 , 带动肠 蠕 动 , 进一, ,. , 男 25岁 , 阴囊 肿物 8个月 。 发热 , 左
形, 切面囊 实性 , 囊性 区占大多数 , 内含 黄色浑 浊液 体 。 实性 区灰 黄色 , 较脆 。光 镜 检 查 : 上述 结 构 外 , 质 除 胞 浆 和问 质 中还 可见 滴 状 嗜伊 红 染 小体 。病 理 诊 断 : 卵
样 , 现 内胚 窦样 结 构 及 卵黄 囊 样 结 构 等 , 与 胚 胎 性 癌 、 明 细 胞 癌 、 黏 液 的低 分 化 腺 癌 及 幼 年 型 颗 粒 细 胞 瘤 出 需 透 含
相 鉴 别。
[ 键 词 ] 卵黄 囊 瘤 ; 床 病 理 ; 别 诊 断 关 临 鉴 [中 图 分 类 号 ] R3 5 6 [ 献标 识码 ] B 文 [ 章 编 号 ] 1 7 - 1 6 2 1 0 -0 8 2 文 6 1O 2 ( 0 0) 2 3 - 0 0
尾 壁水肿 、 增粗 、 回声 杂 乱 , 超声 图像 典 型 。大 部分 患 者 都能通 过超声 检查 得 到诊 断 , 并且得 到及 时 的治疗 。 部 分患者 因 阑尾位 置 深在 , 体 较 多造 成 阑尾 显示 不 气
清, 炎症 图像不 典型 , 时 应 找 寻一 些 间 接征 象 , 合 此 结
到轮廓 清晰形 态不 规 则 与周 围组 织分 界 不 清 , 边呈 周 较 宽实性 低 回声 , 内部 回声 呈 点 状 、 状 分 布 极 不 均 斑

卵黄囊瘤临床病理分析

卵黄囊瘤临床病理分析

卵黄囊瘤临床病理分析简介:卵黄囊瘤(yolk sac tumor)是一种常见的卵巢肿瘤,通常发生在妇女的生殖年龄段。

本文将对卵黄囊瘤的临床病理进行分析,以提供对该疾病的深入理解。

一、疾病概述卵黄囊瘤是一种起源于胚胎胚囊外胚层组织的恶性肿瘤。

它最常见于妇女的卵巢,但也可发生在其他部位,如睾丸、宫颈和阴道等。

二、发病原因尽管卵黄囊瘤的确切发病机制尚不清楚,但有一些重要的研究表明,该疾病可能与遗传因素、胚胎发育异常以及雌激素和雄激素水平的改变有关。

三、临床表现卵黄囊瘤的临床表现多样,包括下腹痛、盆腔包块、腹部肿块可触及,以及阴道出血等。

此外,由于某些卵黄囊瘤可分泌瘤胎蛋白(AFP),AFP水平异常增高也是一种常见的临床表现。

四、病理特征1. 组织学特征卵黄囊瘤的组织学特征是其最重要的诊断依据之一。

典型的卵黄囊瘤组织学特征包括大量悬浮在胶原纤维网中的卵黄囊样结构、小囊泡及纤维间质等。

此外,瘤细胞可呈现出分泌性粘液和黏液囊等特征。

2. 细胞学特征卵黄囊瘤的瘤细胞具有高度异型性和增生活性,核分裂象明显。

同时,瘤细胞质浆较为丰富,并可见到胆囊泡和颗粒性结构等。

这些细胞学特征有助于与其他肿瘤进行鉴别。

五、诊断和鉴别诊断1.诊断卵黄囊瘤的诊断主要依靠病理组织学特征和瘤胎蛋白水平的检测。

组织学检查是确诊卵黄囊瘤的关键,结合瘤胎蛋白水平的变化,可以更加准确地判断疾病的严重程度以及预后。

2.鉴别诊断卵黄囊瘤与其他卵巢肿瘤如畸胎瘤、滋养细胞瘤等有时存在一定的鉴别困难。

因此,在临床实践中,医生需要借助其他组织学特征和免疫组织化学等辅助手段来进行鉴别诊断。

六、治疗方法目前,手术治疗是卵黄囊瘤的首要治疗方法。

手术方式一般采用卵巢切除,通过根据病变的严重程度和病变的部位来选择手术方式。

对于晚期病例,手术后通常需要进行放疗或化疗等辅助治疗,以提高疗效和预后。

七、预后和复发卵黄囊瘤的预后与病变的严重程度、组织学类型和治疗时机等因素有关。

卵黄囊瘤临床病理分析

卵黄囊瘤临床病理分析

卵黄囊瘤临床病理分析卵黄囊瘤是一种常见的妇科良性疾病,主要发生在年轻女性身上。

本文旨在通过临床、病理学以及诊断方面的分析,对卵黄囊瘤进行深入探讨。

一、临床表现卵黄囊瘤的临床表现多样,常见症状包括腹部隐痛、月经紊乱、不孕及腹部肿块等。

疾病的症状和体征与囊肿的大小和性质密切相关,以及患者的年龄、病程等因素有关。

二、病理特征1. 形态特征:卵黄囊瘤通常呈圆形或卵圆形,大小不一。

囊内充满淡黄色乳块状物质,一般为胆固醇结晶、酯化类脂肪以及黏液等成分。

2. 病理类型:根据囊肿壁的组织类型,卵黄囊瘤可分为单壁型和多壁型。

单壁型囊肿壁较薄,由单层颗粒膜或单层鳞状上皮细胞组成;多壁型囊肿壁由两层以上上皮细胞构成,如卵巢滤泡上皮和绒毛上皮等。

3. 化生和并发症:部分卵黄囊瘤还可发生黏液样囊肿、恶性变等,并发症包括囊肿破裂、卵巢扭转等。

三、诊断方法1. 临床检查:通过询问病史、盆腔检查、B超以及血液检测等手段,对患者进行初步判断与筛查。

2. 影像学检查:B超、CT、MRI等影像学检查可帮助明确囊肿的位置、大小、形态等特征。

3. 细针穿刺活检:对于可疑恶性病变或巨大囊肿,可进行细针穿刺活检,以明确诊断。

四、治疗方法1. 小囊肿观察治疗:对于直径小于5cm、无症状且无恶性征象的卵黄囊瘤,可选择观察治疗,定期随访观察囊肿的生长情况。

2. 囊肿穿刺引流:对于直径较大的卵黄囊瘤或有症状者,可行囊肿穿刺引流,达到缓解症状和缩小囊肿的目的。

3. 手术治疗:对于囊肿破裂、并发严重恶性变或继发感染者,以及其他治疗无效的患者,需进行手术治疗,包括囊肿剥除、卵巢囊肿切除等。

五、预后评估与随访卵黄囊瘤的预后较好,手术后肿瘤的复发率较低。

术后需定期进行B超复查,密切监测患者的病情,以及及时发现复发或转化为恶性肿瘤等并发症。

结论卵黄囊瘤是常见的妇科良性疾病,临床病理分析对于准确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对其临床表现、病理特征、诊断方法以及治疗策略的分析,可以帮助医务人员更好地认识和处理该疾病,提高临床工作的质量和效率。

卵巢卵黄囊瘤的超声及临床、病理特征

卵巢卵黄囊瘤的超声及临床、病理特征

卵巢卵黄囊瘤的超声及临床、病理特征叶小剑;徐荣全;黄春燕;鄢磊【期刊名称】《中国医学影像技术》【年(卷),期】2017(033)007【摘要】目的探讨卵巢卵黄囊瘤(YST)超声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12例卵巢卵黄囊瘤(共13个病灶)患者的二维声像、彩色多普勒及频谱多普勒超声表现,并与临床、病理表现对照.结果超声显示12例患者中,11例YST单侧单发,1例双侧单发,共13个病灶,瘤体中位径线11.82 cm× 11.19 cm;13个病灶均呈囊实性混合回声,实性区域血流Adler半定量法分级均Ⅱ级及以上,阻力指数0.37~0.55;6例合并腹腔积液.病理显示2例有网膜或直肠陷窝转移,1例合并患侧输卵管、卵巢动静脉浸润.结论 YST具有一定的超声特征,但确诊必须结合临床表现,部分病例仍需病理免疫组化确诊.【总页数】4页(P1029-1032)【作者】叶小剑;徐荣全;黄春燕;鄢磊【作者单位】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超声影像科,福建福州 350005;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超声影像科,福建福州 350005;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超声影像科,福建福州 350005;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超声影像科,福建福州35000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37.31;R445.1【相关文献】1.浅论用超声检查诊断卵巢卵黄囊瘤的临床意义 [J], 尹丽丽2.超声诊断卵巢卵黄囊瘤伴巧克力囊肿的表现及临床价值分析 [J], 郝美嘉;范静;柯伟3.卵巢卵黄囊瘤13例临床表现及超声特点分析 [J], 邱秀青;刘兆董;翁宗杰;王俐萍4.卵巢卵黄囊瘤的超声及临床、病理特征分析 [J], 郑红艳5.卵巢卵黄囊瘤的超声及临床、病理特征分析 [J], 郑红艳;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卵巢卵黄囊瘤医学

卵巢卵黄囊瘤医学
卵巢卵黄囊瘤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诊断方法
症状观察
观察患者是否出现腹痛、腹胀、腹部包块、月经不调等症 状。
实验室检查
通过血液检查、肿瘤标志物检测等方法,检测相关指标。
影像学检查
进行超声波、CT、MRI等检查,观察肿瘤的位置、大小 、形态等。
病理学检查
通过手术或穿刺获取肿瘤组织,进行病理学检查,确诊疾 病。
免疫治疗
随着免疫治疗在多种肿瘤中的成功应用,研究者 也开始关注其在卵巢卵黄囊瘤中的应用。利用患 者的免疫系统来攻击肿瘤细胞是一种具有前景的 治疗方法。
个体化治疗策略
根据患者的基因突变、分子特征和临床病理学特 征等因素,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是未来的研究 重点。
预防与早期诊断
开展卵巢卵黄囊瘤的预防和早期诊断工作,提高 公众对卵巢卵黄囊瘤的认识和重视程度,有助于 降低发病率和改善患者预后。
早期发现与治疗
要点一
早期诊断
要点二
手术治疗
通过妇科检查、超声、CT等检查手段 ,早期发现卵巢卵黄囊瘤。
卵巢卵黄囊瘤的首选治疗方法是手术 切除,早期手术有助于降低复发风险 。
要点三
化疗
根据病情需要,部分患者可能需要接 受化疗以清除残留肿瘤细胞。
预后与转归
01
预后改善
随着诊疗技术的进步,卵巢卵黄囊瘤 的预后得到明显改善。
呕吐、腹水等症状。
病理学检查
02
通过手术获取肿瘤组织,进行病理学检查,发现卵黄囊瘤的特
征性结构。
影像学检查
03
通过B超、CT等影像学检查手段,观察肿瘤的大小、形态及与
周围组织的毗邻关系。
02
卵巢卵黄囊瘤的症状与治疗
主要症状
腹部肿胀

卵巢卵黄囊瘤是怎么回事?

卵巢卵黄囊瘤是怎么回事?

卵巢卵黄囊瘤是怎么回事?*导读:本文向您详细介绍卵巢卵黄囊瘤的病理病因,卵巢卵黄囊瘤主要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

*一、卵巢卵黄囊瘤病因*一、发病原因:1.卵巢卵黄囊瘤病因尚不明了。

*二、发病机制:1.大体:卵黄囊瘤几乎均为单侧性,右侧略多见;双侧者多为转移所致。

肿瘤通常体积较大,直径多超过10cm;呈圆形、卵圆形或分叶状,表面光滑,有包膜;有时可与周围组织粘连或浸润。

切面以实性为主,粉白或灰白色,湿润质软;常伴有含胶冻样物质的囊性筛状区,呈蜂窝状;出血、坏死常见。

2.镜下:卵黄囊瘤具有多种不同的组织学结构,包括:1)微囊性结构:又称网状结构,最多见。

由扁平或星芒状瘤细胞形成疏松的网状和小囊或微囊结构,低倍镜下似蜂窝状,但高倍镜下瘤细胞的异型性明显,核分裂多见。

2)内胚窦样结构:又称Schillei-Duval小体。

由立方或柱状的瘤细胞呈单层排列,包绕毛细血管、薄壁血窦或小静脉样血管,形成血管套样结构,横切面很像肾小球。

虽然这种特殊结构具有诊断意义,但在有些肿瘤形态并不典型,北京协和医院的材料中仅54.2%可找到典型的Schiller-Duval小体。

3)实性结构:由小的多角形上皮样细胞聚集而成。

瘤细胞胞质空,核大,核仁突出;核分裂活跃,类似胚胎癌。

4)腺泡状结构:又称迷路样结构。

扁平、立方或星芒状瘤细胞构成弯曲多变的管道状或囊状结构。

5)多泡性卵黄囊结构:扁平、立方或低柱状瘤细胞形成大小不等的囊,其间隔以致密的梭形细胞间质或疏松的黏液样间质。

这种结构与胚胎发育过程中初级卵黄囊变成次级卵黄囊的结构相似。

以上各结构中均可见数量不等的嗜酸性玻璃样点滴,但并不是卵黄囊瘤所特有的,因为很多分化差的恶性肿瘤都能见到。

这种点滴PAS和AFP染色阳性,由瘤细胞分泌产生并在胞质内聚积,而后破裂进入周围组织。

另外还有5种不常见的组织学结构,有时可构成肿瘤的主体成分。

包括:黏液瘤样、乳头状、巨囊性、肝样和原始内胚层结构。

临床病理——卵巢肿瘤病理

临床病理——卵巢肿瘤病理

透明带 细胞核 卵细胞
卵泡腔 卵泡细胞 毛细血管
卵泡生长过程
成熟卵泡

人类卵泡12-14天发育成熟并向卵巢表面 凸出


卵泡腔扩大,直径达1cm左右
卵泡成熟的最后阶段是破裂
16
卵泡膜外层 卵泡膜内层 卵泡细胞 卵泡腔
卵细胞
卵丘
5
4
3
1
2
卵泡生长过程
排卵:
成熟卵泡破裂
卵母细胞+透明带+放射冠+卵泡液 进入腹腔 输卵管远端
卵巢组织镜下所见

皮质:
各级卵泡、黄体、白体及间质细胞

髓质:
疏松结缔组织、血管、淋巴管、神经纤维
卵泡生长过程
原始卵泡 排卵 初级卵泡 黄体 次级卵泡 白体 成熟卵泡
卵泡生长过程
原始卵泡:卵母细胞+单层扁平卵泡细胞
卵泡细胞
卵母细胞
卵泡生长过程
初级卵泡

增大的卵母细胞+多层立方卵泡 细胞(放射冠)

Ⅳ期
肿瘤局限于卵巢 一侧或双侧卵巢肿瘤,伴盆腔内扩散 一侧或双侧卵巢肿瘤,盆腔外有腹膜 转移和/或区域淋巴结转移 远处转移(胸水有癌细胞,肝实质转 移)
诊断

diagnosis
症状 clinical manifestation 体征 physical examination 辅助检查 laboratory evaluation
细胞学检查
B超 放射学检查
cytology
B-mode ultrasonography X-ray, CT, MRI, PET
腹腔镜
肿瘤标志物 病理组织学
laparoscopy

卵巢卵黄囊瘤

卵巢卵黄囊瘤

组织病理
大体病理:单侧、类圆形或分叶、包膜、边缘规则、体积大 镜下:内胚窦瘤小体(S-D小体)、嗜酸性小体、腺泡样或 腺管状结构、实体细胞团结构,多种结构混合存在 免疫组化:AFP、Vimentin、CK、PAS
影像学表现
体积大,椭圆形、分叶状,边界清 囊实性或实性(90%),囊性(少见) 出血、钙化 带状分隔 不均匀明显强化 逐渐、持续强化 血管丰富,粗细不均,扭曲成团
卵巢卵黄囊瘤
yolk sac tumors
卵巢卵黄囊瘤 (卵巢内胚窦瘤)
少见高度恶性生殖细胞肿瘤 第二常见的卵巢恶性生殖细胞肿瘤(20%) 生长迅速,病程短 易早期转移,预后差(80%-90%患者2年内死亡) 来源于原始生殖细胞,胚体外卵黄囊分化
临床资料
好发人群:婴幼儿、年轻女性 临床症状:腹胀、腹盆部肿块、腹痛、发热 实验室检查:血清AFP水平明显升高(来自卵黄囊) 积极外科治疗
绝经后阴道出血5 个月,腹胀1月余 雌二醇 633.4
成熟囊性畸胎瘤 女,18岁,主诉:发现盆腔肿物2个月
小结
生长迅速,病程短,易早期转移 婴幼儿,年轻女性 血清AFP水平明显升高 病灶体积大,境界清 囊实性或实性 出血、钙化、带状分隔 不均匀明显强化 逐渐、持续强化 血管丰富,粗细不均,扭曲成团
女,21岁 主诉:体检发现盆腔肿物3月余 AFP >24200ng/ml
女,2岁8月 主诉:反复腹部疼痛1月,加剧3天 AFP>1210 ng/ml
迂曲动脉,来自右侧卵巢动脉分支
女,27岁 主诉:腹痛、腹胀1个月 AFP 9576ng/ml
女,1岁2月 主诉:反复小便后滴血10天 AFP 8484ng/ml
鉴别诊断
上皮性细胞肿瘤:中老年女性,CA125升高,双侧,形态不 规则,边界不清

卵巢:恶性卵黄囊瘤(内胚窦瘤)

卵巢:恶性卵黄囊瘤(内胚窦瘤)
光滑、多为单房性
pathology
浆液性乳头状囊腺癌:卵巢恶性肿瘤中最常见类
型、多为双侧、半实质性、囊内或囊外有乳头状突起
pathology
黏液性囊腺瘤:体积较大、表面光滑、多房性、内含
胶冻样粘液、囊内壁光滑
pathology病理
黏液性囊腺癌:体积较大、囊实性、实性区为灰白色
或质松脆的乳头状物、囊内含有粘血性混浊液体
临床表现
• • • • • 年轻女性, 以盆腔肿块为主, 常伴有腹痛、消瘦 常有内分泌症状(早熟、闭经、多毛等) 血清AFP及HCG升高
总结
• 卵巢恶性生殖细胞肿瘤:卵黄囊瘤、无性细胞瘤、未成熟 畸胎瘤、良性畸胎瘤恶变、胚胎性癌。 1、无性细胞瘤多为实性,内有纤维分隔,很少出现腹膜种 植,多数患者的血清乳酸脱氢酶和碱性磷酸酶升高。 2、未成熟畸胎瘤多为实性肿块,内含多发散在脂肪、钙化 和毛发为其特征。 3、良性畸胎瘤恶变发病年龄较大,多为绝经期妇女,CT上 表现为囊性肿块。可伴大而明显不规则的结节、钙化和脂 质。 4.卵黄囊瘤发病年龄小,多见于儿童及年轻妇女(30岁以下 多),血清AFP几乎均升高。 5.胚胎性癌:年轻女性,常有内分泌症状(早熟、闭经、多 毛),血清AFP及HCG升高。
• 卵巢性索间质肿瘤 • (Ovarian gonadal sex cord stromal tumor ) • 源于原始性腺中的性索及间质组织 • 占卵巢恶性肿瘤的5-8% • 最常见的是 颗粒细胞瘤 • 卵泡膜细胞瘤
pathology
颗 粒 细 胞 瘤:常产生雌激素,低度恶性肿瘤,预
后良好,多为实性,多为单侧性
镜下所见
• 卵巢生殖细胞肿瘤分类:
良性生殖细胞瘤 :畸胎瘤 按良恶性分类 无性细胞瘤 恶性生殖细胞瘤 胚胎性癌 卵黄囊瘤 良性畸胎瘤恶变 畸胎瘤 按细胞分化方向 无性细胞瘤 胚胎性癌 卵黄囊瘤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卵巢卵黄囊瘤的病理特点分析
发表时间:2017-05-18T15:27:20.327Z 来源:《中国蒙医药》2017年第5期作者:罗文伟[导读] 探讨卵巢卵黄囊瘤的临床病理分析。

湖南省湘潭市中心医院病理科湖南省湘潭市 411100 【摘要】目的探讨卵巢卵黄囊瘤的临床病理分析。

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卵巢卵黄囊瘤病例31例,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典型病例及混合型病例临床比例均显著高于其他类型(P<0.05),术后随访发现:临床处于Ⅰ期及Ⅱ期患者都健在为12例、8例;2例为混合型Ⅰ期患者术后3年死亡;2例为临床Ⅱ期患者术后2年死亡,其中1例为混合型;其中6例Ⅲ期患者,术后存活1年为2例,另外4例存活未超过2年;临床Ⅳ期1例患者手术后存活未超过3个月。

结论病理多取材及进行全面观察的方法有利于对卵巢卵黄囊瘤的明确诊断,手术治疗联合化疗可显著提高患者的存活率。

【关键词】卵巢卵黄囊瘤;病理分析
卵黄囊瘤又称为内胚窦瘤,组织学类似人胚卵黄囊的结构,故称为卵黄囊瘤,为高度恶性肿瘤,可发生各年龄段[1.2]。

大多数学者认为该肿瘤起源于生殖细胞或者多潜能胚胎细胞,常发病于儿童期和青春期,好发于性腺部位,主要在前纵膈、鞍区、尾部以及腹腔与中线靠近的性腺及性腺以外发生卵黄囊瘤。

本研究回顾性分析湘潭市中心医院2010-2014年间收治的31例卵巢卵黄囊瘤患者的临床相关资料,对其病理特点及其临床预后进行综合分析。

为临床诊断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0年2月-2014年12月收治的31例卵黄囊瘤病例,所有患者均经病理学检查确诊,年龄10-37岁,平均年龄20.1岁,其中Ⅰ期13例,Ⅱ期11例,Ⅲ期5例,Ⅳ期2例,31例术前检测血清AFP均呈阳性。

1.2 方法 31例肿瘤大体标本,均经10%甲醛溶液固定、脱水、包埋、石蜡切片及HE染色制片。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采用罗氏全自动免疫组化染色仪染色,分别设阳性对照及阴性对照。

AFP、PLAP(人胎盘碱性磷酸酶)、CEA(癌胚抗原)、HCG(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和CK(细胞角蛋白)阳性均定位于细胞质,Ki-67(细胞增值指数)阳性定位于细胞核,棕黄色颗粒出现在肿瘤细胞的相应部位为免疫组织化学的阳性判断标准。

1.3 病理检查 1.3.1肉眼检查肿瘤直径4.5-19cm,多呈圆形或卵圆形,肿瘤均有完整包膜,部分表面呈结节状,绝大多数为实性,质软脆,颜色为灰白或灰黄色,伴有鱼肉状及粘液感,出血不同程度的出血、坏死及囊性变。

1.3.2 镜下检查肿瘤组织学形态多种多样,主要包括微囊性、内胚窦样、多泡性卵黄囊及实性腺泡状结构等,各种结构中均存在数量不一的嗜酸性透明点滴。

微囊性结构主要为相互连接的瘤细胞胞浆突形成的蜂窝网状结构。

偶尔有病例呈现粘液瘤样、、巨囊性、乳头状、原始内胚层及肝样结构等罕见组织学结构,但有时可发展成为肿瘤主要成分。

各组织结构呈现相互移行及相互混杂的状态。

其细胞核呈深染及多显示分裂像,网孔间多显示半透明粘液基质与血管。

实性结构主要由体积较小的多角形上皮样细胞堆集形成,核分裂活跃程度与胚胎癌相似。

内胚窦样结构立方状由或柱状瘤细胞呈单层排列。

腺样结构主要形态、大小不等的管状及囊状结构构成,部分结构会形成形态曲折且相互连通的迷路样结构。

大量形态不一的梭形结缔组织包围囊腔,形成与葫芦样的外形及多囊性卵黄结构。

1.3.3 免疫表型 31例肿瘤标本均表达AFP、而细胞角蛋白、HCG为阴性,其中PLAP(人胎盘碱性磷酸酶)和白细胞表面抗原(CD99)阳性表达8例,1例癌胚抗原局灶阳性,12例PAS染色阳性。

1.4 治疗方法卵巢卵黄囊瘤恶性程度高,预后差,手术和术后联合化疗为基础的综合治疗是目前治疗的主要模式[3],化疗以BEP方案(博来霉素、依托泊苷和顺铂)为主[4]。

每一轮化疗之前都需检测血清AFP的测定对本肿瘤的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5]。

1.5 统计学处理使用SPSS16.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处理,采用x检验,P<0.05表示有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经典型与混合型病例临床比例明显高于其他类型(P<0.05),见表1。

术后随访发现:临床处于Ⅰ期与Ⅱ期患者均健在的有12例,8例;2例均为混合型Ⅰ期患者手术2年后死亡;2例临床处于Ⅱ期患者1.5年后死亡,其中有1例为混合型;临床Ⅲ期患者6例术后仅存活1年为2例,其余4例存活未超过1.5年;临床Ⅳ期1例患者术后存活均未超过3个月。

3 讨论
卵巢卵黄囊瘤临床上较为罕见,约占原始生殖细胞肿瘤20%左右,是一种高度恶性的肿瘤。

常常与其它生殖细胞肿瘤混合存在,若合并成熟型畸胎瘤,尽管其临床分期较低,但预后很差,为避免漏诊,在病理制片时尽可能每1cm做一张切片,因此做出正确且全面的诊断,对于临床制定正确的化疗方案有重要意义。

因该肿瘤组织学形态多种多样,进行阅片分析时,医生不仅要熟练掌握各种基本的组织学特征,同时还应考虑患者年龄以及AFP值情况,同时结合相关的IHC值,以避免误诊,提高临床诊断准确率。

另外应注意与胚胎性癌、透明细胞癌以及未成熟畸胎瘤等卵巢原发性恶性肿瘤相鉴别,胚胎性癌具有明显的上皮特征,显著的异型性,HCG(+),血清AFP(-);未成熟畸胎瘤具有比较明显的上皮和肉瘤成分;透明细胞癌与卵黄囊瘤形态相似,但该瘤发病年龄较大,腺体结构比较明显,且有基底膜,鞋钉样细胞是其特征,没有卵黄囊瘤的特征结构,血清AFP(-)。

本次研究发现:临床上卵巢卵黄囊瘤数所占典型与混合型病例临床比例均明显高于其他类型(P<0.05),典型与混合型病例两者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术后随访中发现:临床Ι、Ⅱ期患者存活率相对较高,其中混合型存活率最低。

可见临床多取材并进行全面观察的方式有利于对卵巢卵黄囊瘤的确诊,并可预见其生存期,手术治疗与术后化疗结合可显著提升患者的存活率。

参考文献:
[1]乐江华,彭凌湘,王绪明,等.卵黄囊瘤22例临床病理分析.华夏医学,2009,23(1):60-61.
[2]孙秀华,孙美玲,王淑芹.卵巢卵黄囊瘤30例临床病理分析.中国医药指南,2012,10(30):34-35.
[3]Kang H,Kim WY,et al.Outcome and reproductive function after cumulative high-dose combination chemotherapy with bleomycin,etoposide and cisplatin(BEP)for patients with ovarian endodermal sinus tumor[J].Gynecol Oncol,2008,111(1):106-110.
[4]Kojimahara T,Nakahara K,Takano T,et al.Yolk sac tumor of the ovary:a retrospective multicenter study of 33 Japanese woman by Tohoku Gynecologic Cancer Unit (TGCU)[J].Tohoku J Exp Med,2013,230(4):211-217.
[5]Baba T,Su S,Umeoka S,et al.Advanced extragonadal yolk sac tumor serially followed up with(18)F-fluorodexyglucose-positoron emission tomography and computerized tomography and serumα-fetoprotein[J].J Obstet Gynaecol Res,2012,38(3):605-60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