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国的称呼礼仪礼节介绍
满族见面礼节
满族见面礼节满族是中国的五大民族之一,拥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传统。
作为一个具有礼仪意识的民族,满族人在见面时都有一套独特的礼节。
下面介绍一些满族见面礼节的相关内容。
一、行礼动作1. 揖礼:两手合十微微下拱,行身礼,同时低头行礼,表示尊敬他人。
2. 手牵手礼:双方同时伸出手掌,轻轻握住对方手掌,没有过多的力道和摇晃动作。
3. 作揖礼:两手合十,同时低头躬身,表示恭敬和谦逊。
4. 接盏礼:同盏端起,嘱咐对方「慢用」;敬盏时轻轻提起,捧在掌心;背盏时只能扳着盏底,不可用手托底。
二、言辞礼节1. 称谓礼节:满族人注重称呼的准确和礼貌,尤其是对长辈和上级。
一般称呼男子为"阿哥"、"老哥",女子为"姐姐"或"老姐"。
2. 问候礼节:满族人见面时会互相问候,例如:"你好吗?"、"近来可好?"等,表达关心和友善之意。
3. 辞别礼节:在辞别时,满族人会说"路上小心"、"一路顺风"等祝福的话语,表达关心和祝福之意。
三、礼物的选择在满族的传统文化中,礼物是人们表示尊重和感谢的一种方式。
对于满族的见面礼节来说,送礼物也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1. 常见的礼物:如传统的绸缎、花布、锦缎、丝巾、茶叶等,这些礼物代表着对对方的尊敬和祝福。
2. 收礼礼节:满族人在收到礼物时都是非常谦虚和谦逊的,一般都会说"哪里哪里"、"怎么好意思"等话语,表示对对方的感谢和谦逊之意。
四、注意事项1. 注意仪态举止:满族人重视仪态举止,要保持优雅、自信的姿态,姿势要端正,言谈要文雅,动作要得体。
2. 注意礼节仪式:满族人对礼节仪式非常重视,在满族的传统场合中,需要遵守相应的礼仪规范,例如婚礼、葬礼等。
3. 注意言辞选择:满族人在见面时要注意言辞的选择,要文明、客气,尊重别人的感受,避免说一些伤害他人的话语。
关于中国的称呼礼仪礼节介绍
关于中国的称呼礼仪礼节介绍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悠久文化的大国,其中包含着丰富的文化传统和礼仪习惯,也因此在称呼礼仪礼节方面也有很多独到之处。
在中国,称呼关系是非常重要的,这不仅是因为国家的文化特点,也是因为这样的传统习俗在中国人民心中已经根深蒂固。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为您介绍中国的称呼礼仪礼节。
中国人在称呼他人时,首先要看对方的年龄和地位。
如果对方比你年纪大,你就应该加上“大哥、大姐、爷爷、奶奶、叔叔、阿姨、伯伯、舅舅、姑姑、婶婶等”作为前缀。
如果对方的职位比你高,你就应该称呼对方为“老师、领导、主任、总经理、总裁、董事长等”作为前缀。
除了称呼前缀外,在中国,人们也注意到使用特殊的称呼后缀。
比如说,男性一般会使用“哥、弟、兄、爷、父亲、丈夫等”来称呼,而女性则会使用“姐、妹、儿媳、母亲、妻子等”作为称呼后缀。
除此之外,中国还有一些敬语和称谓,这些均然在中国的文化传统及礼仪习俗中占有重要的位置。
称呼为“先生、女士、小姐、夫人、阁下、皇上、皇后、王爷、公主、大人、尊者、怀恩、台湾的先生/小姐/夫人”等,这些敬语概念很普遍,用于正式场合时表示尊敬。
此外,中国人还常常在礼仪场合中制定特殊的礼节规范。
比如说,访客刚到一个地方时,要像老祖宗一样拜谒君主和祖先,必须按照一定的流程和规范的程序,尽心尽力献上祭品。
另外,在婚礼、葬礼和喜庆的场合,一些特别的礼节也不能被忽视。
在婚礼上,新娘穿着白色婚纱,新郎携带着鲜花、手纸和香烟,彼此交换婚戒,并从朋友和亲戚那里接受祝福。
在葬礼上,家人和朋友聚集在一起,密切关注死者的家庭,祈求死者安息。
在喜庆的场合,人们会放鞭炮,合唱歌曲,并开展各种传统和文化活动,表达他们热烈的祝贺之情。
此外,中国还有很多其他的礼仪和礼节,如祭拜祖先、亲友团聚、进宫拜见、拜年等,总的来说,这些习俗和礼节形成了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向外传递了中国人民对生命热情、亲情、爱情以及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保护。
中国有哪些传统礼仪
中国有哪些传统礼仪中国素称“礼仪之邦”之称,“礼”在传统社会无时不在,那么你们了解过最传统的礼仪知识吗?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中国有哪些传统礼仪,希望能够帮到大家哦!中国有哪些传统礼仪一、行走之礼——在行走过程中同样注意人际关系的处理,因此有行走的礼节。
古代常行“趋礼”,即地位低的人在地位高的人面前走过时,一定要低头弯腰,以小步快走的方式对尊者表示礼敬,这就是“趋礼”。
传统行走礼仪中,还有“行不中道,立不中门”的原则,即走路不可走在路中间,应该靠边行走;站立不可站在门中间。
这样既表示对尊者的礼敬,又可避让行人。
二、见面之礼——人们日常见面既要态度热情,也要彬彬有礼。
如何与不同身份的人相见,都有一定的规矩。
比如一般性的打招呼,在传统上行拱手礼。
拱手礼是最普通的见面礼仪,方式是双手合抱(一般是右手握拳在内,左手加于右手之上)举至胸前,立而不俯,表示一般性的客套。
如果到人家做客,在进门与落座时,主客相互客气行礼谦让,这时行的是作揖之礼,称为“揖让”。
作揖同样是两手抱拳,拱起再按下去,同时低头,上身略向前屈。
作揖礼在日常生活中为常见礼仪,除了上述社交场合外,向人致谢、祝贺、道歉及托人办事等也常行作揖礼。
身份高的人对身份低人的回礼也常行作揖礼。
传统社会对至尊者还有跪拜礼,即双膝着地,头手有节奏触地叩拜,即所谓叩首。
现今跪拜礼只在偏远乡村的拜年活动能够见到,一般不再施行。
在当今社会人们相见,一般习用西方社会传入的握手礼。
三、入坐之礼——传统社会礼仪秩序井然,坐席亦有主次尊卑之分,尊者上坐,卑者末坐。
何种身份坐何位置都有一定之规,如果盲目坐错席位,不仅主人不爽,自己事后也会为失礼之事追悔莫及。
如果自己不能把握坐何种席次,最好的办法是听从主人安排。
室内座次以东向为尊,即贵客坐西席上,主人一般在东席上作陪。
年长者可安排在南向的位置,即北席。
陪酒的晚辈一般在北向的位置,即南席。
入坐的规矩是,饮食时人体尽量靠近食案,非饮食时,身体尽量靠后,所谓“虚坐尽后”。
中国的传统礼仪与社交习俗
中国的传统礼仪与社交习俗中国作为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国家,一直以来都非常重视传统礼仪与社交习俗。
这些习俗不仅反映了中国文化的特点,也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许多美好的体验。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介绍一些中国的传统礼仪和社交习俗。
第一节:尊重长辈和敬爱师长在中国文化中,尊敬长辈和敬爱师长一直被视为重要的传统价值观。
中国人习惯于以长辈之名称呼对方,并向他们行礼以示尊敬。
在学校,学生们对待老师也是怀有崇敬之情。
这种对长辈和教师的尊重体现了中国人的孝道观念和尊师重教文化。
第二节:宴会礼仪宴会在中国社交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在中国,举办宴会是一种表达感谢和建立关系的方式。
在宴会上,主人通常会提供精心准备的菜肴,并要求客人按照次序入席。
在进餐时,客人要注意与他人友好交谈,并遵守一些用餐礼仪,如不发出噪音、不夹取太多食物等。
在宴会结束时,客人通常会向主人道谢,并表达对主人的赞赏。
第三节:礼物文化在中国,送礼物被视为一种表达感谢和关心的方式。
人们常常在节日、生日或重要场合互相赠送礼物。
在选择礼物时,中国人会考虑到对方的喜好和身份地位。
在递交礼物时,要用两手呈送并表示诚挚的祝福。
接收礼物的人也不应立刻打开,而是应该表示谦虚并等待合适的时机才打开。
这种礼物文化体现了中国人对彼此之间关系的重视。
第四节:宴请客人的规则在中国,宴请客人是一种常见的社交方式。
宴请他人时,主人要事先精心准备并为客人营造舒适的环境。
主人通常会用餐前小吃和饮料款待客人,并在宴会开始前致以热情的欢迎。
在宴会进行时,主人要关心客人的需要,并主动提供一些服务,如倒茶、加菜等。
宴会结束后,主人应再次表达对客人的谢意,并帮助客人安排回家的交通等细节。
第五节:问候语和礼节用语在中国,问候语和礼节用语也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的重要部分。
例如,见到长辈或陌生人时,要用恭敬的语气致意,并称呼对方的称谓。
在道谢或表示歉意时,要用礼貌的措辞。
此外,在电话、邮件或短信中,也有一些特定的用语和格式要求。
关于中国的称呼礼仪礼节介绍
中国的称呼礼仪礼节介绍关于中国的称呼礼仪礼节介绍称谓,也叫做称呼,是现代礼仪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恰当的地使用称呼,是社交活动的一种基本礼貌。
在不同的场合,不同的身份下,使用怎样的称呼是一种讲究。
那么中国的称呼礼节有哪些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关于中国的称呼礼仪礼节介绍,欢迎阅读。
姓名称谓姓名,即一个人的姓氏和名字。
姓名称谓是使用比较普遍的一种称呼形式。
用法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全姓名称谓,即直呼其姓和名。
如:“李大伟”、“刘建华”等。
全姓名称谓有一种庄严感、严肃感,一般用于学校、部队或其他等郑重场合。
一般地说,在人们的日常交往中,指名道姓地称呼对方是不礼貌的,甚至是粗鲁的。
名字称谓,即省去姓氏,只呼其名字,如“大伟”、“建华”等,这样称呼显得既礼貌又亲切,运用场合比较广泛。
姓氏加修饰称谓,即在姓之前加一修饰字。
如“老李”“小刘”“大陈”等,这种称呼亲切、真挚。
一般用于在一起工作、劳动和生活中相互比较熟悉的同志之间。
过去的人除了姓名之外还有字和号,这种情况直到解放前还很普遍。
这是相沿已久的一种古风。
古时男子20岁取字,女子15岁取字,表示已经成人。
平辈之间用字称呼既尊重又文雅,为了尊敬不甚相熟的对方,一般宜以号相称。
亲属称谓亲属称谓是对有亲缘关系的人的称呼,中国古人在亲属称谓上尤为讲究,主要有:对亲属的长辈、平辈决不称呼姓名、字号,而按与自己的关系称呼。
如祖父、父亲、母亲、胞兄、胞妹等。
有姻缘关系的,前面加“姻”字,如姻伯、姻兄、姻妹等。
称别人的亲属时,加“令”或“尊”。
如尊翁、令堂、令郎、令爱(令嫒)、令侄等。
对别人称自己的亲属时,前面加“家”,如家父、家母、家叔、家兄、家妹等。
对别人称自己的平辈、晚辈亲属,前面加“敝”、“舍”或“小”。
如敝兄、敝弟,或舍弟、舍侄,小儿、小婿等。
对自己亲属谦称,可加“愚”字,如愚伯、愚岳、愚兄、愚甥、愚侄等。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与人的关系发生了巨大变化,原有的亲属、家庭观念也发生了很大的改变。
传承家族荣耀 祖宗十八代称呼与礼仪
传承家族荣耀祖宗十八代称呼与礼仪传承家族荣耀:祖宗十八代称呼与礼仪家族是一个人的根基,是血脉相连的纽带,承载着家族成员的历史、文化和荣耀。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尊重祖先和家族是非常重要的价值观,其中祖宗十八代称呼与相关礼仪一直是代代相传的传统习俗。
本文将详细探讨祖宗十八代称呼与礼仪的内涵与意义。
一、祖宗十八代的称呼在中国古代家族制度中,祖宗十八代指的是自己及其祖先、子孙的共计十八代人。
对于祖宗十八代的称呼,中国传统文化非常注重礼节与尊重。
下面将介绍一些常见的祖宗十八代称呼:1. 太祖:指自己的高祖父或曾祖父;2. 高祖:指自己的曾祖父;3. 曾祖:指自己的曾曾祖父;4. 伯高祖:指自己的曾曾曾曾祖父;5. 族高祖:指自己的曾曾曾曾曾祖父;6. 从高祖:指自己的曾曾曾曾曾曾曾祖父;7. 慈高祖:指自己的曾曾曾曾曾曾曾父祖;8. 孝高祖:指自己的曾曾曾曾曾曾曾曾祖父;9. 接高祖:指自己的曾曾曾曾曾曾曾曾曾祖父;10. 怀圣曾祖:指自己的曾曾曾曾曾曾曾曾曾曾祖父;11. 澄宣高祖:指自己的曾曾曾曾曾曾曾曾曾曾曾祖父;12. 德惠太曾祖:指自己的曾曾曾曾曾曾曾曾曾曾曾曾祖父;13. 崇德伯高祖:指自己的曾曾曾曾曾曾曾曾曾曾曾曾曾曾祖父;14. 献明族高祖:指自己的曾曾曾曾曾曾曾曾曾曾曾曾曾曾曾曾祖父;15. 齐肃家高祖:指自己的曾曾曾曾曾曾曾曾曾曾曾曾曾曾曾曾曾曾祖父;16. 四知仁恕怀圣曾祖:指自己的曾曾曾曾曾曾曾曾曾曾曾曾曾曾曾曾曾曾曾曾祖父;17. 四德惠贞文大德宣伯高祖:指自己的曾曾曾曾曾曾曾曾曾曾曾曾曾曾曾曾曾曾曾曾曾曾祖父;18. 四洪显贞文长慈圣怀伯圣显智立道宣大太德献明齐贤肃家通道文明伊忠贞肃献靖仁宣神烈澄宜懿先翊节敬庙郑祖良历肃弘怀圣孝显崇大孝仁烈义宣顺毅庄德肃贞文明忠仁信献孝顺贞惠大烈庄毅皇仁顺神良庙献孝顺贞大怀道宣四杰真中华先贤旗帜:指自己的曾曾曾曾曾曾曾曾曾曾曾曾曾曾曾曾曾曾曾曾曾曾曾曾曾祖父。
古代礼仪常识称呼礼仪
古代礼仪常识称呼礼仪
父母、儿女、兄弟间的称谓:
1、家严(家君、家尊):旧时在别人面前对自己父亲的谦称。
2、家慈:旧时对别人称自己母亲的谦辞,由严父慈母而来。
3、高堂:古代称父母。
4、膝下:古代儿女与父母通信时用的敬辞,书面语。
5、泰山:妻父为泰山。
6、东床:女婿为东床。
7、犬子:对小儿的爱称或对自己儿子的谦称。
8、伯仲叔季:古时兄弟间老大为伯,老二为仲,老三为叔,最末为季。
9、息女:年幼弱小的子女。
对别人父母、兄妹的称谓:
1、令堂:用于古时称呼对对方母亲的敬称。
2、令尊:用于古时称呼对对方父亲的敬称。
3、令兄:用于古时称呼对对方哥哥的敬称。
4、令弟:用于古时称呼古时对对方弟弟的敬称。
5、令妹:用于古时称呼古时对对方妹妹的敬称。
6、令坦:用于古时称呼古时对对方女婿的敬称。
7、令郎:用于古时称呼古时对对方儿子的敬称。
8、令爱:用于古时称呼古时对对方女儿的敬称。
9、千金:用于古时称呼尊称别人的女儿为千金,有金贵之意。
商务往来中的称呼与介绍礼仪
第一小讲~
称呼礼仪
• 在我国,深厚的礼仪底蕴决定了对称呼的严格要求。不称 呼或乱称呼对方,都会给对方带来不快。在人际交往中, 弄明白如何称呼对方,非常有必要。
• 称呼是指当面招呼对方,以表明彼此关系的名称。是表达 人的不同思想感情的重要手段。 • 在人际交往中,选择正确、适当的称呼,反映着自身的教 养、对对方尊敬的程度,甚至还体现着双方关系发展所达 到的程度和社会风尚,因此对它不能随便乱用。
正确的称呼方式
• 1、职务性称呼:以交往对象的职务相称,以示身份有别、 敬意有加,这是一种最常见的称呼。 有三种情况:称职务、 在职务前加上姓氏、在职务前加上姓名(适用于极其正式 的场合) • 2、职称性称呼:对于具有职称者,尤其是具有高级、中 级职称者,在工作中直接以其职称相称。称职称时可以只 称职称、在职称前加上姓氏、在职称前加上姓名(适用于 十分正式的场合)。 • 3、行业性称呼:在工作中,有时可按行业进行称呼。 对 于从事某些特定行业的人,可直接称呼对方的职业,如 (老师、医生、会计、律师等),也可以在职业前加上姓 氏、姓名 。 • 4、性别性称呼:对于从事商界、服务性行业的人,一般 约定俗成地按性别的不同分别称呼“小姐”、“女士”或 “先生”,“小姐”是称未婚女性,“女士”是称已婚女 性。
• 首先,指代不明。例如某系统组织官员群体到著名风景区观光度假, 在登山路上,你喊一声“李副!”肯定有好几个人答应,因机关李姓 副局、副处、副主任,加到一起,足可凑上一个班(部队编制12人)。 • 其次,不利于团结。一般副职官员对这个“副”字,心怀抵触,喜欢 人家把这个字免掉,在称呼上先行“扶正”。聪颖年轻的女部下,往 往投其所好,只要正职不在场,这“副”字在面称中辄悄然蒸发。但 偶尔大意,在大庭广众之中,称呼副职竟将“副”字省却,坐在旁边 的正职一听,不禁怒火中烧:“我刚出去开两天会,你们就想抢班夺 权啊!”
中华文明礼仪常识
中华文明礼仪常识中国具有五千年文明历史,素有“礼仪之邦”之称,中国人也以其彬彬有礼的风貌而著称于世。
礼仪文明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社会历史发展起了广泛深远的影响,其内容十分丰富,涉及的范围十分广泛,几乎渗透于社会的各个方面。
文明礼仪常识之一--基本礼仪个人礼仪是其他一切礼仪的基础,是一个人仪容光焕发、仪表、言谈、行为举止的综合体现,是个人性格、品质、情趣、素养、精神世界和生活习惯的外在表现。
总的规范为:整洁清爽、端庄大方。
一、仪表仪态礼仪保持头发清洁,修饰得体,发型与本人自身条件、身份和工作性质相适宜。
男士应每天修面剃须。
女士化妆要简约、清丽、素雅,避免过量使用芳香型化妆品,避免当众化妆或补妆。
表情自然从容,目光专注、稳重、柔和。
手部保持清洁,在正式的场合忌有长指甲。
站姿挺直、舒展,手臂自然下垂。
正式场合不应将手插在裤袋里或交叉在胸前,不要有下意识的小动作。
女性站立时双腿要基本并拢,脚位应与服装相适应。
穿紧身短裙时,脚跟靠近,脚尖分开呈“v”状或“y”状;穿礼服或者旗袍时,可双脚微分。
坐姿入座时动作应轻而缓,轻松自然。
不可随意拖拉椅凳,从椅子的左侧入座,沉着安静地坐下。
女士着裙装入座时,应将裙子后片拢一下,并膝或双腿交叉向后,保持上身端正,肩部放松,双手放在膝盖或椅子扶手上。
男士可以微分双腿(一般不要超过肩宽),双手自然放在膝盖或椅子扶手上。
离座时,应请身份高者先离开。
离座时动作轻级,不发出声响,从座位的左侧离开,站好再走,保持体态轻盈、稳重。
走姿行走时应抬头,身份重心稍前倾,挺胸收腹,上体正直,双肩放松,两臂自然前后摆动,脚步轻而稳,目光自然,不东张西望。
遵守行路规则,行人之间互相礼让。
三人并行,老人、妇幼走在中间。
男女一起走时,男士一般走在外侧。
走路时避免吃东西或抽烟。
遇到熟人应主动打招呼或问候,若需交谈,应靠路边站立,不要防碍交通。
二、交谈礼仪态度诚恳,表情自然、大方,语言和气亲切,表达得体。
称呼礼仪——精选推荐
中国是⼀个拥有⼏千年⽂化传统的礼仪之邦,由于⾃古以来就极其重视礼节和礼貌,所以就衍⽣出了许许多多,丰富多彩的⼈际称呼。
下⾯为⼤家分享了⼀些关于称呼礼仪,欢迎⼤家参考。
称呼礼仪1 ⼀个⼈不管与谁构成⼈际关系,都会在这个关系中占有⼀定的地位。
⼈际称呼,常常就是⼀个个体在⼈际关系中所处地位的标志。
⼀般说来,称呼有两种不同的形式:⼀种表⽰随便或亲密,如以“你”相称;⼀种表⽰尊敬或客⽓,如以“您”相称。
这两种形式和⼈际关系的两种地位存在着对应情况。
如果两⼈互相间可以⽤“你”或“您”来称呼,就表明双⽅地位平等,例如兄弟之间就⽤“你”互称,初次见⾯的主⼈与客⼈之间⼀般⽤“您”互称,这都说明双⽅地位平等;如果两⼈不可⽤以互相⽤“你”或“您”称呼,就表明双⽅地位不平等。
例如,长辈对晚辈⽤“你”称呼,⽽晚辈却只能⽤“您”来称呼长辈。
这种“你”、“您”的⽤法情况都表明了每个⼈在⼈际关系中的地位。
在中国,体现⼈际关系地位的称呼有5种使⽤情况: 1、⽤对⽅的姓名或名字称呼对⽅:⼀般⽤于长辈对晚辈、上级对下级、平辈对平辈。
不能⽤于晚辈对长辈、下级对上级。
⽤姓名要⽣疏⼀些,严肃⼀些,⽤名字要亲近⼀些,随便⼀些。
好朋友之间⼀般不⽤姓名称呼对⽅。
2、⽤“⽼/⼩+姓”称呼对⽅:如“⽼王”、“⼩李”。
⼀般⽤于同事之间,表⽰双⽅地位平等,含亲热⾊彩。
3、⽤“先⽣”、“姓+先⽣”、“名+先⽣”、“姓+名+先⽣”称呼对⽅:表⽰双⽅地位平等。
分别有⽣疏、中性、亲密、严肃的⾊彩。
4、按对⽅在和⾃⼰的关系中的地位来称呼对⽅:只⽤于⽐⾃⼰辈分⾼的⼈。
如对⽅和⾃⼰构成⽗⼦关系,对⽅是⽗亲,⾃⼰就称对⽅“爸爸”,若⾃⼰是⽗亲,则不称对⽅为“⼉⼦”。
5、按对⽅的⾝份职务称呼对⽅⽤“姓+⾝份”、“姓+职业”称呼对⽅:如“主任,你好!”“李主任,你好!” ⼈际关系是复杂多变的,⼈际称呼也是异常⽣动活泼的。
因此,⼈际称呼既要注意使⽤的规范性,也要注重使⽤的变异性,强调的是这两者的结合,⽤好了就能达到取悦别的地步。
中国民间民俗礼仪大全(图文版)_传统礼仪
中国民间民俗礼仪大全(图文版)_传统礼仪中国素来是礼仪之邦,坐立行走都有一整套的规矩。
民谚云:站有站相,坐有坐相。
一个举止优雅,待人礼貌的人,不管在什么场合下,都能得到别人的认可。
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个人观念的改变,导致很多人丧失了基本的礼仪常识。
今天,小编就为大家分享一下中国民间民俗礼仪大全,希望通过中国礼仪文化的学习,更好地继承和发扬优秀的传统文化。
【春节】我国传统习俗中最隆重的节日,此节乃一岁之首。
古人又称元日、元旦、元正、新春、新正等,而今人称春节,是在采用公历纪元后。
古代“春节”与“春季”为同义词。
春节习俗一方面是庆贺过去的一年,一方面又祈祝新年快乐、五谷丰登、人畜兴旺,多与农事有关。
迎龙舞龙为取悦龙神保佑,风调雨顺;舞狮源于镇慑糟蹋庄稼、残害人畜之怪兽的传说。
随着社会的发展,接神、敬天等活动已逐渐淘汰,燃鞭炮、贴春联、挂年画、耍龙灯、舞狮子、拜年贺喜等习俗至今仍广为流行。
【元宵】我国民间传统节日。
又称正月半、上元节、灯节。
元宵习俗有赏花灯、包饺子、闹年鼓、迎厕神、猜灯谜等。
宋代始有吃元宵的习俗。
元宵即圆子,用糯米粉做成实心的或带馅的圆子,可带汤吃,也可炒吃、蒸吃。
【寒食】我国民间传统节日。
节日里严禁烟火,只能吃寒食。
在冬至后的一百零五天或一百零六天,在清明前一、二日。
相传,春秋时晋公子重耳流亡在外,大臣介子推曾割股啖之。
重耳做国君后,大封功臣,独未赏介子推。
子推便隐居山中。
重耳闻之甚愧,为逼他出山受赏,放火烧山。
子推抱木不出而被烧死。
重耳遂令每年此日不得生火做饭,追念子推,表示对自己过失的谴责。
因寒食与清明时间相近,后人便将寒食的风俗视为清明习俗之一。
【清明】我国民间传统节日。
按农历算在三月上半月,按阳历算则在每年四月五日或六日。
此时天气转暖,风和日丽,“万物至此皆洁齐而清明”,清明节由此得名。
其习俗有扫墓、踏青、荡秋千、放风筝、插柳戴花等。
历代文人都有以清明为题材入诗的。
【端午】我国民间传统节日。
中国与人交往的礼仪
中国与人交往的礼仪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国家,在与人交往方面有许多独特的礼仪。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中国与人交往的礼仪:
1. 见面礼仪:在中国,人们见面时通常会互相问候,如握手、鞠躬等。
如果是长辈或者上级,晚辈或下级需要主动向他们问候。
2. 称呼礼仪:在称呼别人时,需要注意尊称和礼节。
对于长辈或者上级,可以使用尊称,如“您”、“先生”、“女士”等。
3. 餐桌礼仪:在中国的餐桌上,需要注意一些礼仪,如等待长辈或者主人先动筷、不大声喧哗、不随意走动等。
4. 送礼礼仪:在中国,送礼是一种常见的社交礼仪。
在送礼时,需要注意礼物的选择和包装,以及送礼的场合和时间。
5. 社交礼仪:在社交场合中,需要注意一些礼仪,如不大声喧哗、不随意打断别人的谈话、不随地吐痰等。
中国与人交往的礼仪非常丰富,需要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不断学习和实践。
这些礼仪不仅能够体现我们的修养和素质,也能够促进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交往。
第十讲中国古代姓氏称谓和交往礼仪
斑白、黄发、皓首、久寿、眉寿、万寿, 大寿、高寿、遐龄等
暖寿:旧俗在过生日的前一天,家里的人 和关系较近的亲友来祝寿。
5、帝王称号
国号:即国家的名称。
年号:开国或继嗣君主即位时,为了区别前代皇帝而
确立的纪年称号。
尊号:皇帝生前接受含有尊崇赞美之词的称号。 谥号:帝王、诸侯、卿大夫、权贵大臣等死后,根据 生平事迹、品德修养给予的一种评判性称号。 庙号:已故帝王在太庙里立室奉祀时追尊的名号。
史可法:史忠烈公,林则徐:林文忠公,
奸臣秦桧:缪丑,是一种“恶谥”。
5.称斋名
用斋号或室号来称呼。如:
杨万里——杨诚斋(斋名为诚斋) 姚鼐——姚惜抱、惜抱先生; (斋名为惜抱轩) 蒲松龄——聊斋先生; (斋名为聊斋) 梁启超——饮冰室主人; (室名为饮冰室)
谭嗣同——谭壮飞(斋名为壮飞楼)。
6.称籍贯
孟浩然——孟襄阳;
柳宗元——柳河东; 汤显祖——汤临川; 康有为——康南海;
张九龄——张曲江;
王安石——王临川; 顾炎武——顾亭林; 袁世凯——袁项城。
7.称官名
贾谊——贾太傅;
嵇康——嵇中散;
阮籍——阮步兵;
王羲之——王右军;
王维——王右丞; 苏轼——苏学士;
白居易——司马; 孙讨虏——孙权;
⑩以天干地支为姓:甲、乙、丙、丁
⑾古代少数民族融合到汉族中带来的姓
(三)姓氏的演变与发展
①帝王赐姓 ②避讳改姓
③因祸改姓
④少数民族该姓。
二、名和字
名是代表一个人区别于其他人的称号
字由名而生,一般是对名字的解释和补充, 与名互为表里。字最早见于周代。 别号:名和字是由长辈所定,号由本人自娶。 代称:地望、官爵、排行、祀号。 合称: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合用的特称。
中国礼仪知识大全
站姿
站立的时候身体要挺直,不驼背,手臂自然下垂。不要把手交叉在胸前,也不要插在裤袋里,不要做小动作。
女性站立时双腿要并拢。抬头挺胸。
坐姿
下属对领导礼仪
尊重领导,不要挑战领导的权威。见到领导要主动打招呼。进电梯或门口时,要让领导先进。跟领导談话要注意分寸,不要失礼。
同事之间礼仪
对待同事要有礼貌,相互尊重。主动招呼对方,语气要温和。
不要随便议论同事的长短,对同事所遇到的困难要热心帮助。
会务礼仪
签字仪式,主人在左边,客人在右边。双方其他人数一般对等,按主客左右排列。合影时礼貌,不要勾心斗角。穿着得体。没有得到他人同意,不要乱碰别人东西。
在办公室不做私活、不談私事,非必要不打私人电话。
阅览室礼仪
穿着整洁,手机关闭或调到静音。不要在室内接聽电话。不要占座。不要与他人闲聊。要爱护公物。
问候礼仪
对不同环境里所遇见的人,要用不同方式的问候语。
和初次见面的人问候,最标准的说法是:“您好”、“很高兴能够认识您”、“见到您很高兴”等。
如果对方是有名望的人,也可以说“久仰”,“幸会”;
与熟人想见,用语可以亲切、具体一些,如“好久不见”,“总算见到您了”。
女士着装
根据场合的不同,穿着也不同。要与环境相搭配。穿着舒适,不影响正常行动。
饰物的佩带要与体形、发型、脸型、肤色、服装和工作性质相搭配。吊唁时只能戴结婚戒指、珍珠项链和素色饰物。
社交礼仪
一个人生活在这个社会上,要想让别人尊重自己,首先要学会尊重别人。掌握规范的社交礼仪,能为交往创造出和谐融洽的气氛,建立、保持、改善人际关系。社交礼仪的基本原则为尊重、遵守、适度、自律。
中国古代十大礼仪
中国古代十大礼仪中国古代历史悠久,礼仪文化作为其中重要的一部分在社会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古代中国人非常注重礼仪,将其视为道德和精神修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介绍中国古代十大礼仪。
一、祭祀礼仪祭祀是中国古代重要的礼仪活动之一,为了向神灵表达敬意和感恩之情,人们会按照一定的仪式,举行祭祀仪式。
祭祀礼仪包括祭拜、献祭、进香等环节,通过这些仪式来维护族群间的凝聚力和精神支持。
二、婚礼礼仪古代中国的婚礼礼仪十分繁琐,涉及到订婚、过门、嫁娶、乘车、迎亲等环节。
婚礼礼仪的主要目的是展示两个家庭的尊重和友好,维护婚姻的稳定和幸福。
三、葬礼礼仪古代中国人对待葬礼非常重视,认为葬礼是对逝者表示敬意和怀念的方式。
葬礼礼仪包括停灵、告别、送葬、守灵等环节,通过这些仪式来表达对逝者的哀思和纪念。
四、封爵礼仪古代中国的封爵礼仪是为了对功勋卓著的人进行封爵和赐予贵族身份。
封爵礼仪包括封爵仪式、算卜、册立文书等环节,通过这些仪式来表彰功绩、激发士气。
朝贺礼仪是古代中国君主履行国家元首职责的一种方式,他们会定期接受臣民的朝见和贡献。
朝贺礼仪包括跪拜、献贡、表演、进献礼品等环节,通过这些仪式来展示君王的威严和统治力。
六、拜年礼仪中国人民对新春的到来非常重视,过年的时候会进行拜年活动。
拜年礼仪包括辞旧岁、迎新年、交换贺年卡等环节,通过这些仪式来表达对新年的祝福和吉祥。
七、礼节礼仪礼节礼仪是指古代中国人在日常生活中遵循的规矩和行为准则。
这些礼仪包括上下相继、尊卑有序、尊重师长、尊重祖先等,通过这些仪式来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
八、封赐礼仪封赐礼仪是君主对功臣和臣下的赏赐和嘉奖的一种方式。
封赐礼仪包括颁授徽号、册封封号、颁发官印等环节,通过这些仪式来表彰贡献、鼓励忠诚。
九、谢恩礼仪古代中国人非常重视感恩之道,谢恩礼仪是他们表达感激和敬意的方式之一。
谢恩礼仪包括致谢辞、回礼、祝福等环节,通过这些仪式来展示对恩人的感激和尊重。
中国的八大传统礼仪
中国的八大传统礼仪在中国悠久的历史和文化传承中,礼仪一直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道德观念的体现,中国的八大传统礼仪承载了人们尊重、谦虚、友善的价值观。
本文将介绍中国的八大传统礼仪,包括尊敬长辈、尊重师长、持重而谦虚、宴会礼仪、婚丧嫁娶礼仪、祭祀礼仪、问候礼仪和礼尚往来。
尊敬长辈是中国传统礼仪的核心之一。
在中国的家庭中,尊敬长辈是一种传统美德。
在古代以及今天,人们都要以尊敬的态度对待年长者,并听从他们的教导和建议。
这种尊敬长辈的礼仪有助于保持家庭和谐稳定。
尊重师长是中国古代教育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师长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也是道德和行为榜样。
学生应该尊重老师的教导,恪守学校的规章制度。
这种尊重师长的礼仪能够培养出遵纪守法的好学生和社会有责任感的公民。
持重而谦虚是中国人民一直秉持的美德。
古人常说“君子谦谦君子温温”,即强调君子应该持有谦虚的态度。
中国人注重内外修养,不善言辞夸大自己的能力或成就,而是以谦虚为美德,追求真实和低调的生活态度。
宴会礼仪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中国,定期的宴会是人们交流感情和社交活动的重要场所。
宴会礼仪包括进场礼节、席间礼仪和饮酒礼仪等方面。
宴会礼仪的遵循有助于增强人们的社交技巧和友好沟通,维护人际关系的和谐与稳定。
婚丧嫁娶礼仪是中国传统礼仪的重要方面。
在中国,婚礼和葬礼被视为人生中最重要的仪式。
新人们在结婚前需要秉持一系列的准备工作和仪式,而哀悼者在葬礼期间也需要按照一定的规范进行各项丧葬仪式。
这种礼仪的遵循有助于维护社会风气和家族伦理,凸显家族团结和社会道德。
祭祀礼仪是中国文化中追思祖先和神灵的一种方式。
在古代以及今天,中国人举办祭祀仪式来表达对祖先和神灵的尊敬和感恩之情。
祭祀礼仪通常包括祭祀仪式的准备、场地的布置、祭品的供奉以及对神灵的祝福和祷告等环节。
这种礼仪体现了人们对家族和祖先的敬爱之情,加强了人与人之间、人与神之间的关系。
问候礼仪是人们日常交往中的重要方面。
日常交往礼仪
礼貌敬茶:注意敬茶的礼节
(1)在泡茶前,一定先把茶具洗干净。在备茶的时候最好 用白开水烫一下子茶壶、茶杯。如此,既讲究卫生,又 显得礼贤下士,对客人的尊重,这样才做到礼貌第一, 给人好感。如果是用一次性纸杯泡茶,最好应备有杯托。
(2)倒茶茶叶不宜过多,也不宜太少。茶叶过多,茶味过 浓;显示您不够细心,茶叶太少,冲出的茶没什么味道, 又给客人你抠门的感觉。
男士与女士相识,男士应该先做自我介绍
自
我
介
绍
年长者与年少者相识,年少者应该先做自我介绍
资深与资历浅的人士相识,资历浅者应该先做自我介绍
LOREM IPSUM DOLOR LOREM 他人介绍
谁来当介绍人
①家庭聚会 女主人 ②公务活动
双方的熟人 办公室主任、秘书、 前台接待、礼仪先生 (小姐)等 本单位职务最高者
• (2)职称性称呼 如王教授、李工程师
• (3)学衔性称呼 如郭博士、张硕士
• (4)行业性称呼 如王老师、李医生、孙会计
• (5)称呼性别
如赵女士、李先生、张小姐
• (6)称呼姓名
如陈春霖、老陈、小陈、春霖
【注】就高不就低
2.生活中的称呼
• (1)对朋友、熟人的称呼 • (2)对陌生人的称呼 如:谢师傅 • (3)通用称呼 如:先生、女士、小姐、夫人 • (4)敬称 如: “您”、张先生、刘老师、赵老 • (5)亲近的称呼 如:陈阿姨、王爷爷 • (6)称呼亲属 如:家父、舍弟、小女、尊兄、贤侄、
纸杯(在日常交往中普通宾客的接待)
右手扶杯身,左手托杯底,轻放,用手势“ 请慢用/请喝水”
放茶叶:有条件时用茶匙取,不能用手
谢谢别人敬茶:轻敲桌面(食指中指弯曲/握拳)
中西方礼仪的差异表现在哪几方面
中西⽅礼仪的差异表现在哪⼏⽅⾯ 中西⽅礼仪有着较⼤的差异,这是众所周知的事情。
下⾯是店铺为你整理的中西⽅礼仪的差异,希望对你有帮助。
中西⽅礼仪的差异表现 1、称谓称呼⽅⾯ 在西⽅,称呼是⽐较笼统的,⼀个称呼可以涵盖中国很多称呼。
例如,西⽅称呼男的为先⽣,称呼⼥的⼥⼠或⼩姐,⽽在我国“先⽣”第⼀解释是“教师”,是对教师最古⽼最悠久的称谓。
随着改⾰开放,先⽣已成为社会上最流⾏的尊称⼝语,西⽅⼈称”uncle”,可以涵盖我国的婶婶,伯母,姨。
他们对这些⽅⾯的关系也不如中国分明,中国⽗亲那边的为伯伯,姑姑,堂兄妹,母亲⽅为舅,姨,表兄妹。
在西⽅⼈们见⾯时喜欢直呼其名。
⽽在中国,⼈们喜欢加上职位,xx 经理,xx总裁等。
这是⾝份与地位的象征,西⽅⼈很少⽤正式的头衔称呼别⼈,正式头衔⽤于法官。
⾼级政府官员、军官、医⽣、教授、⾼级宗教⼈⼠等。
2、交际语⾔⽅⾯ 中国⼈通常是见⾯点头致意,握⼿或⾏拱⼿礼,微微⽋⾝然后握⼿,⽽西⽅⼈认为⽋⾝显得⾃卑,拥抱是最常见的见⾯礼与道别礼,亲吻礼与吻⼿礼也较为常见。
在我国除了见⾯和告辞时使⽤,在表⽰祝贺、感谢或互相⿎励时也使⽤。
发展到现在,被简单的“你好”,“再见”所取代。
可是西⽅的贴⾯礼、亲吻礼、吻⾝礼,让国⼈仍很不习惯接受。
中国在见⾯时喜欢客套的问去哪了?有没有吃饭?西⽅则认为这侵犯了他们的隐私,感到奇怪。
送客离开时,中国⼈习惯挽留,说“⾛好”“慢⾛”,⽽西⽅仅微笑作再见就可。
3,宴请⽅⾯ 酒⽂化在中国由来已久,被视为做⽣意,交朋友等社交场合不可或缺的。
酒杯不空茶⽔不满。
在西⽅,通常喝啤酒、葡萄酒,不喜欢劝酒。
在中国,宴会喜欢共桌共菜,西⽅则认为不合卫⽣,实⾏分餐制。
中国⼈宴请时,觥筹交错,歌舞升平。
西⽅则要求少声响少动作,⽤餐程序较多。
4,禁忌习俗 中国⼈不喜欢说4,因为与“死”同⾳,认为8、6吉利,偏向于双数,追求成双成对。
西⽅⼈不喜欢13。
缘起基督中的故事最后的晚餐,犹⼤出卖耶稣,有13个⼈。
见面礼仪(称呼、介绍、握手、名片)
称呼时的禁忌
1、无称呼 举例:喂、哎、嗨
2、错误性称呼
举例:单、仇、翟、查
3、替代性称呼
举例:叫号不叫人
4、容易引起误会的称呼 举例:同志、爱人、小护士、小秘书
5、地方性称呼 6、不适当的简称
举例:师傅、伙计、小鬼 举例:王局、李处、马校
总结
称呼是交际之始,慎用称呼, 将使你赢的别人的好感,有助 于人际交流自此开始顺畅进行。
握手 点头 脱帽 拥抱 亲吻 屈膝 鞠躬 屈膝 跪拜 拱手 碰鼻
握手最早发源于原始 时期。
时至今日,演变成最 普遍,也是最流行的 国际礼仪。
海伦-凯勒关于握手的描述
美国盲人女作家海伦-凯勒曾经以自己独特的感 受描写与人握手的经验。她是这么描述的:
我接触过的手,虽然无言,却极有表现力。有 的人握手能拒人千里,我握着冰冰的手指,就 象和凛冽的北风握手一样。而有些人的手却充 满阳光,他们握你的手,能使你感到阳光般的 温暖。一直照射到心里。
“凡事皆有一定之规。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见面礼仪
人生开门七件事……
一个人与他人初次见面时,五件事情不能少。
1、称呼 2、介绍 3、行礼(握手) 4、交换名片 5、交谈
相见礼仪5要素
称呼
交际自称呼开始,是人际交往的开端。
关键之点 起始之点
举例:打电话,您
称呼的作用
1、表示尊重
——人际交往中,以“尊重”为本。
以上,不交错)
➢ 字体——清晰易识别,印刷体,行、草、篆不宜 ➢ 印法——不手写,不复印,不油印 ➢ 版式——横式由上而下,竖式由右到左(行序、字序)
名片上的内容
三个三原则
1、本人归属 ①企业标志 ②单位名称 ③所属部门 2、本人称谓 ①本人姓名 ②行政职务 ③学术头衔 3、联系方式 ①单位地址 ②邮政编码 ③办公电话
礼仪称谓类常识
礼仪称谓类常识称呼可分为尊称、平称、敬称、谦称等。
一、尊称是对别人用恭敬的称呼,以表示敬重的感情,一般用于称呼上级、长者、客人等。
1. 职务性尊称(1)以对方的职务相称,以示身份有别、敬意有加。
(2)可只称职务,如“总理”、“部长”、“局长”等。
(3)在职务前加上姓氏,如“张校长”、“李处长”等。
(4)非正式场合可以使用职务简化后加姓氏,如“张局”、“李处”等。
(5)一般情况下,副职中的副字略去,不宜过分强调。
(6)正式场合,无论正职是否在场,对副职领导一定要加“副”字。
(7)极正式场合,在职务前加上姓名,如“毛泽东主席”、“周恩来总理”。
2. 职称(学历)性尊称(1)对于具有较高职称(学历)者,以职称(学历)相称,可示对其学问、技术的敬仰。
(2)可只称职称(学历),如“教授”、“高工”、“博士”等。
(3)在职称前面加姓氏,如“刘教授”、“张工”、“陈博士”等。
(4)极正式场合,在职称(学位)前加姓名,如“基辛格博士”。
(5)一般情况下,副高职称中的“副”字应省略。
3. 职业性尊称(1)对于从事某些特定行业的人,可直接称呼对方的职业,如老师、医生、教练会计、律师、法官、警察、司机等。
(2)也可在职业前加姓氏、姓名,如“张会计”、“李教练”、“陈明医生”等。
(3)在文艺界,人们常在“老师”前加姓氏来称呼对方。
(4)对工、商、戏剧界中传授技艺的人,人们常称之为“师傅”。
(5)在知识界,对有学问的女子,也可以称为“先生”,如“宋庆龄先生”。
3. 辈分性尊称(1)在中国内地的一部分地区,习惯上把对方往比较大的大辈分上称呼。
(2)称比自己年长的女性,一般为“大娘”、“大婶”、或“大姐”。
(3)称比自己年长的男性,一般为“大爷”、“大叔”或“大哥”。
(4)在广东,小朋友习惯称比自己年长的未婚男女为“哥哥”或“姐姐”。
(5)在北方,小朋友习惯称以参加工作的成年男女为“叔叔”或“阿姨”。
3. 资历性尊称对德高望重的长辈,可以在其姓氏后面加“老”字或“公”字,如“王老”、“陈老”、“谢老”、“陶公”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称谓,也叫做称呼,是现代礼仪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恰当的地使用称呼,是社交活动的一种基本礼貌。
在不同的场合,不同的身份下,使用怎样的称呼是一种讲究。
那么中国的称呼礼节有哪些呢?一起来看看。
姓名称谓
姓名,即一个人的姓氏和名字。
姓名称谓是使用比较普遍的一种称呼形式。
用法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
全姓名称谓,即直呼其姓和名。
如:“李大伟”、“刘建华”等。
全姓名称谓有一种庄严感、严肃感,一般用于学校、部队或其他等郑重场合。
一般地说,在人们的日常交往中,指名道姓地称呼对方是不礼貌的,甚至是粗鲁的。
名字称谓,即省去姓氏,只呼其名字,如“大伟”、“建华”等,这样称呼显得既礼貌又亲切,运用场合比较广泛。
姓氏加修饰称谓,即在姓之前加一修饰字。
如“老李”“小刘”“大陈”等,这种称呼亲切、真挚。
一般用于在一起工作、劳动和生活中相互比较熟悉的同志之间。
过去的人除了姓名之外还有字和号,这种情况直到解放前还很普遍。
这是相沿已久的一种古风。
古时男子20岁取字,女子15岁取字,表示已经成人。
平辈之间用字称呼既尊重又文雅,为了尊敬不甚相熟的对方,一般宜以号相称。
亲属称谓
亲属称谓是对有亲缘关系的人的称呼,中国古人在亲属称谓上尤为讲究,主要有:
对亲属的长辈、平辈决不称呼姓名、字号,而按与自己的关系称呼。
如祖父、父亲、母亲、胞兄、胞妹等。
有姻缘关系的,前面加“姻”字,如姻伯、姻兄、姻妹等。
称别人的亲属时,加“令”或“尊”。
如尊翁、令堂、令郎、令爱(令嫒)、令侄等。
对别人称自己的亲属时,前面加“家”,如家父、家母、家叔、家兄、家妹等。
对别人称自己的平辈、晚辈亲属,前面加“敝”、“舍”或“小”。
如敝兄、敝弟,或舍弟、舍侄,小儿、小婿等。
对自己亲属谦称,可加“愚”字,如愚伯、愚岳、愚兄、愚甥、愚侄等。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与人的关系发生了巨大变化,原有的亲属、家庭观念也发生了很大的改变。
在亲属称谓上已没有那么多讲究,只是书面语言上偶用。
现在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使用亲属称谓时,一般都是称自己与亲属的关系,十分简洁明了,如爸爸、妈妈、哥哥、弟弟、姐姐、妹妹等。
有姻缘关系的,在当面称呼时,也有了改变,如岳父--爸,岳母--妈,姻兄--哥,姻妹--妹等。
称别人的亲属时和对别人称自己的亲属时也不那么讲究了,如:您爹、您妈、我哥、我弟等。
不过在书面语言上,文化修养高的人,还是比较讲究的,不少仍沿袭传统的称谓方法,显得高雅、礼貌。
职务称谓
职务称谓就是用所担任的职务作称呼。
这种称谓方式,古已有之,目的是不称呼其姓名、字号,以表尊敬、爱戴,如对杜甫,因他当过工部员外郎而被称“杜工部”,诸葛亮因是蜀国丞相而被称“诸葛丞相”等。
现在人们用职务称谓的现象已相当普
遍,目的也是为了表示对对方的尊敬和礼貌。
主要有三种形式:
用职务呼,如“李局长”、“张科长”、“刘经理”、“赵院长”、“李书记”等。
用专业技术职务称呼,如“李教授”、“张工程师”、“刘医师”。
对工程师,总工程师还可称“张工”、“刘总”等。
职业尊称,即用其从事的职业工作当作称谓,如“李老师”、“赵大夫”、“刘会计”,不少行业可以用“师傅”相称。
行业称呼。
直接以被称呼者的职业作为称呼。
例如:老师、教练、医生、会计、警官等等。
性别称呼
一般约定俗成地按性别的不同分别称呼为“小姐”、“女士”、“先生”。
其中,“小姐”、“女士”二者的区别在于:未婚者称“小姐”,不明确婚否者则可称“女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