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绵城市目标下的公园绿地规划设计

合集下载

海绵城市理念在城市规划建设中的应用——以北海市花公园、体育休闲公园为例

海绵城市理念在城市规划建设中的应用——以北海市花公园、体育休闲公园为例

论道DISCUSSION观察Observe 60- CITIES AND TOWNS CONSTRUCTION IN GUANGXI - 广西城镇建设编辑_黄婉婵 设计_刘文杰2018.05 - 63市花公园剖面图体育休闲公园剖面图编辑_黄婉婵 设计_刘文杰 2018.05 - 65架,贯穿整个公园,与场地不同形态不同色彩的三角梅相互映衬,结合绿地、海绵设施功能,打造公园活力四射、生机盎然的景观基调。

海绵城市铺装色彩的塑造性与植物景观色彩的强烈搭配,成为海绵城市与景观融合的一大特色。

4.海绵设计的细节处理本项目在排水管沟上方雨水盖板表面均敷设一层60毫米厚、直径为20~30毫米的灰色鹅卵石,通过园路与绿地衔接处的细节处理,对径流雨水排放带来的花瓣、落叶等垃圾进行阻隔净化,与园路蜿蜒布置于场地中,柔化了园路的边界,为场地增添别样的情趣。

(三)项目海绵技术措施的应用本项目的海绵设计充分融入海绵城市“渗、滞、蓄、净、用、排”的理念,通过采用透水性铺装、下沉式绿地、雨水花园、植草沟等海绵城市建设措施,将公园建设为景观与海绵化改造相融相映的景观绿地海绵体,最大限度地恢复场地雨水循环的自然化。

1.透水铺装透水铺装是通过各种技术手段,使不可渗的路面变为可渗透水的路面,直接减少地表径流的工程性措施。

本项目中硬化地面材料大部分均为透水性铺装材料,主要采用了透水混凝土、透水砖、帕米孔海绵艺术路面等材料。

其中公园广场主要采用孔隙为15%~25%的多彩透水混凝土面层材料,能够使透水速度达到31~52升/米/小时,具有良好的透水性和装饰性。

市花公园入口处的花瓣状下沉广场,结合“三角梅”花瓣的设计元素,采用彩色的透水混凝土铺装,达到海绵城市建设与广场景观建设有机融合的效果。

园路主要采用透水砖和高强度的帕米孔海绵艺术路面,构建场地滨水步道、绿道、园路的生态骨架,多彩变化的透水路面设计,实现了人行空间的景观效果、空间利用以及生态透水性能三大特性的优化组合。

海绵城市理念下的下沉式绿地优化设计分析

海绵城市理念下的下沉式绿地优化设计分析

海绵城市理念下的下沉式绿地优化设计分析摘要:海绵城市(TheSpongeCity)理念主要是通过对城市的改造,让城市实现类似海绵的功能。

改造主要是以现代化的先进技术,结合城市原有的景观,形成全新的生态系统,最大限度对城市水资源进行使用。

本文结合海绵城市理念下的下沉式绿地优化设计分析,简单探究海绵城市理论的作用,给以后城市的规划设计提供铺垫。

关键词:海绵城市;城市绿地;下沉式绿地;应用引言:在城市的规划建设中,面对的主要问题是洪涝灾害的控制以及对雨水的综合利用。

对于城市建设的设计考虑,为水资源进行优化分析,进行城市生态环境的完善,我国开始倡导海绵城市理念,对城市建设形成新的改造,对雨水进行进一步的开发利用。

所谓海绵城市,就是指城市能够在环境的变化下,具有很好的弹性效果,能够进行水量的储存,对雨水有很好的渗透效果,并且还可以在关键时期取出进行利用。

和传统的储存雨水的方式不同,海绵城市能够具有更加完善的雨水储存效果,对自然雨水进行良好的净化作用,储存收集一定量的雨水,能够实现对水资源可持续利用。

1.下沉式绿地优化设计1.1竖向设计在下沉式绿地的设计工作中,必须要结合城市环境特色进行分析,对建筑风格,道路特色等状况进行分析,将雨水通过下沉式绿地缓慢流入。

道路中的下沉式绿地大多安排在人行横道和路缘石中间,因为下沉式绿地和机动车道靠近,所以一定要分析绿地的出口和地面环境之间的联系,不能影响到行人的正常出行,确保道路通畅。

在道路和下沉式绿地之间应该保持一个缓慢倾斜的角度,让雨水缓慢流向地下。

将路缘石和地面高度维持平齐,如果路缘石较高,那么就要在绿地入口的位置放置鹅卵石,将雨水的流速降低,缓慢流入绿地。

最后在绿地管道出口处种植一定量的树木,防止在长时间的雨水冲击下导致的土壤流失。

1.2景观效果设计在传统下沉式绿地的设计中,不能实现雨水的有效储存,对城市生态系统的改善,因此海绵城市理念在这时就显得尤为重要。

海绵城市理念的具体操作是在绿地周围种植树木,建设绿地等一系列的涵养水源的行为,防止水土流失,并且还能够在水资源缺乏时,起到一个很好的补充作用。

海绵绿地规划设计方案

海绵绿地规划设计方案

海绵绿地规划设计方案一、背景介绍海绵城市建设是我国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新理念,该理念以生态为基础,以城市可持续性为目标,将城市建设与生态建设相统一,实现水资源的高效利用和生态环境的保护。

而海绵绿地作为海绵城市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成为了当前城市规划及建设中的热门话题。

海绵绿地作为城市绿化体系中的一部分,不仅具备绿地的美化、生态、文化等功能,同时因其强大的生态环保功能而进一步强化了海绵城市的理念。

因此,本文旨在探讨海绵绿地规划设计方案,以期进一步提升城市生态环境,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

二、规划设计方案1. 定位及目标海绵绿地的规划设计应当以城市环境和生态保护为出发点,充分依托区域现有的自然条件,并力求在绿地布局、植被配置、景观水系等方面发挥生态保护功能,实现城市自然环境修复与城市氛围的更迭。

同时,海绵绿地的规划设计也应提高城市防洪能力,并结合城市排水系统进行规划设计,以实现城市雨水管理和资源再利用。

2. 绿地布局海绵绿地的布局应该合理,在城市的微地形上充分利用地块原有的自然条件,布局合理的海绵绿地,以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提高城市品质。

3. 植被配置海绵绿地在植被配置方面应该注意,植树种类应当选择落叶乔木等耐性强的植物,结合城市特点,提高林木的观赏性。

同时,还应该根据不同的植被类型,结合绿地面积、地形条件、气候水文等因素进行植被配置,建立不同的景观节点,打造符合城市氛围的绿地景观。

4.景观水系海绵绿地一定程度上也要起到城市雨水的处理和调节作用,因此,景观水系的设置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合理的设置可以有效提高绿地的防洪功能,同时还可以进一步美化城市环境。

在设计中可以考虑多种方式,如设立纵深式渗水溢洪河道、建造雨水花园等,以确保绿地的水循环链完整,实现多效用的绿地建设。

三、可行性分析本文旨在提出海绵绿地规划设计方案,需按照城市当地的自然环境、人文特色和人均绿地面积等因素进行判断。

同时,规划设计方案建议参考相关政策及规范文件,确保设计合理、可行、绿化效果显著。

海绵城市背景下城市绿地园林绿化建设思路

海绵城市背景下城市绿地园林绿化建设思路

2022年第16期现代园艺海绵城市背景下城市绿地园林绿化建设思路陈修康(广州市绿化有限公司,广东广州510440)摘要:在全球异常升温的背景下,极端气候愈发频繁,快速城镇化的“混凝土森林”城市面临着更大的雨洪管理压力。

城市绿地作为“混凝土森林”城市的绿州,城市透水地面的主要组成,是海绵城市建设的主要对象。

为缓解城市雨洪管理和水资源利用等问题,我国城市绿地处于快速海绵化建设或改造阶段,以优化城市水系统建设。

在海绵城市设施规划布局与建设过程中,应重视海绵城市规划碎片化、无序化的问题,加强全过程专业化管理,进行系统规划、协作设计、优化施工、专业化养护,以增强城市绿地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

关键词:海绵城市;城市绿地;园林绿化;雨洪管理随着全球异常升温,近几十年来热带风暴、强降雨等极端气候愈发频繁,加上快速城镇化,不透水地面易形成不受控的地表径流,因此“混凝土森林”城市不具备足够的雨水吸收、净化和过滤等生态功能[1,2]。

地面硬化大大降低了对雨水的蓄滞作用,五十年一遇、百年一遇的洪水司空见惯,易产生传染病传播、人员流离失所或死亡等社会问题,还会造成市政交通、建(构)筑物、城市绿地、车辆等遭受洪淹事件。

在城市快速发展过程中,市政排水管网、污水处理厂等灰色设施是我国主要的、被广泛接受的城市雨洪管理和排水系统[3],海绵城市综合考虑生态水文学、气候变化影响与评价、长期社会环境效应,建设城市水生态系统,助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创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

海绵城市是基于低影响开发(LIDs),融合可持续城市排水系统(SuDs)、蓝绿城市(BGCs)、水敏性城市设计(WSUD)、低影响城市设计(LIDUD)等雨洪管理理念[3-4],进行集成创新和理论创新。

2014年,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印发《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试行)》,为我国海绵城市建设提供了技术指南和行动方案[5],并于2015年和2016年在深圳、上海、天津等30个城市开展示范性建设[4]。

海绵城市设计规范

海绵城市设计规范

海绵城市设计规范海绵城市是指建设在城市中的各种设施和措施,以增强城市对降雨、洪水等自然灾害的适应能力,并提高城市全生命周期中的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能力。

为了实现海绵城市的目标,需要制定相应的设计规范,以下是海绵城市设计规范的主要内容:1. 绿地规划:在城市规划中要充分考虑绿地的设置,包括公园、花坛、绿化带等,以增强城市的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

同时,在设计绿地时要考虑其排水功能,可以利用构造湿地等手段进行雨水的净化与蓄存。

2. 雨水收集:设计规范中应包括雨水收集系统的建设,包括设置雨水收集装置和管网系统。

收集到的雨水可以用于植物灌溉、冲厕等非饮用水的用途,以减少市政供水压力。

3. 暗管设计:要求在排水系统中设置暗管,将雨水分流到雨水收集系统中,避免将大量的雨水排入污水系统,导致系统超负荷。

暗管的设置应考虑雨水的排放速率和容量,以确保排水效果。

4. 构造湿地设置:在城市规划中应设置适当数量和容量的构造湿地,用于雨水的蓄存和净化。

构造湿地可以通过人工设置湖泊、池塘等水体,起到调蓄雨水和净化水质的作用。

5. 防洪系统设计:在设计规范中要求设置防洪系统,包括防洪堤、水闸、堰坝等设施。

这些设施可以调控河流和城市内部雨水的流动,减少洪水造成的损失。

6. 绿屋顶设计:鼓励在城市建筑物上设置绿化屋顶,以增加绿地的面积和植物的生长空间。

绿屋顶可以减少雨水的径流速度,起到减缓洪水发生的作用。

7. 雨水渗透设计:在城市道路、广场等硬化面上设置雨水渗透设施,如雨水花园、渗透坑等。

这些设施可以让雨水渗透到地下,减少雨水的积聚和径流。

8. 植物选择:在城市绿地和绿化带的设计中要选择适应当地气候和土壤条件的植物。

植物的根系系统可以增加土壤的持水能力和雨水的渗透。

9. 空间多元化利用:在城市设计中要充分利用不同场地的功能和空间特点,比如通过街头巷尾的改造、建设植物立交等手段,提高城市空间的多元化利用能力。

10. 宣传推广:设计规范还包括宣传推广的要求,鼓励市民和企业参与海绵城市的建设,提高他们对海绵城市的认知和支持度。

海绵城市的建设过程中对城市绿地的要求

海绵城市的建设过程中对城市绿地的要求

海绵城市的建设过程中对城市绿地的要求1. 引言1.1 海绵城市建设的背景意义海绵城市建设是指通过科学规划、合理设计和有效管理,将城市建设与自然环境相结合,实现城市的水资源管理、生态环境保护和气候适应能力的提升。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气候变化的加剧,城市面临着水资源短缺、水灾频发、城市热岛效应等问题,海绵城市建设成为缓解城市问题、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海绵城市建设能够有效缓解城市水资源紧张的问题。

传统城市存在着雨水径流快、排水不畅的情况,容易引发城市内涝和水资源浪费。

而海绵城市建设通过绿地、雨水花园、湿地等自然手段,可以有效延缓雨水径流速度,增加雨水的渗透和存储,提高城市的水资源利用效率。

海绵城市建设能够改善城市生态环境质量。

城市绿地的增加和合理布局可以提高城市空气质量、降低城市温度、净化空气、减少噪音等,为城市居民提供更加优质的生活环境,促进居民身心健康。

海绵城市建设有利于增强城市的气候适应能力。

随着气候变暖带来的极端天气事件频发,海绵城市建设可以有效减少城市的水灾风险、降低城市热岛效应,提高城市对气候变化的适应性,保障城市的长期发展。

海绵城市建设的背景意义在于通过综合利用水资源、优化生态环境、增强气候适应能力,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实现城市绿色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

只有积极推进海绵城市建设,才能更好地保护城市环境、改善城市生活质量、促进城市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2. 正文2.1 规划设计阶段的绿地要求在海绵城市建设中,规划设计阶段的绿地要求至关重要。

绿地在城市中的作用不仅仅是美化城市环境,更是起到调节城市气候、减缓水流速度、提高空气质量等多种功能。

在海绵城市的规划设计阶段,对绿地的要求也相对较高。

规划设计阶段需要充分考虑绿地的分布布局。

绿地应该能够覆盖城市的各个区域,包括居住区、商业区、工业区等,以确保城市的整体绿化水平。

绿地的分布应该合理,避免出现绿地“孤岛”,而是与城市中的道路、建筑相互连接,形成一个有机整体。

海绵城市建设理念下城市滨河绿道景观规划设计

海绵城市建设理念下城市滨河绿道景观规划设计

海绵城市建设理念下城市滨河绿道景观规划设计摘要:在海绵城市建设理念下,对城市滨河绿道的低影响规划开发和综合管理成为了绿色城市建设的主流。

本文立足于“海绵城市”建设理念,简略分析了我国城市滨河绿道建设现存的问题及缺陷,提出了海绵型滨河绿道规划设计的要求以及应采取的策略,并援引北京莲花河滨河绿道建设实践,分析其在海绵城市建设理念下进行滨河绿道规划的实现方式,期望能为我国滨河绿道建设理论的完善添砖加瓦。

关键词:海绵城市,城市滨河绿道景观规划设计近年来,城镇建设带来的生态环境问题日益严峻。

绿地不断退化,不透水区域急剧增加,匮乏的水资源和严重污染的水生态不断破坏着自然环境中的水文机制和条件。

同时,逐年下降的地下水位,捉襟见肘的暴雨泄洪能力等问题也使人们深陷城市水文生态问题的困扰。

基于此,“海绵城市”的概念应势而生。

这种新型的建设理念能够减少城市暴雨洪涝,削减雨水径流污染,集约循环利用水资源,改进城市水文生态系统。

结合海绵城市理论,对城市滨河生态系统进行良好干预,使城市和自然和谐共生。

积极推进城市滨河绿道景观的合理规划设计和低影响开发,成为生态文明建设时期一条新的出路。

1.海绵城市建设理念及其内容“海绵”是用来比喻自然湿地、河流等对城市旱涝灾害的调蓄能力[1]。

海绵城市则是指城市在面对剧烈的环境变化和自然灾害时如同海绵,将下雨时储存的水净化后,在需要时调动利用,具有良好的调节力和反应力。

从而提高城市的生态回复能力。

海绵城市建设应在低影响开发的基础上,建设可持续性的基础措施、循环性的给排水系统、水敏性的城市设计和合理的雨水收集等机制。

并将这种科学理念与我国建设绿色城市的实践相结合,立足于我国的水情特征和水文现状,从生态系统保护、河流水系恢复方面切入,建立中国特色的“海绵城市”。

2.城市滨河绿道及其在建设中存在的问题2.1城市滨河绿道的概念滨河绿道是一种沿河开发的多功能滨水廊道,涵盖了河道、漫滩,堤岸及周边人文环境等地区,是一种综合价值很高的绿道形式[2],平衡了城市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具有丰富的自然和人文景观,符合城市绿色空间建设及可持续发展战略。

海绵城市公园绿地施工技术导则

海绵城市公园绿地施工技术导则

海绵城市公园绿地施工技术导则一、前言海绵城市公园绿地施工技术导则是为了保障城市绿地建设质量,提高城市生态环境质量,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而制定的。

本文将从规划设计、土壤改良、植物配置、灌溉排水等方面详细介绍海绵城市公园绿地施工技术。

二、规划设计1. 坡度设计在海绵城市公园绿地的坡度设计中,应根据不同区域的功能需求和降雨情况,合理设置坡度。

同时,在坡度设置时应注意避免过陡或过平的情况发生,以免影响排水效果。

2. 绿化带宽度设计在海绵城市公园绿地的绿化带宽度设计中,应根据不同区域的功能需求和植物配置要求进行科学合理的设置。

同时,在绿化带宽度设计时应考虑到排水系统和灌溉系统的布置。

3. 地面材料选择在海绵城市公园绿地的地面材料选择中,应优先选用透水性好、透气性好、抗压强度高的材料。

同时,在地面材料选择时应考虑到排水系统和灌溉系统的布置。

三、土壤改良1. 土壤改良方法在海绵城市公园绿地的土壤改良中,应采用物理、化学和生物等多种方法进行改良。

常见的土壤改良方法包括增加有机质、添置肥料、深耕松土、施加石灰等。

2. 土壤改良时间在海绵城市公园绿地的土壤改良中,应根据不同的季节和降雨情况,选择合适的时间进行施工。

通常情况下,在春季或秋季进行土壤改良效果更佳。

四、植物配置1. 植物配置原则在海绵城市公园绿地的植物配置中,应根据不同区域的功能需求和生态环境要求进行科学合理的配置。

同时,在植物配置时应注意避免过度集中或过度分散。

2. 植物选种在海绵城市公园绿地的植物选种中,应优先选择适合当地气候条件和土壤环境的本地品种。

同时,在植物选种时应考虑到植物的生长速度、适应性和抗病虫害能力等因素。

五、灌溉排水1. 灌溉系统设计在海绵城市公园绿地的灌溉系统设计中,应根据不同区域的植物配置和降雨情况,合理设置灌溉设施。

同时,在灌溉系统设计时应注意避免浪费水资源。

2. 排水系统设计在海绵城市公园绿地的排水系统设计中,应根据不同区域的坡度和降雨情况,合理设置排水设施。

海绵城市理念下的下沉式绿地设计研究

海绵城市理念下的下沉式绿地设计研究

海绵城市理念下的下沉式绿地设计研究在城市的规划设计中,雨水控制是其设计的重点内容之一,为提升水资源利用的科学性,海绵城市理念被提出来,并应用于下沉式绿地的优化设计中。

将海绵城市理念应用于下沉式绿地优化设计中,能够有效降低地面的径流量,从而使城市洪涝灾害得到控制。

1 海绵城市与下沉式绿地1.1 海绵城市在城市建设中融入海绵城市理念,最终目的是要实现城市的自然化,并对城市中的各类资源进行系统性的规划,避免对生态造成破坏,从而在人与自然之间形成更加和谐的关系。

在海绵城市的构建中,为增强城市的适应能力,使其不会受到环境变化的影响,需要对城市建筑的屋顶进行绿化。

在强降雨天气时,绿化屋顶能够截流雨水,使雨水的溢流量减少,从而避免强降雨引起的自然灾害。

并且通过这样的举措,还能改善建筑的保温效果。

此外,海绵城市理念要求在城市设计中转变排水防涝的思路,改变传统思路下,大规模修建基础设施来排放雨水的方式,将雨水进行循环利用,提高其利用率。

海绵城市理念下,在降雨天气时,先将雨水截流,使其能够缓慢的渗透,由于绿地、湿地等具有集蓄功能,所以能够通过集蓄将雨水分流并净化雨水。

在遇到干旱天气时,将集蓄的雨水排放出来缓解旱情,从而有效地减少地面的径流量。

在海绵城市理念下建设新城市,会对城市中原有的水文特征进行保护,将开发的边界划分出来,确保建设的绿地、湿地等水文特征能与原有的水文特征相协调,从而形成高度统一的生态系统。

1.2 下沉式绿地从狭义上来看,地势相对较低的绿地就称为下沉式绿地,如果用数据来衡量,下沉式绿地一般比其周围地面高度要低0.5~3cm。

由于下沉式绿地与周围绿地之间存在高度差,所以在遇到降雨天气时,雨水能够流入下沉式绿地,并被蓄积在下沉式绿地中,且蓄积的水面会低于其周围地面。

从广义上来看,下沉式绿地在狭义意义上的下沉式绿地基础上,其范围还有所扩展,洼地、雨水花园等都属于下沉式绿地。

其中,狭义意义上的下沉式绿地,在道路和停车场的使用频率较高,且其应用范围也更广。

“海绵城市”背景下城市公园规划设计——以营口市碧霞山城市公园为例

“海绵城市”背景下城市公园规划设计——以营口市碧霞山城市公园为例

文章编号:1003-7853(2019)02-0055-03“海绵城市”背景下城市公园规划设计———以营口市碧霞山城市公园为例尹子毓,刘大齐*(辽宁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辽宁大连116029)摘要:随着我国城市群的兴起,城市不透水铺装成几何数字增长,城市对集中排水需求加强。

老城区市政管网普遍年久老化,承载不了大面积的集中排水,海绵城市建设应运而生。

国家层面也相应的出台了鼓励和后期监督检查机制并设立专项基金,鼓励民间资本参与海绵城市建设,协调政府各个部门协同配合,把城市河流、公园、湖泊、绿廊串联成体系,并相互连接成完整的生态网络。

碧霞山海绵城市公园二期地处北方沿海地区,季候性雨水较多。

海绵城市公园需要雨洪工程施工技术来寻求快捷、绿色的方式解决城市市政管网压力,回补城市生态水环境。

本文通过对海绵城市、城市公园、海绵城市公园相关概念、内涵及功能为理论研究基础,从而明确碧霞山海绵城市公园二期工程的定位。

关键词:海绵城市;雨洪控制;绿色基础设施中图分类号:TU986.5文献标识码:AStudy on urban rainwater resources utilization planning based on"sponge city"theory ———i n Yingkou city Bayuquan District Bixia spongeCity Park as an exampleY IN Zi-yu et al(School of Urban and Environment,Liaoning Normal University,Liaoning Dalian116029,China)Abstract:With the rise of urban agglomeration in China, impervious pavement geometric growth,urban demand for centralized drainage is strengthened.Municipal pipe network in the old city is generally aging and can not bear large area of centralized drainage,so sponge city construction emerged as the times require.At the national level,a special fund has been set up to encourage private capital to participate in the construction of sponge cities,coordinate the cooperation of various government departments,and connect urban rivers,parks,lakes and green corridors into a complete ecological network.The two phase of the city is located in the northern coastal area,with more seasonal rainfall.Sponge city park needs rainflood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 technology to find a quick and green way to solve the pressure of urban municipal pipe network and to reclaim the urban ecological water environment.Based on the concepts,connotations and functions of sponge city,city park and sponge city park,this paper defines the positioning of the second phase of Bixia Mountain sponge City Park project.Key words:Sponge city;Rain and flood control;Green infrastructure引言2011年我国城镇化水平首次突破50%,随着城市群的兴起,城市不透水铺装面积不断扩大,导致70%-80%的雨水形成径流,仅有20%-30%的雨水渗入地下,城市市政管网超负荷运行[1,2]。

“海绵城市”理念在景观设计中的要点分析

“海绵城市”理念在景观设计中的要点分析

“海绵城市”理念在景观设计中的要点分析摘要:生态文明建设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很多城市随着发规模的扩大,生态环境面临的问题逐渐增多。

将海绵城市理念与城市绿地的景观设计相结合应用,可以辅助城市排涝系统解决雨水排放和利用的需要,本文全面分析了海绵城市理念在景观设计中的应用要点,提出了相应的设计原则,促进城市生态建设和谐发展。

关键词:海绵城市;景观设计;理念;要点分析城市化的建设速度在不断的加快,使得城市发展和自然生态形成了一定的矛盾关系。

随着城市低影响开发理念的普及,海绵城市建设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在城市绿地景观设计过程当中,结合海绵城市设计,可以有效的辅助城市的雨水排涝系统,促进人居环境的和谐发展。

1 海绵城市的概念与特点1.1 海绵城市概念海绵城市是指城市有着海绵的吸水功能,能够适应环境的自然变化,抵御自然灾害的风险。

借助城市绿地的生态空间,实现对雨水的渗透、滞留、存蓄、净化、利用等功能。

海绵城市结合绿地景观共同设计与建设,可以发挥较强的弹性功能,使城市的将水系统与绿地系统充分结合,最大化的发挥生态效益。

1.2 海绵城市特点(1)生态性。

海绵城市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主要的目的是减少城市开发中对自然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

公园绿地可以给海绵城市建设提供大量的生态空间,借助植物、土壤、地形等自然资源,实现对雨水的有效利用和安全排放,和传统的使用雨水管网直接排入河道的方式相比,海绵城市在雨水排放的全过程中,从源头到末端,都体现出生态化的功能。

(2)分散性。

海绵城市建设可以有效控制河道的水污染问题。

控制点源污染的方法很多,但是控制面源污染的难度很高,面源污染存在较强的隐蔽性,当前已成为影响城市水资源污染的重要因素。

海绵城市建设过程可以实现对面源污染的分散式的控制,尤其是在污染源头,借助于分散于城市各处的下沉绿地、雨水花园、植草沟等绿地雨水设施,可以有效地降低水污染的形成,并对面源污染进行滞留、过滤、净化,实现水污染的点面控制。

海绵城市设计方案

海绵城市设计方案

海绵城市设计方案1. 简介海绵城市是指通过采用一系列的绿色、低影响、可持续发展的措施,以应对城市化过程中所带来的城市水资源问题、水污染问题以及城市水灾风险等问题。

本文档将介绍海绵城市的设计方案,包括城市规划、建筑设计、水资源管理等方面。

2. 城市规划海绵城市的规划应注重以下几个方面:2.1 水资源管理海绵城市需要采用集中控制的水资源管理系统,包括雨水收集、储存和利用系统,废水收集和处理系统等。

通过有效管理水资源,可以减少城市面临的水资源短缺问题,并减少对自然水资源的依赖。

2.2 绿地规划海绵城市应注重绿地规划,包括公园、绿化带、道路绿化等。

绿地的设置可以增强城市的水资源保护能力,减少城市热岛效应,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

2.3 防洪措施海绵城市需要采用有效的防洪措施,例如人工湿地、地下蓄水池等。

这些措施可以减少洪水对城市带来的影响,并保护城市的基础设施和居民安全。

3. 建筑设计海绵城市的建筑设计应注重以下几个方面:3.1 绿色建筑材料海绵城市的建筑应采用绿色建筑材料,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同时,建筑材料应具备良好的隔热性能,减少能耗。

3.2 雨水收集系统建筑应配备雨水收集系统,将雨水储存起来进行利用或回收利用。

这样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城市的雨水排放,缓解城市的洪涝问题。

3.3 绿化屋顶和墙壁建筑的屋顶和墙壁应具备绿化功能,例如种植花草树木。

这样可以增加城市的绿化面积,并吸收大量雨水,减少城市的洪水风险。

4. 水资源管理海绵城市的水资源管理需要注重以下几个方面:4.1 雨水收集与利用海绵城市应建立雨水收集系统,并利用收集到的雨水进行灌溉、冲厕等用途。

这样可以减少城市自来水的使用量,并减轻对自然水源的压力。

4.2 废水处理与循环利用海绵城市应建立废水处理系统,通过合理的处理工艺将废水转化为可再利用的水资源。

这样可以减少废水对环境的污染,为城市提供可持续发展的水资源。

4.3 水资源监测与管理海绵城市需要建立水资源监测与管理系统,实时监测城市的水资源状况,并进行合理的调度与管理。

海绵城市建设规划方案

海绵城市建设规划方案

海绵城市建设规划方案一、引言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的加剧,城市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如频发的洪涝灾害、水资源短缺和城市热岛效应等。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海绵城市的概念应运而生。

本文将探讨海绵城市建设规划方案,以期为城市可持续发展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二、海绵城市的概念和原理海绵城市是指通过一系列的设计和规划策略,将城市转变为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系统,具备高效的水资源管理、洪涝控制和生态保护能力。

其核心原理是模仿自然系统,将城市转化为一个“海绵”,能够吸收、储存和利用雨水,减少洪涝风险,并提供更好的生态环境。

三、雨水管理1. 雨水收集与利用海绵城市建设中,雨水收集与利用是一个重要的环节。

通过建设雨水收集设施,如雨水花园、雨水桶和雨水湖泊等,将雨水储存起来,用于灌溉、景观水体补给和城市绿化。

同时,还可以利用雨水进行地下水补给,减轻城市的用水压力。

2. 雨水渗透与滞留为了减少城市的洪涝风险,需要将雨水渗透至地下,或者在地表滞留一段时间,以减缓雨水的排放速度。

通过建设透水铺装、绿色屋顶和雨水花园等,可以增加城市的雨水渗透和滞留能力。

此外,还可以利用植被和湿地等自然生态系统,提高城市的雨水管理效果。

四、洪涝控制1. 水体调控与蓄水设施为了有效控制洪涝灾害,需要建设水体调控设施和蓄水设施。

水体调控设施包括河道改良和水库建设等,通过调节水位和流速,减少洪水的危害。

蓄水设施包括湖泊、水塘和雨水花园等,可以在降雨过程中暂时蓄存雨水,减轻城市排水系统的负担。

2. 绿地与湿地建设绿地和湿地是洪涝控制的重要手段。

通过建设城市公园、绿化带和湿地公园等,可以增加城市的蓄水能力和雨水渗透能力。

同时,湿地还可以净化雨水中的污染物,提高城市的水质。

五、生态保护1. 生态廊道与生态恢复为了保护城市的生态系统,需要建设生态廊道和生态恢复区。

生态廊道是城市中的绿化带,可以提供栖息地和迁徙通道,促进物种的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稳定。

生态恢复区是城市周边的自然保护区,通过保护和恢复自然生态系统,提高城市的生态环境质量。

公园绿地规划的“公平性”内涵及衡量标准演进研究

公园绿地规划的“公平性”内涵及衡量标准演进研究
2、长期性:公园绿地的效益往往需要长期积累才能显现出来,如对生态系统 的改善、对居民健康的促进等。
3、主观性:公园绿地绩效的评判标准往往带有较强的主观色彩,如居民对公 园绿地的满意度、对公园绿地使用情况的感受等。
3、通过实证分析
1、加强公园绿地绩效评测方法的研究和改进,以进一步提高评测结果的准确 性和可靠性。
公园绿地规划的“公平性”内 涵及衡量标准演进研究
01 引言
03 参考内容
目录
02 公平性内涵
引言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公园绿地作为城市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规划 的公平性日益受到。公平性不仅关系到公园绿地的合理利用和生态功能的发挥, 还涉及到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和社交公正。因此,对公园绿地规划的公平性内 涵及衡量标准进行深入研究,对优化城市规划和社会公正具有重要意义。
谢谢观看
2、过程公平:在公园绿地的规划过程中,应广泛征求市民的意见和建议,确 保规划决策的民主性和公平性。
3、结果公平:公园绿地的规划结果应实现公平的资源分配,避免某些群体或 地区获得过多的绿地资源,而其他群体或地区则得不到应有的资源。
3、结果公平:公园绿地的规划 结果应实现公平的资源分配
1、早期阶段:此阶段主要以绿地面积和绿化率为主要衡量标准,优点是简单 易行,缺点是忽略了绿地分布的公平性和实用性。
参考内容
引言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环境问题日益凸显,人们对城市公园绿地的需 求和度不断提高。公园绿地作为城市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改善城市 环境、提高居民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对公园绿地绩效进行科学评测 显得尤为重要。本次演示旨在探讨公园绿地绩效的概念内涵及评测方法体系研 究,以期为相关实践提供理论依据。
目标

济南市海绵城市绿地设计导则

济南市海绵城市绿地设计导则

济南市海绵城市绿地设计导则济南市海绵城市绿地设计导则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面临着许多问题,如水资源短缺、水污染、城市内涝等。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济南市提出了海绵城市建设的概念,并制定了海绵城市绿地设计导则。

一、海绵城市的概念海绵城市是指通过建设具有自我调节、自我净化、自我修复能力的生态系统,实现雨水资源最大化利用和水循环系统优化,从而达到防洪排涝、改善生态环境和提高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的目标。

二、海绵城市绿地设计导则的意义海绵城市绿地设计导则是指在建设海绵城市过程中,对绿地进行规划和设计时应遵循的原则和要求。

它的意义在于:1. 促进雨水资源最大化利用通过科学合理地规划和设计绿地,可以将雨水收集起来并储存起来,以便后期利用。

2. 改善生态环境在规划和设计绿地时应注重保护生态环境,增加植被覆盖率,提高绿地的生态效益。

3. 提高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海绵城市绿地设计导则的实施可以有效地解决城市内涝等问题,提高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三、海绵城市绿地设计导则的要求1. 绿地应具有自我调节、自我净化、自我修复能力。

2. 绿地应具有多样性和复合性。

不同类型的绿地应相互衔接,形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

3. 绿地应注重保护生态环境。

在规划和设计绿地时应注意保护现有生态环境,增加植被覆盖率,提高绿地的生态效益。

4. 绿地应注重雨水资源利用。

在规划和设计绿地时应考虑将雨水收集起来并储存起来,以便后期利用。

5. 绿地应充分考虑使用功能。

在规划和设计绿地时应充分考虑使用功能,满足人们对于休闲、娱乐、健身等方面的需求。

6. 绿地应注重美学价值。

在规划和设计绿地时应注重美学价值,使其既具有实用价值又具有艺术价值。

四、济南市海绵城市绿地设计实践济南市在海绵城市建设中,注重绿地规划和设计,制定了海绵城市绿地设计导则,并在实践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1. 建设生态廊道济南市在城市规划中建设了一系列生态廊道,通过将不同类型的绿地相互衔接,形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提高了城市的生态效益。

国家海绵城市绿地规划设计导则

国家海绵城市绿地规划设计导则

第一章 总则
1 本导则旨在指导各地城镇园林绿化建设过程中落实海绵城市建设要求, 充分发 挥绿地吸纳、蓄渗、净化和缓释周边用地及自身雨水径流的作用,使绿地真正成 为海绵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 并与城市排水等其他系统有机结合,共同缓解城市 洪涝灾害、削减径流污染负荷、节约水资源、保护和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为建设 海绵城市和生态城市提供重要保障。 2 本导则适用于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指导与城市绿地有关的各层级规划编制过程 中海绵城市有关内容的协调和落实;二是指导新建、改建、扩建城市绿地的配套 雨水设施的设计;三是指导园林、城市规划、排水、道路交通等有关部门指导和 监督海绵城市建设有关工作。 3 本导则重点指导城市绿地规划设计中与海绵城市建设相关的内容,绿地规划设 计应同时符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标准规范。 4 本导则可供海绵城市试点城市绿地规划设计参考, 也可为其他城市绿地规划设 计和雨水系统规划设计提供参考。
海绵城市 录
第一章 总则..................................................................................................................................... 1 第二章 海绵城市绿地系统的内涵 ................................................................................................. 2 2.1 海绵城市与城市绿地的关系 ............................................................................................ 2 2.2 海绵城市绿地系统的雨水相关控制目标 ........................................................................ 3 第三章 海绵城市绿地系统规划 ..................................................................................................... 4 3.1 规划原则............................................................................................................................. 4 3.2 规划目标和指标................................................................................................................. 5 3.3 规划要点............................................................................................................................. 7 第四章 海绵城市绿地设计及绿地雨水控制利用系统设计 ......................................................... 9 4.1 基本要求............................................................................................................................. 9 4.2 设计方法........................................................................................................................... 10 4.3 建筑与小区附属绿地....................................................................................................... 12 4.4 城市道路附属绿地........................................................................................................... 13 4.5 公园绿地........................................................................................................................... 13 4.6 其他绿地........................................................................................................................... 14 4.7 特殊地区设计要点........................................................................................................... 15 4.8 绿地雨水设施选择........................................................................................................... 16 4.9 绿地雨水设施设计........................................................................................................... 17 第五章 海绵城市绿地雨水设施植物选择与配置 ....................................................................... 19 5.1 基本要求........................................................................................................................... 19 5.2 生物滞留设施(下沉式绿地)植物 ............................................................................... 22 5.3 塘与湿地植物................................................................................................................... 23 5.4 植草沟植物....................................................................................................................... 26 5.5 植被缓冲带植物............................................................................................................... 27 5.6 屋顶绿化植物................................................................................................................... 28 5.7 其他设施植物................................................................................................................... 29 附 1 设施规模计算方法................................................................................................................ 31

片区海绵城市规划设计方案

片区海绵城市规划设计方案

片区海绵城市规划设计方案1.引言1.1 概述概述: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气候变化的加剧,城市面临着日益严重的水资源和环境问题。

海绵城市作为一种新型的城市规划理念,受到了越来越多城市规划者和专家学者的关注和重视。

海绵城市强调通过合理规划和布局,利用自然的生态系统来调节城市内部的自然水循环,从而达到减少城市内部洪涝和水资源短缺问题的目的。

本文将围绕片区海绵城市规划设计方案展开讨论,旨在通过对海绵城市规划设计原则和具体方案的分析和探讨,为城市规划者和决策者提供参考和借鉴,以期能够在城市发展中更好地应对水资源和环境问题,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1.2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应该包括对整篇文章的结构安排和各部分内容的提要介绍,如下所示:文章结构部分介绍了整篇文章的组织结构和各部分内容的提要。

本文分为引言、正文和结论三大部分。

引言部分主要概述了本文所要探讨的片区海绵城市规划设计方案的背景和意义,以及文章的结构安排。

正文部分分为片区海绵城市的概念和背景、规划设计原则以及具体的规划设计方案三个部分,对片区海绵城市规划设计方案进行详细阐述。

结论部分总结了全文的观点和内容,展望了片区海绵城市规划设计的未来发展,并得出了结论。

通过这样的结构安排,读者可以清晰地了解到整篇文章的内容和组织结构,有助于读者更好地理解文章的主旨和观点。

1.3 目的本文旨在探讨片区海绵城市规划设计方案,旨在解决城市发展中面临的城市水logging、交通拥堵、生态破坏等问题。

通过对片区海绵城市的概念和背景、规划设计原则以及具体方案的分析和研究,旨在为城市规划和建设提供可行的解决方案,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的改善。

同时,也旨在为未来城市建设提供参考和借鉴。

2.正文2.1 片区海绵城市的概念和背景片区海绵城市是指以水为核心的城市设计理念,旨在通过合理规划和管理城市的水资源,减少城市水灾风险,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和人居环境,提高城市的适应能力和抗风险能力。

海绵绿地规划设计方案

海绵绿地规划设计方案

海绵绿地规划设计方案简介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面临着日益严峻的水资源危机和城市灾害风险。

海绵城市是指在城市规划设计中,以生态系统概念为基础,结合城市自然、社会、经济等特征,利用自然地形、水文、植被、微气候条件等自然环境资源,通过可持续管理和综合控制手段,达到调节城市水资源平衡、防灾减灾和改善城市环境质量等目的的城市发展模式。

海绵城市目前已成为国内外城市规划和建设领域的热点。

为在城市规划设计中体现海绵城市的理念,本文提出了一份海绵绿地规划设计方案。

该方案主要关注城市水资源的管理与利用以及城市环境的改善,旨在创建一个可持续、适宜居住的生态城市。

方案内容1. 硬质水景元素的建设硬质水景是建设海绵绿地的重要基础。

在建设过程中,通过水泵系统回收城市污水并进行净化处理,然后将处理好的水循环喷洒到公共空间的各个角落,将这些空间变成了水景空间,营造了一种浸入水中的空间感。

此外,水可以增加空间的亲水性,能够提供更多的开放空间,方便市民使用。

2. 立体绿化的建设立体绿化是城市规划设计多年来的热门话题。

本方案在城市规划设计中大量采用立体绿化技术,例如,在公共广场、步行街等城市空间中,在建筑顶部设置花园、草坪、小树、小花园等充满自然气息的绿色元素。

这种做法能够起到增加城市绿色空间的作用,同时,还能够吸纳雨水,减少污水的排放,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3. 屋顶绿化的建设屋顶绿化是城市中非常重要的绿色空间之一,可以通过其吸收雨水、减缓水流、减少空气污染、改善城市环境等方式确保城市的可持续性发展。

在本方案中,将继续推广屋顶绿化的概念和做法,并在城市中大规模推广,以此来改善城市环境。

4. 环境教育在城市规划设计过程中将着眼于环境教育。

通过设计美丽的绿地空间,为市民提供舒适的居住环境,并借助各种媒介,尤其是网络、电视等新媒体,在城市公共空间进行环境教育宣传。

建立一个全民生态意识教育产品,将城市市民逐渐引向保护城市环境、水资源的生态共同体。

海绵城市的建设过程中对城市绿地的要求

海绵城市的建设过程中对城市绿地的要求

海绵城市的建设过程中对城市绿地的要求随着城市化的加速,城市绿地成为了城市建设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之一。

海绵城市建设是近年来相继出现的城市可持续发展模式之一,它在城市绿地的规划设计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首先,海绵城市的绿地要求多样化。

绿地不仅包括公园、绿化带、广场,还包括各种功能性的雨水花园、湿地公园等,这些绿地在不同的地理、气候和社会文化背景下具有不同的特点和作用。

比如,在干燥地区,绿地的设计和布局要尽可能减少对水资源的依赖,同时要依托地形,利用山丘、岗地等高处的地形特点,打造出低水分耐旱植物和浅根植被,形成绿色的景观形态。

而在潮湿的海洋城市,沿岸的湿地公园则可以吸收和存储雨水,处理污染物,维持区域生态平衡,并且成为人们休闲、观鸟、拍照等场所。

其次,海绵城市的绿地要求生态建设。

城市绿地的建设不仅要考虑其美观和舒适性,还需要更多地关注生态的构建和维护。

在海绵城市建设中,绿地系统的规划设计要基于生态学原则,考虑生态链的连通性和群落组成等,形成多样性和互补性的生态空间体系。

在建设过程中,应注重使用环保的材料和技术,保证植物和景观的生长和发展,减少对自然环境的负面影响;同时要注意提高绿地的复合效应,在具体落地中使绿地系统的各项功能能够最大程度地发挥作用,例如通过开展城市农业、花卉种植等,实现美化环境、增加居民收入和提高城市空气质量。

最后,海绵城市的绿地要求便于管理维护。

绿地的建成不代表任务结束,更重要的是后期的管理、运营和维护。

海绵城市的绿地建设在设计时应考虑运营和维护成本,注重运用物联网、云计算等技术手段,提高管理的效率和智能化水平,同时提供在线的技术支持和服务。

此外,绿地建设还要与城市管理体制相协调。

政府、社区和市民之间应该建立合作机制,共同参与绿地的管理和维护,加强沟通与联动。

总之,海绵城市的建设需要充分考虑城市绿地的规划和设计,要求绿地多样化、生态建设和便于管理维护。

只有在充分理解和遵守这些规则的基础上,才能在城市可持续发展中实现良性互动,提高城市生态环境质量和居住质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海绵城市目标下的公园绿地规划设计
发表时间:2018-04-02T14:07:41.723Z 来源:《建筑学研究前沿》2017年第31期作者:农燕君
[导读] 本文针对海绵城市目标下的公园绿地规划设计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与分析,希望能够推动我国海绵城市的建设。

摘要:我国经济伴随着社会的发展而进步,但是社会经济化的发展造成城市水资源匮乏,城市内涝和水质污染的问题越来越严重。

对此,本文针对海绵城市目标下的公园绿地规划设计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与分析,希望能够推动我国海绵城市的建设。

关键词:海绵城市;渭东新城;低影响开发
引言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的发展十分迅猛,在城市建设中越来越多的地面被不透水的钢筋水泥所覆盖,与此同时,开发建设的不合理性使原有的水循环系统遭到破坏,导致河流、湖泊等自然水体的面积骤然减少。

想要解决雨水排放的问题和满足城市建设的需要,已经不能单纯的依靠大规模的管网建设来实现了。

城市内涝问题越来越频繁,严重时甚至造成人员伤亡的事故发生。

因此,人们对雨水在用水安全性和环境影响中起到的重要作用逐渐加深了意识,由于城市内涝与河流湖泊干涸的情况并存,公园绿地在内涝时期将雨水排往雨水管道,等到干旱季节时绿地又需要人工浇水,在浪费雨水资源的同时,给市政排水系统也增加了排水压力。

所以,进行海绵城市的建设是有必要的。

一、海绵城市与公园绿地的概述
1.海绵城市,就是比喻城市像海绵一样,遇到有降雨时能够就地或者就近吸收、存储、净化雨水,补充地下水,调节水循环,在干旱缺水时有条件将蓄存的水释放出来,并加以利用,从而让水在城市中的迁移活动更加“自然”,不用以前下水道等“灰色设施”。

有效的将雨水径流控制在理想范围内,使雨水的自然净化初步实现。

2.公园绿地,是城市中向公众开放的以游憩为主要功能,有一定的游憩设施和服务设施,同时兼有健全生态环境,美化景观,防灾减灾等综合作用的绿化用地,是城市建设用地,城市绿地系统和城市市政公用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展示城市整体环境水平和居民生活质量的一项重要指标。

其规模没有局限性可大可小。

二、海绵城市目标下的公园绿地发现概况
1.在国外的发展概况
在国外,对于海绵城市的研究中,提出了下沉式绿地、多种水资源节约利用的方式和防止地表径流的相关措施。

具体措施有下沉式绿地土壤夯实度的降低,对土壤结构进行改变,下沉式绿地与周围铺设的花岗岩之类的硬质铺装进行合理的设计,地表种植的植物类型要进行合理搭配,这些措施都能够有效的减少地表径流增加土壤的渗水率。

美国、英国还有日本早已经相继提出了相关法律条文,提高了水资源利用率和解决了传统城市排水体制中产生的问题,促进了城市排水系统的可持续性思路方法的有效实施,提出了与之相关的技术规范。

2.在我国的发展概况
我国在《2012低碳城市与区域发展科技论坛》中才第一次提出与海绵城市的理念,与其他国家相比较起步较晚,大多数城市对雨水的处理方式都是以排为主,管理措施非常的单一。

但是,近几年来我国城市建设发展迅速,原始的排水方式已经满足不了城市现代化发展的需要。

因此,海绵城市的建设与研究刻不容缓,国内目前对海绵城市的研究主要分为两部分: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

在理论研究中,国内专家将研究重点放在了低影响开发方面,为推广我国海绵城市的应用打下了牢固的基石。

有关专家通过SWMM的应用,研究了在不同降雨的情况下使用低影响开发措施下削减雨洪与面源污染的效果。

在我国哈尔滨群力雨洪公园,杭州的西溪湿地等都是海绵城市建设成功的案例,2016年陕西省也提出了各市区要进行全面完成海绵城市建设编制的专项规划,虽然其处于初级起步阶段,但是其发展正在快速进行中。

三、海绵城市目标下的公园绿地设计要点
1.综合性公园的设计要点分析
综合性公园是城市公园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市居民日常文化生活的重要场所,不仅为城市提供了大面积的绿地,还具有丰富的户外游憩活动内容,适合于城市居民进行短时游赏活动。

综合性公园可分为市级公园和区级公园两种类型,无论是市级公园还是区级公园其占地面积都是比较大的,市级公园一般比区级公园大一倍左右。

这类公园在设计方面应该结合其与城市自然水体和地理环境相结合的特点为设计要点,充分发挥出自然水体在雨洪时期的蓄水功能。

在雨洪时期雨水在综合公园中经历了径流、传输和滞留,因此抓住雨水径流的关键点,将雨水设施进行合理的利用,提高雨水管理的利用效率。

设计渗透滞留设施使局部和周边区域的雨水径流能够有效的收集与净化(例如雨水花园等)。

还可以将公园中的自然水体与公园景观用水设施相连接,在解决公园景观自身用水的同时,也提高了水资源的利用率,缓解城市内涝问题。

总而言之,综合性公园即满足了城市居民的娱乐文化生活,又实现了雨水在城市公园中的弹性管理。

2.专类公园的设计要点分析
专类公园是以某种使用功能为主的公园绿地。

比如动物园、植物园、儿童公园、湿地公园等等,每一种专类公园都有其特有的形式内容,所以想要在满足其特殊功的同时还要对雨水进行合理化管理,就要根据其类型的不同采取相应的措施。

比如,专类公园中的湿地公园,其环境具有半干半湿的特殊性,因此其景观设计应该以潜流湿地和表流湿地为主要设计要点。

在设计中利用是地中水生动植物、土壤和微生物等吸附与沉淀功能,将水质进行自然净化,使环境在进行生态修复中得到良好的优化作用。

3.带状公园的设计要点分析
带状公园主要指沿着尘世道路、城墙、水系等,有一定游憩设施的狭长形陆地。

一般这类公园绿地的宽度不会小于8米,主要有三种类型,即滨水带状公园、路侧带状公园和保护带状公园。

滨水带状公园主要建设在河流的两侧地带。

所以,应该以河景或者江景引入城市为设计的要点,同时还应该以绿化空间为主,特别是临水区域。

路测带状公园的路测绿地是构成城市廊道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遮荫、防尘、降噪的功能。

保护带状公园一般建设在城墙或墙基之上,所以又称墙基带状绿地,其作用主要是为保护有历史价值的城墙或墙基,沿城墙一侧或者两侧划出一定宽度的范围,建设带状公园,设置园路和休憩设施。

以上几种类型的带状公园都具有美化环境的作用,但是其设计理念都应该围绕着对周边道路及自身雨水的收
集、渗透、净化与滞留等方面为设计要点。

在美化环境的同时,也缓解了城市内涝和雨水蓄存的问题。

四、海绵城市目标下的公园绿地对雨水的管理措施
海绵城市具有低影响开发和可持续性雨水管理的特点,所以将城市公园雨水管理系统分为源头控制系统、中端传输系统和末端调蓄系统三个子系统,三个系统呈依次递进的关系相辅相成提高雨水管理的效率。

1.源头控制系统主要通过雨水口、绿色屋顶、渗透铺装等各种雨水措施,在城市降雨时将雨水进行渗透、滞留、净化和调蓄等效用,使雨水不再需要汇集到城市网管系统进行排水,将雨水在源头进行控制的雨水管理系统。

2.中端传输系统在降雨发生时通过调蓄池、生态沟渠等小型雨水设施,将雨水进行中断输送管理的系统,主要作用就是将雨水进行中端输送管理。

3.末端调蓄系统在降雨发生时,雨水在经过以上两个雨水系统管理后,将多余的雨水汇集到自然或者人工水体、大型调蓄设施等终端雨水管理区,将多余的雨水进行蓄存管理,方便干旱时期的释放利用。

结束语
海绵城市目标下的公园绿地对我国城市化的城市内涝与水资源缺乏问题具有良好的改良作用,公园绿地的设计规划与相关技术措施,能够有效的解决着一系列的问题。

将绿色海绵城市建设作为一个重大的课题进行研究,促使海绵城市目标下的公园绿地的建设更加完美,使我们的生活环境更加舒适。

参考文献
[1]贾璐维,张雷,李文龙.“海绵城市”目标下的公园绿地设计研究——以渭东新城建设项目为例[J].西部大开发(土地开发工程研究),2016,(06):33-38.
[2]彭乐乐.海绵城市目标下的公园绿地规划设计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16.
[3]杨媛.弹性城市视角下城市公园绿地设计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