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天性梅毒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疾病名】先天性梅毒

【英文名】congenital syphilis

【别名】heredolues;heredosyphilis;lues congenita;prenatal syphilis;syphilis hereditaria;胎传梅毒;先天梅毒;遗传梅毒

【ICD号】P37.8

【病因和发病机制研究的进展】

1.病因研究进展 先天性梅毒多通过母婴垂直传播,是梅毒螺旋体由母体经胎盘及脐静脉进入胎儿血循环所致。多发生于妊娠4个月后,轻者可正常分娩,但常有较严重的内脏损害,病死率高,重者可流产、死胎;先天性梅毒包括早期先天性梅毒(出生前至出生后2年内发病),晚期先天性梅毒(2岁以后发病)及先天潜伏梅毒。

2.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Glaser等报道梅毒孕妇垂直传播的机率接近100%。目前梅毒通过胎盘的途径及机理尚不完全明了。多数学者认为早期由于绒毛膜郎罕细胞层阻断,母血中螺旋体不能进入胎儿4个月后胎盘建立,郎罕层退化。螺旋体开始经胎盘,由脐静脉进入胎儿体内。现在有研究表明:梅毒螺旋体有“吸附”和产生“分解酶”的功能,在孕早期就能通过绒毛膜进入胎儿体内。近儿年通过电于显微镜检查,发现在妊娠早、中、晚各期梅毒螺旋体均可穿越胎盘进入脐带血感染胎儿。梅毒螺旋体主要通过以下两个途径影响胎儿:一是经过胎盘及脐静脉血进入胎儿体内,发生胎儿梅毒,累及胎儿的各器管系统。二是感染胎盘,发生小动脉内膜炎,形成多处梗死灶,导致胎盘功能严重障碍,造成早产、新生儿死亡及先天性梅毒。

【诊断研究进展】

1.辅助诊断检查进展

(1)实验室检查进展: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高速发展,能通过抽取羊水经PCR方法进行产前诊断,闪为PCR能选择性地将靶基因扩增106倍以上,足已知的检测梅毒螺旋体最敏感最特异的技术。新生儿先天性梅毒血清学检查有不加热血清反应素试验(US R)、甲苯胺红不加热血清试验(T R UST)、快速血浆反应素试验(RPR)、梅毒螺旋体血凝试验(T P HA)、荧光螺旋体抗体吸附试验(FTA-ABS)。

①筛查试验:对母亲患梅毒、临床怀疑为先天性梅毒者应进行筛查试验。目前常用的筛查试验有快速血浆反应素试验(RPR)和性病研究实验室试验

(VD R L),VD R L是由美国C D C于1946年建立的,RPR是由VD R L改进发展而来。RPR和VD R L用于检测患者血清中有无抗类脂抗原(心磷脂)的抗体(反应素)。心磷脂不但存在于梅毒螺旋体内,也存在于人体组织细胞,故不仅见于梅毒,病毒感染、风湿性疾病、疟疾患者亦可阳性,属非特异性反应。RPR方法简便、敏感度高,但特异性低,易出现假阳性。RPR可以作为疗效观察、复发、再感染的指标。也可以将新生儿与母亲的血清RPR滴度进行比较,如新生儿的RPR 滴度比母亲高4倍,应高度怀疑先天性梅毒。以上试验方法均是由VD R L方法派生而来。至今仍然广泛应用于梅毒的初筛和对治疗的反应评估。

②诊断试验:是梅毒血清学检查的特异性反应,检测患者血清中有无抗梅毒螺旋体抗原的特异性抗体,临床上可用于诊断先天性梅毒。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

A.梅毒螺旋体颗粒凝集试验(T PP A):利用凝胶颗粒为载体,将其用梅毒螺旋体抗原进行标记的新的改良方法—T PP A。灵敏度和特异性较高,但不能作为疗效观察指标,可有假阴性或假阳性。

B.梅毒螺旋体血细胞凝集试验(T P HA):敏感性比T PP A低。以山羊血球为载体使用梅毒螺旋体抗原标记的T P HA,方法操作简单,实验室要求低,可推广应用于基层。而且其敏感性和特异性均可以达到实验的要求。

C.梅毒螺旋体荧光抗体试验(FTA-ABS):诊断早期梅毒的敏感性较高,使敏感性达到了最佳状态,是检测梅毒螺旋体感染的标准方法。但缺点是必须使用梅毒螺旋体为抗原,而且要使用荧光显微镜,极大地限制了其使用范围,基层难以推广。

D.酶联免疫试验(EIA):上述试验多利用梅毒螺旋体天然抗原检测患者血清特异性抗体,近年有报道用梅毒螺旋体基因重组抗原(Tm p A)代替天然抗原,建立酶联免疫试验,检测梅毒特异性抗体,其敏感性和特异性均比较高。

E.免疫印迹法试验:用免疫印迹法检测梅毒特异性抗体,其诊断梅毒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均比较高,可能优于T PP A。

F.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应用ELISA法检测特异性梅毒抗体I g M,用于诊断早期梅毒。

③暗视野检查(D ar kf ield m icroscope):使用皮损组织液直接涂片,用暗视野显微镜查找梅毒螺旋体。

④直接荧光抗体检测梅毒螺旋体(D irect f luorescent anti-b ody test

f or T.pallidu m,DFA-T P):使用荧光标记的抗梅毒螺旋体单克隆或多克隆抗体,检测患者组织液中的梅毒螺旋体。

⑤螺旋体抗体的的产生和前带现象及原因:感染梅毒螺旋体后,机体将产生两类抗体。最先产生的是I g M抗体,以反应素抗体为主。多在感染的第2周(最早7天)开始出现,早期梅毒接受治疗后可在3个月内消失。晚期梅毒治疗1年之后才有可能消失,该类抗体较大,一般不会穿过胎盘(血胎屏障)传给胎儿也不易经过血脑屏障。其次为I gG抗体,以梅毒螺旋体特异性抗体为主,多在2~3周出现,4~5周达到高峰,这种抗体可能维持终生不消退。但该类抗体对机体无明显保护性。

前带现象及其产生的原因:部分梅毒患者由于血清中含有大量的抗体,当其原血清与抗原反应时,会出现阴性的反应结果,特别是US R或RPR等絮状反应,其产生的原因是由于体内大量的抗体与有限的抗原位点(受体)全部结合,封闭了与形成絮状反应抗原结合的位点(受体),阻止了絮状反应的形成。这种现象称为前带(Pro z one pheno m enon)现象。当血清稀释后,抗原抗体比例适当即可出现絮状凝集,产生阳性结果。所以,在血清筛选中有可能产生假阴性。在对有血清稀释梯度的试验中,可能会减少假阳性的可能,如定量US R、RPR 等。

⑥取皮疹刮片或渗液、鼻部分泌物等通过暗视野显微镜检查螺旋体。

(2)特殊检查进展:

①长骨干骺端X线摄片:该病所导致的多发性骨病损很具特征,典型的梅毒性骨病损的X线影像学表现为:双侧对称(少数可为单侧)多发性骨膜炎、干骺端炎、骨软骨炎相结合。可见多处骨质破坏及骨膜反应。特别是发生于胫骨近侧干骺端中份的点状破坏十分常见,称为W i mb ergers征。骨膜炎伴有骨膜下新骨形成,胫骨前侧骨膜的增生使胫骨向前呈弧形弯曲,形成所谓“军刀胫”。先天性梅患儿长骨干骺端常出现线状低密度影,称“梅毒线”,有助于先天性梅毒的诊断,但仍有部分患儿在早期不出现“梅毒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