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劳动关系与劳动法概述

合集下载

劳动法名词解释

劳动法名词解释
致的基础上签订工资协议的行为。(3分)
第八章劳动安全卫生基准制度
安全卫生设施“三同时”制度14.10
安全卫生设施“三同时”制度,是指通过立法
规定,在我国境内的一切生产性建设项目的 安全卫生设施,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
同时施工、同时投入生产和使用的制度。
职业病15.10 11.7
是指劳动者在职业活动中,因接触粉尘、放
射性物质和其他有毒有害的物质等因素而引 起的疾病。
安全生产责任制度16.10
是根据我国“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
理”的安全生产方针和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建立的 各级领导、职能部门、工程技术人员、岗位操作 人员在劳动生产过程中对安全生产层层负责的制 度。
劳动安全基准制度13.4
是指国家为了防止劳动者在生产和工作过程
生育保险14.10
生育保险,是指妇女劳动者因怀孕、分娩而中 断劳动时,获得生活保障和物质帮助的一种 社会保险制度。生育保险提供的生活保障和 物质帮助通常由现金补助和实物供给两部分 组成。
疾病保险12.4
是指劳动者及其供养的亲属由于患病或非因 工负伤后,在医疗和生活上获得物质帮助的 一种社会保险制度。
劳动法律事实15.10
劳动法律事实,是指劳动法规定的能够引起劳
动法律关系产生、变更或消灭的一切客观情 况,劳动法律事实按照它们发生是否以行为
人的意志为转移,分为行为和事件两大类。
服务期条款12.4
服务期条款:是指双方当事人约定,由用人
单位提供其专项培训待遇的劳动者,必须为
用人单位服务满约定的期限,期限内不得单
作时间和平均周工作时间应与法定标准工作
时间基本相同。
年休假17.4
是指劳动者每年享受的一定期限的带薪休假。

劳动关系概述

劳动关系概述

现代企业制度中的管理方
• 1. 在劳动关系中,管理方是用人单位,是“雇 佣”的一方,雇员是被“雇佣”的 一方,但 两者的界限并非清晰。在现代企业制度下,管 理方与雇员的角色实际并不绝对对立。 • 2. 18世纪,资本家(占有生产资料、获得剩 余价值的人)集财产所有权、决策权、监督权、 管理权于一身,与雇主概念重合 • 3. 19世纪中期以后,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分 离,职业经理人实际担负了雇主角色,资本家 仅通过所有权管目标 3 期望
冲突的根源
(一)根本根源 1 异化的合法化:
并非为自己工作
2 客观的利益差异: 利润最大化——工资福利最大化
3 劳动关系的从属性
背景根源
1 社会不平等 2 劳动力市场状况 3 工作场所的不平等 4 工作本身:高度分工和人性的异化
劳资目标的合作与冲突
企业的目标 工会的目标
雇主协会
• 雇主协会是一种团体组织,它由雇主组成,代表 并维护雇主利益,通过谈判和协商与工会协调劳 动关系。 • 雇主协会是为对抗工会而形成的。可称为斗争型 协会。 • 雇主协会由雇主自愿加入,具有法人资格,实行 独立核算,依靠为雇主服务取得服务性收入。
劳动关系的主体
• 劳动关系的主体狭义包括: • (1)劳动者和以工会为主要形式的员工 团体 • (2)管理方以及“雇主”协会。 • 广义劳动关系主体即劳动者及其联合体、 雇主及其联合体以及政府劳动保障部门 为代表的第三方。 • 政府是广义的劳动关系主体
管理方
• 狭义上,管理方是指在生产组织中通过 行使职权,实施管理职能,率领其隶属 人员完成既定工作的各级管理人员。 • 广义上,管理方除了包括企业中的各级 管理人员,还包括各类正式与非正式的 雇主协会
合作与冲突的影响因素

劳动法复习资料

劳动法复习资料

第一章劳动法概述一、名字解释1.劳动法答:广义劳动法:包括宪法规定的基本劳动制度及劳动关系主体的权利义务,劳动基本法以及与其实施相配套的一系列子法、行政法规、规章及司法解释等;狭义上的劳动法:是指国家最高立法机关颁布的调整劳动关系以及与劳动关系有密切联系的其他社会关系的综合性的法律,即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八次会议于1994年7月5日通过,自1995年1月1日起实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也称之为劳动法。

2.劳动法的渊源答:亦称劳动法的形式,是指劳动法律规范的具体表现形式3.劳动法中的劳动关系答:是指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在实现劳动过程中发生的社会关系4.劳动行政关系答:即行政机关和经授权具有行政职能的有关机构与用人单位及其团体、劳动者及其团体和劳动服务主体之间,由于执行劳动行政职能而发生的社会关系。

5.劳动团体关系答:即劳动者团体(工会)与用人单位团体之间,劳动者团体(工会)与其成员或用人单位之间,用人单位与其成员或劳动者之间,由于协调劳动关系和维护劳动关系当事人利益而发生的社会关系。

6.“三方性原则”答:主要涉及劳动问题上,劳工代表、雇主代表与政府代表处于平等地位,共同协商作出决定,以协调劳动关系。

二:简答题1.简述劳动法中劳动须具备的条件答:(1)为法律的义务之履行;(2)为基于契约关系;(3)为有偿的;(4)为职业的;(5)为在于从属的关系2.我国劳动法的渊源的表现形式有哪些?答:(1)宪法(2)法律(3)行政法规(4)部门规章(5)地方性法规和地方性规章(6)国际劳工公约(7)规范性劳动法律、法规解释(8)其它3.简述劳动法的功能答:(1)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调动劳动者的劳动积极性和创造性(2)合理组织社会劳动,提高劳动生产率(3)规范劳动力市场,完善市场运行的法律保障体系(4)维护和发展稳定和谐的劳动关系,促进和会安定团结4.简述我国劳动法调整的劳动关系的范围。

答:(1)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企业、个体经济组织、民办非企业单位等组织的劳动关系(2)国家机关的劳动关系(3)事业单位的劳动关系(4)社会团体的劳动关系(5)依法成立的会计事务所、律师事务所等合伙组织和基金会与其劳动者的劳动关系5.简述确定与劳动关系有密切联系的社会关系答:(1)是劳动关系产生的前提,例如,劳动行政部门、用人单位、人力资源市场中介机构、职业教育和培训机构以及相关的社会团体、劳动者在就业促进方面的社会关系,等等。

劳动法第一节劳动法概述一、劳动法的概念劳动法是调整劳动关系

劳动法第一节劳动法概述一、劳动法的概念劳动法是调整劳动关系

劳动法第一节劳动法概述一、劳动法的概念劳动法是调整劳动关系以及与劳动关系密切相联系的其他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1994年7月5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8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是新中国第一部调整劳动关系、确定劳动标准的基本法。

此后,我国又颁发了一大批配套法规以及地方性法规。

这些法律法规对劳动者基本权利义务、劳动合同制度、工资制度、劳保制度、劳动争议处理等等都作了明确的规定。

劳动法的调整对象主要是劳动关系,所谓劳动关系,是指在社会劳动过程中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发生的社会关系。

我国劳动法的适用范围:1、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企业、个体经济组织和与之形成劳动关系的劳动者;2、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的工勤人员;3、实行企业化管理的事业组织的非工勤人员;4、其他通过劳动合同(包括聘用合同)与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建立劳动关系的劳动者。

5、《劳动法》不适用公务员和比照实行公务员制度的事业组织和社会团体的工作人员,以及非农场的农业劳动者、现役军人和家庭保姆等。

二、劳动者的基本权利和义务1、劳动者的基本权利(1)平等就业和选择职业的权利(2)取得劳动报酬的权利(3)休息休假的权利(4)获得劳动安全卫生保护的权利(5)接受职业技能培训的权利(6)享受社会保险和福利的权利(7)提请劳动争议处理的权利(8)法律规定的其他劳动权利。

2、劳动者的义务(1)完成劳动任务(2)提高职业技能(3)执行劳动安全卫生规程(4)遵守劳动纪律和职业道德三、促进就业和劳动合同制度1、促进就业劳动就业权是劳动者一切权利的基础。

促进就业是国家的基本职责。

国家通过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创造就业条件,扩大就业机会,鼓励企业、事业组织、社会团体在法律、行政法规规定范围内兴办产业或者拓展经营,增加就业,保障劳动者的就业权。

国家支持劳动者自愿组织起来就业和从事个体经营实现就业。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采取措施,发展多种类型的职业介绍机构,提供就业服务。

最新自考《劳动关系与劳动法》(6089)考纲解读

最新自考《劳动关系与劳动法》(6089)考纲解读

福建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劳动关系与劳动法》(本科)(课程代码6089)考纲解读※课程自学教材1、《劳动关系》程延园主编,教育部面向21世纪人力资源管理系列教材,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11月第二版。

2、《劳动法》关怀主编,21世纪法学系列教材,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4月第三版。

※不作要求:因两门课程合并为一门课程应合理精简的内容,主要有:(1)《劳动法》第三章、第十四章(第一、二、三节)、第八章。

(2)《劳动关系》第五章、第七章、第九章、第十章、第十三章、第十四章、第十五章。

考试内容安排:《劳动法》占70%,《劳动关系》占30%《劳动关系》第一章劳动关系导论第一节劳动关系的概念重点:劳动关系的本质、主体与特点劳动关系的本质是管理方与劳动者个人及团体之间产生的、由双方利益引起的表现为合作、冲突、力量和权力关系的总和,它会受到一定社会的经济、技术、政策、法律制度和社会文化背景的影响。

劳动关系主体,是指劳动关系中劳动力的所有者呵劳动力的使用者,即拥有劳动力的雇员(劳动者)和使用劳动力的雇主(用人单位)。

其中,劳动者也称劳动主体,用人单位亦称用人主体。

从狭义上讲,劳动关系的主体包括两方,一方是员工及以工会为主要形式的员工团体,另一方是管理方以及雇主协会组织。

二者构成了劳动关系的主体。

劳动关系的特点1,个别性与集体性。

个别性指个体劳动关系;集体性集体劳动关系。

2,平等性与隶属性。

平等性,劳动者在签订劳动合同之前;在劳动关系存续期间,就劳动条件的维持或提高与管理方协商时,无服从的义务。

隶属性,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有服从管理方指示的义务。

3,对等性与非对等性。

对等性义务,属于双方利益相互交换,而非对等性义务则属于伦理上的要求。

4,经济性、法律性与社会性。

分别指:报酬和福利,劳动契约及雇员的体面、尊严、归属感、成就感和满足。

第二节冲突与合作重点:冲突与合作的根源一、合作的根源1、合作:指在组织中,管理方与雇员要共同生产产品和服务,并在很大程度上遵守一套既定制度和规则的行为。

劳动关系与劳动法(课件)

劳动关系与劳动法(课件)

A 建立规章制度
用人单位应当依法建立和完善内部 规章制度,明确各项管理流程和操
作规范。
B
C
D
争议处理
在发生劳动争议时,用人单位应当积极与 劳动者协商解决,或者依法申请调解、仲 裁、提起诉讼等方式处理。
监督检查
用人单位应当接受政府相关部门的监督检 查,确保各项劳动法律法规的贯彻执行。
06 劳动争议处理与法律责任
劳动关系与劳动法课件
目录
• 劳动关系概述 • 劳动法的基本原则与制度 • 劳动合同的订立与履行 • 劳动者的权利与义务 • 用人单位的权利与义务 • 劳动争议处理与法律责任
01 劳动关系Biblioteka 述劳动关系的定义与特点定义
劳动关系是指用人单位与劳 动者之间,依法所确立的劳 动过程中的权利义务关系。
主体特定性
违约责任
用人单位违反本法规定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劳动者要求继续履行劳动合同的,用人单 位应当继续履行;劳动者不要求继续履行劳动合同或者劳动合同已经不能继续履行的,用 人单位应当依照本法规定支付赔偿金。
04 劳动者的权利与义务
劳动者的基本权利
平等就业和选择职业的权利
劳动者有权根据自己的意愿、能力和社会需要选择职业 ,不受任何歧视和限制。
用人单位有权根据劳动者的劳动贡献和合同约定,确定和调整 劳动者的薪酬水平。
在符合法定或约定条件的情况下,用人单位有权依法解除与劳 动者的劳动合同。
用人单位的义务与责任
保障劳动者权益
用人单位应当遵守国家法律法规,保 障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如按时足额支 付工资、提供安全卫生条件等。
签订劳动合同
用人单位应当与劳动者签订书面的劳 动合同,明确双方的权利和义务。

《劳动关系与劳动法》第一章考点手册

《劳动关系与劳动法》第一章考点手册

《劳动关系与劳动法》第一章劳动关系导论考点1 劳动关系的定义(★三级普通考点,一般为单选、多选)一、劳动关系的词源1.词源劳资关系:是资本与劳动之间的关系,含有对立意味,包含了一致性与冲突性。

劳工关系:强调以劳动者为中心展开,着重于劳动者。

劳使关系:源自日本。

强调劳动者与劳动力使用者之间的关系。

中性、温和。

产业关系:又称工业关系。

广义的产业关系主体包括劳资双方、而且包括政府。

2.定义:1704劳动关系指管理方与劳动者个人及团体之间产生的、由双方利益引起的表现为合作、冲突、力量和权力关系的总和,它会受到一定社会的经济、技术、政策、法律和社会文化背景的影响。

3.【1704简】劳动关系的本质是双方合作、冲突、力量和权力的相互交织。

劳动关系双方选择合作还是冲突,取决于双方的力量对比。

考点2 劳动关系的主体(★★二级考点,一般为单选、多选)1.狭义:雇员、雇主;广义:雇员、雇主、政府2.雇员的含义:(1)雇员是被雇用的人员;(2)雇员是在雇主管理下从事劳动的人员;(3)雇员是以工资为劳动收入的人员;(4)有些国家劳动法规定某种或某几种人员不属于雇员,如公务员、军事人员、农业人员、家庭佣人、企业的高层管理者。

3.雇员的范围包括蓝领工人、医务人员、办公室人员、教师、警察、社会工作者,以及其他在西方被认为是中产阶级的从业者和低层管理者。

从产业部门来看,雇员的范围包括第二和第三产业。

4.雇员的范畴不包括:自由职业者、自雇佣者和第一产业中的农业劳动力。

5.雇员团体。

在我国和世界上许多国家,工会是雇员团体的最主要形式。

6.雇主。

雇主可以包括雇佣劳工的业主、经营负责人或代表业主处理有关劳动事务的人。

7.雇主组织。

雇主组织的主要形式是雇主协会。

8.政府。

政府在劳动关系中的角色有以下四种:(一)劳动关系立法的制定者,通过立法介入和影响劳动关系,为劳动关系的调整提供法律保障和依据,切实保障劳动者的“劳动三权”,即结社权、集体交涉权和争议权;(二)公共利益的维护者;(三)公共部门的雇主;(四)有效服务的提供者。

第一章劳动法概述2013.8

第一章劳动法概述2013.8
35
第二节
劳动法的地位
36
一、劳动法是一个独立的法律部门
(一)劳动法具有特定的调整对象 (二)劳动法具有其他法律部门不可取代的 功能和重要性 (三)劳动法具有作为独立法律部门的传统
37
二、劳动法是一个基本的法律部门
劳动法是直接隶属于宪法的,与民法、 行政法、经济法相平行的一个基本的法律 部门。
31
劳动关系与劳务关系的区别:
劳动关系 劳务关系
之间、自然人和法 人之间的关系
主体
关系 适用法律 合同形式
劳动者——用人单位 自然人之间、法人
兼具平等关系和隶属 关系 劳动法 书面形式 地位平等 民法 书面形式、口 头形式 没有相应待遇
32
主体待遇
强制保险等待遇
下列情形中属于劳动法调整的是( ) A.出版社向作者支付稿酬 B.企业支付给未签订劳动合同的劳动者的 劳动报酬 C.甲企业支付给乙企业的零件加工费 D.国家机关支付给公务员的工资
24
不包括以下人员: (1)公务员和比照公务员制度的事业组织和 社会团体的工作人员; (2)农业劳动者(乡镇企业职工和进城务工、 经商的农民除外); (3)现役军人; (4)家庭保姆; (5)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为建立劳动合同关 系的干部。
25
习题:下列社会关系中,属于劳动法调 整的劳动关系是( ) A、劳动者甲与劳动者乙发生借款关系 B、某公司向职工集资而发生的关系 C、两企业之间签订劳务输出的合同关 系 D、某民工被个体餐馆录用为服务员产 生的关系
《劳动法》第2条规定:“在中华人民共 和国境内的企业、个体经济组织和与之形 成劳动关系的劳动者,适用本法。国家机 关、事业组织、社会团体和与之建立劳动 合同关系的劳动者,依照本法执行。”

劳动法的概述

劳动法的概述

第二节 劳动法的适用范围
劳动 法的 适用 范围
空间适用范围 对人适用范围 时间适用范围
1、劳动法的空间适用范围
劳动法的空间适用范围是指劳动法的地域 范围,而劳动法的地域范围取决于劳动法律规 范文件的制定机关。
(1)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颁布的 动法律、国务院颁布的劳动行政法规等适用于我国 部区域。
4、劳动关系具有平等关系、从属关系的双重属性
劳动关系是劳动者和用人单位通过平等协商自 愿缔结的,双方法律地位平等。但劳动关系一旦建 立,劳动者成为用人单位成员后就应该听从用人单 位的指挥和调度,因而具有从属关系的性质
(二)与劳动关系密切联系的其他社会关系
劳动法的调整对象除劳动关系外,还调整 一些与劳动关系密切联系的关系。这些社会关 系本身不是劳动关系,但与劳关系有直接或间 接的联系。一般有如下几方面:
方必然是劳动者;而劳务关系可能有很多方,
可能是公司与公司之间的关系,也可能是个
人与个人之间的关系,还可能是个人与公司 之间的关系。
(二)在劳动关系中,劳动者除提供劳
动之外,还要接受用人单位的管理,遵守其
规章制度等;而劳务关系只有劳务服务,用 工方支付报酬,彼此之间在法律上不存在身 份隶属关系,既没有档案需要放在用人单位
向其发放了就业推荐表,鼓励其谋职就业。
此时若再以未领毕业证来否定其劳动者主体 身份,显然是不当缩小了劳动者这一法律概 念的内涵,损害了大学生的合法劳动权利。 而且升海公司实际又与季小莉签订了劳动合 同,其法律行为与大学生未完成学业的勤工 俭学性质不同,应属于就业。综上理由,一、 二审法院在查清主体身份,明确升海公司对 办公室文员一职并无学历要求,且排除了诸 种合同无效情形之后,确认涉案劳动合同完 全符合我国劳动法律的规定,判决季小莉与 升海公司2006年2月27日签订的《劳动合同 协议书书》有效。

第一章 劳动法概述

第一章 劳动法概述

(四)工人运动的兴起:劳动法 产生的重要推动力
• 18世纪中叶开始,工人自发开始同资产阶 级斗争。 • 斗争形态的演变: • 单个斗争————集体斗争 • 自发斗争————自觉斗争
资料:工人阶级的斗争
恩格斯:《英国工人阶级状况》
资料:1802年《学徒健康与道德法》
• 18世纪末19世纪初,随着工人对工厂主的斗争从 自发到自觉,并进而发展至工人运动,英国政府 开始从制定法入手,针对童工和女工等弱势劳动 者,制定一些“人道”性的保护法律。 • 1802年英国通过了《学徒健康与道德法》,该法 规定禁止工厂使用9岁以下的学徒,且18岁以下 的学徒的劳动时间为每日不超过12小时并禁止学 徒在夜间劳动。 • 该法一改过去倾斜于资本的立场,为保护工人利 益而知道那个,被认为是现代劳动法诞生的标志。
1、“劳工法规”调整阶段(原 始积累时期)——前劳动法阶段
• (1)它以国家手段强迫被剥夺土地的农民到资本家的 工厂做工 • 英国亨利八世时期立法规定:发现流浪者对其进 行鞭打;如再度流浪,除了鞭打还要割掉半只耳朵;三 度流浪就要当作重罪犯人或社会犯人被处死。 • (2)它规定工时下限和工资上限,强化雇佣剥削。 伊丽莎白女王统治时期的《学徒法》规定,在法定限额 以上支付工资者要受到处罚(判监10日),而对取得 这笔工资者的处罚更严厉(判监22日)。
身份到契约(形式上平等) 实质上的不平等(个体之新身份) 国家干预(私法公法化) 劳动法产生
(三)工业革命:社会关系的转变
• 工业革命不仅是技术革命,也是社会关系革命。 人类社会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社会的 基本生产组织由农业时代的“家庭”转变为工 业社会的“工厂”。作为生产资料所有者的资 本金为了实现机器大生产,需要大量的雇佣劳 动力;而大量失地农民和破产手工业者为了生 存,只有出卖自己的劳动力。于是,劳动力的 所有者和生产资料的所有者之间形成了大量劳 动力的买卖关系,从而具备了劳动法产生的社 会基础。

劳动关系复习重点归纳

劳动关系复习重点归纳

引申复习问题:1、劳动关系的特征2、劳动关系与劳务关系的区别( 1 )、双方当事人及其关系不同( 2 )、劳动风险、责任承担不同( 3 )、劳动报酬的性质、支付方式不同(4)、使用法律不同,劳动关系由劳动部门调整,劳务关系由民法调整3、劳动关系的内容4、劳动者的权利与义务(基本权利或权利核心内容)5、和谐劳动关系的概念劳动关系:是社会生产关系中表明劳动力使用者与劳动力所有者之间关系的概念 P-31、劳动关系的主体:劳动关系的参加者 P-6侠义:一方为劳动者和以工会为主要形式的员工团体。

另一方为管理方以及“雇主”协会。

广义:劳动者及其联合体、“雇主”及其联合体、以政府劳动保障部门为代表的第三方等。

2、管理方:指生产组织中通过行使职权,实施管理职能,率领起隶属人员完成既定工作的各级管理人员。

P-6特点:具有职权、通过合法程序获得职权、职权是自上而下逐级授予且权责对等。

P-7有关概念:企业主:指企业的拥有着或资产所有者,强调企业的所有权企业家:企业家更侧重于企业的经营现代企业制度中的管理方:从“企业主经营管理制”到“经理经营管理制”的演变管理模式:职权结构维度划分:独裁型、集权型、自主型管理理念维度划分:剥削型、宽容型、合作型3、雇主协会:由雇主组成的团体组织,代表并维护雇主利益,通过谈判和协商与工会协调劳动关系。

类型:行业协会、地区协会、雇主组织作用:参与谈判、解决纠纷、对会员提供帮助和建议、代表和维护会员的利益我国的雇主协会特征:中国企联是各种不同类型企业的代表、中国企联是社团法人。

4、雇员:也称劳动者,包括具有劳动能力的我国公民、外国人和无国籍人现代知识工作者的就业表现特征:自我雇佣的趋势、工作成为个人的发展平台、工作成为一种个人生活方式、知识工作者仍然处于卖方市场引申复习问题:工会的性质和地位工会的权利1、工会的定义:是职工自愿结合的工人阶级的群众组织特点: ( 1)、工会必须是一定人数以上的雇员的团体( 2 )、工会是一社会团体而非政治性组织或经济性组织( 3 )、作为社团,工会具有法人资格( 4 )、工会有同雇主或其团体谈判和签订集体合同,监督雇主遵守《劳动法》等项权利( 5 )、工会在与雇主的关系中受到法律的特别保护结构分类:职业工会、行业工会、总工会工会承认的方式:自愿承认、法定承认工会化的原因: ( 1 )、初始倾向,直接决定雇员是否建立和加入工会( 2 )、工会组织过程,侧重于选举前的准备工作( 3 )、宏观条件雇员加入工会的原因:借助工会对抗雇主、参加工会活动、扮演心理角色、社交压力雇员不加入工会的原因:反对工会的态度、社交压力、工作满意、加入工会的成本、工会间的敌对或工会的冷漠工会的职能:整合职能、经济职能、民主功能、服务功能工会的行为方式: (韦布五分法)互保互助、集体谈判、劳动立法、直接行动、政治行为引申复习:劳动关系本质:冲突、合作 (即是劳动关系的表现形式)1、冲突的根源:异法的合法化、客观的利益差异、雇佣关系的性质、劳动合同的性质、心理契约的不履行、广泛的社会不平等和劳动力市场状况等社会因素2、冲突的表现形式:显性冲突(罢工、地址、辞职、关闭工厂、辞退等) 、隐形冲突(怠工、旷工、偷懒、排挤员工等)3、产业行动概念:集体行动,指劳资关系双方在劳动关系中为实现自己的主张和要求,依法采用罢工或关闭工厂等阻碍企业正常运营手段等进行对抗的行为产业行动的形式:( 1 )、雇员:罢工(最明显的方式)、怠工(基本手段)、联合抵制、纠察、“恶名单”“好名单”( 2 )、雇主:关闭工厂、雇佣替代劳动者、雇主充当罢工破坏者、复工运动、和名单、排工罢工分类:( 1 )、按照目的:经济罢工、反对不当行为的罢工、同情罢工、( 2 )、有无工会:正式罢工、野猫式罢工( 3 )、其他形式:象征性罢工、集体辞职、巡回罢工、间断罢工、总罢工罢工的法律约束(即罢工的原则) :( 1 )对公共事业的罢工限制。

劳动法知识

劳动法知识

东北农业大学网络教育学院劳动法(本科)网上作业题第一章劳动法概述一、名词解释1.劳动法广义上的劳动法,是指调整劳动关系以及与劳动关系有密切联系的其他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2.劳动关系劳动法中所称的劳动关系是指在实现社会劳动过程中,劳动者与所在单位(即用人单位)之间的社会劳动关系。

二、填空题1.我国劳动法的调整对象是(劳动关系)以及与(劳动关系有密切联系)的其他社会关系。

2.历史上出现的最早的劳动法规是(英国议会颁布的《学徒健康与道德法》)3.特殊就业群体人员不包括(未成年人)4.劳动关系是在实现(劳动过程)中所发生的关系,与劳动有着直接的联系。

5.我国劳动法的性质是(.社会主义)的劳动法,具有(社会主义)的本质。

6.按照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关系划分,劳动法律关系可分为(本单位)劳动法律关系和(兼职单位)劳动法律关系。

7.劳动法的渊源包括(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和(部委规章)。

8.劳动法的基本原则有(倾斜保护劳动者的原则)和(协调劳动关系原则)等。

三、单项选择题1.下列权利主体适用于《劳动法》的有( C )A.国家机关公务员B.大型企业国务院稽查特派员C.电脑公司硬件组装员 D.家庭保姆2.特殊就业群体人员不包括( C )A.妇女B.残疾人C.未成年人D.少数民族人员3..历史上出现的最早的劳动法规是( A )A.英国议会颁布的《学徒健康与道德法》B.美国的《劳资关系法》C.德国的《疾病保险法》D.1906年在瑞士通过的《关于禁止工厂女工夜间工作公约》四、多项选择题1.与劳动关系有密切联系的其他关系也是劳动法的调整对象,主要包括(ABCD)A、管理劳动力方面的关系; B社会保险方面的关系;C处理劳动争议所发生的某些关系 D工会组织与单位行政之间的关系;。

2.劳动法的渊源包括(ABCD)A宪法B、法律C、行政法规D、部委规章3.劳动关系的类型有(ABCD)A、所有制类型的劳动关系B、劳动者身份类型的劳动关系•产业类型的劳动关系D、工作时间类型的劳动关系4. 劳动关系协调法包括(ABCD)A劳动合同法 B集体合同法 C、用人单位内部劳动规则法 D、劳动争议处理法5.劳动保障法包括(ABCD)A、促进就业法B、职业培训法C、社会保险法D、劳动福利法五、判断题1. 劳动法虽然有一部分也涉及财产关系如工资报酬和人身关系如职业安全,但这些关系是基于双方主体的劳动关系而产生的。

劳动法课件,第一-四章(概述、历史、法律关系、主体)

劳动法课件,第一-四章(概述、历史、法律关系、主体)

(3)劳动关系的认定标志 当事人之间是否形成劳动关系,直接关系到是 否适用劳动法调整的问题,因此劳动关系的认定 具有重要意义。 ▲实质标志:用人单位自用工之日起即与劳动 者建立劳动关系。 注意:《劳动合同法》第7条、《关于确定劳动 关系有关事项的通知》 ▲形式标志 认定劳动关系,有形式标志一般依形式标志; 无形式标志或者形式标志与实质标志不一致,依 实质标志。
3.特征:
(1)该类关系当事人一般有一方是劳动者或用人单
位,另一方是劳动关系相关人,或者双方均为劳动关系
相关人或用人单位。
(2)它的目的是实现劳动关系。 4.类型 (1)劳动行政关系;(2)劳动服务关系; (3)劳动团体关系;(4)处理劳动争议方面的关系。
5.劳动法调整劳动关系的“劳-劳”视角和“雇-雇”
(2)劳动关系与雇佣关系 雇佣关系是指雇主与雇员约定在一定期限内雇员向雇 主提供劳务并由雇主给付报酬所形成的权利义务关系。 实际生活中常见的这类雇佣形式有:家庭雇佣保姆,车 主雇人开车,雇请钟点工等等。 联系: ①二者规范的对象均为劳务的给付和劳务的受领, ②二者的特征也有重合之处,如均强调用工主体对工 作人员的支配权,工作人员都是为雇主或用人单位的利
益而工作。
区别:
①二者受国家干预程度不同; ②发生纠纷时适用法律不同; ③二者所涉及的主体不同(但实践中存在认定方 面的困难与争议):按照《劳动法》及其解释规定,用人
单位具有营业执照或依法履行了登记、备案手续的,则属于劳 动关系的范畴,反之,则属于雇佣关系。而《工伤保险条例》 第63条扩大了用人单位的外延,将无营业执照未经依法登记、 备案的单位及依法吊销营业执照或者撤销登记、备案的单位也 纳入了劳动关系的范畴。
5.劳动关系、劳务关系、雇佣关系 (1)劳动关系与劳务关系 劳务关系主要包括加工承揽关系、运输关系、保管 关系、建设工程承包关系、委托关系等,属于民事关 系,由民法调整。 联系:一方提供劳动力给他方使用,他方支付劳 动报酬。 区别: ①当事人及其关系不同; ②劳动过程关注点与要求不同; ③劳动风险责任承担主体不同; ④劳动报酬支付方式不同。

人民大2024劳动法(第二版) 教学课件第一章 劳动法概述

人民大2024劳动法(第二版) 教学课件第一章 劳动法概述

第三节 劳动法的法律地位
四、劳动法与经济法的关系
经济法诞生于19世纪末,以反垄断法的出现为标志,是一个产生较晚的法律部门。劳动法 诞生于19世纪初的“工厂立法”。与民法、刑法等历史悠久的法律部门相比,劳动法诞生、成 长的历史也比较晚,若与经济法相比,劳动法的诞生则早了将近一个世纪。劳动法的产生源于职 业劳动关系的普遍化;经济法的出现则源于国家对经济生活进行干预的常态化。劳动法与经济 法的关系,就联系(相同点)而言,都是具有现代性的独立的法律部门,在功能和机理上都具有弥补 民商立法对新型社会关系调整功能不足的特点。就区别而言,经济法调整的是政府与市场主体 之间围绕生产和经营所产生的规制与调控关系,这是一种外部关系,其调整目标是实现宏观经济 秩序化,实现经济生活在自由和秩序协调基础上的公平与效率的统一;作为劳动法主要调整对象 的职业劳动关系,是一种单位内部关系,是组织体与其成员之间的劳动给付关系,调整的目标是实 现劳动与资本的结合(联姻)、协调、共进和劳动者利益之维护。
总则
第一章 劳动法概述
第一节 劳动法的概念和特征 第二节 劳动法的调整对象 第三节 劳动法的法律地位 第四节 劳动法的体系 第五节 劳动法与劳动伦理
第一节 劳动法的概念和分类
一、劳动法的概念
劳动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关乎亿万劳动者切身利益 和国家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法律部门。 (一)国外关于劳动法概念的见解 通过考察国外关于劳动法的各种认识和见解,可得出以下结论: (1)劳动法诞生于资本主义的雇佣劳动时期并以雇佣劳动关系为其规制对象。 (2)劳动法起源于工厂法,脱胎于市民法(民法)并超越和发展了市民法。 (3)劳动法以保护劳动者为使命,以确保劳动者生存利益不受侵犯为理念。 (二)我国学界对劳动法概念的认识 (1)所谓劳动,是指人们有意识、有目的地针对特定对象所从事的肉体或精神的活动 。 (2)劳动法的定义中涵盖了劳动法的调整对象,但对于反映劳动法部门法精神(部门 法品格)的法理念并未加以明示 (3)“法律规范的总和”这种属概念具有较大的包容性,可以包含诸如民法、行政法, 甚至是刑法之中的有关劳动问题的立法规范。

劳动法第三版

劳动法第三版
❖ 五、地方性劳动法规(地方人大制定)
❖ 六、地方政府劳动规章(地方政府制定)
❖ 七、我国政府批准生效的国际劳工组织通过 的劳动公约和建议书
❖ 八、工会制定的经政府部门认可或工会与国 务院有关部委联合公布的有关劳动问题的规 范性文件
第四节 劳动法的内容
❖ 1. 劳动就业制度的规定 ❖ 2. 劳动合同制度的规定 ❖ 3. 集体合同的签订与执行办法 ❖ 4. 工作时间和休息时间制度 ❖ 5. 工资方面的法规 ❖ 6. 劳动安全与卫生的各项规程 ❖ 7. 女职工与未成年工的特殊保护办法 ❖ 8. 职业培训的法规 ❖ 9. 社会保险与福利制度
❖ 10. 劳动争议处理制度 ❖ 11. 有关执行劳动法的监督检查制度 ❖ 12. 违反劳动法的法律责任
第五节 劳动法在法律体系中的地位
❖ 一、是一个独立的法律部门。 1、有独特的调整对象——劳动关系以及与劳 动关系密切联系的一些社会关系 2、劳动法特点: (1)公法、私法兼容; (2)劳动保护法和劳动管理法的统一; (3)劳动关系协调法与劳动标准法的结合; (4)实体法和程序法的配套。
❖ 中国法学界对劳动法比较一致的定义是:劳 动法是调整劳动关系以及与劳动关系密切联 系的一些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 理解点:
1. 劳动法是调整劳动关系的法律,是法 律体系中一个重要的独立的部门。
2. 劳动法与工厂立法有密切关系,是由 工厂立法逐步发展而形成的。
3. 劳动法不仅调整劳动关系而且还要调 整与劳动关系密切联系的一些关系。
作为劳动法调整对象的劳动关系的特征
1—5(教材P15) 6、人身关系与财产关系结合; 7、平等性质和隶属性质兼有。
❖ 二、与劳动关系密切联系的某些关系
1. 处理劳动争议而发生的关系 2. 执行社会保险方面的关系 3. 监督劳动法律、法规的执行方面的关系 4. 工会组织与企业、事业单位、国家机关

劳动法-劳动法概述

劳动法-劳动法概述
4.劳动关系具有平等性。
整理课件
与劳动关系密切联系的其他社会关系,包 括:
管理劳动力方面的社会关系, 社会保险方面的社会关系, 工会组织与用人单位之间发生的关系, 处理劳动争议方面的关系, 监督劳动法执行方面的关系。
整理课件
三、劳动法的调整对象 劳动法调整的对象是劳动关系,但并非所
但由于该文件的效力等级低,不少学者、官员认为 对大学生的“实习”应适用《劳动合同法》中的“非 全日制用工”的概念。
本案则直接认定为只要年满16周岁,不论是否大学 毕业,均有就业并与用人单位建立劳动关系的权利。
整理课件
我们认为,劳动部1995年的文件具有较 大合理性与现实意义,应继续执行。大学 生利用课余时间到用人单位实习、勤工俭 学,是其从学校走向社会的重要连接点, 实习经验将帮助其更好地积累即能,为毕 业后更好、更快地融入社会打下基础。
劳务关系的主体是不确定的,可能是两个平等主体,也可 能是两个以上的平等主体;可能是法人之间的关系,也可 能自然人之间的关系,还可能法人与自然人之间的关系。
(二)关系不同
劳动关系两个主体之间不仅存在财产关系即经济关系,还 存在着人身关系。劳动关系双方当事人,虽然法律地位是 平等的,但实际生活中的地位是不平等的。这就是国人大常委会制定的法律 ☆在不冲突的情况下,具有同等法律效力 ☆若冲突,则依照“新法优于旧法”,“特别法优
先于普通法”的原则,适用劳动合同法的规定。 ☆劳动合同法既是劳动法的组成部分,又是合同法
的组成部分,若劳动合同法没有规定,可参照适用 合同法分则和总则的规定。
整理课件
二、劳动法的概念
实习生是一个受训练准备参加一种工作的人,在有经验 的工作人员的指导下学习实际工作经验。 实习生是为以后 工作才到企业进行学习,而不是劳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v 企业
v 个体经济组织——雇佣7个人以下的个体工商户 (若7人以上的是个人独资企业)
v 民办非企业单位——利用非国有资产举办的从事非 营利性社会服务的组织
v 国家机关——除公务员或参照公务员管理,招用工 勤人员签订劳动合同的人员
v 事业单位——具有公共事务管理职能的组织中除公 务员或参照公务员管理或法律特殊规定,需签订劳 动合同的人员
第一章劳动关系与劳动法概述
对人的进一步明确
排除以下人员 v 以上用人单位中的公务员、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的工
作人员或法律特殊规定的人,如《事业单位人事管理 条例》 v 家政服务人员(为家庭提供服务),个体工匠雇用 的帮工、学徒,农村承包经营户的受雇人
第一章劳动关系与劳动法概述
几类特殊人员
v 农民 v 农村承包经营户的受雇人 v 家庭保姆 v 个体工匠雇用的帮工、学徒 v 大学生 v 退休反聘人员
第一章劳动关系与劳动法概述
在校学生从事勤工助学,与用单位之间是不是 劳动关系?
v 《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若干问 题的意见》——在校生利用业余时间勤工助学,不 视为就业,未建立劳动关系,可以不签订劳动合同。
v 由此分析——在校学生从事勤工助学,与用单位之 间不是劳动关系
v 但为保护大学生,各地又有一些规定,如北京市 《北京地区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勤工助学活动规定》
第一章劳动关系与劳动法概述
三、我国劳动立法概况
v 建国前(1949年之前) 工人生活悲惨——开展一些工人运动,1922年拟定 《劳动法大纲》,但未得到当时政府的确认——迫 于工人运动压力,政府于1923年公布《暂行工厂规 则》,劳动法颁布的开始——19世纪30、40年代, 共产党颁布一些
v 建国后(1949年之后) 文革前颁布多部劳动方面的法律法规,文革期停滞。
第一章劳动关系与劳动法概述
三、劳动关系的分类
➢ 以劳动时间为标准 全日制用工 非全日制用工
➢ 以劳动者是否为用人单位提供劳动为标准 标准用工 劳务派遣
➢ 以符合法定模式为标准 合法劳动关系 不合法劳动关系
➢ 以构成形态为标准 个别劳动关系 集体劳动关系
第一章劳动关系与劳动法概述
纲要
第一节 劳动关系的概念 第二节 劳动法的产生和发展 第三节 劳动法的概念及其体系框架 第四节 劳动法的调整对象及其适用范围 第五节 与劳动关系相关的几个概念
从劳动的权利出发,适当调整,分章节讲
劳动就业权、职业培训权——劳动就业与职业培训 生命健康权——劳动保护 劳动报酬权——工资法律规定 休息休假权——工作时间与休息休假 社会保险权——社会保险 结社权——工会、集体协商与集体合同 提请劳动争议处理权——劳动争议处理 为保证以上权利的需签订劳动合同——劳动合同制度 为保证劳动者权益政府还需——劳动监察
第一章劳动关系与劳动法概述
一、劳动法的概念
v 劳动的概念 1. 劳动为谋生的手段 2. 提供有偿劳动,而非基于道德范畴的义务劳动 3. 基于劳动合同,为履行法律之义务 4. 劳动具有从属性,双方存在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
第一章劳动关系与劳动法概述
一、劳动法的概念
v 劳动的概念——法律意义 1. 从事劳动的人具备法定条件 2. 取得劳动报酬,满足自身及家庭需要 3. 对象是除本人和家人以外他人 4. 建立在雇佣关系基础上,从属于一定的用人单位或
雇主,服从管理
第一章劳动关系与劳动法概述
一、劳动法的概念—— 第二宪法
v 广义:调整劳动关系的法律规范总称。劳动法学中通 常所讲的劳动法属于广义上的概念(我们这里所要学 习,实际对劳动者管理所运用的)
第一章劳动关系与劳动法概述
我国的劳动法律体系
v 社会团体——除公务员或参照公务员管理,招用签 订劳动合同的人员
第一章劳动关系与劳动法概述
对人的适用范围
劳动合同法实施条例
v 依法成立的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等合伙组织和 基金会,属于劳动合同法规定的用人单位
v 用人单位的分支机构——取得营业执照(可以订立)
以订立)
——未取得(受用人单位委托可
第一章劳动关系与劳动法概述
一、劳动法产生的前提
v 大量劳动关系存在和建立 v 社会矛盾激化、劳资双方强烈要求、政府缓和社会
矛盾 v 产生于19世纪初的资本主义国家 v 20世纪得以进一步发展
第一章劳动关系与劳动法概述
二、资本主义国家劳动法的产生和发展
三个阶段(资本主义自身发展阶段) v 原始积累时期
第一章劳动关系与劳动法概述
内容
v 劳动者的义务 1、完成劳动任务 2、提高职业技能 3、执行劳动安全卫生规程 4、遵守劳动纪律和职业道德
第一章劳动关系与劳动法概述
用人单位的权利与义务
v 与劳动者的义务和权利相对 v 二者必须共同指向同一对象
第一章劳动关系与劳动法概述
二、劳动关系的特征
1. 主体特定:劳动者和用人单位 2. 内容特定:劳动者成为用人单位的成员,创造价值 3. 兼有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 4. 兼有平等关系和隶属关系
第一章劳动关系与劳动法概述
劳动关系的定义
定义:用人单位招用劳动者为其成员,劳动者在用人 单位的管理下,提供由用人单位支付报酬的劳动而 产生的权利义务关系
第一章劳动关系与劳动法概述
一、劳动法的主要调整对象是劳动关系
劳动者的劳动具有从属性 存在许多问题,雇主逃避履行一些职责(如不签劳
动合同,不提供报酬等) 为此法律作出规定(如“用人单位自用工之日起即
社会保险法(2011年7月1日)
劳动合同法及其实 施条例、劳动争议 调解仲裁法
劳动合同法(2008年1月1日)
开始劳动法律制 度建设
劳动法(1995年1月1日)
对劳动问题作 出明文规定
宪法(1954年9月20日)
第一章劳动关系与劳动法概述
纲要
第一节 劳动关系的概念 第二节 劳动法的产生和发展 第三节 劳动法的概念及其体系框架 第四节 劳动法的调整对象及其适用范围 第五节 与劳动关系相关的几个概念
1.宪法:最高法律依据 2.劳动法律: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通过并颁布的劳动
方面的法律
3.行政法规:中央政府制定的规范性文件 4.部门规章:由中央所属部门制定的规范性文件 5.地方性法规和地方规章:地方政府制定有关劳动方面的规
范性文件
6.其它法律中有关劳动方面的规定:如《刑法》 7.最高人民法院有关司法解释:如《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
第一章劳动关系与劳动法概述
第一章劳动关系与劳动 法概述
第一章劳动关系与劳动法概述
纲要
第一节 劳动关系的概念 第二节 劳动法的产生和发展 第三节 劳动法的概念及其体系框架 第四节 劳动法的调整对象及其适用范围 第五节 与劳动关系相关的几个概念
第一章劳动关系与劳动法概述
学习目标
v 了解劳动法的产生和发展 v 理解劳动、劳动法的概念、劳动法的体系框架 v 掌握劳动法的适用范围、劳动关系、劳动法律关系
的概念
第一章劳动关系与劳动法概述
纲要
第一节 劳动关系的概念 第二节 劳动法的产生和发展 第三节 劳动法的概念及其体系框架 第四节 劳动法的调整对象及其适用范围 第五节 与劳动关系相关的几个概念
第一章劳动关系与劳动法概述
一、劳动关系的概念
(一)劳动的概念 ❖ 中国传统教育:劳动最光荣 ❖ 劳动是一个使用范围十分广泛的概念 ❖ 马克思:制造使用价值的有目的的活动(创造价值) ❖ 这里所讲的劳动是什么范围?
劳动争议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
第一章劳动关系与劳动法概述
二、劳动法的体系框架
1. 劳动就业法:《就业促进法》 2. 劳动关系协调法:劳动关系运行协调化 3. 劳动基准法:劳动者权益基准化 4. 劳动保障法:《社会保险法》
第一章劳动关系与劳动法概述
纲要
第一节 劳动关系的概念 第二节 劳动法的产生和发展 第三节 劳动法的概念及其体系框架 第四节 劳动法的调整对象及其适用范围 第五节 与劳动关系相关的几个概念
第一章劳动关系与劳动法概述
(二)劳动关系中的劳动
v 从主体上看:劳动者以职工(雇工)身份所从事的 劳动
v 从目的上看:劳动者作为谋生的手段的职业劳动 v 从性质上看:劳动者的劳动受用人单位的支配、约
束和管理,是被动的从属劳动
第一章劳动关系与劳动法概述
劳动关系的定义
关系——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在实现劳动过程中建立的 权利义务关系
第一章劳动关系与劳动法概述
案例分析
v 家庭保姆不属于劳动者的条件 v 双方的雇佣关系不是劳动关系 v 不属于劳动法的调整范围
❖ 双方为劳务关系 ❖ 双方纠纷属于民事纠纷 ❖ 应向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
第一章劳动关系与劳动法概述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劳动争议案件适用法 律若干问题的解释》
v 下列争议不属于劳动争议: 1、家庭或个人与家政服务人员之间的纠纷 2、农村承包经营户与受雇人之间的纠纷 3、个体工匠与帮工、学徒之间的纠纷
圈地运动——农民成为“自由”劳动者——”劳工法 规”强制农民被雇佣——《学徒法》强制工人接受 苛刻的劳动条件(不是现代意义上的劳动立法) v 自由竞争阶段 适用契约自由、平等自愿原则处理劳动关系——资 本家凭借自身经济优势可以直接规定工人的劳动条 件——工人联合起来反抗,斗争激烈——政府介入, 缓和劳资矛盾,立法限制资本家(“工厂立法”) v 垄断阶段
v 改革开放后(1978年之后)
第一章劳动关系与劳动法概述
三、我国劳动立法概况
v 建国前(1949年之前) v 建国后(1949年之后) v 改革开放后(1978年之后)
经济发展,带来劳动关系的变化——劳动法制建设 取得重大进展
第一章劳动关系与劳动法概述
我国主要的劳动法律
规范社会保险关系,将劳 动保障上升至法律层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