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监测与监控技术》实验教学大纲
煤矿安全监测监控技术监控课程实验PPT学习教案
![煤矿安全监测监控技术监控课程实验PPT学习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aecf690d172ded630b1cb6ea.png)
第13页/共42页
三、 课程实验
实验器材
1、矿用传感器:甲烷、一氧化碳、温度、风速、设备开停等传感器; 2、监控分站及通讯接口:KJ90监控系统配套大分站; 3、监控中心站:KJ90监控系统配套中心站及其软件系统; 4、其他:甲烷标气(2.0%);一氧化碳标气(20ppm);冰水混合物;
③ 报警点设置:
按遥控器上的“选择”键使小数码管显示为 “3”,再按“▲”键或“▼”键使大数码管 显示数值为所要设置的报警值(如掘进工作 面放置的瓦斯传感器应设置为1.00)。
④ 断电值设置:
按遥控器上的“选择”键使小数码管显示为 “4”,再按“▲”键或“▼”键使大数码管 显示数值为所要设置的断电值。
煤矿安全监测监控技术监控课程实验
会计学
1
一、煤矿安全监控仪器使用管理规范
AQ1029-2007
1、装备要求 2、安装布置 3、使用与维护 4、联网及信息处理 5、管理制度
第1页/共42页
一、煤矿安全监控仪器使用管理规范
装备要求
1、瓦斯矿井必须装备煤矿安全监控系统; 2、煤矿安全监控系统必须24h连续运行; 3、接入煤矿安全监控系统的各类传感器稳定性应不小于15d; 4、煤矿安全监控系统传感器的数据及状态必须传输到地面主机; 5、煤矿必须按矿用产品安全标志证书规定的型号选择监控系统的传感器、
风速表等。
第14页/共42页
三、 课程实验
实验步骤
1、连接传感器、分站、分站电源、通讯接口、主站等部分,安装系统并 检查无误后,接通电源;
2、对各传感器进行调零、调精度等调节,并检查信号输出是否正确; 3、通过主站对分站接口进行定义,并设置报警点、断电点、复电点等; 4、操作监控软件,设计监测参数和显示形式,存储监测量值并处理;
安全监测与监控教学设计
![安全监测与监控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68f256811b37f111f18583d049649b6648d70987.png)
安全监测与监控教学设计一、课程目标本课程旨在为学生提供安全监测与监控领域基本知识和技能,使其具备安全监测与监控的基本概念、原理、方法和技术,能够熟练运用并实现安全监测与监控的基本任务和功能。
二、教学内容1. 安全监测与监控基础知识•安全监测与监控的概念和基本原理•安全监测与监控的任务和功能•安全监测与监控的分类和应用场景2. 安全监测与监控技术•安全监测与监控技术的分类和特点•安全监测与监控技术的原理和应用•安全监测与监控技术的发展趋势3. 安全监测与监控系统•安全监测与监控系统结构和组成•安全监测与监控系统的部件功能和特点•安全监测与监控系统的设计与实现4. 安全监测与监控案例分析与实践•安全监测与监控案例分析•安全监测与监控实践操作•安全监测与监控实验设计与实现三、教学方法1. 理论教学本课程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教师将采用讲解、举例、分析等方式进行教学。
2. 实践教学实践教学是本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将在实际的安全监测与监控场景中,进行数据采集、处理、分析和实验操作等活动,掌握实际操作技能。
四、考核方式本课程的考核方式采取理论考试、实验报告等方式进行,其中实验报告将占据50%的总分。
五、教材及参考书目1. 教材•权威教材:《安全监测与监控技术》•入门教程:《安全监测与监控从入门到精通》2. 参考书目•案例分析:《智能安防系统实践与案例分析》•技术发展:《安全监测与监控技术发展与趋势》•实验指南:《安全监测与监控实验指南》六、总结本课程安全监测与监控教学设计旨在为学生提供安全监测与监控领域的基本知识和技能,重点讲解了安全监测与监控的基础知识、技术、系统以及案例分析与实践等方面,通过理论教学,实践操作相结合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实际的监测与监控场景中发挥作用,为学生今后的工作与研究提供基础支持。
煤矿安全监测监控技术_姚向荣_教学大纲.doc
![煤矿安全监测监控技术_姚向荣_教学大纲.doc](https://img.taocdn.com/s3/m/4b5d417002d276a201292e5a.png)
煤矿安全监测监控技术_姚向荣_教学大纲煤矿安全监测监控技术课程大纲一、课程性质任务《煤矿安全监测监控技术》是矿井通风与安全、煤矿安全监控技术网络、矿山安全技术与监察等专业的技术核心课程。
是基于工作过程、校企合作开发的“教、学、做” 一体的工学结合课程。
《煤矿安全监测监控技术》课程在矿井通风与安全专业课程体系中具有重要的技术支撑和促进作用。
本课程面向的职业岗位是矿井安全监测工、开采、通风、瓦斯检查等工种。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为煤矿企业培养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质,具备矿井通风与安全参数的测定、施工、维护、设计、管理的高技能人才。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熟悉矿井安全监测监控的技术标准、安全规程的规定和要求,能组织进行安全技术测定和管理,能维护矿井生产系统的正常、稳定地运行。
《煤矿安全监测监控技术》课程不仅是矿井通风与安全、煤矿安全监控技术网络专业、矿山安全技术与监察等专业技术核心课程,同时也为学习《煤矿安全仪器仪表》、《监测与信息技术》、《传感器原理及应用》、《监控监测新技术》等课程提供技术支持,搭建能力训练平台。
本课程是面向采矿工程技术、通风与安全技术、矿山安全技术与监察、矿山救援等专业开设的必修主要课程。
二、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衔接关系先导课程:煤矿电工,计算机网络基础、矿图、矿井开采等。
后续课程:矿井瓦斯防治,煤矿安全技术等。
三、课程目标(一)能力目标能采用正确方法和措施调校各种传感器,合理选择和优化矿井的监测监控系统。
能熟练操作各种各种传感器,完成相应的瓦斯测定任务。
能根据矿井检测监控系统的需要,合理选择监控设备,能正确安监测监控设备。
会根据矿井生产条件和采掘工作条件制定监测监控技术措施,能识读和绘制监测监控系统图件。
熟悉监测监控质量标准,能组织和实施监测监控质量检查工作。
能承担矿井监测监控系统设计任务。
熟练操作监测监控系统。
(二)知识目标能概述矿井监测监控系统的主要组成结构;能解释矿用传感器的基本原理;能陈述矿井监测监控系统的特点、要求;能陈述传感器调校的方法;能概述《煤矿安全规程》对矿井监测监控系统的有关规定;能陈述矿井监测监控系统设计的主要内容和程序、方法。
《安全监测监控》(Safety monitoring)课程教学大纲
![《安全监测监控》(Safety monitoring)课程教学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8a57a23787c24028915fc3e5.png)
课程编号:0829210216SMAC《安全监测监控》(Safety monitoring)课程教学大纲48学时 3学分一、课程的性质,目的及任务本课程是安全工程专业主干核心课程。
本课程的目的及任务是:培养具有监测监控基础理论知识,通晓煤矿生产安全监测监控的基本原理;掌握煤矿生产中各种安全监测监控设备的结构、原理、使用及维护,能独立进行安全监测监控设备的选型设计、现场配置设计;并对煤矿综合信息化技术具有初步了解的应用型本科安全技术人才。
二、适用专业安全工程、矿山通风与安全等专业。
三、先修课程本课程内容广泛,且综合性强,适宜安排在大学三年级下半学期或大学四年级上半学期进行。
本课程的先修课程为:采煤概论或采矿学、矿井通风、煤矿火灾防治、矿井瓦斯防治与开发技术、煤矿电工学、仪器分析等。
四、课程的基本要求1、了解煤矿安全监测监控技术的历史发展历程,理解其在煤矿安全生产中的重要意义;掌握我国煤矿监测监控技术水平及应用现状,理解煤矿监测监控技术的三大技术基础及其发展趋势。
2、掌握传感器技术的基本理论;掌握监控计算机的基础知识;理解有关监控通信技术的基本原理和概念。
3、熟练掌握煤矿常用传感器的结构和工作原理,并具有选型、校准、使用及维护的良好技能;4、理解PLC的特点和工作原理;理解PLC系统的组成和设计原则;掌握PLC的编程方法和技巧;会设计简单的PLC应用系统。
5、掌握矿井火灾束管监测系统、风电瓦斯闭锁装置、胶带输送机监测系统等煤矿安全监测子系统的结构组成、工作原理,并具有合理选择、现场布置设计及使用分析的能力。
6、理解煤矿安全综合监测监控系统的基本原理,掌握典型煤矿安全综合监测监控系统的系统组成、工作原理、使用及维护方法;并能依据具体矿井实际条件进行安全综合监测监控系统的选型设计。
五、课程的教学内容1、绪论安全监测监控在煤矿生产中的重要意义;煤矿安全监测监控技术的发展简史及发展趋势等;监控系统的组成及主要技术指标;典型煤矿现代监测监控技术的应用情况等。
《煤矿安全监测监控技术》课程实训大纲
![《煤矿安全监测监控技术》课程实训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99458020a4e9856a561252d380eb6294dd8822d3.png)
《煤矿安全监测监控技术》课程实训大纲课程编码:02030007学分:2采矿工程系矿井通风、煤矿开采技术、煤矿电工、电工电子、工程制图、矿图编制人:白伟谦课程:课程性质:必修学时:30煤矿通风与安全适用专业:矿山建设项目准备时间:2022年5月回顾:黄成林一、课程性质及任务《煤矿安全监测技术》实训是煤矿通风与安全专业的核心技术实践环节。
“教、学、做一体化”实践培训以工作流程和校企合作为基础,在专业课程体系中具有重要的技术支持和促进作用。
本次培训的专业岗位为矿山安全监测、采矿、通风、瓦斯检测等工种,以岗位工作任务为载体,以工作任务为目标。
通过本次实践培训学习,为煤矿企业及矿井通风安全参数的测量、施工、维护、设计和管理,培养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职业素质的高技能应用型技术人才,从而达到“做学结合”的教学目标。
二、实训基本要求通过本次培训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煤矿安全监测体系的相关法律法规和煤矿安全监测的国家标准;掌握煤矿安全监控系统及变电站的调试;变电站常用传感器的校准和连接;断电控制配置及常见故障处理;中央站软件的安装、配置和使用;系统组成和布局规范培训。
熟悉煤矿安全监测技术法规和标准;掌握煤矿安全监测系统的组成、设备结构原理和安全监测数据传输过程;掌握监控系统操作、维护和校准的基本知识;传感器设置、使用、维护和校准技能;煤矿安全监控系统常见故障的排除方法。
培养学生阅读和使用各种监控设备和安全监测设备的能力,从而更好地为煤矿设计、施工、通风和渗透设计奠定基础。
它为煤矿主要专业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提供了保障,对学生的进一步学习和能力提高起到了重要作用。
三、实训内容学时分配及要求(一)培训内容课时分配表内容项目1煤矿安全监测监控系统初步认识任务一煤矿安全监测监控系统的组成任务二监测监控系统设备布置任务三《煤矿安全规程》有关安全监测监控的规定时间1天1天备注项目2矿用传感器实训任务一环境气体浓度传感器任务二环境监测传感器任务三设备传感器项目3井下监控分站、避雷器与远程馈电断电器实训任务一kdf-2型井下监控分站任务二监控分站电源箱任务三kjj103型矿用网络交换机任务四防雷电基础知识任务五khx90型通信线路避雷器任务六kdg-1型井下远程断电器任务七kdg-2型远程断电器项目4kj2000n型煤矿安全监控系统软件任务一系统设置任务二图形界面制作任务三系统维护任务四监控信息显示任务五查询打印任务六网络项目5矿井人员跟踪、定位及考勤管理系统任务一kj90型井下人员管理系统硬件结构任务二kj90型井下人员管理系统软件书写实训报告总计(二)、实训内容及要求1天1天1天1天6天项目1煤矿安全监控系统基础知识【实训内容】1.煤矿安全监控系统组成2、监测监控系统设备布置3、煤矿安全生产方针4、有关煤矿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实训要求】掌握矿山安全监控系统的分类、组成和结构;熟悉系统设备布置和煤矿安全规程;了解国内外矿山安全监测技术的发展、应用及现状。
“安全监测与监控技术”课程实训教学设计与实践
![“安全监测与监控技术”课程实训教学设计与实践](https://img.taocdn.com/s3/m/fe0502fa50e2524de5187e39.png)
“安全监测与监控技术”课程实训教学设计与实践作者:王悦刘雪岭来源:《新课程研究·中旬》2017年第02期【摘要】基于安全监测监控技术与管理的安全工程师的培养目标,培养大学生应用当前不同学科的先进技术成果,在安全工程应用领域形成合理、科学的安全监测监控应用并具有设计、建设、拓展、整合企业现有安全监测管理平台的能力。
“安全监测与监控技术”课程实训为安全工程专业大学生在安全管理创新、创业方面的实现提供了有力保障。
【关键词】安全监测与监控技术;实训教学;设计与实践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7)05-0061-02安全工程专业是培养具备安全技术研究与设计、安全生产管理、安全评价、安全检测、安全生产标准化等一系列职业技能的人才。
无论是创业还是就业,对于社会还是企事业安全管理部门,人才衡量的基本标准是学生应具备较强的实践、分析处理及解决实际安全工程问题的能力。
随着社会与科学技术的发展,安全工程已成为综合性学科的代表。
一名合格的安全工程专业大学生,应了解和掌握电学、信号、数控、检测、计算机编程、数据库、安全模型与统计、预测等不同学科知识,并迅速地针对不同行业危险性分类,设计出适应企业要求的安全监测与监控的产品,这也是当前安全工程专业“安全监测与监控技术”课程教学的根本目的。
因此,通过教学要引导学生设计一套完整的安全监测监控实验装置,利用现有实验室资源,合理配置实验课程,建立教学实训实验室,提高学生监测与监控基础能力的综合素质。
“安全监测与监控技术”课程教学实训摆脱了乏味的理论讲解,提高了学生掌握综合专业知识的能力,实现了安全监测与监控系统设计的整体拓展训练目标。
一、“安全监测与监控技术”课程实训教学原则为保证实训教学效果,安全工程专业“安全监测与监控技术”课程实训教学内容应以真实的安全生产监控为对象,模拟检测和监控不同行业安全生产中出现的各种工作现象和监控过程,并与教学实际相结合,突出实用性原则。
教学大纲-安全检测与监控技术
![教学大纲-安全检测与监控技术](https://img.taocdn.com/s3/m/4dbcdc6d2bf90242a8956bec0975f46527d3a7a2.png)
《安全检测与监控技术》教学大纲课程编号:080282A课程类型:专业课总学时:32 讲课学时:24 实验(上机)学时:8学分:2适用对象:安全工程先修课程:流体力学、高等数学、电工学一、课程的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与实践,使学生具备下列能力:目标1:掌握各类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安全监控/检测系统的工作依据和工作原理,并能在工程应用中熟练适用。
目标2:掌握生产过程参数(压力、温度、流量和物位)检测与监控的原理和方法;熟悉有毒有害、可燃性、爆炸性气体及噪声的检测方法;依据所学能够分析生产现场的安全检测仪表是否适用,并能在解决复杂工程问题时熟练选择/ 运用检测/监控仪表,注重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注重学生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的培养。
二、课程教学与毕业要求的对应关系1、课程教学目标与毕业要求的对应关系2、课程教学过程与毕业要求的对应关系三、各教学环节学时分配四、教学内容第一章绪论(4.1、5.3)第一节安全检测与安全监测第二节检测系统的构成课程的考核要求:理解设立安全检测与监控系统的意义。
掌握检测系统的构成和传感器的类别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内容安全检测与监控系统在安全生产中的作用以及传感器在监控系统中的作用。
第二章过程参数检测与监控(4.1、5.3)第一节压强检测与监控1.压强基本概念2.压力检测方法3.压力计的选用与安装第二节温度检测与监控1.温度的测量原理2.热电偶温度检测3.热电阻温度检测4.温度检测仪表的使用与安装第三节流量、流速检测与监控1.节流式流量计2.电远传式转子流量计第四节物位检测与监控1.浮力式液位检测2.差压式液位计3.超声波物位检测4.其它物位检测课程的考核要求:理解各类检测仪表中相应传感器的工作原理;掌握压力、温度、流量和物位检测的适用传感器和仪表;掌握流体静压和动压之间的转化;掌握电气压力检测的方法及原理;赛贝克效应和热电偶测温。
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内容电远传式压力测试;电动式差压变送器;伯努利方程及应用;赛贝克效应与热电式;超声波物位计。
安全检测与监控课程设计
![安全检测与监控课程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af97bb620812a21614791711cc7931b764ce7b1e.png)
安全检测与监控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理解安全检测与监控的基本概念,掌握常见的安全检测设备及其工作原理。
2. 学生能了解监控系统的组成、功能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3. 学生掌握安全检测与监控的相关法律法规及安全标准。
技能目标:1. 学生能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并选择合适的安全检测设备,进行简单的安全检测与监控系统的设计。
2. 学生具备使用监控设备进行数据收集、处理和分析的能力,能针对安全隐患提出改进措施。
3. 学生能通过实际操作,掌握安全检测与监控系统的一般维护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培养对安全检测与监控工作的责任感,增强安全意识,关注生活中的安全问题。
2. 学生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注重团队合作,提高沟通与表达能力。
3. 学生认识到安全检测与监控在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中的重要作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本课程针对高年级学生,结合学科特点,注重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的相结合,旨在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课程目标具体、可衡量,便于教师进行教学设计和评估,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其安全素养。
二、教学内容1. 安全检测与监控基本概念:介绍安全检测、监控的定义,探讨其在不同领域的应用。
教材章节:第一章 安全检测与监控概述2. 安全检测设备与技术:讲解常见的安全检测设备(如气体检测仪、红外线探测器等)及其工作原理。
教材章节:第二章 安全检测设备与技术3. 监控系统组成与功能:阐述监控系统的组成部分,如摄像头、录像机、报警器等,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材章节:第三章 监控系统组成与功能4. 安全检测与监控法律法规及安全标准:解读相关法律法规,介绍安全标准。
教材章节:第四章 安全检测与监控法律法规及安全标准5. 安全检测与监控系统设计:教授如何根据实际需求设计安全检测与监控系统,包括设备选型、布局等。
教材章节:第五章 安全检测与监控系统设计6. 数据收集、处理与分析:培养学生使用监控设备进行数据收集、处理和分析的能力。
《安全监测监控原理与仪表》教学大纲
![《安全监测监控原理与仪表》教学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170179f1eefdc8d376ee32ed.png)
《安全监测监控原理与仪表A》教学大纲Monitor and Control Principle & Appearance of Safety责任教师:周利华审核人:周荣义课程编号:1101211总学时数:48学时(其中理论教学44学时,实验教学4学时)学分:3学分一、本大纲适应专业本大纲适应于安全工程专业。
二、课程的性质与任务1、课程性质安全监测监控原理与仪表技术主要是通过对生产过程中某些理化量的连续监视或点检,对生产过程进行检查、监督、保护、调整、预测,控制生产过程安全进行。
它是“安全科学技术” 一级学科中二级学科“安全检测检验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安全工程专业学生培养过程中的一门必修专业课。
2、课程目标本课程主要讲授安全监测与监控系统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学习完成本课程内容后,学生应具有一定的安全监测与监控系统方面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够进行现场的安全监测监控施工和设计;能熟悉各类监测监控系统及各类传感器的构造、工作原理与应用;能够分析和使用各种常用安全检测仪表及监测系统的能力;能熟悉有毒有害、可燃性、爆炸性气体及温度的检测方法。
3、与其他课程的联系本课程的先修课程是《普通物理学A》、《电路与电子学》以及《普通化学》等专业基础课程,它与《安全系统工程》、《安全学原理》、《安全人机工程学》以及《安全管理学》等专业课程密切相关。
4、开设学期第三学年度第二学期。
三、教学方式及学时分配四、教学内容、重点第一章安全监测系统(一)安全监测系统概述(二)安全监测的对象与项目(三)安全监测系统分类(四)安全监测与有害物的时空分布(五)安全监测方法及选择原则(六)安全监测标准第二章安全监测技术基础(一)传感器概述(二)电阻应变式传感器(三)电容式传感器(四)气体检测传感器(五)传感器主要技术性能指标(六)传感器的选用原则第三章可燃气体检测(一)可燃性气体检测概述(二)光学甲烷检定器(三)热催化型甲烷传感器及其检测报警便携仪(四)甲烷遥测报警断电仪(五)可燃气体检测报警器的检定(六)可燃气体检测报警器安装位置的选择第四章空气质量与有害物检测(一)氧气检测(二)一氧化碳检测(三)氮氧化物检测(四)其它有害气体检测(五)噪声监测第五章工业通风风流参数检测(一)通风压力测量(二)风速测量(三)温度测量第六章粉尘检测(一)生产性粉尘及其职业危害(二)粉尘物性检测(三)粉尘颗粒检测(四)粉尘浓度检测(五)粉尘中游离二氧化硅检测第七章安全监控系统(一)监控系统概述(二)监控系统的发展(三)安全监控系统的布置(四)安全监控系统可靠性及其影响第八章入侵防范系统(一)概述(二)入侵探测器(三)入侵报警控制器(四)系统信号的传输第九章防火报警系统(一)概述(二)感烟式火灾探测器(三)感温式火灾探测器(四)感光式火灾探测器(五)可燃气体火灾探测器(六)火灾探测器的选择与设置第十章电视监控系统(一)电视监控系统的基本组成(二)普通组网方式(三)特殊组网方式(四)超远距离报警图像的传送方式(五)监控系统常见图像干扰及其解决方法第十一章智能化仪表与故障诊断(一)智能化仪表基本知识(二)智能仪器功能原理及其发展趋势(三)虚拟仪器(四)智能故障诊断与容错技术第十二章安全监测数据管理(一)概述(二)安全监测数据常见分布函数(三)试验数据误差与离群值(四)参数估计与假设检验(五)回归处理与相关分析(六)方差分析第十三章安全监测监控系统工程设计(一)安全监测监控系统工程设计的基本程序(二)安全监测监控系统工程的分类与开工程序(三)安全监测监控系统工程设计实例五、成绩考核课程以理论教学为主,理论与实验教学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安全监控检测技术1-5节概述.
![安全监控检测技术1-5节概述.](https://img.taocdn.com/s3/m/49d4e32387c24028915fc36f.png)
知识的获取往往从测量开始。人类在其自身的社会发 展中创造并发展了测量学科,人类早期的测量活动涉及对
长度(距离)、时间、面积和重量等量的测量。随着社会
的进步和科学的发展,测量活动的范围不断扩大,测量的 工具和手段不断精细和复杂化,从而也不断地丰富和完善 了测量的理论。
8
2017/9/19
• 13、郑学坚,朱善君,严继昌编著,《微型计算机原理及应用》清
华大学出版社,1987年1月; • 14、钱德群编著,《矿井通风安全仪器及监测系统》煤炭工业出版
社,1990年1月
• 15、柳昌庆编,《实验方法与测试技术》煤炭工业出版社,1985年 • 16、王洪业编 ,《传感器技术》,湖南科学出版社,1985年
9
2017/9/19
二、测量的内涵:
“凡存在之物,必以一定的量存在” 。 “当你能测量你在谈及的事物,并将它用数字表达时, 你对它便是有所了解的;而当你不能测量它,不能将
它用数字表达时,你的知识是贫瘠的和不能令人满意
的。” (了解和认识) ——William Thompson
10
2017/9/19
2 2017/9/19
课程主要内容
第一章 绪论 第二章 非电量检测技术基础 第三章 传感器应用技术基础 第四章 气体检测 第五章 环境参数检测 第六章 数据采集技术 第七章 数据通信技术 第八章 煤矿安全环境监测监控系统 第九章 矿井安全监测监控工业技术
3 2017/9/19
主要参考书
• 1.《传感器及应用》孙肖子、刘刚等编 电子工业出版社 • 2.《传感器敏感元器件大全》张福学等主编电子工业出版社 • 3.《新编传感器原理、应用、电路详解》方佩敏主编,电子工业出版社 • 4、《矿井通风安全检测基本知识》 煤炭工业出版社 • 5、《煤矿安全检测仪器仪表》刘洪主编煤炭工业出版社 • 6、《传感器基础知识》王宗信编著煤炭工业出版社 • 7、 陈伟人编著, 《单片微型计算机原理及其应用》,清华大学出版社 • 8、李西才编, 《煤矿通风检测仪器与仪表》,淮南矿业学院, • 9、 戴广龙编, 《通风安全检测仪表》,淮南矿业学院
《安全监测监控技术》课程教学大纲学习资料
![《安全监测监控技术》课程教学大纲学习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26866a39e87101f69f319507.png)
《安全监测监控技术》课程教学大纲开课学院:石化化工学院适用专业:安全生产监测监控专业编写人员:侯国安教研室主任审核:院长签字:2018年9月《安全监测监控技术》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情况课程基本情况表二、课程说明本课程是高职高专安全生产监测监控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在专业教学计划中具有重要地位,在培养应用型人才过程中具有掌握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的作用,其任务是使学生获得必要的安全监测监控系统的工作原理、功能和用途,传感器基本理论及主要技术特征,测控分站结构、功能以及实现功能的方法和原理,测控信号在系统中传输时的数据采集技术、通信技术以及匹配的计算机网络技术,监测信息处理基本方法以及作为安全信息用于管理方面的基本功能的相关知识。
本课程在教学内容方面着重安全监测监控系统相关知识的讲解;在培养实践能力方面着重培养学生学会如何全面考虑、分析和解决安全生产监测监控工程实际问题,建立起完整的安全生产监测监控思想。
三、课程学习目标1.了解和理解安全监测监控系统以及传感器基本理论,具有采用正确方法和措施调校各种传感器,合理选择和优化监测监控系统能力;培养细心踏实、思维敏锐的精神。
2.掌握瓦斯、矿井环境状态参数检测、矿井生产系统工况参数检测,具备依据矿井检测监控系统的需要,合理选择监控设备,正确安装监测监控设备的能力;培养培养独立思考、爱岗敬业的精神。
3.掌握气体成分检测,粉尘检测,机械振动检测,噪声检测,红外气体浓度监测技术,以声发射理论为基础的安全检测技术及其应用,具备依据化工检测监控系统的需要,合理选择监控设备,正确安装监测监控设备的能力;培养独立思考、爱岗敬业的精神。
4.掌握数据采集技术,数据通信技术,安全监测计算机网络基础,安全监测监控管理系统,矿井安全监测监控工业技术,具有依据化工或者矿井生产条件和采掘工作条件制定监测监控技术措施的能力;培养创新、敬业的精神。
5.通过对安全监测监控系统的全面学习,具备化工与煤矿安全参数的测定、施工、维护、设计、管理的能力;培养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质,团结协作、勇于创新、创业、创造的精神。
安全监测与监控课程设计
![安全监测与监控课程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36a1704903768e9951e79b89680203d8ce2f6ab7.png)
安全监测与监控课程设计一、引言随着信息化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应用,网络安全问题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网络安全监测与监控是保障网络安全的重要手段之一。
本课程设计旨在通过学习网络安全监测与监控的基础知识,培养学生的基本能力和技能,让他们能够熟练掌握网络安全监测和监控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二、课程目标本课程的目标是使学生掌握以下内容:•熟悉网络安全监测、监控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学习常见的网络攻击方式和处理方法;•学习常用的安全监测和监控工具,掌握它们的应用场景、原理和操作方法;•学会网络安全应急响应,掌握常见的安全问题的处理方法;•解决实际问题,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进行网络安全监测和监控。
三、课程大纲3.1. 安全监测与监控基础知识1.网络安全概述2.安全监测与监控的基本概念3.安全监测与监控的分类4.安全防护措施和技术3.2. 网络攻击与防御1.常见的安全攻击类型2.网络攻击原理和流程3.安全防护技术与策略3.3. 安全监测与监控工具1.安全事件监测工具2.安全漏洞扫描工具3.安全审计工具4.安全管理工具3.4. 安全应急响应1.安全事件的处理和响应2.常见的安全问题解决方案3.安全应急演练3.5. 安全监测与监控实践1.安全监测与监控实验环境2.安全入侵检测实践3.安全漏洞扫描实践4.安全事件响应实践四、课程评估1.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40%2.课程大作业占总成绩的60%课程大作业要求对网络安全监测与监控进行分析,结合实验数据综合评估学生的能力。
五、参考文献•网络安全与保密技术 [J]. 计算机科学,2009•ISACA CISM Review Manual•ISO 27002•NIST SP 800-53 R4 Security and Privacy Controls for Federal Information Systems and Organizations六、总结本课程设计旨在通过对网络安全监测和监控的基础知识的学习,让学生了解网络安全的现状、安全技术和方法、安全事件处理与应急响应等方面的内容,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培养具有网络安全意识的网络安全专业人才。
安全监测与监控课程设计
![安全监测与监控课程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9f733e17c950ad02de80d4d8d15abe23492f037e.png)
安全监测与监控课程设计一、教学目标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旨在让学生掌握安全监测与监控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具体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知识目标:(1)掌握安全监测与监控的基本概念、分类和作用。
(2)了解安全监测与监控的技术发展及其应用领域。
(3)熟悉常用安全监测与监控设备及其工作原理。
2.技能目标:(1)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对实际安全问题进行监测与监控。
(2)具备分析和解决安全监测与监控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的能力。
(3)学会使用相关软件和设备进行安全监测与监控。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培养学生对安全监测与监控工作的重视和责任感。
(2)增强学生对生命安全的敬畏之心,提高安全意识。
(3)培养学生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的精神风貌。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安全监测与监控的基本概念、分类和作用。
2.安全监测与监控的技术发展及其应用领域。
3.常用安全监测与监控设备及其工作原理。
4.安全监测与监控的方法和技巧。
5.安全监测与监控案例分析。
6.安全监测与监控设备的维护与管理。
三、教学方法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本课程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的方式,包括:1.讲授法:讲解安全监测与监控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
2.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案例,让学生了解安全监测与监控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
3.实验法:让学生动手操作,熟悉安全监测与监控设备的使用。
4.讨论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本课程的教学,我们将准备以下教学资源:1.教材:选用权威、实用的安全监测与监控教材。
2.参考书:提供相关领域的参考书籍,丰富学生的知识体系。
3.多媒体资料:制作精美的PPT、视频等多媒体资料,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4.实验设备:配置齐全的安全监测与监控实验设备,确保学生能够进行实际操作。
5.网络资源:利用网络资源,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资料和信息。
五、教学评估本课程的教学评估将采用多元化评价方式,全面、客观地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安全监测与监控技术》实验教学大纲
实验课程编码:XXXX
学时:6
适用专业:安全工程
先修课程:《安全监测技术》
考核方式:理论课成绩与实验成绩、平时成绩结合,实验不单独考试。
一、实验课程的性质与任务
任务:安全检测与监控技术是借助于仪器、传感器、探测设备等对生产过程中某些物理量的连续监视或点检,对生产系统和作业环境中危险与有毒因素、危害程度、范围及动态变化等进行监测与监控的一门专业主干课程。
本课程主要讲授安全监测与监控技术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包括有关参量的现代检测方法、非电量电测转换原理、测量电路设计、数据处理和误差分析及相关传感器工作原理等内容,为安全管理决策和安全技术有效实施提供可靠而准确的信息,是预防和防止灾害发生的重要技术。
通过本课程学习,学生应具有一定的安全监测与监控系统方面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安全检测与监控系统的相关原理及分析方法,掌握非电量电测转换原理、数据处理和误差分析,熟悉常用传感器的构造、工作原理与应用及各类监测监控系统;了解现场的安全监测监控施工和设计;掌握各种常用安全检测仪表的使用,熟悉有毒有害、可燃性、爆炸性气体及温度的检测方法,应用安全检测与监控技术为安全管理提供依据。
性质:《安全监测与监控技术》课程的必修实验。
二、实验项目
实验一金属箔式应变片性能(2学时)
(一)实验目的:
了解金属箔式应变片,单臂单桥的工作原理和工作情况。
(二)实验设备:
1.直流稳压电源——本实验将开关打到±4V档
2.电桥
3.信号处理电路——差动放大器,将增益旋到最大值
4.双平行振动梁和测微头
5.一片应变片
6.F/V表——本实验将开关打到2V档
(三)实验电路图及其电路解读:
1.电路原理图
2.电路解读
本实验R1、R2及R3为阻值相等的精密电阻,阻值为350欧,Rx为应变片也为
350欧,应变系数为:2,它们按图构成一个电桥,r和w组成电桥平衡,当Rx受
外力作用发生形变,而引起Rx的阻值发生变化,引起2端和11端的电压发生差
值,这个差值送入差动放大器进行放大,直流电压表读数。
(四)实验步骤:
1.了解所需单元、部件、在实验台上的所在位置,观摩梁上应变片,应变片为棕色衬
底箔式结构小方箔片。
上下两片梁的外表面各贴二片受力应变片,测微头在双平行
梁前面的支柱上可以上、下、前、后、左、右调节。
2.将差动放大器调零:用连线将差动放大器的同相输入端反相输入端与地短接。
3.根据1图接线,R1和R2及R3为电桥单元的固定电阻,Rx=R4应变片,将直流稳
压电源的,接入电路,F/V表量20V档,调节W1,使F/V表显示为零(粗调),
然后将F/V表量于20V档,再调W1使F/V表显示为零(细调)。
4.将测微头转动到10mm刻度附近,安装到双平等梁的自由端(与自由端磁钢吸合),
调节测微头支柱的高度(梁的自由端跟随变化)使F/V表显示最小,再动到测微头,使F/V表显示为零(细调零),这时的测微头刻度为零位的相应刻度。
5.往下或往上旋动测微头,使梁的自由端产生位移记下F/V表显示的值。
建议每旋动
测微头一周即△X=0.5mm记下一个数值填入表:
6.据所得结果计算灵敏度S=△V/△X (式中△X为梁的自由端位移变化,△V
为相应F/V表显示的电压相应变化)。
7.实验完毕,关闭电源,所有旋钮到初始位置。
注意事项:
1.上端虚线所示的四个电阻实际上并不存在,仅作为一个标记,让学生组桥容易。
2.做此实验时应将低频振荡器的幅度关至最小,以减小其对直流电桥的影响。
实验二热电偶原理及现象(2学时)
(一)实验目的:了解热电偶的原理及现象
(二)实验设备:
1.15V不可调直流稳压电源
2.差动放大器——调增益最大
3.F/V
4.加热器
5.热电偶
6.
1.回
通常把两种不同的导体的这种组合称为热电偶。
2.了解热电偶在实验台上的位置及符号,本实验所配的热电偶是由铜-康铜组成简易
热电偶,分度号为T,它封装在双孔悬臂梁的下片梁的加热器里(不可见到)。
3.按图7接线。
开启电源,调节差动放大器的调零旋钮,使F/V表显示为零,并记录
温度计的室温。
4.将-15V直流电源接入加热器一端,加热器号一端接电源⊥,观察F/V表显示数值
变化,待温度值稳定不变时记录F/V表显示的读数E。
5.用温度计测出下梁表面加热处的温度t记录下来,(注意:温度计的测温头只要触
及热电偶处附近的梁体即可)。
6.热电偶的热电势与温度之间的关系:
Eab(t,t0)=Eab(t,tn)+Eab(tn,t0)
t 热电涡的热端(工作端或称测温端)温度。
tn 热电涡的冷端(自由端即热电势输出端)温度也就是室温。
t0 0℃
(1)热端温度为t冷端温度为室温时热电势:Eab(t,tn)=(f/v 显示表E)/100,
100为差去放大器倍数。
(2)热端温度为室温,冷端温度为0℃,铜-康铜的热电势:Eab(tn,t0)查以下
所附的热电涡自由端为0℃时的热电势与温度的关系,即铜-康铜热电涡分度表,
得到室温(温度计测得)的热功当量电势。
(3)计算:热端温度为t,冷端温度为0℃的热电势:Eab(t,t0)根据计算结果,查分度得到温度t。
附表:铜-康铜的热电偶分度。
用本实验台的电压比较器控制器设计一份控制器的电路并实验之。
实验三相敏检波器实验(2学时)
(一)实验目的:了解相敏检波器原理及工作情况。
(二)实验设备:
1.相敏检波器实验电路单元
2.移相器实验单元
3.音频振荡器——约4KHZ,幅度最小(逆时计到底)
4.双踪示波器
5.低通滤波器
由此可结论:当参考电压主“+”时,输出和输入相,当参考电压主“-”时,输出和输入相,此电路的放大倍数为倍。
5.关闭电源,根据图8-2重新接线,将音频信号源的0°端输出端与相敏检波器的
输入端①和②相连,把示波器的两根输入线分别接到相敏检波器的①和③端,将相敏检波器的输出端③同时与低通滤波器的输入端连起来,将低通滤波器的输出阻端与直流电压表连起来,组成一个测量电路(此时F/V表置于20V档)。
什么(即参考端输入波形的相位作用)。
2.当指数检波器的输入与开关信号同相时,输出是什么极性的什么时候波形,电压表
的读数是否是最大值?
实验四差动变压器(互感式)的性能(2学时)(选作)
(一)实验目的:了解差动变压器原理及工作情况。
(二)所需单元与部件:
3.音频振荡器4、差动变压器
4.测微头5、振动平台
5.示波器6、电源
(三)有关旋钮的初始位置:
1.音频振荡器在4KHZ~8KHZ之间。
2.双踪示波器第一通道灵敏度500mv/div,第二通道灵敏度10 mv/div;
(四)实验步骤:
1.按图10接线,将差动变压器、音频振荡器(必须LV输出)、双踪示波器连接起来,
组成一个测量电路。
2.开启电源,将示波器探头
度钮)
3.
移;
4.
(1)根据实验结果,指出线性范围;
(2)当差动变压器中磁棒的位置由上到下变化时,双踪晃示波器的波形相位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三、实验报告要求
验证性实验报告内容应包括:一,实验目的;二、实验设备;三、实验原理;四、实验内容和步骤;五、实验数据处理及数据分析;六、问题讨论。
综合及设计性实验报告内容应包括: 一、实验目的;二、实验仪器;三、设计要求及主要技术指标;四、设计原理;五、设计流程及设计图等;六、技术指标测试及实验数据分析;七、思考题解答与实验研究等。
四、教材和参考资料
1.教材:
《安全检测技术》,张乃禄、徐竟天、薛朝妹主编,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7.9 2.主要参资料:
[1]《安全检测原理与技术》,董文庚、刘庆洲,高增明编著,海洋出版社,2004
[2]《安全检测技术》赵汝林主编,天津大学出版社,1999
[3]《检测与转换技术》常健生主编,机械工业出版社,2001.1
[4] 《安全检测技术》黄仁东,刘敦文主编,化学工业出版社,2006.8
执笔人:张佐钊刘爱群
教研室主任签字:
系主任签字:
2010年 3 月 25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