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明珠――四大名绣之苏绣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东方明珠――四大名绣之苏绣

编者按:苏州是一座有着2500多年历史的文化名城,素有“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的美誉。所谓苏州最重要的手工艺术品之一的苏绣就发源于此,它以生动逼真的质感、玲珑活泼的姿态、精美细致的绣工而驰名,曾经先后80多次作为国家礼品馈赠给各国国家元首,在120多个国家和地区展出,被誉为“东方明珠”。而这些悠深的古城小巷、美妙绝仑的古典园林、栩栩如生的波斯猫,富贵娇艳的牡丹花,都是从这里走向了世界。

苏绣是我国的四大名绣之一,以针法精细、色彩雅致而著称,精细主要说它的针法很细,它的一根丝线可以劈成1/10,1/20,1/40,而雅致则主要是指色彩,苏绣的图案以亭台楼阁,小桥流水为题材,一般以

蓝、绿为主色调,体现清雅、幽静的效果。苏绣题材广泛,技法活泼灵动,无论是人物还是山水,无不呈现江南水乡那细腻绵长的文化内涵,而这些美轮美奂的苏绣都是在上千年的历史空间中,由一代代绣娘巧手穿引,心手相传,一针一线创造出来的。

刺绣在苏州地区的渊源由来已久,据商务印书馆1937年版《古今事物考》云:“舜令禹刺绣,以五种之彩明施于五色,制作衣服。则帝舜始为绣也。”舜始为绣,最早见于《尚书》,以后加注、转引的,先后有《史记》《后汉书》等,历代古籍都有记载,可谓相沿已久。西汉刘向在《说苑》中记载:“晋平公使叔向聘于吴,吴人饰舟以送之,左百人,右百人,有绣衣而豹裘者,有锦衣而狐裘者。”从这段史料可以看出,早在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时期,吴国已将刺绣用于服饰。关于刺绣的记录还出现在东汉赵晔所著的《吴越春秋?

越王无余外传》,其中写到:“禹乃登山,仰天而啸,因梦见赤绣衣男子,自称玄夷苍水使者,闻帝使文命于斯,故来候之。”虽然此书多融入民间传说,但也可反映苏州刺绣历史之悠久。到三国时期,苏州地区的刺绣已经有了很高的水平,吴主孙权的赵夫人擅长刺绣,曾手绣《列国图》,在方帛上绣出五岳、河海、城邑、行邑的形势,有“绣万国于一锦”之说,被时人赞为“针绝”。

到了宋代,苏州已是“户户有刺绣”。北宋初,封建士大夫粉饰太平,生活奢华,崇尚刺绣,在京城设立文绣院,绣工约三百人。宋徽宗年间,设有绣画专科,绣画成为专业而独立的艺术创作:有山水、楼阁、花鸟、人物等分类,刺绣向欣赏品发展,绣画及绣法书流行。南宋时于苏州、杭州、成都等设立锦院,工

匠达千人,官营丝织业中心移向南方。金代时,由于统治者是以游牧生活为主的女真族,在刺绣服饰上出现独角兽、熊、鹿、山林等特殊图腾。这时的绣品针法极细密,色彩运用昂贵。绣画受院体画影响,构图简练,形象生动,设色精妙。1956年苏州虎丘塔考古发掘了4块宋代刺绣经袱,运用平抢、铺针、接针、施毛针等多种针法刺绣的花草图案,色彩鲜明,古朴大方。明朝董其昌在其所撰的《筠清轩秘录》记载:“宋人之绣,针线细密,用绒止一二丝,用针如发细者为之,设色精妙,光采射目。山水分远近之趣,楼阁得深邃之体,人物具瞻眺生动之情,花鸟极绰约亲昵之态。佳者较画更胜,望之,三趣悉备,十指春风,盖至此乎!余家蓄一幅作渊明潦倒于东篱,山水树石,景物粲然也。傍作蝇头小楷十余字,亦遒劲不凡,用以配子昂《归田赋》真迹,亦似得所。元人则绒稍粗,

落针不密,间用墨描眉目,不复如宋人之精工矣。”另据史书记载,当时苏州有一条“绣线巷”,集中了不少专门为刺绣制作花线的作坊,能染制八九十种色泽的花线,加上每色区分各种深浅层次,合计达700种之多。苏州一带,专门有一种称作“绣娘”的职业,从事富裕人家女儿的刺绣教习。她们不仅要刺绣自己的嫁妆,并且要制作很多带有刺绣的工艺品(如荷包、汗巾之类),以便出嫁时送给男方的亲友。

到了明代,苏州刺绣已形成“精细雅致”的地方特色。明代的江南已成为丝织手工业中心。苏州的丝织业更是日趋发达,苏州城东城为苏州丝织业的中心,据有关资料显示,苏绣全盛时苏州出现的绣工多达四万人。这个时期,民间家家养蚕,户户刺绣,豪门贵族的小姐也“畴女红”,以此消磨时日,陶冶性情,收藏和鉴赏精妙绣品成为上层社会风尚。在绘画艺术方

面出现了以唐寅、沈周为代表的吴门画派,推动了刺绣的发展。刺绣艺人结合绘画作品进行制作,所绣佳作如生笔韵,琳漓尽致,有“以针作画”“巧夺天工”之称。自此,刺绣艺术在针法、色彩图案诸方面已形成独自的艺术风格,在艺苑中吐芳挺秀,与书画艺术比美争艳。

清代是苏绣的全盛时期,在南京、苏州和杭州,设立江南织造,皇室享用的大量刺绣用品,几乎全出于苏绣艺人之手。在中国苏绣博物馆展室里有一幅十分引人注目的朱红色炕毯,长4米,宽2米,是清代乾隆皇帝东巡沈阳时御用绣品。毯面构图,均匀地绣有五个用真金线盘绣的“喜相逢”双蝶刺绣团花,含有夫妻相爱之意。在团花之间,以彩绒绣出图案化的藤蔓花草,穿插灵活,格调粗扩。四周盘金绣宝螺、宝伞、宝盖、金链等吉祥物,外圈绣绒回纹,色彩鲜明

富丽,气派大方,为乾隆时期代表作。民间刺绣更是丰富多彩,广泛用于服饰、戏衣、被面、枕袋帐幔、靠垫、鞋面、香包等方面。乾隆时所修《上海县志》载:“苏绣之巧,写生如画,他处所无,小民亦习糊口,略与纺织等。其法劈丝为之,针细如毫发。”这个时期,苏州涌现了一批刺绣名家,如:蔡群秀、沈英、朱心柏、沈寿等,其中以沈寿最著名。沈寿原名沈云芝,字雪宦,苏州人,素享有“绣圣”“神针”的美称。她少年学艺,针功扎实,1904年,她精工绣制的《八仙上寿图》,进呈为慈禧太后七十寿辰贺礼,获清代农工商部四等商勋,慈禧亲书赐“寿”,故改名为“沈寿”。后赴日本考察,悉心研究了日本美术绣与西方绘画摄影。回国后,担任京师绣工科总教习。此期间,她借鉴西洋画的写实手法,首创了“仿真绣”,把苏绣技艺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她仿真绣的代表作《意大利皇后像》

《耶稣像》,先后在意大利都朗博览会(1911年)、巴拿马万国博览会(1915年)获一等奖,为中国刺绣在国际上赢得了很高的荣誉。沈寿的学生著名艺人金静芬,在继承前辈运针绣艺的基础上,又有许多发展与创造,代表作品有《金陵十二钗》等。

解放后,苏州名艺人顾文霞、李娥英(均系金静芬学生)等继承了苏绣的优良传统,技艺更是娴熟,绣品具有新意。1956年顾文霞的绣作《猫》在英国伦敦展出,同时在伦敦进行了技术表演,轰动了英伦三岛。在中国苏绣博物馆内醒目处展挂着一幅《姑苏繁华图》,又名《盛世滋生图》,是一幅长400厘米、宽33厘米的刺绣长卷,绣稿是清代画家徐扬的同名国画画卷局部,取胥门到间门一段当年苏州的繁华景象。作品在工艺美术大师李娥英的指导下,运用接针、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