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导学案)
1.4地球的圈层结构导学案
![1.4地球的圈层结构导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10e3b329182e453610661ed9ad51f01dc281579e.png)
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导学案设计者:韩映伟课程目标:说出地球的圈层结构,概括各圈层的主要特点【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地震波的传播特征及其在划分地球内部圈层方面的运用。
2、掌握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和内部圈层的界限、厚度、物理性状等。
3、掌握地球外部圈层的组成和特征。
4、通过归纳、总结、对比地球内部各层的特点,使学生形成综合归纳等思维能力。
过程与方法1、通过读图训练,提高读图、析图能力,明确地震波和地球内部圈层的关系,地壳与岩石圈、软流层的位置关系。
2、联系实际,结合图示,了解各圈层的特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学习对学生进行热爱自然、热爱科学的教育,鼓励学生献身于科学教育事业。
2、使学生了解地球的圈层构造,从宏观上认识全球的整体面貌,形成地球系统观和责任感,增强环境及保护意识。
【学习重点】1、地震波的波速以及地震波的传播特点,区别横波与纵波。
2、地球内部圈层划分实况及各层主要特点。
3、地球外部圈层的组成和特征。
【学习难点】1、两种地震波的传播特征及其在地球内部圈层研究中的运用。
2、地球各圈层的物质组成和主要特点。
【学习方法】自主学习法、导学法、对比法和分组合作讨论。
【知识衔接】纵波和横波的定义,区别和联系【学习过程】主题一: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的研究方法2、目前人类研究地球内部圈层结构的主要手段是什么?提示:地震波——地球的X射线。
3、人类是否还有其他的渠道和方法获取地球内部的信息?如果有,有哪些?请简要的说明。
有。
(1)改进钻探技术,结合相关方面的科学设想。
(2)根据火山喷发的物质,获取地球内部物质组成的相关信息。
(3)地表的温泉、热泉可知地球内部有丰富的地热资源。
(4)遥感技术(5)其他的手段主题二:地震波及其在划分地球内部圈层方面的运用读图1.25地震波的传播速度与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图1、地震波分为和,的传播速度快,能通过、、传播,的传播速度慢,只能通过传播。
地震波在固态、液态和气态中的传播速度比较:固快液降气最慢2、假设某次地震发生后,横波和纵波都传播到地面,人的感觉会不会有差异?提示:由于传播速度快,先到达地面,传播速度慢,后到达地面,所以人们先感到后感到(填上下颠簸或左右晃动)。
第三节地球的圈层结构导学案
![第三节地球的圈层结构导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b07ce589a45177232e60a23d.png)
第三节地球的圈层结构导学案【学习目标】 1、 运用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和外部圈层结构示意图,简要描述地球的圈层结构, 说明地球各圈层的主要特点 2、 举例说明大气圈、岩石圈、水圈和生物圈等四大圈层之间的联系、相互影响 的关系,并指出它们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 3、 结合实例指出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要素,简要说明各要素的基本特征 【自主学习】一、地球的内部圈层、划分依据: ________________代码分类速度通过的物质地而运动方向共同点EF、地球的内部圈层爼称及英划分界面:(1 ) A 界而:在地下平均 千米处(指大陆部分),纵波和 横波的波速都明显 ,这 个不连续而叫 ________________(2) ____________________ B 界而:在地下 ____________________ 千 米处,纵波的波速 ______________ , 横波的波速 _____________ ,这个不 连续而叫 ____________O(3) ____________________ 图中圈层C 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 ,D+H 是 _________ 。
D 层物质状态 ________ ,判断理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解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及特点:圈层名称不连续面 深度特征和物质状态地壳平均千米千米组成:厚度不均,大洋地 壳,大陆地壳 。
上地幔上部有一个层•可能是岩浆的发源地。
地地核温度、压力、密度都很,速度(千米/秒)袒地震波波速与地球内部构造图3核外核可能为—态。
1、 地球外部圈层包括 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 ,这些圈层之间— _______________- _______ _______ ,形成人类赖以生存的 _____________ 环境。
2、 大气圈是由 ________ 和 _______ 组成的复杂系统,它的主要成分是 _____________ 和 ________ o3、 水圈是由地球表层水体构成的 _____________ 的圈层。
人教版必修一导学案设计1.4《地球的圈层结构》
![人教版必修一导学案设计1.4《地球的圈层结构》](https://img.taocdn.com/s3/m/6ddc1139f121dd36a22d827a.png)
《地球的圈层结构》学案一学习目标1.了解划分地球内部圈层的依据——地震波和不连续面。
2.概括地球的内部圈层、外部圈层的主要特点及结构特征。
课前准备区:自主学习,独立思考问题一、地球的内部圈层1.地震波(1)分类:图中A表示①横波,B表示②纵波。
(2)特性A波:传播速度③慢,只可以在④固体中传播;B波:传播速度⑤快,可以在⑥固、液、气三态物质中传播。
(3)波速变化在地下33千米C处(大陆部分):传播速度都明显⑦增加。
在地下2 900千米D处:A波⑧完全消失,B波传播速度⑨突然下降。
2.圈层划分(1)依据:地震波在地球内部⑩传播速度的变化。
(2)界面:图中C为⑪莫霍界面,D为⑫古登堡界面。
(3)圈层:由内向外E+F为⑬地核,G为⑭地幔,H为地壳。
3.岩石圈:包括地壳和⑮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由坚硬的⑯岩石组成。
二、地球的外部圈层1.大气圈:由⑰气体和⑱悬浮物组成的复杂系统,其主要成分为氮和氧,它是地球自然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
2.水圈:由地表水体构成的⑲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始终处于⑳循环运动之中。
3.生物圈:是地表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称。
其范围是指大气圈底部、水圈的全部和岩石圈的上部。
我的疑惑1.。
2.。
3.。
课堂活动区:合作探究重点,互动撞击思维探究点一地球的内部圈层探究材料阅读图“地震波的传播速度与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和图“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
1.2010年4月14日,海地首都太子港附近发生了7.3级大地震,在太子港城中街道上的行人和附近海洋中行船上的人震动感觉是否一样?为什么?2.根据图“地震波的传播速度与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判断:地壳、地幔、外核物质以什么状态存在?3.列表分析地球内部各圈层的划分以及各圈层的特征。
4.岩石圈是否就是我们所说的地壳?【探究归纳】1.地震发生时,处于震中附近城市街道上的行人先感到地面上下颠簸,然后感到前后左右摇晃。
因为陆地上纵波、横波都能通过,且纵波传播速度比横波快。
地球的圈层结构优秀学案教案.doc
![地球的圈层结构优秀学案教案.doc](https://img.taocdn.com/s3/m/bb5bee644b73f242336c5f76.png)
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导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地震波,比较两种地震波的异同。
分析地震波在地球内部的传播情况,划分地球内部圈。
2、掌握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和内部圈层的界限、厚度、物理性状等。
3、掌握地球外部圈层的组成和特征。
4、知道地球内外各圈层是相互渗透、相互联系的整体,树立地理环境整体性观念。
【学习重点】1. 地震波的传播特点,区别横波与纵波。
2.地球内部圈层划分实况、各层分布、组成和特点,特别是地壳的特点。
3. 区分岩石圈与地壳,软流层知识。
【过程与方法】一、研究地震波(约10分钟)㈠自主学习:阅读课本第一自然段,填写或在课本上勾画下列问题的答案:1、人类能进入地球内部较深的地方进行直接研究吗?。
目前人类研究地球内部圈层结构主要依据什么?。
2、什么是地震波?(在课本上勾画)3、地震波主要有哪两种类型?、。
地震波传播速度传播介质共同特点纵波横波5、地震发生时,先左右摇晃还上先上下颠簸?。
为什么?。
6、地震发生时,水面上行驶的船舶上的人们会有什么感觉?,为什么?。
㈡相互探究:请你和你前后左右的同学对对答案,讨论你不会的问题。
如果还有不懂的,举手提问。
㈢解疑释惑:请会的同学向不会的同学们讲解。
㈣知识深化:如没有不懂不会的问题,请同学们看大屏幕,进一步了解地震波。
二、研究地球内部地震波曲线图——探知地球内部结构(约20分钟)㈠自主学习:请同学们仔细阅课本21页第二段和图1-25与图1-26,结合下图回答以下六个问题:1、横坐标表示,纵坐标表示。
2、A、B两种地震波中,A表示,B表示,判断依据是。
3、A、B两种波,随着深度的增加,传播速度有何变化特点?答:①在0-33千米处:地震波随深度增加波速变化;(不大,很大)②在33 千米处:纵波和横波的传播速度都明显(增加、变小),说明这里存在一个物质的不连续面,因为1909年地震学家莫霍洛维奇首先发现这个面,所以称这个不连续面为;③在33-2900千米:地震波的传播速度不断(变大、变小)。
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导学案
![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导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8d4ed17ebf1e650e52ea551810a6f524ccbfcbda.png)
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导学案班级:姓名:【学习目标】1.理解并掌握地震波的类型及传播特点,地震波在莫霍界面、古登堡界面传播速度的变化特点;2.理解并掌握地球内部圈层划分的依据、各层的特点;3.明确地球外部圈层的组成、各圈层的主要特点及各圈层的相互关系。
【重难点】1.地震波的类型及传播特点,地震波在莫霍界面、古登堡界面传播速度的变化特点;2.地球内部圈层划分的依据、各层的特点;3.地球外部各圈层的主要特点及各圈层的相互关系。
【导学流程】一、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自主学习:阅读2122页课文,完成以下问题。
(3分钟)1.科学家主要通过什么途径了解地球的内部结构?2.地震波可分成哪两种类型?有什么不同特点和共同特点?3.地球内部有哪两个不连续面?埋藏深度和地震波经过时波速的变化有什么不同?4.在两个不连续面附近,地震波速的突然变化说明了什么问题?5.地球内部三个圈层是如何划分的?6.地球内部三个圈层分别有什么特点?二、地球的外部圈层结构自主学习:阅读23页课文,完成以下问题。
(2分钟)1.地球外部有哪三个圈层?2.地球外部三个圈层分别有什么特点?圈层之间有什么关系?【当堂检测】(8分钟)目前,关于地球内部的认识,主要来自对地震波的研究。
读图,完成1~2题。
1.在地球内部,地震波传播速度最快的地方是()2.在地球的内部圈层中,其物质状态接近于液态的是()北京时间2014年4月2日,智利西北部沿海发生8.2级地震,震源深度10公里。
据此回答3~4题。
3. 地震发生时释放出巨大的能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地震通过地震波向外释放出能量B. 地球的内能主要来源于太阳辐射C. 地震发生时,首先到达地面的是地震波中的横波D. 发生在海洋中的强烈地震不会对人类产生危害4. 这次地震的震源位于地球内部圈层中的( )A. 地幔B. 地壳C. 内核D. 软流层5.火山喷发的物质来源于( )A.地壳上部B.上地幔上部的软流层C.下地幔D.地核读“我国大陆局部地区地壳等厚度线分布图”,回答6~7题。
《地球圈层结构导学案》
![《地球圈层结构导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1b223f38001ca300a6c30c22590102020740f231.png)
《地球圈层结构》导学案一、导入引言地球是我们生活的故里,但你是否了解地球的内部构造呢?地球内部由地幔、外核和内核三个层次组成,每个层次都有不同的特点和作用。
本次进修将重点介绍地球的圈层结构,帮助同砚们更深入地了解地球的内部构造。
二、进修目标1. 了解地球圈层结构的组成和特点;2. 掌握地幔、外核和内核的位置和作用;3. 能够诠释地球内部的热力作用。
三、进修内容1. 地球的圈层结构- 地壳:最外层的固体岩石层,包括陆壳和海壳;- 地幔:位于地壳下方的固态岩石层,占据地球体积的大部分;- 外核:由铁和镍组成的液态金属层,包裹在内核外部;- 内核:由铁和镍组成的固态金属层,位于地球的中心。
2. 地球内部的热力作用- 地球内部的热量主要来源于地球形成时的高温和放射性元素的衰变;- 热对流是地球内部热力作用的主要形式,导致地壳板块的运动和地震的发生。
四、进修方法1. 阅读教科书相关章节,了解地球圈层结构的基本观点;2. 观看地球内部结构的模型图,帮助理解各层次的位置和组成;3. 通过实验或模拟地球内部热力作用的过程,加深对热对流的理解。
五、进修评估1. 完成相关练习题,检验对地球圈层结构的掌握水平;2. 参与小组讨论,分享对地球内部热力作用的理解;3. 完成实验报告或教室展示,展示对地球内部结构的深入钻研。
六、课外拓展1. 阅读相关科普书籍或文章,了解地球内部的更多奥秘;2. 参观地质博物馆或科学展览,深入了解地球的内部构造;3. 进修应用地震仪器或模拟地球内部热力作用的实验,加深对地球科学的兴趣。
七、总结反思通过本次进修,我们对地球的圈层结构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同时也认识到地球内部的热力作用对地球形成和演化的重要性。
希望同砚们能够继续探索地球科学的奥秘,为珍爱地球环境和增进地球科学的发展做出贡献。
高中地理(新教材)《地球的圈层结构》导学案
![高中地理(新教材)《地球的圈层结构》导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8e14ebbdf18583d0496459ca.png)
第四节 地球的圈层结构一、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1.地震波(1)分类:图中A 表示□01横波,B □02纵波。
(2)特性⎩⎨⎧A 波:传播速度慢,只能通过□03固体传播B 波:传播速度快,可以通过□04固体、□05液体和□06气体传播(3)波速变化①在地下平均□0733千米C 处(大陆部分):传播速度都明显□08增加。
②在地下□092_900千米D 处:A 波□10完全消失,B 波传播速度□11突然下降。
2.圈层划分(1)依据:地震波在地球内部□12传播速度的变化。
(2)界面:图中C为□13莫霍界面,D为□14古登堡界面。
1.判断正误。
(1)纵波传播速度慢于横波。
(×)(2)横波能通过固体、液体和气体传播,纵波只能通过固体传播。
(×)2.地震波横波(S)和纵波(P)的传播速度在莫霍面处发生的显著变化是() A.S波、P波都明显增加B.S波完全消失,P波突然下降C.S波、P波都明显下降D.P波完全消失,S波突然下降答案 A解析横波和纵波的传播速度在莫霍面处都明显增加。
(3)内部圈层3.岩石圈:□19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由坚硬的□20岩石组成。
,3.试说明软流层和岩石圈的区别和联系。
提示上地幔的上部存在一个软流层,一般认为是岩浆的发源地。
上地幔上部与地壳都是由坚硬岩石组成的,合称岩石圈。
岩石圈位于软流层之上。
二、地球的外部圈层结构1.组成(1)包括大气圈、水圈、生物圈等。
(2)特点2.自然环境的组成大气圈、□10水圈、生物圈与□11岩石圈相互联系、□12相互渗透,共同构成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
1.判断正误。
(1)大气圈的主要成分是氢气和氧气。
(×)(2)生物集中分布在大气圈、水圈和岩石圈的结合部。
(√)2.地球的外部圈层包括()A.大气圈、水圈、地壳B.大气圈、水圈、生物圈C.地壳、地幔、地核D.岩石圈、水圈、上地幔答案 B解析地球的外部圈层包括大气圈、水圈、生物圈。
《地球的内部结构》 导学案
![《地球的内部结构》 导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67005d7ac4da50e2524de518964bcf84b9d52deb.png)
《地球的内部结构》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了解地球内部结构的划分依据和各层的名称。
2、掌握地球内部各层的主要特点,包括厚度、温度、压力、物质组成等。
3、理解地球内部结构与地球表面地质现象之间的关系。
二、学习重点1、地球内部结构的分层及各层的主要特点。
2、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的变化与内部结构的关系。
三、学习难点1、理解地球内部物质的物理状态和化学组成。
2、分析地球内部结构对地球演化和地质过程的影响。
四、知识链接1、地震:是地球内部能量释放的一种表现形式,地震波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地球内部的结构。
2、火山活动:火山喷发的物质来自地球内部,通过研究火山喷发物可以推测地球内部的成分。
五、学习过程(一)地球内部结构的划分科学家们通过对地震波传播速度的研究,将地球内部划分为三个主要的圈层:地壳、地幔和地核。
1、地壳地壳是地球表面以下、莫霍面以上的固体外壳,是地球最外层的薄壳。
地壳的平均厚度约为17 千米,但在大陆和海洋地区厚度有所不同。
大陆地壳较厚,平均厚度约为 33 千米,最厚可达 70 千米;海洋地壳较薄,平均厚度约为 7 千米。
地壳的物质组成主要是岩石,包括沉积岩、岩浆岩和变质岩等。
岩石的类型和分布在不同地区有所差异,这与地壳的形成和演化历史有关。
2、地幔地幔位于莫霍面以下、古登堡面以上,厚度约为 2800 多千米。
地幔可分为上地幔和下地幔。
上地幔的上部存在一个软流层,一般认为这里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
软流层以上的上地幔顶部和地壳合称为岩石圈。
下地幔的物质组成和物理性质与上地幔相似,但温度和压力更高。
地幔的物质主要由含铁、镁的硅酸盐类矿物组成,呈固态。
3、地核地核位于古登堡面以下,其半径约为 3400 多千米。
地核又分为外核和内核。
外核呈液态或熔融状态,主要由铁、镍等金属元素组成,并具有一定的流动性。
内核为固态,其组成物质可能与外核相似,但由于压力极高,呈现出固态。
(二)地震波与地球内部结构地震波是地震发生时产生的弹性波,包括纵波(P 波)和横波(S 波)。
地球的圈层结构导学案
![地球的圈层结构导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edc6d440561252d380eb6e5c.png)
《地球的圈层结构》导学案《地球的圈层结构》导学案学习目标:1.读图说出地球的各个圈层名称。
2.阅读材料和相应的图表,概括地球内部圈层和外部圈层的结构及相应的特点。
教学重点、难点:1.了解地球的内部圈层和外部圈层结构,并能概括出各圈层的主要特点。
2.利用“地震波的传播速度与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示意图”,初步掌握读图分析技能。
教学方法:讲授法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谈天”是为了“说地”,“谈天”中已知地球的形状──球体,但它既不同于篮球──空心,也不同于铅球──均质体,而是从里向外划分为若干个球形的层次──圈层(出示“地球的圈层构造”示意图)。
地球有六大圈层:内部三个,外部三外,界限是固态的地表。
六大圈层中,与人类关系最密切的有四个(“立足之地”──地壳、“空气”──大气圈、“水”──水圈、“食物”──生物圈),今天我们这节课就主要讲述这几大圈层,【板书】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过渡】首先我们学习地球的内部圈层。
【引发思考】地球内部因地壳的阻挡,对人类来说始终是神密的,我们怎么会知道地球内部是由地壳、地幔、地核组成的呢?地球内部究竟是什么样子?钻探是了解地球内部情况的直接手段,最好把地球挖开来看看。
我国地处江苏省东海县茆北村的亚洲第一井也就深5000多米,目前挖出来最深的井为12000 m,还不到地球半径的1/500,矿山的采挖就更浅了,目前最深的矿井可达3000 m。
目前的科学技术日新月异,载人宇宙飞船可以在外太空遨游,宇宙探测器甚至能飞出太阳系,可谓上天有路。
然而对于我们脚下6371 km 半径的地球,却至今还是入地无门。
【讨论】啄木鸟如何知道哪种树生病了?哪棵树里有虫子?人类用什么方法可以了解地球内部?【学生回答】啄木鸟是通过敲击树木发出的声音来判断,实心树木与空心树木发出的声音不同。
人类可以用地球内部产生的振动来研究地球的内部结构。
【讲解】钻探取样分析,火山喷发带来的地球内部信息;地震波带来地球内部信息等。
高一地理教案:《地球的圈层结构》导学案
![高一地理教案:《地球的圈层结构》导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be1c1a0d76232f60ddccda38376baf1ffc4fe383.png)
《地球的圈层结构》导学案教学目标:1.了解地球的圈层结构,掌握各圈层的特点和作用。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空间想象力。
3.提高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教学重点:1.地球的圈层结构及其特点。
2.各圈层之间的相互关系。
教学难点:1.地球圈层结构的形成原因。
2.各圈层之间的相互作用。
教学准备:1.多媒体教学设备。
2.地球圈层结构示意图。
3.相关教学案例。
教学过程:一、导入1.利用多媒体展示地球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地球的形状和表面特征。
2.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地球的了解,引导学生思考地球的内部结构。
二、自主学习1.发放导学案,让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地球的圈层结构。
2.学生根据导学案的要求,填写各圈层的特点和作用。
三、课堂讲解1.教师根据学生的自主学习情况,对地球的圈层结构进行讲解。
2.利用多媒体展示地球圈层结构示意图,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各圈层的特点和作用。
具体讲解如下:1.地壳a.地壳是地球最外层,分为陆地地壳和海洋地壳。
b.地壳由岩石组成,包括沉积岩、岩浆岩和变质岩。
c.地壳的平均厚度约为17千米。
2.地幔a.地幔是地球内部最大的圈层,位于地壳和地核之间。
b.地幔主要由硅酸盐岩组成,具有塑性。
c.地幔的平均厚度约为2900千米。
3.地核a.地核分为内核和外核,内核主要由铁、镍等金属组成,外核主要由铁、镍和硫组成。
b.地核的平均厚度约为3500千米。
4.水圈a.水圈包括地球上的液态水和固态水。
b.水圈具有流动性,参与地球的物质循环和能量转换。
5.生物圈a.生物圈是地球表层生物活动的范围。
b.生物圈包括陆地、海洋和大气中的生物。
6.大气圈a.大气圈是地球最外层的气体圈层。
b.大气圈对地球表面起到保护作用,维持地表温度和气候。
四、案例分析1.教师展示相关教学案例,如地球内部圈层的形成原因、板块构造学说等。
2.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案例中涉及的问题。
五、课堂小结2.学生分享学习心得,提出疑问,教师解答。
《地球的圈层结构》 导学案
![《地球的圈层结构》 导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2bef4eb648649b6648d7c1c708a1284ac8500580.png)
《地球的圈层结构》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了解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依据及各圈层的特点。
2、掌握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的变化与地球内部圈层结构的关系。
3、理解地球外部圈层的组成及各圈层的主要特点。
二、知识梳理(一)地球的内部圈层1、地震波(1)地震波的分类:地震波分为纵波(P 波)和横波(S 波)。
(2)纵波的特点:传播速度较快,可以通过固体、液体和气体传播。
(3)横波的特点:传播速度较慢,只能通过固体传播。
2、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1)依据: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的变化。
(2)两个不连续面莫霍界面:在地面下平均 33 千米处(大陆部分),纵波和横波的传播速度都明显增加。
古登堡界面:在地下约 2900 千米处,纵波传播速度突然下降,横波完全消失。
3、地球内部圈层的特点(1)地壳范围:位于莫霍界面以上。
厚度:平均厚度约 17 千米,大陆地壳较厚,平均约 39—41 千米;大洋地壳较薄,平均约 5—10 千米。
(2)地幔范围:位于莫霍界面与古登堡界面之间。
分层:分为上地幔和下地幔。
在上地幔上部存在一个软流层,一般认为这里可能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
(3)地核范围:位于古登堡界面以下。
分层:分为外核和内核。
外核呈液态或熔融状态,内核呈固态。
(二)地球的外部圈层1、大气圈(1)组成:主要成分是氮气和氧气。
(2)作用:提供生命活动所需的气体;保护地球免受流星体和宇宙射线的伤害;调节地表温度等。
2、水圈(1)组成:包括地表水、地下水、大气水和生物水等。
(2)特点:连续但不规则。
3、生物圈(1)范围:包括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和岩石圈的上部。
(2)作用:是地球上最活跃的圈层,对地理环境的形成和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三、重点难点1、重点(1)地震波传播速度的变化与地球内部圈层结构的关系。
(2)地球内部各圈层的特点。
(3)地球外部圈层的组成和特点。
2、难点(1)理解地震波传播速度的变化规律。
(2)区分地球内部各圈层的物质组成和物理性质。
《地球圈层结构导学案》
![《地球圈层结构导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85601c976037ee06eff9aef8941ea76e58fa4a91.png)
《地球圈层结构》导学案一、导入引言地球是我们生活的故里,但你是否了解地球的内部结构呢?今天我们将进修地球的圈层结构,了解地球内部的奥秘。
二、知识概要1. 地球的圈层结构包括地壳、地幔、外核和内核四个部分。
2. 地壳是最外层的部分,分为大陆地壳和海洋地壳。
3. 地幔是地壳底下的一层,占据地球半径的大部分。
4. 外核是地幔底下的一层,主要由液态铁和镍组成。
5. 内核是地球的最内层,由固态铁和镍组成。
三、重点内容1. 地壳地壳是地球最外层的部分,分为大陆地壳和海洋地壳。
大陆地壳主要由花岗岩和玄武岩构成,而海洋地壳主要由玄武岩构成。
地壳的厚度在陆地上平均为30-50公里,在海洋上平均为5-10公里。
2. 地幔地幔是地壳底下的一层,占据地球半径的大部分。
地幔主要由硅、镁、铁等元素组成,是地球的主要组成部分。
地幔的温度和压力很高,可以流动,这也是地球板块运动的原因之一。
3. 外核外核是地幔底下的一层,主要由液态铁和镍组成。
外核的温度很高,而且是液态的,这也是地球产生磁场的原因之一。
外核的运动也会影响地球的磁场变化。
4. 内核内核是地球的最内层,由固态铁和镍组成。
内核的温度很高,但由于极高的压力,铁和镍依旧呈固态。
内核的存在稳定了地球的结构,同时也影响了地球的地磁场。
四、进修任务1. 了解地球的圈层结构,掌握各层的特点和组成成分。
2. 探究地球圈层结构对地球运动和地球磁场的影响。
3. 分析地球圈层结构与地质灾害的干系,如地震、火山喷发等。
五、拓展延伸1. 了解地球的板块构造理论,探究地球板块的运动方式和板块边界的特点。
2. 探究地球的地热活动与圈层结构的干系,如岩浆的形成和火山的分布。
3. 了解地球内部的地震波传播规律,探究地震对地球内部结构的影响。
六、总结反思通过进修地球的圈层结构,我们更深入地了解了地球的内部构造和运动机制。
地球的圈层结构不仅影响着地球的地质活动,还影响着地球的磁场和气候等方面。
希望大家能够继续深入进修地球科学,探索更多地球的奥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导学案)
第一章第4节第一课时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
班级姓名学号
【学习目标】
1.了解并能说出地震波的波速及传播特点,能区分横波与纵波。
2.知道地球内部圈层的特点及划分依据,掌握地壳、地幔、地核的界线及主要特点。
【学习重点】
1.横波与纵波的区别。
2.地球内部各圈层的划分依据及具体特征。
【学习难点】
1.通过地震波波速与深度变化关系划分气球内部圈层结构并分析圈层结构的性质。
2.岩石圈与地壳的区别。
––––––––––––––––––––––––––––––––––––––––
第1课时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
(一)课前预习
知识点一: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
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示意图
1.地球具有圈层结构,其内部圈层可以分为地壳、地幔和________。
3.圈层划分依据:目前人类将地球的固体部分分为三个圈层,划分的依据主要是根据________在不同物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
知识点二:地震波
1.概念:当地震发生时,地下岩石受到强烈冲击,产生弹性震动,并以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这种弹性波叫做地震波。
纵波与横波示意图
2.分类:地震波主要分为____和____。
其中质点的振动方向和波的传播方向____的是横波,也称____波,横波的速度____,能通过的介质是____,它使地面发生前后、__ _抖动,破坏性较强;振动方向与波的传播方向____的是纵波,也称____波,速度____,能通过的介质是____、____、____,它是地面发生____振动,破坏性较弱。
知识点三:地壳、地幔和地核
1.填空:①______ ②_______ ③_______ E______(不连续界面)F__________(不连续界面);
2.地壳:地壳是指地表至________(不连续界面)之间的部分,地壳的厚度不一,平均厚度为______千米,与大陆部分相比较,海洋对应的地壳部分厚度________。
3.地幔:________(不连续界面)以下至____________(不连续界面)之间的圈层部分,我们称之为地幔。
地幔又分为__________(莫霍面至地下1000千米深度)和__________(地下1000~2900千米的范围)。
4.地核:(不连续界面)以下至为地核。
地核分为______和___;前
者可能呈______ 状态,后者呈_______态。
––––––––––––––––––––––––––––––––––––––––(二)课堂学习知识探究一:地震波与不连续面
1.思考:人类可以通过哪些途径或手段了解地球的内部结构
2.探讨: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的划分依据及其特点:
(1)划分依据:
阅读: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有这样的经验,当你拿起一个瓷碗或瓦罐想要检验有没有裂纹时,只要轻轻一敲,便能从它发出的声音判断是否完好;同样的方法也可以检验出西瓜是生还是熟。
装在密封小盒子,我们可以通过摇、拍、称重等,听其声,测其重,也能猜到盒子中装的是什么。
那么我们能不能用同样的方法来研究地球的内部呢答案是肯定的。
但是地球如此巨大,用普通的方法是无法把它“敲”响的,于是,人们想到了地震,它就像是大自然赠与人类的“音响”,只要仔细探测地震波,便有可能知道一些地球内部的秘密。
交流:地球内部圈层结构的划分依据及方法。
(2)地震波的特点:
探讨:结合“横波与纵波示意图”和下图讨论地震波的类型及其特征(提示:从传播速度、能通过的介质和共性等方面考虑)。
思考:发生地震时,在陆地上的人会有什么感
觉在海轮上的人又会有什么感觉试解释原因。
3.不连续面及地震波经过不连续面波速的变
化:
(1)小知识:
在地震波的传播过程中,如果在一定深度
发生明显变化,就可以断定该处物质的结构和组成有了明显的不同,人们把地震波的波速突然发生变化的面叫做不连续面,又称界面。
读“地球内部圈层结构示意图”完成下面探讨。
(2)图中A、B分别为哪种类型的地震波简述判断依据。
思考在界面C,两类地震波传播速度有什么变化该不连续面被称为什么其位置如何
(3)思考在界面D,A波如何变化,B波传播速度发生怎样的变
化该不连续面被称为什么其位置如何
地球内部圈层结构示意图▲
知识探究二: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
1.交流:①结合以上探讨描述一下地壳、地幔、地核的划分。
②指出“地球内部圈层结构示意图”中字母E、F、G、H、I、J所代表的圈层名称,简述J圈层的物质状态及其意义。
③如何借助煮熟的鸡蛋巧记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
2.探讨:结合下图讨论岩石圈的划分及其与地壳的区别。
【例1】地质学家常利用地震波来寻找海底油气矿藏,下列四幅地震波示意图中表示海底储
有石油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
【例2】读“地震波的波速与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图,回答下列各题。
(1)指出图中A、B各代表什么地震波,
并注明表示字母:
A____________,B____________。
(2)A、B两种地震波大约在地下_____
千米处传播速度明显加快,从而发现了
C__________(不连续面)。
(3)在地下2900千米处,A波___________,
B波波速___________,从而发现了
D____________(不连续面)。
(4)C面以上为____________,C面和D面
之间为____________,D面以下为____________。
(5)E和F的主要不同点是____________。
––––––––––––––––––––––––––––––––––––––––(三)课后练习
1.目前人类对地球内部结构的研究主要依靠()
A.地质钻探
B.研究地震波
C.地层和化石
D.理论建模
2.下列各地,地壳最厚的是()
A.华北平原
B.云贵高原
C.青藏高原
D.四川盆地
3.目前认为岩浆的主要发源地之一是()
A.地幔
B.上地幔
C.软流层
D.外核
4.图中的大圆、中圆和小圆依次所代表的地理概念是()
A.岩石圈、地幔、地壳
B.岩石圈、上地幔顶部、地壳
C.岩石圈、地幔、地核
D.地球内部圈层、岩石圈、地壳(四)学习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