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课《诗五首》之《行路难》教学设计
《行路难》教学设计
THANK YOU
情感表达
诗中表达了作者在人生道路上的苦闷、迷茫,以及面对困难 时的乐观向上和坚定信念。通过意象的描绘和情感的抒发, 使读者能够深刻感受到作者内心的挣扎和追求。
经典语句欣赏与解读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运用象征手法,将自然景象与人生道路相结合,既展现了人生道路的艰难险阻,又表达了 作者面对困难时的无奈和苦闷。
丽多彩的唐代文化景观。同时,唐代诗歌还吸收了外来文化的营养,如
佛教思想等,进一步丰富了诗歌的内涵和表现力。
04
互动环节设计与实践
小组讨论:诗中情感共鸣点挖掘
小组分组与讨论主题
学生分组,每组选定《行路难》中的一个情感主题,如离 别、人生艰难等,进行深入探讨。
讨论引导与记录
教师提供讨论引导问题,如“诗中哪些词句触动了你的情 感?”“你如何理解诗人在表达这种情感时的用意?”等 ,学生记录讨论过程与结果。
作品展示与交流
学生作品在班级或学校范围内展示,学生之间互相交流创作心得与 体会,激发创作热情。
05
课堂总结与回顾
关键知识点回顾
古诗背景及作者简介
01
回顾《行路难》的背景及李白生平,深入理解诗人的其他作品
及时代背景等元素。
诗词意象和表现手法
02
重点回顾《行路难》中的意象运用,如“冰塞川”、“雪满山
分享与交流
各小组代表分享讨论成果,全班学生共同交流感受,加深 对诗中情感共鸣点的理解。
角色扮演:诗人形象再现及情感传递
李白《行路难》教案
李白《行路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行路难》全诗;(2)了解李白的生平及创作背景;(3)分析并掌握诗歌中的意象、表现手法和韵律特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2)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人生困境的感慨以及对理想的执着追求;(2)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乐观精神。
二、教学重点1. 《行路难》诗歌内容的理解与背诵;2. 诗歌中的意象、表现手法和韵律特点的分析。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难点词语的解释;2. 诗歌意境的感悟。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内容包括诗人生平、诗歌背景、词句解析等;2. 准备《行路难》全文及其注释、译文;3. 准备相关资料,如李白的其他诗作、古代文学评论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介绍李白及其创作背景;(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情境。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诗歌,理解诗意;(2)引导学生关注诗歌中的关键词语,如“金樽清酒”、“玉盘珍羞”等;(3)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韵律特点,如平仄、对仗等。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表现手法;(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3)教师点评,总结诗歌的艺术特色。
4. 诗歌欣赏(1)让学生反复朗读诗歌,感受韵律美;(2)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人的情感,体会诗歌的内涵;(3)分享李白其他诗作,进行比较欣赏。
5.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2)强调诗歌的审美价值,激发学生对古典诗歌的热爱。
6. 作业布置(1)背诵《行路难》;7. 课后反思(1)总结课堂教学效果,发现问题;(2)针对问题,调整教学策略,为下一节课做好准备。
六、教学拓展1. 对比阅读:选取其他诗人描写人生困境的诗作,如杜甫的《登高》、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等,与《行路难》进行对比阅读,分析各自的表现手法和情感特点。
《行路难》教学设计
《行路难》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二、教学目标1.帮助学生理解《行路难》的主题和情感表达。
2.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文本分析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3.通过欣赏诵读培养学生的语感和表达能力。
4.激发学生思考人生和社会发展的意义。
三、教学内容和过程1.了解背景引导学生了解唐代社会和政治背景,以及李白的创作背景。
启发学生思考文学作品与时代背景之间的关系。
2.梳理诗歌结构通过分析《行路难》的结构,引导学生思考诗歌形式和结构对表达的影响。
比如,五律形式如何使诗歌的表达更加紧凑有力,重复的段落如何增强了诗歌的感染力等。
3.探究主题让学生在阅读《行路难》时,留意诗中所蕴含的主题和情感表达。
引导学生思考诗人在动荡不安的时代中所表达的人生观和对国家命运的思考。
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诗歌,如政治、哲学、社会等。
4.欣赏诵读鼓励学生诵读《行路难》,培养学生的语感和表达能力。
学生可以分组朗读,比较不同组的诵读效果,从而体会到不同语调和表达风格的差异。
5.作品解读与讨论引导学生对诗歌中的比喻、象征和修辞手法进行分析,帮助学生理解作品中的意义和隐喻。
并就以下问题展开讨论:(1)诗人为什么选择以行路为主题?(2)诗中的行路难是指什么?(3)诗中的“壮士一去兮不复返”指的是谁?(4)诗中的“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意象代表什么?(5)诗中的“黄鹄去后复黄鹄”有何寓意?(6)诗人通过《行路难》反映了什么现实?6.创作与写作鼓励学生通过《行路难》的启发,进行类似的主题创作。
可以让学生以行路为主题,表达自己对人生和社会发展的思考。
四、教学评价1.观察学生在课堂中的积极参与度,包括讨论的积极性、主动提问等。
2.听取学生诵读的成果,评价其语感和表达能力。
3.通过作业评价学生的文本分析和写作能力。
五、延伸拓展1.为学生推荐其他相关作品,如杜甫的《登高》、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等,让学生进一步感受诗歌的魅力和思想的力量。
2.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收听、朗读比赛,让更多的学生参与进来,激发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
《行路难》优秀教案
《行路难》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李白的生平和创作背景,体会诗人在《行路难》中所表达的复杂情感。
2、引导学生品味诗歌的语言,学习诗歌中运用的象征、用典等表现手法。
3、培养学生面对困境时积极乐观、勇往直前的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诗歌的内容和主题,把握诗人的情感变化。
赏析诗歌的艺术特色,如象征、用典等手法的运用。
2、教学难点体会诗人在困境中仍积极进取的精神,理解诗歌的深层内涵。
三、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体会诗人的情感。
2、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诗歌中的重点词句和主题,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合作精神。
3、点拨法:在学生理解困难的地方,教师进行适当的点拨和引导。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在人生的道路上,我们常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挫折。
有时候,我们会感到迷茫,会觉得前途一片黑暗。
但是,总有一些人,他们在困境中依然坚定信念,勇往直前。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唐代诗人李白的《行路难》,看看他在面对人生的艰难险阻时,是如何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态度的。
(二)作者及背景介绍1、李白(701 年-762 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
他的诗歌风格豪放飘逸,富有浪漫主义色彩,充满了对自由、理想的追求和对黑暗现实的批判。
2、这首诗创作于唐玄宗天宝三年(744 年),李白离开长安之时。
当时,李白在长安得到唐玄宗的赏识,被召入宫中供奉翰林。
但不久后,他因得罪权贵而被排挤,被迫离开长安。
在离开长安的路上,李白心情苦闷,写下了这首《行路难》。
(三)初读诗歌,整体感知1、教师范读诗歌,要求学生注意字音、节奏和韵律。
2、学生自由朗读诗歌,结合注释,理解诗歌的大意。
3、请学生概括诗歌的主要内容。
(四)精读诗歌,赏析词句1、“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这几句诗描绘了怎样的场景?诗人为什么“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从这些描写中,你能体会到诗人怎样的心情?2、“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行路难的教案(通用12篇)
行路难的教案(通用12篇)行路难的教案(通用12篇)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
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行路难的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行路难的教案篇1教学目标:1、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2、能分析文中“比兴”的用法和作用3、引导学生认识怀才不遇者的不幸,珍惜人尽其才的大好时代教学重点:对诗歌的反复诵读和联想比较教学难点:对鉴赏诗歌的学习方法理解性地掌握,并学以致用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课前准备:学生预习;搜集一些怀才不遇的文人的诗词。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湘夫人为我们讲了一个苦恋的故事,抒写了与佳人相会而不得的烦恼,下面我们来学习鲍照的《拟行路难》,看看他烦恼的是什么,(人生之路难行,无才难行,有才亦难行。
) 板书标题《拟行路难》。
二、读懂大意要求:明确体裁、读准字音、把握节奏1、读懂大意之体裁:联想比较学过的诗歌体裁和乐府古诗《行路难》是乐府杂曲,本为汉代歌谣,晋人袁山松改变其音调,创制新词,流行一时。
鲍照《拟行路难》共十八首,歌咏人生的种种忧患,寄寓悲愤。
本文是第四首。
2、读懂大意之读音、节奏;3、同位合作,根据大意试背诵三、知人论诗1、联想比较,就全诗或自己感受最深的某句诗谈一谈自己的理解,并通过朗读体现自己的理解。
2、示范诵读,引出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法。
①交流有关鲍照的生平经历和写诗的背景鲍照(?~466),南朝宋文学家。
字明远。
本籍山东东海(治所在今郯城);一说山西上党(可能是指东海鲍氏的祖籍)。
他的青少年时代,大约是在京口(今江苏镇江)一带度过的。
宋文帝元嘉十六年(439),鲍照20多岁时,为了谋求官职,去谒见临川王刘义庆,献诗言志,获得赏识,被任为国侍郎。
刘义庆在这一年任江州刺史,他也在同年秋到江州赴职。
元嘉二十一年(444),刘义庆病逝,他也随之失职,在家闲居了一段时间。
行路难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
行路难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一、教学设计《行路难》是唐代诗人李白的名篇,其豪放激昂的词句、深刻的人生哲理,让人感受到人生的艰难曲折。
针对幼儿的认知特点,我进行了如下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1)让幼儿了解《行路难》的作者李白,以及诗文的背景。
(2)让幼儿能正确朗读诗文,理解诗文的大意。
(3)让幼儿感悟到人生的艰难曲折,培养其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2.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让幼儿正确朗读诗文,理解诗文大意。
(2)难点:让幼儿感悟到人生的艰难曲折,培养其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3.教学方法采用情景教学法、互动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等,让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
4.教学过程(1)导入:向幼儿介绍诗人李白,以及《行路难》的背景。
(2)朗读:让幼儿跟随老师一起朗读诗文,感受诗文的韵律美。
(3)解析:讲解诗文的大意,让幼儿理解诗文所表达的人生哲理。
(4)互动:分组讨论,让幼儿分享自己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和挫折,以及如何克服。
5.教学评价通过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小组讨论参与度等方面进行评价。
二、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幼儿对诗文的理解存在一定的困难,因此在讲解诗文大意时,我尽量用简单易懂的语言,并结合生动的图片、故事等形式,让幼儿更好地理解诗文。
同时,在互动环节,我鼓励幼儿积极参与,分享自己的经历,让他们在实践中感悟到人生的艰难曲折。
然而,在教学过程中,我也发现了一些问题。
部分幼儿对诗文的兴趣不高,可能是因为诗文内容距离他们的生活较远,难以产生共鸣。
针对这一问题,我计划在今后的教学中,尝试将诗文与幼儿的生活实际相结合,让他们感受到诗文的时代价值。
互动环节的组织不够严密,导致部分幼儿在分享经历时,偏离了主题。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将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对互动环节的引导,确保幼儿分享的内容与教学目标相符。
我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注重培养幼儿的审美情趣。
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增加对诗文艺术特色的讲解,让幼儿在理解诗文大意的同时,感受到诗文的审美魅力。
《行路难》教学设计(通用9篇)
《行路难》教学设计(通用9篇)《行路难》教学设计篇1一、预习《行路难》二、正课1.朗读《行路难》。
2.作者简介。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年轻时即漫游全国各地,曾经至长安,供奉翰林,但不久遭谗去职。
晚年漂泊东南一带,最后病死于当涂。
其诗多强烈抨击当时的黑暗现实,深切关怀时局安危,热爱祖国山河,同情下层人民,鄙夷世俗,蔑视权贵;但也往往流露出一些饮酒求仙、放纵享乐的消极思想。
他善于从民间吸取营养,想象丰富奇特,风格雄健奔放,色调瑰奇绚丽,是中国文学史上继屈原之后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3.解题。
《行路难》是乐府《杂曲歌辞》旧题。
这首诗是李白在天宝三载离开长安时所作。
诗中写世路艰难,反映了政治上遭遇挫折后,诗人内心的强烈苦闷、愤郁和不平;同时又表现了诗人的倔强、自信和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展示了诗人力图从苦闷中挣脱出来的强大精神力量。
4.赏析。
(1)前四句为全诗奠定了抒情的基调。
李白离别京城,亲朋好友为他设宴饯行,宴席十分豪华。
金樽、玉盘——极言饮食器具之精美清酒、珍馐——极言酒肴之珍奇斗十千、直万钱——极言酒、菜之珍贵。
然而禀性豪爽嗜酒如命的诗人对此美酒佳肴却“不能食”“心茫然”。
“停”“投”“拔”“顾”四个连续动作与“金”“清”“玉”“珍”形成鲜明的对比。
表现了诗人极度愤懑、抑郁不舒的心情。
是什么原因使得诗人如此呢?(联系背景)(2)接着两句紧承“心茫然”,正面写“行路难”。
“冰塞川”“雪满山”象征了人生道路艰难险阻。
李白本是个积极用世的人,他才高志大,很想像管仲、张良、诸葛亮等历史上杰出人物一样,干一番宏大的事业,可是受诏入京后,皇帝却没有重用,而且受到权臣的谗毁排挤,被“赐金放还”,变相撵出了长安,这不正像遇到冰塞黄河,雪拥太行吗?但是李白并不是那种软弱性格的人,从“拔剑四顾”开始,就表示不甘消沉,而要继续追求。
“垂钓碧溪”“乘舟梦日”的典故,表达自己有朝一日能像古人一样,为统治者信任重用,建立一番伟业的信心。
《行路难》教学设计
30.诗词五首之《行路难》教案【教学目标】1、能够读准字音,把握节奏,达到熟读成诵;2、通过赏析感知诗歌意境,体会作者“哀而不伤,悲而能壮”的感情;【教学重难点】理解诗人的怀才不遇,以及他在悲愤中不乏豪迈气概,失意中仍怀希望的思想境界。
【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你熟悉李白吗?都知道关于他的哪些方面?能说说吗?预测回答:从他的诗歌,从他的为人……那大家知道李白最大的爱好吗?——喝酒!李白嗜酒闻名天下,有诗为证:“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为了能喝酒在身无分文的情况下,也要典卖身边值钱的东西,有诗为证:“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可是,这样一个酒仙,也有面对美酒佳肴喝不下去的时候,什么原因呢?今天,我们一起走进李白的《行路难》这首诗,寻找答案!(老师板书“行路难李白”)(二)朗读诗歌,初步感知请大家大声朗读这首诗,看看能否读准字音和节奏。
自由读——点名读——评价——点名读——提示节奏,后齐读(可能出现需要集体纠正的读音:太行山、箸、冰塞川 3个读音为什么?)请大家再读诗歌:1.结合课下注释,理解诗句意思;2.对文中的疑难处做好标记,然后再小组合作交流学习。
(学生自由读,小组交流,教师巡视协助)大家还有没有交流以后也没弄明白的地方?——全班交流难点预测:1、行路难?乐府古题……你能根据自己的理解概括一下这首诗写了什么内容吗?(用自己的话说说好吗?)好像有点难度,那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诗歌的写作背景,看看能不能帮助我们?(师读)那你根据背景现在能说一下了吗?——就是诗人李白在政治道路上遭遇艰难后的感慨!(三)解读诗歌,感知“难”点这首诗中有几个“难”字?请你找出来,用笔画标注一下。
预测学生回答:诗中2个;加上题目中的“难”字,一共3个有人说啊,这首诗歌既有明处的“难”,也有暗处的“难”,其实诗歌处处是难,字字都包含着“难”,请同学们用慧眼来发现隐藏在诗歌字里行间的“难”,好吗?我从诗歌中的什么地方(字、词语、句子),读到李白暗含在心中的“难”,我这样认为的原因是什么?(引导学生把赏析重点放在前三句上面)学生思考,预测学生回答(各抒己见):1.不能吃,是难,一定结合诗句来说明,一说到第二句就出示;(多训练品味读,示范,指导)2.过不去河是难,登不上山是难;(多训练品味读,示范,指导)3.等伯乐来发现自己是难(典故要说明白)(多训练品味读,示范,指导)4.直接感叹:行路难,是难!歧路,是难!今安在,是难!(多训练品味读,示范,指导)5、最后一句的“破”,是难!“停”“投”“拔”“顾”“欲渡”“将登”……分析过程中,需要对学生进行的关键问题提示:假若一上来学生说“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一句,问:李白这是想去哪里?黄河和太行特殊含义(学生的自我理解说出来)?——胸有大志,未实现,从高处跌入低谷歧,选择多,才难,美酒佳肴,不吃才难,在茫然之下,让人揪心处还体现在动词……茫然,不知所措,你有过吗?此处可以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加以评说。
诗词《行路难》教案
诗词《行路难》教案诗词五首《行路难》教案教学目标知识教学点1.进一步了解诗歌朗读的技巧,并运用朗读知识反复诵读五首诗歌。
2.通过咀嚼诗歌的语言,体会作品所表达的思想情感。
3.掌握一定的体裁常识。
能力训练点1.通过对诗词常识的了解,和语言文字的推敲品味,既培养一定的阅读能力,也为学生遣词造句提供经验。
2.通过对诗歌意境的再加工,培养学生一定的想像能力以及鉴赏诗句能力。
德育渗透点1.通过诗歌的学习,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和平的思想感情。
2.通过领会诗歌的语言,培养学生对祖国文学的感情。
美育渗透点1.通过诗歌的诵读,培养提高对语言美的感知能力。
2.通过品味诗歌的意境美、韵律美,以提高学生审美情趣和创造美的能力。
学法引导诵读品味、点拨引导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1.通过反复吟咏,领会我国古代诗歌的优美韵律和意境,并做到通畅地背诵诗歌,为加深体会诗歌感情内容提供可靠的基础。
2.五首诗中,《行路难》艺术境界较难把握。
《饮酒》艺术成就很高,故安排重点理解,其他三首相对浅显,稍加点拨即可。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准备学生课前准备:四人小组讨论诗文内容,发挥想象,绘出反映诗歌意境的画图。
师生互动活动设计1.朗读训练:模仿广播电视播音员的朗读,尽量读出平仄、平缓、仄急,并评出前三名。
2.课前布置:任选一名诗人,收集他的诗文并尽量多地背诵该诗人诗文名句,教师略评诗人的风格。
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明确目标1.在了解一定的诗歌朗读技巧后朗读本课五首诗。
诗有平仄、平声、缓仄声急,读得很缓时并不是平板的拖长,也应注意感情注入。
2.体会每首诗的感情,品味真意境。
二、整体感知这五首古代诗词,形式不同,风格各异,都是千古传诵,脍炙人口的名篇。
三、教学过程诗歌是诗人生命的冲动,感情的倾诉。
“情动于中而言溢于表”诗词是语言的精华。
首先让学生不停地反复地朗读诗歌。
古诗词讲究韵律,乐感极强,平声,仄声交错组合,跌宕起伏,节奏鲜明。
初中语文_30 诗五首 行路难(其一)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行路难(其一)》教学设计【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环节(2分钟)(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导入(背景音乐《渔舟唱晚》)师:上课之前我先出个谜语,大家来猜一猜。
多媒体:______一斗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杜甫《饮中八仙歌》)(白板:刮奖刷)师:同学们猜一猜,杜甫笔下这一位酒仙的名字?生:李白师:同学们说得很正确,看来李白“酒仙”的称号可真是深入人心啊。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内容就是来自诗歌界泰斗级诗人李白的经典之作《行路难》多媒体:课题及教学目标。
师:这节课我们要做两三件事,请一个同学来读一读。
(二)出示学习目标1.我能掌握重点字词,识记文学常识,背诵全诗。
2.我要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体会诗歌内部所蕴含的情感。
3.我能养成乐观自信、执着追求自己理想的优秀品质。
过渡语:同学们,让我们带着目标,首先有感情的朗读诗歌,然后根据自学指导,完成自学任务。
二、先学环节(15分)(一)介绍诗人,了解背景。
1、说到李白,那可是家喻户晓,我们从小到大不知道学了他老人家多少名篇名句呀。
现在同学们一起来回忆一下我们都背过哪些名篇名句。
多媒体:李白图像,认识李白。
(学生齐诵李白诗歌: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月下飞天镜,去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2、通过李白的诗这些诗歌,你认为李白是一个怎样的诗人? (学生自由介绍李白,师作板书并补充。
)(白板书写:唐代诗人、诗仙、酒仙、豪迈、洒脱、浪漫主义诗人)师补充:大家的发言让我想到唐代著名诗人贺之章曾高度赞美李白,称他为“谪仙人”,意思是说李白是一名被贬谪的神仙。
也就是说李白身上有着一种超凡脱俗的与众不同的精神与气质,那么这是一种怎样的精神与气质呢?现在就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来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吧。
(一)出示自学指导1.速读知识链接,勾画有关文体和作者的重要知识,了解写作背景。
《行路难》教学设计(通用3篇)
《行路难》教学设计(通用3篇)《行路难》教学设计(通用3篇)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以计划和布局安排的形式,对怎样才能达到教学目标进行创造性的决策,以解决怎样教的问题。
一份好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子的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行路难》教学设计(通用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行路难》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能够读准字音,把握节奏,达到熟读成诵。
(2)通过自主研讨,理解诗人怀才不遇的情怀。
2、过程与方法通过学习,提高学生的古诗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诗人悲愤中不乏豪迈,失意中仍怀希望的思想境界。
教学重难点:通过学习,体会诗人复杂变化的情感及乐观自信、积极追求理想的顽强精神。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提起唐诗,不得不提到李白,提起李白大家会想起那些诗句呢?(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他的经典诗歌不胜枚举。
李白最大的爱好是喝酒!可是,这样一个酒仙,也有面对美酒佳肴喝不下去的时候,什么原因呢?今天,我们一起走进李白的《行路难》这首诗,寻找答案!(老师板书“行路难李白” )(二)预习展示1、作者介绍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
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
2、背景资料公元742年(天宝元年),李白奉诏入京,担任翰林供奉。
却没被唐玄宗重用,还受到权臣的谗毁排挤,两年后被“赐金放还”,变相撵出了长安。
李白被逼出京,朋友们都来为他饯行,求仕无望的他深感仕路的艰难,满怀愤慨写下了此篇《行路难》。
《行路难》教案设计
《行路难》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行路难》全诗;(2)了解作者李白的生平背景及其诗歌创作特点;(3)分析并掌握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意象。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内容;(2)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审美情趣;(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面对人生困境时的坚定信念和豪迈情怀;(2)学会在面对困难时,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勇于追求理想;(3)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诗歌的字词解释和翻译;(2)诗歌的结构和韵律特点;(3)作者的思想感情和创作背景。
2. 教学难点:(1)诗歌中蕴含的深刻哲理;(2)修辞手法和意象的运用;(3)如何将作者的情感与现实生活相结合。
三、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音乐、图片等手段,营造有利于学生沉浸的学习氛围;2. 互动式教学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讨论,提高课堂活力;3. 案例分析法:以作者李白为例,了解其生平创作特点;4. 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发现诗歌中的美感。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熟练掌握《行路难》的教学内容,了解作者李白的生平背景;2. 学生准备:预习《行路难》,了解诗歌的基本意思;3. 教学资源:多媒体课件、相关资料、课外读物。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分享李白生平趣事,激发学生对作者的兴趣;(2)简要介绍《行路难》的创作背景;(3)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初步感知诗歌主题。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默读诗歌,体会诗歌的韵律美;(2)学生分享对诗歌的理解,讨论诗歌的主题;(3)教师点评并总结,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3. 文本解析(1)分析诗歌的结构,讲解诗句的含义;(2)引导学生品味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3)联系现实生活,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深层含义。
4. 情感体验(1)让学生感受作者在面对人生困境时的坚定信念;(2)引导学生反思自己在面对困难时的态度;(3)分享如何将作者的情感与现实生活相结合,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30课《诗词五首》行路难精品教案语文版
《行路难》教学目标:1、了解诗人李白及其作品风格,熟读并背诵。
2、细读品味,体会诗中所流露出的诗人乐观自信的人生态度和远大抱负。
教学重点:目标1.教学难点:目标2.教学方法:朗读、探究。
课型:新授课。
一、释题导入:《行路难》李白在遭受谗毁,初离长安南下时写的一组诗(共三首),这是第一首。
“行路难”是乐府《杂曲歌辞》旧题。
诗中写世路艰难,充满着政治上遭遇挫折后的抑郁不平之感。
二、整体感知内容:1、作者: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大诗人。
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天水一带)生于中亚碎叶城,是唐朝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称,与杜甫齐名,世称“李杜”。
著有《李太白集》。
2、背景资料:李白是天宝初供奉翰林,因受权贵谗害,仅一年便离开了长安。
此诗即为志不得申,辞官放浪江湖而作。
主要通过咏世路之艰难,抒“天生我材必有用”之情怀。
3、教师范读,领读,学生自由朗读。
4、翻译:金樽斟满清酒,一杯要十千钱,玉盘里摆满精美的菜肴价值万钱。
面对佳肴我放下杯子,停下筷子,不能下咽,拔出剑来,四处看看,心中一片茫然。
想渡过黄河,坚冰封住了河面;想要登上太行,大雪盖满了山。
闲时我像姜太公在碧溪上垂钓,忽又梦见伊尹乘船经过日月边。
行路艰难,行路艰难,岔路这么多,今后要去哪?总会有乘风破浪的那一天,挂起高帆渡过茫茫的大海。
三、品味赏析:1、前四句:写朋友出于对李白的深厚友情,出于对这样一位天才被弃置的惋惜,不惜金钱,设下盛宴为之践行。
“停”“投”“拔”“顾”四个连续动作,形象地显示了内心的苦闷抑郁,感情的激荡变化,壮志难酬的迷茫、愤慨。
2、中间四句:刚刚慨叹“冰塞川”“雪满山”,又恍然神游千载之上,仿佛看到了吕尚、伊尹由微贱而忽然得到君主重用。
诗人心理上的失望与希望、抑郁与追求,急遽变化交替。
3、“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四句节奏短促、跳跃,完全是急切不安状态下的内心独白,逼真地传达出进退无路而又要继续探索追求的复杂心理。
《行路难》语文教案设计
《行路难》语文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行路难》。
(2)理解《行路难》的诗意和主题,了解作者李白的相关背景。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行路难》的韵律、意象和表达技巧。
(2)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文学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人生困境的感慨和对理想的执着追求。
(2)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激发学生对文学的热爱。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意象和表达技巧。
2. 诗歌的主题和情感内涵。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一些生僻词语的理解。
2. 诗歌的深层寓意和人生哲理的把握。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行路难》的内涵。
2. 运用案例分析法,对诗歌中的典型意象和表达技巧进行详细解读。
3.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作者李白及其创作背景。
(2)提问:《行路难》这首诗的主题是什么?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行路难》,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意境。
(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歌的字词和意义。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表达技巧。
(2)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分享和交流。
4. 课堂讲解:(1)讲解诗歌的意象和表达技巧,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
(2)解析诗歌的主题和情感内涵,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情感。
5. 课堂练习:(1)让学生进行诗歌背诵练习。
(2)让学生写一篇关于《行路难》的短文,表达自己的感悟。
6. 总结拓展:(1)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和难点。
(2)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内容。
7. 板书设计:《行路难》意象:黄河、太行、峨眉、青天等表达技巧:比喻、象征、拟人等主题:人生困境与追求理想教学反思: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看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欣赏能力是否有提高,以及教学方法是否适合学生等。
行路难教案
教学设计课题:《行路难》一、教学内容分析这首诗是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30课《诗五首》当中的一首。
《行路难》这首诗是李白组诗其一,主要抒发了怀才不遇的情怀,在悲愤中不乏豪迈气概,在失意中仍怀有希望。
学生可能从一年级开始就接触李白的诗了,这节课,我想让学生回顾他的诗的同时,结合这首诗,了解李白及他的诗风。
这首诗的学习,需要学生认识到诗人的那种乐观、豪迈的心情。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学习古代诗歌的一般方法;(2)回忆与作者李白有关的常识及诗歌;(3)了解《行路难》这首诗的写作背景;(4)全班同学能达到准确、有节奏地朗读诗歌,1、2号同学能做到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5)能结合相关资料,赏析自己认为写得好的诗句。
2、过程与方法:(1)能通过阅读相关书籍、网络搜索等方式,查找学习古诗的方法、作者的资料及这首诗的写作背景。
(2)能通过读——悟——议——读的方式,学习古代诗歌。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有与大家分享资料、方法、学习心得的愿望。
(2)能从作者的遭遇和思索中,领悟到自信、乐观、积极人生态度的可贵。
(3)能讲述几个类似的事例(可以讲自己,也可以讲自己听到的、看到的人。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从初一到初三的诗歌学习已经近两年的时间了,学生对诗的学习方法应该已经很熟悉了,从了解作者背景到读、意思的解读及表达诗人的感情等学习步骤都已经很清楚了,关键是诗句与当时的背景的联系及作者的感情寄托在哪儿的体会可能会有不同看法。
另外,这样的学习以小组展示的方式学生也习以为常了。
所以,怎么让这节课有梯度,有一些探究的必要性,就看学生对作者李白的资料梳理及学过或背过的他的诗的整理。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1.自主学习法要求学生自主参与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去,如课前预习、课上积极思考踊跃发言、课后及时复习巩固等。
经过自学,应基本读准字音、理解课文内容。
2.诵读品味法要求学生在,扫清文字障碍,初通文意后,能通过反复朗读,读出文中的韵味,还课堂以朗朗书声。
《行路难》教学设计3篇
《行路难》教学设计1一、导入1、在大唐盛世,有一位诗人他豪情满怀,诗酒仗剑走江湖。
他才华横溢,满怀经世治国之志。
在道士吴均的推荐下,在人生迈入第四十一个春秋之际,他由布衣登上了卿相的殿堂,满以为实现理想、施展才华的时候到了,但是皇帝昏聩无能,美梦初醒,他很快被赐金还放,理想与现实的交织下,他陷入矛盾之中,这个人就是——李白。
今天我们就学习他的《行路难》走进李白的精神世界。
2、了解诗歌写作背景:《行路难》作于天宝三年(774年),共三首,这是第一首。
“行路难”是乐府《杂曲歌辞》旧题。
是李白遭受谗毁初离长安南下时写的一组诗。
诗中写世路艰难,充满着政治上遭遇挫折后的抑郁不平之感。
二、学生朗读教师:同学们都预习过了,下面我来检查一下预习情况。
我请一个同学来读一下.请同学评价一下.……你觉得要读出什么感情呢?教师:诗人在这首诗中的情感变化:苦闷——憧憬——愁——喜悦(再读诗歌)三、分析诗歌1、诗文一、二句给我们描绘了一幅丰盛的宴会图。
“金樽清酒”“玉盘珍馐”至少是五星级的标准,可是李白为什么“停杯投箸”食不下咽呢?诗文哪些地方暗示我们原因了吗?引导明确:诗人食不下咽的原因是因为诗人此时心中充满了愁闷。
从课题《行路难》里面我们可以感受到。
路是一种象征,象征人生之路。
(学生或老师补充诗歌写作背景:李白一生追求政治理想,熬到41岁才开后门,进入朝廷却被皇帝当作点缀生活、粉饰太平的御用文人,还来不及抒发郁闷之情,在宫廷不久被人打小报告,就被李隆基赏了一些金子给赶了出来。
为之努力了多年的政治理想就在一旦之间付之汪洋。
因此内心非常失落、悲愤、忧郁。
2、古人饮酒时,常舞剑以助酒兴。
这里也是舞剑助酒兴吗?有点激愤的味道。
你悲愤又如何?你有才能又如何?还有吗?3、“欲渡……”怎么理解这句话?——李白想什么?(想“渡黄河,登太行”)但是什么让自己的仕进道路受到阻塞,济世安民的理想无法实现呢?(“冰塞川,雪满山”,)用“冰塞川”、“雪满山”作比喻来进行说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世纪教育网精品资料版权所有@新世纪教育网
八下第六单元第30 课
《行路难》
主备人:胡勇复备人:王金山
【课标及分析】
课程标准主张中学语文教学应致力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和人文素养,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语感,发展学生的思维和创新精神,促使学生养成学习语文的
良好习惯。
初中古诗文的教学,则以培养学生的兴趣与语感为主,并适当积累一定的文言文字词句知识,使学生对中国古文学作品作家有所了解。
我的个人理
解,就是要使学生对古诗文要 "想读 "、 "会读 "、 "熟读 "、 "解读 "。
至于本课,字
词知识不多,语言通俗,淡中见奇,意蕴深厚,所以计划以 "熟读 "" 解读 "本诗为重点。
行路难(其一)“行路难”是乐府古题,多咏叹世路艰难及贫困孤苦的处境。
李白这组《行路难》诗主要抒发了怀才不遇的情怀,这里选的是第一首,在悲愤
中不乏豪迈气概,在失意中仍怀有希望。
诗以叙事开篇,渐而过渡到抒情。
开头
以极为夸张的笔法领起,写“金清酒”,“玉盘珍羞”,仿佛在营造欢乐的宴饮气氛,似乎是一首“祝酒歌”。
但三四句急转直下,忽说“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这样强烈的反差,衬出诗人内心的悲苦。
当精神苦闷的时候,美味佳酿也
难以下咽。
南朝宋诗人鲍照《拟行路难》第六首开头为:“对案不能食,拔剑击柱长叹息。
”李白显然化用了这一诗句,不过增加了“对比度”,以乐景写哀,强化了哀的程度。
那么,诗人的悲哀到底是因为什么呢?答案是模糊的,朦胧的,
充满“诗意”的。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这是一种忧来无端的惆怅,是一种无所适从的迷惘。
诗人以形象化的语言,写出了世途的艰难,寓含着无限的悲慨。
现实之路虽然坎坷险阻,但梦还在,理想还在。
诗人多么希望像姜太公
一样,八十岁遇周文王,一展宏才;像伊尹那样,梦见自己乘舟到“日边”,有为于当世。
但理想和现实是有距离的,理想不能征服现实,现实也不肯认同理想。
这样的痛苦交织于诗人心中,他终于发出“行路难 ! 行路难 !多歧路,今安在?”的感叹。
诗的结尾,在沉郁中振起,坚定了“长风破浪”的信心,重新鼓起沧海扬帆的勇气。
【学情分析】
1.学生已经知道的:诗人的大致情况,学习、背诵诗歌的方法。
2.学生想知道的:诗歌的思想感情及诗句所描绘的景象和诗歌的写作背景。
3.学生能自己解决的:大部分学生能够借助工具书和注释,自己解决字词翻译、作者生平资料等问题。
4、学困生:后三分之一的学生能够记住文学常识,准确背诵、默写即可。
【教学目标】
知识能力:
背诵并且正确默写诗歌。
过程方法:
1.品味诗句,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培养学生读诗的情趣。
2.了解诗歌情景交融、理趣盎然的特点。
3.品评名句,积累名句,增加语言积累,丰富文化积淀。
情感态度:
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领会诗歌的意境美、语言美、格调美,培养审美情趣,陶冶情操;间接接触社会,完善健全人格。
【教学重点】
诵读诗歌,引导学生理解诗意,体味诗情,明确诗歌主旨,并积累名句。
【教学难点】
欣赏诗句,理解思想诗词思想内容。
【教学方法】
朗读、讨论点拨和比较鉴赏。
【创新支点】
比较鉴赏,提升学生对诗歌的整体感知和深入赏析的能力。
【教学媒体】
课件。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李白少有大志,以管仲、晏婴等名相自比,希望能成就一番伟业,但世事艰难,
他二十四岁“仗剑去国”漂泊半生,直到四十二岁才由人引见做了供奉翰林,其
间扮演的是一个以文娱君的半弄臣角色,根本谈不上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负和理
想,两年后黯然离京,这使他不经发出“行路难”的感慨。
二、作者简介:李白和他的诗歌:
《行路难》选自《李白集校注》,作者李白(701--762) ,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祖籍陇西成纪 (今甘肃天水附近 ),先世在隋末因罪徙居中亚。
他诞生于中亚
的碎叶,五岁时随父迁居四川彰明县的青莲乡。
李白年轻时,即漫游全国各地。
曾经至长安,供奉翰林,但不久遭谗去职。
晚年漂泊东南一带,最后病死于当涂。
其诗多强烈抨击当时的黑暗现实,深切关怀时局安危,热爱祖国山河,同情下层人民,鄙夷世俗,蔑视权贵;但也往往流露出一些饮酒求仙、放纵享乐的消极思想。
他善于从民间吸取营养,想像丰富奇特,风格雄健奔放,色调瑰奇绚丽,是
中国文学史上继屈原之后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现存作品有《李太白全集》,收
诗九百多首。
李白的志向
李白少年时代的学习范围很广泛,除儒家经典、古代文史名著外,还浏览诸子百家之书,并“好剑术”。
李白约在二十五、六岁时出蜀东游。
在此后十年内,漫游了长江、黄河中下
游的许多地方,开元十八年(730 )左右,他曾一度抵长安,争取政治出路,但
失意而归。
天宝元年( 742 ),被玄宗召入长安,供奉翰林,作为文学侍从之臣,参加草拟文件等工作。
不满两年,即被迫辞官离京。
此后 11 年内,继续在黄河、长江的中下游地区漫游,“浪迹天下,以诗酒自适”。
他仍然关心国事,希望重获朝廷任用。
天宝三载,李白在洛阳与杜甫认识,
结成好友,次年分手后未再会面。
天宝十四载,安史之乱爆发,李白正在宣城(今属安徽)、庐山一带隐居。
次年十二月他怀着消灭叛乱、恢复国家统一的志愿应
邀入永王李幕府。
永王触怒肃宗被杀后,李白也因此获罪,被系浔阳(今江西九江)狱,不久流放夜郎(今贵州桐梓一带)。
途中遇赦得归,时已59 岁。
晚年流落在江南一带。
61 岁时,听到太尉李光弼率大军出镇临淮,讨伐安史叛军,
还北上准备从军杀敌,半路因病折回。
次年在他的从叔当涂(今属安徽)县令李
阳冰的寓所病逝。
三、朗读
1、指名朗读。
2、全班齐读。
此处加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自学夹上小组讨论和全班共同探讨。
四、思考探究
1、《行路难(其一)》诗中,哪些动作反映了作者当时的内心情感?
2、诗中“欲渡黄河”“将登太行”是写实吗?你是怎样理解的?
3、作者为什么提到吕尚、伊尹的故事?
4、这首诗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
1、能充分反映作者内心情感的动作,主要在诗的前四句。
第一、二两句写的是
美酒佳肴。
这样的美酒佳肴谁见了都会产生食欲,更何况是以饮酒出名的作者呢!但是作者却是端起酒杯又推开,拿起筷子又放下,拔出佩剑,举目四顾,使他感到一片茫然。
这“停、投、拔、顾”四个前后连续的动作,反映了李白内心的极度抑郁苦闷和感情的激荡起伏。
2、“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在诗中不是写实。
“冰塞川”“雪满
山”有其象征意义,象征人生道路上的艰难险阻,象征前途渺茫,令作者痛苦万
分。
3、借吕尚、伊尹的故事来说明贤臣在明君治下倍受重用,而自己也希望得到
君主的器重发挥自己的才干。
4、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的悲凉处境,同时在悲愤中又不失豪迈气概,在失意中仍怀希望的思想感情。
此点可对比此前学过的李白诗歌。
要结合相关诗句体会诗人的矛盾心情。
四、课堂抽背。
作业:背诵默写这两首诗。
板书设计
行路难
夸张的描写意境美
壮美的意象形象美
巧用历史故事韵律美
跳跃式的结构情感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