碲调控的可控/“活性”无皂乳液聚合反应的研究进展

合集下载

无皂乳液聚合的稳定方法和应用进展

无皂乳液聚合的稳定方法和应用进展

化 工 进 展 CH EMICAL INDUSTR Y AND EN GIN EERIN G PRO GRESS 无皂乳液聚合的稳定方法和应用进展李刚辉 沈一丁 任庆海(陕西科技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轻化工材料与设计研究所,咸阳712081)摘 要 详细分析了无皂乳液的稳定方法,包括齐聚物法、增加表面亲水性法、有机助溶剂法、无机粉末法以及适宜工艺法;最后探讨了无皂乳液在涂料和黏合剂,皮革、纸张和织物的涂饰、单分散微球和功能微球、复合材料等方面的最新应用。

关键词 无皂乳液聚合,稳定性,齐聚物,助溶剂,无机粉末,高分子表面活性剂中图分类号 TQ3161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6613(2005)05048904Stabilization Methods and Application ofEmulsif ier free Emulsion PolymerizationL i Gan g hui,S hen Yi di ng,Ren Qi ng hai(Institute of Light Chemical Industry Materials and Design,College of Chemistry and Chemical Engineering,Shaanxi University of Science&Technology,Xianyang712081)Abstract Emulsifier free emulsion polymerization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test and modeling of polymer surface properties,the interfacial adsorption of polymer,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olecular structure and properties and other fields.The emulsion stability is the key to emulsifier free emulsion polymerization.The ways to improve t he stability of emulsifier free emulsion include oligomer, increasing t he surface hydrop hile of emulsoid particle,organic co solvent,inorganic powder and proper p rocesses.The latest applications of emulsifier free emulsion in coating,adhesive, finishing materials for leat her,paper and fabric,monodisperse microsp heres and f unctional micro sp heres,and compo site materials are discussed.K eyw ords emulsifier free emulsion polymerization,stability,oligomer,cosolvent,inorganic powder,polymer surfactant 无皂乳液聚合是指在反应过程中完全不加乳化剂或仅加入微量乳化剂(其浓度小于临界胶束浓度CMC)的乳液聚合过程。

无皂乳液聚合方法应用进展

无皂乳液聚合方法应用进展

无皂乳液聚合方法及应用进展[摘要]本论文主要介绍了无皂乳液聚合的特点,聚合方法,并概括了当今无皂乳液聚合的一些应用及发展前景。

[关键词]无皂乳液聚合聚合方法单体应用中图分类号:o21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 (2013)16-0244-01前言无皂乳液聚合指在聚合反应过程中完全不加乳化剂或加入的乳化剂浓度小于临界胶束浓度(cmc)的乳液聚合过程。

目前对于它的研究的倍受关注,并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阶段。

1 无皂乳液聚合的特点与传统乳液聚合相比,无皂乳液聚合产物具有以下特点:1.制得的乳胶粒子呈单分散性、表面“洁净”;2.制得的微球尺寸比较大,还可以制成表面具有化学功能的颗粒;3.避免了因乳化剂的存在而导致对产物的表面性能、电性能、耐水性及成膜性等不良影响;4.不使用乳化剂和无乳化剂的后处理过程降低了产品成本;5.无皂聚合乳液的稳定性通过离子型引发剂残基、亲水性、离子型共聚单体和电解质等在乳胶粒表面形成带电层实现。

2 无皂乳液聚合方法2.1 引入可离子化的引发剂在无皂乳液聚合中通常引入的离子引发剂有阴离子引发剂过硫酸盐型和偶氮烷基羧酸盐型,阳离子引发剂偶氮烷基氯化胺盐型。

引发剂分解后生成离子自由基,在引发聚合后,引发剂碎片作为聚合物链端基类似于乳化剂分布在乳胶粒表面,起稳定作用。

2.2 引入亲水性共聚单体在无皂乳液聚合体系中加入亲水性共聚增加了水相中的单体浓度,提高了反应速率;同时,由于单体的亲水性而倾向于排列在聚合物乳胶粒-水相界面上,或以离子形式形成水化层,起到稳定乳胶粒的作用。

常用的亲水性共聚单体有羧酸类单体、酰胺类单体等。

2.2.1 与羧酸类单体共聚无皂乳液聚合中引入羧酸类单体使聚合加速、稳定性增加,其作用与羧酸单体的性能有关。

羧酸单体主要有:甲基丙烯酸、丙烯酸、富马酸等。

2.2.2 与酰胺类单体共聚这类单体包括丙烯酰胺及其衍生物如n-羟甲基丙烯酰胺、n,n 一二甲基丙烯酰胺及甲基丙烯酰胺等,他们分子中含有碳碳双键和酰胺基,酰胺基中的氨基可与水分子形成氢键,增加了离子的亲水性,提高了乳液的稳定性和体系的黏度[2,3]。

无皂型乳液聚合的研究进展

无皂型乳液聚合的研究进展

存在, 降低 了乳液 聚合 产 品的 附 着力 、 水 性 、 耐 光 泽及 电性 能等 , 限制 了乳 液 聚 合 产 品 的进 一 步 这 应用 。针 对 以上 问题 , 近年 来 开 发 了无 皂 型乳 液 聚合 , 即聚合反 应 过 程 中无 乳 化 剂 或仅 含少 量 乳 化 剂的 乳液 聚合 。和传 统 乳 液 聚合 相 比 , 皂 型 无
维普资讯

40







ADVANCES N 兀 NE I PETR0CHEM I CAL S
第 7 第 2 卷 期
无 皂 型 乳 液 聚 合 的 研 究 进 展
吴庆 云 杨 建 军 张 建 安 吴 明元 王 小 君
( 徽 大 学 化 学 化 工 学 院 与 安 徽 省 绿 色高 分 子 材 料 重 点 实 验 室 , 肥 2 03 ) 安 合 30 9
最早 的无 皂 型 乳 液 聚 合 是 由 G e D v e , ai s和
M li 于 13 e l ve 9 9年 在 乳 化 剂 浓 度 小 于 C MC条 件 下
进行 的 丁 二 烯 乳 液 聚 合 。 16 9 5年 M t m t au o s o和 O h 在完 全不 含乳 化 剂 的条 件 下 , 成 了聚 苯 乙 ci 合 烯 、 甲基 丙烯 酸 甲酯及 聚醋 酸 乙烯 酯 乳液 。无 聚 皂 型乳液 聚合 克服 了传统 乳 液 聚 合 的 弊端 , 乳 且 液 粒子 大小 均匀 , 表面 清洁 , 可通 过粒子 设计 使 粒 子 表面 带有 各种 功能基 团而广 泛用 于生 物 、 医学 、
摘 要
综 述 了无 皂 型 乳 液 聚 合 反 应 机 理 及 影 响 乳 液 稳 定 性 的 因 素 。 对 无 皂 型 乳 液 聚 合 制

RAFT聚合技术在聚合物分子设计领域的应用研究进展(学术论文)

RAFT聚合技术在聚合物分子设计领域的应用研究进展(学术论文)

第25卷第7期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Vol.25,No.7 2009年7月POL YM ER MA TERIAL S SCIENCE AND EN GIN EERIN GJ ul.2009RAFT 聚合技术在聚合物分子设计领域的应用研究进展陈艳军,张钰英(武汉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高分子材料与工程系,湖北武汉430070)摘要:总结了近十年来可逆加成2断裂链转移聚合技术的制备方法在聚合物分子设计领域的研究进展。

首先介绍该方法在制备窄分子量分布的均聚物方面的应用,比较了该方法在溶液和乳液体系中的特点,同时介绍了该方法在制备无规和交替共聚物方面的应用,并着重介绍了制备特殊链结构的共聚物,如嵌段,星形,接枝以及梯度共聚物方面的研究进展。

并对今后的研究重点和应用前景作了展望。

关键词:可逆加成2断裂链转移;聚合物;分子设计中图分类号:TQ31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27555(2009)0720170205收稿日期:2008205219基金项目:2007年武汉市青年科技晨光计划(200750731269);国家青年科学基金资助项目(50803048)通讯联系人:陈艳军,主要从事乳液聚合,含氟聚合物以及可控聚合研究, E 2mail :yanjunchen @ 聚合物分子设计是利用不同活性或功能的单体,采用不同的聚合工艺和聚合实施方法合成出具有特殊结构的聚合物,包括具有特殊分子链结构的聚合物(如接枝、嵌段共聚物)、复杂拓扑结构的聚合物(如梳型、星型聚合物)及带有特殊功能团的聚合物(如远螯聚合物)。

可控/“活性”自由基聚合是有效实现聚合物分子设计的主要方法,而RAF T 聚合是活性可控自由基聚合方法中新发展起来的一种。

在RAF T 聚合中,增长自由基与RAF T 试剂的活性加成,生成中间体自由基的可逆裂解,以及裂解自由基的再引发和增长过程,确保了聚合过程的活性可控特征。

目前,利用RAF T 聚合可实现对聚合物分子量大小和分布的控制,并实现聚合物的分子设计,合成具有特定结构和性能的聚合物[1],已成为高分子合成研究最活跃的领域之一。

乳液聚合技术

乳液聚合技术

乳液聚合新技术的研究进展摘要:乳液聚合方法具有广泛的应用范围, 近期几年备受关注。

本文首先介绍了乳液聚合的基本情况,并着重介绍了一些新的乳液聚合方法和研究成果。

关键词:乳液聚合;进展前言:乳液聚合技术的开发始于本世纪20 年代末期,当时就已有和目前生产配方类似的乳液聚合的专利出现。

30 年代初,乳液聚合已见于工业生产。

随着时问的推移,乳液聚合过程对商品聚合物的生产具有越来越大的重要性,在许多聚合物如合成橡胶、合成树脂涂料、粘合剂、絮凝剂、抗冲击共聚物等的生产中,乳液聚合已经成为主要的生产方法之一,每年通过该方法制作的聚合物数以千万吨计。

【1】1.乳液聚合基本情况乳液聚合定义生产聚合物的方法有四种:本体聚合、溶液聚合、悬浮聚合及乳液聚合。

乳液聚合是由单体和水在乳化剂作用下配制成的乳状液中进行的聚合,体系主要由单体、介质(水)、乳化剂及溶于介质(水)的引发剂四种基本组分组成。

目前的工业生产中,乳液聚合几乎都是自由基加成聚合,所用的单体几乎都是烯烃及其衍生物,所用的介质大多是水,故有人认为乳液聚合是指在水乳液中按照胶柬机理形成比较独立的乳胶粒中,进行烯烃单体自由基加成聚合来生产高聚物的一种技术。

但随着聚合理论的逐步完善,对乳液聚合比较完整的定义应该为:乳液聚合是在水或其他液体作介质的乳液中,按照胶束理论或低聚合物机理生成彼此孤立的乳胶粒,并在其中进行自由基加成聚合或离子加成聚合来生产高聚物的一种聚合方法。

乳液聚合体系至少由单体、引发剂、乳化剂和水四个组分构成,一般水与单体的配比(质量)为70/30〜40/60,乳化剂为单体的%〜%,引发剂为单体的%〜%;工业配方中常另加缓冲剂、分子量调节剂和表面张力调节剂等。

所得产物为胶乳, 可直接用以处理织物或作涂料和胶粘剂,也可把胶乳破坏,经洗涤、干燥得粉状或针状聚合物。

乳液聚合的特点聚合反应发生在分散在水相内的乳胶粒中, 尽管在乳胶粒内部粘度很高,但由于连续相是水,使得整个体系粘度并不高,并且在反应过程中体系的粘度变化也不大,这样的体系由内向外传热就很容易,不会出现局部过热,更不会暴聚,同时低粘度体系容易搅拌,便于管道输送,容易实现连续化操作。

乳液聚合中的反应型乳化剂研究进展

乳液聚合中的反应型乳化剂研究进展

乳液聚合中的反应型乳化剂研究进展
朱明月;乔卫红;毕晨光;李鹏飞;李宗石
【期刊名称】《化工进展》
【年(卷),期】2006(25)5
【摘要】介绍了反应型乳化剂的最近研究进展,并简述了其结构、分类和特点.探讨了可聚合乳化剂应用效果的几个影响因素和最佳可聚合乳化剂行为.对设计和使用可聚合乳化剂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总页数】6页(P490-494,501)
【作者】朱明月;乔卫红;毕晨光;李鹏飞;李宗石
【作者单位】大连理工大学精细化工国家重点实验室,大连,116012;大连理工大学精细化工国家重点实验室,大连,116012;大连理工大学精细化工国家重点实验室,大连,116012;大连理工大学精细化工国家重点实验室,大连,116012;大连理工大学精细化工国家重点实验室,大连,11601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Q423.92
【相关文献】
1.乳液聚合在油田开发应用中的研究进展 [J], 王建莉;王金良;周晓楠;邢彦君
2.乳液聚合中成核机理的研究进展 [J], 李勇;孙彦琳;赵榆琳;司甜
3.反应型乳化剂在丙烯酸酯无皂乳液聚合中的应用 [J], 徐维环;李少香
4.反应型乳化剂的合成及其在乳液聚合中的应用 [J], 万波;王得宁
5.微乳液聚合在钻井液中的研究进展 [J], 季一辉;赵雄虎;李外;王坤;尹浚羽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无皂乳液的研究及应用进展

无皂乳液的研究及应用进展

的应用 , 最 后 对 无 皂 乳 液 聚合 的发 展 前景 提 出 了展 望 。
【 关键词】 无皂乳液; 聚合机理 ; 稳 定性; 应用
1 . 无皂乳液聚合的成核机理及增长机理
现 如今 被人们接受 的无皂 乳液成 核机 理有均 相成核 机理[ 1 ] 和 齐
溶剂对 于乳胶粒子的变化也有影响。
3 . 无皂乳液 的应用
3 . 1 用于胶黏剂和涂料 聚物胶束机 理 . 前者是 指单体 与引发剂 分解生成 的 自由基反 应 . 其 中单 体通常是水溶 性 比较大 的。后者 指单体首先在水 中形成齐聚物 无皂乳胶聚合制得的乳 胶膜中不含乳化剂 . 而不加乳化剂 的聚合 链. 达 到一定 浓度 胶束化 形成 乳胶 粒子 . 其 主要 针对 的是非 极性 单 物的力学性 能、粘接性能和物理一 化学性能相对 于传统乳胶膜 都得 到 体 。有人认 为单体 聚合时会 同时存 在这两种 机理 . 根据单体 所 占摩 了改善, 因此对于制备 高性能 的胶粘剂和涂料有重大的意义 。 尔分数 的变化 , 主要 的 聚合 机理也会 随之改 变。徐涌 深 、 袁才 登[ 3 】 研 3 . 2 无皂乳液制备单分散微球 和功能微球 究 的苯 乙烯 和 甲基 丙烯 酸 甲酯 的无 皂乳 液 聚合 中当 甲基丙 烯酸 甲 由于无皂 乳液体 系的胶粒成核 阶段 较短, 体 系 中的胶粒 数 目少 。
1 —3 .
◇ 科技论坛◇
科技 _向导
2 0 1 3 年2 6 期
无皂乳液的研究及应用进展
郭艳艳 ( 西北民族大学化工学院 甘肃
【 摘
榆中
7 3 0 1 2 4 )
要】 本文介绍 了无皂乳液聚合 的聚合机理并详 细讲述 了影响无皂乳液聚合 的因素和增强其稳定性 的方 法, 着重介绍 了无皂乳液聚合

乳液体系中的RAFT可控_活性自由基聚合研究进展

乳液体系中的RAFT可控_活性自由基聚合研究进展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20276044),江苏省高校自然科学研究指导性计划项目(03KJD150188);作者简介:周晓东,男,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乳液体系的活性聚合。

*联系人.Email:phni@.乳液体系中的RAFT 可控 活性自由基聚合研究进展周晓东,倪沛红*(苏州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江苏省有机合成重点实验室,苏州 215123)摘要:可逆加成 断裂链转移聚合(RAFT )是新近发展起来的可控 活性自由基聚合方法。

由于该方法具有适用单体范围广、反应条件温和、可采用多种聚合实施方法等优点,已成为一种有效的分子设计手段。

本文总结了近几年文献报道的在乳液和细乳液体系中实施RAFT 聚合反应的研究进展,对非均相体系的稳定性、聚合反应过程中的动力学特点、以及聚合产物的分子量及其分布等方面的研究进行了综述。

关键词:乳液聚合;细乳液聚合;可逆加成-断裂链转移(RAFT);活性聚合引言传统的自由基聚合由于慢引发、快增长、速终止的特点,难以获得分子量可控及分子量分布可控的聚合物,也不能合成嵌段共聚物和精致结构的聚合物。

而各种活性自由基聚合方法却能克服上述不足。

近年来,先后出现了多种活性自由基聚合体系,例如:TE MPO 稳定自由基存在下的可控自由基聚合[1]、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ATRP)[2]和可逆加成-断裂链转移聚合(RAFT)[3~5]。

RAFT 可控 活性自由基聚合方法是在传统的自由基聚合体系中加入二硫代酯类化合物作为链转移剂,通过可逆加成-断裂链转移聚合机理得到 活性 聚合物链,RAFT 聚合的一般机理如图1所示。

[4]图1 RAFT 聚合反应机理[4]Figure 1 Mechanism of the RAFT polymerization process [4]RAFT 聚合适用的单体范围广,带有羧基、羟基、叔胺基等官能团的单体都可以通过这种方法实现聚合。

聚合过程中,二硫代酯基S=C(Z)S 在活性链和休眠种之间转移,使得聚合物链保持活性,由此可以合成各种结构精致、且具有可控分子量和窄分子量分布的嵌段[6~9]、星型[10~13]、接枝[14]等特殊结构的聚合物。

无皂乳液聚合研究及应用进展

无皂乳液聚合研究及应用进展
发 生 聚集 , 至生成 稳定 的粒 子 。 直 1 2 无皂 合成 了聚苯 乙烯 、 甲基 丙烯 聚 甲酯及 聚醋 酸 乙烯 酯 乳 液 , 些 乳 胶 粒具 有 单 分 散 这
性 粒度 , 后 相 继 出现 了许 多 有 关无 皂乳 液 聚 合 研 此
而避免 了乳化 剂对 聚合物 产 品 电性 能 、 学性 、 面 光 表 性质 、 耐水 性 及 成膜性 等 的不 良影 响 ;3 所得 到 的 ()
聚合物乳 胶粒 子 的粒 径 单 分散 性 好 , 较 常规 乳 液 且 聚合 的粒 子大 … 。 因而 广泛用 于 化工 、 物 、 生 医疗 等 领域 , 具有 广 阔的应用 前景 。
物具 有 3个 特点 : 1 免 去 了去 除 乳 化剂 的 后处 理 , ()
产品 可直 接 应用 ; 2 聚合 物乳 胶粒 的表 面 洁净 , () 从
旦 生成 , 就会 继 续 吸 收齐 聚物 自由基 和 单 体 ,形 成 乳胶 粒 , 合就在 乳胶粒 中进 行 。 聚
1 1 2 齐聚物胶 束成核 机理 . .
类 是均相 增长 机理 , 另一类 是 非均 相增 长 机理 , 者 后 又 可分 为核 一 模 式 和连 续 凝 聚增 长模 式 。均 相 增 壳
均相成 核 机理 是 由 Ft ih等人 于 16 c 99年 首先 提
出的 , 后 G own H ne 、 gl a 而 od i、 a sn V es d和 Fe y等 人 t en
生初级 自由基 , 后引发 溶 于水 的单 体反 应 , 而 聚合 生
成 自由基活性 链 , 进行链 增 长 , 并 反应 遵从 均 相 动力 学 。当该 自由基 链 达 到 一 定 的 聚合 度 时 , 变 得 不 就

无皂乳液聚合稳定化研究进展

无皂乳液聚合稳定化研究进展

无皂乳液聚合是指聚合体系中完全不含乳化剂 或含乳化剂但其浓度小于其临界胶束浓度 ( 4N4) 的乳液聚合。由于无皂乳液聚合能得到尺寸均匀、 表面清晰的乳胶粒子, 具有传统乳液聚合无可比拟 的优点, 因此越来越引人注目 。 无皂乳液在许多领域有特殊用途, 如因其单分
[ $, D]
素主要有以下三方面。 )H) 表面活性物质 研究发现, 无皂乳液聚合过程中伴有齐聚物和 聚合物表面活性物质产生, 在反应过程中起到了稳
)H+
结构因素 无皂乳液聚合的稳定性也依赖聚合物的极性, 因
为在水相界面上的聚合物的极性明显引起界面的相 互作用。这些相互作用可以降低表面能并影响乳液 的聚合稳定性。在 NNJ 与丙烯酸丁酯 (SJ)的无皂 乳液聚合中发现, 随着乳胶粒子表面亲水性的增大, 分散稳定性提高。此时, 聚丙烯酸丁酯 ( /SJ) 和聚甲 基丙烯酸甲酯 ( /NNJ) 乳胶粒子的 X,)7 电势分别为 乳液稳定性上的差别不能通过 % !" 2Q 和 % C" 2Q,
第"期
郭天瑛等: 无皂乳液聚合稳定化研究进展
・ $" ・
!!"
与表面活性单体共聚 这类单体本身是一种乳化剂, 聚合过程中可参
速率随丙酮质量分数的增大而增加, 而粒子直径从 0 @ > "? 降到 0 @ "$ "?。
与共聚。已见报道的这类单体有丙烯酰胺硬脂酸
["#] ["$] 钠 、 甲基丙烯酸乙酯磺酸钠 和 ! % 十一烯酸 ["&] ["#] 钠 。 ’())* 等用丙烯酰胺硬脂酸钠进行 +, 和 制备出固含量为 /01 的单分散乳液。 -. 的共聚合,
[收稿日期]$FFF % $D % $B。 , 男, 山东省平度市人, 博士, 副研究员, [作者简介]郭天瑛 ($FEK % ) 电话 "DD % D!K""DFC, 电邮 A)1’7’87*L DE! 化 工 61PQ(:01-.:,E P1:0;(E(LR

无皂乳液聚合

无皂乳液聚合

无皂乳液聚合的几种制备方法比较及应用摘要:无皂乳液聚合又称无乳化剂乳液聚合,是一种环保清洁的制备高聚物的聚合方法。

与常规乳液聚合相比,具有许多优点,因此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应用空间和发展前景十分广阔。

详细地讨论了几种无皂乳液聚合的制备方法,对其优缺点进行了比较,并根据不同的方法举出一些应用的例子。

关键词:无皂乳液聚合;制备方法;应用前言无皂乳液聚合是指在反应过程中完全不加入乳化剂或仅加入微量乳化剂(小于临界胶束浓度CMC)的乳液聚合过程。

与常规乳液聚合相比,无皂乳液聚合具有如下特点:(1)避免了由于乳化剂的加入,而带来的对聚合产物电性能、光学性能、表面性能、耐水性及成膜性等的不良影响;(2)不使用乳化剂,降低了产品成本,缩减了乳化剂的后处理工艺;(3)制备出来的乳胶粒具有单分散性,表面“洁净”,粒径比常规乳液聚合的大,可以被制成具有表面化学能的功能颗粒;(4)无皂聚合乳液的稳定性通过离子型引发剂残基、亲水性或离子型共聚单体等在乳胶粒表面形成带电层来实现。

无皂乳液聚合由于体系中不含乳化剂,所以具有许多优异的性能。

但是也正是由于缺少乳化剂的保护作用,而使得乳液的稳定性下降,固含量相对较低。

因此,开发新型的反应性乳化剂和优化无皂乳液聚合工艺,是无皂乳液聚合面临的首要问题。

1.制备方法1.1制备方法的选择原因无皂乳液聚合的制备方法可根据其单体种类与性质以及反应体系来选择,并可以根据其机理,反应动力学、热力学以及影响无皂乳液聚合稳定性的因素来判断制备方法的优缺点。

其中无皂乳液的稳定性是在选择制备方法时的必要考虑因素。

在无皂乳液聚合过程中,生成的表面活性物质、聚合物的结构因素以及静电因素都可以不同程度的影响无皂乳液的稳定性。

根据影响稳定性的不同因素可知,要增强粒子稳定性。

原则上应增强粒子表面的电荷和亲水性,使Gibbs自由能充分降低。

可以得出增强稳定性的方法如下:(1)以聚(醋酸乙烯酯/丙烯酸钠)两亲聚台物为乳化剂。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_无皂乳液聚合法_基金支持热词逐年推荐_【万方软件创新助手】_20140731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_无皂乳液聚合法_基金支持热词逐年推荐_【万方软件创新助手】_20140731

2013年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科研热词 酪素 皮革涂饰剂 原位无皂乳液聚合 静电纺丝 阴离子聚氨酯 邻甲氧基苯酚 辣根过氧化物酶 表面改性 聚氨酯 纸纤维 纳米纤维 竞聚率 疏水性处理 核壳结构 有机硅 无皂乳液聚合法 无皂乳液聚合 无皂乳液 改性 异丙基丙烯酰胺 增强 固载化 共聚合 丙烯酸酯 丙烯酸 三元两亲共聚物
2011年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2011年 科研热词 铅离子 超滤膜 结构与性能. 纳米tio2 空心球 离子印记聚合物 电致发光 层层自组装 多孔结构 吸附性 双亲性 光催化 五氧化二钽 丙烯酸 zno pvdf ps 推荐指数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2008年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科研热词 无皂乳液聚合法 表面改性 聚乙烯醇 聚丙烯酸酯 耐水性 纳米sio2 纳米pmma/ag球壳结构 有机硅烷偶联剂 接触角 接枝改性 力学性能 丙烯酸
推荐指数 2 1 1 1 1 1 1 1 1 1 1 1
2009年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科研热词 无皂 可聚合乳化剂 乳液聚合 阳离子聚合 防腐耐候性 醋酸乙烯酯聚合物 转化率 表面施胶剂 表面性能 荧光光谱 自交联 纸张表面增强剂 紫外光谱 粘合剂 种子乳液聚合 涂料染色 氧化还原引发剂 核壳结构 核壳纳米微球 杂化材料 无皂聚合 无皂乳液聚合; ps微球; 粒度标准物 无皂乳液聚合 无皂乳液 快速反应 含氟聚丙烯酸酯 含氟丙烯酸酯无皂乳液 含氟 合成 原位 低温共聚 交联 两性聚丙烯酸酯共聚物 eu3+

无皂乳液聚合理论及应用研究进展

无皂乳液聚合理论及应用研究进展

无皂乳液聚合理论及应用研究进展无皂乳液聚合是在传统乳液聚合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项聚合反应新技术,相比传统乳液聚合具有很多优点,因此广受关注。

介绍了无皂乳液聚合的反应机理(包括成核机理、稳定机理)和反应动力学,无皂乳液的制备方法,并对无皂乳液聚合的应用和发展前景做了展望。

标签:无皂乳液;机理;稳定性;应用乳液聚合是高分子合成过程中常用的一种合成方法,它以水作分散剂,在乳化剂的作用下并借助于机械搅拌,使单体在水中分散成乳状液,由引发剂引发而进行的聚合反应。

由于传统的乳液聚合中会使用乳化剂,反应后乳化剂会对产品性能有一定影响,而且乳化剂价格昂贵,对环境造成一定污染。

因此,人们开始致力于无皂乳液聚合技术。

无皂乳液聚合是指不含乳化剂或仅含少量乳化剂(其浓度小于临界胶束浓度CMC)的乳液聚合,但少量乳化剂所起的作用与传统的乳液聚合完全不同。

最早的无皂型乳液聚合是Gee,Davis和Melvile于1939年进行的丁二烯乳液聚合。

由于无皂乳液聚合环保,并且可以赋予乳液诸多优异的性能而备受关注,成为近年迅速发展的一项聚合反应新技术[1]。

与传统乳液聚合方法相比无皂乳液聚合具有以下突出优点:(1)传统乳液聚合中的乳化剂会被带入到最终产品中去,其纯化工艺非常复杂,因此无皂乳液可以免去去除乳化剂的后处理,产品可以直接应用;(2)无皂乳液聚合由于不含乳化剂,所制备的乳胶粒子表面比较洁净,从而避免了乳化剂对聚合物产品光学性、电性能、耐水性及成膜性等的不良影响;(3)无乳化剂乳液聚合所制备的聚合物微球具有单分散性,微球尺寸较常规乳液聚合的大,还可得到具有一定表面化学性质的功能性颗粒。

1 无皂乳液聚合机理1.1 无皂乳液聚合的成核机理无皂乳液聚合体系的粒子密度、粒径大小与成核机理密切相关。

自1965年Matsumoto和Ochi在完全不含乳化剂的条件下,合成了具有单分散性乳胶粒粒径乳液以来,人们便对无乳化剂乳液聚合的机理进行了大量广泛深入的研究[2],提出了多种无皂乳液聚合成核机理,普遍为人们所接受的为“均相凝聚成核机理”和“齐聚物胶束成核机理”,但是现有的任何一种成核机理均难以描述所有单体粒子成核的机理。

无皂乳液聚合

无皂乳液聚合

无皂乳液聚合的研究进展摘要本文阐述了无皂乳液聚合的反应机理(包括成核成粒机理和核增长机理)和反应动力学,以及影响其稳定性的因素和增强稳定性的方法。

着重介绍了无皂乳液的聚合方法,包括引发剂碎片法、水溶性单体共聚法、反应性乳化剂共聚法、超声无皂乳液聚合和加入其他添加剂的聚合方法。

并结合无皂乳液聚合的应用对其发展趋势作了展望。

关键词:无皂乳液聚合;反应机理;聚合方法;稳定性;应用1 前言无皂乳液聚合是指完全不加乳化剂或乳化剂用量小于临界胶束浓度的乳液聚合。

由于在反应过程中不含乳化剂或乳化剂浓度很低,和传统乳液聚合相比,无皂乳液聚合产物具有以下特点:1)不使用乳化剂降低了产品成本,同时在某些应用场合也免去了去除乳化剂的后处理;2)制得的乳胶粒表面洁净,避免了应用过程中由于乳化剂的存在对聚合物产品电性能、光学性质、表面性质、耐水性及成膜性等的不良影响;3)制得的乳胶粒子的粒径单分散性好。

最早的无皂乳液聚合是由Gee,Davis和Melvile[1]于1939年在乳化剂浓度小于CMC条件下进行的丁二烯乳液聚合。

1960年Matsumoto和Ochi[2]在完全不含乳化剂的条件下,合成了聚苯乙烯、聚甲基丙烯甲酯及聚醋酸乙烯酯乳液,这些乳胶粒具有单分散性粒度。

此后相继出现了许多有关无皂乳液聚合研究的报道。

目前对无皂乳液聚合的研究居于领先地位的是美、日等国,我国对此的研究起步较晚,但鉴于对它的重要性的认识,进入90年代以来,特别是近年来,国内已有不少研究机构和学者开始从事这方面的研究工作,如浙江大学、广州市化学工业研究所、南开大学、天津大学、中国科学院等,并取得了不少重要的成果。

2 无皂乳液聚合的理论研究2.1无皂乳液聚合的反应机理2.1.1 成核机理反应机理包括乳胶粒子成核与增长机理。

胶粒的性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成核机理,乳液体系的粒子密度(Np)、粒径大小(Dp)与成核机理密切相关。

传统乳液聚合是按胶束成核机理进行反应、成核的,在反应过程中体系靠高浓度的乳化剂起稳定作用。

乳液聚合技术现状的研究

乳液聚合技术现状的研究

乳液聚合技术现状的研究专业:材料科学与工程年级: 14级姓名:李静瑶乳液聚合技术现状的研究摘要乳液聚合方法具有各方面的优点和广泛的应用范围,因此,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

本文介绍了乳液聚合的优缺点,并着重介绍了一些新的乳液聚合方及其原理、特点、应用以及中外最新的一些研究成果。

关键词:乳液聚合方法;应用;成果AbstractThe emulsion polymerization has various aspects of the merits and the widespread application scope, therefore it is widespread concerned. In this article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the emulsion poly -merization are introduced. In this paper, some new emulsion polymerizations and their principle, characteristics,application as well as some Chinese and foreign latest research achievements are emphatically introduced.Key words: emulsion polymerization;application;achievements1.1 乳液聚合的发展和现状乳液聚合是在用水或其他液体作介质的乳液中,按胶束机理或低聚物机理生成彼此孤立的乳胶粒,并在其中进行自由基加成聚合或离子加成聚合来生产高聚物的一种聚合方法。

乳液聚合技术的开发起始于上世纪早期,上世纪20 年代末期就已有和目前生产配方类似的乳液聚合方法的专利出现。

上世纪30 年代初,乳液聚合方法已见于工业生产。

2-丙烯酰胺基-2-甲基丙磺酸(AMPS)稳定无皂乳液聚合的研究

2-丙烯酰胺基-2-甲基丙磺酸(AMPS)稳定无皂乳液聚合的研究

2-丙烯酰胺基-2-甲基丙磺酸(AMPS)稳定无皂乳液聚合的研究范欣;范平;李敏;吴跃焕;李松栋【摘要】The 2-acrylamido-2-methylpropane sulfonic acid (AMPS)was used as the surfmer for the sty-rene (St),methyl methacrylate (MMA)and n-butyl acrylate (BA)emulsifier-free emulsion copolymeri-zation system.The influences of the amount of AMPS on the properties of the latices,such as the parti-cle size,molecular weight distribution,particles morphology were studied.In addition,the influences of the amount of AMPS on physical properties of the obtained copolymers,such as water absorbance,wa-ter resistance and the film hardness were also investigated.The results show that,with the increasing of the AMPS amount,the particle size appeared to decrease first and increase later,while the molecular weight appeared to increases first and decrease sharply.Meanwhile,water absorbance increased,water resistance and the film hardness decreased with AMPS increased.%以反应性乳化剂2-丙烯酰胺基-2-甲基丙磺酸(AMPS)为功能性单体,与苯乙烯、甲基丙烯酸甲酯、丙烯酸丁酯进行无皂乳液聚合。

无皂乳液聚合研究论文

无皂乳液聚合研究论文

无皂乳液聚合研究论文•相关推荐无皂乳液聚合研究论文毕业论文题目 CTFE、羟丁基乙烯基醚、丙烯酸无皂乳液聚合研究学院化学化工学院专业化学工程与工艺班级学生学号指导教师二〇一七年五月四日摘要无皂乳液聚合是一种较为新颖的乳液聚合技术。

含氟聚合物的无皂乳液聚合是以水为分散介质的,因此避免了有机溶剂涂料中的有机溶剂对环境的污染和对人类的危害,而且耐腐蚀性较强。

水性涂料中的水不会造成环境污染等问题,而且生产成本也不高,所以水基涂料是环保性涂料发展的很重要方向。

本论文分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介绍了无皂乳液聚合研究进展,主要讨论了无皂乳液聚合的成核机理、稳定机理、增长机理,影响无皂乳液聚合稳定性的因素。

第二部分,主要是实验过程,系统的研究了单体、乳化剂和引发剂的选择及配比以及聚合温度、聚合时间对其单体总转化率、乳液性状、粒径及稳定性等主要性能的影响,通过设计对比试验找出反应的最佳配比。

第三部分,主要是对试验结果的讨论和分析,确定最佳的反应温度、时间和单体配比、乳化剂与引发剂的用量,对聚合物产品的表征和性能的测定。

第四部分,得出本次研究的结论。

关键词:无皂乳液聚合、CTFE、羟丁基乙烯基醚、固含量、粒径。

ABSTRACT Soap-free emulsion polymerization is novel new technology. Fluoropolymer-free emulsion with water as the dispersion medium, to avoid organic solvents in the organic solvent coating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and harm to humans, but relatively strong corrosion resistance. Water-based paint will not bring the water pollution problems, and cost of production is not high, so water-based paint is the development of environmentally friendly coatings is very important direction.The thesis is divided into four parts. The first part, introduced free emulsion polymerization progress, mainly discussed the soap-free emulsion polymerization nucleation mechanism, stability mechanism, growth mechanism, influencing factors in the stability of emulsion polymerization. The second part, an experimental process, the system of the monomer, emulsifier and initiator of the selection and ratio and polymerization temperature, polymerization time on the total conversion rate of monomer, emulsion characteristics, particle size and stability of other major performance, by designing tests to find the optimum contrast ratio. The third part, mainly for the discussion and analysis of test results to determine the optimum reaction temperature, time and monomer ratio, the amount of emulsifier and initiator, the polymer product characterization and determination of properties. The fourth part, the conclusions drawn in this study.Key words: emulsion polymerization, CTFE, hydroxyl butyl vinyl ether, solid content, particle size.目录摘要 .......................................................................................................................... (I)ABSTRACT ......................................................................................................... ................ II 目录 .......................................................................................................................... ..... III 1 前言 .......................................................................................................................... .... - 1 -1.1 无皂乳液聚合的研究进展 ....................................................................................... - 1 -1.2 无皂乳液聚合机理 ................................................................................................... - 1 -1.3 无皂乳液聚合的聚合方法 ....................................................................................... - 2 -1.3.1 引入可离子化的引发剂 .................................................................................... - 2 -1.3.2 引入亲水性共聚单体 ........................................................................................ - 3 -1.3.3 引入离子型共聚单体 ........................................................................................ - 3 -1.3.4 引入表面活性单体 ............................................................................................ - 3 -1.3.5 助溶剂法 ............................................................................................................ - 4 -1.4 可聚合乳化剂种类 ................................................................................................... - 4 -1.4.1 烯丙(氧)基型 ..................................................................................................... - 4 -1.4.2 (甲基)丙烯酸型 .................................................................................................. - 4 -1.4.3 丙烯酰胺型 ........................................................................................................ - 4 -1.4.4 苯乙烯型 ............................................................................................................ - 4 -1.4.5 马来酸酯型 ........................................................................................................ - 5 -1.4.6 其他类型 ............................................................................................................ - 5 -1.5 影响无皂乳液稳定性的因素 ................................................................................... - 5 -1.6 提高乳液稳定性的方法 ........................................................................................... - 5 -1.6.1 利用聚合物链末端的亲水性引发剂碎片 ........................................................ - 6 -1.6.2 加入活性物质 .................................................................................................... - 6 -1.6.3 提高乳胶粒表面的电荷密度 ............................................................................ - 6 -1.6.4 在乳胶粒表面引入亲水性物质 ........................................................................ - 6 -1.6.5 调整聚合反应的分散介质 ................................................................................ - 7 -1.6.6 适当的无皂乳液制备工艺................................................................................ - 7 - 2 实验部分 ...................................................................................................................... - 8 -2.1实验仪器 .................................................................................................................... - 8 -2.2实验药品 .................................................................................................................... - 8 -2.3 实验装置及工艺流程 ............................................................................................... - 9 -2.4 实验操作 ................................................................................................................... - 9 -2.4.1 含氟无皂乳液聚合物的制备 ............................................................................ - 9 -2.4.2 性能测试 .......................................................................................................... - 10 - 3 结果与讨论 ................................................................................................................ - 12 -3.1 聚合反应条件的确定 ............................................................................................. - 12 -3.1.1 单体配比的确定 .............................................................................................. - 12 -3.1.2 聚合温度的确定 .............................................................................................. - 12 -3.1.3 聚合反应过程中压力变化与反应进程的关系 .............................................. - 14 -3.1.4 丙烯酸的加入量对产品性能的影响 .............................................................. - 15 -3.1.5 引发剂的用量对产品性能的影响 .................................................................. - 20 -3.1.6 反应时间的确定 .............................................................................................. - 23 -3.2 聚合物产品的表征和性能 ..................................................................................... - 25 -3.2.1 聚合物乳液稳定性的研究 .............................................................................. - 25 -3.2.2 聚合物对水的接触角...................................................................................... - 25 - 结论........................................................................................................................ - 27 - 参考文献 ............................................................................................................ - 28 - 致谢........................................................................................................................ - 30 -1 前言无皂乳液聚合是指完全不加乳化剂或用小于临界胶束浓度的乳化剂的乳液聚合[1]。

高固含量无皂乳液聚合技术研究进展

高固含量无皂乳液聚合技术研究进展

乳化剂在乳液聚合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可是,乳化剂一般为亲水性小分子化合物,残留在乳液中使胶膜出现孔隙而不完整,因而造成耐水性、耐污性和光泽差。

乳化剂易迁移和吸附在界面而影响涂膜的附着力和光泽,乳化剂有起泡性,因而制成的产品易产生泡沫。

为了克服以上弊端,国内外一直致力于开发无皂乳液聚合技术。

无皂乳液聚合是指不加乳化剂(更确切地说不加常规小分子乳化剂)或加入微量乳化剂(小于其临界胶束浓度)的乳液聚合过程。

涂料和胶粘剂用乳液要求固含量较高,电解质等水溶性物质含量低,稳定性好。

无皂乳液稳定性差,合成固含量高的无皂乳液十分困难。

为了提高无皂乳液及其聚合的稳定性,国内外进行了大量的研究。

提出了许多方法,如采用水溶性单体共聚,采用反应性表面活性剂或大分子乳化剂,加人难溶无机固体粉末或有机溶剂等。

但笔者认为具有工业应用前景的方法主要是前3种。

本文将介绍这3种方法.</P><P> 1 采用水溶性单体共聚</P><P><BR> 所用水溶性单体包括羧酸类单体、酰胺类单体、羟基类单体、磺酸类单体和一些阳离子单体。

通过共聚,水溶性单体被键合在乳胶粒表面,形成亲水性水化膜而产生立体效应来维持乳液的稳定,水化膜的形成也降低了乳胶粒和水之间的界面张力。

离子型水溶性单体还使胶粒表面产生电荷,通过静电斥力来维持乳液的稳定。

所用羧酸类单体主要有(甲基)丙烯酸、衣康酸、富马酸以及马来酸;丙烯酰胺类单体有(甲基)丙烯酰胺、N-羟甲基(甲基)丙烯酰胺、N,N-二甲基丙烯酰胺等;羟基类单体主要有甲基丙烯酸羟乙(丙)酯;磺酸类单体主要有苯乙烯磺酸钠、(甲基)丙烯酸乙酯磺酸钠、2-甲基烯丙基磺酸钠、丙烯酰胺甲基丙烷磺酸钠等。

水溶性单体的亲水性、种类、用量、加料方式和羧基单体的中和度对聚合及乳液的稳定性均有影响。

单体的水溶性太大,易在水相发生均聚,生成水溶性电解质,反之,易埋在胶粒内,均不利于无皂乳液聚合。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碲调控的可控/“活性”无皂乳液聚合反应的研究进展有机碲调控的可控/”活性”自由基聚合(TERP)较传统自由基聚合有很多优点,如可调控许多类型不同单体的聚合反应,可合成各种嵌段共聚物以及无规、接枝、星型共聚物等。

该方法是将有机碲化物作为调控剂,实现对目标聚合物的分子质量、多分散性(PDI)以及聚合度等的控制。

一般方法合成嵌段共聚物对单体的加入顺序具有很强的依赖性,而TERP法对单体加入的顺序并无严格要求。

本文介绍了TERP法的反应机理及其在乳液聚合中的应用。

标签:有机碲化合物;可控活性自由基聚合;乳液聚合;TERP活性自由基聚合(Living radical polymerization,LRP)可合成分子质量可控、多分散性小的聚合物[1~5]。

随着聚合物科学的发展,研究的热点集中于采用可控/“活性”(controlled/“living”)自由基聚合反应来合成各种结构不同的均聚物及嵌段共聚物。

该方法较传统自由基聚合反应,分子质量更易精确控制、分子质量分布范围更窄(PDI=1~1.4),聚合物拓扑结构的复杂度大大提高。

LRP法包括氮氧调控聚合(NMP)[6]、可逆加成断裂链转移聚合(RAFT)[7]和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ATRP)[8~10]等。

另外,其他各种新型的LRP法也被不断地报道出来,如钴调控聚合、单电子转移LRP、钛催化聚合及可逆链转移催化聚合等。

每种方法都利用休眠种独特的化学结构及独特的活化/去活化机理,从而使得每种LRP法在机理和方法上都具有特殊性。

经LRP法聚合,可以使各种不同的乙烯基单体合成分子质量及分子质量分布可控的产物。

LRP法已经成为一种合成具有新特性且结构明确聚合物必不可少的方法[11~13]。

日本京都大学的山子茂[14]在2002年首次提出了新的可控活性自由基聚合方法(CRP)——有机碲调控可控/“活性”自由基聚合法(TERP)。

有机碲、有机锑化氢、有机氢化铋调控的活性自由基聚合反应是一种新的LRP方法[14~16]。

一般而言,嵌段共聚物的合成对单体的加入顺序具有很强的依赖性(特别对于多单体体系),而TERP对单体加入的顺序并无严格要求。

1 TERP的反应机理活性自由基聚合过程包括3个阶段:链引发、链增长和链终止。

活性自由基聚合的反应机理为[15,17]:休眠种P-X产生1个活性自由基P,自由基P和单体反应生成长链的聚合物末端自由基直到休眠种失活。

用TERP法聚合PS时,链引发阶段的动力学研究表明这个过程中存在2种机理:即热分解(TD)机理和衰减链转移(DT)机理[18]。

如图1所示[15],热分解机理表明C-Te键通过单分子均裂生成1个碳中心自由基;而衰减链转移机理表明1个碳中心自由基与休眠种反应生成另1种新的碳中心自由基和休眠种。

动力学研究进一步揭示了2种机理中衰减链转移机理起主导作用。

因此,由热分解产生的碳中心自由基一生成,衰减链转移机理就占主要地位,在没有AIBN的情况下有机碲化合物热分解生成自由基占主导作用。

由于有机碲的休眠种生成碳中心自由基比较慢,所以需要较高的反应温度和较长的反应时间。

相反在偶氮类引发剂存在的情况下,温和的热分解条件使偶氮类引发剂产生引发自由基,故聚合反应的机理完全是衰减链转移机理[19]。

2 TERP法调控的无皂乳液聚合(emulsion TERP)在本体聚合和细乳液聚合中可控/“活性”自由基聚合可以合成分子质量分布窄、分子质量大的聚合物以及大分子单体、功能高聚物、嵌段共聚物和接枝共聚物等[20]。

Zetterlund[21]把CLRP应用到水相分散系统中引起了很多人的关注。

在细乳液中,位于单体小液滴和聚合物自由基上的所有理想成分,应该出现在单体液滴上,液滴之间没有其成分的转移,且每一个液滴都能转变成聚合物颗粒[22]。

该方法也存在一些问题,如可控性低、胶体的稳定性差等。

这是由于在水相中调控剂很难向胶束转移造成的[23,24]。

Gilbert[25]把CLRP运用到无皂乳液聚合中,其原理是在水介质中水相控制剂和疏水性单体的自组装。

Kitayama 和Chaiyasat[26]成功地把TERP法应用到无皂乳液聚合中,即有机碲调控的无皂乳液聚合(emulsion TERP)。

他们以PMAA30-TeMe为调控剂、V-501为引发剂、搅拌速率为220 r/min、在60 ℃下运用emulsion TERP成功合成了PS。

单体的转化率很高,Mn随转化率的增加而线性增加;聚合物颗粒的尺寸也较理想,但PDI偏高。

Moribe和Kitayama[27]用emulsion TERP法聚合苯乙烯。

水和苯乙烯在合成之前要通N2进行脱氧处理,然后再把V-501和NaOH的水溶液加到圆底烧瓶中,用NaOH中和处理过的PMAA30-TeMe通过注射器加到烧瓶中,然后置于60 ℃的水浴中进行反应,并加磁子搅拌,整个过程中都要通N2保护。

搅拌速率为1 000 r/min时聚合速率明显要比220 r/min时快,30 h后搅拌速率为220 r/min的转化率为100%,而搅拌速率1 000 r/min的转化率大约为95%。

其原因是较高的搅拌速率能够把苯乙烯均匀地分散到水相中,有利于反应的进行,但是最终转化率偏低的原因仍需进一步探索[28]。

从图2可以看到,随着转化率的增加分子质量的分布均变宽,但是搅拌速率为1 000 r/min的分子质量分布要比220 r/min的窄。

在220 r/min的搅拌速率下合成的聚合物分子质量为20万时,其PDI大约是2.8,而在1 000 r/min的搅拌速率下合成的聚合物的分子质量为20万时,其PDI大约1.5[26,29,30]。

在220 r/min搅拌速率下得到的聚合物颗粒尺寸分布是双峰形,其中包括纳米级颗粒和亚微米级颗粒(dn=40~150 nm)。

而在1 000 r/min搅拌速率下得到的聚合物颗粒尺寸分布是单峰形,其中只包括纳米级颗粒(dn=50 nm)。

搅拌速率为200 r/min时颗粒尺寸较速率为1 000 r/min时大很多,且1 000 r/min时颗粒尺寸也比较均匀[28,29]。

可见搅拌速率高有利于emulsion TERP法的应用。

Kitayama和Kishida[31]等人合成了PMMA和聚甲基丙烯酸丁酯(PBMA),研究了单体的亲水性对emulsion TERP法的影响。

MMA在90 min内转化率就可达到100%,且没有任何凝胶;BMA的最终转化率大约为50%,且在PBMA中发现了凝胶。

其原因是BMA在聚合初期出现的凝胶对后期的聚合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从图3可以观察到BMA的MWD比MMA宽,2者的MWD均随转化率的增加而变宽。

PMMA的Mn随转化率的增加线性增加,且实验值和理论值极其接近;但是PBMA的Mn实验值和理论值有很大的差距。

其原因是在合成PMMA时PMAA30-TeMe反应完全;而在合成PBMA时PMAA30-TeMe仍残留在PBMA中,抑制了进一步反应。

PMMA的Mw/Mn不到1.4,而PBMA的Mw/Mn大约是2。

这些结果表明emulsion TERP法合成PMMA是很成功的。

PMMA和PBMA的颗粒直径dn大小随转化率的增加而逐渐增大,2者的dn分别是20 nm(转化率100%)、30 nm(转化率50%)。

在转化率为41%时PBMA 的分布强度是双峰形,其中既有纳米级的颗粒也有亚微米级的颗粒。

用emulsion TERP法合成PMMA时,聚合物颗粒形成靠自组装成核;而在合成PBMA时,既有自组装成核也有均相成核。

在用emulsion TERP法聚合PBMA过程中自组装成核不足的原因可能有2个:(1)没有足量的(TeMe)2来充当在PMAA30-TeMe 和活性种之间链转移反应的催化剂,同时也不能协助水介质中的自组装成核;(2)在水介质中单体量的不足导致了PMAA30-TeMe在其中扩散缓慢,最终造成了自组装成核受到抑制[32,33]。

可见,亲水性单体有利于emulsion TERP法的应用。

Kitayama和Chaiyasat等人[30]研究了在不同温度下用emulsion TERP合成PS。

聚合温度分别是50、60、70 ℃,都能顺利地合成PS且无凝胶生成。

从50 ℃提高到60 ℃时聚合速率有明显提高;但从60 ℃到70 ℃时聚合速率提高不明显。

MWD随聚合温度的升高而变宽;Mn随聚合速率的增加而线性增大,当达到最大值后又开始降低,其原因可能是引发剂或未反应的调控剂引起的链转移造成的。

这些结果表明除了在聚合反应的最后阶段,用emulsion TERP合成PS过程中始终保持着活性。

在50 ℃时主要是纳米级的颗粒,在70 ℃时主要是亚微米级的颗粒,而在60 ℃时既有纳米级的颗粒也有亚微米级的颗粒。

这些结果表明聚合物颗粒的分布取决于聚合温度[29,31]。

综上可见,较低的温度有利于emulsion TERP法的应用。

3 结语有机碲调控的可控/“活性”自由基聚合反应可以调控许多类型不同单体的聚合反应,包括共轭和非共轭型的乙烯基单体,此外该方法还可以合成二嵌段和三嵌段共聚物,无规、接枝、星状共聚物等,且该方法对单体的加入顺序依赖性不强,其反应条件要比传统的可控活性自由基聚合温和,反应时间也缩短了。

该方法还可以用来合成分子质量大、分子质量分布窄的聚合物。

在工业应用方面也有广阔的前景。

但该聚合反应的缺点在于:有机碲化物有臭味且毒性不明,出于安全考虑,应该完全去除聚合物中的Te成分;TERP类CTA对空气敏感易被氧化,需要在N2保护下才可以聚合;合成TERP类CTA成本较高等。

参考文献[1]Matyjaszewski K,Xia J.Atom transfer radical polymerization[J].J Chem Rev,2001,101:2921-2990.[2]Francis R,Lepoittevin B,Taton D,et al. Toward an easy access to asymmetricstarsand miktoarm stars by atom transfer radical polymerization[J].Macromol.,2002,35:9001-9008.[3]Yagci Y,Tasdelen M A.Mechanistic transformation sinvolving living and controlled/living polymerization methods[J].Prog Polym Sci.,2006,31:1133-1170.[4]Matyjaszewski K,Mueller A H E. 50 years of living polymerization[J]. Prog Polym Sci.,2006,31:1039-1040.[5]Matyjaszewski K.Macromolecular engineering:From rational design through precise macromolecular synthesis and processing to targeted macroscopic material properties[J].Prog Polym Sci.,2005,30:858-875.[6]Hawker C J,Bosman A W,Harth E.New polymer synthesis by nitroxide mediated living radical polymerizations[J].Chem Rev.,2001,101:3661-3688 .[7]Shi M,LiA-L,Liang H,et al.Reversible addition-fragmentation transfer polymerization of a novel monomer containing both aldehyde and ferrocene functional groups[J].Macromol.,2007,40:1891-1896.[8]Kato M,Kamigaito M,Sawamtoto M,et al.Polymerization of methyl methacrylate with the carbon tetrachloridel dichlorotris-(triphenylphosphine)ruthedum(II)/methylaluminum bis (2,6-di-tert-butylphenoxide)initiating system:possibility of living radical polymerization1[J].Macromol.,1995,28:1721-1723.[9]Percec V,Barboiu B.”Living” radical polymerization of styrene initiated by arenesulfonyl chlorides and Cu1(bpy)nCl[J].Macronol.,1995,28:7970-7972.[10]Wang J-S,Matyjaszewski K.Control1ed”Living” radical polymerization.atom transfer radical polymerization in the presence of transition-metal complexes. [J].J Am Chem Soc.,1995,117:5614-5615.[11]Percec V,Guliashvili T,Ladialaw J S,et al.Ultrafast synthesis of ultrahigh molar mass polymers by metal-catalyzed living radical polymerization of acrylates,methacrylates,and vinyl chloride mediated by SET at 25 ℃[J].J Am Chem Soc,2006,128:14156-14165.[12]Rosen B M,Percec V.Single-electron transfer and single-electron transfer degenerative chain transfer living radical polymerization[J].Chem Rev.,2009,109:5069-5119.[13]Ouchi M,Terashima T,Sawamoto M.Transition metal-catalyzed living radical polymerization:Toward perfection in catalysis and precision polymer synthesis. [J].Chem Rev.,2009,109:4963-5050.[14]Yamago S,lida K,Yoshida anotellurium compounds as novel initiators for controlled/living radical polymerizations.Synthesis of functionalized polystyrenes and end-group modifications[J].J Am Chem Soc.,2002,124:2874-2875.[15]Yamago S.Development of organotellurium-mediated and organostibine-mediated living radical polymerization reactions[J].J Polym Sci.,2006,44:1-12.[16]Yamago S.Precision polymer synthesis by degenerative transfer controlled/living radical polymerization using organotellurium,organostibine,and organobismuthine chain-transfer agents[J].Chem Rev.,2009,109:5051-5068.[17]Goto A,Fukuda T.Kinetics of living radical polymerization[J].Prog Polym Sci.,2004,29:329-385.[18]Goto A,Kwak Y,Fukuda T,et al.Mechanism-based invention of high-speed living radical polymerization using organotellurium compounds and azo-initiators[J].J Am Chem Soc.,2003,125:8720-8721.[19]Beuermann S,Buback M.Rate coefficients of free-radical polymerization deduced from pulsed laser experiments[J].Prog Polym Sci.,2002,27(2):191-254.[20]Matyjaszewski K.Determination of activation and deactivation rate constants of model compounds in atom transfer radical polymerization[J].ACS.,2001,12:101-104.[21]Zetterlund P B,Kagawa K,Okubo M.TEMPO-mediated radical polymerization of styrene in aqueous miniemulsion:Macroinitiator concentration effects[J].Chem Rev.,2008,49:3428-3435.[22]Yamago S,Kayahara E,Kotani M,et al.Highly controlled living radical polymerization through dual activation of organobismuthines[J].Angew Chem.,2007,2007,119:1326-1328.[23]Monteiro M J,Barbeyrac J d.Free-radical polymerization of styrene in emulsion using a reversible addition-fragmentation chain transfer agent with a low transfer constant:Effect on rate,particle size,and molecular weight[J]. Macromol.,2001,34:4416-4423.[24]Prescott S W,Ballard M J,Rizzardo E,et al.Successful use of RAFT techniques in seeded emulsion polymerization of styrene:Living character,RAFT agent transport,and rate of polymerization[J].Macromol.,2002,35:5417-5425.[25]Ferguson C J,Hughes R J,Nguyen D,et al.Ab initio emulsion polymerization by RAFT-controlled self-assembly[J].Macromol,2005,38:2191-2204.[26]Kitayama Y,Chaiyasat A,Okubo M.Emulsi?er-free,organotellurium-mediated living radical emulsion polymerization of styrene[J].Macromol,2010,288(1):25-32.[27]Moribe H,Kitayama Y,Suzuki T,et al.Effect of stirring rate on particle formation in emulsifier-free,organotellurium-mediated living radical emulsion polymerization (emulsion TERP)of styrene[J].Macromole.,2012,44 (2):205-210.[28]Okubo M,Sugihara Y,Kitayama Y,et al.Emulsifier-free,organotellurium-mediated living radical emulsion polymerization of butyl acrylate[J].Macromo,2009,42:1979-1984.[29]Okubo M,Kobayashi H,Matoba T,et al.Incorporation of nonionic emulsifiers inside particles in emulsion polymerization:mechanism and methods of suppression[J].Langmuir.,2006,22:8727-8731.[30]Kitayama Y,Chaiyasat A,Minami H,et al.Emulsifier-free,organotellurium-mediated living radical emulsion polymerization of styrene:polymerization loci[J].Macromol.,2010,43:7465-7471.[31]Kitayama Y,Kishida K,Okubo M.Emulsifier-free,organotellurium-mediated living radical emulsion polymerization (emulsion TERP):effect of monomer hydrophilicity[J].J Polym Sci.,2013,51:716-72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