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西变质岩地区地质灾害变形破坏模式分析
《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基本要求》实施细则
《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基本要求》令狐采学实施细则国土资源部地质环境司2000年3月目录一、总则1(一)目的1(二)任务1(三)基本要求1(四)组织形式2二、设计编制3(一)基本要求3(二)设计书提纲4三、野外调查5(一)野外调查记录方式5(二)野外调查记录内容5(三)工作手图和清图填绘要求12四、群测群防网络建设12(一)群测群防体系12(二)监测网主要职责13(三)工作内容14(四)群测群防灾害体的选定14(五)监测数据16五、室内资料分析整理16(一)基本要求16(二)地质灾害易发区划17(三)地质灾害危险区划18(四)地质灾害调查图件编制18(五)报告编制21(六)报告附件24附件1县市地质灾害调查表27附件2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成果图图例36附件3地质灾害趋势预测模糊综合评判方法41令狐采学创作一、总则(一)目的为查明我国地质灾害严重县(市)的地质灾害隐患,圈定地质灾害易发区和危险区,建立地质灾害信息系统,建立健全群专结合的监测网络,有计划地开展地质灾害防治,减少灾害损失,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二)任务1.对滑坡、崩塌、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等地质灾害点进行调查。
查清其分布范围、规模、结构特征、影响因素等。
2.“以人为本”,对所属县(市)的主要集镇、厂矿、重要交通沿线、重要工程设施潜在的地质灾害体进行调查。
3.建立地质灾害调查信息系统。
4.进行地质灾害分区评价,圈定易发区和危险区。
5.编制地质灾害防治区划(建议),协助当地政府建立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网络和编制地质灾害减灾预案。
6.结合调查成果,对所属县(市)有关人员进行地质灾害减灾知识培训,指导地质灾害的监测与预警。
(三)基本要求1.地质灾害调查,应在充分收集、利用已有资料的基础上进行。
收集资料内容包括区域地质、环境地质、第四纪地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气象水文、植被,以及社会经济发展计划等。
2.地质灾害调查的灾种主要包括:滑坡、崩塌、泥石流、令狐采学创作地面塌陷、地裂缝等。
内蒙古西部某地地质灾害孕灾地质条件分析
内蒙古西部某地地质灾害孕灾地质条件分析作者:李佳洋原年福李雪娇来源:《西部资源》2023年第04期[关键词]地质灾害;孕灾;内蒙古地质灾害形成、发育的主要因素有地质条件、区域水温气候、人类工程活动等[1]。
20世纪70年代以前地质灾害评价主要是定性评价。
此后,评估方法由定性向半定量评估转变[2],基于ArcGis平台,利用DEM数据分析的方法在孕灾地质条件分析中得到广泛应用[3]。
在此研究领域,白美兰,郝润全等[4]以巴林左旗、察右中旗为例,详细分析了典型农牧交错区主要气象灾害发生的孕灾环境、致灾因子、承灾体及灾情。
郭长保[5]等针对工程地质问题,深入探讨了其发育分布规律,并提出了调查研究途径和解决办法,对区内重要城镇、重大工程规划建设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何明[6]就水文地质条件对地质灾害所产生的原因、影响等内容进行了阐述并提出相关防治措施。
本文依托内蒙古自治区西部某地地质灾害风险评价工作,通过总结收集到的资料及野外调查资料,从地形地貌、地质构造、工程地质岩组、水文地质条件、人类工程活动等方面分析其孕灾地质条件。
1. 地形地貌与地质灾害基于前期收集的研究区地形地貌资料,开展地形坡度、坡向、起伏度、地貌类型界线解译,划分地貌单元类型,总结各种地形地貌的形态、成员类型。
利用遥感图像可以直接认识各种地貌类型的基本形态和组合形态,既可进行宏观地貌研究,又可进行微观地貌分析,有利于地貌单元的划分和不同地貌类型的确定。
本次工作采用遥感图像结合DEM(Digital Elevation Model,数字高程模型)对工作区进行地貌分析,先从宏观形态入手,再进行微观分析,从整体到局部逐渐深入。
1.1 地形1.1.1 坡度分析利用DEM数据对研究区开展坡度分析,然后进行重分类,统计表明:研究区<5°的面积5170.95km2,占69.18%,主要分布在侵蚀—堆积河谷平原及山前平原;5°~10°面积584.48 km2,占7.83%;10°~15°面积434.73 km2,占5.83%;15°~20°面积376.57 km2,占5.05%;20°~25°面积318.80 km2,占4.27%;25° 30°面积250.04 km2,占3.55%;30° 40°面积274.94 km2,占3.69%;坡度>40°的地段极少,多为陡坡、陡崖、断壁,由于坡度过大,投影在平面上面积较小,为43.10 km2,仅占0.60%(图1)。
岩溶地面塌陷地质灾害成因及防治措施研究
岩溶地面塌陷地质灾害成因及防治措施研究本文结合紫金县某村庄发生地面沉降及地面塌陷的实际情况,探析岩溶地面塌陷的原因,并在深入分析原因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关的防治措施。
标签:岩溶地面塌陷防治措施1工程概况2013年5月7日,某村庄发生地面沉降局部地面塌陷,对房屋墙体产生不同程度的破坏,居民房屋地面、墙面产生不同程度的裂缝,地面产生不同程度下陷。
2010年5月,在地面沉降点附近,发生两处地面塌陷,塌陷坑长约5m,宽约5m,深约5m。
2012年4月,又发生两处地面塌陷,一处塌陷坑长4.5m,宽3.6m,深5.1m,另一处塌陷坑长4m,宽3.6m,深4m。
2012 年10 月,发生地面塌陷,塌陷坑长16m,宽10m,深30m。
2地面塌陷发生的环境地面塌陷区属第四系覆盖型石灰岩地带,地势较开阔、平坦。
地面塌陷及沉降发生地段,为养殖螺旋藻及养鳗厂附近。
地面塌陷区域及周边出露地层为:(1)第四系联圩组(Qhl):岩性为粉质黏土、砂砾石层。
厚度变化较大,粉质黏土厚度2.4~3.0m,砂砾石层厚度在6.0~30.0m 之间。
(2)石炭系上统壶天群(C2h):属石炭系上统壶天群,岩性主要为灰岩、细晶灰岩,底部为白云岩、白云质灰岩。
灰岩溶洞与溶蚀裂隙发育,利于地下水渗入,储存与运移。
上覆第四系松散层。
3地面塌陷区域地下水开采现状地下水开采主要有居民生活饮用水、养鳗场、螺旋藻养殖基地用水等。
(1)居民生活饮用水:塌陷区附近居民约有5770 人,按每人用水量0.15m3/d3,则居民生活饮用水用水量为866m3/d。
(2)养鳗场用水:采用四口机井开采地下水,从2010年8 月至今2014年6月,开采量为1336 m3 /d,之前开采量为现在的三倍,计4008m3/d。
(3)螺旋藻养殖基地:有五口机井开采岩溶地下水,地下水开采量平时为943m3 /d,每月最大开采量1716m3/d。
地下水开采总量为866+4008+943=6760m3/d。
变质岩边坡滑坡稳定性分析与治理措施
变质岩边坡滑坡稳定性分析与治理措施摘要:不同地区的地质条件有着不同的特征,在充分了解区域地质条件基础上,才可以针对性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工作。
变质岩边坡作为一种常见地质类型,容易出现滑坡事故,造成严重的地质灾害。
如何改善此类问题,需要收集相关数据信息,综合分析变质岩边坡稳定性,在此基础上制定合理的治理措施,维护边坡结构稳定。
本文就次展开分析,结合边坡工程地质条件和破坏机理,选择合理有效的治理措施应用到实处。
关键词:滑坡;变质岩;边坡结构;稳定性;治理措施我国是一个国土面积广袤的国家,不同地区的地质条件存在鲜明差异,受到外界环境侵蚀影响容易出现地质灾害。
对于我国的西北地区,地域广阔,以平原和高原为主,地质条件和水文气候与其他地区相差较大,受到人类活动影响,变质岩边坡可能出现滑坡事故,威胁到人们生命财产安全。
尤其是当前我国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不断增强,无论是交通、水利还是采矿等领域都涉及到边坡问题,边坡结构是否稳定,则决定了工程建设质量。
故此,应加深变质岩边坡滑坡稳定性分析,灵活选择合理有效的治理措施予以改进,为社会经济持续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1 工程地质条件1.1地形地貌贵州高原东部斜坡地区,地形条件较为复杂,由于长期受到侵蚀影响,该区域地表植被发育较差,属于浅切割的侵蚀-剥蚀中低山地貌。
1.2地层岩性与地质构造结合地质勘察结果了解到,边坡覆盖层属于残破基层,含有大量的碎石粘土,厚度大概为0.5m~3.4m左右。
边坡下伏基岩是震旦系长安组薄-中厚层状变余砂岩,钻探岩芯为碎块状、土状,厚度为5.7m~28.5m。
2 边坡变形破坏的特征该地区的一级边坡选择格构梁植草防护,二级边坡选择格构梁纸草防护,三级边坡选择菱形骨架植草防护。
通过调查发现,K32+782与815段的坡口10m处发现开裂下错的现象,坡顶表面涂层拉裂,裂缝宽度嘴大概为0.3m,深度为0.5m左右。
滑动面结构示意如图1所示。
图1 滑动面结构示意图一级和二级坡面结构有不同程度的膨胀变形,平台有开裂、下沉现象,三级坡面的菱形骨架和坡脚右侧路面并无明显变形问题。
鄂西弧形构造变形特征及成因机制
鄂西弧形构造变形特征及成因机制王平;刘少峰;王凯;郜瑭珺【期刊名称】《地质科学》【年(卷),期】2012(47)1【摘要】对川东—湘鄂西断褶带内鄂西地区的弧形构造,从构造剖面特征、叠加褶皱样式和断裂性质入手进行几何学和运动学分析。
结果发现鄂西弧形构造具有多期变形特征:早期普遍为北东东向的直线型褶皱,随着弧形带扩展,在东、西两翼分别发育右行和左行的逆冲—走滑断裂,同时分别形成北北东向和北西西向的弧形褶皱。
晚期弧形带中部发育北北东向构造并叠加改造了早期北东东和北西西向褶皱,同时在黄陵背斜以西还发育交切早期构造的北北西向仙女山右行走滑断裂。
根据弧形带扩展的几何学—运动学分类原则,并结合前人的古地磁研究结果,推测鄂西弧形构造应属于构造弯曲形成的弯曲弧。
区域滑脱层和黄陵隆起阻挡可能是控制弧形样式的主要原因。
区域滑脱层控制了拆离滑脱褶皱的构造样式;黄陵基底隆起的阻挡作用使弧形带东翼进一步弯曲变形,并导致了构造应力场方向发生改变,造成了晚期北北东向与早期北东东向构造的叠加。
由此恢复的鄂西弧形构造变形过程对于揭示川东—湘鄂西断褶带构造演化具有重要的指示意义。
【总页数】15页(P22-36)【关键词】弧形构造;弯曲弧;叠加褶皱;川东—湘鄂西断褶带;黄陵隆起【作者】王平;刘少峰;王凯;郜瑭珺【作者单位】南京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中国地质大学地质过程与矿产资源国家重点实验室;西安地质矿产研究所;中国石化勘探南方分公司【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542【相关文献】1.珠江口盆地番禺4洼古近系文昌组构造变形特征及成因机制 [J], 梁杰;张向涛;许新明;罗泽;吴静2.文莱—沙巴盆地深水褶皱冲断带构造变形特征及成因机制 [J], 唐武;郭佳;赵志刚;张功成;谢晓军;刘世翔;王一博;宋双;王龙;孙瑞3.盆-山转换带构造变形特征及成因机制——以四川盆地东南部桑木场背斜为例 [J], 杨金赫4.渤海湾盆地底辟构造变形特征及成因机制分析 [J], 刘明明;马宝军;申方乐;龙鹏宇;刘马钊5.渤海湾盆地底辟构造变形特征及成因机制分析 [J], 刘明明;马宝军;申方乐;龙鹏宇;刘马钊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岩溶塌陷的灾情评估及防治措施
吉林大学精品课>>专门水文地质学>>教材>>专门水文地质学§13.2岩溶塌陷的灾情评估及防治措施一、岩溶塌陷的概念及产生原因岩溶地面塌陷是指覆盖在溶蚀洞穴之上的松散土体,在外动力或人为因素作用下产生的突发性地面变形破坏,其结果多形成圆锥形塌陷坑。
岩溶地面塌陷是地面变形破坏的主要类型,多发生于碳酸盐岩、钙质碎屑岩和盐岩等可溶性岩石分布地区。
激发塌陷活动的直接诱因除降雨、洪水、干旱、地震等自然因素外,往往与抽水、排水、蓄水和其他工程活动等人为因素密切相关,而后者往往规模大、突发性强、危害也就大。
岩溶地面塌陷发现于碳酸盐岩分布区,其形成受到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双重影响。
1. 可溶岩及岩溶发育程度可溶岩是由岩溶地面塌陷形成的物质基础,而岩溶洞穴的存在则为地面塌陷提供了必要的空间条件。
大量塌陷事件表明,塌陷主要发生在覆盖型岩溶和裸露型岩溶分布区,部分发育在埋藏型岩溶分布区。
溶穴的发育和分布受岩溶发育条件的制约,一般主要沿构造断裂破碎带、褶皱轴部张裂隙发育带、质纯层厚的可溶岩分布地段、与非可溶岩接触地带分布。
岩溶的发育程度和岩溶洞穴的开启程度,是决定岩溶地面塌陷的直接因素,可溶岩洞穴和裂隙一方面造成岩体结构的不完整,形成局部的不稳定;另一方面为容纳陷落物质和地下水的强烈运动提供了充分的空间条件。
一般情况下,岩溶越发育,溶穴的开启性越好,洞穴的规模越大,则岩溶地面塌陷也越严重。
2. 覆盖层厚度、结构和性质松散破碎的盖层是塌陷体的主要组成部分,由基岩构造成的塌陷体在重力作用下沿溶洞、管道顶板陷落而成的塌陷为基岩塌陷。
塌陷体物质主要为第四系松散沉积物所形成的塌陷叫土层塌陷。
据南方十省区统计,土层塌陷占塌陷总数的96.7%。
3. 地下水运动地下水运动是塌陷产生的动力条件——主要动力。
地下水的流动及其水动力条件的改变是岩溶塌陷形成的最重要动力因素,地下水径流集中和强烈的地带,最易产生塌陷,这些地带有:(1)岩溶地下水的主径流带;(2)岩溶地下水的(集中)排泄带;(3)地下水位埋藏浅、变幅大的地带(地段);(4)地下水位在基岩面上下频繁波动的地段;(5)双层(上为孔隙、下为岩溶)含水介质分布的地段,或地下水位急剧变化的地段;(6)地下水与地表水转移密切的地段。
湖北五峰赵家岩崩塌形成机理分析
湖北五峰赵家岩崩塌形成机理分析冉涛;文宝萍;苏昌;陈刚;卞学军【摘要】The Zhaojiayan rock fall is a typical rock fall which occurred at the mountainous area in western Hubei. Field investigation shows that steep terrain, fissured rock masses and gentle weak intercalated layer are the basis of dangerous rock masses formation; karstification and coal mining activities are the influence factors which had resulted in deformation development of dangerous rock masses; and heavy rain is the direct incentive of rock fall occurrence. In order to find out the formation mechanism and failure mode, critical water head height in the back tensile crack are calculated with the rigid block limit equilibrium method for potential failure modes on the basis of qualitative analysis of formation conditions and influence factors of the rock fall. The collapse failure mode is discussed by comparison analysis.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underlying carbonaceous shale has been sheared as the dangerous rock masses are pushed out by the water pressure which is filled in the back tensile crack, and the sliding rock fall happens. The analysis results can be used as a reference for analysis of similar rock falls and prevention occurred in the mountainous areas in western Hubei.%赵家岩崩塌是发生在鄂西山区的一处典型岩质崩塌.野外调查发现,陡峻地形、裂隙发育岩体、平缓软弱夹层是危岩形成的基础,岩溶作用、采煤活动是危岩变形发展的影响因素,强降雨是崩塌发生的直接诱因.为了弄清崩塌的形成机理和失稳模式,文章在对崩塌形成条件和影响因素定性分析的基础上,采用刚体极限平衡方法,分别计算了可能失稳模式下,危岩失稳所需后缘裂缝内的临界水头高度,进而通过对比分析,对危岩的失稳方式进行了讨论.结果显示,崩塌发生是危岩在后缘裂缝静水压力推动下,沿下伏炭质页岩层发生剪切滑动破坏,进而产生了滑移式崩塌.该崩塌形成机理的分析结果,可以为鄂西山区类似的崩塌分析与防治提供参考.【期刊名称】《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年(卷),期】2012(039)006【总页数】5页(P114-118)【关键词】崩塌;形成机理;失稳模式;极限平衡法;赵家岩崩塌【作者】冉涛;文宝萍;苏昌;陈刚;卞学军【作者单位】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水资源与环境学院,北京100083;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水资源与环境学院,北京100083;湖北省地质环境总站荆州站,荆州434000;湖北省地质环境总站荆州站,荆州434000;湖北省地质环境总站荆州站,荆州434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642.21崩塌是山区斜坡最常见的破坏形式之一,由于受形成条件控制和环境因素影响,崩塌的形成机理往往较为复杂。
地质灾害的成因与防治对策
地质灾害的成因与防治对策摘要:我国目前是地质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由于近年来经济快速发展对环境改变,地质灾害发生频率持续增大,造成的损失也越来越多。
本文通过分析地质灾害的成因,探讨了如何更好的预防与治理地质灾害,避免其对环境和人类造成更严重的损害。
关键词:地质灾害;成因;治理;预防中图分类号:f40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地质灾害是一种自然或人为形成的地质作用,会对环境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造成极大的破坏和威胁。
我国有超过400个重灾县受到地质灾害严重影响,是全国总县市的20%。
如何防治地质灾害成为众人共同关注的问题。
一、地质灾害危害及成因(一)地质灾害的危害地质灾害是一种自然或人为形成的地质作用,能对环境造成很大的破坏,对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不同程度的威胁。
常见的地质灾害有滑坡、崩塌、泥石流、地面沉降等。
我国目前是地质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并且由于近年来经济的快速发展加剧了对环境的改变,地质灾害发生频率持续增大,造成的损失也越来越多。
国内每年因地质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占所有自然灾害带来损失的20%~25%,造成人员伤亡成千上万,经济损失达到上百亿,这还是不包括地震的情况下的数据。
2010年甘肃舟曲发生的特大泥石流造成了上百户家庭房屋毁坏,上千户人家进水,死亡和失踪人数达到了1700多人,造成了无法估量的生命财产损失。
(二)地质灾害成因气候气候是造成地质灾害发生的主要原因之一。
气温、风暴、降水都有可能引发地质灾害,而其中降水引发的可能性最大,降水量的大小、降水的强度、时间等都能影响到地质灾害的形成。
特别是短期时间内出现大强度降水以及长期阴雨,极易引发严重的地质灾害形成。
2010年8月7日甘肃的特大泥石流就是因为短时强降雨引发的。
地层岩性地层岩性是地质灾害发生的主要内在因素。
不同的地层,往往形成不同的地质灾害,强风化带或断裂构造密集发育的岩浆岩地区常常会发生崩塌、滑坡地质灾害。
岩溶发育的碳酸盐岩类地层中,易形成陡倾的高边坡,常见崩塌地质灾害。
地质灾害易发程度分区(湖北省)
地质灾害易发程度分区(摘自《湖北省地质灾害防治规划(2003年~2015年)》)(1)、地质灾害极易发县(市、区)巴东县、秭归县、兴山县、夷陵区、长阳县、五峰县、远安县、恩施市、建始县、利川市、咸丰县、来风县、宣恩县、鹤峰县、黄石市、大冶市、阳新县等17个县(市、区),是地质灾害极易发县(市、区)。
它们主要分布在三峡库区、鄂西南山区和鄂东南部分地区。
其中三峡库区和鄂西南山区因人为和自然因素诱发的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沉)陷灾害均极易发生,鄂东南丘陵区则以采矿引发的地面塌(沉)陷、泥石流灾害为主。
极易发区内降雨丰沛,山高坡陡,层状可溶岩广布,软弱结构面发育,地质矿藏丰富,为地质灾害极易发生提供了客观条件,加之人类工程建设和采矿活动对地质环境的不断改造,加剧了地质灾害的频繁发生。
三峡库区年平均降雨量1000~1600mm;中山为主,以深切峡谷为特征;地层从元古界~中生界皆有出露,以沉积岩建造为主,主要为碳酸盐岩、碳酸盐岩夹碎屑岩、红色碎屑岩等,溶蚀强烈,夷陵黄陵背斜有扬子期中酸性岩侵入;人类工程活动主要为复建公路切坡弃渣、移民新镇开发以及采矿活动和水库蓄排水活动,是我省最容易发生各种地质灾害的地区。
鄂西南山区年平均降雨量1200~1800mm;中山为主,坡陡谷深;地层从古生界~中生界皆有出露,以沉积岩建造为主,主要为碳酸盐岩、碳酸盐岩夹碎屑岩,溶蚀强烈;人类工程活动主要为切坡弃渣及采矿活动,随着我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目前已有宜万铁路、沪蓉高速公路、西气东输等一批重大工程开始实施,也是我省最容易发生各种地质灾害的地区。
鄂东南黄石地区年平均降雨量1300~1500mm;低山丘陵为主,地形相对高差100~500m;地层从古生界~新生界皆有出露,以沉积岩建造为主,主要为碳酸盐岩、碳酸盐岩夹碎屑岩,溶蚀强烈,伴有燕山期中酸性岩侵入,形成丰富的金属矿藏;人类工程活动主要是固体矿产规模性高强开采及伴随的地下水强采、强排,是我省最容易发生岩溶地面塌陷和采空地面沉陷的地区。
崩塌山体变形破坏模式及稳定性分析
崩塌山体变形破坏模式及稳定性分析1. 崩塌灾害崩塌是指陡峻的山坡上的岩块、土体在重力作用下,发生突然的急剧的倾落运动,这里所说的崩塌灾害是指由于崩塌的发生已经或者可能对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危害的地质灾害,否则就是一种普通到地质现象。
崩塌多发生在大于60-70度得斜坡上。
崩塌的物质称为崩塌体。
崩塌体与坡体的分离面称为崩塌面,崩塌面往往就是倾角很大或者裂隙很深的界面,如节理、片理、劈理、层面、破碎带等。
崩塌的分类:1、崩积物崩塌:山坡上已有崩塌岩屑和沙土等物质组成的堆积,由于它们的质地很松散,当有雨水侵湿或受地震震动时,可再一次形成崩塌。
此类崩塌常发生在水易渗透和汇集的地点。
其性质是有其母岩的性质决定的,由花岗岩、变质岩、凝灰岩、泥岩形成的崩积土最易崩塌。
2、表层风化物崩塌:是在基岩表层生产的风化物的崩塌,是崖崩中常见的类型。
这是因为在表层有风化层,它与基岩之间的渗透系数不同。
在水流汇集或者地下水沿风化层下部的基岩面流动时,可引起风化层沿基岩面崩塌。
崩落的土层较浅,是一种小规模的滑动,但发生的次数最多。
大多发生在从缓变陡的斜坡变化点的地方。
3、沉积物崩塌:有些由厚层的冰积物、冲积物或火山碎屑物组成的陡坡,结构松散,按沉积时的状态形成性质不同的沉积土层,透水性和土的强度有差异,在积水的地方引起崩塌。
4、基岩崩塌:一般在坚硬的岩石的斜坡上,由于节理、层理面、断层面等方面的原因也有可能产生崩塌,在这种裂隙是沿容易崩塌的方向伸展时和在夹有粘土、泥岩等成分时容易发生崩塌。
落石属于小规模的岩石崩塌。
2. 崩塌山体变形破坏模式分析危岩体失稳方式,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通常失稳方式有三种,即坠落式、倾倒式和滑塌式。
根据对工作区内崩塌危岩总体形态、发育规模、基底和底界层特征和空间分布特征分析,区内危岩的失稳破坏方式以坠落、倾倒-滚落和滑移-倾倒-滚落方式居多。
滑移-倾倒式21强风化滑塌式倾倒式坠落式图3.2-1 危岩体失稳方式示意图灰 岩灰 岩灰 岩灰 岩图3-2 危岩失稳方式示意图1 坠落式受裂隙切割和下部岩腔影响,高悬于陡岩上端和岩腔顶部的危岩体,随卸荷裂隙不断加深加宽,一旦裂隙发育切割整个危岩体,使其脱离母体,危岩在重力作用下从母体突然脱离失稳产生崩塌。
崩塌地质灾害与防治措施
崩塌多发生在山地、高原沟谷及陡立河岸等陡峭斜坡地带,一般坡度 在50°以上。
60
8
二内在、条形件成条件及发生机理
2、岩性 通常,岩性坚硬的各类岩浆岩、变质岩及沉积岩类
的碳酸盐岩、石英砂岩、砂砾岩、初具成岩性的石质黄 土、结构密实的黄土等形成规模较大的崩塌。
页岩、泥灰岩等互层岩石及松散土层等往往以小型坠 落和剥落为主。
26
崩塌的防治措施
3. 主动防治技术措施 (1)防治原则
在整治过程中必须遵循标本兼治、分清主次综合治理、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相 结合、治理危岩与保护自然生态环境相结合的原则。通过治理最大限度降低危 岩失稳的诱发因素,达到治标又治本的目的。
危岩本身既是崩塌灾害的祸根,也是一种景观资源。危岩崩塌整治工程必须兼 顾艺术性与实用性,把治岩、治坡、治水与开发旅游资源结合起来,达到除害 兴利的目的。
堆
积
2)运动特征识别
物
崩塌的运动多为滚动、碰撞、跳跃等方式。若在崩塌现场观测,见到山上垮 塌中坡体岩块为滚动,碰撞,跳跃为主运动方式的可判定为崩塌。
(3)堆积体特征判别 崩塌堆积体为倒石堆,大、小混杂,杂乱无章,小块的多堆积在上部,大块 的多在堆积体坡脚,个别大块石滚得更远。
25
崩塌的防治措施
爆
人为的工程活动改变坡地系统结构(修筑铁路等改变坡形、采矿掏 破
空)。
崩
人为活动促进了外部激发条件(爆破等)。
1塌3
二、形成条件及发生机理
崩塌的形成机理
崩塌的形成机理
潜在崩塌体形成 成岩过程:沉积、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形成含原生
裂隙的岩体。 构造运动:构造变形、破坏作用形成构造裂隙。 新构造运动:形成陡峭的地形和表生裂隙。
地质灾害的成因分析及对策
地质灾害的成因分析及对策时间:2010-11-28 点击:27 次作者:方敏本文所属专题:※国土资源调研论文标签:地质灾害的成因分析及对策————以谷城县地质环境为例谷城县位于鄂西北山区,属秦岭、大巴山东延余脉与江汉平原接壤地带。
辖区面积2563平方公里,其中,80%的面积为中低山区及丘陵,下辖9个乡镇,277个行政村。
现已查明地质灾害272处,其中滑坡190处,不稳定斜坡51处,堤岸16处,崩塌13处,泥石流2处。
滑坡是本县最为多发的地质灾害,不仅分布在山地丘陵,在平原城镇附近及交通沿线均有发生。
地质灾害的成因分析一、地质构造的因素谷城县地貌多样,区内自元古界武当岩群至中生界白垩系地层均有外露,岩性即有沉积岩,又有变质岩,泥质粉砂岩、片岩、页岩等软岩及粉质粘土等松散土类广泛分布;地质条件构造复杂,受新构造运动的影响,岩层中节理、片理及构造裂隙发育,由其构成的斜坡变形明显。
极易发生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
其松散的土体,透水性好,力学强度变化大,岩石质软不均,抗风化能力差。
这是造成我县地质灾害的主要内因。
二、自然因素谷城县受北亚热带季风气候的影响,日照充足,降雨充沛。
降雨多集中在每年的4至9月。
尤其是2005年的汛期,连续多次的强降雨,造成我县地质灾害大面积发生。
仅2005年我县就发生大小地质灾害107处,因地质灾害而倒塌房屋120间,给我县带来重大的经济损失。
持续的强降雨对我县的地质灾害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这是造成我县地质灾害的直接因素。
三、人类工程活动的影响近年来,随着县域经济的发展,城市改造,公路建设,采矿等人类工程活动的频繁,对地质环境造成一定的影响和破坏。
不合理而又频繁的人类工程活动是造成地质灾害的重要外因。
纵观我县地质灾害的成因,可以看出,任何一处地质灾害的发生,都不是某一因素单独存在,其三者都互为关系的。
城关格垒嘴滑坡就是一典型的综合成因,其内因是该斜坡表层为第四系冲洪积粘土及亚粘土,结构松散,易干裂,地表植被稀少,从山顶至坡脚土体龟裂缝大量发育,原始地形平缓,雨水以下渗为主,使斜坡土体强度降低,发生变形。
浅谈斜坡岩土体变形破坏地质灾害的危害与防治的认识
浅谈斜坡岩土体变形破坏地质灾害的危害与防治的认识摘要:文章首先通过对斜坡岩土体变形破坏所造成的地质灾害进行了详细介绍,然后对斜坡岩土体变形破坏所造成的地质灾害对工农业生产和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危害现实进行了阐述,进而进行全面深入分类分析了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并对崩塌、滑坡、泥石流这三大类地质灾害的治理与防治方法进行了介绍,并提出一些具体的治理措施。
关键词:斜坡、崩塌、滑坡、泥石流Abstract: this paper first through the slope rock mass deformation caused by destruction of geological disasters described in detail, and then the slope rock mass deformation damage caused by geological hazards on the industry and agriculture production and People’s Daily life reality the harm described, and t hen, a thorough analysis of the classified collapse, landslides and debris flows geological disasters, and to collapse, landslide and debris flow the three categories of geological disaster prevention and control method of governance and are introduced, and puts forward some specific treatment measures.Keywords: slope, collapse, landslide and debris flow中图分类号:TU413.6+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斜坡包括天然斜坡和人工开挖而形成的边坡,其特点是具有一定的坡度和高度。
地质灾害可行性研究报告
地质灾害可行性研究报告一、引言地质灾害是指在自然或者人为因素的作用下形成的,对人类生命财产、环境造成破坏和损失的地质作用或现象。
常见的地质灾害包括滑坡、泥石流、崩塌、地面塌陷、地裂缝等。
这些灾害的发生往往具有突发性、破坏性强的特点,给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了严重的威胁。
因此,开展地质灾害可行性研究,对于预防和减轻地质灾害的影响,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促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研究区域概况(一)地理位置研究区域位于_____省_____市_____县,地处_____山脉与_____平原的过渡地带,地理坐标为东经_____°_____′ _____°_____′,北纬_____°_____′ _____°_____′。
(二)地形地貌区域内地形起伏较大,地势总体上呈现出西高东低的特征。
西部为山区,山峰林立,沟谷纵横;东部为平原,地势平坦开阔。
主要地貌类型有山地、丘陵、平原等。
(三)气象水文该地区属于_____气候,四季分明,降水充沛。
年平均降水量为_____毫米,主要集中在_____月至_____月。
区内河流众多,主要有_____河、_____河等,河流流量受季节影响较大。
(四)地层岩性区域内地层发育较为齐全,从古老的变质岩到新生代的沉积岩均有出露。
主要岩性有花岗岩、石灰岩、砂岩、页岩等。
(五)地质构造研究区位于_____构造带,地质构造复杂,断裂发育。
主要断裂有_____断裂、_____断裂等,这些断裂对区域内的地质灾害的发生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控制作用。
三、地质灾害现状及特征(一)滑坡区内滑坡灾害较为发育,主要分布在山区的陡坡地带。
滑坡体规模大小不一,形态各异。
滑坡的形成主要与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和人类工程活动等因素有关。
滑坡的发生往往具有突然性,对周边的居民点、道路和农田等造成严重的破坏。
(二)泥石流泥石流灾害主要发生在山区的沟谷地带,多为暴雨引发。
浅析危岩崩塌地质灾害成因机制及防治对策
浅析危岩崩塌地质灾害成因机制及防治对策作者:黄义佳冯亮勇来源:《西部资源》2020年第05期摘要:危岩崩塌地质灾害指在岩石裸露的陡峭坡体上较大的岩块突然脱离母体,发生崩落、滚动、倾倒的地质现象[1]。
通过对危岩崩塌地质灾害成因机制的研究,并进行危岩体的稳定性分析,采用相应的防治措施对危岩体进行治理,对类似的危岩崩塌地质灾害具有一定的指导和借鉴意义。
本文以韶关市曲江区马鞍山山顶西北侧危岩崩塌地质灾害勘查设计项目为例[2],着重研究地质灾害成因机制及防治对策。
关键词:危岩崩塌;地质灾害;成因机制;稳定性分析;防治对策1.引言马鞍山山顶西北侧危岩崩塌地质灾害点位于韶关市曲江区马坝镇马鞍山人民公园山顶处,位于韶关市曲江区滑坡、崩塌、地面塌陷地质灾害中易发区[3],地理坐标为:东经113°36′15″,北纬24°41′12″。
危岩崩塌体分布高程约为198m~214m,相对高差16m,危石耸立,顶部岩石较破碎,危岩体崩落后形成一个大型反倾凹陷岩腔,崩落岩块顺北侧山坡滚落至标高约为106m的公园绿道上及残留在山坡坡面,崩落岩块约为3m3~5m3,最大可达25m3,对坡面植被及坡脚公园绿道造成了严重破坏,威胁约110人,直接经济损失约600万,社会影响较大(见图1和图2)。
2.危岩崩塌体特征马鞍山山顶岩层主要由二叠系下统石灰岩组成,岩层产状较平缓,岩石垂向发育,岩体被切割形成陡壁危崖,整体坡向330°~360°,坡角达70°~85°(局部内倾),危岩体分布范围坡高约20m~25m,宽约80m。
危岩体主要为强~中风化石灰岩,一般块体块径为0.5m~5m。
山顶岩体节理裂隙软弱面多被风化剥蚀,同时有发育两组主控结构面,裂面一般张开2cm~10cm,这些节理裂隙及结构面将岩体分割成块状,形成一系列的孤石、危岩体,局部岩体反倾向外侧突出,在降雨和风化作用下,当结构面强度降低至不足以牵制岩块时,崩塌体就会脱离母体,顺山坡滚落形成崩塌地质灾害,影响山顶凉亭、气象塔、通讯塔及山脚环山绿道、运动场及相关人员生命财产安全。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及防治措施例析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及防治措施例析1.工程概述拟建小区位于涞源县塔崖驿乡镇西南部,距乡政府约1.5km,北邻112国道,张石高速、京原铁路从场地的北侧通过。
项目总建筑面积约58808.056 m2,该安置区征地面积4.5172公顷(约合67.76亩),总建筑面积32800m2(其中一期建设10440m2),计划总投资6000万元。
本项目规划住宅25400m2,公共建筑7000m2,公共设施建筑用地400m2。
均采用条形基础,砖混结构。
2.地质环境条件2.1 气象水文涞源县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南北气候变化差异较大,年平均气温9.8℃;一月份平均气温最低,极端最低气温-30.6℃;七月份平均气温最高,极端最高气温38.3℃。
降雨受太行山地形抬升气流影响,年内降水分布不均匀,多年平均降水量551mm,多集中在7-9月;历史日最大降雨量378.6mm。
冬春多西北风,夏季多东南风;瞬时最大风速24m/s。
多年平均日照时数2696.1h,无霜期由北部的120天至南部的180天;最大冻土深度1.3m,冰冻期为当年十二月至次年三月。
场地附近主要河流为大清河水系拒马河,该河为常年基流河,河道为砂卵石河床,槽形比较稳定。
因季节性强,流量变幅较大。
该河从拟建场地的西侧北侧流过,距拟建场地约0.45km,历史最大洪水位未到达建设场地。
2.2 地形地貌建设场地地处太行山腹地,属以变质岩为主的低山小区。
评估区高程为633-660m,相对高差27m。
场地微地貌属山麓坡地地形,总体地形南高北低,场地中部发育一条走向12°的冲沟,沟宽约20m,沟的两侧坡度约40°-60°。
受冲沟影响,场地被分为东西两个部分,经人工切坡整理呈台地地形,东侧为三级台地,从南向北第一坎高约9m。
第二坎高约16m。
西侧分两级台地,中间坎高约10m。
场地南侧发育有4条沟谷。
2.3 地层岩性根据区域地质调查报告(1:5万王安镇幅)及野外调查,评估区内出露的地层为第四系上更新统(),下伏基岩为燕山期早白垩世侵入岩()。
深埋复杂岩溶区地质灾害分析及治理
深埋复杂岩溶区地质灾害分析及治理深埋复杂岩溶区地质灾害分析及治理地质灾害是由地质因素引起的自然灾害,对人类社会造成了巨大的威胁和损失。
深埋复杂岩溶区是地质灾害高发区域之一,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对于这一地区的分析和治理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从地质灾害的成因、类型和治理措施等方面进行分析和讨论,以期为深埋复杂岩溶区的灾害防治提供一些参考。
首先,深埋复杂岩溶区地质灾害的成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地质构造因素,包括断裂、断层、褶皱等造成的地层变形和岩石破碎;二是岩溶作用,指地下水在溶蚀过程中溶解岩石和矿石,使岩层发生空洞和溶洞。
这两个因素共同作用导致了复杂岩溶区地质灾害的形成。
根据发生的位置和性质,深埋复杂岩溶区地质灾害可分为滑坡、崩塌、塌陷和地面沉降等类型。
滑坡是指岩石或土地在坡面上发生滑动,造成离散物质下滑的现象。
崩塌是指在岩石或土壤层面上发生的剧烈破坏,形成大范围的滑坡。
塌陷是指地面或地下出现坍塌现象,由于溶洞或岩溶槽的形成,导致上覆的地质层发生沉降。
地面沉降是指地表下沉的现象,一般由于水资源开采、地下开采、地下水抽取等引起。
以上这些地质灾害类型在深埋复杂岩溶区均有发生的可能性,对于该区域的治理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至于治理措施方面,深埋复杂岩溶区地质灾害的治理工作需要综合考虑地质、水文、工程等多个方面因素。
首先,应开展地质勘查和灾害评估工作,准确了解地下岩溶情况和地质灾害发生的可能性。
其次,采取技术手段进行预警和监测,通过安装传感器和遥感技术对地质灾害进行实时监测和预测。
再次,采取防灾减灾的技术措施,包括抢险、巩固、排水等,以减轻地质灾害对人类社会的危害。
最后,加强科学宣传和教育,培养公众的防灾意识和应急能力。
总之,深埋复杂岩溶区地质灾害是当前社会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了解地质灾害的成因和类型,采取科学的治理措施,对于降低灾害的发生概率和减少灾害造成的损失具有重要意义。
希望通过本文的分析和讨论,能够为深埋复杂岩溶区的地质灾害治理提供一些参考,促进该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基于倾倒破坏模式的典型危岩崩塌破坏过程及机理分析
DOI:10.15913/ki.kjycx.2024.04.006基于倾倒破坏模式的典型危岩崩塌破坏过程及机理分析贲琰棋1,2,周迎3,易武1,2,白炜琦4,陈陆军1,2(1.三峡大学湖北长江三峡滑坡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湖北宜昌443002;2.三峡大学土木与建筑学院,湖北宜昌443002;3.湖北省地质局第五地质大队,湖北鄂州436000;4.中冶南方武汉钢铁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湖北武汉430080)摘要:兴山县古夫镇古洞村是县内危岩崩塌事件高发区域,区内斜坡坡面发育多处危岩体,严重威胁当地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以古洞村凹屋岩危岩崩塌为例,通过对野外现场的调查和资料的整理,详细分析了研究区内危岩体的孕灾环境和分布情况,并选取典型危岩体,开展倾倒破坏模式下的危岩崩塌运动过程和机理研究,为区内同类型灾害的防治提供理论支撑。
结果表明,受研究区特殊地质背景和斜坡结构的影响,区内危岩以倾倒式变形破坏为主;基于危岩体初始运动状态和受力特征,倾倒式破坏一般分为4个演变阶段;危岩崩塌破坏的因素众多,各因素并非独立存在,而是在相互作用下导致危岩最终发生失稳破坏。
关键词:危岩崩塌;倾倒式破坏;变形破坏过程;机理中图分类号:P64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5-6835(2024)04-0027-04山区公路、水利设施的修建在为提升当地经济作出贡献的同时,也造成了一些潜在的地灾隐患。
山区危岩崩塌灾害频繁发生,严重影响人类日常活动和生命安全,造成了大量的经济损失。
因此,开展危岩崩塌体的变形破坏模式及机理的研究势在必行,不仅具有广泛的理论意义,同时可提升崩塌灾害工程防治措施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危岩崩塌破坏机理的研究主要可分为危岩体破坏模式分类和失稳破坏过程成因。
王保山和王刚(2018)[1]以乌鲁木齐石人子沟水库道路山体崩塌为研究对象,对斜坡坡面危岩体进行稳定性分析,得出大部分危岩崩塌体的潜在失稳模式为不利结构面组合的楔形体滑动破坏的结论;汪庆一(2018)[2]结合猴山水库基本情况,对其左岸崩塌变形破坏特征进行分析,采用DDA 数值模拟方法研究该崩塌变形破坏模式;黄肖萍等(2023)[3]以重庆市万州区铁峰乡的区域范围内崩塌体为研究对象,考虑岩体结构面组合状态下的区域崩塌灾害易发性程度;肖胶等(2022)[4]对贵州某“上硬下软”地层结构的水库崩塌稳定性进行了研究;周平等(2020)[5]对云南某油库边坡的危岩体稳定性特征进行分析,研究其发育规律、成因机理,对灾害发展变化趋势及危害性进行预测研究;刘冀昆等(2023)[6]对S-SARⅡ技术的崩塌临灾应急监测进行了详细描述;胡厚田(1989)[7]以万州地区高切坡崩塌为例,从力学机制角度提出新的崩塌分类方法。
岩溶塌陷地质灾害危害及原因分析
北 东 向 三 组 断裂
,
主要 位 于 塌 陷 区 北 部农 田 中
,
,
叠 系 下统南 陵 湖 组
、
东马 鞍山 组
铜 头 尖组
。
塌 陷 塌 陷 坑 基本沿 断裂 和 断 裂交 汇 部位分布
如 图 所示
1
。
【
收稿Βιβλιοθήκη 曰期】201 6
-
—
06
1
7
-
【
作 者 简介
】
蒋家龙
(
1 9 62 ) , , , ,
)
【
摘
、
要 难
】
安徽 省 沿 江
点
一
带 石 灰岩 分 布 广 泛
一
,
岩 溶发育
,
由 于 岩 溶溶 洞 和 土 洞 具 有 隐 伏 性 强
,
、
空 间 分布
规 律性 差
以 预测 等 特
,
定 条 件 下 岩 溶 区 常发 生 地 面 塌 陷 地 质 灾 害
,
给 人 民 群 众 生 命财 产 带 来 巨 大 损
,
隐 伏 岩 溶 和 土 洞 特 别 发育
。
在
一
三 叠 系 下 统 南 陵湖 组
,
T n ) 于 塌 陷 区西
位
部
、
,
常 发生 岩溶 塌 陷 地 质灾 害
自
1
铜 陵 市 狮子 主 要 为南陵 湖 组上 段
以 来 开 始 发 状 灰岩
4〇
。
岩性 为 薄
一
中 厚层 灰岩
2
瘤
山 区 西湖 镇朝 山 村
29
鄂西北中部地区滑坡孕灾模式分析
鄂西北中部地区滑坡孕灾模式分析陆文博;晏鄂川;王杰;李庆伟;朱正虎【摘要】鄂西北地区滑坡地质灾害发育丰富.根据滑坡分布发育特征,选取3个非连续变量和10个连续变量,从不同角度揭示鄂西北地区滑坡孕灾模式.基于3个非连续变量的统计分析,识别出四大类孕灾模式为:孕灾模式A(碎石土+志留系碎屑岩)、孕灾模式B(碎石土+武当群片岩)、孕灾模式C(岩质+顺向坡)、孕灾模式D(岩质+顺向斜交坡).基于10个连续变量的敏感性分析,识别孕灾模式,结果表明:滑坡发育前缘高程主要集中在260~455 m高程段,且多为体积1.6~2.8 ×104 m3的小型滑坡,剖面上具有整体坡度14.4°~43.2°的特点,发育岩层倾角16°~28°.综合连续变量与非连续变量,获得区内滑坡的12类典型孕灾模式,为鄂西北地区滑坡区域孕灾机理研究提供参考.【期刊名称】《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年(卷),期】2018(029)001【总页数】8页(P60-66,71)【关键词】鄂西北;滑坡;分布发育特征;连续变量;孕灾模式【作者】陆文博;晏鄂川;王杰;李庆伟;朱正虎【作者单位】贵州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院,贵州贵阳 550002;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工程学院,湖北武汉430074;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工程学院,湖北武汉430074;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工程学院,湖北武汉430074;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工程学院,湖北武汉430074;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工程学院,湖北武汉43007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642.220 引言一般情况,滑坡形成、发展到消亡的孕育过程,均受到多种内外因素的综合影响。
内因包括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地表地下水条件等;外因包括降雨、新构造运动与地震、人类活动等。
不同区域,具有自身的地质环境特点,造成滑坡灾害分布与发育特征各不相同。
区域滑坡灾害分布发育特征相关研究,主要有三方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鄂西变质岩地区地质灾害变形破坏模式
分析
摘要:湖北省十堰市竹山县是我省变质岩地区地质灾害多发地区之一。
为
全面掌握竹山县城关镇地质灾害形成条件,依据“竹山县城关镇地质灾害调(勘)查”项目的开展实施,运用统计方法和系统分析,全面总结区内地质灾害变形破
坏模式分析,为后续地质灾害有针对性进行防治提供依据。
关键词:鄂西;变质岩地区;地质灾害变形破坏模式分析
1.地理位置与交通
研究区主要位于十堰市竹山县下属城关镇和潘口乡的交界区域,沿堵河干流
两岸展布,区内交通以公路为主,主要公路干线为谷竹高速、G242国道(原
S236)、G346国道(原S305)及省道公路,在城关镇形成东进西出、南上北下
的交通枢纽。
2.地质灾害变形破坏模式分析
2.1土质滑坡变形破坏模式分析
研究区内分布着各类滑坡,为对区内地质灾害的破坏模式及特征作出归类总结,首先需对滑坡按一定的条件进行分类。
通过长期野外调查发现,滑坡的破坏
模式是和滑体的物质成分密切相关的。
因为斜坡的物质成分不同,其滑坡的形态
和滑动力学特征均不同,滑坡体结构和滑动面形状也各异。
按滑体物质成分可将
滑坡分为岩质滑坡、土质滑坡。
其中滑坡的滑体物质成分主要是全~强风化变质岩、崩坡积、残坡积粉质粘土夹碎石,其变形破坏模式和土质滑坡基本一样。
因此,这里将滑坡的破坏模式按土质和岩质滑坡这两类来就行分析归纳。
区内发育的土质滑坡其滑面位置主要受控于岩土分界面、岩土结构面,将其
归纳为突滑—平推变形破坏模式及蠕滑—拉裂变形破坏模式。
(1)突滑—平推变形破坏模式
当浅层强风化-全风化残积层岩体内存在顺坡向陡倾结构面时,滑面形式有
两种,一种是强风化岩体结构面受剪破坏并沿贯通性较好的结构面发生挤压式滑动,其滑面根据结构面形状呈近直线型,滑体中往往含有一定数量的大尺寸块石。
另一种是坡积物直接覆盖在顺向光滑基岩上,当坡积物堆积到一定程度并有外力
促使作用下便沿接触面发生突然滑坡,这种破坏极易发生,且发生过程快速,而
其规模一般都较小。
突滑—平推破坏模式如图1所示。
研究区内存在大量类似滑坡,特点是发生阶段时间短、频率高、速度快,蠕变阶段不明显或不发生,短时
间内释放能量,容易引起较大灾害。
图1 突滑—平推变形破坏模式示意图
(2)蠕滑—拉裂变形破坏模式
蠕滑—拉裂变形破坏模式(如图2)一般发生在无顺向结构面的坡体中,滑
体物质以坡积物为主,含有部分全风化残积岩体。
滑面近似成圆弧状,但滑面位
置受岩土风化强度限制,越向坡体内部岩体风化程度越弱,所以滑面位置都较浅,滑面不明显。
这种破坏模式发展较缓,有明显的蠕滑阶段,有很大一部分坡体在
降雨条件下发生蠕滑,表现为后缘裂缝,前缘鼓胀,雨停后蠕滑也停止,再次降
雨滑坡又继续蠕滑,有的甚至始终为蠕滑变形,并无剧滑阶段。
这种变形破坏模
式的滑坡广泛分布于整个斜坡地带,由于坡体在蠕滑阶段运动缓慢容易使人麻痹
大意,对当地居民危害极大。
图2 蠕滑—拉裂变形破坏模式示意图
2.2岩质滑坡变形破坏模式分析
岩质边坡的稳定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岩体内破坏面和不连续面的存在和性质,而且岩体的主要物理力学性质是随这些破坏面的状态、形状和空间分布而变化的,因此,岩质边坡与土质边坡不同,它的稳定性主要是由岩体中的结构不连续面控
制的。
边坡岩体中出现了与外界贯通的破坏面,使被分割的岩体以一定的加速度
脱离母体,就造成了边坡岩体的破坏。
区内属变质岩区,岩质滑坡破坏模式主要
分为顺层变形破坏模式和切层变形破坏模式。
(1)顺层变形破坏模式
顺层变形破坏模式指部分岩体沿着地质软弱面的平面滑动,其破坏机理是在
自重作用下岩体内剪应力超过层间结构面的抗剪强度导致不稳定体作顺层滑动,
变形破坏模式见图3,区内典型的顺层破坏滑坡见照片1。
这种滑动通常是由于
坡脚开挖或风化、水的浸润等原因降低了软弱面的内摩擦角,使软弱面上的部分
岩体沿此平面下滑破坏,有时也会形成由两个或以上走向近似而倾角不同的结构
面组成的复合滑面。
这类软弱结构面往往是层面、断层面、节理以及土石分界面。
平面破坏的发生往往有以下条件:①破坏面分布较浅,往往须在边坡上有出露,
同时软弱结构面的倾角须小于坡面倾角;②破坏面的倾角须大于该面组成土体的
内摩擦角;③岩体内必须有对滑体滑动阻力较小的贯通、陡倾节理面的分布,它
往往对滑动的侧面边界起控制作用。
有软硬相间或有软弱夹层分布的顺倾层状路
堑高边坡通常相对容易产生平面变形破坏。
图3 顺层变形破坏模式示意图照片1顺层变形破
坏滑坡(鱼岭滑坡)
(2)切层变形破坏模式
切层变形破坏模式一般发生在反倾向层状结构的变质岩边坡中,边坡岩体一
般裂隙较发育,结构较破碎,力学性质较差。
反倾向层状结构的边坡,一般会向
临空方向即与岩层倾向相反的方向发生不同程度的弯折,在岩层中形成裂隙或软
弱带。
随着边坡岩体变形的发展,裂隙或软弱带不断延伸并连通,形成潜在滑动面。
当坡脚受侵蚀或开挖,潜在滑动面的抗滑力不足以抵抗边坡下滑力时,边坡
发生切层滑动。
滑坡切层变形破坏模式见图4。
图4 切层变形破坏模式示意图
2.3崩塌变形破坏模式分析
危岩体失稳方式,受地形、岩性、节理裂隙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岩石坚硬,层厚,构造裂隙少,崩积体的块度大,规模大;岩石软,层薄,构造裂隙发育,
则块度小,规模小。
区内变质岩片(板)理发育,岩性普遍较软,崩塌多发生在
逆向坡,均为滑移式变形破坏模式。
临近斜坡的岩体内存在软弱面倾向与坡向相同,则软弱面上覆的不稳定岩体
在重力作用下具有向临空面滑移的趋势,当岩体的重心滑出陡坡,产生突然的崩塌。
降水渗入岩体裂缝中产生的静、动水压力以及地下水对软弱面的润湿作用都
是岩体发生滑移崩塌的主要诱因。
此类崩塌中,危岩体多为软硬相间的岩层,有
倾向临空面的结构面,陡坡通常大于45°,崩塌体可能组合成各种形状,如板状,楔形,圆柱状等,滑移面主要受剪应力,失稳的主要因素为重力、静水压力、动
水压力等。
滑移式变形破坏模式示意图如图5所示,区内崩塌典型滑移式变形破
坏模式(东斗湾崩塌)见照片2。
图5 滑移式变形破坏模式示意图照片2 东斗湾崩塌
3.结论
研究区内发育的土质滑坡其滑面位置主要受控于岩土分界面、岩土结构面,
将其归纳为突滑—平推变形破坏模式及蠕滑—拉裂变形破坏模式。
岩质滑坡的破
坏有各种各样的原因,因此成生变形破坏的模式也极不一致。
研究区属变质岩区,岩质滑坡破坏模式主要分为顺层变形破坏模式和切层变形破坏模式。
研究区内变质岩片(板)理发育,岩性普遍较软,崩塌多发生在逆向坡,均
为滑移式变形破坏模式。
参考文献:
[1]华骐,邵山,秦超. 竹山县城关镇地质灾害调(勘)查成果报告[R].武汉:湖北省地质环境总站,2021.
[2]华骐,王芳,杨涛,俎全磊.湖北省1∶5万地质灾害详细调查成果集成报告[R].武汉:湖北省地质环境总站,2020.
[3]华骐,廖媛,蒋卫萍.汉江流域(湖北段)地质灾害发育规律综合研究报告[R].武汉:湖北省地质环境总站,2017.
[4]杨世松,陈海波.湖北省水资源遥感调查报告[R].武汉: 湖北省地质调查院,2000.
[5]孙锡年,刘立信,刘向前.湖北省环境地质调查报告(地质灾害部分)[R].武汉: 湖北省地质环境总站,1995.
[6]殷洪福,李长安.江汉平原自然环境变化与环境地质问题[R].武汉: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1998.
[7]王占岐,刘超.堵河流域河谷地貌演化与斜坡变化分析[R].武汉: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质调查研究院,2015.
[8]徐光黎,李雪平.堵河流域变质岩工程特性与地质灾害成生关系分析项目结题报告[R].武汉: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质调查研究院,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