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的基本知识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课标的基本知识(总3页) -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

-CAL-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请直接删除

新课标的基本知识

1、什么叫新课标课程标准是国家课程的基本纲领性文件,是国家对基础教育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质量要求。本次课程改革将我国沿用已久的教学大纲改为课程标准,反映了课程改革所倡导的基本理念。基础教育各门课程标准的研制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工作。经过近300名专家的共同努力,18种课程标准实验稿正式颁布,标志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进入新的阶段。

2、为什么要课程改革

第一,固有的知识本位、学科本位问题没有得到根本的转变,所产生的危害影响至深,这与时代对人的要求形成了极大的反差。

第二,传统的应试教育势力强大,素质教育不能真正得到落实。

3、课程改革的目标

一、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

二、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三、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

四、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

五、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评价与考试制度

六、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制度

同以往相比,这次课程改革在如何看待学生、学习、知识、发展、课程等方面,都有着重大的转变。

4、课程改革的根本任务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调整和改革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结构、内容,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

5、课程结构

课程结构是课程目标转化为教育成果的纽带,是课程实施活动顺利开展的依据。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求根据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对现行课程结构进行调整,调整的主要任务和方向是优化课程结构。

课程类型主要有:

①学科课程与经验课程,这是从课程内容所固有的属性来区分的两种类型。学科课程的

主导价值在于传承人类文明;经验课程的主导价值在于使学生获得直接经验和真切体验。

②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从组织方式来区分的两种类型。分科课程使学生获得逻辑严密和条理清晰的文化知识,综合课程在于通过相关学科的整合,促进学生认识的整体性发展并形成把握和解决问题的全面的视野与方法。

③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这是从课程实施的要求来区分的两种类型。其中,必修课程在于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共性,而选修课程在于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个性。

④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这是从课程设计、开发和管理主体来区分的三种类型。国家课程体现国家的教育意志,地方课程满足地方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校本课程展示学校的办学宗旨和特色。上述各类课程所具有的特定价值以及每组课程类型所具有的价值互补性,各种课程类型共同构成的一个有机的统一体。

6、新课程结构的主要内容做了明确的阐述。

①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

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初中阶段设置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

②高中以分科课程为主。

在开设必修课程的同时,设置丰富多彩的选修课程,开设技术类课程。积极试行学分制管理。

③综合实践课程必修

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其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

④农科教相结合

根据现代农业发展和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因地制宜地设置符合当地需要的课程,深化“农科教相结合”和“三教统筹”等项改革,试行通过“绿色证书”教育及其他技术培训获得“双证”的做法。城市普通中学也要逐步开设职业技术课程。

7、课程结构的综合性

①加强学科的综合性。②设置综合课程。③增设综合实践活动。

8、新课程中的分科课程具有以下特点

①在课程目标上,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的整合,据弃了以往分科课程片面强调知识与技能的倾向,从而使分科课程的目标也实现了由知识本位向学生发展本位的转向。这是课程目标和教育价值观的重大改变。

②在课程内容的选择和组织上,注重体现基础性、时代性、实用性和综合性

9、新课改中教师角色的转变

①新课标要求教师必须根据具体的教学情境进行创造性、主动性的劳动,创设生机勃勃的课堂教学氛围,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上焕发活力。注重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将“灌输—接受”式学习转变为发现式学习,教师要由知识的传授者变为学生学习方式的引导者。

②教学也需要创新。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尊重、理解、宽容学生,用激情创设和谐欢快的教学气氛,使学生的各种潜能得到发展。当学生出现问题或错误时,教师不要只是训斥、惩罚,而要加以指导、点拨,学生取得点滴进步时,应给予热情鼓励,要鼓励学生发表独特观点和见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③新课程改革更强调教师成为学生学习和生活的朋友。

④教师首先要立足于建立民主、平等、合作的师生关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