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6例垂体瘤的临床特征及影像特点分析

合集下载

垂体瘤的MRI诊断(48例分析)

垂体瘤的MRI诊断(48例分析)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6年第16卷第60期 131投稿邮箱:sjzxyx88@0 引言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医学技术也得到了较大的进步。

医学领域的磁共振成像技术不断发展,在临床上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由于新的医学技术的应用,垂体瘤的检出率与诊断正确率得到了显著的提高。

MRI 技术具有较多优势:无创伤、无骨伪影、较高的软组织分辨率等,已经成为了诊断垂体瘤的有效手段[1]。

本文将本院近年来收治的48例经手术与病理证实的垂体瘤患者的MRI 表现进行分析,诊断率高,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1 材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将本院近年来收治的48例经手术与病理证实的垂体瘤患者作为研究资料,其中男患者有30例,女患者有18例,患者的年龄为21-73岁,患者的起病时间为2个月-18年。

患者的主要临床表现:头痛、视力减退、视野缺损等。

1.2 方法检测设备为稀宝博为0.3T 永磁磁共振,快速自旋回波序列(TSE),对患者行冠状面T1、T2加权与矢状面T1加权成像扫描。

冠状面:T1WI:(TR/TE:550/15),T2WI:(TR/TE:3000/120),矢状面:T1WI:(TR/TE:550/15);层厚为3mm;距阵为256×256;FOV:260mm。

行Gd-DTPA 增强扫描的患者有30例,其中有10例为微腺瘤[2]。

2 结果巨腺瘤患者为38例,微腺瘤患者为10例。

93%的巨腺瘤患者在T1加权像上表现为低、等信号,T2加权上占97%,显示为中等高信号。

微腺瘤在T1加权像上多显示为低、等信号,T2加权上表现为中等高信号。

MRI 诊断的全部患者都与手术相符。

3 讨论医学领域的磁共振成像技术不断发展,在临床上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由于新的医学技术的应用,垂体瘤的检出率与诊断正确率得到了显著的提高。

MRI 技术具有较多优势:无创伤、无骨伪影、较高的软组织分辨率等,已经成为了诊断垂体瘤的有效手段。

垂体瘤会对正常的垂体产生不同程度的破坏,肿瘤由鞍内向鞍上、鞍旁方向进行生长。

垂体腺瘤影像学表现及鉴别诊断

垂体腺瘤影像学表现及鉴别诊断

垂体腺瘤影像学表现及鉴别诊断垂体腺瘤一、概述垂体腺瘤是鞍区肿瘤最常见类型,约占原发颅内肿瘤的10%。

发生于成人,男女发病率相等,但分泌泌乳素的微腺瘤多为女性。

二、临床与病理垂体腺瘤分为有分泌激素功能和无分泌激素功能两类。

前者包括分泌生长激素和泌乳素的嗜酸细胞腺瘤,分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促甲状腺激素、促性腺激素等的嗜碱细胞腺瘤;后者为嫌色细胞腺瘤。

垂体腺瘤属脑外肿瘤,包膜完整,与周围组织界限清楚。

可向上生长突破鞍隔侵及鞍上池。

较大的肿瘤因缺血或出血而发生中心坏死或囊变。

偶可钙化。

临床表现包括:压迫症状,如视力障碍、垂体功能低下、阳痿、头痛等;内分泌功能异常,如泌乳素腺瘤出现闭经、泌乳,生长激素腺瘤产生肢端肥大,促肾上腺皮质激素腺瘤导致库欣病等。

影像学表现CT表现:1.垂体微腺瘤指直径≤10mm并局限在鞍内的垂体腺瘤,CT检查需行冠状位薄层增强扫描。

(1)垂体高度异常:超过垂体正常高度(男<7 mm,女<9mm)这一标准并非绝对,因为正常高度的垂体内发现微腺瘤并不少见。

(2)垂体内密度改变:快速注射对比剂后并立即扫描肿瘤为低密度,延迟扫描为等密度或高密度。

因为垂体无血脑屏障,注射对比剂后,对比剂进入快、廓清快。

(3)垂体上缘膨隆:冠状扫描,膨隆可以居中,偏侧更有意义。

(4)垂体柄偏移:冠状面可以观察垂体柄左右偏移,偏侧生长的肿瘤可致垂体柄移向对侧,约占20%一30%。

居腺体中部的肿瘤,可以使垂体柄变短(5)鞍底骨质改变:冠状面扫描可以显示鞍底骨质变薄、凹陷或侵蚀,占60%左右。

(6)治疗效果:溴隐停治疗后,75%泌乳素PRL腺瘤可缩小。

2.垂体大腺瘤为直径>lOmm的垂体腺瘤。

呈圆形,也可呈分叶或不规则形。

冠状扫描显示肿瘤呈哑铃状,这是由于肿瘤伸于鞍上,中部受鞍隔束缚所致。

平扫大多数为等密度,也可为略高、低或囊变。

肿瘤向上压迫室间孔,向外侧侵犯海绵窦并可延伸至颅中窝,向后可压迫脑干,向下可突人蝶窦。

[颅脑肿瘤]“垂体瘤”的诊断要点、影像表现及鉴别诊断~~~

[颅脑肿瘤]“垂体瘤”的诊断要点、影像表现及鉴别诊断~~~

[颅脑肿瘤]“垂体瘤”的诊断要点、影像表现及鉴别诊断~~~垂体瘤垂体瘤(Pituitary tumor)1.要点(Key concepts)■垂体瘤(WHO I级)是一生长缓慢、边界较清,常发生于青年人的实性鞍区肿瘤。

■ MR动态增强时,微腺瘤强化与正常垂体时相不同步,强化慢于正常垂体,且强化强度仅为正常垂体的70%~90%,在垂体微腺瘤的诊断中具有较强的特异性。

典型大腺瘤常在冠状位MR上呈现“8”字或“雪人”征。

另外,继发征象亦具有特征性,即使是微腺瘤也常发生海绵窦受累。

瘤体长轴常垂直于鞍底不向后倾斜或者稍向前倾斜。

■多发性内分泌肿瘤I型常伴发垂体大腺瘤。

2.概述(Brief introduction)■是成年人最常见的鞍区肿瘤。

■好发于中青年人,泌乳素和生长激素瘤的好发年龄段分别为30—50岁和20—35岁;性别差异因组织细胞类型不同,泌乳素瘤多见于女性。

男性者青春期多延后,瘤体多较大,且容易发生囊变和卒中。

■好发部位为鞍内和鞍上,蝶窦、海绵窦、垂体柄和第二脑室偶见。

■分型:①微腺瘤:直径<1Omm;②大腺瘤:1Omm<直径<4cm;③巨大腺瘤:直径>4cm。

3.影像表现(Imaging findings)■ MRI平扫:①垂体大腺瘤常突破鞍膈形成鞍内、鞍上肿块,在鞍膈处形成切迹,瘤体在MR冠状位和矢状位上呈“8”字(figure-of-eight)或“雪人”(snowman)征,也有少数瘤体呈多分叶状。

肿瘤边缘清楚,具有脑外肿瘤典型征象,水肿轻微,几乎无脑实质占位效应(图1,图2)。

②垂体微腺瘤常无明显形态学异常,直接征象可仅为垂体稍增大;间接征象在垂体微腺瘤的识别中更重要:冠状面垂体左右不对称和垂体柄偏移(图3,图4)。

③信号强度常表现为等信号改变,或肿瘤卒中、囊变或者压迫周围组织,信号强度多增高。

80%的大腺瘤T1WI矢状面可见高信号神经垂体位于鞍膈之上(Posterior pituitary“brig ht spot”,PPBS)。

脑垂体瘤报告

脑垂体瘤报告

脑垂体瘤报告
报告人:XXX医院神经外科刘医生
报告时间:2021年6月15日
病例描述:
该患者,男性,50岁,体检时发现头痛、视力模糊、手脚抽搐
等症状,被转至本院。

神经内科、眼科、耳鼻喉科等科室多次检查,头颅MRI检查显示脑垂体区有一直径约2.5厘米的肿瘤,可
能是脑垂体瘤。

检查结果:
1.磁共振成像MRI显示肿瘤直径约
2.5厘米,局限于脑垂体区。

2.神经内科发现患者出现失眠、疲乏、无力等慢性症状,鼻嗅
功能障碍,眼球运动限制等症状。

3.神经内科检查发现患者嗅觉障碍、右侧眼球内收肌无力及感
染征象、左侧瞳孔散大无对光反应。

诊断:
根据临床表现及影像学检查,该患者被诊断为脑垂体瘤。

治疗:
患者考虑手术治疗,由神经外科刘医生主刀进行开颅手术摘除
脑垂体瘤。

术后患者无神经系统并发症,生命体征平稳,暂无复
发症状。

结论:
脑垂体瘤是神经内分泌肿瘤中常见的一种。

临床上应高度警惕,及早诊断,及时治疗。

手术摘除是治疗脑垂体瘤的主要手段,治
疗效果与术前病情及术后并发症密切相关,需认真选择。

脑垂体瘤的症状

脑垂体瘤的症状

辨认脑垂体瘤的症状视力视野障碍:早期脑垂体瘤常无视力视野障碍。

如肿瘤长大,向上伸展,压迫视交叉神经;则出现视野缺损,外上象限首先受影响,红视野最先表现出来。

以后病变增大,压迫较重,则白视野也受影响,渐渐缺损可扩大至双颞侧偏盲。

如果未及时治疗,视野缺损可再扩大,并且视力也有减退,以致全盲。

因为垂体瘤多为良性,初期病变可持续相当时间;待病情严重时,视力视野障碍可突然加剧,如果肿瘤偏于一侧,可致单眼偏盲或失明。

脑垂体瘤其他神经症状和体征:如果垂体瘤向后上生长压迫垂体柄或下丘脑,可致多饮多尿;如果肿瘤向侧方生长侵犯海绵窦壁,则出现动眼神经或外展神经麻痹;如果肿瘤穿过鞍隔再向上生长致额叶腹侧部,有时出现精神症状;如果肿瘤向后上生长阻塞第三脑室前部和室间孔,则出现头痛呕吐等颅内压增高症状;如果肿瘤向后生长,可压迫脑干致昏迷、瘫痪或去大脑强直等。

垂体功能低下:脑垂体瘤的另一个特点是垂体功能低下,垂体功能低下的程度与正常垂体腺细胞受压的程度有关。

由于垂体前叶机能低下以致其所控制的内分泌腺萎缩,表现多方面的功能障碍。

视神经受压症状与体征:由于肿瘤生长在蝶鞍内,向上发展则压迫视交叉或视神经而造成视力、视却的改变,90%以上的病人都有视力减退,也可为单眼视力减退,甚至造成一目或双目失明这是脑垂体瘤最典型的特点。

垂体功能亢进:嗜酸性细胞能产生生长激素及催孔激素。

嗜碱性细胞产生促甲状腺激素、促肾上腺激表及促性腺激素等。

/browser-tid2-49.html脑垂体瘤的治疗方法:“经鼻蝶微创手术”“经鼻蝶微创手术”上海蓝十字脑科在传统微创手术上研究结合,推出的全新“改良扩大经蝶窦入路手术”切除侵袭海绵窦、蝶骨平台和斜坡巨大脑瘤,更优胜于一般的经蝶窦手术。

这一手术突破了传统经蝶窦入路切除海绵窦脑瘤的手术禁区。

手术操作很简单,只需要短短30分钟即可完成,手中勿需分离鼻中隔粘膜,保留骨性鼻中隔,嗅觉保留完好,无鼻中隔穿孔等并发症。

垂体瘤(Pitutaryadenoma)影像诊断

垂体瘤(Pitutaryadenoma)影像诊断

垂体瘤(Pitutaryadenoma)影像诊断垂体瘤(Pitutary adenoma)影像诊断[病因病理]垂体瘤属良性上皮源性肿瘤,累及垂体前叶,占颅内肿瘤的10%-18%,以女性多见。

根据有无激素分泌,将该瘤分为功能性(占75%)和无功能性(占25%),有分泌功能者可再分为生长激素腺瘤、泌乳素腺瘤、促肾上腺皮质激素腺瘤、促性腺腺瘤等。

依肿瘤大小分微腺瘤(直径<10mm)和(大)腺瘤(直径>10mm)。

[临床表现]无功能性的垂体腺瘤通常诊断较晚。

肿瘤压迫视交叉引起视野缺损,压迫正常垂体腺出现垂体功能低下。

侵犯海绵窦可出现第3、4、5颅神经障碍,向上延伸至第三脑室或孟氏孔可引起脑积水。

有功能性的垂体瘤发病初期即可发现,大多数属于微腺瘤。

泌乳素瘤表现为乳溢-闭经综合征。

嗜酸细胞瘤表现为肢端肥大症。

[影像学表现]垂体大腺瘤1.CT表现:①鞍内占位,多呈圆形,可向鞍上或向两侧生长,平扫多为等密度(占63%)或高密度(占16%)。

②16%的肿瘤内有出血,急性出血为高密度,以后为等密度或低密度。

③蝶鞍扩大,鞍底下凹变薄、侵蚀或破坏。

④增强扫描后肿瘤多为明显强化。

2.MR表现:①鞍内软组织肿块,大部分边缘光滑,向鞍上、鞍旁或鞍下延伸。

②T1及T2加权肿瘤实性部分呈等信号。

③病变可包绕、推压双侧颈内动脉、同时使视交叉受压移位。

④瘤体内部可囊变、坏死,大的肿瘤常压迫第三脑室,引起双侧脑室积水。

⑤增强后,瘤体实性部分呈明显强化。

垂体微腺瘤1.CT表现:①垂体内异常密度区,多为低密度。

②垂体上缘突起,尤其是局限性不对称性上突,常提示一个潜在的腺内肿块。

③垂体高度异常,一般直径高于8mm为异常,但18岁-35岁正常女性垂体直径可达9.7mm。

④垂体柄偏移。

正常垂体柄位正中或下端极轻的偏斜(倾斜角为1.5°左右),若明显偏移肯定为异常。

⑤鞍底骨质变薄、侵蚀和下凹。

2.MR表现:①垂体局限性异常信号,T1加权较正常垂体信号略低,T2加权分界不明显。

垂体腺瘤的临床影像诊断分析

垂体腺瘤的临床影像诊断分析

垂体腺瘤的临床影像诊断分析发表时间:2017-05-05T16:43:05.963Z 来源:《航空军医》2017年第5期作者:李海涛[导读] 垂体瘤的发病率仅次于胶质瘤和脑膜瘤,约占颅内肿瘤的8%~15%,其中最多见的是垂体腺瘤,垂体癌少见。

齐齐哈尔明珠医院影像科黑龙江齐齐哈尔 161041【摘要】目的:探讨垂体腺瘤的CT和MRI诊断表现。

方法:对临床2015年1月~2016年12月收治的垂体腺瘤患者42例行CT和MRI 的检查影像表现进行分析。

结果:42例中,鞍内突入蝶窦、鞍上池及第三脑室生长 38例,鞍内及鞍上向鞍旁海绵窦包绕颈内动脉,延伸至颅中窝,向额部、斜坡匍匐侵及生长 4例。

经临床病理证实,CT检查37例,诊断准确率91.8%,不符合3例;MRI诊断15例,准确率93.33%,不符合1例。

结论:体大腺瘤根据其肿瘤部位及典型CT表现,绝大多数可以诊断;垂体微腺瘤的CT诊断常有一定困难,需密切结合临床内分泌症状及 CT表现综合分析,MRI诊断垂体微腺瘤的价值更高。

【关键词】垂体腺瘤;影像诊断;CT;MRI垂体瘤的发病率仅次于胶质瘤和脑膜瘤,约占颅内肿瘤的8%~15%,其中最多见的是垂体腺瘤,垂体癌少见。

多发于成年人,男女性别无明显差异,但泌乳素腺瘤多见于女性。

CT与MRI诊断垂体肿瘤可靠,95%以上的垂体肿瘤可做出诊断。

对临床2015年1月~2016年12月收治的垂体腺瘤患者42例行CT和MRI 的检查影像表现进行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组收治的垂体腺瘤患者42例,其中男19例,女23例,年龄15~69岁,平均年龄32±3.5岁。

42例患者单纯行CT检查27例,CT配合MRI检查10例,单纯行MRI检查15例。

1.2 方法 CT扫描一般应以冠状面扫描作为常规,然后再行横轴面扫描,而且采用薄层(1.5~3mm)。

常规应做增强扫描,注射造影剂后立即快速扫描,必要时可作动态扫描。

45例垂体肿瘤的MRI诊断分析

45例垂体肿瘤的MRI诊断分析

37
国际 医药卫生 导报 2 0 年 第 1 09 5卷 第 1 期
I MHGN,J n a y 2 0 ,V 1 5 N . a u r 0 9 o. o1 1
近年来随着磁共振 (R 成像技术的广泛应用和 临 表现为高信 号, M) 这是 由于亚 急性及慢性血肿中顺磁性 床经验 的不断积累 , 对于垂体肿瘤的检 出率和诊 断正 物质正铁血红蛋白形成所致 。由于瘤体较大 ,常压迫
等或稍 长 T、 T信 号,占 效应 明显 , -长 z 位 常向上 累及视 交叉 ( %及向 两侧侵袭海 绵窦 (6) 微腺瘤信 7 ) 4 4% 。 号变化 及形态学改变均不 明显 , 但行 G— TA dDP 增强扫描后均可进一步观察 , 有助 于确诊 结论 M I R 多可
明显诊 断垂体 大腺瘤 ,对 于形 态学改变不明显 的垂体微腺 瘤,结合 G— T A d D P 增强多可获得 满意 的诊 断结
药中毒致死 的首要原因。 机械通气是治疗呼吸衰竭最有 效的方法 。 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的病人大都有呼吸 困 4 参考文献 难 ,因此在患者就诊 时一旦呼吸频率大于 3 次 / 0 分或 小于 1 次 / , 0 分 应立 即给予气管插管 、 械通气 以解 机
[] 陈灏珠. 1 实用 内科 学 【】 1 版. M . 1 北京:人 民卫生
应用氯磷定 6 ~8 ,但 绝对忌用大 剂量 的阿托 品。 g
A P 抢救成功率的高低 ,笔者认为取决于准确掌 OP
34 气管插管及机械通气 .
握有机 磷农 药 中毒 的救 治原则 ,积 极准确 的综合 治 呼吸衰竭是急性有机磷农 疗 ,预 防和 处理好 并发症 ,才 能提 高 治愈率 。
( 收稿 日期 :2 0 — 0 0 ) 0 8 1 - 2

垂体瘤影像诊断PPT

垂体瘤影像诊断PPT

影像学与临床的交叉融合与协同发展
跨学科合作
影像科医生与临床医生之间的密切合作,共 同探讨垂体瘤的诊断与治疗策略,提高诊疗 水平。
学术交流与合作
通过学术会议、研究合作等方式,促进影像 学与临床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推动垂体瘤影
像诊断的进步。
THANKS
感谢观看
05
垂体瘤影像诊断的进展与 展望
新技术与新方法的研发与应用
核磁共振成像(MRI)
随着高分辨率、功能成像和分子成像等新技术的应用,MRI在垂体瘤诊断中的准确性和敏 感性得到显著提高。
计算机断层扫描(CT)
随着多排螺旋CT和低剂量CT技术的发展,CT在垂体瘤诊断中的价值逐渐被发掘,尤其在 评估肿瘤与周围结构的关系方面具有优势。
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PET)/CT
利用新型示踪剂和成像技术,PET/CT在鉴别肿瘤性质、评估肿瘤复发和转移等方面具有 重要价值。
个性化诊断与精准医疗的探索与实践
个体化诊断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如年龄、性别、遗传 背景等,制定个性化的诊断方案,以提高诊 断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精准医疗
利用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等技术,对垂体 瘤进行分子分型,为患者提供更加精准的治 疗方案。
垂体瘤的分期与分级
垂体瘤的分期通常根据肿瘤的生长部位和侵犯范围进行划 分,如鞍内期、鞍上期、鞍旁侵犯等。不同分期对治疗方 案的选择和预后评估具有重要意义。
垂体瘤的分级通常根据肿瘤的恶性程度进行划分,一般分 为良性、恶性及转移性垂体瘤。分级对于评估病情和治疗 方案具有指导意义。
04
垂体瘤影像诊断的临床应 用
垂体瘤的影像学特征主要包括形态、大小、密度或信 号强度等。在CT或MRI图像上,垂体瘤通常表现为 鞍内或鞍上的占位性病变,呈圆形、椭圆形或分叶状 。有时肿瘤可侵犯鞍旁组织,如海绵窦或鞍上池。

详解垂体瘤及其影像学表现

详解垂体瘤及其影像学表现

详解垂体瘤及其影像学表现垂体瘤是鞍区鞍区最常见的肿瘤。

临床上有明显症状的垂体肿瘤约占到颅内肿瘤的10%~12%。

因此垂体瘤的检查对于临床诊疗至关重要。

一、正常解剖二、影像学检查方法对于垂体检查方法,包括X线,CT,MRI。

三种方式都有其各自的优缺点,有必要了解不同方法在检查中的运用。

1、X线较少使用。

可显示蝶鞍部的骨质改变,但不显示瘤体。

头颅侧位片2、CT平扫、增强不常用。

当患者存在MRI检查禁忌症时,可使用CT检查。

一般采用轴位的薄层扫描,功能段进行冠状位和矢状位进行重建,可通过垂体的大小、密度的改变,判断垂体有无病变的发生。

但CT的缺陷在于微腺瘤显示不佳。

3、MRI是垂体病变首选的办法。

在MRI上可鉴别腺垂体和神经垂体。

增强和平扫类似于CT,但是值得强调的是动态增强扫描。

何为动态增强扫描,是指注射对比剂后对某些感兴趣的层面作联系快速多次的扫描,它可以了解病变的强化程度随时间的变化情况。

腺垂体一般位于垂体前部,T1WI和T2WI呈等信号;神经垂体位于垂体后部,T1WI高信号,T2WI呈高信号。

采用增强扫描的方法,垂体前叶、后叶、垂体柄都会出现明显强化。

正常垂体大小(与激素水平、年龄有关)三、垂体瘤分类1、根据否分泌激素分为功能性和非功能性。

•非功能性垂体瘤,患者就诊通常因为垂体瘤极大,压迫其他脏器。

•功能性垂体瘤,相对发现比较早,垂体瘤小,根据分泌激素的种类又分为泌乳素瘤、促肾上腺皮质激素腺瘤、生长激素腺瘤等。

2、根据肿瘤大小分为微腺瘤(≤1cm)和巨腺瘤(>1cm)。

(1)垂体微腺瘤直接征象•MRI平扫:T1WI稍低信号;T2WI稍高信号。

•增强扫描:垂体微腺瘤呈相对低信号。

•MRI动态增强:早期,垂体微腺瘤信号低于正常垂体;晚期,信号高于正常垂体。

间接征象•垂体增大;•垂体上缘局部或偏侧隆突;•垂体柄偏移;•鞍底局部骨质变薄、侵蚀、倾斜下陷。

(2)垂体巨腺瘤X线诊断价值在于观察蝶鞍的扩大。

垂体瘤的影像学表现及鉴别诊断

垂体瘤的影像学表现及鉴别诊断

仁爱 | 精诚 | 融汇 | 卓越
6.脊索瘤 多发于斜坡,低度恶性,可见多发、散在,斑片样钙化, 常离心样,临近骨质破坏,无瘤旁水肿,T1低信号、 T2高信号或混杂信号。增强:轻、中度强化。
仁爱 | 精诚 | 融汇 | 卓越
仁爱 | 精诚 | 融汇 | 卓越
(四)临床表现
1、激素分泌异常:泌乳素腺瘤患者闭经、溢乳、不育;生 长激素腺瘤患者巨人症及肢端肥大症,甲亢症状等。 2、肿瘤压迫垂体周围组织:视神经、视交叉受压后患者 出现视力减退、视野缺损和眼底改变。 3、内分泌代谢紊乱:性腺功能障碍,肾上腺皮质功能障碍, 甲状腺机能减退等。 4、头痛:主要位于眶后,前额和双额部,程度轻,间歇性发作, 多系肿瘤直接刺激或鞍内压增高,引起垂体硬膜囊及鞍膈 受压所致。
仁爱 | 精诚 | 融汇 | 卓越
3、垂体大腺瘤合并囊变、出血:蝶鞍扩大,鞍底下 陷,鞍内见突向鞍上的不规则肿块,T1WI 呈稍低及 高信号,T2WI 呈高信号,增强扫描呈明显不均匀强 化;垂体柄、视交叉显示不清。邻近骨质吸收、破坏。
仁爱 | 精诚 | 融汇 | 卓越
(五)鉴别诊断:
1、颅咽管瘤 发生于垂体上方,常常表现为囊实性肿块,囊性病变在 T1WI上可呈高信号或低信号取决于囊内物质,在T2WI上 表现为高信号,其实性部分和囊壁增强扫描时明显强化。 其区别于垂体大腺瘤的重要一点是能找到正常垂体。
仁爱 | 精诚 | 融汇 | 卓越
(三)病因
具体的发病原因目前尚不明确,从机理上去探 讨有两方面: 一是由于下丘脑分泌的一些促进垂体生长的激 素过于旺盛,从而促进垂体产生了垂体瘤; 二是垂体前叶的某一种的腺垂体,分泌细胞过 多,产生了垂体瘤; 此外,在遗传方面研究表明,大部分垂体瘤不 遗传,但在患有多发性肿瘤的患者身上会有一 定的遗传倾向。

垂体瘤影像表现及鉴别诊断

垂体瘤影像表现及鉴别诊断

垂体瘤影像表现及鉴别诊断垂体瘤属于脑外肿瘤,占颅内肿瘤的8%~15%,青年女性多见。

根据是否分泌激素分为有分泌功能的垂体腺瘤及无分泌功能的垂体腺瘤。

对于直径<10mm 的腺瘤叫垂体微小腺瘤,直径>10mm的腺瘤叫垂体大腺瘤。

临床上微腺瘤用药可以控制,大腺瘤手术效果较好,但易复发,8、10年的复发率分别为16%、35%。

标签:垂体瘤CT及MRI影像表现鉴别诊断垂体瘤检查,CT以冠状面薄层及增强扫描可清楚显示,对垂体微腺瘤检查,MRI则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冠状面正常垂体的高度,女性为2.7~6.7mm(平均4.8mm);男性1.4~5.9mm(平均3.5mm);青春期及中青年女性特别是妊娠期,垂体高度为9~10mm甚至更高。

1 CT表现1.1 垂体大腺瘤平扫可见鞍上池肿物,有完整包膜,圆形或分叶状,密度均匀,界限清晰,较大者因缺血或出血而发生中心坏死或囊变,2%~4%可见钙化。

肿瘤较大向上生长可突入三脑室前部和双侧侧脑室前角内下方,影响孟氏孔而产生脑积水。

肿瘤向侧方生长可侵犯海绵窦,使其内的颈内动脉受压。

肿瘤向下生长可突入蝶窦,蝶窦内可见类圆形软组织肿块。

骨窗示蝶鞍扩大、鞍背变薄移位,鞍底下陷等特征。

肿瘤出血或缺血性坏死为垂体瘤卒中,临床上出现肿瘤急剧增大的症状,CT平扫为急性出血,瘤内见高密度影。

增强扫描:垂体大腺瘤呈均一或周边强化。

瘤体边缘轮廓及瘤内坏死囊变区显示更清楚。

因垂体瘤血供不丰富,肿瘤强化的速度慢于正常垂体组织。

1.2 垂体微腺瘤平扫为等密度或低密度病灶,平扫多难以发现。

主要依靠增强后快速或动态扫描。

增强早期,增强的垂体腺中呈现局限性低密度区,边界清,呈圆形、椭圆形或不规则形,有时见小环形增强结节影。

还可借助于一些间接征象,如垂体高度增加、垂体上缘隆突、垂体柄偏移以及鞍底局限性变薄下陷、鞍底骨质变薄、侵蚀、破坏或鞍底倾斜等。

诊断还须结合临床症状和血中有关激素水平的变化。

2 MRI检查2.1 垂体大腺瘤平扫T1WI肿瘤呈等或略低信号,T2WI多数高信号。

垂体瘤影像诊断-精品文档

垂体瘤影像诊断-精品文档




垂体瘤的分类

良恶性分类 前叶及后叶肿瘤 按肿瘤功能Fra bibliotek类 病理学分类
垂体前叶与后叶

垂体前叶—腺垂体,占70%,女性稍大于男性 垂体瘤大多数为腺垂体细胞瘤,垂体腺瘤 垂体后叶—神经垂体 垂体后叶肿瘤较少,肿瘤又可称垂体细胞瘤

垂体瘤功能性分类

分泌性腺瘤(65~80%) 单激素分泌腺瘤 多激素分泌腺瘤 无分泌功能腺瘤 未分化细胞瘤 瘤样细胞瘤
MRI检查

垂体微腺瘤表现: 瘤体直径≤10mm; 瘤体内信号异常,多呈长T1长T2信号 垂体上缘局灶性对称或不对称上凸 垂体柄移位 间接征象 鞍底下陷 动态增强,微腺强化程度低于周围正常垂体
垂体大腺瘤MRI表现

1.瘤体直径>10mm; 2.鞍内正常信号信号消失;肿瘤实体性部分呈等T1 、 T2信号,囊变及出血部分呈长T1、T2信号; 3.肿块向上生长呈“束腰征”


垂体微腺瘤
垂体大腺瘤
鉴别诊断
鞍结节脑膜瘤
颅咽管瘤
生长激素瘤临床表现
容貌改变
肢端肥大
影像学CT表现

微腺瘤:局限于鞍内,宜采取冠状面观察,平扫不 易显示,增强呈等、低或稍高密度结节。依靠间接 征象:垂体高度>8mm,垂体上缘隆凸,垂体柄 偏移和鞍底下陷。

垂体大腺瘤:蝶鞍扩大,鞍内肿块向上突入鞍上池 ,可侵犯一侧或两侧海绵窦。

肿块呈等或略高密度,内常有低密度灶,均匀、不 均匀或环形强化。
垂体瘤(pituitary tumor )
垂体的生理作用及地位

内分泌的中枢 承上:接受下丘脑释放的激素 信号 启下:决定内分泌腺体发挥功能状态 生命必须器官,保护在最安全的部位

垂体细胞瘤的临床及MRI表现

垂体细胞瘤的临床及MRI表现

垂体细胞瘤的临床及MRI表现陶磊;卢光明【摘要】目的:总结垂体细胞瘤临床和MRI影像学特征,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收集5例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垂体细胞瘤临床及MRI资料,对病灶部位、大小、形态、囊变程度、与邻近组织结构关系和平扫、增强扫描图像特征等进行综合分析.结果:临床上主要表现为头痛和视力障碍.MRI表现为:垂体细胞瘤呈大小不等结节、团块,多位于鞍区或鞍上,部分较大病灶内部可囊变;病灶境界较清晰,少数病例可侵犯邻近组织结构,病灶较大时挤压邻近脑组织,继发脑积水症状;平扫T1WI多呈等信号、T2WI多呈等或稍高信号,增强后扫描病灶多呈明显强化.结论:垂体细胞瘤临床和影像学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MRI对该病的诊断及鉴别诊断具有重要价值,确诊需要结合病理学检查.【期刊名称】《医疗卫生装备》【年(卷),期】2018(039)011【总页数】4页(P63-65,95)【关键词】垂体细胞瘤;磁共振成像;垂体腺瘤;颅咽管瘤;鞍结节脑膜瘤;颗粒细胞瘤【作者】陶磊;卢光明【作者单位】南京总医院医学影像科,南京210002;南京总医院医学影像科,南京21000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318;R445.20 引言垂体细胞瘤是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在2016年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分类中的鞍区肿瘤之一,定义为一种罕见的、实性的、低级别的梭形细胞成人胶质肿瘤,起源于神经垂体或漏斗,属于WHOⅠ级。

垂体细胞瘤与发生在垂体及鞍区的其他肿瘤在影像学及病理学方面极易混淆,致使影像医师诊断时极难把握。

本文现报道5例垂体细胞瘤,分析其临床病理学特征、影像学形态、诊断及鉴别诊断,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

1 资料与方法1.1 资料回顾性分析2009—2017年在我院接受MRI检查并经过我院手术及病理证实的5例垂体细胞瘤患者的病例资料。

5例患者的一般资料及临床表现详见表1。

表1 5例垂体细胞瘤患者一般资料及主要临床表现?1.2 方法所有病例均接受MRI平扫及增强扫描检查,采用GE Signal 1.5T超导型磁共振扫描仪、头颅正交线圈。

垂体大腺瘤影像诊断

垂体大腺瘤影像诊断

垂体大腺瘤概述概述起源于垂体前叶的垂体细胞鞍区最常见肿瘤,占颅内肿瘤的15%有分泌功能(75%);无分泌功能(25%)微腺瘤(≤10mm);大腺瘤(>10mm)侵袭性:肿瘤向邻近组织浸润临床表现临床表现压迫症状:视力障碍、垂体功能低下、头痛等。

内分泌亢进的症状: 泌乳素(PRI)腺瘤出现闭经、泌乳生长激素(GH)腺瘤出现肢端肥大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腺瘤出现库欣病等影像学表现肿瘤多向鞍上生长,冠状面呈“束腰征”T1及T2上信号与脑灰质相似垂体形态多不能显示常可见囊变、坏死出血、钙化少见实性部分均匀强化垂体瘤卒中原因:出血、梗死或梗死后出血分型:临床型(明显临床症状及体征)、亚临床型(无明显临床症状)常出现突发鞍区肿瘤增大的临床表现(急性头痛、复视和视力下降等)出血呈短T1长T2信号实性部分明显强化侵袭性垂体瘤约占垂体腺瘤的三分之一与组织类型无关诊断依据:突破鞍底入蝶窦;斜坡骨质破坏;海绵窦受侵膨隆,边界不清;颈内动脉及分支被包绕。

M,41y 手脚变粗大6年余Rathke囊肿颅咽管瘤脑膜瘤生殖细胞瘤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Rathke囊肿好发于40-60岁,女性多见囊液信号:长T1长T2(类似脑脊液)短-等T1,T2WI上信号不一鞍内可见受压垂体部分可见胶样小体(短T1短T2)增强:无强化(典型),周边不连续的线样强化鉴别诊断颅咽管瘤好发于5-10岁及40-60岁鞍区囊实性病变,可见正常垂体组织钙化常见,多为结节状或环形钙化囊变常见,成分不同T1信号可不同增强:实性部分及囊壁强化鉴别诊断脑膜瘤多位于鞍结节,病灶以钝角与硬膜相交信号均匀,等T1等T2明显均匀强化硬膜尾征邻近骨质增生硬化F ,75y 头晕10天余,伴右手无力3天余。

鉴别诊断生殖细胞瘤儿童多见;常见于松果体、鞍区等或稍长T1、等T2,与脑灰质信号相近;DWI高信号CT上呈高密度垂体柄增粗伴垂体后叶高信号消失可有囊变;钙化少见明显均匀强化鉴别诊断鞍区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儿童和青少年多见实性或囊实性肿块钙化、出血少见常伴梗阻性脑积水实性部分明显强化,囊变、坏死区无强化小结垂体大腺瘤:“束腰征”T1WI及T2WI上信号与脑灰质相似常见囊变、坏死实性部分均匀强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6例垂体瘤的临床特征及影像特点分析岳欣; 全会标【期刊名称】《《中国CT和MRI杂志》》【年(卷),期】2016(014)008【总页数】3页(P81-83)【关键词】垂体瘤; 临床特征; CT; MRI【作者】岳欣; 全会标【作者单位】北京和睦家医院内分泌科北京 100015; 海南省人民医院内分泌科海南海口 57031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36.4垂体瘤为内分泌系统常见肿瘤,以颅内最为常见[1],在颅内肿瘤中所占比例约为5%~20%。

2004年世界卫生组织将垂体腺瘤分为七类:催乳素瘤、生长激素腺瘤、ACTH腺瘤、无功能腺瘤、促性腺激素腺瘤、促甲状腺激素腺瘤及多激素性腺瘤。

根据肿瘤大小将垂体瘤分为微腺瘤(直径<10mm)、大腺瘤(直径10~40mm)、巨腺瘤(直径>40mm);从分子生物学角度将其分为垂体良性肿瘤、侵袭性垂体瘤及垂体癌。

垂体瘤多为良性,仅不到0.2%为恶性[2]。

随着近年来影像学、内分泌检查的普及及对疾病认知的不断提高,垂体瘤检出率逐渐升高,尤其好发于育龄期女性[3]。

目前,CT与MRI均为垂体瘤常用检查方法,但相关研究报道较为缺乏。

本研究以我院2013年2月至2016年2月期间收治的46例垂体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展开回顾性分析,总结46例垂体瘤的临床特征及影像特点,以期为垂体瘤的临床诊断提供参考,现报道如下。

1.1 临床资料收集我院2013年2月至2016年2月期间收治的46例垂体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展开回顾性分析,入选患者均经手术病理确诊,且临床病史、MRI和(或)CT检查结果等相关资料完善。

1.2 检查方法1.2.1 CT检查:应用Siemens公司的6排螺旋CT进行检查,其中22例行横断面(层厚3mm)及冠状面(层厚2mm、间隔2mm)扫描,24例行冠状面扫描。

42例行增强扫描,肘静脉加压注射造影剂80ml,分别于注射20s、40s时扫描。

1.2.2 MRI检查:应用PHILIPS公司所生产3.0T超导型磁共振成像设备进行检查,快速自旋回波序列(TSE),常规行冠状面T1、T2加权及矢状面T1加权成像扫描。

冠状面T1WI:(TR/ TE:550ms/15ms)、T2WI:(TR/ TE:3000ms/120ms);矢状面:T1WI:(TR/TE:550ms/15ms)。

层厚3mm,距阵256×256,FOV为260mm。

25例行增强扫描。

2.1 垂体瘤的临床特征性别:46例垂体瘤患者中,63.0%(29/46)为女性,明显高于男性所占比例37.0%(17/46)。

年龄:女性患者的发病年龄在5~74岁,平均(40.3±9.9)岁;男性患者的发病年龄在15~78岁,平均(48.9±8.4)岁,女性患者发病年龄明显小于男性患者。

临床表现:46例患者中以头晕及呕吐症状最常见,所占比例为56.5%(26/46);视力模糊或下降占47.8%(22/46);溢乳、闭经、月经紊乱占21.7%(10/46);乏力占17.4%(8/46);性欲、性功能减退占13.0%(6/46);手足肿胀、腰背关节痛占18例6.5%(3/46);库欣外观占4.3%(2/46);尿崩症占2.2%(1/46)。

无症状者占17.4%(8/46)。

肿瘤类型:根据术后病理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催乳素瘤为占28.3%(13/46);混合瘤占17.4%(8/46);ACTH腺瘤占10.9%(5/46);嫌色细胞瘤占10.9%(5/46);生长激素瘤占10.9%(5/46);零细胞瘤占8.7%(4/46);促性腺细胞瘤占8.7%(4/46);嗜酸细胞瘤占2.2%(1/46);TSH型腺瘤占2.2%(1/46)。

2.2 垂体瘤大小与形态 46例患者中,10例为微腺瘤、36例为大腺瘤;椭圆形15例、“束腰”型11例、不规则形11例、类圆形9例。

2.3 垂体瘤的CT影像特点微腺瘤平扫较难发现,多呈等密度或低密度病灶,增强早期,垂体腺中呈局限性低密度区,边界清晰,部分可见小环形增强结节影。

此外,部分患者出现垂体高度增加、垂体上缘隆突等征象。

大腺瘤的CT平扫可见鞍上池肿物,包膜完整、边界清晰,呈均匀等密度或稍高密度区,均匀或不均匀增强(图1)。

较大者还可能出现中心囊变或坏死,偶尔可见钙化。

骨窗示蝶鞍扩大、鞍背变薄移位、鞍底下陷。

肿瘤出血或缺血性坏死的CT平扫为急性出血,瘤内可见高密度影。

肿瘤由鞍内向鞍上生长,部分还会同时向鞍旁及颅中窝、蝶骨嵴、前颅窝额部、斜坡等部位呈“匍匐状”生长(图2)。

增强扫描示均一或周边强化,瘤体边缘轮廓及瘤内坏死囊变区清晰。

肿瘤实质部分信号强度中位值为(67.0±8.2) Hu,高于加强前的(41.3±6.6) Hu。

2.4 垂体瘤的MRI影像特点微腺瘤平扫TIWI呈等或略低信号,T2WI呈高或等信号(图3),伴出血时两者均呈高信号。

增强扫描垂体及微腺瘤强化情况与CT同。

大腺瘤:平扫T1WI呈等或略低信号,T2WI多呈高信号。

部分肿瘤通过鞍膈向上生长,受鞍膈限制形成“腰身或8字征”(图4)。

图1 鞍内或鞍内向鞍上延伸的圆形、花生状、哑铃形或腰鼓形,CT平扫呈均匀等密度或稍高密度区,均匀或不均匀增强;图2 肿瘤由鞍内向鞍上生长同时向鞍旁及颅中窝、蝶骨嵴、向前颅窝额部、斜坡呈“匍匐状”生长。

图3 MRI:T1WI呈稍低信号或中等信号,T2WI呈中等信号或稍高信号,视神经交叉抬高,蝶鞍下陷,海绵窦受侵;横断面上呈不规则形,冠状面上肿瘤由鞍内向鞍上生长的肿瘤整体形态呈“哑铃状”或“腰鼓状”。

垂体可分泌多种重要激素对机体进行调节,为内分泌系统重要器官[4],垂体功能的改变对患者生活质量、死亡率均有较大影响,垂体瘤的诊治逐渐引起重视。

本研究以46例垂体瘤患者为例展开分析,其中10例微腺瘤、36例大腺瘤,且微腺瘤患者均无症状,为意外发现;大腺瘤占位表现突出,如恶心、呕吐、头痛、视野缺损、视力下降等。

部分大腺瘤患者还会出现激素表现,如闭经、不孕、肢端肥大、手脚肿胀等。

有临床研究发现[5],大腺瘤的高发年龄段在26~35岁,且肿瘤大小与年龄有一定相关性。

本研究中,垂体瘤发病率与性别有明显相关性,女性发病率显著高于男性,与相关研究结果均保持一致。

此外,有研究显示[6-7],催乳素瘤为垂体瘤中最常见类型。

本研究中催乳素瘤所占比例也最高,达28.3%(13/46),ACTH瘤、TSH型腺瘤、促甲状腺激素瘤、促性腺激素瘤等则相对较少。

也有研究表明[8-9],催乳素瘤男、女发病率约为1∶10,且男性垂体瘤体积往往大于女性。

ACTH瘤多以微腺瘤为主,男女患病率约为1∶3。

生长激素瘤、无功能腺瘤、促性腺激素腺瘤及促甲状腺激素瘤等的发病在性别方面则无明显差异。

目前,临床有关垂体瘤影像特征的研究较为缺乏。

有研究[10]对颅底型垂体瘤及颅底脊索瘤的CT及MRI特征进行观察,结果显示动态增强MRI区分颅底型垂体瘤与颅底脊索瘤的效果明显优于CT。

也有研究提出[11],单纯MRI检测侵袭性垂体瘤具有较大敏感性。

本研究对垂体瘤的CT及MRI影像特征均进行分析,结果显示随垂体瘤大小的不同,其CT与MRI影像特征也存在一定差异,其中微腺瘤的平扫检出难度较大,多呈等密度或低密度病灶,增强早期,垂体腺中呈局限性低密度区,边界清晰,部分可见小环形增强结节影;大腺瘤的CT平扫可见鞍上池肿物,包膜完整、边界清晰,呈均匀等密度或稍高密度区,均匀或不均匀增强。

瘤体较大者还可能出现中心囊变或坏死。

肿瘤实质部分信号强度中位值为(67.0±8.2)Hu,高于加强前的(41.3±6.6)Hu。

微腺瘤与大腺瘤的平扫TIWI呈等或略低信号,T2WI呈高或等信号;增强扫描呈局限性低密度区,边界清晰。

此外,为进一步提高垂体瘤的诊断准确性,须将其与颅咽管瘤、脑膜瘤、脊索瘤等的影像表现进行鉴别。

颅咽管瘤多发于小儿及青春期,呈囊性,部分囊壁钙化呈特有蛋壳形,强化呈环形[12];脑膜瘤的CT及MRI增强扫描均呈均匀强化,与垂体瘤相比更为明显;脊索瘤多出现于颅底中央,平扫呈高密度,易钙化,特征性改变为骨质破坏[13],鉴别较容易。

综上所述,垂体瘤具有一定临床特点,多发于女性育龄期,以大腺瘤较多见,患者多可见头晕、呕吐、视力模糊或下降、溢乳、闭经、月经紊乱等症状。

垂体瘤的CT及MRI影像学表现有一定特征,对坏死、囊变、出血的显示良好,作为垂体瘤临床检查手段具有较大可行性。

【相关文献】[1]孙文早,王亮,黄晶,等.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转录因子YY1在垂体瘤中表达的意义[J].安徽医药,2015,19(9):1776-1777.[2]吴超,沈梅芬,汪小华,等.垂体瘤术后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因素调查[J].护士进修杂志,2015,14(8):719-723.[3]陈刚,卓雅芬,姚瑾,等.垂体肿瘤239例临床特征分析[J].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2010,26(8):662-665.[4]何徽.21例垂体瘤CT和MRI成像特征分析[J].中国CT和MRI杂志,2015,13(7):18-19,22.[5]胡达.鞍区肿瘤的CT与MRI诊断对比研究[J].中外医学研究,2011,09(17):48-49.[6]祖朝辉,王颖,阚志生,等.垂体瘤MRI影像学特征与视功能障碍[J].中华神经外科杂志,2009,25(8):734-737.[7]罗文军,郭伟,罗甜,等.侵袭性垂体瘤的MRI诊断与影像学特征[J].现代肿瘤医学,2014,22(11):2724-2726.[8]张永超,张振,吴洪喜,等.垂体瘤质地与MR信号强度的相关性研究[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4,17(19):24-25.[9]王博晨,刘卫平,魏礼洲,等.术前MRI影像对内镜下经鼻蝶垂体瘤切除术中垂体功能保护的价值[J].中国CT 和MRI杂志,2016,14(3):18-20.[10]朱卫东,黄世平,曾永锋,等.常规MRI联合扩散加权成像(DWI)诊断侵袭性垂体瘤的应用研究[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2,23(12):2260.[11]王欣,张雪君.垂体生长激素腺瘤的MRI特点[J].天津医科大学学报,2012,18(4):488-491.[12]孙永青,许洋,张林医,等.蝶窦异位垂体瘤二例报告并文献复习[J].中国CT与MRI,2011,23(4):34-35.[13]王勇.鞍区肿瘤CT与MRI的影像特征及诊断对比分析[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5,19(23):214-21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