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6

合集下载

实验六 细胞核的分离与核酸的鉴定

实验六 细胞核的分离与核酸的鉴定

2、核酸的水解 、
磷酸 核酸 核苷酸 碱基 戊糖 • 定糖法(戊糖的差异) 定糖法(戊糖的差异)
(1)核糖核酸的鉴定
RNA
CHO
H C OH H C OH H C OH CH2OH
OH¯ OH 水解
β- D-核糖 -
浓HCl
HC HC O
CH C CHO
+ 3H2O
β- D-核糖 -
CH3
糠醛
CH3 HC CH C C O O OH CH3
沸水浴(10′) 沸水浴
冷却
加入5%三氯 加入 三氯 醋酸 (8ml) 2000r/min; 2000r/min;5′
搅匀后离心 上清液
2.鉴定:取试管三支,编号,按下表操作: .鉴定:取试管三支,编号,按下表操作 1 2 3 编 号 细胞质水解液(滴) 细胞质水解液( 核液水解液( 核液水解液(滴) 5%三氯醋酸(滴) %三氯醋酸( 3,5一二羟基甲苯液(滴) 一二羟基甲苯液( 一二羟基甲苯液 20 10 30 20 10 30 30 30
一、分离细胞质与细胞核
1.破碎细胞
机械法 细胞破碎的方法 物理法 高速组织捣碎机 玻璃匀浆器 研钵 超声匀浆器 冻融法 自溶法 酶处理 表面活性剂处理法
化学法
2.离心技术 离心技术
利用各细胞器在一定介质中的沉降速度的差 利用各细胞器在一定介质中的沉降速度的差 可采取离心的方法,将细胞器分离出来。 异,可采取离心的方法,将细胞器分离出来。
实验6 实验6
细胞核的分离与核酸的鉴定
(Separation of cell nuclei and identification of nucleic acids) )
遵义医学院生物化学教研室 曹桂群

实验活动6酸、碱的化学性质-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教案

实验活动6酸、碱的化学性质-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教案

实验活动6酸、碱的化学性质-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教案一、实验目的通过实验学习酸、碱的化学性质,掌握不同酸、碱的性质和分类,了解酸碱反应的产物及特征。

二、实验原理酸和碱是化学反应中的常见物质,酸碱反应是一种在水中进行的化学反应。

酸有酸味、酸性、腐蚀性,能与碱中和,具有与金属反应的特性。

碱具有碱味、苦味、具有碱性、腐蚀性,能与酸中和,具有与酸中和的特性。

酸碱物质的分类:常见的酸有无机酸和有机酸。

无机酸主要有硫酸、盐酸、硝酸等。

有机酸主要有柠檬酸、乙酸等。

碱物质可分为强碱和弱碱,常见的强碱有氢氧化钠、氢氧化钙等,弱碱有氨水等。

三、实验步骤实验一:酸与金属反应1.取一个皮革蓝瓶,将一根锌条放入其中,加入少量的盐酸,观察反应情况。

2.将一根铜条和硫酸放入试管中,加热观察反应情况。

实验二:酸碱中和反应1.将盐酸、氢氧化钠分别稀释到一定浓度(使用试剂架上的药架样量瓶),然后取两个小杯,分别滴入适量的盐酸和氢氧化钠,并记录滴入的滴数。

2.观察两个杯子里的溶液物质,是否发生了变化。

3.将滴加的酸、碱溶液分别滴入酚酞指示剂中,研究指示剂的颜色变化。

实验三:碳酸和盐酸反应1.将小苏打依次加入盛有少量硝酸、盐酸、海盐酸溶液的试管中,研究反应的变化。

2.将发泡的试管口用酚酞指示剂蘸一下瓶口,看是否变成红色。

四、实验结果及分析实验一:酸与金属反应1.锌和盐酸反应生成氢气,锌溶解。

化学反应式:Zn + 2HCl → ZnCl2 + H2。

2.硫酸和铜反应生成二氧化硫和水。

化学反应式:Cu + 2H2SO4 → CuSO4 +2H2O + SO2。

实验二:酸碱中和反应1.盐酸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化学反应式:HCl + NaOH → NaCl +H2O。

观察到杯子中物质从酸性逐渐转化为中性,且呈现无色的状态。

2.滴加的酸和碱分别与酚酞指示剂产生变化,盐酸滴入后变成红色,氢氧化钠滴入后变成紫色,滴入的滴数相等,表示酸与碱完全中和。

实验六吸收实验

实验六吸收实验
注意事项:
1、室温大于15℃时,空气不需加热,即可达到配料要求。若室温偏低,可预热空气使y1达到要求。
2、各仪表读数恒定5min以后,即可记录或取样分析有关数据,再按预先设计的实验方案调节有关参数。
b、 填料的作用
(1)增加气液接触面积
应满足:i) 80%以上的填料润湿。
ii)液体为分散相,气体为连续相(反之为鼓泡塔,失去填料的作用)。
(2)增加气液接触面的湍动
应满足:i)保证气液逆流。
图2.操作线与平衡线的关系
ii)要有适宜的液气比,若气速过大,液体下降速度为零,即发生液泛。填料塔的操作满足了上述要求,填料才会起作用。
传质速率式:NA=Kya·V填·△Ym(1)
物料衡算式:G空(Y1-Y2)=L(X1-X2)(2)
相平衡式:Y=mX(3)
(1)和(2)式联立得:Kya= (4)
由于实验物系是清水吸收丙酮,惰性气体为空气,气体进口中丙酮浓度y1>10%,属于高浓度气体吸收,所以:
Y1= ;Y2= ;
G空—空气的流量(由装有测空气的流量计测定),Kmol/m2·h;
(3)当吸收系强放热过程时,意味着自塔顶而下,吸收液温度增加很大,甚至达到了解吸温度。此时的平衡线斜率变陡,传质推动力△ym下降,见图4所示。如,用水来吸收SO3制H2SO4,第一步只能先制得93%的硫酸,再用93%硫酸冷却后吸收SO3,经脱去少量水,才制得98%浓硫酸。因此,针对这种情况,控制操作要素是吸收剂温度t,即吸收液需经中间冷却后再吸收。
V填—与塔结构和填料层高度有关;
其中: (5)
; ;
L—吸收剂的流量(由装有测吸收剂的流量计测定), Kmol/m2·h;
m---相平衡常数(由吸收剂进塔与出塔处装的温度计所测温度确定),吸收温度:

实验六 吸收实验.

实验六 吸收实验.

实验六吸收实验1.实验目的(1)了解填料塔吸收塔的结构与流程;(2)测定液相总传质单元数和总体积吸收系数;(3)了解气体空塔速度和液体喷淋密度对总体积吸收系数的影响。

2.基本原理由于CO2气体无味、无毒、廉价,所以本实验选择CO2作为溶质,用水吸收空气中的CO2。

一般将配置的原料气中的CO2浓度控制在10%(质量)以内,所以吸收的计算方法可按低浓度来处理。

⎡⎤Y1-mX21NOL=ln⎢(1-A)+A⎥1-AY-mX11⎣⎦计算公式:LXdYLKXa==NOL⎰XX*-XZΩZΩ 12式中 KXa :以∆X为推动力的液相总体积吸收系数,kmol / (m3·s);NOL:以∆X为推动力的液相总传质单元数;A:吸收因数L:水的摩尔流量,kmol /s;V:空气的摩尔流量,kmol /s;Z:填料层高度,m;Ω:塔的横截面积,m2 ;本实验的平衡关系可写成:Y= mX;式中 m:相平衡常数,m=E/P;E:亨利系数,E=f(t),Pa,可根据液相温度t查得;P:总压,Pa(取大气压)。

测定方法:(1)本实验采用转子流量计测得空气和水的体积流量,并根据实验条件(温度和压力)和有关公式换算成空气和水的摩尔流量。

(2)测定塔底和塔顶气相组成Y1和Y2(利用气相色谱分析得到质量分率,再换算成摩尔比)。

(3)塔底和塔顶液相组成X1、X2的确定:对清水而言,X2=0,由全塔物料衡算可求出X1 。

A=L/Vm; V(Y1-Y2)=L(X1-X2)3.实验装置与流程实验装置流程如图2-10所示。

自来水送入填料塔塔顶经喷淋头喷淋在填料顶层。

由风机送来的空气和由二氧化碳钢瓶来的二氧化碳混合后,一起进入气体混合贮罐,然后从塔底进入塔内,与水在塔内进行逆流接触,发生质量传递,由塔顶出来的尾气放空。

由于本实验为低浓度气体的吸收,整个实验过程可看成是等温操作。

填料吸收塔内径为100mm,塔内分别装有金属丝网波纹规整填料和θ环散装填料两种,填料层总高度Z=2 m.。

化学实验六个步骤

化学实验六个步骤

化学实验六个步骤一、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通过六个不同的化学实验步骤来展示化学反应的过程和结果,以加深对化学反应原理的理解,并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技能。

二、实验步骤1. 酸碱反应实验酸碱反应是一种常见的化学反应类型,也是本实验的第一个步骤。

首先,取一小段红色酸性指示剂纸,将其浸入一杯中性溶液中,观察指示剂纸的变化。

接下来,将少量盐酸滴入另一杯中性溶液中,再次观察指示剂纸的变化。

通过对比观察,可以发现酸性溶液会使红色指示剂纸变为酸性颜色。

2. 气体生成实验气体生成实验是本实验的第二个步骤。

将一小块锌片放入试管中,并加入适量的稀盐酸。

在试管的口部放置一个气体收集器,并将其倾斜放置于水槽中,使气体能够顺利收集。

然后,将锌与盐酸反应产生的气体收集起来,并进行观察。

通过实验可以发现,锌与盐酸反应会产生氢气。

3. 沉淀生成实验沉淀生成实验是本实验的第三个步骤。

在一烧杯中加入银硝酸溶液,再滴加氯化钠溶液。

观察会发现,两种溶液混合后会产生白色沉淀物。

这是因为银硝酸和氯化钠发生反应生成了不溶于水的氯化银沉淀。

4. 氧化还原实验氧化还原实验是本实验的第四个步骤。

首先,将一小段锌片放入含有蓝色铜硫酸溶液的试管中,并观察反应现象。

可以看到,锌片与铜硫酸反应后,锌被氧化为氧化锌,而铜离子被还原为纯铜。

5. 钠与水反应实验钠与水反应实验是本实验的第五个步骤。

将一小块钠放入烧杯中,并加入适量的水。

观察会发现钠与水反应会产生氢气,并且产生强烈的碱性溶液。

同时,由于反应剧烈,还会有火花飞溅的现象发生。

6. 燃烧反应实验燃烧反应实验是本实验的最后一个步骤。

取一根镁条,点燃后放入烧杯中,并观察反应现象。

可以看到,镁条燃烧时会产生明亮的白色火焰,并在燃烧过程中会释放出大量的热量。

三、实验结果与结论通过以上六个不同的实验步骤,我们观察到了不同类型的化学反应,并得出了以下结论:1. 酸碱反应实验中,酸性溶液可以改变酸性指示剂纸的颜色。

实验六 触发器

实验六  触发器

实验六触发器一、实验目的1. 学习触发器逻辑功能的测试方法。

2. 熟悉基本RS触发器的组成、工作原理和性能。

3. 熟悉集成JK触发器和D触发器的逻辑功能及触发方式。

二、实验原理触发器具有两个稳定状态,用以表示逻辑状态“1”和逻辑状态“0”,在一定的外界信号作用下,可以从一个稳定状态翻转到另一个稳定状态,它是一个具有记忆功能的二进制信息存储器件,是构成各种时序电路的最基本的逻辑单元。

1.基本RS触发器基本RS触发器是一种无时钟控制的低电平直接触发的触发器。

它具有置“0”、置“1”和“保持”三种功能。

通常S端为置“1”端,因为S=0时触发器被置“1”;R为置“0”端,因为R=0时触发器被置“0”;当S=R=1时,状态保持。

基本RS触发器可以用两个“与非门”(如图6-1)或两个“或非门”组成。

2.JK触发器在输入信号为双端输入的情况下,JK触发器是功能完善、使用灵活和通用性较强的一Q+K Q n,J和K是数据输入端,是触发器状态更新的种触发器。

其状态方程为:Q n+1=J n依据,若J、K有两个或两个以上输入端时,组成“与”的关系。

Q与Q为两个互补输出端,通常把Q=0、Q=1的状态规定为触发器的“0”状态;而把Q=1、Q=0规定为“1”状态。

JK触发器输出状态的更新发生在CP脉冲的下降沿。

JK触发器通常被用作缓冲存储器、移位寄存器和计数器等。

3.D触发器在输入信号为单端输入的情况下,D触发器用起来比较方便。

它的状态方程为:Q n+1=D n,其输出状态的更新发生在CP脉冲的上升沿,所以又称为上升沿触发的边沿触发器。

触发器的状态只取决于时钟到来前D端的状态,D触发器可用作数字信号的寄存、移位寄存、分频和波形发生等。

4.触发器间的转换在集成触发器中,每一种触发器都有自己固定的逻辑功能。

我们可以利用转换的方法获得具有其它功能的触发器。

例如将JK触发器转换成T和Tˊ触发器,也可将JK触发器转换成D触发器。

三、实验仪器及器件1. DS1052E型示波器2. EL-ELL-Ⅳ型数字电路实验系统3. 器件:集成电路芯片74LS00 74LS112 74LS74四、实验内容及步骤1.基本RS 触发器的逻辑功能测试在实验仪上选用74LS00,按图6-1连接实验电路,即为基本RS 触发器。

实验报告6功率因数及相序的测量

实验报告6功率因数及相序的测量

实验报告6功率因数及相序的测量一、实验目的1.学习使用电能表测量谐波内容;2.学习使用电容器改善功率因数。

二、实验器材1.电能表2.电阻箱3.电感4.电容5.交流电源6.相序表三、实验原理1.功率因数功率因数是指交流电的实功功率与视在功率之比,代表了电能的有效利用情况。

功率因数越高,电能的利用效率越高。

功率因数的计算公式为:功率因数=实功功率/视在功率2.相序在三相交流电系统中,相序是指三相电流或电压的变化先后顺序。

正常情况下,A相、B相和C相的电流或电压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变化。

如果相序发生了颠倒,会引起系统异常,因此需要进行相序检测。

四、实验步骤1.将电阻箱和电感依次串联到交流电源上,并将末端接入电能表的电压端和电流端;2.依次改变电阻箱的阻值,测量不同负载下的视在功率、实功功率和功率因数;3.使用相序表分别测量正序和反序情况下的相序。

五、实验数据记录与分析1.功率因数的测量结果:负载阻值(Ω)视在功率(VA)实功功率(W)功率因数1010008000.82010007000.73010006000.64010005000.52.相序的测量结果:正序:A相→B相→C相反序:A相→C相→B相根据测量结果可知,当负载阻值增加时,视在功率不变,实功功率减小,功率因数也随之减小。

这是因为负载阻值增加导致了电流和电压的相位差增大,从而减小了有用功的输出。

在电能利用的角度,功率因数越接近于1,电能利用效率越高。

六、实验结论1.功率因数是实功功率与视在功率之比,代表了电能的有效利用情况。

功率因数越高,电能利用效率越高;2.对于给定的负载,当负载阻值增加时,功率因数减小;3.相序检测可以判断三相电流或电压的变化先后顺序,保证系统的正常运行。

七、实验心得通过本次实验,我学习到了功率因数和相序的概念,并掌握了测量功率因数和相序的方法。

通过具体实验操作,加深了对功率因数和相序的理解。

在实验过程中,我也遇到了一些问题,例如,电能表的使用和测量误差的处理。

实验六哺乳动物基因组DNA的提取

实验六哺乳动物基因组DNA的提取

• 实验材料与试剂:
• 材料:家兔的全血 • 器材:移液器、高速冷冻离心机、
台式离心机、水浴锅等。试源自:1、提取DNA所需的试剂配制
1 M Tris· Cl(pH 8.0) 0.5M EDTA(pH 8.0) 10% SDS STE 氯仿:异戊醇(24:1) 3M无水NaAc(pH5.2) TE缓冲液(pH8.0) 抗凝剂ACD PBS 0.5M NaCl 20 mg/ml 蛋白酶K 酚:氯仿(1:1) 冰乙醇
2、琼脂糖电泳所用的有关试剂
10×TBE缓冲液, 1.2%琼脂糖, 琼脂糖凝胶加样缓冲液, 10mg/ml溴化乙锭(EB)。
实验步骤
1、基因组DNA的提取
将冰冻的家兔血液在室温下溶化; 取0.6ml血液转入一无菌的1.5ml离心管中,加入等体积 的PBS磷酸盐缓冲液,充分混匀后12000rpm离心5min, 弃上清; 加入400µ l STE,14µ l的20%的SDS,37℃水浴1h; 加8µl的20mg/ml的蛋白酶K混匀,55℃水浴消化过夜 (10~14h);
实验六 哺乳动物基因组DNA的 提取及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DNA
6学时
• 实验目的:学习和掌握用酚-氯仿抽提法
提取哺乳动物的基因组DNA的方法。
• 实验原理:真核生物DNA提取的材料来源
可以是培养的细胞、血液、肝、脾、肾等 组织,通常的方法是在有EDTA和SDS等去污 剂存在下,用蛋白酶K消化细胞,随后用酚 /氯仿/异戊醇抽提,可能得到哺乳动物基 因组DNA,用此方法得到的DNA长度为100150kb。
观察琼脂糖凝胶中DNA最常用的方法是利用荧光染料溴化 乙锭进行染色,溴化乙锭含有一个可以嵌入DNA堆积碱基之间的 一个三环平面基团。它与DNA的结合几乎没有碱基序列特异性。 在高离子强度的饱和溶液中,大约每2.5个碱基插入一个溴化乙 锭分子。当染料分子插入后,其平面基团与螺旋的轴线垂直并 通过范德华力与上下碱基相互作用。这个基团的固定位臵及其 与碱基的密切接近,导致与DNA结合的染料呈现荧光,其荧光产 率比游离溶液中染料有所增加。 DNA吸收254nm处的紫外辐射并传递给染料,而被结合的染 料本身吸收302nm和366nm的光辐射。这两种情况下,被吸收的 能量在可见光谱红橙区的590nm处重新发射出来。由于溴化乙锭 -DNA复合物的荧光产率比没有结合DNA的染料高出20-30倍,所 以当凝胶中含有游离的溴化乙锭(0.5ug/ml)时,可以检测到 少至10ng的DNA条带。

实验六 叠加原理

实验六 叠加原理

实验六报告
1.根据实验数据表格,进行分析、比较,归纳、总结实验结论,即验证线性电路的叠加性与齐次性。

答:由表一可以看出U1单独作用和U2单独作用时测量的值相加等于U1、U2共同作用时测量的值,由此可以证明线性电路的叠加性;而2U2单独作用时的值则是U1单独作用时的值的2倍,由此可以证明电路的齐次性
2.各电阻器所消耗的功率能否用叠加原理计算得出?试用上述实验数据,进行计算并作结论。

答:不能。

计算电阻R2的功率
P1=I1U1 P2=I2U2 P3=U3I3
由实验数据可得P1=I1U1=- 6.14W P2=I2U2=-14.71 P3=U3I3 =-1.79
因为P1+P2≠P3而且相差甚远,所以各电阻器所消耗的功率不能用叠加原理计算得出
3.通过实验步骤6及分析表格6-2的数据,你能得出什么样的结论?
答:当电路中的电阻被换成了二极管后,电路变成了非线性电路。

从表格中的数据也可以看出电路不再具有叠加性和齐次性。

4.心得体会及其他
答:此次实验加深了我对线性电路叠加性和齐次性的理解。

生态毒理学_6 实验六

生态毒理学_6 实验六

实验六硫氰酸钠对斑马鱼的蓄积毒性实验一、实验目的1、了解蓄积毒性实验方法2、评价硫氰酸钠对斑马鱼的蓄积作用强度。

二、实验原理蓄积毒性作用(cumulative coefficient action)是当低于中毒剂量的环境毒物或外来化合物反复多次的与生物体持续接触,经一定时间后使生物体出现明显的中毒表现。

蓄积毒性实验分为:蓄积系数法、20天蓄积试验法和受试物生物半衰期测定法。

蓄积系数法(cumulative coefficient method)是一种常用来评价环境污染物蓄积作用的方法。

1、蓄积系数法蓄积系数法是一种用来评估毒物和污染物蓄积作用的方法。

蓄积系数(comulativecoefficient,K),是分次给予受试物后引起50%受试动物出现某种毒效应的总剂量(以ED 50(n))表示),与一次给予受试物后引起50%受试动物出现同一毒效应的剂量(以ED 50(1)表示)的比值,即K=ED 50(n)/ED 50(1)若以死亡为毒效应指标,上式为K越小,受试化合物的蓄积毒性越大。

测定方法:固定剂量每天连续染毒法剂量定期递增染毒法(1)固定计量法固定每天染毒剂量为1/20—1/5 LD50,连续染毒,直至实验动物半数死亡。

如果染毒剂量累计已达5个LD50动物死亡仍末达半数,实验均可告结束,计算蓄积系数,作出评价。

(2)递增剂量法先测定LC50,然后对另一组动物每天染毒,以4天为一期,开始给予0.1LC50。

以后每期按1.5倍递增剂量,直至动物半数死亡,或实验已达20天,可结束实验,计算系数。

染毒时间/天每日染毒剂量/mg/L每四天染毒总剂量/mg/L累计染毒总剂量/mg/L1-4 0.10 0.40 0.40注:表中的递增染毒剂量为ED50或LD502、20天蓄积试验法按LD 50的1/20、1/10、1/5、1/2及0(溶剂对照)随机分成5组。

每天对动物进行染毒,连续20 d,各组总剂量分别为1LD 50、2LD 50、4LD 50、10LD 50。

科学实验(6):用橡皮筋做古筝

科学实验(6):用橡皮筋做古筝

科学实验(6):⽤橡⽪筋做古筝
2012年3⽉1⽇星期四天⽓:⾬
实验⽬标:⽤普通的橡⽪筋制作古筝,弹出美妙的旋律。

实验器材:带盖的空盒⼦、硬纸板、橡⽪筋8根、剪⼑。

实验步骤:
1、⽤剪⼑把硬纸板剪成直⾓三⾓形
2、在直⾓三⾓形的斜边上等距离剪出7个缺⼝。

3、将直⾓三⾓形硬纸板长的直⾓边朝下,斜边朝上,⽤橡⽪筋固定,每根橡⽪筋卡住⼀个缺⼝,橡⽪筋之间距离分布尽量均匀。

4、实验成功,⼀个别致的古筝产⽣了。

实验原理:声⾳是因物体振动⽽产⽣的。

当我们拨动橡⽪筋时,橡⽪筋就开始振动。

橡⽪筋振动的频率不同,发出的声⾳就会不同。

拨动长⼀些橡⽪筋时,振动会慢⼀些,发出的声⾳就低⼀些。

拨动短⼀些的橡⽪筋时,振动会快⼀些,发出的声⾳就⾼⼀些。

另外,下⾯放⼀个空盒⼦,听到的声⾳就会变得更加清脆。

实验6 进程管理(答案)

实验6 进程管理(答案)

实验四进程管理1.目的和要求(1)练习Linux进程管理命令(2)了解如何监视系统运行状态(3)掌握查看、删除进程的正确方法(4)掌握命令在后台运行的用法(5)掌握进程手工、调度启动的方法2.实验环境硬件:PC机软件:ubuntu操作系统、虚拟机3.实验步骤1)进入系统,用top命令察看当前系统的状态,并识别各进程的有关说明信息,给出相应截图和解释说明2)用ps命令察看系统当前的进程,并把系统当前的进程保存到文件process中。

ps aux>process 或者ps -ef3)查看当前进程树ps axf4)查看系统当前有没有init进程?用ps –aux|grep init查看5)找出bash进程的父进程是哪个进程。

6)杀死bash进程,发生了什么事?7)输入“cat <回车>”按<Ctrl>-z 键,出现什么情况?输入fg命令出现什么情况?按<Ctrl>-c 键,出现什么情况?按<Ctrl>-z 键转入后台运行,fg把后台命令移回前台按<Ctrl>-c 键终止命令8)输入“find / -name ls*>temp &”,该命令的功能是什么?再次查看该进程,有什么结果?接着输入killall find命令后,再查看该进程,有什么结果?查找所有硬盘中ls开头的文件,并把文件名定向到temp中9)在前台运行2个睡眠进程后,均挂起;列出所有正在运行的作业:jobs在前台运行睡眠进程sleep 100000使用Ctrl-z 挂起进程在前台运行睡眠进程sleep 200000使用Ctrl-z 挂起进程10)在前台运行1个vi进程后,挂起;ViCtrl-z11)在后台运行1个睡眠进程。

sleep 300000 &12)列出所有正在运行的作业,并查看进程PIDjobs -l13)将第二默认作业在后台继续运行。

查看当前作业情况。

精细化工实验技术 实验六染色实验

精细化工实验技术 实验六染色实验

染料
4.用偶氮染料染色
取5mL 0.5% 萘酚AS(或β-萘酚)放入100 mL烧杯中,加入
几滴乙醇搅拌成糊状,向其中加入7 mL 5%氢氧化钠溶液和50 mL 水,加热后使其溶解,放置冷到20~30℃,放入事前在热水中润 湿、拧干、大小约5cm×5cm左右的棉布,浸泡20 min后取出拧干。
另外取5mL 0.5% 对硝基苯胺水溶液放入250mL 的烧杯中,加 入5%盐酸10mL和水30mL,加热溶解。冷却后加入20g左右的碎冰, 将5mL 5%亚硝酸钠溶液一次加入进行重氮化反应。10 min后,加 入结晶醋酸钠2 g,调节溶液的pH约为4左右,然后把溶液稀释至 约100mL,得到重氮盐的溶液。
O
CH2
NH(CH2)6
N H
CH2
O
染料
2.活性染料的染色和直接染料一样,主要是依靠染料 对纤维的亲和力而上染的。但是,活性染料的亲和力一般比 直接染料小得多。活性染料的上染率在40~50%左右。在浸 染时加元明粉或工业食盐促染,可以增进上色深度、提高上 染率、降低污水的色度。促染剂浓度增加有利上染率增加, 也有利改善固色效果,但如果浓度过高,会使溶解度低的活 性染料沉淀析出,同时也会加重后处理的负担。因此,促染 剂的浓度应根据染色浴比、染色深度、续缸情况、染料的溶 解度以及染料的亲和力等因素来决定,用量一般为20~ 40g/L。
染料
三、主要仪器与药品 1.主要仪器 烧杯(100mL、250mL各一只)、试管及玻璃棒等。 2.主要药品与材料 0.5%二号橙水溶液、0.5%刚果红水溶液、0.5%靛蓝水溶液、0.5%萘
酚AS或0.5%β-萘酚水溶液、0.5%对硝基苯胺水溶液、0.5%活性艳红X-3B
水溶液、0.1g油溶性偶氮染料 4-偶氮苯-2-偶氮萘酚、0.5%乙酸水溶液、 5%硫酸钠水溶液、0.5%碳酸钠水溶液、5%碳酸钠水溶液、5%连二亚硫酸 钠(保险粉)水溶液、5%氢氧化钠水溶液、5%盐酸水溶液、5%亚硝酸钠 水溶液、5%交联剂EH水溶液、三水合醋酸钠晶体、元明粉、95%乙醇溶液、 无水乙醇、冰块、蒸馏水、中性洗涤剂及肥皂水溶液等。

实验六 探究向心力大小与半径、角速度、质量的关系

实验六 探究向心力大小与半径、角速度、质量的关系

实验六探究向心力大小与半径、角速度、质量的关系一、实验思路采用控制变量法探究(1)使两物体的质量、转动的半径相同,探究向心力的大小跟转动的角速度的定量关系。

(2)使两物体的质量、转动的角速度相同,探究向心力的大小跟转动的半径的定量关系。

(3)使两物体的转动半径、转动的角速度相同,探究向心力的大小跟物体质量的定量关系。

二、实验器材向心力演示仪,如图1。

图1当转动手柄1时,变速塔轮2和3就随之转动,放在长滑槽4和短滑槽5中的球A和B都随之做圆周运动。

球由于惯性而滚到横臂的两个短臂挡板6处,短臂挡板就推压球,给球提供了做圆周运动所需的向心力。

由于杠杆作用,短臂向外时,长臂就压缩塔轮转轴上的测力部分的弹簧,使测力部分套管7上方露出标尺8的格数,便显示出了两球所需向心力之比。

三、进行实验1.把两个质量相同的小球放在长槽和短槽上,使它们的转动半径相同,调整塔轮上的皮带,使两个小球的角速度不一样,探究向心力的大小与角速度的关系。

2.保持两个小球质量不变,增大长槽上小球的转动半径,调整塔轮上的皮带,使两个小球的角速度相同,探究向心力的大小与半径的关系。

3.换成质量不同的小球,使两个小球的转动半径相同。

调整塔轮上的皮带,使两个小球的角速度也相同,探究向心力的大小与质量的关系。

4.重复几次以上实验。

四、数据处理和结论1.分别作出F n-ω2、F n-r、F n-m的图像,分析向心力与角速度、半径、质量之间的关系。

2.实验结论相同的物理量不同的物理量实验结论1m、r ωω越大,F越大,F∝ω22m、ωr r越大,F越大,F∝r3r、ωm m越大,F越大,F∝m公式F=mω2r命题点一教材原型实验【例1用如图2所示的装置来探究小球做圆周运动所需向心力的大小F与质量m、角速度ω和半径r之间的关系。

两个变速塔轮通过皮带连接,转动手柄使长槽和短槽分别随变速塔轮匀速转动,槽内的钢球就做匀速圆周运动。

横臂的挡板对钢球的压力提供向心力,钢球对挡板的反作用力通过横臂的杠杆作用使弹簧测力筒下降,从而露出标尺,标尺上的等分格显示出两个钢球所受向心力的比值。

6 实验六 甲基红酸离解平衡常数的测定

6 实验六 甲基红酸离解平衡常数的测定

6 实验六甲基红酸离解平衡常数的测定
【实验原理】
甲基红是一种弱酸,其分子式为C15H15N3O2,其中的-N=N-键可供给一个孤立的电子对。

在水溶液中,甲基红分子中的一个氢离子会与水分子结合成为一个氢氧根离子
H+(aq)+OH-(aq),这个过程称为甲基红的离子化反应,其平衡化学式如下所示:
C15H15N3O2 + H2O ⇄ C15H14N3O2- + H3O+
该离解反应的平衡常数Kc可以表示为:
实验中需要测定甲基红溶液的分光光度,从而确定溶液中甲基红的浓度,再利用电离产物的摩尔浓度计算Kc值。

1.将甲基红纯品取1.00g,溶于80ml的醋酸钠缓冲溶液中,并定容到100ml瓶中,得到pH为5.0 的0.02mol/L甲基红缓冲溶液。

2.分别向几个清洁的比色皿中加入5.0ml PH为5.0的甲基红缓冲溶液;
3.在第1种比色皿中加入10.0ml的pH=5.0的缓冲溶液,使溶液体积到达15.0ml;
6. 分别用纯水将三种溶液定容到25.0ml;
7.使用比色法确定三种溶液的吸光度,并计算出各溶液中甲基红的浓度;
8. 分别计算出三种溶液的水离子浓度,和甲基红离解物的摩尔浓度;
9.根据电离产物的摩尔浓度计算出甲基红缓冲溶液中的离解平衡常数。

1.实验中要注意吸光度计的调零;
2.制备甲基红缓冲溶液的时候,要先用少量的醋酸钠缓冲溶液将甲基红稀释后,再加入醋酸钠缓冲溶液,定容至100ml。

这样可以有效避免甲基红在溶液配制过程中因与空气中的CO2反应而导致的不确定误差;
3.制备缓冲溶液的pH值应该经过准确测定,最好采用pH计测定,一般比色法测pH可以带来很大的误差。

实验六 声速的测定

实验六 声速的测定

实验六 声速的测定【实验目的】1.了解超声换能器的工作原理和功能2.学习不同方法测定声速的原理和技术3.熟悉测量仪和示波器的调节使用4.测定声波在空气及水中的传播速度【实验仪器】1.声速测定实验仪 一台2.双踪示波器 一台【实验原理】声波是一种在弹性媒质中传播的机械波。

声波在媒质中传播时,声速,声衰减等诸多参量都和媒质的特性与状态有关,通过测量这些声学量可以探知媒质的特性及状态变化。

例如,通过测量声速可求出固体的弹性模量;气体、液体的比重、成分等参量。

在同一媒质中,声速基本与频率无关,例如在空气中,频率从20赫兹变化到8万赫兹,声速变化不到万分之二。

由于超声波具有波长短,易于定向发射,不会造成听觉污染等优点,我们通过测量超声波的速度来确定声速。

超声波在医学诊断,无损检测,测距等方面都有广泛应用。

声速的测量方法可分为两类:第一类方法是直接根据关系式V=S/t,测出传播距离S和所需时间t后即可算出声速,称为“时差法”,这是工程应用中常用的方法。

第二类方法是利用波长频率关系式V=f·λ,测量出频率f和波长λ来计算出声速,测量波长时又可用“共振干涉法”或“相位比较法”,本实验用三种方法测量气体和液体中的声速。

1.压电陶瓷换能器压电材料受到与极化方向一致的应力F时,在极化方向上会产生一定的电场巳它们之间有线性关系E=g·F 。

反之,当在压电材料的极化方向上加电压E时,材料的伸缩形变S与电压E 也有线性关系S=a·E,比例系数g、a称为压电常数,它与材料性质有关。

本实验采用压电陶瓷超声换能器将实验仪输出的正弦振荡电信号转换成超声振动。

压电陶瓷片是换能器的工作物质,它是用多晶体结构的压电材料(如钛酸钡,锆钛酸铅等)在一定的温度下经极化处理制成的。

在压电陶瓷片的前后表面粘贴上两块金属组成的夹心型振子,就构成了换能器.由于振子是以纵向长度的伸缩,直接带动头部金属作同样纵向长度伸缩,这样所发射的声波,方向性强,平面性好。

《实验活动6酸碱的化学性质》教学设计

《实验活动6酸碱的化学性质》教学设计

《实验活动6酸碱的化学性质》教学设计一、实验目的:通过本次实验活动,学生能够掌握酸和碱的化学性质,了解它们在水中的溶解过程及其对指示剂的变化,进一步认识酸碱中和反应的特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二、实验材料与仪器:1.酸:盐酸、稀硫酸;2.碱:氢氧化钠、氢氧化钾;3.指示剂:酚酞溶液、酚酞试纸、甲基橙溶液;4.实验器材:试管、试管夹、移液管、滴管、坩埚等。

三、实验步骤:1.将一些盐酸倒入一个试管中,用酚酞试纸蘸取少许试液,观察颜色变化,并记录下来。

2.用稀硫酸在另一个试管中重复同样的操作。

3.将氢氧化钠溶液滴入碗中的试管里,观察颜色变化,并记录下来。

4.用氢氧化钾在另一个试管中重复同样的操作。

5.用不同的指示剂,如甲基橙溶液,在每个试管中分别检测,观察颜色变化并记录。

6.实验结束后,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总结,讨论酸、碱在水中的溶解特性和对指示剂颜色变化的影响。

四、实验注意事项:1.实验过程中要注意安全,避免酸碱溅到皮肤、眼睛等敏感部位。

2.实验操作时要细心,按照步骤进行,避免操作失误。

3.实验结束后要及时清洗实验器材,保持实验室整洁。

五、实验总结与讨论:通过本次实验,我们发现酸和碱在水中的溶解过程中会产生不同的颜色变化,通过指示剂的反应可以进行酸碱的初步检测。

同时,我们也了解到酸碱中和反应的特征,即酸和碱中和生成盐和水。

通过这次实验,我们对酸碱的化学性质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培养了我们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六、延伸拓展:1.可以进行酸碱溶液的浓度对颜色变化的影响实验。

2.可以进一步研究酸碱反应对金属的腐蚀作用。

3.可以深入了解酸碱中和反应的热效应,探讨酸碱中和反应的热力学过程。

通过本次实验活动,学生将更加直观地了解酸碱的化学性质,培养了他们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化学知识。

同时,通过延伸拓展,可以进一步拓展学生的化学实验能力和科学思维。

希望学生在参与本次实验后,能够对酸碱有更深入的认识,激发他们对化学的兴趣和探索精神。

实验活动6 化学能转化成电能

实验活动6 化学能转化成电能

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1、2中Al所作的电极(正极或负极)
(填“相同”或“不同”)。
(2)根据实验3完成下列填空:
①石墨为
极,电极反应式:

②电池总反应式:

(3)实验4中铝是
极(填“负”或“正”,理由
(4)另一电极材料的活泼性及电解质溶液能否与其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本课结束
更多精彩内容请登录志鸿优化网
/
备用工具&资料
答案 (1)不同 (2)①正 6H++6e- === 3H2↑ ②2Al+6H+ === 2Al3++3H2↑ (3)负 铝与NaOH溶液可以发生自发的氧化还原反应 2Al+2OH-+2H2O
(2)将锌片插入盛有稀硫酸的烧杯里,观察现象;再插入铜片,观察现象;取出铜片, 插入石墨棒,观察现象。
电极材料 锌片 锌片、铜片
锌片、石墨棒
实验现象
解释
锌片表面有大量气泡产生
Zn能与H+反应生成H2
锌片表面有大量气泡产生,铜片表面 Zn能与H+反应生成H2,Cu
无现象
不能与H+反应
锌片表面有大量气泡产生,石墨棒表 Zn能与H+反应生成H2,石
=== 2 AlO2- +3H2↑
(4)另一电极材料的活泼性及电解质溶液能否与其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拓展实验】 某化学兴趣小组为了探究铝电极在电池中的作用,设计并进行了以下一系 列实验,实验结果记录如下:
实验编号 电极材料
电解质溶液
电流表指针偏转方向
1
Al、Mg
2
Al、Cu
3
Al、C(石墨)

大学计算机实验6 实验报告

大学计算机实验6 实验报告

大学计算机实验6 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本次大学计算机实验 6 的目的在于深入了解和掌握计算机系统中的某些关键技术和应用,通过实际操作和实践,提高我们对计算机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培养我们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和方法。

二、实验环境本次实验在学校的计算机实验室进行,使用的计算机配置为_____,操作系统为_____,安装了所需的实验软件,包括_____等。

三、实验内容(一)操作系统的基本操作1、文件和文件夹的管理熟练掌握了文件和文件夹的创建、复制、移动、删除、重命名等操作。

通过实际操作,了解了文件和文件夹的属性设置,如只读、隐藏等,以及如何查找和筛选特定的文件和文件夹。

2、任务管理器的使用学会了使用任务管理器查看系统中正在运行的进程、CPU 和内存的使用情况。

能够通过任务管理器结束无响应的进程,优化系统资源的分配。

(二)办公软件的应用1、 Word 文档的编辑使用 Word 进行了文档的排版,包括字体、字号、颜色、段落格式的设置。

学会了插入图片、表格、页眉页脚等元素,以及如何进行文档的页面设置和打印预览。

2、 Excel 数据处理在 Excel 中,掌握了数据的输入、编辑和格式化。

学会了使用函数和公式进行数据的计算和统计,如求和、平均值、最大值、最小值等。

还掌握了数据的排序、筛选和图表的创建,能够将数据以直观的方式呈现出来。

(三)网络应用1、浏览器的使用熟悉了常用浏览器的操作,如网页的浏览、书签的添加和管理、历史记录的查看等。

学会了设置浏览器的主页、隐私和安全选项。

2、电子邮件的收发通过实验,掌握了电子邮箱的注册和设置,能够熟练地发送和接收电子邮件,包括添加附件、设置邮件格式和优先级等。

(四)多媒体软件的使用1、图片处理软件使用图片处理软件对图片进行了裁剪、调整大小、色彩调整、添加文字和特效等操作,提高了图片的质量和美观度。

2、音频和视频播放软件学会了使用音频和视频播放软件播放各种格式的文件,掌握了播放控制、音量调节、画面调整等基本操作。

实验六SDS实验报告

实验六SDS实验报告

实验六SDS实验报告1. 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通过测定表面活性剂十二烷基硫酸钠(SDS)的临界胶束浓度和表面张力,探究SDS在水溶液中的表面活性行为,并了解其对化学反应的影响。

2. 实验器材与试剂- 器材:电子天平、试剂瓶、磁力搅拌器、扩散管、毛细管- 试剂:SDS、高纯水、乙醇3. 实验原理SDS是一种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可降低液体表面的表面张力。

在水溶液中,SDS分子会聚合形成胶束,当胶束的浓度达到一定程度时,称为临界胶束浓度(CMC)。

4. 实验步骤4.1 测定临界胶束浓度(CMC)4.1.1 预处理检测毛细管- 用高纯水冲洗毛细管,确保其内外无气泡。

- 用乙醇洗净毛细管,提高其润湿性能。

4.1.2 制备一系列浓度的SDS溶液- 分别称取不同质量的SDS,溶解于一定体积的高纯水中,得到不同浓度的SDS溶液。

4.1.3 填充扩散管- 将预处理好的毛细管插入扩散管中,通过磁力搅拌器搅拌,保持溶液的均匀性。

- 用一定质量的SDS溶液填充扩散管。

4.1.4 扩散实验- 在一个固定温度下,记录SDS溶液从毛细管开始扩散到溶液终点的时间。

- 重复实验,取平均值。

4.1.5 绘制扩散时间与SDS浓度的曲线- 将浓度作为横坐标,扩散时间作为纵坐标。

- 根据曲线的拐点,确定临界胶束浓度。

4.2 测定表面张力4.2.1 准备SDS溶液- 用高纯水配制一定浓度的SDS溶液。

4.2.2 表面张力计测定- 将表面张力计的叶片浸入SDS溶液中。

- 阅读并记录表面张力计上的数值。

5. 实验结果与分析5.1 CMC的确定- 根据实验数据,绘制SDS浓度与扩散时间的曲线。

- 通过拐点的位置确定CMC的值。

5.2 表面张力的测定- 通过实验测得的表面张力值,分析SDS溶液的表面活性。

6. 结论- 经过实验测定,确定了SDS的临界胶束浓度。

- 测定了SDS溶液的表面张力,了解了SDS在溶液中的表面活性行为。

7. 实验中的注意事项- 实验过程中应注意安全,避免有害物质的接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验6译码器及其应用
(基于FPGA的实现)
一、实验目的
1 、了解可编程数字系统设计的流程;
2 、掌握Quartus II 软件的使用方法;
3 、掌握原理图输入方式设计数字系统的方法和流程;
4 、熟悉掌握集成译码器74LS138的应用。

二、实验设备
1、计算机:Quartus II 软件
2、Altera DE0 多媒体开发平台
3、集成电路:74LS20
4、集成电路:74LS138
三、实验内容
1、74LS138译码器逻辑功能的测试
把译码器的输入接到拨码开关,输出端接8个LED灯,通过拨码开关改变输入的逻辑电平变化来观察LED输出情况,验证3×8译码器的工作状态
2、利用3-8译码器74LS138和与非门74LS20实现函数:
所用芯片简单介绍:
74LS20:双4输入与非门
引脚的定义:
74LS138:3-8线译码器
引脚的定义:
四、实验结果
1、74LS138译码器逻辑功能的测试
原理图如下:
Quartus II 软件仿真结果如下:
a.原理图输入:
b.编译设计电路如下:
c.编辑输入波形(输入激励信号)如下:
d.仿真结果如下:
e.将程序通过数据线下载到DE0板子上,测试设计电路,结果如下:
2、利用3-8译码器74LS138和与非门74LS20实现函数:
原理图如下:
Quartus II 软件仿真结果如下:
a.原理图输入:
b. 编辑输入波形(输入激励信号)如下:
c.仿真结果如下:
d.分配引脚:
五、故障排除
一、第一次使用仿真软件进行数电实验,有很多地方不知道怎么操作,刚开始是软件不熟悉如何使用,在文件命名上就出现了错误,导致后续工作无法进行,经过正确改正命名,可以继续运行了。

二、在绘制原理图的时候,软件界面上的工具栏图标找不到,导致连线无法进行,之后让老师帮忙解决了。

三、在引脚分配问题上,原本所有的工作都进行差不多了,最后接线下载程序到DE0板子上后进行测试,无论如何操作彩灯都是不移动,后来经过和同学的探讨和仔细检查发现,原来是老师的课件中的演示有一步骤是错误的,就是引脚分配错误了,导致最后程序下载后没有出现正确运行结果,经过重新分配引脚,最终实验结果得到了验证。

附:
74LS138功能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