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之君子观
浅析《论语》中孔子的君子观
浅析《论语》中孔子的君子观高哈尔·吾斯汗(伊犁师范大学人文分院新疆·伊犁835000)摘要君子文化作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在数千年的发展和变迁中,伴随着文化的演变非但不曾失传或弱化,相反更加丰富与立体,成为中华民族广泛接受和奉行的价值判断。
它作为儒学为主的中华传统文化中一个重要的伦理哲学,在词义的衍生和文化的形成上,都得益于孔子的伟大贡献。
君子文化的根基可以说是从《论语》开始,其核心目标就是教育人成为君子,也因此充分、全方位地认识孔子的君子观,对理解君子文化的内涵和演变路径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君子君子文化道德品质中图分类号:B222.2文献标识码:A君子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彰显着民族深沉的精神追求和独特的做人原则。
“做人做君子”历来是中华民族世代相传的祖训。
君子文化在数千年的时代变迁中非但没有失传,更如冻土下的暖流、岩石边的野草默默而顽强的延伸和生长。
绵延数千年地传承下来,且在历朝历代都被广泛地信奉,深居人心,早已成为中华民族千锤百炼的人格基因。
在当今仍然发挥着重要的指向作用,影响着人们做人做事的价值判断和行为准则。
《论语》作为儒家重要的经典之一,是研究孔子及儒家思想的第一手资料,作为两千多年以前的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和我们今人有着许多共同之处,其中的许多思想和观点放在当代仍然起到精神的引领和楷模作用,而“君子”文化便是其中的一个文化魁宝。
1《论语》里“君子”一词的含义及其演变“君子”一词早在先秦时就已出现,在先秦的文献中“君子”和“礼”这两个词出现的次数较多,这也说明在当时“君子”和“礼”有着密切的联系。
在西周“君子”这个词已开始流行,主要是对奴隶主、贵族男子的通称,以此来彰显高贵的身份,可以说是一种阶级称谓,指的是身居要位的男子。
春秋末期,孔子在构思和传布自己儒家学说时,做了一个重大的调整和贡献,即把“君子”从古代专指“有位者的词义中解脱出来,赋予其“有德者”的新义。
《论语》之君子精神及其当代价值研究
《论语》之君子精神及其当代价值研究《论语》是中国古代儒家经典之一,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
其中,孔子的君子精神被视为儒家思想的核心内容之一,对于当代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价值。
君子精神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在修身方面,君子注重内在修养,以德修身,追求道德的完善和人格的高尚。
君子具备仁、义、诚、信等美德,注重道德规范的遵守,并以此为行为准则。
在齐家方面,君子注重家庭伦理,尊重长辈、关心家人,促进和谐的家庭关系。
在治国方面,君子注重公正、廉洁、勤政,以公共利益为出发点,为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
在平天下方面,君子注重和谐、宽容、包容,尊重他人的权利和尊严,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
君子精神在当代社会依然具有重要的价值。
首先,君子精神强调个人的道德修养,对于建设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在当今社会,道德沦丧的现象层出不穷,各种不诚信、不公正的行为屡见不鲜。
弘扬君子精神,鼓励人们从自身做起,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对于提高社会道德水平具有重要的作用。
其次,君子精神强调家庭伦理,对于构建和谐家庭具有重要意义。
在当代社会,家庭关系的破裂、家庭暴力等问题屡见不鲜。
君子精神强调亲情、爱与责任,提倡尊重和关心家人,为家庭和睦、和谐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再次,君子精神强调公正、廉洁、勤政,对于推进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
在当代社会,腐败、权力滥用等问题依然存在,影响了国家治理和社会发展。
君子精神倡导廉洁奉公、公正执法,为国家治理提供了积极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最后,君子精神强调和谐、宽容、包容,对于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在当代社会,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和冲突依然存在,需要更多的宽容和理解。
君子精神倡导和谐相处、宽容包容,为社会和谐稳定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指导。
综上所述,《论语》中的君子精神具有重要的当代价值。
它强调个人的道德修养、家庭伦理、公正廉洁、和谐宽容,对于建设和谐社会、构建和谐家庭、推进国家治理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
《论语》中的孔子思想
论语中的孔子思想引言《论语》是中国古代典籍之一,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和思想。
作为儒家经典之一,《论语》深受后世学者和读者的喜爱和研究。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论语》中体现的孔子思想。
1. 教育观念:以德育为先孔子重视教育,并坚信通过教育可以改变人性、塑造良好品德。
他认为德行对于一个人来说是最重要的,而知识只是实践德行的手段。
在《论语》中,孔子强调了“反躬自省、慎思明辨”的修身方法,提倡培养人们正确的道德价值观。
2. 社会伦理:仁义礼智信孔子主张建立稳定和谐的社会秩序,提出了“仁”、“义”、“礼”、“智”、“信”五个关键概念。
他认为,“仁”体现了人与人之间互相关爱和乐于助人;“义”发扬了公平正义的精神;“礼”规范了人们的行为礼节;“智”强调了知识的追求和思考能力的重要性;“信”是建立人与人之间信任关系的基础。
3. 政治观念:君子为政孔子主张以“仁政”来治理国家。
他认为,一个好的政府应该有贤能之士执掌,注重通过德行和道德榜样来影响人民,而不是通过严厉的法律和规章来约束。
孔子在《论语》中分享了许多关于治国理政以及统一时局的智慧言论,对后世政治体系产生了深远影响。
4. 个人修养与自我完善孔子提倡个人修养和自我完善,并认为这是实现社会和谐、成就君子之道的重要途径。
他鼓励学生们追求礼义道德,在《论语》中也传递了一些关于个人修养方面的精神指导。
结论《论语》是孔子思想宝库,其中体现了儒家教育、社会伦理、政治观念以及个人修养等方面的理念。
通过阅读和研究《论语》,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孔子的思想,同时也能从中汲取智慧,为实现自我完善、塑造良好社会环境做出贡献。
《论语》知识点集锦
《论语》知识点集锦《论语》是儒家经典之一,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和思想,是对儒家思想的总结和阐述。
本文旨在提供一些《论语》的主要知识点,以便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部经典的内容。
一、人的修养与自律1.仁:《论语》重视仁,强调人的道德修养。
仁是儒家的核心价值观,是一种对他人关爱和对社会责任的追求。
2.诚:《论语》提倡诚实守信的品德,认为虚伪和虚假的言行是可耻的。
3.谦逊:孔子强调要做到宽容谦卑,不要自负和傲慢。
4.学习:《论语》强调学习是人生不断进步和提高的途径,学习应该持续不断,终生不息。
二、政治与社会伦理1.君子:孔子强调君子的品德和能力,认为他们应该担负起领导和权力的责任,以维护社会的稳定和和谐。
2.政治伦理:《论语》对政治伦理进行了探讨,认为政治应该以道德为基础,君子应当以德治国,推崇仁政。
3.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孔子注重个人修养与家庭、社会和国家的关系,认为个人修身可以带动家庭和社会的和谐,最终实现天下平治。
三、教育与学习1.教育观念:孔子强调教育对于培养君子的重要性,提倡培养良好的品德和优秀的能力。
2.学习方法:《论语》提供了一些学习的方法和原则,如反复训练、实践、思辨和分享。
3.师德:孔子强调教师应该具备高尚的道德和思想境界,以身作则为学生树立榜样。
四、人与人之间的关系1.父子关系:孔子非常强调父子关系的重要性,认为父亲应该教育和引导儿子,儿子则应该尊敬和孝顺父亲。
2.兄弟关系:《论语》强调兄弟之间应该和睦相处,互相友爱和支持。
3.友谊:孔子强调朋友之间应该真诚相待,相互扶持和帮助。
五、案例与经典语录1.孔子的言行:《论语》通过孔子的言行来传达他的思想和观点,如孔子对学生的教育、与政治家的对话等。
2.经典语录:《论语》留下了很多经典的语录,如“君子和而不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这些语录精炼、简洁地表达了孔子的思想。
六、宗教观与道德理念1.孔子的宗教观:孔子并没有提及具体的宗教观念,但他强调对上天的尊重与崇拜,认为善良的行为是上天赏赐的结果。
孔子《论语》中的君子观
孔子《论语》中的君子观作者:王闻聪来源:《卷宗》2018年第18期1 关于《论语》的思想源流北京大学陈来教授在《儒家思想的根源》1提到:“正如杨向奎先生所指出的:‘没有周公就没有传世的礼乐文明,没有周公就没有儒家的历史渊源,没有儒家中国传统文化的文明可能是另一种精神状态。
’‘以德礼为主的周公之道,世世相传,春秋末期遂有孔子以仁、礼为内容的儒家思想’。
孔子对周公的倾心敬仰,荀子以周公为第一代大儒,早已明确指出儒家思想的根源。
’”西周文化是儒家文化萌生的基础,为孔子思想的发展提供了养分。
孔子继承了西周文化的“礼”,同时吸取同时代其他学派的思想形成了“仁”。
在《左传》中“礼”这个概念是与国家政治相联系的,共出现526次。
典型的例子有“礼,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者也”。
《周易》未出现“仁”,说明周以前没有“仁”这一道德概念。
稍早于孔子的墨翟说:“故我曰:天下之君子不知仁者,非以其名也,亦以其取也。
”同时,“仁”在《国语》中出现了62次,在《左传》中出现了39次。
因此可以说,“仁”在春秋时已经出现。
西周既去,春秋争霸,诸侯割据相持不下。
顺应时代潮流,孔子博采众长建立了以“仁”、“礼”为核心,囊括德、义、信、智等道德要求的君子思想体系。
2 “君子”词义演变《周易正义》中说:“言‘君子’”者,谓君临上位,子爱下民,通天子诸侯,兼公卿大夫有地者。
”《诗经》中的“君子”出现了除“王公大夫”之外的其他意义。
例如《周南·汝坟》中“君子”指远行服役的丈夫;《召南·草虫》中“君子”指男性情人。
《诗经》中的“君子”还有“德行”的内涵,如《邶风·雄雉》中“百尔君子,不知德行”。
《墨子》中出现了地位介于王公大人和小人之间的士君子。
如《墨子·卷三》:“今天下王公大人士君子……”在《晏子春秋·杂上二四》中“君子”的含义已经偏重于指人的内在品性。
可以说,“君子”舍“位”而取“德”的转变是春秋时代学术思想的共鸣。
论语中的君子形象浅谈
论语中的君子形象浅谈摘要:《论语》中反复出现的“君子”,可说是孔子心目中理想人格的一种典范.《论语》中孔子对“君子"的界定,以比较具体的道德规范充实了“君子"的内涵,形成一个完整的“君子"理论体系,即:“君子”的修进之道、“君子”的特质,从而反映出孔子思想体系中的“君子"观. 关键词:孔子;论语;君子观《论语》是记述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语录体散文集。
这部儒家的经典以对话的方式,展现了孔门师徒对于社会各个现象的看法,而这些看法构成了统领中国两千多年的道德行为规范,也成为中国文人世世代代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行动纲领。
在《论语》中多次论及了“君子”,并从各个角度加以阐明,大到安邦治国,小到修身养性,可以说对“君子”这个概念做到了全方位的诠释。
然而君子一词发展到今天仅仅保留了它最初含义的一部分。
下面就以《论语》文本为中心,以“君子”一词为切入点,君子"的修进之道、“君子”的特质、孔子对“君子”的界定等方面来探析孔子思想体系中至为重要的“君子”观的来阐述孔子的“君子"观.在《论语》20 篇中,“君子”一词共出现107 次,从开篇的“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到末篇的“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尧曰》),可谓是首尾呼应,构成了一套完整的、具有内在有机联系的、不断深化的君子修养体系。
“君子"一词虽非孔子首创,但《论语》中的“君子”是孔子对周代贵族所崇尚的君子人格的重新阐释和再次规定,以比较具体的道德品质充实了“君子”的内涵,形成一个完整的“君子”理论体系。
一、“君子”的修进之道在《论语·先进》篇,子曰:“德行:颜渊,閔子騫,冉伯牛,仲弓。
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
文学:子游,子夏。
”。
德行、言语、政事、文学被后世誉为孔氏四门,孔子认为君子应尽可能地修身砺己,在这四科中求得精进。
二、“君子”的特质对于君子之道,孔子在《论语》中屡有提及。
《论语》中孔子的君子观及当代意义探析
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Liaoni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Social Science Edition)第23卷第2期2021年4月Vol.23,No.2Apr.2021DOI : 10.15916/j.issnl674-327x.2021.02.017《论语》中孔子的君子观及当代意义探析李健(重庆师范大学文学院,重庆401331)摘 要:在孔子的君子观中,义是君子的基本行为准则,也是区分君子与小人的标准;礼是君子的行为规范,它渗透在君子生活的方方面面;君子的品格还包括谦逊与诚信,主要体现在君子重行,厌恶巧言、轻言。
"学” 是成为君子的重要途径,它不仅是对知识的学习,更是一种道德修养方式;遵循周礼是君子的另一原则,周礼具有规范言行的重要作用;最后,"自省”是孔子君子修养途径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在当代,孔子的君子观对于个 人而言,能推动人们发掘自省意识,促进自我成长,也可以建构正确的义利观,培养健全人格,对于社会而言,有助于完善礼仪规范,重建良好社会秩序。
关键词:孔子;君子观;《论语》;当代价值中图分类号: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圣人”是孔子精神世界的最高人格,尧、舜、 禹及周公就是圣人。
在孔子看来,“圣人”是不得 见的,“得见君子者,斯可矣” [1]1°8, “君子”是成 圣的中间环节。
孔子云:“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 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1]240因此本文拟对孔子君子观的内涵、君子人格的修成途径及当 代意义进行分析。
一、君子观的内涵“君子”一词,广见于先秦典籍,其本意指“君 王之子”,又从社会地位角度延伸出与“小人”相对的含义。
但随着先民政治思想的成熟,特别是入 周以后,道德与政治紧密关联,“为政以德”成为君主的执政根据,“君子”也就被赋予了浓厚的道 德色彩。
因此,本文所言“君子”,是指具有高尚道德品质,足为楷模的人,同理,君子观是指人们 对于什么是君子、如何成为君子的想法。
德、君子、为政 -----读《论语》小感
德、君子、为政-----读《论语》小感程小翔汉语言101班学号 5000210104摘要:德是《论语》中的一个关键词,它的具体内涵包括“温、良、恭、俭、让”“仁、义、礼、智、信”等各个方面;君子是《论语》中所阐述的理想人格,是孔子为儒家树立的一面旗帜,是他为礼崩乐坏的乱世开出的一剂救世良药;学而优则仕是儒家的核心主张与入世精神的具体表现。
习德才能成为君子,道德是权力的来源,君子治国为政以德,因此不难看出“德、君子、为政”三者在论语中是有密切的关系,从最根本的习德修身成为君子,再到为政以德施行仁政为万世开太平的最终目标,《论语》在层层递进地讲述中为我们展示了内圣外王的具体内容。
关键词:德君子为政一、《论语》中德的内涵“德”是我国古代伦理体系中一个重要的内容,《论语》中对“德”的意义进行了十分精准而全面的阐述。
《论语》中德的意义主要有两种,一是指品质、素质,二是指恩惠、利益。
前者如《述而》篇中“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又如《泰伯》篇中“泰伯,其可谓至德也已矣。
三以天下让,民无得而称焉。
”这里的德都是指人的素质和品质。
进一步细化,表示品质之德在不同角度还可以分为“个人之德、群体之德”“君子之德、小人之德”、“秉性之德、行动之德”。
“德”的主体除了指个人外,有时还指众人,如《学而》篇:“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泰伯》篇:“……周之德,其可谓至德也已矣。
”都是指众人的德,也即我们现在讲的国民素质。
众人之德是由个人之德组成的,社会的中每个个体的德修成了,社会的整体素质自然会上去。
《论语》先讲个人之德的修养,为全社会树立一个榜样和参照的标准,进行达到民德归于厚的理想状态。
此外还有“君子之德、小人之德”的区分,“君子”和“小人”原本指贵族和平民两个阶层,尔后延伸出道德方面的区分,道德高尚的人称之为“君子”,品德卑劣的为“小人”。
《颜渊》篇中孔子说“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把君子之德比为“风”,把小人之德比为“草”,风能吹拂、压服“草”,在这里孔子强调了“君子之德”对“小人之德”的影响和感化。
孔子《论语》中的君子观
孔子《论语》中的君子观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和文化名人,被誉为“万世师表”。
他的思想影响了中国几千年的文化和社会发展,其中《论语》是其代表作之一,也是中国古代经典之一。
《论语》中的君子观是孔子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将从君子的内涵、修养、行为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君子的内涵孔子认为,君子是有道德品质、有高尚情操的人,是一种人格化的道德境界。
君子的内涵包括四个方面:仁、义、礼、智。
其中,仁是君子最重要的品质,是指对人的关爱和关心;义是指正义和公正,是君子的道德准则;礼是指社会规范和人际关系,是君子的行为准则;智是指学问和能力,是君子的素质要求。
君子的内涵不仅包括了个人的品质和素质,还包括了社会责任和义务。
孔子认为君子应该有大爱之心,不仅要关心自己,还要关心他人和社会。
君子应该有为人民服务的责任和义务,要为国家和民族的发展贡献力量。
二、君子的修养君子的修养是其内涵的体现,也是其道德品质的基础。
孔子认为,君子的修养包括了知行合一、思辨求真、文化涵养等方面。
知行合一是指知识和行为的统一。
君子不仅要有学问和知识,还要把知识转化为行动,做到言行一致,言必行,行必果。
思辨求真是指君子要有独立思考和判断的能力,不盲从、不随波逐流,要追求真理和正确的道路。
文化涵养是指君子要有广博的文化素养和修养,包括文学、历史、艺术等方面,要有审美和人文情怀。
三、君子的行为君子的行为是其内涵和修养的体现,也是其社会责任和义务的具体表现。
孔子认为,君子的行为应该遵循礼仪、尊重他人、尊重自己、尊重规则等方面。
礼仪是君子行为的基础,是社会规范的体现。
君子应该遵守社会规范和礼仪,不做违背社会伦理的事情。
尊重他人是君子的基本素质,是人际关系的重要方面。
君子应该尊重他人的意见和权利,不伤害他人的利益和尊严。
尊重自己是君子的自我价值和尊严的体现,是做人的基本要求。
君子应该有自尊心和自信心,不屈服于压力和诱惑。
尊重规则是君子的社会责任和义务的具体表现,是社会秩序和稳定的保障。
《论语》中的君子观ppt课件
(2)《三国演义》中的关羽是否具有君子属性, 试用《论语》中的君子观阐述理由。
(3)分析比较相似人物的君子特征。 祁瑞全 祁瑞宣
(4)不同的岗位需要不同的典型君子特征。指出 下面职业最需要的君子特征并举出论语中关于 该特征的论述。 医生
16
(1) 结合下列《论语》中关于君子的具体
论述,举出相关的名人的例子。
举出相关的名人的例子。
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
反是。”
(2) 《海底两万里》中的尼摩船长是否具有君
子属性,试用《论语》中的君子观阐述理由。
(3)分析比较相似人物的君子特征。
诸葛亮 周瑜
(4)不同的岗位需要不同的典型君子特征。指
出下面职业最需要的君子特征并举出论语中关
于该特征的论述。
法官
九、有原则,正直
十、自觉、有自制力 十一、积极进取 十二、内外兼修 十三、谨慎
十四、安贫乐道
十五、博学多才
十六、言行一致,注重行动
十七、有敬畏之心
11
二、慧眼识君子
• 1、整理《论语》中人物形象比较丰满的孔 子的弟子,指出他们是否是君子,为什么, 给出他们的君子特征,并排出孔子弟子 “君子榜”。
• 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宰我,子 贡,冉有,子路,子游,子夏……
论语十二章中君子的标准
《论语十二章》中的君子标准1. 君子坦荡荡君子为人处世应该心胸开阔,不受世俗繁琐事务的干扰,保持内心的平静和安宁。
在面对困难和挫折时,应该保持冷静和乐观,不轻易放弃和沮丧。
2. 仁者爱人君子应该具备仁爱之心,关心他人,尊重他人,愿意帮助他人。
只有具备了仁爱之心,才能真正做到待人以诚,待人以信,待人以善。
3. 君子不器君子不应该像器具一样,只具备单一的功能和用途。
相反,君子应该具备多种才能和技能,能够胜任各种不同的工作和环境。
同时,君子也应该不断学习和成长,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4. 敏而好学君子应该具备敏锐的洞察力和学习能力,能够快速适应新环境和新事物。
同时,君子也应该保持对知识的渴求和求知欲,不断学习和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
5. 知之为知之君子应该具备诚实和正直的品质,知道自己的优点和不足之处,并愿意改正自己的错误和缺点。
同时,君子也应该具备谦虚和谨慎的品质,不断向他人学习和提高自己的认知水平。
6. 慎终追远君子应该具备远大的志向和目标,并始终保持对未来的忧患意识和谨慎态度。
在追求自己的目标时,应该认真规划和管理自己的时间和资源,避免浪费和不必要的损失。
7. 礼之用君子应该具备礼仪之邦的风范和修养,遵守社会公德和道德规范。
在人际交往中,应该尊重他人并遵循相应的礼仪和文化传统,展现出高尚的品德和修养。
8. 和为贵君子应该具备和谐共处的理念和精神,尊重不同文化和思想的交流与融合。
在处理人际关系和社会问题时,应该以和谐为目标,促进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9. 德不孤君子应该具备高尚的道德品质和精神风貌,引领社会风气之先。
在面对道德抉择时,应该坚持正确的价值观和原则,做到言行一致、身体力行。
10. 敏事慎言君子应该具备谨慎和敏锐的品质,对自己的言行负责任。
在处理事务时,应该注重细节和关键点,避免因疏忽而造成不必要的损失或误解。
11. 知者不失人君子应该具备智慧和洞察力,了解他人的需求和想法。
在与他人交往时,应该注重沟通和理解他人的立场和观点,避免因误解而造成不必要的矛盾或冲突。
从《论语》看孔子的君子观
《 论语》 是孔 门学派 的代表作 品 , 录了孔子及其弟 子们 记 的言行 。《 论语 》 以其 丰 富的 内涵 , 越古 今的价 值观 念 , 超 为 历代 国人所珍视 , 20 在 0 0多 年的流传 中 , 精神 不断地 被诠 其 释、 挖掘与追寻 。有人从 中读到了治国之道 , 有人读 出了仁爱 精神 , 有人听到 了落魄者沉重的叹息 , 有人感奋于先 贤们 “ 知 其不 可而 为之 ” 的执著追 求 , 可谓 见仁见智 。而笔 者认为《 论 语》 着眼于对人的塑造 、 对人 的精 神境界 的提升 , 使人成 为修 身、 齐家 、 治国 、 天下 的“ 子”, 平 君 是一 部君 子之 学 。据 杨伯 峻先生考证 , 君子 ” “ 一词在《 论语》 中出现 了 17次。“ 0 君子” 在上古 时只是对古代地 位高 的人 的称呼 , 内涵是与平 民相 其 对应 的 , 孔子根据社会需要加入才德的内容 , 使之成为有才德 的 人 , 内涵 是 与 普 通 人 相 对 应 的 概 念 , 其 以后 慢 慢 便 成 为 汉 语
Vo .1 No 4 J 0 .
J l 01 uy2 1
21 0 1年 7月
di1 . 9 9 ji n 1 7 -8 4 2 1 .4 0 2 o:0 3 6 / . s .6 1 6 . 0 10 .2 s 7
从《 语》 孔 子 的 君 子 观 论 看
石 剑
( 驻马店 高级技 工学校 , 河南 驻 马店 4 30 ) 6 0 0
语词中德才兼 备者 的代名词 而被广 泛流行使 用。具体地讲 , 它侧 重于以下几方 面对人 的培养与提升 。
一
、
注重 人格修 养 的濡 染 与养成
《 论语》 提倡加强 自身修养 , 注重 “ 身”, 是儒学 的一 修 这 个重 要内容。孔 子的弟 子 曾子说 过 : 吾 日三省吾 身——为 “ 人谋 而不 忠乎 ?与朋 友交 而不 信乎 ?传 不 习乎 ” 就是 把修 , 身贯彻到一个 人 1 3常生 活 中去 , 并且 把修身 抬高到治 家平天 下的高度。 关于修 身的内容 , 具体讲就是要有宽广的胸怀 , 要有远大 的 思 想境 界 。 “ 子 坦 荡 荡 , 人 长 戚 戚 ” “ 子 忧 道 不 忧 君 小 ,君 贫 ” 不要 对 于 一 些 小 事 斤 斤 计 较 、 得 患 失 , 是 着 眼 于 正 , 患 而 事 、 事 、 尚 的 事 。 “ 日 : 贤 哉 , 也 !一 箪 食 , 瓢 饮 , 大 高 子 ‘ 回 一 在陋巷 , 人不堪其忧 , 回也 不改 其乐 。贤哉 , 回也 ! 颜 回之 …
孔子的君子观
孔子的君子观君子一词,在孔子以前指国王以下、大夫以上的官员,常与小人对举,如“君子劳心,小人劳力,” “君子务治,小人务力”。
但是孔子把这个只拥有身份和地位含义的称谓一变而为儒家道德人格的一种理想,提出了“君子儒”的概念。
在孔子看来,儒是一个人外在的身份,而君子则是一个人内在的修养。
那么到底一个怎样的人才可以被称为君子呢,“质胜于文则野,文胜于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也。
”孔子这番话首先描绘出君子的形象:“质朴多过于文采就会显得粗野,文采多过于质朴就会流于浮华。
文采与质朴搭配适中,才能成为君子。
”文与质是对立的统一,相互依存,不可分离。
在个人与他人的交往上,孔子认为“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君子同人相处时,既彼此协调合作,乂不盲目苟同。
而小人正好相反,小人对上迎合附和,不表示不同意见;对下搞一言堂,自己的意见只能赞成,不能反对,排斥不同意见和有不同意见的人。
小人没有自己独立的见解,只求与别人完全一致,而不讲求原则,但他却不能与别人保持融洽友好的关系。
同时,孔子强调君子处人处事“度于礼”,“约于礼”,“君子笃于亲”,“君子上不僭上,下不逼下”,“君子成人之美,而不成人之恶”等,也就是维护人伦关系的和谐,做到爱亲、尊上、敬友、与人为善。
在处事原则上,孔子认为“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君子与小人价值指向不同,君子于事必辨其是非,小人于事必讣其利害,所以道徳高尚者只需晓以大义,而品质低劣者只能动之以利害。
君子看重道义,小人看重利益,孔子这里说的义是他所说的道,也就是仁。
“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德仍指仁,君子怀德,君子所思的是道德,他的居处,必然选择在有仁德之人所居的邻里。
小人怀土,土是地利,小人只选择有利可图之地,以为居处,定居后,则安安而不迁徙。
这两句就择居而辨君子小人。
君子怀刑,刑即典刑,经典法则,君子知法畏法守法。
小人怀惠,小人之行,只贪图眼前的小惠。
这两句就行动而辨君子小人。
分析《论语》中的教育观与价值观
分析《论语》中的教育观与价值观《论语》是一部记载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经典文献,被誉为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之一。
它不仅传承了孔子的教育思想,也阐述了其深厚的价值观。
本文将从教育观和价值观两个方面,分析《论语》中的理念和意义。
1. 教育观孔子的教育观强调塑造人的素质和品德培养。
他认为,教育的核心在于培养人的仁、义、礼、智、信等美德。
在《论语》中,有许多关于教育的对话和教学方法的描述,例如“不学礼,无以立”、“君子学文于斯,亦可以进修矣”等。
2. 仁爱观《论语》中强调了仁爱的重要性。
孔子认为,仁爱是人与人之间最基本的关系。
他积极倡导亲人之间的关爱和友善,并强调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同时,孔子也提倡仁爱的作为,强调人与人之间的互助和关怀。
3. 道德观《论语》中提倡了正确的道德观念。
孔子认为,“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并强调了诚实守信的重要性。
他还注重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提倡道德伦理的约束和人格的完善。
4. 君子观《论语》中的君子观点也是孔子教育思想的核心内容之一。
孔子认为,君子有格物致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责任和担当。
他强调了君子应该具备的品德和修养,如谦虚、正直、宽容、智慧等。
5. 学习观《论语》中关于学习的描述也是孔子教育观的重要部分。
孔子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认为学习是提高个人素质和扩展人生视野的关键。
他提倡虚心学习、持续进修,并倡导知行合一的学习方式。
通过分析《论语》中的教育观和价值观,我们可以看到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影响。
它强调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责任与担当,倡导了仁爱、诚信等美德,塑造了当代中国人的道德伦理观念。
同时,《论语》也提出了一种积极向上的学习思想,为当代教育提供了借鉴和启示。
总结起来,《论语》中的教育观和价值观体现了孔子对人与人之间关系和人生哲学的思考。
它不仅对古代中国教育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当代社会的改善具有深远意义。
通过深入研究《论语》中的教育观和价值观,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文化的精髓,并将其融入到当代教育实践中。
《论语》中的君子观
论语中的君子观不同的地域文化有着不同的人格理想,在欧洲早期,他们的人格理想是骑士、绅士,在东方是武士,而在中国,中华文化的人格理想是君子。
中国的儒家文化中对于什么是君子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义,但是在《论语》当中有很多君子与小人的对比,这种对比让我们从另一方面对君子有了明确的理解,接下来我们从九个对比来更深刻的理解何为君子之道:第一、君子怀德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怀德就是心存仁德,怀利天下的原则,怀土就是怀自己脚下的土地,也就是身上的占有物。
《大学》里讲到,作为君子放在最前面的是道德,有了德才有真正的人,有了人才有脚下的土地,有了地才会产生财物,有了财物才能享用,因此,道德为本,钱财为末。
第二、君子之德风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
小人是指一般的民众,说一般民众是草也不是贬低。
君子必须挂起道德之风,必须去影响我们脚下的草,让他们产生起伏,让他们产生有利于社会道德的那种波动,这也是君子的社会责任感,必须对社会负责。
君子必须成为风,成为社会上的一股道德之风,去改变人间。
对于有狭隘性,暧昧性,占据性,草根性的草民,君子必须拿出自己的高贵的生命能量对他们传播和梳理,如果默不作声,那仁义何在,道德何在?所以一定要告诉大家,一定要传播,一定要教育大家。
第三、君子成人之美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第一,没有完成的美尽量完成,第二,没有起步的美开始起步,化非美为美。
这种成人之美超过了与人为善。
成人之美是一个选择,是一种水滴石穿的修炼。
第四、君子周而不比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君子团结而不勾结,小人勾结而不团结。
在进入一个生疏的环境里,我们都会着急找几个朋友,但是这几个朋友一旦形成,就有了一个小圈子,叫做利益共同体,和圈子之外的多数人明明暗暗的产生了比较,对峙,算计,防范,这就形成了小人行迹了。
而君子会把这些朋友作为过渡,队伍扩大之后这个小圈子就不存在了,这就在人际关系中成了君子。
所谓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
浅析《论语》中的君子之道
浅析《论语》中的君子之道摘要:君子之道,即成就君子之途径,就是君子的核心价值观。
本文拟从九个方面揭示《论语》一书中君子之道的内涵。
关键词:《论语》君子之道在中华文化发轫之初,“君子”是人们对于为官者的称谓,其中所蕴含的道德要求,是全体社会成员对于权力阶层所抱持的理想期待。
以后随着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君子”概念逐渐脱离了权力意义,成为普通民众的人格向往,形成中华民族的集体人格规范。
所谓“君子之道”,即成就君子之途径,就是君子的核心价值观。
辜鸿铭先生说:“孔子全部的哲学体系和道德教诲可以归纳为一句话,即君子之道。
”本文拟就《论语》一书中所蕴含的君子之道作一浅析。
1 君子人格的道德根基是“仁”君子人格的第一要义,就是必须具备爱心。
儒家把这爱心归结为一个字——仁。
孔子说:“仁者爱人”。
爱心的体现,首先是爱人——爱父母兄弟,爱姐妹同宗,爱邻里师长,爱同事友朋,爱同胞手足,爱异族异邦,爱弱势穷苦者,爱老迈残疾人,爱志同道合者,爱异见陌生人……总之,爱一切人。
孔子管这种对人类普遍的爱心叫做“泛爱众”。
孔子认为爱心的培养首先要从“孝”、“悌”开始,即从爱父母、爱兄长、爱亲朋做起,由亲亲而亲民而亲天下。
爱心扩展开去,由爱人而爱物——爱花鸟虫鱼,爱草木走兽,爱山川河流,爱风雪雷电,爱地球,爱月亮,爱太阳系,爱银河系,爱宇宙,大爱无疆。
在当代语汇中,我们经常会用“为富不仁”“麻木不仁”“不仁不义”等词句,来表达对小人的鄙视,说明今天的中国人,仍然以“仁”与“不仁”作为衡量人格的道德尺度。
作为执政者的君子,怀着忠爱恻怛之心,无条件地为全体公民求利益谋福祉,这便是仁的行为,这样的出发点变成国家的政策,政府的行动,这便是施仁政。
君子执政,必须具有对人民的同情之心,体贴之意,关爱之情。
孔子说,执政的道理,无非是仁与不仁罢了,就这么简单。
(孔子曰:“道仁,仁与不仁而已矣。
”)仁是儒家的核心理念。
孔子为实现“天下归仁”的理想而奔走呼号了一生。
试析《论语》中君子的价值向度
试析《论语》中君子的价值向度
《论语》是中国古代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其中提出了许多关于君子的价值观念。
在《论语》中,君子的价值观念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追求真理。
《论语》中提到,“君子之道,莫善于学”,这表明君子应该
追求真理,不断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
二是尊重他人。
《论语》中提到,“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这表明君子
应该尊重他人,善待他人,并以友谊来帮助他人。
三是自律自强。
《论语》中提到,“君子不器”,这表明君子应该自律自强,
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不断改善自己的素质。
四是追求卓越。
《论语》中提到,“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这表明君子应
该追求卓越,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不断改善自己的素质,以达到卓越的境界。
总之,《论语》中君子的价值观念主要体现在追求真理、尊重他人、自律自强、追求卓越等方面。
这些价值观念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实践儒家文化,而且也可以为我们的日常生活提供指导。
论语中的君子
论语中的君子摘要:在历史的长河中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民族的理想人格,君子观是中国儒家传统的理想人格模式,也是整个传统中国伦理思想中十分重要的内容。
在早期儒家作品《论语》中就蕴含着丰富的君子观思想。
本文试图对君子观思想作初步解读,关键词:君子;小人;仁;信一、君子必须有仁爱之心,要宽以待人、严以律己孔子认为君子必须具仁德,有仁爱之心。
《论语·里仁》曾载孔子之言曰:“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意思是说作为一名君子连吃顿饭的时间也不能离开仁德,即使是仓促匆忙和颠沛流离的时候也要与仁德同在。
由此可见,仁德对于一名君子是多么的重要。
关于“仁”的含义,孔子从不同的角度作过多种阐释,但通而观之,“仁”的最主要含义是“爱人”(《论语·颜渊》。
下引《论语》,只注篇名),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对人要有友爱之心。
而友爱之心的表现就是能够宽以待人、严以律己。
对此孔子多有议论,他说君子要“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卫灵公》),即君子对自己要严格要求,严格反省,对他人则要宽厚忍让。
他还拿“君子”与“小人”作对照:“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卫灵公》),即君子是严格要求自己,而小人则是严格要求别人;“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小人反是”(《颜渊》),即君子希望别人成就好事,而小人则是希望别人倒霉晦气。
总之,君子是对人宽厚,对己严格,而小人则是对己宽厚,对人苛刻,二者形成鲜明对照。
这方面的论述,孔子还有一些,比如“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卫灵公》),“人不知,而不慢”(《学而》),君子不能以怨报怨,而应“以直报怨”(《宪问》),这些都从不同侧面说明君子应具有宽以待人、严以律己的胸襟。
二、君子思想境界要高,视野要宽,处事应从大处着眼君子既然是人之楷模,其思想境界、眼光视野、处事角度,自不能与一般人相混同。
孔子在这方面,从不同角度对君子作了定位。
他主张“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忧道不忧贫”(《卫灵公》),君子可以“食不求饱,居不求安”(《学而》)。
浅谈《论语》中的“君子”
浅谈《论语》中的“君子”摘要:《论语》作为儒家经典著作,以其丰富的思想内涵和博大的人文精神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和心理。
《论语》中的君子是一个复杂饱满的立体的形象,全书从开篇到结尾构成了一个具有内在联系的君子修养体系,君子之道对现代人格的塑造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孔子;《论语》;君子;一直以来,“君子”话题便是一个引人注目的话题。
“君子”一词所具有的文化内涵,自古以来便是贤人志士社会实践、文化追求、道德践履的力量源泉。
《论语》许多篇幅谈及君子,“君子”一词在书中出现了107次,“君子” 可以说是《论语》中的一个高频词。
虽然《论语》中没有对君子进行完整的阐释,但只要结合《论语》的相关描述来了解“君子”,就会勾勒出一个比较完整的形象。
而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儒家的君子之道对于现代人具有重要的教育引导作用。
君子的定位“君”字在甲骨文中上面手执笔,即“尹”字,与“父”相似,含有“父辈掌权’的意思,表示治事,下面为“口”,表示发号施令。
故《说文解字》说:“君,尊也。
从尹发号,故从口”。
“子”在古代是对人的尊称,“君”与“子”合称,最原始的含义应为“君之子”。
商周时期,君子是对统治者和贵族的通称。
而在《论语》里,“君子”的范围明显扩大且下移。
杨伯峻先生对“君子”作了两种界定:一是有道德的人,一是在高位的人。
[1]其中前者指通过系统的教育而培养出的“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的读书人或者说“高材生”,也就是社会的道德文化精英,在当时被称为“士”;后者指贵族统治者,也就是“大人”,与之对应的就是地位低下的平民。
其实,有道德的人不一定在高位,而在高位的人也不一定有道德,“君子”并非是某个具体的阶层。
其一,“君子”与国君有别,“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八佾》),“君子”不同于国君之“君”。
其二,“君子”非官员,有官职的人并不都“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泰伯》),而这是孔子对“君子”的一种要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语》之君子观《论语》之君子观《论语》中,孔子根据一个人的修养高低把人分为圣人、君子、士,他还提及了善人和有恒者,但未加细论。
根据笔者的理解,所谓“圣人”就是完全具备仁的品格的“仁人”。
君子是努力修养仁的品格的人,在《宪问第十四》中,孔子说“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就是说君子中有不仁之人,但小人中无有仁之人,这说明君子是次于“圣人”的人。
而士则虽“仁以为己任”,但他只是修养到具备某种品格的人,是次于君子的人,在《子路第十三》中,孔子甚至把最次的“言必信,行必果”若小人一般的人也称之为士。
在《述而第七》中,孔子说:“圣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君子者,斯可矣;善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有恒者,斯可矣。
”因为圣人孔子未得见,所以他只论仁,而几未论圣人。
孔子在《论语》中论述最多的是君子。
笔者经过对《论语》篇章的整理,概括出君子的30种基本素养与特征,同时也罗列出君子与小人的10大区别。
一、君子的素养与特征1、庄重威严,过勿惮改。
《学而第一》: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
主忠信。
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意思是:孔子说:“君子,不庄重就没有威严;学习可以使人不闭塞;要以忠信为主,不要同与自己不同道的人交朋友;有了过错,就不要怕改正。
”这里,孔子提出了君子应当具有的品德,这部分内容主要包括庄重威严、认真学习、慎重交友、过而能改等项。
作为具有理想人格的君子,从外表上应当给人以庄重大方、威严深沉的形象,使人感到稳重可靠,可以付之重托。
他重视学习,不自我封闭,善于结交朋友,而且有错必改。
以上所提四条原则是相当重要的。
在《子张第十九》中,子贡曰:“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
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
”子贡说:“君子的过错好比日月蚀。
他犯过错,人们都看得见;他改正过错,人们都仰望着他。
”这里也讲到了君子改过的问题。
孔子特别反对有错不改,所以他在《子路第十三》中把“言必信,行必果”之人说成是“硁硁然小人哉”!因为这种人说对了坚持还没问题,如果错了也坚持,那就会造成很大危害。
2、生活俭朴,勤劳敏捷。
《学而第一》: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孔子说:“君子,饮食不求饱足,居住不要求舒适,对工作勤劳敏捷,说话却小心谨慎,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这样可以说是好学了。
”孔子认为,一个有道德的人,不应当过多地讲究自己的饮食与居处,他在工作方面应当勤劳敏捷,谨慎小心,而且能经常检讨自己,请有道德的人对自己的言行加以匡正。
3、博学多识,通观全局。
《为政第二》:子曰:“君子不器。
”孔子说:“君子不像器具那样,(只有某一方面的用途)。
”君子是孔子心目中具有理想人格的人,非凡夫俗子,他应该担负起治国安邦之重任。
对内可以妥善处理各种政务;对外能够应对四方,不辱君命。
所以,孔子说,君子应当博学多识,具有多方面才干,不只局限于某个方面,因此,他可以通观全局、领导全局,成为合格的领导者。
这种思想在今天仍有可取之处。
《子张第十九》中,子夏曰:“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学以致其道。
”就是说:“各行各业的工匠住在作坊里来完成自己的工作,君子通过学习来撑握道。
”君子的学习是全面的,并非是学一些雕虫小技,在《子张第十九》中,子夏又说:“虽小道,必有可观者焉,致远恐泥,是以君子不为也。
”子夏的意思是:“虽然都是些小的技艺,也一定有可取的地方,但用它来达到远大目标就行不通了。
”4、先做后说,取信于人。
《为政第二》:子贡问君子。
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子贡问怎样做一个君子。
孔子说:“对于你要说的话,先实行了,再说出来,(这就够说是一个君子了)。
”做一个有道德修养、有博学多识的君子,这是孔子弟子们孜孜以求的目标。
孔子认为,作为君子,不能只说不做,而应先做后说。
只有先做后说,才可以取信于人。
在《宪问第十四》中,孔子又说:“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
”5、谦逊礼让,公平竞争。
《八佾第三》:子曰:“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
”孔子说:“君子没有什么可与别人争的事情。
如果有的话,那就是射箭比赛了。
比赛时,先相互作揖谦让,然后上场。
射完后,又相互作揖再退下来,然后登堂喝酒。
这就是君子之争。
”孔子在这里所说的“君子无所争”,即使要争,也是彬彬有礼的争,这反映了孔子和儒家思想的一个重要特点,即强调谦逊礼让而鄙视无礼的、不公正的竞争,这是可取的。
6、取财有道,时刻思仁。
《里仁第四》: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孔子说:“富裕和显贵是人人都想要得到的,但不用正当的方法得到它,就不会去享受的;贫穷与低贱是人人都厌恶的,但不用正当的方法去摆脱它,就不会摆脱的。
君子如果离开了仁德,又怎么能叫君子呢?君子没有一顿饭的时间背离仁德的,就是在最紧迫的时刻也必须按照仁德办事,就是在颠沛流离的时候,也一定会按仁德去办事的。
”在《卫灵公第十五》中,子曰:“君子谋道不谋食。
耕也,馁在其中矣;学也,禄在其中矣。
君子忧道不忧贫。
”孔子说:“君子只谋求道行道,不谋求衣食。
耕田,也常要饿肚子;学习,可以得到俸禄。
君子只担心道不能行,不担心贫穷。
”7、为人公正,以义待人。
《里仁第四》: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
”孔子说:“君子对于天下的人和事,没有固定的厚薄亲疏,只是按照义去做。
”这里孔子提出对君子要求的基本点之一:“义之与比。
”有高尚人格的君子为人公正、友善,处世严肃灵活,不会厚此薄彼。
8、事君恭敬,使民以义。
还有行为庄重、养民也惠。
《公治长第五》:子谓子产,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
”孔子评论子产说:他有君子的四种道德:“他自己行为庄重,他事奉君主恭敬,他养护百姓有恩惠,他役使百姓有法度。
”子产在郑简公、郑定公之时执政22年。
其时,于晋国当悼公、平公、昭公、顷公、定公五世,于楚国当共王、康王、郏敖、灵王、平王五世,正是两国争强、战乱不息的时候。
郑国地处要冲,而周旋于这两大国之间,子产却能不低声下气,也不妄自尊大,使国家得到尊敬和安全,的确是中国古代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外交家。
孔子对子产的评价甚高,认为治国安邦就应当具有子产的这四种道德。
在《子张第十九》中,子夏曰:“君子信而后劳其民;未信,则以为厉己也,信而后谏;未信,则以为谤己也。
”子夏说:“君子必须取得信任之后才去役使百姓,否则百姓就会以为是在虐待他们。
要先取得信任,然后才去规劝;否则,(君主)就会以为你在诽谤他。
”9、文质彬彬,不俗不虚。
《雍也第六》: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孔子说:“质朴多于文采,就像个乡下人,流于粗俗:文采多于质朴,就流于虚伪、浮夸。
只有质朴和文采配合恰当,才是个君子。
”这段话言简意赅,确切地说明了文与质的正确关系和君子的人格模式,高度概括了孔子的文质思想。
文与质是对立的统一,互相依存,不可分离。
质朴与文采是同样重要的。
孔子的文质思想经过两千多年的实践,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极大地影响了人们的思想和行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0、博学于文,约之以礼。
《雍也第六》:子曰:“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
”孔子说:“君子广泛地学习古代的文化典籍,又以礼来约束自己,也就可以不离经叛道了。
”孔子当然不主张离经叛道,那么怎么做呢?他认为应当广泛学习古代典籍,而且要用“礼”来约束自己。
说到底,他是要培养懂得“礼”的君子。
11、厚待亲属,故旧不遗。
《泰伯第八》:子曰:“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
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仁,故旧不遗,则民不偷。
”意思是:孔子说:“只是恭敬而不以礼来指导,就会徒劳无功;只是谨慎而不以礼来指导,就会畏缩拘谨;只是勇猛而不以礼来指导,就会说话尖刻。
在上位的人如果厚待自己的亲属,老百姓当中就会兴起仁的风气;君子如果不遗弃老朋友,老百姓就不会对人冷漠无情了。
”在《微子第十八》中,周公谓鲁公曰:“君子不施其亲,不使大臣怨乎不以。
故旧无大故,则不弃也。
无求备于一人。
”意思是:周公对鲁公说:“君子不疏远他的亲属,不使大臣们抱怨不用他们。
旧友老臣没有大的过失,就不要抛弃他们,不要对人求全责备。
”12、可以托孤,可以辅政。
《泰伯第八》:曾子说:“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
君子人与?君子人也。
”曾子说:“可以把年幼的君主托付给他,可以把国家的政权托付给他,面临生死存亡的紧急关头而不动摇屈服。
这样的人是君子吗?是君子啊!”孔子所培养的就是有道德、有知识、有才干的人,他可以受命辅佐幼君,可以执掌国家政权,这样的人在生死关头决不动摇,决不屈服,这就是具有君子品格的人。
13、居于一地,教化百姓。
《子罕第九》子欲居九夷。
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孔子想要搬到九夷地方去居住。
有人说:“那里非常落后闭塞,不开化,怎么能住呢?”孔子说:“有君子去住,就不闭塞落后了。
”中国古代,中原地区的人把居住在东面的人们称为夷人,认为此地闭塞落后,当地人也愚昧不开化。
孔子在回答某人的问题时说,只要有君子去这些地方住,传播文化知识,开化人们的愚蒙,那么这些地方就不会闭塞落后了。
14、服饰得体,符合礼节。
《乡党第十》:君子不以绀緅饰,红紫不以为亵服。
当暑,袗絺绤,必表而出之。
缁衣,羔裘;素衣,麑裘;黄衣,狐裘。
亵裘长,短右袂。
必有寝衣,长一身有半。
狐貉之厚以居。
去丧,无所不佩。
非帷裳,必杀之。
羔裘玄冠不以吊。
吉月,必服而朝。
意为:君子不用深青透红或黑中透红的布镶边,不用红色或紫色的布做平常在家穿的衣服。
夏天穿粗的或细的葛布单衣,但一定要套在内衣外面。
黑色的羔羊皮袍,配黑色的罩衣。
白色的鹿皮袍,配白色的罩衣。
黄色的狐皮袍,配黄色的罩衣。
平常在家穿的皮袍做得长一些,右边的袖子短一些。
睡觉一定要有睡衣,要有一身半长。
用狐貉的厚毛皮做坐垫。
丧服期满,脱下丧服后,便佩带上各种各样的装饰品。
如果不是礼服,一定要加以剪裁。
不穿着黑色的羔羊皮袍和戴着黑色的帽子去吊丧。
每月初一,一定要穿着礼服去朝拜君主。
15、不忧不惧、问心无愧。
《颜渊第十二》:司马牛问君子。
子曰:“君子不忧不惧。
”曰:“不忧不惧,斯谓之君子已乎?”子曰:“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意为:司马牛问怎样做一个君子。
孔子说:“君子不忧愁,不恐惧。
”司马牛说:“不忧愁,不恐惧,这样就可以叫做君子了吗?”孔子说:“自己问心无愧,那还有什么忧愁和恐惧呢?”据说司马牛是宋国大夫桓魋的弟弟。
桓魋在宋国“犯上作乱”,遭到宋国当权者的打击,全家被迫出逃。
司马牛逃到鲁国,拜孔子为师,并声称桓魋不是他的哥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