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愁》说课稿
乡愁优秀说课稿
![乡愁优秀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1dd66c8bc0c708a1284ac850ad02de80d5d8065d.png)
乡愁优秀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乡愁》。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乡愁》是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一首现代诗歌。
本单元以“爱国思乡”为主题,旨在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和对故乡的热爱之情。
《乡愁》是台湾诗人余光中先生的代表作之一,诗人以独特的意象和巧妙的构思,抒发了对故乡、对祖国的深深眷恋和无尽思念。
这首诗语言简洁,意境深远,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二、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诗歌鉴赏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但对于诗歌中深刻的情感内涵和独特的艺术手法,还需要进一步的引导和启发。
此外,由于学生生活阅历的限制,对于乡愁这种情感的理解可能不够深刻,需要通过多种教学手段,帮助学生更好地体会诗人的情感。
三、教学目标基于以上的教材和学情分析,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了解诗人余光中及其创作背景。
(2)理解诗歌中意象的含义和作用。
(3)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全诗。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反复朗读,体会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2)通过品味诗歌的语言,感受诗歌的意境。
(3)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理解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培养学生对家乡、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2)激发学生珍惜亲情、友情的美好情感。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理解诗歌中四个意象的含义和作用。
(2)体会诗人的思乡之情和爱国情怀。
2、教学难点(1)感受诗歌的意境和艺术魅力。
(2)理解诗歌的主题和深刻内涵。
五、教法与学法1、教法(1)朗读法:通过反复朗读,让学生感受诗歌的节奏、韵律和情感。
(2)情境教学法:创设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更好地理解诗歌的内涵。
(3)问题引导法:通过设计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2、学法(1)自主学习法:学生自主预习,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和作者的相关信息。
《乡愁》说课稿一等奖3篇
![《乡愁》说课稿一等奖3篇](https://img.taocdn.com/s3/m/0cc06e7d68eae009581b6bd97f1922791788be56.png)
《乡愁》说课稿1【教学目标】1.通过抄写诗作,感知诗行、诗节等作品外观特征;2.通过诵读诗作,体验这首诗回环往复的声韵特色;3.通过替换喻体,探究本诗运用的表达手法和效果。
【课前准备】复印余光中《乡愁》手迹及40岁左右青年照(本诗写于作者43岁时),制作PPT。
(手迹和照片见百花文艺出版社《余光中集》第一卷、第五卷书前照片页)印发本课学习单。
【教学过程】一、导入诗歌PPT投影余光中《乡愁》手稿,导入新课,简介余光中及其创作手稿。
让学生照着手稿把诗歌抄写在笔记本上。
抄好后,要求轻声读一读,用笔勾画出最能打动自己的诗句。
二、读诗之外观观察学生是“横抄”还是“竖抄”,借此点出现代诗歌“诗行”和“诗节”的概念,明确诗行和诗节是现代诗歌重要的表达手段。
明确:这首诗一共4小节,共16行。
外观布局排列整齐,一行行、一节节排列下来,给人爽朗之感。
三、读诗之声韵齐读诗歌,边读边感受,说说这首诗在声韵上有什么特点。
(学生一般回答是押韵。
辨析何为押韵——韵母相同的字。
)明确:此诗并不押韵。
追问:此诗并不像常见诗歌那样采用押韵的方式,但为什么读起来会有如押韵一样的、和谐顺畅的声韵效果?(教师带领学生勾画诗歌每小节相同的句式以及重复的诗句,圈出表明时间的词:小时候—长大后—后来啊—而现在。
)明确:这首诗音律上的特点是回环往复。
正因如此,读起来有一种回环上升、层层推进、和谐悦耳、一唱三叹的音韵美感。
学生再读。
(教师用领“读”的方式,加以辨析,由形到声,声入心通,带领学生不断深入作品。
)四、读诗之手法(一)请学生分享初读时勾画出的打动自己的诗句。
学生勾画圈点集中在每一节第二句,还有“这头、那头”“外头、里头”等处。
(二)重点品读四个比喻句PPT展示四个比喻句(略)1.展开想象,说说对这四句诗的理解,并体会其中蕴含的感情。
明确:四个比喻句分别表达了对母亲的想念、对新娘的思慕、对亲人的思念、对故乡祖国的深沉的爱意。
2.四个比喻前后顺序上的安排有什么讲究。
乡愁的说课稿
![乡愁的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8d7bf13615791711cc7931b765ce0508763275d8.png)
乡愁的说课稿体会本诗运用独创的诗歌形象,表现主题的特点。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分享的乡愁的说课稿。
欢迎阅读。
乡愁的说课稿1各位老师、各位评委,大家好!我今天所说的课文是《乡愁》。
本诗是初中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第二首诗。
这首诗是在学习前一首诗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诗歌的有关知识。
乡愁是中国诗歌一个历久常新的普遍主题,余光中的《乡愁》,就是其中情深意长、音调动人的一曲。
余光中于1971年,在离开大陆整整20年,正逢海峡两岸交好无望,双方民众都处于极度绝望当中,他在台北厦门街的旧居内,感情所至,一挥而就,用了20分钟便写出了这首诗。
它抒写的不是一般游子的思乡之情,而是在特殊的时代,特殊的地理条件下,由海峡阻隔而产生的对大陆的思念之情。
更是漂流到孤岛上去的千千万万人的思乡情怀。
学习这首诗,我确立了以下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作者其人及写作背景,准确理解这首诗的主题。
能力目标:提高学生欣赏、分析诗歌的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崇高感情。
根据以上教学目标,我特确定以下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体会本诗运用独创的诗歌形象,表现主题的特点。
教学课时:1课时。
我的教学过程是这样的:首先,多媒体导入,激发情感,创设氛围。
上课伊始,观看罗大佑演唱的余光中的诗歌《乡愁四韵》MTV片段。
以悠扬、柔美而略带哀伤的歌曲和感伤的画面来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然后,朗读:朗诵是解读诗歌的敲门砖,我们只有对诗歌进行反复诵读,才能真正走进解读诗歌的艺术殿堂。
因此,学习这首诗,指导好学生朗读是关键。
在朗读的时候,要注意把握诗歌的节奏,处理好轻重音和语速。
这首诗抒发的是诗人思念家乡、思念祖国的忧愁。
读的时候要用稍慢且舒缓的语速。
四节中,第一节稍平淡,回忆的口气;第二节增加了遗憾却又有丝丝甜蜜的语气;第三节,要体现出深深的失落和痛苦;第四节,表现出而今的惆怅。
节与节之间要有足够的停顿,特别在前三节与第四节间,停顿时间稍微长一点。
《乡愁》说课稿
![《乡愁》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45284ae3f424ccbff121dd36a32d7375a417c624.png)
《乡愁》说课稿一、说教材:本篇说课为高中语文教材中的一篇课文《乡愁》。
二、说教学目标:1. 知识与能力目标:通过学习本文,学生能够了解乡愁情感的内涵,并能够分析诗人对乡愁的感受和思考。
2.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学习本文,培养学生对于乡村的思考和感知能力,提升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本文,引导学生积极热爱乡土,关心乡村发展,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态度和价值取向。
三、说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学生能够理解诗人内心的乡愁情感,进一步理解乡愁的内涵。
2. 教学难点:学生能够把握乡愁情感的表达方式,感受到乡村对诗人的深刻影响。
四、说课过程:一、导入:1. 教师可通过投影展示一些乡村风景的图片,唤起学生的对于乡村的记忆和情感,引发学生对于乡愁的思考。
2. 引导学生回忆乡愁这个词在他们的生活中是否有过出现,以及乡愁对于自己有什么样的意义。
二、呈现:1. 通过勾勒乡愁的轮廓,引导学生感受乡愁这种情感的内涵。
例如,乡愁是对于离别的思念、对于家乡的眷念、对于乡村的朴素之情等。
2. 分段研读课文,帮助学生理解文章中诗人对于乡愁的真挚感受。
重点突出第二段的诗句:“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让学生体会母子之间乡愁的情感。
三、讲解:1. 展示诗人对于乡愁的表达方式。
例如,通过诗人对于乡愁的描述,学生能够感受到乡愁的真实情感。
2. 引导学生分析诗人内心的感受和思考,并讨论乡愁对于诗人成长和人生的影响。
四、练习:1. 学生小组讨论:请学生组成小组,共同讨论乡愁对于他们个人的影响和意义。
2. 学生个人写作:要求学生以自己的经历为基础,写一篇关于乡愁的文章。
五、概括归纳:1. 教师概括课文的中心思想:通过课文《乡愁》,诗人以独特的视角和透彻的思考抒发了对于乡村和家乡的深深眷恋和思念之情。
2. 引导学生回顾本堂课的学习内容,总结乡愁的内涵和对于诗人的意义。
六、作业布置:要求学生在家中继续写一篇关于乡愁的文章,并能够表达自己对于乡村的思考和感知。
《乡愁》说课稿一等奖3篇
![《乡愁》说课稿一等奖3篇](https://img.taocdn.com/s3/m/8e273bc2710abb68a98271fe910ef12d2af9a935.png)
《乡愁》说课稿9学习目标:1、体会诗中巧妙的比喻在表达主题上的作用。
2、理解余光中《乡愁》诗的结构美和音乐美。
3、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首诗。
教学重难点: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首诗。
教学过程:一、出示学习目标二、走近作者三、学习过程(一)第一次先学后教,整体感知,扫除生字障碍。
(出示自学指导)自学指导:下面请4个同学轮流朗读这首诗,一个同学读一节,比一比谁的声音最响亮,吐词最清晰。
其余同学认真听,发现有错,立即举手帮助纠正。
(二)第二次先学后教,听示范朗读,背诵课文。
(出示自学指导)自学指导:请同学们听录音,注意体会朗读的语气和诗歌的感情,听完后模仿朗读。
1、学生听读,有感情朗读。
2、抽生读,有感情齐读课文。
自学指导:同学们试背诵课文,6分钟后看男生女生谁背得最好。
(提示:自己先一节一节反复背诵,再和同学相互抽背,并在背得不熟悉的'地方做上记号。
)(三)第三次先学后教,理解内容,体会情感。
(出示自学指导)自学指导: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在书上圈点勾画,8分钟后看男生女生谁能准确回答问题。
课文原文乡愁余光中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乡愁》说课稿10一、教学目的:1.理解、感受这首诗的优美意境和深刻含义。
2.理解这首诗的艺术特点。
二、教学重点、难点:理解、感受这首诗的优美意境和深刻含义。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播放马思聪《思乡曲》(二)出示教学目标、重点和难点(三)余光中简介(四)教师范读全诗,注意节奏和重音(五)学生齐读全诗(六)分析全诗(思想内容)小时候——邮票——母子分离—对母亲的思念长大后——船票——夫妻分离—对妻子的依恋后来——坟墓——母子死别—对母亲的追念现在——海峡——游子与大陆分离—对故土的`眷恋母子深情绵长夫妻恩爱厚重绮丽迷人生死悲痛巨大最感人思乡哀愁绵绵无尽最惊人由个人思乡之情到普遍的家国之情的升华(七)分析全诗(艺术特色)1.意象新颖、单纯、明朗、集中、强烈2.正语反出3.形式美(1)结构变化中有统一的美,活泼,流动,生机蓬勃。
《乡愁》说课稿 4
![《乡愁》说课稿 4](https://img.taocdn.com/s3/m/40999cb6112de2bd960590c69ec3d5bbfc0ada56.png)
《乡愁》说课稿 4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乡愁》。
下面我将从教材、学情、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学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反思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乡愁》是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一篇诗歌。
本单元所选的四首诗都是现代诗歌中的名家名篇,具有丰富的人文教育资源。
《乡愁》以其独特的意象、精巧的构思和深沉的情感,表达了诗人对故乡、对祖国的深深眷恋和无尽思念,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这首诗语言简洁,意境深远,通过邮票、船票、坟墓、海峡等具体的意象,将抽象的乡愁具体化,展现了诗人在不同人生阶段的思乡之情。
它不仅能够让学生感受到诗歌的魅力,还能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和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
二、说学情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诗歌鉴赏能力和生活阅历,但对于诗歌中深刻的情感内涵和独特的艺术手法,还需要进一步的引导和启发。
他们对于乡愁这一主题可能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但对于如何从诗歌中深入理解和感悟乡愁,还需要教师的指导和帮助。
此外,这个阶段的学生思维活跃,好奇心强,具有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探究精神。
在教学中,可以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引导他们自主思考、合作探究,从而更好地理解诗歌的内涵。
三、说教学目标基于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我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设定为以下三个方面:1、知识与技能目标让学生了解诗歌的基本特点和表现手法。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诗歌,体会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感受诗人对故乡、对祖国的深深眷恋之情,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家国情怀。
引导学生珍惜亲情,热爱家乡,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说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理解诗歌中的意象,体会诗人的情感。
2、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把握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教学难点:1、理解诗歌中“乡愁”的深刻内涵和文化意义。
乡愁优秀说课稿
![乡愁优秀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d8abc8da8662caaedd3383c4bb4cf7ec4afeb6d1.png)
乡愁优秀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乡愁》。
下面我将从教材、学情、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乡愁》是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一篇诗歌。
本单元以“爱国思乡”为主题,所选诗歌都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对家乡的深情。
《乡愁》是台湾诗人余光中先生的代表作之一,以其独特的意象和深沉的情感,抒发了诗人对故乡、对祖国大陆的眷恋之情,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这首诗语言简洁,意境深远,通过“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这四个意象,将抽象的乡愁具体化,把对母亲、妻子的思念,对祖国大陆的眷恋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
同时,诗歌还运用了反复、排比等修辞手法,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和韵律美。
二、说学情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诗歌鉴赏能力,能够初步感受诗歌的语言美和意境美。
但是,对于诗歌中蕴含的深刻情感和文化内涵,还需要进一步的引导和启发。
此外,由于学生的生活阅历有限,对于乡愁这种情感的理解可能不够深刻,需要通过多种教学手段,帮助学生更好地体会诗人的情感。
三、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诗歌,理解诗歌的内容和主题,掌握诗歌中意象的含义和作用。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朗读、品味、赏析等方法,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思乡之情,激发学生对家乡、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四、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诗歌的内容和主题,掌握诗歌中意象的含义和作用,体会诗人的思乡之情。
2、教学难点:感受诗歌的语言美和意境美,理解诗歌中蕴含的深刻情感和文化内涵。
五、说教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朗读,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美和节奏美,体会诗人的情感。
2、情境教学法:创设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感受诗歌的意境,理解诗歌的主题。
3、问题引导法:通过设计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探究,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六、说学法1、自主学习法:学生自主预习诗歌,查阅相关资料,了解诗歌的写作背景和作者的生平经历。
《乡愁》说课稿 3篇
![《乡愁》说课稿 3篇](https://img.taocdn.com/s3/m/7ecf682311a6f524ccbff121dd36a32d7375c731.png)
《乡愁》说课稿6一、教学目标(一)学习本诗严谨的结构,精巧的构思。
(二)掌握通过分析意象感知诗歌内涵的方法。
二、课时安排2课时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乡愁是我国诗歌中历久常新的主题,古代诗歌中就有许多描写乡愁的诗篇,同学们能背诵一些写乡愁的古诗吗?(如李白的《静夜思》)(二)整体感知1学生们听了以后,有什么感受?请说出来大家讨论。
(学生谈自己初步的感受,教师适当点评。
)2注意读准字音,争取读出感情。
(齐读诗歌,教师适当点评,由此导入诗歌借助意象表达感情的手法讨论。
)3读了余光中的这首诗,你觉得他是不是把乡愁形象地展现出来,使你们对乡愁有了一些具体的感觉?作者是怎么做的呢?(学生讨论阐述,教师归纳概括:作者把乡愁化作一个个具体可感的形象——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让我们真切感受到这就是乡愁。
这就叫创设意象,是诗歌创作中常用的方法。
通过分析诗歌中的意象来感悟诗人要表达的情感,是理解和赏析诗歌的重要途径。
)4(意象是一种客观形象与主观心灵融合成的带有某种意蕴与情调的东西。
教师解释:创设意象就是借助某一事物,把自己的感情寄托其上加以表达的写作手法。
在这首诗里,作者把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寄托在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这些事物上,使抽象的感情可知可感,具体形象。
)5具体感知意象的创设效果。
读读想想,邮票如何能表现乡愁?(学生讨论,表达自己的想法。
教师点评概述:邮票让人联想到通信。
在外求学,思念母亲,点点滴滴的眷恋之情,凝聚在这方不盈寸的小小邮票上。
邮票虽小,可蕴涵着多少情感啊!)6同学们,你们理解了其中的情感,这还只在心里,怎样朗读才能把这种情感表达出来呢?(学生朗读体会,交流自己的感觉。
)要通过朗读读出你对诗歌的理解,表达丰富的感情,就必须注意停顿,把握节奏,突出重音。
如“小小”二字就必须重读才能凸现其中丰富的内涵。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小小”重读)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这”“那”重读)(学生反复朗读、背诵。
《乡愁》 说课稿
![《乡愁》 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5c1f8aeed1d233d4b14e852458fb770bf78a3ba0.png)
《乡愁》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乡愁》。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反思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乡愁》是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一篇诗歌。
本单元的主题是“爱国思乡”,所选的诗歌都具有深厚的情感和丰富的内涵。
《乡愁》以独特的意象、精巧的构思和质朴的语言,抒发了作者对故乡、对祖国的深深眷恋和无尽思念,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这首诗在结构上呈现出回环往复、一唱三叹的旋律美,在语言上具有简洁而富有韵味的特点。
通过学习这首诗,学生能够进一步感受诗歌的魅力,提高诗歌鉴赏能力,同时也能增强爱国情感和对家乡的热爱。
二、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诗歌阅读和理解能力,能够初步感知诗歌的意象和情感。
但是,对于诗歌深层次的内涵和艺术手法的理解还需要进一步引导。
此外,这个阶段的学生正处于情感丰富、思维活跃的时期,对于乡愁这种情感可能有一定的感受,但还不够深刻和全面。
三、教学目标基于以上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准确、流畅、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理解诗歌中的意象,把握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反复诵读,培养学生的语感,提高朗读能力。
引导学生品味诗歌的语言,分析诗歌的艺术手法,培养诗歌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诗人对祖国、对家乡的深深眷恋之情,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和对家乡的热爱。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诗歌中的意象,体会诗人的情感。
分析诗歌的结构和语言特点,掌握诗歌的艺术手法。
2、教学难点理解诗人情感的升华,由个人的乡愁上升到对祖国的思念。
引导学生结合自身的生活体验,深入理解乡愁的内涵。
五、教学方法为了实现教学目标,突破教学重难点,我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在朗读中感受诗歌的韵律美和情感美。
2、问题引导法设置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2024《乡愁》说课稿范文
![2024《乡愁》说课稿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9f471d9c27fff705cc1755270722192e453658e3.png)
2024《乡愁》说课稿范文我今天要说课的内容是《乡愁》,下面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说教材1、《乡愁》是高中语文课程中的一篇课文,属于文学阅读和鉴赏的范畴。
这篇课文通过描写乡愁的表现形式和内涵,引发学生对家乡的思考和感悟。
2、教学目标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以及课文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制定了以下三点教学目标:①认知目标:理解乡愁的含义,把握课文的主旨思想。
②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家乡的感情,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③能力目标: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二、说教法学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和理解能力是至关重要的。
因此,我采用的教法是启发式教学法,通过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究,促使学生主动地参与到课堂中。
学法是学生主体性的体现,我鼓励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小组合作、讨论等方式,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提高学习效果。
三、说教学准备在教学过程中,我准备了以下教学准备:1、课件:准备了多媒体课件,通过图片、音频等形式来呈现课文内容,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
2、课堂活动:设计了小组讨论、表演、填空等多种形式的活动,以促进学生的思考和合作能力。
四、说教学过程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乡愁》这篇课文,我设计了以下教学过程。
1、导入:通过播放一段乡村音乐,让学生回忆起自己的家乡,激发学生对乡愁的思考和情感。
2、课文解读:通过阅读和分析课文,引导学生了解乡愁的表现形式和内涵,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的主旨思想。
3、小组讨论: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探讨自己对乡愁的理解和感受,并在小组间分享彼此的想法和体验。
4、表演展示:请学生选择一个段落进行表演,以提高学生的表达和演绎能力,让其他同学通过观看表演更深入地理解课文。
5、填空练习:设计一些填空题,让学生对课文进行深入思考和理解,并通过填空来检验学生对课文的把握程度。
6、课堂总结:鼓励学生总结课文的主题思想和语言特点,并与自己的实际经历进行联系,加深对乡愁的理解和感悟。
2024年《乡愁》说课稿(通用3篇)
![2024年《乡愁》说课稿(通用3篇)](https://img.taocdn.com/s3/m/0ad826083a3567ec102de2bd960590c69ec3d8b6.png)
2024年《乡愁》说课稿(通用3篇)《乡愁》说课稿1一、说教材。
《乡愁》是长春版教材七年级上册的一篇诗歌,本诗要求学生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欣赏诗歌凝练的语言。
余光中的《乡愁》抒发了千万游子的思乡之情,表达了期盼民族分裂局面早日结束,祖国统一大业尽快实现的心情。
(一)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由于自身的人生阅历的缺乏和知识结构的不完善,对乡愁的理解,对领悟诗歌的意境有一定的困难,因此可以通过了解余光中解诗,也可以通过读诗品余光中。
考虑到一方面本诗是写实性很强的特点,另一方面语文课文的学习首先是通过篇章完成的特点,确定__总体的教学顺序是先读诗,然后在解诗中读人。
对诗歌的分析,注重先整体感知,再具体分析,理解感悟。
(二)教学目标:1、知识和能力目标:了解本课作者余光中,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2、过程和方法目标:整体感知课文,培养学生体会欣赏诗歌中美的能力;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通过诵读体会作者深沉的思乡爱国之情。
因此我将本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诗歌教学重在阅读,通过作者对诗歌的范读自身的简介及谈写作背景能帮助学生领会情感,能有感情的朗读是本课的教学重点。
(三)教学难点:因学生对诗歌意境的理解有一定的困难,通过品析诗中文字词语提炼作者情感,透过文字读出作者在文字当中像杜鹃啼血一般写出来的情感和其中所蕴含的悲欢离合。
二、说教法。
《乡愁》是一首新格律诗,也可以说是一篇带有淡淡哀伤情思的美文,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我准备采用情境教学法、诵读法、点拨法进行教学。
1、情景教学法:作者胸中的境界具体表现在__,文学作品的言语情景之中,教师应采取一定的教学手段和方式来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披文入情。
在本课教学中通过观看余光中朗读《乡愁》以及他的简介谈写作背景,调动学生认知的积极性,理解诗歌情感。
2、诵读法:正所谓:“熟读百遍,其意自现”。
诗歌教学重点应在读上下功夫,__我采取学生自读、齐读、余光中读诗方式进行教学,在反复诵读中不断加深对诗歌的理解,让学生在读中品,读中悟、读中感。
乡愁优秀说课稿
![乡愁优秀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c25513a4951ea76e58fafab069dc5022abea4659.png)
乡愁优秀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乡愁》。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反思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乡愁》是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的一篇诗歌。
本单元以“爱国思乡”为主题,旨在引导学生感受和理解不同作家在作品中所表达的爱国思乡之情。
《乡愁》这首诗以其独特的意象、优美的语言和深沉的情感,成为了这一主题的经典之作。
这首诗作者是余光中,诗人通过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这四个独特的意象,把抽象的乡愁具体化、形象化,抒发了对故乡、对祖国大陆的深深眷恋和渴望统一的强烈愿望。
全诗语言简洁,意境深远,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二、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诗歌鉴赏能力,能够初步理解诗歌的意象和情感。
但是,对于这首诗中所蕴含的深刻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以及诗人复杂的情感,还需要进一步的引导和启发。
此外,这个阶段的学生正处于情感丰富、思想活跃的时期,对于乡愁这种情感可能会有自己独特的感受和体验,教学中可以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让他们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来理解诗歌。
三、教学目标基于以上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诗歌,理解诗歌中四个意象的内涵,体会诗人的思乡之情。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反复朗读、小组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提高诗歌鉴赏水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引导学生感受诗人对祖国统一的渴望,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理解诗歌中四个意象的含义,体会诗人的思乡之情。
教学难点:感受诗歌的意境,理解诗人对祖国统一的渴望。
五、教法与学法为了实现教学目标,突破教学重难点,我将采用以下教法和学法:教法:1、朗读法: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美和情感美。
2、情境教学法: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入诗歌的意境,更好地理解诗人的情感。
2024《乡愁》课后说课稿范文
![2024《乡愁》课后说课稿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6b139626ae1ffc4ffe4733687e21af45b307fe28.png)
2024《乡愁》课后说课稿范文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乡愁》,下面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说教材1、《乡愁》是2024年的课外阅读,是一篇优秀的散文作品。
作者通过描写自己对家乡的思念,表达了对故乡的深深眷恋之情。
2、教学目标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学生现有的认知结构,我制定了以下三点教学目标:①认知目标:了解《乡愁》的主题和情感表达,培养学生对散文的欣赏能力。
②能力目标:通过阅读理解和分析,《乡愁》的内容和情感,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思辨能力。
③情感目标:通过阅读散文,让学生体会到家乡的重要性和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二、说教法学法在教授散文的过程中,我将采用以下教法和学法:教法:讲授法,引导讨论法;学法:阅读学法,个人思考法。
三、说教学准备为了更好地教授《乡愁》这篇散文,我准备了以下教学辅助材料:1、散文课件:将散文的内容以文字和图片的形式展示在课件上,便于学生阅读和理解。
2、绘画作品:展示一些描绘家乡的优秀绘画作品,以引发学生对家乡的思考和情感共鸣。
四、说教学过程新课标指出:“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在这个理念的指导下,我设计了如下教学环节。
环节一、谈话引入,导入新课。
课堂伊始,我会和学生进行一次简短的谈话引入,通过提问“你对家乡有什么印象?你对故乡的思念有多深?”的方式,让学生思考和表达对家乡的情感。
环节二、阅读理解和分析。
我将让学生个人阅读《乡愁》,并要求他们理解散文的主题和情感表达。
然后,我会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感受和理解。
通过学生之间的交流和思辨,促进他们对散文的深入理解和思考。
环节三、展示优秀绘画作品。
为了增强学生对家乡的感知和情感共鸣,我准备了一些描绘家乡的优秀绘画作品,通过展示这些作品,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和对家乡的思考。
环节四、思维导图与总结在学生理解和分析散文的基础上,我会组织学生用思维导图的形式总结《乡愁》的主题和感受,让学生通过思维导图的绘制和展示,进一步加深对散文的理解和记忆。
《乡愁》说课稿
![《乡愁》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93f752e4294ac850ad02de80d4d8d15abe230024.png)
《乡愁》说课稿【说课稿】《乡愁》教学目标:1. 理解和掌握诗歌《乡愁》的基本内容和情感表达;2. 培养学生对家乡的感情和思乡之情;3. 提高学生的诗歌欣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教学重难点:1. 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2. 学会运用适当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思乡之情;3. 学会感受和欣赏诗歌的美。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PPT、黑板、课件资料。
学生准备:教材、笔记、课堂参与。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播放一段家乡风景的视频或播放一首关于家乡的音乐,调动学生对家乡的思念之情,并与学生进行感性交流,引起学生的兴趣。
呈现与导入(10分钟):教师展示一首名为《乡愁》的诗歌,并向学生进行阅读,让学生尽可能读出脑海中直观的印象,与相似的经历分享。
文本理解(15分钟):1. 学生初步阅读诗歌,并回答以下问题:乡愁是什么?一词多义,发散思路;2.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交流理解乡愁的不同层面。
诗歌分析(15分钟):1. 学生对诗歌的篇章结构进行分析,找出诗歌的重点表达;2. 学生对诗歌的表达手法进行分析,如比喻、拟人等。
情感体验与情感写作(15分钟):1. 学生展示自己的感受和思乡之情;2. 学生从自己的经验出发,写一篇与乡愁相关的文章或诗歌。
总结与展望(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学习诗歌的重要性,并展望下一节课的内容。
作业布置(5分钟):要求学生将自己写的文章或诗歌分享给同学,并预习下一课的内容。
板书设计:乡愁思乡之情乡愁是一种深深的思乡之情家乡的景色对于每个人而言,家乡的景色都是独一无二的乡音乡音是乡愁的一种体验乡情乡情是乡愁的一种表达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诗歌教学,学生对诗歌《乡愁》的理解有了很大提高,也培养了学生对家乡的感情和思乡之情。
通过学生的交流和写作,发现学生在表达乡愁方面的能力也有所提升。
但是在教学过程中,有些学生对诗歌的理解还不够深入,下一次可以通过示范阅读和学生对诗歌的分析来提高。
【乡愁】乡愁是一种特殊的情感,它是对家乡的深深思念之情,是一种无法用语言完全表达的情绪。
2024关于的《乡愁》说课稿范文
![2024关于的《乡愁》说课稿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a7d69d53c4da50e2524de518964bcf84b9d52d9f.png)
2024关于的《乡愁》说课稿范文一、说教材1、《乡愁》是高中语文教材中的一篇课文,写作背景是新中国成立后,城乡关系的变迁引起的人们对故乡的思念和乡愁的情感。
通过本文的阅读,可以让学生了解并思考乡愁的内涵和作用,拓宽他们的情感体验和阅读视野。
2、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我希望学生能够:①理解并解读《乡愁》中的核心意义和情感内涵;②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提高阅读理解和表达能力;③通过与故乡相关的话题,引发学生对自身情感和生活体验的思考。
3、教学重难点重点是:理解和解读《乡愁》中的情感表达和意义;难点是:学生个人情感体验的引导和文学鉴赏能力的培养。
二、说教法学法本节课的教学方法主要采用情感教育法、激发学生的个人情感和阅读体验;鉴赏教学法,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引导式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表达。
三、说教学准备在教学过程中,我准备了以下教学材料:1、课文《乡愁》的教材;2、乡愁相关的图片和视频素材;3、学生个人或家庭与故乡相关的物品或照片。
四、说教学过程1、开启情感话题在课堂开头,我将通过展示乡村的图片和播放相关的音乐视频,启发学生对故乡的回忆和情感共鸣,引导他们谈论对故乡的思念和乡愁的感受。
2、导入课文通过引入课文的背景和作者的基本情况,激发学生对文本的兴趣和好奇心,为进一步的阅读和理解做好准备。
3、阅读课文学生分组朗读课文,并由我带领全班共同阅读。
在阅读过程中,我会引导学生注意词汇、短语和句子的理解,帮助他们掌握文章的基本意思和语境。
4、情感体验和个人思考我会让学生以小组或个人形式表达自己对乡愁的理解和感受,可以结合自身经历和故乡回忆进行讨论和分享。
同时,我也会提出一些问题来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如乡愁的表现形式、乡愁带来的情感变化等。
5、文学鉴赏通过指导学生分析课文的结构、描写手法、修辞技巧等,帮助他们深入挖掘和理解作者的意图和表达方式。
同时,我也会进行文学常识的普及,让学生了解到《乡愁》所属的文学流派和时代背景。
乡愁说课稿
![乡愁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823225a65ff7ba0d4a7302768e9951e79b8969ba.png)
乡愁说课稿一、说课内容本节课将以《乡愁》为题材,通过分析诗人的表达手法,引导学生理解乡愁的内涵和特点。
通过鲜明的形象描写、细腻的情感揭示和情景的营造,帮助学生全面感知和体会乡愁的哲学内涵和文化意义,并通过诗歌的语言之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乡愁》这首诗歌的背景和作者,理解乡愁的内涵以及诗人通过诗歌表达情感的方式。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通过分析诗歌的表达手法,提升学生的语言和表达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学习《乡愁》,引发学生对乡愁的深刻思考,唤起对家乡和亲情的珍惜之情。
三、教学重点1.理解乡愁的内涵和特点。
2.分析诗人通过诗歌表达情感的手法。
四、教学难点1.深入理解乡愁的哲学内涵。
2.通过诗歌语言的形式美感受和表达情感。
五、教学策略1.多媒体展示:通过图片和PPT的展示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乡愁的意蕴。
2.情感教育:引导学生通过诗歌的欣赏,唤起他们对家乡和亲情的思考和回忆。
六、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播放一段乡村的自然景色短片,引起学生对乡愁的思考和回忆,并与学生分享他们对乡愁的理解和感受。
2.呈现(10分钟)通过多媒体展示诗歌《乡愁》的全文,帮助学生感受诗歌的整体氛围和诗人的情感表达。
3.感悟(15分钟)和学生一起分析诗歌的语言特色和意象,引导学生理解诗人通过诗歌表达乡愁的独特之处,创设情境让学生感受和分享自己对乡愁的感受。
4.解读(20分钟)通过分析诗歌的结构、修辞手法和意象,理解诗歌传递的情感和思想。
帮助学生理解诗人通过诗歌表达乡愁的方式,进而培养学生对语言和表达的敏感性。
5.拓展(15分钟)引导学生以《乡愁》为启发,写一篇自己心目中的乡愁故事或感受,鼓励学生发表个人观点和感受,并与同学分享。
七、巩固与评价通过课堂讨论和小组合作,检查学生对乡愁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最后,布置以写一篇乡愁故事或感受为主题的作文,以巩固学生对本节课所学内容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2024乡愁说课稿范文
![2024乡愁说课稿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2571e2c8ed3a87c24028915f804d2b160b4e869b.png)
2024乡愁说课稿范文一、说教材1、《乡愁》是中学语文七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
它以散文的形式,描述了作者对故乡的思念和对乡愁的感悟,表达了乡愁对一个人的影响和意义。
2、教学目标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以及教材的特点,结合学生现有的认知结构,我制定了以下三点教学目标:①认知目标:理解乡愁的含义,领悟作品的主题和情感表达方式;②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文学欣赏能力和写作能力;③情感目标:通过理解乡愁,让学生思念家乡,体验文学的力量。
3、教学重难点在深入研究教材的基础上,我确定了本节课的重点是:理解乡愁的含义,把握作品的主题;难点是:理解作者的情感表达方式,培养学生的文学审美能力。
二、说教法学法本节课我将采用的教法是批判式教学法和情感教育法。
批判式教学法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和主动参与能力,情感教育法可以让学生通过感受文学作品的情感表达,培养情感态度。
三、说教学准备在教学过程中,我准备了课件和多媒体辅助教学,用图片和音频来呈现教学素材,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理解力。
四、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一张乡村的图片,让学生回忆起家乡的风景和记忆,引起对家乡的思念和情感共鸣;2、预习在课前布置了一个作业,要求学生阅读课文《乡愁》,并写下自己的感受和思考。
现在让学生分享自己的预习成果,并进行讨论;3、分析课文通过课文的分析,我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作品的主题和情感表达方式,通过提问和讨论,让学生逐步领悟作者的情感和思想;4、情感交流在学生对于乡愁的理解和感悟的基础上,我组织学生进行情感交流,让他们分享自己对家乡的思念和情感,鼓励他们用文字表达自己的乡愁;5、创作活动我设计了一个创作活动,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乡愁,以散文的形式写一篇关于家乡的作文。
在创作过程中,我会提供一些写作技巧和指导,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表达能力;6、总结在课堂的最后,我引导学生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让他们再次回顾和理解乡愁的含义以及文学作品的情感表达方式。
《乡愁》优秀说课稿(通用5篇)
![《乡愁》优秀说课稿(通用5篇)](https://img.taocdn.com/s3/m/eecb677b777f5acfa1c7aa00b52acfc788eb9f42.png)
《乡愁》优秀说课稿(通用5篇)《乡愁》优秀说课稿1一、说教材《乡愁》是语文版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诗歌。
本单元所选的四首诗都是现代诗歌中的名家名篇,具有丰富的人文教育资源,本单元的教学内容是为具体落实国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的要求编排的。
余光中的《乡愁》选择了特定历史时期的四个意象,表达了千万游子的思乡之情,表达了他们期望民族分裂局面早日结束,祖国统一大业尽快实现的心情。
学情分析:《新课程标准》中要求学生能“欣赏文学作品,能设身处地地体验和理解作品”,“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作出自己的评价”,“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初一学生由于自身的人生阅历的缺乏和知识结构的不完善,对乡愁的理解、对领悟诗歌的意境有一定的困难,因此,我的教学设计是把本课教学分为四大模块,即“听读——朗读——品味——迁移”。
通过听说读品等一系列以学生为主体的活动,在互动中使理解加深,对乡愁这一中国诗歌中历久常新的普遍主题有一定的认识。
学习这首诗,我确立了以下教学目标:知识目标:学习现代诗的基本朗诵技巧,学会划分节奏、重音,能有感情地朗读。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体会与欣赏诗歌中美的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诵读体会作者深沉的思乡之情和爱国情怀。
余光中自称《乡愁》具有“纵的历史感,横的地域感,纵横相交而成的十字路口的现实感,又根据现代诗歌的特点,本诗的教学重点为学习现代诗歌的基本朗读技巧,学会划分节奏、重音,能有感情的朗读;通过朗读体会作者深沉的思乡之情,让学生体会美。
而教学难点则是通过诵读体会作者深沉的思乡之情,培养学生的想象和联想的能力。
为了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抓住重点,突破难点,结合教材自身特点和学生实际情况,我决定花两课时完成这篇课文的教学。
第一课时重在文本解读,在听说读品等一系列活动中,体会诗歌的音乐美、节奏美、情感美;第二课时是拓展与实践,让学生了解古今不同作家就乡愁这一主题写的不同风格与类型的诗文,还有学生自身对诗的解读与拓充。
《乡愁》说课稿模板
![《乡愁》说课稿模板](https://img.taocdn.com/s3/m/ca38c45603020740be1e650e52ea551810a6c923.png)
《乡愁》说课稿模板尊敬的评委老师,各位同仁,大家好。
今天,我将就余光中的《乡愁》一文进行说课,以下是我的说课内容。
《乡愁》是一首充满深情的现代诗歌,它以简洁的语言,抒发了作者对故乡的无限眷恋和深深的思念之情。
在进行本课的教学设计时,我主要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展开: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诗歌,理解诗歌内容,把握诗歌的意象和情感。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想象等活动,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内涵,学会欣赏诗歌的美。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培养他们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意象分析,如“邮票”、“船票”、“坟墓”、“海峡”等,理解这些意象背后的深层含义。
2. 诗歌的情感表达,引导学生感受作者的乡愁之情,体会诗歌的情感力量。
三、教学难点1. 诗歌的深层次意义,如何引导学生从字面意思过渡到深层次的思考。
2. 诗歌的鉴赏能力,如何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和鉴赏能力。
四、教学方法1. 引导式教学: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引导他们自主探索诗歌的内涵。
2. 情景模拟:利用多媒体展示与诗歌内容相关的图片或视频,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情境。
3. 情感体验:通过朗读和角色扮演,让学生在情感上与诗歌产生共鸣。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提问“什么是乡愁?”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入课题。
2. 朗读诗歌:学生跟读,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3. 意象分析:引导学生分析诗歌中的意象,理解其象征意义。
4. 情感体验:学生尝试朗读诗歌,表达自己的情感。
5. 讨论交流:学生分组讨论诗歌的深层含义,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6. 总结提升:教师总结诗歌的主题和情感,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
六、作业布置1. 背诵《乡愁》。
2. 写一篇关于自己对家乡的思念之情的短文。
七、板书设计《乡愁》余光中意象:邮票、船票、坟墓、海峡情感:乡愁、思念、眷恋八、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我将注意观察学生的反应,及时调整教学策略,确保学生能够充分理解和感受诗歌的内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乡愁》说课稿《乡愁》说课稿篇1[学生情况分析]学生在六年级、七年级的现代诗歌单元学习中已初步掌握了解读现代诗歌的方法——读、想、品、悟(即通过对诗歌的朗读,凭借诗歌的语言展开合理的想象,感受诗歌的意境,再通过对诗中语言的分析品味,来进一步了解诗的内容,感悟诗的情感),也有了一些诗歌创作的体验。
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年级的升高,同学们的知识和生活阅历有了一定积累,对情感的理解也有了提升,原先只是帮助他们理解诗歌内容、感悟诗歌情感的学习方法已不能满足他们,他们要真正全面透彻地感受诗歌的艺术魅力,那就必须学会鉴赏,懂得什么是诗歌的美,怎样才能让诗歌绽放她的美,这样,他们的诗歌创作水平也会随之上个台阶。
因此,设计了这样一个由“解读——鉴赏——创作”的阶梯性走向的教学环节。
因为,这不仅在知识层面上使他们有了新的提高,而且他们的文学鉴赏能力、人文素养和文化内涵、以及文学创作水平都将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
[教学目标]认知:理解诗歌中“意象”的作用及了解体现诗歌特色的“三美”:建筑美、绘画美、音乐美。
能力:让学生在学习体验中初步掌握鉴赏诗歌的方法、具备鉴赏诗歌的能力并能进行简单的诗歌创作。
情感:在朗读、想象和品味中熏陶学生情感,从而体会、感悟诗人内心的思乡爱国之情;在理解诗歌、鉴赏诗歌的过程中,激发他们的爱国情感和创作欲望。
[教学重难点]重点:1、运用已有的学习诗歌的方法来理解诗歌的内容、感悟诗歌的情感。
2、学会如何鉴赏诗歌。
难点:1、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三美”并以此来鉴赏诗歌。
2、再选一个意象,进行诗歌创作,为“乡愁”再添一韵。
[教法与学法]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总结旧知识;运用已有知识与学生互动;激发学生对新知识的渴望并帮助学生在分析体验中获得新的知识;在新旧知识的交融中提升学生分析理解能力、鉴赏能力和写作能力。
学生运用已有知识学习诗歌;在诵读、想象、品味、感悟中学会鉴赏诗歌;在模仿的基础上创作诗歌。
[教学准备]学生利用网络资源收集整理关于作者与作品的相关资料;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一、激情导入,揭示课题1、回忆已有知识,激发学习兴趣。
2、谈谈作者,了解作品的创作背景。
二、运用读、想、品、悟的方法,理解诗歌内容,感悟诗人的情感。
1、散读(参考学习建议中的节奏,并运用朗读的重音、语调。
)个别学生范读——配乐(其余同学可以闭上眼睛展开合理想象)2、乡愁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情绪,诗人用了哪些具体的意象来抒发这种情感的?3、诗人借助这些意象分别想表达乡愁的什么特点?4、诗人为何选择这些意象?他又是如何通过这些意象来表达浓浓乡愁的的呢?我们能不能根据诗人由这些意象所展开的联想再结合我们刚才闭上眼睛所想象到的画面,来说说你的理解。
三、引导学生从诗的形式、语言、意境等角度去感受诗歌的美。
1、在意境中感受诗歌的绘画美。
2、在结构中感受诗歌的建筑美。
3、在语言中感受诗歌的音乐美。
四、体会感悟,拓展延伸1、欣赏罗大佑为《乡愁四韵》谱写的旋律。
2、创作练笔:给乡愁添上一韵。
3、作品交流。
五、课堂小结渲染激情1、谈收获六、作业1、反复吟诵《乡愁四韵》2、在余光中和席慕容的同名诗作《乡愁》中,任选一首,写一篇四百字左右的赏析。
《乡愁四韵》说课由于学生在六年级、七年级的现代诗歌单元的'学习中已初步掌握了解读现代诗歌的方法——读、想、品、悟(即通过对诗歌的朗读,凭借诗歌的语言展开合理的想象,感受诗歌的意境,再通过对诗中语言的分析品味,来进一步了解诗的内容,感悟诗的情感),也有了一些诗歌创作的体验。
再加上,随着年龄的增长,年级的升高,同学们的知识和生活阅历有了一定积累,对情感的理解也有了提升。
显然,原先只是用来帮助他们理解诗歌内容、感悟诗歌情感的解读诗歌的方法已不能满足他们的求知欲望,要让学生真正全面透彻地感受诗歌的艺术魅力,那就必须教会他们如何鉴赏,只有懂得了什么是诗歌的美,才会从不同的角度去赏析它,这样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才会深远而透彻,并且还懂得如何让诗歌绽放她的美,这样,他们的诗歌创作水平也将会随之提高。
因此,本着“关注学生体验、感悟和实践过程”的新课程理念,我给本节课设计了这样一个由“解读——鉴赏——创作”的阶梯性走向的教学环节,既复习巩固了旧知识,又在体验感悟中习得了新的知识,并当堂进行了实践——诗歌创作,这样一节课,课堂教学环节比较清晰,新旧知识的衔接、过度也很自然,学生也在体验感悟中获得了知识,并在实践中运用了所学的知识。
学生的语文能力得到了多方面的训练和提高。
因为,在这这节课上,不仅在知识层面上使学生有了新的提高,而且他们的文学鉴赏能力、人文素养和文化内涵、以及文学创作水平都将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
《乡愁》说课稿篇2各位老师、评委,大家好!我今天所说的课文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乡愁》,下面我就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五个方面加以说明:一、说教材《乡愁》是语文版九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一篇诗歌。
本单元所选的四首诗都是现代诗歌中的名家名篇,具有丰富的人文教育资源,余光中的《乡愁》选择了特定历史时期的四个意象,表达了千万游子的思乡之情,表达了他们期望民族分裂局面早日结束,祖国统一大业尽快实现的心情。
(一)学情分析:《新课程标准》中要求学生能“欣赏文学作品,能设身处地地体验和理解作品”,“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作出自己的评价”,“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初三学生由于自身的人生阅历的缺乏和知识结构的不完善,对乡愁的理解、对领悟诗歌的意境有一定的困难,因此,我的教学设计是把本课教学分为四大模块,即“听读——朗读——品味——迁移”。
通过听说读品等一系列以学生为主体的活动,在互动中使理解加深,对乡愁这一中国诗歌中历久常新的普遍主题有一定的认识。
(二)根据本单元教学要求和本课的特点,我确立了以下教学目标知识能力目标:1、识记理解本课生字词。
2、能有感情的诵读全诗,并能准确的背诵。
3、了解作者其人及写作背景。
4、准确理解这首诗的主题。
过程方法目标: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着重理解诗人的乡愁是怎样升华为家国之思的。
情感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崇高感情。
根据以上教学目标,我特确定以下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体会本诗运用独创的诗歌形象,表现主题的特点。
为了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抓住重点,突破难点,结合教材自身特点和学生实际情况,我决定花两课时完成这篇课文的教学。
第一课时重在文本解读,在听说读品等一系列活动中,体会诗歌的音乐美、节奏美、情感美;第二课时是拓展与实践,让学生了解不同作家就乡愁这一主题写的不同风格与类型的诗文,还有学生自身对诗的解读与拓充。
这次我说的是第一课时的设计。
二、说教法《乡愁》是一首新格律诗,也可以说是一篇带有淡淡哀伤情思的美文,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我准备采用欣赏法、诵读法、发现法、联想法。
欣赏法:是指教师指导学生体验客观事物的真善美,借以陶冶道德感、激励理智感和培养审美感的教学方法。
通过对音乐、美术、文学作品和大自然等的欣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
所以在学习这首诗时欣赏配乐诗《乡愁》和歌曲《乡愁四韵》,从而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音乐美。
诵读法:鉴赏诗歌的第一步就是读,诗歌的学习如果缺少了诵读,就如同一部优美的舞剧缺少了音乐,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教学中,我采用多媒体播放名家的配乐朗读,让学生体会诗的情感基调、朗读节奏、朗读重音,再采用多种方法的朗读练习,如自由读、齐读、男女生间读、小组内读等。
学生在老师精心安排的朗读练习中,对课文的情感基调初步把握,最后学生配乐朗读。
这是本课教学的主要方法,正所谓:“熟读百遍,其意自现。
”诵读可让学生体会情感美,节奏美。
发现法:是指教师在学生学习概念和原理时,不是将学习的内容直接提供给学生,而是向学生提供一种问题情境,只是给学生一些事实(例)和问题,让学生积极思考,独立探究,自行发现并掌握相应的原理和结论的一种方法。
发现法能使学生学会发现的试探方法,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发明的态度;__通过教师引导学生发现、体会作者情感由家愁到国愁的升华。
联想法:就是利用联想思维进行创造的方法,俄国剧作家、诗人克尼雅宁说:“读书有三种方法,一种是读而不懂,另一种是既读也懂,还有一种是读而又懂得书上所没有的东西。
”在阅读过程中,阅读者并不只满足于“读懂”“纸面上的话”,其主要目的在于读到书上所没有的东西。
这就要求阅读者对所读的知识不能仅仅停留在理解上,而且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探索的联想,从而有所发现,有所创新。
只有通过联想,阅读者才能知疑善思,举一反三,闻一而知十。
本诗通过让学生对邮票、船票、坟墓、海峡的联想来体会诗歌的意境美。
三、说学法本诗可用一个字来概括,那就是“美”。
我将结合教学中的四大模块,听、读、品味、迁移,指导学生“美美地听”、“美美地读”、“美美的品”、“美美地说”。
在读中品味诗意,在品味中享受美,指导朗读。
朗读贯穿全文的始末,力争能通过这四个环节使学生感受诗歌的意境之美并在此过程中培养能力。
四、说教学过程(一)听读,——美美地听多媒体导入,激发情感,创设氛围。
我们常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于是我就采用在课前播放余光中在大陆省亲的照片并配以罗大佑演唱的歌曲《乡愁四韵》,营造氛围。
设计意图:(图片的播放是为了使学生对游子的思乡情节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
歌曲《乡愁四韵》是根据余光中《乡愁四韵》所谱的曲子,播放这首曲子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对《乡愁》的印象。
通过音画结合引导学生欣赏美、感受情。
)了解作者有助于理解诗的主题,所以我将在教学本课前向学生介绍作者的相关资料,进而总结出本诗的主题:乡愁。
(二)朗读——美美地读朗诵是解读诗歌的敲门砖,我们只有对诗歌进行反复诵读,才能真正走进解读诗歌的艺术殿堂。
因此,学习这首诗,指导好学生朗读是关键。
在朗读的时候,要注意把握诗歌的节奏,处理好轻重音和语速。
这首诗抒发的是诗人思念家乡、思念祖国的忧愁。
读的时候要用稍慢且舒缓的语速。
四节中,第一节稍平淡,回忆的口气;第二节增加了遗憾却又有丝丝甜蜜的语气;第三节,要体现出深深的失落和痛苦;第四节,表现出而今的惆怅。
(三)品味——美美的品《乡愁》全诗共四节。
一方面,诗人以时间的变化组诗:小时候—长大后—后来—而现在四个人生阶段;另一方面,诗人以空间上的阻隔作为这四个阶段的共同特征:小时候的母子分离-长大后的夫妻分离-后来的母子死别-现在的游子与大陆的分离。
诗人为这人生的四个阶段各自找到一个表达乡愁的对应物:小时候的邮票-长大后的船票-后来的坟墓-现在的海峡。
通过一系列的阅读品味,最终让学生体会到诗人那浓浓的思乡之情和眷恋祖国无限感慨!接着,让学生通过自主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分析鉴赏这首诗的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