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数下册第三单元《比例》整理教案导学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六年级数学下册
李晓兰
第三单元比例
第1课时:比例的意义
【教案内容】教科书第32~34页和相关练习。

【教案目标】
1、在具体的情境中经历比例的形成过程,理解比例的意义,掌握组成比例的关键条件,并能正确的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2、认识比例的各部分的名称。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判断能力。

【教案重点】比例的意义,应用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教案难点】能正确地组成比例。

【教案准备】多媒体 【教案过程】 一、铺垫孕伏
1、同学们,今天我们数学课上有很多有趣的问题等你来解决,希望大家努力。

我们首先来解决两个问题。

谁能说说什么叫做比?并举例说明什么是比的前项、后项和比值。

2、教师板书出下面几组比,让学生求出它们的比值。

12∶164.5∶2.7 10∶6 学生求出各比的比值后,再提问:
同学们有什么发现?(板书课题:比例的意义) 二、探索发现 1、教案比例的意义。

课前小研究
1、自学教科书32-33的内容。

求出学校两面国旗长和宽的比值。

操场上国旗的比值: 2.4:1.6= 教室里国旗的比值: 60:40=
根据所求出的比值,可以发现这两个比的比值( )。

即2.4:1.6=( ):40 或2.41.6 = 60
( )
像这样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就叫做 ( )。

2、下面哪组中的两个比可以组成比例,把组成的比例写出来。

13 :1
4
和 8:6 16:4和72:18 3、小结:判断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关键要看它们的比值是不是( )。

若()相等,则能组成( );若比值不相等,则不能组成( )。

4、下面哪组中的两个比可以组成比例,把组成的比例写出来。

(1)6:10和9:15 (2)20:5和1:4 5、用3、6、2、9四个数组成不同比例。

三、知识应用:交流解答P34“做一做”,组内订正,提出质疑。

四、层级训练:1、巩固训练:完成P36练习六1-3题。

五、总结梳理: 通过这节课,我们学到了什么知识?什么是比例? 【板书设计】
比 例
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就叫做比例.
第2课时:比例的基本性质
【教案内容】比例的基本性质和相关练习。

【教案目标】
1、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基本性质。

2、通过自主探索发现比例的基本性质,能运用比例的性质进行判断。

3、通过动手、动脑、观察、计算、讨论等方式,使学生自主获取知识,全面参与教案活动。

【教案重点】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教案难点】能正确地组成比例。

【教案准备】多媒体
【教案过程】
一、复习
前知回顾
1、比例是由几个比组成的?
2、这两个比必须具备什么条件?
3、因此判断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关键是什么?
4、如果不能一眼看出两个比是不是相等的,怎么办?
二、新课
学习比例的基本性质
课前小研究
1、自学教科书34-35的内容。

组成比例的四个数,叫做比例的()。

两端的两项叫做比例的
(),中间的两项叫做比例的()。

例如: 2.4 : 1.6 = 60 :40 (标出内项和外项)
两个外项的积是2.4×40 =
两个内项的积是1.6×60 =
如果把比例改成分数的形式,等号两边的分子和分母分别交叉相乘,所得的积有
什么关系?
2.4 1.6 =
60
40
2.4 × 40 ○ 1.6 × 60
我发现:两个外项的积()两个内项的积。

2、用2、4、8和16组成不同的比例。

(有多少写多少)
4、归纳总结:
3、判断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关键要看两个外项的积是否()两个内项的积,如果相等,则能组成( );如果不相等,则不能组成()。

二、实践应用
1、基本练习
判断,媒体出示
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下面哪组中的两个比可以组成比例
⑴6∶3和8∶5 ⑵0.2∶2.5和4∶50
⑶1/3∶1/6和1/2∶1/4 ⑷1.2∶3/4和4/5∶5
2、拓展练习。

比一比,谁写得多。

在1、2、3、4、5、6、7、8、9这九个数中,任选四个数组成比例,并说说是怎样写出来的。

三、归纳小结
教师:通过这节课,我们学到了什么知识?比例的基本性质是什么?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可以做什么?
四、反思体验
这节课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疑惑吗?
【板书设计】
比例的基本性质
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

第3课时:解比例
【教案内容】教科书第35页中的例2、例3及做一做中的习题,练习六第7~11题。

【教案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比例的意义,正确判断两个比是否组成比例。

2、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比例的基本性质,能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解比例。

3、渗透转化的思想,使学生知道事物是可相互转化的。

【教案重点】能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解比例
【教案难点】使学生知道事物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教案准备】多媒体教案设施及相关课件。

【教案过程】
一、铺垫孕伏
1、提问。

(屏幕出示.)
(1)什么叫做比例?
(2)什么是比例的基本性质?
2、1、解下列方程.3
4χ=
1

3、把比例10∶12=15∶18写成分数形式__________;写成乘法等式是
__________。

二、探究新知
课前小研究
1、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如果已知比例中的(),就可以求出这个比例中的另一个()。

求比例中的未知项,叫()。

2、自学第35页例2。

(1)根据题意,设模型的高χM,则可列出比例式为():320 =1:10
(2)列式解答
解:设-------
3、解比例1.5
2.5
=
6
x
*
2x
x+6
=
11
8
4、将4、
5、6再配上一个数组成比例,这个数可以是()或()。

三、实践应用
学生独立完成“做一做”,老师巡视指导,集体订正。

四、归纳小结
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可以做什么?
五、反思体验
这节课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疑惑吗?
【板书设计】
解比例1.5
2.5
=
6
x
2x
x+6
=
11
8
【教案后记】
第4课时:解比例练习课
【教案内容】完成练习六的8——13题。

【教案目标】
1、进一步理解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并能实际应用。

2、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在练习中渗透事物普遍联系的观点。

【教案重点】通过练习,理解比例的意义及基本性质。

【教案难点】运用所学知识正确地解决实际问题
【教案准备】多媒体教案设施及相关课件。

【教案过程】
一、基本练习
1、填空。

(1)27:()=45÷30=():20=()%
(2)比的后项是1.5,比值是4,比的前项是()。

2、判断。

(1)表示两个比组成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

()
(2)1/2:1/3与1/4:1/6能组成比例。

()3、解比例。

二、巩固练习
解比例的方法:
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把比例式转化为乘积相等的等式,再根据以前学过的解方程的方法求解。

1、小红在文具店里用15元买饿3本练习本;小丽用25元买了5本,谁买的本子便宜些?
反馈:(1)谁买的本子便宜些?简单地说说你的理由。

(2)还有其他的解决方法吗
(3)这两个比可用什么符号将它们连起来?为什么?
2、下午2点,学校8M高的旗杆影子长5M,旁边一棵高120厘M的香樟树影子长75厘M,请你说出旗杆和香樟树与各自影子的比。

这两个比能用符号连起来吗?为什么?
3、以15:3=25:5和8:5=120:15为例,让学生分别算出它们的内项和、差、积、商与它们的外项和、差、积、商,看看能发现什么?
随便再找一个比例,看一看这些比例中有没有这个有趣的现象?
学生合作学习,汇报交流,得出结论。

三、课堂练习
1、填空。

(1)从18的因数中,选出4个数,组成2个比例是()和()。

(2)在一个比例中,两个内项互为倒数,一个外项是最小的质数,另一个外项是()。

2、选择题。

(1)根据6A=7B写成下面三个比例,不正确的是()。

A.6:7=B:A B.7:A=6:B C.A:7=6:B
(2)甲:乙=1/2:1/3,那么()。

A.乙是甲的3/2 B.甲是乙的1.5倍 C.甲是乙的1/6
(3)如果两个圆的半径之比是3:4,那么,它们的面积之比是()。

A.6:8 B.3:4 C.9:16
(4)1/3:2=1/10:0.6改写成2×1/10=1/3×0.6的根据是()。

A.比 B.比例 C.分数
3、解比例。

1/2:1/5=1/4:X 2/9=8:
X 36/X=54/3
4、练习六第10题。

四、作业
完成练习六第8、9、11题。

五、课堂小结:谈谈本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六、思维训练:
完成练习六第12、13题。

第5课时比和比例练习课
教案内容:练习册21-25页比例的性质和基本意义
教案目标:
1、进一步加深对比和比例的意义及基本性质的理解
2、巩固按要求与比例和解比例的基本方法
3、提高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

【教案重点】通过练习,理解比例的意义及基本性质。

【教案难点】运用所学知识正确地解决实际问题
【教案准备】多媒体教案设施及相关课件。

教案过程:
1、说一说比和比例的区别。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列表如下:
课堂练习 1、填空。

(1)从18的因数中,选出4个数,组成2个比例是( )和( )。

(2)在一个比例中,两个内项互为倒数,一个外项是最小的质数,另一个外项是( )。

2、下面哪组中的两个比可以组成比例?把组成的比例写出来。

(1)7:5和8 :6( )(2)10:9和0.2:18(
(3)3.05.052
:32:和( )(4)1.06.018
193:和:( ) 3、写出比值是
4
3
的两个比:( ) :( )和( ) :( ),再把它们组成比例是( )。

4、4
.06.15.02 根据( )性质 ( )×( )=( )×( ) 5、8×5=10×4 ( ):( )=( ):( ) ( ):( )=( ):( ) 6、写出18的所有因数,并选两组组成比例。

7、选择题。

(1)根据6A=7B 写成下面三个比例,不正确的是( )。

A .6:7=
B :A B .7:A=6:B
C .A :7=6:B
(2)甲:乙=1/2:1/3,那么( )。

A.乙是甲的3/2 B.甲是乙的1.5倍 C.甲是乙的1/6
(3)如果两个圆的半径之比是3:4,那么,它们的面积之比是()。

A.6:8 B.3:4 C.9:16
(4)1/3:2=1/10:0.6改写成2×1/10=1/3×0.6的根据是()。

A.比 B.比例 C.分数
8、解比例。

1/2:1/5=1/4:X 2/9=8:
X 36/X=54/3
二、完成交流学习心得
第6课时:成正比例的量
【教案内容】教科书第39、40页的例1~例2以及相应的“做一做”练习七第1~5题。

【教案目标】
1、使学生通过具体问题认识成正比例的量,理解正比例的意义,能判断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关系,能找出生活中成正比例量的实例,并进行交流。

2、引导学生通过观察、交流、归纳、推断等数学活动,感受数学思维过程的合理性,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推理能力、归纳能力和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教案重点】理解正比例的意义
【教案难点】能找出生活中成正比例量的实例。

【教案准备】
教师准备视频展示台,多媒体课件;学生在布店里自己选择一种布调查买1M布要多少钱,买2M布要多少钱……,将调查结果记录好。

【教案过程】
一、前知回顾
1、已知路程和时间,求速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已知总价和数量,求单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已知工作总量和工作时间,求工作效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探索新知
课前小研究
1、阅读P39-40例1。

计算出表格中的底面积,认真观察数据,
(1)水的体积和高度有关系吗?
(2)水的体积是怎样随着高度变化的?
(3)水的体积和高度的变化有什么规律?
(4)思考:什么是成正比例的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用式子表示正比例关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举一举生活中还有哪些成正比例的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自学P40例2,回答以下问题:
(1)题中有几种量?哪两种量是相关联的量?
(2)体积和高度的比的比值是多少?这个比值是什么?是不是一定?
(3)它们的数量关系式是什么?
(4)说说成正比例关系的图像有什么特点?
(5)从图中你发现了什么?
(6)不计算,根据图像判断,如果杯中水的高度是7厘M,那么水的体积是多少?
225立方厘M的水有多高?
3、指导学生完成第13页“做一做”。

三、巩固练习
指导学生完成练习三第1、2题。

四、反思体验
这节课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疑惑吗? 五、课堂小结
让学生相互说:这节课我到了哪些知识?用了哪些学习方法?还有哪些不懂的问题?
学生小结后教师对全课所学的知识进行归纳。

板书设计
1、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如果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
个数的比值(也就是商)一定,这两个量就叫做成正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叫做正比例关系。

2、如果用x 和y 表示两种相关联的量,用k 表示它们的比值(一定),正比例关系用
字母表示出:
y
x
=k (一定)
第7课时:正比例练习课
【教案内容】正比例练习 【教案目标】
1、掌握用正比例的方法解答相关应用题;
2、通过解答应用题使学生熟练地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正比例,从而加深对正比例意义的理解;
3、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案重点】掌握用正比例的方法解答应用题。

【教案难点】能正确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成什么比例,正确列出比例式。

【教案过程】
一、问题引入回顾再现
1、请你说一说正比例的意义。

1、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
(),如果这两种量中()的两个数的()一定,这两种量就叫做
(),它们的关系叫做()。

2、如果用字母x和y表示两种相关联的量,用k表示它们的比值(一定),正比例关
系可以用式子表示成()。

2、根据刚才所说的,想一想成正比例需要几个要素?
二、分层练习强化提高1、在一间M店的柜台上,有一张写着某种优质大M的重
量和总价如下表:
重量x
(千克) 1 2 3 4 5 6……
总价y(元) 9.5 19 28.5 38 47.5 57……
(1 )表中有_____和______两种量。

(2)比值实际上表示_______,请用式子表示它们的关系,关系式为:__________
(3)下结论:大M的_______一定______和________成正比例。

2、根据下表中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与高相对应的数据,判断当底是6cm时它们是不是成
正比例,并说明理由。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y/cm 6 12 18 24 30
平行四边形的高x/cm 1 2 3 4 5
判断下面各题的两个量是否成正比例,并说明理由。

1、小明买《扬子晚报》,数量与总价
2、王老师的体重和身高
3、同样一台织布机,工作时间和工作总量
4、圆的直径和周长
5、神州6号在轨道上飞行的速度是一定的,飞行的路程与飞行的时间。

6、被减数一定,减数与差。

7、圆的周长与它的半径。

8、圆的半径与它的面积。

9、如果x和y是两种相关联的量,并且y=3x,那么y和x成()比例。

10、x÷12=y(x≠0),那么x与y成()比例。

11、当a+b=5,那么a与b()比例。

12、平行四边形的底一定,平行四边形得高与面积
13、每公顷播种量一定,播种土地的公顷数与需种子数。

14、正方形的边长与周长成正比例吗?为什么?
15、每个小朋友年年都要长高,那么小明的身高和年龄。

补充练习:
2个箱子能装24瓶啤酒,40箱能装多少瓶啤酒?(用比例解)
(关注学生正确找出成正比例的两个量:每箱啤酒的瓶数一定,啤酒总瓶数与箱数成正比例)学生自主完成,集体交流。

三、巩固练习
拓展练习
①一个公司,男职员和女职员的人数比是5:3,男职员有45人,女职员有多少人?(用比例解)
②边长为6M的正方形教室要用地砖360块,用同一种地砖,边长为9M的教室需要用砖多少块?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还有哪些遗憾?
第8课时:成反比例的量
【教案内容】
教科书第42、43页例3以及相应的“做一做”,练习七第6~10题。

【教案目标】
1、使学生理解反比例的意义,能正确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反比例。

2、渗透事物之间都是相互联系和发展变化的观点,初步渗透函数思想。

【教案重难点】
理解反比例的意义,正确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反比例。

【教具、学具准备】多媒体教案设备和CAI课件。

【教案过程】
一、铺垫孕伏1、下面两种量是不是成正比例?为什么?
(1)文具盒的单价一定,买文具盒的个数和总价( )。

(2)一堆货物一定,运出的和剩下的( )。

(3)汽车行驶的路程一定,行驶的速度和时间( )。

2、成正比例的量有什么特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探索新知
课前小研究
1、自学P42-43例3。

(1)观察表内数据,然后回答下面问题:
A、表中有哪两种量?这两种量相关联吗?为什么?
B、水的高度是否随着底面积的变化而变化?怎样变化的?
C、表中两个相对应的数的比值各是多少?一定吗?两个相对应的数的积各是多少?
你能从中发现什么规律吗?
D、这个积表示什么?写出表示它们之间的数量关系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中你发现了什么?这与复习题相比有什么不同?
(3)如果用字母x和y表示两种相关的量,用k表示它们的积一定,反比例可以用式子
表示: x×y=k(一定)
2、想一想:成反比例的量应具备什么条件?
3、判断下面每题中的两个量是不是成反比例,并说明理由。

(1)路程一定,速度和时间。

(2)小明从家到学校,每分走的速度和所需时间。

(3)平行四边形面积一定,底和高。

(4)小林做10道数学题,已做的题和没有做的题。

(5)小明拿一些钱买铅笔,单价和购买的数量。

4、想一想,生活中还有哪些成反比例的量?
5、阅读P47“你知道吗?”说说成反比例的量的图像特点。

三、实践应用
1、完成练习七的第4题。

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分析:
(1)看一看表中有哪两种相关联的量。

(2)算一算几组相对应的两个数的积。

(3)比一比算出的积的大小,看看是不是相等。

(4)根据积是否相等就可以进行判断。

2、完成练习七的第5题。

四、归纳小结
怎样理解反比例的意义?能正确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反比例吗?
五、反思体验
这节课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疑惑吗?
六、作业实践
1、完成练习七的第6题.
2、完成练习七的第7题.
3、拓展练习.如果x和y是两种相关联的量,已知=y,x和y成什么比例?
【板书设计】
x×y=k(一定)
第9课时:反比例的练习课
【教案内容】反比例的练习
【教案目标】
1、掌握用反比例的方法解答相关应用题;
2、通过解答应用题使学生熟练地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反比例,从而加深对反比例意义的理解;
3、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案重点】掌握用反比例的方法解答应用题。

【教案难点】能正确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成什么比例,正确列出比例式。

【教案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案过程】
一、回顾旧知
1、成反比例的量有什么特征?
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如果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积一定,这两种量就叫做成反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叫做反比例关系。

如果用字母x和y表示两种相关联的量,用k表示它们的积(一定),反比例关系可以用下面的式子表示:
2、判断下面各题中两种量是否成比例;如果成比例,是成正比例或反比例。

(1)毎袋面粉的质量一定,面粉的总质量和袋数。

()
(2)一个人的年龄和体重。

()
(3)长方形的周长和宽。

()
(4)长方形的长一定,面积和宽。

()
(5)三角形的高一定,面积和底。

()
(6)圆的面积和半径。

()
(7)速度一定,路程和时间。

()
(8)正方形的边长和面积。

()
(9)生产总时间一定,生产一个零件所用时间和零件总数。

()
(10)中国儿童报的订数和钱数。

()
3、想一想:路程、速度和时间这三个量每两个之间有什么样的比例关系?
当速度一定,路程和时间成什么比例关系?
当路程一定,速度和时间成什么比例关系?
当时间一定,路程和速度成什么比例关系?
4、填一填
1)每箱木瓜的个数一定,运来的箱数和木瓜总个数如下表。

箱数/箱 4 8 16 32
总个数/个32 64
①把表格填写完整,说一说你是怎样做的。

②说一说箱数和总个数的变化情况。

③这里哪一个量不变?
④箱数和总个数成什么比例?
(2)木瓜总个数一定,每箱木瓜的个数和运来的箱数如下表。

每箱个数/个 4 8 16 32
箱数/箱32 64
①把表格填写完整,说一说你是怎样做的。

②说一说每箱个数和箱数的变化情况。

③这里哪一个量不变?
④每箱个数和箱数成什么比例?
二、归纳小结
第10课时正比例和反比例练习册练习课
教案内容:正比例和反比例练习
教案目标:巩固正比例的意义,会正确判断两个量是否成正比例,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教案重点:判断两个量是否成正比例的量
教案难点:正确判断两个量是否成正比例的量
教案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案过程:
一、复习正反比例的意义。

1、正比例的意义、性质。

2、成反比例的量有什么特征?
3、正、反比例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4、怎样判断两种量是不是成比例
二、选择:
1.一种课外书,购买的本数和总价()比例。

2.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一定,它的底和高()比例。

3.差一定,被减数和减数()比例。

4.一根电线截成同样的小段,截成的段数和每段的长度()比例。

5.圆的面积和半径()比例。

6.分子不变,分母和分数值()比例。

7.梯形的高一定,上底和下底的平均数与面积()比例。

8.圆锥的体积一定,底面积和高()比例。

A成正 B成反 C不成
三、根据下列等式判断x和y是否成比例,成什么比例?
(1)xy=8 ()(2)x+y=5 ()
(3)x-y=3 ()(4)3x=y ()
四、若x和y是两种相关联的量( x、y均不等于0),判断它们是否成比例,成什么比例?
(1)5x = 4y,则x和y成( )比例。

(2)3x-2y=0,则x和y成( )比例。

(3)若x = y+5,则x和y( )比例。

五、根据比例关系,写出下列各比。

(1)小红、小明两人带着同样多的钱去购买练习本,两人买的练习本的单价比是4:5,那么两人买的练习本的本书比是(): ()。

(2)甲、乙两车同时从A、B两地出发,相向而行,相遇时,两车所行的路程比是2:3 ,两车的速度比是(): ()。

(3)师、徒两人各加工一批数量相同的零件,师傅每小时加工13个,徒弟每小时加工8个,完成任务时,师、徒两人所需的工作时间比是(): ()。

六、断下面各题中的两种量是不是成正比例,说明理由。

(1) 谷的出M率一定,碾成大M重量和稻谷重量。

(2) 个人的身长和体重。

(3) 价一定,订《小学生世界》报的份数和总价。

(4) 方形的长一定,宽和面积。

(5) 被除数和商。

(6) 比的前项与后项。

(7)施肥量一定,施肥总量与公顷数。

七、全课小结
第11课时正比例和反比例练习册练习课
教案内容:正比例和反比例练习
教案目标:巩固正比例的意义,会正确判断两个量是否成正比例,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教案重点:判断两个量是否成正比例的量
教案难点:正确判断两个量是否成正比例的量
教案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案过程:
一、基本练习
1、练习七第六题
9×6=54(m2)=540000(cm2)
900×600=540000
1800×300=540000
3600×150=540000
每块地砖的面积和数量是两种相关联的量,因为每块地砖的面积×数量=教室面积(一定),所以每块地砖的面积和数量成反比例。

2、练习七第七题
每瓶容量和数量是两种相关联的量,因为每瓶容量×数量=醋的总量(一定),所以每瓶容量和数量成反比例。

3、练习七第八题
4、. 练习七第十题
(1)已知小麦的总质量和这些小麦磨出的面粉质量,怎样求出出粉率?
(2)如果出粉率一定,小麦的总质量和面粉的质量成什么比例关系?
(3)你还能找出其他比例的关系吗?
出粉率一定,面粉的质量和小麦的总质量成正比例关系。

小麦的总质量一定,面粉的质量和出粉率成正比例关系。

面粉的质量一定,小麦的总质量和出粉率成反比例关系。

1)速度、时间和路程 (2)单价、数量和总价
(3)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和工作总量
(4)长方形的面积、长和宽
5、练习七第十一题
学生先独立完成,后小组讨论。

二、全课小结
第12课时正比例和反比例练习册练习课
教案内容:正比例和反比例练习
教案目标:巩固正比例的意义,会正确判断两个量是否成正比例,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教案重点:判断两个量是否成正比例的量
教案难点:正确判断两个量是否成正比例的量
教案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案过程:
一、基本练习
1、什么叫成正比例的量?
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如果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也就是商)一定,这两种量就叫做成正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叫做正比例关系。

2、什么叫成反比例的量?
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如果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积一定,这两种量就叫做成反比例的量,它们之间的关系叫做反比例关系。

3、正比例和反比例的联系与区别
4、正、反比例的判断方法
(1)分析数量关系,确定哪两种量是相关联的量。

(2)分析这两种相关联的量,它们之间的关系式商一定,还是积一定。

(3)如果商一定,就成正比例,如果积一定,就成反比例。

5、判断下面各题中的两种量是否成
比例,成什么比例.
1)、练习本的单价一定,买练习本的数量和总价.
2)、化肥总重量一定,用去的数量和剩下的数量.
3)、总人数一定,每行的人数和行数.
4)、圆的周长和它的直径.
5)、一个人的体重和他的身高.
6)、订阅《中国少年报》的份数
和订报的总钱数.
7)、正方形的面积和它的边长.
8)、圆的面积和它的半径.
6、判断下面A、B两种量是否成比例,
成什么比例.
1、A+B=3
2、A=3B
3、AB=k+2(k一定)
二、全课小结。

通过学习,还有什么疑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