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vancedMaterials:易损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检查的新技术
纳米颗粒在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靶向诊断成像中应用研究进展
![纳米颗粒在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靶向诊断成像中应用研究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4926e46e30126edb6f1aff00bed5b9f3f90f72db.png)
纳米颗粒在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靶向诊断成像中应用研究进展作者:刘培新王丹刘雪玲张秀玲莫秋艳郝二伟来源:《新医学》2024年第06期【摘要】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常见的血管疾病,其特征是脂质的沉积及发生相关的炎性反应。
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是急性心血管事件的主要病理原因。
因此,易损斑块的早期发现和及时干预治疗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尽管临床上已开发出多种针对易损斑块的诊疗方法,但其导致的急性临床事件仍居高不下,而纳米颗粒在这方面表现出了巨大的潜力。
纳米颗粒在影像学中应用广泛,因其独特的光学特性,可以高效标记组织和细胞以检测疾病状态;金属纳米颗粒能实现高分辨率成像;还可用作药物递送载体,提高治疗效果。
文章回顾了纳米颗粒用于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靶向诊断的研究进展,探讨纳米颗粒在相关领域的未来发展以及向临床转化的挑战与机遇。
【关键词】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纳米颗粒;靶向诊断;造影剂;分子成像技术Research progress in nanoparticles in targeted diagnosis of vulnerable atherosclerotic plaquesLIU Peixin, WANG Dan, LIU Xueling , ZHANG Xiuling, MO Qiuyan, HAO Erwei(Department of Ultrasound, the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of Guangxi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Nanning 530023, China)Corresponding author: LIU Xueling, E-mail:**************【Abstract】 Atherosclerosis is a common vascular disease, which is characterized by lipid deposition and related inflammatory reactions. Vulnerable atherosclerotic plaque is the main pathological cause of acute cardiovascular events. Therefore, early detection and timely interventional treatment of vulnerable plaques are of clinical significance. Although a variety of clinical methods have been developed for the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vulnerable plaques, the acute clinical events caused by vulnerable plaques frequently occur. Nanoparticles have shown huge potential in this regard. Nanoparticles are widely applied in imaging because their unique optical properties can efficiently label tissues and cells to detect the state of disease. Metal nanoparticles can achieve high-resolution imaging, which can also be used as drug delivery carriers to improve therapeutic effect. In this article, recent research progress in the use of nanoparticles in targeted diagnosis of vulnerable atherosclerotic plaques was reviewed, and the future development of nanoparticles in related fields and the challenges and opportunities for clinical transformation were also illustrated.【Key words】 Atherosclerosis; Vulnerable plaque; Nanoparticles; Targeted diagnosis;Contrast medium;Molecular imaging technique動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是一种慢性炎症性疾病,其发生发展与内皮细胞损伤、脂质沉积、炎症细胞浸润密切相关。
【前沿技术】动脉粥样硬化诊疗新技术—纳米探针
![【前沿技术】动脉粥样硬化诊疗新技术—纳米探针](https://img.taocdn.com/s3/m/46b613c7a48da0116c175f0e7cd184254b351be7.png)
【前沿技术】动脉粥样硬化诊疗新技术—纳米探针动脉粥样硬化是冠状动脉心脏病的基础病变,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一大类疾病。
在我国,冠状动脉心脏病患病率及死亡率很高且逐年攀升,现每年约有超过70万人死于急性心肌梗死或心源性猝死。
因此,动脉粥样硬化及其引发的冠状动脉心脏病的临床诊治是我国乃至全球医学领域亟待解决的重大健康问题。
近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曹丰团队在生物医学1区杂志《Theranostics》(IF=8.537)构建靶向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纳米探针,该探针可在小鼠动脉粥样斑块部位靶向性聚集,并可通过提高斑块内沉默信息调节因子1(silent information regulator1, SIRT1)蛋白表达,抑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进展,实现动脉粥样硬化诊疗一体化。
分子影像技术为动脉粥样硬化诊治提供新的思路。
诊疗一体化纳米探针,即以分子影像学为基础实现对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诊断与治疗一体化,为动脉粥样硬化的临床诊治提供更有力的手段。
研究表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骨桥蛋白(osteopontin, OPN)表达增多,提示OPN作为动脉粥样硬化分子影像靶点的有效性。
在斑块中,部分血管平滑肌细胞(vascular smooth muscle cells,VSMCs)发生表型转化。
VSMCs表型转化在AS斑块形成及进展中发挥关键的作用,是调节斑块进展和斑块不稳定性的靶点之一。
基于以上研究基础,曹丰团队设计并合成靶向性诊疗一体化ICG/SRT@HSA-FITC-peptidefNPs纳米探针,该探针使用人血清白蛋白(human serum albumin, HSA)作为纳米探针平台的载体蛋白,探针表面修饰OPN多肽片段以实现其靶向性,并包载光学成像材料ICG、荧光成像材料FITC及斑块小分子治疗药物SRT1720(SIRT1特异激动剂)。
该研究通过细胞学实验证实,合成的靶向性纳米探针可以选择性的靶向活化的VSMCs,并抑制VSMCs表型转化。
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无创检测的分子影像研究进展
![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无创检测的分子影像研究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bddeadff29ea81c758f5f61fb7360b4c2e3f2ad5.png)
184·中国CT和MRI杂志 2022年12月 第20卷 第12期 总第158期【第一作者】丁恩慈,女,副主任医师,主要研究方向:动脉粥样硬化及心肌的影像诊断及分子显像。
E-mail:****************【通讯作者】沈 婕,女,主任医师,主要研究方向:动脉粥样硬化及心肌的影像诊断及分子显像。
E-mail:*******************The Copyright ©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高分辨MR对于易损斑块的识别有很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新型磁共振造影剂开发和表面相控阵线圈的应用可以改变组织弛豫,提高对比度,成像范围也有效扩大。
对比增强的全身磁共振血管成像允许系统显示整个血管树的分层并量化心血管疾病,在检测狭窄方面也显示出高度准确性,能够检测早期动脉粥样硬化疾病。
MR血管壁“黑血”和“亮血”技术可以增加管腔内血液与斑块对比度,对AS斑块的范围、厚度、面积、组织成分、炎性反应等重要生物学特征进行定性测量。
但心脏节律性运动和呼吸运动使MR成像易产生伪影,并且冠脉较细、走形迂曲使得显影不够清晰,因此MR血管壁成像技术在冠状动脉成像方面应用无法普及。
而MRI扫描时间过长,部分病人无法承受,导致一定的伪影等因素亦影响图像质量或迫使部分患者中途放弃;幽闭恐惧症及体内有金属支架的患者不适做MRI检查;MR对钙化不敏感;另外,MRI序列及参数不统一导致显像不佳,还有待进一步完善。
3 SPECT/CT及PET/CT等分子影像技术对易损斑块的检测价值及研究进展 基于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成像(single photon emission computed tomography/computer tomography,SPECT/CT)和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 computer tomography,PET/CT)的分子影像技术能从代谢、分子层面实时地探寻在体状态下的病生理过程,检测炎症和微钙化等微观过程[9],可以无创地观察动脉粥样硬化程度、斑块的代谢情况,成为鉴别易损斑块的重要检查方法。
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形成机制及核磁共振分子影像学示踪进展
![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形成机制及核磁共振分子影像学示踪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335624015fbfc77da369b17a.png)
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形成机制及核磁共振分子影像学示踪进展摘要】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常见病和多发病,其病理基础是动脉粥样硬化(AS)。
其中易损斑块更是导致急性心血管事件的元凶。
因此本文就易损斑块的发生机制及核磁共振检测手段在近年来的进展做简要的概述。
【关键词】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机制核磁共振分子影像学【中图分类号】R54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2)15-0041-02尽管目前心脏介入和冠脉搭桥外科手术等医疗技术有了较大的进步,但是冠状动脉疾病仍是全球死亡率和病死率升高的最主要的原因,在美国,在绝大多数疾病死亡的原因中,冠状动脉疾病仍首当其冲,每年有超过40万人死于此类疾病(大约1/6死于冠脉疾病)[1] 。
其病理基础是动脉粥样硬化(AS)。
AS不稳定斑块的破裂即易损斑块是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导致猝死的主要原因,因此对易损斑块的深入认识对预防心脑血管急性事件,降低死亡率,指导临床都有很重大的意义。
一、易损斑块的发生机制1.易损斑块的形成过程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早期是由于血管内皮细胞功能受损,血管壁反应性的增厚,随着病程的发展,血中低密度脂蛋白颗粒进入血管壁,并保留在血管内膜内,尤其是血流动力学负担较重的血管,在对低密度脂蛋白局部氧化和酶解的情况下,炎症性因子的释放,这些炎症因子的释放更加快了白细胞,包括T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的聚集。
单核细胞通过活化的内皮细胞分化成巨噬细胞[2]。
巨噬细胞的清道夫受体吞噬高密度脂蛋白颗粒,形成脂质条纹,脂纹表层沉积大量胶原纤维,平滑肌细胞增生并分泌大量细胞外间质,纤维帽下细胞外脂质、富含细胞内脂质的巨噬细胞和泡沫细胞以及脂纹则构成了脂核,随着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进展,内皮细胞,巨噬细胞,和平滑肌细胞随着凋亡或者坏死。
随着泡沫细胞的崩解,平滑肌细胞的减少,在白细胞的激活下,产生大量基质金属蛋白酶,导致脂质核心的不稳定,成为易损坏,易破裂的纤维帽,可出现坏死,斑块内出血、钙化和斑块内微血管化。
冠状动脉内高危易损斑块识别的多模态成像进展
![冠状动脉内高危易损斑块识别的多模态成像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e977f5dfc9d376eeaeaad1f34693daef5ef71335.png)
急性冠脉综合征(ACS )是一组由于易损斑块破裂或侵蚀引起的冠脉内急性血栓形成的严重临床综合征,其发病率和死亡率位居各类疾病前列[1]。
许多国家心肌梗死发病率大幅下降源于积极有效地进行传统ACS危险因素干预[2-3],早期发现、预防高危斑块形成,尤其是临床症状不典型的患者,对减少心血管相关事件至关重要。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证实了许多ACS 事件发生在血管造影提示管腔轻-中度狭窄的情况下。
目前ACS 的诊断依赖心电图、心肌酶水平、冠脉造影等检查手段。
但心肌酶的敏感度和特异性不够理想,而冠脉造影检查需要待官腔狭窄到一定程度方能明确诊断,血管内成像设备又因其无法实现对动脉管壁细胞结构的准确判断,无法评估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特征等因素限制了广泛使用。
因此,研究高敏感度、高特异性、高便捷性的诊断新方法,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价值和社会经济效益。
虽然冠状动脉造影是明确ACS 的金标准,但由于缺乏高效的生物标记物评估系统和精确地在体腔内影像学探测手段识别高危易损斑块,无法将临床实验室检查结果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负荷、面积等进行整合分析得出可靠的相关性数据。
如何避免慢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发生急性冠状动脉事件成为研究热点。
各种血管内成像技术致力于对斑块稳定性的评估——包括血管内超声、心肌磁共振成像、PET 成像、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近红外光谱和光学相干弹性成像等单模态或多模态影像技术应运而生。
近年来,心脏病专家与医学工程师通力合作,突破了台式成像设备转为床旁时遇到的瓶颈,兴起了多模态血管内成像技术的临床研究。
受益于多学科协同合作发展、科研院所、企业和政府资助,多模态血管内成像的临床转化可以深入了解冠状动脉疾病病理生理过程,终极目标是通过多模态成像帮助临床医生优化个体化治疗方案和改善预后。
Advances in Multimodality Intravascular Imaging for Identification of High-risk Vulnerable Plaques in Coronary ArteriesYANG Fan 1,WU Jianjun 1,21Key Laboratory of Myocardial Ischemia,Ministry of Education,2Department of Cardiology,The Second Affiliated Hospital of Harbin Medical University,Harbin 150001,China摘要: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或侵蚀引起的血栓形成造成心肌梗死事件的发生。
超声弹性成像技术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的应用进展
![超声弹性成像技术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的应用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118636cfd05abe23482fb4daa58da0116c171f4f.png)
超声弹性成像技术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的应用进展沈玥;蔡爱露【摘要】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易损性近年来受到临床医师的重视.颈动脉血管超声是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进行检测和分析的主要影像学方法之一.超声弹性成像技术作为超声新技术,提供了在弹性角度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进行评价的新方法,包括血管内超声弹性成像、静态/准静态超声弹性成像以及声辐射力超声弹性成像等技术.超声弹性成像技术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的应用主要有评价斑块的硬度、应变对比度、剪切波速度及杨氏模量值等,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易损性的评估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期刊名称】《医学综述》【年(卷),期】2018(024)017【总页数】5页(P3482-3486)【关键词】超声弹性成像;颈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作者】沈玥;蔡爱露【作者单位】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超声科,沈阳110004;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超声科,沈阳11000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445.1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可导致颈动脉狭窄、闭塞,并可诱发缺血性脑卒中事件,增加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风险[1]。
颈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的易损斑块是近些年临床研究的重点。
易损斑块是指所有具有破裂倾向、易于导致血栓形成和(或)进展迅速的危险斑块[2],易损斑块的突然破裂是导致中等程度狭窄血管闭塞,继而发生缺血性脑血管疾病事件的主要原因[3]。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易损性是由斑块的内部构成、生物成分以及力学特性交互作用所致[4]。
纤维帽薄、脂质核心大、斑块内出血是易损斑块的病理学特征。
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发生通常是易损斑块直接导致的,而非斑块形成导致的管腔狭窄间接引起的,因而不论血管狭窄程度如何,当斑块具有较薄的纤维帽包绕,较厚的血栓脂质核特征时,往往较具有厚的纤维帽的斑块更易破裂,因而更需要引起临床医师的关注。
目前血管超声已广泛用于临床,相较于其他影像学方法,超声检查具有灵活、实时、无放射损伤等优势,在颈动脉易损斑块的检出、颈动脉狭窄程度的评估以及实时监测颈动脉闭塞性病变外科治疗过程等领域具有重要价值[5],是进行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检测的主要方法之一。
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临床检查技术进展
![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临床检查技术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643ae959777f5acfa1c7aa00b52acfc789eb9f15.png)
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临床检查技术进展吕金鑫;孙鑫;田野【摘要】Atherosclerosis is a systemic inflammatory responsive disease .As the disease progresses, atherosclerotic plaques can be gradually formed in the arterial intima .The components of plaques can affect its stability and the rupture of unstable plaques can cause the vessel's narrowness and embolization , leading to vascular diseases , such as myocardial infarction and cerebral apoplexy .The components of plaques and the stability can be studied through different imaging methods.Different imaging examinations can observe different parameters ,each having their own advantages and ing the auxiliary examination can proceed the early risk assessment ,to give reasonable intervention and improve the patient's prognosis.%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全身炎症反应性疾病,随着病情进展,动脉内膜可逐渐形成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斑块的成分可影响稳定性,而不稳定型斑块的破裂可引起血管狭窄、栓塞,引发心肌梗死、脑卒中等血管疾病.可通过不同的影像学手段对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成分、稳定性进行研究,不同的影像学检查方法观察的参数也不同,也有各自的优缺点.通过辅助检查可提早对动脉粥样硬化患者进行风险评估,及时进行合理干预,改善患者预后.【期刊名称】《医学综述》【年(卷),期】2018(024)012【总页数】5页(P2462-2466)【关键词】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成分;易损斑块;影像学检查【作者】吕金鑫;孙鑫;田野【作者单位】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血管内科CCU,哈尔滨150001;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血管内科CCU,哈尔滨150001;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血管内科CCU,哈尔滨15000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4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是全身性疾病,某个部位的粥样硬化改变可以预测远隔部位的病理变化[1]。
多模态纳米粒靶向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SR-A的体外研究
![多模态纳米粒靶向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SR-A的体外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390b2d9570fe910ef12d2af90242a8956becaa2a.png)
多模态纳米粒靶向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SR-A的体外研究叶曼1,2,钟毅欣2,汪星月3,郭大静2,周君2*动脉粥样硬化是心血管疾病发生发展的重要病理基础,而心血管疾病是一种严重影响和危害人类生命健康的疾病,有较高的致病率和致死率[1]。
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病理特征、组成成分与斑块的易损性、斑块的破裂以及破裂后导致的严重后果息息相关[2],因此,能够在体无创性地检测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组成成分,将对患者的治疗和预后评估有着极其重要的临床价值。
目前临床常用的影像技术对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病理成分及稳定性判断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而分子影像学的发展使得准确地测定斑块的组成成分成为可能,并且具有识别易损和高风险斑块的潜能[3-4],可以在疾病表现出临床症状之前便提供相关的病理生理学信息。
本研究用聚乳酸/羟基乙酸[poly (lactic-co-glycolic acid),PLGA]作为载体,制备载配体硫酸葡聚糖(dextran sulfate,DS)的磁共振及光声双模态分子探针,以期借助分子影像技术从细胞及分子水平分析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清道夫受体A (scavenger receptor A,SR-A),实现对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早期精准诊断,为疾病的治疗及预后判断提供重要的基础信息。
1 材料与方法1.1 材料1.1.1 主要试剂PLGA (丙交酯:乙交酯为75∶25,分子量为8000 Da,济南岱罡生物材料有限公司)、油酸修饰的Fe3O4 (10 nm,25m g/m L,美国大洋科技有限公司)、聚乙烯醇(polyvinyl alcohol,PV A,分子量为30000~70000 Da,美国Sigma公司)、壳聚糖(chitosan,CS,分子量为50000 Da,上海麦金林生化有限公司)、DS (分子量为5000 Da,上海阿拉丁试剂有限公司)、DiI和DAPI染色剂(美国Sigma公司)、CCK8检测试剂盒(日本同仁),所有试剂均为分析纯。
正电子示踪剂在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评价中的应用研究
![正电子示踪剂在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评价中的应用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e4d71c453d1ec5da50e2524de518964bcf84d2a1.png)
国际医学放射学杂志IntJMedRadiol2021Nov 鸦44穴6雪:712-716正电子示踪剂在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评价中的应用研究郭建华沈婕*【摘要】动脉粥样硬化(AS)易损斑块糜烂及破裂是引起急性心脑血管疾病的主要原因之一,早期发现对于有效预防和管理心肌梗死和脑卒中等危及生命的心血管事件至关重要。
正电子发射体层成像(PET)可无创地监测与AS 相关的生物过程,放射性示踪剂能够从炎症、微钙化、缺氧、新生血管生成、淀粉样变、趋化因子受体等多方面反映病变发生机制,对诊断斑块性质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就各类新型正电子放射性示踪剂用于PET 探测AS 易损斑块的作用及价值予以综述。
【关键词】放射性示踪剂;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正电子发射体层成像中图分类号:R54;R743;R445.6文献标志码:AApplication of positron tracer in the evaluation of atherosclerotic vulnerable plaques GUO Jianhua ,SHEN Jie.Department of Nuclear Medicine,Tianjin First Central Hospital ,Tianjin 300192,China.Corresponding author:SHEN Jie,E-mail :*******************【Abstract 】Erosion and rupture of vulnerable atherosclerosis (AS)plaque is one of the main causes of acutecardiovascular and cerebrovascular diseases.Early detection is essential for the effective prevention and management of life-threatening cardiovascular events such as myocardial infarction and stroke.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 (PET)provides a noninvasive method to monitor the biological processes associated with AS.The current radioactive tracers can show the pathogenesis of the lesions from inflammation,microcalcification,hypoxia,angiogenesis,amyloidosis,chemokine receptor and other aspects,and have a good application prospect in the diagnosis of the nature of plaques.This paper reviews the application of PET imaging in detecting vulnerable AS plaques and positron radioactive tracer in evaluating vulnerable AS plaques.【Keywords 】Radioactive tracer;Atherosclerosis;Vulnerable plaque ;Positon emission tomographyIntJMedRadiol,2021,44(5):712-716作者单位: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核医学科,天津300192通信作者:沈婕,E-mail :********************审校者基金项目:天津市科技支撑计划项目(16ZXMJSY00170)DOI:10.19300/j.2021.Z18817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是引起心血管事件的主要因素,而斑块破裂导致的心肌梗死及脑卒中是心血管疾病致死的重要原因之一,也是周围血管疾病的潜在病因,其主要特点是慢性、隐匿、进行性和多灶性[1-2]。
动脉粥样硬化心血管内一诊技术创新
![动脉粥样硬化心血管内一诊技术创新](https://img.taocdn.com/s3/m/549ac63df56527d3240c844769eae009581ba2ee.png)
动脉粥样硬化心血管内一诊技术创新心血管疾病是当今全球范围内最常见的致死疾病之一。
动脉粥样硬化是导致心血管疾病的主要原因之一。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人们对动脉粥样硬化心血管内一诊技术的研发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在本文中,我将介绍几种最新的动脉粥样硬化心血管内一诊技术创新。
首先,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技术是一种高分辨率、无创伤的心血管成像技术。
它利用光的干涉原理,能够非常准确地观察血管内腔的形态。
通过OCT技术,医生可以检测狭窄、溃疡等动脉粥样硬化的病变。
与传统的冠状动脉造影相比,OCT技术具有更高的分辨率和更少的创伤。
此外,OCT技术还可以测量斑块的厚度,为动脉粥样硬化的病变程度提供更多信息。
其次,纳米粒子技术是动脉粥样硬化心血管内一诊的另一个创新。
纳米粒子是一种极小的颗粒,可以进入人体的微小血管中,通过血液循环到达病变的部位。
在这里,纳米粒子可以与动脉粥样硬化的斑块结合,形成可见的沉积物。
通过检测这些纳米粒子的分布和数量,医生可以对动脉粥样硬化的程度和部位进行评估。
纳米粒子技术的发展为早期发现和治疗动脉粥样硬化提供了新的机会。
另外,基因检测技术也被广泛应用于动脉粥样硬化心血管内一诊。
通过分析患者的基因序列,医生可以确定他们是否携带与动脉粥样硬化相关的基因突变。
这些基因突变可能使患者更容易患动脉粥样硬化并进一步发展为心血管疾病。
基因检测技术的发展使医生能够根据个体的遗传风险来进行个体化的预防和治疗策略。
另一项技术创新是虚拟心脏内镜(VCL)技术。
VCL技术使用计算机模拟的方法,将心脏内部的一画面转化为三维图像,医生可以通过这些图像实时观察心脏血管的运动和变形。
利用VCL技术进行动脉粥样硬化的诊断可以避免传统的心脏导管检查所带来的创伤和不便。
此外,VCL技术还可以精确评估血管的狭窄程度,为有效的治疗方案提供指导。
总的来说,动脉粥样硬化心血管内一诊技术的创新为早期发现和治疗心血管疾病提供了更多的机会。
MRI检测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和阿托伐他汀干预的实验研究的开题报告
![MRI检测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和阿托伐他汀干预的实验研究的开题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e714be866037ee06eff9aef8941ea76e58fa4a0a.png)
MRI检测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和阿托伐他汀干预的实验研究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与意义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慢性炎症疾病,是导致心脑血管疾病最主要的病因之一。
虽然阿托伐他汀等降脂药物已被广泛应用于临床防治动脉粥样硬化,但其对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的治疗效果尚不明确。
MRI技术可以无创地评估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并对血管内皮功能及纤维斑的成分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
因此,开展MRI检测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和阿托伐他汀干预的实验研究,有助于探究阿托伐他汀对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的治疗作用及机制,为动脉粥样硬化的早期预防提供科学依据。
二、研究内容和方法研究内容:本研究旨在探讨阿托伐他汀对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的治疗作用及机制。
研究方法:1. 实验对象:选取60只健康SD大鼠,随机分为阿托伐他汀组、对照组和空白组,每组20只。
2. 建立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模型:给予高脂饲料喂养,同时注射低剂量链霉素。
建立模型成功后,实验开始。
3. MRI检测:在给予药物治疗后,利用MRI技术检测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的位置、数量和特点,并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
4. 阿托伐他汀处理:阿托伐他汀组给予阿托伐他汀治疗,对照组给予生理盐水,空白组不做处理。
5. 检测指标:采用心肌梗死大小和斑块面积等参数评估治疗效果,同时检测血清脂谱及血浆C反应蛋白水平。
最后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
三、预期结果与意义预期结果:通过MRI技术检测和定量分析,本研究将得到阿托伐他汀对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的治疗效果及机制的探讨。
预计阿托伐他汀可以显著降低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形成的面积和数量,并同时改善血清脂谱及血浆C反应蛋白水平。
意义:本研究通过MRI技术检测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以及探索阿托伐他汀对其的治疗作用及机制,可以提高防治动脉粥样硬化的效果,为动脉粥样硬化的早期预防提供科学依据。
该研究成果有望进一步推动MRI技术在心血管疾病中的应用,并促进降脂药物在动脉粥样硬化预防和治疗中的应用。
【进展】动脉粥样硬化早筛,科学家提供了这个新工具!
![【进展】动脉粥样硬化早筛,科学家提供了这个新工具!](https://img.taocdn.com/s3/m/c3f1667b1fd9ad51f01dc281e53a580216fc50b5.png)
【进展】动脉粥样硬化早筛,科学家提供了这个新工具!动脉粥样硬化所致的脑卒中、缺血性心脏病是世界范围内以及中国近年来排名前列的致死病因,对这一严重危害生命安全的疾病——动脉粥样硬化风险的早期发现并精准评估显得尤为重要,它是对高危人群及患者进行早期干预,并改善预后的重要环节。
其中壁剪切力(WSS,是由于血流和管壁之间的摩擦导致的应力)被认为是评估动脉粥样硬化风险的一个主要参数——如何尽量准确的获取壁剪切力,是临床专家和医学工程学专家们最重视的关键环节。
迈瑞研发工程师与意大利专家Dr. Goddi合作,进行了超声向量血流成像技术(V Flow/UVFI)计算WSS的相关研究,最新研究认为:意大利SME医学影像诊断中心CEO及主任医师Dr. Alfredo Goddi是国际知名超声专家,为国际学术组织SIRM(意大利放射学会)、RSNA(北美放射学会)、ESR(欧洲放射学会)会员,发表多篇论文及著作,为ER及JPS审稿人。
主要研究方向有V Flow的临床价值等。
近期,Dr. Alfredo Goddi及其团队对健康受试者和动脉粥样硬化患者进行了颈动脉分叉处的血流动力学研究,并用V Flow进行了WSS 的计算。
他们发现:健康人群及动脉粥样硬化人群的颈动脉分叉处血流形态较为复杂,V Flow技术可应用于复杂流体周围的WSS评估。
目前,载有该研究详细结果的文章“Wall Shear Stress Measurements Based on Ultrasound Vector Flow Imaging: Theoretical Studies and Clinical Examples”已发表在2020年8月正式出版的Journal of Ultrasound in Medicine上。
文章截图源自Wiley Online LibraryJournal of Ultrasound in Medicine, 39(8):1649-1664该研究分析了30例健康受试者(15男15女,平均年龄39.5岁)和5例动脉粥样硬化患者(4男1女,平均年龄70.4岁)的颈动脉分叉处的血流动力学状态,使用迈瑞的Resona 7和L9-3U/L11-3U探头采集数据,并用UVFI功能进行了WSS的测量,描述颈动脉分叉处不同血流状态的壁剪切力特征。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易损斑块检测新进展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易损斑块检测新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a5e21bdebb0d4a7302768e9951e79b8968026867.png)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易损斑块检测新进展
李建平;刘厂辉
【期刊名称】《社区医学杂志》
【年(卷),期】2007(5)12S
【总页数】4页(P34-37)
【关键词】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易损斑块破裂;早期检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冠状动脉内;血小板聚集;血栓形成;临床意义
【作者】李建平;刘厂辉
【作者单位】南华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内科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541.4
【相关文献】
1.动脉易损斑块的分子影像研究及新进展 [J], 苏航;王蒨
2.易损斑块的影像诊断研究新进展 [J], 李妙(综述);张平洋(审校)
3.颈动脉易损斑块的评估方法研究新进展 [J], 高形国
4.易损斑块的影像学检查新进展 [J], 江业慧;张平洋
5.腔内影像学对冠状动脉易损斑块的识别与治疗最新进展 [J], 张迪瑞;何路平;于波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AdvancedMaterials:易损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检查的新技术非侵入性纳米探针--用于易损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体内光声成像
心血管疾病(CVD)是对人类健康最严重的威胁之一。
特别是在我国,心血管疾病引起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仍在上升。
动脉粥样硬化(AS)是心血管疾病的主要病理原因,炎症反应贯穿于AS的各个阶段,从动脉壁脂纹的产生开始,到AS形成过程,甚至斑块的破裂,同时,巨噬细胞在吸收氧化低密度脂蛋白(oxLDL)变成泡沫细胞的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同时释放出大量的炎症因子,产生不稳定型AS斑块。
临床研究发现富含AS斑块的泡沫细胞容易破裂形成血栓,导致心肌梗死、中风等致命并发症的发生。
因此,有效识别泡沫细胞并区分易损AS斑块,对临床心血管疾病的防治具有重要意义。
基于此,北京大学健康科学中心心血管科学研究所和分子心血管科学重点实验室郑乐民教授带领团队利用Ti3C2/ICG纳米复合物作为PA纳米探针,研制了一种无创PA成像平台,成功实现了易损AS斑块的直接活体视觉成像。
该研究成果以“A Non-InvASive Nanoprobe for In Vivo Photoacoustic Imaging of Vulnerable Atherosclerotic Plaque”为题,在线发表在《Advanced Materials》杂志上。
Ti3C2纳米片和ICG都具有优异的PA成像性能。
而且,Ti3C2纳米片具有较大的比表面积,可作为多种ICG分子负载的纳米载体,从而使Ti3C2/ICG纳米探针明显提高PA性能。
为了对易损斑块进行高度选择性识别,研究人眼选择AS斑块泡沫细胞中过度表达的骨桥蛋白(OPN)作为靶点。
通过对抗OPN抗体(OPN Ab)的修饰,形成的OPN Ab/Ti3C2/ICG纳米探针能够特异性识别泡沫细胞和易损斑块组织。
静脉注射到AS模型小鼠后,OPN-Ab/Ti3C2/ICG纳米探针在脆
弱的富含斑块的主动脉弓上显示出特别增强的PA成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