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高中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金黄的稻束》李丽教案PPT课件 一等奖新名师优质课获奖教学设计
高中语文人教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课件:诗歌部分 第四单元 大地的歌吟--金黄的稻束(共17张PPT)
的美感。
“我想起无数个疲倦的母亲, 黄昏 路上我看见那皱了的美丽的脸”,“ 我想起”“我看见”有什么作用?
• 由诗人产生联想,“我想起”把“稻 束”和“母亲”的形象联系了起来,也
就连通了这两个意象的内涵。
10.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诗歌以“金黄的稻束”为中心形象展开联 想,通过稻田、路上、天空、远山等空间性的位 移,传达一个时间性的主体——对劳动中生命力 的消逝的沉思。
B.诗歌赋予“金黄的稻束”以积极、强烈的视 觉印象和消极、“静默”无言的听觉感受,意在 利用两者的不协调,把关注点从外在画面转向内 在的生命感受。
9.对这首诗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A.“金黄的稻束站在/割过的秋天的田里”一句 涉及的时间,从全诗看,除了“秋天”外,还隐指 “暮色”降临之前。
B.“黄昏路上我看见那皱了的美丽的脸”,把“ 皱”与“美丽”并列,寓有讴歌母亲的劳动和感叹 时光流逝之意。
C.“你们/在这伸向远远的一片……”的诗句 中,“你们”指诗歌的主要形象“金黄的稻束”。
“伟大的疲倦”,如何理解?
• 诗人赋予母性的疲倦和坚忍。
• 超越一切的伟大品质,是一种肯 定和赞赏。
如何理解最后一句?
• 最后一句,超越了对母亲劳动
者的赞颂,而具有了更广泛的 哲思。
文脉图示
《金黄的稻束》 金黄的稻束→疲倦的母亲→母亲的伟大、静 默→广大劳动者的形象和人类的思想
2000年高考真题
• 金黄的稻束是母亲的象征。
“疲倦的母亲”,它们与“皱 了的美丽的脸”有何关系?
• 母亲赋予生命,母亲是劳动者,母亲 肩负生命的艰辛和希望,母亲因此而 疲倦;
人教版高中语文现代诗歌散文欣赏课件:第四单元金黄的稻束 (共11张PPT)
10 、每个人都有孤独的时候。要学会忍受孤独,这样才会成熟起来。年轻人到了一个陌生环境,面对形形色色的人和事,一下子不知所措,
有时连倾心说话的地方也没有。这时,千万别浮躁,学会静心,学会忍受孤独。在孤独中思考,在思考中成熟,在熟中升华。不要因为寂寞 乱了方寸,去做无聊的事,白白浪费时间。
16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 1 、给高贵的灵魂找个住所,迷途之返是好汉。 3 、人生的最大遗憾莫过于错误地坚持了不该坚持的东西,轻易地放弃了不该放弃的东西,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理想,都有那个期望达到的目 标,或许有这么一天我恩男狗狗成为一名教师,或许有那么一天我能实现自己的理想,达到自己的目标!生活还在继续!不要忘记微笑的对待每 一天,不要忘记珍惜余下的每一天! 4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生;侯得一以为天下正。 16 、拥有的时候,多加珍惜,无论是亲情,友情还是爱情,平安就是福。且行且惜,且走且悟,人生之中唯有自强不息,勇敢向前,方可走 出一条阳光大道。
19 、自我反省,做自己的老师。 4 、没有错误的行为,就不会有失败的结果。如果你不能正确分析失败的原因,即使做再多的努力,也于事无补。 7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6 、用乐观的心态迎接困难,因为能打败你的,只有你自己。 17 、美丽的空想比不上踏实地做事,只要开始行动,就算再晚也不迟。
2 、因为我不能,所以一定要;因为一定要,所以一定能。 12 、怕吃苦的人苦一辈子,不怕吃苦的人苦一阵子。 11 、作为一个顶天立地的人,你要无怨无悔地走完自己的人生历程。想要怎样才能充实地走完这段历程,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是碌碌 无为,虚度韶华?还是踏踏实实,拼搏奋斗?这取决于自己。要想成就理想,需要做到不唯众,不唯上。不在意普通的路上是否比别人走得更 快,而是又在无人行走的荒野上行走的勇气,这样才能看到别人无法看到的情境。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第四单元 略读《金黄的稻束》优秀课件 (共20张PPT)
稻束站在 田里, 我想起母亲, 路上我看见那脸……
意蕴发生了哪些变化
收获日的满月在 高耸的树巅上, 暮色里,远山 围着我们的心边,
没有一个雕像能比这更静默。
“静默”有什么意味?
• 稻束静静立在田里,有如雕像, 本身是静默的;
• 另外,它们静默,是因为这种母 亲的疲倦、美丽和坚忍已超越 了一切言说。
D.“历史也不过是/脚下一条流去的小河”,这 实际上就是稻束“低首沉思”的内容。
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D
A.诗歌以“金黄的稻束”为中心形象展开联想,通过 稻田、路上、天空、远山等空间性的位移,传达一个时 间性的主体——对劳动中生命力的消逝的沉思。
B.诗歌赋予“金黄的稻束”以积极、强烈的视觉印象 和消极、“静默”无言的听觉感受,意在利用两者的不 协调,把关注点从外在画面转向内在的生命感受。
• 金黄,是成熟的稻束的颜色。
• 金黄的稻束,意味收获。
• 金黄又给稻束这一意象增添了一种高 贵的美感。
我想起无数个疲倦的母亲, 黄昏的路上我看见那皱了的美丽的脸,
“我想起无数个疲倦的母亲, 黄昏 路上我看见那皱了的美丽的脸”, “我想起”“我看见”有什么作用?
• 由诗人产生联想,“我想起”把“稻 束”和“母亲”的形象联系了起来,
肩荷着那伟大的疲倦,你们 在这伸向远远的一片 秋天的田里低首沉思,
“伟大的疲倦”,如何理解?
• 诗人赋予母性的疲倦和坚忍。
• 超越一切的伟大品质,是一种肯 定和赞赏。
静默。静默。历史也不过是 脚下一条流去的小河, 而你们,站在那儿, 将成为人类的一个思想。
如何理解最后一句?
最后一句,超越了对母亲劳动
也就连通了这两个意象的内涵。
• 金黄的稻束是母亲的象征。
金黄的稻束 教学版 ppt课件
2020/10/15
13
金黄的稻束站在
“ 金黄”修饰“稻束”,有什么意味?
“站”与“立”相比,在表达效果上有何
割过的秋天的田里, 不同?
我想起无数个疲倦的母亲,
“疲倦”、“皱了”
黄昏路上我看见那皱了的美丽的脸, 与“美丽”矛盾吗?
收获日的满月在 高耸的树巅上,
“满月”除了作为背景, 还有何深层含义?
2020/10/15
30
二、融合传统与现代经验的意象 诗中的意象塑造具有如下两个特征:第一,从强烈的主观投入对实存的生活形态作具体描述,如“金黄的稻束”“疲倦的母亲”“收获日的满月”“高耸的山巅
二、融合传统与现代经验的意象
诗中的意象塑造具有如下两个特征:第一,从 强烈的主观投入对实存的生活形态作具体描述, 如“金黄的稻束”“疲倦的母亲”“收获日的满 月”“高耸的山巅”;第二,通过诗人的感官转 化把抽象的事物变形为具体感知的形象,如“历 史”不过是“脚下一条流去的小河”。无论哪种 方法所形成的意象都具有独创性,而且它们也是 通过诗人心理的仰证或想象才得以实现的。诗人 对意象的理解与创造,吸收了中国古代和西方现 代的经验,并且有所融合、创造。
2020/10/15
10
写作背景
作者自述
一个昆明常有的金色黄昏,我从郊
外往小西门里小街旁的女生宿舍走去,
在沿着一条流水和树丛走着时,忽然右
手闪进我的视野是一片开阔的稻田,一
束束收割下的稻束,散开,站立在收割
后的稻田里,在夕阳中如同镀金似的金
黄,但它们都微垂着稻穗,显得有些儿
疲倦,有些儿宁静,又有些儿寂寞,让
暮色里,远山 围着我们的心边,
在用“满月”“ 远山”为“稻束” 添加了美丽的背景之后,诗人为什么 要将稻束的意象转化为雕像?
《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 《金黄的稻束》课件
首 页
X 新知导学 Z 重难探究
INZHI DAOXUE
HONGNAN TANJIU
D 读写拓展
UXIE TUOZHAN
问题导思
多维探究
文脉图解
技法鉴赏
目标二赏析语言, 把握诗歌艺术特色 1 .《金黄的稻束》这首诗的语言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 提示:这首诗由于独特的对色彩与声音的把握和表达,使语言带有一种 雕塑般的质感和光辉。 诗人用“金黄”修饰“稻束”,既是基于稻束本身的质感, 也是出于一种对内在精神的把握 ,“金黄”是高贵的色调。 而三个“静默”预示 着母亲的美丽与坚忍已超出了一切言说 ,此时无声胜有声。 这有“声”有“色” 的语言增添了诗歌的厚重感。 2 .《地之子》这首诗的第一、二两节分别是怎样抒发情感的? 提示:
X 新知导学 Z 重难探究
INZHI DAOXUE
HONGNAN TANJIU
D 读写拓展
UXIE TUOZHAN
问题导思
多维探究
文脉图解
技法鉴赏
有 “声 ”有 “色 ”的语言 ——浅析《金黄的稻束》 这首诗由于独特的色彩与声音的把握和表达,而使语言带有一种雕塑的质 感和光辉。 诗人用“金黄”修饰“稻束”,既是基于稻束本身的质感,也是一种内 在精神的把握,“金黄”是高贵的色调。在技巧上,它一方面体现了现代主义 具体意象和抽象观念的叠加所产生的特殊效果,也沟通了古典诗歌对意境 的要求,体现了对传统的情境关系的重视。 而三个“静默”预示着母亲的美丽 与坚忍已超出了一切言说,此时无声胜有声。 这有“声”有“色”的语言增添了 诗歌的厚重感。
首 页
X 新知导学 Z 重难探究
INZHI DAOXUE
HONGNAN TANJIU
D 读写拓展
《金黄的稻束》ppt课件
2、融合传统与现代经验的意象 诗中的意象具有如下两个特征:第一,以强 烈的主观态度对实存的生活形态作具体描述, 如“金黄的稻束”“疲倦的母亲”“收获日 的满月”“高耸的山巅”;第二,通过诗人 的感官转化把抽象的事物变形为具体感知的 形象,如“历史”不过是“脚下一条流去的 小河”。无论哪种方法所形成的意象都具有 独创性,而且它们也是通过诗人心理的印证 或想象才得以实现的。诗人对意象的理解与 创造,吸收了中国古代和西方现代的经验, 并且有所融合、创造。
这得益于诗人意象创造的技巧圆熟,尤其是组织得非常 和谐。它在跳跃的地方都作有机的过渡,用一根无形的 线索把数个意象贯串起来。诗的前两行写大自然的“稻 束”,一个跳跃,却又写起了“皱了的美丽的脸”的 “疲倦的母亲”。从稻束到母亲,是两个意象的重叠, 但其中用“我想起……我看见”作了暗过渡,所以虽然 跳跃,却不感突兀。在省略中我们能感到诗人在这里作 出了一个重要的暗示:全诗把“稻束”与“疲倦的母亲” 连了起来。这联结的线索就是由诗人对那个一切都被颠 倒了的社会中的一个社会问题的认识引起的,即为什么 劳动者却是贫穷者,对社会贡献得越多,自己却丧失得 越多。
2、诗人是如何将“诗”(诗的意象和语言的美) 与“思”(对人类存在的思索)融合在一起的?
诗人以“金黄的稻束”为起点,将收割后的疲倦和静默、 母亲和人类历史活动的意义联系起来,因而具有一种更 为感人的力量。在具体写法上,诗人并没有在字面上将 “金黄的稻束”直接比为“母亲”,或是直接比为“雕 像”,而是在这两者之间来回闪动,展开联想和沉思。 它们在诗中同时存在,相映样一根艺术线索贯穿起艺术形象, 表现了出来。
语言品味
• 1、有“声”有“色”的语言 • 这首诗由于独特的色彩与声音的把握和表达,而 使语言带有一种雕塑的质感和光辉。诗人用“金 黄”修饰“稻束”,既是基于稻束本身的质感, 也是一种内在精神的把握,“金黄”是高贵的色 调。在技巧上,它一方面体现了现代主义具体意 象和抽象观念的叠加所产生的特殊效果,也沟通 了古典诗歌对意境的要求,体现了对传统的情境 关系的重视。而三个“静默”预示着母亲的美丽 与坚忍已超出了一切言说,此时无声胜有声。这 有“声”有“色”的语言增添了诗歌的厚重感。
人教新课标版语文高二《中国诗歌散文欣赏》课件 金黄的稻束 地之子 半棵树 边界望乡
提醒你夯实基 础
-7-
1.注字音
加点字 读音
襁.褓.
qiǎng bǎo
嗅.着
xiù
洗岑.
cén
剥
肩荷. hè 荷.花 hé
加点字 鹧.鸪. 贲.张 氤.氲.
读音 zhè gū bēn yīn yūn
-8-
2.写汉字 词语 树 diān diān 倒 疯 diān
易错字 巅 颠 癫
词语 深 zhèn 金 chuàn xùn 练
答案:B
-24-
2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城堡 胸脯 屹立 高屋建领
B.峰峦
潮汛
蓓蕾
如雷贯耳
C.树巅
揣摩
震撼
张驰如弓
D.针贬
波澜
氤氲
迥然不同
解析:A 项,“高屋建领”应为“高屋建瓴”;C 项,“张驰如弓”应为“张弛
如弓”;D 项,“针贬”应为“针砭”。
答案:B
-25-
3 下面这首题为“一个七月的黄昏——题李清照”的短诗,其第(二) 节六个句子的顺序,排列最恰当的一项是( )
C.树巅./癫.痫
鹧.鸪/摭.拾 咯.血/当然咯.
D.贲.张/喷.发
深圳./金钏. 惊蛰./海蜇.头
解析:A 项,qiǎng/jiàng,cén,xiù;B 项,hè/hé,lè/lēi,zhā/chá;C
项,diān,zhè/zhí,kǎ/lo;D 项,bēn/pēn,zhèn/chuàn,zhé。
人们说 雷电还要来劈它 因为它还是那么直那么高
雷电从远远的天边就盯住了它
1972 年,咸宁
-29-
4 诗歌以“半棵树”为题有什么好处? 参考答案:以“半棵树”为题目,给读者一种残缺感,一种与日常生活经 验中的作为完整的形象的“一棵树”相背离的陌生感,一种视觉的冲 击力。是什么力量使它变成了“半棵树”?这给读者预设了一个悬念。
人教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金黄的稻束课件(31张)
2009 年,沈克泉去世,儿子沈昌健依然是坚持着油菜育种。 家人将沈克泉葬在离试验地不远的山坡上。家人知道,这些油菜 是老人最后的心愿和牵挂。
如今,沈昌健的“沈油杂”202、819 已进入区域试验环节。 几十年来,沈克泉、沈昌健父子自筹资金 150 多万元,家里欠下 了不少债,“几乎所有亲戚都借遍了”。家里最值钱的是两台用 来贮藏油菜种子的冰箱。
金章玉句 《金黄的稻束》 1. 金黄的稻束站在/割过的秋天的田里,/我想起无数个疲倦 的母亲,/黄昏路上我看见那皱了的美丽的脸。
[点拨] 这首诗一开始便用“金黄的稻束”这个意象来说 明秋天丰收的景况,继而用一“站”字将稻束立了起来;接下来 用“疲倦的母亲”这一意象来作隐喻,秋天的稻束就像是历经沧 桑的母亲,而此时沧桑的见证就是皱纹,但这皱纹是美丽的,这 就更增添了作者对母性的赞扬,歌颂她们的伟大与无私。另外, 把“皱”与“美丽”并列,寓有讴歌母亲的劳动和感叹时光流逝 之意。
一开始,乡亲们嘲笑他“泥腿子想当科学家”。直到 20 世 纪 80 年代,沈克泉培育出优质油菜种,才得到乡亲们的认可。
20 世纪 90 年代,由于沈克泉的油菜品种未经国家审定,当 地部门对沈克泉进行了罚款、拘留。但他仍刻苦自学有关油菜遗 传育种和生产栽培的知识。
2011 年,沈克泉父子繁育的“贵野 A”不育系获国家发明 专利证书。2007 年,沈克泉带着自己培育的巨型油菜“独闯” 在武汉召开的第 12 届国际油菜大会,引起了不小的轰动。
35 年父子相继,只为一株油菜的梦想。沈昌健说,自己的 油菜育种路也许得“慢慢走”,但怎么也会走下去。
父亲留恋那油菜花开的芬芳,儿子就把
他葬在不远的山上。三十年花开花谢,两代人 素材点拨 春来秋往,一家人不分昼夜,守护最微弱的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金黄的稻束》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从形象入手,联系诗歌的创作背景,抓住关键诗句,体会诗歌的形象的意象;
2、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20世纪40年代,一位在西南联大哲学系读书的叫郑敏的女生,在一个昆明常有的金色黄昏,从郊外往小西门里小街旁的女生宿舍走去,在沿着一条流水和树丛走着时,忽然一片开阔的稻田闪进视野,一束束收割下的稻束,散开,站立在收割后的稻田里,在夕阳中如同镀金似的金黄。
远山、树丛、流水、稻田、满月……郑敏有感而发写下了这首《金黄的稻束》。
二、走进文本
(一)初读诗歌,感知音韵,初识内容
我们在现实或者电视中都曾见到过稻束,它似乎是秋天的寻常之物,我们淡然待之。
而诗人却能以敏锐的心思捕捉到一束束金黄稻束屹立在田间这一瞬间,有感而发,那我们就来读读郑敏写的这首诗。
欣赏一首诗最好的方式就是诵读。
伴着音乐,我们一起来读读这首诗。
1、生齐读师点评: 2、视频范读
3、我们读了一遍,听了一遍。
请问这首诗的核心意象是什么?
金黄的稻束
诗人笔下的“金黄的稻束”是怎样的形象?从哪些关键性的诗句中可以看出?其中蕴含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母亲
“我想起无数个疲倦的母亲”“我看见那皱了的美丽的脸”表达自己对劳动母亲的赞美
(二)再读诗歌,分析内容,体悟情感
合作探究
这首诗的核心意象是金黄的稻束,围绕着核心意象又写了哪些意象?(疲倦的母亲
皱了的美丽的脸
收获日的满月
远山
小河
满月)
诗歌中诗人为什么由眼前的“稻束”联想到勤劳的“母亲”?二者有什么契合点?
方法指导:从意象入手,抓住关键词句进行赏析,体会诗歌意蕴。
|“金黄的稻束站在割过的秋天的田里”,一个“站”字将稻束拟人化,写出了稻束挺立秋天田野的身姿,是收获的见证和象征。
割过的秋天的田野提供了无限空阔的背景。
秋天的被割倒的稻束就像一位历经沧桑的母亲。
沧桑的见证就是皱纹,而这皱纹是美丽的。
更是讴歌了母亲的辛勤劳动,感叹时光流逝。
“收获日的满月、高耸的树巅、暮色、远山”勾勒了苍茫辽远的背景,想象着母亲内心的满足、欣喜,烘托母亲无私胸怀。
“金黄的稻束站在割过的秋天的田里”采用拟人手法来写稻束,割过的秋天的田提供了无限空阔的背景,它不是摆在那里,而是“站在”收割后的田野上。
当大地空旷,这样一幅“静物写生”出现在秋后的田野上,它比一切更动人,更能调动诗人对历史和生命的感受和沉思。
无声的母亲,肩荷着伟大的疲倦,在这苍茫的暮色中,在远山的映衬下,在高耸的树巅上,在满月的映照下。
时空在这一刻凝固了,母亲默默地把自己站成了一个雕像。
“雕塑和文学都是凝固的艺术,都把瞬间定格为了永恒“。
“金黄的稻束”象征什么?
“金黄的稻束”在诗中有深邃的意蕴。
它不仅是自然意义上的稻束,而是一个象征。
1. 金黄的稻束是收获的象征,是金秋的田野里表现出的成
熟的美丽。
2. 金黄的稻束是母亲的象征。
诗人把它与创造此丰收成果的劳动者形象联系起来,而作为孕育者和劳动者的母亲便是其中的典型,成为诗人表达敬意的对象,是对劳动的母亲的赞美。
诗人是如何将“诗”(意象和语言)与“思”(对人类存在的思考)融合在一起的?
诗人以“金黄的稻束”为起点,将收割后的疲倦和静默、母亲和人类历史活动的意义联系起来。
在具体写法上,诗人并没有在字面上将“金黄的稻束”直接比作“母亲”或是“雕像”,而是据此展开联想和沉思。
它们在诗中同时存在,相映成辉。
“金黄的稻束”、“静默”的“雕像”、母亲的疲倦、母亲无言的坚忍和美丽,都激起我们对历史和生命无尽的沉思。
诗的最后一句“而你们,站在那儿,将成为人类的一个思想”,顺理成章,“抽象的思”和“感性的诗”完美地合为一体。
艺术线索:稻束—母亲—思想(三)知识迁移
1.对这首诗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金黄的稻束站在/割过的秋天的田里”一句涉及的时间,从全诗看,除了“秋天”外,还隐指“暮色”降临之前。
B.“黄昏路上我看见那皱了的美丽的脸”,把“皱”与“美丽”并列,寓有讴歌母亲的劳动和感叹时光流逝之意。
C.“你们
/在这伸向远远的一片……”的诗句中,“你们”指诗歌的主要形象“金黄的稻束”。
D.“历史也不过是/脚下一条流去的小河”,这实际上就是稻束“低首沉思”的内容。
D(把“历史也不过是/脚下一条流去的小河”解说为稻束“低首深思”的内容则显然不恰当。
整首诗所出现的形象以及有关形象的感受,都是诗人“我”心中所想、眼中所见。
它本是诗人的“旁白”,不能理解为“稻束”沉思的内容。
)2.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诗歌以“金黄的稻束”为中心形象展开联想,通过稻田,路上,天空,远山等空间性的位移,传达一个时间性的主题---对劳动中生命力的消逝的沉思。
B.诗歌赋予“金黄的稻束”以积极、强烈的视觉印象和消极、“静默”无言的听觉感受,意在利用两者的不协调,把关注点从外在画面转向内在的生命感受。
C.“金黄的稻束”“收获日的满月”等形象都具有圆满意味,但诗歌未写收获日的快慰和满足,却引人思考劳动者母亲的“疲倦”。
D.“肩荷着那伟大的疲倦”一句中的主体,应该是美丽的母亲,而不是如雕像一样站在“秋天的田里”沉思的“稻束”。
D(“肩荷着那伟大的疲倦”一句中的主体只能是“你们”即“稻束”。
虽然那伟大的疲倦的主体是劳动者母亲,但“肩荷”了这种“疲倦”的主体,却只能是母亲劳动的结晶──
“金黄的稻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