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高中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金黄的稻束》李丽教案PPT课件 一等奖新名师优质课获奖教学设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金黄的稻束》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从形象入手,联系诗歌的创作背景,抓住关键诗句,体会诗歌的形象的意象;
2、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20世纪40年代,一位在西南联大哲学系读书的叫郑敏的女生,在一个昆明常有的金色黄昏,从郊外往小西门里小街旁的女生宿舍走去,在沿着一条流水和树丛走着时,忽然一片开阔的稻田闪进视野,一束束收割下的稻束,散开,站立在收割后的稻田里,在夕阳中如同镀金似的金黄。远山、树丛、流水、稻田、满月……郑敏有感而发写下了这首《金黄的稻束》。二、走进文本
(一)初读诗歌,感知音韵,初识内容
我们在现实或者电视中都曾见到过稻束,它似乎是秋天的寻常之物,我们淡然待之。而诗人却能以敏锐的心思捕捉到一束束金黄稻束屹立在田间这一瞬间,有感而发,那我们就来读读郑敏写的这首诗。欣赏一首诗最好的方式就是诵读。伴着音乐,我们一起来读读这首诗。 1、生齐读师点评: 2、视频范读
3、我们读了一遍,听了一遍。请问这首诗的核心意象是什么?
金黄的稻束
诗人笔下的“金黄的稻束”是怎样的形象?从哪些关键性的诗句中可以看出?其中蕴含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母亲
“我想起无数个疲倦的母亲”“我看见那皱了的美丽的脸”表达自己对劳动母亲的赞美
(二)再读诗歌,分析内容,体悟情感
合作探究
这首诗的核心意象是金黄的稻束,围绕着核心意象又写了哪些意象?(疲倦的母亲
皱了的美丽的脸
收获日的满月
远山
小河
满月)
诗歌中诗人为什么由眼前的“稻束”联想到勤劳的“母亲”?二者有什么契合点?
方法指导:从意象入手,抓住关键词句进行赏析,体会诗歌意蕴。
|“金黄的稻束站在割过的秋天的田里”,一个“站”字将稻束拟人化,写出了稻束挺立秋天田野的身姿,是收获的见证和象征。割过的秋天的田野提供了无限空阔的背景。秋天的被割倒的稻束就像一位历经沧桑的母亲。沧桑的见证就是皱纹,而这皱纹是美丽的。更是讴歌了母亲的辛勤劳动,感叹时光流逝。
“收获日的满月、高耸的树巅、暮色、远山”勾勒了苍茫辽远的背景,想象着母亲内心的满足、欣喜,烘托母亲无私胸怀。
“金黄的稻束站在割过的秋天的田里”采用拟人手法来写稻束,割过的秋天的田提供了无限空阔的背景,它不是摆在那里,而是“站在”收割后的田野上。当大地空旷,这样一幅“静物写生”出现在秋后的田野上,它比一切更动人,更能调动诗人对历史和生命的感受和沉思。
无声的母亲,肩荷着伟大的疲倦,在这苍茫的暮色中,在远山的映衬下,在高耸的树巅上,在满月的映照下。时空在这一刻凝固了,母亲默默地把自己站成了一个雕像。
“雕塑和文学都是凝固的艺术,都把瞬间定格为了永恒“。“金黄的稻束”象征什么?
“金黄的稻束”在诗中有深邃的意蕴。它不仅是自然意义上的稻束,而是一个象征。
1. 金黄的稻束是收获的象征,是金秋的田野里表现出的成
熟的美丽。 2. 金黄的稻束是母亲的象征。诗人把它与创造此丰收成果的劳动者形象联系起来,而作为孕育者和劳动者的母亲便是其中的典型,成为诗人表达敬意的对象,是对劳动的母亲的赞美。
诗人是如何将“诗”(意象和语言)与“思”(对人类存在的思考)融合在一起的?
诗人以“金黄的稻束”为起点,将收割后的疲倦和静默、母亲和人类历史活动的意义联系起来。
在具体写法上,诗人并没有在字面上将“金黄的稻束”直接比作“母亲”或是“雕像”,而是据此展开联想和沉思。它们在诗中同时存在,相映成辉。“金黄的稻束”、“静默”的“雕像”、母亲的疲倦、母亲无言的坚忍和美丽,都激起我们对历史和生命无尽的沉思。
诗的最后一句“而你们,站在那儿,将成为人类的一个思想”,顺理成章,“抽象的思”和“感性的诗”完美地合为一体。艺术线索:稻束—母亲—思想(三)知识迁移
1.对这首诗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金黄的稻束站在/割过的秋天的田里”一句涉及的时间,从全诗看,除了“秋天”外,还隐指“暮色”降临之前。 B.“黄昏路上我看见那皱了的美丽的脸”,把“皱”与“美丽”并列,寓有讴歌母亲的劳动和感叹时光流逝之意。 C.“你们
/在这伸向远远的一片……”的诗句中,“你们”指诗歌的主要形象“金黄的稻束”。 D.“历史也不过是/脚下一条流去的小河”,这实际上就是稻束“低首沉思”的内容。
D(把“历史也不过是/脚下一条流去的小河”解说为稻束“低首深思”的内容则显然不恰当。整首诗所出现的形象以及有关形象的感受,都是诗人“我”心中所想、眼中所见。它本是诗人的“旁白”,不能理解为“稻束”沉思的内容。)2.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诗歌以“金黄的稻束”为中心形象展开联想,通过稻田,路上,天空,远山等空间性的位移,传达一个时间性的主题---对劳动中生命力的消逝的沉思。
B.诗歌赋予“金黄的稻束”以积极、强烈的视觉印象和消极、“静默”无言的听觉感受,意在利用两者的不协调,把关注点从外在画面转向内在的生命感受。
C.“金黄的稻束”“收获日的满月”等形象都具有圆满意味,但诗歌未写收获日的快慰和满足,却引人思考劳动者母亲的“疲倦”。
D.“肩荷着那伟大的疲倦”一句中的主体,应该是美丽的母亲,而不是如雕像一样站在“秋天的田里”沉思的“稻束”。
D(“肩荷着那伟大的疲倦”一句中的主体只能是“你们”即“稻束”。虽然那伟大的疲倦的主体是劳动者母亲,但“肩荷”了这种“疲倦”的主体,却只能是母亲劳动的结晶──
“金黄的稻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