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_成员交换理论及其拓展

合集下载

领导-成员交换理论和差序格局的对比分析

领导-成员交换理论和差序格局的对比分析
中的差序 特色 。
间、 精力等资源的有限性 , 领导者只能与其中的一部 分成 员建 立 特殊 的关 系 , 种 特 殊 的关 系可 能 表 现 这 在工作范 围内的职位升迁 、 灵活的工作时间等特权 , 也有可能是工作外 的生活上的联系。我们暂且称这 部分 下属 为 “ 内成员 ” 圈 。相对 于这 些 “ 内成 员 ” 圈 , 还有 一部 分 “ 圈外 成员 ”, 他们 与 领 导 者 的联 系 可 能 仅仅 局 限于正 式 的 工作 关 系范 围 内 , 到 比较 少 的 得 领导信任 , 理所当然获得的奖励 或者职位升迁 比较 少 。实证 研 究 也 发 现 , 种 区 别 在 组 织 中 的确 存 这 在。 ( ) 二 差序格 局 差序格局最早是由社会学家费孝通提出的。在 2 世纪 4 0 0年代 , 费孝通 在其著作《 乡土中 国》 中把 中国社会中个体行动者的社会关系 比喻成 “ 把一块 石 头丢 在水 面上 所发 生 的一 圈 圈推 出去 的波纹 。每 个人 都 是他 社会 影 响所推 出去 的圈子 的 中心 。被 圈 子 的波 纹 所 推 及 的 就 发 生 联 系 ” 。这 “ 自己推 出 从 去 的和 自己发生 社会 关 系的那 一群 人 里所 发生 的一 轮 轮波 纹 的差序 ” 是所谓 的差序 格局 。3 就 _ 差序氛围是费孝通对中国传统社会结构的生动 描述 , 他观 察大 量 的社 会 现 象 结合 自己在 人 际交 是 往中的感受得 出的观点。 中国传统 社会 中, _在 4 区
别对待的现象普遍存在 , 并在社会各层 面发挥着重 要的影响, 这里的区别对待就是差序的概念。例如 , 中国人 的人 际关 系的亲 疏 , 呈 “ 纹 圈” 一 圈一 是 波 状 圈 向外拓 展 的阶梯 差 序 形 态 , 系 随着 圈子 的 扩 大 关 越往 外越 弱 , 人与 人 之 间 的关 系 呈 现 明显 的远 近 亲 疏差 别 。 中 国 人 意 识 中 的 “ 内一 圈 外 ” “自己 圈 、 人一外人” 的差别对待 , 效反映 了中华文化传统 有

组织行为学研究综述

组织行为学研究综述

组织行为学研究综述搜索近期4年国内组织行为学专家关于本领域的研究内容,归总分析如下:2007年2007.5 曾晖,赵黎明研究主题○1:积极组织行为学是组织行为学科在21世纪才兴起的新的研究领域,由鲁森斯于2002年正式提出.强调对人类心理优势的开发与管理。

与传统组织行为学将研究领域的重点放在解决管理者和员工的机能失调、冲突、工作压力等问题上所不同的是,积极组织行为学将研究重点放在如何采取积极的方法和怎样发挥员工优势以提高组织的绩效水平上。

其研究范畴包括信心/自我效能、希望、乐观、主观幸福感、情绪智力等,具备积极性、独立性、可测量性、可开发性、有助于提高工作绩效等基本特征。

存在的问题:由于积极组织行为学仅仅关注对个人微观行为水平的定量研究,其目前的基础架构在系统性上存在局限,没有在宏观层面考虑组织环境、组织结构、组织文化、领导力、制度、政策等因素对组织绩效的影响,未来将会在组织实践的要求下进一步发展和完善,真正将个体、组织与社会系统有效地连接起来,从而体现出组织科学的作用。

2007.8 孙锐,李海刚,石金涛,研究主题②:从基于委托代理的博弈理论出发,分别从团队成员薪资收益与晋升激励、团队组织剩余分配的激励、基于团队工作绩效测评的激励以及团队激励研究新方法等方面,对团队合作博弈研究进行了回顾与分析。

研究表明,无论是平均分配还是按劳分配,团队合作都是有效的,但组织剩余分配对团队成员的激励与基于团队绩效测评的成员激励这两种单一的方法都不能使团队和成员同时达到满意。

为鼓励合作,团队可考虑采取混合分配方式,即在大部分收益以团队整体绩效为基础进行平均分配的基础上.对有重要贡献者实行特别奖励,以此激发成员的独创精神。

存在问题:没有疑问。

2007 石金涛,王庆燕,研究主题③:以调查问卷的实证研究方式,探讨组织社会化中新员工的信息寻找行为。

结果显示,新员工在进入企业组织时倾向于采用主动寻找信息的行为;新员工没有因为工作时间不同、工作经验不同而表现出不同的信息寻找行为反应和寻找.不同的信息内容,但是却在信息寻找战术上有显著差异;公开战术和观察战术是新员工最为倾向采用的信息寻找战术,并且对于获取各类信息有重要的影响作用。

领导-成员交换差异对团队关系冲突的影响

领导-成员交换差异对团队关系冲突的影响

领导-成员交换差异对团队关系冲突的影响在一个团队中,领导和成员之间的关系非常重要,这关系着团队的成功和团队成员的发展。

在现实生活中,领导和成员之间可能会发生交换,这种交换可能是临时的,也可能是长期的。

这种交换可能会对团队关系产生影响,甚至导致团队内部的冲突。

那么,领导-成员交换差异对团队关系冲突的影响是怎样的呢?我们来解释一下领导-成员交换差异。

领导-成员交换差异指的是领导和成员在工作中的交换差异。

在工作中,领导和成员之间的关系是一个相互交换的过程,领导给予成员资源和支持,成员则以工作表现和忠诚度回报领导。

在领导-成员交换差异中,有时会出现领导和成员之间的期望不一致,沟通不畅,或者权力不均衡的情况。

1. 沟通不畅导致的团队冲突在领导-成员交换差异中,沟通不畅是一个常见的问题。

当领导和成员之间的沟通不畅时,会导致信息传递不准确,误解和误会不断发生,最终导致团队内部的冲突。

领导可能会期望成员做某些工作,但是没有清晰地沟通给成员,导致成员对领导的期望不明确,最终导致团队关系冲突。

在领导-成员交换差异中,有时会出现权力不均衡的情况。

当领导和成员之间的权力关系不平衡时,容易导致团队关系的紧张和冲突。

领导可能会滥用权力,导致成员感到不公平和不满,最终导致团队内部的冲突。

在实际工作中,如何处理领导-成员交换差异对团队关系冲突的影响,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以下是一些建议:1. 加强沟通领导和成员应该加强沟通,尽量保持信息的准确传递,避免出现误解和误会。

领导应该清晰地表达对成员的期望,成员也应该积极地向领导表达自己的想法和需求,促进双方之间的沟通和理解。

2. 促进期望的一致性领导和成员之间的期望应该尽量保持一致。

在工作中,领导应该给予成员明确的指导和支持,同时尊重成员的意见和建议,促进双方之间期望的一致性,避免因期望不一致而导致的团队冲突。

3. 平衡权力关系领导和成员之间的权力关系应该保持平衡。

领导应该尊重成员的权力和地位,不滥用权力,避免因权力不均衡而导致的团队冲突。

领导风格与领导效能关系研究综述

领导风格与领导效能关系研究综述
为方式 。 ( 二) 领 导风 格 理 论 领导 风格理论 上达十 多种 , 可将 其归纳 为以下 四 大类 。因之前 的文献对此有详尽 的综述 , 故在此只做 简单 的概括说 明。 1 . 特质理论 : 强调领导 者的个人 品质和特征 , 是最 早 的领导理论 , 该 理论认 为能成 为领导者 的人 身上一
定具备某些领导特质 。 2 . 行为理论 : 俄亥俄州立大 学在二十世纪 4 0 年代 末收集 了 1 0 0 0 多个关于领导行为的维度 , 但最终缩减
为两个维度——关怀维度和结构维度 。结构维度指领 导者 为实现组织 目标而对 自己与下属的角色进行界定 和建构 的程度 。关怀维度指领导者与下属 的工作关系 以尊 重下属 意见 、 重视下 属情感为特 征的程度 。关怀 _ L ZⅢ : = )= { 0 会帮助下 Q~ ∞ 维度 高的领导者 属解决个人 问题 , 欣 赏并支 持 自己的下属 。 3 . 权 变理论 : H o u s e 在路径—— 目标理论 中指出领
的关系研 究做 系统的梳理与分析 , 并在此基础上提 出几点建议 , 以期为我国管理心理 学领导效能领域的研 究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 : 领导风格 ; 领导效 能; 关系
领 导风格 ( 一) 领 导风 格 的 定 义 关 于领导风格 的定义 , 不 同的研究 学派都有 自己


的看法 , 但实质上都大 同小异 , 可概括为 以追求领导有 效性 为 目标 , 具 有一定可 塑性和个性 化特征 的领 导行
收稿 日期 : 2 0 1 4 — 0 3 — 0 4
导 。B a s s 将变 革型领 导行为概括 为 四个方 面 : 领袖 魅 力、 感 染力 、 智 力刺激 、 个性 化关怀 。诚 信领导 理论认 为诚信 领导 的主要 品质就是 信任 , 诚信 领导者会 与下 属分享信息 , 鼓励开诚布公 的沟通 。 ( 三) 国内外对领导风格 的研究进展 1 . 特质理 论 : 对 大五 人格 的研究 表 明人格 的外倾 性、 责 任心与开 放性是领 导者的重要特 质 。虽 然特质 可 以很好 地预测领 导者 的出现 , 但是并 不能真 正区分 有效和无效的领导者 。 2 . 行为理论 : 最近一篇针对 1 6 0 项研究的文献综述‘ 发现如果 领导者在关 怀维度上 得分高 , 其下属会 有更 高 的工 作满意度 和积极性 , 并且更加尊 重该领 导 。结 构维度与更高水平生产率及更积极 的绩效评估存在更 加显著地相关关系 。 3 . 家 长式领导 : 二 十 世纪 8 O 年代末 以郑伯 教授 为代表的一批华人管理学家提出 了源于东方文化背景 的家 长式领 导理论, 即一 种将 父亲般 的仁 慈与权威 融 合在一起 的领导 风格 。家 长式 领导包 含权威 、 仁慈和 德行三个维度 。 二、 领导效能 F i e d l e r 认为可用下属任 务绩效 和群 体任务绩效来 评价领 导效能 。 。 B a s s 在变革 型领导理论 中指 出把 员 工对工 作任务 的情 绪反应 、 价值观及对 领导者 的信心 作为领 导效能 的测量指 标 。 c o o p e r 在组 织层 面上用 服务质 量和财务绩效 , 在个体 层面上用 工作满 意度 和 组织承诺来 测量领导效能。 国内学者秦梦群指出领导 效能是领导方式最终的结果 , 包括 目标达成率 、 工作满 意度等 。郑智文指出领导效能是指员工对领导者的知 觉 与态度 , 以及 员工 在组 织 中的认 同及满 足感 。 从 文献研究 中可知领 导效能 的内涵 因人 而异 , 最 大的差 别在于衡量领导效能指标的选择。我们可将其归纳为 两个层 面 , 一是客 观层 面 , 如组 织绩效 , 实际达成 的效 果来 分析 ; 另 一个是 主观层 面 , 从 员工的对领导者的感

领导—成员交换差异与团队关系冲突道德型领导力的调节作用

领导—成员交换差异与团队关系冲突道德型领导力的调节作用

领导—成员交换差异与团队关系冲突道德型领导力的调节作用一、本文概述随着组织结构的日益复杂和多元化,领导-成员交换(LM)差异在团队内部逐渐成为影响团队关系冲突的重要因素。

这种差异不仅可能引发成员间的不信任和不公平感,还可能导致团队内部的紧张和冲突升级。

然而,如何有效缓解这种冲突,促进团队内部的和谐与协作,是当前组织管理学界和实践界共同关注的问题。

本文旨在探讨道德型领导在调节领导-成员交换差异与团队关系冲突之间的作用机制,以期为提升团队效能和组织绩效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本文将系统回顾领导-成员交换理论的发展历程和相关研究,分析领导-成员交换差异产生的原因及其对团队关系冲突的影响。

在此基础上,本文将引入道德型领导的概念,阐述其在团队内部的作用和意义。

道德型领导以其高尚的道德品质和伦理行为,为团队成员树立了良好的行为榜样,对团队内部的关系冲突具有积极的调节作用。

本文将通过实证研究方法,探讨道德型领导如何影响领导-成员交换差异与团队关系冲突之间的关系。

通过收集和分析实际数据,本文将揭示道德型领导在缓解领导-成员交换差异带来的负面影响、促进团队内部和谐与协作方面的具体作用机制。

本文将对研究结果进行深入讨论和总结,提出相应的管理建议和实践启示。

通过提升道德型领导的培养和发展、优化领导-成员交换关系等措施,有助于降低团队内部的关系冲突,提高团队的凝聚力和创造力,最终实现组织绩效的提升和可持续发展。

二、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在组织行为学和管理学的研究领域中,领导—成员交换(Leader-Member Exchange,LM)是一个重要的理论框架,用于理解领导者与下属之间关系的动态性质。

根据LM理论,领导者会与团队成员形成不同质量的关系,这些关系会影响到团队成员的工作态度、行为以及团队的整体效能。

其中,领导—成员交换差异(Leader-Member Exchange Differentiation,LM-D)指的是领导者在与团队成员交换关系中所表现出的不一致性,这种差异可能会导致团队成员之间的关系冲突。

2010年中国社会学年会“科技创新与传播的社会网络分析”论坛总结

2010年中国社会学年会“科技创新与传播的社会网络分析”论坛总结

2010年中国社会学年会社会网暨社会资本研究分论坛“科技创新与传播的社会网络分析”论坛总结一、论坛筹备与参会论文的总体情况汇报2010年中国社会学年会“社会网暨社会资本研究分论坛”的主题为“科技创新与传播的社会网络分析”,由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科学传播研究与发展中心承办,由清华大学罗家德教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褚建勋副教授作为学术召集人共同负责,来自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人文学院科技传播与科技政策系的周全、于越两位研究生和来自清华大学社会学系的研究生戴良灏为分论坛筹备做了大量联络工作,中国社会学会年会会务组与黑龙江省社科院老师同学也为我们分论坛提供了大力支持。

本次分论坛共遴选录用来自清华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山大学、南开大学、科技部中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院等17个机构的18篇论文参会交流。

论文大体可以分为实证研究和理论拓展两大方面,涉及的主题十分广泛。

其中,实证研究包括:国有企业内部社会网络与隐性知识共享的关系研究、以交互记忆系统为中介实证研究关系网络对小组绩效的影响、关系网络与职业地位获得的关系研究、员工隐性知识转移研究、社会资本与区域创新的关系、我国科研人员合著网络的研究、电力市场“小世界网络”中的科技创新、社会网络与企业技术创新绩效的关系研究等。

理论拓展包括:领导-成员交换(LMX)在中国的发展——用社会网的视角分析圈子、交互记忆系统(TMS)成熟度的测度方法与社会网络分析的结合、对网络文明的探究、社会网络的组织力量、社会网络与技术创新的结合、作为市场和层级之外的第三种治理模式“自组织”网络、“拼爹游戏”的社会资本解析及作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文化资本等。

根据中国社会学会2010年学术年会日程,此次社会网分论坛安排8月25日全天,自8:30开始将上下午分为四个阶段,每一位发言者之后,都安排有精彩的点评与足够的讨论时间。

就平均而言,每位发言者发言及点评讨论时间大约20分钟,参会者一般都会就相关主题向发言者提问,进行深入的探讨,并为论文的修改提出意见建议。

西方新领导理论_兴起_发展与趋向

西方新领导理论_兴起_发展与趋向

98摘 要:西方新领导理论真正揭示了领导与管理的本质区别,是对传统领导理论的革命性突破。

该理论各流派共同主张领导以愿景为核心要素,是基于领导者与追随者情感和价值实现变革的过程。

各流派均以实证研究为基础,从特质、行为和情境维度阐释有效领导力的形成,各有侧重。

本文系对该理论的系统评介。

关键词:领导;变革;魅力;价值;愿景中图分类号:C9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7-5833(2007)07-0098-14作者简介:文茂伟,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与中国浦东干部学院联合培养领导教育学博士研究生 (上海 200062)对领导问题的专门学术研究始于上世纪初的美国社会科学领域①,迄今已近百年。

到上世纪70年代后期,价值多元、竞争加剧和组织环境不确定性增强,在客观上要求研究者聚焦领导(leadership)区别于管理(management)的独特功能,探求通过提高领导效能,提升组织业绩、推动社会进步的有效路径。

这一努力过程中,真正揭示了领导与管理本质区别的是兴于上世纪80年代的新领导理论。

它的发轫、发展标志着西方领导理论的革命性突破且至今仍为研究热点。

该理论倡导的领导理念与方法始于变革要求,对需要变革或处于变革中的社会及组织具有借鉴意义。

近年,其代表理论(变革型领导)和最新理论(基于价值的领导)的术语为国内学术文章所频繁引用,但至今国内缺乏对该理论学术沿革的系统介绍。

因此,有必要对该理论的思想来源、主要流派、研究方法、基本主张和发展趋向做一系统梳理。

一、缘 起在新领导理论出现之前,西方关于领导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应用心理学和管理学领域,且大多实证研究的样本取自基层经理人,先后形成了特质理论、行为(风格)理论和情境(权变)理论三大传统理论。

特质理论致力于研究领导者区别于普通人的天生特质;行为理论从任务导向和关系导向两个维度探讨领导行为风格;情境理论则关注领导者-成员关系、任务结构和领导者职位权力等情境条件与领导行为模式的匹配②。

领导者-员工关系类型及对员工创新行为的影响

领导者-员工关系类型及对员工创新行为的影响

Types of Leader-employee Relationship and Its Influence on Employees’Innovative Behavior作者: 冯蛟[1];罗文豪[2];徐奇[2];吴永林[2]作者机构: [1]宁夏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银川750021;[2]北方工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北京100144出版物刊名: 管理科学页码: 60-74页年卷期: 2019年 第5期主题词: 领导者-员工关系;关系视角;员工创新行为;内在动机;社会交换理论摘要:随着企业管理实践中员工创新的重要性与日俱增,组织管理学者尝试从个体特征和情景因素角度探讨如何激发员工创新行为。

已有研究普遍认为,积极高质量的领导者-员工互动关系能够有效地促进员工创新行为。

然而,已有研究多数聚焦于社会交换理论和领导成员关系交换这一概念,局限于对领导成员交换关系质量的考量,而对于双方互动关系的具体内容和类型考虑不足。

有鉴于此,通过一项开放式的定性研究,揭示出中国企业组织中存在着信任支持、理性契约和被动执行3种不同类型的领导者-员工关系类型,开发相应的测量工具,并在一个包含203名员工的样本中进行初步的信度检验;通过网络收集两时点配对的214名员工数据样本,在检验新开发量表信度和效度的同时,实证检验上述3种领导者-员工关系类型对于员工创新行为的差异性影响,以及内在动机在其中的中介作用。

研究结果表明,3种类型的领导者-员工关系与员工创新行为存在不同的影响。

信任支持型和理性契约型关系均对员工创新行为有正向影响,信任支持型关系的正向影响更强;被动执行型关系对员工创新行为有负向影响。

此外,内在动机分别中介信任支持型关系对于员工创新行为的正向影响和被动执行型关系对于员工创新行为的负向影响,未能中介理性契约型关系对于员工创新行为的正向影响。

研究结论在理论上拓展了领导力研究中的关系视角,特别是在中国情景下丰富了对于领导者-员工关系不同类型的认识。

培训与开发理论最新分享

培训与开发理论最新分享

培训与开发理论最新分享一、现代培训与传统培训的区别:1、现代培训更关注企业的战略目标和长远进展,以企业战略规划、人力资源规划〔HRP〕为依据制定的培训与开发打算把培训目标与公司的长远目标、战略、远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加以系统摸索。

2、现代培训差不多不是关于单个个人的独立的培训。

3、现代培训更注重激发职员的学习动机,强调职员有自我进展的主观能动性与猎取新知识、新技能的极大积极性。

4、现代培训更关注人的生理与心理特点,强调以人为本,不仅要使培训这一需要学习者花费体力、脑力、时刻的任务更为有效,而且要把培训演绎成学习者喜闻乐见、感到身心愉悦的一种活动,乃至一种享受,一种公司对职员奉献的回报于鼓舞措施。

5、现代培训已大大突破了岗位技能的范畴,更注意提高人的胜任能力。

二、现代培训对培训师的要求:1、讲解或口头表达能力2、沟通与交流能力〔人际技能的最要紧一个方面〕3、问题的发觉与解决能力4、创新能力5、运算机与多媒体应用能力和信息处理能力三、现代培训的进展趋势1、培训组织的多样性2、以胜任力为导向的培训3、从战略高度进行领导力的开发4、以学习型组织为导向的连续学习和JIT培训5、培训的技术支持手段更加先进6、陪训内容注重国际化与本土化的结合四、战略性人力资源治理的特点〔了解〕1、明确意识到外部环境的阻碍2、明确意识到外部劳动力市场的竞争和动态变化3、注重长期进展4、考虑多种可选方案5、整合其他资源和部门五、行为主义学习理论:正强化:指在预期行为发生后予以奖励和表彰的反应。

〔在这种刺激作用下,个体感到对自己有利,专门能满足他的需要,从而增加行为的强度或频率。

〕负强化:指在预期行为发生后排除令人不愉快或苦恼的因素或环境的反应〔在这种刺激作用下,个体感到对自己有利,能排除不愉快的环境,从而增加行为的强度或频率。

〕惩处:指在预期行为发生后给予行为个体不喜爱的东西或取消行为个体喜爱的东西的反应。

六、认知主体学习理论:同化:指把外部环境中的有关信息吸取进来并整合到儿童已有的认知结构中,即个体把外界刺激所提供的信息整合到自己原有认知结构内的过程。

真实型领导、心理资本与员工创新行为领导成员交换的调节作用

真实型领导、心理资本与员工创新行为领导成员交换的调节作用

真实型领导、心理资本与员工创新行为领导成员交换的调节作用一、概述在现今日益竞争激烈的商业环境中,创新已成为企业获取竞争优势、实现持续发展的关键。

员工创新行为作为组织创新的基础,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员工创新行为的激发并非自然而然,它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包括领导风格、员工心理资本以及领导与成员之间的关系等。

本文旨在探讨真实型领导、心理资本与员工创新行为之间的关系,并进一步研究领导成员交换在这一过程中的调节作用。

真实型领导是一种强调领导者自我认知、内在动机、平衡处理和关系透明度的领导方式。

这种领导方式能够激发员工的信任感,促进员工的自我实现和创新行为。

心理资本则是指个体在面对挑战时,所表现出的积极心理状态,包括自信、希望、乐观和韧性。

心理资本的高低直接影响员工面对困难和挑战时的态度和行为,进而影响其创新行为的发生。

领导成员交换作为一种重要的组织内人际关系,描述了领导者与不同成员之间关系的质量和深度。

高质量的领导成员交换关系能够增强员工对领导的信任感,提高员工的组织认同感和工作满意度,从而激发员工的创新行为。

本文认为领导成员交换在真实型领导和心理资本影响员工创新行为的过程中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

本文旨在深入探讨真实型领导、心理资本与员工创新行为之间的关系,并揭示领导成员交换在这一过程中的调节效应。

通过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本文期望为企业领导者提供有效的指导,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运用真实型领导,提升员工的心理资本,并通过优化领导成员交换关系,激发员工的创新行为,从而推动企业的持续发展。

1. 背景介绍:介绍当前企业对员工创新行为的重视,以及领导风格和心理资本对员工创新行为的影响。

随着全球化和知识经济的不断发展,企业面临的市场竞争日益激烈。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创新已成为企业保持竞争优势、实现持续发展的关键。

员工作为企业的核心资源,其创新行为直接关系到企业的创新能力和市场表现。

如何激发员工的创新潜力,已成为现代企业管理的核心议题。

领导者---成员交换理论

领导者---成员交换理论

目录


领导者---成员交换理论 LMX关系的形成与发展 现代LMX理论的模式 LMX理论的三个构面 LMX理论的关系 圈内与圈外 LMX理论的研究与应用展望
领导者---成员交换理论
领导者—成员交换理论(Leader-member exchange theory,简称LMX理论)是乔治· 格 里奥在1976年首先提出的,他在VDL模型 (Vertical Dyad Link Model)的研究过程中,通 过纯理论的推导,得到了这样一个结论:领 导者对待下属的方式是有差别的;组织成员 关系的集合中往往会包括一小部分高质量的 交换关系(圈内成员之间),和大部分低质量的 交换关系(圈外成员与圈内成员之间)。

混合领导模式理论则部分坚 持了一般领导风格理论的假 设,即同意领导会以相同的 方式对待所有成员。同时该 理论也对假设作了一些修正, 认为团队成员对领导行为的 反应不具有同一性。由此混 合领导模式理论的研究对象 是团队中的个体,个体的特 征、行为和反应成了测量领 导行为、领导效能的主要变 量(该理论模式的代表如麦 格雷戈的X—Y理论、坦南鲍 姆和施密特的连续统一体理 论以及布莱克和默顿的管理 方格论等)。

圈内与圈外

对LMX理论进行的考 察总体上提供了支持 性证据。这方面的理 论和研究尤其提供了 十分明显的证据—— 领导者对待下属的方 式是有差异的,但这 种差异绝不是随机的。 另外,圈内和圈外的 不同地位与下属的绩 效和满意度也有关。
圈内与圈外

领导与下属的每一种交换行为 都为下属确定了一个角色, 那些 与领导关系密切的下属被称为 圈内的人,他们与领导有大量的 交换行为, 双方互相信任、喜欢 与尊重。这样的下属受到领导 的信赖, 他们往往被安排承担一 些富有挑战性的任务领导可能 会忽略他们的过错, 也可能把他 们的错误归结为外部控制的结 果。作为圈内下属, 他们的任务 是努力工作、忠诚和支持领导, 他们的工作很可能超过正常规 定的工作范围, 领导会给他们增 加目标

管理学基础第九章领导理论

管理学基础第九章领导理论

第九章领导的一般理论教学重点:领导的内涵与构成要素;领导权力的来源;领导与管理的区别和联系、领导者特质理论、领导者行为理论、领导者团队理论(难点);情境领导模型、领导——成员交换理论、领导者角色理论(重点)4.领导权变理论、路径——目标理论教学内容:第一节领导的内涵与特征一、领导与管理1、领导的含义名词,指的是领导者他们是从事领导活动的人;动词,即领导指的是领导行为和过程。

赫塞和布兰查德认为,领导是一个在特定情境中,通过影响个体或群体的行为来努力实现目标的过程。

2、领导与管理的区别(1)含义方面:两者的职能范围不同;两者的权力来源不同;两者的主要功能不同。

(2)发挥功能的不同途径目标制定过程;管理强调微观方面,通过计划和预算过程,确定几个月到几年的短期目标,安排详细步骤和资源实现计划目标;领导注重宏观方面,着重于较长时间范围的远期目标的确立,并为其制定有一定风险性的战略。

人力资源配备;管理按照计划的需要构建组织,安排人员,根据职位的要求挑选、培训专业化的人才,保证组织按照正确的方式做事;领导通过愿景目标和战略影响组织成员,形成联盟,加强合作,使得整个群体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

计划执行方式;管理侧重于通过详细的监督和控制解决问题,保证计划执行;领导倾向于通过授权和激励等方式鼓舞组织成员迎接挑战,完成任务。

(3)管理者和领导者的特征差异管理者更加理性和善于结构化地解决问题,领导者以愿景和个人魅力激励组织成员,从而带动变革。

二、领导权力的来源权利是影响他人的能力和下属权威的接受,存在于任何社会组织中。

根据约翰·弗兰奇和伯特伦·瑞文的观点,权力有五种来源。

(1)职位权利奖赏权力;是一种能够对他人进行奖赏的权力,奖赏的力量随着下属认为领导可以给予奖励或去除负面影响而增强。

强制权力;是一种惩罚的权力。

强制权力利用下属对可能遭受到的惩罚的在意和恐惧对其产生影响力,往往会带来不满与对抗,需要谨慎使用。

管理学 教学大纲(马工程

管理学 教学大纲(马工程

管理学教学大纲(马工程通过本课程研究,培养学生具备以下素质:具有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具备团队协作和领导能力;具有良好的沟通和表达能力;具备全球化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具有社会责任感和职业道德素养。

二、教学内容和教学安排本课程主要内容包括管理学概论、管理思想史、组织行为学、人力资源管理、营销管理、财务管理、战略管理等方面。

教学分为理论讲解和案例分析两部分,其中理论部分主要讲授管理学的基本原理、基本体系和方法,案例分析部分主要通过实际案例分析,让学生学会把所学管理理论运用到实践中去,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具体教学安排如下:第一周:管理学概论第二周:管理思想史第三周:组织行为学第四周:人力资源管理第五周:营销管理第六周:财务管理第七周:战略管理第八周:案例分析第九周:案例分析第十周:案例分析第十一周:期末复三、教学方法本课程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讲授、案例分析、小组讨论、课堂演示等。

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提高学生的自主研究和团队协作能力。

四、考核方式本课程的考核方式包括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

平时成绩包括课堂表现、小组讨论和作业成绩等,占总成绩的30%;期末考试占总成绩的70%。

考试内容包括理论知识和案例分析两部分。

五、教学保障本课程教学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和管理软件,配备专业的教学设备和教学资源。

同时,教师将通过多种方式与学生进行互动,提高教学效果。

学的基本概念与发展本课程旨在通过“实践-理论-实践”一体化的研究方式,培养学生具备管理意识、管理知识和管理能力,获得个人的核心竞争优势。

第二章管理学的内容与要求本章主要包括管理学的基本概念界定、管理理论的发展与演变、管理的经典理论、管理基本思维方式、管理者的素质及有效的管理方法、计划、组织、领导、控制等职能、管理道德、全球化管理、信息化管理、创新等知识体系。

同时,要求学生在研究过程中注重实践,把握体系和重点,进行多种形式的课程实践活动,加强阅读、思考和练,拓展视野、培养管理逻辑思维方式、巩固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等知识点。

领导科学与艺术知识点

领导科学与艺术知识点

一、领导的含义1、封闭性定义:领导就是在社会共同活动中,具有影响力的个人或集体,在特定的结构中通过有效的途径,动员下属实现群体目标的过程。

封闭性定义告诉我们,领导是由前提、主体、结构、手段、目标五个环节构成2、开放性定义:领导是为别人创造理想和有能力把理想变成现实并使之持续下去的过程。

(1)领导过程是没有终点的;(2)领导的目的不仅在于实现群体目标,其价值取向在于领导者与追随者实现群体目标的过程中能够体会到一种心灵的愉悦和精神上的满足感。

领导的魅力不仅体现在它的有形绩效上,更体现在为人、组织与社会发展上。

因此。

领导是一种包含丰富的道德内涵的特殊活动。

封闭性定义和开放性定义证明领导是包含理性与情感两个方面的积极行动。

二、领导与管理的区别确定经营方向——确定将来,通常计划的详细步骤和日程安排,调拨是遥远的将来的远期目标,并成为实现必需资源实现计划企业组织和人员配备——根据完成计划的要求建立企业组织机远期目标制定进行变革的战略。

联合群众——通过言行讲所确定的企业经营方向传达给群众,争取有关构,配备人员,制定政策和程序以人员的合作,并形成影响力,使远景目对人们进行引导,并采取某些方式标和战略的人们形成联盟,并得到他们或创建一定系统监督计划的执行情的支持。

况。

激励和鼓舞——通过唤起人类常地监督计划的完成情况,如发现偏未得到满足的最基本的需要,激励人们差点,则制定计划、组合字人员解战胜变革过程中遇到的政治、官僚主义决问题。

在一定程度上实现预期计划,维持秩序。

和资源方面的主要障碍。

引起变革,通常是剧烈变革,并形成非常积极的变革潜力。

三、领导与管理的联系1、领导与管理的联系(1)领导是从管理中分化出来的。

(2)领导活动和管理活动在现实生活中,具有较强的复合性和相容性。

管理中包含着领导,一个成功的管理者需要鼓动和领导的能力;领导中包含着管理,尤其实在结构维度上展开的领导行为,就是汲取了管理的理性主义传统。

所以理性过程和情感化过程是领导不可缺少的两个方面。

100个心理学专业论文选题

100个心理学专业论文选题

100个心理学专业论文选题心理学涵盖与心理学相关的人文学科、社会科学,以及数学、物理学、化学、信息科学、生命科学,尤其是脑神经科学、神经生物学、基因组学等方面的相关知识。

学姐给大家精选了100个心理学专业论文选题,供相关专业同学参考。

1、景颇族初中生的民族社会化觉察及其特征2、特征观点对购买意愿的影响:在线评论的情感分析方法3、自爱与他爱:自恋、共情与内隐利他的关系4、跨期选择单维占优模型的过程检验5、社会公平感对不同阶层目标达成的影响及其过程6、情绪概念加工与情绪面孔知觉的相互影响7、网民对“人祸”事件的道德情绪特点,基于微博大数据研究8、家庭环境对中学生阅读能力的影响:阅读投入、阅读兴趣的中介作用9、汉字的无线索回忆再认效应:重复学习和重复测验的作用10、选择性注意对听觉内隐学习的影响11、基于记忆的注意捕获和注意抑制效应:ERP证据12、削弱效应是否存在:工作场所中内外动机的关系13、团队断裂带对团队绩效的影响:团队交互记忆系统的作用14、工作性通信工具使用与双职工夫妻的幸福感:基于溢出-交叉效应的分析15、公司形象和产品属性超越的协同效应:基于刻板印象内容模型16、情绪性注意瞬脱的认知机制:来自行为与ERP的证据17、大学生自伤行为的强化敏感性基础18、副中央凹中字N+2的预视对汉语阅读眼跳目标选择影响的眼动研究19、外显自尊、内隐自尊及其分离对建议采纳的影响20、MAOA基因rs6323多态性与母亲支持性教养对青少年抑郁的交互作用21、有关创造力测量的一些思考22、形旁和声旁在形声字识别中的作用23、多身份追踪中基于表情特征的分组效应24、孤独让我爱上你:产品陈列对孤独个体产品偏好的影响25、做会后悔还是不做会后悔?,自我调节模式对不作为惯性的影响26、权力对亲社会行为的影响:机制及相关因素27、情境对共情的影响28、双语即时切换下非目标语言语音和语义的激活状态29、暴食症的影响因素及其机制30、公仆型领导:概念、测量、影响因素与实施效果31、员工为什么乐于助人?多层次的领导–部属交换对帮助行为的影响32、失眠的自助式认知行为治疗元分析:疗效、影响因素及证据评价33、消费者触摸渴望的形成机制解析,基于认知体验视角34、中学生学业羞愧:测量、生理唤醒及其与学业成绩的关系35、出声阅读和默读之间的差异37、从效应量应有的性质看中介效应量的合理性38、中国象棋经验棋手与新手的知觉差异:来自眼动的证据39、祖辈共同养育背景下多重依恋关系及对幼儿社会-情绪性发展的影响40、社会交往对老年人认知功能的影响41、相对剥夺感:概念、测量、影响因素及作用42、时间分解效应及其对跨期决策的影响43、冲动性对不同成瘾行为发展的调控及其神经机制44、内隐序列学习意识的具身机制45、经验取样法,一种收集“真实”数据的新方法46、听障和听力正常人群空间主导性和空间参照框架的交互作用47、粗暴养育的内涵、影响因素及作用机制48、片段再认任务在内隐序列学习研究中的有效性检验49、认知重评对负性效价的抑制促进条件性恐惧消退50、领导-成员交换与情绪枯竭:互惠信念和权力距离导向的作用51、社会网络视角下的同伴关系与心理健康52、羞怯与攻击的关系:受欺负和自我控制的中介作用53、科学发明问题解决的脑机制再探54、大学生无聊倾向对学习倦怠的影响:情绪调节策略的中介作用55、焦虑情绪对奖赏学习的影响56、语言转换对非熟练双语者不同认知控制成分的即时影响57、父母教养方式与青少年网络欺负:隐性自恋的中介作用58、表达抑制调节负性情绪的男性优势,来自事件相关电位的证据59、阅读中的“心不在焉”:理论假设和影响因素60、男性身体意象失调:大众媒体的影响及作用机制61、亲子依恋、同伴依恋与青少年消极情感的关系:有调节的中介模型62、社会偏好中的框架效应63、离婚对儿童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影响:父母冲突的重要作用64、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情绪调节65、当事人的投入:概念、测量与影响因素66、阿尔兹海默症及轻度认知障碍静息态大尺度脑网络功能连接的改变67、正念冥想的生物学机制与身心健康68、幼儿汉语口语感知特点及神经机制69、心理干预的优先获益者,来自发展可塑性的研究证据70、全依恋者注意偏向的形成机制及神经基础71、父母情绪调节困难对流动儿童对立违抗症状的影响72、从信任违背到信任修复:道德情绪的作用机制73、团队决策中的共享信息偏差:基于隐藏文档范式的机制、影响因素探究74、5~6岁不同数学能力水平儿童的执行功能差异研究75、结构需求:概念、测量及与相关变量的关系76、大学生生活事件与自杀意念:生命价值观的中介与调节作用77、重参数化的多分属性诊断分类模型及其判准率影响因素78、多媒体学习中线索效应的元分析79、付出-回馈失衡工作压力理论的迁移、拓展与展望80、远离“城嚣”:自然对人的积极作用、理论及其应用81、独立自我建构、创造性人格、创意自我效能感与创造力的关系83、师生关系对小学生创造性的作用:一个有调节的中介模型84、知觉到的威胁、愤怒情绪和敌意归因偏差的多重中介作用85、认知神经研究中的积极共情86、野心家取向:概念、测量、成因与影响87、SPT效应的自动突显机制:来自输出监测的证据88、母亲养育压力对幼儿创造性人格的影响:教养方式的中介作用89、情绪复杂性对精神症状的影响途径及干预技术90、自尊、社会支持在成人依恋与抑郁情绪间的中介效应检验91、父亲关于自身教养价值的态度对其教养投入行为的影响92、课业负担对学校生活满意度的影响:学校氛围的多水平调节作用93、父母婚姻满意度及其相似性对协同教养的影响:基于成对数据的分析94、大五人格测验在中国应用的信度概化分析95、农村留守儿童孤独感与家庭亲密度、学校归属感的关系96、基于fNIRS的运动执行与运动想象脑激活模式比较97、心理时间旅行与自我:发展中关系模式的转换98、母亲教养方式及青少年自尊与羞怯的关系99、睡眠影响记忆巩固的同步EEG-fMRI研究100、经颅直流电刺激提高记忆功能。

内隐追随理论—社会认知在追随研究领域的新拓展

内隐追随理论—社会认知在追随研究领域的新拓展

内隐追随理论—社会认知在追随研究领域的新拓展□ 中国地质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郭 萌 / 文□ 天津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李曌宇 / 文在过去几十年中,人们一直关注以认知心理学为基础的内隐领导理论的研究。

近年来,人们从“领导—追随”整合的角度,逐渐关注到对追随领域的研究,并基于以认知心理学理论为基础的内隐领导理论衍生出的内隐追随这一研究主题。

本文从内隐追随的概念、结构、测量以及影响因素和影响效果的现有研究结果探讨,提出一些未来研究方向的建议。

内隐领导 内隐追随 追随原型目前,内隐追随理论是一个新兴的研究主题,在国内外的研究都不是很充分。

国外的研究主要关注的是对追随者类型、内隐追随的内容结构、测量方法、前因变量和结果变量的研究,国内并没有关于内隐追随的系统的研究。

本文对国内外的相关研究进行梳理总结,希望能够对该领域的发展有所推动。

内隐追随的概念、结构及测量(1)内隐追随的概念内隐认知是指虽然个体本人不能够有意识地清晰地回忆过去的某一经验,但是这一个过去的经验会潜在地影响个体的判断和行为。

内隐追随理论认为,内隐追随是一种在领导—追随的互动过程中不断内化而形成的的个体关于追随力(追随者的特质与行为)的认知结构或原型。

追随者是“追求组织利益和价值的参与者、合作者、共同领导者与拥护者。

”(2)内隐追随的结构不同学者基于不同的研究视角对内隐追随的结构维度的划分有着很大的差异。

Sy(2010)提出,内隐追随由积极意义的追随(原型)和消极意义的追随(非原型)构成,其中追随原型有:勤勉、热忱、好公民三个维度,非原型包括:从众、不称职、不顺从三个维度,其核心部分是一个关于追随者原型的内隐的认知结构或者图式,也可以称作内隐原型。

Carsten等(2010)归纳出内隐追随的12种追随特质和行为包括:团队合作、积极的态度、主动行为、表达意见、服从安排、灵活开放、沟通技巧、忠诚、正直可信、承担责任、工作所有权、任务意识,然后不同个体在这12个维度上的不同,形成了不同的追随者行为类型,并将追随者分为顺从型、积极型、主动型三种。

领导者---成员交换理论.

领导者---成员交换理论.


混合领导模式理论则部分坚 持了一般领导风格理论的假 设,即同意领导会以相同的 方式对待所有成员。同时该 理论也对假设作了一些修正, 认为团队成员对领导行为的 反应不具有同一性。由此混 合领导模式理论的研究对象 是团队中的个体,个体的特 征、行为和反应成了测量领 导行为、领导效能的主要变 量(该理论模式的代表如麦 格雷戈的X—Y理论、坦南鲍 姆和施密特的连续统一体理 论以及布莱克和默顿的管理 方格论等)。
领导者---成员交换理论
领导者—成员交换理论(Leader-member exchange theory,简称LMX理论)是乔治· 格 里奥在1976年首先提出的,他在VDL模型 (Vertical Dyad Link Model)的研究过程中,通 过纯理论的推导,得到了这样一个结论:领 导者对待下属的方式是有差别的;组织成员 关系的集合中往往会包括一小部分高质量的 交换关系(圈内成员之间),和大部分低质量的 交换关系(圈外成员与圈内成员之间)。
圈内与圈外

领导一成员交换理论则以角色承担和社会交换为基础,坚 持领导与成员的关系是异质的“垂直二元”结构关系。所 谓“异质”,即领导与处于同一团队中的每一成员个体都 形成各不相同的交换关系,不同的成员与领导交换不同的 资源与信息,经过若干次交换或角色谈判,相同的领导与 不同的成员就会形成不同的交换关系。 领导与“圈内”成员之间的交换关系是建立在信任、感激 与义务的基础上的。而领导与“圈外”(Group—out)成员 间交流机会有限,成员得到的领导的支持与激励也就随之 减少,领导与成员问的关系质量很低,并且其交换关系的 基础是“任务”和“契约”。
LMX的现代理论内容:



领导者-成员交换理论(leader-member exchange theory, LMX)指出,由于时间压力,领导者与下属中的少部分人 建立了特殊关系。这些个体成为圈内人士,他们受到信任, 得到领导更多的关照,也更可能享有特权; 而其他下属则成为圈外人士,他们占用领导的时间较少, 获得满意的奖励机会也较少,他们的领导-----下属关系是 在正式的权力系统基础上形成的。 该理论指出,当领导者与某一下属进行相互作用的初期, 领导者就暗自将其划入圈内或圈外,并且这种关系是相对 稳固不变的。

浅析组织领导行为理论新发展与新启示

浅析组织领导行为理论新发展与新启示

论文摘要:文章对近期领导理论作了综述,从领导成员交换理论、变革—交易理论、认知资源理论、超越式理论、胜任力模型5个角度入手,揭示了理论发展的新趋势。

一、领导理论的新发展1.领导—成员交换理论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心理科学的研究边界日益拓展。

领导—成员交换理论(LMX, leader 一member exchange theory)是典型之一。

该理论以领导—下属形成的互动关系为研究焦点,弥补了以往领导理论只重行为表象,忽视过程机理的缺憾。

提出者心理学家G, Graen认为,组织中上下级关系可视为纵向的对子间互动,互动是领导行为产生作用的前提。

领导行为的内在机理即为LMX的动态过程。

LMX理论对管理中的’‘圈内人”现象给出了理想的解释。

如果下属被赋予较大的职权、自主性和信任度,即高LMX。

作为回报,下属社会表现出对工作的高度认同,对领导忠诚和承诺,因而就形成圈内人。

从时间维度看,领导—下属的关系表现出持续的循环性,也就是为什么圈内人越来越’‘圈内”,而圈外人则越来越”圈外”的管理现象。

LMX理论的妙处还在于,从发展阶段角度看,包容了领导行为论:处在角色扮演期的领导行为是高度任务导向的,而在角色规范期的领导风格则基于关系导向,从而延续了领导理论的一贯性。

同时,该理论在研究视角上有所创新,注重对子关系的过程性思考,而非简单的因果式研究,有助于深度理解领导行为的内在机制。

LMX理论在管理实践中建议,领导—下属关系的建立过程存在阶段性特征,针对双方的需求特点,组织应有意识地开展培训。

这样,一方面有助于下属尽快成熟,增强适应磨合的能力;另一方面,对处在角色扮演期的领导资源进行了全面概括,有助于领导者有的放矢地赋予指导,满足下属的心理需求。

2、变革式和交易式领导近段时期来,领导理论的视野日益过度到行为过程机理的考察,并整合了特定的环境条件。

变革式和交易式理论是其中之一。

变革式领导注重开发和提升员工的承诺意识:交易式领导则是通过交易行为而达到对利益驱动体的控制和监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近年来,关于领导者与下属之间是否存在交换关系,双方的合作是单纯命令-执行意义的,还是同时具有交换互动特征的问题引起了学术界的关注。

Robbins等人提出的“领导-成员交换(简称LMX)理论”对这些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具有开拓性的探讨,在管理学界特别是领导与被领导关系的研究领域产生了较大影响。

一、以往相关的理论研究关于领导者与被领导者关系的研究由来已久,人们尝试着从不同角度去探讨这一问题。

1939年勒温等人提出了“领导作风理论”。

该理论以权利定位为基本变量对领导作风进行分类,提出应根据被领导者群体的不同去选择相应的领导作风。

认为领导者对不同下属群体在管理方式上存在着差异,群体因其特征不同与领导者的关系各异。

勒温的研究虽有简单化倾向,但他毕竟开始关注领导者与不同被领导者的关系,在一定意义上开创了对两者关系的研究。

弗莱德·菲德勒在其所创立的“领导权变理论”中强调:为实现有效的管理,领导者应根据管理对象以及环境条件的不同择取不同的领导方式。

认为有效的领导行为依赖于领导者与被领导者相互影响的方式,以及情境给予领导者的控制和影响程度的一致性。

在领导过程中应将上下级关系当作一个重要的因素来考虑,领导者应主动去研究和适应下属,并以灵活有效的方式予以应对。

美国学者霍曼斯等人从更加宏观的角度提出了“社会交换理论”。

该理论认为人的社会行为有赖于相互强化而得以延续。

如果一个人的行动给别人以好处,并使得对方做出互惠性行为,形成一种公平的关系和相互获益,那么这种行为就会得到强化。

该理论强调人的行为服从于社会交换规律,而社会交换类似于商品交换。

由于这一理论是基于对人的社会行为的基本考虑,因而他所涉及的领域是非常广泛的。

该理论在指明交换存在的同时深刻挖掘了人的社会行为的交换性本质,为以后的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

二、LMX理论的主要观点Graen和Robbins等人在借鉴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从一个更新的角度对领导者和被领导者的关系进行了深入探讨,提出了LMX理论。

这些研究者们发现,在组织中尤其是在雇佣条件下,领导者与成员的关系体现有交换的特性。

这种特性决定了领导者与成员的合作性质,以及合作过程中可能选择的方式方法。

该理论认为,在组织中领导者扮演着两种不同的角色,他既是代表组织利益而工作的委托人,又是同组织签订合同并履行特定职责的员工。

这种身份特征决定了领导者必然要面对双重风险,为了减少风险,领导者必须引入积极因素来加以防范。

领导者不难发现,在下属群体中有一部分人发挥着较他人更为重要的作用,与这些人建立起某种关系能够有效的规避这种风险,保障目标任务的实现。

而下属也同样存在着使任务风险趋于最小化的需求。

在一些下属看来,如果能同任务管理者持有一定的关系,就可能获取较其他人更为有利的工作条件,得到更多的机会。

由于领导者和部分下属都存在着建立某种关系的愿望,因而在双方间建立一种较为紧密的关系就成为可能。

通过这种关系可以提高双方的合作水平,强化互惠行为,使双方提供出对方所需要但自己又不拥有,而且凭借自己的努力无法得到的东西。

领导-成员交换理论及其拓展●牟临杉LMX理论认为,领导者与下属之间所交换的内容涉及经济的与社会的两个方面。

经济性交换是围绕着满足双方的物质需求而进行的。

在这种关系中领导者以奖赏的方式领导下属,当下属完成特定的任务后,便给予承诺的奖赏,整个过程就像一项交易。

经济性交换在满足双方物质利益的同时还起到均衡双方的付出与收益,稳定交换的基础的作用。

由于交换的内容只涉及低层次的物质追求,是通过外部获取的方式,借助讨价还价的手法来实现的,因而这种交换尚不能从根本上起到调动双方的积极性,提高组织绩效的作用。

而社会性交换则能较好地弥补这种不足。

所谓社会性交换,是指建筑在经济交换之上,以社会和心理交流为主要内容,与人们的尊重、信任、成长、进步、发展等因素有关的交换。

通过这种交换能促成领导者与员工之间建立起忠诚、互信和责任,并由此产生积极的互利与合作。

这种交换所包括的内容有:以增强相互信任、坚定合作意愿为目的的情感沟通;以创建良好的合作前景、建立美好预期为目的的共同努力;与工作绩效评价有关的宽容和理解;与提高需求的满足程度有关的行为互惠等。

借助这种交换能够使下属展示出更多的使领导者直接受益的行为,有效的帮助领导者实现目标。

而领导者也会自觉的提供报酬和特殊的利益给下属,使下属的努力得到积极的强化。

在该理论看来,领导者所掌握的资源是有限的,为了利用这有限的资源获取理想的效果,就不可能将其平均分配给组织中的每个人,必须在选择的基础上体现出侧重。

领导者会依据成员在组织中的地位、作用等去选择有差异的交换内容与方式。

从而在组织成员中产生“低质量交换关系”与“高质量交换关系”的区别。

所谓“低质量交换关系”,是指领导与成员之间的交换以物质交换为主,上下级之间的心理距离较远,双方的合作更多的体现为等级意义上的指挥和引导,相互间的沟通和交流仅限于正式的组织渠道,交往的频率较低。

这部分人除却物质上的满足以外,所受到的其它激励较少,其工作效率远不如圈内成员高,成为人们视野中的“圈外成员”。

所谓“高质量交换关系”,是指所交换的内容在体现出必要的经济交换的同时,又具有积极的情感交流。

在所建立的关系中,领导者与下属之间的信任和支持度较高,有着较为满意的工作绩效。

相互间个性互补性较强。

工作中享受这种关系的下属将得到更多的信任和更多的关照,有着较他人更多的自主性和更多的发展机会。

由于领导者与这部分下属之间有着较其他人更为密切的关系,成为人们视野中所谓的“圈内成员”。

相对于其他成员来讲,“圈内成员”有着较强的工作责任心和自觉性,工作绩效远比其他人高。

LMX理论认为,“圈内成员关系”的建立是领导者与部分成员间实现高水平交换的有效途径。

Graen等人认为这种关系的建立大体经历四个阶段:(1)相互认知,形成差异性发现;(2)提升关系质量,产生角色期望;(3)通过共同促进,构建工作生活远景;(4)实现关系升华,形成团队意识。

并认为领导者与成员的这种关系发端于相互间的初次接触,即在接触之初就可能形成那些人可能成为“圈内成员”的简单判断,而后的过程不过是对这一判断的延续或修正。

在共同愿望的基础上,通过协同努力一些人被选择留在了圈内,而其他人则成为圈外成员。

组织中的“圈内成员群体”既不是正式的组织形式,也不是完全非正式的组织形式,而是通过联合的力量建立起来的正式和非正式组织关系的混合体。

虽然组织中雇佣关系的存在为这种群体的建立提供了组织条件,但其运行方式、交换内容和所依据的规则与正式雇佣关系存在着诸多不同。

正式契约是以物质利益为中心,着眼于对努力者外在行为的约束,具有书面性、恒定性、强制性的特点;而圈内成员群体则是在兼顾物质利益的基础上更加强调高水平的合作与诚信,注重的是社会和心理的承诺,具有内隐性、变化性、互动性的特点。

三、关于LMX理论的几点思考在研究领导者与下属关系时,LMX理论选择了新的认知角度,克服了以往描述中对被领导者群体不加区别的笼统性,将描述从个体层面拓展为有区别的群体层面。

但遗憾的是,该理论没能以此为新的起点对这种关系进行更全面的分析,存在着值得探讨之处。

1.关于交换关系的起因明确领导者与员工之间交换关系的起因是深刻理解LMX理论的基础。

组织中交换关系的存在主要是基于两个原因:一是领导者与成员各自的利益主体归属不同;二是各自利益满足过程中的间接性和借助性。

从主体归属来看,在组织中尤其是在雇佣条件下,利益取向的不同决定了双方在分配上处于一种对立的状态,领导者所代表的是组织或雇佣方的利益,而员工则是被雇佣的一方,双方在身份、目标、利益等问题上截然不同。

虽然双方相互依存构成一个组织整体,但本质上是借助合作来获取各自的利益,合作中始终存在着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倾向。

合作中虽然双方有时也会将对方的利益视为自己的责任,但那只是在对目标达成某种共识之后,或是更多的具有方法性特征。

事实上利益主体归属的不同是交换存在的根本原因。

从各自利益的满足过程看,体现有“领导者———下属———组织目标———个人需要”的特点。

这一特点表明,在领导者与所要实现的组织目标之间,下属与其个人需要之间都不存在直接的联系,不存在仅凭个人的努力就能够直接获取的可能性。

领导者必须借助下属来实现目标,领导者的绩效水平既取决于领导者的指挥,更取决于下属的参与和努力程度。

对员工也同样如此,个人需要是借助对组织目标的有效实现来获取的。

满足个人需要必须解决好两个前提:一是要面对能够带来满意收益的目标;二是个人的努力过程能得到目标管理者的积极认可。

而这些都不是努力者本人所能把握的,只能借助于领导者来实现。

这种自身利益满足上的间接性,要求双方必须实现有效的借助,而这种借助在本质上体现出交换的内涵。

2.圈内成员关系的形成过程Graen等人看到“圈内成员关系”的形成体现为一个过程,并将其划分为四个阶段,但对各阶段的特征并没有给予充分的阐释,而这种阐释对于理解圈内成员关系的形成是不可或缺的。

现实中对这种形成过程的可能理解是:第一阶段,通过相互间的接触和了解,形成了初步的感知。

领导者对下属做出可能成为“圈内”或“圈外”人选的初步划分,并对可能的交往方式和程度做出选择;第二阶段是借助于具体的合作过程,按照预期的愿望,促进群体中那些理想的成员向“圈内成员”转化。

帮助这部分下属在个人的工作与结果之间建立起较“圈外成员”更为满意的变量联系,在体验成功的同时感悟责任;第三阶段是在已达成的相互信任、紧密合作的基础上,引导这部分成员实现对有关组织发展和发展中重大问题的积极参与,构建有发展远景和长期合作意义的工作伙伴关系,形成工作中的积极互惠和支持;第四阶段是将已构建的领导与成员的一对一圈内伙伴关系上升至团队水平,形成理想的“团队-成员交换关系”。

达到建立“高质量交换关系”所期望的目的。

3.关于“圈内群体”形成的两条主线现实中,圈内与圈外群体的形成并非简单服从于管理者既不可能同等对待组织中的每个人,也不可能对每个人都区别对待,最可能的情况是对某一类人给予大致相同的方式这一判断。

最现实的情况是基于以下两点;一是客观必要性;二是主观亲近性。

就客观必要性来讲,现代组织中的分级管理必然造成权力的分散,领导者只能有选择地承担某些部分,更多的须交由他人帮助实现,为了既合理授权,又不因此造成各自为政的局面,领导者就必须营造出有利于授权的可信赖群体,使所要交付的人让领导者放心,而这种放心除了经济上的合同承诺保障以外,还需要相互信任上的情感承诺来支持。

两者相比,后者的效用更大。

所谓主观亲近性,是指在一个相对稳定的群体内,群体成员有必要根据自己的性格特征、兴趣、爱好等选择好伙伴关系,以形成较为亲近的团体来满足人们情感上的需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