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生活史读书报告

合集下载

中国社会生活史读书报告

中国社会生活史读书报告

《中国社会生活史》读书报告《中国社会生活史》是由安徽师范大学社会学院教授庄华峰等人撰著的有关中国社会生活方方面面的历史和知识的作品,它较为全面地阐释了中国历史上具有普遍意义的社会生活方式和群体事项,考述了社会生活方式的嬗变与民俗传承的互动关系,以及人们的社会生活理念和行为伦理的演变过程,从而构建起中国社会生活史的理论体系和知识框架。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教授林永匡先生为本书撰写了序言,具体分析了直接或间接影响各历史时期社会生活方式、社会生活习尚形成、演变与发展过程的13种因素与背景内涵;也提出了先秦到明清时期,人们的社会生活方式、社会生活习尚形成、发展、演变与历代王朝统治者的礼仪政策与制度,以及民间的生活习尚观念与思想有着重要的关联、互动关系。

而作者也在导论中对中国社会生活史研究状况进行了回顾,列举了学习中国社会生活史的方法,阐明了学习中国社会生活史的意义。

这些都为我们精读著作和理解文本做了良好的铺垫。

本书共分为十二章,包括饮食生活,服饰风俗,生老礼俗,卫生保健习尚,丧葬习俗,生产与行业生活,社交与节庆风尚,娱乐生活与风尚,信仰习俗等专题。

在每一章开头都会按照本章主题附上一幅插图,插图下书写标题,并用一小段文字简要介绍本章内容在中国社会生活中的意义,这些都为我们认识这个主题,通读本章内容作了良好的铺垫,也加深了我们的理解。

第一章的主题是饮食生活。

它先是归纳了中国古代的饮食结构及其演变,再分别介绍了中国的饮食方式,酒文化,茶文化,饮食器具的各种类别和功用以及饮食思想与饮食养生理念。

第二章的主题是服饰风俗,主要讲了中国服饰的历史渊源,形制类别,历代的服饰流变,最后总结了服饰的社会性。

第三章的主题是建筑与居住生活,主要讲了构木为巢对人类建造居住场所的启示、城市和宫殿、官衙和住宅、张设和家具的建造状况,最后归纳了居住、用具的社会性。

第四章的主题是行旅交通生活,主要讲了古代的道路设施和行旅方式、旅食与旅宿、行旅习俗,最后总结了一下行旅生活的功能与价值取向。

《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史》读书笔记模板

《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史》读书笔记模板

目录分析
1
内容简介
第一章清代传 2
统社会生活流 变
3 第二章开口通
商与社会生活 初变(1840— 1894)
4 第三章西潮冲
击下的社会生 活(1895— 1911)
5 第四章文化新
潮中的日常生 活(1912— 1923)
第五章现代都市崛起 与社会生活的剧变 (1924—1936)
第六章战争洗礼中的 社会生活嬗变
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史
读书笔记模板
01 思维导图
03 读书笔记 05 精彩摘录
目录
02 内容摘要 04 目录分析 06 作者介绍
思维导图
本书关键字分析思维导图
生活
现代
社会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领域
征引
生活
洗礼
生活史
中国
变迁 社会
战争
社会
都市
剧变
新潮
日常生活
文化
文献
内容摘要
本书为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文化室研究室集体承担的中国社会科学院重点课题项目(2004-2008) 的最终成果(课题主持人为李长莉)。六位撰写者均为研究员,在相关研究领域有多年学术积累,并有前期研究成 果,如曾出版编年本末体三卷本《近代中国社会文化变迁录》[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年])等。本书定位为学术精 品书,为近代社会生活史领域的权威之作、精品之作。内容概要:记述自明末、晚清至1949年间,伴随中国社会 的近代化变动,人们的衣食住行、社会生活、风俗习尚、文化娱乐等诸方面的变迁轨迹,既考察近代百余年间社 会生活的总体变迁轨迹,又重点考察各个时段突出的社会生活现象,并加以文化分析,夹叙夹议,论述结合,揭 示中国社会近代转型过程中,近代社会生活变迁的社会文化意义。

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史书评

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史书评

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史书评《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史》是一部详尽记录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变迁的重要著作。

该书篇章丰富,涉及了从清朝末年到建国初期的各个时期,从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科技等多个层面展现了近代社会生活的巨大变革。

通过阅读该书,读者可深刻理解近代中国人民的生活状况、思想观念以及他们面对的困境与希望,对于我们理解当代中国社会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首先,该书在描绘近代中国社会生活时所采用的多维度视角令人印象深刻。

作者通过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层面全面还原了近代中国社会的面貌。

例如,在政治方面,书中详细讲述了晚清政治体制的演变以及文化政治运动对社会的影响;在经济方面,揭示了近代中国经济发展的起伏以及工商业的崛起;在文化方面,探讨了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冲击等。

这样全面的视角使读者对近代中国社会的发展变化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在时代转型的背景下,我们可以看到当时人们的生活变迁与矛盾冲突,增加了书籍的可读性和学术价值。

其次,该书在描述社会生活方面注重个体的生活经历与社会的总体变迁之间的联系。

通过详细描述不同的社会群体在各个时期面临的问题与变化,作者把读者带入了当时的历史环境中。

例如,书中描述了晚清妇女地位的变迁以及新文化运动对女性解放的影响,通过这些细节描写,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当时社会生活的具体情况,对于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通过关注个体的生活经历,该书使读者能够深入思考当代社会问题,尤其是在性别、人权、社会正义等方面。

同时,该书还对社会生活中的一些关键词进行了深入研究与解读。

例如,除了对传统道德观念、家庭伦理等进行论述外,该书还特别关注了新概念在近代中国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例如,书中详细介绍了近代中国的现代教育制度、大众娱乐、新兴中产阶级的出现等,这些描写不仅对于读者进一步了解近代中国社会的变迁具有帮助,也为我们理解当代中国社会的变革提供了重要线索。

然而,该书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读《中国社会发展简史》有感

读《中国社会发展简史》有感

读《中国社会发展简史》有感
《中国社会发展简史》是一本引人深思的书籍,它向我们展示了中国社会在不同时期的发展历程。

阅读这本书让我受益匪浅,以下是我对书中内容的个人感想。

首先,我被书中所描述的中国社会的变革所震撼。

书中提到了从封建社会到现代社会的巨大转变,以及中国在这个过程中所经历的困难和挑战。

这让我意识到社会的变迁是必然的,没有一成不变的社会形态。

同时,我也对中国社会为了实现发展而做出的艰辛努力表示钦佩。

其次,书中对于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因素进行了深入的分析。

作者指出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方面对社会发展的重要影响。

我认为这些因素之间相互作用,共同塑造了中国社会的发展轨迹。

这让我更加重视各个领域之间的互动和平衡,以促进社会的全面进步。

另外,书中也探讨了中国社会发展的动力和动力的变化。

作者指出,中国社会的发展源于人民的创造力和工作精神。

然而,随着
时间的推移,这些动力也在不断演变和调整。

这让我明白,要想实
现社会发展,我们需要不断适应和应对新的挑战,同时注重人民的
力量和参与。

总的来说,读《中国社会发展简史》让我对中国社会的发展有
了更深入的理解和思考。

我也意识到社会发展是一个持续而复杂的
过程,需要各个方面的共同努力和智慧。

希望通过我们的不懈努力,中国社会能够继续繁荣发展,为人民带来更加美好的未来。

中国古代社会史读后感

中国古代社会史读后感

中国古代社会史读后感在阅读中国古代社会史的过程中,我深刻感受到了中国历史的辉煌与复杂。

这部作品详实而深入地描绘了中国古代社会的兴衰变迁,使我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轨迹有了更加全面的了解。

首先,中国古代社会史为我打开了一扇了解先秦时期的大门。

作品中生动地描绘了那个时期的国家形态、政治制度以及社会结构。

我更加了解到先秦时期的诸子百家思想的兴起,如孔子、老子等众多思想家对社会发展的影响,以及不同学派之间的争论与交锋。

通过对历史文献的引用和分析,读者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这一时期中国社会的风貌。

而对于秦汉时期,作者通过对汉朝的详尽描述,使我对汉文化的繁荣与辉煌有了更加直观的认识。

汉朝是中国历史上具有重大意义的时期,而在中国古代社会史中,作者详细解析了这一时期的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等方面。

通过对汉朝治理能力的赞赏和对农耕文化的丰富描绘,使我对当时社会的繁荣与进步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此外,中国古代社会史还详细涵盖了唐宋元明清等时期的社会历史。

这些时期的社会发展和政治变迁,都成为中国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唐朝的开放与繁荣、宋朝的科技进步、元朝的多元文化、明朝的海外探险、清朝的政治风云,每个时期都有独特的社会背景和历史价值。

作者通过对不同时期的细致考证,带领读者深入了解这些时期的社会现象和人民生活。

阅读中国古代社会史,让我深切感受到了历史的厚重与宽广。

每个时期都有它独特的价值和意义,每个朝代的兴衰更是历史的缩影。

通过对这些历史的回顾和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把握当今社会的发展方向和趋势,从历史的经验中汲取教训与智慧。

总之,中国古代社会史是一部极富价值的历史巨著。

通过对不同时期社会发展的全面展示,使读者更加全面地认识中国古代社会的辉煌与复杂。

这让我对历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也让我更加珍惜当下的社会与时代。

我相信,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我将始终保持对历史的敏感与理解,在不断总结过往的经验基础上,为社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传统中国人的社会生活学习心得

传统中国人的社会生活学习心得

传统中国人的社会生活学习心得文传学院广告五班王任斯2010531032中国古代生活不是单一的,枯燥的,而是丰富多彩的,有声有色的。

“社会生活”是一个意义丰富的概念,一般有广义和狭义两种理解,广义的社会生活是指整个社会的物质和精神活动,狭义的社会生活是指人们的日常生活,主要集中在衣、食、住、行和社会一般情趣的方面。

中国自古就有注重社会生活的传统心态,都包含有个历史时期不同社会阶层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素材。

社会生活史的研究,成为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一种重要学术现象,在原有材料,或新出土的材料基础上,尝试复原古代社会生活,特别是人民大众社会生活的原貌,,生化了人民对于历史的认识。

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

古代世界曾经辉煌灿烂的文明国家,多数没有能够继续维持下去,有的中断了,有的随着文化重心的转移而转移到另外的地区。

唯有中国这个国家,既古老又年轻。

从原始社会到形成国家,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有五千年以上。

中国和中国文化屹立于世界之林,一脉相承,历久而弥新。

中国文化是个发展的、历史的范畴,具有包容性与持久性:除了时代差异外,尚有着地域与民族的差异性。

它是在连绵几千年中,以华夏民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各地域文化(包括中原文化、齐鲁文化、荆楚文化、巴蜀文化、吴越文化、岭南文化、闽台文化等)和各民族文化(包括壮、满、蒙、回、藏等中国56个民族的文化)长期地、不断地交流、渗透、竞争和融合的结果。

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文化的发展是具体的、历史的,又是多地域、多民族、多层次的立体网络。

中国文化是起源于上古贯穿到现在,在黄河、长江及其周围地域形成并延续至今的中华民族共同的文化、共同的社会心理与习俗的结晶。

在中国古代社会的婚姻制度中,“一夫一妻制”是其基本原则之一,在很多朝代的法律中都给以明确的规定。

但是在实际生活中,“一夫一妻制”原则极遭到破坏,实际上“一夫一妻多妾制”却是中国古代社会婚姻制度的常态。

本文从多个角度分析了这种现象的原因。

古代社会生活史读后感

古代社会生活史读后感

《中国古代衣食住行读后感》《中国古代衣食住行》是一本介绍中国古代文化的书。

全书以“衣”、“食”、“住”、“行”四个与生活密切相关的话题为纲领,统摄具体的条目,如将衣分为“头衣”、“体衣”、“足衣”、“佩饰”四大类,连类而及古人的衣服材料以及不同的衣服所带有的文化内涵等;在“食”下分为“主食”、“肉食”、“烹调”、“酒”、“食器和饮食习惯”,在“住”下列“宫室”、“陈设和起居”、“观阙园林”,“行”下介绍车马、礼俗、车的种类、兵车、步行、道路之类,仿佛一部文化的小百科。

值得注意的是,此书不仅仅介绍名物,更关注了名物以外的整个文化语境,将具体的衣食住行置于历史、文化之中,读着书,仿佛进入了古人谨严有度的日常起居之中了。

我是一个女生,对于女生而言,喜欢关注的东西自然就是衣服了,下面我就来讲一下我在这本书中看到的关于中国古代衣服的一些知识。

1、当衣与裳并举时,衣指上衣。

短上衣叫襦......贴身穿的上衣又称为“亵衣”......亵衣也就是中衣。

2、古代的罩衣叫隰。

《礼记·玉藻》:“君衣狐白裘,锦衣以裼之......君子狐青裘豹褎,玄绡衣以裼之......犬羊之裘不裼。

”3、古文最常见的冬服是裘。

裘是皮衣,毛向外。

贵族穿裘,在行礼或待客时腰罩上裼衣以增加服饰的文采。

这是因为售毛外露,通体一个颜色不好看。

4、狐裘的价值也不一,狐腋下之毛最为轻暖,因而是最高级的。

狐腋纯白,所以又称为狐白裘。

古书中提到这种裘的地方很多,都反应了服之者的高贵身份。

5、狐、貂、貉所制的裘既然名贵,所以在古代作品就拿来做富有的象征......因为这些皮料又轻又暖,所以又统称轻裘、轻暖。

6、古代的衣领又两种。

最常见的是交领,即衣领直连左右衣襟,衣襟在胸前相交,领子也随着相交。

另一种是直领,即领子从颈后沿左右绕到胸前,平行地直垂下来,也就是古装戏里的女子服装或官员、员外等在家时穿的那种衣服。

7、衣襟是与领相应的。

交领的衣襟向右掩,在右腋下用两根细带相系。

中 国社 会史读后感

中 国社 会史读后感

中国社会史读后感《中国社会史读后感》读罢中国社会史,我仿佛经历了一场跨越时空的奇妙之旅。

在那泛黄的书页间,我看到了岁月的痕迹,感受到了时代的变迁,更触摸到了无数普通人生活的温度。

这本书没有仅仅停留在枯燥的历史事件和生硬的年代数字上,而是以细腻且生动的笔触,描绘出了一幅中国社会发展的宏大画卷。

从古老的先秦时期,到风云变幻的近现代,每一个阶段都像是一部精彩的电视剧,充满了戏剧性和故事性。

其中,让我印象尤为深刻的是书中对于古代农民生活的细致刻画。

在封建社会,农民们是社会的基石,他们的辛勤劳作支撑着整个国家的运转。

然而,他们的生活却充满了艰辛与无奈。

想象一下,在一个清晨,太阳还未完全升起,村子里就已经弥漫着袅袅炊烟。

农民老张一家早早地起了床,老张睡眼惺忪地走向牛棚,准备牵出老牛去耕地。

他的妻子则在厨房里忙碌着,为一家人准备简单的早饭——那可能只是一些粗陋的粥和咸菜。

老张的孩子们也不能闲着,稍大一点的儿子要跟着父亲去地里帮忙,小一点的女儿则要在家里帮忙做些简单的家务,比如打扫院子、喂养家禽。

到了地里,老张和儿子吃力地拉着犁,老牛在前面喘着粗气。

太阳渐渐升高,温度也越来越高,老张的额头布满了汗珠,汗水浸湿了他破旧的衣衫。

但他不敢停歇,因为这几亩薄田是全家的生计所在。

中午时分,老张的妻子会带着简单的午饭来到田间。

一家人就坐在田埂上,匆匆吃完继续劳作。

直到太阳西斜,他们才拖着疲惫的身躯回到家中。

可这还没完,晚上回到家,老张还要趁着月色修理农具,为第二天的劳作做准备。

妻子则在微弱的油灯下缝补衣物。

孩子们早已累得倒头就睡。

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生活,老张一家从未有过抱怨。

他们期盼着风调雨顺,能有个好收成,让一家人不至于挨饿。

然而,沉重的赋税和时不时的天灾,常常让他们的希望破灭。

但即便如此,农民们依然坚守着自己的土地,因为那是他们的根,是他们生活的全部希望。

再看看如今的农村,早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农业机械化的普及让农民们告别了繁重的体力劳动,科学种植技术的推广让粮食产量大幅提高,国家的各种惠农政策更是让农民的生活有了保障。

中国历史社会读后感

中国历史社会读后感

中国历史社会读后感中国历史社会是我们学习历史的一门重要课程,通过学习这门课程,我们可以了解到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变迁和人们的生活状况。

历史是我们的瑰宝,而社会经历则是历史的载体。

通过读后感,我想分享一些我学习中国历史社会的体会和感悟。

中国历史社会的学习让我意识到了历史的重要性。

历史是过去的镜子,看历史就像是翻开了一本厚重的书,透过历史的眼镜,我们可以了解到古人的智慧和勇气,建立对历史的敬畏之心。

在学习中,我了解到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制度和文化传统,这些都是我们的根基,对于我们的未来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在学习中国历史社会的过程中,我被中国古代社会的丰富多样和历史传承所震撼。

中国古代社会是一个庞大的体系,以封建社会为主导,社会等级分明,人们的生活和命运往往受到地位和出身的制约。

我相信,了解中国古代社会的历史,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现代社会,并为我们的未来提供宝贵的经验教训。

中国历史社会的学习使我深刻意识到历史与现实的联系。

历史不仅仅是故事和记载,更是我们理解现实世界和推动社会进步的基础。

通过学习历史,我们可以从历史中吸取智慧,在当今社会中应用这些智慧,为社会的稳定和繁荣做出更大的贡献。

在学习中国历史社会的过程中,我也发现了一些思考和问题。

中国历史上发生了很多重大的事件和变革,如农民起义、革命斗争等,这些事件不仅影响了古代社会的走向,也对现代中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然而,在学习历史时,我也发现了一些历史的盲点和疑问,这些问题需要我们更加深入的研究和思考。

通过学习中国历史社会,我深刻认识到历史是我们的瑰宝,也是我们的财富。

只有了解历史,我们才能够更好地认识自己,更好地面对现实。

中国的历史悠久而充满智慧,我希望通过学习中国历史社会,能够不断丰富自己的历史知识,将这些知识应用到自己的实际生活中,为实现自己的理想和目标而努力奋斗。

总之,中国历史社会的学习让我受益匪浅。

通过学习这门课程,我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和变迁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对历史的意义和价值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中国社会学史读书笔记

中国社会学史读书笔记

中国社会学史读书笔记第一篇:中国社会学史读书笔记11级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Z01114155丁贤兵乡土中国与文化自觉——读《乡土中国》有感当我在图书馆翻阅费孝通先生所著的《乡土中国》时,我发现人们对于这本书的评价总是用这样的字眼:“乡土中国与文化自觉。

”我想,这两者间一定有着某种必然的联系吧,于是我就满怀好奇,打开《费孝通文集》,找到这篇文章细细品读起来。

今天,我们来谈“乡土中国与文化自觉”这个话题,不时能看到历代先贤为之孜孜不倦的身影。

应该说,乡土中国与文化自觉是费孝通先生于20世纪40年代和90年代先后提出并铺垫好的。

1947年,费先生完成了《乡土中国》的分析,现代经济的诉求被抽出去了,只剩下传统中国社会的一个静态的模型。

同年,他远赴欧洲对西方人谈起了“乡土重建”。

他在这次演讲中触及了一个更为广阔的人类社会秩序建构的问题,明确指出中国文化的特性在于太注重人与人之间的位育而忽视人与自然的关系,导致资源利用上的克己。

晚年的时候,他谈到了“文化自觉”:20世纪前半叶中国思想的主流一直是围绕着民族认同和文化认同而发展的,以各种方式出现的有关中西文化的长期争论,归根结底只是一个问题,就是在西方文化的强烈冲击下,现代中国人能不能保持原有的文化认同?还是必须向西方文化认同?今天,中国的乡土和文化正日益成为全球化、市场化和现代化规则指导下的在建和待建的“社会工程”,人被这些工程剥离,家园在丧失,内心不得宁静。

现在,千百年来中国人凭自己的勤劳、智慧和勇敢建立起来的现代国家、民族经济、文化体系的躯体尚在,然而在全球化、市场化和现代化潮流席卷之下,这些让我们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根基却要被这“三化”的理想模式按照它们的生命周期从小到大重新来建造,这是何等的挑战!当初费先生在《乡土中国》中提出并尝试回答“作为中国基层的乡土社会究竟是个什么样的社会”这一问题,半个多世纪过去了,中国乡村变了很多,但没变的东西我们似乎还能在《乡土中国》中找到。

中国社会生活史

中国社会生活史

部尽收衣食住行、冠婚丧葬、饮射朝聘等风 俗礼仪于笔端的《中国古代社会生活史》。
(2)治道绪余: 社会生活史在历史学中的地位
成周六典,列医师于天官,聚毒药以共医事,
盖虽治道绪余,仁民爱物之意寓焉,圣人有 不能后也。 ——提举医学曹孝忠《政和新修经史证类备 用本草序》北宋政和六年九月一日
血肉-骨架说
地论述了隋唐五代近4个世纪各族人民的社会生活, 并尽可能地注意各个地区、不同阶级与阶层的人们 的社会生活。
朱瑞熙 《宋辽西夏金社会生活史•前言》
宋代社会生活的发展是显而易见的。 宋代人们的世态风情、生活习尚、民间流俗,包括 饮食、服饰、居室、用具、押字、称谓、避讳、节
日、休假、生育、婚姻、丧葬、交往、语言、文字、 宗教信仰、巫卜、交通、通信等,无不都在发展变 化之中,并且呈现了许多新的特色,显得比前代更 加异彩纷呈、绚丽多姿。 宋代人们的社会生活,反映了中国封建社会新时期 的时代精神,也揭示了当时的哲学思想、道德观念、 民族心理、审美意识等,为中华民族描绘了一幅多 姿多彩的历史风俗画卷。
社会生活史的难题: “抽离”政治与军事
有学者认为,社会生活史应包括 经济生活:衣食住行四个方面
文化生活:风俗礼仪、节日庆典和精神风貌
政治生活、军事生活不应包括在社会生活史
之中。
解决之道
区分研究的核心与研究的保护带 核心不可或缺,包括上述的衣食住行、风俗礼仪和
精神面貌 保护带可以根据各个朝代的不同历史特点作适当调 整,有选择地纳入与社会生活史有关的历史内容, 如自然环境、某些社会基层组织、在某些政治场合 中所用的称谓,以及由社会生活状况的变化所导致 或反映出的社会流动状况等。
血肉-骨架说解析
第一,社会生活史是一门专史,是广义历史

中国社会史读后感

中国社会史读后感

中国社会史读后感中国社会史是一本以中国为背景的历史著作,通过对中国大陆地区社会变迁和演进的详细描述,为读者呈现了一个丰富多彩的社会历史画卷。

阅读完该书后,我深受启发,对中国社会的发展和变迁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以及对历史的重要性有了新的认识。

以下是对于中国社会史这本书的读后感。

首先,这本书让我深刻认识到中国社会的多元与复杂。

在书中,作者详细介绍了各个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结构等方面的变迁,展现了各个时期人民的生活状况和社会关系。

不同政权更迭、经济制度的转变、文化思潮的兴起,都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明白了中国社会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并认识到了社会进步的历史必然性。

其次,中国社会史让我认识到历史是我们理解现实的重要工具。

通过研究历史,我们可以看到某些社会问题的根源和发展轨迹,可以更好地把握社会变革的规律。

历史是现实的镜子,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深刻意识到了历史对于我们了解现实、理解社会的重要性。

只有通过对历史进行深入研究和思考,我们才能更好地指导当前的社会发展,并为未来做出正确的决策。

另外,中国社会史也让我感受到历史研究的丰富性和多样性。

在这本书中,作者除了描述社会结构、政治变迁等方面的历史事件,也结合了许多实际案例和个人故事,生动地展现了历史人物的思想、行为和情感。

通过这些细节,我更加容易地融入历史的氛围,感受到历史人物的命运与追求。

这样的历史叙述方式不仅增添了阅读的趣味性,也让我更加深入地了解历史时期的真实面貌。

最后,中国社会史也给我带来了对中国社会发展的思考。

通过对历史的观察和分析,我理解到中国社会在过去数百年间经历了巨大的变革和进步,无论是政治、经济还是文化方面,都有了长足的发展。

然而,我们也要看到社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挑战。

通过对历史的学习,我们可以汲取经验教训,总结成功的因素,以更好地引领中国社会朝着更加繁荣和进步的方向发展。

总之,阅读中国社会史给我带来了丰富的知识和思考。

唐宋社会生活史心得

唐宋社会生活史心得

唐宋社会生活史心得
唐宋社会生活的变迁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

唐朝是繁荣昌盛的时代,科技、文化、经济都达到了一个巅峰,这对于社会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而宋朝则是一个更加稳定和精神文化发展较快的时期。

在唐朝,科技进步为社会生活带来了诸多便利。

隋唐时期,水利工程和农业生产大幅发展,城市规模扩大,商业繁荣,人们的物质生活得到了改善。

同时,科举制度的实施也推动了教育的普及和士人的地位提升。

唐朝社会生活还表现出文化繁荣的一面。

名士雅士的出现,文人墨客的兴起,使得诗词、书法、绘画、音乐等艺术形式达到了一个高度,士人之间的交往也越发频繁。

此外,唐朝还形成了一个开放的文化氛围,吸引了许多外来文化的融合与传播。

宋朝的社会生活相较于唐朝则更加平静和安定。

宋代的经济繁荣使得城市贸易发达,商业活动蓬勃发展。

与此同时,宋代商业文化的兴起也为社会生活注入了新的活力。

此外,宋代还注重家庭和礼教,家庭观念深入人心,社会风气相对保守,礼仪规范严格。

总体来说,唐宋社会生活的历史非常丰富多样,其中蕴含着无数精彩的故事和文化成果。

这个阶段的社会变迁为后来的历史发展奠定了基础,对于我们了解现代社会和文化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

我们应该保持对历史的尊重和研究精神,从中汲取智慧,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中国社会史 读后感

中国社会史 读后感

第五编中国的“文艺复兴”我认识的文艺复兴文艺复兴,是十四世纪至十六世纪在欧洲兴起的一个思想文化运动,带来一段科学与艺术革命时期,揭开了现代欧洲历史的序幕,被认为是中古时代和近代的分界。

文艺复兴发端于十四世纪的意大利,随后有扩展到欧洲各国,十六世纪达到鼎盛。

文艺复兴的兴起是由于十四世纪的崩溃,欧洲经济的衰退,宗教内部的堕落与虚伪的制度,封建政治和道德上的混乱,并且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也为这场思想运动的兴起提供了可能。

不仅是人为因素,中世纪温暖时期结束而过渡到小冰河期的开始时期,这个气候上的改变导致农产品产量的下降,随之产生了饥荒,再加上当时盛行的黑死病使得人口数量下降,人们物质上的缺乏和精神上的压迫使他们渴望有一场自由的解放,所以自由的人格和追求现实享乐的个人主义价值观成为人们主要的思想路线。

而谢和耐认为从12世纪开始浸透了中国历史之全部观念的伦理正统,再加上将其过去全部简化为一些失去了任何时间维度之事件的传统史学范畴,是我们内心地坚信中华世界的社会和政治形态,基本制度,经济,思想和技术的永恒性。

但世界上一些最深刻的变化和最令人震惊的新事物却被中国视而不见,听而不闻。

在欧洲历史上被认为是标志着一个新社会出现的事件,在中国历史的传统视野中却只不过是一种“改朝换代”如果说中国社会的历史与欧洲社会具有如此根本行的差异,那么这首先表现在人们对此所作的描述中。

这一切无疑是不应该被忽略的,应为我们的整个世界史都是以西方至上论及其历史的进化特征以及其他文明相对的停滞性为基础的。

在11—13世纪期间,在政治,社会或生活诸领域中没有一处不表现出教先前时代的深刻变化。

但在这个新社会是生活在连续不断入侵的威胁下,这些入侵最终大获全胜。

而在变法运动时期王安石,范仲淹在中国历史上对政治和社会制度改革作出了重大尝试,在这个时代的改革变法运动与当时的思潮紧紧相联。

从募兵制到雇佣军制对宋王朝来说尤其是由于用于军事目的的炸药的发明及其用法的改进,宋代王朝在人类历史中占据了一席及其重要的地位。

《中国社会史》的读书笔记(范本)

《中国社会史》的读书笔记(范本)

《中国社会史‎》的读书笔记‎《中国社会‎史》的读书笔‎记(当时因‎考虑某种影响‎而未译),则‎悉数补译。

‎并称作者信任‎这个译本,对‎出版社特别言‎明再版时须采‎用此译本。

如‎此说来,这个‎译本应当不错‎。

1‎ 5. 采‎摘、狩猎、捕‎鱼、牧养、农‎业,形式不一‎,都是人类的‎基本活动。

此‎类生活手段,‎加上掠夺活动‎(行劫、抢掠‎、海盗劫掠)‎及商业活动,‎均与文化密切‎相关,生活手‎段又作为文化‎的基础。

因此‎,生活方式是‎对历史作任何‎综合解释之根‎据。

1‎地域‎导致采纳某种‎生活方式,并‎对其有所限定‎。

不过,也不‎应受某种地理‎决定论所支配‎:因‎为凭借梯田,‎水稻可以上山‎;依靠灌溉,‎水田亦能直达‎干旱地带。

地‎域规定着各种‎生活方式,反‎映出其发展、‎消退以及共存‎状态。

此类现‎象具有重大历‎史意义且能部‎分说明不同文‎化之间的接触‎与相互借鉴。

‎ 1‎7. 东亚‎可以识别出与‎特定生活方式‎相联系的四大‎文化群:‎以从事发‎达农业为主的‎定居人群;草‎原与沙漠地区‎的游牧人群;‎喜马拉雅广阔‎山系及其附近‎半畜牧半农耕‎的山居人群;‎将狩猎、畜牧‎与多少带点原‎始形式的农业‎结合起来的热‎带地区混合文‎化群。

此外,‎尚应加上中亚‎绿洲的定居居‎民与商人群体‎ 1‎8. 华夏‎世界曾同生活‎方式及文化均‎与之迥异的民‎族保持接触乃‎至经常往来,‎而且多于其他‎任何地区。

同‎时,中国所接‎受的文明(古‎美索不达米亚‎、伊斯兰教之‎前的伊朗、印‎度、伊斯兰国‎家、基督教的‎西方)均有其‎自身特点,对‎于中国来说是‎完全陌生的。

‎. 由于许‎多不同成分参‎与华夏文明,‎促进其形成,‎使之丰富,并‎在历史过程中‎对其加以改进‎,因而华夏文‎明亦如历史上‎其他伟大文明‎一样,能够不‎断创造更新。

‎ 20. ‎从秦始皇到宣‎统,虽然一直‎是帝位相传、‎朝代更迭,但‎是朝代与朝代‎之间却存在深‎刻差别,牵涉‎到国家组织以‎及通常掌握实‎权的社会集团‎(贵族军队统‎领、靠地租为‎生的士大夫家‎庭、宦官等)‎。

中国社会史梁庚尧读书笔记

中国社会史梁庚尧读书笔记

梁庚尧的《中国社会史》是一部深入浅出、条理清晰的社会史著作,涵盖了中国从史前到近代的各个重要历史时期。

以下是我阅读这本书后的笔记:史前时期:梁庚尧对中国的史前时期进行了概述,包括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

他详细介绍了各个文化时期的重要发现和特征,以及这些发现如何揭示了当时社会的状况。

夏商西周:对于夏、商、西周三个时期,梁庚尧主要关注了政治、社会和经济方面的发展。

其中,他重点介绍了青铜器文化、甲骨文和金文的发现,以及封建制度的形成。

春秋战国: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社会大变革的时期。

梁庚尧详细叙述了这一时期的社会背景,包括士族崛起、封建制度的瓦解和郡县制度的形成。

同时,他也介绍了这一时期的学术思想,如儒家、墨家、法家等。

秦汉:秦汉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时期。

梁庚尧重点介绍了秦始皇统一六国的过程,以及汉朝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

他强调了这一时期法律制度、土地制度和对外关系等方面的重要性。

三国至唐:三国至唐时期是中国历史上分裂与融合的时期。

梁庚尧详细叙述了这一时期的政治纷争、民族融合和经济发展。

他特别关注了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和唐朝的文化繁荣。

宋至清中叶:宋至清中叶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经济文化高度发展的时期。

梁庚尧介绍了这一时期的政治、社会和经济方面的变革,如商品经济的发展、土地制度
的演变和儒学的复兴。

同时,他也关注了这一时期的科技发展,如四大发明等。

谢和耐《中国社会史》读书笔记范文

谢和耐《中国社会史》读书笔记范文

谢和耐《中国社会史》读书笔记1. 作者希望避免“西方文化至上论”或“欧洲中心论”,尽管如此,作者观察的角度仍然是欧洲的,为我们提供一个不同的视角来审视我们自己的历史和文化。

2. 华夏文明激发过广大人类,它给人类带来文字、技术、人生观与世界观,带来宗教与政治制度。

中国本土、朝鲜、日本、越南,均属同一文明集体。

中国的影响传至蒙古与阿尔泰之突厥人、蒙古人、通古斯人,远播至中亚乃至整个东南亚。

其影响还波及更为遥远的地域——西方。

3. 华夏世界史涉及十分广袤的地域:从西伯利亚至赤道,从太平洋沿岸至欧亚大陆中央,各地情况甚不相同。

整块大陆高原性质明显,西南部为连绵高耸的群山与高原,西伯利亚至华北为广阔的草原地带间杂沙漠,大江大河冲积形成肥沃平原,海岸线漫长,有成珠串状的大小岛屿。

4. 气候状况亦不同:东部与南部地区受季风交替影响,迥然异于亚洲内地干燥的大陆性气候,而纬度影响也并非无关紧要。

因而中国既有西伯利亚的隆冬与严寒,亦有热带地区的温湿与闷热。

5. 东亚与中国的口头语言隶属于五个不同语族,其地理分布相当明显。

唯中国南部与印支半岛例外,此两地的语言异常重叠交错。

6. 自西伯利亚到华北地区,属华夏语言文化的人口占大多数,居民不限于中亚,而是大大超越于中亚区域,其语言隶属于突厥、蒙古、通古斯语族(从前称为“乌拉尔-阿尔泰”语)。

7. 朝鲜语与日语是与众不同的语族,从语言学观点来看,大异于汉语及与汉语有亲缘关系的语言,虽然二者都似乎表现出与突厥语、蒙古语、通古斯语有若干相近之处。

8. 操汉藏语之居民分布于以下各地:喜马拉雅山系整个高山和高原地带、印支半岛各国、中国本土即从黑龙江、蒙古一直延伸至缅甸、老挝、越南边界的21个省份。

从人口数量而言,显然是汉语方言语族居于绝对优势。

9. 孟高棉语族,中国西南部操此语种者不多,而印支半岛则甚为普遍。

再往南面,马来亚与东南亚各大岛屿是所谓“马来-波利尼西亚”语地域。

此地域往东延至美拉尼西亚,往北伸至台湾岛,向西延至马达加斯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社会生活史》读书报告
《中国社会生活史》是由安徽师范大学社会学院教授庄华峰等人撰著的有关中国社会生活方方面面的历史和知识的作品,它较为全面地阐释了中国历史上具有普遍意义的社会生活方式和群体事项,考述了社会生活方式的嬗变与民俗传承的互动关系,以及人们的社会生活理念和行为伦理的演变过程,从而构建起中国社会生活史的理论体系和知识框架。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教授林永匡先生为本书撰写了序言,具体分析了直接或间接影响各历史时期社会生活方式、社会生活习尚形成、演变与发展过程的13种因素与背景内涵;也提出了先秦到明清时期,人们的社会生活方式、社会生活习尚形成、发展、演变与历代王朝统治者的礼仪政策与制度,以及民间的生活习尚观念与思想有着重要的关联、互动关系。

而作者也在导论中对中国社会生活史研究状况进行了回顾,列举了学习中国社会生活史的方法,阐明了学习中国社会生活史的意义。

这些都为我们精读著作和理解文本做了良好的铺垫。

本书共分为十二章,包括饮食生活,服饰风俗,生老礼俗,卫生保健习尚,丧葬习俗,生产与行业生活,社交与节庆风尚,娱乐生活与风尚,信仰习俗等专题。

在每一章开头都会按照本章主题附上一幅插图,插图下书写标题,并用一小段文字简要介绍本章内容在中国社会生活中的意义,这些都为我们认识这个主题,通读本章内容作了良好的铺垫,也加深了我们的理解。

第一章的主题是饮食生活。

它先是归纳了中国古代的饮食结构及其演变,再分别介绍了中国的饮食方式,酒文化,茶文化,饮食器具的各种类别和功用以及饮食思想与饮食养生理念。

第二章的主题是服饰风俗,主要讲了中国服饰的历史渊源,形制类别,历代的服饰流变,最后总结了服饰的社会性。

第三章的主题是建筑与居住生活,主要讲了构木为巢对人类建造居住场所的启示、城市和宫殿、官衙和住宅、张设和家具的建造状况,最后归纳了居住、用具的社会性。

第四章的主题是行旅交通生活,主要讲了古代的道路设施和行旅方式、旅食与旅宿、行旅习俗,最后总结了一下行旅生活的功能与价值取向。

第五章的主题是婚姻生活。

它先是总的介绍了婚姻的起源与进化,然后分别介绍了我国古代的婚姻形式、婚龄、婚嫁的仪式与程序、离婚与再嫁、婚姻禁忌、最后从不同的方面对婚姻观念进行了透视。

第六章是生老礼俗,分别讲了生日礼俗、成年礼俗、敬老养老、民
间敬老养老礼俗,最后总结了人生礼仪的社会功能与价值。

第七章的主题是卫生保健习尚。

这章分别介绍了环境卫生、个人卫生、饮食卫生、养生与养性。

第八章的主题是丧葬习俗,这一章主要介绍了中国古代各地的葬俗和葬仪,还有丧葬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

第九章的主题是生产与行业生活,主要概括讲了古代各行各业的人们的生产风俗和行业风俗。

第八章的主题是社交与节庆风尚,主要讲了中国古代各地的社会交往情况和岁时节日文化。

第十一章的主题是娱乐生活风尚,这一章主要讲了百戏艺术、益智赛巧、休闲雅趣、儿童游艺,最后综述了娱乐生活的特点与价值取向。

第十二章的主题是信仰习俗,分别介绍了佛教信仰、道教信仰、民间信仰,最后总结了传统信仰习俗的特点。

全书以专题作纵向式表述,为我们清晰地展现了中国社会生活史的各个方面。

每一章的体式大致相同,结尾部分以总结所论述的主题的特点、功能、价值取向和观念透视为主,让读者的思维也有了更深层次的引导。

在这些内容中,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第一章饮食生活中的“茶文化”这一节和婚姻生活这一章。

中国饮茶的历史十分悠久,唐代陆羽因为著成《茶经》一书,而成为茶文化的集大成者,《茶经》也标志这中国茶道文化的正式形成。

这些都让我想到我与茶的不解之缘。

我记得我在念初中时,我们学校有一个校本课程《茶文化》,主要介绍了茶的基本知识和我的家乡城湾的种茶制茶的情况。

我的奶奶也正好是采茶女,她大概在每年的清明节前后在茶园里采摘茶叶。

奶奶和其他采茶女在采摘下来的茶叶中选取上等的嫩叶,制成碧螺春,余下的茶叶制成一般的炒青。

茶叶都要放在锅里用手直接翻炒。

两种不同品质的茶叶以不同的价格出售,碧螺春会包装得很精致,既可以自己品尝,又可以作为礼品送人,一般炒青则作为周边居民的日常饮品。

茶叶的功能很多,父亲因为奶奶的关系从小就喜欢喝茶,有时还会吃茶叶,所以他的身体非常健康,面色也很红润,即使在繁重的工作中也还能坚持。

本书根据茶叶制造方法与品质上的差异分出了绿茶、红茶等7类茶叶,对于各地的名茶只是点了一下名,我觉得作者可以有选择性地介绍一些名茶,或者推荐一些书目供读者进一步了解中国的茶叶和茶文化。

除了古代的茶习俗之外,我觉得作者还应该提一提中国茶道,即泡茶时的礼仪。

现在提到茶道,很多人都会
想到日本茶道,但是其实所谓日本茶道也是由遣唐使从中国带回去并继承和发扬的,所以对于这种本属于中国的文化我们应该要重视起来。

还有近年来市场上特别流行的“抹茶”,也是源于中国隋朝,兴起于唐朝,鼎盛于宋朝,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的制茶工艺。

但是由于明代开始流行冲泡饮茶,抹茶渐渐被国人遗忘。

对于这些断了代的文化和工艺,我们要有意识地进行回顾。

在第五章婚姻生活中,人类婚姻经历了由乱婚到血缘群婚、族外婚、对偶婚,最后到一夫一妻制婚姻的婚姻方式。

这一部分其实和人类学的某些研究与发现相吻合,可以算是学科与学科之间交叉的部分。

在婚姻形式这一节中,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古代婚姻形式的多种多样的发展。

冥婚是中国古代婚姻嫁娶的一种特殊形式,冥婚之俗主要受灵魂不死的宗教思想的影响,即认为人死之后,离开了阳世,可仍生存于冥界、阴间。

我第一次接触到冥婚,是读了王鲁彦的小说《菊英的出嫁》,写的是一个只有8岁阳寿的女孩菊英,在她病逝十年之后,其母理所当然地认为她已到婚龄,于是顺理成章地为她订了一门阴亲并倾其所能预备了丰厚的嫁妆,然后吹吹打打、热热闹闹将她“嫁”了出去,把菊英的棺材由青色的轿子抬到男方家。

那铺排的煞有介事的程式在令人咋舌之余难免显得荒唐可笑。

但是小说通过一位失去女儿的母亲的意识之流缓缓叙述出这一件事情的始末,浸盈着浓厚的无依无托的母爱,把对落后意识与习俗的批判与讽意淡化成一个母亲对早夭女儿彻骨的哀思之情。

可见冥婚之俗虽然透现出愚昧落后的原始信仰,但是也表现出了人们对夭亡儿女的怀念,并体现了对死者灵魂的慰藉。

但是唐宋之后这种习俗的朴素变为防止死者鬼魂作怪的盲目迷信,直到清代有记载的“抱主成亲”,即活着的未婚妻抱着已死亡的未婚夫的神牌完成结婚大礼,守寡一世,则转而体现了贞洁观念对女性的束缚与残害。

连作者也在这里表达了自己的感叹:“一个年轻女子在遇到这样的命运石何等悲惨!”
不过总体来看,中国古代的婚姻常常是以家庭、家族利益和统治者维护伦理纲常的需要为基准的,当事人的感情状况和利益往往被忽视,在封建包办婚姻的情况下,绝大多数男女的结合丝毫没有感情基础。

所以我们也能在很多古装剧里看到大户人家结亲要靠“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哪家公子或者小姐有了意中人,往往是要被父母无情驳回的。

因此产生的悲剧如我们所知的“梁山伯与祝英台”
这样的传说故事往往让我们扼腕感叹。

而像童养婚和买卖婚这样的婚姻形式则更是表现了对女子的歧视和不尊重。

另外让我觉得惊讶的是,古代妇女改嫁的现象并不少见,至少直到宋明理学之时,寡妇再嫁的现象也并不为人所耻。

在唐代以前不以改嫁为非礼,真正把改嫁视作无礼,乃至罪孽,那是宋代以后的事。

原先我以为在古代,寡妇都是不好改嫁的,看来只是看多了鲁迅,就没有留心先前的历史了。

除了以上这两节外,服饰风俗和娱乐生活与风尚这两节讲的东西也很有趣。

但是我觉得,中国古代生产力不高,大多数人民都处在社会生活的最底层,再加上不时的战乱,大多数人民就算很多机会享受多样的社会风俗,也只能是低水平的,应该只有王公贵族才能掌握比较多的生产资料,享受到比较高水平的娱乐生活和风俗礼仪。

总的来说这本书广泛地搜集和引用了文献资料,还充分运用了大量的文物考古资料。

但是文言文的引用比较多,虽然有的有解释,但是大多数没有注释,对阅读者的阅读能力比较高。

所以我觉得作者可以在每一章的最后附加一页参考书目,让读者可以在阅读次书的基础上再去阅读其他书目,也能使读者查之有据。

除此之外,作者在行文上则简洁流畅,深入浅出,读书如同听“讲历史”,让人能有兴趣读下来而不会厌倦。

我觉得大学生都应该读一读,多了解一些有关中国社会生活的历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