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生活史读书报告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社会生活史》读书报告

《中国社会生活史》是由安徽师范大学社会学院教授庄华峰等人撰著的有关中国社会生活方方面面的历史和知识的作品,它较为全面地阐释了中国历史上具有普遍意义的社会生活方式和群体事项,考述了社会生活方式的嬗变与民俗传承的互动关系,以及人们的社会生活理念和行为伦理的演变过程,从而构建起中国社会生活史的理论体系和知识框架。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教授林永匡先生为本书撰写了序言,具体分析了直接或间接影响各历史时期社会生活方式、社会生活习尚形成、演变与发展过程的13种因素与背景内涵;也提出了先秦到明清时期,人们的社会生活方式、社会生活习尚形成、发展、演变与历代王朝统治者的礼仪政策与制度,以及民间的生活习尚观念与思想有着重要的关联、互动关系。而作者也在导论中对中国社会生活史研究状况进行了回顾,列举了学习中国社会生活史的方法,阐明了学习中国社会生活史的意义。这些都为我们精读著作和理解文本做了良好的铺垫。

本书共分为十二章,包括饮食生活,服饰风俗,生老礼俗,卫生保健习尚,丧葬习俗,生产与行业生活,社交与节庆风尚,娱乐生活与风尚,信仰习俗等专题。在每一章开头都会按照本章主题附上一幅插图,插图下书写标题,并用一小段文字简要介绍本章内容在中国社会生活中的意义,这些都为我们认识这个主题,通读本章内容作了良好的铺垫,也加深了我们的理解。

第一章的主题是饮食生活。它先是归纳了中国古代的饮食结构及其演变,再分别介绍了中国的饮食方式,酒文化,茶文化,饮食器具的各种类别和功用以及饮食思想与饮食养生理念。第二章的主题是服饰风俗,主要讲了中国服饰的历史渊源,形制类别,历代的服饰流变,最后总结了服饰的社会性。第三章的主题是建筑与居住生活,主要讲了构木为巢对人类建造居住场所的启示、城市和宫殿、官衙和住宅、张设和家具的建造状况,最后归纳了居住、用具的社会性。第四章的主题是行旅交通生活,主要讲了古代的道路设施和行旅方式、旅食与旅宿、行旅习俗,最后总结了一下行旅生活的功能与价值取向。第五章的主题是婚姻生活。它先是总的介绍了婚姻的起源与进化,然后分别介绍了我国古代的婚姻形式、婚龄、婚嫁的仪式与程序、离婚与再嫁、婚姻禁忌、最后从不同的方面对婚姻观念进行了透视。第六章是生老礼俗,分别讲了生日礼俗、成年礼俗、敬老养老、民

间敬老养老礼俗,最后总结了人生礼仪的社会功能与价值。第七章的主题是卫生保健习尚。这章分别介绍了环境卫生、个人卫生、饮食卫生、养生与养性。第八章的主题是丧葬习俗,这一章主要介绍了中国古代各地的葬俗和葬仪,还有丧葬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第九章的主题是生产与行业生活,主要概括讲了古代各行各业的人们的生产风俗和行业风俗。第八章的主题是社交与节庆风尚,主要讲了中国古代各地的社会交往情况和岁时节日文化。第十一章的主题是娱乐生活风尚,这一章主要讲了百戏艺术、益智赛巧、休闲雅趣、儿童游艺,最后综述了娱乐生活的特点与价值取向。第十二章的主题是信仰习俗,分别介绍了佛教信仰、道教信仰、民间信仰,最后总结了传统信仰习俗的特点。全书以专题作纵向式表述,为我们清晰地展现了中国社会生活史的各个方面。每一章的体式大致相同,结尾部分以总结所论述的主题的特点、功能、价值取向和观念透视为主,让读者的思维也有了更深层次的引导。

在这些内容中,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第一章饮食生活中的“茶文化”这一节和婚姻生活这一章。

中国饮茶的历史十分悠久,唐代陆羽因为著成《茶经》一书,而成为茶文化的集大成者,《茶经》也标志这中国茶道文化的正式形成。这些都让我想到我与茶的不解之缘。我记得我在念初中时,我们学校有一个校本课程《茶文化》,主要介绍了茶的基本知识和我的家乡城湾的种茶制茶的情况。我的奶奶也正好是采茶女,她大概在每年的清明节前后在茶园里采摘茶叶。奶奶和其他采茶女在采摘下来的茶叶中选取上等的嫩叶,制成碧螺春,余下的茶叶制成一般的炒青。茶叶都要放在锅里用手直接翻炒。两种不同品质的茶叶以不同的价格出售,碧螺春会包装得很精致,既可以自己品尝,又可以作为礼品送人,一般炒青则作为周边居民的日常饮品。茶叶的功能很多,父亲因为奶奶的关系从小就喜欢喝茶,有时还会吃茶叶,所以他的身体非常健康,面色也很红润,即使在繁重的工作中也还能坚持。

本书根据茶叶制造方法与品质上的差异分出了绿茶、红茶等7类茶叶,对于各地的名茶只是点了一下名,我觉得作者可以有选择性地介绍一些名茶,或者推荐一些书目供读者进一步了解中国的茶叶和茶文化。除了古代的茶习俗之外,我觉得作者还应该提一提中国茶道,即泡茶时的礼仪。现在提到茶道,很多人都会

想到日本茶道,但是其实所谓日本茶道也是由遣唐使从中国带回去并继承和发扬的,所以对于这种本属于中国的文化我们应该要重视起来。还有近年来市场上特别流行的“抹茶”,也是源于中国隋朝,兴起于唐朝,鼎盛于宋朝,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的制茶工艺。但是由于明代开始流行冲泡饮茶,抹茶渐渐被国人遗忘。对于这些断了代的文化和工艺,我们要有意识地进行回顾。

在第五章婚姻生活中,人类婚姻经历了由乱婚到血缘群婚、族外婚、对偶婚,最后到一夫一妻制婚姻的婚姻方式。这一部分其实和人类学的某些研究与发现相吻合,可以算是学科与学科之间交叉的部分。

在婚姻形式这一节中,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古代婚姻形式的多种多样的发展。冥婚是中国古代婚姻嫁娶的一种特殊形式,冥婚之俗主要受灵魂不死的宗教思想的影响,即认为人死之后,离开了阳世,可仍生存于冥界、阴间。我第一次接触到冥婚,是读了王鲁彦的小说《菊英的出嫁》,写的是一个只有8岁阳寿的女孩菊英,在她病逝十年之后,其母理所当然地认为她已到婚龄,于是顺理成章地为她订了一门阴亲并倾其所能预备了丰厚的嫁妆,然后吹吹打打、热热闹闹将她“嫁”了出去,把菊英的棺材由青色的轿子抬到男方家。那铺排的煞有介事的程式在令人咋舌之余难免显得荒唐可笑。但是小说通过一位失去女儿的母亲的意识之流缓缓叙述出这一件事情的始末,浸盈着浓厚的无依无托的母爱,把对落后意识与习俗的批判与讽意淡化成一个母亲对早夭女儿彻骨的哀思之情。可见冥婚之俗虽然透现出愚昧落后的原始信仰,但是也表现出了人们对夭亡儿女的怀念,并体现了对死者灵魂的慰藉。但是唐宋之后这种习俗的朴素变为防止死者鬼魂作怪的盲目迷信,直到清代有记载的“抱主成亲”,即活着的未婚妻抱着已死亡的未婚夫的神牌完成结婚大礼,守寡一世,则转而体现了贞洁观念对女性的束缚与残害。连作者也在这里表达了自己的感叹:“一个年轻女子在遇到这样的命运石何等悲惨!”

不过总体来看,中国古代的婚姻常常是以家庭、家族利益和统治者维护伦理纲常的需要为基准的,当事人的感情状况和利益往往被忽视,在封建包办婚姻的情况下,绝大多数男女的结合丝毫没有感情基础。所以我们也能在很多古装剧里看到大户人家结亲要靠“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哪家公子或者小姐有了意中人,往往是要被父母无情驳回的。因此产生的悲剧如我们所知的“梁山伯与祝英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