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对选修课程的要求
高中新课标数学课程大纲
高中新课标数学课程大纲高中新课标数学课程大纲旨在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提升其逻辑思维、抽象思维和创新思维能力。
本课程大纲涵盖了高中阶段数学学科的主要内容,包括必修和选修课程,以适应不同学生的需求和发展方向。
一、课程目标1. 掌握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理解数学概念、原理和方法。
2. 培养数学思维,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增强数学应用意识,学会用数学语言描述和解释现实世界。
4. 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热爱,培养终身学习的习惯。
二、课程内容1. 必修课程- 数学基础:包括代数、几何、三角学、概率与统计等基础知识。
- 数学应用:涉及函数、方程、不等式等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 数学思维: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抽象概括和创新思维能力。
2. 选修课程- 高级代数:深入探讨代数结构、群论、环论等高级数学概念。
- 高级几何:研究欧几里得几何、非欧几里得几何和拓扑学等。
- 微积分:介绍极限、导数、积分等微积分基础知识及其应用。
- 概率与统计:学习概率论、统计学原理及其在数据分析中的应用。
- 离散数学:包括组合数学、图论、逻辑学等离散结构的研究。
三、教学方法1. 采用启发式、探究式教学,鼓励学生主动思考和自主学习。
2. 结合信息技术,利用多媒体和网络平台丰富教学资源。
3. 通过实验、讨论、案例分析等多样化的教学活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4. 定期组织数学竞赛和数学节等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四、评价方式1. 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的日常学习表现,包括作业、课堂参与和小组讨论等。
2. 终结性评价:通过期中、期末考试和课程设计等方式,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
3. 自我评价:鼓励学生进行自我反思,评价自己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
4. 同伴评价: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相互评价能力。
五、课程资源1. 教材:选用符合新课标要求的教材,确保内容的科学性和系统性。
2. 教辅资料:提供丰富的教辅资料,包括习题集、参考书籍和网络资源等。
新课程标准
新课程标准
新课程标准是指在教育领域对课程内容、目标和教学方法进行规范和指导的一套标准。
新课程标准的制定主要目的是适应时代的发展变化,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养。
新课程标准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内容:
1. 课程目标和内容规划:明确课程的宏观目标和各个学科、年级的课程内容规划,确保课程的系统性和连贯性。
2. 学科能力要求和评价标准:明确学生在各个学科上应具备的基本知识、技能和能力,为教学和评价提供指导。
3. 教学方法和策略:提供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和策略,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4. 学科整合和跨学科教育:鼓励学科之间的整合,在教学中创造多学科交叉的学习环境,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5. 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设置:明确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的设置原则和范围,提供多样化的学习选择。
6. 教材资源和辅助材料:提供优质的教材资源和辅助材料,以支持教学和学生的学习。
新课程标准的制定需要广泛调研和专业研讨,涉及政府、教育机构、专家学者、教师和家长等多方参与。
不断更新和完善的
新课程标准将有助于培养适应时代需求的人才,推动教育的发展。
新课标(2024)信息技术选修3教学大纲
新课标(2024)信息技术选修3教学大纲一、课程介绍本课程是根据新课标(2024)信息技术选修3要求设计的教学大纲,旨在帮助学生深入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领域的相关知识和技能。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能够熟练运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并具备信息技术工作的基本能力。
二、课程目标1. 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概念和原理;2. 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和应用领域;3. 学会运用信息技术工具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4. 培养信息技术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5. 培养信息技术领域的职业素养和道德意识。
三、课程内容1. 信息技术基础知识- 计算机硬件和软件概述- 计算机网络和通信技术- 数据库和信息系统原理2. 信息技术应用- 办公自动化软件的使用- 图像和多媒体处理技术- 网页设计与开发- 移动应用开发3. 信息技术创新与实践- 创新思维和创意设计- 信息技术项目管理- 信息安全和网络风险管理4. 信息技术职业素养- 职业道德和伦理意识- 信息技术法律法规- 信息技术职业发展规划四、教学方法1. 理论讲授:通过课堂讲解,介绍信息技术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应用领域。
2. 实践操作:组织学生进行信息技术工具的实际操作,培养他们的实际应用能力。
3. 项目实践:引导学生参与信息技术创新项目,锻炼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4. 讨论交流: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案例分析,促进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五、教学评估1. 平时成绩:包括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等。
2. 实践项目:对学生参与的信息技术创新项目进行评估。
3. 期末考试:对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掌握情况进行综合评估。
六、参考教材1. 《信息技术基础教程》2. 《信息技术应用与实践》3. 《信息技术创新与发展》以上为新课标(2024)信息技术选修3教学大纲的主要内容和要求。
希望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们能够获得扎实的信息技术知识和实践能力,为未来的学习和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教育部关于高中新课标的课程设置与课时分配
教育部关于高中新课标的课程设置与课时分配一、引言为了适应新时代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才培养的需要,深化课程改革,推动高中教育特色化、多样化发展,教育部对高中课程进行了全新修订。
本文件旨在阐述新课标下高中课程的设置与课时分配,以指导各地教育部门和学校进行课程实施。
二、课程设置1. 课程结构高中新课标课程结构分为必修课程、选择性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三个层次。
- 必修课程:培养学生的基础素养,确保所有学生全面发展。
- 选择性必修课程:尊重学生差异,满足学生个性发展需求。
- 选修课程:丰富多样,供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和发展方向选择。
2. 课程内容- 语文、数学、外语:作为基础学科,保持核心地位。
- 物理、化学、生物、历史、地理、政治:体现学科核心素养,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 体育与健康、艺术(音乐、美术)、信息技术:培养学生的身体素质、审美情趣和创新能力。
- 综合实践活动:强化实践教学,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
三、课时分配1. 必修课程- 语文:每周4课时- 数学:每周4课时- 外语:每周4课时- 物理/化学/生物:每周3课时- 历史/地理/政治:每周2课时- 体育与健康:每周2课时- 艺术(音乐/美术):每周1课时- 信息技术:每周1课时- 综合实践活动:每周1课时2. 选择性必修课程- 学科系列课程:每周3-4课时- 生涯规划课程:每周1课时3. 选修课程- 学科拓展课程:每周2-3课时- 特色课程:每周1-2课时四、实施与监管1. 各地教育部门要加强对高中新课标课程设置与课时分配的指导,确保政策落实到位。
2. 各级教育督导机构要将课程设置与课时分配纳入督导范围,加强对学校的检查与评估。
3. 学校要加强课程实施的管理,确保教学质量,满足学生发展需求。
五、附录- 《高中新课程标准》- 《高中新课程实施方案》六、结语高中新课标的课程设置与课时分配,旨在构建具有时代特征、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高中课程体系,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奠定坚实基础。
教育部新课标下的高中阶段课程与课时安排
教育部新课标下的高中阶段课程与课时安排概述根据教育部新课标的指导,本文档详细阐述高中阶段的课程设置及课时安排。
新课标旨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强化核心素养,并充分考虑学生的未来发展和适应社会需求。
本文档将具体解析各学科的课程设置、课时分配以及教学目标。
课程设置根据新课标要求,高中阶段课程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两大类别。
必修课强调基础性和全面性,确保学生掌握必要的学科知识;选修课则注重拓展性和特殊性,满足学生的兴趣和未来职业发展需求。
必修课必修课包括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生物、历史、地理、政治等十门学科。
- 语文:每周6课时,共计480课时。
- 数学:每周6课时,共计480课时。
- 英语:每周6课时,共计480课时。
- 物理:每周5课时,共计360课时。
- 化学:每周5课时,共计360课时。
- 生物:每周4课时,共计288课时。
- 历史:每周4课时,共计288课时。
- 地理:每周4课时,共计288课时。
- 政治:每周4课时,共计288课时。
选修课选修课包括音乐、美术、体育、信息技术、心理学等。
- 音乐/美术:每周2课时,共计144课时。
- 体育:每周4课时,共计288课时。
- 信息技术:每周2课时,共计144课时。
- 心理学:每周2课时,共计144课时。
教学目标1. 语文:培养学生良好的语言表达和文学鉴赏能力。
2. 数学:培养学生逻辑思维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英语:提高学生英语听说读写能力,为国际交流打下基础。
4. 物理:使学生理解物理概念,培养科学探究精神。
5. 化学:培养学生对化学现象的理解和科学探究技能。
6. 生物:帮助学生掌握生物学基础知识,提升生命科学素养。
7. 历史:加深学生对历史发展脉络的理解,培养历史思维能力。
8. 地理:提高学生地理知识和环境意识。
9. 政治:加强学生公民道德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
10. 音乐/美术:发掘学生艺术潜能,培养审美情趣。
11. 体育:增强学生体质,培养良好的运动习惯。
山东新高考选课要求
山东新高考选课要求
山东省实施的新高考制度对学生选课提出了一些要求。
新
高考选课要求将重点放在学生发展潜力与兴趣的培养上,注重全面发展。
以下是山东新高考选课要求的详细内容:
1. 必修课程:学生必须完成语文、数学、外语、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等基础学科的学习。
这些课程是学校教学计划中必须见到并完成学习的课程。
2. 选修课程:学生需要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在规定范
围内选修课程。
选修课程包括文科类、理科类、艺术类、实用技能类等。
学生在选修课程中可以根据自己的职业规划和兴趣爱好,选择相关的课程进行学习。
3. 学科必修模块:学生需要选择学科必修模块进行深入学习。
学科必修模块是在基础必修课程的基础上,加强某一学科领域的学习。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发展方向,在不同学科领域进行深入学习。
4. 选考课程:学生按照自己的发展方向和兴趣爱好,选择
两门选考课程进行考试。
这两门选考课程可以是与自己学习方向相关的学科或者专业领域的课程。
5. 综合素质评价:新高考制度强调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评价,要求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体育锻炼、艺术和文化活动等。
学生需要提供相应的素质评价材料,将综合素质评价纳入高考招生录取中。
山东新高考选课要求强调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兴趣特长,注重个性化的发展,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目标和职业规划进行选课和学习。
通过新高考选课,学生将有更多的机会发展自己的潜力,并在招生考试中展现自己的优势。
高中数学新课标课时安排
高中数学新课标课时安排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高中数学课程也迎来了新的课程标准。
新课标旨在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为了更好地实现这一目标,高中数学课程的课时安排也进行了相应的调整。
以下是高中数学新课标课时安排的详细内容。
首先,高中数学课程分为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两部分。
必修课程是所有学生必须学习的课程,旨在为学生打下扎实的数学基础。
必修课程的课时安排如下:1. 必修一:代数基础,共计36课时。
这部分内容主要包括函数、方程、不等式等基础知识,是后续学习的基础。
2. 必修二:几何基础,共计36课时。
这部分内容主要包括平面几何、立体几何等基础知识,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3. 必修三:概率与统计,共计18课时。
这部分内容让学生了解数据的收集、处理和分析的基本方法。
4. 必修四:微积分初步,共计18课时。
这部分内容让学生初步了解微积分的基本概念和计算方法。
选修课程则是根据学生的兴趣和未来发展方向进行选择的课程。
选修课程的课时安排如下:1. 选修一:高等代数,共计36课时。
这部分内容在必修一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包括矩阵、行列式等高等数学知识。
2. 选修二:高等几何,共计36课时。
这部分内容在必修二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包括解析几何、非欧几何等高等数学知识。
3. 选修三: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共计36课时。
这部分内容在必修三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包括随机变量、概率分布等高等数学知识。
4. 选修四:微分方程与动力系统,共计36课时。
这部分内容在必修四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包括常微分方程、偏微分方程等高等数学知识。
此外,为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新课标还特别强调了数学实验和数学探究的课时安排。
数学实验和数学探究的课时安排如下:1. 数学实验:共计18课时。
这部分内容通过实验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数学知识的应用,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
2. 数学探究:共计18课时。
这部分内容通过探究活动,鼓励学生自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高中数学《新课标》解读
高中数学《新课标》解读引言《高中数学新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新课标》)是我国高中数学教育的重要指导文件,对高中数学课程的改革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档旨在深入解读《新课标》的主要内容和精神实质,为广大高中数学教师和教育工作者提供教学参考。
《新课标》的主要内容和特点1. 课程目标《新课标》明确了高中数学课程的总目标和分类目标。
总目标强调学生应掌握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培养数学核心素养。
分类目标则对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进行了详细阐述。
2. 课程结构《新课标》将高中数学课程分为必修课程、选择性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三个层次。
必修课程涵盖了高中数学的基础知识与技能,选择性必修课程则针对不同学生的兴趣和需求,设置了不同的模块。
选修课程则是对高中数学的拓展和延伸,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3. 课程内容《新课标》对高中数学的课程内容进行了调整和优化,强调数学的本质和应用。
新的课程内容更加注重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和社会实践中发现和提出数学问题,运用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
4. 教学建议《新课标》提出了针对高中数学教学的具体建议,强调教师应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实践、交流、反思,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创新精神。
同时,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实施差异化教学,提高教学效果。
5. 评价与考试《新课标》对高中数学的评价与考试制度进行了改革,强调评价应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充分体现过程性、多样性和发展性。
考试则应注重考查学生的数学素养和应用能力,减少死记硬背和重复训练。
结语《新课标》的实施对我国高中数学教育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广大高中数学教师和教育工作者应深入理解《新课标》的精神实质,积极改革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为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做出贡献。
教育部发布:高中新课标下的课程和课时安排
教育部发布:高中新课标下的课程和课时安排为了适应新时代我国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发展需要,深化课程改革,提高高中教育质量,教育部对高中课程进行了全面修订。
新课标下的高中课程设置更加注重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本文档将详细介绍新课标下的高中课程设置及课时安排。
一、课程设置新课标下的高中课程设置分为必修课程、选择性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三个层次。
1. 必修课程必修课程是保障学生基本素质教育和学科素养的课程,所有学生必须修满规定的学分。
必修课程包括语文、数学、外语(英语、日语、俄语等)、物理、化学、生物、历史、地理、政治等9门课程。
2. 选择性必修课程选择性必修课程是为了满足学生个性发展和升学需求而设置的课程。
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和未来发展方向选择修习。
选择性必修课程包括信息技术、通用技术、体育与健康、艺术(音乐、美术等)等4门课程。
3. 选修课程选修课程是为了拓展学生知识视野和提高综合素质而设置的课程。
选修课程分为学术拓展课程、艺术体育特长课程、社会实践活动课程等三个系列。
学生可根据个人兴趣和特长自主选择修习。
二、课时安排根据新课标要求,高中阶段总课时为3440课时。
其中,必修课程占总课时的60%,选择性必修课程占总课时的20%,选修课程占总课时的20%。
1. 必修课程课时安排每门必修课程的课时安排如下:- 语文:120课时- 数学:120课时- 外语:120课时- 物理:100课时- 化学:90课时- 生物:78课时- 历史:78课时- 地理:78课时- 政治:78课时2. 选择性必修课程课时安排每门选择性必修课程的课时安排如下:- 信息技术:48课时- 通用技术:48课时- 体育与健康:100课时- 艺术:48课时3. 选修课程课时安排选修课程的课时安排根据不同学校、不同课程和学生需求进行灵活安排,最低不少于144课时。
三、实施建议1. 各学校应按照新课标要求,合理规划课程设置和课时安排,确保学生全面发展。
高中新课程选课手册
学生选课指导手册通辽实验中学课程指导委员会编制2010年6月6日第一部分前言同学们:内蒙古自治区从2009级高中开始实施新课程,为做好同学们选课工作,特编写本选课指导手册。
普通高中新课程最大的特点在于,为了使学生在普遍达到共同要求的基础上实现有个性的发展,在开设必修课的同时,设置了丰富多彩的校本选修课,并实行学分管理,进行模块教学。
这将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为学生今后的升学深造、就业需要和终身学习奠定坚实基础。
普通高中新课程设置了哪些学科课程?这些学科课程,必修课程有多少模块,选修课程有多少个模块?各模块的学习内容是什么?选修课程学分有什么要求?学生应当如何根据自身情况和发展需要来选择课程?……这些都是你们在选课前必须了解的基本问题。
选课需要指导,本手册就是要为你们更好地选择自己所需的课程提供帮助。
它不仅简要介绍了普通高中的课程目标、课程结构、学分分配和毕业要求,而且还具体介绍了各学科选修Ⅰ的课程内容,选课建议和开课安排,介绍了选修Ⅱ(校本课程)的设置情况。
你们可以在本手册的帮助下,根据自己的基础、兴趣、爱好和特点,根据普通高中的课程结构以及学校的课程设置情况,在充分思考个人前途和发展方向的基础上,从各科的选修系列中选择适合你的模块,并确定学习的基本进程,由此形成自己的个性化“功课表”,并根据你自己的功课表上课。
通辽实验中学是首批内蒙古自治区高中新课程改革实验的样本校,“内涵品牌特色”是我校办学的最主要目标。
学校将在保证开好所有必修模块的同时,尽可能开齐选修模块,以满足同学的学习兴趣和发展需要,为同学们卓有成效地发展自己,为同学们有一个光辉灿烂的前景,为同学们实现自己人生的美好理想提供尽可能多、尽可能好的服务。
祝你们在选课中学会规划人生,祝你们在学习中成就一个能主动适应未来的自我!第二部分普通高中课程简介一、课程培养目标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热爱中国共产党,自觉维护国家尊严和利益,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弘扬民族精神,有为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作贡献的志向与愿望;具有民主与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维护社会正义,自觉行使公民的权利,履行公民的义务,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具有社会责任感;具有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掌握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学会收集、判断和处理信息,具有初步的科学与人文素养、环境意识、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具有强健的体魄、顽强的意志,形成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和审美情趣,初步具有独立生活的能力、职业意识、创业精神和人生规划能力;正确认识自己,尊重他人,学会交流与合作,具有团队精神,理解文化的多样性,初步具有面向世界的开放意识。
教育部高中阶段新课标课程设置及课时安排
教育部高中阶段新课标课程设置及课时安排一、引言教育部高中阶段新课标课程设置及课时安排是根据我国高中教育改革的需要,对高中教育课程设置进行的综合调整和优化。
本文档旨在介绍教育部对高中阶段新课标课程设置的要求,并对课时进行合理安排,以提升高中教育的质量和效果。
二、新课标课程设置根据教育部的要求,高中阶段新课标课程设置涵盖了主干课程、基础课程和选修课程三个部分。
2.1 主干课程主干课程是高中教育的核心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基本知识和综合素质。
主干课程包括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生物、历史、地理、政治和体育等学科。
这些学科涵盖了文科、理科和综合科目,有助于学生全面提升自己的学术能力和综合素质。
2.2 基础课程基础课程是高中教育的补充课程,旨在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和扩展基本知识。
基础课程包括信息技术、艺术、音乐、体育、心理健康教育等学科。
这些学科不仅有助于学生培养综合素质,还能够丰富学生的课外生活,提升他们的综合能力。
2.3 选修课程选修课程是高中教育的个性化课程,旨在满足学生的个性发展需求。
选修课程包括文科、理科和综合科目,学生可以根据自身兴趣和发展方向选择适合自己的选修课。
这些选修课程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研究机会和发展空间,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专长和特长。
三、课时安排为了保证高中阶段新课标课程的有效实施,教育部对课时进行了合理安排。
3.1 主干课程课时安排主干课程是高中教育的核心课程,教育部要求主干课程的课时占比不低于总课时的70%。
具体的课时安排如下:- 语文、数学、英语各占总课时的20%;- 物理、化学、生物各占总课时的10%;- 历史、地理、政治各占总课时的5%;- 体育占总课时的10%。
3.2 基础课程课时安排基础课程是高中教育的补充课程,教育部要求基础课程的课时占比不低于总课时的10%。
具体的课时安排如下:- 信息技术、艺术、音乐各占总课时的3%;- 体育占总课时的4%。
3.3 选修课程课时安排选修课程是高中教育的个性化课程,教育部鼓励学校依据实际情况和学生需求进行灵活安排。
教育部新课标下的高中阶段课程与课时安排
教育部新课标下的高中阶段课程与课时安
排
引言
教育部新课标是指教育部在高中阶段对课程和课时进行调整和安排的标准。
新课标的目的是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能力。
本文将介绍教育部新课标下的高中阶段课程与课时安排的主要内容。
课程设置
教育部新课标下的高中阶段课程设置如下:
1. 必修课程:包括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生物、历史、地理、政治、体育与健康等学科。
这些学科是学生必须研究的核心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基础知识和综合能力。
2. 选修课程:根据学生的兴趣和特长,教育部新课标为学生提供了一定数量的选修课程。
选修课程包括艺术、音乐、体育、信息技术等学科,旨在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个性发展。
课时安排
教育部新课标下的高中阶段课时安排如下:
1. 学年总课时:根据教育部的规定,高中阶段学年总课时为1800课时。
2. 必修课程课时:必修课程占据了大部分的课时安排。
其中,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的课时较多,旨在加强学生的基础学科知识和能力。
3. 选修课程课时:选修课程的课时相对较少,根据学生的选择和学校的资源情况进行安排。
选修课程的课时安排旨在满足学生的兴趣和特长发展的需求。
结论
教育部新课标下的高中阶段课程与课时安排旨在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能力。
通过设置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学生能够接受全面的知识和技能培养。
同时,合理的课时安排能够保证学生在高中阶段获得足够的研究时间。
教育部新课标的实施对于提高我国的教育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 教育部. (年份). 课程与课时安排标准. 中国教育出版社.。
英语新课标选修一
英语新课标选修一英语新课标选修一课程是针对高中阶段学生的英语能力提升而设计的。
它旨在通过多样化的教学内容和方法,提高学生的英语综合运用能力,包括听、说、读、写四个方面。
以下是该课程的一些主要内容:1. 词汇拓展:课程会教授学生更多的词汇,包括专业术语和日常用语,以帮助学生在不同的语境中更准确地表达自己。
2. 语法深化:在基础语法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语法学习,包括复杂句型、时态和语态等,让学生能够更准确地使用英语进行表达。
3. 阅读理解:通过阅读不同类型的英文材料,如新闻、小说、科技文章等,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和理解能力,同时培养批判性思维。
4. 听力训练:通过听英文歌曲、电影、演讲和对话等,提高学生的听力理解能力,让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不同口音和语速的英语。
5. 口语交流:通过角色扮演、辩论、讨论等活动,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交流能力,鼓励学生在实际情境中使用英语。
6. 写作技巧:教授学生如何写不同类型的英文文章,包括议论文、说明文、叙事文等,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7. 文化理解:通过学习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语言背后的文化含义,增强跨文化交流的能力。
8. 学习策略:教授学生有效的英语学习策略,如记忆技巧、笔记方法、自主学习方法等,帮助学生更高效地学习英语。
9. 信息技术应用:利用多媒体和网络资源,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让学生能够利用现代技术手段辅助英语学习。
10. 评估与反馈:定期进行英语能力测试,及时给予学生反馈,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进度和需要改进的地方。
通过这些内容的学习,学生不仅能够提高英语语言能力,还能够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为将来的学术和职业生涯打下坚实的基础。
高中选修课程设置规定
高中选修课程设置规定高中教育是学生接受普通教育的最后一阶段,对于学生的未来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为了满足学生的多样化需求和培养他们的专业技能,高中选修课程的设置十分重要。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来探讨高中选修课程的规定。
一、培养兴趣爱好选修课程应该鼓励学生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
每个学生都应该有选择自己喜欢的课程的权利,而不仅仅是学校或社会认为重要的学科。
比如,学校可以设置音乐、舞蹈、绘画等艺术类选修课程,让对艺术感兴趣的学生有机会展示自己的才艺。
二、培养综合能力除了专业技能,学生还应该培养综合能力。
在选择选修课程时,学校应该合理安排不同类型课程,比如体育课、社交技巧课等,以帮助学生全面发展。
这些课程可以帮助学生提高自身的体能水平,也可以提升他们的人际交往和领导管理能力。
三、提供职业发展方向选修课程应该与职业发展方向相结合。
学校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和能力提供相关的选修课程。
比如,如果学生对计算机科学感兴趣,学校可以提供编程、网络安全等选修课程,以满足学生的需求,并为他们未来的职业发展提供良好的基础。
四、扩展学生视野选修课程还应该帮助学生扩展自己的视野。
学校可以安排一些开放性的选修课程,比如世界文学、哲学思维等,培养学生的良好思考习惯和全球化意识。
这些选修课程可以让学生接触到不同国家和文化的思考方式,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
五、注重实践能力选修课程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学校可以设置实践类选修课程,比如实验设计、社区服务等,让学生能够在实践中锻炼自己的能力。
这些选修课程不仅可以增加学生的动手能力,还可以让他们更好地理解理论知识的应用。
六、灵活选择课程学生在选择选修课程时应该有一定的自由度。
学校不应该强制学生选修某些课程,而应该提供多样化的选课选择。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和兴趣选择适合自己的选修课程,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个性和特长。
七、设立先修课程为了提高选修课程的质量,学校可以设立一些先修课程。
2024教育部选科要求指引 -回复
2024教育部选科要求指引-回复2024年教育部选科要求指引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方式的转变,教育部近期发布了2024年的选科要求指引,旨在帮助学生们更好地选择适合自己发展的科目。
在本文中,我们将一步一步回答[2024教育部选科要求指引]的相关问题,为学生们提供详细的指导。
第一步:了解选科要求的背景和目的教育部制定选科要求是为了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培养多样化的综合素质,确保学生们在高中阶段能够继续深化学科知识,同时培养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
教育部希望通过选科要求的制定,为学生未来的发展提供更广阔的选择空间。
第二步:了解基础科目的要求教育部要求学生必须选择语文、数学和外语作为核心科目。
这三门科目是学生们学习其他学科知识的基础,具有重要的综合素养培养作用。
学生在选科时应根据自身的兴趣和潜能,选择适合自己的语文、数学和外语科目。
第三步:探索文理科的不同选择教育部鼓励学生们在高中阶段根据自身的兴趣和发展方向,选择文科或理科。
文科和理科分别提供了不同的学科体系和发展方向。
要求学生们在选科时要充分考虑自己的兴趣和擅长,同时也要了解自己所选择学科的未来发展方向和就业前景。
在文科方面,学生们可以选择历史、地理、政治、经济等学科。
这些学科注重学生的社会科学素养培养,有助于学生们对社会现象和人文历史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的提升。
同时,这些学科也为学生未来从事相关领域的职业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在理科方面,学生们可以选择物理、化学、生物、地学、信息技术等学科。
这些学科注重学生的科学素养培养,有助于学生们对自然科学现象和科学实验的理解和探索能力的提升。
这些学科也为学生们未来从事相关科研和工程技术领域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第四步:选择其他学科除了语文、数学、外语和文理科目外,学生们还可以选择其他学科作为选修科目。
这些学科包括但不限于艺术、体育、计算机科学、心理学等。
学生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发展需求,选择适合自己的选修科目。
新高中数学新课程标准2021版
新高中数学新课程标准2021版数学建模、数学沟通〕,并能够运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培养数学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能够灵活运用数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具备数学思维和创新能力。
4.增强数学应用意识,能够将所学数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理解数学在现实世界中的重要性和价值。
5.理解数学的文化价值,认识数学在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三、课程结构新课标的课程结构分为必修部分和选修部分两个部分,其中必修部分包括数学核心素养、数学基础知识和数学方法三个方面,选修部分则根据学生的兴趣和特长进行选择。
必修部分1.数学核心素养:包括数学抽象、逻辑推理、数学建模和数学沟通四个方面,是数学学科的核心内容。
2.数学基础知识:包括数学基本概念、数学定理和数学公式等基础知识,是数学学科的基础部分。
3.数学方法:包括数学思维方法、数学问题解决方法和数学证明方法等,是数学学科的方法论部分。
选修部分根据学生的兴趣和特长,选修内容包括数学竞赛、数学实践、数学研究和数学拓展等方面,旨在提供多样化的数学研究体验和开展平台。
四、教学要求新课标提出了教学要求,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注重开展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注重发掘学生的数学潜能,注重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1.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注重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抽象思维、创新思维和应用思维能力。
2.开展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注重将所学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3.发掘学生的数学潜能:注重发现和挖掘学生的数学潜能,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和研究动力。
4.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基本素养和数学核心素养,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数学应用能力。
五、教学方法新课标提出了教学方法,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注重启发式教学、探究式教学和问题式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研究能力和合作研究能力。
1.启发式教学:注重启发学生的研究兴趣和研究动力,激发学生的研究积极性。
(完整版)新高中数学新课程标准版
(完整版)新高中数学新课程标准2017版-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新课标数学课程标准2017版一、课程的基本理念二、课程目标新旧课程的目标没有较大的差异,新的课程着重提出了数学核心素养的概念。
对比如下三、数学核心素养及与课程目标的关系数学核心素养是数学课程目标的集中体现,是学生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
四、课程的结构新旧课程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课程结构图对比如下:结构图学分必修:8学分选修1:6学分选修2:6学分必修:10学分选修2系列:6学分选修4系列:3学分(每个专题1学分,共10个专题,高考修3学分)学时必修:144学时选修1:108学时选修2:没建议学时必修:180学时选修2系列:108学时选修4系列:没建议学时高一上必修1,高一下必修1高二上选修1,选修2高一上必修1,必修4高一下必修5,必修2,必修3高二上选修2系列,选修4系列1. 必修课程包括五个主题,分别是预备知识、函数及应用、几何与代数、统计与概率、数学建模与数学探究。
共144学时,8学分。
2. 选修1课程包括四个主题,分别是函数及应用、几何与代数、统计与概率、数学建模与数学探究。
共108学时,6学分。
3. 选修2课程分为A,B,C,D,E五类。
6学分。
A课程是部分理工类(数学、物理、计算机、精密仪器等)学生可以选择的课程。
B课程是经济、社会(数理经济等)和部分理工类(化学、生物、机械等)学生可以选择的课程。
C课程是人文类(历史、语言等)学生可以选择的课程D课程是体育、音乐、美术(艺术)类学生等可以选择的课程。
E课程(校本课程)是学校自主开设,供学生自主选择的课程。
必修课程与选修1课程是高考的内容要求。
选修2课程分为A,B,C,D,E五类。
这些课程为学生确定发展方向提供引导,为学生展示数学才能提供平台,为学生发展数学兴趣提供选择,为大学自主招生提供参考。
五、新课程标准的内容新课程标准的内容与现形课标内容的对比如下表:与现形课标对比,必修3中的“算法初步”删掉了;删掉了必修5中的解三角形,不等式的大部分内容。
新课标的基本内容
新课标的基本内容
新课标是指中国教育部发布的新一轮学科课程标准,也称为《普通高中课程标准》。
该标准是为了适应当代社会的发展需求和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而制定的。
其基本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基本要求:明确了高中教育的目标和任务,包括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动手实践能力、良好的道德品质以及适应社会需要的能力。
2. 课程设置:规定了各学科的必修和选修课程,并根据学科特点和社会需求进行了删减和调整。
主要学科包括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生物、历史、地理、政治和体育等。
3. 教学内容:明确了各学科的核心知识、基本概念和基本技能,并强调学科之间的融合与互相关联。
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
4. 学业水平和评价:建立了科学合理的学业水平评价体系,突出对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全面评价。
评价方式包括考试和综合评价两个方面。
5. 教学组织与方法: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提倡多种教学手段和学习方式的结合,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精神。
6. 师资建设和教材教具:强调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的提
升,要求使用符合新课标要求的教材和教学工具。
总体来说,新课标注重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灵活性和创造性,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和能力培养。
同时,也要求教师具备较高的教学水平和素质,以促进高中教育的质量提升。
新课标选科实施方案模板
新课标选科实施方案模板一、选科目的背景及意义。
新课标的实施对学生的选科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制定选科实施方案显得尤为重要。
选科不仅仅是学生个人发展的选择,更是对新课标实施的响应和支持。
选科实施方案的制定,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新课标的要求,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二、选科目的基本原则。
1. 尊重学生的兴趣和特长,鼓励学生根据个人兴趣和特长选择科目,不做强制性安排。
2. 注重学科的综合性和实用性,鼓励学生在选择科目时考虑学科的综合性和实用性,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3. 强调学科的发展性和前瞻性,鼓励学生在选科时考虑学科的未来发展趋势,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未来竞争力。
4. 个性化定制,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学习需求,制定个性化的选科方案,实现教育教学的差异化发展。
三、选科实施方案的具体内容。
1. 学生选科指导。
学校通过开展选科指导活动,帮助学生了解新课标对选科的要求和意义,引导学生根据个人兴趣和特长选择科目,提供多元化的选科信息和资源支持。
2. 选科评估和辅导。
学校通过对学生进行选科评估,了解学生的兴趣、特长和学习需求,为学生提供选科辅导和个性化的选科建议,帮助学生制定符合自身发展需求的选科方案。
3. 选科结果跟踪和评估。
学校通过对学生选科结果进行跟踪和评估,了解学生选科的实际情况和效果,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调整,确保选科实施方案的有效性和可持续性。
四、选科实施方案的保障措施。
1. 教师培训和支持。
学校加强对教师的选科指导培训,提高教师选科指导的专业水平和服务能力,为学生提供更加专业化和个性化的选科指导服务。
2. 家校合作。
学校与家长积极沟通,加强家校合作,共同关注学生的选科情况,共同制定和落实选科方案,形成学校、家长和学生共同参与的选科决策机制。
3. 社会资源整合。
学校充分整合社会资源,与社会各界建立合作关系,为学生提供多元化的选科资源和支持,丰富学生的选科选择,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五、选科实施方案的评估和调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课标对选修课程的要求选修课程设置了“实验化学”“化学与社会”“发展中的化学科学”3个系列,旨在为不同的学生提供丰富多样的选择。
学生在必修课程或者选择性必修课程的基础上均可以结合兴趣选择选修课程的不同系列进行学习。
学校开设的选修课程,可以在同一系列内选取内容,也可以跨系列选取内容;可以以主题为单位,也可以围绕一个综合性项目组织实施。
选修课程可与校本选修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等统筹安排,提倡开展学科内综合和跨学科综合的实践活动。
鼓励学校充分利用社会资源,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选择。
提倡综合使用多种方式开展选修课程的教学,如实验探究、专题调查、参观访问、科普宣讲、专家讲座、专题论坛、文献研讨、读书报告等,鼓励开展主题性实践活动和项目式学习活动。
选修课程的学分认定应根据学生学习时间和效果进行评定,以0.5学分(9学时)为最小单位。
…………系列1包括“基础实验”“化学原理探究”“化工生产过程模拟实验”“STSE(科学·技术·社会·环境)综合实验”4个主题,有助于学生更深刻地认识实验在化学科学中的地位和对化学学习的重要作用,掌握基本的化学实验方法和技能,进一步体验实验探究的基本过程,进一步发展学生解决综合实验问题的能力,对发展学生的化学学科核心素养有独特的价值。
………………………………………………………………………………………………………………【内容建议】主题1:基础实验围绕物质性质和反应规律的研究、物质的制备、物质的分离与提纯、物质的检测等方面选取实验活动。
认识解决这些类型的实验任务的一般思路和常用方法,掌握必需的实验操作技能。
供参考的实验活动如下:物质性质和反应规律的研究,如生活中常见物质的性质研究、有害气体的制备与性质实验的绿色化设计、水溶液中离子平衡的探究。
物质的制备,如硫酸亚铁铵的制备、胶体的制备与性质、乙酸乙酯制备反应条件的探究、对氨基苯磺酸的合成。
物质的分离与提纯,如海水的蒸馏、硝酸钾粗品的提纯、粗食盐水的纯化、层析分离甲基橙和酚酞(或铁离子和铜离子)。
物质的检测,如亚硝酸钠和食盐的鉴别、加碘盐的检验、食醋总酸量的测定、阿司匹林药片中有效成分的检验。
主题2:化学原理探究从化学核心概念或基本原理中提出并选择研究性问题,开展有关实验活动。
例如,阿伏加德罗常数的测定,配位平衡的研究与平衡常数测定,反应条件对化学平衡的影响,硫代硫酸钠与酸反应速率的影响因素,燃料电池、干电池、浓差电池等的模拟实验,铝的阳极氧化等。
从当代化学科学研究成果中选择内容,简化设计成实验活动。
例如,振荡反应的探究,纳米材料的制备与性质探究,离子液体的制备,化学发光反应的探究等。
借助化学软件、实物模型进行分子结构理论计算、分子结构模型搭建。
例如,利用有关软件绘制分子的空间结构和分子轨道图形、模拟分子的各种谱图。
主题3:化工生产过程模拟实验以真实的化工生产过程为研究对象,借助相关资料对化工生产的原理、流程进行复原和模拟。
供参考的实验活动如下:纯碱的制备,氨氧化法制硝酸,铁、铜等金属冶炼的模拟,电解熔融盐制备金属,肥皂的制备,粮食酿酒,化妆品的制备,聚合物(如尼龙-66、酚醛树脂、胶水)的制备。
主题4:STSE综合实验围绕资源、能源与环境等与可持续发展密切相关的问题开展综合实验项目。
例如,用比色法测定水样中的某项指标;空气中二氧化硫、甲醛等污染物浓度的检测;电浮选凝聚法等污水处理技术。
围绕材料性质与性能探究,材料开发与生产,以及新型材料设计等开展综合实验项目。
例如,光伏材料的性能研究;液晶显示材料的应用探究;离子交换膜、反渗透膜等高分子膜的应用探究。
围绕生命健康相关问题,以食物成分的检测、食品加工过程探究、天然药物提取、药物成分检验、药物设计与合成,以及化妆品等日用化学品的制备等为载体开展综合实验项目。
例如,菠菜中的色素、茶叶中咖啡因等成分的提取;比色法测定补铁剂中铁的含量;啤酒中酒精含量的测定;阿司匹林的合成;抑酸剂抗酸容量的探究。
【教学提示】教学中应突出对学生实验探究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掌握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与方法,建立解决某类化学实验问题的特定思路与方法,促进学生发展动手能力和高级思维能力。
鼓励教师将实验活动转化为探究性(或研究性)的实验任务,增加学生查找文献资料、深入阅读分析文献资料,并在此基础上设计和优化实验方案的机会。
鼓励学生开展综合性、长周期的研究项目,培养学生通过团队合作与持续不断的努力来发展问题解决能力。
指导学生遵守实验规则,如实记录实验现象和数据,形成良好的实验习惯和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学业要求】1.实验探究的过程与方法:认识提出问题,设计、评价和优化实验方案,开展实验活动,收集实验现象、数据等相关证据,根据证据进行分析推理,以及得出结论等环节中所需要的方法与策略。
知道在实验设计和实施过程中如何控制相关变量。
知道如何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能分析产生误差的原因,初步形成定量研究的意识。
认识比较、归纳、分析、综合等方法在分析推理过程中的应用。
在此基础上,发展学生运用化学知识和实验方法开展综合项目研究的能力。
2.实验技能:掌握开展实验探究必备的实验技能,掌握过滤(抽滤)、蒸馏(回流)、萃取、滴定等基本实验操作,初步掌握酸度计等仪器的使用方法,掌握实验装置组装的基本原则和技能。
3.实验记录、实验报告与汇报展示:能设计有效记录实验过程、现象和结果的记录单,能准确、客观地进行实验记录。
知道实验报告所包含的要素,知道如何规范地撰写实验报告,知道实验报告应该尊重事实、充分讨论、特别关注“异常”现象等;练习在实验探究的基础上撰写小论文。
学习如何进行实验汇报展示。
4.实验安全与环境保护意识:严格遵守实验室的安全规则,知道实验室物品的分类、安全保存和使用要求。
能科学地使用沙土、灭火器、洗眼器、喷淋装置等处理实验室安全事件。
知道常见废弃物的收集方法,树立“绿色化学”思想,形成环境保护的意识。
5.科学态度:形成实事求是、严谨细致的科学态度,具有批判精神和创新意识。
………化学不仅与人类的衣、食、住、行密切相关,而且已发展成为生命科学、材料科学、能源科学、环境科学、信息科学、纳米科技和工程技术科学的重要基础,成为推进科学技术进步和现代社会文明的重要力量。
通过系列2课程的学习,学生可进一步了解化学的广泛应用,认识化学与生活、生产、社会发展的关系,发展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在面临与化学有关的综合问题时,能运用化学学科核心素养作出合理的分析和推断,作出理智、科学的决策。
…………………………………………………………………………………………………………………【内容建议】主题1:化学与生活认识到化学与人类的衣、食、住、行密切相关,了解化学在促进人类健康、提供生活材料和保护环境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感受化学对人类生活的影响,认识化学科学的发展对提高人类生活质量的积极作用,形成科学的生活态度和生活观念,发展“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的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实现生活行为的转变。
化学与健康:通过“摄取益于健康的食物”主题学习活动,认识科学饮食与身体健康的关系。
认识食品中对人类健康有重要意义的常见有机化合物及其在人体中的作用,知道微量元素对人体健康的重要作用,了解合理摄入营养物质的重要性,认识营养均衡与人体健康的关系。
知道常见的食品添加剂的组成、性质和作用。
通过实例了解某些药物的主要成分和疗效。
生活中的材料:通过“认识生活中的材料”主题学习活动,了解生活中常用材料的组成与性能,认识化学在日用材料的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了解居室装修材料的主要成分及其作用,认识金属与合金在性能上的主要差异,知道生活中的金属材料和新型合金,知道水泥、玻璃和陶瓷的主要化学成分、生产原料及其用途。
了解生活中常用合成高分子材料的化学成分及其性能,了解各类材料的利弊,探索其可能的应用领域和发展方向。
化学与环境保护:通过“呵护生存环境”“合理利用化学能源”“正确使用化学品”等主题学习活动,了解化学在解决环境问题中的重要作用,建立环境和资源可持续发展的意识。
了解大气、水、土壤的主要污染物、污染物的来源及其危害,了解减少污染物的原理和方法。
知道主要的居室空气污染物;了解这些污染物对人体的危害及消除危害的思路与方法。
主题2:化学与技术了解化学在工农业生产中的具体应用,认识化学工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认识化学科学发展对技术进步的促进作用,强化技术意识。
深化对化学、技术、社会和环境的相互作用关系的理解,强化化学应用必须考虑化学过程对自然带来的各种影响的意识;认同在化学反应原理、化学技术的应用中必须坚持“绿色化学”的思想,形成“化学·技术·社会·环境”的基本理念。
化学与资源开发利用:通过开展围绕空气资源、海水资源、矿山资源和生物资源等资源开发利用的主题学习活动,了解我国在资源利用方面的基本情况,认识化学科学发展对自然资源利用的作用,以及化学对废旧物资再生与综合利用的作用和可能途径,形成自然资源综合利用、废旧物资再生利用的观念。
化学与材料的制造、应用:通过开展围绕无机材料、有机功能高分子材料等材料制造、应用的主题学习活动,了解金属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高分子合成材料、复合材料和其他新材料的特点及其生产原理,认识化学对材料科学发展的促进作用,了解新材料的发展方向。
化学与工农业生产:通过“氨的合成”“农产品的化学加工”“精细化工产品的获得”等主题学习活动,了解合成氨的原理、原料、重要设备、流程和意义,认识催化剂的研制对促进化学工业发展的重大意义;知道化学肥料、农药、植物生长调节剂和除莠剂及其发展趋势;了解精细化工产品的生产及其生产过程中的工艺特点,体验如何根据物质的性质开发应用前景广阔的产品,认识化工生产过程对人类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可能产生的影响。
主题3:STSE综合实践通过STSE综合实践活动,关注与化学有关的社会热点问题,认识和赞赏化学对社会发展的重大贡献,发展综合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供参考的STSE综合实践活动如下:调查:调查矿泉水中的微量元素及其作用;调查食品中添加剂的使用并进行相关的实验探究;调查染发剂和烫发剂对人体健康的影响;调查当地污水排放和处理情况,撰写调查报告,提出改进建议;调查在田间焚烧秸秆的危害;调查当地生活垃圾的处理和回收利用情况,讨论并提出改进意见;调查当地固体废弃物(如粉煤灰)的回收和利用情况,讨论存在问题的解决途径。
参观:参观化工厂或观看有关的影像资料,考察企业的选址情况,收集产品的生产原理、原料利用率、能耗、投资和成本核算等资料,讨论化工发展的前景,撰写考察报告;参观金属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或高分子材料的生产、加工企业(或者观看有关影像资料),收集有关资料,撰写科学小论文。
【教学提示】“化学与生活”主题以日常生活中的化学问题为线索,让学生在生活现象解释或生活问题解决活动中学习相关的化学知识和生活知识,形成科学的生活观念和生活态度;设计相应的生活实践类活动,促进学生从科学的生活观念向健康的生活方式转化,实现“知、情、意、行”的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