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两 汉 文 论

合集下载

论语第三章原文及翻译

论语第三章原文及翻译

论语第三章原文及翻译论语第三章原文及翻译论语第三章《八佾》篇包括26章。

本篇主要内容涉及“礼”的问题,主张维护礼在制度上、礼节上的种种规定;孔子提出“绘事后素”的命题,表达了他的伦理思想以及“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的政治道德主张。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论语第三章原文及翻译,欢迎阅读。

1、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翻译:孔子谈到季氏时说:“用天子的礼乐(八佾舞)在他家的庭院中祭祀祖先(越礼),对于季氏这样的事情都可以容忍,还哪些事情不可以容忍呢?”2、三家者以雍彻。

子曰:“‘相维辟公,天子穆穆’,奚取于三家之堂?”翻译:孟孙、叔孙、季孙三家卿大夫,祭祀祖先时,按照天子的礼制唱着《雍》来撤除祭品。

孔子说:“《诗经》上说,‘天子祭祀宗庙,天下各路诸侯都来助祭,天子庄重肃穆地主祭。

’这两句话用在三家祭祀的庙堂之上,天下哪一个诸侯会来陪祭呢?”3、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翻译:孔子说:“一个人没有真诚的心意,能用礼做什么呢?一个人没有真诚的心意,能用乐做什么呢?”4、林放问礼之本。

子曰:“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

”翻译:林放向孔子请教礼的根本道理。

孔子说:“你提的真是大问题啊!一般的礼与其辅张奢侈,宁可简约朴素;至于丧礼,与其仪式周全,不如心中哀戚。

”5、子曰:“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

”翻译:孔子说:“夷狄(中原之外的少数民族)都有自己的君主,不像诸夏(中原各国)这些国家没有君主(因为时代很乱,弑父弑君的事情时常发生)。

”不如:不像。

6、季氏旅于泰山。

子谓冉有曰:“女弗能救与?”对曰:“不能。

”子曰:“呜呼!曾谓泰山不如林放乎?”翻译:季氏要去祭祀泰山(违背了礼)。

孔子对冉有说:“你不能劝阻他吗?”冉有说:“不能(当时冉有为季氏家臣)。

”孔子说:“唉!难道说泰山之神还不如林放懂礼吗?(或:难道说泰山之神能够接受季氏这种不合礼的祭祀吗?)”7、子曰:“君子无所争。

中国古代文论--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史习题集(有答案哦)

中国古代文论--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史习题集(有答案哦)

中国古代文论彭玉平编著中山大学出版社目录绪论……………………………………………………………………………………()基本知识…………………………………………………………………………()思考题……………………………………………………………………………()同步练习…………………………………………………………………………()参考答案…………………………………………………………………………()第一章先秦两汉文学理论……………………………………………………………()基本知识…………………………………………………………………………()思考题……………………………………………………………………………()同步练习…………………………………………………………………………()参考答案…………………………………………………………………………()第二章魏晋南北朝文学理论…………………………………………………………()基本知识…………………………………………………………………………()思考题……………………………………………………………………………()同步练习…………………………………………………………………………()参考答案…………………………………………………………………………()第三章唐宋金元文学理论……………………………………………………………()基本知识…………………………………………………………………………()思考题……………………………………………………………………………()同步练习…………………………………………………………………………()参考答案…………………………………………………………………………()第四章明清诗文理论…………………………………………………………………()基本知识…………………………………………………………………………()思考题……………………………………………………………………………()同步练习…………………………………………………………………………()参考答案…………………………………………………………………………()第五章明清戏曲理论…………………………………………………………………()基本知识…………………………………………………………………………()思考题……………………………………………………………………………()同步练习…………………………………………………………………………()参考答案…………………………………………………………………………()第六章明清小说理论…………………………………………………………………()基本知识…………………………………………………………………………()思考题……………………………………………………………………………()同步练习…………………………………………………………………………()参考答案…………………………………………………………………………()第七章近代文学理论…………………………………………………………………()基本知识…………………………………………………………………………()思考题……………………………………………………………………………()同步练习…………………………………………………………………………()参考答案…………………………………………………………………………()附录 2002年上半年《中国古代文论》试卷、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绪论基本知识1.儒家的文学教化论是从先秦到汉代逐渐形成的。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1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1
3
分。 (二)刘勰用“本乎道,师乎
圣,体乎经,酌乎纬,变乎骚”来 概括《原道》、《征圣》、《宗经》、 《正纬》、《辨骚》篇的基本思想。 刘勰把“文”抬高到“道之文”的 崇尚地位很有深意。《辨骚》的主 旨是以“宗经”的原则去规范文变, 使之不离雅颂之正道。“文能宗经, 体有六义”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出的是“情、风、事、 义、体、文”,刘勰“原道”“征 圣” “宗经”的根本用心在于对 “文”的弘扬。
(二)虚静观。老庄主张在认 识“道”的整个过程中必需排除一 切既有观念的干扰,只有通过虚静 养心、绝思绝虑以达到与“道”合 一的精神境界,才能创造出合乎自 然的最完美的艺术。
(三)虚实观。老庄从有无相 生的哲学出发,要求文艺做到虚实 相成,实际上他们更重虚的作用。 但因此忽视“实”的作用,就产生 了片面。
2
第一节 概述 (一)这个时期的文学,已经 进入“自觉的时代”,同时带来了 人们文学观念的深刻变化。陆机首 倡“缘情”说,肯定作家个人情感 因素的举足轻重的作用。文学摆脱 了经学附庸的地位获得解放,人们 对创作规律的认识更为深刻。 (二)这个时期产生了一大批 有相当系统性的论文和论著,大都 着眼于艺术创作内部规律的探讨, 广泛涉及到创作规律各个方面的问 题。理论家们对作家情感活动规律 的探讨,对作家才思、个性、风格 的高度关注,其意义格外重大。 人们对作品形式美和审美特征 的认识和理论总结,突破了儒家传 统教义的束缚。 (三)魏晋玄学的兴起大大助 成了人们思想的解放。玄学家对言、 象、意关系的论述,成了这个时期 和以后的文学家追求言意之外的情 致旨趣的理论根据,由此也产生了 一系列重要的审美范畴和文学理论 批评新概念。 玄学大大提高了人们的思辨能 力,这正是产生创造性理论成果的 必要保证。 还应注意由于佛教传人,佛家 的思辨方式,他们重逻辑的精神对 理论探讨的影响。 第二节 曹丕的《典论·论 文》和陆机的《文赋》 《典论·论文》通过对七子创 作的分析,提出了很多重要的文学 理论批评观点。 (一)关于文学的价值和地位。 曹丕破天荒地把文学提高到“经国 之大业,不朽之盛事”的地位,也 大大提高了原本低下的文人的地 位,促进了文学发展。 (二)关于“文气”说。曹丕 主张“文以气为主”,能从作家的 个性特点去探索作品的风貌,寻求 作家风格答案。 (三)关于文体论。曹丕概括 出奏议、书论、铭诔和诗赋各体的 特征,总结了它们的写作要求。尤 其是“诗赋欲丽”,突破了“寓训 勉于诗赋”的传统束缚。 (四)关于文学批评的原则和 态度。曹丕的“文气”说和文体论 直接导致了他的文学批评原则的提 出。他反对“文人相轻”,“各以 所长,相轻所短”的积习,提出了 “审已以度人”的正确的文学批评 原则和态度。 陆机《文赋》是总结了自己和 别人的经验而论“作文利害之所由” 的,理论内容更见丰富: (一)《文赋》产生的社会背 景,以及它的中心内容:缘情文学 的发展招来了传统观念的非议和攻 击,裴子野《雕虫论》列数六朝文 学的重要罪状就是“摈落六艺,吟 咏情性”。而“吟咏情性”正是《交 赋》的出发点和归宿。 (二)《文赋》探讨“作文利 害之所由”,涉及到诸如创作修养、 想象构思、修辞技巧、文质并重、 文体辨析、重视独创、兴会感应等 各个方面的问题,而以艺术想象构 思为中心问题展开论述。陆机认识 到可以通过精巧的艺术构思来解决 创作中“意不称物,言不逮意”的 主要矛盾。 (三)如何解决“物”、“意”、 “言”之间的矛盾,是《文赋》力 图解决的问题。因为千姿百态的客 观事物“纷纭挥霍,形难为状”, 文学创作,形象塑造又是“随手之 变,良难以辞逮”,所以没有固定 的模式可循,陆机提出“虽离方而 遁圆,期究形而尽相”的主张,只 有“因宜适变”,才能摆脱成规的 束缚,通过艺术构思达到“穷形尽 相”的艺术效果。因为主变,陆机 自然主张创新,强调“谢朝华于已 披,启夕秀于未振”,“虽杼轴于 予怀,怵他人之我先”,但他并不 因此排斥吸收前人的优秀成果。 (四)从对文学本质特征的深 刻认识出发,陆机突出总结了文学 的情感因素、形象的概括力以及内 容与形式的美,都是具有时代特征 的可贵的艺术见解。 第三节 刘勰的《文心雕龙》 由于《文心雕龙》的体大思周, 见解精深,可以先从它的结构入手 了解它的基本内容,并掌握其中的 主要观点和主张。 (一)《序志》篇把《文心雕 龙》分成“文之枢纽”(上篇前五 篇,是论述《文心》写作的指导思 想)、“论文叙笔”(上篇其余二 十篇,是全书的文体考察部分)、 “剖情析采”(下篇前二十四篇, 集中探讨了创作、批评、鉴赏的规 律)与“长怀序志”(全书最后一 篇,是《文心雕龙》的总序)四部

先秦两汉散文 笔记

先秦两汉散文 笔记

第一章先秦散文概说第一节我国散文的起源1、散文的概念与韵文相对(不押韵即散文),出现较晚概念:山谷诗骚妙天下,而散文颇觉琐碎局促——宋《鹤林玉露》2、散文的产生从文字记事开始(比诗歌出现晚,诗歌在文字产生前已经以口头流传的形式存在)文字产生前,两种记事方式A结绳记事B刻划符号记事甲骨文甲骨占卜:序辞、命辞、占辞、验辞钟鼎彝器周易(接近规范的散文)卦:卦画、标题、卦辞、爻辞内容:1、表现行旅生活2、反映战争3、反映尖锐社会矛盾4、反映原始风俗第二节先秦散文的特点中国古代散文总体的特征1、强调实用2、浓郁的政治色彩(实用是为政治服务,与官方紧密联系,大部分散文都是官方文书)3、散文的理论稳定少变(文以载道、证道、喻道、明道)先秦散文的特点1、主要分为“历史散文”和“诸子散文”两类历史散文的产生,源于史官传统诸子散文的产生则与周王朝统治权衰落、士阶层兴起有密切关系2、文史哲不分3、我国古代各种文体文章滥觞第三节先秦散文的发展阶段一、殷商西周先秦散文的形式阶段甲骨卜辞、殷周的铜器铭文《周易》中的《卦辞》、《爻辞》和《尚书》中的《商书》、《周书》主要是占卜语录和王公言辞政令的记录篇幅短小、文采不多,大都佶屈聱牙,艰涩难懂二、春秋战国之际,历史散文空前繁荣,臻于成熟,诸子散文崭露头角历史散文:《春秋》、《国语》、《左传》诸子散文:《老子》、《论语》、《孙子兵法》诸子散文以语录体为主,文字简练、篇幅短小,富有哲理性,但论述未充分展开三、战国中期,唱主角的是诸子散文以《孟子》、《墨子》、《庄子》为代表,从语录体逐步发展为对话论辩体,专题论文四、战国后期历史散文:《战国策》、《晏子春秋》诸子散文:《荀子》和《韩非子》,代表先秦论说文的最高水平第二章先秦历史散文第一节《尚书》、《春秋》一、《尚书》1、《尚书》的成书与真伪问题现存最早的上古历史文献集包括《虞书》、《夏书》、《商书》、《周书》关于《今文尚书》与《古文尚书》《今文尚书》——晁错《古文尚书》——孔安国2、《尚书》在散文发展史上的地位中国古代散文形成的标志《尚书》的文体:典、谟、训、诰、誓、命最早的议论文:《无逸》、《秦誓》最早的叙事文:《顾命》、《尧典》《尚书》文章特点语言特点:文字古奥、佶屈聱牙风格:质直古朴二、《春秋》现存最早的历史著作现存《春秋》乃鲁国编年史,相传为孔子所撰,以鲁国十二国君为序,记事起于鲁隐公元年(前722年),迄于鲁哀公十四年(前481年),逐年记载这242年间鲁国的历史。

2020---2021年度汉语言专业《中国古代文论》期末考试复习题

2020---2021年度汉语言专业《中国古代文论》期末考试复习题

2020—2021学年度汉语言专业《中国古代文论》期末考试复习题第一章:清代。

1、金圣叹称《离骚》、《庄子》、《史记》、杜甫诗、《水浒传》、《西厢记》为“天下六才子书”。

他的文学评论尤以评点《水浒》、《西厢》著名。

2、金圣叹是中国小说理论批评史上最有成就的批评家。

3、金圣叹对《史记》和《水浒传》作了比较。

他说:某尝道《水浒传》胜似《史记》,人都不肯信。

殊不知某却不是乱说,其实《史记》是以文运事,《水浒》是因文生事。

4、李渔认为戏曲创作要“ 立主脑”。

所谓“主脑”,是指一部戏曲的主要人物和中心情节。

他说:“此一人一事,即作传奇之主脑也。

”(《闲情偶寄》)。

5、王夫之的诗学著作有《诗广传》、《古诗评选》、《唐诗评选》、《明诗评选》等。

6、王夫之认为“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情景结合的方式有三:一是“神于诗者,妙合无垠”;二是“巧者则有情中景”;三是还有一种“ 景中情”。

7、叶燮著作颇丰,尤以其诗学著作《原诗》内外篇著称,被认为是继刘勰《文心雕龙》后理论性和体系性最强的一部文学理论著作。

8、教材指出:叶燮把创作分成“在物者”即创作客体和“在我者”即创作主体两个方面。

9、教材指出:叶燮把创作客体分为理、事、情三个方面;把创作主体分为才、胆、识、力四个要素。

10、教材指出:叶燮把创作主体分为才、胆、识、力四个要素,其中的识处于核心地位。

11、王士禛诗学著作颇丰,清人张宗柟辑其论诗之语为《带经堂诗话》最为著名。

12、王士禛是清初具有广泛影响的诗人和诗论家。

其诗歌理论的核心,就是“ 神韵”说。

13、教材认为:王士禛“神韵”说主张对审美对象的表现应该做到:不着一字,尽得风流。

14、沈德鸿选有《古诗源》、《唐诗别裁集》、《明诗别裁集》等,诗论著作《说诗晬语》。

主张诗歌创作应有益于教化,提出“ 格调”说。

15、教材认为,沈德鸿的“格调”指的是体裁和音节二者,二者兼美,即是他认为有“格调”的作品。

16、袁枚在他的论诗著作《随园诗话》中提倡“ 性灵”说,以与沈德鸿的“ 格调”说相抗。

中国语言学史第三章两汉语言学

中国语言学史第三章两汉语言学

经”。秦始皇焚书的时候,有些人把书藏
在墙壁中或者埋在地下,汉朝建立,这些 书籍一批又一批被发现,它们是用战国文 字写的,称为“古文经”。按理说,今文 经和古文经本来只是书写时用的文字不同, 没有什么重大的差别。但是在当时却成了 对立的学派,互相攻击,争论不休。经过 了一段时间,形成了各自的研究风格。 今文经学派解释经典的特点在于阐明微 言大义,以便把经书联系到当时的政治, 解经是为了汉代的统治服务。因此常漠视 文本意义,着眼于阐述个人的见解,经文
于学官,给予合法地位。但他的这一建议
遭到今文经学博士的强烈反对,他们给刘 歆扣上了“颠倒五经”、“变乱师法”的 罪名。刘歆的建议最终未被采纳,他本人 也离开了首都长安。但中国历史上延续了 两千多年的经学今古文之争,则由此开始, 刘歆也被称为古文经学的奠基人。 从表面来看,今古文之争主要表现在文 字及对经义的理解、解释的不同。一般来 讲,解经时,今文学派注重阐述经文中的 “微言大义”,而古文学派则注重文字训
今文经学有欧阳高、大小夏侯(夏侯胜“大
经学则有孔安国《尚书》。 经学从西汉开始,两千年来书籍众多, 可以说是汗牛充栋,归纳起来,主要有三 派,即西汉今文经学、东汉古文经学、宋 学。
夏侯氏学”,夏侯建“小夏侯氏学”),古文

第四,汉代的客观条件也比较利于学术 发展。汉代社会比较稳定,政治环境也比 较宽松,物质生活也较前有所改善,这些 条件都比较适合各种学术(包括经学、小 学)的生存和发展。
《尔雅》是代表作。此外,《说文解字》
《方言》《释名》以及经书传注中都有辨 析同义词的资料。训诂学中的所谓“直训” (以字释字),基本上都是以同义词作释 的。 (四)方言研究具有开创性 扬雄的《方言》本质上属训诂学著作。 它开创了从地域角度观察、研究词汇的先 例,是汉语方言学史上第一部研究专著。

古代文学第三章《汉书》与其他史传散文

古代文学第三章《汉书》与其他史传散文

班固和《汉书》
3 文章风格上具有三方面的不同: (1)取材不同。《史记》是雅俗并收,其文 章更多带有生活气息,带有独创性。《汉书》 却重于尔雅之文,多收录各种经术文章和辞赋。 (2)语言不同。《史记》多以当时之语释古 时文字,兼取口语,行文多用散体。而《汉书》 好用古字,崇尚藻饰,倾向排偶骈俪。后汉范 晔说“迁文直而事核”“固文赡而事详”正反 映了这种差别。
《吴越春秋》简介
一、《吴越春秋》的作者与成书 《 吴越春秋》 的作者赵晔,字长君,会稽山阴(今 浙江绍兴)人,东汉明帝、章帝时的学者。年轻时曾为 县吏,后止于厮役。当时盛行今文经学的“韩诗学”, 赵晔一心向学,并从习《韩诗》的名师杜抚在资中学习。 除撰写《吴越春秋》之外,还著过《诗细历神渊》等, 东汉文学家蔡邕读到《诗细》时“以为长于《论 衡》” 。 赵晔写作《吴越春秋》有以下有利条件:一是东汉 距春秋的时期不过500年,资料的散佚有限;二是他的 家乡在越国国都所在地,口头传说、遗文逸事等容易收 集;三是他个人才学很高,是儒家学说的真实奉行者。 四是家庭经济上与精神上的支持,使他能在资中读书 20年,并且一生从事著述。
《吴越春秋》简介
四、《吴越春秋》的版本情况 现存的最早刊本是元大德十年丙午(1303 年),会稽徐天祜音注本,万历十四年丙戊 ( 1586年) 冯念祖的刊本及之后的多种刊本, 均是元大德刊本的翻刻本。《四部丛刊》、 《四部备要》、《汉魏丛书》 等均收有本书, 说明颇受历代重视。
《吴越春秋》简介
五、《吴越春秋》的艺术特点 1《吴越春秋》的故事情节曲折多变,引人入胜。书中许 多故事在正史中有记 载,但作者把它们写入本书时不是 原封不动地袭用,而是依据传说或发挥想象, 增加了许 多生动的细节。比如,对于伍子胥奔亡过程中的渡江、乞 食二事,《史 记·伍子胥列传》总共用了一百余字加以叙 述,其中乞食一事尤为简略。史记·伍子胥列传第六》曰: “伍胥未至吴而疾,止中道,乞食。”这是记载伍子胥的 家人皆为楚王所诛,伍子胥由楚国逃至吴国途中所发生的 事。由于疾病严重,他只能中途而止半道而废,以讨饭为 生。

中国古代文论

中国古代文论

绪论一、中国古代文论的民族特色(一)中国古代文论有其正确性与深刻性,但也有保守、落后的一面。

(二)中国古代文论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一致,重视道德实践,强调文学的社会内容及其教化作用。

(三)中国古代文论的概念和范畴往往是抽象与具体、概括与体验的统一,其内涵既有确定性又有多义性。

(四)中国古代文论偏重于表现(抒情言志),发展为以意境说和教化说为两大支柱的文学理论体系,不同于西方偏重于再现(摹仿),发展为以典型说为核心的文学理论体系。

二、中国古代文论的表现形态(一)散见于子书中的文论;(二)诗话、词话;(三)书信序跋;(四)小说(含戏剧)评点;(五)散见于诗、词、笔记、小说、戏剧、经传训诂,以及艺人谚语中的文论。

三、中国古代文论的历史分期结合历史发展阶段特征和文学创作发展状况,分为五个时期:(一)先秦——萌芽产生期;(二)汉魏六朝——发展成熟期;(三)唐宋金元——深入扩展期;(四)明清——繁荣鼎盛期;(五)近代——中西结合期。

第一编先秦时期文论第一章概述先秦时期是中国古代文论的萌芽产生期。

其文论特点是:1.此期文论不是纯粹的、单一的,而是大都体现在对总体文化的论述之中;2.其萌芽和产生,与哲学、政治思想有非常密切的关系;3.此期的文学思想和艺术思想、文学理论批评与艺术理论批评,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4.此期文论已涉及到我国古代文论的一系列基本问题,为以后文论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一、中国古代文论的萌芽和“诗言志”的提出(一)中国古代文论的萌芽1.文论萌芽出现于创造文字之后中国文学诞生于文字发明之前,而古代文论的萌芽则出现于创造文字之后。

文字创造要由直观模仿进而发展为指事、会意等“六书”中的其他方法,势必要借助于比喻、象征等手段。

这大约相当于后来诗歌中运用的“比兴”手法。

与文字创造相接近的是八卦的创造。

八卦的创造可能象征自然界的八种基本事物。

用一种抽象的符号来表示某种具体意思,从其象征作用来说,与文学创作中的“兴”也有相似之处。

2020—2021学年度汉语言专业《中国古代文论》期末考试复习题及答案(一)

2020—2021学年度汉语言专业《中国古代文论》期末考试复习题及答案(一)

XXX 大学2020—2021学年度汉语言专业 《中国古代文论》期末复习题试卷及答案 (一) 题号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总 分 得分 第一章:两汉; 1、司马迁认为:真正伟大的作品,大都是作家坚持理想和正确的政治主张,而遭到统治势力迫害后,为了抗争迫害而坚持斗争的产物,并因而总结出了( B ); A 、“直谏”说; B 、“发愤著书”说; C 、文应“实录”说; D 、“疾虚妄”说; 2、《毛诗大序》的作者据《汉书》的《儒林传》、《艺文志》应该是( A ); A 、卫宏; B 、刘安; C 、孔子; D 、毛公; 3、《毛诗大序》认为:诗歌创作要合乎“发乎情,止乎礼义”,而在揭露和批评黑暗方面,又必须( C ); A 、“劝百而讽一”; …○…………○………装…………○…………订…………○…………线…………○…………院系:专业班级:学号:姓名:座位号:B、“怨而怒”;C、“主文而谲谏”;D、“风以动之,教以化之”;4、“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

情动于中而形于言。

”这几句关于情志关系的论述出自( A );A、《毛诗大序》;B、司马迁《报任安书》;C、《论衡·艺增》;D、《论语·八佾》;5、“《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

若《离骚》者,可谓兼之矣。

”这几句话出自( A );A、司马迁《史记·屈原列传》;B、司马迁《报任安书》;C、王充《论衡·自纪》;D、《毛诗大序》;6、王充《论衡》的主旨是( B );A、“讽谏”说;B、“疾虚妄”;C、“文为世用”说;D、“知人论世”说;第二章:先秦;1、教材认为:孔子所代表的儒家文艺观,大体上表述于以( A );A、“兴观群怨”为核心的批评观;B、“诗教”为核心的文艺观及其对《诗经》的批评;C、“尽善尽美”为核心的美学观;D、“思无邪”为核心的批评观;2、孔子的“诗可以兴”中的“兴”,朱熹解释为( A );A、“感发志意”和“托物兴辞”;B、“引譬连类”;C、“考见得失”;D、“和而不流”;3、孔子在《论语·八佾》中说:《韶》乐是( A );A、“尽美矣,又尽善也”;B、“尽美矣,未尽善也”;C、“未尽美也,亦未尽善也”;D、“尽善矣,未尽美也”;4、教材认为,孟子“以意逆志”的“意”,从他的思想体系及他说诗的状况来看,乃是指( C );A、作者之意;B、作品之意;C、读者之意;D、古人之意;5、孟子在《万章下》中说:“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

第三章 东汉 第一节 汉光武帝及其时代

第三章 东汉 第一节 汉光武帝及其时代

第一节
汉光武帝及其时代
• 一、虽置三公,事归台阁 • 二、加强刺史的权力
• 三、罢州郡兵
• 四、柔道为治 • 五、礼贤敬贤
汉 光 武 帝 刘 秀 像
一、 “虽置三公,事归台阁”
• 刘秀(附图)建立东汉王朝后,为了稳定和巩固封建统治,首先致 力于整顿吏治,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他鉴于西汉末年“上威不 行,下专国命”的教训,于是“退功臣而进文吏”,虽封功臣为侯, 赐予优厚的爵禄,但禁止他们干预政事。对诸侯王和外戚的权势多 方限制,所以当时宗室诸王和外家亲属都比较遵奉法纪,无结党营 私之名。在行政体制上,刘秀一方面进一步抑夺三公职权,“虽置 三公,事归台阁”,由尚书典守机密,出纳王命,使全国政务都经 尚书台,最后总揽于皇帝;另一方面,又加强监察制度,提高御史 中丞、司隶校尉和部刺史的权限和地位。
但东汉中后期仍未能避免这一悲剧。
公元88年,年仅10岁的和帝即位,窦太后临朝,太后兄窦宪 受命为侍中,内管机密,出宣诰命,实际上掌握政权。窦宪 诸弟居亲要之职,大批窦氏党徒都做了朝官或守令。窦宪以 “仁厚委随”的老臣邓彪为太傅录尚书事,以与自己呼应。 窦氏的奴客缇骑,杀人越货,横行京师。和帝在深宫中与内 外臣僚隔绝,可依靠的只有贴身宦官。永元四年 (公元92年), 他用宦官郑众掌握的一部分禁军,消灭了窦氏势力,郑众从 此参预政事,并受封为剿乡(今河南新野)侯,这是宦官用权和 封侯的开始,郑众成为中国历史上“宦官封侯”第一人。
第一节汉光武帝及其时代第二节宦官专权与外戚干政第三节党锢之祸与黄巾起义第四节东汉的经济第五节汉代艺术第六节佛教的传入刘秀附图建立东汉王朝后为了稳定和巩固封建统治首先致力于整顿吏治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第三章
东汉
• 第一节 汉光武帝及其时代

第三章《汉书》及东汉散文第一节班固和《汉书》

第三章《汉书》及东汉散文第一节班固和《汉书》

6
4、对史实的记载详尽严谨 和《史记》重叠部分的内容,《汉书》 补充了许多有价值史料,如《贾谊传》。 增创了帝以下的七篇帝纪和一百多个 人物传记。 在“志”和“表”中,对西汉的官制、 刑法、经济、学术源流等作了系统的记载。 常在传记中全文收录人物的奏疏、辞赋 等作品。
7
四、《汉书》的行文和语言特点 1、和《史记》疏荡往复的笔法不同, 《汉书》重视规矩绳墨,行文谨严有法 首先,《汉书》笔法精密,在平铺直 叙寓含褒贬,预示吉凶,分寸准确。 其次,《汉书》不仅清晰地叙述事情 的来龙去脉,而且特别强调那些带有起始 性质的事件。 再次,《汉书》对一些材料的位置安 排有一定的规范。
4
此后,班固奉旨修书二十余年,到汉 章帝建初七年(公元82)基本完成。一部 分未完成的“志”和“表”,由其妹班昭 和同郡人马续补写。 和帝永元初年(公元89),班固随窦 宪出击匈奴。后窦宪被和帝逼令自杀,班 固也被免官。后又因事被捕,死于狱中。 班固的作品还有一些诗、赋、散文等。
5
三、和《史记》相比,《汉书》的内 容特点 1、其精华在于对西汉盛世各类人物 的生动记叙 2、记叙了许多世袭官僚家族的历史 3、也有不少写得很出色和悲剧气氛 很浓的人物传记
11
二、《吴越春秋》的文学特点和影响 1、故事情节曲折多变,引人入胜 2、一些故事虚幻离奇,具有浓郁的 浪漫色彩 3、注重人物形象刻画
12
第三节 《论衡》和东汉其它散文
一、王充的《论衡》 《论衡》是东汉王充所著的一部政论哲 理散文。全书85篇,今存84篇。 王充(27-96?),字仲任,会稽上虞 (今浙江上虞)人。
13
《论衡》以“疾虚妄”为宗旨,深刻批 判了汉代以“天人感应”为核心的神学迷 信思想,也广泛论述了有关历史、现实等 方面的问题。 语言准确精练,浅显通俗。 《论衡》中还提出了一些文学观点。如 尚实用,重教化;反模拟,重创新;主浅 显、反艰深等。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试卷+答案)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试卷+答案)

一、诗言志:最早见于《尚书·舜典》1.用“诗言志”概括了诗歌表情达意的基本特征,“诗言志”即指人的内心意念;2.提出了诗歌教育作用的要求和理论;3.朱自清先生指出“诗喜志”是中国代诗论“玉山的纲领”,说明了这一理论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历史地位和深远理想。

二、孔子的文学思想:以仁学为核心的儒家思想体系1.强调文学的社会作用。

孔子认为学士有多方面的作用,而核心的东西是为封建礼教和政治服务;2.主张内容与形式统一。

孔子主张先质而后文,认为内容决定形式,形式为内容服务;3.重视“中和”之美。

孔子评论《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表明了孔子对“中和之美的肯定”,孔子在哲学上主张“中庸”;4.提出了两个文学批判标准:一个是思想的标准,一个是艺术的标准,孔子主张美善统一、尽善尽美。

三、墨子的文学思想:1.墨子的文学思想的基本精神是:“尚用”“尚质”,由此他提出了两个重要的文学观点,即“非乐”说和“三表”说;2.“非乐”说,即否定和反对音乐,墨子把礼乐看成是统治阶级的奢侈享乐,对人民的生产和生活是不利的,指出了统治阶级和劳动人民在文化生活上的对立和悬殊;3.“三表”说,即“有所依据、有所考察、有所应用”,墨子认为,这三表乃立言之仪,即著文立论的标准、法则。

四、孟子的文学思想:1.孟子提出的“以意逆志”说、“知人论世”说和“知言养气”说,是他在论文上的主要贡献;1.“以意逆志”说:孟子针对他的学生咸丘萌拘泥于《小雅·北山》一诗的个别词句,不懂诗歌的艺术特征,以致于不能正确把握诗意的情况下提出来的理论,孟子认为,说诗的人不应拘泥于语言文字而妨碍对诗人之志的正确理解。

2.“以意逆志”说三种不同的说法:一种认为,以己之意推求诗人之志;一种认为,以诗人之意推求诗人之志,所谓“就诗论诗”;一种认为,以作品全篇立意推求诗人之志;而我们认为,作者之意、诗人之志和作品全篇的立意应该是相通的。

3.“以意逆志”理论说明了:第一、孟子看到了诗歌语言有其艺术的特殊性;第二、孟子注重文学作品的内容、形式、表现手法的整体性和统一性;第三、孟子意识到了文学作品的接受者在批评中的主体能动作用。

魏晋南北朝文论1

魏晋南北朝文论1

▪ (二)时至魏晋,中国文学理论取得了 突破性的重大发展。鲁迅在他的著名论 文《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与酒之关系》 中,谈到曹丕的《典论·论文》时提出:
▪ 他(曹丕)说诗赋不必寓教训,反对当时那 些寓训勉于诗赋的见解,用近代的眼光 来看,曹丕的一个时代可说是“文学的 自觉时代”,或如近代所说是为艺术而 艺术的一派。
▪ 第四,重视对文学创作本身特点和规律的研究。
▪ 这一时期的文论家们在前人基础上作出了许多 深刻的精辟的阐发,从而形成了鲜明的理论特 色,甚至构建起了完整的文学理论体系。他们 对文学的许多问题都作了非常深入的思考,例 如关于文学的根本性质问题,关于文学的审美 特征问题,文学创作的内在规律问题,作品的 艺术风格问题,文学的体裁种类问题等等。他 们在阐述自己的文学理论时,提出了一系列重 要的文学理论概念、范畴和命题,诸如“文气” 说、“缘情绮靡”说、“神思”、“意象”、 “体性”、“风骨”、“通变”“定势”、 “隐秀”、“物色”、“知音”、“直寻”、 “滋味”、“声律”等等。
还没有精心撰写的严格意义上的文学理论专著
(我们讲过的先秦两汉的一些文论都不是专门
的文论文章),它是第一篇,是中国古代文论 开始步入自觉期的一个标志。
曹丕像
▪ 二章价值的观点,曹丕对 文章的价值给予了前所未有的崇高评价。 认为文章是“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 事”,甚至比立德、立功有更重要的地 位,这种文章价值观是他对传统的文章 (“立言”)是“立德、立功”之次思 想的重大突破,是文学自觉的一种表现, 对文学创作和文学理论批评发展有重大 意义和影响。
▪ 再次,对创作个性的强调。
▪ 与上述文学创作主题与文学思想变化相 适应,这一时期在文学创作和文学理论 批评中,特别重视要体现作家特殊的创 作个性。从文学创作看,曹操的诗歌古 直悲凉,曹丕的诗歌缠绵悱恻,曹植的 诗歌慷概多气。在儒家思想占统治地位 的经学时代,人们的个性往往是受到压 抑的。文学要为封建礼教服务,达到 “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 移风俗”的目的,只能表现“天理”而 不能描写“人欲”。这一时期文学中对 创作个性的高度重视,正是当时社会思 潮的反映。

两汉文学

两汉文学

秦代无文:
• 秦王朝短命(前221—前206年),建立中央集权 制,结束春秋战国以来的百家争鸣局面,制定残 暴法令,实行文化高压政策:
• “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以古非今族。”(《史 记·秦始皇本纪》)
• “明主之国无书简之文,以法为教,无先王之语, 以吏为师。”(《韩非·五蠹》)
• 摧残学术文化,“焚书坑儒”,致使“秦代无 文”。秦代唯一值得一提的是李斯的《谏逐客 书》。
• 至此,儒学便与汉代的政治制度结合起来, 成为维持封建统治的主要精神支柱。
神化儒家经典:
• 汉代儒家认为儒家经典是“王教之典籍,先圣所 以明王道,正人伦,致至治之成法”(《汉书·儒 林传》),并把它们凌驾于整个社会生活之上, 成为人们顶礼膜拜的对象。
• 而且汉代统治者还有意识在全国各地立学校,在 中央设太学,置博士之官,并把习经与仕宦结合 起来,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提出通过“州郡举茂 材、孝廉”的形式,选择封建国家各级官史的制 度。
中国古代文学: 先秦两汉魏晋六朝部分
第二编 两汉文学
概论
• 一、社会概况 • 经济发展、政治矛盾 • 二、思想文化概况 • 汉初黄老之学——武帝独尊儒术 • 今文经学与古文经学之争 ——王充无神论 • 道教——文人清议 • 三、文学概况 • 1.赋(骚体赋、汉大赋、抒情小赋) • 2.政论文 3.史传文学 • 4.五言诗 5. 乐府民歌
汉武帝与儒学复兴:
• 随着汉王朝经济、军事实力的增强和大一统帝国 的出现,为维持这种大一统局面,更需要有一个 与伟大帝国相称的博大精深的思想体系来规范、 统一整个帝国的思想。这是时代的需求。
• 雄才大略的汉武帝即位不久很快就确立了“导民 以礼,风之以乐”(《汉书·儒林传》)、“置天 下于仁义礼乐”(《汉书·贾谊传》)的治国策略。

中国古代文学史教学大纲先秦六朝部分

中国古代文学史教学大纲先秦六朝部分

中国古代文学史教学大纲先秦六朝部分《中国文学史》本科插班生考试大纲使用教材:袁行霈《中国古代文学史》先秦汉魏六朝文学总绪论1、中国文学的基本特点。

文学与非文学的界限模糊;文学与政治、礼教关系密切;两大永恒的文学主题:用世与隐逸。

2、中国文学的演进:文学演进的两种基本因素。

第一,外部因素的影响:政治、经济、文化的影响,民族矛盾的影响;种族、地理环境的影响。

第二,内部因素的影响:文学发展的不平衡的影响(文体发展、朝代、区域的不平衡);文学演进过程中相反相成因素的互动(俗与雅、复古与革新、文与道的互动)。

3、中国文学史的分期:三古七段的分期。

上古期(公元3世纪以前):第一段先秦期、第二段秦汉期。

中古期(公元3世纪至16世纪):第三段魏晋至唐中叶;第四段唐中叶至南宋末;第五段元初至明中叶。

近古期(公元16世纪至20世纪初):第六段明嘉靖初至鸦片战争;第七段鸦片战争至五·四运动。

第二章《诗经》第一节《诗经》的编定与流传《诗经》的产生时间与区域《诗经》的编纂三家诗毛诗第二节《诗经》的分类“六义说”风、雅、颂第三节《诗经》的表现手法与艺术特色赋、比、兴句式和章法颂的不同语言风格。

思考题:(1)《诗经》的分类与表现手法。

(2)《诗经》的艺术特点。

第三章《楚辞》第一节“楚辞”的产生“楚辞”的基本含义多种文化的交融楚地文化风俗“楚辞”产生与文学自身发展的关系。

第二节屈原与楚辞其他作家屈原作品及其真伪辨析宋玉及其他楚辞作家。

第三节《诗经》、《楚辞》的影响对后世文人精神的影响两种艺术风格的影响比兴与象征手法的影响思考题:(1)“楚辞”的含义。

(2)《诗经》与《楚辞》的影响。

第四章先秦叙事散文(历史散文)第一节散文的萌芽与形成甲骨卜辞铜器铭文从《尚书》到《春秋》——散文的形成第二节《左传》的叙事与记言以记事为纲结构特点叙事特点人物形象记言特点。

第三节《国语》与《战国策》记言中叙事《国语》的特点《战国策》的特点第四节先秦叙事散文的影响史传文学的源头叙事散文的楷模小说的雏形。

2020—2021年度汉语言专业《中国古代文论》期末复习题名词解释及答案(一)

2020—2021年度汉语言专业《中国古代文论》期末复习题名词解释及答案(一)

2020—2021学年度汉语言专业《中国古代文论》期末考试复习题名词解释(一)第一章:先秦。

1、“兴观群怨”说:孔子在《论语·阳货》中提出。

朱熹解释为:兴,指诗歌生动具体的艺术形象可以激发人精神之兴奋,从吟诵、鉴赏诗歌中获得一种美的享受;观,比较侧重诗歌所反映的社会政治与道德风尚状况以及作者的思想倾向与情感心态。

群,指文学作品的团结作用。

怨,就是文学作品(诗歌)干预现实、批评社会的讽谏作用。

2、“尽善尽美”说:这是孔子在评述“韶乐”与“武乐”时对韶乐所下的定义。

他认为舜时的韶乐,“既尽善又尽美”,原因是因为舜具备了圣德而受禅让,故尽善。

由此也可以看到孔子在审美判断中融入道德批判的因素。

3、“养气”说:孟子在《孟子•公孙丑上》中说:“我知言,我善养我浩然之气。

”提出了“知言养气”说。

孟子认为,必须首先使作者具有内在的精神品格之美,养成“浩然之气”,才能写出美而正的言辞。

这里的“养气”当是指培养自己的高尚思想情操和道德品格。

“养气”了,才能“知言”,即知道如何写出好作品。

这种思想影响到文学创作,就特别强调一个作家要从人格修养入手,培养自己崇高的道德品格,然后才能写出好的文学作品。

“知言养气”说的“气”抓住了人最本质的人格蕴涵,因而被后人广泛地引入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形成了中国古代文论史上以气论文的悠久传统,对中国的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都产生了巨大影响。

4、“以意逆志”和“知人论世”说:“以意逆志”与“知人论世”是比较科学的文学批评方法。

“以意逆志”的“意”当是指读者之意,而“志”则是作者的思想意志。

就是说读者要用自己的切身体会去推测作者的本意。

但是我们在理解“以意逆志”时要联系孟子说话的整个意思。

孟子说:“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

以意逆志,是为得之。

”即是认为,解释诗的人,不能以个别文字影响对词句的理解,也不能以个别词句影响对诗本意的认识。

应当以自己对诗意的准确理解,去推求作者的本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④ 美丑观




《淮南子》的美丑观亦受老庄思想影响。 a.以“无美无丑”之心达美丑“玄同”之境。发挥了 老庄美丑相对性思想,认为不要刻意求美逐丑,才能 顺其自然而有美有丑;以“无美无丑”之心,达美丑 “玄同”之境:“求美则不得美,不求美则美矣;求 丑则不得丑,求不丑则有丑矣;不求美又 不求丑, 则无美无丑矣。是谓玄同。” b.美丑各有质的规定性。《说山训》中说,美玉置于 污泥中亦不失其美,破笼甑带置于衻(ran)茵之上 也无法抬高其价值。 《淮南子》产生于汉初,以道家思想为主,兼及儒家, 谈及的文艺审美思想丰富深刻,对后世亦有广泛影响。

其二、“审乐以知政”。《乐本》云:“审声以 知音,审音以知乐,审乐以知政,而治道备矣”, 又云:“知乐则几于礼矣”。知音即精通音乐之 理,即“声音之道与政通”之乐理,故知音者方 可知政,将音乐视为治政之手段。 其三、“致乐以治心”。《乐本》云:“先王之 制礼乐也,非以极口腹之欲也,将以教民平好恶, 而反人道之正也”,《乐化》云:“致乐以治心, 则易直子谅之心油然生矣”、“易直子谅之心生 则乐,乐则安,安则久,久则天,天则神”。音 乐是用来节制人的欲望,消除悖逆伪诈之心,使 人归于礼,达到治人心以治天下的目的。

汉武帝时,国力强盛,产生了专制统治思想。董 仲舒向武帝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主张, 确立了儒学的正统地位。董仲舒将阴阳五行说与 儒学结合,创立“天人感应”的神学目的论儒学, 将天神化,天子皇权神化,以利巩固帝业,强化 了君权。 汉武帝宏扬儒学,推广五经(诗、书、易、礼、 春秋),设立五经博士,在释经中出现了两派: 一是重微言大义的今文经学,一是重名物训诂的 古文经学,两派之争达两百余年,至郑玄方告结 束。经学对文论的影响有四:
① 汉初道学对文论的影响

汉初统治者吸取秦暴政亡国的教训,倡无 为而治,让民众休养生息。于是陆贾等人 倡导发扬道学。

在文论领域,贾谊评屈原,刘安论美丑, 司马迁谈文,都有道家思想取向。就连司 马迁的“发愤著书”说都不属儒家影响, 而是道家之不拘一格之真性情思想的影响。
② 汉代经学对文论的影响



a.它揭示了“愤”是一切立志传书于世 的各类作家创作的心理动因; b.发愤而著书者,其书才能有较高价 值; c.发愤著书不同于“温柔敦厚”的“中 和”审美规范,既有对理想的执著追 求,又有对现实的强烈不满与批判, 故有极强的批判精神。


② 《史记》中的作家传之文学思想





《史记》中的《屈原贾生列传》对屈原及其作品 的评论中表现出司马迁对作家作品的一些看法: a.他认为屈原作《离骚》是因怨愤而作:“屈平 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 b.分析了屈原作品的艺术特色,给予高度肯定: “其文约,其辞微……举类迩而见义远”; c.对屈原人格和文章思想给予极高评价:“其志 洁,其行廉”; d.肯定了屈作的讽谏意义。
① 论音乐的产生

《乐本》篇云:“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 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 形于声……情动于中,故形于声,声成文, 谓之音。”这段话说明了音乐产生的过程 和一般规律,主要有三个要点: a.音乐产生于人心的感动。“凡音之起,由 人心生也”,“情动于中,故形于声”都 旨在强调音乐是“人心”中的“情”被感 动的结果。


② 艺术欣赏观




《淮南子》中第一次系统论及艺术审美鉴赏 问题,要点如下: a.非“知音”莫赏。《修务训》中谈艺有规 矩方圆、准绳曲直,即有规律,只有懂得这 些规律,方可知音,方可鉴赏共鸣。 b.对人的审美能力的认识。人与鸟兽之不同 即在于人有知音之能力,人的欣赏能力又有 高下,故欣赏判断力也有别。 c.心理情绪影响艺术欣赏。心忧者听其歌而 泣,只有解除忧患,方可赏艺。

b.音乐具有审美功用。

《乐化》云:“夫乐者乐也,人情之所不 能免也。乐必发于声音,形于动静,人之 道也”。音乐是使人快乐的东西,也是人 情的必然需要,是人道之必然。这就充分
肯定了音乐给人们带来的审美愉悦作用。
③ 论音乐作品之构成: “乐本· 乐象· 乐饰”

《乐记》对音乐作品之构成作出了杰出的 阐说,即认识到音乐作品是由“乐本· 乐 象· 乐饰”三要素组成。《乐象》云:“乐 者,心之动也;声者,乐之象也;文采节 奏,声之饰也。君子动其本,乐其象,然 后治其饰”。
第三章 两 汉 文 论
两汉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第一个 高峰,雄强的国力滋养了丰富的文 艺文化。文学创作上有赋体为代标, 文论上亦有自觉的系统的发展,为 魏晋南北朝文论繁荣打下了基础。
一、两汉文论概述



1、两汉文化思想及其对文论的影响 两汉文化思想主要有: 汉初的道学; 西汉中叶董仲舒的儒学; 东汉的谶纬迷信学说; 王充的无神论; 今文经学、古文经学等。



“乐本”:即“心之动”,即“情”,是乐 的内容。“情”又包括“仁”和“理”, 即“通伦理”、“亲疏贵贱长幼男女之 理”;“情”还须真诚,不伪饰,“唯乐 不可以为伪”。 “乐象”:即音乐形象或意象,是由“和 以柔”、“直以廉”、“粗以厉”等不同 的乐音形式组成的不同乐象,以对应不同 的思想情感。 “乐饰”:即指节奏、节律、旋律、修饰 等音乐形式。只有乐本、乐象先成竹于胸 中,然后才能治其饰,做到情真而美。
其思想以道家为主,吸收了儒家思想成分,
其中也涉及一些文艺问题,主要有以下4点。
① 文艺的情感及创作观

《淮南子》中涉及情感与创作问题的主要 文艺观点有几个方面: a.“发乎词,本乎情”,“人之情,与物 接”:文词以情为本,情因外物刺激而动。 这说明:情因物而感,文章因而产生的观 点。深刻揭示了“物动情、情生文”的文 艺发生活动之规律。
② 汉代文论的主要内容

一是对《诗经》的研究评论; 二是对屈原及作品研究评论; 三是对汉赋的研究评论。
二、《淮南子》的道家文论和司马 迁的“发愤著书”说


1、《淮南子》的道家文论
淮南王刘安(公元前179—122年),汉高祖
之孙。他召集门客编写了一部子书,名《淮
南子》,又名《淮南王书》、《淮南鸿烈》。


b.“文情理通”:内情与外文统一。《淮南 子· 缪称训》“文者所以接物也,情系于中而 欲发于外者也。以文灭情者失情,以情灭 文者失文。文情理通,则凤麟极矣。”即 言外文与内情应统一。 c.“曲得其宜”,“服习积贯”,“不传之 道”:出神入化之技艺在于技巧,技巧的 习得在于苦练,神化技艺不可传授,只靠 因心会神以修炼。这显然受庄子影响。 d.“中有本主”:艺术贵在独创,要有真切 而又独特的感受。
三是东汉时期,神学滋生,以迷信释文艺, 出现《白虎通德论》等神学文论,也有王充 等反神学文论。

① 汉代文论的基本特征



其一,从文本形态上看,有大量文艺专论,文论 意识走向自觉。有《毛诗序》、《楚辞章句序》、 《诗谱序》(郑玄)等文论序文;王充《论衡》、 班固《汉书· 艺文志》中都有文艺问题的专论,与 先秦相比,文论走向自觉。 其二,从论说范围看,已有扩展。文体论由诗论 扩展到诗、文、赋论。涉及诗歌本质与功能,创 作动力,政治与文艺发展之关系等。当然,有些 方面尚不及先秦全面深刻。 其三,文学观走向成熟。即将文学与经史著作分 开,认识到文学文体(时称文章、文辞)不同于 经、史、子类学术著作。
② 论音乐的作用


《乐记》论音乐的作用有二,与荀子《乐论》 之观点相通,但又有深入阐发。《乐记》中 提出了一些重要的乐之用的命题,并将乐与 礼、刑、政并举,称为“礼乐刑政”。 a.音乐具有政治功用。 其一、“声音之道与政通”。《乐本》云: “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 怒,其政乖……声音之道与政通矣”。这是 将音乐看成是社会政治面貌的反映,而不是 纯个人的自由创造,其思路源于“物→情→ 乐”,物动人包括社会政治状况对人心人情 的激发作用(与季札观乐相通)。


b.人心之情是外物刺激的感应。人之心情又 是外在的物事的刺激下作出的相应反应, “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物动人心人 情,于是表达出来就有哀乐之声,“感于 物而动,故形于声”。这就得出了这样一 个关于音乐产生过程的观念:物→情→乐。


c.音乐不是自然之声,而是艺术审美化之声。 乐则大呼小叫,悲则号泣不已,均不是音 乐,只有审美化或艺术化之声才是乐音, “声成文,谓之音”即谓此。




其一,经学促进了文论发展。如董仲舒论六经之 异同时,提出了“诗无达诂”命题,扬雄效经书 而作《法言》中有丰富的文学思想。 其二,释经带动了对文学作品的阐释及文论发展。 如释《诗经》产生了诗经学,也出现了《毛诗序》 这样的第一篇诗学专论。 其三,由于今文经学至东汉与谶讳迷信结合,有 浓厚神学色彩,亦将文艺神化。 其四,由于经学尚儒学,故束缚文论思想,逃不 出宗经、征圣之法。一方面使儒学文艺思想得到 巩固、系统化、权威化、正统化、神圣化,另一 方又因过分重文艺的实用教化功能而忽视了文艺 的审美价值。


b.文(形式、装饰)亦重要。《修务训》中以毛嫱西 施美人为例,若装饰丑陋则让人厌恶,若装伴精美则 能使正人君子都痒心悦色。

c.“形者,生之舍……神者,生之制”。形 神统一而以神为主。形神是古典美学的一对 核心理论范畴,《淮南子》对形神有精当之 论。首先,人有“形神”二端,不可分割, “形”是基础,为“生之舍”,“神”是主 导,是“生之制”。其次,从绘画上看, “形似”不能离开“神似”,《说山训》曰: 画西施之面,美而不可悦,画孟贲(ben、 bi)之目大而不可畏,何者?“君形者亡 矣”——神亡、无神的结果。
③ 汉代文学对文论的影响

汉代文学有赋和乐府诗盛名。但都未对文 论产生影响,既没有精采的赋论,亦未见 论乐府诗。倒是经学这一实用之学影响了 文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