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方志的起源、特征及其史料价值 朱士嘉
方志宗师朱士嘉及其学术成就
朱 士 嘉 ( 1905—1989) , 字 蓉 江, 江 苏 无 锡 人。 1928 年获燕京大学学士学位,1932 年获硕士学位。 20 世纪 30 年代的中国,列强环伺,内忧外患,此时 的方志尚是“未辟之山林,未发之金锡”。 “ 外国人 在中国购买地方志,已有二三十年之历史……中国 现在,没有一种学问不落人后,自己的古代史,西北 史,边疆史,都已经外人代庖;要是在这方面,我们自 己再不努力,恐怕这现成的金矿,又要瞪着眼,看人 家来代掘了!” [1] 有着强烈爱国主义精神的朱士嘉 目睹此种情形,在顾颉刚先生的鼓励和指导下,毅然 走上了中国方志学研究之路。 自 1930 年起,朱士嘉花费了整整五年时间, 从北平图书馆、嘉业堂、美国国会图书馆、日本宫 内省图书寮等 50 多家公私图书馆搜集了历代方 志资料 5,832 种、93,237 卷,最终编成《 中国地方 志综录》一书。 “其用功之勤,排比之细,并世治地 方志者,莫能或先” [2] 。 该书是当时反映宋元明清
创立
为自序、凡例、正表、附录、补遗、参考书目、索引,体
我国方志有专目,最早见于记载的是清初徐氏 例如前,稍做更改,行省次序改为根据中央人民政府
传是楼所藏的明抄本《 天下志书目录》,惜已失传。 内务部编印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简册》 排
民国初年,缪荃孙编撰《 清学部图书馆方志目》,著 列;附录有二:一是国民党运往台湾稀见方志目录
著的《中国地方志综录》一书,开创了方志目录的新体例,标志着我国方志目录学的正式创立。 由于朱士嘉
在方志学领域的杰出成就,他被胡乔木盛赞为一代“ 方志宗师” 。
中图分类号:G25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 - 1588( 2021) 06 - 0131 - 04
中国地方志的军事地理价值概说
中国地方志的军事地理价值概说中国地方志的军事地理价值概说沈克尼文/图地方志源流概说“方志”的名称较早见于记载的是《周官》“外史掌四方之志”。
《周官》一书成于战国时代,据此可知方志的历史之久远。
我国现存的地方志有八千五百多种,共十一万多卷,(注1)约占我国现存古籍的十分之一左右。
地方志记载了一定地区自然和社会各方面的历史和现状,是一部地方性的“百科全书”,其中包含有丰富的军事内容,特别是军事地理内容。
明末清初顾祖禹编撰的军事地理巨著《读史方舆纪要》就引用了一百多种地方志。
上世纪四十年代,美国陆军编绘的《中国地图》,我国的地方志就是其重要的参考资料。
我国地方志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的国别史,以及地理书和地图,在地方志发展形成的过程中,这三方面既有各自的发展,又有相互的融合。
由于各自的发展,地方志在不同的阶段具有不同的特点。
而史、图、经的相互融合,终于在宋代形成了内容丰富、体例完备的地方志。
(注2)明清时期的军事要地志明代地方志的发展十分繁荣。
明政府为巩固北部边防,在长城沿线许多军事要地设立军镇、卫所,在一些军事要冲设立关城、堡寨,屯兵戍守。
由于这些军事要地的出现,随之出现了许多军事要地志。
著名的有:嘉靖《山海关志》,万历《偏关志》、嘉靖《三关志》。
此外,还有关于重要防御方向的嘉靖《两镇三关通志》、嘉靖《西关志》、万历《四通三关志》等等。
与此同时,明代军事区划,镇、卫、所的方志也纷纷出现,如正德《宣府镇志》,万历《延绥镇志》,正德《金山卫志》等。
这些地方志明显地具有现今军事要地兵要地志的雏形,对当时军队的兵防战守有着极大的实用价值。
《延绥镇志》,序中说:“时火落赤报警,欲稽往牒,以查敌情,得新志而读之,历代建置沿革之由,水火险易厄塞之处,兵马收集选充之实,馈饷储积、田赋登耗之数,力役征调支应之烦,……文武经历建树久近之迹,河套侵犯要挟之情,元老经略条奏筹划安攘之策,糜不犁然具备,一展卷尽目中。
”清代,随着经济、文化的繁荣和发展,地方志的编纂与研究达到鼎盛时期。
地方志的发展史和作用分析的论文
地方志的发展史和作用分析的论文地方志的发展史和作用分析的论文当代,论文常用来指进行各个学术领域的研究和描述学术研究成果的文章,简称之为论文。
它既是探讨问题进行学术研究的一种手段,又是描述学术研究成果进行学术交流的一种工具。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地方志的发展史和作用分析的论文,欢迎大家分享。
一、地方志发展历史编写地方志是我们这个民族所特有的文化传统。
现在保存在国内的旧志有8700余种、11000多卷,是一笔极其宝贵而又丰富的财富。
关于地方志的源起,则较为复杂,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由诸侯国史、地理书、地图等逐渐融合,历经成千上百年的发展,慢慢成熟定型,演变成今天记历史沿革、记民生休戚、记百业兴衰的地方志。
汉魏晋南北朝时期,先后产生许多地方性的人物传记和地方性的地望著作,以人物、风俗、山川、物产为主,其中以《越绝书》、《华阳国志》尤为著名。
隋唐时期,方志发展进入图经阶段(是地图与说明文字的合称),留存至今的《诸州图经集》、《区域图记》、《括地志》和《元和郡县图志》对后世发展影响极大。
到了宋代,方志进入了成熟和繁荣的定型阶段,总数发展到600种,成为我国方志发展史上承前启后的重要时期。
其内容和体例趋于完备,“志”逐渐取代了“图经”的形式,著名的《太平寰宇记》、《景定建康志》是方志史上重要的代表性名志。
元代方志的最大成就就是编纂了《大元一统志》,开创了全国性总志的新形式,明清两代均仿其体。
到清代,方志则步入了我国地方志发展的鼎盛时期,所修志书数量超过以往任何一个时代(现存8000多部志书中,清代所修占5700部左右,其中康熙、乾隆两朝为最);在辑录旧志和方志理论研究方面,也远远超过前代;还有许多知名的学者大家,如戴震、章学诚、钱大昕、孙星衍等都参与修志。
总体而言,清代志书内容丰富、史料价值高。
到了民国时期,方志成书不多,但方志学的研究有所发展,出现了一些方志学家和数本专著。
诸如李泰的《方志学》、傅振伦的《中国方志学通议》、黎锦熙的《方志今议》、甘彭云的《方志商》、邬庆时的《方志序例》等,还有朱士嘉编的《中国地方志综录》。
《中国地方志总目提要》辨正
《中国地方志总目提要》辨正姚文昌【摘要】《中国地方志总目提要》是我国第一部全国性的地方志提要目录.该书收录全国各家馆藏地方志八千余种,并且每部地方志撰写了翔实的提要,是地方志研究工作者的必备书目.然而,该书在地方志的著录上,仍存在着一些讹误.本文仅就所见讹误一一予以刊正.【期刊名称】《山东图书馆学刊》【年(卷),期】2017(000)005【总页数】6页(P89-94)【关键词】《中国地方志总目提要》;修纂者;讹误;辨正【作者】姚文昌【作者单位】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山东济南2501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G257.33《中国地方志总目提要》(以下简称“《方志提要》”)*金恩辉、胡述兆:《中国地方志总目提要》,(台北)汉美图书有限公司,1996年。
下同。
是我国第一部全国性的地方志提要目录。
该书“收录全国省、市、自治区近二百个公共、科研、院校图书馆、博物馆、档案馆、文史馆等所收藏的现存地方志”(《凡例》),总计八千五百七十七种,收录时间截止一九四九年十月。
较其前的《中国地方志综录》(以下简称“《方志综录》”)*朱士嘉:《中国地方志综录》,(上海)商务印书馆,1958年。
下同。
、《中国地方志联合目录》(以下简称“《方志联目》”)*中国科学院北京天文台:《中国地方志联合目录》,(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
下同。
等书目,《方志提要》不但收录范围更加广泛,而且对于其前的方志目录多有订正。
其详细规范的提要,更奠定了该书空前的历史地位。
《方志提要》依次著录每部地方志的书名、卷数、修纂者、修纂者小传、修志缘起、修志过程、内容概述、版本源流等内容,是了解、研究我国地方志修纂、存佚、内容得失等学术成就的首选书目。
美中不足的是,《方志提要》仍存在着一些讹误,其中以修纂者的讹误尤为突出。
本文或作目验,或作考述,就其讹误一一予以刊正。
1.《方志提要》21-10页(指《方志提要》标识的第21个省份第10页。
下同。
新疆地方文献概述
新疆地⽅⽂献概述新疆地⽅⽂献概述地⽅⽂献是指不受载体、形式、出版⽅式限制,能反映⼀个地区历史、地理、政治、经济、⾃然资源、科学技术、⽂教卫⽣等各个⽅⾯,具有重复使⽤价值的历史和现代⽂献。
地⽅⽂献具有具体地⽅性、资料性、多样化的特点。
⽽少数民族⾃治区域或集聚地区的地⽅⽂献中具有鲜明的民族特征,⼀般统称民族—地⽅⽂献或地⽅(民族)⽂献。
新疆地⽅⽂献是中华民族⽂献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新疆地区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进步起着重⼤作⽤。
党中央关于西部⼤开发的战略决策,更加明确了我们做好新疆地⽅⽂献⼯作的紧迫性和重要性。
充分利⽤新疆地⽅⽂献去了解新疆地区的过去和现在,了解新疆当地的历史、政治、经济、⽂化、宗教、风俗民情,了解当地的⽓候、地质、物产、矿藏,有利于我区的开发建设。
利⽤新疆地⽅⽂献中各少数民族与汉民族团结友爱的史实,各民族⼈民保卫祖国边疆的史实,对于宣传民族⼤团结,宣传祖国统⼀,反对民族分裂,维护社会稳定的政治局⾯,均⼤有裨益。
我区著名专家陈华指出:“新疆的历史是独特的”,新疆地⽅⽂献所体现出的民族特征,主要是由于我区独特的历史因素⽽决定的。
新疆最⼤的特点是多民族聚居。
在新疆现有⼈⼝中,汉族约占40%,各少数民族约占60%。
其中维吾尔族是⾃治区的主体民族,哈萨克、回、蒙古、柯尔克孜、锡伯、塔吉克、乌孜别克、满、达斡尔、塔塔尔、俄罗斯等12个民族是新疆主要的少数民族。
在汉⽂典籍中,维吾尔族族源可上溯到“丁零”、“⾚勒”、“苏勒”、“袁纥”、“回纥”、“回鹘”,在元代和明代称之为“畏兀⼉”。
各民族在这⾥繁衍⽣息,经历了盛衰互间与相互融合的历史过程。
从现今看,东乡、壮、撒拉、藏、苗、彝、布依、朝鲜等34个民族⼤多是解放后迁⼊新疆的。
新疆地区过去和现在民族林⽴的状况⾃然决定了新疆地⽅⽂献的鲜明民族性特征。
新疆地⽅⽂献的民族特征既表现出⽂献的时代性(⽆论古代⽂献和现代⽂献),⼜表现在其著作形式的多样化⽅⾯。
1.地⽅志和史书、史料中有着⼗分丰富的民族⽂献的记载,它是研究民族⽂化的重要源泉。
中国方志书目与索引述略
中国方志书目与索引述略方志是我国特有的一种具有较高史料价值的地方文献。
它综合记述了一个地区自然、社会的历史与现状,具有资政、存史、教化的功能。
从秦汉之发端,两宋的成熟,到明清的鼎盛,乃至于今天的盛世修志,两千年来人们已经编纂了大量的方志,并将继续编纂下去。
为了使方志的功能得以充分发挥,人们对其的典藏、整理、研究也随之展开、深入,并且已取得相当的成果。
为便于人们的工作与研究,人们编制了大量的方志书目与索引。
一方志著录于书目始于南朝宋王俭的《七志》,其“七曰图谱志,纪地域及图书”,著录有地记、地志等方志。
到了唐魏征等撰《隋书·经籍志》时,其地理部首开将方志纳于正史艺文志的传统。
此后,方志的不断发展,数量逐渐增多,在目录学中的地位也不断提高。
1912年近代第一部方志书目——《清学部图书馆方志目录》终于问世。
从此以后至今,不同的单位和个人陆续编制了众多的方志书目。
北京图书馆是收藏中国新旧方志的最大藏家,对方志的整理也取得相当的成果,先后数次编制了馆藏方志书目,《清学部图书馆方志目录》系缪荃孙编。
清学部图书馆是清政府筹办京师图书馆时的称谓,也就是北京图书馆的前身。
该目录是清点内阁大库移交京师图书馆的方志目录,收入《古学汇刊》丛书,于1912年刊行。
它著录通志60部,府、州、县志1676部,其中明代方志224部,不全志360部。
1933年5月,谭其骧编制了《国立北平图书馆方志目录》,收志书3800余种。
该书目对著录项目做了较为详细的规定,书后附索引。
这对于以后方志书目的编制起到了很好的规范、指导作用。
1936年6月《国立北平图书馆方志二编》出版,它收录了1933年5月-1936年6月入藏方志862部。
1957年11月《北京图书馆方志目录三编》印行,它反映了抗战期间于西南等地区的采访成果和新中国成立后该馆的入藏情况,收志书2177种,附名胜、古迹、山志等180种,总计2357种。
此后,北京图书馆入藏方志又有较大的收获。
地方志的基本特征与纂修方法
地方志的基本特征与纂修方法我国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很早即誉称为四大文明古国,既然被称为文明古国,就要有文明古国的标志,长城、大运河、故宫、秦始皇兵马佣、三星堆等都是我国古代文明的重要标志,其实除了上述中外闻名的古代建筑和遗存之外,代表我国古代文明的还有一个重要标志那就是浩如烟海的古代典籍。
我国是世界上古代文献保留下来最多的国家,有说十余万种,有说二十多万种。
不管多少,这些典籍都是我国的巨大财富。
之所以我国能将大批古代文献完整的保留下来,应当归功于造纸术和印刷术的发明与推广,而我国正是这两项对人类社会发展与进步产生重大影响的技术发明国。
我国传流下来的古代典籍内容丰富,种类繁冗,其中既有史书、地理书、兵书与农书,也有政书、类书、天文书与占卜之书。
除上述典籍之外,在我国的古代文献里,还有一种特殊体裁的书籍——即倍受瞩目的地方志。
在我国现存的古籍当中,有人估算府志、州志与县志约占我国现存古籍总量的百分之十。
我国现存古籍有十万余种,就是根据现存记述府州县的地方志书数量推算出来的。
但这种统计仅限于府志、州志、县志,如果算上其他各种专志,地方志在我国现存的古籍当中所占比例将会超过百分之十五。
什么是地方志地方志到底是一种什么书,长期以来一直争论不休,有人认为属史书之流,有的认为应入地理书之列,也有的认为地方志乃“史地两性,兼而有之”。
自上世纪80年代开展修志以来,对地方志的属性,出现了很多新观点。
有的认为是“地方百科全书”(朱士嘉《谈谈地方志中的几个问题》);有的认为是“行政管理科学的书”(于希贤《试论中国方志学的一些基本理论问题》);有的认为地方志应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地方信息学”,为“地情之书”(刘伯伦《方志与信息》);而2006年国务院颁布的《地方志工作条例》说“地方志是指全面系统地记述本行政区域自然、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历史与现状的资料性文献,包括地方志书和地方综合年鉴。
”这些观点或标新,或立异,各执一词。
服务于数字化的方志文献特性初探
服务于数字化的方志文献特性初探张毅方志历史悠久,起源甚早,有学者将之追溯至先秦,有学者认为始于两汉,还有的断于唐宋。
但即便是最晚的唐宋,距今也有千余年的历史。
尤为可贵的是,在上千年的历史长河中,虽然经历了无数的灾害、战火以及多次改朝换代,其仍在被不间断地编修,一直延续发展至今。
面对自古及今、卷帙浩繁的珍贵方志文献,如何更妥善地保存、管理,便捷地揭示其知识脉络,深入挖掘其价值内涵,使之在当今的文化建设、国民教育、学术研究等领域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互联网和新媒体广泛应用于各领域,方志数字化、信息化日成趋势,成为当下解决藏与用、编辑与出版、开发与利用等问题的最行之有效的路径。
方志数字化、信息化的方法也从最初的图像、全文、图文对照,扩展延伸至如今的数据挖掘、知识抽取、自动编纂、本体库建设等。
而在进行方志资源的深度开发与数字化时,首要任务便是对其文献特性进行深入研究。
谈及方志文献特性,让人首先想到的可能便是学界关于方志特征的描述。
如朱士嘉先生总结的区域性、连续性、广泛性和可靠性1,来新夏先生在此基础上提出的地方性、连续性、广泛性、资料性与可靠性2等。
迄今,探讨方志特征的论著颇多,学者总结的方志特征主要有:地方性(区域性)、连续性、广泛性、全面性、综合性、资料性、系统性、体系性、可靠性(科学性)、多样性、时代性、详尽性、真实性、社会性、普遍性、思想性、实用性、多用性、文献性、类编性、叙述性与官修性等。
这些对方志特征的概括与描述有的指向方志修纂活动,有的指向志书内容,包括志书的收载范围、体例结构、体裁文风,还有的指向方志的价值功用,面面俱到。
但是我们发现,这些着眼于方志本身的特征归纳,在数字化实践中还不够,需要有专门面向数字化需要的更为详细、具体的关于方志文献特性的分析与阐释。
本文从方志3数字化的应用角度出发,服务于数据挖掘、知识抽取、自动编纂、本体库建设等数字资源的深度开发,尝试从记述内容、体例结构、记述方式与版式三个角度概括与1朱世嘉:《中国地方志的起源、特征及其史料价值》,《史学史资料》1979年第2期。
中国古典文献 第十章 地方志与家谱
• 乾道《临安志》,周淙(cóng)纂修,成书于孝宗乾道五年(1169年)。 周淙,字彦广,湖州长兴人,该志为其在临安知府任上所修。原书十 五卷,明中叶后散失,今仅存前三卷,分别为卷一行在所,卷二历代 沿革、星度分野、风俗、州境、领县、户口等,卷三牧守。《四库》 馆臣称该志“叙录简括,深有体要。……今其书虽残缺不完,而于南宋 地志中为最古之本”。 • 淳祐《临安志》,赵与修,陈仁玉等撰,成书于理宗淳祐十年(1250 年)。赵与,字德渊,号节斋,淳祐元年至十二年知临安府。陈仁玉, 字惪公,台州人,官至兵部侍郎。原书五十二卷,今仅存第五至十卷, 即卷五至七城府,卷八至十山川。 • 咸淳《临安志》,潜说友纂修,成书于度宗咸淳四年(1268年)。潜说 友,字君高,处州缙云人,该志为其知临安府时所修。原书一百卷, 今存九十六卷,在三志中内容最为详备,保存最为完整。前十五卷为 “行在所录”,其后为府志,分疆域、山川、诏令、御制、秩官、官 寺、文事、武备、风土、贡赋、人物、祠祀、寺观、园亭、古迹、冢 墓、恤民、祥异、纪遗等目。书中引文皆注出处,对前志之误多有订 正,重大事件则列专题考证。
• 4.元明时期是方志的普及期。这一时期,方志的 种类有所增加,体例更趋完备,尤其 是明代为改 变方志庞杂现象而提倡简志,对方志发展有重要 意义。 如徐硕《至元嘉禾志》、袁桷《延祐四明 志》和于钦《齐乘》等。 明代“天下藩郡周邑莫不有志”。 • 5.清代是方志的鼎盛、提高期。由于清王朝重视 修志,加之著名学者参与修志和研究方志理论, 因而清代方志总的特点是体例谨严,种类齐全, 数量大增,是分志的鼎盛和提高期。 如贾汉复 《河南通志》《陕西通志》;《大清一统志》; 戴震《乾隆汾州府志》;钱大昕《乾隆鄞(yí n) 县志》等。
• 5、方志是资料书。这种观点鉴于方志编纂历来重视资料的收 集、整理、考订,资料性极强而提出的。卢中岳在《地方志 史话》中称:“地方志是记载一个地区有关地理历史方面的 历史性资料。”1985年梁耀武在《论地方志是一方资料全书》 称地方志为资料书。并认为,方志作为中国优秀文化遗产, 代代相传,普遍编修,其价值功用仅次于正史、实录,其历 史地位的取得主要靠它保存了完整、珍贵的资料。这种意见 认为,资料性是地方志的本质属 性,它决定着方志其他特性。 继承方志传统,主要是继承它的资料性。资料在方志编纂过 程中起支配作用,没有资料,不可能成书。 • 如胡乔木在全国地方志第一次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 “地方志不是评论历史的书,不是史论”,“不是一部科学 理论著作”,“不是导游手册”,而是“严肃的、科学的资 料书”,“是一部朴实的、严谨的、科学的资料汇集”, “是一部科学文献”。
晚清民国山东地区乡土志研究综述(1905—1949)
晚清民国山东地区乡土志研究综述(1905—1949)作者:马隽来源:《牡丹》2018年第06期20世纪初,兴修一时的乡土志是中国被列强瓜分局面的特殊历史产物。
乡土志作为一种讲述地方历史地理的教材,在内容上编排简略,通俗易懂,是培养蒙童爱乡愛国思想的启蒙课本。
本文通过对晚清民国山东地区乡土志先行论著的回顾,总结了目前山东乡土志的研究情况和存在的不足。
1905年,清政府颁行了一个专门指导乡土志编纂的文件——《乡土志例目》,随后全国各地掀起了一场以编纂乡土志为急务的热潮。
据不完全统计,自光绪三十一年到宣统三年的七年间(1905-1911年),全国共成书乡土志合计449种,年均达64种;进入民国后,由于政府的重视,各地乡土志的修纂从未中断过。
《乡土志例目》颁行后,作为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缩影的山东,更是积极响应,主政长官予以重视,本地乡绅贤达亦积极配合,主动加入到修志行列,故大部分州县都修编了乡土志。
据笔者统计,自《乡土志例目》诞生至新中国成立前,山东地区共修纂各类乡土志(含乡土志性质的乡土教科书、乡土地理讲义、乡土调查录及明清以降曾属山东而今已划归他省的馆陶、范县两地的乡土志等)计约80种,高居全国之冠,除9种为民国时期修纂外,其余均系清朝光绪宣统年间所修。
如此众多的志书,是研究近代山东地方社会的重要材料,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
学术界关于乡土志的研究成果主要包括三个方面:著录乡土志目录、整理乡土志书和发表乡土志研究论著。
自20世纪初以来,有关乡土志的目录、整理和研究成果陆续出现,至今已是硕果累累,其中涉及山东乡土志的研究亦不在少数。
对百余年来学术成果的再梳理,于今天的进一步研究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一、乡土志的著录情况山东的乡土志目散见于诸多全国性的方志目录中。
早在1935年6月,著名方志学家朱士嘉的《中国地方志综录》就已收录山东乡土志29种;之后在该书的增订本中这一数字增加至63种;日本东洋文献中心曾于1964年编纂出版过一部《中国地方志联合目录》,其中收录有12种山东乡土志;20世纪80年代,中科院北京天文台主编的《中国地方志联合目录》问世,收录山东乡土志凡68种;1989年,中华书局影印出版了朱士嘉于20世纪40年代在美国国会图书馆工作期间编成的《美国国会图书馆藏中国方志目录》,其中录有8种山东乡土志;1996年,由金恩辉、胡述兆主编的《中国地方志总目提要》由汉美图书有限公司出版,该书总共收有山东乡土志71种,是收录山东乡土志数目最多的全国性地方志目录。
中国地方志的史料价值及其利用
摘要地方志是地方文献中的大宗,蕴藏着丰富而有价值的史料,但一直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和充分的利用。
本文即以旧志与新编的中国地方志为研究对象,举出例证,以论述地方志的史料价值和如何利用的问题。
关键词中国地方志史料价值利用中国在2000多年前就对文献有所认定,在儒家经典著作《论语》中就开始探讨文献足征与否的问题。
地方文献是文献总类中的一支,据今人的考订,认为地方文献最早受到重视,是1941年图书馆界前辈杜定友先生在韶关任广东图书馆馆长时。
他规定地方文献应包括史料、人物、出版三方面,这一说法不太准确,因为这三方面的文献不一定都具有地方文献的内容与性质。
所以我认为,只要是反映本地区的历史、地理、社会、政治、经济、军事、物产、资源以及碑帖、手迹、学术著作等,即使是零篇散页,都应归入地方文献。
所以地方文献包罗宏富,门类众多,如地方志,宗谱,私人笔记,名人手稿墨迹,铺户账簿等皆是,其中以地方志为大宗。
中国地方志以起源早、持续久、类型全、数量多而享誉于世界,据《中国地方志联合目录》的统计,仅保存至今的宋至民国时期的方志就有8264种,11万余卷,占中国古籍的十分之一左右,而实际数字尚不止于此,除原未计入的山水寺院志外,在历年编修新志过程中和普查后所知,尚有不少遗漏。
粗略了解,旧志的总数已达万种。
近半个世纪的首届新志编修事业,可称成绩斐然,成果丰硕。
据一种官方数字宣布,截至2000年11月,已出版面世的新编三级志书,有4000余部。
如果加上近四年陆续出版的首届新志和第二届续志的成书以及三级志以外的一些部门志、行业志、山水志等,估计也在万种左右。
合新旧志的总量,当在20000种以上。
因此中国地方志无疑是地方文献中的大宗,它既具有丰富坚实的史料基础,更具备取之不尽,足资参证的史料价值。
一、旧志的史料价值旧志是指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以前各个历史时期所编纂的地方志书。
旧志中记载着大量的有关当地的历史沿革、生态环境、社会经济、景物资源、风土人情、文化艺术等方面的资料,可以发掘出无穷尽的有价值的史料。
河南地方珍本古籍文献价值述论
河南地方珍本古籍文献价值述论摘要:河南古籍地方文献是中原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手稿本、稀见书、禁毁书是河南古籍地方文献的精品,研究河南古籍珍本地方文献,对于彰显中原文化的软实力、影响力与支撑力的提升将有重要作用。
河南各地遗留有大量的古籍文献,其中有不少古籍手稿本、稀见书和禁毁书尤为珍贵。
如新乡市图书馆藏孙奇逢的《读易大旨》手稿、明代崔铣撰的《文苑春秋》4卷,孟县文化馆藏孟津人王锋撰的《拟山园选集》等,都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
关键词:河南古籍珍本;地方文献;手稿本河南地处中原,历史悠久,文化灿烂,遗留有大量的古籍文献。
其中有不少古籍手稿本、稀见书和禁毁书尤为珍贵。
现将河南图书馆(含博物馆)藏的一部分珍本古籍价值述论于次,请专家批评指正。
一、手稿本河南图书馆(含博物馆)藏有不少前代手稿,这些书未曾刻印,全是孤本,而且有很多是河南地方文献,有很高的史料价值和学术价值。
如新乡市图书馆藏孙奇逢的《读易大旨》手稿,就是既有学术价值也有版本价值的珍本,书前有自序云:“至苏门始学易,年老才尽,偶据见之所及,撮其体要,以示门人子弟,原非逐句逐字作解,故曰大旨。
”①《读易大旨》,《四库全书总目》已著录,此书并不稀见,但作为明末清初大学者的手迹,作为本乡本土的手稿地方文献是弥足珍贵的。
又该馆珍藏的李棠阶的《强斋日记》原稿,起于咸丰元年辛亥十一月二十七日,止于咸丰二年壬子四月二十一日,这本日记原稿不仅是李棠阶的手稿,而且恰好是民国年间影印的《李文清公日记》中所缺遗的部分,此手稿有拾遗补阙的功效,使《李文清公日记》成为完璧。
李棠阶字文园,号强斋,清河内(今沁阳县)人,历官至礼部尚书,军机大臣,卒谥文清。
显然,《强斋日记》手稿作为本地文献在近代是不可多得的历史资料。
南阳市图书馆藏的南阳近世名人张嘉谋撰写的《中州人物考续编》手稿4册和南阳市博物馆藏本地才俊魏吉良手稿4册(魏氏家谱1册、洒然居日记1册,函稿积存1册、书札拾遗1册)、张嘉谋给魏吉良信(关于建立南阳图书馆的信原件)、《河南通志稿·水系采访稿》2册等,这些手稿对于研究河南特别是南阳地区风土人情、政治经济文化均有较高的史料价值。
中国历代地方志概述
中国历代地方志概述(作者黄燕生)方志的起源中国的地方志有着悠久的历史。
方志起于何时,渊薮所在,历代学者曾经作过多方面的考辨,并有种种不同的说法。
宋代学者王存、程大昌、王象之等人推《禹贡》、《山海经》等古代地理书为方志之祖,同代人司马光、马光祖则认为导源于《周礼》记述的古方国史;还有学者以多源的观点阐释方志的产生,如《隋书·经籍志》的作者以晋挚虞所作《畿服经》为例,称该书合《禹贡》、《周官》例而成。
宋代地理学家欧阳忞纂《舆地广记》,序称:"凡自昔史官之作,与夫山经、地志,旁见杂出,莫不入于其中。
"元人黄溍则将方志归结为古地志与古地图的合流。
明清以来,溯方志之源于史书的说法较为盛行,章学诚力证《周官》外史所掌"四方之志"即是当时的地方志,洪亮吉认为,汉晋霸史《越绝书》、《华阳国志》是方志之始。
建国以来,对于方志起源问题的讨论,虽未完全统一认识,但方志多源,已为多数学者所接受。
地方志内容包罗万象,宋代以前出现的各类名目纷繁的地方史籍、地理杂著、人物传记、诗文选集均与定型方志有着直接或间接的渊源关系,其中,以《山海经》、《禹贡》、《周官》和古地图对方志的定型与成熟影响最大。
《山海经》,18卷,分为《山经》、《海经》和《大荒经》三部分。
作者不详。
全书仅3.1万多字,却包括了地理、历史、神话、民族、动物、植物、矿产、医药、宗教等多方面内容。
由于奇谈甚多,西汉史学家司马迁称:"至《禹本纪》、《山海经》所有怪物,余不敢言也。
"《汉书·艺文志》将其列入形法家之首,明人胡应麟称其为"古今语怪之祖",清《四库全书总目》也谓其为"小说之最古者",并置于小说类;但该书的多数内容涉及山川地理,唐刘知几《史通》以及《隋书·经籍志》等历代史目又置其于地理之属。
宋代一些全国区域志的编纂者述及修纂缘起,每每提及《山海经》。
近代方志流散美国的途径及启示
近代方志流散美国的途径及启示张喜梅【摘要】近代中国方志流散美国的特点是数量大、种类多、版本精,涵盖中国各个时代各个区域,体例涉及各个类别的方志.有些方志国内无存,有些仅存其目.近代中国方志流散美国的途径主要是捐赠、官方收集等.近代中国方志不仅大量流散美国,而且还流散到日本、韩国、澳大利亚以及欧洲等国家.但由于各种原因,至今我们都无法完全知晓中国地方志究竟有多少种多少卷流散于多少国家,因此加强方志文献资源建设刻不容缓.【期刊名称】《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2(039)006【总页数】3页(P121-123)【关键词】方志;美国;文献资源建设【作者】张喜梅【作者单位】太原师范学院汾河流域科学发展研究中心,太原03001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K05据1985年由中国科学院主编、中华书局出版的《中国地方志联合目录》统计,中国保存下来自南朝宋至1949年的方志有8200余种,11万卷,占我国现存古籍的十分之一左右。
但是,在近代由于各种原因,这8200多种方志有相当一部分,也与中国人创造的其他文物一样,通过各种途径,流散海外。
可以说,百年近代史是中国文化典籍包括地方志在内流散最为严重的时代。
其中流散美国的中国方志的特点是数量大、种类多、版本精,涵盖中国各个时代各个区域,体例涉及各个类别。
有些方志国内无存,有些仅存其目。
美国国会图书馆是世界上最大的图书馆,也是海外收藏中国古籍最多的图书馆,而该馆收藏的中文古籍以地方志书最为有名。
20世纪40年代,朱士嘉利用在美国国会图书馆工作之便,编纂《美国国会图书馆藏中国地方志目录》,记录流散该馆的中国方志2939种,56989卷,罕见本80多种,如清代名家戴震编纂的《(乾隆)汾州府志》、孙星衍编纂的《(乾隆)汾州志》、崔述编纂的《大名县志》、钱大昕编纂的《(乾隆)鄞县志》、洪亮吉编纂的《(乾隆)淳化县志》、章学诚编纂的《(乾隆)永清县志》等。
中国地方志的起源特征及其史料价值之我见
中国地方志的起源特征及其史料价值之我见摘要:中国地方志,地方的全历史记录。
它属于史学范畴,但不是国史、正史,而是地方史;由于它的记载覆盖面十分广博,地方志也可以称之为一个地方的百科全书。
我国自古至今、历朝历代都重视地方志的编修,地方志书是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遗产,有严格的编写标准,有明确的指导思想。
认真研究中国地方志的起源、特征及其史料价值是对历史开展的一种尊重和重视,本文就此相关内容进行浅论。
关键词:中国地方志;起源;特征:史料价值引言记载地方历史的古籍,全面记载某一时期某一地域的自然、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情况或特定事项的书籍文献,我们国家官方重视修史,国家有国史,比方二十四史。
地方也有地方志。
古代的地方县志就象我们现在的地方档案馆一样,不过他的职能更大,户籍方面,也涉及到的。
1中国地方志起源方志,又称地方志,望文生义,它是专门记述天下地方之事的志书,其内容从简单过渡于复杂,是一个慢慢修编的一个过程,方志起源的问题,历来众口不一,大局部更倾向于地方志起源于古代历史记录开始,就了有地方志,像在《周礼》中就出现过外史掌“四方之志”,被绝大学者认为是地方志的起源。
地方志全面记载某一时期某一地域的自然、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情况的书籍文献,地方志包括方志和年鉴,它们都有自己独特的写作体例和格式,有严格的选材要求,有各种研究和参考价值,是综合反响一个国家或者地区自然与人文的历史与现状开展状况的百科式要述。
地方,即地域;志,为“识、记、记述、记载”,即按一定体例全面记载某一时期某一地域的自然、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情况的书籍文献,地方志包括方志和年鉴。
地方志,是指本地的大事、要事记录,也就是记载地方历史,各县市区以上行政区域都有地方志编写办公室,有的每年编辑出版,有的3-5年编辑一次,也有的十年编辑一次。
地方通志,是指当今称其为以人物为中心的、主要是写当地著名人物纪传体通史,根据需要编辑出版,地方志可以包含地方通志的主要局部内容。
方志的发展
(一)地记涌现的魏南北朝时期 1.地记的出现与发展
秦朝推行郡县制度,在全国设置三十 六郡,下令各地将舆地详情上报,以便 于朝廷掌握情况,作为统治参考。西汉 武帝时,为了掌握全国经济、地理和地 方向朝廷运输贡赋的情况,曾命令各地 方政府把记载当地物产、贡赋和交通等 资料,随同“计书”上送太史保存。这 些资料,就是郡国地志。
汉成帝时,丞相张禹命属官朱赣整 理了各地的“风俗”。光禄大夫刘向也 将全国各行政区划和分野进行了整理。 东汉班固写成《汉书· 地理志》。范晔曾 赞曰:“记天下郡县本末,及山川奇异, 风俗所由,至矣” 。
刘秀建立东汉政权后,为彰乡里之 盛,“始诏南阳撰作风俗,故沛、三辅 有耆旧节士之序,鲁、庐江有名德先贤 之赞”。于是“郡国之书,由是而作” 。 豪族地主们互相仿效,一时形成了地方 修志风气。这一类书籍,当时称为地记。
《历阳郡图经》。最早为李善的《文 选注》所著录。“历阳郡”之名在晋惠 帝永兴元年到北周静帝大象元年、隋炀 帝大业三年到唐高祖武年三年间使用。
(二)出现官修志书的隋唐时期 1.图经的起源
图经起源于何时,如何发展而来,说 法不一。 傅振伦先生在《从敦粕发现的图经 谈方志的起源》一文中认为:“图经起 源于地记,其可考者有晋人挚虞的《畿 辅经》”。
2.地记的形式
地记以分裂割据的魏晋南北朝时期最为盛 行,数量也最多,见于著录的除《太康三年地 记》等而外,尚有多种形式。如: 专记人物的《陈留耆旧传》 专记风土的《交州异物志》 专记古迹的《洛阳伽蓝记》 专记道里的《西京道里记》
专记城池的《国都城记》 专记谱牒的《冀州姓族谱》 专记文征的《江左文章志》 这些地记,因其所记内容各有侧重,见出 彼此相异之处 。
黄苇在《方志论集》一书中同意近人王以 中的说法:“中国古来地志,多由地图演变而 来。其先以图为主,说明为附;其后说明日增 而图不加多,或图亡而仅存说明,遂多变为有 说无图与以图为附庸之地志”。
方志在农业科学史上的意义(一)
方志在农业科学史上的意义(一)方志在我国历史中占有特殊的地位,其价值实与国史相等,甚至超过。
方志所包括的内容之广,如顾颉刚氏所指出的:“夫以方志保存史料之繁富,纪地理,则有沿革疆域、面积分野;纪政治,则有建置、职官、兵备大事纪;纪经济,则有户口、田赋、物产、关税;纪社会,则有风俗、方言、寺观、祥异;纪文献,则有人物、艺文、金石、古迹。
”1]对方志的利用价值,瞿宣颖归纳为:“社会制度之委曲隐微不见于正史者,往往于方志中得其梗概,一也;前代人物不能登名于正史者,往往于方志中存其姓氏,二也;遗文佚事散在集部者,赖方志然后能以地为纲,在所统摄,三也;方志多详物产税额物价等类事实,可以窥见经济状态之变迁,四也;方志多详建置兴废,可以窥见文化升降之迹,五也;方志多详族姓之分合,门地之隆衰,往往可与其他史事互证,六也。
”2]这六点归纳可说已经很全面了,但笔者还可以补充很重要的一点,即方志对于我国科学史(特别是农业科学史)实在有非常重要的、无法取代的价值。
其所包含的内容,犹如未开垦的处女地,只有辛勤耕垦,才能发掘其潜力。
法国的昆虫学家法布尔有一段耐人寻味的话:“历史赞美把人们引向死亡的战场,却不屑于讲述使人们赖以生存的农田;历史清楚知道皇帝私生子的名字,却不能告诉我们麦子是从哪里来的。
这就是人类的愚蠢之处!”3]英国一位研究中国农业史的学者也同笔者谈起类似的感想:“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社会,积累了非常丰富的农业生产经验和农业科学知识,正是这样杰出的农业系统哺育了灿烂的中国古代文化,为什么中国的史书尽管浩如烟海却对农业科学几乎全不提及?”4]于是乎我们只能到一些专门的古农书上去探索,但中国的古农书也是很走厄运的,在文献上可查到的农书名录约有500多种,而目前还存在的仅约一半,还有一半都佚失了。
5]可以补农书之不足的就是方志。
据朱士嘉《中国方志综录》(增订本,1956)的统计,全国图书馆现存方志为7413种,109143卷;另外,台湾省有232种,3487卷,美国国会图书馆约4000种,这是一个非常庞大的数量。
简明方志编纂教程(二)
简明方志编纂教程(二)关于地方志发展史,有几个问题值得一说:一是地方志如何起源,源头在哪?二是地方志发展如何分期;三是地方志定型的时间及定型说的意义;四是了解广东的方志发展基本脉络。
还有一个重要的问题,是要了解以上问题对现时的编纂实践有什么作用。
方志源头关于地方志起源的问题,讨论已久,至今仍众说纷纭。
方志源头说法甚多,“或称源于周代古国史,或称源于《周代·职方》,或称源于《禹贡》,或称源于《山海经》,或称源于《越绝书》《吴越春秋》《华阳国志》,或持多源说等。
也有主张方志源于古史官,或汉代图经,或两汉地志、地记,或古代某一部书者。
此外,尚有其他多种说法”。
[1]据刘纬毅《中国地方志》一书所列,至少有17种说法:商代甲骨文说、《九丘》说、《山海经》说、《禹贡》说、西周说、“百国春秋”说、“土地之图”说、《国语》《战国策》说、《汉书》说、《南阳风俗》说、《越绝书》《吴越春秋》说、汉代图经说、《畿服经》说、《华阳国志》说、六朝说、唐宋说、多源说。
[2]方志起源众说,大致可以分为这几类:一是说方志起源于某部书,如《禹贡》《职方》;二是说方志起源于某个历史阶段某种体裁,如汉代的图经;三是将源头归结到史官,如说“地志起于史官”。
[3]推究说者原意,有的并非专门论述方志起源,只是在论述中说到某书、某事与方志有关,即被后人指为述源。
例如,说“最早提出此说(按:方志源于周代古国史说)者,当为东汉郑玄。
他认为,《周官·外史》所言'四方之志’就是指古诸侯列国史”。
[4]郑玄注《周官·外史》的用意,是在解释此书中的“外史”所言“四方之志”是诸侯列国之史,并未涉及此“四方之志”就是方志的说法,更没有说到这就是最早的志书。
因此,要准确把握前人论述原意,不宜断章取义、移花接木,更不宜代设其意。
分析各种说法的动机,有些说法带有先入为主的主观性。
黄苇指出:“章学诚与司马光虽然都主张方志导源于《周官》,但谈到具体渊源所在,所指却不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