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收实验报告

合集下载

血清吸收实验报告

血清吸收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了解血清吸收实验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2. 掌握血清吸收实验的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

3. 通过实验验证血清吸收效果,为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二、实验原理血清吸收实验是利用吸附剂(如活性炭、树脂等)对血清中的某些成分进行吸附,以达到分离、提纯或去除杂质的目的。

本实验以活性炭为吸附剂,研究其对血清中蛋白质、脂质等成分的吸附效果。

三、实验材料与仪器1. 实验材料:(1)新鲜血清样本(2)活性炭(3)蒸馏水(4)NaCl溶液(5)pH缓冲液2. 实验仪器:(1)离心机(2)恒温水浴锅(3)分光光度计(4)移液器(5)试管四、实验方法1. 配制吸附剂溶液:称取一定量的活性炭,加入适量的蒸馏水,搅拌均匀,煮沸5分钟,过滤,得到活性炭溶液。

2. 吸收实验:取一定量的新鲜血清样本,加入适量的活性炭溶液,混匀,置于恒温水浴锅中,恒温吸附一定时间。

3. 离心分离:将吸附后的血清样本离心,取上清液,检测蛋白质、脂质等成分的含量。

4. 对照实验:取新鲜血清样本,加入等量的蒸馏水,混匀,作为对照组。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蛋白质含量检测:采用双缩脲法检测血清样本中的蛋白质含量。

实验结果显示,吸附组蛋白质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说明活性炭对血清中的蛋白质具有较好的吸附效果。

2. 脂质含量检测: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检测血清样本中的脂质含量。

实验结果显示,吸附组脂质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说明活性炭对血清中的脂质也具有一定的吸附效果。

3. 吸附剂用量与吸附效果的关系:通过改变活性炭的用量,观察蛋白质和脂质含量的变化。

实验结果显示,随着活性炭用量的增加,蛋白质和脂质含量逐渐降低,说明吸附效果与活性炭用量呈正相关。

六、实验结论1. 活性炭对血清中的蛋白质和脂质具有一定的吸附效果,可用于血清的分离、提纯或去除杂质。

2. 吸附效果与活性炭用量呈正相关,可通过调整活性炭用量来控制吸附效果。

3. 本实验为临床应用血清吸收技术提供了实验依据,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吸收光源演示实验报告(3篇)

吸收光源演示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1. 理解并掌握吸收光源的基本原理。

2. 学习如何通过实验观察和记录不同物质对光的吸收情况。

3. 掌握分光光度计的使用方法。

4. 分析实验数据,理解物质吸收光谱与浓度的关系。

二、实验原理吸收光源实验是基于物质对光的吸收特性进行的。

当光通过一个物质时,如果物质中的分子或原子能够吸收光子的能量,则光的一部分会被吸收,剩余的光通过物质。

这种现象称为光的吸收。

通过测量光通过物质前后的强度变化,可以计算出物质的吸收程度。

实验中常用的原理是朗伯-比尔定律(Lambert-Beer Law),该定律表明,在一定条件下,光通过溶液的吸光度(A)与溶液的浓度(c)、光程长度(l)和摩尔吸光系数(ε)成正比:\[ A = \varepsilon \cdot c \cdot l \]其中,A 是吸光度,ε 是摩尔吸光系数,c 是溶液的浓度,l 是光程长度。

三、实验仪器与试剂1. 分光光度计2. 比色皿3. 紫外-可见光光源4. 标准溶液(已知浓度的溶液)5. 待测溶液6. 水浴加热器7. 移液器8. 试剂:蒸馏水、待测物质的标准溶液、待测溶液四、实验步骤1. 准备工作:- 将分光光度计预热至稳定状态。

- 使用移液器准确量取一定体积的标准溶液和待测溶液,分别放入比色皿中。

- 用蒸馏水将比色皿冲洗干净,并用滤纸吸干。

2. 空白校正:- 将比色皿放入分光光度计中,选择合适的波长,设置光程长度为0。

- 使用蒸馏水作为空白溶液,调整分光光度计至基线。

3. 标准曲线绘制:- 在不同波长下,测量一系列标准溶液的吸光度。

- 以标准溶液的浓度为横坐标,对应的吸光度为纵坐标,绘制标准曲线。

4. 待测溶液吸光度测量:- 在相同条件下,测量待测溶液的吸光度。

- 将测得的吸光度代入朗伯-比尔定律公式,计算待测溶液的浓度。

5. 数据记录与分析:- 记录实验数据,包括波长、光程长度、吸光度等。

- 分析实验结果,验证朗伯-比尔定律,并讨论实验误差的可能来源。

解析吸收实验报告

解析吸收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了解吸收操作的基本流程和操作方法;2. 测定气体在液体中的吸收速率;3. 掌握吸收系数的测定方法;4. 分析影响吸收过程的主要因素。

二、实验原理吸收是指气体中的某些组分被液体吸收并溶解的过程。

吸收速率与气体的浓度、液体的性质、温度、压力等因素有关。

本实验采用连续流动吸收装置,通过测定气体在液体中的吸收速率,计算吸收系数,并分析影响吸收过程的主要因素。

三、实验装置与材料1. 实验装置:连续流动吸收装置、气体发生器、流量计、温度计、压力计、吸收液容器、反应釜等;2. 实验材料:空气、水、NaOH溶液、CO2气体等。

四、实验步骤1. 准备实验装置,确保装置密封良好,连接正确;2. 将NaOH溶液倒入吸收液容器,调节温度和压力;3. 将CO2气体通入气体发生器,调节气体流量;4. 将气体通入连续流动吸收装置,通过吸收液,测定气体在液体中的吸收速率;5. 改变实验条件(如温度、压力、气体流量等),重复实验步骤,观察吸收速率的变化;6. 记录实验数据,计算吸收系数。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吸收速率与气体浓度的关系:在一定的温度和压力下,气体浓度越高,吸收速率越快。

这是因为气体分子与液体分子之间的碰撞机会增多,从而提高了吸收速率;2. 吸收速率与温度的关系:在一定的气体浓度下,温度越高,吸收速率越快。

这是因为温度升高,分子运动加剧,碰撞机会增多,从而提高了吸收速率;3. 吸收速率与压力的关系:在一定的气体浓度下,压力越高,吸收速率越快。

这是因为压力升高,气体分子密度增大,碰撞机会增多,从而提高了吸收速率;4. 吸收速率与液体性质的关系:不同的液体具有不同的吸收能力。

一般来说,极性液体对极性气体具有较高的吸收能力,非极性液体对非极性气体具有较高的吸收能力。

六、实验结论1. 吸收速率与气体浓度、温度、压力等因素有关;2. 通过改变实验条件,可以控制吸收速率;3. 吸收实验对于研究气体吸收过程、开发新型吸收材料具有重要意义。

吸收实验报告实验小结

吸收实验报告实验小结

一、实验目的本次实验旨在通过实际操作,掌握吸收实验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方法,了解吸收塔的结构和工作原理,学习如何测定填料塔的体积吸收系数,并分析影响吸收效率的因素。

二、实验原理吸收实验是化工过程中常见的传质操作之一,主要用于气体和液体之间的物质传递。

本实验采用填料塔作为吸收设备,通过改变气体和液体的流量,研究其传质性能。

填料塔的体积吸收系数KYa是指单位体积填料层在单位时间内,气体和液体之间的传质速率。

其计算公式如下:KYa = (qL (C2 - C1)) / (qV (C2 - C1))其中,qL为液体流量,qV为气体流量,C1为进塔气体中溶质的摩尔分数,C2为出塔气体中溶质的摩尔分数。

三、实验内容1. 实验装置及原理实验装置主要包括填料塔、气体发生器、流量计、压力计、温度计等。

填料塔内填充有适当的填料,气体和液体在填料层内进行逆流接触,实现物质传递。

2. 实验步骤(1)准备实验装置,检查各连接处是否严密,确保实验过程中无泄漏。

(2)开启气体发生器,调整气体流量,使其达到实验要求。

(3)调整液体流量,使其达到实验要求。

(4)记录进塔气体中溶质的摩尔分数C1,出塔气体中溶质的摩尔分数C2,以及气体和液体流量。

(5)重复上述步骤,改变气体和液体流量,记录数据。

(6)根据实验数据,计算填料塔的体积吸收系数KYa。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1. 实验结果通过实验,得到了不同气体和液体流量下填料塔的体积吸收系数KYa。

实验结果表明,填料塔的体积吸收系数KYa随着气体和液体流量的增加而增加。

2. 结果分析(1)气体和液体流量对体积吸收系数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填料塔的体积吸收系数KYa随着气体和液体流量的增加而增加。

这是因为气体和液体流量的增加,使得气液两相接触面积增大,传质速率提高。

(2)填料类型对体积吸收系数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不同填料类型对填料塔的体积吸收系数KYa有较大影响。

一般来说,填料比表面积越大,孔隙率越高,体积吸收系数KYa越大。

吸收实验 实验报告

吸收实验 实验报告

吸收实验实验报告1. 了解吸收的概念和原理2. 掌握吸收实验的操作方法3. 研究不同材料对光的吸收能力的影响实验材料:1. 吸收实验装置(包括光源、光强计、样品台等)2. 不同材料的样品(如纸张、玻璃、塑料等)3. 实验记录表格实验步骤:1. 将实验装置搭建好,确保光源和光强计的位置合适、稳定。

2. 选择一个样品材料,将其放置在样品台上。

3. 打开光源,并调整光强计的位置和读数,使得读数在合适的范围内。

4. 记录下光强计的初始读数。

5. 将光源的光照射到待测样品上,保持一定的时间,使其充分吸收光。

6. 关闭光源,记录下光强计的最终读数。

7. 换一块不同材料的样品,重复步骤3-6,直到所有样品都被测试完毕。

实验数据记录:材料初始光强(单位:lx)最终光强(单位:lx)-纸张100 30玻璃100 90塑料100 10实验结果分析:根据实验数据,我们可以计算出每个材料对光的吸收率。

吸收率的定义为:(初始光强-最终光强)/ 初始光强。

根据此公式计算各材料的吸收率如下:纸张的吸收率= (100 - 30) / 100 = 0.7玻璃的吸收率= (100 - 90) / 100 = 0.1塑料的吸收率= (100 - 10) / 100 = 0.9通过比较各材料的吸收率,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 纸张对光的吸收能力较强,吸收率为0.7,说明纸张对光的吸收较高,而不容易透过光线。

2. 玻璃对光的吸收能力较弱,吸收率为0.1,说明玻璃对光的吸收较低,大部分光能透过玻璃。

3. 塑料对光的吸收能力较强,吸收率为0.9,说明塑料对光的吸收较高,不容易透过光线。

实验结论:实验结果表明,不同材料的吸收能力是不同的。

纸张对光的吸收能力较强,玻璃的吸收能力较弱,而塑料的吸收能力较强。

这与材料的物理特性有关,如纸张的纤维结构较为密集,能较好地吸收光线。

而玻璃的特性则使得大部分光线能够透过。

塑料则具有较好的光学透过性能,但也一定程度上吸收光线。

吸收实验报告

吸收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了解填料塔的吸收原理和操作方法;2. 学习测定填料塔的吸收系数;3. 分析影响吸收过程的因素。

二、实验原理吸收是气液两相接触过程中,气体中的溶质分子被液相吸收的过程。

在填料塔中,气液两相逆流接触,溶质分子从气相转移到液相。

本实验采用理想气体吸收模型,即气体在液相中的溶解度与气相分压成正比,吸收过程遵循亨利定律。

三、实验仪器与材料1. 填料塔(玻璃或有机玻璃制成,内装填料)2. 气体发生装置(可产生一定浓度的气体)3. 气体流量计4. 温度计5. 液相流量计6. 吸收液(溶剂)7. 计时器8. 计算器四、实验步骤1. 准备实验装置,确保填料塔内填料均匀分布;2. 在气体发生装置中产生一定浓度的气体,通过流量计调节气体流量;3. 在填料塔底部加入吸收液,通过液相流量计调节液相流量;4. 打开气体发生装置,记录气体流量和液相流量;5. 观察气体在填料塔中的流动情况,记录气体进出口的压力、温度等参数;6. 测定一定时间后,收集塔顶出口气体,分析气体中溶质浓度;7. 根据实验数据,计算填料塔的吸收系数。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实验数据记录实验条件:气体浓度C1=0.1mol/L,液相流量Q=1L/min,气体流量Qg=1L/min,填料层高度H=1m。

实验时间:T=10min气体进出口压力:P1=101.3kPa,P2=101.3kPa气体进出口温度:T1=25℃,T2=25℃气体进出口溶质浓度:C1=0.1mol/L,C2=0.05mol/L2. 吸收系数计算根据实验数据,计算吸收系数Kx:Kx = (C1 - C2) / (C1 Qg H) = (0.1 - 0.05) / (0.1 1 1) = 0.5mol/m²·s3. 结果分析本实验中,填料塔的吸收系数Kx为0.5 mol/m²·s。

结果表明,在实验条件下,填料塔具有良好的吸收性能。

吸收系数的大小与气体浓度、液相流量、填料层高度等因素有关。

吸收的测定实验报告

吸收的测定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了解吸收操作的基本原理和流程;2. 掌握吸收系数的测定方法;3. 分析实验结果,探讨影响吸收系数的因素。

二、实验原理吸收是指气体或液体中的溶质分子与溶剂分子之间发生相互作用,使溶质分子进入溶剂中的过程。

在实验中,我们通常采用分光光度法来测定吸收系数。

分光光度法的基本原理是:当一束单色光通过溶液时,溶液中的溶质分子会吸收一部分光能,导致透射光的强度减弱。

根据朗伯-比尔定律,吸光度与溶液的浓度和光程成正比,即:A = εlc式中,A为吸光度,ε为摩尔吸光系数,l为光程,c为溶液的浓度。

三、实验仪器与试剂1. 仪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移液器、容量瓶、烧杯、玻璃棒等。

2. 试剂:一定浓度的标准溶液、溶剂、实验样品等。

四、实验步骤1. 标准曲线的制作(1)配制一系列不同浓度的标准溶液;(2)将标准溶液依次倒入比色皿中;(3)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上,选择合适的波长,测定各标准溶液的吸光度;(4)以浓度为横坐标,吸光度为纵坐标,绘制标准曲线。

2. 实验样品的测定(1)准确移取一定体积的实验样品至容量瓶中;(2)用溶剂稀释至刻度;(3)将稀释后的溶液倒入比色皿中;(4)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上,选择合适的波长,测定样品溶液的吸光度;(5)根据标准曲线,计算实验样品的浓度。

五、实验数据及处理1. 标准曲线的制作(1)标准溶液的浓度:0.001mol/L、0.002mol/L、0.003mol/L、0.004mol/L、0.005mol/L;(2)标准溶液的吸光度:0.150、0.250、0.300、0.350、0.400;(3)标准曲线的拟合方程:y = 0.2437x + 0.0156。

2. 实验样品的测定(1)实验样品的浓度:0.003mol/L;(2)实验样品的吸光度:0.312;(3)实验样品的浓度计算:根据标准曲线,查得实验样品的浓度为0.003mol/L。

六、实验结果分析1. 通过实验,我们成功绘制了标准曲线,并测定了实验样品的浓度;2. 吸收系数的测定结果表明,实验样品的浓度为0.003mol/L,与理论值相符;3. 实验过程中,我们分析了影响吸收系数的因素,如光程、波长、溶剂等,为后续实验提供了参考。

化学原理吸收实验报告

化学原理吸收实验报告

化学原理吸收实验报告1. 实验目的探究溶液浓度对吸收现象的影响,了解化学原理中的吸收过程。

2. 实验原理吸收是一种物质通过接触带电荷异号离子的界面而被捕获并留下的过程。

在化学反应或分析实验中,吸收是很常见的过程。

吸收可以是化学吸收、光谱吸收等。

本实验主要研究化学吸收。

化学吸收是一种重要的分析方法,通过它可以进一步了解物质的组成和结构。

通常情况下,我们可以根据溶液的浓度来推测反应的程度。

吸收的基本原理是物质在溶液中根据一定的化学反应规律与其他物质进行反应。

在吸收过程中,吸收剂吸收掉一部分反应物,并与之反应,从而减少了反应物的浓度。

3. 实验器材和试剂- 试管- 矿泉水- 氯化钠溶液- 硝酸铜溶液- 镁带4. 实验步骤1. 取2支试管,分别加入等量的矿泉水。

2. 在第一支试管中加入适量的氯化钠溶液,摇匀,观察是否有沉淀生成。

3. 在第二支试管中加入适量的硝酸铜溶液,摇匀,观察是否有沉淀生成。

4. 在第二支试管中放入一小块镁带,观察是否有气泡生成。

5. 实验结果- 第一支试管中加入氯化钠溶液后,观察到有白色沉淀生成。

- 第二支试管中加入硝酸铜溶液后,观察到没有沉淀生成。

- 第二支试管中放入镁带后,观察到有气泡产生。

6. 数据分析与讨论根据实验结果,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矿泉水中有硬度成分,加入氯化钠溶液后与硬度成分反应生成沉淀。

- 硝酸铜溶液中没有相应的反应物,因此没有沉淀生成。

- 镁带与硝酸铜溶液中的铜反应生成了气泡。

根据吸收的基本原理,我们可以推测在第二支试管中加入的硝酸铜溶液的浓度较低,因此没有发生明显的吸收反应。

而在镁带和硝酸铜溶液中的反应中,镁带的浓度较高,产生了明显的吸收现象。

7. 结论本实验通过观察不同溶液中发生的吸收现象,得出了溶液浓度对吸收反应的影响。

根据实验结果,我们可以推测浓度较低的溶液发生的吸收反应较弱,而浓度较高的溶液发生的吸收反应较为明显。

8. 实验总结通过本实验,我们进一步学习了化学原理中的吸收过程。

化工原理实验报告_吸收

化工原理实验报告_吸收

化工原理实验报告_吸收
实验名称:吸收实验
实验目的:
1. 掌握吸收塔的操作方法;
2. 熟悉吸收塔的工作原理;
3. 了解吸收塔在化工过程中的应用。

实验原理:
吸收是指将气体中的某种成分溶解在液体中的过程。

在工业生产中,吸收常用于气体分离和净化。

吸收塔是常用的吸收装置,常见的吸收塔有塔板吸收塔和填料吸收塔两种类型。

实验仪器及材料:
1. 塔式吸收塔;
2. 气源;
3. 转子流量计;
4. 吸收液;
5. 相应的连接管道。

实验步骤:
1. 将吸收液倒入吸收塔中,注意液位不要过高;
2. 连接气源至吸收塔的底部,控制气源流量;
3. 打开气源,调节气源流量;
4. 连接转子流量计并调节流量;
5. 观察吸收液的变化并记录实验数据。

实验数据记录和分析:
根据实验步骤所得到的数据,可以计算出气体吸收的效率和吸收塔的传质系数。

根据数据分析,可以得到吸收塔的工作效果和适用范围。

实验结果和结论:
通过实验可以得到气体吸收的效率和吸收塔的传质系数,进而评估吸收塔的性能。

根据实验结果,可以判断吸收塔是否适用于化工过程中的气体分离和净化。

根据实验结果和结论,可以调整吸收塔的操作方法和参数,进一步优化吸收塔的性能。

实验注意事项:
1. 操作吸收塔时需注意安全,避免发生意外事故;
2. 控制气源流量时需谨慎,避免发生压力过大或流量过大的情况;
3. 实验结束后,及时清洗吸收塔和相关设备。

钙的吸收实验报告

钙的吸收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了解钙在人体内的吸收机制及其影响因素。

2. 掌握钙吸收实验的基本操作方法。

3. 分析钙吸收的影响因素,探讨提高钙吸收的方法。

二、实验原理钙是人体必需的矿物质之一,对于骨骼和牙齿的发育、神经传导、肌肉收缩等生理功能至关重要。

钙的吸收主要通过小肠进行,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如维生素D、饮食中钙磷比例、食物成分等。

三、实验材料与仪器1. 实验材料:- 纯净钙片- 维生素D3片- 草酸钙片- 磷酸盐片- 肉鸡饲料- 肉鸡- 饲养笼- 体重秤- 水分测定仪- 烘箱2. 实验仪器:- 高压锅- 研钵- 烧杯- 移液管- 滴定管- pH计- 恒温水浴锅四、实验方法1. 实验分组:将肉鸡随机分为五组,每组10只,分别为:- 对照组:喂食正常肉鸡饲料- 钙组:在饲料中添加纯净钙片- 维生素D组:在饲料中添加维生素D3片- 草酸钙组:在饲料中添加草酸钙片- 磷酸盐组:在饲料中添加磷酸盐片2. 实验过程:(1)称量:实验开始前,称量每只肉鸡的初始体重。

(2)饲养:按照实验分组,将饲料分别喂给对应的肉鸡,饲养周期为4周。

(3)采集样品:在饲养周期结束时,从每组中随机选取2只肉鸡,进行屠宰,采集肝脏和肠道组织。

(4)测定:将采集的组织样品进行烘干、称量,测定水分含量。

然后,将烘干后的组织样品研磨成粉末,采用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钙含量。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钙的吸收率:表1 不同饲料中钙的吸收率| 组别 | 钙含量(%) | 吸收率(%) || ------ | -------- | -------- || 对照组 | 0.25 | 20 || 钙组 | 0.50 | 40 || 维生素D组 | 0.30 | 50 || 草酸钙组 | 0.20 | 10 || 磷酸盐组 | 0.15 | 5 |从表1可以看出,添加维生素D3的饲料组钙的吸收率最高,其次是添加纯净钙片的饲料组。

草酸钙和磷酸盐对钙的吸收有抑制作用。

肠吸收功能实验报告(3篇)

肠吸收功能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1. 了解肠道吸收的基本原理和过程。

2. 掌握实验操作方法,观察肠道吸收功能。

3. 分析影响肠道吸收功能的因素。

二、实验原理肠道吸收功能是指肠道对食物中的营养物质、水分、电解质等物质的吸收能力。

实验中,通过观察肠道对特定物质的吸收情况,了解肠道吸收功能。

三、实验材料1. 实验动物:小鼠2. 实验器材:解剖显微镜、手术器械、试管、量筒、剪刀、镊子、酒精灯、蒸馏水等3. 实验试剂:葡萄糖、NaCl、酚酞指示剂、生理盐水等四、实验方法1. 实验动物选择:选择健康、体重相近的小鼠作为实验动物。

2. 实验分组:将实验动物随机分为三组,分别为对照组、葡萄糖组、NaCl组。

3. 实验操作:a. 对照组:不进行任何处理,观察肠道吸收功能。

b. 葡萄糖组:在实验动物灌胃葡萄糖溶液,观察肠道吸收功能。

c. NaCl组:在实验动物灌胃NaCl溶液,观察肠道吸收功能。

4. 观察指标:a. 肠道蠕动:观察肠道蠕动频率和强度。

b. 吸收液颜色变化:观察吸收液颜色变化,判断吸收功能。

五、实验步骤1. 实验动物处死:用过量麻醉剂处死实验动物,打开腹腔。

2. 解剖肠道:剪开小肠,观察肠道形态和颜色。

3. 肠道吸收实验:a. 对照组:观察肠道蠕动和吸收液颜色变化。

b. 葡萄糖组:将葡萄糖溶液灌入肠道,观察肠道蠕动和吸收液颜色变化。

c. NaCl组:将NaCl溶液灌入肠道,观察肠道蠕动和吸收液颜色变化。

4. 数据记录:记录实验数据,包括肠道蠕动频率、强度和吸收液颜色变化。

六、实验结果与分析1. 对照组:肠道蠕动频率和强度正常,吸收液颜色无变化。

2. 葡萄糖组:肠道蠕动频率和强度增加,吸收液颜色由无色变为淡红色。

3. NaCl组:肠道蠕动频率和强度增加,吸收液颜色由无色变为淡黄色。

实验结果表明,葡萄糖和NaCl溶液灌入肠道后,肠道蠕动频率和强度增加,说明肠道对葡萄糖和NaCl具有吸收功能。

其中,葡萄糖溶液使吸收液颜色变为淡红色,NaCl溶液使吸收液颜色变为淡黄色,说明肠道对不同物质的吸收能力不同。

吸收作用探究实验报告

吸收作用探究实验报告

吸收作用探究实验报告1. 引言吸收作用是物质通过一种或多种机制从原始物质中分离出来的过程。

吸收作用在许多领域中都起着重要的作用,如化学、生物学和环境科学等。

为了深入了解吸收作用的机理,本实验旨在通过探究吸收作用对不同物质的影响,从而揭示吸收作用的特性和规律。

2. 实验目的1. 研究不同物质对吸收作用的影响;2. 探究吸收作用的特性和规律。

3. 实验材料和方法3.1 实验材料1. 果汁(橙汁、苹果汁、葡萄汁等);2. 醋(乙酸);3. 纱布;4. 试管;5. 手套;6. 净水。

3.2 实验方法1. 将不同物质(果汁、醋)分别倒入不同试管中;2. 在试管上方加固纱布,以防止扩散;3. 手套是必要的,以避免皮肤接触到化学物质;4. 将净水注入纱布上方的试管中;5. 观察不同物质对吸收作用的影响;6. 记录实验过程和结果。

4. 实验结果和分析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和数据记录,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 不同物质对吸收作用的影响不同。

果汁和醋具有较强的吸收作用,可以明显看到纱布上升的高度和液体的变化;2. 吸收作用的程度与物质的性质有关。

果汁中含有大量的有机物质,这些物质具有较强的吸收能力。

而醋是酸性物质,也具有较强的吸收作用;3. 吸收作用的过程是物质的分子或离子通过纱布的微小孔隙逐渐进入净水中的过程;4. 实验结果证明了吸收作用的存在和特性,但具体的吸收机制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探索。

5. 结论通过本次实验,我们研究了不同物质对吸收作用的影响,并得出以下结论:1. 吸收作用是物质通过一种或多种机制从原始物质中分离的过程;2. 物质对吸收作用的影响取决于其性质和成分;3. 吸收作用的过程是物质的分子或离子通过一定的介质逐渐分离出来的过程。

在今后的研究工作中,我们可以进一步探索吸收作用的机制以及优化吸收作用的条件,以在化工、生物和环境等领域中更好地应用吸收作用。

6. 参考文献[1] 〈吸收作用〉.[引用日期2022年3月10日]. 引自[百度百科]([2] 〈吸收作用〉.[引用日期2022年3月10日]. 引自[维基百科](。

丙酮吸收实验实验报告

丙酮吸收实验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了解丙酮水吸收实验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步骤;2. 掌握填料塔在丙酮吸收实验中的应用;3. 熟悉实验仪器的使用方法;4. 通过实验,验证丙酮在水中的吸收效果。

二、实验原理丙酮是一种有机溶剂,具有易挥发的特性。

在丙酮水吸收实验中,丙酮蒸汽与水逆流接触,通过填料塔进行吸收。

填料塔内部填充有填料,填料可以增大气液接触面积,提高传质效率。

当空气中的丙酮蒸汽与水接触时,部分丙酮蒸汽会溶解于水中,从而实现丙酮的吸收。

三、实验仪器与试剂1. 实验仪器:填料塔、转子流量计、水加热器、液体衡压槽、气源、温度计、压力表、量筒、烧杯等;2. 实验试剂:丙酮、去离子水。

四、实验步骤1. 准备实验仪器,检查各部件是否完好;2. 调节填料塔,使其达到预定高度;3. 开启气源,调节空气流量,使空气流量稳定;4. 将丙酮蒸汽通过填料塔底部进入,同时从塔顶喷下温度为T3的水;5. 观察丙酮蒸汽与水的接触情况,记录塔底入口混合气体中丙酮的含量;6. 调节空气加热器温度或空气流量,使塔底入口混合气体中丙酮的含量达到预期值;7. 记录塔顶排出气体中丙酮的含量;8. 关闭实验仪器,整理实验场地。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实验结果(1)塔底入口混合气体中丙酮含量为1018左右;(2)塔顶排出气体中丙酮含量较低。

2. 结果分析通过实验,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丙酮在水中具有良好的吸收效果;(2)填料塔在丙酮吸收实验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增大了气液接触面积,提高了传质效率;(3)调节空气加热器温度或空气流量可以控制塔底入口混合气体中丙酮的含量。

六、实验总结1. 本次实验成功实现了丙酮在水中的吸收,验证了丙酮水吸收实验的基本原理;2. 通过实验,掌握了填料塔在丙酮吸收实验中的应用,以及实验仪器的使用方法;3. 在实验过程中,需要注意安全操作,防止发生意外事故。

七、实验心得1. 实验过程中,要密切关注实验现象,及时调整实验参数,以确保实验结果的准确性;2. 在实验过程中,要注意安全操作,遵守实验室规章制度,确保实验顺利进行;3. 通过本次实验,加深了对化工原理的理解,提高了自己的实验操作能力。

液体吸收的实验报告

液体吸收的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了解液体吸收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方法。

2. 掌握液体吸收实验装置的组成及工作原理。

3. 测定气体在液体中的吸收速率,并计算吸收系数。

4. 分析影响液体吸收的因素。

二、实验原理液体吸收是气液两相接触过程中,气体中的溶质被液体吸收并溶解的过程。

根据吸收过程的特点,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1. 气相内吸收:气体中的溶质在气相内扩散到气液界面,然后溶解于液体中。

2. 液相内吸收:溶质在液相内扩散,从气液界面向液相内部扩散。

3. 气液相际吸收:溶质在气液界面发生吸收,从气相向液相转移。

本实验采用气液相际吸收原理,通过测定气体在液体中的吸收速率,计算吸收系数,并分析影响液体吸收的因素。

三、实验装置与仪器1. 实验装置:气体发生器、气体流量计、填料塔、冷凝器、吸收液储罐、温度计、压力计等。

2. 仪器:秒表、量筒、烧杯、玻璃棒、电子天平、温度计、压力计等。

四、实验步骤1. 调节气体发生器,使气体流量稳定。

2. 将气体通入填料塔,调节气体压力和温度。

3. 将吸收液倒入吸收液储罐,控制液面高度。

4. 打开填料塔的进出口阀门,使气体和液体在填料塔内逆流接触。

5. 记录气体流量、温度、压力等数据。

6. 观察吸收液的变化,记录吸收液体积、浓度等数据。

7. 重复实验,分析实验数据。

五、实验数据与处理1. 记录实验数据,包括气体流量、温度、压力、吸收液体积、浓度等。

2. 根据实验数据,计算吸收系数。

吸收系数计算公式如下:K = (C2 - C1) / (C2o - C1o)式中:K为吸收系数;C1为吸收液进口浓度;C2为吸收液出口浓度;C1o为气体进口浓度;C2o为气体出口浓度。

3. 分析实验数据,探讨影响液体吸收的因素。

六、实验结果与分析1. 实验结果表明,在一定的条件下,气体在液体中的吸收速率与气体流量、温度、压力等因素有关。

2. 吸收系数随着气体流量的增加而减小,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3. 实验结果与理论计算相符。

吸收实验报告处理

吸收实验报告处理

一、实验目的1. 了解吸收实验的基本原理和方法;2. 掌握不同吸收剂对气体的吸附能力;3. 分析影响气体吸收效果的因素。

二、实验原理吸收实验是研究气体在液体中的溶解和吸附过程的一种实验方法。

根据吸收机理,气体在液体中的溶解和吸附过程可分为以下几种:1. 物理吸收:气体分子在液体中的溶解;2. 化学吸收:气体分子与液体中的物质发生化学反应;3. 物理吸附:气体分子被固体吸附剂吸附。

本实验主要研究物理吸附过程,通过比较不同吸附剂对气体的吸附能力,分析影响气体吸收效果的因素。

三、实验仪器与试剂1. 仪器:气体发生器、吸收瓶、温度计、压力计、秒表、量筒、电子天平等;2. 试剂:NaOH溶液、NaCl溶液、活性炭、硅胶等。

四、实验步骤1. 准备实验装置,包括气体发生器、吸收瓶、温度计、压力计等;2. 将NaOH溶液、NaCl溶液、活性炭、硅胶等分别装入吸收瓶中;3. 调节气体发生器,产生一定浓度的气体;4. 将气体通入吸收瓶,记录气体通过吸收瓶的时间;5. 测量气体通过吸收瓶前后的压力和温度;6. 重复上述步骤,比较不同吸附剂对气体的吸附效果。

五、数据处理与分析1. 计算不同吸附剂对气体的吸附速率;2. 分析不同吸附剂对气体的吸附效果;3. 探讨影响气体吸收效果的因素。

六、实验结果1. 不同吸附剂对气体的吸附速率:活性炭 > 硅胶 > NaOH溶液 > NaCl溶液;2. 活性炭对气体的吸附效果最好,其次是硅胶、NaOH溶液和NaCl溶液;3. 影响气体吸收效果的因素包括吸附剂的种类、气体浓度、温度、压力等。

七、结论1. 活性炭对气体的吸附效果最好,其次是硅胶、NaOH溶液和NaCl溶液;2. 气体浓度、温度、压力等均会影响气体吸收效果;3. 吸收实验可以用于研究气体在液体中的溶解和吸附过程,为实际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八、实验心得1. 本实验使我了解了吸收实验的基本原理和方法;2. 通过实验,我掌握了不同吸附剂对气体的吸附能力;3. 实验过程中,我学会了如何处理实验数据,分析实验结果;4. 本次实验让我认识到,实验过程中要严谨操作,确保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吸收试验实验报告

吸收试验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了解吸收试验的基本原理和方法;2. 掌握不同条件下气体在液体中的吸收规律;3. 分析影响吸收效率的因素;4. 掌握实验数据的处理和分析方法。

二、实验原理吸收试验是研究气体在液体中溶解的过程,通过测定气体在液体中的溶解度,了解气体与液体之间的相互作用。

实验原理基于亨利定律和传质速率方程。

亨利定律:在一定温度下,气体在液体中的溶解度与气体在液体上方的分压成正比。

传质速率方程:吸收速率与气体在液体中的浓度差成正比,与气液接触面积、液体性质、气体性质等因素有关。

三、实验仪器与试剂1. 仪器:气体发生器、吸收瓶、温度计、流量计、压力计、计时器、移液管、滴定管等;2. 试剂:氯化氢气体、硫酸、蒸馏水、氢氧化钠标准溶液等。

四、实验步骤1. 气体发生:将氯化氢气体通入吸收瓶,调节气体流量,使气体在吸收瓶中稳定。

2. 吸收:将氯化氢气体通过吸收瓶,观察气体颜色变化,记录气体在吸收瓶中的溶解度。

3. 稳定:将吸收瓶放置一段时间,使气体与液体达到平衡。

4. 重复实验:重复上述步骤,分别在不同温度、不同压力、不同气体浓度下进行实验。

5. 数据处理:根据实验数据,绘制气体溶解度与温度、压力、气体浓度的关系曲线。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温度对气体溶解度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随着温度的升高,气体的溶解度逐渐降低。

这是因为气体分子在高温下运动速度加快,更容易从液体中逸出。

2. 压力对气体溶解度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随着压力的增大,气体的溶解度逐渐增大。

这是因为压力增大,气体分子在液体中的浓度增加,导致溶解度增大。

3. 气体浓度对气体溶解度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随着气体浓度的增大,气体的溶解度逐渐增大。

这是因为气体浓度增大,气体分子与液体分子的碰撞机会增多,导致溶解度增大。

六、实验结论1. 气体在液体中的溶解度与温度、压力、气体浓度等因素有关;2. 吸收试验是研究气体与液体相互作用的重要方法,可用于工业生产、环境保护等领域;3. 通过本实验,掌握了吸收试验的基本原理、方法和数据处理方法。

吸收试验的实验报告

吸收试验的实验报告

吸收试验的实验报告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通过吸收试验,探究不同物质对特定化合物的吸收能力及其影响因素,以期为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应用提供实验数据和理论依据。

实验原理:吸收试验通常涉及将待测物质置于特定条件下,观察其对目标化合物的吸收效果。

实验过程中,吸收率、吸收速度以及吸收量是衡量吸收效果的关键指标。

通过改变实验条件,如温度、pH值、浓度等,可以进一步研究这些因素对吸收效果的影响。

实验材料与设备:1. 待测物质:包括但不限于活性炭、离子交换树脂等。

2. 目标化合物:根据实验目的选择合适的化合物。

3. 试剂:包括溶剂、缓冲液等。

4. 设备:天平、量筒、移液管、离心机、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等。

实验步骤:1. 准备实验所需的所有材料和设备,并确保设备准确校准。

2. 按照预定比例配制待测物质和目标化合物的溶液。

3. 将待测物质加入目标化合物溶液中,混合均匀。

4. 在设定的条件下进行吸收试验,记录时间,观察并记录溶液颜色变化。

5. 通过离心或过滤分离待测物质和溶液,取上清液进行吸收率测定。

6. 使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测定上清液中目标化合物的浓度,计算吸收率。

7. 根据需要,改变实验条件,重复步骤2-6,以研究不同因素对吸收效果的影响。

实验结果:实验结果部分应详细记录每次试验的具体数据,包括但不限于溶液的初始浓度、吸收后的浓度、吸收率等。

数据应以表格形式呈现,并进行必要的统计分析。

实验讨论:在讨论部分,应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探讨不同因素对吸收效果的影响。

此外,应将实验结果与现有文献或理论进行比较,指出实验结果的意义和可能的局限性。

结论:基于实验结果和讨论,得出结论。

结论应简洁明了,概括实验的主要发现,并提出可能的应用前景或建议。

参考文献:列出实验报告中引用的所有文献,按照学术规范进行格式化。

附录:如有必要,附上实验过程中的原始数据记录、图表等补充材料。

请注意,这是一个实验报告的通用模板,具体实验内容应根据实际实验设计进行调整和补充。

吸收实验实验报告

吸收实验实验报告

吸收实验实验报告吸收实验实验报告引言:吸收实验是化学实验中常见的一种实验方法,旨在通过观察物质吸收其他物质的能力和效果,从而了解物质的性质和反应特点。

本次实验旨在研究不同物质对于特定溶液的吸收能力和效果,并探讨吸收实验在实际应用中的意义。

实验目的:1. 研究不同物质对于特定溶液的吸收能力;2. 探究吸收实验在实际应用中的意义。

实验材料:1. 特定溶液(如酸性溶液、碱性溶液等);2. 不同物质(如活性炭、氧化铁等);3. 实验器材(如试管、滤纸等);4. 实验记录表。

实验步骤:1. 准备实验器材和材料,确保实验环境整洁和安全。

2. 将特定溶液分装到不同的试管中,每个试管中加入相同量的溶液。

3. 将不同物质分别加入试管中,观察物质与溶液的反应情况。

4. 根据观察结果记录实验数据,并进行分析和总结。

实验结果:在本次实验中,我们选择了酸性溶液和碱性溶液作为特定溶液,选择了活性炭和氧化铁作为不同物质进行实验。

实验结果表明,活性炭对酸性溶液具有较好的吸收能力,能够迅速吸收溶液中的酸性物质,使溶液呈现中性或碱性;而氧化铁对碱性溶液具有较好的吸收能力,能够迅速吸收溶液中的碱性物质,使溶液呈现中性或酸性。

实验讨论:通过本次实验,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 不同物质对于特定溶液的吸收能力存在差异,这是由物质的性质和结构所决定的。

2. 吸收实验可以帮助我们了解物质的吸收能力和反应特点,从而为实际应用提供参考依据。

3. 吸收实验在环境保护、水处理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能够帮助我们净化水源、去除有害物质等。

实验应用:吸收实验在实际应用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价值。

以环境保护为例,吸收实验可以帮助我们研究不同物质对于废水中有害物质的吸收能力,从而设计出高效的废水处理方法。

此外,吸收实验还可以用于研究空气污染物的吸收和净化,提高空气质量。

在医药领域,吸收实验可以用于研究药物的吸收和代谢过程,为药物研发和治疗提供科学依据。

结论:通过本次吸收实验,我们研究了不同物质对于特定溶液的吸收能力和效果,并探讨了吸收实验在实际应用中的意义。

吸收实验的实验报告

吸收实验的实验报告

1. 了解填料塔吸收装置的基本结构及流程;2. 掌握总体积传质系数的测定方法;3. 探讨填料对气体吸收效果的影响;4. 分析吸收过程中气液两相流动状况及传质速率。

二、实验原理吸收实验是研究气液两相接触过程中,溶质从气相转移到液相的传质过程。

实验采用填料塔作为吸收装置,通过改变气液流量、温度等条件,研究填料对气体吸收效果的影响。

实验原理如下:1. 传质速率方程:在低浓度、难溶等条件下,吸收速率方程可表示为:Ga = Kxa V (Xm - X2)其中,Ga为填料塔的吸收量(kmol CO2),Kxa为体积传质系数(kmolCO2/m3·hr),V为填料层的体积(m3),Xm为填料塔的平均推动力,X2为气相出口处的溶质摩尔分率。

2. 总体积传质系数的测定:通过改变气液流量、温度等条件,测定填料塔的吸收量,从而计算出总体积传质系数。

三、实验器材1. 填料塔2. 气体发生器3. 气体流量计4. 液体流量计5. 温度计6. 计时器7. 计算器1. 装置准备:将填料塔、气体发生器、气体流量计、液体流量计等实验器材连接好,确保气液两相在填料塔内逆流接触。

2. 实验开始:开启气体发生器,调整气体流量,使气体以一定流速通过填料塔。

同时,调整液体流量,使液体以一定流速进入填料塔。

3. 测量数据:在实验过程中,记录气体流量、液体流量、气体进出口温度等数据。

4. 计算结果:根据实验数据,计算填料塔的吸收量,进而计算出总体积传质系数。

5. 改变实验条件:改变气体流量、液体流量、温度等条件,重复实验步骤,观察填料对气体吸收效果的影响。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不同气体流量对吸收效果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随着气体流量的增加,填料塔的吸收量逐渐降低。

这是因为气体流量增加,气液两相接触时间减少,传质效果变差。

2. 不同液体流量对吸收效果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随着液体流量的增加,填料塔的吸收量逐渐增加。

这是因为液体流量增加,液相在填料塔内的停留时间增加,有利于溶质在液相中的扩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吸 收 实 验一、实验目的1、了解填料塔的构造并学习操作方法;2、测定空塔气速与填料层压降关系;3、测定填料塔体积吸收系数K Y a 。

二、 实验原理 吸收系数与吸收效率本实验用水吸收空气与氨混合气体中的氨,氨易溶于水,故此操作属气膜控制。

若气相中氨的浓度较小,则氨溶于水后的气液平衡关系可认为符合亨利定律,吸收平均推动力可用对数平均浓度差法进行计算。

其吸收速率方程可用下式表示:m Ya A Y H K N ∆⋅⋅Ω⋅= (1) 式中:N A ——被吸收的氨量[kmolNH 3/h];Ω——塔的截面积[m 2]H ——填料层高度[m]∆Y m ——气相对数平均推动力K Y a ——气相体积吸收系数[kmolNH 3/m 3·h]被吸收氨量的计算,对全塔进行物料衡算(见图2-2-7-2):)()(2121X X L Y Y V N A -=-= (2) 式中:V ——空气的流量[kmol 空气/h]L ——吸收剂(水)的流量[kmolH 20/h] Y 1——塔底气相浓度[kmolNH 3/kmol 空气] Y 2——塔顶气相浓度[kmolNH 3/kmol 空气]X 1,X 2——分别为塔底、塔顶液相浓度[kmolNH 3/kmolH 20]由式(1)和式(2)联解得: mYa Y H Y Y V K ∆⋅⋅Ω-=)(21 (3)为求得K Y a 必须先求出Y 1、Y 2和∆Y m 之值。

1、Y 1值的计算: 0201198.0V V Y =(4) 式中:V 01——氨气换算为标态下的流量[m 3/h]V 02——空气换算为标态下的流量[m 3/h] 0.98——氨气中含纯NH 3分数对氨气:2121010200101T T P P P T V V ⋅⋅⋅=ρρ (5) 式中:V 1——氯气流量计上的读数[m 3/h]T 。

,P 。

——标准状态下氨气的温度[K]和压强[mmHg] T 1,P 1——氨气流量计上标明的温度[K]和压强[mmHg] T 2,P 2——实验所用氨气的温度[K]和压强[mmHg]0ρ——标准状态下氨气的密度(=0.769kg/m 3) 02ρ——标准状态下空气的密度(=1.293kg/m 3)对空气:434300202T T P P P T V V ⋅⋅= (6)式中:V 2——空气流量计读数[m 3/h]T 。

,P 。

——标准状态下空气的温度[K]和压强[mmHg] T 3,P 3——空气流量计上标明的温度[K]和压强[mmHg] T 4,P 4——实验所用空气的温度[K]和压强[mmHg] Y 1也可用取样分析法确定(略)。

2、Y 2值分析计算在吸收瓶内注入浓度为N S 的H 2SO 4V S [ml],把塔顶尾气通入吸收瓶中。

设从吸收瓶出口的空气体积为V 4[ml]时瓶内H 2SO 4Vs 即被NH 3中和完毕,那么进入吸收瓶的NH 3体积V o3可用下式计算:][1.2203ml V N V S S = (7) 通过吸收瓶空气化为标准状态体积为: ][5500404ml T P P T V V ⋅= (8) 式中:V 4——通过吸收瓶空气体积[ml],由湿式气量计读取T 。

,P 。

——标准状态下空气的温度[K]和压强[mmHg] T 5,P 5——通过吸收瓶后空气的温度[K]和压强[mmHg] 故塔顶气相浓度为: 04032V V Y =(9) 3、塔底X 1~Y*1的确定由式(2)知:2211)(X Y Y LVX +-=,若X 2=0,则得: )(211Y Y LVX -=(10) X 1值亦可从塔底取氨水分析而得。

设取氨水V N `[ml],用浓度为N S `的H 2SO 4来滴定,中和后用量为V S `[ml],则:```018.01N S S V V N X = (11) 又根据亨利定律知,与塔底X 1成平衡的气相浓度Y 1*为: 11X PEY =*(12) 式中:P ——塔底操作压强绝对大气压(atm )E ——亨利系数大气压,可查下表取得:液相浓度5%以下的E 值表2-2-7-1 t (℃) 0 10 20 25 30 40 E (大气压)0.2930.5020.7780.9471.251.94或用下式计算:tE 047.131143.0⨯= (13) 4、塔顶的X 2~Y 2*的确定因用水为吸收剂,故X 2=0 ,所以Y 2*=0 5、 吸收平均推动力ΔY m211211ln)(Y Y Y Y Y Y Y m **---=∆ (14) 6、 吸收效率η%100121⨯-=Y Y Y η (15) 三、 设备流程简介吸收装置如图2-2-7-3所示,塔径为110(mm ),塔内填料有一套为塑料阶梯环,其它为瓷拉西环,均为乱堆。

填料层高为600—700(mm )(请自量准确)。

氨气由氨瓶1顶部针形阀放出,经减压阀2到达缓冲缺罐3,用阀4调节流量,经温度计23,表压计5和流量计6分别测量温度、压力和流量后到达混合管。

空气经风机7压送至缓冲罐9,由旁路阀8和调节阀11调节风量,经温度计23,表压计10和流量计12分别测量温度、压力和流量后到达混合管与氨气混合,后被送进吸收塔13的下部,通过填料层缝隙向上流动。

吸收剂(水)由阀16调节,经流量计17测定流量后从塔顶喷洒而下。

在填料层内,下流的水滴与上流的混合气接触,氨被水吸收变氨水从塔底排出,氨水温度由温度计23测定,塔顶表压和填料层压降由压差计14和15测定。

从塔顶排出含有微量氨的空气成为尾气从阀18排出大气中,分析尾气含氨量是用旋塞19取样,先从三角瓶20除去水分,后经吸收瓶21分析氨,气量计22计量取出空气量。

1、氨瓶2、减压阀3、氨缓冲罐4、氨气调节阀5、氨表压计6、氨转子流量计7、叶氏风机8、空气旁路阀9、空气缓冲罐 10、空气表压计11、空气调节阀 12、空气转子流量计 13、吸收塔 14、塔顶表压计15、塔压降压差计 16、水调节阀 17、水转子流量计 18、尾气调节阀19、取样旋塞 20、分离水三角瓶 21、吸收瓶 22、湿式气量计23、温度计图2-2-7-3 吸收装置流程图四、实验步骤测吸收系数步骤:1、全开旁路阀8,关闭空气流量调节阀11,启动风机7,慢慢打开阀11使风量由零至最大,同时观察压差计15的读数变化。

2、在吸收瓶内置入已知浓度的H2SO41ml及2滴甲基红,加适量蒸馏水摇匀后装于尾气分析管路上。

关闭取样旋塞19,记下湿式气量计原始读数。

3、将水流量计17及空气流量计12(采用旁路调节法)调到指定读数。

4、关闭氨气缓冲罐上的氨气流量调节阀4,松开减压阀旋钮,打开氨瓶上的总阀,然后,慢慢拧紧减压阀旋钮把氨气引进缓冲罐3,待罐上压力表读数达0.05MP左右时,停止转动减压阀旋钮,慢慢打开调节阀4,把氨气送进混合管。

5、待塔的操作稳定后(不液泛,不干塔,各仪表读数稳定),记录各仪表读数,同时进行塔顶尾气分析。

6、尾气分析方法是打开取样旋塞19,使尾气成泡状通过吸收瓶液层,至瓶内液体的红色变淡黄色为止,即关闭旋塞,记下气量计读数。

(8分)7、保持空气和水流量不变,改变氨气流量,重复上述操作一次。

8、实验完毕,先关氨瓶上的总阀,待氨气缓冲罐上压力表读数为0后,再关闭氨气缓冲罐上的氨气流量调节阀4,然后,全开旁路阀8,同时关闭空气流量调节阀11,最后停风机和关水阀,清洗吸收瓶。

五、实验数据记录与处理水流量/(m 3/h)流量/(m3/h)流量/(L/h)T 0=273.15P 0=761T 0=273.15P 0=761122.2T 1=293.15P 1=760T 3=293.15P 3=760T 2=293.15P 2=7730.39T 4=294P 4=793.513.600.44T 5=293.15P 5=760V 4.=3.675V 4=2.650浓度N S /(mol/ml)体积V S /ml 塔压降ΔP/mmH 2O 塔截面积Ω/m 20.0088120.5P 顶=233.40.6721100.009499V 01/(m3/h)V 02/(m3/h)Y 1V 03/mlV 04/mlY 2X 1E P Y 1*ΔYm 吸收效率ηN AK Y a 0.474612.91270.036020.194483419.77540.0000570.003050.79849 1.022570.002380.005260.998420.02068615.70.536112.92970.040640.194482469.20520.0000790.003440.79849 1.022570.002690.006130.998060.02332595.9实验数据处理表实验室操作状态下通过吸收瓶的塔底液相温度t/℃塔顶压强/mmH 2O 高度H/m 塔内径D/mm分析所用稀硫酸吸收塔填料标准状态下流量计上标明的原始数据记录表氨气空气温度/K压强/mmHg 温度/K 压强/mmHg 体积/L六、计算举例 以第一组数据为例:)/(4746.015.29315.293773760769.0293.176115.27339.032121010200101h m T T P P P T V V =⨯⨯⨯⨯⨯=⋅⋅⋅=ρρ )/(91.1229415.2935.79376076115.2736.133434300202h m T T P P P T V V =⨯⨯⨯⨯=⋅⋅=03602.091.124746.098.098.002011=⨯==V V Y )(194.010088.01.221.2203mL V N V S S =⨯⨯==)(10420.315.29376076115.27310675.3335500404mL T P P T V V ⨯=⨯⨯⨯=⋅= 53040321070.510420.3194.0-⨯=⨯==V V Y()()352111005.31070.503602.018/2.1224.22/60.13--⨯=⨯-⨯=-=Y Y L VX )(02.1)(02257.110760017.021********.076121atm mmHg P P P P B a ==⨯⨯+⨯+=∆++=由表1查得20.5℃时E=0.798331*11038.21005.302.1798.0--⨯=⨯⨯==X P E Y ()()353532*112*111026.51070.51038.203602.0ln1070.51038.203602.0ln-----⨯=⨯⨯-⨯-⨯-=---=∆Y Y Y Y Y Y Y m322105.911.014.34141-⨯=⨯⨯==ΩD π()()7.6151026.5672.0105.91070.503602.04.226.1333521=⨯⨯⨯⨯⨯-⨯=∆⋅⋅Ω-=---m YaY H Y Y V K ()())/(0207.01070.503602.04.226.133521h kmolNH Y Y V N A =⨯-⨯=-=- %8.99%10003602.01070.503602.0%1005121=⨯⨯-=⨯-=-Y Y Y η七、实验分析对吸收过程进行调节的最常用的方法是改变吸收剂用量,当气体流率G 不变时,增加吸收剂流率,吸收速率A N 增加,溶质吸收量增加,则出口气体的组成2y 减小,回收率增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